血液系统受累

2024-06-03

血液系统受累(精选三篇)

血液系统受累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回顾性分析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合并血液系统受累的狼疮肾炎患者56 例, 男性5 例、女性51 例, 年龄 ( 28. 77 ± 7. 58) 岁。以合并血液系统受累的狼疮肾炎患者为观察组, 以同期住院的76 例无其他系统受累的狼疮肾炎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4 例、女性72 例, 年龄 ( 30. 37 ± 8. 54) 岁。所有入选者均符合199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血液系统表现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 且所有入选者均诊断明确, 临床资料完整。入选时所有患者均排除原发性各脏器疾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疾病所致的脏器受累。

1. 2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抗双链DNA抗体、抗磷脂抗体 (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APL抗体) 、补体C3、补体C4、C反应蛋白 ( C - reactive protein, CRP) 、血沉 (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Ig A、Ig G、Ig M、肝功、肾功、24 h尿蛋白定量。

1. 3 检测方法抗双链DNA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APL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CRP、免疫球蛋白采用比浊法检测, 血沉采用魏氏法检测, 肝功、肾功、补体C3、补体C4 使用特种蛋白仪检测, 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双缩脲法检测。

1. 4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7. 0 统计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两组患者自身抗体比较观察组APL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 P < 0. 05) 。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CRP、ESR、Ig A、Ig G、Ig M、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观察组血CRP值高于对照组 ( P <0. 05) 。其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见表2。

2. 3两组患者血白蛋白、谷丙转氨酶 ( ALT) 、谷草转氨酶 ( AST) 、肌酐、尿素氮、尿酸、补体C3、补体C4 比较观察组血肌酐高于对照组 ( P < 0. 05) 。观察组血白蛋白、补体C3值低于对照组 ( P < 0. 05) 。其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3。

3 讨论

SLE是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 具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特点, 肾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出现的受累脏器[1]。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致死原因。受累脏器的数量和程度严重关系到SLE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SLE也易侵犯造血系统, 多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2]。

ESR、免疫球蛋白 ( Ig A、Ig G、Ig M) 、补体C3、补体C4、CRP均是判断SLE病情是否活动的指标, 有报道指出CRP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有重要地位[3]。通过本研究发现CRP、补体C3 在合并血液系统受累的狼疮肾炎患者中明显异常, 一方面CRP升高、补体C3 降低多提示病情活动, 相对病情较重; 另一方面, CRP、补体C3 可能与狼疮肾炎及血液系统的发病有关, 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血肌酐升高是肾功能损伤的的体现[4], 合并血液系统受累的狼疮肾炎患者肌酐水平较高, 提示这一类患者肾损害较重, 但不能说明肾损害出现较早, 需要进一步比较两组的肾小球滤过率, 但目前临床上尚未普遍应用肾小球滤过率评价肾功能。

APL抗体阳性的患者临床主要特点是反复发生的血栓栓塞、病态妊娠。近几年许多研究发现APL抗体与患者肾功能损伤密切相关[5], 本研究表明, 对于APL抗体阳性的狼疮肾炎患者应警惕合并血液系统受累。

综上所述, 低蛋白血症、APL抗体阳性、血肌酐升高、CRP升高以及低补体C3 血症均是狼疮肾炎患者并发血液系统受累的高危因素, 提示在临床上对有以上特征的狼疮肾炎患者应警惕血液系统受累。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宫彩霞, 李振彬.狼疮肾炎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疑难病志, 2011, 10 (5) :398-401.

[2]冯秀媛, 闫慧明, 王永福,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荟萃, 2011, 26 (23) :2086-2088.

[3]Amezcua-Guerra LM, Springall R, Arrieta-Alvarado AA, 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complement components but not other acute-phase reactants discriminate between clinical subsets and organ damag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Clin Lab, 2011, 57 (7-8) :607-613.

[4]张帆, 王建文, 张宝国, 等.回顾性分析狼疮肾炎终末期肾病危险因素[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10) :65-68.

低热、呕吐、腹泻、多系统受累 篇2

患者3个月前进食生鱼片后反复出现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多于进食后6~8小时发生,伴腹泻,为黄色稀水样便,3~4次/d,脱发明显,低热。在日本某医院查血白细胞(WBC)2.2×109/L,嗜酸性粒细胞(EOS)12.0%(正常值1%~4%);胃镜提示轻度反流性食管炎;腹部B超提示少量腹水,脾大;尿蛋白(+++)。给予保护胃黏膜、止吐等治疗后好转出院。4周前回国,再次出现呕吐,低热,无盗汗。外院查尿蛋白(+++),抗核抗体(ANA)阴性,B超示双肾无积水,胃活检示轻度胃炎,偶见EOS浸润,结肠镜检阴性。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差。

2周前患者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示双肾盂轻度扩张,膀胱未充盈,盆腔积液深2.6 cm,直肠壁增厚,右附件区可疑包块。遂行“腹腔镜下右卵巢囊肿剔除术”,术后病理为右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但呕吐、腹泻无好转。7天前出现尿急、尿频、尿痛,伴腰部酸沉疼痛,立位腹平片示中腹部有气液平(肠梗阻),服用香油后好转,逐渐可进流食。实验室检查:尿蛋白1.0~3.0 g/L,尿红细胞0~200/μl;粪便寄生虫阴性,血沉(ERS)正常。2次查ANA分别为弱阳性均质斑点型(HS)1∶80和阳性HS 1∶160(正常值<1: 40),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阴性,补体C3 51.9 mg/dl(正常值60~150 mg/dl),C4 10.5 mg/dl(正常值12~36 mg/dl),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2.09 g(正常值<0.15 g/24 h)。期间仍低热(最高37.8 ℃),伴双膝及双肘关节疼痛,尿频、尿急,每天排尿数十次,每次尿量20~30 ml。胸腹盆CT示:(1)双侧胸腔积液、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脾大;(3)膀胱壁厚,双肾盂、双侧输尿管扩张积水;(4)盆腔积液,左半结肠壁增厚。超声心动图(UCG)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6%(正常值50%~75%),肺动脉压31 mm Hg(正常值12~20 mm Hg)。3个月来体重下降7.5 kg。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史:近年来有雷诺现象,1年来脱发明显。5岁时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恢复正常。高血压史1年半,未予以正规治疗。2年来有塑料接触史。月经史正常。

入院查体:T 36.6 ℃,P 84次/min,BP 166/120 mm Hg。双肺阴性,心脏第二心音(S2)稍亢,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2)>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A2)。腹稍膨隆,脐下及脐右侧腹部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叩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弱,0~1次/min,双膝关节轻度压痛,无肿胀,左膝关节有轻微骨擦感,双下肢轻微浮肿。

恢复饮食;每次尿量渐增,间隔时间渐延长,复查憋尿B超示膀胱内尿量约200 ml。

复查24 h尿蛋白量由入院时的0.42 g增至2.58 g,出入量平衡,肾功能正常。

在全身治疗已十分充分的情况下,患者的尿蛋白又有增多趋势,此时需要考虑尿蛋白增多是否是肾脏病变继续进展所致,也许要考虑再次冲击治疗的问题。此时肾穿刺活检显得尤为必要。

血液系统受累 篇3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液系统受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最常见, 尤其是以血液系统受累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往往会被误诊为单纯的血液系统疾病, 故应重视以血液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治。本研究对2001年6月至2014年3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12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血液系统受累情况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1年1月至2014年2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 (ACR) SLE分类标准。其中男性8例, 女性115例, 年龄14~70岁, 平均 (38.40±12.01) 岁, 病程18 d~23年, 中位数3年。根据有无血液系统受累分为两组:血液系统受累组及无血液系统受累组。

1.2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法对SLE血液系统受累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SLE疾病活动性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做统计学分析, 一般性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LE血液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123例SLE患者中, 62例出现血液系统受累, 占50.41%, 其中贫血38例, 占30.89%;白细胞减低37例, 占30.08%, 血小板减少30例, 占24.39%;两系减少17例, 占13.83%;三系减少11例, 占8.94%。血液系统受累中贫血、白细胞下降最常见, 其次是血小板减少。见表1。

2.2血液系统受累组与无血液系统受累组比较:发热、关节炎、口腔溃疡、雷诺现象、肾脏受累、神经系统受累等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ESR、CRP、免疫球蛋白、补体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而SLEDAI评分 (>11分)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χ2=4.917, P=0.027) 。

3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可累及多脏器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液系统受累很常见, 最常见的是贫血, 其次是白细胞减低和血小板减少。文献报道贫血的发生率30%~72%[1,2,3,4,5,6,7], 本文研究发现为30.89%。贫血发生的常见的原因:自身抗体导致血细胞破坏, 铁代谢障碍、肾功能衰竭时促红素生成不足、炎性介质抑制骨髓红细胞生成[1,2,3,4,5]。

白细胞减低的发生率仅次于贫血, 本文研究白细胞减低发生率为30.08%, 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7]。白细胞减低与自身抗体所致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过多破坏,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TNF诱导细胞凋亡、脾功能亢进等有关。

临床上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常易被误诊, 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①与抗血小板抗体有关;②与抗心磷脂抗体有关:与血小板磷脂结合, 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其摄取和破坏, 并可以引起反复血栓使血小板消耗性减少;③巨核祖细胞分化异常;④病毒感染;⑤抗血小板生成素抗体。

本文结果显示血液系统受累组的疾病活动度高于非血液系统组, 提示血液系统受累与疾病活动性有关, 但也有文献报道与病情活动度无关[3], 这可能与两个研究中统计比较内容不同有关。目前SLEDAI评分是临床常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评价标准, 本文以SLEDAI评分 (>11分) 在血液系统受累组与非血液系统受累组进行比较, 而有的研究以血液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在系统的红斑狼疮活动组与非活动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故此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

参考文献

[1]赵小英, 张萍, 黄连生,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及相关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科学杂志, 2006, 45 (5) :369-371.

[2]陆春, 李娟, 朱国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贫血特点及机制初步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2002, 3 (8) :4-6.

[3]王平, 李保全.SLE患者外周血液系统变化与自身抗体相关性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5 (1) :27-29.

[4]靳洪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改变及特点[J].临床荟萃, 2005, 20 (16) :957.

[5]方荣成, 青玉凤, 周京国,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10, 4 (9) :1574-1579.

[6]Beyan E, Beyan C.Hematological presenta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isease activity[J].Hematology, 2007, 12 (3) :257-261.

上一篇:苏家屯区下一篇:烟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