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蛋白

2024-07-05

血液蛋白(精选九篇)

血液蛋白 篇1

1 定义

1.1 蛋白质组

细胞内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后引申为一种基因组的全套蛋白质及其活动方式[4], 即细胞组织或机体在特定时间、空间内表达的所有蛋白质。

1.2 蛋白质组学

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 从整体角度研究蛋白属性, 蛋白质组学根据研究内容又分为: (1) 结构蛋白质组学:主要确定蛋白结构, 特别是功能区域, 鉴定蛋白相互作用和各型复合体; (2) 功能蛋白组学:主要检测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表达程度, 检测蛋白在不同条件下量的改变, 用于研究正常和疾病状态的差异表达。

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

2.1 蛋白质分离

双向凝胶电泳 (2-DE) 是蛋白质组学研究核心技术之一, 能在一块胶上连续分离数千种蛋白质的最有效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它是在1975年由O'Farrell首次创立的。该技术主要用于分离细胞或组织蛋白质提取物, 构建特定细胞或组织蛋白质的二维电泳图谱, 分析特定条件下蛋白质的表达状况, 进行差异蛋白质组比较。液相分离技术不需对蛋白质进行变性等预处理且避免了该过程中蛋白质的丢失, 它作为与2-DE互补的分离技术模式发展迅速, 已成为快速分离鉴定生物大分子物质非常得力的工具[5]。

2.2 蛋白质鉴定

质谱分析 (MS) 技术是对2-DE所分离的蛋白质进行鉴定的一项最重要的技术。它是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 有分子离子、同位素离子、碎片离子、重排离子、多电荷离子、亚稳离子、负离子和离子-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离子) 按它们的质荷比分离后进行检测的方法。用于蛋白质鉴定的质谱依电离源不同分为两种: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P-MS) 和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 (ESL-MS-MS) 。近年又出现了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SELDI-TOF-MS) 技术, 其具有快速、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和多样品平行检测等特点, 可直接检测未经处理过的血液、尿液及各种分泌物等, 从而可检测到样品中特异性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6,7]。

3 血液系统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3.1 白血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由于白血病疾病特点的异质性, 学者们将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 用于找寻白血病的分型及治疗依据。Cochran等[8]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 按免疫球蛋白高变区是否存在体细胞的高度突变, 而将CLL患者划分为两组不同的临床组, 这样划分的两组患者存在不同的预后。Huang等[9]应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从K562细胞株的细胞核内分离出了核CCT蛋白复合物, 经研究证实该复合物由40种蛋白组成, 参与了蛋白质的折叠、RNA的加工, 细胞凋亡和代谢。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标本中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可能加深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了解。有学者[10]正在进行一个关于AML FAB各亚型之间蛋白质谱差异的研究。研究发现, 各亚型之间蛋白质谱有明显差异。研究发现, 在M0、M1、M2这3种类型的AML中, 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5和几个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质表达偏高。而磷酸化信号转导蛋白如AKT, TP38, PKC等在M4和M5中表达较高。肖平等[11]的研究发现:在AML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包括髓过氧化物酶 (MPO) 、硫氧还蛋白依赖的过氧化物还原酶 (PRDX3) , 钙网蛋白 (CALR) 、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1等7种, 在ALL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包括ARHGDIB、肌动蛋白抑制蛋白1 (PFN1) 、肌动蛋白 (ACTG1) 等8种。并认为:AML与ALL细胞存在差异蛋白质表达谱。吕艳琦[12]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和普通患儿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差异的检测, 使用MALDI-TOF-MS法检测并鉴定出15种表达异常的蛋白质。并鉴定出了其中8种, 在这8种蛋白质中有2种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是高表达的, 而剩余6种是低表达的。Trost等[13]在研究白血病干细胞的蛋白质组学中发现了440种蛋白表达有差异, 还有11543种磷酸化多肽, 这其中80%是在富含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中新发现的。

3.2 淋巴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淋巴瘤是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 将肿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对淋巴瘤的研究可寻找淋巴瘤相关蛋白。Antonucci等[14]以套细胞淋巴瘤、反应性肿大淋巴结和正常淋巴结为研究对象, 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比较, 将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蛋白分为3类: (1) 肿瘤中较常见的蛋白; (2) 反映细胞代谢的蛋白; (3) 套细胞淋巴瘤的特异性蛋白, 比如Op18和TCL1, 它们在反应性肿大淋巴结和正常淋巴结中无表达。研究发现, 小RNA-155 (miR-155) 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来干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增殖[15]。在DLBCL中, 如何准确区分其亚型在其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中意义重大, Deeb等[16]研究证实了可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super-SILAC-based定量法, 来帮助分型。有学者在T淋巴瘤细胞株中,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确定了c AMP/蛋白激酶A (PKA) 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相关蛋白质如谷胱甘肽还原酶等[17]。

3.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钟立业等[18]以AML疾病对照, 与RAEB型MDS比较发现了16个异常蛋白质点, 其中二肽基肽酶、DNA聚合酶、未命名蛋白2044在RAEB型MDS中的异常高表达, 提示DPP/CD26可能与进展类型的MDS相关。

3.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苯即可造成慢性中毒, 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苯本身并不抑制骨髓造血, 而苯的代谢产物如酚、氢醌、苯醌等可抑制造血细胞的生长。既往检测方法如检测尿酚、反式粘康酸等结果不是很可靠。因此, 有学者试图使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来检测, 结果发现血清中T细胞受体β链浓度可作为苯毒性的检测, 这对如何防治苯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积极意义[19]。

4 问题与展望

脑蛋白质组学、血液蛋白质组学和肝脏蛋白质组学并称当今三大蛋白质组学研究热点。尽管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过去几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在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尚未取得显著突破。将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和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方法相结合, 将有助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也将为新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使用质谱法和蛋白质组学方法在干细胞和白血病的研究上已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 且该技术应用在治疗上会有巨大优势, 能产生巨大的效应[20,21]。

血液蛋白 篇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兴凯湖梅花鹿的14个血液蛋白位点进行遗传检测,分析其与茸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rf、Sag、Tf、Prt-1、Prt-2、Pa、Pr、AIb、Hb、Es、AMY1、AMY2、AMY3和CA分别出现2、2、2、2、2、2、2、1、2、3、1、2、1和2种表型,分别受一个基因位点上的2、2、2、2、2、2、2、1、2、2、1、2、1和2个等位基因控制.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分析表明:除Sag为平衡位点外,其他位点均偏离平衡状态.Pa的AA和AB型与主干围度、Sag的AB型与茸根围度、Ptf的.AB型与冰枝长度和Prt2的AB型与眉二间距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

作 者:李馨 刘文峰 孙海涛 崔波 王忠武 黄淑元 Li Xin Liu Wenfeng Sun Haitao Cui Bo Wang Zhongwu Huang Shuyuan 作者单位:李馨,刘文峰,孙海涛,崔波,Li Xin,Liu Wenfeng,Sun Haitao,Cui Bo(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163319)

王忠武,黄淑元,Wang Zhongwu,Huang Shuyuan(黑龙江省兴凯湖农场鹿场,密山,158325)

血液蛋白 篇3

关键词:急性有机磷中毒 C-反应蛋白 检测意义【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54-02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临床急诊常见的急性中毒性疾病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們思想压力的增加,口服有机磷农药自杀的门诊患者越来越多,此病发病急,病情复杂而凶险,严重者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威胁生命。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血清胆碱酯酶的测定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中毒的诊断。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细菌感染、组织损伤、血管疾病等领域作为检测项已广泛应用[1],但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就CRP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方面的检测意义做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7年4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51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其中重度患者18例,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33.4岁;中度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2.8岁;轻度患者12例,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34.3岁,以上患者均合急性有机磷中毒分级诊断标准。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3.7岁。所有患者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上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与仪器。

1.2.1 所有患者根据病情采取洗胃、补液、阿托品、抗胆碱、胆碱脂酶复能剂等对症治疗。

1.2.2 所有患者与对照组健康者于第1d(治疗前)、第3d、第7d抽静脉血2~3ml,离心取血清,检测CRP水平,检测仪器使用美国进口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CRP的正常水平参考值为0.1-10ml/l。

1.3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中毒患者CRP水平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论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主要是乙酰胆碱酯酶的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引起乙酰胆碱蓄积,使胆碱能神经持续兴奋,而后衰竭的一系列烟碱样、毒蕈碱样、中枢神经等症状,造成对机体各种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2],严重的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3]

CRP是一种由肝脏细胞合成的急相反应蛋白,具有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对机体的防御细菌感染和损伤修复非常有益,是急相反应中变化最显著的蛋白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磷中毒患者的CRP水平变化也是有规律,随着中毒程度的加深,CRP水平不断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CRP水平逐渐恢复正常。

总之,血液中CRP水平的测定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4],可以做为判断病情轻重和制定诊疗方案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刘咸罗,张培华.C-反应蛋白的研究近况[J].中国医疗前沿,2007,19(2):26

[2]刘林修,刘思管,程文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69—70

[3]焦鹏,韩晓婷.活血化瘀解毒法对有机磷中毒患者CRP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2009,32(15):187

血液蛋白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猪是由广西畜牧研究所桂科猪育种场提供的桂科后备母系猪, 体重为 (38±1) 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 2004 年我国地方猪的饲养标准, 采用完全交叉试验设计, 设置 2 个能量水平和 3 个蛋白水平, 选择体重为 (38±1) kg的健康桂科母系后备母猪 48 头, 随机分为 6 个试验组, 每组 4 个重复, 每个重复 2 头猪。各组能量和蛋白设置见表 1。

1.3 试验日粮

各组日粮配方见表2。

1.4 饲养试验

试验前, 对整个猪舍、猪栏、地面及饲养器具进行喷雾消毒。每头猪每天供给1.65 kg饲料, 自由饮水, 预饲期7 d, 正试期45 d。在正试期开始时, 对试验猪空腹称重并进行同质性检验, 个别调整使组间差

注:饲料的养分是以88%干物质为基础。

异不显著。试验期间按照猪场的日常管理要求进行饲养管理。

1.5 测定指标

生长性能测定: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空腹称重, 记录各组猪的初重、末重、发病情况等。

表观消化率的测定:采用内源指示剂法即盐酸不溶灰分 (AIA) 法测定常规养分表观消化率[1]。

血液生化指标、酶活性指标、免疫指标的测定:饲养试验结束后, 每个重复随机选1 头后备母猪前腔静脉采血5 mL, 测定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尿素、三酰甘油、IgG、IgA。

1.6 数据统计

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后, 用DPS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用邓肯氏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能量、蛋白对40~70 kg桂科后备母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能量、蛋白对40~70 kg桂科后备母猪日增重、料重比、呼吸道疾病、拉稀的影响均不显著 (P>0.05) 。平均日增重最高的为5, 6组;料重比最好的为5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最低的为1组;拉稀最少的为4组。

2.2 不同能量、蛋白对40~70 kg桂科后备母猪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见表4)

注:同行数据肩注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有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4可知, 1组的能量消化率最高, 其次为5组;粗蛋白消化率和干物质消化率最高的是5组, 其次为6组;粗灰分消化率3组最高, 其次为1组、5组。综合以上数据, 5组和1组有最佳的表观消化率。

2.3 不同能量、蛋白对40 ~ 70 kg桂科后备母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见表5)

注:同行数据肩注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有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5可知, 不同能量和蛋白对40~70 kg阶段桂科后备母猪的总蛋白、球蛋白、三酰甘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IgG、IgA的影响均不显著 (P>0.05) , 其中5组的血液生化指标处于较适合的水平。

3 结论

5组桂科母系猪在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各方面表现均较好, 因此, 在40~70 kg阶段桂科后备母猪最适宜的能量和蛋白水平分别为12.55 MJ/kg和13.40%。

参考文献

血液蛋白 篇5

维持性血透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炎症状态, 炎症也是评价营养状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代表性。CRP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临床上常用来检测机体的炎症情况。TF是在肝脏合成, 在临床上也作为评价机体营养状况的一项指标, 国家肾脏基金会透析效果计划 (NKF-DOQI) 实践指导方针中前白蛋白是临床营养评价有效性指标之一[3]。本研究通过患者CRP是否正常, 将患者分为两组, 分析β2-MG、TF及PA随CRP的变化, 初步探讨炎症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况及残余肾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病情稳定, 无严重的心、脑、肝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合并有肿瘤、甲亢、严重感染等消耗性疾病者, 能配合研究者, 共入选70例。其中男性45例, 女性25例, 年龄35~82岁 (59.12±12.65) ;其中高血压冠心病性肾病30例 (占42.8%) , 糖尿病性肾病30例 (42.8%) , 痛风性肾病4例 (5.7%) 原因不明性肾病6例 (8.6%) ;原发病病程 (19.53±14.68) 年, 肾衰竭病程 (3.47±1.29) 年。按照CRP是否完全正常将患者分为两组, CRP完全正常组46名, CRP高于正常组24名。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等情况均无可比性。

1.2检测指标及方法

CRP、β2-MG、TF及PA均采用免疫比浊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计数及组间数据做χ2检验及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RP四次测试有高于正常值组中, 对比CRP高时与正常时β2-MG、TF及PA的关系, 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间比较, P<0.05

2.2 CRP四次测试均为正常值组中, 对比第一次与第四次β2-MG、TF及PA的关系比较, 两次测试未发现明显变化,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间比较, P>0.05

对70名患者跟踪自2009-09-08~2010-7-2期间四次测试结果分析, CRP四次均保持正常时, β2-MG、TF及PA三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若有CRP增高, β2-MG、TF及PA三项指标与CRP正常时有显著性差异, 并且CRP最高时, β2-MG达到最高, TF及PA达到最低。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 引起营养不良的原因非常复杂, 目前认为除了蛋白质摄入不足、尿毒症毒素蓄积、透析过程的影响及肾脏正常代谢功能的丧失以外, 炎症反应也是一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还发现[4], 慢性炎症在维持性血透以及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 很多作者观察到维持性血透以及终末期肾病患者血促炎细胞因子升高;炎症会增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Bonanni A等[5]的研究发现, 维持性透析治疗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在各种死亡原因当中, 严重感染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6]。在本实验中, 跟踪70名患者四次检测结果, 发现了24例有CRP增高的情况, 并且CRP高于正常时与PA、TF呈负相关性, CRP保持正常时, 随病程进展无显著性改变, 由此可推论慢性炎症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试验中还发现β2-MG与CRP的正相关性, 可能与炎症引起β2-MG合成增多, 以及对残余肾功能的损害有关, 导致β2-MG在体内的蓄积, 进一步可引发透析性淀粉样变。目前有研究认为炎症可能是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和心血管疾病进展的一个中心环节, 促炎症介质IL-1β、TNF-a和IL-6等起着核心作用, 提出了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征的概念。大量的研究报道提示, 慢性血液透析患者TNF-a和IL-6表达异常增高参与了营养不良、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TNF-a和IL-6可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和释放, 减少PA、ALB合成, 增加氨基酸的清除, 引起或加重低白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还可引起β2-MG合成增多。在一项多中心研究中发现, 慢性血透患者IL-1、IL-6表达与血CRP水平正相关, 降低IL-1、IL-6的表达, 可降低CRP的水平, 改善慢性血透患者慢性炎症状态, 降低血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轻其严重程度, 延缓其发展。此次试验结论与以上理论是基本一致的。定期检测这些指标, 可为临床尽早发现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资料, 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状况。

摘要: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MHD) 的营养状况及残余肾功能与微炎症状况的关系。方法 选择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收集他们分别于2009-09-08, 2009-12-22, 2010-3-30, 2010-7-20四次静脉血标本检查C型反应性蛋白 (CRP) 与β2-微球蛋白 (β2-MG) 、转铁蛋白 (TF) 及前白蛋白 (PA) 结果。根据四次结果中是否有CRP高于正常值将患者分为两组, 一组为CRP完全正常组, 一组为有CRP高于正常值组。结果 在CRP高于正常值组中发现, 当CRP高于正常值时, β2-MG、TF及PA三项指标与CRP正常时有显著性差异, 并且CRP最高时, 这三项指标分别达到了β2-MG最高, TF及PA最低。在CRP完全正常组中, 四次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慢性炎症、微炎症状态是引起尿毒症患者营养状况下降及残余肾功能继续受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C型反应蛋白,β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

参考文献

[1]Pifer TB, Mccullough KP, Port FK, et al.Mortality risk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and changes in nutritional indicators:DOPPS.Kidney Int, 2002, 62 (6) :2238-45.

[2]Mehrotra R, Kopple JD.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maintenance dialysis patients:why aren’t we doing better?Annu Rev Nutr, 2001, 21 (11) :343-79.

[3]Kopple JD.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nutntion in chronic rencol failure.Am J Kidney Dis, 2001, 37 (1) :S66-S70.

[4]侯国存, 孙秀丽, 李静, 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和事件相关电位评价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中国血液净化, 2012, 2l (6) :179-181.

[5]Bonanni, MaIlnucci I, Verzola D, et al.Protein-energy Wasting and morality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1, 8 (5) :163l-1654.

血液蛋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体检的1856例0~6岁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1034例, 女822例;其中0~1岁235例, 1~2岁297例, 2~3岁318例, 3~4岁376例, 4~5岁314例, 5~6岁316例。

1.2 方法:

依据常规采血方法采集儿童左手无名指末梢血液40μL, 将标本放入特定的全血稀释液中, 对儿童血液中的铜、铁、镁、锌、钙5种微量元素进行测定, 同时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对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测定。

1.3 贫血诊断标准:

依据WHO相关诊断标准:血红蛋白值<110 g/L可诊断为贫血, 其中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值90~100 g/L, 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值60~90 g/L,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值30~60 g/L[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儿童全血微量元素及血红蛋白检测值结果比较:

1856例不同年龄段儿童全血中5种微量元素中Cu、Mg、Ca及Hb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不同年龄段中Fe、Zn相比差异显著,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情况比较:

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微量元素是对儿童体内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本组研究中, 不同年龄段儿童血液中Cu、Mg与Ca与正常水平较为接近,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而血锌水平和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并且对儿童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 血锌含量较低的儿童往往会诱发贫血、腹痛、厌食及感冒等临床症状[3]。所以, 要想有效预防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缺乏, 应当从孕期就开始科学膳食, 保证各种微量元素的供给, 避免婴儿发生先天营养素缺乏等病症[4]。

血红蛋白含量可能是贫血的直接预警信号, 特别在儿童生长发育的时期, 饮食结构不科学往往会造成儿童贫血的发生[5]。本组研究资料显示, 各年龄段之间儿童贫血率相比差异显著, P<0.05。这可能和家长喂养及护理不合理有关。由于婴幼儿的成长发育需要补充大量的铁, 一旦铁含量缺乏就会对血红蛋白合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诱发小细胞性贫血[6]。所以, 对于因消化代谢功能紊乱造成贫血的婴幼儿, 需要合理补充电解质, 或者口服枸缘酸铁及硫酸亚铁等铁盐, 从而使贫血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7]。

总而言之, 重视妊娠期及婴幼儿早期血红蛋白及微量元素的测定与补充, 全面做好健康知识教育与宣传工作, 对于疾病预防及诊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静萍, 余君, 刘宏, 等.124例门诊儿童全血微量元素与血红蛋白的检测[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 25 (6) :36-39.

[2]罗辉娥, 林燕敏, 李婕, 等.0~6岁儿童血清铁、锌与全血血红蛋白的相关关系研究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5) :5-6.

[3]黄燕婷.微量元素铁与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在缺铁性贫血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1) :187-188.

[4]郎巧英, 陈香秋.儿童微量元素含量与贫血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3) :3877-3878.

[5]张华放, 邬启元.儿童微量元素铁与贫血的关系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 (9) :1044-1045.

[6]刘建雷, 曾赤佳, 赵东, 等.贫血与婴幼儿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2) :5837-5838+5841.

血液蛋白 篇7

异体输血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主要包括大量输血后酸碱平衡紊乱、高血钾、供氧能力不足, 以及免疫抑制、病毒感染、输血反应等, 且各类不良反应症状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采取何种措施降低异体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和难点[1]。部分学者提出了多种血液保护措施联合应用的方法, 也就是血液综合性保护措施。控制性降压联合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作为临床上较为认可的一种血液保护措施, 其临床研究也较为深入。由理论方面来看, 控制性降压联合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两者之间能够相互补充, 首先, 控制性降压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血液稀释治疗所存在的种种缺陷, 达到保持组织液生成滤过平衡的作用, 降低血压;其次, 血液稀释治疗能够放慢血液的流动速度, 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提高血流速率,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血液有形成分流逝, 防止发生机体脏器血液灌注不足, 提供充足的血容量, 降低异体输血副作用的发生率[2]。

2 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具体方法为:气管插管全麻, 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术前将15 m L·kg-1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溶液以30 m L·min-1的速率快速输入, 手术过程中等量补充6%羟乙基淀粉130/0.4, 创面和尿液蒸发的水分等量补充6~8 m L·kg-1·h-1的复方乳酸钠溶液, 从而保持患者维持血容量的高容状态。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实施连续的血常规检查, 若患者达到Hct小于25%、Hct小于80 g·L-1的输血指征, 则应实施异体输血, 从而将Hct控制在25%以上。术后及时应用速尿以促进排尿[3]。

控制性降压方法为: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治疗过程中, 以MAP基础值的70%为基础, 使用电子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硝酸甘油0.5~5μg·kg-1·min-1进行CH, MAP控制在60~70 mm Hg, 实施控制性降压治疗, 在患者血压值达到控制目标后, 对硝酸甘油的输注速率进行适当调整, 持续MAP, 完成手术治疗后立即停止控制性降压治疗。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治疗主要应用于手术开始前和全麻诱导后, 快速输入特定剂量的胶体液或是晶体液, 从而保持患者的血液高容量状态,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通过血液稀释治疗改善其微循环状态, 从而减少血液流失水量, 降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4]。在老年患者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治疗过程中, 大剂量地短时快速输注胶体液, 有可能因血容量的快速增加而造成肺水肿问题, 尤其是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 其发生肺水肿的风险更高, 因而需要对用药剂量进行有效控制。

单一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措施, 会降低患者的SVR、Hct和血黏度值, 进而增加静脉回流和机体循环血量, 同时, 增加心脏负荷, 提高CVP水平, 按照Starling心功能曲线的基本理论, 在特定的范围内, 患者体内的CO水平会随着其CVP值的提高而逐渐升高, 并产生上升支的心功能曲线, 一旦超过这一范围, 则CVP水平的改变并不会造成CO值的变化, 进而产生下降支的心功能曲线。

肌钙蛋白 (Tn) 属于调节蛋白的一种, 且与骨骼肌和心肌的收缩过程存在直接联系, 能够对肌肉的舒张和收缩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肌钙蛋白属于一种横纹肌结构蛋白, 肌原纤维细丝为其主要载体, 主要包括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T (Tn T) 、肌钙蛋白Ⅰ (Tn I) 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 21k D为c Tn I的分子量, 为抑制性肌原纤维ATP酶的亚单位, 能够对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偶联产生抑制作用, 并放松心肌。心肌细胞是c Tn I的唯一载体, 含量约为CK-MB的十倍左右, 具有典型的心肌特异性, 对于创伤、甲状腺功能低下、终末肾病急慢性骨骼肌疾病等患者, 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心肌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LDH2、LDH1、CK-MB和K等指标升高症状。

3 讨论

对于无典型心肺疾病、ASA分级I或Ⅱ级且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患者, 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 应对其实施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 以保证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CH的时间标准以及AHH的水平和速率标准为: (1) 单一AHH治疗的患者, 应对其包括MAP、CVP、CO等在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连续监测, 以此作为血液保护措施;而且, CH联合AHH治疗的安全性明显优于单一的AHH治疗。由此可知, 综合性的血液保护手段的可行性更高。 (2) CH联合AHH治疗, 与单一的AHH治疗相比, 不会造成患者c Tn I的明显升高, 因而心肌损伤的发生率较低。 (3) 单一的AHH治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 而CH联合AHH治疗, 则不会对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慧.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09, 20 (3) :37-38.

[2]杨慧荣, 安钢.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对兔血管外肺水含量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6) :405-406.

[3]于布为, 顾敏杰, 薛庆生.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氧供、氧耗、循环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1) :23-26.

血液蛋白 篇8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炎性刺激时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易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组分。它广泛分布于人体,产生于抗原进入机体的早期。

近年来CRP的检测及与白细胞联合检测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1,2,3,4,5]。随着高性能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发展与应用,CRP的检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临床医生的辅助诊断提供了快速准确的结果。我院自2016年4月引进一台迈瑞BC-539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以下简称“BC-5390血液分析仪”),可与血常规同时自动检测C反应蛋白。为此,本文对BC-5390血液分析仪检测CRP的精密度、稳定性、线性范围、携带污染率、内源性干扰等作了研究评价,并与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下简称“AU-5800生化分析仪”)进行比较性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所有标本均来自本院2016年5月1—31日间住院患者,标本均在早晨患者空腹状态下进行采集,同时采集血常规和生化标本,各100份。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设备进行CRP的检测。血常规标本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血2 ml,于2 h内利用BC-5390血液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CRP项目的检测。生化标本采用分离胶管采集5 ml全血,标本离心后吸取血清,于4 h内在AU-5800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

BC-5390血液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及原装配套试剂、配套质控品及校准品;AU-5800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美国)及广州华鑫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RP试剂。

1.3 方法

1.3.1 精密度

(1)批内精密度:按CLSI EP5-A2文件[6]要求,取高、中、低值CRP标本各1份,分别利用BC-5390血液分析仪和AU-5800生化分析仪2种仪器对每份标本均进行重复检测10次,计算均数±标准差(x軃±s)及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以AU-5800生化分析仪结果作为参考对照,对BC-5390血液分析仪进行分析评价。

(2)批间精密度:每天用BC-5390血液分析仪对配套CRP高值质控品(批号058216002)及低值质控品(批号058116002)各检测1次,连续检测20 d,计算±s及CV。以配套CRP质控品参考值作为对照,对BC-5390血液分析仪进行分析评价。

1.3.2 稳定性

选取5例血常规标本,每例标本均分成3份,分别在2~8℃(冰箱低温)、18~25℃(室温)、37℃(恒温水浴箱高温)条件下保存。2~8℃、37℃保存条件的样本在检测前放室温平衡15 min,检测后立即归位存放。依次于采血后0、2、4、8、24、48 h在BC-5390血液分析仪上检测CRP,每份标本分别检测2次,取平均值,以立即(0 h)检测的结果为基准,其他时间点检测结果与之比较,判定稳定性。

1.3.3 线性范围

按CLSI EP6-A文件[7]要求,取1份患者CRP高值标本(实测3次均值为295.36 mg/L)用生理盐水分别按100%、50%、25%、12.5%、6.25%的浓度进行稀释,每个浓度样本测定3次,取平均值,求得回归方程,计算相关系数,验证线性范围。

1.3.4 携带污染率

按CLSI EP10-A2文件[8]要求,先用CRP高值(实测3次均值为116.26 mg/L)的标本连续测定3次(H1、H2、H3),然后再连续检测CRP低值(实测3次均值为0.82 mg/L)标本3次(L1、L2、L3),按如下公式计算携带污染率,携带污染率需满足仪器要求:携带污染率=(L1-L3)/(H3-L3)×100%。

1.3.5 BC-5390血液分析仪与AU-5800生化分析仪检测CRP的相关性

将100份血标本分别用BC-5390血液分析仪及AU-5800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1)血液分析仪法:将采集的血常规标本(EDTA-K2抗凝)按仪器的操作规程,用BC-5390血液分析仪的自动进样模式进行检测。(2)生化分析仪法:将采集的血生化标本离心后吸取血清,按AU-5800生化分析仪的操作规程进行自动检测。

1.3.6 仪器不同模式下CRP检测的相关性

BC-5390血液分析仪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下检测CRP的相关性:选取80例血样本分别在自动模式及手动模式下进行检测。

1.3.7 内源性干扰实验

分别选取18例高甘油三酯、8例高直接胆红素、15例高间接胆红素、7例高总蛋白、6例高白蛋白、6例高白细胞、10例高血小板及15例高血红蛋白血标本,分别用BC-5390血液分析仪及AU-5800生化分析仪对上述标本进行CRP结果检测,从而判定内源性干扰。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检测数据均应用SPSS 19.0软件和Excel20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获数据均采用±s表示,组间项目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变量相关性作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密度

2.1.1 批内精密度

以AU-5800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作为参照,BC-5390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高、中、低均值与参照结果基本相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均在5%以内,具体结果见表1。

注:与AU-5800生化分析仪相比较,#P<0.05

2.1.2 批间精密度

用配套高、低值CRP质控品连续20 d对BC-5390血液分析仪进行批间测定,高、低值测定结果均与参考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结果CV均小于5%,具体见表2。

注:与参考值相比较,*P<0.05

2.2 不同温度条件下CRP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经检测对比,2~8℃保存条件与18~25℃保存条件下的CRP检测结果在48 h内均比较稳定,而37℃保存条件下的CRP检测结果在4 h内稳定性尚可,8 h后检测结果的偏差逐渐加大,结果见表3。

2.3 线性范围分析

以CRP理论值(不同稀释度)为X轴,实测均值为Y轴,得出回归方程为Y=0.998X+1.77(r=0.998),显示线性良好。线性检测情况如图1所示。

2.4 携带污染率

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BC-5390血液分析仪的携带污染率为0.18%,完全满足仪器的要求。

2.5 不同仪器检测相关性

BC-5390血液分析仪与AU-5800生化分析仪CRP检测结果相关性如图2所示。回归方程为Y=0.992X+1.05(r=0.999),显示线性良好,呈高度相关。

2.6 仪器不同模式下检测相关性

BC-5390血液分析仪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下CRP检测结果相关性如图3所示。回归方程为Y=1.042X+0.85(r=0.997),显示线性良好,呈高度相关。

2.7 内源性干扰

BC-5390血液分析仪对不同内源性干扰物标本CRP的检测,除高值胆红素、高值白细胞外,其他内源性干扰物的CRP测定结果与AU-5800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均小于5%,结果见表4。

3 讨论

CRP在感染发生6~8 h后开始升高,24~48 h达到高峰,机体感染后的CRP水平可达健康水平的100~1 000倍,且不受年龄、血型、体温、贫血、妊娠等因素的影响。CRP是临床上常用的敏感性较高的指标,并且在组织损伤、局部缺血、恶性肿瘤、心脏疾病以及其他疾病中也有广泛应用[9,10,11,12]。

注:*表示干扰实验过程中遇到1例直接胆红素高值样本2台仪器结果偏差较大,为一胰头癌患者,具体原因未明,后续检测的8例高值直接胆红素标本结果未能重现,故高值直接胆红素样本有待进一步持续跟踪验证

传统方法(特定蛋白仪、生化分析仪等)检测血清CRP标本用血量大,婴幼儿采血也比较困难,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有可能影响结果准确度及精密度等,容易对临床造成误诊及漏诊等。而BC-5390血液分析仪同时检测血常规和CRP时,仅需80μl抗凝血即可直接上机检测,并在2 min内可以同时获得CRP及血常规结果;而当样本连续检测时,平均检测时间仅1 min左右,能快速解决临床标本同时测定血常规及CRP的问题,特别是婴幼儿等大量采血困难的患者。

本文的研究显示,BC-5390血液分析仪批内、批间检测精密度CV均在5%以内,检测结果符合相关规定要求。而不同温度条件下CRP检测的稳定性实验提示夏季高温时在不能及时检测CRP的情况下,最好先将标本放入冰箱存放。线性范围分析显示,BC-5390血液分析仪CRP检测线性范围为0.01~320 mg/L,基本上能满足日常检测需要。本次实验中,超过此线性值上限标本极为稀少,进行稀释操作的必要性较小。携带污染率检测结果显示,BC-5390血液分析仪完全能满足临床要求。不同仪器检测相关性分析显示,BC-5390血液分析仪与AU-5800生化分析仪CRP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r=0.999),说明2种设备和方法检测结果绝对偏差比较小,结果具有可比性。不同进样模式下的检测相关性分析显示,BC-5390血液分析仪自动进样模式与手动进样模式检测CRP结果呈高度相关。干扰性实验结果显示,当患者标本存在异常高浓度的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情况时,BC-5390血液分析仪检测CRP结果与AU-5800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相比相对偏差较小,均在5%以内;高值胆红素和白细胞相对偏差均超过10%,结果偏差较大,说明BC-5390血液分析仪易受高值胆红素和白细胞影响。对于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异常高值胆红素和白细胞标本检测CRP时,是否可以将标本稀释后再进行检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BC-5390血液分析仪测定CRP与生化分析仪法相比,具有用血量少、快速简便、重复性好、携带污染率低等优点,适合临床大批量CRP标本的检测。此外,BC-5390血液分析仪还可同时提供血常规+CRP参数供临床参考,是临床特别是小儿科及门急诊同时测定血常规+CRP的理想分析装置。

参考文献

[1]徐发林,万玉,程秀永.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C反应蛋白联合测定对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治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0):747-749.

[2]邓永超,张聪,唐喜春,等.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102-103.

[3]王淑云,邓有敬,张华峰,等.炎性指标对儿童发热性疾病诊断临床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8):1 877-1 879.

[4]唐福杰,秦德明,蒙小丽.血清C-反应蛋白及WBC水平在儿童发热性疾病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24):3 687-3 688.

[5]贾文魁,胡玉丽.手足口病患儿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的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2):1 501-1 502.

[6]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Evaluation of precision performance of quantative measurement methods:CLSI EP5-A2:2004[S].Wayne,PA,USA:NCCLS,2004.

[7]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a statistical approach:CLSI EP6-A:2003[S].Wayne,PA,USA:NCCLS,2003.

[8]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clinical laboratory methods:CLSI EP10-A2:2002[S].Wayne,PA,USA:NCCLS,2002.

[9]范军,张虹,赵菁,等.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4):395-398.

[10]黄琴,王增胜,李燕,等.血清C反应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意义[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6,28(4):244-247.

[11]王丽梅,张龙.BNP、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4):1 643-1 645.

血液蛋白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将2014 年3 月~2015 年6 月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0 例尿毒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入组病例均为慢性肾脏病5 期, 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对整个研究内容完全了解,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间<6 个月; (2) 既往6 个月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脑血管事件、出血性脑卒中或者新发缺血性脑卒中者; (3) 胃肠疾病、肿瘤、糖尿病、肝病、感染、结缔组织病以及心力衰竭者; (4) 抗凝方案不稳定者; (5) 无动静脉内瘘者; (6) 透析中血流量<200 ml/min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每组20 例。A组:男11 例, 女9 例;年龄38~75 岁, 平均年龄 (57.5±6.8) 岁。B组:男12 例, 女8 例;年龄35~70 岁, 平均年龄 (57.8±6.9) 岁。C组:男11 例, 女9 例;年龄40~74 岁, 平均年龄 (58.2±7.0) 岁。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入组病例透析次数为3 次/ 周, 持续4 h/ 次。A组行常规血液透析, 即3 次治疗均为常规血透;B组行高通量血液透析, 每周在2 次常规血透基础上给予高通量血透治疗1 次;C组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 每周在2 次常规血透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1 次。分别计算三组患者透析前后 β2-MG、hs-CRP、BUN、Scr的溶质下降率。取血在透析开始及结束前10 min内在透析管路动脉端取血标本, 取血前将血流速下调到50 ml/min, 避免内瘘血液重复循环影响检验结果。抽取血标本4 ml/ 次, 2 ml送生化室, 2 ml送放免室。溶质下降率= ( 治疗前浓度- 治疗后血浓度) / 治疗前血浓度 ×100%。

1. 3 观察指标测定三组患者研究开始第一次透析前 (T1) β2-MG、hs-CRP、BUN、Scr浓度, 治疗1个月 (T2) 及3个月 (T3) 时透析前血 β2-MG、hs-CRP、BUN、Scr浓度。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不同时点 β2-MG及hs-CRP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后3 个月, B、C两组的 β2-MG及hs-CRP均明显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三组不同时点BUN及Scr浓度对比治疗后3 个月, A、B、C三组的BUN及Scr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在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临床在合成膜透析器以及超纯透析液的基础上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特别是近年来高通量透析治疗方案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规血液透析属于低通量透析, 其仅仅对于血液中的尿素、肌酐等水溶性小分子毒素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由于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成分较为复杂, 分子量范围相对广泛, 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有多种物质参与[2]。例如 β2-MG以及甲状旁腺素等中分子毒素, 终末氧化蛋白产物等大分子毒素均与尿毒症临床症状以及并发症有着密切关联。β2-MG积聚往往会引发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性, 而血液 β2-MG高表达也是透析患者死亡的一个危险因素[3]。此外, 常规血液透析无法有效清除大分子毒素, 临床应充分考虑尿毒症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大分子毒素的重要作用, 应通过增加对流或者加大透析膜孔径等透析膜性能强化措施来有效清除大、中分子[4]。

在膜材料相同的情况下, 高通量透析器超滤系数明显优于低通量透析器, 在清除大、中毒素分子方面的性能更佳[5]。CRP则属于正性时相蛋白, 是机体处于慢性炎症条件下产生细胞因子的重要标志, 可视为系统性低水平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一种特异性标志物[6]。本次研究中, 治疗后3 个月, B、C两组的 β2-MG分别为 (17.9±2.1) mg/L、 (18.0±2.6) mg/L, hs-CRP分别为 (8.44±1.49) mg/L、 (8.35±1.31) mg/L, 均明显低于A组的 (24.2±2.1) mg/L、 (10.66±2.75) mg/L (P<0.05) ;B、C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3 个月, A、B、C三组的BUN及Scr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向元兵等[7]报道相符, 表明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方案与血液净化滤过方案在尿毒症患者临床治疗中能有效地清除 β2-MG, 缓解机体炎症反应。理论上来说, 高通量透析治疗方案对于体内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细胞介素等各类中分子炎症介质能够予以较为彻底的清除, 促使机体慢性微炎症状态得到改善。而血液透析滤过则是血液净化技术中极为重要的一种, 其能够有效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大、中分子, 且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 降低中分子物质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 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8]。

综上所述, 尿毒症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方案中, 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技术可更有效地清除 β2-MG、hs-CRP, 从而减少长期血液透析的并发症, 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血液透析模式对尿毒症患者β2-微球蛋白 (β2-MG) 、血尿素氮 (BUN) 、血清肌酐 (Scr) 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的影响。方法 60例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脏病5期的患者, 随机分为A、B、C三组, 每组20例, 分别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以及血液透析滤过治疗, 观察三组β2-MG、hs-CRP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3个月, B、C两组的β2-MG分别为 (17.9±2.1) mg/L、 (18.0±2.6) mg/L, hs-CRP分别为 (8.44±1.49) mg/L、 (8.35±1.31) mg/L, 均明显低于A组的 (24.2±2.1) mg/L、 (10.66±2.75) m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3个月, A、B、C三组的BUN、Scr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尿毒症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方案中, 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技术可更有效地清除β2-MG、hs-CRP, 从而减少长期血液透析的并发症, 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尿毒症,透析模式,β2-微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

参考文献

[1]陈连华, 庄凌, 张丽琴, 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在尿毒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 (12) :760-761.

[2]戎殳, 许晶, 戴兵, 等.透析中心夜间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0, 26 (9) :657-661.

[3]李国祝.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β2-微球蛋白的清除效果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36 (16) :52-53.

[4]梁碧琴, 陆绍强, 马付坚, 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透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7) :3161-3163.

[5]马直勉, 菅丽萍, 张卉, 等.血清C-反应蛋白在尿毒症血液透析病人中的意义.国际免疫学杂志, 2012, 35 (4) :323-325.

[6]周洪文, 刘健君, 黄萍, 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脂的影响.重庆医学, 2012, 41 (23) :2381-2382.

[7]向元兵, 屈智慧, 杨立志, 等.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6) :1245-1246.

上一篇:幼儿综合素质培养下一篇:进口机械设备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