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影响

2024-06-18

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影响(精选十篇)

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影响 篇1

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音乐发展观念,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 中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在创作钢琴作品时, 运用了走传统西洋创作道路, 融入民族元素, 创作民族风格作品的方式, 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 深受听众喜爱的作品。

(一) 民族元素的渗入

1. 中国化复调

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 融入中国式复调元素的尝试者之一是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

代表作品是《牧童短笛》和《小曲》。他把民族化旋律编织在对位手法中, 创作出中国化的复调作品。另外一位音乐家于苏贤先生创作的中国化复调作品, 也注重西洋复调手法与中国音乐元素的结合。《D羽调式赋格》选用了李焕之改编的弦歌合唱《苏武》为主题;《A商调式二重赋格》体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出塞》的意境, 主题具有西北民间音乐风格和民间吹奏乐风格。这些作品是中国化复调创作手法的经典之作, 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民族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的运用

五声、六声、七声旋律作为具有中国民族元素的旋律, 在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五声性旋律的和声包括三度结构性和声与五度纵合性和声, 在和声进行中常运用复调性和音型化织体 (如桑桐的《练习曲》) 。我国民间调式、调性在扩展变化的手法上常采用同宫音系统的六声、七声调式;上、下五度宫音系统的调式转调。以此为基础, 进行复合调式, (如桑桐的《藏族民歌》) , 同调式七声性的扩展, (如杨振维的《永丰屯是个好地方》) , 同主音混合调式, (如邹鲁的《青春之诗》) 等创作手法的拓展。

纵观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民族化特征的钢琴创作道路是中国音乐人始终坚持的。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三个阶段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 是钢琴人才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依据。只有表现出作品的时代风貌, 才能更好地把握每个时期作品风格, 才有助于钢琴人才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 各个时期作品的时代特征

1.20世纪初作品的时代特征

从30年代正式发表钢琴曲以来, 在近二十年间, 由赵元任、江文也、贺绿汀、丁善德等中国音乐家创作的钢琴曲都显露出中国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这些作品以中国古代文化、音乐传统为内涵, 表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传统精神, 体现了当时淳朴、乐观的民风。在那样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时期, 既有“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意, 又有20世纪音响概念音乐作品的传入。正是在国外现代创作技法的影响之下, 实现了民歌与无调式和声结合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现代技法与民歌元素结合方面进行了首创。这种多种创作元素并存的时期, 走的依然是民族化创作道路。民族化创作的提出和实践, 正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他为今后中国作品创作开辟了道路, 积累了经验。

2.50至70年代作品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的钢琴创作思想深受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指示:文艺作品要有“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周恩来总理有关音乐创作“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指示的影响, 在瞿维的《花鼓》、储望华《翻身的日子》、刘诗昆与潘一鸣的《青年钢琴协奏曲》殷承宗的《红灯记》钢琴伴唱、集体创作的《黄河》协奏曲等作品中, 都凝结了中国音乐爱好者喜爱的钢琴语汇, 与人民生活贴近的题材, 以及民族主义文化内涵。这一时期既是民族化创作发展的繁荣时期, 也因为历史原因, 造成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的停滞局面。虽然中国钢琴创作实现了大众化的发展历程, 但在70年代之后才重新进入大发展时期。

3.80年代以后作品的时代特征

自80年代起,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已经不受非音乐条件的限制。被各种流派激活的创作思维丰富了创作作品中的音响形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 中国作品中受现代主义创作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 与前两个时期相比, 创作民族化的手法更多, 音乐内容更丰富, 呈现出民族色彩与时代精神更为个性化的时代特征。

以上这些民族与时代性突出的创作作品, 在全国范围内对钢琴专业人才都产生着强烈影响。

二、民族与时代性作品对钢琴人才发展的影响

(一) 民族元素的融入扩展了钢琴人才的弹奏技术

钢琴作为唯一一件可替代乐队的乐器, 在交响化和模拟乐器音效方面有着超强的效果。中国民族性钢琴作品中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及演奏手法的借鉴, 都为钢琴人才的技术课题发展创造了新内容。因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者有根据内心听觉追求音响效果的创作倾向, 没有充分考虑到钢琴演奏的规律和特点, 会出现手位摆放特殊, 变换频繁, 缺乏规律性的情况, 容易造成弹奏准确性的偏差。钢琴演奏人才在面对这一技术课题时, 要更多的练习特殊的指位和把位, 形成独特的练习内容来保证弹奏的效果和准确性。

在旋律与和声、织体方面, 钢琴人才在练习过程中, 要有指法编订的环节。因为民族调式特点和模仿民族乐器特点而创作的曲调和织体, 在演奏时存在“别手”的现象。这时, 就需要钢琴演奏人才根据自己技术和手型特点进行独特的指法编订, 使弹奏保持流畅, 具有较好的情境性和描绘性。储望华的《二泉映月》以鲜明的民族曲调, 在作品中模仿了民族乐器二胡滑音奏法, 用1指控制左手旋律部分的音, 从而获得旋律的深度与厚度, 显示力透琴键之感, 为音质的丰富与多种情感的表现创造了新的手法。五音性质的琶音奏出类似古筝、琵琶的“划”奏, 使演奏人才在模仿民族乐器表现力的基础之上, 充分表现出音乐意境, 让听者感受民族性作品的震撼力。作曲家瞿维的《花鼓》以钢琴模仿花鼓的节奏, 烘托喜庆情绪, 发展了钢琴交叉指法, 形成了钢琴人才在作品中模仿民族打击乐声效这一新的表现内容。

(二) 时代特征决定了钢琴人才的演奏风格

作品时代特征决定作品风格, 作品风格影响钢琴人才演奏风格的形成。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三个时期里, 其特有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钢琴作品对钢琴人才演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初期的简洁明快演奏风格;中期的多样化、技术全面的演奏风格;后期的开放、个性的演奏风格, 对钢琴人才不同效果演奏风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20世纪初的钢琴作品以借景抒情、乐风简朴的时代特征为钢琴人才把握作品风格提供了情境的想象和情感的表达内容。标志性作品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和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些作品在独特的民族性旋律之中, 蕴含了中国式的意境和清丽的风景, 演奏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 演奏者需在情感体验和内容表现上, 贴近那一时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民风淳朴、生活简单、情感纯粹的时代特点, 才能激发听者的音乐想象力, 感受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音乐的艺术形象。作品的技术虽然不难, 但要表现的意境却是没有止境的。弹奏这一时期的作品, 重在发展情感表达、情景描绘的表现能力。同时期江定仙的《摇篮曲》、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瞿维的《花鼓》, 都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作者鲜明的个性。所以, 把握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 要先了解当时的生活, 人们的精神面貌, 才能在作品弹奏中流露平实的感情和悠然的田园气息。

50至70年代的钢琴作品语汇更多样, 题材常选用喜闻乐见的内容, 在体裁和作品数量上都有所增加。对于大型作品——钢琴协奏曲创作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创作了经典作品——《黄河》。更多的钢琴演奏家开始了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改编, 形成作曲家、钢琴家集于一身全面发展的特点, 形成创作与演奏高度结合的时期。陈培勋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黄虎威的《巴蜀之画》等作品, 运用了不同地区的音乐语汇, 表达了多种思想感情, 对钢琴人才演奏情感的丰富和地域性音乐色彩的描绘进行了不懈的尝试。而改编曲《夕阳箫鼓》《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更是以传统民族器乐曲为创作基础, 更好地进行了钢琴的器乐化、交响化创作, 大大的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 扩大了钢琴人才学习、演出曲目的范围, 使作品演奏的风格形成多样性。

80年代之后的作品以开放、个性化的时代特征, 为钢琴人才现代音乐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这一时期是现代作品频现的时期, 在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崔世光的《山泉》、王千一的《托卡塔》等作品中, 都融入了强烈的现代意识, 在构思、色彩、风格上尽显新意。

中国钢琴作品在不同时期呈现的民族与时代特征, 对钢琴人才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从钢琴人才长远发展前景来看, 担负起民族化作品创作和演奏的职责, 势在必行。中国钢琴人才在弹好外国作品的同时, 有责任掌握和推广中国钢琴作品, 让全世界人民感受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性、时代性, 为中国钢琴学派的形成进行不懈的创作和表演。

参考文献

[1]《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12月

[2]《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童道锦孙明珠编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9月

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篇2

民族钢琴作品是国家钢琴艺术生命之根。我们不仅希望加强中国的民族文化,也希望把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推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目前中国的钢琴教育依然以西方钢琴教学体系为主。西方钢琴艺术与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仍起着主导作用,这与我们所期望的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体系要求不相适应。一位作曲家说:现在那么多中国钢琴曲还未被好好演奏和推广,何必再创作新作品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这与现在存在的消极对待教学、演奏与推广中华民族钢琴曲的倾向有一定的关系,只有改变这种倾向,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大道才会畅通。

现代音乐教学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而且也是音乐文化的传承人。在钢琴音乐教学中,中国钢琴作品理所应当有其相应的位置。中国的钢琴音乐,从民族性的音韵提炼,到钢琴的音响的发挥,要大量创作出中国人所接受所欢迎的好作品来,形成中国自己的钢琴学派。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环境越来越好,中国的钢琴教育者要以继承和发扬中国钢琴音乐为己任,秉承教学相长、踏实苦干的精神。经过努力,使中国钢琴音乐演奏和教学乃至整个钢琴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一、培养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意识

我们不应拒绝任何先进的文化,但在吸收西方钢琴音乐的精华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们自己民族的特点,做到洋为中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影响着整个世界。反过来,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作为钢琴音乐,起源于欧洲,那里有积淀深厚的钢琴音乐底蕴,当然被视为是正宗。我们没有理由闭门造车,相反要以谦逊的态度认真研究它。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钢琴热象雨后春笋迅猛发展,我们自己民族的创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钢琴创作作品也多了起来。然而,所谓正宗的,绝大部分都是国外作品,就连专业院校的课本中国作品也很少,这是我们的现状。作为一名钢琴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呼吁民族钢琴音乐的觉醒。我们完全可以把一系列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列入教育课程中,加强学生民族音乐意识的培养。

二、中国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借鉴西洋钢琴教学体系的成功经验,在教学中把中国钢琴作品纳入教学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中国作品,更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整体文化意识。学习和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有助于学生继承我国优秀音乐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各高师院校要定期举办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和比赛,举办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更要鼓励教师个人举办中国作品独奏会,展现和推广中国钢琴曲,弘扬中国钢琴音乐成果。钢琴音乐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需要用心钻研这个课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高师音乐教师是中国作品的传授者,应注意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加强对多元化的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及作品要领的分析,中国钢琴音乐文化需要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得以继承和巩固。

三、多元化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空前活跃,在题材的开拓和技法的创新诸方面,思路越来越宽。很多作曲家一直坚持在中国调式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民族和声的革新与试验;上世纪80年代后,更多的作曲家则立足于新风格的大胆探索,追求新的音响结构:还有一些作曲家选择性地使用各种无调性变体手法或者直接运用12音技法写作,或者变化使用12音技法;更有一些人则自己独创技法体系,使理性的思考与创作实践同步进行,产生了不少风格狂放不羁的钢琴音乐作品。音乐艺术哲学观和钢琴曲风格开始摆脱了单一模式而进入了多元化的年代,一批批颇具新意的钢琴作品问世。可以说基本反映出中国钢琴作曲家的创作趋势不同于以前任何时期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创作现状。

中国钢琴的作曲界,在打破了民歌加和声的创作思维框框之后,又越过了热衷写作单纯改编曲阶段,开始走上了独立创作的钢琴音乐发展历程。使作品在现代音响的基础上不仅体现出浓厚的民族韵味,还显示出表达多样民族韵味的优越性。但在总体上,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于时代性和民族性相融合的一种追求,体现出技术性与标题性相结合的一种创作立意,体现出朝着音乐创作的可听、可用性方面贴近的趋向。从此,中国钢琴音乐的新作品,已开始了量与质的升华。

对加强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展望 重要性 反思

·【中图分类号】J624.1-4

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下的钢琴艺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也逐渐产生了崭新的形式并具有了自身的特点,钢琴艺术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这需要表演主体在实踐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开采。但只要在中华文明大地上的钢琴音乐离不开中国地域特色的音乐旋律,一旦失去了民族音乐的风格,作品就只能被简单地复制和模仿,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便会显得直白而黯淡,永远不如原创作者对作品的演绎,只要主旋律突出、具有特点的音乐作品才能够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

1.推进高校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展望

从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现状来看,推进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发展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促进中国钢琴作品的选编系统化,建立我们自己的教材体系。钢琴教学一般都包括基础练习、练习曲复调作品、中小型乐曲以及大型作品几个方面,那么中国钢琴作品在编排上也要平衡这几个方面,只有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更好的诠释中国钢琴作品音乐。加大大学程度中国钢琴作品的数量,建立我们自己的教材体系。在积极创作中国钢琴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版和教学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较好解决一系列薄弱环节,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

(2)增强中国钢琴作品在初期学习的先发优势。让每个学琴的起始阶段就要尽可能地多接触我们自己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

(3)增强钢琴教师及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相长,相辅相成。教师是直接面对受教育者群体的人,他们的行为对于学生影响最为直接,高校钢琴教师有什么样的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学生。要从理解民族文化精髓的高度,彻底深入的理解中国钢琴音乐,加强相关民族文化的了解,学习,如生活习俗、乡土人情,历史背景,自然景观等。包含着民族感情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去理解、诠释和演绎中国钢琴音乐。

(4)加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为民族音乐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中国钢琴作品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辈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在此基础上更应将教学和演奏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作品。同时也要加强学术交流,召开各种专题的学术讨论,不断总结和推动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发展。

2.中国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借鉴西洋钢琴教学体系的成功经验,在教学中把中国钢琴作品纳入教学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中国作品,更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整体文化意识。学习和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有助于学生继承我国优秀音乐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各高师院校要定期举办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比赛,举办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更要鼓励教师个人举办“中国作品独奏会”,展现和推广中国钢琴曲,弘扬中国钢琴音乐成果。钢琴音乐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需要用心钻研这个课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高校音乐教师是中国作品的传授者,应注意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加强对多元化的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得以继承和巩固。

3.实践反思

笔者认为植根于中华文明大地则应对汲取本民族的音乐精华与其他国家的钢琴先进元素相结合产生属于本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在演绎钢琴作品时应在悠长、久远的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上,融合中国钢琴艺术与新时代的艺术文化的中国民族艺术独特的意境和表现体系。钢琴艺术始源于西方,有着西方音乐创作体系和西方人文背景,在表演时离不开西方传统和声功能体系和调式特征等,离开了基本的西方钢琴表演文化也不可能对钢琴作品进行深入的演绎和诠释。在处理好中国的汉民族旋律方式与西方的功能和声网络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和矛盾的基础上,钢琴主体对钢琴艺术文化的不同理解角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如何保持原有钢琴文化艺术特性,更好地丰富我国民族音乐是每一个钢琴主体对作品进行演绎的基本理解方式,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最终互溶并趋向一致,这样产生的作品才能够具有民族时代的特征。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加快,我们相信,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价值也会随着在教学中的重视、推广和运用,以及整理、改编和创新,而空前提高。因此,如何改变我国钢琴教育的现状,促进钢琴音乐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每一个钢琴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民族音乐家论文集》——《中国音乐》增刊,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理论教研室,1981

2.袁瑾.试析钢琴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医学院学报,2010(30),729-730

关注作品背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力 篇4

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发现国内对“关于作品背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力”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局限在对某一时期和风格的作品分析上。关于“作品背景对钢琴演奏影响力”的研究比较少。在西方国家,教师对其作品背景的介绍在钢琴教学模式上有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音乐发展的历程和作品背景。通过演奏,能使演奏的效果更加立体化。在我国,现在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对钢琴的教学仍然存在只注重训练学生的演奏技术,而对于作品人物知识的介绍较为简单。基于我国钢琴教学的现状,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追求演奏高技巧的作品却对作品背景了解甚少。虽然学生的演奏技术提高了,但是自身的音乐内涵与音乐素养并无明显提高,这样不利于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提高。

二、音乐作品背景分析是怎样的?

音乐作品分析指的是从文学层面以及技术层面运用各种知识以及资料对作品进行分析,以全面深刻的认识了解作品。音乐作品分析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音乐作品以及该作品的作曲家。其中,文学层面上主要从作品背景,创作者的生平和事迹着手,对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进行描绘和分析。然而,技术层面上是注重作品的主题、旋律、节奏、曲式、和声、调性等方面的分析,偏向于分析音乐理论。通过详细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作品的体裁,调式、调性、曲式、和声等要素的运用。将技术层面与文学层面相结合能对作品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利于把作品完整的演奏;有助于提高演奏者进一步的了解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从而达到更高境界的演奏水平。关注作品背景对钢琴演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所以要重视作品背景的分析。

三、为何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演奏

关注作品背景对钢琴演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二者紧密联系,若要更好的进行钢琴演奏;便脱离不了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作品背景分析对钢琴演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关注作品背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力,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提高,让学生了解自己演奏作品的人物背景以及创作的动机;提高其的赏析能力,以及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使学生不再是反反复复地敲击键盘,而是使其演奏的音乐立体感丰富起来。结合本项目认为在钢琴教学的基础上,不仅要关注于作品的演奏,还要加上人物背景知识的普及。并不是盲目地学习每一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和每一首曲子,而是在钢琴教学上加以对钢琴作品人物的介绍与了解。改变现代学生只基于机械演奏而不注重作品内涵的现状。并且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各时期人物的作品的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出有较高演奏技术和艺术修的符合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作品背景分析与钢琴演奏二者紧密联系,关注作品背景有利于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作品分析与钢琴演奏分裂开来。一但忽略对作品分析,就难以深入体会作者的真实想法,也难以表达情感并且会使钢琴演奏效果受到影响。从这个层面上讲,钢琴演奏不仅是手指技术上的运用,更需要对作品的深刻研究与情感投入;通过关注音乐作品背景的分析了解到作品的背景、结构、节奏、音乐表现形式和风格内容。对作品有更深层面的见解与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有效率的方法进行钢琴演奏;注意其中的细节表达、情感的投入。这对钢琴演奏有相应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演奏的效果与演奏水平。

四、如何更好的把作品背景分析在钢琴演奏中体现?

为提高演奏者的钢琴演奏水平,我们需要关注作品背景的分析;对此要深刻理解与认识并加以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钢琴演奏的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好分析音乐作品的背景。

(一)创作背景的体现

创作背景有助于演奏者更深刻全面的认识理解作品,体会作者的真实内心情感。背景分析指的是作曲家的写作背景和这一年代的创作曲式结构、风格特点等。通过对各种相关系列作品的人文资料分析,有助于演奏者还原作曲家原本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来更好的表达作品内容。例如说贝多芬,是一位非常热爱音乐的钢琴家。终生擅长钢琴与作曲,为后代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钢琴作品。其中有33种钢琴奏鸣曲与7首钢琴协奏曲贯穿了他一生。虽然后期身体健康上的影响,但并没有阻止他对钢琴作曲的热情,所以这就是音乐的美妙、神奇之处。这些钢琴作品让听者感同深受,并描绘了贝多芬的音乐探索、成长之路。通过贝多芬的创作背景,演奏者将会进一步深入认识体会作品内容。

(二)主题、体裁结构与风格结构的体现

钢琴作品的演奏不仅是手指上的技术就能完成的,还要明确其主题,了解音乐作品演奏的内容。作曲家在作曲时会确立一个中心主题,并且不断的丰富主题,使其更加形象、生动而不单一缺乏艺术感。不同的体裁会创造不同风格的作品,因此钢琴作品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音乐作品风格的不同会让听者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要体现在节奏、旋律、和声这3个方面:节奏型使用可以体现一个民族、地方风格、时代、音乐体裁的相联系;旋律风格体现在每首音乐作品中,体现作曲家的创作特点,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真实情感;和声风格则体现在各个时代,例如在西方18世纪和声类型是传统大小调,19世纪是以民族风格和声,20世纪是现代非调性和声;因此在演奏不同的作品时需尽可能体现出作品原来的风格,如此分析作品能进一步体现出其体裁的重要性,从而结合风格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演奏技巧。

(三)曲谱分析与音乐表现力的体现

曲谱分析是指分析乐谱里所的信息,包含调式调性、力度、速度、连线、踏板、拍号以及指法等。从这些方面可以直接影响到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关系到演奏者能否正确的探索出作品的内涵。需通过音乐表现力来体现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音乐表现力是指通过速度、节奏、力度等表现思想和情感,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速度与与作品内容和风格紧密联系,通常用适当的速度来表现音乐。应根据曲谱的速度记号和作品的情绪来定合理的速度。一般速度较缓慢的表示抒情或悲伤;速度较快的表现活泼欢快、热情激动。通过作品了解节奏单位与音型模式,再结合节拍和动机的特性因素,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力度是作品结构、语气结构最具体的体现,该如何运用准确的力度和强弱来演奏作品,需参照前后乐句来进行处理。

五、作品背景与钢琴演奏结合的效果会是如何?

通过关注音乐作品背景的分析,从而了解到作品的背景、结构、节奏、音乐表现形式和风格内容。对作品有更深层面的见解与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有效率的方法进行钢琴演奏;注意其中的细节表达、情感的投入。两者结合对钢琴演奏有相应的指导作用,能更好的提高演奏效果与演奏水平。有助于演奏者演奏出作曲家原本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使演奏者进一步的了解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以达到更高境界的演奏水平,将作品内容充分展现出来。笔者认为关注作品背景对钢琴演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所以要更为重视音乐作品的分析。

六、问题与方向

随着社会繁荣稳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钢琴教育的市场也会随之不断扩大,社会上急需合格的、称职的钢琴教师,师范院校音乐系。因此要解决钢琴的教学的单一性,使钢琴教学不仅注重演奏技术的提高,还要把作品与人物背景结合起来,使得钢琴教学更新颖、全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演奏水平。让学生意识到关注作品人物背景的重要性,改变其只追求自身演奏技术的学习方式。学会关注所演奏的作品背景,注重自身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郝媛媛.论音乐作品分析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8,27.

[2]童道锦,孙明珠.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4]吴琳.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影响 篇5

音乐表演专业2011级 王伊

二、课程名称

中国钢琴作品《彩云追月》赏析与教学演奏

三、课程类型

钢琴教学单一课

四、课时安排

一学时

五、教师基本信息

李康燕:女,32岁,音乐学院表演系专职钢琴讲师,2006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获得钢琴演奏与教学硕士学位。2010年10月获得“长江杯”全国高校音乐学钢琴专业教师邀请赛独奏三等奖。

2012年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汉调桄桄剧种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曾在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与教学论文数篇:《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初探》、《肖邦夜曲的华彩乐句技巧探微》、《巴赫三部创意曲指法研究》、《困境与突围:社会中的汉调桄桄》等等。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钢琴

七、学生特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王伊是2011级钢琴表演专业学生。通过两年多的专业训练,基本完成了由业余习琴者向专业习琴者的过渡:首先,纠正了她过去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演奏方法;其次,提高了学生的各项演奏技术(音阶,琶音,八度,和弦等);第三,拓展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曲库,基本掌握 了古典时期的各个作曲家和流派的音乐风格。

八、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我国钢琴教学中历来以西方钢琴作品为主,中国作品往往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少的比例。通过学习这首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们深刻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作品内容及曲式结构,较好的掌握作品的弹奏技术:长琶音、颤音、复调、八度等。3.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演奏和启发等教学环节,形成学生与教师的良好互动。学习这首带有文学性和写意性标题的乐曲,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尤其是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弹奏,力求做到无缝连接,达到知识的迁移。

九、教材分析 1.作品创作背景

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是由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作。钢琴作曲家王建中成功地把它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改编成优秀的钢琴曲。作品以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各音乐院校钢琴学生所喜爱的曲目。《彩云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 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2.钢琴作品《彩云追月》曲作者简介

王建中教授,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钢琴作曲家,著名钢琴教育家。其钢琴作品有:《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陕北民歌四首》、《云南民歌五首》、《彩云追月》等等。

3、钢琴曲《彩云追月》作品简介

《彩云追月》是一首富有南国风韵的乐曲,是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中国钢琴作品。是我国早期的一首轻音乐,今天仍是精品之精华。她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旋律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充分表现了钢琴音乐的民族神韵,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地。

钢琴曲《彩云追月》是作者选用广东音乐作素材,利用钢琴表现无限的特点,描述了一种平静悠闲的意境,和一幅酷月当空,万籁俱寂的画面。它歌唱性的旋律和具有特征的伴奏音型,使乐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用调式、调性的对比,速度的对比、音乐的对比、主调和复调的对比,展现出一个美不胜收、令人醉倒的意境,学习它我们应该能感受到旋律的美、结构的美、形象的美以及精神境界的美。

4、《彩云追月》的曲式结构: 前奏 + A呈示部 + B展开部 + 间 奏 + A′再现部 + 尾 声

(1-8)(9-20)

(21-36)

(37-46)

(46-59)

(60-69)

a、前奏部分

前奏是由七小节构成,巧妙而简练地运用了一组和弦点描出一幅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的画面。b、A部分呈示段

主题乐句第一、第二小节从容地出现,是模仿一支悠扬而略带伤感的曲调,笛子、二胡轮番演奏,节奏时而紧凑,像是在诉说心事,时而舒缘,又像是在深深的叹息、尤其是旋律由左手担任,右手一连串的琶音似行云流水般在追赶圣洁的月亮女神。复调的手法把彩云与月亮拟人化的勾勒出来。

c、B部分展开段

是A段的展开,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下行四度模进。中段旋律是呈示段的抒情延展,乐思自由发展,浑然天成,没有冲突,只有和谐、圆融。d、间奏

轻巧、柔和的节奏奏出了一个小小的间奏,表现出一种平静悠闲的意境,好似累了的彩云望着不可及的月亮而深深的叹息而稍作停留。e、A部分再现段

再现段是呈示段的变化再现,旋律织体加厚,力度加强,使音乐富于动感,就像乐器间的相互对话,又仿佛在夜幕背 景下,彩云和明月互相相逐、嬉戏,忽上忽下,忽进忽退,情态逼真、意趣盎然。f、尾声

尾声与引子基本相同,钢琴演奏上变化不大,只是在最后两小节作渐慢、渐弱处理,最后定格在长琶音上,而长琶音的最高一个音用左手夸过右手弹奏。

十、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措施 1.教学重点

①通过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较深层次的领略钢琴曲《彩云追月》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②A呈示部和B展开部的熟练演奏。2.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课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演奏《彩云追月》的演奏技术要点如:长琶音、跳音、颤音等。

3.处理措施:

要求授课教师必须给学生现场大篇幅的的示范,因为教师的示范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音色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十二、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钢琴艺术是西方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源自于欧洲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做为舶来品,虽然也有百年历史,尽管也作出了很多辉煌的成就,但始终未能走出模仿照搬的路子。这不能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担忧。从演奏到 音乐创作、从专业院校到业余普及性教育, 无不体现出西方钢琴学派对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发展之影响。在我们学校音乐学院的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西轻中”的问题。学生大量学习的是西方的各个流派的作品,中国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小。学生没有机会通过学习中国作品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中国音乐的兴趣。中国的钢琴发展道路不能永远追随西方,而要结合本民族文化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美国也是移民性新兴国家,起源于欧洲的钢琴艺术却很好的与美洲本土的爵士音乐风格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国爵士钢琴流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我认为中国钢琴音乐想要摆脱尴尬境地,必须植根于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作和发扬反映中国人民风土人情,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让每个学生都要了解和学习大量的中国作品。王建中先生改编的这首《彩云追月》不仅继承了任光原作的艺术风貌,同时又将钢琴的独特魅力融于其中使得改编后的作品更有融合性。也彰显了中国音乐不断革新和进步的面貌。王建中先生用钢琴对诸多民族乐器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在保留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利用乐器之王-钢琴的丰富表现力营造出一幅意境深远,柔和平淡的水墨画。

十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

师:王伊你好,上节课我们共同赏析了《彩云追月》这首中国钢琴作品,并给你留下了的课后作业预习弹奏《彩云追月》。你预习的怎么样啊? 生:老师通过上节课您给我们赏析了《彩云追月》以后,对我课后预习作品弹奏,起到了极好的理解效应….师:讲得很好,这充分证明了上节课的赏析作品,达到了我们学习的预期效果。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演奏处理这首作品的技术要领以及熟练的演奏A呈示部与B展开部。

请你讲讲你对这首乐曲的了解有多少呢?按照我们以前的学习路径分析。

生:这首作品(让学生从创作背景、作品简介、和曲式结构两方面讲述)2.讲授新课

师:好,我们开始上课,王伊,你先把作品弹一遍我听听,(学生弹完后,教师根据弹奏的情况要做以简单地评价,适当的要予以肯定表扬,提出存在问题)。

总体还不错,就是在前奏开始时,要抒情柔美,弹奏出的一幅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的画面。请你看我的示范(教师演奏)。(接着重点强调A部分呈示部B部分展开部)

呈示部和展开部的弹奏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请你先弹奏一次呈示段。)在反复指导学生弹奏时,要强调长琶音、颤音等的弹奏要领,指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呈示部分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云月相映的静态画面,双手交替琶音模仿了古筝的音色,要求弹奏气息要流畅,速度要均匀,左右手的连接不留留痕迹。颤音更像是曲笛的演奏,柔美灵动。右手主旋律模仿民族乐器中的二胡与笛子的合奏,左手模仿弹拨乐器琵琶和扬琴,左右手像一个民族管弦乐队一般的交相呼应。第二乐句是和第三乐句模进似乎是两 个人在互相诉说心事,欲语还休的南国风土风情。这段旋律柔美,触键要深,指尖要集中,结合手臂放松演奏;旋律线条要清楚还要有织体交错丰满的感觉,力度层次对手指控制力有较高要求。

(学生弹奏后教师仍要予以简单的评价,并予以讲解和示范……好、呈示部我们掌握的比较好了,接下来,我们进行本次课的第二个重点部分,展开部的弹奏,(可让学生先弹奏后讲,也可先讲后弹奏,此处灵活一些))(请弹奏展开部分)

展开部是一个四句式的平行乐段,是呈示段的抒情延展,描绘了云月相逐的场面,由之前的静态开始转入动态,情绪更加美好温暖。主题先在右手高声部出现时,仿佛云在上月在下,旋律非常连贯柔和,左手织体要流动起来。当主题在左手低声部出现时,月亮又欢快的追到了云之上,云在下方浑厚明亮不失愉悦。注意平衡好左右手的音量。(讲完理论后,根据时间可让学生再弹奏一次,教师予以评价并示范演奏….下边根据时间再做决定…..)

再现部分的主题虽然与呈示部分一样,可是却描绘了完全不同的场景是云月嬉戏的生动舞场,也是全曲的高潮。好像云一会遮住了月,月不甘示弱,也要崭露头角大放异彩的情景。右手旋律改为通透有气势的八度,左手为五声音阶琶音和大和弦,长音上还有丰富的琶音来支撑,显得气势磅礴。这里需要注意改善八度的技术:要用大臂的力量获得通透饱满的音响。在弹奏复杂的织体中别忽略了分句的气息。4.巩固新课 通过学生和教师再次完整的演奏本曲,使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巩固,达到教学目标。5.授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钢琴作品《彩云追月》,我觉得你对于呈示部和再现部掌握的比较好。前奏的旋律,你还要进行思考,拟弹奏出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的画面。在学习过程中,你表现的很好,看到你的进步,老师由衷的欣慰。请你切记,在学习这首乐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其中的技术和音乐,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中国作曲家如何运用钢琴和西方作曲技法来表现中国优秀民族作品。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在国际舞台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人民关注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中国钢琴作品对于宣传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精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请你课后继续练习《彩云追月》,并预习钢琴曲《二泉映月》

十四、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我自2006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工作至今不但一直从事钢琴技能课的教学之外,还担任过舞蹈伴奏和多次歌剧排练与演出。专业技能上从未放松过自己,2006年和2009年分别举办了个人专场音乐会。2010年10月在全国“海伦杯”钢琴教师邀请赛中获得B组独奏三等奖。在科研方面,发表了《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初探》、肖邦夜曲的华彩乐句技巧探微》、《巴赫三部创意曲指法研究》等学术及教学论文。从教几年以来,深感从小学习西洋乐器的我进入到了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我希望通过研究民族音乐要素尤其是我 所熟悉的地方音乐为切入点,与我扎实的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相结合,为钢琴音乐的民族化进程抛砖引玉。2006年家乡的地方戏曲“汉调桄桄”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引发了我的兴趣。我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走访艺人,街头问卷调查深入研究了这个快要灭绝的“国宝”。在2009年我发表了《困境与突围:社会中的汉调桄桄》在重要刊物《当代戏剧》上第12期。2012年所研究的课题《汉调桄桄剧种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做为主持人获得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处于课题收尾阶段。我认为做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把我的认识贯穿于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音乐,深入学习民族文化传统,推动中国钢琴的民族化进程。

十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1.《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初探》 发表刊物:《美与时代》第7期。

2.《肖邦夜曲的华彩乐句技巧探微》发表刊物:《美与时代》第9期。

3.《巴赫三部创意曲指法研究》发表刊物:《魅力中国》重要刊物第11期。

4.《困境与突围:社会中的汉调桄桄》发表刊物《:当代戏剧》上第12期。

5.2012年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汉调桄桄剧种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6.文化部2013年重点对外文化调研课题《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3

知识补充拓展:

1、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曲作者之一:任光(1900-1941)浙江山乘县人。

任光早年曾在法国学习钢琴修理和作曲,回国后从事歌曲创作及电影、戏剧配乐等工作,曾在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任主任,是左翼音乐的主要骨干,牺牲于白宛南事变,他创作的歌曲40多首大多属于电影歌曲,当时就称为著名电影作曲家。其代表作是《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王老五》。他前期的作品抒情婉约,后期作品雄壮坚毅,任光还写了歌剧《洪波曲》,民族器乐合奏。抗战期间曾在新加坡、法国等地从事抗日音乐活动,对抗战歌曲在国内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曲作者之二: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1912年生于昆明。

聂耳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笛子等多种民间乐器。大革命时期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考进“明月歌舞剧社”。他深感该剧社的活动背离时代的要求,便于1932年7月,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歌舞短论》一文,批评了剧社一些不健康的倾向,并提出了面向群众、深入群众及“创造出新鲜的艺术”等观点。但此举不为剧社大多数人所理解,因而离开了该社。1932年8月到北平,与李元庆一首参了加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工作,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1932年-1935年期间,为八部电影、一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和插曲。主要作品有《卖报歌》、《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码头工人歌》、《新女性》、《梅娘曲》、《铁蹄人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是我国第一个在歌曲中塑造无产阶级光辉形象的作曲家。他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道路奠定了基础。1935年到日本准备转程到苏联求学,7月17日在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逝世。

3、主题音乐诠释

1=A 4/4 呈示部主题

论中国钢琴作品的练习问题 篇6

中國乐曲在这被受关注的情形中,绝大多数的钢琴学者并非能够很顺利自如的演奏下来,在练习过程中感觉别扭、不适应。练习技巧出现困难,风格把握不够等问题,一一都显示了出来。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一、发现在演奏中国钢琴乐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平时学习的音阶基本练习中,最常接触的音阶练习是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这三种。然而,当我们接触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时,特别是那些根据古曲、民歌等改编的作品中运用了能够体现中国民族风格的五声调式。在学习和演奏这些作品时,就会遇到五声调式的音阶进行。由于五声调式音阶是由宫、商、角、徴、羽五个音组成。这时,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那种1、2、3,1、2、3、4式的指法规律便不适用了。并且学生一直都在练习音阶、琶音、双音、八度等手指训练,这些以西方的大小调式为主的基本功训练,只能满足演奏西方钢琴作品的技术需要,目的是解决西方练习曲、复调、主调乐曲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而对于中国作品出现的五声调式的技术要求则难以适应。因为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的中国作品存在着与西方不相同的技术难题,必须要进行专门的技术训练来解决。

西方音乐有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他们的音乐所表现的是恬静的田园生活,充满幻想的内在世界,追求瞬间飘忽不定的感觉,真实的渴望自由的人类思想感情。而中国乐曲是追求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大都具有明朗的意境,蓬勃的生气。如钢琴奏鸣《蓝花花》,是以同名陕北民歌为主题的自由变奏曲,乐曲发展了原名歌丰富的意味,成为一首钢琴演奏的民间叙事诗。乐曲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绪变化,表达了对纯朴可爱的农村姑娘蓝花花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用历史的观点阐述问题

(一)中国钢琴练习方法的现状

钢琴音乐的表现离不开技能技巧,体现技能技巧的练习大都是练习《哈农》《车尔尼》《莱蒙钢琴练习曲》等,演奏曲目同样也是外国作品。他们按照外国的钢琴教学体系来传授和培养中国的学生,按照外国作品的技术要求去训练学生,去强化学生。在弹奏到中国作品的时候,很多的钢琴学者就会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不知道如何去练习作品、去处理作品、去演奏作品,而很多的老师也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去主动研究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钢琴学者也根据老师的方法去练习,用外国作品的练习技巧解决中国作品所存在的问题。

(二)出现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

现在当我们在钢琴上弹出一首中国曲调时,立刻就遇到一个如何处理多声结合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主要是单声的。欧洲虽然已经有了多声音乐的系统技术体系,但却往往不适合中国的曲调。打个比方,简单地用西方和声配上中国曲调,其效果就像一个人上半身着中国的传统服装,下半身着西式服装一样不协调。

本世纪初的二十年间,中国作曲家都在探索如何克服演奏中国钢琴乐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且在一些中国作品中可以看出在曲调上加了许多装饰音,以求保持中国风格的韵味等。

(作者单位 山西省平遥县职业中学)

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影响 篇7

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中国作品,瑶族长鼓舞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 钢琴教学在其中举足轻重, 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它有别于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课, 演奏专业的钢琴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钢琴表演人才和钢琴家, 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教学目的是培养专业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 “钢琴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目的, 是要使钢琴学生成为学生学习音乐及其今后实际工作与自身发展中的重要工具”[1], 高师是培养经过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并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因而教学具有音乐“师范性”特点。在这个思想指导下,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普遍采用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钢琴基础教程》 (修订版) 一至四册[2], 每一册都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国作品, 其中第一册的《瑶族长鼓舞》很多教师都选择它作为新生初级阶段的学习曲目。

一、高师钢琴教学对中国作品应用的意义

中国作品是构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不可缺少的乐曲, 在浩如烟海的钢琴文献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作品是高师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钢琴基础教程》这套教材总共四册, 2003年重新出版了修订版, 以第一、第二册为例, 第一册共选用了中国作品35首, 第二册则选用了78首, 教材从1983年初版到2012年已经将近三十年,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实践证明中国作品能够促进高师音乐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基本弹奏能力、应用能力、全面修养等。

中国作品切合高师音乐学生的学习实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 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是靠声乐考进大学的毫无基础的钢琴“白丁”, 尤其是地方性的师范院校, 学生都是经过音乐学院、重点大学、省级师范大学等层层筛选后才最终入校, 所以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当薄弱, 中国作品在《钢琴基础教程》中注重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的实际,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第一册中的入门乐曲《北风吹》从简单的认谱和单手弹奏开始, 易懂易学。

有利于学生提高对中国作品的认同和掌握民族风格。中国作品在旋法、和声、调式、调性、和声织体、乐汇、音乐意境等多方面和欧洲古典及浪漫时期的钢琴作品存在很大差别, 作为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中国作品的起源、发展、创作背景、民族风格等, 有利于他们认识一代代作曲家如何通过探索欧洲作曲技法然后洋为中用地与民族音乐结合的创作成果, 从而培养和提高对中国作品的认知和认同性, 提高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而不必崇洋媚外, 妄自菲薄。

二、学习《瑶族长鼓舞》的必要性和意义

万丈高楼平地起, 学习钢琴也必须从简单的基础起步, 然后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高水平的演奏者, 学习《瑶族长鼓舞》对于进校才开始学琴或者基础薄弱的高师音乐学生具有很多方面的意义。

掌握科学正确的弹奏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水平打下基础。高师钢琴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音乐师资, 通过学习中国作品掌握钢琴科学正确的弹奏方法, 高师学生大部分是没有学过钢琴而进来的高中毕业生, 由于年龄偏大, 手臂比较僵硬, 因此, 在弹奏方法上首先要学会手臂放松、手腕和身体放松, 弹奏时“根据成年人的生理特点, 着重加强动作的协调性、平稳性的训练”[3], 注意弹琴的姿势并避免一切多余的动作, 要发挥身体上自然的重量, 节约用力, 在放松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手指的训练;学会正确读谱和分析乐谱;注意速度、力度的标记, 学会慢速练习、分手练习、分乐句分乐段练习等, 《瑶族长鼓舞》虽然篇幅短小, 却包含了多方面的要求, 强调了踏板的运用, 兼顾了钢琴技术和音乐处理的训练, 对起步阶段的高师学生帮助颇大。

把握中国作品的民族风格, 为今后深入学习作好准备。“能把带有民族风格的乐曲演奏出它的韵味, 关键要了解这些作品的风格、思想感情以及音乐语言的特点等方面”[4], 《瑶族长鼓舞》是章鸣根据刘铁山、茅沅改编的民乐合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来改编的一首短小精悍的钢琴曲, 是六声 (偏宫) C羽调式, 简单的ABA三段体曲式结构, 和声简洁, 基本上以羽调式的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等正三和弦为主要框架构建而成;和声织体富有规律, 自始至终以低音及柱式和弦来发展和声;节奏音型颇具瑶族舞蹈的特点, 律动性强,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低音, 再加两个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 模拟长鼓舞的节奏;旋法简洁, 以级进、三度和五度为主发展, 旋律平稳, 耳熟能详, 音乐体现传统瑶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 塑造了一个繁星闪烁和风拂柳的山村夜晚, 瑶族男女青年在皓月当空虫鸣蛙叫之下围着篝火欢度的音乐形象, 意境辽阔, 情景迷人, 在高音处重复的乐段更显得空灵悠远, 仿佛是月下的瑶族情歌飘到了天上, 妙不可言, 美不胜收。中间四个小节转到宫调式, 左手和声织体连续四个小节都使用了相同的主和弦, 虽然短暂却为音乐高潮的描述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简短的尾声具有音尽而意未尽的中国古诗式的意境, 给人无尽遐想。这是中国作品独特的民族韵味, 弹奏时要求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去把握作品风格, 《瑶族长鼓舞》为今后学习其他中国作品打开了大门, 例如, 为学习程度更高的第四册中的《彩云追月》作好了积极铺垫和准备。

体现高师钢琴教学的师范性特点, 为学习即兴伴奏提供参考。高师钢琴教学的师范性是指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际工作需要, 对某些音乐技能、综合素质及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 强调师范性就是为了让毕业生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师实际工作的需要, 熟练掌握即兴伴奏、自弹自唱、四手联弹、合奏等多种技能, 具备较高的弹唱、作曲、合唱指挥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高师钢琴教学的重要任务, 高师学生很难达到弹奏高深古典乐曲的程度, 但是必须具备拿起歌曲就能弹伴奏的能力, 如果一个毕业生不具备马上进行有效的即兴伴奏能力, 肯定不能胜任今后的实际工作。《瑶族长鼓舞》对学习即兴伴奏非常具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它就像一首歌曲, 右手是如歌的旋律, 左手和声手法是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的正格连接, 和声织体为低音加柱式和弦, 对学生来说是简单易学并能很快出现效果的伴奏手法, 这种手法就像弹带旋律的伴奏歌曲一样, 例如, 应用到《嘎达梅林》《月之故乡》和《伊犁河的月夜》等歌曲中, 活学活用, 手法贴切, 简单有效。

《瑶族长鼓舞》是一首富有瑶族民间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 表现了瑶族同胞的欢乐情景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曲自始至终不存在大难度的技术, 是高师学生初学阶段的理想乐曲, 通过练习和注意情感处理, 就能准确把握乐曲的瑶族韵味, 充分表现民族风格。

随着我国“钢琴热”的持续升温和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社会音乐人才在迅速成长, 扩招导致高师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对高师音乐教育产生了新的挑战, 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分析中国作品《瑶族长鼓舞》并探讨高师钢琴教学对中国作品的实践应用, 有利于促进高师钢琴教学的实施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3]胡千红.论高师钢琴基础课程改革与教材的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1) :125、124.

[2]韩林申、李小平等.钢琴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影响 篇8

一、全球化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 使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日益多元化

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开放的过程, 大大加大了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双向交融, 促进了社会的转型。而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处于一个传统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在钢琴艺术等文化艺术方面, 主要以自娱自乐的, 带有浓郁地方特征的艺术为主。而全球化过程有力的促进了我国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受媒体和现代艺术的影响, 在艺术呈现出艺术多元化的趋势。对于钢琴艺术而言, 便集中表现在创作题材, 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上。

(二) 对我国的钢琴艺术教育的冲击

钢琴艺术来源于欧洲, 并经历着几百年的发展, 无论是在钢琴艺术的创作理念, 创作技法上, 还是在创作美学和个性特征上, 西方钢琴艺术与我国相比仍具有着很大的优越性。这容易致使我国的钢琴教育单纯的沿用西方的钢琴教育体系, 对于钢琴艺术教育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 并未能建立出属于中国本民族的教学体系。同时, 钢琴教育的普及度也较低, 钢琴教育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上, 不够深入。另外, 全国各地的经济基础与文化氛围不同, 钢琴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有着较大差异。

(三) 使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有赖于强大技术支持

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同时, 全球化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对于钢琴艺术而言, 先进的高科技大大增加了艺术创造和艺术产品中的科技含量, 通过互联网与多媒体等先进技术, 充分展现了钢琴艺术创作和演奏中人的能动思维, 扩大了音乐艺术的想象空间;同时使得钢琴艺术的传播和创作穿越了时空的界限, 有力的促进世界各地钢琴文化的交流。

二、应对全球化过程的影响, 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 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转变思想, 树立全球性的思想观念。即我国的钢琴艺术作品创造不仅要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最大限度的使我国的文化艺术作品具有集中国文化、国情、传统、韵味和中国民族风情为一身的中国特色。同时, 还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思想, 以不断优化和创作反映本民族特色的, 具有科学性、现代性、和人文精神的优秀作品。

(二)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教育体系

首先我国应科学、合理, 有选择性的吸纳国外先进的现代作曲技法, 和创作理念。并以个性创作为基本特征, 创造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曲。其次, 打破钢琴艺术长期一元化的垄断局面, 进行民族创新, 深刻理解与把握我国的民族文化与内涵, 以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另外, 培养培养一支优秀的钢琴教育队伍, 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并深化钢琴教育的学习深度, 提升钢琴教育的普及率。在构建我国特色钢琴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可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对当前我国钢琴教育体系进行完善, 通过“取长补短”让我国钢琴教育体系更为健全, 从而促进钢琴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 科学看待, 合理运用高科技

艺术借助科技翅膀才能高飞, 因此, 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高科技对于钢琴艺术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化网络和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 时刻关注着世界钢琴艺术的发展趋势。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创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同时, 要认识到高科技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只能为钢琴艺术的展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并不能改变其内涵与实质。

综上所述, 全球化过程在给我国的钢琴艺术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 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只有积极转变思想, 树立全球性的思想观念,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教育体系并科学看待, 合理运用高科技, 才能创造出富有民族色彩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促进我国钢琴艺术在全球化进程下的稳步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它的深远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科技、经济领域中, 同时还渗透到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对于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亦是产生了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本文浅要分析了全球化对我国钢琴艺术发展各方面的影响, 并提出了促进我国钢琴艺术在全球化过程下发展的建议与策略, 以期能为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带来帮助。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钢琴艺术,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10 (02) .

[2]杨沐.后现代理论与音乐研究 (上) [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1 (01) .

论高校钢琴教学中的中国钢琴作品 篇9

(一) 中国钢琴作品

在钢琴引进中国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 产生了一大批深受国民喜爱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将国人对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真实反映出来, 如催人奋进的《黄河颂》《大路歌》, 悠扬舒缓的《牧童短笛》《晓风之舞》等。中国钢琴作品在改革开放后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表现形式上也更为多样。有改编自中国古代名曲的钢琴作品, 也有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改编作品, 还有近现代、新时期的民乐作品以及反映时代风貌的革命作品。

(二) 中国钢琴作品的特色和优势

“崇洋媚外”的风气作为本土化钢琴作品创造活动和钢琴教学活动中的阴影多年来挥之不去。不可否认, 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是我国音乐演奏艺术的舶来品, 但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研究和发掘, 将这一乐器同中华艺术神韵相结合, 同样能够使其在中国艺术土壤里结出硕果。我国近现代的钢琴艺术家们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钢琴弹奏的研究与实践, 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成为我国音乐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对钢琴教学活动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中国钢琴作品将传统文化的韵味和意境完美呈现出来, 或气势恢宏、或温柔婉转, 虚实相生、曲境相容, 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散发出无穷的东方韵味, 令欣赏者神往。中国钢琴作品虽不具有西方钢琴作品那样悠久的历史, 但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创作和教学实践经验。题材众多的中国钢琴作品将人们现实生活的情感体现出来, 更接近生活实际, 亲和力十足。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充分性及必要性分析

(一) 中国钢琴作品日臻成熟为其应用于钢琴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水平日臻成熟和完善, 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钢琴艺术的审美需求以及高校钢琴教学的需要。近年来, 中国钢琴作品不但在创作数量上不断增多, 创作思路和质量上也不断突破。新时期的作曲家们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和声不断革新, 寻求曲谱与技法上的更大突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音乐艺术家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创新理念, 更加注重声效和演奏技法, 创作出了许许多多风格独特的中国钢琴作品。从此, 中国钢琴作品步入了质与量高速发展的时期。更多、更好、更具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的诞生为高校将中国钢琴作品引入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二) 钢琴教学内容单一及文化传承需要为其应用于钢琴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直以来, 由于我国高校音乐教师在早期接受钢琴教育时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外国钢琴作品, 因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以及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之后的高校钢琴教学中, 他们也普遍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学习套路将这些西方钢琴作品传授给学生, 这就造成了钢琴教学内容单一、固化, 学生对于中国钢琴作品了解甚少。除此之外, 在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中往往错误地认为将中国钢琴作品应用于教学缺乏深度, 这使得在学生在教学中更少有机会涉猎到本土作品, 甚至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不愿谈及中国钢琴作品的倾向。这些都导致千篇一律的“西洋风”充斥钢琴教学内容, 作品缺乏新意。虽然近几年中国钢琴作品的比重有所提高, 但仍无法满足钢琴教学作品多样化的需要。由此可见, 钢琴教学内容的单一为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性。

除此之外, 将中国钢琴作品应用到钢琴教学中去还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我国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作为一名中国钢琴演奏者, 弹奏本民族的音乐作品是一种无尚的荣耀。虽然钢琴艺术在西方发展较为完善, 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平均律的音乐成果要早于西方钢琴艺术几百年。可以说, 世界各国的钢琴大师都受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升华、发展,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 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风格日渐形成。鼓励学生学习中华文化, 将本民族的灿烂文明传承下去是十分必要的。中国钢琴作品作为中华文明的音乐形式凝练, 将其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如何提高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水平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 中国钢琴作品应用于高校钢琴教学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均已成熟, 接下来就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加强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力度, 努力提高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水平。下面笔者就通过对装饰音、节奏、音色三要素培养方式的介绍, 具体阐述如何提高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水平。

(一) 中国钢琴作品装饰音处理方式的培养

单音内部变化丰富的中国民乐具有韵味悠长、抑扬顿挫的特点, 中国钢琴作品为了能够使这一特色得到发扬就需要加强装饰音的处理。中国钢琴作品的装饰音处理较之西方钢琴作品而言, 在力度和速度的上都没有具体的定性定量标准。在国外, 每位作曲家对于装饰音的处理有着各自的特色:莫扎特作品的装饰音灵巧、肖邦作品的装饰音委婉、巴赫作品的装饰音精美……而中国钢琴作品则主要依靠演奏者自身对作品的领悟, 才能奏出“中国魂”。例如:启发学生用短颤装饰音表现《牧童短笛》中牧童吹笛嬉戏的场面, 用快速流动的中颤音表现《彩云追月》中云月相戏的意境, 用紧凑的中连续颤音表现《百鸟朝凤》中大自然中昆虫鸣叫之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认识种类繁多的中国钢琴作品装饰音, 如倚音装饰、颤音装饰、琶音和弦等, 并且通过经典民乐的练习来加深印象。例如, 《平湖秋月》的八度后倚音、《梅花三弄》极低音区的八度音以及《二泉映月》小三度倚音的运用等。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 不同形式装饰音的不同运用方式能够表达出风采各异的音乐内涵, 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加强对学生装饰音领悟能力的引导, 重视学生对装饰音的学习和练习。

(二) 中国钢琴作品节奏处理方式的培养

“尽信书不如无书”, 实践如果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就会失去新意, 钢琴演奏作为音乐艺术的二度创作尤为如此。中国钢琴作品在韵律上参照了我国戏曲的特色, 节奏上有强有弱、有张有弛, 若是把握不好很难将作品精髓演绎出来。中国传统音乐抑扬顿挫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作品一板一眼的节拍变化, 这使得传统音乐的节奏更加具有旋律动感。例如, 改编自二胡曲的中国钢琴作品《二泉映月》的结尾部分音区逐渐收窄, 整部乐曲趋于平静, 这就要求学生在节奏处理时进入一个慢慢松弛下来的缓和过程, 在部分音节上做必要的延长和停留。如果这时学生照搬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节奏特点来适应《二泉映月》的压抑和忧郁气氛, 就会显得作品缺乏生气, 失去中国味。又如《夕阳箫鼓》中的中国散板, 在教学时教师就不能按照西方作品的节奏处理方式一板一眼地按照节弹奏, 而应对散板的节奏进行变换, 运用复倚音及同度倚音的散板节奏来处理作品节奏, 这样才能模拟出曲中鼓声的由远及近之感, 描绘出江面恬静平阔的景色。

(三) 中国钢琴作品音色处理方式的培养

声音表达是音乐作品的关键, 中国钢琴作品由于取材于各种类型的民乐就需要模仿琵琶、古筝、二胡、箫等多种民族乐器的声音, 借鉴它们或清亮悠远、或缠绵圆润、或淡雅高长的独特音色。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生对音色处理方式的培养, 训练他们细微、丰富的音色处理技巧。启发学生对细微音色变化的感知能力以及手指的灵敏度。例如《夕阳箫鼓》的钢琴演奏就需对古筝、古琴、琵琶、箫等多种民族乐器进行音色模仿。其中在对箫的音色进行模仿时, 要尽量把握箫声暗淡、音量小并且哀婉的声音特点, 指导学生利用滑音、颤音、升高四度音等处理方式体现其哀婉音色。在对散板部分中琵琶音色进行模仿时, 为了突出琵琶滚轮的音效, 可以让学生采用由慢渐快的轮指法, 同时加强同音换指以及装饰音的运用, 这样就可以丰富地表现出各种传统乐器的音色。

但是想要完美表达出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和韵味, 仅依靠钢琴音色的演绎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加强学生特殊演奏技巧的训练, 使学生对手指的移动速度、臂腕的力量和指尖的触法都能心领神会。例如, 模仿笙的双音效果时, 对装饰音的处理要避免颗粒型, 又不能使音色听起来粘稠, 这就要求学生手指要有弹性, 缓慢触键, 利落收尾, 发出均衡的音色。在模仿二胡的悠远音色时, 需要借助臂腕的力量, 确保手指平稳移动, 使得触键更加稳定连贯, 呈现出连绵不断的音色。每首中国钢琴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意境, 而音色就是传达意境的基础, 平时练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细致敏锐的音色听觉, 树立以音传情的理念, 将中国钢琴作品的音色运用合适的触键法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 由于中国钢琴作品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并且已经完全具备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的条件, 所以大力发展和传承中国钢琴作品是大势所趋。在教学中, 教师要提起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视度, 将其丰富到钢琴教程中去, 引导学生热爱这一灿烂的民族特色音乐形式, 更好地将其发扬光大。

摘要:中国钢琴作品作为钢琴教学中的后起之秀, 传承着民族文化, 为钢琴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承担着高校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使命。本文中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中国钢琴作品及其特色与优势, 进而分析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充分性与必要性, 最后从装饰音、节奏、音色三方面剖析如何提高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钢琴,教学,中国钢琴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洋.谈高校钢琴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 2012.33 (3) .

[2]张静.审视钢琴教育教学改革现状.艺术教育, 2012.33 (3) .

[3]王玮立.试析高校钢琴教学对学生音乐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大舞台, 2011.54 (1) .

[4]王九彤.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音乐研究, 2011.54 (6) .

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影响 篇10

一、苏联音乐文化对中国钢琴教学及表演的深远影响

50年代, 中国和苏联的交往日益密切, 两国的音乐家开始频繁的交流, 特别是俄罗斯钢琴家们精湛的演奏, 让中国音乐家和观众对钢琴有了全新的认识, 中国的瞿维、黄虎威、江文也、江定仙等人都先后去苏联进行过学习和观摩, 瞿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有着长达四年的学习经历, 在演奏和创作上都学得了扎实的基本功, 几乎能够进行任何体裁的创作。他的代表作品《花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成为了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典范。黄虎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后, 一直跟随鲍里斯教授学习, 这对于他一生的创作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的《巴蜀音画》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我国老一辈的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刘诗昆、周广仁等, 就是在他们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二、苏联式的钢琴教学体系提高了中国钢琴教学及表演的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 经过一系列的院校调整, 使中国钢琴教育开始有了初步的繁荣。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等几所学校为基础, 组建了上海音乐学院时称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该院钢琴系的成立使中国专业钢琴教育形成了南、北方并行发展的局面, 当时该系的李翠贞、范继森、李嘉禄、吴乐懿曾被人们称为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四大钢琴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这两所院校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钢琴师资力量, 他们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人才, 使中国专业钢琴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格局。新中国专业钢琴教育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苏联专家的帮助, 特别是苏联政府委派到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执教的几位钢琴专家, 他们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家, 使中国学生在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并能够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从1951年至1964年间, 在参加国际钢琴比赛获奖的中国青年钢琴家中有周广仁、郭志鸿、李瑞星、刘诗昆、顾圣婴、李名强、殷承忠、鲍惠荞、李淇等人, 他们都是经过苏联专家指导的, 这些专家为中国建立了一整套苏联式的钢琴教学体系, 有效地提高了中国钢琴教学的质量。

三、苏联音乐文化对中国钢琴教学整体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中国一直沿用苏联的钢琴教学体系, 时至今日这些教学经验也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苏联专家在钢琴教材教法上有着独到之处, 他们在教学中所形成的传统特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首先, 苏联专家在钢琴教材上注重选择具有鲜明民族性和高度专业性的俄罗斯钢琴作品, 提倡有选择地使用车尔尼等人的传统钢琴练习曲, 重视民间音乐对演奏家的深远影响。其次, 苏联专家在钢琴教法上采取示范演奏和讲解说明相结合的方式, 向中国师生介绍了苏联钢琴学派的演奏方法和教学模式, 通过大量启发式练习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克服演奏技术上的问题。第三, 苏联专家在钢琴教学中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歌唱性训练, 要求学生应对不同时期钢琴作品的音色、力度、风格等方面有准确把握, 使中国学生在音乐处理和诠释作品方面能够取得进步。

在当时中苏友好的政治环境下, 苏联专家的教学活动为中国钢琴教育界带来了新内容, 使中国师生有机会学习苏联钢琴学派的演奏理念和教学方法, 并在教学思想、教学大纲、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沿袭了苏联的钢琴教学模式。随着国际间音乐文化的交流, 一些优秀的外国钢琴作品和钢琴文献被引进到了中国, 使中国钢琴师生开阔了艺术眼界, 这些钢琴作品和钢琴文献在钢琴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该时期还有一大批中国青年钢琴家通过国际比赛和文化交流, 使他们有机会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脱颖而出逐步走向了国际乐坛, 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钢琴教学及表演的水平。

综上所述, 从我国钢琴教学及表演的发展来看, 苏联音乐文化无论在演奏上、创作上都对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具有切实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 苏联音乐文化为中国钢琴事业的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更好的推动了中国钢琴教学及表演的发展。

上一篇: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下一篇:改革发展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