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枝嫁接

2024-06-13

高枝嫁接(精选五篇)

高枝嫁接 篇1

沁县地处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境内地形四周隆起, 中间低平, 县境由北向南呈条带状, 土地肥沃, 水源丰富。工程区设在中北部丘陵地带, 地广人密, 海拔在1 000m左右。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冬季较长, 春秋大致相差不多。年平均气温8.9℃, 极端最低气温-27.10℃, 极端最高气温36.80℃, 日平均10℃以上的积温3 275℃。全年无霜期167d, 初霜期始于10月上旬, 终霜期在翌年4月下旬。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529.10 h。平均年降水量为606mm。沁县是杏树的适栽区, 历史上老百姓就把杏树当成发展庭院经济和特种经济的树种之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植物材料:优良接穗, 待接杏树砧木。

1.1.2 试验工具

实验工具主要有:1.0cm宽的塑料带、石蜡、熬蜡桶、嫁接刀以及塑料布。

1.2 试验方法

选取品种优良、生长健壮、丰产稳产、无病虫害的成年杏树, 剪取树冠外围中上部生长充实、芽体饱满的当年生枝或一年生发育枝, 把接穗剪成10cm左右的枝段待用。嫁接时间以花前为最好, 但从以往经验来看, 接穗开花、叶芽未发芽时也可以嫁接。

插皮枝接的不同处理方法:

1) 用老方法, 先是接口抹泥, 用盆装湿土固定在砧木上, 湿土盖住接穗, 每隔一天给盆内加一点水。

2) 用塑料布把接穗缠住, 仅露接芽, 在接口处加湿土, 用一块方形塑料布包紧接口露出穗包。

3) 把石蜡放进铁桶里加热融化 (为避免石蜡温度过高, 下面加点水, 因水温是100℃, 能恒定石蜡温度, 不至于因石蜡液温度高烫伤接穗) , 将接穗蘸入石蜡液中并立即拿出来, 而后再用手拿住已封蜡的一头, 将另一头再沾蜡取出, 这样可使接穗表面蒙上一层均匀而很薄的石蜡。嫁接时把蜡封接穗按常规接入, 用塑料布包扎接口即可。

嫁接后期管理:一是及时除萌;二是防治病虫害;三是接穗包裹塑料布的要在新芽长至10cm左右时解除。绑干固定新梢, 以免风折。

2 结果与分析

用老方法包扎的树, 嫁接成活率为40%, 分析原因, 主要是由于接穗水分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使接穗愈伤组织和砧木的愈伤组织不能很好地连接, 在连接前接穗失水死亡, 因而嫁接失败率高。

用塑料布包裹着接穗的成活率达到92%以上, 其原因是由于塑料布包裹了接穗, 延长了接穗的失水时间, 使接穗的愈伤组织能等到砧木的愈伤组织与其连接, 提高了成活率。 (下转第44页)

(上接第28页)

蜡封接穗的成活率在95%以上, 其原因是, 蜡封接穗在接穗上均匀地分布着一层薄薄的石蜡, 可以使接穗水分蒸发减少92%。这一层薄薄的蜡液又不会影响接穗芽的正常生长和萌发, 使接穗和砧木愈伤组织能很好地生长到一起, 从而提高了成活率。

3 结论

嫁接时, 接穗和砧木都能形成愈伤组织, 嫁接后2d~3d, 由于初削表面的细胞破坏和死亡, 形成薄薄一层浅褐色的隔膜;嫁接后4d~5d, 褐色层逐渐消失, 7d后就能少量长出愈伤组织;10d以后, 接穗愈伤组织量可以达到最高。但是, 如果没有砧木的愈伤组织相接应, 接穗愈伤组织就会逐步萎缩而死亡。砧木愈伤组织在嫁接10d以后生长速度加快, 由于有根系不断供应营养和水分, 其愈伤组织的数量要比接穗多得多。蜡封接穗和塑料布包裹延长了接穗的萎缩时间, 能够使接穗和砧木的愈伤组织很好地连接, 从而提高了成活率, 而土办法却不能保证, 因而成活率不高。

蜡封接穗可以提高嫁接成活率, 而且省工高效, 在大量嫁接时其优点更加明显, 既节约塑料布, 又减少了白色污染, 在大树高枝接时其省工的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塑料布包裹接穗能提高嫁接成活率, 在农户少数嫁接、不便蜡封时是最实用的方法, 而且材料很容易找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建议不要再使用, 用土办法嫁接, 费工而且效果不好, 又不能保证成活率。

参考文献

[1]高新一, 荣子其.果树嫁接新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2]高新一, 孙百令.果树嫁接新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3]高新一.愈伤组织形成的条件及提高枝接成活率的措施[J].中国农业科学 (5) , 1982.

[4]李正之.果树矮化密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5]高新一.果树及经济林木无性繁殖讲座[J].北京:农业科学, 1986.

[6]高新一.板栗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2.

[7]H.T.哈特曼, D.E.凯斯特著, 郑开文等译.植物繁殖远离和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8]张宇和.果树繁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6.

[9]辽宁省熊岳农业学校主编.果树栽培学 (北方本) [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9.

高枝嫁接 篇2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金阳县的核桃高枝嫁接为研究基础,论述了蓄热保湿法在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蓄热保湿法的成活率远高于常规嫁接方式,本文就其优势进行阐述,为拓宽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核桃高枝嫁接;蓄热保湿法;常规;优势

中图分类号:S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74-1

核桃是常见的胡桃科核桃属乔木树种,各地都有种植,为实生繁殖型植物,金阳县核桃种植面积接近10700公顷,但受限于传统的栽培方式,缺乏相关的技术,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整体的种植水平也参差不齐,重视栽植轻视管理的情况非常突出,导致核桃的品质低,产量不足,林农的收益上不去,种植管理的积极性受到削弱。因而需要对现有的种植情况进行改造,核桃高枝嫁接是最佳途径。但摆在林农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常规的嫁接成活率只在50%左右徘徊,并且在某些地质较为复杂恶劣的环境下,成活率更低,探索新的嫁接方式十分有必要,本文论述了蓄热保湿法在核桃高枝嫁接中的改良方法。

1 核桃种植情况概述

金阳县地处四川南部,属于金沙江下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节点。海拔最高4076.5米,最低仅460.0米,相对高差为3616.5米。金阳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县,核桃在金阳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海拔680米~2300米都有分布和栽植。最适宜核桃种植区域的海拔1400米~2200米,土层较深,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发展核桃的面积达10多万亩,对发展核桃产业拥有较为充足的土地资源。

全县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12.1℃~15.8℃,极端低温-10℃以上,年降水总量820毫米,年日照总量1621小时,年均相对适度70%,干湿季分明,具有发展核桃产业适于的气候条件。

2 蓄热保湿法嫁接与常规嫁接的研究分析

为了分析蓄热保湿法在核桃高枝嫁接中的优势,需要和常规嫁接法进行实验对比。核桃良种接穗采集,应在核桃萌动之前进行,接穗的采集对象是发育健康的中长果枝,放在阴凉通风处2天左右,进行稍微的脱水处理,将枝条剪为长度10厘米的短接穗,注意枝条必须含有饱满芽3个以上。蜡封配液采取蜂蜡与石蜡按照1∶10的比例进行混合,其中蜂蜡0.1公斤,石蜡1公斤,蜡液的温度控制在105℃左右,幅度为正负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穗条有伤害,蜡封好的穗条封装好,置于10℃的阴凉通风处以备使用。

2.1 常规核桃高枝嫁接法

采用现锯现接的方式进行嫁接,枝接常用的方法有切接、辟接或插皮接等方式,需要注意如果是砧木直径过大,在10厘米以上的,第一年进行锯断培育,要等到次年进行嫁接,直径介于5厘米~10厘米的采用插皮接或切接,直径小于5厘米的则采用劈接。为了尽量增加接穗和砧木的接触面积,插皮接是首选的方式,在砧木的断面选取较宽的面,剥开带韧皮部的树皮5厘米左右,并用刀沿削开树皮中线,插入穗条,贴靠砧木的木质处白点,然后用树皮或绳子将穗条、砧木系紧,再向下敲击,使穗条下移0.4厘米左右,穗条和砧木贴合更加紧密,最后用薄膜对穗条的顶端进行封口处理,但在操作中保证接触面的光滑,用刀时力量均匀平缓。

2.2 蓄热保湿法嫁接

核桃高枝嫁接中影响成活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伤流和单宁等,导致常规嫁接的成活率维持在一半左右,而人为的核桃嫁接伤愈组织是提升成活率的有效措施,而蓄热保湿法即是利用伤口愈伤组织形成的条件来人为的帮助核桃成活的关键措施。其操作主要有如下的步骤:

用通口直径为35厘米左右的塑料袋套住砧木,在砧木下方17厘米左右处用绳索将塑料袋小口系紧;插入接穗:将穗条削好后,沿砧木的开口插入,其操作的顺序为削芽、接穗插入、系紧、封口。在将穗条和砧木系紧之后,注意对穗条顶部进行封口处理,这与常规接穗的方式相同;将砧木下面的塑料袋反提上来,并加入新鲜湿锯木屑,锯木的多少根据穗条芽的露出情况判别,然后用绳索将塑料袋伤口系紧;当嫁接和系紧的操作都完成之后,还要保证通气性,在嫁接的塑料袋下方戳一个气孔,方便树液聚积过多时可以排出。

2.3 蓄热保湿法嫁接与常规嫁接的对比

为了减少误差,两种嫁接方法所采用的穗条、砧木、工具和嫁接的时间都保持一致,并且嫁接后的管理照料也同步进行,经过统计发现,常规嫁接的成活率为53%,而蓄热保湿法嫁接的成活率接近90%,有极大的提升。在实验中发现,当地采用蓄热嫁接成活率最好的时期为3~4月间,与核桃萌发展叶时期接近,有利于伤口伤愈组织的形成,可以有效的提高成活率。此外,蓄热保湿法嫁接法需要的人力投入要多于常规方法,但取得的效果有明显的提升。

3 结语

核桃的营养价值高,优质的核桃在市面上供不应求,核桃是一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但要改善种植的品质,提升种植规模,使之形成经济效益,需要采用高枝嫁接的方式。但传统的嫁接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研究蓄热保湿法在其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嫁接的成活率,改良核桃的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也值得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云南核桃栽培[Z].云南省林科院,2008.

[2] 昭阳年鉴(2009)[M].芒市: 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3] 2011年昭阳区核桃产业总结[Z].昭阳区林业局,2012.

[4] 杨源.云南核桃[M].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5] 昭阳区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昭阳区统计局.

板栗高枝嫁接后管理技术 篇3

乐业县有着悠久的板栗种植历史, 板栗是传统农业优势产品, 重点分布在同乐、甘田、逻沙、新化、花坪和逻西等乡镇。长期种植面积有1 333.33 hm2, 1998年7月至2001年12月, 乐业县在广州对口帮扶下发展了6 826.67 hm2板栗, 主要种植在甘田、新化、同乐和逻沙乡。2004年以后板栗陆续投产, 但2008年后不断发现部分板栗树不结果或产量低、品质差。这是因为当时大规模发展板栗时, 大规模从外地引种, 未很好地选择品种, 造成部分品种适应能力差、抗逆性不强, 必须进行高位嫁接更换优良板栗品种, 确保农民增收。在选择优良板栗品种进行高枝嫁接后的第4年产量提高26.4%, 品质得到较大改善, 农民增收明显。

高枝嫁接后的管理非常重要, 如果忽视管理, 高枝嫁接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将板栗高枝嫁接后的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高枝嫁接后果芽萌发前后的管理

高枝嫁接后、果芽萌发前, 由于水分足、温度高等原因, 果树锯口处会流出大量含单宁的水分, 并伴有特殊的香味, 板栗接穗时用于封顶的石蜡, 在温度高的情况下, 也会产生香味, 这样高枝嫁接后的板栗树极易吸引众多有病毒细菌的害虫, 若其在板栗树锯口处排卵, 则对萌发后的果芽有严重危害;要对嫁接14 d后的果树, 进行存活率全面检查, 根据接穗的新鲜程度来决定要不要进行补接, 果芽萌发后, 一般经7 d左右长出愈合组织, 15 d后接穗以及砧木间的空隙会被填满, 双方愈合组织进行连接, 大约20 d后萌发嫩叶。在此期间应当格外注意防虫害, 因为此时板栗嫩芽清香且营养丰富, 是很多以板栗嫩芽为食的害虫的主要目标, 在这一时期必须经常进行观察, 加强板栗树的管理[2,3]。

2 去除新生枝芽, 及时摘心

一般而言, 嫁接20 d后原栗树上会长出新的枝芽, 为保证根系吸收的营养只供接穗生长, 需要及时去除新生的枝芽, 但是枝芽不是随意去除的, 在去除的过程中, 首先要看板栗接穗成活情况, 若板栗接穗全部存活, 则新生枝芽可全部去除;若板栗的接穗只有1/2的成活率, 则新芽不要全部除完, 保留一部分消耗树体内的营养及水分;若接穗后没有成活, 则萌芽无需清除。当然, 栗树接穗成活后生长迅速, 1 d可生长1~3 cm, 在接穗新梢长到25~30 cm时, 要把握好时机, 及时摘心, 以促使侧芽生长出2~3个主枝, 并且可以使养分回缩到接口处, 使愈合处木质化, 生长牢固, 而且在主枝长到40 cm左右时, 可以进行第2次摘心, 使板栗树迅速形成树冠, 并促进结果。

3 及时为新梢绑支柱, 防风折

将捆绑在砧木与接穗间的塑料条松开, 必须选择合适的时间, 最佳时间是愈合处已木质化, 此时可以给栗树松绑, 松绑过程中可采用刀片, 然后用手捏掉塑料条。松梆的时间过早, 则愈合不实, 栗树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 而且容易受到大风折断枝叶;松绑的时间过晚, 则栗树生长快速, 捆绑的塑料条易勒进树体里, 影响栗树生长, 且愈合处容易腐烂, 从而伤害栗树健康。因此, 要及时绑支柱固定新梢, 防止大风折断枝叶[4]。另外, 可在摘心时, 疏除过密过大的叶片。

4 注意病虫草害防治, 加强水肥管理

之所以把病虫防治单独提出来, 主要是因为无论哪个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都要把防与治相结合, 其中白粉病、芽枯病、板栗透翅蛾等是板栗的主要病虫害, 可以使用生石灰液涂刷或用波尔多液、多菌灵等喷洒, 用药时可按说明使用。高枝嫁接后的栗树除正常施肥外, 在每次新梢叶片转绿时应施1次氮肥, 根据树冠大小施进口复合肥1 kg/株左右, 并追加1次叶面肥。此外, 干旱前对果园进行1次深耕翻, 同时注意除草, 增强园地抗旱力, 若连续干旱超过10 d以上根据实际情况浇水, 一般发芽前和果实增长期各灌水1次, 增加栗园湿度, 促进板栗树的新梢生长发育[5]。在夏季的6—7月以及秋季各施1次有机肥。板栗成熟前20~25 d, 在叶面上喷洒磷酸二氢钾, 可以使单位果粒重迅速增加。

5 加强修剪, 配置授粉品种

提高板栗产量的管理是管理的核心, 高枝嫁接后的栗树除了如上所述的基本管理方法外, 还应从提高板栗产量的目标出发, 而要提高板栗产量可从栗树的修剪、促进雌花数量、提高结果实率、提高单位果粒的重量等这些小的细节方面来进行。栗树通过修剪后, 可以形成适合开花结果的骨架, 而树形可以选择自然开心形和圆头形、双层开心形、多主枝状形等树形;经过高枝嫁接后的栗树2~3年内可以结出板栗, 通过及时摘心、去雄以及去除尾枝等方法可以集中果树的营养, 促进栗树雌花生长, 从而提高板栗的产量;授粉品种的配置也是很有讲究的, 配置要适当, 在雌花盛开时期多采用0.1%硼砂叶面喷雾, 早春浇水、施肥, 摘除果前梢以及在生长期内将枝干韧皮部分剥去1圈即所谓的环剥, 都可以提高结果实率。同时, 适当延长板栗的采收时期可以让果实更加饱满。

摘要:介绍了一系列的板栗高枝嫁接后的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果芽萌发前后管理、去除新生枝芽与及时摘心、及时为新梢绑支柱、病虫草害防治和肥水管理、加强修剪和配置授粉品种等内容, 对提高板栗产量与品质起到了较大作用。

关键词:板栗,高枝嫁接,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王高建, 樊毅.陕西省镇安县板栗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3) :195-197.

[2]潘芝梅.实生板栗高接技术换冠的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 1999 (2) :47-49.

[3]姜国高.板栗早实丰产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95-97.

[4]杨立新, 张宝刚.国见板栗高接试栽表现[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3) :65-66.

高枝嫁接 篇4

关键词:低产山杏,高枝嫁接,优质杏

杏树是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主栽树种, 宁夏彭阳县栽植杏树的历史更加悠久, 随着退耕还林与植树造林的广泛开展, 目前全县杏树保存面积达到3.01万hm2, 其中山杏类2.68万hm2, 仁用杏0.15万hm2, 鲜食杏类0.18万hm2 (主要是近几年新引种) , 优良品种比例还达不到18%。由于树种相对单一[1], 再加上气候较为复杂 (尤其是晚霜冻危害严重) , 果农都抱着“靠天吃饭”的思想, 不注重管理, 造成树势早衰, 年产量和商品价值下降。为此, 对现有林地杏树的改良就显得十分重要[2]。在加强田间抚育管护的同时, 彭阳县结合新品种的引进[3], 把杏树高枝嫁接作为彭阳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的重点内容之一[4]。为此, 笔者进行了低产山杏高枝嫁接优质杏品种试验,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设在彭阳县古城镇田庄村、冯庄乡崾岘村, 位于全县南北两端, 两者气温稍有差异。

1.2 试验材料

1.2.1 砧木的选择。

选择2003~2004年荒山与退耕地栽植的五至六年生山杏为砧木, 平均地径4~5cm, 要求树体生长健壮, 无病虫害, 背风向阳。

1.2.2 接穗品种选择。

高接所用的都是经过引种试种适合在彭阳县栽植并且市场前景看好的杏品种。仁用杏品种主要为龙王帽、一窝蜂;鲜食加工杏品种主要为曹杏、金太阳杏、凯特杏等[5]。

1.2.3 接穗的采集。

接穗质量高低对嫁接成活率和果树的结果影响力起主要作用, 其影响作用大于砧木。采集接穗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必须是优良品种; (2) 接穗采集来源于健康中龄母树的一年生枝, 要求母树树体健壮, 树势中庸、丰产、稳产、抗逆性强, 一年生枝芽体饱满, 无检疫性病害; (3) 县内采集的接穗, 可随采随用, 成活率高, 也可于上年冬季一次性采足, 腊封、沙藏;外地调用的接穗, 要注意加强包装物透气性、贮藏期失水管理、腊封质量等管理技术措施。

1.3 嫁接成活原理

1.3.1 形成层的特性。

高等植物生长部位主要有3个:根尖、茎尖、形成层。形成层是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很薄的细胞组织, 分裂向内形成木质部, 向外形成韧皮部 (树皮) 。

1.3.2 愈伤组织形成及作用。

在生长季, 接穗和砧木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 而且伤口处产生创伤激素, 能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 使接穗和砧木之间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对伤口有保护作用, 嫁接时, 接触面越大越紧密, 双方的愈伤组织形成就越多, 嫁接成活率就越高。

1.3.3 砧木和接穗的愈合。

砧木和接穗形成层细胞在伤口处形成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互相连接, 其细胞分化形成新的形成层, 将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连接, 新的形成层产生新的维管组织, 形成新的韧皮部和木质部, 并产生新的输导组织, 从而使接穗和砧木成为一株植株。

1.4 嫁接技术

1.4.1 嫁接部位的选择。

需高接改良的杏树必须生长健壮, 无病虫危害[6]。对于小树直接剪截低位嫁接;对大树骨干枝已完成的可选在二级骨干枝, 甚至侧枝、副侧枝上。要注意接口不能太粗, 以2~3cm为宜, 要尽可能的靠近主干, 以免造成内膛空虚, 结果部位外移。嫁接的头数一般与树龄相同。

1.4.2 嫁接接穗的剪口处理。

选择羧甲基保水剂、长效康复灵和石蜡溶液涂抹, 绑带为宽2.0~4.0cm、长20~30cm、厚度0.06mm、弹性较强的塑料布。

1.4.3 嫁接时间。

春季改接以枝接为主, 最好是在砧木的芽已萌动、膨大, 但未萌发时进行作业, 这时气温回升, 树液开始流动, 根系将水分、养分住上运输, 但并没有因发芽而损失养分, 有利于嫁接成活。3月下旬开始, 嫁接方法采用劈接法, 4月初树皮分离时采用插皮接。

1.4.4 嫁接方法。

(1) 插皮接 (皮下接) 。将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形成层, 即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 一般是离皮时并且接口较粗 (大于3cm) 时使用此法。先将接穗基部削成3~5cm长的平滑斜面, 背面削1个小斜面, 在砧木上切1条深达木质部的接口, 撬开皮层将接穗的斜面紧贴砧木木质部插入, 用绑带将伤口包严扎紧。 (2) 劈接。在砧木上劈1个口, 将接穗插入劈口中, 用此法嫁接成活后, 不容易风折, 一般在接口粗度较小 (小于3cm) 时使用。将接穗削成楔形, 削接穗时坚持平、滑、长的原则, 即削面长3~5cm且平滑, 在砧木中间按南北方向切1条垂直劈口, 将接穗插入劈口, 要注意对准双方形成层, 插接穗时不要将接穗的斜面全部插入劈口, 要露出0.5~1.0cm (露面) , 这样有利于伤口愈合, 最后用绑带将劈口和露面全部包严扎紧[7]。

1.5 接后管理

1.5.1 除萌蘖。

嫁接成活后, 砧木会长出许多萌蘖, 为保证嫁接成活后新梢迅速生长, 不使萌蘖消耗大量养分, 应及时将萌蘖除去, 一般除萌蘖需进行3~4次, 直到新梢生长旺盛。

1.5.2 立支柱。

嫁接成活后, 由于砧木的根系发达, 接穗新梢生长很快, 这时连接处并不牢固, 很容易被风折, 需立支柱, 将新梢绑在支柱上, 一般是在新梢长到25cm时立支柱。

1.5.3 解绑带。

嫁接时用塑料绑带, 不易腐烂, 但会影响接穗和砧木的生长, 故当新梢长到30mm以上时, 需解除缚带。

1.5.4 新梢摘心。

摘心可以控制高生长, 防止风折;可以促进枝条充分木质化, 安全越冬;可控制结果部位外移。当嫁接成活后, 新梢长到60cm左右时, 需摘心, 嫁接当年需进行2~3次。

1.5.5 防治病虫害。

嫁接成活后, 新梢萌发的叶片非常幼嫩, 由于蚜虫、金龟子等病虫害为害幼叶, 因此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可喷施一遍净、氧化乐果等防治。

1.5.6 除草施肥。

当年除草应在3次以上, 可结合除草施入氮肥和磷钾肥, 如遇干旱时应灌水抗旱。此外, 还要防止人畜践踏损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活率与生长情况

2009年春季在古城镇田庄村、冯庄乡崾岘村进行了大面积嫁接试验, 共嫁接64hm2、38 400株、182 870枝。两地植株平均成活率90.5%, 接点平均成活率93.3%, 延长枝平均生长量26.6 cm, 新梢最大平均生长量85.5cm, 年平均总生长量1 600.5cm (表1) 。

2.2 不同嫁接方法、品种对嫁接成活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嫁接方法不同, 成活率显著不同, 插皮接成活率比劈接提高了11.3个百分点, 且插皮接比劈接节约接穗约40%以上, 提高了嫁接速度 (每人每天劈接160枝, 插皮接270枝) (表2) 。不同品种嫁接成活率不同, 鲜食杏嫁接成活率明显高于仁用杏, 且鲜食杏平均生长量高于仁用杏 (表3) 。

3 结论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高枝嫁接改良优质杏是完全可行的。只要选对适合当地生产的品种, 同时采用正确的嫁接管理技术, 既不破坏森林资源, 对于低产山杏的快速改造又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达到了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的目标, 促进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注:调查品种为曹杏。

参考文献

[1]周军, 陈卫平, 张全科, 等.仁用杏龙王帽、一窝蜂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表现[C]//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

[2]张素英, 刘延杰, 刘海荣, 等.高接换头山杏变家杏[J].中国林副特产, 1991 (3) :32-33.

[3]王同坤, 张立彬, 刘桂森.燕山野生山杏种内变异[C]//全国首届野生果树资源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4]鲁子瑜, 关秀琦, 马志仁, 等.山杏抗旱造林技术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3, 8 (3) :45-52.

[5]董天海, 何振荣.山杏高接良种仁用杏技术[J].2003, 28 (2) :58-60.

[6]张启霞, 姚玉梅, 李欣, 等.杏树高接换优技术研究[J].现代园艺, 2006 (8) :43-44.

高枝嫁接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预备试验

2004年4月,选1株二年生山丁子树,在主干离地面1.5m高位置芽接小苹果品种引俄1号,再在下部选3~5个主枝,然后在每个主枝离主干30~40cm处芽接引俄1号。观察腐烂病发生及高枝嫁接的一些技术问题。

1.2 正式试验

2006年4月,先栽植二至三年生山丁子200株,株行距2 m×4 m。分别在主干上50~70、100、120~140、150cm 4种高度范围嫁接,并在每株3~6个主枝上各接1个品种芽。嫁接品种为引入的俄罗斯抗寒小苹果品种引俄1号和当地小苹果品种黄太平。以栽植10株普通低嫁接苗(距离地面5~10cm嫁接)为对照1、普通高嫁接苗(在主干离地40~50cm处高接)为对照2,各10株,嫁接品种同上。全部细长纺锤形,即多主枝均匀分布。试验期间调查对比树体长势和腐烂病发生比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苹果高枝嫁接后生长情况

2.1.1 预备试验嫁接后生长情况

2009年8月,预备试验已进行6年,整个设计的树形已经成型。总的来看,小苹果高枝嫁接,按照大苹果的细长纺锤形进行整形修剪,是完全可以的。整个树形好看,各个主枝在主干上分布均匀、不分主次,显得自然、合理。六年生树高4.3m;主枝为24个,其中下部4个是在山丁子侧枝上嫁接的。主干的顶部为6个竞争枝不疏掉,自然封顶。主干基部直径为9.5cm。2007年平均株结果9kg,2008年平均株结果19kg,2009年平均株结果25kg。

2.1.2 正式试验高枝嫁接后生长情况

正式试验是从栽植山丁苗开始的,尽管栽植的都是二至四年生山丁子大苗,但第一年扎根成活,未抽出多少新梢。第二年抽出的一部分新梢,在8月上中旬够粗的才能芽接。第三年还要陆续出些侧枝在8月嫁接。第四年即2009年经过春季补接等才基本成形。从新栽植山丁苗这点来看,与预备试验中直接在定植成形的山丁树上芽接相比,时间上慢2a左右。

2009年秋,200株高枝嫁接基本完成,随机调查4种不同嫁接高度各10株。结果表明:在山丁子主干上150cm处嫁接的,与120~140cm处嫁接的效果都很好,且差别不大,平均树高分别是230、219cm;平均每株高枝嫁接个数分别是7.2、4.7个;在主干上部苹果品种自发主枝数,每株平均1.1、2.3个;树干基部直径分别为4.0、3.6cm。

从表1中可见,主干上嫁接位置越低的,自然下部能嫁接的山丁子枝条少。CK1和CK2都是小苹果品种自生主枝,即无嫁接的主枝。只有主干距离地面120~140cm和150cm高位置嫁接的能达到每株可以嫁接3~5个主枝的设计要求。调查时正式试验树只刚有少量挂果,从树势上看显著超过两个对照树。

2.2 小苹果高枝嫁接树与低枝嫁接树腐烂病发生率对比

2006年4月,同时试栽的10株山丁子砧低接苗(对照1),已有1株患腐烂病致死,另有2株分别从树干中部和基部长有6cm宽、25cm长左右腐烂病疤。其余8株都不同程度地有腐烂病发生。同时试栽的10株距主干基部40~50cm高度嫁接的(对照2),因位置低而在山丁子主干上无着生的主枝可嫁接,所发出的主枝都是小苹果枝条,每株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腐烂病。而试验的200株高枝嫁接树,在主干和嫁接的主枝上无一株染病,仅有17株在2m高左右的侧枝上有极少量腐烂病,且很容易控制,不会致死。仅与对照患腐烂病株数对比,防腐烂病率达90%以上。而且2004年高枝嫁接的预备试验树,也没有染病。因此,已初步见到对比效果,且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3 小苹果高枝嫁接技术要点

2.3.1 嫁接方法和时期

嫁接用带木质部芽接(嵌芽接)较好,在个别山丁子主干部位缺枝又不发枝的情况下,可用腹接的方法;有的主干太短时,可用劈接长穗的方法。嫁接时期在春季树液流动后(黑龙江省在5月1日左右)或夏季最热时(黑龙江省的8月上中旬)。

这里强调的是,要尽可能培育高枝嫁接的大苗,在主干和主枝上都嫁接上品种、而且都抽出枝来再栽植。栽植时带土坨栽植最好。这样比先栽山丁子后嫁接节省土地,也便于集中管理,成园也快。

2.3.2 用细长纺锤形整形

这种高枝嫁接目的是防止腐烂病的发生,也只有用细长纺锤形,才可能每株有15~20个主枝。这种树形是主干上分布多个主枝,主枝间有一定距离、均匀措落、不分主次、上下近距离不重迭。它比以前采用的基部三主枝、疏散分层形的每株6~7个主枝多2倍以上,加之在主干和下部主枝关键易患腐烂病的部位,全部用山丁子取代之后,其它部位相对患病少。再加之每株共20多个主枝,又是均匀分布的,一旦某个枝发了病,也不会影响大局,还可以在山丁子树干上再培养新主枝不断高接更换。2.3.3嫁接位置与管护重点主干的嫁接位置必须离邻近的主枝距离50cm左右,太近了会形成竞争枝,造成“掐脖”现象。只有主干比主枝位置高、是主枝直径的3倍以上,才有主干优势,整个树才能长好。

主枝嫁接的位置掌握离主枝基部30~40cm远,而且要清楚芽接的位置无论在枝条的侧面还是在枝条的背上,发出枝的方向都不会按理想的朝主枝延长的方向伸展,往往发出的芽不是直立就是自然向主枝的侧面方向长。因此,还要做绑枝工作:首先,在嫁接芽已愈合好时,及时将芽前端留4~5cm长剪断,然后在接芽长出3~5cm长时用小细条薄膜将新梢与留下的短桩绑在一起,要稍松些,避免以后增粗时勒断新梢。这样做,既保证嫁接枝直向延伸,又避免被风刮断。要经常检查,有的还要附上一根30~40cm长的小棍,才能绑牢。这是管护的重点,否则会前功尽弃。

3 结论

小苹果品种引俄1号和黄太平,采用山丁子主干1.2~1.5m高位置上嫁接、和3~5个山丁子主枝上分别高位嫁接,细长纺锤形整形的方法,成形后每株15~20个主枝均匀分布,比常用的低位嫁接苗抗腐烂病明显。同时要注意培育大的高位嫁接苗栽植和嫁接芽长出新梢后的绑缚管理。

摘要:针对我国大苹果和小苹果树体腐烂病一直严重发生、导致毁园快的问题,利用野生山丁子抗腐烂病强的特点,在山丁子1.2~1.5m高的主干上,高位嫁接小苹果品种引俄1号和黄太平,并在1.5m高主干向下选3~5个山丁子侧枝,在距离每个侧枝基部30~40cm位置(也是易患腐烂病部位)嫁接小苹果品种,培养高接的3~5个主枝。同时采用多主枝的细长纺锤形整形方法。结果表明:与苹果低位嫁接栽培和普通高接栽培比较,山丁子高枝嫁接小苹果腐烂病降低90%以上,且不会出现因腐烂病毁园的问题。

关键词:小苹果,高枝嫁接,防止,腐烂病

参考文献

[1]徐继忠,袁小乱.红富士苹果树纺锤形的整形技术[J].中国果树,1992,19(4):34-35.

[2]高忠江,于纪彰,李燕华,等.龙江果树实用栽培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21-28.

[3]许明宪.北方果树修剪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57-59.

[4]河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5-51.

[5]李景侠.苹果主干形及其控冠技术[J].中国果树,1998,25(3):37-38.

[6]张贯中.苹果高光效整形修剪技术[J].中国果树,1999,26(3):33-34.

[7]马玉芳,刘国胜,段玉春,等.苹果细长纺锤形单轴枝组修剪模式[J].中国果树,2002,29(1):4-5.

[8]刘志,王际轩,孙万河,等.苹果高接病的危害及病因研究[J].中国果树,2002,29(4):1-2.

[9]曹海军,宋德志.纺锤形苹果树主枝拉枝要点[J].中国果树,2005,32(2):54-5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枝嫁接】相关文章:

嫁接05-02

嫁接改造06-21

嫁接与管理05-29

蔬菜嫁接技术06-06

西瓜嫁接技术06-11

柑橘嫁接技术简介09-10

红松幼林嫁接技术09-10

板栗嫁接育苗技术04-11

嫁接栽培技术04-23

桂花嫁接耐低温05-16

上一篇:社会转型道德修养下一篇:色彩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