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2024-05-27

现实(精选十篇)

现实 篇1

文艺复兴之前, 绘画的主题基本上是为教堂服务的宗教主题, 或者是为达官贵人服务的用来表现上流社会的贵族宫廷绘画。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绘画开始追求真实的比例, 注重数的美学, 比例结构上受到解剖学的影响而更加追求精准, 在内容上也开始刻画现实中代表力量的真实的人物形象, 但这里对人物的塑造仍是带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理想主义。到17世纪, 伦勃朗将绘画的内容真正地回归到现实, 平民、旧物、屠宰场等都可以成为他绘画的主题, 现实生活开始被划入绘画的题材。但他这种追求自由表现的形式并没有在当时受到大众的认同, 甚至遭到排斥。到了19世纪, 这种对绘画与现实的理解被视为主流, 现实作为艺术的元素才逐渐被大家接受。直到20世纪之后, 仍然有很多艺术家将目光放在了对现实的重视上。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中期产生的艺术思潮, 又称为“写实主义”。早在16、17世纪, 卡拉瓦乔、维米尔、夏尔丹等许多画家的作品中就带有现实主义的因素, 但现实主义绘画运动的明确确立则是19世纪中期, 库尔贝在巴黎因其作品被世博会拒之门外, 在展览的附近搭起了“现实主义展览馆”的棚子, 展出了自己的多幅作品, 同时发表了《现实主义宣言》, 将描绘真实生活视为创作的最高原则, 自此现实主义便被大家熟知起来。

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 歌颂劳动, 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 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 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 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的青睐。由于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是对所处的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 所以又被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奥诺雷·杜米埃的《三等车厢》、居斯塔夫·库尔贝的《筛麦的妇女》、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二、新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5年后, 即20世纪60年代初期, 法国产生新现实主义。当时法国因阿尔及利亚战争而忧心忡忡、躁动不安, 并且面临着戴高乐重新掌权的政治局面, 处于真正变革的边缘, 新现实主义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1960年4月, 在雷斯塔尼的组织下, 阿尔曼、伊夫·克莱因、雷蒙·汉斯、弗朗索瓦·杜弗莱纳、雅克·维尔格勒和让·坦戈利六位艺术家在意大利米兰的阿波里奈尔画廊联合举办了一个展览, 雷斯塔尼为展览撰写了一个题为《新现实主义者》的前言。这份文字被看作是这个团体的第一份宣言。同年10月27日上述六位艺术家与雷斯塔尼、达尼埃尔·斯波埃里和马夏尔·雷斯一起签署了符合宪法的组织宣言“新现实主义宣言”。在宣言中他们给新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新现实主义等于现实的新的感知领域》 (Nouveau Realisme=nouvelles approaches perceptives du reel) 。1

新现实主义是抵抗运动的产物, 它是一群经过反法西斯斗争洗礼的进步作家、艺术家的组合, 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 以忠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和面临的现实为艺术纲领的艺术运动。新现实主义重视现实的地位, 将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在创作思维和手段上展现了极大的延展性和空间性。伊夫·克莱因的滚筒绘画、阿尔曼的集成艺术、克里斯托的捆包艺术、塞萨尔的压缩艺术、斯波埃里的实物画, 坦戈利的机动装置、德·圣法尔的射击行为艺术、雷斯的拼贴画、汉斯、维尔格勒、杜弗莱纳和罗泰拉的剥贴艺术、德尚的布料集成艺术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对“现实”的态度:

新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现实, 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和方式上, 二者有所重叠, 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 两者都主张对现实采取尊重诚实再现的态度。

现实主义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 将日常的生活、自然的风光搬到了画面上。尤其是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使其对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更加的深刻。其抛弃了绘画只为权高位重的贵族阶层服务的思想, 反对当时学院派所提出的“高雅”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坚持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他们的生活与斗争, 都是画面的一部分甚至是主题形象。艺术家做到了对现实的诚恳尊重的态度。尊重和反应现实是其作画的前提。现实主义的本质应是其精神所在, 主张艺术要真实而典型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 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

新现实主义在过了几乎一个半世纪之后开始重新拾回对现实的诚恳态度。在绘画的发展历程中, 经历了写实主义的止步以及与之相反方向的抽象主义走向极端的概念、观念主义, 新现实主义开始重回现实、正视现实。新现实主义意识到我们的艺术最终是要反映并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 或者说现实就是艺术的组成部分, 二者是不能分离的。现实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是艺术的元素。一些艺术家更是运用生活的物品进行直接的创作, 将现实的元素发挥到最大。

其次, 两者再现的现实是不同的, 但都是受到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实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变革时期, 其社会阶级的差距很大, 底层人民的生活很贫困。

19世纪30年代, 欧洲社会经历了资本主义的巨大变革, 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政权日益巩固和发展, 同时资本主义的反动性和丑恶面目也日益暴露, 资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对19世纪中叶及以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者的空洞呼唤和抽象的抗议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作家们从理想的天空回到“坚实”的陆地, 深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种种矛盾, 批判现存秩序。

现实主义再现了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 是对资本主义剥削现状的批判以及对劳动者困境的同情, 是站在伸张正义的角度, 去代替这些劳动者说话的。

而“新现实主义”则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文化意识形态。它面对的“现实”是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概念。这些艺术家在当代的自然中寻找新的方向, 这个当代的自然, 就是机械的、工业的和广告的洪流, 艺术家们将各种人造材料、物体或碎片、工业废弃物、社会流行符号等元素重新装配组织, 赋予新的艺术概念。

新现实主义是在再现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情况。艺术家更多地是去再现自己选择的一种现实事物, 并由此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互动。他们可能反映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时事政治。他们并不是直接站在攻击的一方, 而是提出问题, 并引起大众探讨这个问题。

再者, 二者对现实题材的把握及态度仍有很大的不同。

现实主义基于其19世纪的背景, 是为了反抗资本主义统治阶层的剥削, 强调普通劳动群众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其真实生活的困苦状态的描绘, 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弊端, 并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其实它包含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与人文精神在里面。其重视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力作为“人”的尊严, 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最普遍的广大群众的态度和心声, 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震撼。

新现实主义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抽象主义之后重新重视现实的力量。在战后的法国社会, 政治局面还不稳定, 人们对现实社会还是有种不安定感。尤其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快速的信息传达、复制品的大量应用在快速的社会越来越流行。这种不安也越来越扩张。艺术家将新现实主义的精神定位在了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以及再现历史上。现实之于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仍然是强有力的批判武器, 但是其更多的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元素的直接选用, 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及联想。新现实主义等于现实的新的感知领域, 新现实主义即是真实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在这里, 有时新现实主义并没有直批判现实, 而是让观众去关注和重视现实, 其自己发现更多的思想和观念, 更具有不确定性。

最后, 二者对“现实”的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现实主义采用的是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将劳动者的劳作或生活状态的画面按照正常的比例以及一定的三维空间关系的创造放置于画面上,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来表现其丰富的情感, 抒发艺术家对现实状态的情绪。一般采用形式仍然是传统的架上绘画。

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有很多, 并且好多是横跨很多流派的, 其手法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基本上脱离了架上绘画的框架。很多艺术家采用对现成品的应用, 将现实生活中的使用物品直接用于创作中。通过集成、挤压、实物组装等方式来反应真实的生活。新艺术家们将各种人造材料、工业废弃物、社会流行符号等元素重新装配组织, 赋予新的艺术概念。新现实主义以“采撷与捕捉”的方式创作, 他们大多采用抽象的手法去表达对现实的感受, 很多艺术家追求的是观念或者行为的艺术, 以此达到让观众思考的目的,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的画面表现。

四、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思潮对现实的“寻根”态度的历史原因

首先其历史背景都是人们现实的生活受到一定的不安因素的威胁, 其需要有更加强烈的归属感和存在感。现实是人们生活的环境, 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元素。艺术家将现实用于艺术的创作中, 就是要引起观众更加深刻地共鸣, 从而才能够去思考艺术背后被赋予的精神内涵。

另外, 新现实主义对现实点的回归态度一方面受社会背景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抽象主义走到了一个极端。20世纪抽象主义发展得越来越迅猛, 在这条主线上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极简主义, 在画面表现上, 由最初的抽象概括到后来的强调线自身的美感, 画面精简到一定地步之后, 艺术家开始思考艺术接下来的走向。那就是艺术要直接回到生活中, 我们不用为了艺术而艺术, 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是艺术, 新现实主义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

五、二者对“现实”呈现不同的表现方式的原因

二者的创作过程虽然都是来源于现实, 但是表现的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 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由于材质限制的原因。现实主义的架上绘画表现还是受到原本传统绘画的影响。传统布面油画是一直流传下来最具表现力的绘画方式。新现实主义则由于有之前的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思潮表现形式的铺垫, 将画面搬离二维的平面, 走向地面或者走向装置的类型, 由于其艺术家的跨界领域广泛, 很多艺术创作也会带动其他流派的创作手法。

其次是在画面的叙事方式上。现实主义在表现画面上仍然是剧情式或情境式的绘画语言, 这是传统绘画的主要语言形式。但是新现实主义则摆脱了这种形式。新现实主义主要还是注重观念的抽象表达。其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各个思潮都有涉猎, 无论手法有何不同, 他们都不局限于对故事情节的叙事, 而是想要通过对物品的使用, 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以此达到其艺术创作的目的。

六、总结

这两种思潮相隔了一个世纪,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对现实的第一次正视, 为寻求现实生活的尊严、人格的尊严、真实的生活而努力;一个则是在20世纪下半叶抽象表现之后力求回到现实生活并从中发现和寻找灵感。无论艺术的道路怎样发展, 现实终究是与人最为相关的一个链接。精神上的升华更需要有现实的保障, 这也许就是无论思想能够发散得有多远, 最终都会回归到最初的基础——现实中来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王端廷.新现实主义概述.2011-02-21.http://art.china.cn/voice/2011-02/21/content_4019469.htm

[1]范磊.用抽象的眼光看待具象的事物——论新现实主义画家帕尔斯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2]袁爽.法国新现实主义及其绘画语言.群文天地2010 (10)

[3]杨立元刘艳丽.现实主义的延伸和拓展——“新现实主义”思潮论.唐山学院学报第18卷第2期2005 (06)

[4]王瑞延.新现实主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6-1

[5]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07/16/c_12340869.htm

[6]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00518/n13418.html

[6]http://art.china.cn/voice/2011-02/21/content_4019469.htm

现实社会、现实生存美文 篇2

3、用打听来看人——把获得的信息汇总,就可以了解那个人。

4、建立一个朋友档案——以免人到用时方恨少。

5、扩大交友圈——主动出击,不要等别人上门找你。

6、保持交友的弹性——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

7、要交喜欢“修理”你的朋友——这种朋友是你的人生导师。

8、尊重别人的领土范围——别因为疏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9、不要轻易吐露你的失意——以免被人认为你软弱无能。

10、人际关系的原则是:有舍才有得——你满足了对方,对方才会满足你。

11、不要忽略面子问题——不给面子的行为最容易引起是非。

12、妥善处理与小人的关系——不要依附他,也不要得罪他。

13、最好不要挡住别人的财路——与其挡人财路,不如自己别辟财路。

14、用低姿态化解别人的嫉妒——嫉妒是烈火,会烧毁一个人。

15、做人做事不必面面俱到——总会有人不满意你。

16、认识并运用人性中的自私——要想办法用别人的自私为自己谋利。

17、与其你死我活,不如你活我也活——这就是双赢,是良性竞争。

18、以“播种”的心态经营人际关系——种子播得越早越坚韧。

19、做事切勿率性而为——率性而为只会害了自己。

20、遇到魔鬼型的主管时——接受他的磨练可让你的性格越来越坚韧。

21、不要当众和主管吵架——那会让你无路可走,只有走人。

22、向不同行业的人学习新知识——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23、所有的困难都是好事——这是老天爷在磨练你,目的是把重任交给你。

24、用“吃亏就是占便宜”的心态做人做事——那样你就可以迅速长大。

25、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那样伤害你的人际关系。

26、犯了错误就该诚实地认错——狡辩、诿过只会害了自己。(青年文摘)

27、毛遂自荐,好处多多——让别人看到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

28、小心突然升温的友情——对待这种友情的正确态度是:不推不迎,礼尚往来。

29、做老二,不做老大——老大没当好,容易变成老三老四。

30、做人要中规中矩——目的是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31、用“物质利”换取“人情利”——“物质利”是一时的,“人情利”是长远的。

32、不要独想荣耀——今天独享荣耀,明天可能就可能独吞苦果。

33、找一位“衣食父母”——那个人可减少你摸索的时间。

34、找一位对手来跟——跟住他,最终超越他。

35、用耐心把冷板凳坐热——冷板凳都坐过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36、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别人的成功模式可成为一种指引,让你有方向可循。

37、偷偷地把自己当成老板或主管——逐渐培养自己当老板或主管的能力。

38、不要满足于眼前的小成就——问问自己: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吗?

39、让自己尽快成为本行的专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0、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想法——怀才不遇多半是自己造成的。

41、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

42、顺着毛摸,他就会听你的——脾气再大、城府再深、个性再强的人也吃不消这招。

43、以积极的作为推动否极泰来——坚持住,努力向上,积累能力。

44、以戒备谨慎的心态延缓盛极而衰的时间——很多失败都是在兴盛时埋下的伏笔。

45、万事俱备,花自然会开——努力就行了,花什么时候开由老天爷安排。

46、朋友之间要保持距离——这样的友谊才能长久。

47、钱追人,人追健康——有了健康,还怕没有机会挣到钱么?

48、别轻易转行——转行的风险很高,最好不要轻率为之。

49、适度地抬高身价——在就业市场中,人也是一种商品。

50、把敬业变成习惯——从长期看是为了自己。

51、运用累积法壮大资产——不求快,不求多,不中断。

52、忍一时,争千秋形势比人强时,必须忍。

53、不要为失败找借口——应该直面失败,并迅速找出失败的原因。

54、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55、不打没有把握的仗——生命是经不起一次次的浪费的。

56、把反省自己当成每日的功课——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会说错话,也会做错事。

57、碰到低潮时,自己鼓励自己——千万别蚯螅

58、依靠别人的智能做事——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59、时时都要有危机意识——别以为你的命好运气也好。

虚拟现实引爆现实 篇3

汪淼穿上V装具感应服,戴上显示头盔,启动电脑,就进入到了“三体”游戏迷幻而又真实的世界。

在三体世界中,汪淼经历了三体文明的一次又一次灭亡,感觉到冰雪的寒气以及火烤的炽热,以至于每次退出游戏他都有这样的感觉:“《三体》是故意伪装成虚假,但拥有巨大纵深的真实;而眼前的真实世界,倒像一幅看似繁复庞杂实则单薄表浅的《清明上河图》。”

这是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对一款虚拟现实游戏的描述。能够让科学家汪淼对虚虚实实产生错位的感觉,V装具所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果然强悍。

不要以为这一切只是科幻小说中的天方夜谭,现实生活中V装具已经出现。

2014年,被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入囊中的Oculus(一家虚拟现实技术公司),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它专注于生产虚拟现实游戏头盔。

正是Oculus的大红大紫,才将虚拟现实技术推到我们眼前。除了Facebook,微软、谷歌、三星、索尼、HTC等科技大佬,也没放过布局虚拟现实的机会。虚拟现实这一新的人机交互平台,正在引爆现实。

穿越50年,从魔法到现实

虚拟现实被当作沉浸式多媒体,是用计算机模拟真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事物所处的环境。虚拟现实能够创造各种感觉体验,比如虚拟的味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虚拟现实的体验者不是被动感受,而是可主动改变感受的内容,即用户与虚拟环境交互存在。虚拟现实不仅可真实模拟现实世界,还可构造不可能的世界。因此,沉浸式、交互性和构想性,是虚拟现实的三大特点。

1935年,美国科幻小说家斯坦利·威因鲍姆发表了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小说主人公丹·伯克遇见了精灵族教授阿尔伯特·路德维奇,后者发明了一副眼镜,当伯克戴上这副眼镜后,他感觉进入到电影当中,“能够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和触到各种东西。你就在故事当中,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交流。你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威因鲍姆的这篇小说已经有了“沉浸式体验”的描写,虚拟现实技术的影子也若隐若现,尤其是教授发明的眼镜更与现今制造虚拟现实的装置如出一辙,这篇小说也堪称描写虚拟现实的典范。可惜威因鲍姆不幸于当年病逝,无缘瞧见他的幻想变为现实。

1965年,伊凡·苏泽兰发表论文《终极的显示》,从理论上对虚拟现实做了论述。他认为可以把电脑屏幕当作是“观看虚拟世界的窗口”,在电脑上显示虚拟现实的世界。1968年,苏泽兰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虚拟现实原型机。苏泽兰给它起了个很炫的名字,叫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款头戴式装置使用两个CRT显示器,制造了一个漂浮在空中的立方体,这一立方体随着使用者视角的改变而改变。

1968年,个人计算机还没问世,“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像神话般神秘。正如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所说的,任何先进技术,最初都与魔法无异。苏泽兰的魔法在那个时代没有掀起波澜。

“虚拟现实”一词,是由杰伦·拉尼尔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并开始流行。1985年,拉尼尔成立了VPL Research公司,致力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化。1987年,拉尼尔捣鼓出一套价值10万美元的虚拟现实头盔,外形像极了现在的Oculus Rift(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尽管很酷,但10万美元一套的虚拟现实头盔还是让人望而却步。1990年,VPL Research公司破产。

如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水平都较从前有了大幅提升,虚拟现实技术也突飞猛进,众多科技大佬和初创企业纷纷杀入其中。当我们从现实进入虚拟现实,就好像爱丽丝掉入兔子洞而进入到了奇境。

下一站,就是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搭上了智能硬件的热潮,尤其是Facebook收购Oculus,就像导火索一般点燃了人们对虚拟现实的热情。

Oculus Rift代表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发展方向,它是一种头戴显示器(HMD),苏泽兰和拉尼尔的虚拟现实装置也属于此类。一般HMD需跟电脑相连,由电脑计算和渲染,再将虚拟现实影像传送到HMD屏幕上。

与Oculus不同,谷歌在去年I/O开发者大会上放出的Cardboard,代表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另一发展方向。Cardboard风格极为简约,一套光学系统嵌在纸盒子中,再插入智能手机,就可观看虚拟现实视频。这种虚拟现实手机盒子的代表,还有三星的Gear VR和暴风影音的魔镜。

而初创企业Idealsee开发的智能眼镜则可独立使用,内置了完整的计算、通讯、存储和交互模块,不用接入电脑和手机就可感受虚拟现实。目前科技大佬和初创企业在虚拟现实技术上的布局,主要是上述三条路径。

不过,许多务实的人对Facebook花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设备提供商Oculus感到不解,但在扎克伯格看来,Facebook此举意在提前布局未来。扎克伯格在收购Oculus之后评论说:“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个世界更加开放和相连。在过去的几年里,移动应用让我们享受到分享和紧密相连的乐趣。虽然移动领域依旧大有可为,但现在我们必须开始寻找和思考,下一个能带来更有趣用户体验的平台是什么。”显然,在扎克伯格眼里,下一个能带来更有趣用户体验的平台就是虚拟现实。

熟悉计算机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早期的计算机体型庞大、运算缓慢、造价昂贵,压根就没有什么用户体验可言,唯有人去适应计算机。

微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Windows操作系统给用户带来了图形界面操作全新体验,这是革命性的。如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与计算机的关系也由“人适应计算机”变为“计算机适应人”,人机交互体验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的人机交互方式,还有人选择物联网作为发展方向,然而也有不少人选择了虚拟现实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平台。

nlc202309041123

虚拟现实,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用户体验。没有虚拟现实,屏幕将人们分离,你在屏幕中,我在屏幕外,你我互不相关。有了虚拟现实,人在屏幕中,以第一视角参与到虚拟现实的世界,体验无法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到的感受,这正是虚拟现实的诱惑力。

人机交互,虚实难分

虚拟现实沉浸式、交互性和构想性的特点,注定了它有许多行业应用,比如影视娱乐、教育培训、建筑与工业设计等领域都出现了虚拟现实的影子。

虚拟现实天生与游戏有缘。从当初的黑白像素游戏进化到如今的3D游戏,电脑游戏发展了几十年,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将虚拟现实融进游戏,游戏玩家将以第一视角完全沉浸在虚拟游戏当中,游戏体验极为逼真。

毫无疑问,目前Oculus已成为虚拟现实游戏开发者中的翘楚。当Oculus被Facebook收编时,其CEO布雷丹·艾瑞布称,要打造一个虚拟现实游戏的万人在线平台,并把10亿人放进虚拟世界中。考虑到Facebook的社交属性,未来Facebook可能会将虚拟现实技术整合到其社交工具当中。试着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个陌生人在一个虚拟世界中相识,让他们感觉不到是在虚拟世界中,而是像在现实世界中一般自然。这种社交方式,想想都令人激动。

作为另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电影也正在接受虚拟现实的改造。此前,Oculus投资成立了Story Studio电影工作室,意在将虚拟现实技术延展到影视。徐静蕾执导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在公映前就用虚拟现实版预告片造势,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观看虚拟现实电影的头戴式装置已经由Oculus提供,但关键是如何拍摄虚拟现实电影。美国初创公司Jaunt正在投资拍摄一部叫作《任务》的电影。其导演Matt Gratzner介绍,拍摄虚拟现实电影需要创新手法,比如将360°摄像头引入到拍摄当中,从而使观众能像电影主人公一般走进电影场景中,并可360°察看周围环境。

教育培训,是虚拟现实技术另外一大有前景的应用领域。虚拟培训可追溯到美军在“二战”期间建造的航空飞行模拟器。培养飞行员价值不菲,据说飞行员是用与他们身体等重的黄金堆出来的。另外,让不熟练的驾驶员真枪实弹地驾驶飞机存在一定危险性。考虑到这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一个模拟真实驾驶环境的场景,用来培训飞机驾驶员,就很有价值。

虚拟培训史上最为著名的案例,要属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维修培训。哈勃望远镜处于失重的太空环境中,维修培训只能在地面由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模拟器中进行。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哈勃望远镜一次次起死回生,给我们送来了一幅幅壮丽的宇宙魅影。

虚拟现实,离现实还有多远

业内人士对虚拟现实技术很乐观,认为它不仅能应用于游戏、电影和教育方面,还能给医学、设计、旅游等方面带来巨变。

但是,与其他先进技术相比,虚拟现实处在一个奇怪的境地。先进技术经过一段市场培育期,会迎来爆发性成长。比如互联网,20多年前还是新鲜事物,现在互联网无处不在。虚拟现实技术说新也不新,毕竟它已发展近半个世纪,可它只在行业领域中有零星应用,在广阔的个人消费级市场上鲜有出色表现。比如被人寄予厚望的Oculus Rift零售版,其上市时间一拖再拖。

说到底,虚拟现实是一个“硬件+软件+内容”的综合体,三者缺一不可。现在许多虚拟现实设备,分辨率普遍不高。比如Oculus Rift,分辨率只有1200×800,也就是一部高清电影的分辨率,难怪有人说Oculus Rift没让人产生眩晕感。

如果沉浸在虚拟现实世界中的人们还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手柄或键盘,那么这种沉浸感就会大大降低。而这正是现在包括Oculus在内的许多虚拟现实装置的通病。

就像Xbox如果没有优良的游戏资源就形同废物一般,虚拟现实如果没有优质内容资源,也不会给人带来惊喜。比如现在所谓的虚拟现实电影,基本都是短片,且没有交互性可言,更多的只是新奇体验。与其说虚拟现实电影是娱乐大众,不如说是营销大众。

因此有人说,虚拟现实在个人消费级市场上的沉寂,是因为缺少一款杀手级应用,不能让人趋之若鹜。

不过《连线》上的一篇文章则反对上述说法,文章题目就说明了一切:为什么虚拟现实不需要杀手级应用。在文章作者Ariel Zambelich看来,“就像人类幻想飞行或后悔药一样,逃离现实(或伪造新现实)的渴望要比技术更古老”,人类迷恋虚拟现实,这就足够了。

技术作为人性的表达,本无可厚非,可人为技术所役,那就是作茧自缚。上瘾虚拟现实,这真的好吗?(支点杂志2015年5月刊)

现实 篇4

在建国之初,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流派一直为官方所提倡, 由于当时的社会状态, 以及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它还或多或少的被当作歌颂赞扬的工具, 这使它失去了现实主义的意义。而成为一种必需遵守的模式, 这反成了一种禁忌, 这种现实主义失去了真实性的原则, 成为一种带有粉饰主义的现实主义。那它就剩下写实的风格, 流于一种流派, 丧失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和批判性。那它就失去了灵魂。直至改革开放之初, 画家罗中立的《父亲》才说出的这种真实。 (1) 笔者的创作也遵循了这样的创作意向, 在创作中充分体现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油画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种类, 在笔者的发源地欧洲, 写实主义油画作为传统延续了几百年。不仅成就了如丢勒、伦勃朗等古典大师, 也造就了近代的库尔贝、梵高和现代的佛洛伊德等现实主义大师, 正是因为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传统产生了无数的杰作, 感动着不同时代的观者, 笔者深感这种感动不会因为各种新兴潮流的更迭而遭中断。当然, 这种感动来源于这些画家坚定、执著的信念及对现实阴暗的批判和苦难中人们的关怀。当库尔贝把那些石工、农妇等社会最低层的人们搬上自己的画布上时, 对于这种直面的现实, 古典主义的安格尔是无法接受的, 也遭到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非难。这些闲人雅士无法面对那些肮脏、粗俗的形象, 也更传达了对低下阶级的蔑视。库尔贝正是由于这种人文关怀, 才使现实主义艺术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品格和人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到现代的佛洛伊德, 面对当代人的精神迷惑和焦虑时并没有停止这种人文的关怀, 他创作性的将写实主义发展到表达人的心理意识的深层。在西方现代精神的潮流中, 弗洛伊德是一个孤独者, 但他没有停止自己的对人类最直接的精神疑问的追求, 它采用最直接的对模特真实的肉体的刻画, 反映着他对现代人空虚的精神世界和无助的理解。在他的自画像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位当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对自己画笔中流露出的现实精神的坚定信仰。在这里让我们表达对现实主义先驱们的无限崇敬之情吧。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美术学理论中这样阐述:艺术的第一作用, 一切艺术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 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艺术作品并不修正现实, 并不粉饰现实, 而是再现它、充当它的代替物。 (2) 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理论就是真实的再现客观现实, 也就是现实主义的精神,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行的早晨》等作品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中国的现实主义的所谓的第一个浪潮里, 50年代—60年代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现实主义精神对中国油画发展的重大影响。列宾等人的画中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们对当时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关注, 对当时不同阶级人民的遭遇的同情。通过有形有色的画面来表现现实生活, 表达对人民的关爱, 这种感情绝非狭隘的个人情趣的宣泄, 他们充分地表达了当时富赋予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感, 更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

在80年代以来, 现实主义油画思想的特征又重新回到表现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出现一批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陈丹青、罗中立、何多苓等。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真实生活, 他们以一种全新的人性的视角诠释他们笔下的人物, 通过他们自己的经历来表达对时代的感知, 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那个时代特殊的痕迹。

在罗中立的《父亲》中, 我们看到的是解放30多年后的父亲, 竟然还是那么面朝黄土背朝天,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我们的父亲还是那么的苦。耳朵上夹着的笔又反映了他们应有的尊严和身份的矛盾。陈丹青则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描画了它眼中的藏民, 深入地刻画了现实中的藏族同胞。就像陈丹青自己说的那样:“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美, 也不知道自己有多苦。”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画家开始了深入的独立的社会文化思考, 而不再做意识形态的解说。他们将司空见惯的人物画入作品中, 他们用不同的观察角度对现实生活进行不一样的诠释。刘小东以不加修饰的笔法描绘城市的普通市民, 那些衣食无忧又百无聊赖的都市人, 在他的《烧耗子》《白胖子》等作品中体现了商业经济大潮下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生活的匮乏。忻东旺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幽默的调侃的无表情的纯客观的客观现实“镜像了的现实”等未来, 更真诚、自由、坦率的一个个像我们生活中的照片里一样的故事。刘小东也正是以一种市民的心态描绘着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最常见的人们。

艺术创作是这样的事实状态:它基于创作者的生命意识, 如同[法]埃莱娜·西克苏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的一篇文章所说:“正是这种在诗与死之间, 与诗和生同在的生活是我们直接意识到:我们处于生命的过程中, 处于利用造物的某一部分的过程中。这种生活仿佛是出生和死亡之前每一天都是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其中既有欢乐也有颤栗。这就是绘画对于我的作用:它是黑暗道路上一点颤抖的光辉。” (3)

现实主义是一种艺术精神, 它不是一种风格流派, 它没有新旧之分, 只有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只要人类的相互关怀, 同情的本性不退化, 对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不消失, 那么, 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将永远传承, 这也正是我们80年代后的年轻人应该了解和学习的。

摘要: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各种艺术思潮竞相出现的今天, 现实主义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阶段, 但是它自身的人文关怀与艺术精神并没有改变。各个时代的现实主义艺术家都始终以一个艺术学者应有的社会反省精神和人文立场, 怀着深深的人道感情, 对现实进行了阐述和批判。正是因为这种艺术精神, 使现实主义绘画长盛不衰, 也正是这种批判的立场使现实主义绘画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人文关怀,社会反省

参考文献

现实表现-现实表现 好网手机版 篇5

xx同志工作表现

本人自xx年xx月到xx镇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高效、高质、做好、做精”的原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下面,我将三年来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职工作

宣传工作

三年来,一直担任宣传干事,我尽心尽职,从一个从未接触过宣传工作,对宣传工作一窍不通的外行人员,逐渐有条不紊地做好横港镇的宣传工作。一是协助党委搞好全镇政治理论学习,制定理论学习计划。二是协助做好对外宣

传工作,加强同各界新闻宣传机构的联系。确保横港镇连续三年都完成上级交办的稿件任务数。本人也积极投稿,三年来共上稿件x余篇,其中xx报道在xx日报上发表。三是结合国家重大节假日,协助镇、村等搞好各项问题活动,带领xx群众挑选节目,彩排,积极参加xx市x举办的文体活动。xx年,节目获优秀表演奖。四是出色地完成了全镇的党报党刊征订工作。五是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如发放教育电影票、征订学习资料等。

内务工作

办公室工作繁琐,x年从事办公室工作以来,我积极做到眼勤手快,认真仔细,尽心做到每一项工作。一是文书工作严要求。不漏接每次来电,文件收发及时,保证上级来电来文第一时间通知到责任人,不延误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二是认真做好来客来访工作。对上级来客做到第一时间接待,并协助内务分管领导做好来客就餐工作。对来 1

访群众,热情诚恳,耐心细致,及时了解来访群众的意图,第一时间向相关责任部门及领导反映。三是认真做好打字员工作。镇政府年长干部较多,对电脑不熟悉,我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做好文件的打字及复印工作,做到文件准确无误,下发及时。四是协助内务分管领导认真执行机关制度,把好签到关,做好出勤统计。五是协助内务分管领导认真为全镇干部职工做好后勤工作,让干部群众工作安心舒心。

蹲村工作

xx年刚到横港镇,在远景村蹲村,正值村换届之际,我协

助村做好投票工作,跟着远景十五组组长拿着投票箱上门上户收集群众投票,做到不漏一户,确保群众的合法选举权,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村干部。之后x年在xx村蹲村。xx村是山头上的一个大村,由于历史原因,计划生育工作存在很大困难,我在蹲村领导的带领下,协助村干部多次上门做计生钉子户的工

作,拔除三户钉子户,为计生工作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局面,x年计生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到x%,结扎率达到x%,其中二女户结扎达到x户,占全镇二女户结扎的x%。

二、不足之处

深入基层不够。现实表现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马列主义的理论素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驾驭政治思想工作和业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要克服性格因素,确保做事更加冷静稳妥

要增强调研精神,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更好地为领导提供合理准确的事实数据。

要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工作,生活。

以上就是本人三年的工作经历,不足之处请予指教。

xxx同志现实表现

xxx同志自2016年10月担任xx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以来,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勤政务实、廉洁奉公、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团结带领全院干警将xx县检察院从一个全省帮扶的后进院发展为全市的先进基层院,其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党委和上级检察院的充分肯定。

一、政治立场坚定,大局意识强

xxx同志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法律业务知识的学习,理论水平高,知识面广。在原则问题和重大事件上立场坚定,旗臶鲜明,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

能够自觉将检察工作臵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来推进和谋划,处理问题迅速果断,有较强的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在任期间,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处理县城“两违”整治、移

民搬迁等县内热点、难点治安问题,围绕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校车超载:现实背后的现实 篇6

依旧超载的“校车”

这是湖北潜江市老新镇唯一的小学——老新小学。

2011年12月16日16时,校门在放学铃响后准时开启,王绪清驾驶9座面包车驶进校园,很快被一片喧嚷童声所包围。

开进校园的还有六七辆“校车”——几乎是清一色微型面包,司机们也和王绪清一样,多是孩子家长雇请的私家车主。

面包车一字排开,孩子们排队,依次钻进车内。王绪清关上车门,车里的孩子是:21人。

“最少要装一二十人,多时装30多人。”司机们并不隐讳。

王绪清的9座长安面包车,要承担68个学生的接送,接送分别跑3趟。小小的汽车,每次都是“巨无霸”—相比于街头疾驰而过的空空的或坐着一个两个岸然的官员的,黑色或白色的公务小汽车而言。

这个学校有20个班1200多人,生源半径约3000米,覆盖周边十几个村,住最远的学生,离学校10公里左右。学生中近一半,约600名是由这些私人“校车”承担运送。这类车有11辆,多为7到9座面包。

11辆面包车承担约600名学生的接送,不超载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有28万多辆实际运行的“校车”,只有3万多辆是超载不严重的合格校车,剩下近90%存在超载问题的不规范校车。超载成农村“校车”普遍现象。

这是“平安校园”围墙之外,对中国的适龄上学儿童最大的杀手之一。2011年之前的血色悲剧和举国公民的哀伤,已经不需要为此作出任何的注脚。

一年多前,老新小学曾发生一起和“校车”超载有关的车祸,当时在湖北乃及全国都引为关注:2010年10月28日清晨,一辆核载7座、实际装载23名小学生的“校车”,在送学生上学途中与一辆运沙货车相撞,12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事故过去一年多,老新小学现实背后的现实,依然依旧。

整改“回到原点”

“10·28”事故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曾一度要求,“校车”严格按核载数运送学生。每辆“校车”每趟运6到8名学生,晚上11点多才运完,这招致家长们“群体声讨”:孩子回家太晚,更不安全。

整改无疾而终,又回到原点:一辆面包车又塞了一二十个学生。

为何超载成农村“校车”普遍现象?是因为家长和学校只能靠分摊交通费等才能勉强支付“撤点并校”后新增的教育成本。

所谓“撤点并校”,“点”指村里只有小学1到3年级的“教学点”,也叫“初级小学”;“校”指小学1到5或6年级的“完全小学”。撤校后,如贵州黔东南州山区的一个苗族县的学生坐运营车上学,每天要20多元;湖南新邵山区县大新乡袁家岭村的学生坐小面包车,一天也要30元。

从2001年起,“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教育中逐步实施,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负责人杨贵平却发现——“两免一补”后,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费不减反增,只因撤点并校。撤校后,费用比就近上学高5至10倍,有些农村父母迁居在中心校附近照顾孩子,又加重家庭生计,杨贵平上访的每个有孩子上学的农民家庭因此举家欠债。

学校靠国家财政吃饭,自身无力购置校车。家长和学校在经济上都捉襟见肘,校车超载摊薄成本成为必然。

王绪清等司机们给记者算账:若不超载,每辆车每次接送分别跑3趟,最多接20多个学生,每人按远近每学期收费350元至400元不等,每学期以100天计,每天毛收入不足90元,加上至少100块油钱和修车等费用,还倒贴钱。

超载俨然成了“校车”生存的必须条件。即便每辆车载约50名学生,司机们仍抱怨:每年净收入一万多,还赶不上打工的。

郭孝清是老新小学二年级7岁学生郭X的父亲,他认为司机们抱怨的情况属实。他家离校约5公里,离家最近就是位于潜江市老新镇的这所小学,平时是“校车”接送,但周末有空,就亲自接孩子。

离老新小学同样约5公里之外,家住潜江市新老镇潭沟村的高某仍为每天往返的路途提心吊胆—他8岁儿子高阳,是2010年校车事故中受伤最严重的学生之一。

别无选择:危险的上学之路

2011年春天,勉强能行走的小高阳复学。交通工具仍是7座小面包,2010年每学期340元,2011年涨到450元。司机还是家长们雇请的本地车、本地人。

“车上照样挤了二三十人,每天来回跑两三趟,为赶时间,车速很快。”担心孩子再出事,高某曾向学校和政府反映:“小孩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上学”。这话传到面包车司机那儿,“司机对我意见很大,说你冒着生命危险,干脆不要坐,自己送孩子上学。”这让高某很无奈,若每天用摩托车送孩子也危险。也不可能每天送他。

血的教训未让现实改观,除了让孩子每天挤在人满为患的“校车”里,高某别无选择。

在高某等家长通过网络向政府发出的“呼吁”中,除了建议由政府出资采购规范校车,聘用有资质的驾驶员外,还建议:回归分散办学模式,村村都有中小学,若重新启用,是否可避免因集中办学而导致的学生安全问题?

在道路条件危机四伏的中国农村,中小学生要爬上私人运营的“校车”,这本身就是怪现状。在2001年村里教学点未取消之前,家长不用为孩子上学的安全问题那么头疼。

“在潭沟村有一所小学若能启用,就不用为坐车担心。”高阳的爷爷经历村中小学几度变迁,他纳闷:村里小学也很漂亮,为啥没用?

2010年“10?28”后,湖北一家媒体注意到潭沟村“原本有村属小学”,而这小学多年前就废弃,如今承包给人做服装厂。

多家媒体发现,在湖北潜江市等农村,类似现象并非只在潭沟村存在,很多村原本都有村小,但在本世纪初“撤点并校”大潮中被废弃,有的做砖厂,有的租给农民种菜养猪,有的成荒舍。

学校就在家门口,上学却在10里外

潭沟村小学的撤并,经历两段历史。约10年前彻底废掉后,孩子们就开始奔波于约5公里的镇村之间。

由于潭沟村民生活水平不高,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多由爷爷奶奶带。留守儿童估计有100人。因家长无力接送,适龄儿童只能雇请“校车”。

20世纪90年代“普九”潮中,为响应“村村办小学”,村里曾盖过一所小学,后因计划生育等原因,村里适龄儿童减少,小学被废弃一度用来养猪。此后潭沟村又与邻近秀河村、农科村合办新建起一所小学。约10年前又遭“大撤村小”,新建小学再度废弃,学生被并到新老镇上统一就读。

当时,撤点并校是整合教育资源,乃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每村五六十个学生,须办6个班,每年级至少一个。而每班至少配两名老师,每村12名老师,师资力量跟不上,影响教学质量。

村小撤并也造成新的上学困难,很多学生每天要往返几公里上学、放学。学校没条件搞寄宿制。目前也只有这类“校车”能解决问题。

上学远、上学难,并非老新小学独有。在湖北宜昌市长阳县,大量村小躺在深山中“睡大觉”。学校在家门口,上学却在10里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九”中,长阳县5年兴建76所“希望小学”,后来只剩18所;“普九达标”时全县513所小学,经“裁撤并”后不足100所。

生源锐减,是长阳县撤并小学的主因。据统计,1998年长阳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79141人,2008年为42799人。除计划生育导致低生育率外,生源流失另一原因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部分儿童随父母到城里就学。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负责人杨贵平指出,《决定》公布后,我国农村开始逐年撤点并校。许多地方在执行“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重点在“撤点并校”,而忽略“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的要求,也不重视“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据统计,中国农村小学1997年为51万余所,到2009年锐减至23万余所,减幅达54.9%。

撤点并校在一些山大人稀的贫困地区力度最大,政策实施者甚至将撤除偏远小学、集中办学看成是教育现代化的表现,也出现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给孩子不便,给家长负担,和往返长路途的安全风险。

“上学远、上学难”

一位学者曾统计近5年媒体报道的74起校车安全事故,发现在死亡人数中74%是农村学生,流动人口的小孩、农村留守儿童占很大比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认为,除校车不达标、司机素质低、超载等原因之外,校车事故迭出背后,是校车运营混乱、监管不力和校车立法空白的制度缺位。深层原因是农村撤点并校所导致的“上学远”。

广州教育工作者郭为立以湖北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为研究对象,调查报告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存在上学路远、班级规模大、寄宿制学校数量不足等问题。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地方官员追求政绩、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是主因。

很多地方并没考虑当地学龄人口状况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使上学路程变远。在湖北英山县和长阳县等一些偏远山区,上学远已成为上学难的主因。

上学远也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如湖北石首市桃花镇初级中学为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采用包车接送的方式,六七个小孩一辆面包车,费用由家长承担。

学生在学校寄宿,也直接增加家庭开支,如住宿费、生活费和交通费等。实行寄宿制也加重教师负担。老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管理寄宿生日常起居。如湖北钟祥市东桥镇黄集小学有90%的学生寄宿,学校每位教师除上课外要负责80多名学生的生活管理,低年级教师晚上要陪寝。

安全隐患是最突出的问题。许多地方为农村中小学生服务的接送车,是报废车辆或无牌摩托车,安全问题让人提心吊胆。偏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被盲目撤并,也造成新的学生辍学、失学和上学难。

等待“新校车”:担忧和难题

郭为立认为,学校应靠近学生居住点,在农村地区,多年级同班上学和只有一间教室的小学是必要的。依据当地情况,综合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在偏僻地区适当设规模较小的小学和教学点,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

老新小学副校长陈友武却觉得当前最务实的是成立校车公司。2011年9月,潜江市推行校车新改,投放约300辆新型校车,组建潜江市校车服务公司,承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幼儿上学的接送业务。首批20辆新型校车已运行,每辆车核载28人,统一买保险,随车配乘务员。今年暑假,老新小学也将迎来11辆新校车。

校车之变能否杜绝校车之祸?车在路上跑,就有安全隐患,但新校车杜绝超载,抵御一般事故的能力会比现在的面包车强。

新校车是许多家长的等待。但家长担心校车搞公司化经营,成本高,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部分面包车司机对新校车的到来并不抱乐观态度,“新校车块头大,农村小路多,学生又住得分散,面包车灵活,新校车接送得过来吗?或进不了村,要让学生到大马路上去等?”

新校车会不会撞上新难题?这不是王绪清等司机们考虑的。他们将何去何从才是他们的问题。

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城市叙事 篇7

武俊2008年的系列作品在对《城市候鸟》系列的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 将“快餐”社会中只重当前的生存的趣味的游移的城市生态, 做了大胆的诠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较之《城》系列作品, 开始有着衣人物的描绘, 同时人体也在继续, 产生了更具有现实意味的变化和推展。强调超现实意味, 漂浮的女性人物仍是画面中的主要表达。冷峻的现实环境、单一的色调, 强调出存在的荒诞。地铁站口、公交站台、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午夜列车的车厢、冰冷的石阶, 构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符号。夜色中的长椅、路灯下的电话亭、倾倒的矿泉水瓶、尖锐并散发出冰冷光芒的厨具台板上的咖啡杯, 城市夜色中的灯影和光晕, 营造出了当下的一种心理映射, 反映出个人经验和风格的坚持。

在作品《道口》中, 一直贯穿着武俊创作的符号“候鸟”游出了以往一直相对封闭的空间, 游走在十字路口。这是艺术家创作上新的开阔。这幅作品是单色色调夹杂着淡淡的绿灰, 整个空间的纵伸感油然而生。主体人物处于逆光下的处理, 单色调对人物的表现依然结实有力。

武俊2009创作的《城市呼叫-1》, 以红色大块平涂, 画面中出现了在早期作品中一直贯穿的与人体分离的衣服, 这是艺术家对自我符号的再次重复。“候鸟”游走在路边的公用电话前, 表情冷漠同时又隐约几丝焦虑。或许是如电影一样, 难道是城市在呼叫转移?《午夜车厢》中光着脑袋和有发的女人体同时出现在画面, 在以往的武俊作品中, 出现过同时有此特征并置的女人体在一幅画面上, 在这幅作品中, 只是有所不同的是同时游走在车厢里, 似乎就在我们周围, 随着她们的视野下, 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梦幻的空间。在她们的视线里, 车厢是旋转着。她们的表情是困惑还是什么?让我们感觉被冷漠。

在武俊的作品里, 倾斜和大角度经常使用在画面, 这种斜线的应用, 强调画面的不稳定感。在武俊的绘画中, 多伴随着空间的倾斜, 这种倾斜带给观者一种不完整感。这种不完整不仅在构图上, 而且体现在环境和人物形象的不完整, 这使武俊的画面出现突兀、不完整和不协调感。如《城市候鸟》、《风中夕影》画面中的人物常从半空中出现, 艺术家借此营造出了人物闯入这个世界的突兀和困惑。近期作品中, 更强化了画面的空间分割。平面与具像的结合, 倾斜造型的重复应用。凸现了作品的主题中的游离、失重与超现实的感受。在武俊的画面中, 并不特别强调色彩的丰富性。在他的作品里, 没有像印象派那样绚丽斑斓, 也没有呈现出富有光感和变化的色彩。他的作品大多在中性色彩中寻求变化。如暖灰, 冷灰, 紫灰, 绿灰等中性色彩经常在画面中出现。所呈现的色调往往服从于画面主题需要。心理性的色彩追求远大于客观的再现。在近期作品中, 艺术家大多选择以单色做画。单色往往会产生让观者有遐想的空间, 色调里使用单色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如有的人看到的会是冷漠、有的人看到的是宁静、有的人看到温暖、有的人看到记忆、有的人看到的会是颓废。这种单色的画面效果和观者会产生一定的空间阻隔, 会使观者去体会作品传达出文化的内涵。武俊绘画的色彩根据作品的主题还带有一定的倾向, 是一种微妙色彩倾向的单色绘画, 有的是红色调单色绘画, 有的是绿色调单色绘画的倾向, 还有的是紫色调单色绘画等等, 总之, 他把色彩表达的整体内涵灌输在画面之中。如《午后咖啡》是一幅黑白的单色绘画, 描述了生活简单的场景。如金属体厨具, 铝合金用具, 这些物品在光的折射下, 呈现出尖锐的效果。利用单色调的表达, 表现出轻松, 亲切, 自然的状态, 也是艺术家内心体验的一种表述。

在解读武俊的作品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始终在闪现的线索——那就是游离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绘画方式。

新的思考方式总是伴随着新的时代矛盾, 艺术史上所产生过的语言, 在当代艺术家眼中, 已不仅仅是传统, 而是可以任意综合, 挪用和选取的手段, 并使之融汇进艺术家对于历史和社会的个体感悟和实验中。从2000年至今, 武俊的绘画图式变化由摸索至日益成熟, 许多新的困扰围绕着他, 也迫使他必须去解决, 在低沉许久和痛苦的思索之后, 似乎拨开乌云又见阳光, 从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犹如春蚕破茧, 在这接近10年的创作中, 展现出武俊的艺术特点和定位了其艺术风格。

作者:武俊类型:布面油画规格:160x130cm时间:2008年

记者应反映现实而非虚拟现实 篇8

关键词:新闻报道,网络信息,网络事件,真实社会

2009年发生的贾君鹏事件、高考“作文门”事件、谷歌涉黄等事件引起了我对新闻报道的深思, 因其中包含有新闻失实的因素, 也包含导演新闻的缘由, 还涉及到网络时代记者该如何采集网上信息、如何报道网络事件的问题, 归结到一起, 就是一个“记者应反映现实而非虚拟现实”的问题, 具体包括记者应采访真实当事人而非虚假当事人、网络信息必须经过验证才能报道、无法验证和不具公共性的网络事件不予报道。

一、采访真实当事人而非虚假当事人

为了报道新闻, 记者应该采访事件当事人, 即使是为了获取某人群的意见, 也应该随机采访该群体的成员。虚假当事人主要指新闻媒体不采访本该采访的群体代表, 而指定一员 (或不属于该团队一员的某人) 将记者事先已经安排好的观点说出, 这就有损媒体的公信力, 说轻点这是记者偷懒, 说重些是导演新闻。在“谷歌涉黄”事件中, 谷歌中国 (google.cn) 因大量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 被我国政府暂停其境外网页搜索功能和关键字搜索功能, 《焦点访谈》为此做了一期节目, 访问了一名大学生, 这位大学生痛斥这家搜索网站链接色情信息, 认为黄色信息害得他的同学心神不宁。节目播出后, 有人进行人肉搜索, 发现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实习生, 舆论一片哗然。在网民自发揭露真相的过程中, 媒体应该反思, 这样的情况几乎在每个媒体都发生或正在发生, 如果媒体连最基本的采访真实当事人获取真实意见都偷懒, 以为公众反正不知道新闻是怎么做出来的, 忽悠公众, 媒体公信力何存?记者随机采访时, 采访对象一般都是说自己最熟悉的平实话语, 但这是最生动最可感的话语, 事先安排的冠冕堂皇的采访, 以僵桃代李, 缺乏真实性, 降低了媒体的可信度。

同时, “谷歌涉黄”事件公布才几小时, 公众一般都还不知道这件事情, 这样的采访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群众的态度呢?采访真实当事人而非虚拟当事人虽然看上去只是个形式, 但这却是新闻真实性的根本。

二、网络信息必须经过验证才能报道

这里的网络信息指网民发布的简要信息, 类似于公民新闻记者发布信息。记者急切想得到最新信息并发布, 但是在炒作兴盛的今天,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 记者稍不留意, 就会导致失实新闻的出现。上海高考“作文门”事件是一个典型的未经验证而发布的新闻:2009年6月7日10点59分, 上海某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高考作文出来了:金融风暴中的我》, 一经发布, 新浪、网易、搜狐和其他一些新闻网站都发布了这条信息, 当天中午上海新闻频道也进行了播报, 直到下午各大媒体才发布真正的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 即是与郑板桥书法“板桥体”相关的材料作文。每年高考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为它与众多家长学生是联系在一起的, 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市场或受众市场。但没有采访权的商业媒体经常不负责任地把论坛里的信息置顶并采集成教育新闻, 让众多受众蒙受欺骗, 新闻网站也转载跟风。商业网站本没有权利将论坛的信息加工成新闻, 传统媒体以及有采访权的新闻网站记者应该采访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一些考完试的学生, 从他们那了解真实的信息, 而不应该从网上直接找信息并发布, 这是对公众不负责任的表现, 是记者的失职。

三、无法验证和不具公共性的网络事件不予报道

现实 篇9

关键词: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呈现技术,标准

1 引言

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计算机应用和人机交互技术, 目前相关应用在国内外市场上正蓬勃发展, 标准化工作也正在开展。增强现实及其相关领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关性和相似性, 易引起混淆和疑问, 本文重点阐述增强现实和相关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和联系, 并对两个领域的相关标准化进行了归纳总结。

2 基本概念

(1)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 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 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 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

概括地说, 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 与传统的人机界面以及流行的视窗操作相比, 虚拟现实在技术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虚拟现实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 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 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等感觉, 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使用者进行位置移动时, 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运算, 将精确的3D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

虚拟现实中的“现实”是泛指在物理意义上或功能意义上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环境, 它可以是实际上可实现的, 也可以是实际上难以实现的或根本无法实现的。而“虚拟”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意思。因此, 虚拟现实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特殊环境, 人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这个环境中, 并操作、控制环境, 实现特殊的目的, 即人是这种环境的主宰。图1为虚拟现实的应用, 使用者通过头盔及操作器可以浸没在计算机仿真出来的虚拟环境来操作飞机飞行, 飞机机舱及操作者都是计算机虚拟出来的。

(2) 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 (Augment Reality, 简称AR) , 是在虚拟现实 (VR) 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了计算机视觉、图形学、图像处理、多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的新兴计算机应用和人机交互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信息对用户所观察的真实环境进行融合, 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 拓展和增强用户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增强现实提供了在一般情况下不同于人类可以感知的信息, 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 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 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在视觉化的增强现实中, 用户利用头盔显示器, 把真实世界与电脑图形多重合成在一起, 便可以看到真实的世界围绕着它。增强现实技术并不是一项独立技术, 它与现实生活中各类信息结合紧密, 可以实现信息快速发掘、特殊场景展示、广泛分享等各种应用, 美国《时代》杂志在2010年将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列为引领未来的十大科技趋势之一。图2为增强现实在军事训练中的应用, 使用者在真实的机舱环境下操作, 可以看到机舱内部各部件及自身的真实情况, 也能看到计算机模拟出来的飞行环境, 从图1和图2两个图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不同点。

3 区别和联系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 增强现实是由虚拟现实发展起来的, 两种技术可以说同根同源, 均涵盖了计算机视觉、图形学、图像处理、多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领域, 二者有很多相似点和相关性:首先, 都需要计算机生成相应的虚拟信息;其次, 都需要使用者使用头盔或类似显示设备, 这样才能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信息呈现在使用者眼前;再次, 使用者都需要通过相应设备与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信息进行实时互动交互。

但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的区别也显而易见, 具体而言,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最显著的差别在于两者对于浸没感的要求不同。

虚拟现实系统强调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完全浸没, 强调将用户的感官与现实世界绝缘而沉浸在一个完全由计算机所控制的信息空间之中, 这通常需要借助能够将用户视觉与现实环境隔离的显示设备, 一般采用浸没式头盔显示器, 如图3所示, 用户完全无法看到外部的现实环境。而与之相反, 增强现实系统不仅不隔离周围的现实环境, 而且强调用户在现实世界的存在性并努力维持其感官效果的不变性, 增强现实系统致力于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 从而增强用户对真实环境的理解, 这就需要借助能够将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融合的显示设备, 如可采用透视式头盔显示器, 如图4所示, 使用者可以清楚的看到外部的真实环境。图5为更为轻便灵巧的眼睛式显示器。

(2)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关于“注册 (Registration) ”的涵义和精度要求不同。

在浸没式虚拟现实系统中, “注册”是指呈现给用户的虚拟环境与用户的各种感官匹配, 例如当用户用手推开一扇虚拟的门, 用户所看到的场景就应该同步地更新为屋子里面的场景, 一条虚拟小狗向用户跑过来, 用户听到的狗吠声就应该是由远及近的变化, 这种注册误差是视觉系统与其它感官系统以及本体感觉之间的冲突。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往往是视觉占了其他感觉的上风。而在增强现实系统中, “注册”主要是指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物体与用户周围的真实环境全方位对准, 而且要求用户在真实环境的运动过程中维持正确的对准关系。较大的注册误差不仅不能使用户从感官上相信虚拟物体在真实环境中的存在性及其一体性, 甚至会改变用户对其周围环境的感觉, 改变用户在真实环境中动作的协调性, 严重的注册误差甚至会导致完全错误的行为。

(3) 增强现实可以缓解虚拟现实建立逼真虚拟环境时对系统计算能力的苛刻要求

一般来说即使要求虚拟现实系统精确再现我们周围的简单环境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其结果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也未必理想, 其逼真程度总是与人的感官能力不相匹配。而增强现实技术则是在充分利用周围业已存在的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扩充, 这就大大降低了对计算机图形能力的要求。

(4)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应用领域的侧重不同

虚拟现实系统强调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完全浸没, 对于人的感官来说, 它是真实存在的, 而对于所构造的物体来说, 它又是不存在的。因此, 利用这一技术能模仿许多高成本的、危险的真实环境。因而其主要应用在虚拟教育、数据和模型的可视化、军事仿真训练、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娱乐和艺术等方面。而增强现实系统并非以虚拟世界代替真实世界, 而是利用附加信息去增强使用者对真实世界的感官认识。因而其应用侧重于辅助教学与培训、医疗研究与解剖训练、军事侦察及作战指挥、精密仪器制造和维修、远程机器人控制、娱乐等领域。随着i OS、Android等智能终端平台相继推出,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发展, 一大批以移动终端定位与状态感知、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展现 (3D) 技术为基础的增强现实应用开始涌现,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优势对用户所观察的物理世界进行信息拓展、体验增强, 这引起产业各方的极大关注, 目前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图6是虚拟现实应用领域之一的虚拟教育示意。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人体, 形象化地理解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加州大学的H.Hoffman博士研制的系统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虚拟人体的胃脏, 检查胃溃疡并可以“抓取”它进行组织切片检查。图7为增强现实领域的辅助教学与培训。医生不仅能够手持手术探针实时的对病人进行胸部活组织切片检查, 而且系统可根据此时获得的切片组织情况决定手术探针的位置, 指导医生完成病人的手术。由图8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 增强现实系统中由于真实环境的存在, 不仅能够使用户对融合环境的感知更具真实感, 同时能够增强用户对虚拟环境的感知。

4 标准对比分析

(1) 增强现实领域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 增强现实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ISO/IEC JTC1 SC24/WG9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环境数据表示分技术委员会/增强现实统一体工作组) 于2011年8月正式成立, 目前主要关注增强现实信息采集、标志、图形校准和后台数据支持层面, 同时关注以不同应用环境下、不同物体形态的增强现实目标特征提取及匹配和图像扫描、匹配、定位等各个执行环节中需要的标准化问题为目的的工作项目, 进而帮助产业解决包括3D、图像、视频、超文本文件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的无缝融合问题。2012年11月5日, 工作组完成3个新工作立项投票工作, 其中包括ISO/IEC JTC 1/SC 24N 3411增强现实连续统一体参考模型、ISO/IEC JTC 1/SC 24N 3414用于真实特征表示的ARC参考模块以及ISO/IEC JTC 1/SC 24N 3415用于物理传感器的ARC参考模块。目前, 针对这3个工作项, 每个月都会在工作组内部召开电话会议进行研究讨论。

在我国随着增强现实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制定增强现实系列国家标准迫在眉睫。目前《信息技术增强现实第1部分:术语》已经申报国标立项, 该标准定义了增强现实的各种概念的术语和定义, 为研究和制定增强现实其他相关标准打下基础。

(2) 虚拟现实领域

虚拟现实领域的国际标准主要包括虚拟现实建模语言 (VRML) 系列标准 (ISO/IEC 14772《信息技术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建模语言》) 和可扩展三维图形 (X3D) 系列标准 (ISO/IEC 19775《信息技术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扩充3D (X3D) 》、ISO/IEC 19776《信息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环境数据表示扩充3D (X3D) 》、SO/IEC 19777《信息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环境数据表示扩充3D (X3D) 语言联编》) 。VRML标准是一个表示三维 (3D) 交互式矢量图形的标准文件格式, 目前已被X3D系列国际标准所取代。X3D系列标准是基于XML的表示三维计算机图形文件格式的标准, 由Web3D联盟开发, 是虚拟现实建模语言 (VRML) 的继承者。X3D的特征包括对VRML的扩展 (如人形动画、NURBS、Geo VRML等) , 以及使用XML语法及VRML97开放Inventor-like语法、二进制格式, 以及增强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 对场景进行编码的能力。

在我国虚拟现实领域, 国家标准以采标为主, 其中:

2012年6月正式发布了GB/T 28170.1-2011《信息技术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处理可扩展三维组件 (X3D) 第1部分:体系结构和基础部件》IDT ISO/IEC 10775-1:2004。

2012年10月, 申报《信息技术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处理可扩展三维图形 (X3D) 第2部分:场景访问接口》国标立项, 目前等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批复。

(3) 比较分析

从两个领域的标准情况可以看出, 在增强现实领域国际上是试图从宏观上对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模块化处理, 找到增强现实的参考模型, 并对其相应模块做出定义, 还尚未涉及制定具体标准;而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相对较早, 主要是针对建模语言、3D图形文件格式等具体项进行标准化。

由于增强现实是新兴领域, 我国与国际标准化进程基本保持同步, 我们的发展思路是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同时, 加大增强现实国家标准的自主研制工作, 可以适时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转化成为国际标准;而虚拟现实领域标准较为成熟, 国际上应用也较广泛, 所以目前主要以采标为主, 满足国内行业要求。

5 结语

现实 篇10

关键词:虚拟现实,沉浸式传播,伦理

一、虚拟现实的发展

1、虚拟现实是什么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而VR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VR(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简称,兴起于20世纪末。本雅明认为,“现在”与“过去”的某个时刻总是存在暗合;过去的现象不是会选择性地在现在复活;历史学家如果将“现在”与“过去”对接起来,“现在”的意义就清晰易懂了[1]。技术的进步,VR赋予时空新的意义。

1838年,Charles Wheatstone的研究显示人脑将两只眼镜获取两张不同的图像合成三维图像的能力,通过立体镜观察两张并列的图像能给人景深感和沉浸感。1929年Edward Link发明了第一款商用的飞行模拟器,在二战中盟军飞行员训练初期借助了该设备。1987年VPL实验室的创始人Jaron Lanier为这项技术命名Virtual reality,随后VR被沿用至今。

2、虚拟现实的特别之处

NYTVR中提供五段视频内容,最主要是The Displaced,它讲述了战乱下三个小孩的故事。战乱不是一个特殊时期,通过VR技术的传播让更多人知道战争带来的残酷场景与影响,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受众在以往接收新闻内容的时候,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存在,当新闻与VR技术结合起来人们观看新闻的视角变成了第一人称在场感增强。

3、NYTVR对《纽约时报》的影响

1)虚拟现实客户端。传统媒体该如何转型仍在困扰媒体,《纽约时报》借助NYT VR找到了新的出路已经在VR新闻中领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客户端不会局限在手机移动终端。未来的虚拟现实客户端,激励着媒体与互联网从业人员不断进行尝试。

2)新的广告收入来源。广告也会以VR的形式进行传播,拜托传统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的不足,VR传达出更多的产品信息,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现场体验感能在屏幕的另一边让躯壳提前感受。在MINI赞助的Real Memories视频广告中,顾客可以享受试乘体验,如同坐在后排。不仅能了解到性能、外形,更能通过VR体验一把速度与激情得到更多的购买信息,刺激消费者购物欲望。MINIVR广告给受众在场体验感不仅能达到宣传目的还能提升品牌的形象。

二、虚拟现实与传播相遇

1、VR技术运用

2016年3月,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论坛上指出:创新是致力于解决长期的问题。他还在高层发展论坛上表示,2016年将会成为VR消费元年,VR与智能手机可能成为市场主流。2016年的VR已经打败去年的自拍杆,成为带领场外受众第一时间感受两会现场的利器,成为媒体人的新宠。今年淘宝造物节期间,基于最新的MR混合现实游戏直播技术,淘宝直播联合HTCVIVE打造VR秀以及体验者的手舞足蹈,观众可以与主播一同在现场打游戏,造物节使受众有更强的参与激情。

2、2016夏季洪水VR新闻报道

今年7月,“暴雨”霸占了大屏幕与热搜,全国各地受到暴雨袭击,在洪涝灾害的报道中,VR技术也被广泛使用。借助VR技术制作的超逼真全景呈现恶劣的现场环境,让观众真切沉浸感受洪灾摧毁力的现场。沉浸式新闻是“一种使观众能够对新闻中的故事或者场景获得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的新闻生产方式”。[2]7月10日暴雨初期,《武汉洪水VR全景直播》即时新闻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爆红。在实类VR短片引发网友纷纷转载,获得网友好评。该报道选取龙王庙、南湖文治街、汉口江滩等地点为代表,全程使用地拍与无人机结合,通过VR再现武汉洪水的实时情况。观众能以全俯视的视角查看城市的烟渍情况,也能感受到地面的积水,一座水城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在眼前,听着凝重的配乐使人仿佛在场经历武汉暴雨袭击,产生强烈的在场沉浸体验感。“浸润”(immersion),即信息对用户的包裹程度;“在场”(presence),即用户所感受到的对被传播内容的在场感。浸润程度越高,在场感越强。因此,为受众营造一种对新闻事件的“浸润”和“在场”成为新闻传播效果的终极追求。[3]

三、虚拟现实的优势分析

VR新闻的在战争题材与一些传统媒体无法承载的题材上发挥巨大的优势,因其逼真的视觉感受与营造的在场感,给人一般文字、图片、视频传达出来的更为强烈的沉浸感受。VR新闻也发展迅速,成为媒体报道的一种新的形式。

1、广阔的潜在受众

2016年3月18日《中国VR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得以发布,该报告显示:中国VR的潜在用户约达2.86亿,短短几个月内接触过或体验过VR设备的潜在用户约为1700万人,而在各大平台购买过各种VR虚拟现实设备的用户约有96万人。该研究进一步显示,在购买设备的96万参与用户中,对全景直播感兴趣的约占67.2%,占比一半以上。在这96万重度用户中,67.2%对全景直播感兴趣。庞大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对VR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动力与市场支撑,有助于VR新闻的融合发展与创新。

2、体验感更优

VR新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报道,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感为优势给人以极佳的体验。特别是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VR更是发挥优势,在航拍的方式下以最小的危险系数完成空间的约束。给受众全景式的视觉切入,无死角的感受现场的一切,驱动受众探索、还原新闻事件。这些沉浸式体验及视觉享受等优势是传统媒体报道所无法比拟的。

3、无法企及的细节展示

VR新闻打破传统新闻报道的内容限制,几乎可以覆盖现场所有细节。就如澎湃新闻的《台风“尼伯特”来临前夕,上海天空风起云动》,虽然是高空俯视的角度,但依然可以放大多倍,清晰地看到马路上的斑马线条纹,路旁植物景观的叶子,以及远处大厦的窗户等细节。事无巨细的记录新闻现场,能作为第一手资料进行传播和保存。手中的参与意识的增强,兴趣点也是积极探索的一个原动力,VR新闻里的一切细节都有可能成为你感兴趣的点,进入VR新闻你可以自主探索各种细节。VR新闻带来无法企及的庞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量可以提升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受众与新闻现场的深度互动。

四、虚拟现实在传播中的潜在问题

VR丰富了新闻报道形式,增强受众的参与意识积极探索新闻事件,带来沉浸式体验。但是不可否认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这关系到人类行为和动机以及游戏工业。

1、去敏感作用

虚拟现实带来的去敏感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VR给人更好的游戏体验,体验暴力的或者战争模拟肉搏甚至杀戮训练的电子游戏。去敏感作用是指一个人不再受类似暴力等极端行为的影响导致无法表达同情和怜悯。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积极追求这种场景来获得刺激和强势的感觉。这很可能出现在那些喜欢玩有着较高代入感的第一人称射击或者角色扮演游戏的玩家身上。有些人可能沉迷于虚拟现实游戏形成计算机上瘾,对真实世界和游戏世界的认知变得模糊,《黑镜》系列电视剧就将到过主人公抛弃现实生活选择在虚拟现实里永生。

2、虚拟犯罪

在体验到虚拟现实中的极致体验以后,会不会有想把游戏变为现实的冲动,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以后,有网友可以在网络游戏中对大楼进行摧毁。还有一种情况下,佩戴者在使用VR时,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如果是一个人进入VR设备进行感受,最好有人陪同,不给心怀不轨的人可乘之机。作为沉浸体验的前题是心理认同,也就是观念上和情感上的移入与接纳过。在网络与现实体验一致的情况下,人无法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别,一旦出现心理上的冲动极容易引发虚拟犯罪甚至是现实犯罪。

五、小结

2016年6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4]第6条指出(6)智能技术向跨行业渗透,逐步进入相对理性发展时期。智能技术改变媒体生态,智媒时代已经来临,万物皆媒。智媒体时代需特别警惕“虚拟沉迷”,合理构件虚拟与真实的边界和信息分配法则。[5]智媒体成为国家形象的最佳展示器,目前国内VR新闻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虽然多家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将虚拟现实这一先进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使VR新闻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Walter Benjamin,“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in Illuminations,trans.Harry Zohn(1940;New York:Schocken,1968

[2]De la Pe?a,N.,Weil,P.,Llobera,J.,Giannopoulos,E.,Pomés,A.,Spanlang,B.,&...Slater,M.(2010).Immersive Journalism: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for the First-Person Experience of News.Presence:Teleoperators&Virtual Environments,19(4),P291.

[3]邓建国.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虚拟现实新闻的技术源起及伦理风险[J].新闻记者.2016(5),P48

[4]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6)版,p33-35。

上一篇:均匀性试验下一篇:体育教学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