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提升

2024-05-28

问题提升(精选十篇)

问题提升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弱,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支撑他们阅读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对阅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特点,设置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产生阅读的动力,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 《我的叔叔于勒》 一文时,教师问学生:“菲利普夫妇见到落魄的于勒后,赶紧逃离现场,回到家后,作为于勒亲兄弟的菲利普先生会是什么想法?菲利普夫人会是什么想法?菲利普先生与菲利普夫人在躲开于勒后, 会有什么内容的对话?”一石激起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在小组内创编菲利普夫妇在离开于勒时的对话。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更全面与深刻的把握,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处于 “无问题意识”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师没有精心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甚至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说出“标准答案”,唯恐学生答案说错,因提问时间过长,耽误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让学生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下, 增强探究的动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 《藤野先生》 一文,教师提出问题: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朴实的教师,他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业成长非常关心。但这是教师的本职,是应该做的。为什么藤野先生却给鲁迅先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受到鲁迅先生的无比尊敬?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他们反复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彼此表明各自的观点,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学生结合当时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历史背景得出结论:藤野先生之所以受到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不仅因为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求实的教师,而且他还是一位抛弃民族偏见,具有世界大视野与大胸怀的教师,他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鲁迅先生铭记与怀念。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理解的更深层次,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深入阅读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想象的阅读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活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走进文本营造的情感世界,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例如,教学莫怀戚的 《散步》 一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如果文中的小孩勉强顺从了大人的建议,委屈地与大人一起走大路,老人会怎么想?让学生转换角度考虑问题,使学生更能更理解作为一个长辈,对小辈的那种关怀与怜爱之情。 《孔乙己》 一文的文末是这样的:“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 作者为读者的阅读理解留下了无尽的艺术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他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对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想象与推测。接着,教师又启发学生:“假若,这里说的只是假若, 范进中举后与落魄的孔乙己相遇,他们会进行什么内容的对话?”这些问题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

质量提升自查问题整改 篇2

一、1#鼓风机按常规靜叶60%,不能满足3个系列扫选浮选机供风量,影响浮选品位。如果静叶开度大于60%风机电机就会过负荷跳闸。处置方法;在不调节靜叶开度的前提下保障风机供风量满足扫选浮选机需求.具体措施:通过调节防喘阀开度,达到调节送风量的效果。调节顺序

1、出风流量超出防喘工作点设置

2、将防喘开度降至97%(每步调节<3%)

3、观察出风量变化、增速箱振动值无上升趋势、电机电流稳定。再进行下一步调节。防喘振阀门调节不得低于55%

二、Ⅲ系列底流泵电机温升过高接近155度极限值,电流值接近满负荷,电机过载跳闸风险增大,影响下矿.具体措施:通风冷却,降低电机温升,保障电机安全运行

具体措施:

1、通过在电机风叶端加装轴流风机。与电机的转向相同,增强空气在散热片上的流动速,提高散热能力。

2、加强对电机的监护,不得使电机超过额定电流运行。温升超过120度倒备用泵。

三、粗、精选浮选机软启动器出厂设置启动方式为限流启动,当矿浆浓度超过45%时,启动时间已到,但启动电流未下降,导致启动失败,电机启动转矩不足,频繁启动导致电机过热、绕组老化,影响生产。处置方法:保障电机顺利一次启动,不影响生产运行

具体措施;:

1、调整初始启动电压值由原来出厂建议值30%改为40%,保障启动需要的转矩力;

2、根据每台电机启动电流持续时间,分别调整不同的启动时间(约10——15秒范围)

3、更改启动方式设置为定时启动。

四、药剂淀粉搅拌槽搅拌任务完成停机时,容易导致软启动进线侧断路器保护分闸。在启动搅拌槽时,操作人员才能发现故障。另外,经常带大负荷跳闸,容易导致断路器主触点弧光烧灼,严重影响断路器使用寿命。处置方法:保障搅拌槽可以随时启动,不影响生产;保障断路器在停车时不跳闸。具体措施:

1、调整断路器长延时旋钮为Ie=1·2*Ir;

2、根据负荷形式,调整短路保护为10倍改为12倍额定电流值可有效避免搅拌槽电机停车时产生涌流意外保护动作跳闸。

3、定期对断路器主触点进行检查,发现弧光烧灼结瘤及时清理,保障触点光滑。

五、粗、扫选浮选机主接触器在连续使用1-2月后,触头由于频繁开断、闭合,电弧烧灼结瘤,导致接触电阻增大,产生压降影响电机安全运行。处置方法:定期进行检查,清理,保障电机安全运行。具体措施:利用系统检修对粗、精、扫选电机主接触器主触电进行全面检查,对出现结瘤的触点采用0#砂纸,或锉刀进行清除,使接触面光洁、平整。

2、检测接触电阻≤0·03微欧。

问题引领 策略提升 篇3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园历年来一直将幼儿在园活动环境的研究与创设作为园所实现优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追求:让教师通过学习、操作、反思,逐步学会创设具有与幼儿建立积极联系的有意义的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然而,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实际操作能力与管理者组织行为间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见下表)。

二、问题解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基于在环境创设中逐渐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断思考:管理者在引导教师创设优质育儿环境的同时,又该给予教师何种实践推进与管理支持呢?带着这样的追问,我们开始了基于问题的实践,并陆续更新、设计了相应的管理支持行为。

设计一:理论为主,案例为辅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再次研读内化有关幼儿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从剖析概念着手,明确其意义,将实践的视角聚焦到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上来。在理论先导下,我们再次进行现场实例集体剖析,聆听教师对所创设环境的作用、意义以及对应满足幼儿何种成长需求的介绍。通过将环境创设与幼儿实际需求建立起直接关系的剖析,更为直观地加深了教师对环境创设意义的理解,从而在实践中能有针对性运用。

设计二:对应评价,行为跟进

我们组织骨干教师修订幼儿园环境创设评价指标,通过指标文本的修订以及后续的全员培训、学习,使全体教师明确环境评价的具体内容及目标导向。在边研读指标边实践内化的基础上,帮助教师对应评价要求,实现操作行为的调整与跟进。

设计三:把握价值,关注效果

我们采用“观察员”的研讨方法,在环境观摩前交代任务,教师以观察员的身份负责观察追踪幼儿,并做好观察记录(包括记录幼儿在环境中学习的频率、专注时间、行为表现,等等)。教师在对记录的数据、文字等进行解读分析后,真实客观地判断该学习环境创设的有效性及价值所在。“观察员”活动,引导教师将视角直接指向关注环境创设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以及环境创设的有效性。

设计四:创意申报,激发自主

在“创意申报”活动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要素:

其一目的,是为了保护并激励教师在环境创设实践中的创造“智慧”。

其二内容,这是幼儿园环境研修的重点。教师根据自己学习、实践的情况,每月自行做出是否“创意申报”的判断。

其三方法,开设每月“创意抢先报”活动。教师整理归纳日常实践中的创意环境设计及相关作品等,进行“专利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凡在实践操作中有教师加以模仿,就给予专利发布者当月考核加分。模仿者越多,专利发布者加分越多,此举激发了教师自主申报的积极性。

三、策略提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管理中,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后,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但凡基于问题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但凡解决问题的实践都是有提升的。管理者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整理和总结,才会有所积淀和提高。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教师日常面对的重要工作,管理者的支持是推进该项工作朝着有效性及有意义发展的助推力。回顾开展该工作的实践过程,我们梳理出一些思考与认识。

认识一:观问题现象,明工作初衷

作为管理者,除了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度以外,还应始终明晰开展该项工作的初衷。

就如前文提到的,我们在组织教师开展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发现了种种问题时,便立即组织教师回过头学习、解读相关理论,实现对活动意义的再认识。即环境创设是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了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目标引导行为,行为对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跟进式、针对性的调整加以落实。管理者不能因为问题的产生而乱了思考,心中要时刻有目标,正视实践中的问题,不断理清和调整工作思路,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成长。

认识二:集相关信息,思问题本质

当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管理者首先想到:找出问题才是核心所在。从问题出发,深入分析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于问题的剖析需要广泛收集信息,要和问题所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比如:和那些创设环境有瓶颈的教师聊聊,深入了解她们的想法或困惑。从问题的本源出发,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对后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着积极的意义。

认识三:研问题解决,促成效提升

发现问题、剖析问题之后,后续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组织与问题相关的人员一起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与相关人员的交流,给予教师充分的参与感与信任感,同时也让她们了解问题解决的进程和方向,为后续开展团队讨论创设良好的基础与条件。团队成员一起集思广益,不断推陈出新,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完善了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在这样的研讨过程中,管理者始终以参与者、引导者同时也是推进者的身份介入,边实践边思考。

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篇4

一、设计问题情景, 植入问题意识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理, 爱问:“为什么呢?”我们要迎合他们这种问题心理, 营造问题课堂, 设计问题情景, 让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种子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萌芽, 让他们有疑可问, 有机会提问, 培养他们敢问、爱问的问题意识.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2月份不同于其他月份, 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大头儿子今年12岁, 每4年小头爸爸给他过一次生日, 他一共才过了三次生日, 今天是妹妹小红的9岁生日, 小头爸爸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给妹妹过生日, 大头儿子既高兴又失落, 高兴的是有蛋糕吃了, 失落的是爸爸太偏心了, 妹妹每年都过生日, 而自己4年才过一次生日, 小头爸爸看出了大头儿子的不快, 了解情况后哈哈大笑:“傻儿子, 是你生不逢时, 谁叫你4年才有一个生日呢? ”此时的同学们和大头儿子一样好奇, 急于知道大头儿子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为什么4年才有这么一天? 问题引导着同学们去探索寻找答案, 终于发现2月29日是大头儿子的生日, 闰年才有这么一天, 每4年才有一个闰年. 这种带有问题的故事情节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在问题情景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思维得到发散. 同时数学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方案, 为学生提供了数学活动的机会, 充分诱导和保护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制造认知冲突, 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学习, 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 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 同时, 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 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如:在教学“统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时, 学生观察教材中主题图男女同学套圈比赛, 让同学说说是男同学套得准还是女同学套得准的情景, 不但使学生感受统计的用途,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单独比较其中的一个人的成绩往往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这样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他们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此外,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 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钻研问题. 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 增长知识, 发展能力. 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 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以在上新内容前我要求学生使用袋袋本记录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已经解决的问题、遇到的新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 总之, 培养问题意识不能纸上谈兵, 空谈是无用的, 要落到实处, 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为目的, 加强学生的双基学习, 而不是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 面面俱到地讲授大量的数学知识, 这样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只有让学生自主去留意疑点, 积极思考, 自发研究, 主动探索, 才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途径.

三、鼓励质疑问难, 增强问题意识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 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 甚至有的学生压根就不敢提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当有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肯定, 学生是否勤于提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即使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很肤浅, 教师也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赞扬, 给予恰当的评价,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估算”一课时, 课堂上学生通过讲解已初步知道接近整十数的数就估成整十数计算. 在接下来的探究例子练习中, 也没有出现个位数字是5的数, 同学们认真地练习着, 突然有一名学生举手提出:“45是接近40呢, 还是接近50? ”我说:“你真爱动脑筋! 老师差点把这个问题遗漏了! ”我充分肯定同学的提问, 但不直接回答问题, 引导同学讨论问题, 有的学生说:“看成40算! ”又有学生说:“我认为可以当40, 也可以当50. ”还有一名学生说:“我妈妈教过我要4舍5入, 因此我认为应看成50算! ”听着同学们的争辩, 最后我才说:“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但按照人们‘四舍五入’的习惯, 通常就当50来计算.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热情,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勇于争辩,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释疑后的喜悦之情,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对学生的提问, 应及时评价, 在保护提问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在激励其他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让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质疑, 再逐步引导他们能问、会问, 问到点子上, 让问题贯穿数学课堂, 在学生的意识中生根、发芽、开花, 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提升领导力的问题 篇5

1、今天我的工作是朝向我的目标吗?

成功的领导者们明白在每件事上设置目标的重要性,这些事情包括长期的愿景和短期的激励。专注于你的目标能帮助你管理你的行动,最大地利用你的雄心和抱负。

2、什么坏习惯我需要停止?

你的坏习惯,可能我们所有在某些方面有坏习惯,这些坏习惯会毁了你的信誉和你的企业。所以非常值得你每天花时间,付代价去克服他们,用那些可以让你更好的习惯来替代这些坏习惯。

3、今天什么激励了你?

激励是一种不断推动你前进的力量。它是你的内部驱动力,激励你成就、生产和发展。而且这也总对你有好处,要关注那些满足你个人动机的事情。

4、你已经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吗?

性格决定一切。你不是天生就有那些让你更完美的性格,但是当你通过你的经验,你的失败和你的成功过,这些性格得到培养。管理你的责任感,对那些会培养你喜欢有的性格的事件进行反应。

5、我今天犯了什么错误,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我们都会经历失败和犯错,我们如何反应失败和错误,会带来不同。你能选择把失败看成你不够完全的证据,或者把它看成难以置信的学习经历。

6、今天我会对什么感恩?

总是会有好日子和糟糕的日子,好运和坏运气。经历所有,心怀感恩是你有的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它向你显示,什么真正要紧,以及什么是很重要的。感恩会让你冷静和清醒,专注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上。

如果你想在你的企业和你的领导力上有一个改变,每天问自己正确的问题,因为正确的问题会引导你有正确的答案。好领导一定会问好问题。

1.如何提升领导力?

2.如何改善和提升领导力

3.大学生如何提升领导力

4.大学生如何学会提升领导力

5.职场新人如何快速提升

6.如何提升说话技巧

7.职场上如何提升个人价值

8.如何提升你的交际能力

9.如何从职场中提升自己

立足问题解决,提升数学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施有效的问题解决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锻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数学能力。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求知动机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感性思维大过抽象思维,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的时机要把握好,首先是要尽可能直观形象,新鲜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还要紧扣问题,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探究动机,引领课堂教学深入下去。例如,在教学完《简便运算》这一内容后,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比赛活动: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计算器快,还是口算快。学生立刻有了兴趣,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计算12.35-4.8-2.2,9.5÷2.5÷0.4;第二组计算12.35-4.8+2.2,9.5÷2.5×0.4。此时,学生产生了好奇:为什么我们能够超越计算器的速度?为什么第二组的答案和计算器不一样呢?这样的好奇心,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展开讨论,分析后发现,运用简便算法可以大大提高速度,能够超越计算器;但第二组计算中,进行简便运算需要注意运算符号,不同的运算符号,也将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因而,学生认识到,进行简便运算时一定要看清符号变化。为此,我又重新出示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辨析,加强简便运算技能的训练:12×4÷12×4,12×4+12×46;5×0.2÷0.2,5×0.2+0.8,学生发现,自己常常会将12×4÷12×4。看做12×4+12×4,虽然只是一个数学符号的不同,但结果却会大相径庭。由此学生得到结论:在进行数学计算时一定不能马虎。我让学生进行总结:你认为在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认为,首先要看清楚数学计算符号,其次还要看清这道计算题是否适合运用简便运算,抓住这两点,才能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还有学生提出,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搜集一些容易犯的错误,进行比较和辨析,从而积累一些经验。

以上教学,教师通过直观呈现数学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帮助学生建立简便算法的意识,提升计算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审题意识,规避计算教学中的不必要错误。

二、提供思考空间,走出预设“圈套”

数学家弗莱登塔尓曾经指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当是一个广阔的思维天地,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展,教师不应做任何预设的圈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耐心,让学生展开合作交流,通过聚焦问题,鼓励自主思考,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很多教师总是会预设一些特定的路径,让学生运用方格图进行猜想,或者是引导学生沿着高剪切平行四边形进行拼接等。这些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都给学生造成了消极的暗示,容易导致学生不假思索,直接向圈套里边钻,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为此,在进行教学时,笔者通常会让学生展开自主猜想:你认为平行四边形和什么有关?你认为面积怎么求呢?学生提出猜想,有的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乘高,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乘邻边。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打算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说出你的不同想法?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找到有效的验证方法,先用一个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铺在上面,看看是否与底边乘邻边得到的结果一致。也有学生提出,将小正方体铺子上面不便于操作,不如做一个方格子,将平行四边形铺在上面,数出方格的数量,就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通过讨论,学生找到方法,发现底边乘邻边得到的面积,和数方格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同。为何会这样呢?学生继续交流探究,认为底边乘邻边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的,但事实上这个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并不相等。因而,要想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有基于此,学生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可以通过剪切拼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以上教学,教师并没有强加自己的任何想法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在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通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由此实现了学生自主解决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错误资源,建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会在解决问题时犯一些错误,这些错误看似不应该,但实际上都隐藏着一些学习的漏洞。针对这些错误,教师一定要冷静,将这些错误当做有效的课堂资源,善加分析和引导,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冷静分析,直到找到错误的关键,找到解决路径。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在导入阶段我让学生测量角的大小,学生指出要运用量角器,如何使用呢?学生拿着量角器,将量角器的尖放在角上,然后让角的顶点与量角器上0刻度线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当我追问:角的度数是多少?学生却一无所知。这个时候的错误,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读量角器。面对这种意外,我采用鼓励的方式,表扬学生同时进行了引导:“以前我们学习长度的时候,就是从0刻度开始,这点你做得很好。要量出角的大小,你知道采用量角器来比着测量,这个思路也很正确。现在我们继续探究,到底在量角器上怎么能找到这个角?”学生在鼓励下继续深入,由此发现,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并找到测量要诀:将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对应在哪个刻度即可。以上案例中,教师对学生错误深入挖掘,带领学生展开探究,建构问题解决意识,在操作中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立足问题解决,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创设有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同时,还要给予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在面对学生错误时,帮助学生建构问题意识。笔者相信,多次实践之后,一定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优化问题设计提升阅读效果 篇7

1.从课题线索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文章的灵魂, 它与文本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阅读问题的设计上, 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因此, 教师要善于从课题入手, 精心组织语言, 提出可供学生深入阅读统领全文的问题。

如在教学 《公仪休拒收礼物》 一课时, “拒收”是题眼, 围绕题眼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公仪休是谁?他是做什么的?②礼物指的是什么?③公仪休为什么要拒收礼物?他拒收礼物的理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 为学生搭建起了沟通主要人物与事件之间的桥梁, 有助于学生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解读文本, 加深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 在教学 《黑板“跑了”》 一课时, 围绕课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黑板”在什么地方?“黑板”为什么跑了?这样的问题设计, 可以从大处着眼, 避免琐碎问题的干扰, 让学生直奔中心, 达到尽快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在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值得学生探讨的课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探究, 从而使课题的研究价值在教学中凸显, 提高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课例中, 教师主要从课题与文本内容的关联性入手, 设计问题, 这样的问题设计目的明确, 并且问题之间互为衔接, 层次清楚, 环环相扣, 既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又抓住了阅读重点, 教学效果显著。

2.从关键词句入手

关键词句在一篇文章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时,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抓住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由此展开的问题设计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入到课文重点内容的赏析品味中, 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 《槐香五月》 一课时, 课文的最后一句“五月, 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是槐香孩子的季节”在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时, 可以围绕这句话设计问题展开课堂教学:①初读课文, 了解槐花开放时, 整个村子有什么变化。②在槐花开放的季节, 观察孩子们有什么变化。③细读课文, 说说在槐香五月一文中, 自己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④从朗读中,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抓住关键词句设计问题, 不仅明确了阅读方向, 而且为学生的深度阅读奠定了基础。当然, 在语文教材中, 像这样能够统领全文的句子还有许多, 教师都可以据此展开问题设计。

由此可见, 关键词句作为组成文章或者段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只有抓住关键词句, 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删繁就简, 直奔中心, 抓住阅读的重点, 赏析、品味、感悟, 进而达到轻松学习课文的目的。

3.从写作线索入手

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 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 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 理解才能透彻。”在阅读教学时, 由作者写作线索出发设计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文路、思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课时, 作者写作时的线索是: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教学时, 结合作者的文路 (游览顺序) ,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设计问题展开教学:①在路上, 作者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②外洞的特点是什么?哪些词句表明了外洞的这些特点?③孔隙指的是什么?孔隙具有什么特点?④内洞的特点是什么?在内洞里, 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以文路为线索设计问题, 教学层次思路清晰, 学生探究阅读目的明确, 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关于文路表达上的特点在教学中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渗透, 提升了表达效果。

在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作品在写作之前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正因如此, 读者才会觉得一目了然, 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时, 教师就要以写作顺序为线索, 设计有效问题, 进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习得语言表达方法, 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从情感线索入手

在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文章情感浓郁, 可以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感受。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如能以情感线索展开问题设计, 或是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 或是与文中人物情感上产生共鸣等, 这样教学, 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 《掌声》 一课时, 课文主要描写了身有残疾的小英在上台演讲前后发生的明显变化, 表明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 既要懂得关心、鼓励别人, 又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小英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精心设计问题, 以使学生感受到掌声给小英带来的温暖,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习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 围绕着小英的情感变化, 笔者这样设计问题:①平常, 小英在班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她为什么要这样做?②当老师让小英上台讲故事的时候, 她有什么表现?这时同学们有什么表现?③当小英发言完毕以后, 教室里为什么又充满了掌声?此时, 掌声的含义与刚才的一样吗?请说说原因。④从此以后, 小英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 经过探究思考, 学生对小英情感变化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有效提高了阅读效果。

由此可见,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在阅读教学中, 当教师能够从情感入手设计问题时, 学生对文本内容真正的感受体会将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进而与文本内容产生共鸣, 获得对文中人物的整体把握, 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摘要:文章从课题线索、关键词句、写作线索、情感线索入手, 探讨如何提升阅读效果。

优化问题设置提升学习质量 篇8

一、问题设置的理论依据

问题设置以“ARCS动机设计理论”为基础,通过教师引导,设置问题组,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ARCS动机设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J.M.Keller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注意力(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简称ARCS模型。

1.注意力

注意力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改变幻灯片呈现方式只会引起无意注意,而使学生面对有趣的问题则会引起有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吸引学生,使之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

2.相关性

相关性就是将问题设置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如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新概念,告诉学生新的知识在将来的用途等。

3.自信心

自信来自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义的成功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选择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要给予表扬,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

4.满足感

提供给学生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让他们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使学生感受到满足感。

以上四个因素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因此,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要系统地考虑这四个因素。

二、问题设置的原则

从思维方向来看,应设置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从思维力度来看,应设置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界定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范畴和层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要考虑课堂教学目标的统一,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应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满自信,并获得满足感。

3.层次性原则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应具有合适的梯度,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即用层次性的问题组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

4.导向性原则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应先设置导向性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

5.具体性原则

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而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言简意赅地解释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点在理科学习上尤为重要。问题设置一定要明确具体,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和抽象性思维能力。

6.趣味性原则

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和内涵,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产生一定的兴趣。

三、优化问题设置的策略

1.利用资料组合设置问题

任何知识中都蕴涵着问题,教师可根据生活实践、化工原理及前瞻性化学问题,利用资料组合设置问题,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要精心、合理设计梯度问题,在学生有疑难和不懂的地方给予点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

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问题组:(1)播放“龙门石窟”视频,引发问题:造成龙门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SO2是怎样形成酸雨的?如何防治酸雨?(2)推测SO2在形成酸雨的过程中,表现出SO2具有哪些性质?(3)展示一个矿泉水瓶已收集满SO2,引发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SO2易溶于水?所得溶液呈酸性,如何证明?(4)请同学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小结SO2的物理性质。引发问题:SO2的水溶液呈酸性,说明什么问题?(5)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SO2作为酸性氧化物具有哪些通性?(提示:将SO2与CO2类比)(6)从化合价角度来看,SO2还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师生通过实验和对话加以探究和归纳。(7)根据SO2的性质解释酸雨的形成和防治。(8)展示SO2用途图片,性质决定用途,说明SO2还具有漂白性,引发问题:SO2和HClO的漂白性有何不同?最后以问题作为课堂小结:如何鉴别SO2和CO2?如何证明SO2中含CO2?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莫里斯比格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影响,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问题设置达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件设置预置性问题。但在智慧的课堂教学中,要追求动态生成,使学生参与问题设置中。

如“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教学设计问题组:(1)怎样用AlCl3制备Al(OH)3?(2)在以上制备Al(OH)3的实验中,怎样使Al3+沉淀完全?(3)据Al(OH)3AlO2-+H++H2O,AlO2-的大量生成是由于H+减少引起的,若在NaAlO2溶液中加入H+,猜想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4)若在NaAlO2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则会有何现象?(5)根据以上学习,你能归纳出Al3+、Al(OH)3、AlO2-三者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吗?(6)据上分析,你认为Al3+、Al O2-存在的介质环境有何不同?(7)Al3+存在于强酸性环境中,而AlO2-存在于强碱性环境中,若将AlCl3溶液与NaAlO2溶液混合,两种环境都将受到破坏,则会有什么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锦上添花”的问题。如制备Al(OH)3是用NaOH溶液还是氨水?明矾净水的原理如何?Al(OH)3是沉淀还是胶体?等等。师生一起将疑点一个个击破,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3.根据教学要求设置问题

根据教学要求设置问题,并在教学检查和教学逻辑中生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在教学检查过程中,对于学生易错的题型举一反三,多次面批直至学生掌握该知识点。

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问题组:(1)展示一瓶550 m L(即550 g)的矿泉水,引发问题:水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的?水分子又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的?(2)550 g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有多少个氢原子和氧原子?(3)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中,确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其中一个就是用来衡量微粒的物理量。假设你作为一名科学家出席这次会议,你应该做哪些事情?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需完成三件事情:一是给这个物理量取名;二是给这个物理量定单位;三是给这个单位定一个标准。设置这样的问题,不仅把本节课的重点呈现给学生,而且让学生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置于学习情境中,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背景材料, 是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条件.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适度为学生提供“生活味”与“数学味”都很浓的有效问题情境, 引领学生从情境中收集、筛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策略 (建模) 并解释应用, 拓展思路,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行程问题:“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 先行驶了52千米, 加油后接着行驶了34千米, 这时一共行驶了全程的.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多媒体课件一边动态演示汽车行驶的过程, 一边出示题目.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由你自主设计汽车行驶的情景, 在不改变题中已知数据的前提下, 你会怎样设计汽车行驶的情景?学生们兴致盎然地探究起来, 画图、学具演示、互相讨论、独自思考.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灵活改变数学情境, 通过尝试探究、分析比较、演示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 灵活、合理地解答问题, 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领解题思路, 养成解题习惯

在教学实施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发挥学生的潜力,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 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思路, 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在执教“圆锥的体积”教学中, 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首先让学生通过课件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立体图形.出示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接着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 请观察圆柱和圆锥, 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

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 很多学生认为是的关系, 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的关系, 到底是的关系还是的关系?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在这样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发现问题规律, 形成解决策略

1. 画图策略

如一块长方形的花圃, 它的长是8米, 后来扩建花圃, 长增加了3米, 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 它的宽是多少?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学生很快想到了用画图的方式来解决.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从而能帮助学生迅速地搜寻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2. 列表策略

当学生面对问题“甲、乙两台机器一起加工零件共28个甲每小时可以加工1个, 但每工作1小时要暂停3小时, 乙每小时可以加工2个, 但每工作1小时要暂停1小时.那完成任务需要多少小时?”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如能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 那对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安排的例题, 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 提供数学信息, 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的全过程, 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的价值,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 向纵深化发展

练习时, 先组织独立审题, 然后组织小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如学生可能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 想在脑里, 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能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能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教师针对上述信息, 及时小结反馈, 从中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列式进行解答.对于类似归总类的实际问题, 教材并没有安排例题, 而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从中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 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书上的这两题没有提供表格,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 凸现出列表整理这一基本整理信息的方法.

巧设主问题,提升追问价值 篇10

对中高年级有关课文的把握, 凸显课程性质, 可以适当引入“主问题”推进的方式。我们的追问就可以围绕主问题展开, 或者由追问引出主问题, 主问题中有追问, 追问下有主问题, 用巧妙的问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深入对话, 获得熏陶, 提高能力。

什么是主问题呢?主问题就是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的, 而且对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并追问呢?笔者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巧用课题设计问题

例如《黄河的主人》就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层层深入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感悟, 共同探讨, 可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也可谈学生自己的见解体会。但必须强调, “胆大”还应“心细”, “沉着”还要“机智”, 有勇气, 还要有智慧, 有闯劲还要有高超的技能, 这些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巧抓文眼设计问题

例如《艾滋病小斗士》一文就可以抓住“斗”这个文眼设计问题:谁“斗”的?让学生明白“斗士”的“小”与“弱”。“斗”什么?让学生明白对手的强大。如何“斗”的?学生通过“小斗士”的言行体会“斗”的艰辛。在这一系列的阅读体会中“小斗士”的形象逐渐高大, 同时也学会了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巧抓重点句设定问题

重点句包括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 往往起概括主要内容、体现课文的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可以重点句的发现和探究切入教学。《天鹅的故事》的重点句子: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 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 可是, 我却把枪挂到肩头, 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这句可以设计两个主问题。问题一:为什么说多么可爱的鸟儿?为什么不说天鹅?引导学生体会领悟:1.“鸟儿啊”, 表示喜爱。2. 由天鹅到鸟类, 内容深、范围广。哪些地方体现了天鹅的可爱?读读、议议、画画、交流。问题二可以围绕“猎枪”展开,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过渡段, 承上启下, 由一支猎枪引起下文, 课文最后再次提到猎枪与之呼应。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 却把枪挂在肩头, 悄悄地离开了湖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因为有问题一的铺垫, 学生不难理解天鹅近在咫尺, 唾手可得, 老人却没有开枪射杀它们, 这是因为他目睹了天鹅为了生存, 齐心协力, 团结一致, 用身体和生命为代价, 英勇破冰的战斗场面。他从心底里喜爱这些生灵:鸟儿这么可爱, 这么有灵性, 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怎么能忍心开枪打它们呢?这样让学生体会到了天鹅用于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又培养了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懂得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还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文章写法, 可谓一举多得。

四、巧设比较阅读设计问题

恰当的引入比较机制, 在纵横比较之中, 抓住解读文本的重点与特色。

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以补充比较《春望》一诗, 这两首诗一喜一悲, 可以设计问题: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哪里体现“喜”?哪里体现“悲”?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文本的特色。

五、巧看学情设计问题

《少年王冕》一课有一段景色描写, 有的学生心存疑问, 不甚理解, 觉得这是累赘, 可以设计问题:这段景色描写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明白这段景色描写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学习了景色描写的方法。

六、巧牵文线设计问题

抓住课文内在或外在的线索, 抓住一个词语或一个关键提问, 收到“执一而驭万”的效果, 形成主问题。比如, 《蚁国英雄》一课为什么要安排火势和“我”的心情描写?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于理解为什么称外层的蚂蚁是“蚁国英雄”这个问题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课堂主问题的设计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切口要小, 视野要大, 能够利于突破重难点;透题深刻, 切入点要有辐射性;要有一定的深度, 因人因文而异。

总之, 围绕主问题的追问才有价值, 才不会导致误入歧途或漫无边际, 才会使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 给学生留存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出“真问题”, 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对中高年级有关课文的把握, 凸显课程性质, 可以适当引入“主问题”推进的方式。我们的追问就可以围绕主问题展开, 或者由追问引出主问题, 主问题中有追问, 追问下有主问题, 用巧妙的问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深入对话, 获得熏陶, 提高能力。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并追问呢?

上一篇:化学成分下一篇:指导职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