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问题意识

2024-05-15

提升问题意识(精选十篇)

提升问题意识 篇1

一、设计问题情景, 植入问题意识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理, 爱问:“为什么呢?”我们要迎合他们这种问题心理, 营造问题课堂, 设计问题情景, 让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种子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萌芽, 让他们有疑可问, 有机会提问, 培养他们敢问、爱问的问题意识.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2月份不同于其他月份, 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大头儿子今年12岁, 每4年小头爸爸给他过一次生日, 他一共才过了三次生日, 今天是妹妹小红的9岁生日, 小头爸爸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给妹妹过生日, 大头儿子既高兴又失落, 高兴的是有蛋糕吃了, 失落的是爸爸太偏心了, 妹妹每年都过生日, 而自己4年才过一次生日, 小头爸爸看出了大头儿子的不快, 了解情况后哈哈大笑:“傻儿子, 是你生不逢时, 谁叫你4年才有一个生日呢? ”此时的同学们和大头儿子一样好奇, 急于知道大头儿子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为什么4年才有这么一天? 问题引导着同学们去探索寻找答案, 终于发现2月29日是大头儿子的生日, 闰年才有这么一天, 每4年才有一个闰年. 这种带有问题的故事情节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在问题情景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思维得到发散. 同时数学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方案, 为学生提供了数学活动的机会, 充分诱导和保护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制造认知冲突, 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学习, 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 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 同时, 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 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如:在教学“统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时, 学生观察教材中主题图男女同学套圈比赛, 让同学说说是男同学套得准还是女同学套得准的情景, 不但使学生感受统计的用途,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单独比较其中的一个人的成绩往往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这样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他们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此外,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 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钻研问题. 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 增长知识, 发展能力. 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 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以在上新内容前我要求学生使用袋袋本记录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已经解决的问题、遇到的新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 总之, 培养问题意识不能纸上谈兵, 空谈是无用的, 要落到实处, 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为目的, 加强学生的双基学习, 而不是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 面面俱到地讲授大量的数学知识, 这样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只有让学生自主去留意疑点, 积极思考, 自发研究, 主动探索, 才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途径.

三、鼓励质疑问难, 增强问题意识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 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 甚至有的学生压根就不敢提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当有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肯定, 学生是否勤于提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即使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很肤浅, 教师也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赞扬, 给予恰当的评价,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估算”一课时, 课堂上学生通过讲解已初步知道接近整十数的数就估成整十数计算. 在接下来的探究例子练习中, 也没有出现个位数字是5的数, 同学们认真地练习着, 突然有一名学生举手提出:“45是接近40呢, 还是接近50? ”我说:“你真爱动脑筋! 老师差点把这个问题遗漏了! ”我充分肯定同学的提问, 但不直接回答问题, 引导同学讨论问题, 有的学生说:“看成40算! ”又有学生说:“我认为可以当40, 也可以当50. ”还有一名学生说:“我妈妈教过我要4舍5入, 因此我认为应看成50算! ”听着同学们的争辩, 最后我才说:“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但按照人们‘四舍五入’的习惯, 通常就当50来计算.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热情,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勇于争辩,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释疑后的喜悦之情,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对学生的提问, 应及时评价, 在保护提问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在激励其他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让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质疑, 再逐步引导他们能问、会问, 问到点子上, 让问题贯穿数学课堂, 在学生的意识中生根、发芽、开花, 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升问题意识 篇2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领导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

一、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增强问题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准确把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课题,并为此进行不懈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目标、道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才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问题,才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才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使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展示出光明前景。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特点,很大程度就反映在我们所面对的复杂矛盾上,反映在我们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应当看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和十分有利的条件,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预言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就全面深化改革来说,要解决的都是牵动性强的深层次问题,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改革就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就难以打开新的空间。

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是态度问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否则就会使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领导干部就要在发现问题上领先。发现问题,要求我们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拓宽视野看世界、看中国,看历史、看未来,从而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现在,国际国内的联系互动日益加深,国内问题中的国际因素和国际问题中的中国因素都在增加。中央反复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联系起来全面考察、整体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发展战略,也才能找到解决面临问题、推进事业发展的科学方法。要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的新情况,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向,从而发现需要抓紧破解的新矛盾新问题。要注意从世界格局变化中,看到维护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风险与挑战;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中,既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又看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当今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看到我国科技创新的差距和潜力;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中,看到壮大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总之,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沉着应对、趋利避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就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有人说,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当作更上一层楼的机遇。改革就是问题倒逼出来的,当年一些地方率先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要解决吃不饱肚子的问题。经过30多年不懈奋斗,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在更高水平上攻坚克难的新阶段。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不可能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遇到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中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如何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问题,做到既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当中的核心问题,做到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处理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关系,做到既抑制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又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预定目标的经济增长,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总之,在各种困难和复杂因素面前,只有在认识上保持清醒、在行动上积极应对,才能实现改革的顺利推进,确保发展的持续平稳。

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我们党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吸取历史智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后作出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深刻总结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党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经历的失误与挫折,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在对照现实问题中得到新的认识,就能够在未来征程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特别是在国内外各种条件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一定要对照历史这面镜子,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又增加了哪些新因素;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又有了哪些新苗头;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实际工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努力做到不诿过、不贰过。

三、问题纷繁复杂,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现实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有曾经经历过的,也有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相互纠结、连锁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基础。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遇到的问题,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必然差别很大,这就需要很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麻痹大意,也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夸大;既不能把可能影响全局的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问题来对待,也不能把特殊的某个方面问题作为全局性问题来处理。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政治原则问题,哪些是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许多问题并不是一眼能看穿识透的。这就需要见微知著、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枝节抓根本。在分析问题时,如果只观一隅、只察一面,就可能会一叶障目、盲人摸象,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各级领导干部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具体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令人头痛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千万不能迷失在现象的迷宫之中,不能让表象问题“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根本方法,对问题的本质作出正确判断。比如,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确实是客观现实,国际上随之出现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衰退论”,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了这样一个科学的判断,才能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人们信心。所以,分析问题要善于研机析理、察形见势,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努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才能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要坚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比如: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定理想信念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固本培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经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抗风险能力;政治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文化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四风”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等等。总之,只要抓住和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四、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应当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

领导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好检验。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应有的自信,是有力量的表现。应当肯定,大多数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是强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淡薄。有的忽视问题,对矛盾熟视无睹,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措手不及;有的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把一些本来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成了老大难;有的不注重解决问题,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真正遇到棘手问题就捉襟见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落实。淡漠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在解决问题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思想变为行动,重要的是把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导向。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要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碰到难题敢于触及,遇到矛盾主动解决,想方设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职责范围之内,决不能敷衍了事、上交矛盾。要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坚决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应当说,许多问题解决起来确实有难度,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韧劲。事实常常是这样,面对困难和问题,只要认真对待,问题最终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甚至可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契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强化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担当,就要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作为创新的支点而不是退缩的借口。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敢啃硬骨头,勇于闯难关。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心和恒心,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堡垒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五、问题源于实践,要到实践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解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如果只是空洞地谈问题,只是坐在机关闭门造车,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民群众处在实践的第一线,很多时候对问题的感受更直接、更准确,对情况的了解也更详细、更透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还不了解的东西,群众也一概不了解,许多时候广大群众跑到我们前头去了。改革开放的很多方针政策都是来自群众的创造,我们所做的就是把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推广开来。要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中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难题。

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必须做到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增强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到基层接地气,多到现场摸实情,加深对民心民意的感悟,加深对客观情况的了解,加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求教,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基层的实践经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从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丰厚营养。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包括掌握网情民意,这样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六、有真本领就不怕有问题,关键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说,“政善治,事善能”。我们讲发现问题的敏锐,讲直面问题的担当,讲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现在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领导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正如总书记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认识好、解决好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本领。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克服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不断提高驾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必须切实加强学习。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敏锐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要大兴学习之风,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多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工作之余应该干些什么,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要带着问题学习,对照遇到的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不熟悉的东西要努力去掌握,通过学习缩小差距、补齐短板,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带着问题思考,对工作和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刨根问底、举一反三,多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多想一想怎么看、怎么办,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实现从看到问题到洞悉问题转变,把学习成果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上。要带着问题调研,搞调查研究既要到那些有成绩、有经验的地方,也要到那些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对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望闻问切”“解剖麻雀”,从基层一线的实践创造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提升问题意识 篇3

一、简要分析小学科学探究问题意识不强的原因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普遍认为,由老师直接教授和灌输知识的方式,能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多更好地接受知识。因此,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方式,同时对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也不屑一顾。因为老师认为这根本就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本来可以直接由老师告诉的知识,为什么非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自己探究呢,再者,学生的探究结果和方式也未必是正确的,这样就走了更多的弯路。因此,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不支持科学问题探究的。

二、不断提升小学科学探究问题意识的措施分析

1.注重课堂活跃、轻松气氛的营造

对于小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敢于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才能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为了让学生敢于提问,老师需要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大胆提问和进行问题的探究。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需要以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例如,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讲到地理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问大家:“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呢?”然后老师可以逗小学生笑起来,说:“因为太阳不认识南北方向呢。”总之,就是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

2.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探究问题意识的培养,老师在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在老师科学的引导下,小学生才能正确地进行问题探究。这样就要求老师具备很好的问题情境创设的能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创设的情境中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以老师创设的问题为引入点展开问题的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蚂蚁这么小的身板,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大这么多倍的事物呢”“你见过蚂蚁搬家吗,蚂蚁搬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蚂蚁参与呢”“大家知道蚂蚁是怎样过冬的吗,他们冬天都干吗呢”等等此类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有很高的情趣进行问题的探究。

3.培养学生提问技巧,让学生善于发问

在上文中提到了,应该培养小学敢于提问的意识,这是培养小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老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以便让学生不仅敢于提问,还要善于提问,能很好地抓住问题的重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老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示范,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小学生学会如何提问。例如,在学生经过探究,明白了果实与非果实的区别之后,老师可以示范性地提出问题:“请问大家,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香蕉是果實吗?”提出的问题要能让学生运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对已学知识不断地进行巩固和更好地理解,这才是学生学会提问的最好方式。老师在不断的示范过程中,学生也是一个不断模仿和学习的过程,这对于小学生更好地提升问题探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4.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决定人们的认识,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应该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探究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在自己的亲手实践中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深刻而难忘的过程。例如,在讲到生物方面的知识或者实验的时候,要尽量找一些典型的材料或者模型,让学生能亲手触摸到,或者用眼睛看到,这对小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小学生科学探究的问题意识是可以不断提升的。

总之,我们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提问技巧,让学生善于发问,以及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敢于提问,并善于提问,对小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培养问题意识提升阅读品质 篇4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也就是倡导“发现性学习”, 改变原有的“接受性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获得结论的过程中, 形成独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地提出问题。那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面对传统的课堂模式阻碍了学生提问的可能性及学生的依赖性造成其不愿独立思考的状况,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避免过多地给学生提出问题, 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 重视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 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演示, 给予学生鲜明主动的视听刺激。比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时, 我先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生活、灭绝的录像, 然后问学生“看了刚才的片段, 你想说点什么, 问点什么吗?”这样就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向高潮, 学生的想法和问题精彩纷呈, 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 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 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 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应疏密有间, 有一定的停顿时间, 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一课时, 当学生懂得要选择不动事物作标记后, 我创设新情境:假如你们是白鹤, 把吃剩的鱼埋在这里 (课件出示图片:海滩上一棵椰树, 一块大石, 海边一艘船) 怎么记埋鱼的地点呢?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这样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二、营造氛围, 鼓励学生的提问勇气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尊重学生的人格,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平等对话, 学生才能张扬个性, 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一) 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对待学生的提问要因人而异, 对于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把问题写下来再提, 不敢在公众场合提问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在同桌或小组内尝试提问或者让他们在课外继续提问。

(二) 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珍视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有时提的问题很简单, 如:这个词读什么?其实只要查一下字典就能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 千万不能挖苦他们, 而应表扬他们的勤学好问。

(三) 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 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 对于提错问题的学生, 教师决不批评, 并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思考, 树立学生自信心;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价值, 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 弹性处理一下, 课后再与学生交流。

(四) 设立提问作业本

学生在课外想到的问题可以写在作业本上, 教师及时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以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一些提问数量多、质量高的学生, 教师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上给予加分, 以资鼓励。学生提问时, 教师不要过多地反问, 因为学生最怕老师反问他, 如果你一连反问他三个问题, 我想, 下一次这个小学生就不敢再来问了。因此, 教师要营造氛围, 采取各种适当的形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 多多鼓励学生提问的勇气, 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三、探寻学法, 拓宽学生的提问渠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会问”, 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由于小学生受知识水平的限制, 不知道如何去发现问题, 怎样提问。为了避免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主题或者没有意义, 没有价值, 教师应引导学生探寻学法, 教给学生提问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问得深入且丰富。针对某一篇文章来说, 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

(一) 从课题质疑

如教学《蓝色的树叶》一课:树叶一般都是绿色的, 为什么有蓝色的树叶?这里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再如一位老师教学《草船借箭》时, 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 结果学生以“借箭”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二) 从中心词质疑

像于永正老师上的《一夜的工作》一课时, 紧紧抓住“劳苦”与“简朴”两个词展开, 说说这两个方面分别表现在哪里?让学生深刻体会一位鞠躬尽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死而后已的好总理。

(三) 从对句子内容和含义理解质疑

如窦桂梅老师上的《秋天的怀念》时, 用课件出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引导学生质疑: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 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用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窦老师用“好好活”将它们长成树上的两个叉, 它们偎依互筑, 彼此交融共生, “好好活”让学生理解了“母爱”的内涵, 学生们将一份感动深深埋在心底, 更读出对“好好活”的思考。

(四) 还有的比如从修辞上质疑, 从主要内容质疑等

在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方法后,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 则要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 直到学生由怕发问到好发问、会发问, 问得有价值。

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征文 篇5

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各种各样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人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安全意识是对外在客观环境的人、机、环境,在认知、评价和结果判断的基础上,决定个人的行为,对潜在危险状态进行感知,运用经验、学习、记忆和智慧等,对危险、危害进行辨析和认识。根据个性、动机、经验和风险倾向做出是否采取避免危险措施的决策,如果安全意识淡薄,则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出现,致使事故发生;如果安全意识强,则会自觉发现和控制不安全行为出现,不会出现事故。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将是当前所有安全管理人员共同探讨的难题。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1、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安全文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和灵魂,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科学领域内提出的安全生产保障的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完善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趋向和文明生产、生活秩序的现代人,使企业内的每一位员工在正确的安全心态支配下,高度自觉地按照安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同时又确保各类生产作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要保证人的行为、机器和环境的安全性,有效地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就需要从人的安全文化出发,以“人”为核心的企业安全文化入手,进行系统的安全观念、行为、态度、道德、修养等文化建设,使企业员工具有热爱企业、关心他人、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确保安全的团队精神;让“我要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使员工时时、处处、事事都牢记安全,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使“我要安全”的安全意识成为每一位员工从事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唯一归宿,变领导的强制管理为员工的自我管理,变领导的监察为员工的安全需要;使员工自觉地追求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实现“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化,企业才能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亦称安全生产教育,是一项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而进行的教育培训工作。一个单位,人员众多,人的生理、心理、智商、情绪、激情、家庭、年龄、性别、性格千变万化,再完善的基础设施、工作环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措施,都是靠人去实施完成。如果人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不熟练,安全意识无从谈起。安全教育培训每个单位都在喊,都在抓,为什么有的单位接连不断地发生事故,有的单位就能连续五年、十年做到安全生产呢?这就是,安全教育培训要行之有效,不能走过场,图形式。先进的事例和经验告诉我们:“凡是一个单位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严格落实,抓出成效的,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就比较高,安全意识就比较强,员工中的操作失误和违章操作行为就比较少,事故发生率就比较低,甚至杜绝发生事故。相反,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就比较低,安全意识就比较弱,员工中的操作失误和违章操作行为就比较多,事故发生率就比较高。”对员工坚持进行岗位安全责任制教育、岗前安全教育培训、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教育培训,使员工做到“懂安全”;每月坚持对员工进行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岗位危险辨识、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岗位安全防范措施的培训,使员工做到“会安全”。

3、强化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作为一个企业,抓安全工作不能想当然,必须做到事事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没有一个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做不到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那安全生产就成为一盘散沙。我们必须从严、从细,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严厉的奖罚制度,并要严格落实到位,使员工、特别是管理者从心里、思想上感觉到不可逾越雷池半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从而使管理者、员工在安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培养成坚定的安全意识。

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后,更为重要的是落实,如果有制度不落实,便是一纸空文。杜邦公司成功的经验就是:“严格的管理制度,细致的工作落实”。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上,我们必须抓住经理、部门长、项目负责人三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这个关键环节,做到经理、部门长、项目负责人负全责,制度落实亲自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落实,事事到位,真正把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对“三违”和事故者要加大处罚力度,使违章和事故者在思想上真正引起高度重视,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促进其安全意识的养成和团队意识的提高。从而形成安全生产从制度管,安全工作事事有人抓的良好氛围,做到令行禁止,有禁必止,就会避免发生事故,否则,我行我束,有禁不止,有令不行,违章蛮干,就会发生事故。

4、强化领导表率作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在一个单位,领导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领导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模式,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领导者如能以身作则,遵章指挥、遵章作业,带头维护和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在组织生产中能首先考虑安全生产,超前采取各项安全措施,发现隐患,消除隐患,对一时不能整改的隐患,积极主动的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发现“三违”立即制止和处理。单位员工在其影响下,通过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逐渐会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使遵章守纪成为员工的共识和行为规范。那么,这个单位的安全习惯和安全氛围就好,员工的安全意识就会大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会随之逐渐增强,一切不安全行为都会随时受到员工的监督和批评,随时出现的不安全状态,员工都会自觉地去排除,安全生产形势就比较稳定,反之,这个单位的安全隐患就多,事故就会频繁发生,安全生产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结束语

提升问题意识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教学环境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与个性差异,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模式进行,进而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从实质上讲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整体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而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因自身掌握知识的局限性,存在较多疑问,只有将这些疑问解开,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从而获得真正的提升。同时,强化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在有效提升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还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引导其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探索知识,获得更大的益处。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思考

1.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疑问大部分源自对历史教材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质疑。但学生并不是有了质疑便会大胆提问,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将质疑埋藏于心底。因此,教师需要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对知识疑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消除学生对课堂提问存在的紧张情绪,不再受心理约束,在教学中合理提出自身的想法与看法,以获得教师及时的解答。

2.灵活转变教师角色,加强与学生互动

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历史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历史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事件发生脉络进行,因而教师可根据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及相互关联,灵活设计教学环节,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灵活转变自身角色,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在历史事件上,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中深化对历史的感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及人物作出更为中肯的评价,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在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中不断增强。同时,历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情感体验,在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中认知、情感与思想的高度统一,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3.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与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多,也更为便捷。受各类信息的影响,学生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可能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而教师在没有充分准备或知识掌握不全面的情况,往往难以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并真正消除学生的疑惑。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加强历史教师队伍建设,制订合理的现代化历史教师培养方案,从专业技能、知识体系、教学理论、网络技术等多层面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而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了解新时期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中有策略地进行引导式提问,自然而然地提升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4.合理创设历史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讲解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通过对历史事件产生背景的描述,激发学生对历史环境的想象,并引导思考这一历史事件爆发的必然性。通过对时代背景、社会矛盾等层面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鼓励学生对存在的疑惑进行独立思考与验证。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搜集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以更为生动、直观的形式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去,让学生的大胆质疑与提问有更为充足的历史信息凭据。

5.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受已学知识及技能的影响,在历史知识汲取中习惯于套用以往方法,运用以往特定经验进行疑惑的解答,即形成较强的思维惰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思维定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对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6.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为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学校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各类教学设备,为历史课程教学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师生创建读书角、阅览室等,营造校园内浓郁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底蕴,以更好地配合历史教师的问题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桂霞.在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学生差异性教育[J].赤子,2015(24).

[2]米玛措姆.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才智,2014(28).

作者简介:王永锋,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人,中教一级,大专,研究方向为初中历史教学。

提升问题意识 篇7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 培养学生敢问、善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 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 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 于是, 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要改变这一现象, 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充分给学生机会, 尊重每一个学生, 倡导“思维无禁区”, 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让学生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

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 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不讥讽、不嘲弄, 挖掘其可贵之处.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敢想、敢问,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去捕捉“问”的契机, 放心大胆地去问. 现以我在教学“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复习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 谈谈对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

课上, 我给出了这样一个背景资料“如果给定一个椭圆 , 给出一条直线”, 我问学生“根据所给背景资料, 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在这一开放、宽松的环境下, 提出了很多的联想, 现列举如下:

生1: 椭圆的焦点.

生2: “a”“b” ( 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 的值等.

针对这一请况, 学生的联想偏离了教学目标, 我就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思考, 引导“学生, 能不能把椭圆和直线放在一起联想?”

生3: 作图.

生4: 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有几种等.

如果是这一类有探讨价值的联想, 我就因势利导, 顺势追问“如果你是教师, 你希望你的学生知道什么? 你想问一个怎样的问题?”虽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层次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课堂学习的气氛很浓烈, 平时不开口的学生也会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且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二、设计有效的问题, 使学生会思考、解决问题

“问”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向学生“提问”, 另一方面是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只有教师善于“问”, 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问”; 只有教师善于见疑、质疑和释疑, 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巧妙设障布疑, 只有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 才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 “导数的几何意义”一节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2008年在奥运会高台跳水运动中, t秒时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是h ( t) = -4. 9t2+ 6. 5t + 10 ( 单位:m) , 求运动员在t = 1 s时的瞬时速度, 并解释此时的运动状态;在t =0.5 s时呢?”又如,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一节课中, 我在进行课件演示前提出问题“①观察追踪动点M得到的轨迹形状.②观察两条线段|PF|和|PC|长度的变化和关系 .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揭示了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这样,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又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 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有声有色.

三、适时评价引导, 提升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励、诱导, 使学生由无疑可问到敢于质疑, 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必由之路, 但不是最终目标.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 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但是怎样才算是有效的评价呢?教师的评价必须是明确的, 即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教师不能逃避评价. 回答正确的要肯定和表扬, 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学生, 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地考虑问题. 如果回答错了, 要明确指出其回答是错误的, 但教师要考虑到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注意方式和方法. 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总之, 一定要进行评价, 并且要做到评价的有效性.

问是开路先锋, 问是深耕之犁. 关注问题意识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刻化, 越来越活跃,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坚持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多利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 或从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 挖掘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提升问题意识 篇8

一、新授时,变教师设问为学生发问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串联问题一直都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围着问题转,丝毫没有自己的创见。能回答好问题,能解决好问题,就是学好了的标志。然而,我们很清楚,学好数学不只是回答他人的问题,是一个解题的高手,而是需要学会提出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自己和他人的深思,感受各种思想交叉碰撞,不经意间迸出智慧的火花。其实,数学学习不是依葫芦画瓢,不只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一种智能的比拼,一种思想的激荡。创设学生多问的情境,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思索,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不要等着老师提问,在日常学习中,要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首先引领学生审题,指导学生思考酝酿可能关联到的问题;其次利用小组合作开展自学研究,尝试探寻圆的面积计算所涉及的关键因素;再次让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圆的面积会与什么有关系”“书中在方格纸中画出不同半径的圆,为什么又画出用两条半径构成的正方形”“圆的面积与这些小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圆的面积与我们前面的圆周率之间有没有关系”“将圆平均分成16份或者32份,甚至更多的等分,会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拼成图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图形与圆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系列问题无形之中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审视别人的问题,逐步学会梳理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为新知的形成突破提供思维支撑,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准确地实验、科学地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新知学习充满智慧,充满理性。我想,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明确的,知道在解决问题中找寻计算圆的面积内在因素。

二、练习时,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自问

练习是我们掌控教学实情的窗口,也是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技能、提升学生思维、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本应该学生当家做主的环节,真正的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有设计问题发展趋向的控制权,会用很多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等死死把控着教学的进程,引领着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去思考、去寻觅。随着我们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课程改革的引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已逐步根植于我们的教学理念之中,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让学生学会追问自己,让学生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学会梳理、学会辨析、学会理性地解读,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也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后,组织学生用圆规画出一个直径6厘米的半圆,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合作研究中,提出如下问题:半圆的周长是什么?怎么计算出来?面积是什么?同时在解答过程中,引发学生自问:半圆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构成?分别是什么?它与圆的周长是一样的吗?主要区别在哪里?半圆的面积又是什么?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改编题目。通过学生的自问,学生不断地梳理清晰问题的实质,从而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四分之一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什么?怎么计算出来?还有部分学生甚至问:当两条半径的夹角是60度或者是120度,我们又该如何思考?学生的自问,无疑打开一扇更加明亮的窗户,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必要的积淀,也为学生的认知建构和智能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动力。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走在课堂的最前沿,掌握着课堂的动向,把握着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主动权,无形中实现了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在思考中找出自己的困惑,展示出自己的观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学生群情激奋,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出题,希望能够难倒教师,以展现自己水平。学生会提问,就必定会思考,也就会分析和解答。以问促思,加速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三、纠偏时,变教师责问为学生询问

学生的学习始终摆脱不了失误,这是学习的使然。如果我们不能善于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我们的教学就有可能变成说教,变成学生精神上的枷锁。变教师的问责为学生探寻错因,学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学习必然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天地中。这样,学生会充满期待,充满激情,学习也会涌动灵光,闪现出智慧的光环。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这样的问题:“启星果园存有水果9/10吨,第一次运走水果的1/4,第二次又运走总数的1/6。这时还剩下多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9/10-1/4-1/6=54/60-15/60-10/60=29/60(吨)。面对这样的格局,不是责难学生的不谨慎、不认真、不动脑等不足,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询问:每一个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三个分数是否表示同一种含义?学生在相互追问中,逐步厘清了9/10吨的本质,明白1/4、1/6的基本要义,从而明晰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认识到分率与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自我追问,学生发现:9/10吨是一个重量,而1/4、1/6是表示的“1”的几分之几,它们是有区别的,不可以直接相减的。

引领学生追问每一个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准分数的不同表示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分数加减法的本质,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分率与数量之间的本质,促进学生科学地领悟,正确地建构。在审视解答和相互询问的过程中,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也促进学习的反思,形成一张可靠的知识网络。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提升问题意识 篇9

一、教师提问, 学生解疑

这种模式的简要流程就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 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讲解, 引导学生准确地解决问题.它是实施“问题意识”教学法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 实施此教学模式, 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正确认识、精确把握, 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个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课前设计的问题必须掌握适度原则, 绝不能过大、过难或过繁, 而应该是对重、难点的合理分散, 定位在学生“跳一跳, 够得到”的水平上.此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关键之处:

1. 点拨要适时适度.

当教师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后, 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启动了.在学生的心理处于“愤、悱”临界点、知识面对“破、立”交汇时, 给出一个恰当的提示, 其效果无疑是最佳的.当然, 提示给得过早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奋 (因学生思考还尚未深入) , 给得过晚则学生注意力已涣散 (因学生思考时间太长了) ;提示过于远离问题结论或解决办法则学生不知所云, 过于接近则又是变相的教师“自问自答”, 剥夺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 损伤了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性, 就又退回到“灌、输”教学的老路上去了.

2. 鼓励要适时适度.

尤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求全责备, 他们是不可能在一堂课上解决所有问题的 (即使有这个决心也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当他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甚至有时是一个问题时, 我们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嘉许.其目的不仅是借此形成师生之间微妙而动人的心理氛围, 更重要的是鼓舞士气、增进信心, 以期能促进学生个体“获得情感满足———诱发 (或强化) 学习心向———付诸学习活动———取得阶段进步”的良性循环, 为“问题意识”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铺平筑宽道路, 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二、学生提问, 教师释疑

“问题意识”教学法的另一种诠释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出质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寻找最合理也最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解答.这种模式的文字解释比较简单, 但它比“教师提问, 学生解疑”要更高一个层次.前者的“疑”是教师提供的, 学生只是去被动地思考;而后者的“疑”是学生自觉学习的产物, 属于主动思考的范畴.实施“学生提问, 教师释疑”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积极意义案例:据气象台预报, 在A城正东方300 km的B处有一台风中心, 正以40 km每小时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 在距台风中心250 km以内的地区将受其影响.问:从现在起经过多长时间, 台风将影响A城?持续时间多长 (精确到0.1小时) ?在讲解的过程中自认为循循善诱, 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把这个应用问题过渡到纯数学问题, 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觉得问题明朗了, 学生应该没有问题了.可没想到, 课后竟然还是有两名学生表示了他们的疑惑:为什么是与以A点为圆心的圆相关?台风中心明明在B处, 应该以点B为圆心才对啊?这说明:学生的生活、自然常识都比较欠缺, 而我们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这些常识的释疑, 由此产生的问题恰恰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从而也就阻碍了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平时我们每个教师都是从教学大纲出发, 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备课、上课.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名学生遇到的疑惑可能迥然不同, 有时很可能是教师所无法预料的.那么主动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就有利于教师对症下药, 解开疙瘩, 加深理解.实施“学生提问, 教师释疑”教学模式最根本的要求有两条:

1. 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法.因此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 教师应该充满热情和耐心地启发, 分析, 示范,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内涵和意义,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自愿地改进学习方法.

2. 要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

面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时, 无论其所提问题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质量高低, 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 提供学生参与讨论的宽容性, 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以上两种“问题意识”教学法的模式在理论上虽然有层次高低之分,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相辅相成, 灵活运用于数学课堂中.不论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或是混合使用, 只要是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就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因此在“问题意识”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 设置与专业课相关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涉及各个领域, 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并能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乐趣.

摘要:目前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 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对等因素导致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 从而产生自卑退缩的心理,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放弃数学学科.而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21世纪的技术操作人员, 他们必须具备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新的教学观, 优质高效地实施新的教学法.“问题意识”教学法引导学生“鼓信心、添兴趣、正方法”, 变怕学、厌学为会学、乐学.

提升问题意识 篇10

在新媒体时代下, 新媒体对于学生的影响逐渐深入, 据调查, 在校学生运用的新媒体中, 网络使用率为61.1%, 手机使用率为37.4%, 有52.7%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 有52.2%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 学生的思想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 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行为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新媒体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的挑战

1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上产生了新的挑战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上运用话筒、投影机等多媒体, 曾经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而投影机更主要是教材的重要再现媒介, 教师制作的PPT可谓是教材的“活版本”, 从教育手段上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还停留于对新媒体无知的状态, 明显落后于形势, 也无法发挥新形势下教育的实效。

2新媒体在教育内容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挑战

新媒体产业的内容涵盖商业、娱乐、通讯等等, 其内容的丰富性特点, 获得了学生的青睐,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新媒体的融合较为有限, 例如:在关于我国爱国主义的教育上, 社会新媒体已经提出了“新爱国主义”的理念, 即理性和平的爱国主义, 这在新媒体之中即可碰触到学生的思想, 而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跟上新媒体教育的脚步, 没有将理性爱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无疑, 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挑战, 学生对于某一事件的了解, 可以通过国内的网络贴吧、论坛、BBS等途径, 还可能用翻墙技术到国外网站上查询搜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地位受到了动摇, 采用传统教育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新媒体形势下的学生所需, 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新媒体对学生的“三观”产生了挑战和影响

由于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高度自由和随意, 呈现出 “时间无控制, 空间无控制”的状态, 对学生思想动态把握的难度随之加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信息获取状态难以控制, 导致学生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消极观念难以分辨, 沉迷于虚拟的新媒体网络世界中, 辨析能力和洞察能力缺乏, 心理承压能力较为脆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难于调节, 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危机。尤其在多元文化意识冲击我国新媒体网络的时代背景下, 学生的思想免疫力较弱, 极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导致别有用心的文化意识、 价值理念侵入学生的思想, 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根基, 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4新媒体给学生辅导员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正呈海量之势浸透到学生的世界, 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的、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 对于鱼目混杂、 无序的信息难以辨析, 从而失去自我的方向, 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学生都以匿名的形式进行交流, 言行无法得到规范, 真实性也无从考究, 一些学生则出现了放纵自己行为、道德弱化的问题, 甚至有些产生了逃避现实、远离社会的心理弊病, 这些综合表现, 给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 由于对新媒体监管不足, 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 给校园的稳定造成了压力。

三新媒体时期辅导员的角色调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新媒体时期, 社会分工呈现精细化和专业化趋势, 学校辅导员的角色也需要进行新时期下的调适和变化, 以新媒体环境中的问题为导向, 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明确专业分工, 准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1) 德育建设者。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德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它引导着学生的未来方向, 这个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理论上的德育教育, 还包括内涵的德育教育和环境气氛中的德育教育。辅导员要在新媒体的时期下, 树立起“问题”意识, 要成为学生“思想问题的释难解惑者”, 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建设与新媒体手段相融合, 引导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 辨析新媒体中复杂的思想内容,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说服力, 使学生意识到正确的德育观念, 并将错误的、与人生方向相反的观念摒弃在外, 从而建构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2) 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服务者。辅导员要对学生的日常教学、行为、生活进行管理, 包括学籍处理、学习监督、测评、评优评先、违纪处置、文明卫生等, 这些日常管理活动需要辅导员发现和总结学生的规律, 了解学生内心的复杂情绪, 灵活主动地驾驭复杂的局面, 必要时, 可以与学生进行开诚布公的谈心, 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和缓解学生内心的苦闷和压力, 使学生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 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3) 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新时期下, 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 由于学生的承压能力较为脆弱, 难以抑制外来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和恋爱观, 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乃至出现了学校自杀的恶性事件。鉴于学生思想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辅导员可以利用新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如:教师微博、微信、在线聊天等, 引导学生欣赏对人生有意义的影视作品等, 引导学生步入心理健康的正确轨道。同时, 辅导员还要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在就业难的普遍状况下, 在学生就业系统中的指导者, 还需要辅导员帮助学生增强择业技巧和能力, 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就业渠道, 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拟定适宜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服务。

2架构辅导员保障体系, 促进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素养的生成

由于目前辅导员的岗前训练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表现出内容上不完整、空间定位不清晰的问题, 因而, 需要构建终身性辅导员训练体系, 以教育转型和新时期的问题为导向, 实现对辅导员入职前、入职和在职一体化的培训, 促进辅导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 在辅导员的经济社会待遇上也要充分提高, 保证辅导员的薪金与同资历的专业课教师同等, 设立单独的岗位津贴, 从而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保持其稳定性。 还有必要将辅导员的职称评审单列, 可以单设“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专业技术职务, 以与其岗位性质相符的评审标准进行评定, 从而,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长远发展。

3以问题为导向, 实践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 辅导员要针对出现的新问题, 进行科学化、艺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学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的特点, 多采用科学化的教育路径, 少采用管理式的强制路径, 与新媒体资源充分结合起来,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辅导员要利用新媒体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向课外延伸, 向网络空间延伸, 使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件、案例与网络教学同步,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性和实效性。

4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 创建“红色网站”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媒体建设, 要以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 即“红色网站”主题, 内容要涉及法律、道德、哲学等,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为主导, 开创“红色网站”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主题教育。

(2) 采用引导和防控结合的教育策略。新媒体的普及和推广, 采用单一的高压控制难度较大, 必须利用新媒体, 采用讲座、信息发布等形式加以疏导, 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人格,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有效地自律,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身免疫力。 辅导员要对新媒体加以利用, 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将高雅纯洁的思想内容灌输入校园的新媒体网络之中, 去掉道貌岸然、严肃刻板的面孔, 学习新媒体下的新型灌输艺术, 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5优化校园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在新媒体形势下, 辅导员要从校园整体环境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可以将校园BBS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基地, 使学生在校园PPS上自由地诉说心声, 将自己的真实一面显现出来, 这就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针对性的帮助, 可以及时地、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 还可以增加校园FTP, 使学生利用校园FTP进行多媒体的下载和传输, 在多媒体的关注下,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综上所述, 在新媒体时期,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调适是关键内容, 为了完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要以新媒体时期的问题入手, 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势, 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心理教育能力、专业职业素养等, 从而, 为学生解决在新媒体形势下的困惑和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2]李潇濡.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 2014.

[3]陈尚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初探[D].沈阳建筑大学2012.

[4]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0.

[5]谢斌斌.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鲁西地区下一篇:玉米发酵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