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地区

2024-05-15

鲁西地区(精选十篇)

鲁西地区 篇1

1 品种选择

按市场需求、生产目标和气候条件, 选择如郑单958、鲁单981、浚单20、聊玉18等适合该区域大范围种植的优质高产国审、省审品种[1]。

2 种子准备

2.1 种子精选

选用粒大、饱满、具品种特性的杂交种籽粒作种子, 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混杂粒及杂质。种子的纯度不低于98%, 净度不低于99%, 发芽率不低于85%, 含水量不高于13%。

2.2 种子处理

用玉米专用种衣剂进行包衣, 可有效控制玉米苗期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和地下害虫。一般1 kg种衣剂拌种50 kg, 用种衣剂处理时要充分搅动、拌匀, 使种衣剂在玉米种子外层形成均匀薄膜。种子包衣处理在播种前3~5 d进行, 待种子外层药膜 (种衣膜) 固化变硬后再进行播种。

3 播种

3.1 播种方式

荏平区夏玉米一般多采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轮作制, 生产上常见有2种种植方式:一是冬小麦与夏玉米两茬平播。冬小麦在6月中上旬收获, 小麦收获后立即播种夏玉米, 玉米在9月底10月初收获, 10月初至10月中旬播种冬小麦;二是冬小麦套播玉米。冬小麦套播玉米一般采用带状种植, 3行小麦, 1行玉米, 小麦行距15 cm, 玉米预留行30cm, 种植带宽60 cm (小麦30 cm+玉米30 cm) 或6~8行小麦, 2行玉米, 带宽150 cm (小麦100 cm+玉米50 cm) , 也可以根据使用的机具和种植习惯灵活调整带宽。冬小麦播种与收获期同两茬平播, 玉米播种期在冬小麦收获前7~15 d为宜, 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共生期不宜太长。

3.2 播种期

套玉米播种期根据小麦群体的大小、长势而定, 小麦群体大、长势好要晚播, 群体小、长势差、苗弱的田块可适当早播。一般在麦收前7~15 d进行播种, 以收小麦时不损伤玉米苗及麦收后管理方便为准。麦茬平播玉米的播种期越早越好, 可采取免耕直播方式, 收小麦后在麦垄中直接播种玉米。为了抢时间早播种, 在干旱年份可以先播种, 后浇水。注意在播种后要进行适当镇压, 把播种沟上土块弄碎、弄平, 以利于达到苗全、苗齐。

3.3 播种方法

3.3.1 机械条播。

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 播前要认真调整播种机的下籽量和落粒均匀度, 控制好开沟器的播种深度, 做到播深一致, 落粒均匀, 防止因排种装置堵塞而出现的缺苗断垄现象。

3.3.2 机械精量点播。

使用精量点播机进行点播, 每穴1~2粒。

3.4 种植密度

夏播玉米留苗密度因品种不同而异, 一般为5.7万~7.5万株/hm2, 叶片平展型品种宜稀, 紧凑型品种宜密。

3.5 播种量

一般条播30.0~37.5 kg/hm2, 机械化精量点播15.0~22.5kg/hm2。随着种子质量的提高和机械性能的改善, 播种趋于少量单粒精播。

3.6 播种质量

播种深度根据土壤墒情而定, 一般以3~5 cm为宜, 土壤干旱而又没有水的条件下, 可采用深播浅盖加镇压的方法, 使种子处在湿润的土层, 确保种子萌发出苗。

播种质量好坏对保证苗全、苗齐、苗匀, 消灭大小苗作用非常重要。高产玉米田要特别注意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时要力争做到播深一致, 落粒、覆土均匀一致, 不能有漏播和重播的现象。

4 田间管理

4.1 及时补苗、间苗、定苗

提高播种质量, 保证苗全、苗齐、苗匀是夏玉米高产的基础。生产中如遇特殊情况缺苗断垄严重, 要及时补苗。玉米顶土出苗后, 需及时查苗, 发现缺苗严重, 应立即补苗, 采取移栽补苗或催芽补种的方法。移栽时从田间选取稍大一些幼苗, 用移苗器带土移栽, 栽后立即浇水, 保证成活率[2]。

间苗在3~4叶时进行, 定苗在5~6叶展开时完成, 拔除小株、弱株、病株、混杂株, 留下健壮植株。定苗时不要求等株距留苗, 个别缺苗地方可在定苗时就近留双株进行补偿, 必须保证留下的玉米植株均匀一致。为了减少劳动用工, 间苗、定苗可一次完成。

4.2 灌溉

套播玉米在播种前要浇水1次, 既有利于小麦灌浆, 又有利于玉米出苗。麦茬平播玉米, 播种时如遇干旱, 要进行造墒灌溉, 灌水300~450 m3/hm2即可。

在正常降雨年份, 降雨量能满足夏玉米水分需要, 不需要灌溉。但有一些年份, 需要在夏玉米生长关键时期补水灌溉。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后一段时间, 是生长发育最旺盛阶段, 对水肥反应非常敏感, 如遇旱应及时灌溉, 每次灌水450~600 m3/hm2。

4.3 中耕

玉米是中耕作物, 其根系对土壤空气反应敏感, 通过中耕保持土壤疏松有利于夏玉米生长发育。夏玉米田一般中耕2次, 定苗时锄1次, 10叶展时锄1次, 人工或机械锄地。用除草剂在玉米播种后进行封闭处理的田块或秸秆覆盖的玉米田, 可在拔节后到10叶展开时进行1次中耕松土。

4.4 施肥

夏播玉米一般不施有机肥, 可利用冬小麦有机肥的后效来满足对有机肥的需求。夏玉米化肥施纯N 120~180 kg/hm2、P2O590~135 kg/hm2、K2O 120~150 kg/hm2。在缺锌土壤上施Zn SO415.0~22.5 kg/hm2。磷、钾肥全部作基施, 40%的氮肥作为基肥, 种肥在播种时施入, 或播种后在播种沟一侧施入。施肥深度一般在5 cm以下, 不能离种子太近, 防止种子与肥料接触发生烧苗现象。60%氮肥在10叶展开到大喇叭口期在根际施入。使用玉米专用长效控释肥时在播种时一次底施。

4.5 化学除草

玉米播种后出苗前用40%阿特拉津1 125 m L/hm2+50%乙草胺1 125 m L/hm2对水750 kg/hm2进行封闭式喷雾, 可在地面形成1层药膜, 有效防止杂草生长, 药效在30 d以上。苗期发现点片杂草结合中耕进行除草, 也可用4%玉农乐 (烟嘧磺隆) 1 500 m L/hm2防除单双子叶杂草, 2, 4-D、百草敌、宝收 (阔叶散) 等防除阔叶草。中后期如果杂草发生不严重, 可不除草;如果杂草较多, 利用机械除草或用有效量300~600 g/hm2克芜踪进行定向保护喷雾。

4.6 防止倒伏

结合中耕, 利用人工或机械培土, 防止倒伏, 或喷施人工生长调节剂壮秆防倒, 化控药剂如生根粉、达尔丰等一般用做种子处理或在拔节前喷施。

5 病虫害防治

夏玉米主要病害有大小斑病、花叶病毒病、粗缩病、黑粉病、青枯病等, 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夏玉米主要虫害有粘虫、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等, 应加强预测预报, 根据虫情和历年发生规律, 及早采取综合防治措施[3]。

6 适时收获

当夏玉米苞叶变白, 上口松开, 籽粒基部黑层出现, 乳线消失时, 玉米达到生理成熟即可进行收获。早收玉米籽粒不饱满, 含水量较高, 容重低, 商品品质差, 同时, 早收获玉米籽粒产量降幅达10%以上[4]。

摘要:阐述了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 以为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鲁西地区

参考文献

[1]杨楠, 王慧茹, 班亚伟, 等.玉米高产开发田间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 2009 (8) :21.

[2]贺海.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 (4) :30.

[3]董广同, 苏晨光.夏玉米制种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5) :19-20.

鲁西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期次划分 篇2

鲁西地区中生代有2个岩浆活动时期,中侏罗世岩浆活动规模较小, 形成铜石杂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167.9~183 Ma,加权平均值为(175.7±3.8)Ma;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范围较广,生成多种岩石系列,形成济南-埠村-邹平-淄博金岭一带杂岩体和沂南县铜井、莱芜、蒙阴虎头崖、临朐铁寨等杂岩体,锆石SHRIMP和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为128~134 Ma.

作 者:王世进 张成基 杨恩秀 宋志勇 王立法 许克民 Wang Shijin Zhang Chengji Yang Enxiu Song Zhiyong Wang Lifa Xu Kemin 作者单位:王世进,杨恩秀,宋志勇,王立法,许克民,Wang Shijin,Yang Enxiu,Song Zhiyong,Wang Lifa,Xu Kemin(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济南,250013)

张成基,Zhang Chengji(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济南,250013)

鲁西地区 篇3

一、冻害和冷害的防控

1. 表现

2001年3月28日鲁西南遭受0℃以下冻害,造成小麦主茎以及大分蘖的幼穗受冻,虽然小麦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主茎、大分蘖幼穗和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小麦叶片、叶尖呈水烫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呈蓝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

2007年4月3日部分地块遭受0℃以上的低温冷害,此时穗分化正处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抽穗后表现为空颖或部分白穗,旗叶叶尖干枯,叶片发黄。受其影响,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收。2013年部分地块亦遭受冷害的侵袭。冷害、冻害较轻的年份一般减产20%~30%。

2. 防控措施

①选用冬性强的小麦品种。目前适合鲁西南种植的较为抗寒的小麦品种有:济麦22、济麦20、潍麦8、鲁原502等。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户应依据常年的种植经验,科学合理地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逆性强的品种,引进的新品种,在不熟悉品种特性的情况下,应先小面积试种2~3年,待品种表现达到理想目标时再大面积种植。

②小麦进入起身拔节期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寒流来临前1~2天浇水,因水的热容量大于空气,降温比较慢,霜冻发生时,水温常高于附近气温,通过以水调温,调节小麦植株附近的温度,预防或减轻冻、冷害的发生和危害。

③根据近几年的生产经验,在冷害、冻害来临前,叶面喷施300~400倍氨基酸和200~300倍红糖混合液,在很大程度上能减轻甚至规避冷、冻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④烟熏。即冷害和冻害来临前,在麦田上风向用麦糠等于夜间12点左右点燃。须注意的是,该方法虽然有效,但会引起环境污染。

3. 补救措施

①遭受冷害和冻害后,及时浇水追施速效氮肥。每亩用46%尿素7.5~8.5千克,促中小分蘖成穗,控制亩穗数的减少幅度。

②叶面追肥。冻害、冷害过后,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2%糖尿液(红糖与尿素比例为1∶1),或叶面喷施1500倍芸苔素内酯溶液。

二、旺长和倒伏的防控

1. 表现

旺长与倒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如2006、2008、2013年鲁西南地区冬小麦部分地块出现倒伏现象与冬前旺长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小麦旺长一般有三种类型:①营养生长旺长。11月份植株主茎叶龄7.0以上、单株茎蘖7.0个、苗高大于25厘米、群体总蘖数90万/亩以上,即为营养生长旺长。②生殖型旺长。冬小麦越冬期主茎幼穗分化达到二棱中期以后,即为生殖型旺长。③重叠型旺长。同一块麦田植株形态及群体数达到营养生长旺长标准,同时主茎分化达到生殖型旺长标准即定为重叠型旺长。引起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倒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生长旺长。暖冬是引起营养生长旺长的主要原因,如2006年11月份有效积温(≥12℃)多出常年135℃,从而引起小麦冬前旺长。

2. 防控措施

①适期适量播种。鲁西南地区开播时间由常年的10月1日前后,推迟到10月5~10日。根据选用品种的特性,确定适宜播量,防止亩基本苗过多,造成幼苗行间拥挤,引起营养竞争型旺长。如济麦22亩基本苗一般为18万株,每亩播种量应控制在10千克左右。

②氮肥后移。土壤含氮量较高的地块,基肥可不施或少施氮肥,清明后3~5天根据小麦长势追施氮肥,一般每亩施用量为15~20千克,既防止了小麦冬前旺长,又避免了植株底三节拉长,出现后期倒伏现象。

③深中耕。出现植株旺长的地块,结合冬季除草进行1次深中耕断根技术措施,减缓小麦生长速度。

④缓浇水。出现旺长的地块,浇越冬水的时间较正常生长地块应延后5~10天,如墒情许可可以不浇越冬水,并采取反复镇压技术措施。

⑤化控。冬前出现严重旺长时,11月中下旬每亩叶面喷施20%甲·多微乳剂30~40毫升,可减轻因旺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悬根和植株死亡的防控

1. 表现

很多地方多采取旋耕进行秸秆还田,造成耕层浅、土壤不实。小麦播种后虽然能勉强出苗,但是根系均在秸秆内生长,造成小麦根际冻害或因失水出现死亡现象。行间缺苗断垄,群体产量降低。

2. 防控措施

①前茬玉米采用具有秸秆粉碎效果好、抛洒功能强的收割机收获,促使还田秸秆均匀一致;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玉米秸秆粉碎抛洒后,地面喷施EM秸秆腐熟剂,随机深耕,促使秸秆迅速腐熟转化为能被小麦利用的氨基酸或有机质等。

②播后浇水,秸秆还田的地块,无论土壤墒情好与坏,播后均采取大水漫灌,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小麦出苗后采取反复镇压的技术措施,压实土壤,以防悬根引起植株死亡。

四、越冬害虫的防控

1. 表现

2010、2013年鲁西南地区冬季气温比常年高,一些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特别是蚜虫)在麦田里越冬为害,引起小麦植株叶片发黄,甚至引发部分麦田病毒病发生蔓延。

2. 蚜虫防治

①推广普及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畦宽一般为3.6米、播幅8厘米,防止麦苗田间拥挤、通透性降低,以免为蚜虫创造良好的越冬环境。

②包膜杀虫剂的应用。在小麦播种前,结合防治地下害虫,每亩使用包膜缓释杀虫剂——毒死蜱2~3千克,通过包膜杀虫剂的缓慢释放,实现在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期杀灭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目的。

③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暖冬年份在最低气温0℃时采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重点防治小麦根茎部。

五、小麦根部病害的防控

1. 表现

近几年,小麦根部病害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常见的根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和茎基腐病。主要受秸秆还田和环境因素影响。

①根腐病。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均可危害,幼芽和幼苗根部变褐色,幼芽腐烂不能出土。出土幼苗近地面叶片上散生圆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叶变黄枯死。芽鞘上产生褐色条斑。成株根上的毛根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变褐色。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

②茎基腐病。从小麦分蘖到黄熟均可发病,鲁西南最早表现症状出现在11月上中旬,发病植株根茎部出现褐色,绕茎一圈后植株死亡。

2. 根部病害防控技术

①采取配方施肥技术。在不具备测土的情况下,根据前茬作物的长势,合理配比肥料。鲁西南地区施肥原则:控氮、稳磷、增钾。在此基础上增施腐熟有机肥或生物菌肥,如2013年我们在根腐病发生较为严重的邹城市石墙镇良种场通过使用以食用菌菌渣为基质的菌肥后,根腐病、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60%以上。

②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对小麦根部病害抗性较强的品种有:济麦22、泰农18等。

③药剂防治。根据根部病害发生时期提前进行药剂防治,用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在根茎部喷雾,可有效防治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的发生。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邮编:273500)

鲁西地区 篇4

关键词:果树,冻害,气象条件,霜冻预防,鲁西北平原地区

2002年4月5日, 一场罕见的晚霜冻袭击鲁西北平原, 当时最低气温达到-0.5℃, 地面温度最低为-1.5℃, 该旬平均气温较历年低2.2℃, 这次晚霜冻给果农造成了严重损失。通过对1970—2009年冠县的气象站资料和2003—2009年区域气象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以梨树的开花期作为重点进行研究, 总结了果树开花期间晚霜冻的气候特点。

1 鲁西北平原地区果树生产概况

冠县位于冠县地处鲁西北平原, 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位于东经115°26′17″, 北纬36°28′28″;属内陆气候, 气温回升快, 昼夜温差大。冠县农业资源丰富, 是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 是著名的“鸭梨之乡”, 因种植历史悠久且全县成片梨园达2万hm2而得名, 果品总产15万t, 尤以辛集、张八寨、甘官屯、刘屯一带著名。兰沃乡韩路村有一“梨树王”, 高8 m, 粗可2人合抱, 树冠占地近100 m2, 树龄已有330多年, 年产鸭梨达1 500 kg以上, 树型之高大、树龄之古、产量之丰厚, 均为全国第一。全县果树的始花期, 自4月上旬开始, 由于早、中、晚熟品种的不同, 始花期也不相同, 相差5~8 d。全县梨树花期长达15 d, 果树花期至幼果发育初期 (即套袋前) 最怕低温霜冻危害。如2002年4月5日受低温冷害影响, 全县梨的产量损失高达40%。

2 果树开花期间气象条件分析

2.1 气温

通过对冠县气象局1970—2009年4月历史资料分析, 4月平均气温14.9℃, 各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2.8、14.6、16.6℃;稳定通过12℃的初日出现在4月3日, 最早为3月24日, 最晚为4月18日;稳定通过14℃的初日出现在4月11日, 最早为4月1日, 最晚为5月5日;终霜日出现在3月26日, 最早为3月6日, 最晚为4月26日, 4月下旬出现终霜冻的只有1991年和2002年。

甘官屯镇位于冠县的北部, 辛集镇位于冠县的东南部, 选取甘官屯和辛集镇梨树种植密集2个镇的区域自动站2007—2009年的气温资料为代表, 分析4月的气温回升情况。从实况资料中可以看出, 4月温度回升较快, 正常年份如2007年4月上旬与中旬相差5.0℃, 这有利于梨树较快进入始花期, 但4月一般有2次较明显冷空气入侵, 如2007年4月2—3日和15日, 2008年4月初和23日, 2009年4月初和15—16日, 极易造成梨树开花期的冻害。

2.2 降水

4月平均降水量为23.1 mm, 降水最多年份达57.1 mm, 最少年份为0.6 mm。由于降水量少, 且无连阴雨天气, 因此对果树正常开花授粉基本无影响。重点是春季降水偏少时需要对果园灌溉, 以保证果树正常生长。

3 果树始花期积温分析

2003年梨树始花期 (县城驻地) 出现在4月3日, 盛花期在4月7日, 4月12日进入幼果发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至始花期的活动积温为357.6℃, 花期平均气温13.3℃。花期内极端最低气温9.1℃, 出现在4月8日, 在幼果发育初期的4月9日, 出现日最低气温5.8℃、地面最低温度1.0℃。据调查, 无灾情出现。2004年苹果始花期出现在4月5日, 盛花期在4月8日, 4月13日进入幼果发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至始花期的活动积温为341.3℃。花期平均气温14.5℃, 在幼果发育初期的4月14日, 出现日最低气温3.7℃、地面最低温度0.8℃的低温天气, 局部地区幼果受轻微冻害。2005—2009年苹果的始花期分别出现于4月5日、4月8日、4月2日、4月7日、4月8日, 始花期≥0℃积温分别为359.7、349.8、372.2、343.8、367.3℃。如果按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至始花期约需340℃的积温计算, 2002年梨树的始花期在4月3日前后, 故2002年4月5日的低温冷害发生在花期至幼果发育初期, 晚花和幼果同时受冻。据调查, 花期前10 d, 日平均气温≥10℃, 花期集中开放, 若日平均气温≤10℃, 花期延长。因此,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日期可作为苹果始花期的预报指标, 或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起算, 累计积温达440~450℃的对应日, 即为苹果的始花期。低温冷害指标是日最低气温≤5℃, 且地面最低温度≤0℃。在气象服务上, 4月中旬是预防梨树霜冻灾害的关键期。

4 4月上中旬的霜冻天气形势

霜冻是指在温暖的春、秋季节, 地面空气层的温度短时降至0℃以下, 使作物受到冻害的现象。当空气湿度较大时, 可结成白霜;湿度少时虽无白霜, 也能使作物受冻, 称为黑霜。霜冻按其成因可分为3种类型, 即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平流-辐射霜冻[1]。平流霜冻是由温度低于0℃的北方冷空气侵袭引起的, 此类霜冻多为持续低温天气, 白天温度也偏低, 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辐射霜冻是受南下地面冷高压控制时, 天气寒冷、晴朗、无风或微风, 在夜晚由于地表及植物表面大量辐射出热量, 以致地面空气冷却降温至0℃以下。此类霜冻多出现在早春, 是由于经过一冬的寒冷天气, 地表面热量基本散尽, 温度偏低, 辐射时无热量补充。平流-辐射霜冻是由冷平流影响和辐射降温2种作用产生的霜冻, 此类霜冻出现时, 南下的冷空气温度高于0℃, 还不足以引起霜冻, 由于地面的辐射冷却作用而出现霜冻。果树开花期间出现的霜冻一般为终霜冻, 果树开花后没有出现2次霜冻的情况。冠县1970—2009年终霜冻日期出现在3月的有32年, 占80%, 出现在4月的有8年, 占20%, 其中出现在4月上中旬的有6年, 占15%。通过分析冠县4月上中旬出现的6次霜冻的天气形势, 是由冷涡或横槽天气形势引起的北方冷空气南下造成的。冷锋过境后, 天气迅速转好, 风力减弱, 天空晴朗, 辐射降温增强, 冷平流与辐射降温同时出现。

5 霜冻的防御措施

在春季, 当桃树、苹果树解除休眠后, 抗冻性迅速减弱, 且随着物候期的进展, 抗冻性越来越弱[2,3]。因此, 进入4月要加强霜冻的预报服务, 尤其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温度偏高时, 果树的物候期提前, 更应特别重视。防御晚霜冻对果树的危害, 主要应采取适当推迟果树物候期以避开霜冻、进行树体保护、增强树体抗寒力以及改善果园小气候、破坏霜冻产生的条件等措施。主要方法有:一是提高果树抗霜冻能力。除选用抗寒力强的果树种类、品种和砧木外, 主要是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疏花疏果, 调节好结果量, 促使树势健壮生长[4]。二是果园早春灌溉。在果树萌芽后至开花前灌水1~2次, 然后覆盖柴草, 降低地温, 一般可延迟2~3 d开花。三是树体涂白或使用生长调节剂。早春使用石灰水喷涂枝干或在萌芽前喷洒乙烯利、萘乙酸等, 均可达到推迟果树物候期的效果。四是改变霜冻天气的果园小气候。在气象预报将有霜冻出现的夜晚, 当温度降至5℃点燃发烟物, 既可增加环境热量, 又可减少辐射降温, 提高果园气温。向果树喷水, 可提高气温2℃左右, 提高花温2~3℃。五是对花期果树喷施磷、钾肥, 提高花的细胞液浓度, 增强抗寒力。六是霜冻前及时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 以增强果树抗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钢锋, 张善君, 朱官忠, 等.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8.

[2]陈尚谟, 黄寿波, 温福光.果树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8.

[3]冯佩芝, 李翠金, 李小泉, 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5.

读《鲁西西》有感专题 篇5

读过《鲁西西与红汽车历险记》后,我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吧。

在一间卧室里,住着泥猴、布熊、瓷人和用木头做的警察,还有……还有小汽车。它们生活的很快乐。有一天,它们当中有人提出一个建议:总是呆在房里,真是闷死了,不如去外面看看吧。大家都想出去。泥猴说:“那现在我们就安排一下每个人的任务吧!”泥猴当小汽车的司机、瓷人负责把干粮拿好、小布熊来给泥猴喂吃的和擦汗,而木头警察负责大家的安全。一切准备停当。小汽车缓缓驶出了屋子,一路上它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过得非常的愉快,最后安全的回家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扬长避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泥猴当司机,它们可能旅行不成;如果没有瓷人准备的干粮,这几个人就可能饿肚子;如果没有木头警察,它们就可能遇到很多危险。正是它们几个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合作,团结互助,才完成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这就让我想起了我们班中我们这个小组,正是我们四个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论学习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在班级里遥遥领先。这难道不是合和的力量吗?

总之,这个故事让我觉得: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心往

鲁西地区 篇6

关键词:鲁西南地区;农村; 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鲁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随着招商引资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正逐步恶化,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鲁西南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鲁西南地区人口密集,传统农业占很大比重。同时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当地小企业迅速增加,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重。本文通过调查,归纳出当前鲁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农村土壤、大气及水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近年来,农业生产中频繁、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导致地表土壤污染,同时也带来了大气环境的恶化和地下水的污染。鲁西南地区作为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防治农药、化肥污染既是保障安全粮食生产,更是保障当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近年来,鲁西南地区招商引资步伐加快,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等问题,一些企业无视环境恶化,污水处理设施不达标,甚至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坑塘,严重污染当地的水资源、土地及大气资源,带来农村生存环境的恶化,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三)农村养殖业无序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养殖业由于进入门槛低、投入资金少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选择。在鲁西南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气及土壤、水资源污染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养殖业中产生的家禽、家畜粪便等导致当地大气环境恶化,同时由于一些养殖户肆意排放废弃物,导致禽畜粪便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土壤河流,进而污染当地的土壤、河流,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农村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容乐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农村社会的繁荣和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日益增多,白色污染正在农村不断蔓延。同时由于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乱倒乱扔垃圾的现象不断发生。

(五)农村环保制度缺失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上日程,相关立法机制也不断完善。但在目前,针对农村环境保护还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与制度保障,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生态环境工作没有进入有序发展。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措施。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本文在立足鲁西南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发展农业,控制农业生产中的化学污染。根据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思路,农业生产要构建高效、协调的生产模式,逐步淘汰破坏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措施,科学种田,控制化学物质污染。一方面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体系,通过优化土地资源组合、规模化农业生产、推广科学施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民农业生产知识的培训,鼓励新生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开展对农民科学知识的培训,鼓励农民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科学种田,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建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防治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尤其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蔬菜、粮食、畜产品的监测,预防重大农药污染。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完善对工业生产污染的监测与控制。防治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要积极发挥当地政府的管理作用,明确责任机制,加大对工业生产中废气、废水排放的查处力度,同时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对工业生产中的污水等严格监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根治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要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充实环境保护部门力量,使环境保护工作提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保证相应的工作条件,同时责任到人,严格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和对不符合环保规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乱排乱放的企业严格处罚,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应关闭取缔。同时严格环境准入机制,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农村适用的环保技术。由于鲁西南地区目前农村发展较发达城市落后,没有应逐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合理控制农村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养殖业污染等污染源。当前针对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要尽快研发出消除农业污染的相关技术措施,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一方面加快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控制生活垃圾的乱倒乱放现象,同时合理利用有效资源,防治土壤及水资源、大气污染。另一方面建立农村环保和科技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农村适用的环保技术,合理处理牲畜粪便、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形成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四)加强环保宣传,形成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针对当前鲁西南农村地区的现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该积极发动群众,通过电视媒体、报纸、村喇叭等渠道广泛宣传,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创造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强烈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以来鲁西南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没有建立现代生活方式,人民群众对于生活垃圾没有合理的处理方式,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极为普遍。同时由于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大量增加,针对这种社会现实,更应该从农民思想层面入手,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更是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吴莉娅. 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03:100-163.

[2]李婧婧.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蔡守秋,吴贤静. 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问题和改进[J]. 当代法学,2009,01:68-76.

鲁西南高氟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分析 篇7

农村饮水安全是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氟是人体生命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然而长期摄入过量的氟或是缺乏都将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人体中所需的氟1/3来源生活饮用水,高氟水是指F-含量超过1 mg/L的水,长期饮用高氟水可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等地方性氟病。鲁西南地区是我国典型饮水型地氟病较严重地区[1],由于高氟水地区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严重威胁当地饮水安全,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并影响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本文在对鲁西南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成因及饮水安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农村饮水安全对策措施,以期为科学制定高氟区治理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1鲁西南地区高氟水的分布及危害

本文所指鲁西南地区主要包括菏泽市全部(一区八县)和济宁市的一部分(嘉祥、鱼台、梁山和金乡四县)。

1.1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

鲁西南地区地处黄河沿岸京杭运河以西的黄河冲积平原地带,区内地势平坦,生活用水氟含量多大于1 mg/L,是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严重流行区。由于高氟水地区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普遍患有氟斑牙、氟骨病等地方性氟中毒疾病。

据山东省卫生厅提供的全省地方病氟中毒病区资料看[2],氟中毒病区涉及鲁西南地区所有1区12县的3 261个自然村,病区人口数为258.33万人,氟中毒患者559 417人,占病区人口数的21.7%。患病率较高的有嘉祥县、梁山县、单县、金乡县、郓城县和成武县,其余各县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氟中毒流行情况,详见表1。

1.2高氟水的分布及成因

鲁西南地区地貌上为黄河近代决口扇联合体,巨野附近为扇缘洼地。区内受黄河泛滥及地上河冲积的作用,形成岗、洼、坡地交错分布的微地貌特征。本区地域广阔,地势低平,海拔一般<50 m,地势自西向东缓倾,相对平坦,地下水运移迟缓,低洼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多大于2 g/L,生活用水氟含量多大于1 mg/L[3]。

根据发病率及病情,结合地下水含氟量,鲁西南地方性氟中毒可分为重病高发区和轻病区。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嘉祥、单县、金乡、梁山等地,浅层地下水含氟量一般大于4 mg/L,氟骨病发病率高;轻病区在本区广泛分布,浅层地下水含氟量1~4 mg/L,氟斑牙病率较高。

鲁西南地区位于汶、泗倾斜平原西部和黄河平原交接地带,为地下水集中汇集处。岩性主要为第四纪沉积层,有黏土、亚黏土,下覆白垩系、侏罗系地层。松散层中普遍发育有含氟量较高的钙质结核。在水淋溶作用下,氟离子随地下水径流至排泄区,排泄区地下水径流条件差。例如,西部菏泽地区深、浅地下水的总径流方向是由西向东流至嘉祥境内,而嘉祥南部一带又有孤山、残丘阻碍地下水正常排泄造成壅水现象,以垂直交替为主,致使地下水含氟量增高。该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含氟量浓缩形成高氟区。例如,嘉祥县梁宝寺的寺后村,地下水最高含氟量达16.4 mg/L[4]。

2鲁西南高氟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鲁西南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饮水安全是高氟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据2010年底的统计资料,鲁西南地区尚有477.37万人饮水不安全,占总人口的62.4%,均为水质不达标而导致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水质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高氟水问题,二是苦咸水问题,各县区具体情况详见图1。图中可以看出,鲁西南地区各区县农村普遍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如牡丹区、单县、成武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和东明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均在70%以上,且除曹县和巨野县存在较大比例的苦咸水问题外,其余各区县均为高氟水导致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因此,解决鲁西南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防治饮水型氟中毒。

2.2鲁西南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

2.2.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其供水能力

目前鲁西南农村供水分为集中式供水与分散式供水两种方式。集中式供水指集中取水、处理、用管道输配至用水户或集中供水点的供水系统;分散式供水指无配水管网,由用户自行取水的方式。现有的高氟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方式为集中式净水厂供水,这种供水方式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区,达到24 h供水;个别经济条件较薄弱的地方,水厂实行早、中、晚定时供水。截至2010年底,鲁西南地区农村已建饮水工程年设计供水能力141 761.66万m3,年实际供水能力32 848.42万m3,受益人口为394.28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51.54%。其中,集中式供水人口391.74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99.36%;联户供水人口2.54万人,仅占总人口数量的0.64%。总体而言,鲁西南地区仍有约370万农村人口没有吃上洁净、方便的自来水,局部地区还存在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问题。

2.2.2鲁西南高氟水地区改水情况

改水降氟是防治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根本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以改水降氟为主的防治措施以来,鲁西南各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均开展了改水降氟工作。但在已改水的病区中,工程停用报废的,运转不正常的以及运转正常而供水含氟量超标的现象仍存在。据统计[2],2006年鲁西南地区应改水的3 261个自然村中,有1 817个自然村进行了改水降氟工作,平均改水率为55.72%,其中改水工程正常使用的村庄数为713个,仅占已改水村庄的39.24%,详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鲁西南地区各区县改水率普遍较低,如牡丹、成武、曹县、郓城四县区改水率不足50%。此外,鲁西南地区除成武县外,其他区县改水工程正常使用比例均不足60%,而曹县、鄄城、鱼台和金乡四县改水工程正常使用比例尚不足30%。总体而言,在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南地区,改水率较低且报废率较高,改水降氟工作进展比较迟缓。

3鲁西南高氟区饮水安全对策措施

解决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鲁西南地区农村饮用水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高氟水、苦咸水、污染和微生物病害等水质问题以及经济欠发达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5]。根据鲁西南高氟区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3.1改换水源

改水是目前预防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措施。改换水源即寻找选择适宜的低氟卫生水源作为新的饮用水源,不再饮用原来的高氟水,以减少和控制氟的摄入量。经济及地理条件好的地区,要兴建水源工程,采取集中供水的方式对一个甚至多个村进行联片供水,实行自来水入户。

3.1.1打深水井

取深层地下水作为新水源,是我国饮水型病区所采用的一种最主要的预防措施。但应注意,鲁西南地区有些深层地下水氟含量也较高,或含溶解性盐类较多,必须进行水质监测,以保证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对高氟区的深井供水工程应增设必要的除氟设备。利用深井水作为集中供水水源的地区,供水规模2~3万人较适宜,最多不超过5万人。因为长期集中开采地下水,可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因此控制供水规模有利于水源保护,提高规模效益,有利于工程长效运行。此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已改深井水地区经常停水,农民不得不继续饮用自家高氟浅层井水,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集中供水能力,以消除已改水地区重新饮用高氟水的隐患。

3.1.2修建平原水库及雨水利用工程

据地质勘查资料,鲁西南大部分地区深层淡水顶板以上存在厚几十米的黏土覆盖层,致使深层淡水的补给条件差,深层水资源在开采后无法得到补给,随着开采量的加大,深层水存在枯竭的可能。因此,打深水井也只是权宜之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修建平原水库调蓄合格的地表水,积极利用雨水,实施集中供水,是解决鲁西南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鲁西南地区境内河网密布,雨洪资源非常丰富,加上具有引黄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可靠的水源条件。该区废弃河道较多,通过对现有骨干河道拓挖改造,利用废旧河道兴建平原水库,具有占地少、泄流条件好,建库条件好的特点,为平原水库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供水方式上宜采用管道集中供水,以防水质污染,同时完善水库水质监测体系,确保群众长期饮用安全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鲁西南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3.2饮水除氟

饮水除氟是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将水中过量的氟除去,降到适于饮用的范围。在一些无低氟水源可供饮用的病区,应开展饮水除氟。高氟饮用水的除氟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主要有吸附法、混凝沉淀法、电渗析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与不足,针对鲁西南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管理水平低的特殊情况,本文建议采用混凝沉淀法。混凝剂建议选择铝盐,其中聚合氯化铝(PAC)效果最好[6]。PAC混凝除氟的最佳pH范围为8.0~10.0,而鲁西南高氟地下水多为偏弱碱性水,这样PAC溶于水时,会迅速水解,在适宜的pH条件下,水解生成的大量胶体状物质,凝聚成絮状物而沉淀,氟化物也随之而沉淀,从而达到降低水中氟离子含量的目的。

3.3加强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

管好用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保证工程正常供水,充分发挥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选择好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体制是饮水安全工程能否持久发挥效益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供水工程类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供水管理模式。对于供水规模在300 m3/d 以上的工程,应纳入县水利局管理,统一核定水价,配备专门人员管理运行;对于工程水源为现有城镇或企业自来水,工程项目相当于水源单位供水区域延伸,工程建成后进行移交,可实行供水企业统一管理模式;对于单村或联村实施的自来水入户集中供水工程,可由县水务局牵头,以乡镇水利站为依托,成立农村供水公司[7],鼓励组建村级农民供水协会,实行自主管理,制定合理的水价,采取有偿供水,成本收费的办法,实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

此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服务对象是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的农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法则运行。工程运行若干年后,维修基金完全由群众承担难以实现,因此政府应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作为一种促进工程良性运行激励机制。鲁西南地区农村群众受生活习惯影响,还不能完全接受自来水这一新生事物,在工程运行的前几年,受益区实际用水量远远低于工程设计供水能力,大大加重了工程运行管理的成本压力,因此在农村供水工程运行前三年应进行财政补贴,帮助工程渡过难关,确保工程的良性运行。

总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后管理应以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工程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4结语

(1)鲁西南地区高氟地下水分布广泛,是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严重流行区,地方性氟中毒患病率较高的有嘉祥、梁山、单县、金乡、郓城、成武等县,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与地层、地貌、气候及地下水径流条件等密切相关。

(2)鲁西南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如牡丹区、单县、成武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和东明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均在70%以上,且大部分区县为高氟水导致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因此,解决鲁西南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防治饮水型氟中毒。

(3)为解决鲁西南高氟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应打深水井寻找低氟水源或修建平原水库积极利用地表水;在没有低氟水源的病区,建议采用混凝沉淀法进行饮水除氟;此外,应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对工程运行适度给予财政补贴,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云中杰,陈培忠,边建朝,等.山东省鲁西南地区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26(1):39-42.

[2]山东省卫生厅.山东卫生统计年鉴.统计出版社,2007:152-159.

[3]冯超臣,黄文峰.鲁西南平原高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山东国土资源,2005,21(5):39-42.

[4]陆荣莉,马晓冬,巩宝珍,等.山东省地氟病分布与地质环境关系探讨[C]∥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2003:158-161.

[5]佀赟,左传华.菏泽市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8):71-72.

[6]薛英文,杨开,靳文浩.我国农村含氟饮用水现状与处理技术建议[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7):52-55.

鲁西地区 篇8

一、鲁西地区中学生挫折教育现状调查

本次关于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调查集中在接受初、高中教育的中学生中展开。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封闭式问卷调查表收集资料, 调查者以年级为抽样对象进行调查。问卷的组成包括10个封闭性问题和1个开放性问题, 主要询问了学生对挫折教育的了解情况、自身关于挫折教育的经历及其对于开展挫折教育的态度和建议。此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0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 见表1、表2) 。

由表3可以看出, 中学生对挫折教育并非完全不了解, 在生活和学习中, 或多或少的都曾接受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相关教育, 只是对于“挫折教育”这个专业名词多半仅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从调查来看, 个别学生家长和老师对挫折教育认识也有偏颇。有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是对他们进行坚强意志的培养, 还有家长和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 在家里、学校里都被宠着, 应该让他们尝尝生活的苦头, 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由此可知, 他们对挫折教育的目标定位并不那么准确。

通过调查发现, 中学生眼中主要的挫折是成绩的浮动和父母的批评, 这两大问题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密切相关, 而失恋这一青春期敏感话题带给中学生的困扰反而不是特别大, 此外, 朋友间的间隙有时也会给中学生带来困扰。至于中学生遇到挫折时通常的做法和态度 ( 见表4) , 乐观的方面是面对挫折, 大多数同学还是反对自暴自弃或轻生这样不理智的做法, 同时让人担忧的则是中学生在挫折面前喜欢把自己藏起来而不是主动去寻求帮助, 特别是对老师和专业人士存在一定的排斥感。但是家长和朋友作为中学生寻求帮助的第一对象, 发挥的作用是很显著的。

二、当前中学生挫折教育不理想的原因

( 1) 社会层面。在教育体制方面, 没有完善相关的教育体制, 是我国挫折教育现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目前, 在中国教育界一个重要的操作启动机制就是自上而下, 这导致了在基层中, 参与实践的客体的唯上意识很严重。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挫折教育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 但相关部门并没有制定可实际操作执行的相关规范或者是提出指导意见等。

对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准确, 导致了中学对挫折教育的迷茫。由于人具有丰富性, 另外中学生还具有这个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 这些复杂因素决定了对中学生的挫折教育绝不能是一种或几种简单的教育行为就能实现的。对挫折教育缺少相关的理念会导致我们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度不够, 因为理念的缺失会使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或者是我们有相关的理念, 但我们的理念相对于我们快速发展的事情并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 已经落后于时代, 跟不上其变化, 这也使我们不能改变现状。在挫折教育领域, 我们对其重视度不够, 也会引发这样的情况。在当前的社会中, 用人、用工以学历、文凭为标准这种现象还是十分普遍, 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社会中的很多人盲目追求高学历。这个错误的诱因的普遍存在, 造成了升学导向上的错误, 也加剧了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的情况。

( 2) 学校层面。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在目前的情况下, 应试教育还是占有很大的市场,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 衡量一个学校成果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导致很多学校把重点放在了文化课的教育上, 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从而导致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知识素养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此外, 挫折教育的内容不丰富, 形式单调。对挫折教育的理解有偏差, 导致挫折教育的内容相对匮乏。对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有关品质的内容不够丰富, 关于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有关现象涉及的不足, 加上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学生挫折教育时, 在涉及有关对待挫折的技巧、方法等的内容方面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 这些都间接导致了教育方式的单一化、简单化, 使其缺乏应有的连贯性、系统性, 使学生对挫折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 从而不利于挫折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 3) 家庭层面。家庭教育理念有待更新。中国的家长普遍显现出肤浅的功利主义观念, 认为子女成才的表现就是成绩好, 这导致了家长对孩子之间的学业、工作等成就上的互相攀比, 并且愈演愈烈。这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隐性的功利主义导致了许多的家庭中,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少过问, 而只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家长将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理想转嫁到孩子身上, 把孩子当成了自己实现理想的工具, 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所有这些错误的教育理念, 都可能导致孩子受不了挫折, 吃不起生活带来的苦, 经受不起现实中挫折的打击。

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父母双方个人修养有待提高。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非常民主, 没有原则性, 导致对孩子的溺爱; 要么非常极端专制, 没有任何民主可言, 导致孩子从内心惧怕家长, 不愿把心事与父母分享, 从而影响了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抗挫能力的培养。

三、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对策

( 1)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挫折教育的主战场。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一是注重情境创设,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对学校教育者来说, 最重要的不是针对学生创设挫折情境, 而是在课堂上能够挖掘出体验教学的潜力。要结合各科教材和教学的实际, 使对中学生抗挫折教育的思想意识和知识相结合, 引导学生体验挫折情境, 并为之做出积极的准备; 可以结合课堂或社会实践的实际, 针对其中已经出现的挫折, 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使他们能够树立崇高的理想。二是充分利用课堂外空间组织多种活动, 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克服挫折。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如“如何面对挫折”的主题班会活动、军训、体育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体验并学习抗挫折的方法。除了课堂上创设挫折情境的演练, 学校还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外创设一些人为的挫折情境, 让学生去经历, 并磨炼意志。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的自我服务, 在家庭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在社会活动中多参加一些类似社区服务和公益劳动等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劳动中锻炼自己, 磨炼意志。三是借助心理咨询室, 开展心理咨询, 重视个别教育。我们要正视在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心理差异,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必须使教学与学生差异性相适应, 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 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认真分析, 做到有的放矢, 对学生区别对待, 并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找出对其进行挫折教育的突破口。

( 2) 家庭是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辅助。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挫折教育的第一课, 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则是第一位教师, 所以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无数的事实证明, 对子女的培养, 如果仅凭家庭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自然影响是远远不够的, 家庭教育要做的更多, 家长要对孩子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措施, 用这些来帮助孩子们学知识、懂道德、发展智力等。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 一要营造和谐氛围, 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环境; 二要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构建科学教育模式; 三要提高父母的个人修养, 提高其应对孩子挫折的能力。鉴于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要先于孩子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尤其是要提高自身在教育孩子抗挫方面的素质, 要用民主和理解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去教育子女, 要努力保持家庭的稳定团结与和睦。要能以关心和理解的心态去看待子女遇到的各方面挫折, 帮助他们以冷静的态度去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以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措施, 对孩子加以正确的鼓舞和鼓励, 帮他们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 3) 社会是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有益补充。为此, 一是社会要重视挫折教育。首先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重视下一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 从国家机关到地方企业、媒体、演艺界以及各方人士, 都来关心中学生的挫折教育这个问题。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 轻定性评价, 重定量考试成绩评价; 在评价主体上, 轻客体评价, 重主体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 轻非智力因素, 重智力因素; 在评价空间上, 轻课外、轻过程, 重课内、重结果。从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不难看出, 中学挫折教育所涉及的生存、适应和发展等育人目标是被忽略甚至是缺位的。社会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 让挫折教育得以在这个大体系中生存、适应和发展。三是建成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在当前教育模式下, 教育目的性依然很强, 追求的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是更关注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要发展好挫折教育, 建成一个好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 是社会所亟待完成的任务。四是社会应当建立一个能够为中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中心。

在新时期, 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不管是在理论的完善还是实践的配套上, 我们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它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 更新教育观念, 端正教育思想, 从世界的角度, 以未来的眼光, 按现代教育的标准, 精心组织和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 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 把我们的中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鲁西地区 篇9

1 搞好肥水管理

如果秋季施基肥较小, 易造成树体贮藏养分的不足, 而春季梨树萌芽、开花以及新梢生长又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因此, 必须在春季梨树萌芽前追施花前肥, 来弥补树体贮藏养分的不足, 满足春季梨树对养分的需求, 从而提高花芽质量和坐果率。此期追肥以速效性氮肥为主, 盛果期每株施0.3~2.0kg, 可施尿素225kg/hm2。追肥时期为3月上旬。另外, 在落花后至幼果开始膨大期, 新梢开始加速生长, 需肥量多, 两者互相争夺养分, 可再次追肥, 以满足幼果膨大和新梢生长的需要, 增大叶面积, 提高光合效能。主要追施尿素, 适当配施钾肥。还可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或0.3%~0.5%的尿素进行叶面追肥。喷雾时要均匀, 最好喷在叶背面, 有利于吸收。若遇高温应在阴天进行, 晴天应在10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春季土壤追肥时, 可根据当年的干旱情况, 如果干旱可结合灌水同时进行。

2 花前复剪

花前复剪是梨树春季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可有效调节和克服梨树的大小年。对小年树, 要尽量保留花枝, 对无花枝视实际需要进行回缩或疏除。对大年树, 要疏除病虫枝及适量的老弱枝、交叉枝、重叠枝, 回缩留花芽量大的枝。既调节留花量, 又可调整枝条分布, 使之更趋于合理, 利于树体的通风透光。

3 花果管理

3.1 疏花疏果

合理地疏花疏果不仅可以调节生长与结果的关系, 而且可以集中养分, 减少消耗, 提高坐果率, 增进果实整齐度, 显著提高果实商品品质。迟疏不如早疏, 疏果不如疏花, 疏花不如疏花芽。疏蕾在花序分离初期即可进行, 疏去弱蕾。疏花, 初花期的花一般都是好花, 应全部留用, 以后再陆续选留花序挺直、花瓣厚而大的花。

疏花疏果视树势强弱、花量多少而定, 强树少疏, 弱树仅留少量健壮花序。疏花按“疏中留边、去劣留优”的原则, 树冠中下部多留, 枝梢先端少留, 侧生枝背下果多留, 背上果少留。就整个树体而言, 花的总体分布是树冠外部、中部多留, 内膛少留;强枝多留, 弱枝少留。疏蕾疏花应保持负载量的120%~130%的留花量。疏果宜早, 可促进果实细胞分裂, 增加细胞数量, 产生大果, 并且利于新梢生长。否则, 会影响幼果的发育和花芽的孕育, 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方法是:按叶果比35~55:1留果, 若按距离留果, 一般20~25cm留1个果。通常每个果薹留1个果, 强枝可留2个果。疏果时, 因果实太小很难辨认出好坏, 要慎重对待, 可陆续进行。疏果于花后7天开始, 花后30天前结束。

3.2 人工授粉

人工辅助授粉是提高坐果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采集花粉可结合疏花进行。授粉前可用滑石粉填充剂, 将花粉稀释5~10倍, 于主栽品种盛花初期开始点授。工具可用带橡皮的铅笔, 将橡皮沾上花粉点于花朵柱头即可, 沾1次花粉, 可点授4~5朵小花。

3.3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矿质元素

落花落果的直接原因是果柄离层的形成, 离层形成与内源激素不足有关。及时喷施生长调节剂, 可防止果柄离层产生, 减少落果, 提高坐果率。在盛花期前可喷施0.3%的硼砂, 幼果期喷赤霉素30mg/kg, 新梢生长期可喷比久200mg/kg促进新梢加粗生长。

3.4 果实套袋果

果实套袋可有效地保护果实免遭病虫危害、药物污染以及擦伤等, 可光洁果皮, 减少锈斑, 色泽变浅, 果点少小,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果品的外观品质, 但风味变差。纸袋透光率越低, 皮色越浅, 果点也相对越小, 果皮厚硬, 风味也差。因此, 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专用纸袋进行套袋。套袋时要将纸袋充分撑开, 使果实在袋内悬空。套袋时间于花后30d进行, 花后40d前结束, 并在套袋前全园喷施1次杀虫剂和杀菌剂。

4 病虫害防治

4.1 刮治枝干病害

3月初, 刮去枝干病皮、翘皮、粗皮, 并涂康必清等原液, 防治轮纹病、腐烂病。

4.2 萌芽前病虫防治

春季在梨树萌芽前 (3月中下旬) , 全园喷施1次3~5°Be石硫合剂, 同时加喷杀虫剂如杀灭菊酯2000倍液, 可以起到除菌和兼治越冬的介壳虫卵、红蜘蛛、梨蚜以及早期出蛰的梨木虱等害虫的作用。

4.3 搞好以梨大食心虫为主的病虫害防治

花芽鳞片松动至刚绽开时, 喷第1次药, 谢花80%后喷第2次药。用2.5%绿色功夫25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喷雾。注意:在开花期不能喷任何农药, 以免药害。

4.4 花瓣脱落期病虫防治

当有80%的花瓣脱落时, 喷布杀虫杀菌剂来防治梨黑星病、黑斑病、梨木虱、梨瘿蚊等病虫。药剂用10%吡虫啉1500倍液、2.5%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菌毒清600倍液等。

4.5 套装前病虫防治

套袋前喷施1次杀虫杀菌剂, 防治轮纹病、黑星病、黄粉虫、康氏粉蚧等病虫。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

4.6 后期病虫防治

鲁西地区 篇10

1 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何为乡村治理?本文认为, 乡村治理是指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 村民富裕, 邻里和谐为目的, 以村民自治为主体, 结合本地区实际, 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自主性, 对乡村各项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活动。其治理很大程度上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实现村级治理的民主、稳定、有序, 推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当前, 这种形式的治理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的治理中还未得到有效的施行, 治理效果不尽人意, 还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1.1 治理人才匮乏——“精英”流失导致治理人才缺失

欠发达地区乡村“精英”流失导致治理人才缺失, 具体表现在, 第一, 数量上的不足。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结束了原本农民和土地的捆绑关系, 农民的生产自由得到解放, 随着大型生产设备的使用, 农民作为劳动的主体作用日渐式微, 这为农村“精英”的外出提供了前提。加之农村户籍制度的逐渐弱化, 为原来禁锢在农村的村民外出提供了制度的支持。同时, 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开始放弃原有的耕作模式, 或转租给他人, 离开故土寻求更高的经济价值存在。另外, 还有部分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升学和参军的形式逐渐远离的故乡。而且这些离开故土的农民或优秀青年数量庞大。第二, 素质上的缺陷。相较于走出去的乡村“精英”, 欠发达地区乡村“留守”的村干部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文化水平一般在初中以下, 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同时, “留守”村干部的年纪普遍偏大, 带领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较低的知识结构和较大的年龄层次, 使很多村干部法律素养和政治素养偏低,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够深入, 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

乡村“精英”不断流出对乡村的治理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表现为:第一, 导致农村管理人员的流失。由于“精英”外流, 外出村民不再关心农村治理的问题, 对村庄发展的关心程度下降, 对于村里的两委换届选举也不放在心上, 甚至出现了无人愿意担任村干部的现象。笔者老家的农村, 由于大多数人不愿接任村干部, 许多现任村干部一干就是十多年, 导致村干部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年龄普遍偏大, 他们不太关注新事物, 新思想, 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的魄力。第二, 导致农村治理理念的落后化。大部分“留守”村干部领导水平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村干部普遍存在着凭经验办事和管理, 没有科学的管理理论作支撑, 决策常常盲目自大, 缺乏民主。村干部在贯彻有关政策法令时, 缺乏耐心细致的指导和思想沟通, 取而代之的是一味的行政压迫, 手段可谓简单粗暴。

1.2 治理硬件严重滞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无法满足需要

由于我国存在着特殊的城乡“二元化”的现实状况, 导致公共物品长期存在着城乡供给不均衡的状态。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缺乏休闲娱乐的场所, 村民农闲时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 要么赌博, 要么酗酒, 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同时, 不对称的公共物品供给也影响了村民文化创造性和自觉性的发挥。广大村民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文化建设只有充分发掘农民群众的力量, 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基层群众自我服务的参与性, 才能保持农村文化的鲜活性。但是由于配套公共物品的缺乏, 使得村民缺少参与文化活动的载体。

2 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的对策探究

2.1 激发主人翁精神——努力增强村民民主意识

广大村民是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质主体, 其民主意识的高低对乡村治理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激发村民主人翁精神, 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方面。首先, 着重发展乡村义务教育, 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程度, 逐步培养村民的民主观念。努力让村民从根本上认识到民主意识的提高对乡村建设的意义。其次, 大力发展经济, 为民主意识的增强奠定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意识的提高往往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要积极引导村民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鼓励村民多元经营, 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向市场要效益。提高村民科学种植的能力和水平, 使农产品增质提价, 向田地要效益。以求通过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改变村民为生计奔忙, 无心顾及和参与政治事务的局面。再次, 加大民主意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村民喜闻乐见宣传形式, 通过借助各种媒体, 在村里设置民主意识教育宣传栏等方式, 对村民的民主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转变村民的民主思想观念。从次, 充分落实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严格按照《村民自治条例》进行民主决策, 打破欠发达地区农村“大户”人家把持的决策权力, 努力让每个符合标准的

村民都能参与到民主决策中来, 充分发挥民主决策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同时,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让村民真切的感受到民主就在身边, 自己就是民主权利的实施者和受益者。此外, 政治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和文化素质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政府部门要更加注重文化对村民政治意识的引领作用。最后, 发挥基层党支部“关键少数”的作用。基层党支部在村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和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民主意识, 并带动村民树立行使民主权利就等于受益, 视民主于无物就等于受损的观念。

2.2 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政府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 应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政府要做好财政资金下沉工作, 加大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扩大农村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同时, 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无差别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必要举措, 需要各方发力。第一, 扩大融资渠道。创新公共服务资金的筹集途径, 鼓励多元参与, 积极吸引非政府组织参与投资, 提高公共服务的竞争性,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为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二, 坚持群众路线。村民是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受益者, 要充分考虑广大村民的实际需要, 增加村民的话语权, 鼓励村民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来, 多渠道征集村民意见并予以充分考虑, 真正做到“做民之所想, 谋为民所盼”。第三, 科学化规划。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现在大多片状化分布, 要充分考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服务和辐射的范围, 合理的安排和分配资源, 针对乡村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 重点优化配置一批乡村医院和乡村学校, 着重解决群众生存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第四, 规范化管理。提高对公共资源投资、使用监管力度, 要充分挖掘公共资源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价值, 严禁出现公共资源占为己用、私自出租外赁和挪为他用的现象, 切实做到“为民所供、为民所用、为民所享”。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并发挥公共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3 结语

近年来, 国家开始关注并重视社会治理的问题, 这使乡村治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治理迎来了春天。但是从本文可以看出,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本身存在着一系列客观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策和制度的不断设计和完善。这也意味着乡村治理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做好长期和系统的规划。同时, 还要牢记人民的主体地位, 推进乡村治理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和维护乡村居民的各种需求和利益。

参考文献

[1]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 2005 (1) .

[2]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 2008 (12) .

上一篇:动物小说下一篇:提升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