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开展与紧凑

2024-06-02

太极拳的开展与紧凑(精选七篇)

太极拳的开展与紧凑 篇1

一、解决好太极拳课堂教学时数的安排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先后采用了两种办法开展太极拳课堂教学。先是在每节体育课和活动课中利用一部分时间 (大约15分钟) 渗透有关太极拳的教学, 学生的反响很好, 老师也乐于教授;后来在每周的体育课或活动课中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系统的太极拳课堂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六个年级分学段开展教学, 大致分为:一、二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 打好基础;三、四年级分四段学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并能较连贯地演练全套动作;五、六年级巩固提高、不断完善, 能连贯演练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要求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同时拓展太极拳教学内容。

二、处理好培养学生对学习太极拳兴趣的问题

1.创设条件、氛围, 让学生知道太极、认识太极、了解太极。从多角度、多方位创设条件、氛围, 加大对太极拳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并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建立起练习阵地———太极学堂;在教学楼的走廊一侧, 设有“太极文化长廊”;学校的橱窗贴满了师生演练太极拳、开展活动的照片和介绍, 让学生时时与太极来个“亲密接触”;开展各类太极活动, 如太极文化周、出一期“太极专刊”、“太极周启动仪式”等。这些活动基本上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 在我校已形成了惯例。

2.借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在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 选择一些比赛视频播放给学生看, 引领他们去欣赏、去体会, 让他们感悟太极的魅力。对于一些比较难学的太极拳动作, 通过FLASH等形式展示内容, 直观、生动又形象, 把难学化为易学, 使学生乐意学,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3.利用游戏、竞赛, 结合奖惩措施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纯粹的基本功练习、重复机械的套路演练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对游戏都是比较感兴趣的, 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平时的练习与游戏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太极拳动作的攻防含义, 通过一些竞技性的游戏, 把太极拳教学变成丰富、有趣的学习过程, 并结合一些奖惩措施,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找准重点、有效突破难点

1.注重武术基本功的培养。从我校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情况来看, 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整地演练一套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但就动作规范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学生很难做得出来。基本动作不规范是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 如弓步动作后腿弯曲、虚步动作虚实不清、仆步动作蹲不下去, 等等。从身体素质上来讲是因为学生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等素质较弱, 而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武术基本功太差, 对基本动作的要领不清楚。所以在太极拳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注重武术基本功的培养, 特别是在低年级段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如基本手型 (拳、掌、勾) 、基本步型 (弓、马、仆、虚、歇步) 、基本腿法 (踢、蹬腿) 及柔韧、平衡性的训练等。

2.抓住规律性的东西。太极拳中也具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如行步、身法等是贯穿始终的规范, 既是技术, 又浸润着文化内涵。加强行步训练, 对提高太极拳的基本技术、掌握太极拳的要领、培养下肢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上步、进步、退步、跟步等。运臂练习:太极拳运劲如抽丝, 连贯圆活, 绵绵不断, 刚柔相济等运动特点, 更要依靠上肢动作体现, 如分靠势、捋挤势、云手势等。

3.抓住动作的几个重点。太极拳的动作可用五个字来概括:一是慢, 上肢和下肢的动作以慢为好;二是稳, 在各种动作中都要保持肢体的平稳沉着;三是柔, 动作要柔软而不要刚硬;四是圆, 手的前伸或后缩, 腿的上步或后退, 不走直线, 走弧线;五是匀, 动作的速度要均匀。五种动作是使意识上动和静得到统一的最重要的方法。

四、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1.完整———分解———再完整+口诀教学法。如在教授“左右穿梭”动作时, 先分解动作再配合口诀: (1) 落步坐盘; (2) 丁步左抱; (3) 迈步转球; (4) 弓步右架左推; (5) 后坐撇脚; (6) 丁步右抱; (7) 迈步转球; (8) 弓步左架右推。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2.形象讲解+重复练习法。太极拳的动作与名称是有寓意的。如“云手”, 手的运行如浮云飘动, 和缓而宁静;“搬拦捶”, 搬拦是防守动作, 捶是还击动作, 合在一起就是防守还击法。这样讲解, 学生就易于理解其内容, 又便于记忆。而重复练习是建立在正确动作定型基础之上的重要方法, 不仅可以加强记忆, 也可促进学练的乐趣, 还可能变为学练的自觉性。所以, 整个教学中都要强调重复练习, 可以是集体的、个人的, 也可以是分段的或单个的。

3.发展骨干+学生互教法。在太极拳课堂教学中可挑选几个太极拳学得较好的学生做骨干, 协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如在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演练时, 教师本人站在队列的前方, 可安排学生骨干站在其他不同的位置, 这样无论太极拳打到哪个方向, 队列里的学生都可以看到示范, 让同学们互教互学, 教学相长。

五、教学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遵循先易后难、先快后慢的原则。太极拳动作均匀缓慢, 动作过程比较长, 而我们的小学生却是活泼好动的, 不能长时间集中精神, 练习时会感觉很不适应。因此, 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快动作速度, 适当提高节奏感。对于一些复杂的动作可降低难度, 待学生对整个动作有了一定的框架认识后, 再逐渐细化动作要领。

2.传授技术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在太极拳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术、动作要领, 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利用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技术与教法的分析。

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经过了六年左右时间的实践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的同时, 我们也碰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带来了许多困惑, 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1.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需不断提高。

2.进一步规范太极拳教材。

3.完善太极拳评价制度。

4.多年的太极拳特色教学, 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疲劳期,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练习兴趣, 更是我们体育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普及、推进, 以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进一步渗透, 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不再受到教材的限制, 开发校本课程有了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 依托学校的“太极拳”特色建设, 逐步形成和积累了一些有关教学方法。

太极拳的开展与紧凑 篇2

1.1 农村老年人具有充足的时间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将逐步得到调整,老年人将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或家务劳动,而成为家庭中的闲置人员。因此,他们将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从而为农村老年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上的客观条件。

1.2 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是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自己的事情,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实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既有助于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又能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1.3 农村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种植带来的经济收入和家庭的赡养,这就决定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较低。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限制,未来几年内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新世纪初期农村老年人的体育消费将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太极拳简单易开展,能够帮助老年人解决体育消费水平低的问题。

2 老年人参加太极拳锻炼的动机特征分析

2.1 生理学特征

在自然界中,一切生物都要经历从出生到发展成熟、衰老、病死的过程,人也一样,随着年龄的老化,全身各器官系统和机能也会出现退行性变化,而且很多老年人受心血管、神经衰弱、慢性腰腿痛等慢性疾病的困扰。这些慢性病,就目前来说,医学上还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加以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一种积极的方法来防病治病,增强体质,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太极拳轻灵、柔和、缓慢的运动特点、运动负荷和运动方式之特性,正好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所以,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动机。

2.2 心理学特征

老年人参加太极拳锻炼的精神解脱动机、能力显示动机较强。太极拳锻炼不仅能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状况得到保持和改善,而且能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太极拳练习时,要求身体肌肉、神经等各部位均放松,精神意识集中,呼吸自然协调配合,有利于老年人忘却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锻炼当中。参加太极拳锻炼不仅能改善人的情绪状态、睡眠模式,还能增强自尊、自我表现能力,促使人的心理朝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2.3 社会学特征

老年人参加太极拳锻炼的社交活动、消遣娱乐的动机强度也较高,显示出人们对参加集体活动及增加交往有着广泛的需求。农村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平时与外界的交往不多,多少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从我们的调查中可知,老年人参加太极拳锻炼大多是以集体形式进行的,由于有集体组织的存在,使老年人具有集体的归属感,加之太极拳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老年人在这种环境中与有同样兴趣和爱好的个体发着交往和联系,他们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切磋技艺,从而消除了对现实生活的陌生感、自身的孤寂感,会觉得重新被社会所认同。

2.4 自身发展特征

追求美和不断完善自我是人类的本性,没有这种本性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和发展。太极拳运动不仅向人们介绍了一种锻炼方法,还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深奥的太极文化,使人们在健身防身的同时,能够得到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从而使老年人在锻炼中不仅能从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运动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还能使老年人不论在生理、心理或是社会生活方面都能不断完善自我,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3 在农村老年群体中开展太极拳的优势分析

3.1 雄厚的群众基础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拳种之一,自创始以来就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时至今日,虽然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突出,但它的健身、养生价值却熠熠生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老年朋友的青睐。据河南省体育局关于农村体育调查的材料统计,太极拳位居农民较多参与的体育健身项目的前十位。从24式太极拳的创编与推广,到邓小平同志的“太极拳好”,再到“农村体育年”的“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使得广大农村太极拳的群众基础越发广泛起来

3.2 太极拳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

太极拳运动讲究舒缓匀长,其能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氧代谢,整个运动过程无氧债形成,若以24式太极拳为例,老年人的心率一般控制在100次/分左右。不同体质的老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通过改变运动的速度、姿势的高低等来调整运动量。因此,太极拳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健身项目。太极拳与其它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注重内外兼修,是一种与其它运动方式不同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拳理中提到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意动身随”等,都是对练拳需要周身协调、圆活连贯以及意识、动作和呼吸相结合的要求,以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效果。另外,太极拳特别强调重心的随遇平衡,虚实互换,从而锻炼下肢的耐力、灵活性和平衡能力,有利于防止老年人普遍的跌跤现象。通过练拳,老年人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还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缓解和消除了内心的孤独、自卑、绝望等心理压力和不良心理状态。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为各国人民特别是老年朋友们喜爱,其主要原因就是它具有良好的健身、养生和修身价值。多年来,国内外的诸多研究已经证明太极拳能够有效地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筋健骨,提高运动能力;(2)提高心血管机能;(3)促进免疫系统的机能;(4)对脂代谢产生良好影响;(5)对血液流变学产生良好影响;(6)促进心理健康。

3.3 农村老年群体健康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我国工农业“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体制转型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老年人逐步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从而为他们从事健身活动在时间上提供了保障。另外,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新世纪初期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上升。1996年我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56.8%,到2010年可望下降至46%。一些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时,娱乐消费呈持续增长趋势。新世纪我国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在科教兴国战略的作用下有较大提高,预计2010年成人识字率将达到83%左右,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也将提高到49%。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促使老年人的生存理念日益更新,健康意识与日俱增。今后,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将成为农村老年人的追求目标。

3.4 国家政策和各级领导的支持

从家庭和整个社会来看,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它还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与美满,甚至国家的稳定和进步,实际上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既有助于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同时又能够减轻因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另外,老年人的健康消除了家庭年轻劳动力在外务工时对老人的担忧,间接地提高了家庭的收入。因此,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和社会成员都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健身活动。还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家有长寿老,子孙皆荣光”,使得广大农村太极拳的群众基础越发广泛起来。多年来,由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各地的实施都取得了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04年为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把2004年定为“农村体育年”,两年里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体育三下乡”的热潮;2006年初始,农村体育就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十一五”期间群众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有关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工程也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曾多次提到老年体育。农村老年体育的开展已经得到了国家政策和各级领导的支持

3.5 符合农村老年群体的身心特点

进入老年期,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有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变化,表现为活动不便,反应迟钝,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农村老年人由于长年的体力劳累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疾病,造成了他们的体质较弱,体力和精力较差。另外,机体的衰老引起运动功能和智力的衰退,使老年人的自立和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最终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如自卑感、孤独感、退化感、空虚感等,而农村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他们的这些不良心态则显得更为严重。根据以上分析,在农村老年群体中开展运动量小、无身体对抗且能够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太极拳运动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3.6 投入少、见效快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体育场馆设施和健身活动的物质条件较差,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和相对偏远的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虽然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但这种群众体育工作重心向农村的转移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一定时期内,农村的健身设施与环境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而要想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应继续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另一方面应寻找一些投入少、见效快,而且易于开展和推广的健身项目作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太极拳恰恰符合这些要求,它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不高,在自家庭院或住宅周围的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都可以进行练习,也不需要特殊的体育设施。因此,对于目前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农村来说,太极拳无疑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健身项目。

4 在农村老年群体中开展太极拳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4.1 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首先,乡镇领导要重视老年体育活动,有关领导和负责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成立太极拳单项协会,组织、协调整个乡镇的老年太极拳活动。为了引起领导们的重视,组织者还可以邀请在任和退休的乡镇领导、村干部参与太极拳锻炼。其次,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标语等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太极拳。一开始可能没有多少人参加,但只要这部分先“动起来”的人体验到了练习太极拳的益处,很快他就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因此,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4.2 构建农村太极拳练习网

我们应当根据目前乡镇的管辖结构(乡镇—片区—行政村)来构建太极拳练习网,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第一步是在每个乡镇建立太极拳辅导站。从每个片区的重点或有条件的村庄挑选一些有武术基础的合适人选参加辅导,把其培养为该片区太极拳组织中的成员和技术指导者,这样,先由乡镇辐射到片区的重点村庄。第二步,等到片区的老年太极拳组织已初具规模,需要扩大发展的时候,就可以在片区建立辅导站,再逐步推广到周围各个村庄。最终形成一个以乡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太极拳练习网。另外,还要定期举办乡镇、片区或村庄之间的太极拳表演和比赛,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活动,从而扩大影响面。

4.3 做好科学指导工作

只有遵循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因此,我们在农村老年群体中开展太极拳的同时,还要做好科学健身的指导工作,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健身科普宣传,包括太极拳练习前(下转第45页)(上接第42页)后应注意的问题,太极拳的主要动作要领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行体质测试和诊断,做到“对症下药”。

摘要: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在农村开展老年人太极拳项目的背景,农村老年群体参加太极拳锻炼的动机特征,以及农村老年群体中开展太极拳的优势等几方面进行剖析,最后得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民健身背景下在农村大力推广老年太极拳是老年群体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求。在农村老年太极拳的开展将成为建设新农村社区体育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新农村,全民健身,老年,太极拳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王利,王森.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因素影响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6).

[4]王晓军.太极拳对老年人NK细胞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5崔冬雪.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血管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6).

[6]邵运成,李智林.太极拳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7]李国祥.解读“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EB/OL].2006.

[8]杨云琳.论我国全民健身动因特点及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S).

[9]陈宁.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挑战与制度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太极拳的开展与紧凑 篇3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动作与呼吸三者紧密结合的运动形式。外形上表现为洒脱凝重、轻灵稳定、舒展大方、圆润柔和、均匀缓慢而绵绵不断,而内在又兼以“心境神聚”、“用意而不用力”的意识活动和呼吸运动。所以太极拳可以说是一种“意动形随”、“内外合一”、“动静平衡”的体育运动。

太极拳的起源,据考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太极拳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导引、吐纳之术和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阴阳学说。太极拳讲究用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太极拳成为一种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太极拳的演练“符合天地之阴阳变化,日月之明暗交替”的对立统一法则的,一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统一而构成。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面的运动变化的结果。对于人体,阴阳也是变化的根源,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才有利于健康,否则就会危及健康,太极拳突出的特点正是这种阴阳学说。太极拳在编排中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慢有快,有刚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动作变化上则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有里有外,有进有退,进中有退,退中有进,太极拳这种变化规律,揭示着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和保健的根本法则。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拳术运动,更是中国古代导引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升华而成的一种练养功法,是中国古代导引与养生术的精华汇集,是融武术与养生术为一体的一种内功功法。

2 太极拳独特的特点

2.1 形神皆修

“形”是指人的形体姿势,“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的内在表现。《丹书》云:“神者身之本,形者神之宅”,练“形”就是指锻炼肢体,使之坚刚,内气运行更加通顺,肌体的营养更加充足,使身体各部分动作高度协调,顺者则生理自然。练“神”则是逐渐培养人体的内气。因而太极拳的练“形”只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而太极拳的练“神”才是太极拳的上乘功夫。故而,太极拳把练“神”放于第一位,太极拳名师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指出: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太极拳在长期的发展中,对练“神”和“形”都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练“形”则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沉肩坠肘、尾闾中正、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练“神”则要求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2.2 用意不用力

“意”是指人的意念,“力”是指人体肌肉骨骼中产生的功能。太极拳尤其强调意的领导作用,注重发挥人脑的指挥功能,一招一式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在实践中太极拳强调的是用意念去控制动作,注重意念所到之处而不是动作完成的情况。杨澄甫在《太极十要》中所说“用意不用力”也正是强调了这一道理。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动受意识的支配,这是生理学的基本常识之一,谁都会用意识来指导动作,但是太极拳则在于强调这种意识,引导这种意识,久而久之使之成为本能化的习惯性的意识行为,不断使意识得到深化。

3 高职院校开展太极拳运动的价值分析

3.1 太极拳运动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健身与技击并重的拳术,还包含了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在里面。将太极拳设为体育课必修内容,在大学生中普及太极拳,有利于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凝聚力。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使学生们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观以及太极拳的种类、拳理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2 太极拳运动对学生的健身价值

学生在进行太极拳运动时,各部位肌肉和关节的活动使各毛细血管开放、静脉、淋巴的回流加速,因而减弱了心脏的负担,促进了血液循环,有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其次,打太极时,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有杂念,即要“心静用意”,可以锻炼神经系统,逐步提高学生的感官功能;太极拳的运动路线多呈弧形,由于肌肉和骨骼不断地做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位于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学生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此外,太极拳运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呼吸机能、扩大肺呼吸量、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3.3 太极拳运动对学生的娱乐价值

太极拳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学生练习时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欢快愉悦的心境下,得到自我身心的满足,它重人际交往与宽松的气氛营造、重个性的独立与解放、重过程的主动与积极参与,太极拳自产生之日起就有娱乐观赏的作用,由于它松静自然、意气相随、延绵舒缓,具有真实的美感,使人们获得身心和情感上的满足,达到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4 高职院校开展太极拳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4.1 太极拳运动由于自身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的是24式化太极拳,其易学、易练,具有很强的健身、娱乐价值,运动量可大可小,完全由自己控制,运动者不分性别,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太极拳运动,可以方便多数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坚持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4.2 开展太极拳运动,有利于弥补高职院校场地、器材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供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体育教学改革的软肋。而太极拳运动,它不受场地器材限制,不必考虑到人的多少,即便一块篮球场地,基本上也可以满足一个普通教学班进行上课,况且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对场地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是一片空地就可以进行锻炼。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多数高职院校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困难。

5 结语

太极拳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太极拳进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堂,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从学习效果上来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传统养生观,而且通过学习太极拳,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作用。另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之一,太极拳运动由于不受场地、器材设施的限制,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较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因此,太极拳进入高职院校体育课堂合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势在必行。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太极拳运动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认为: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从学习效果上来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传统养生观,而且通过学习太极拳,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作用。另外,太极拳运动由于不受场地、器材设施的限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太极拳,分析

参考文献

[1]赵连保.从结构功能角度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2006(3):61-62.

[2]李雷.新时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定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48-50.

太极拳的开展与紧凑 篇4

关键词:社区体育,太极拳,价值,优势,和谐理念

前言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其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对象和重点中强调社区体育是今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区体育行政部门要支持城市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社区体育的领导和建设工作[1]。此后,社区体育的发展便犹如雨后春笋。目前为止,我国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可谓丰富多彩,像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广场舞蹈、武术等已在社区中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但其中有些项目并不适合在当下社区体育中广泛开展。因当前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人群是老年人,一些强度较大、速度较快的活动如篮球、羽毛球等便不适合老年人参与。而如广场舞蹈、太极拳、气功等强度不大、速度较为缓和的活动项目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喜爱。因此,在社区中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区体育

1.1 社区体育定义及特点

对于社区体育的定义,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而在社区体育管理和研究工作中,得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者们较为广泛认可的定义为:“社区体育主要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2]。

从社区体育的定义可以看出,社区体育首先应具有区域性特点,这是其区别于社会体育的标志。社区应开展适合其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区域性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的服务对象是居民,因而开展的体育活动应当能够满足居民的不同体育需求。年龄、性别、职业、爱好、健康状况等都是开展体育活动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健身性、娱乐性亦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特点,只有将健身娱乐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实现体育的最终目的。社区体育广泛的参与主体、多样的体育需求、灵活的活动方式必然要求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简单易学、安全且趣味性强的活动内容,此类活动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替代性较强。

1.2 社区体育要素分析

既是体育活动,就必然要有参与者、活动场地,所以社区体育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参与者和场地设施。

1.2.1 参与者

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是社区内的居民。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增加,以致身体健康状况急剧下降。社区体育的开展给予了居民锻炼身体的机会。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据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至2008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已经增至1.69亿,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持续加剧之势,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从现在9个人中有一个发展到3个人中就有一个,且高龄化“空巢”化日益严重[3]。因而老年人已逐渐成为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人群,这就要求社区体育开展的活动应符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而最适合老年人参加的健身活动莫过于中国传统的健身养生锻炼。我国传统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强调神形兼备、内外俱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等原则,对身心锻炼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1.2.2 场地设施

场地设施是社区体育开展所必需的物质保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社区得到了很大发展。最初场地设施严重缺乏,而如今各个社区内也拥有了较多的场地及器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紧张的状况。但按照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及场地建设与管理要求,社区建设需具有1处使用面积达到100m2以上或2处使用面积累积达到150m2以上的具有指导、示范、培训等多功能的社区体育活动室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4]。如此看来,我国社区体育广泛开展所需的场地设施仍没有得到保证。这就要求社区体育中应当开展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活动项目,而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尤其是太极拳等便是很好的选择。

2 太极拳的价值

太极拳乃中华武术之奇葩,它综合了各家拳法之长,结合导引吐纳,采用腹式呼吸,能在练拳时汗流浃背而不气喘,动作畅通气血。它也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成为内外双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太极拳在健身、精神、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现简要概述其健身价值和精神价值。

2.1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是一项中国传统健身方式,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既然能够长久保持且继续发展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最初可能只是作为一种技击方式,但伴随历史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健身方式。太极拳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已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陈益群等从中医学角度看太极拳的健身功能,认为太极拳可改善四肢与内脏器官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避免机体的功能障碍等。李之俊[5]等通过研究发现,患有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者习练太极拳后,病情有不同程度好转,大部分人已不用药或停止治疗。这表明习练太极拳有益于身体健康,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

2.2 太极拳的精神价值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活动与健康关系密切。乐观向上的心境有益于健康,而过度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心情都会给健康带来危害[6]。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拳术,而且还具有一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太极精神,它既能提高人的修养,又能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练习时讲究动作柔和,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坚持练习便可有效缓解诸如焦虑、急躁、愤怒等不良情绪,减轻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压力。李国平等2009年的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和不锻炼的老年人在心境上有明显的差异性。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以使精力、活力等良性心境逐渐升高,使抑郁沮丧、紧张焦虑、疲乏迟钝、愤怒敌视等负性心境逐步减弱,从而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境状态,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太极拳在社区体育中广泛开展的优势分析

3.1 简单易学———太极拳的学习优势

与其它运动项目相比,太极拳是一种相对简单易学的运动项目。首先,太极拳动作速度相对较慢,学习时更容易看清并模仿。其次,太极拳动作套路可易可难,简单的如24式简化太极拳,较难的如陈氏56式、83式太极拳等。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练习套路,可先学简单的,再学复杂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另外,学练太极拳的人数众多,一些老年人经常在广场、公园等地集体练习,可供人们随意观摩、学习。简单易学是太极拳一大优势。

3.2 地点不限———太极拳的场地优势

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来说,太极拳还有一个很好的优势,即对场地要求不高,且对练习人数无限制。练习太极拳无需特殊场地和专门器械,可独自一人在较小的空间练习,也可在大广场或者公园等地集体练习。而诸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一般都需要专门的场地,且人数也是有限制的。如此看来,在当前社区场地器材匮乏的情况下,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练习太极拳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3.3 以柔行气———太极拳的练习优势

太极拳还有一大优势,即是自身的特点———“柔”。老子认为,“柔”的事物往往最具生命力、最有潜力,比如万物在初生的时候都是一种柔弱的状态,但是却蕴涵了巨大的生命能力,拥有无穷的爆发潜力,是最富生机的。太极拳主张“柔行气”,但却是“刚落点”,是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拳。作为一种技击拳术,它最本质的特色是“以柔克刚”[7]。而要练习达到“以柔克刚”,需懂得开合虚实。《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写到:“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以腰为轴,周身外朋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动作的开合虚实与呼吸和劲力的蓄发结合起来,便可达刚柔相济,体用兼备。

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老年人,其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心理上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些特点决定了老年人不适合参与强度大节奏快的运动项目,而太极拳以柔行气的特点恰恰符合老年人的身心状况。

3.4 保健康复———太极拳的医学优势

除却自身的习练特点外,太极拳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在优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是医学优势。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显示,太极拳可有效增强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骨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具有很高的保健康复效用。

李士英教授研究发现,老年妇女在练习太极拳一个月后,安静状态下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提高,且心率较练拳前有明显降低。同时安静时的血压也比练习前一个月有显著性地降低。关北光[8]对坚持练习太极拳的老年人进行一年的纵向观察得老年人坚持42式太极拳锻炼有助于增加其心脑血管的功能。在骨密度、骨代谢方面,有研究表明太极拳锻炼能明显增加患者腰椎、股骨的骨密度值,并改善患者骨痛症状及骨代谢水平[9]。太极拳对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老年常见病均有明显疗效。陈香仙等的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能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10]。刘铁民等通过对长年进行太极拳练习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心、脑、肾器官的病损率、血压、心功指数、脉压差等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可显著改善心、脑、肾器官功能,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脑、肾器官病损率。

国内对太极拳进行研究的同时,国外也开始重视太极拳的医疗效用。中国日报网,2010年8月23日一项报道称,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日前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太极拳这一古老的强体健身方式能够有效缓解诸如纤维肌痛等一些慢性肌肉损伤疾病的症状。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表示,太极拳几乎没有缺点,没有任何副作用,每月50美元的费用与其他锻炼方式相比也是很经济的,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据《世界新闻报》报道,最近,清晨身着职业装打太极,已经成为东京上班族强身健体的新途径。太极爱好者们表示,太极拳能够帮助人调理心绪,实现身心平衡。比起日本传统的广播体操,他们更偏爱这一来自中国的运动。

由此看来,太极拳不仅在国内,且在国外都已经被作为一种科学的保健康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国社区体育中更应该开展此类运动,充分利用其保健康复功效,真正做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3.5 精神慰藉———太极拳的心理优势

研究表明,不同锻炼方式对于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总体效果是相同的,但由于项目锻炼方式不同,对老年人不同心理方面的影响效果也有所不同。太极拳在心理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很多实证研究。周成林[11]等运用心理测量与心理实验方法,对参加36周不同项目锻炼方式的88名老年人所产生的心理效益进行研究表明,项目锻炼方式不同,对老年人不同心理方面的影响效果也不同。自行车、游泳、慢跑项目的锻炼方式对促进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提高效果明显,而中国传统的气功、太极拳项目的锻炼方式对调节老年人的情绪状态效果更佳。陈青萍[12]采用CMI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调查133名老年人运动前、2个月、6个月时运动的身心健康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能够缓解老年人抑郁、紧张、焦虑等心理症状,改善心理功能,激发积极性生理应答效果,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生活价值感,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陈新富[13]等的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能有效降低参与者的焦虑水平,使参与者的心境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且随着锻炼的进行,这种效应能够继续保持或提高。

太极拳锻炼对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太极拳柔和、缓慢、轻灵的动作特点与行拳走架中的入静、意守、屏息和动作姿势等可以调整人的情绪和意志,对锻炼者的感知、意识、思维、注意、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过程有显著影响。相比而言,其他的项目则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和优势。如此看来,太极拳在调节人的身心健康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运动项目无法替代的,在社区中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具有很大的优势。

3.6 和谐理念——太极拳的文化优势

“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亘古不变的思想境界。早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便主张“以和为贵”,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当今社会更是以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目标。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是太极文化的具体化形象。它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是和谐统一,练习中追求“内外兼修”、“形神统一”、“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文化典范。这与现今社会所追求的和谐思想是一致的。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这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太极拳在引导众人追求自身和谐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社区这个社会基本的构成单位中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不仅可以在身体上帮助锻炼者,还可以在精神上有益锻炼者,身心和谐后便可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太极拳的开展与紧凑 篇5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平稳迅速, 且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十分顺利, 然而城市化虽然给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此导致的负面效应也是令人忧心的,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交通拥堵、交通安全隐患、以及交通污染造成的人身健康损害等。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思考城市建设的方针, 并将这一方针与交通规划紧密的结合起来, 只有交通问题解决了, 城市的发展才不会落入瓶颈, 从而能够继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为人民生活谋福祉。城市是交通规划的载体, 城市发展也是交通规划的意义所在。通过分析城市交通与城市格局的关联, 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优化当前交通结构, 解决现存的各种交通规划格局中的流弊。本文作者结合过往发展历程, 提出了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和具体方法, 从城市空间、交通发展需求和交通脉络三个维度来寻求解决当前交通规划问题的整体思路和有效手段。

1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始于建国初期, 距今已经走过了茫茫六十余载的春秋岁月, 其发展历程随着国力的强盛, 城市化的大幅度推进大有可圈可点之处, 按不同时代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 起始阶段

建国之后, 党中央就开始着手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工作, 并组织了大批业内专家进行工作研讨。然而鉴于当时资金技术短缺, 交通规划的发展一直未能步入正轨, 后来又因为文革和自然灾害, 规划工程曾一度处于搁浅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规划思想理念传入我国, 国内的交通规划才算是正式启动。

1979年, 在时任党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赴南方谈话归来之后, 立即就出台了有关城市交通规划的利好政策, 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组织了机动车交通起止点调查 (简称OD调查) 。截止20世纪80年代末, 全国大约30多座城市内都开展起了居民普通出行调查和交通出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站在全局的高度实施交通规划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1.2 规划阶段

时至20世纪90年代末, 有赖于相关理论研究人员与施工技术人员的倾力合作与竭力探索, 辅之以国际范围内新思想、新技术的引进, 城市交通规划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发展势头良好。

1995年, 国务院建设部交通管理办公厅正式颁布了《全国大中型城市交通规划规范议定书》, 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工程由开始逐渐迈向了成熟。自此,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特大城市纷纷开展起交通规划研究与实施工作, 将交通规划拓展到了城市主干道网络构架、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交规管制等多个延伸方向, 为日后立体交通规划夯实了基础。

1.3 立体交通规划体制构建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 在过往的发展历程中逐渐领悟到要妥善地解决城市交通日益严峻的拥堵问题, 单凭交通设施 (如跨江桥梁、高架桥) 的增加使治标不治本的, 换言之, 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总决策二者之间的关联日益密切。城市交通规划已经从最早的道路建设, 道路疏通发展成了立体的、综合的交通规划。那么面对新时期的城市发展特点, 交通发展规划应结合当下城市交通现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区征地布局方面综合评估, 制定出体系化的, 立体的交通规划结构。具体规划方法流程可参见图1。

2 紧凑城市理念概述

2.1 紧凑城市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紧凑城市 (Compact City) , 是与蔓延城市相对应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入中国, 这一城市规划理论认为城市环境并不是狭义的人口密集中心带, 而是广义的、具有复杂内在关联的高度动态的城市系统 (Dynamic Urban System) .对此, 欧共体委员会曾经于1999年发布了《国际城市环境绿皮书》, 在该文件中明文定义了城市格局紧凑化的概念:即完全有别于于“传统的欧洲城市”, 倡导多功能, 密集型、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的大都市, 其目标在于避免因城市边界的延伸而造成的发展格局散乱, 人口分布不集中等问题。

2.2 紧凑城市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国内研究人员对于“紧凑城市”的理解不尽相同, 大致可分为两个派别, 一方认为“紧凑城市”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思路, 即一种城市发展的生态策略, 但这些学者并没有给出“紧凑城市”的具体含义;而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则提出了“紧凑新城镇”的具体方案。本文作者分别对两种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分析, 最终认为“紧凑新城镇”是“紧凑城市”与“新城市主义”或“新市镇”概念的延伸, 二者非但不矛盾, 从长远看, 还有着殊途同归之妙。尽管目前对“紧凑城市”和“紧凑新城镇”的定义和概念尚未达成一致, 但是“紧凑城市”作为缓解城市蔓延节约用地和资源的主要手段, 以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维持经济和生态有机平衡这一点却业已在国内外学术界达成了广泛一致。

3 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的具体方法

3.1 多向拓展城市空间

基于紧凑城市的理念实现城市交通规划, 首先要从多个方向拓展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是各种活动实施的载体, 是交通行为产生的原因, 通过将城市空间多元化, 即可以从根本上根治当下交通规划中的种种症结, 具体的落实办法包括优化交通结构、分散出行强度、优先发展轻轨交通等方式。

3.2 土地集约利用

对于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也是优化城市交通规划的有力方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开发以及利用强度的关系, 从而提出最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方案。由于我国现阶段土地资源, 尤其是城市土地资源严重匮乏, 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扩张占地面积过大, 同时伴有城市存量土地资源耗损过度, 因此妥善保护土地资源, 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我国目前的发展规划具有战略性意义。

3.3 城市交通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

近年来, 国内外城市建设界掀起了生态建设的热潮, 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城市生态学的思想沿革与传统城市建设理论的结合催生了“生态城市”这一全新概念, 而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引入生态理念将大有可为, 必定能够很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促进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4结束语

城市交通规划是确立一座城市建设发展动向的核心公共政策,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术实践和理论研究, 因此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加大投入, 多组织专家团队研究讨论, 从而实现理论技术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 以紧凑城市观念为理论指导的城市交通规划战略部署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求的, 同时也是使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发展再创新高的唯一途径和重要保障。

摘要:交通规划在整个城市建设中都具有核心地位, 交通脉络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 优秀的城市规划格局必然离不开科学有序的交通规划。作者首先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做出了简要回顾, 继而介绍了紧凑城市理念的诞生以及该理念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最后结合以上两点, 详细探讨了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研究与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城市空间,交通规划,紧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孙根彦.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 2012.

[2]万汉斌.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 2013.

[3]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D].东南大学, 2003.

[4]王宇宁.轨道交通网络化时代城市空间的发展变革与响应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 2014.

太极拳的开展与紧凑 篇6

1 天线设计

通过微带线或CPW馈电可实现超宽带单极化平面天线, 这种天线设计中电流在通过天线的接地板时, 产生较强的干扰。因此, 天线的阻抗和辐射特性依赖于天线的馈电结构和接地板的设计。环天线是一种受欢迎的平衡天线, 用微带线将接地板设计为几个槽环形结构, 可以获得各种天线的特性, 例如圆极化[6], 多频带[7], 超宽带[8]。这些天线通常使用不平衡的微带线馈电。

本文将天线的正面如图1所示, 设计为接地板, 其包括一条环形微带贴片和一个槽循环。天线的反面如图2所示, 设计为一条微带馈线, 通过这种馈电方式可以使天线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达到较好的阻抗匹配。图3为该天线的等效电路图。

该天线结构简单, 尺寸较小, 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 具体的天线物理尺寸如图4所示。介质基板选用厚度H为0.508 mm的RO4003材料, 介电常数εr=4.4, 介质板长50 mm宽30 mm。文中采用Ansoft HFSS进行了仿真优化, 根据经验公式并通过调整槽的大小, 经优化后各参数为:H=0.508 mm, W1=0.5 mm, W2=12.5 mm, W3=2.5 mm, W4=1 mm, W5=1 mm, W6=0.8 mm, W7=1.7 mm, W8=1.15 mm, L1=10.7 mm, L2=15.4 mm, L3=6.85 mm, L4=0.9 mm, L5=8.65 mm, L6=2.3 mm, L7=16.9 mm。

2 仿真与分析

采用Ansoft公司的HFSS软件来进行仿真。如图5所示天线的回波损耗S11在2.8~4.85 GHz频段均<-10 d B。图6和图7所示为天线在3.5 GHz、4.2 GH的方向图。从图中可看出, 该天线在3.5 GHz和4.2 GHz的工作频率时方向图基本一致, 说明该天线具有稳定的方向图带宽。H面方向图在整个工作频段近乎都是全向的, 由此可看出天线在整个频段具有良好的辐射特性。通过软件仿真优化后, 在2.8~4.85 GHz频段实现了超宽带功能, 且结构简单, 尺寸较小, 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由于本天线的主要结构是一条回路和一个槽循环, 故槽的宽度及环路贴片的尺寸是影响天线特性的关键性因素。在HFSS中仿真时W4=W5, 其值越小天线的阻抗匹配越好, 但相应的带宽会变窄。通过理论计算及仿真优化后, 天线在2.8~4.85 GHz得到了良好的特性。

3 结束语

设计了一种超宽带微带天线。通过HFSS对设计的天线进行仿真优化, 得到适合在2.8~4.85 GHz频段工作的超宽带天线。该天线尺寸较小, 结构简单, 在小型化的工程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ANTAR Y M M, ITTIPIBOON A I, BHATTACHATYYA A K.A dual-frequency antenna using a single patch and an inclined slot[J].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1995 (6) :309-310.

[2]GAO S C, LI L W, YEO T S, et al.Small dual-frequency microstrip antennas[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02, 51 (1) :28-36.

[3]ZHANG J P, XU Y S, WANG W D.Ultra-wideband microstrip-fed planar elliptical dipole antenna[J].Electronic Letter, 2006, 42 (3) :144-145.

[4]PEYROT-SOLIS M A, GALVAN-TEJADA G M, JARDON-AGUILAR H.State of the art on ultra-wideband antennas[C].In Proceed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EEE, 2005:101-105.

[5]LIU W C, LIU H J.Compact tri-band slotted monopole antenna with asymmetrical CPW grounds[J].Electronic Letter, 2006, 42 (3) :840-842.

[6]QING X, CHIA Y W M.A novel single-feed circular polarized slotted loop antenna[C].In Proceeding IEEE AP-S Symp, 1999:248-251.

[7]NAKANO H, FUKASAWA M, YAMAUCHI J.Discrete multiloop, modified multiloop, and plate-loop antennas—multifrequency and wideband VSWR characteristics[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Propag, 2002 (50) :371-378.

[8]KWON D H, KIM Y Y.Small low-profile loop wideband antennas with unidirectional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Propag, 2007 (55) :72-77.

[9]NGUYEN N A, AHMAD R, IM Y T, et al.A t-shaped wide-slot harmonic suppression antenna[J].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2007 (6) :647-650.

太极拳的开展与紧凑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参加南昌航空大学首届教职工太极拳培训学员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南昌航空大学首届教职工太极拳培训的学员发放问卷58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100%。调查时间是2014年5~6月,为期1个月的太极拳培训。

( n = 5 8 )

( n = 5 8 )

( n = 5 8 )

( n = 5 8 )

1.2.2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该课题的需要,通过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期刊等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练拳的感受发掘太极拳养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得出合理的结论,力求做到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取的资料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理与统计分析。

2 南昌航空大学教职工开展太极拳养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2 . 1 南昌航空大学教职工参加首届太极拳培训学员的年龄分布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中青年教师(49岁以下)有36人,占总数的62.07%,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运动逐渐被青年们所青睐。中青年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支柱,而且这个群体承受的各种压力最大,情绪波动也大,为了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广太极拳养生运动显得尤为重要。(见表1)

2 . 2 南昌航空大学教职工对太极拳养生的认知

研究结果显示:没有教职工对太极拳养生功能不了解,有27.59%的人较了解,有55.17%的人对太极拳养生认识一般,似懂非懂,即是说对太极拳养生功能概念模糊。(见表2)

2.2.1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的保健作用,可以改善和提高身体各机能器官。长期习练太极拳,能使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数目增加,从而增厚血管,使动脉血管保持良好的弹性。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呼吸时小腹微微凸起,这样内脏与胸腔隔膜的按摩更有利于锻炼五脏六腑。

2.2.2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太极拳运动对现代社会人的心理调节有着独到的作用,习练太极拳可以达到返朴归真和回归自然的境界,缓解控制和治疗心理疾病。

2.2.3 南昌航空大学教职工练完太级拳后的心理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有38.09%的教职工练完太极拳后压力缓解,全身轻松,26.19%的人感到精神愉悦。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轻灵、沉稳,因其本身所独有的健身功能和养生疗效,使紧张的神经得到调节和休息,是脑力劳动者首选的锻炼方式。(见表3)

2 . 3 影响练习太极拳的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55.17%的教职工认为影响他们不练太极拳的是外部因素,有44.83%的人认为是内部因素。(见表4)

2.3.1 自身因素分析

由于南昌航空大学教职工自我保健意识缺乏,生活压力过大,职业因素的特殊性等,教师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很少,积极性不高,对太极拳的认同度不高。从这些角度来看,太极拳在教职工人群中地位不高,与其文化地位和实用价值不相称。

2.3.2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练习太极拳不受场地限制,最主要是缺乏组织、缺乏技术指导,其中还有天气、家庭、缺乏锻炼内容指导等次要因素等。因此,南昌航空大学校工会应当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加大对相关指导人才的培养,增加体训馆对教职工的开放时间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南昌航空大学教职工开展太极拳养生运动是可行的,由于自身原因和学校对太极拳的不够重视,导致教职工主动练习太极拳人数较少。如何组织教职工有计划、有目的、定期开展太极拳养生运动?如何组织开展太极拳养生培训,成立教职工太极拳协会等?是南昌航空大学校工会现在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推广太极拳养生运动,提高教职工(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其养生功能的正确认识,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更多的教职工走出办公室,走进运动场。

3.2 建议

上一篇:失效分析技术下一篇: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