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中的心理调控

2024-05-17

声乐学习中的心理调控(精选九篇)

声乐学习中的心理调控 篇1

关键词:生理技能,心理调控,情绪引导

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来表现的艺术形式, 它的教学既是物质的, 又是无形的、转瞬即逝的。由于歌唱器官内部在歌唱运动中的有限可视性和不可视性, 使得歌唱的技能性知识较其他技能类知识如钢琴、器乐、舞蹈等更难以描述, 难以掌握。在上述这些技能类教学中, 如果动作偏误是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 而声乐教学却完全依赖于歌者的内心调控, 意识在先, 歌唱动作在次后, 声音效果在最后。这一程序是在瞬间完成的。由于这种感觉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使得歌者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反复复的训练才能够逐渐得到巩固和稳定。由此可见, 声乐教学应该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法的机械训练, 而更多地是一系列有意识的能动的心理调控活动, 使得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 从而完成最佳的演唱。但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片面地追求声音技巧, 或者由于心理紧张, 使得发声器官肌肉紧张, 不能协调配合, 发出的声音难听而导致学习进入误区, 严重者, 甚至毁坏声带无法继续学习。笔者以为, 在声乐教学和日常训练的过程中, 技能训练与歌唱心理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而教师对学生歌唱心理的调适和培养, 是第一位的。

对于歌唱心理的调控, 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日常的发声技能的基础训练和指导中的心理调控。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歌唱心理, 对于由于过于追求技巧、或心理不适等原因而造成的肢体僵硬等不良姿态进行有效地调适, 化无形为有形, 把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培养良好的歌唱意识和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教师在学生演唱歌曲时的情绪引导。歌唱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 是歌者在心理支配下对歌曲进行的艺术地二度创作, 需要歌者与词曲作家的心灵融合一体, 只有歌者心理真正地理解作品, 理解角色, 才能引起自身心灵的震颤, 才能在演唱时深入作品, 从而更深地打动观众, 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这就要求, 1.教师在日常的声音技巧训练中, 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歌唱状态, 因人而异, 进行恰当有效地心理调控。具体如下:

首先, 教师自身的态度要端正, 心平气和, 在教学中与学生要进行轻松和谐的心理沟通和暗示, 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遇到学生在反复示范和指引中仍然找不到正确的感觉时, 教师一定要耐心, 采取鼓励的方式, 切不可急于求成,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 一旦学生形成歌唱时的心理压力,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必要前提。

歌唱训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在心理控制下的生理活动。我们常告诫学生, 歌唱时要用心去歌唱, 用“内耳”去听自己的声音, 这就说明歌唱是与歌者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歌唱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们的发声器官, 呼吸器官, 共鸣器官, 以及唇、齿, 舌、喉等语言器官, 它们的运动无一不是在心理的调节控制下进行的协调有序的工作, 而这些器官的协调又具有不稳定性, 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训练学生歌唱状态的稳定性,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其歌唱心理和歌唱意识的稳定性。比如训练学生在良好的呼吸支持下去歌唱,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必须严格观察学生的呼吸状态, 有的学生因过于强调吸气, 吸气过撑过饱, 导致声音僵硬, 有气无声;有的学生吸气时肩膀上提, 上胸凸起, 导致声音太“白”太浅, 这些都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地从意识上把握好正确的呼吸状态, 需要教师明确的引导, 在训练时严格把关, 使学生有意识地目标明确地去把握, 形成良好的稳定的歌唱的呼吸状态。又如, 在训练喉头的稳定性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方式, 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喉咙的打开如“忍住打哈欠”的感觉, “胸口第二粒纽扣处有支点”, 这种训练要经过长时间的巩固, 使学生把瞬间的感受逐渐化为稳定的记忆, 这就是一种在心理支配下的生理活动, 即把无形化为有形, 把可调节的不稳定的器官活动变为类似于条件反射的生理运动过程。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要有敏锐的听辨能力, 要找出问题所在, 对症下药, 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的不稳定问题。

2.教师在训练学生演唱歌曲时, 要善于进行情绪上的引导以及演唱心理的培养, 建立学生积极的歌唱状态。

教师对于学生演唱情绪和歌唱心理的引导和培养, 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 语言上的描述, 教师对于学生所演唱的歌曲, 不管是艺术歌曲也好, 是歌剧也好, 或者是民族歌曲也好, 必须从风格上把握准确, 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案头准备工作, 对于歌曲所处的时代, 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 歌曲的语言特点, 以及歌曲的音乐语言 (节奏、强弱、旋律进行、换气) 等方面必须了然于胸, 以语言表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地描述, 讲解, 使学生内心对歌曲的风格和内容有初步的理解。

其次, 教师不仅仅要有语言上的讲述, 还要有良好的生动形象的示范能力, 声乐艺术是一种口传心授的艺术, 同时也是一种舞台表演的艺术, 有时候, 仅仅依靠理论上的讲述, 是远远不够的, 无法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也无法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情感的深度, 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演唱示范, 比如, 语句的连接, 语气上的起承转合, 情感上的推动, 声断气不断的动人, 三连音的上行的推动感, 下行的延伸感, 泣声的运用, 情感高潮时的排比展开, 以及演唱时的画面感, 眼神、手势的运用和自然流露, 等等, 教师必须与学生同呼吸, 共体验, 心灵交融, 物我两忘, 才能带领和引导学生进入到歌曲的情境中, 达到忘我的境地, 真正地体验到角色的内心情感, 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中。这里有理性的分析, 也有感性的体验, 对声乐教师的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

另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 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及演出的机会, 才能够使学生逐渐地克服紧张和怯场的心理, 熟悉舞台, 不断积累经验, 从而不断地提高演唱水平。

声乐演唱是一门深奥的学科, 是由大脑的意识去支配的全身心的活动, 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行动,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些方面的问题都是极其片面的。学生的良好的积极的歌唱心理的培养, 是与生理技能的培养并行的训练, 二者的关系是,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因此, 声乐教师在训练学生演唱时, 一定要注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稳定的歌唱心理, 在强调生理技能的同时, 有效地利用好心理调控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杨.谭声乐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调控.商情, 2009年13期.

[2]陈金华.声乐教学心理调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科技资讯, 2008年15期.

[3]秦园园.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论坛, 2008年第9期.

浅谈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 篇2

内容摘要: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部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心理对演唱技法和歌唱情感的控制。在演唱中如何利用心理的调控作用来提高演唱技能。增强歌唱情感的表现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调控歌唱技术情感表现心理过程个性特征

一部声乐乐谱,无论它有多么详尽,也都无法确切地体现出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和色彩差异。这就需要声乐演唱者的再次创造。这个创造过程必然会包含一定的、内在的心理成分,即心理调控。它直接影响歌唱技术的好坏和歌曲情感的表达。在这里,歌唱过程的心理调控包括对歌唱声音和动作的心理调控,也包括勾画艺术形象时必要的情感表现的心理调控。这时,个人的审美、主观感受和认识都对其心理调控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对歌唱声音和演唱动作进行心理调控

声乐演唱的声音、动作都是由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心理反应,再由心理反应来调控人的生理动作,最终完成这一过程的。对声音的调控表现为对音高、音强、音值、音色等的感受能力;对演唱动作的心理调控主要包括对演唱姿势、呼吸动作、咬吐字动作等一系列动作的心理调控。

1、对歌唱声音的调控

对音高的调控主要依赖于个人音准的心理感受。歌唱者并非都对声音的高低有着天生的灵敏度。有的歌唱者视唱和歌唱时音准都不错,但听辨音高时却显得较差,有的相反。还有的学生由于歌唱技术问题也会出现跑调的现象。前两种情况需要歌唱者刻苦训练,提高对音准的感受能力。后者则需要提高歌唱技术能力,多听多练。

声音强弱的调控是建立在较好歌唱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如果是初学者,则对弱音的调控能力就比较差。首先,表现在拍子的强弱调控上。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等的节拍强弱规律都有不同,这时就要依照作品的节拍对强弱进行心理的调控。再有,每首声乐作品由于所表现的内容不同,有时也会有一些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等不同演唱要求,这就更需要歌唱者加强心理调控的能力,准确无误地表现作品。

对音值的调控非常重要。一组音由于有了音值的长短才组成了美妙动人的旋律。有不少声乐学习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拍、抢拍、少拍现象,有的与伴奏者配合不到一起。其中绝大部分都源于心理上对音值的调控,“心理节拍”的不准确造成的。准确的“心理节拍”和恰到好处的音值长短会使歌曲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对音色的调控是表现作品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同样也就要求歌唱者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和变化音色。江南水乡的歌曲细腻委婉,演唱时音色就要甜美、秀气;陕北地方的歌曲豪爽大气,音色就应调整为明亮、高亢。同时,表达不同情感时也要及时对音色进行调整,哀求时的音色、悲伤时的音色、愉快时的音色、发怒的音色都应该有所不同。像我国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就很善于利用不同的音色来再现不同的艺术形象。

歌唱是表现美、传播美的声音艺术。一个歌唱者,无论他(她)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不去重视和表现声音色彩,那么他(她)就是为了炫技而歌唱,其歌声就会缺乏生命力,也不能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2、对歌唱动作的心理调控

首先,歌唱时的站立姿势十分重要,站姿的正确与否对声音的好坏有着很大影响。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错误的站姿会直接影响声音技巧的发挥。如:双肩高耸、头部过仰、下巴紧张、双脚重心偏移等等这些错误的站姿,会使声音出现卡、撑、挤、喉肌过于用力、气息上浮等问题。同样,解决歌唱中某些问题时,脚跟向下使劲可以使气息扎实。歌唱时,对歌唱姿势进行细致的心理调控,避免不正确姿势的出现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正常发挥。

对歌唱咬、吐字动作的调控也非常重要。歌唱者演唱一首歌,最重要的是要让听众清楚歌曲的意思,即听懂歌词。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情感、从而感染听众。要有意的对咬、吐字动作进行调控:字头要清晰、宇腹要饱满,字尾要归韵。有的歌唱者将“阳”唱成“昂”;有的由于方言的影响,将“来”唱成“奶”。前者属于字头不明显,后者是字头错误。还有的将“黄”唱成“欢”,未将字归韵。这些错误都可以在心理的调控下避免。有时,咬、吐字的轻重调节还可以直接反映出歌曲的情感色彩。

二、对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心理的调控

在歌唱过程中,为了刻画出生动的艺术形象,需要借助于心理对情感表现的调控作用。它还与歌唱者个人的审美观、主观感受和认识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歌唱者对歌曲作品内容和内涵的理解,理解必须是多面的、深入的,这是其基础。然后在心中勾画出逼真的景象或人物形象,这就需要演唱者有丰富的幻想力。了解了作品内涵,有了逼真的幻想,再用精湛的歌唱技能和美妙的音色,将歌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也进入到歌者所营造的情景当中,故而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对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心理的调控。例如我国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在演唱《人说山西好风光》时,“展开想象,调动记忆中自己生活过的家乡和其他去过的地方的印象,心中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时,„„把客观自然的美移到自己的情感中,即景生情、情再具象为景,从而涌现出一个崭新的意象。再通过相应的技巧、手段、把情、景的想象转化为音乐形象并外射出来。”她将歌唱的情感表现建立在景观的幻想之上,“去创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弦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的美,达到了心灵与自然的契合,从而使观众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去体味,延伸至那更深、更浓重的美。”可见,想象的合理以及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情感表达的尺度。又如郭兰英在演唱歌剧《白毛女》中“哭爹”一段时,她“联想到旧社会贫穷农民卖儿卖女,父母儿女硬被拆散、生死离别的痛苦,内心视像中描绘出一幅悲惨的图景”,在这种联想之下进入角色,赋予角色生动鲜活的情感表现,激发人们心中对喜儿的同情和对地主阶级的憎恨。正如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1885-1955)所说的:“用你的心儿去歌唱”那样,歌唱的情感表现依赖于歌唱者的心理感受,只有先想到才有可能做到对歌曲情感表现的心理调控。

由此可见,心理调控作用于声乐演唱的始终,甚至作用于演唱的准备工作中。歌唱的心理过程和歌唱主体个性特征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歌唱主体个性特征是歌唱的心理过程形成并发展而来的,而个性特征又调节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表现着心理过程。这也正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指导实践的过程。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只有遵循这一规律,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歌曲的内涵,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黄俊兰著《郭兰英的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2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

3、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

4、薛良著《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杜1998、2

论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调控 篇3

一、声乐演唱中心理失衡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 声乐演唱富有极强的情感色彩, 其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声中带情, 以情动人的特点, 心理因素无论是对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还是对其演唱中情感的展现, 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演唱的过程中, 一旦演唱者的心理产生失衡的情况, 其生理活动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帕瓦罗蒂先生在成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前, 就曾经经历过由于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而屡次演出失败, 但他最终摆脱了心理上的压力, 找到了心理调节的正确方法, 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演唱家。可见声乐演唱的成功与否不仅受到演唱者生理活动的制约, 同时也受其心理活动的影响。因此, 对于演唱者来说, 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其次, 无论在演唱准备阶段还是演唱的过程中都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要知道, 生理和心理这两种因素,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缺一不可。一旦演唱者的心理出现失衡, 不仅演唱效果会受到影响, 演唱者咽、鼻、喉、肺等器官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二、声乐演唱中心理调控的具体方法

(一) 充分做好表演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 在演唱开始之前都要求演唱者对自己将要演唱曲目的歌词、曲调、包含的情感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严格的还会在表演开始之前要求演唱者进行试唱。如若准备不足, 演唱者很有可能会由于紧张、害怕等不健康心理而在演唱的过程中出现忘词、忘调等失误。因此, 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每一次演出之前都对演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 对演唱歌曲的乐谱熟练于心, 并在节奏、音准方面多加注意;2. 熟练背诵演唱歌曲的歌词, 以防止演唱中出现忘词、错词的现象发生;3. 演出之前与伴奏一起, 多进行几次试唱, 以起到对伴奏进行调试, 对自己的咬字、声调进行不断纠正的目的; 4.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到适合自己的缓解精神压力的方式;5. 认真对待每一节声乐课,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只有在平时的声乐学习中加强训练和学习, 才不至于在临近演出或是考试时慌了阵脚, 出现低音出不来、高音上不去的尴尬情况。

(二) 树立演唱自信心

自信心是演唱者心理放松、调控产生的直接结果。演唱者表演自信心的不足或是缺失, 都将对其演唱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 使其在演唱时由于过度紧张而导致表演失误。因此, 对于演唱者来说, 自信心理的建立是避免演唱紧张心理产生的必要条件。对于声乐演唱来讲, 自信心与演唱技巧同样重要, 随着自信心的增强, 演唱者的心理也会随之逐渐放松下来, 声乐演唱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反之, 演唱者就会由于缺乏信心而越来越紧张, 在这种紧张状态下演唱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说, 只要演唱者在表演之前始终保持着一种“我一定会成功”的自信心, 就会最大程度地削减表演中的紧张情绪。此外, 在表演之前表演者还要避免过于兴奋, 正确看待每一场演出, 在表演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三) 强化演出实践经验的收集

声乐艺术表演的目的是通过声乐演唱者的演唱让观众通过聆听感受到声乐的艺术魅力, 这也就决定了无论任何时候, 声乐表演都需要演唱者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因此, 对于演唱者的心理调控来说, 也只有积攒足够的演出实践经验, 学会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灵感, 控制自己的演唱情感, 才能有效地调控自身的演唱心理。尤其是那些不太专业的舞台, 对于演唱者来说, 这类舞台上的演唱氛围相对较轻松和愉悦, 能够大大缓解演唱者的紧张心理。

总之, 作为文化范畴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声乐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一般情况下, 我们只注重对声乐演唱者演唱技能以及知识的培养, 而忽视了心理因素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意义。为有效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我们必须加强对演唱者的心理调控, 从多方面入手, 使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心理、生理都达到最佳的演唱状态。

参考文献

[1]孙傲.心理调控培养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06) .

声乐学习中的心理调控 篇4

1心理调控能力的概念

在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和客体在某一个或多个目的的指导下,通过许多种不同的心理因素的协同活动,以实现或达到调节与控制声乐表演中的歌唱行为的作用效果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人的思维、情感、记忆、知觉、想象以及意志等心理因素往往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支配着人的意识以及生理感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彰显、情感的表达,控制着声乐教学中的歌唱行为朝更高层次的技术水平发展。

浅论声乐表演的心理调控 篇5

人们感知音乐主要靠听觉, 那起伏的旋律和多彩的音色, 只有作用于听觉才会被人感知, 否则音乐美便会失去作用。要使声音表达得完美, 首先要使声音放松。其实, 它说来容易做到难。而能否鉴别什么样的声音是放松的, 则是自己能否放松的前提。我觉得放松是相互的, 而不是绝对的, 再说也要分哪放松。其实我觉得唱歌是外松内紧的感觉。放松的声音必须是观众听起来感到轻松的, 包括高音。这就提到不光是声音, 还有大家听到声音时的感觉。如果歌唱家在台上放松地演唱, 声音很美妙, 台下的听众听起来, 也会很舒服。还有就是演唱者怎样表达歌曲的内容, 如果歌唱家面对一首很缓很柔和的歌曲, 却表达不出歌里的情绪, 那听众就会有紧张的心理。如果歌唱家将每首歌的内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听众就会听得很自然、很放松。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 出现心跳加速、手脚紧张等问题, 是由于过于紧张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有过歌唱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 很少人能够做到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舞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就必须克服困难。然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 往往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 形成焦虑。人们的一切行为不论正确与否, 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 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歌唱者的“怯场”现象在发生阶段表现为:候场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发展阶段表现为:歌唱时手脚发抖、全身冷汗、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 完成阶段表现为:唱完后大脑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惧等。这种心理活动, 一旦变成心理障碍, 就会使歌唱者对自己失去信心, 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热情。

二、对声乐表演技能的理解与调控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 是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和需求, 用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通过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 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 心理压力得以缓解, 心理平衡得以恢复。要想使演唱过程都能达到歌唱者的预期效果, 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约之外, 心理调控对歌唱者的演唱状态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 依赖于歌唱者通过感觉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因为在声乐学习中, 人们无法利用视觉器官的功能, 只能凭借直感 (悟性) 调节自身有关机能的活动。培养调控心理应该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 多上台多表演多实践, 尽可能体会舞台感觉和驾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台前, 需稳定自己的心情, 要体会自己在练声、练唱时的感觉, 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 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 更有利于发音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协调, 也能避免因心理紧张、僵化、呆滞而造成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现象。歌唱者在舞台上演唱时, 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 不要把听众当成前来挑毛病的检查者, 否则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歌唱时应该把听众当成朋友, 用歌声向他们真心倾诉情感、传达艺术, 这样的心情就会放松, 演唱就能处于可控状态;歌唱者在舞台上还要有落落大方的台风, 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遇较长的过门间隙时, 表情感觉都能与乐曲内容吻合。

从一些优秀的歌唱家身上我们看到, 歌唱艺术并非仅是词曲作品和声音乐器的简单组合, 而是歌唱家经过二度创作后的声乐作品表演艺术。在观看著名歌唱家舞台演出时, 歌唱家在台上演唱什么, 观众的眼睛仿佛就能看见什么、身体好像就能感受到什么。贝多芬说过:“当我作曲的时候, 在我的脑海中间始终有一幅画, 我会按照这幅画去工作。”因此, 我们在歌唱的时候, 必须时刻想象歌词内容的现实情景, 用声音表现音乐的情节, 用歌唱表达人物的感情, 这样的歌唱才能富有激情、带有感染力。

三、艺术表现

世界上一切的优秀歌唱家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 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 除了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 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感染。如果他们没有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 没有领会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的美, 即使有再好的条件, 也难以做到自然地歌唱。

四、结论

浅谈声乐表演的心理调控 篇6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 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 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 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 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 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 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 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 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 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 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 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 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 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表演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调控

1、共鸣:

正确的共鸣发声体, 就是一个振动体传到另一个振动体。唱低音时, 要保持同样的共鸣感, 就好像唱高音送到头腔去, 喉头不能移动、下巴要保持放松。否则会加剧发声器官的紧张度, 最后必然会失去自然、优美的声音本质。

2、发声:

也是声乐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点, 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 不积极靠拢闭合去挡气。应从声带靠拢闭合前, 先有一部分气息流出或流失, 然后再闭合声门, 使声带有紧张的状态, 从而发出声音。嘴的两边必须松开, 同时使下巴下垂, 才能发出报优美很放松的声音。所以在发声训练中, 紧张与放松都起到作用。时时保持住这种状态, 才能有美妙的声音。

3、音域:

音域是指歌唱时嗓音的范围, 是指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频率能够改变的次数。有的人说音域高低是先天的, 其实不然, 它也是通过练习和放松的感觉形成的。放松的时候。如果唱高音的时候就会非常容易, 但如果紧张的唱高音, 就容易产生许多杂音。但唱低音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如果过于放松低音就唱不下去了, 会没有声音也很闷。但如果少许紧张一点, 声音就会发出来, 立起来, 声音听起来很圆润, 有一种厚重感。所以紧张与放松密不可分, 都要适度。

4、力度:

力度是指影响一个音的激起、保持和唱出的动作和力量的机理术语。音量、活力和强度都是力度的一部分。力度还指一个音的洪亮或清柔程度, 音量的大小与紧张和放松密不可分。保持积极的状态, 音量自然是先大后小。而保持放松的状态, 音量就会随着作品的处理来走。想强就强, 想弱就弱。活力与强度, 紧张的时候强度武力, 出来的声音也不受控制。而放松时声音却不是先大后小和先小后大, 力度全由你掌握。所以说, 力度方面就应该保持积极放松, 不应太过于紧张。

5、舌的位置:

舌的位置也是声乐技术中紧张与放松应注意的问题。正确的技术是舌头放松自然平放在口腔中, 舌尖抵住下面的牙齿, 这时候, 喉头软骨垂直, 有利于把声音放松自然的送出来, 增加共鸣, 松弛向前的舌头, 把喉头软骨拉向前直立, 歌唱时声音和气息就会通达流畅。所以舌头有特别的灵活性, 它能向各方向翻动或让它保持放松的口腔底, 这就是舌的位置应该有的状态。

6、呼吸:歌唱家菲尔德对呼吸的

解释是:将空气吸入肺部, 为血液供氧并将它净化, 随后将气体呼出体外的过程或运动。呼吸最重要的要依赖于横膈膜, 它是一块肌肉, 它必须立刻放松。吸气肌肉群运动代表紧, 呼气肌肉群运动代表松, 吸气运动群紧张的适度, 会使呼气肌肉群松得适度, 从而使呼出的气非常均匀、自如、不浪费一点儿气, 呼吸得到控制。声音得到气息支持这就叫松紧平衡。

7、喉头:

声乐学派就是在喉上做工作的学派。歌唱时要精神振奋、生气勃勃, 面部肌肉不可紧张。喉不可紧张, 要有放松状态。软腭要放松而适度抬起, 上下前后与喉头的关系, 既是对抗的又是统一的:既是紧张的又是放松的。只有这种正确的生理发声吐字机能状态。才能把字吐清楚。

8、吐字、咬字:

吐字的解释是:“清楚准确的形成, 吐发和传送出语言的基本音响, 并把这些音响结合起来, 成为顺畅连续的形式。吐字与咬字, 与紧张、放松有着直接的联系。”自然放松的咬字可以使声带腔体处在放松的状态, 共鸣自然就能出来。加以情绪上的控制, 共鸣位置就越高, 多练咬字练习, 是为了解决腔体紧张。

总之, 培养“调控”心理应该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 多上台多表演多实践, 尽可能体会舞台感觉和驾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台前, 需稳定自己的心情, 要体会自己在练声、练唱时的感觉, 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 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 更有利于发音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协调, 也能避免因心理紧张、僵化、呆滞而造成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现象。

摘要: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 是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和需求, 用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通过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 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 心理压力得以缓解, 心理平衡得以恢复。要想使演唱过程都能达到歌唱者的预期效果, 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约之外, 心理调控对歌唱者的演唱状态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

基于心理调控的声乐教学研究 篇7

声乐教学是很多艺术类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等多种类型。需要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情感的把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过于内向,表现的羞涩,自卑,心理素质比较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自卑心理导致压力过大

很多学生先天条件一般,在面对某些具有超高天赋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我太一般了”,“我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追上人家的。”尤其是在经历过一些失败后,往往会变得自卑敏感,不敢开口唱歌,在当众表演时,往往会表现为表情僵硬,声音颤抖,有的甚至会吐字含糊,紧张发汗。尤其是对于高音的学习,很多学生出于对自身条件的不信任,往往在心理上抗拒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开口或者发出颤音,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过于重视结果导致心理负担重

相较于上一种的不自信,这一般发生在一些自身条件较好的同学身上。由于自己对于自己能力的认同和周边同学老师的赞赏, 导致他们对于自己的表现要求严苛,不允许出现任何瑕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过于慎重开口,即使开口也总是过分关注观众的反应,害怕受到别人的议论和质疑,从而不敢接受挑战,在演绎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时,思想包袱比较重,难以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心理素质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热情,长此以往也将会对他们的声乐方面的造诣和发展产生阴影,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调控,很多声乐大师都提出过心理素质对于演唱事业的重要性。很多演唱也都是首先在内心建立起对声乐的认知和概念,再结合自身条件和教师的指导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演绎出完美的声音。因此,教师应该结合一些心理调控方法和手段进行有特色的声乐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自信面对挑战。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无论是对于自己能力的不认可产生的自卑,还是过于追求自己的变现完美而压力过大,其实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都是出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但是由于心理导向不同从而有了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在学生表演结束后进行赞美、鼓掌,进行一些有趣的声乐小游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放下心理包袱去自由表现,当然根据多年的调查和研究, 我们也发现在声乐教学中,一对一教学,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不自信,学生也会出于老师对于自己的认可,而变得充满自信,体会到学习声乐真正的乐趣,从而从内到外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其次,提高学生的歌唱表现力。单纯的自信是不能取代他们学习的,如果学生没有对有歌曲的表现能力,那么他们的自信也是盲目的,脆弱的。很多学生遇到的心理障碍往往也多是发生在表演过程中。因此对于学生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某些心理障碍的消除和调控,教师应该对症下药。我们不妨先教会学生去解读声乐艺术本身的魅力,从心理上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产生认同,对于表演产生强烈的渴望,从而在源头上刺激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当学生有了表演欲望还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于不同形式的声乐艺术进行分类,并且选择一些代表作和学生共同探讨和分析,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熟悉每一种表现形式的深刻内涵,学习每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的差异,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表演或者播放优秀艺术大师的曲目,进一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吸收,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并提出合理性评价和建议,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提高,不仅可以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表演过程中拥有最好的心理状况,发挥出自己的良好艺术水平。

此外,学校可以在固定时间安排一些心理辅导,通过与学生谈心和做游戏的方式了解问题并和教师一起配合制作解决方案,或者举办一些开放性的声乐性质比赛和交流会,让学生放下心里负担,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体会音乐之美,还可以间接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无论哪一种形式对于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产生良好的辅助作用。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学生自我的心理调控,只有学生主观上的自我心理控制,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并积极配合老师在教学中的有效心理调控,才可以走出心理阴影,体会到声乐艺术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声乐演唱中心理调控的重要性 篇8

一、声乐演唱中心理失控产生的原因

歌唱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歌唱心理自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演唱技能、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演唱者在歌唱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将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 在演唱中心理失控产生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

1.基本功不够扎实

由于歌唱者对演唱技巧掌握不成熟, 因此在声乐演唱中就可能会产生心理紧张情绪。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基本训练不刻苦,到了考试或演唱时发不出声来;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只偏重于发声练习的训练,从而忽视了技巧与实际歌唱的结合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心理失控。

2.缺乏演唱实践的锻炼

学生平时是在声乐教师面前或者是在课堂上演唱,其感觉与真正的演唱环境相差甚远。理想的演唱效果,不但需要歌唱者掌握科学而系统的歌唱方法与技巧,而且更需要具有丰富的演唱实践经验。缺乏演唱实践的锻炼,就无法积累歌唱的实践经验,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

3.缺乏自信心

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曾经说过:“除了天赋以外,歌唱家在舞台上的声音还取决于另外一些因素,如精神状态、健康状态、情绪如何,有无信心……这些都会影响歌唱家的声音,当你觉得自己可以唱得好而没唱好时,心中是痛苦的,我有很好的声音,但我还没有成为自己声音的主人”。自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从而导致演唱的失败。

二、声乐演唱中心理调控的方法

声乐演唱是一门表演艺术,与文学、美学等艺术门类有所不同,它要求演唱者在演出现场一次性完成其作品,无论成功与否都将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毫无修改的余地。 所以,在了解到心理调控的重要性和产生原因之后,就要学会如何利用科学的心理方法进行声乐训练和演唱。每一位歌唱者都想在歌唱表演中发挥出最佳技术水平,甚至还期望在舞台上使自己掌握的技艺能获得超常发挥。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演员,歌唱表演中,除了具备专业技艺之外,还必须具备一种良好的临场心态。能够适应不同的观众群体、在不同的演出场合进行表演。

如何在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纠正不良的歌唱心理,提高演唱水平是每个歌唱者在训练中的重要课题。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调整心理活动的方法,来调节演唱者的情感、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效率,克服紧张心理。

1.充分做好演唱前的准备工作

演唱者对于自己演唱的曲目,如果准备不够充分,就会害怕出现问题。例如:对歌词不够熟练,而害怕忘词;或伴奏没有合好,而担心在台上出丑等。所以,在演唱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对于即将演唱的歌曲,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熟练乐谱, 注意音准、节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其次熟背歌词,歌词要背得纯熟,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就不必担心错词、忘词。再次要多合伴奏。在合伴奏时, 就像亲临舞台一样。最后解决歌曲难点。要找出歌曲中的难点,然后将其一一进行解决。如对某一个音,某一个字,某一唱段, 某个间奏等都要准确无误。

2.建立必胜的信心

歌唱是一项特殊的艺术活动,从事这一活动的歌唱者需要具有特殊的心理素质和品性,如热情奔放、活泼乐观等。信心和技巧对于演唱同等重要。信心越大,心理就越放松,演唱水平就越高;信心越小,因此, 增强自信心是克服紧张情绪的重要措施,建立成功和获胜的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

实践证明,歌手要树立“我一定要演唱成功,我一定要获胜”的信心,就会大大削弱紧张情绪,就会沉着冷静地演唱。另外,需要注意在演唱前尽量避免会友交谈、 兴奋等。

3.加强舞台实践能力

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通过舞台锻炼,培养自己歌唱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自我感觉和自信心。歌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应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演唱活动和比赛。另外,还可以多搞一些小型演唱会、汇报会以及各种级别的歌唱比赛等,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一般在上台前,要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台下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心里默唱一下要演唱的歌曲,松弛自己的情绪。这样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不会因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呆滞的状态,导致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表现。

4.日常生活练习中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首先是意志和性格的培养要沉着和自制力,多接触与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每个演唱必须要赋予歌曲的生命。

三、结语

在歌唱表演中,只有坚持从以上几方面去锻炼自己,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创造良好的心态去适应各种可能变化的演唱环境,克服因紧张造成的各种心理障碍。

摘要:本文从声乐演唱中心理失控产生的成因及克服方法入手,重点阐述了心理活动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让声乐表演者更加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专业技能与心理调控更好的结合,从而达到完美无缺的演唱境界。

论声乐演唱中紧张心理的因素与调控 篇9

演唱时的紧张主要是心理因素,受信心、情绪、性格、意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歌唱心理始终影响和支配着演唱技能、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产生、发展,能够控制住自己的紧张心理,便能把握住比赛。

演唱活动中的紧张通常被人们称之为怯场,这是由子过分紧张而产生的,大到国际比赛,小到声乐课上的演唱,都可以看出怯场对演唱质量的影响。大家所熟悉的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他在25岁之前,演出屡次失败,他绝望的告别舞台,于是他便举行告别演出,这种绝望的心情使他摆脱了精神负担,奇迹就在这时发生了,他唱得非常好,他在舞台上找到了自我控制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歌唱家。

那么演唱中紧张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演唱前准备不充分,缺乏信心

1、基本功不扎实,日常练习不充分

基本功在声乐演唱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全靠基础打得好”,如果基本功不牢固,如何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声乐的基本功在于平时的日上练习,演唱者课下练习基本功不刻苦,到了比赛紧张得不得了,不是怕气息上浮,就是怕声音出不来,共鸣位置不稳定,从而影响演唱者的发挥。

2、对歌曲的把握不够,驾驭歌曲有难度

由于歌唱者对自己的演唱曲目熟悉程度不够,准备不充分,如:个别的音,节奏唱不准,歌词背不下来,一些难点处理不到位,对歌曲的深刻寓意不理解以及对歌曲一些细节的情感处理不好无法更好的驾驭歌曲,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

3、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歌曲,或与伴奏配合不协调

选歌对于演唱者演唱水平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歌曲的选择对于是否适合自己的音色,能否演绎好的作品都是非常关键的。

4、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心理失去平衡

注意力的集中是使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他活动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5、过分注意个人得失,形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学生演唱时的杂念太多,就会形成心理负担,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正常发挥,不知道自己能否自如的演唱,不知道能否把高音唱得圆润悦耳等,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使演唱不能专心致志,精神涣散,导致信心不足,发挥失常。

6、演唱者经验不足,对环境转换不适应

缺少比赛的经验,对表演场地、观众、评委、演出的气氛与演唱者的心理不相适应。比赛的规模,人员的多少,评委老师的表情,伴奏声音的强弱等,都会给演唱者带来心理压力。

二、声乐比赛演唱中心理调控的方法

(一)扎实的基本功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能否成功的演绎一部作品对基本功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声乐的基本功主要是发声练习。包括呼吸、正确的发声练习、共鸣、语言的训练,在这些基础上,还有在课堂上老师强调的问题课下要认真体会实践,能够做到活学活用,消化吸收并为我所用,做到“温故而知新”,这样才能为演唱者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演唱前的准备工作

演唱者自己准备的曲目不够充分就会害怕出现问题,便产生紧张的心理。因此,如何做好唱前的充分准备呢?

1、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应切合自己最佳音城的调。

2、对即将演唱的歌曲要有足够练习的时间。

3、公开练习。

4、每当上场前,一定要静过一遍。

(三)尽量避免外界因素干扰

临近演出时演唱者要尽量避免一切外界因素的不良刺激。如观众的掌声、喝彩声等要置身事外,集中精力演唱曲目,一般登台前不要随意的更换曲目,尽量不要和同学有过多的交流,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找没人干扰的地方,自己练练发声,看一遍歌词。

(四)心理演练训练

在比赛前进行心理演练,这也是平时练唱、合伴奏时极好的一种方法,通过心理演练能集中注意,克服紧张。

1、首先进行歌曲演唱心理练习

a、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或坐着,或仰卧、闭目,像睡觉一样。

b、脑海中出现前奏,接着脑海像视频播放一样出现画面、字幕。

c、心里演唱,不要唱出声,像站在舞台一样,是指心中演唱。

2. 在比赛前要进行实况演出心理训练

a、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精神要处于实况演出一样兴奋。

b、想象一下比赛的情景,迈着矫健的步子,笑容可掬地走上舞台,面向主持人,当报完幕后,向伴奏点头示意开始,伴奏响起,从容不迫地进入演唱,体会真实感觉。

c、联想演唱时所达到最佳的状态,在上场前,重复成功取胜的暗示语,放松,“我一定能唱好”等多次重复。

(五)加强舞台实践

要想克服舞台上的紧张,首先要战胜自己,越是害怕的心情就越要去尝试,增强自信心,消除舞台紧张感。许多人演唱时易产生紧张的情绪,从而影响了演唱水平的发挥,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舞台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演唱者初上舞台或登台时,就免不了临场紧张。随着比赛次数的增多,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总结经验,更加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心理,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在舞台演唱时保持外热内冷的状态。外热:精神饱满、情感及表情要热烈。内冷:头脑清醒,要能随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应付各种意外,把握住演唱成功的命脉。因此,要加强舞台实践来丰富自己舞台经验,不断提高演唱者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对于演唱者正常发挥演唱水平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上一篇:角色意识培养下一篇:CTC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