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球虫病防控

2024-06-14

仔猪球虫病防控(精选九篇)

仔猪球虫病防控 篇1

1 发病机制

球虫病的发育要经过3个阶段:无性阶段, 在其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内以裂殖生殖进行。有性生殖阶段, 以配子生殖形成雌性细胞、雄性细胞, 两性细胞融合为合子, 这一阶段是在宿主的上皮细胞内进行的。孢子生殖阶段, 是指合子变为卵囊后, 在卵囊内发育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 含有成熟子孢子的卵囊即为感染性卵囊。粪便排出的卵囊,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约经1~2d发育成感染性卵囊。这种散布在土壤、地面、饲料和饮水等外界环境中的感染性卵囊被猪吃了以后, 子孢子游离出来, 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配子、合子。合子周围形成一层被膜, 被排出体外。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使上皮细胞受到严重破坏, 遂引起发病。

2 发生原因

高度集约化饲养与饲养小区的无序建设易发。适宜的温度, 最适宜的温度20~37℃、适宜的湿度下易发。最易感的猪群 (产房) , 有些猪场的球虫病作为主要的腹泻病主要发病阶段:7~14日龄 (3~4周龄和5~6周龄也可发生) 容易发生继发感染, 通过母猪粪便直接感染的可能性不大;胎盘和乳汁中没有球虫, 感染源可能来自没有消毒好的地面, 猪场规模越大, 球虫病流行越普遍。

3 临床症状

黄灰色、松软、糊状、水样粪便。仔猪能继续吃奶。被毛粗长、脱水、增重缓慢。

4 病理变化

纤维素性坏死性小肠炎 (严重感染) 。通常没有出血性变化。组织学变化:微绒毛萎缩、融合、隐窝增生和坏死性肠炎。病变出现在感染后5d, 在无性生殖阶段。

5 诊断

7~14日龄腹泻, 对抗生素没有反应 (线索) 或有反应不能根除, 可通过腹泻的粪便中检出球虫卵囊确诊, 可取病畜粪便或刮取死亡仔猪的肠内容物, 以蒸馏水+搅拌+离心 (2000~3000转/min~~3~5min) 镜检即可。在散养猪场很难见到单纯球虫病, 多与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混合感染多。区别诊断:大肠杆菌病、C型梭菌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类圆线虫、伪狂犬、缺铁性贫血等疫病因临床症状相似, 临床区别较难, 有时也可继发或并发与球虫病, 治疗时与单纯球虫病不同。

6 防控措施

做好保育阶段清洁和消毒, 不能忽视, 能杀死虫卵的消毒药而不影响仔猪健康的消毒药不多, 酚类消毒药对虫卵有效。管理措施落实, 管理和卫生消毒, 重点考虑病原体和仔猪的关系仔猪健康、免疫力高+感染致病性卵囊少可不发病。仔猪感染球虫卵囊的日龄越大, 球虫病的症状越轻, 球虫卵囊存在于地面、墙壁或栏杆上;做好产床的管理、清洁、加热、干燥和特殊的消毒剂, 如:高压/热水冲洗产床+全进全出制度;使用火焰消毒 (如燃气、酒精等) ;使用粉碎的石灰粉洒在地面上;在进下一批猪前确保完全干燥;产后的第一周力争产床干燥生物安全措施;减少通过靴子、扫帚等将卵囊污染产床;不要将腹泻的粪便污染其它的产床。化学药物预防: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仅在无性繁殖阶段有作用, 通常使用几次。但如果在感染的4、5、6日龄磺胺药效果欠佳。可使用百球清以打断球虫发育阶段 (4日龄20mg/kg体重) , 也可用青霉素类药物口服有消除球虫病症状的作用。

7 结论

仔猪腹泻病的防控措施及防控技术 篇2

上官奔

渑池县畜牧局 河南渑池 472400 联系电话:*** 邮箱:1067846610@qq.com 每年的冬春季节母猪产仔高峰期,仔猪发生腹泻性疾病比较多见。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有许多猪群仔猪腹泻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病死率高达15%-20%左右,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后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腹泻性疾病对养猪业的持续发生危害很大,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仔猪腹泻病的防控措施

一、细菌性腹泻

仔猪细菌性腹泻主要有红痢、黄痢、白痢,仔猪副伤寒、增生性肠炎、痢疾等。

(一)仔猪红痢

1.临床症状。仔猪红痢主要发生在1~7日龄的仔猪,以1~3日龄多发,特别是初产母猪所产的仔猪发病率最高,二、三胎次之,四胎母猪所产仔猪很少发生。仔猪发病时排出红色的稀便,有时为黑色或高粱米糠色。病变可见胃肠胀满,充血、出血。

2.预防和治疗。(1)母猪产前15天和30天各注1次红痢疫苗,5~10毫升,第二、三胎在产前15天注射1次即可。(2)治疗用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等。

(二)仔猪黄痢

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仔猪黄痢主要发生在1~7日龄的仔猪,以1~3日龄多发,特别是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发病时排出黄色稀薄如水的粪便,粪便中含有气泡和凝乳块,腥臭味。剖检可见胃肠胀满充气,小肠呈半透明状,里面充满黄色物质。

2.预防和治疗。(1)母猪在产前15~20及30~40天各注射1次四价基因工程疫苗,每次4~5毫升;母猪在产前进行彻底消毒;保证圈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仔猪出生后3天注射0.5毫升的庆大霉素,7天、21天各注射1次,1毫升/次。或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注射1针普达康,体重1千克以下0.1毫升,1千克以上为0.2毫升,第5天再注射1次。(2)治疗时可注普达康、庆大霉素和硫酸阿托品,2次/天,连用2~3天;痢康,每千克体重2.5毫克,1次/天,连用2~3天(肌注);顽固性腹泻时,使用痢康+阿莫西林(混合注射)或痢康+新泻痢必克(分开注射)。

(三)仔猪白痢

1.临床症状及病变。仔猪的白痢多发生在出生后7~30天,以10~20天为高峰期,发病率50%以上,死亡率20%~30%,仔猪发病时排出黄色、灰白色、白色稀薄如水的粪便,粪便呈腥臭味,碱性。剖检可见胃胀满,充气,表面呈树枝状,小肠呈半透明状,内含大量的食糜。

2.预防和治疗。预防同黄痢。治疗:(1)大蒜16克,锅底灰60克,将大蒜捣烂与锅底灰均匀,用水拌成糊状,每天灌服2次,每次3克,连用3天;(2)大蒜2~3瓣捣碎,乳酸菌素3~4片,碾细末,混合灌服,每天1~2次,连用3天;(3)紫皮大蒜5个,白酒500克,水250克,将大蒜捣成糊状和白酒、水混合,20日龄猪3~5毫升/次,每天1~2次,连服2~3天。

治疗黄白痢疾可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口服补液盐,1000毫升水+20克葡萄糖+3.5克食盐+2.5克小苏打+1.5克氯化钾,保护率81%~100%(2)黄连素2次/天,2毫升/次,交巢穴注射;(3)硫酸阿托品5~10毫升/次,交巢穴注射;(4)蛋清霉素:选新鲜的鸡蛋,用消毒好的针头10~15毫升,加青霉素40国际单位或氯霉素2~4毫升,每次仔猪颈肌肉注射或交巢穴注射4~5毫升,1~2次可治愈。(5)用痢菌净配合阿托品注射液作交巢穴注射,痢菌净3毫克千克体重,硫酸阿托品0.1毫克千克体重注射,每天2次,3~5天可治愈。(6)1~15日龄的仔猪,每头每次蟾毒康(0.6~0.7毫升)+地米(0.5毫克)+维生素B1(0.6毫升)+氨苄西林钠(0.05克)混合1次肌注射,2次天,连用2天,日龄大的可适当加量。

二、病毒性腹泻

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病多发生于12月份到来年4月份,以10日龄的仔猪多发。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粪便呈黄绿色或黄白色,呈酸性,pH值小于7。剖检可见胃胀满,充血、出血,肠充盈,充血、出血,呈半透明状。

2.预防和治疗。(1)预防同轮状病毒;(2)排疫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白细胞干扰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黄芪多糖(每1千克体重0.2毫升)。

三、寄生虫类的腹泻

1.发病的症状。该病主要由球虫、鞭形虫、线虫所引起,多发生于10日龄左右的仔猪,表现腹泻,排出恶臭的粪便,有的粪便中可检测出虫体。

2.预防的措施。(1)母猪在产前7~28天可驱虫,以净化体内寄生虫;(2)仔猪出生后4~5日龄口服球虫净等刺激性小的药物;(3)仔猪在哺乳期间应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四、营养不良性腹泻

1.病因。该病主要是由于贫血所致。仔猪出生后体内只含有50毫克铁,而每天需要7毫克,母乳中只能提供1毫克,8天后机体内铁就被耗尽,10天后就会表现腹泻的症状。

2.症状。仔猪精神萎靡不振,生长缓慢,背毛粗乱无光,可视黏膜苍白,腹泻消瘦,有时会出现水肿,最后衰竭而死亡。

3.治疗措施。仔猪出生后1~3日龄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1~2毫升的牲血素或血来丰,7~10日龄再注射1次。

4.注意事项。(1)仔猪补铁时最好补铁硒制剂,否则机体在缺硒时,补铁立即死亡;(2)若补单一的铁制剂,可在补铁的同时补硒;(3)仔猪发生黄痢时禁止补铁,否则会出现注射部位肿胀,发绀,最后致死;(4)补铁必须补2次,可终生防止仔猪贫血。

五、乳汁过浓性腹泻

1.病因。主要是由于母乳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过高所致。仔猪的胃肠发育不完善,消化功能差,常因消化不良而造成下痢。

2.防治措施。(1)防止母猪过肥,严格控制好妊娠母猪后期、哺乳期的饲喂量,防止蛋白质、脂肪偏高;(2)合理添加脂肪;(3)适量补充血粉、鱼粉;(4)及时调整日粮水平;(5)必要时早期断奶。

六、消化不良性腹泻

1.病因。仔猪出生后补料过晚,使仔猪的消化器官发育不健全,消化机能不完善,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率低所致。

2.防治措施。(1)仔猪出生后5~7天开始补料,饲料应全价、易消化、适口性好;(2)仔猪出生后3日龄饮用20℃左右的1%的乳酸水或0.8%的稀盐酸水,以促进消化器官分泌盐酸。

七、中毒性腹泻

1.病因。仔猪出生后所补饲的饲料发霉变质所致。饲料一经发霉后,进入血液循环,就会致肝细胞变形、变性,淋巴细胞水肿、坏死,导致肝细胞解毒功能下降,淋巴细胞免疫机能下降,从而使仔猪发生腹泻。

2.防治措施。(1)防止饲料霉变,决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2)发生腹泻后立即饮0.2%的硫酸铜溶液或0.5%到1%碘化钾溶液,同时饲料中拌入100国际单位的制霉菌剂。

八、神经性腹泻

1.病因。仔猪出生后环境的温度过低所致。温度过低时,仔猪胃肠消化能力减弱,胃中所分泌的凝乳酶减少,致使乳汁中的蛋白质消化率降低,从而发生腹泻。

2.防治措施。(1)母猪在寒冷的冬季产仔时,应将仔猪放入保温箱中;(2)仔猪出生后1~3日龄温度为30~32℃,4~7日龄28~30℃,哺乳期为23~25℃,温度最高不超过34℃。

九、低血糖性腹泻

1.病因。主要是泌乳不足、患大肠杆菌病、胃肠吸收障碍时均可发生本病,吸乳不足,乳汁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小,分泌消化酶的能力降低,导致胃肠道吸收率下降而发生腹泻。

2.防治措施。(1)仔猪出生后体重低于0.9千克的,应口服10%~25%的葡萄糖10~20毫升;(2)防止母猪产仔后无乳或乳汁减少。

十、应激性腹泻

1.病因。仔猪发出腹泻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断奶应激(心理应激、环境应激、营养应激),它能使机体的抗体水平下降三分之二,能引起肠绒毛萎缩,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下降。

2.防治措施。(1)仔猪断奶后维持原圈1周;(2)仔猪断奶后2周以内应维持原来的饲料不变;(3)仔猪断奶后饲喂的原则是“少喂勤喂”;(4)仔猪断奶后应在饲料中合理的添加抗生素、消化酶、有机酸,以控制腹泻病的发生;(5)饮用电解多维水;(6)有效降低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使蛋白的水平为16%~18%,故应在饲料中加入0.1%~0.2%的赖氨酸。

仔猪腹泻性疾病的防控技术

一、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1.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全部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有利于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交叉传染。

2.妊娠母猪于分娩前14天,用伊维菌素皮下注射,每公斤体重0.2-0.3毫克,驱虫一次。

3.分娩舍与保育舍进猪前10天要全面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反复冲洗,干燥后用1%菌毒敌或百毒杀(3升水中加1毫升药液)消毒2次,然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次,空舍3天后再进猪。

4.分娩舍与保育舍每周坚持用0.05%的过氧乙酸或0.5%的强力消毒灵等带猪消毒2次。5.临产母猪提前3天用温水清洗全身,然后用卫康消毒液喷雾猪体消毒后再进入产房待产。

6.进入分娩舍的所有物品、用具、饲料及人员必须经消毒才能进入。

二、改善饲养管理

1.分娩舍保持温度18-20℃,培育箱的温度为:1-7日龄32-34℃,8-12日龄30-32℃,15-30日龄28℃。

2.分娩舍要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冬暖夏凉,无吸血昆虫及鼠类等。

3.母猪分娩完后,产床要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母猪的乳房及乳头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然后再固定乳头让仔猪吃初乳。仔猪出生后要用干净的消毒纱布将全身擦洗干净,并让其尽快吃上初乳。

4.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等要严格用碘酊消毒,防止感染。

5.仔猪7日龄开始,用少量、多次的饲喂方法给其补料,以锻炼其肠胃的消化机能。尽可能在饲料中按0.2%添加唯生态C211(微生态制剂,大连三仪研发),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饲料利用率,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防止仔猪腹泻。

6.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饲料,保证其营养的全部需要,使仔猪可获得充足而营养成分完全的乳汁。母猪的乳汁过浓,乳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过高,仔猪吃后消化不良,可引起仔猪下痢。母猪的乳汁稀薄,营养不全,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可引起白痢的发生。

7.让仔猪饮用充足清洁的饮水,防止吃脏水和粪尿等,否则易引发下痢。

8.仔猪实行早期隔离断奶,28日龄断奶后,母猪离开分娩舍,仔猪在原产床上停留5天,然后全部转至离分娩舍100-200米以外的保育舍隔离饲养,并以原窝组群,以切断和控制传染源在种群与子代之间的相互传染。

三、免疫预防

1.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天。每头猪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4毫升,新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可预防病毒性腹泻。

2.妊娠母猪于产前40天和15天各肌肉注射1次,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疫苗,每次每头5毫升,新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可预防仔猪黄、白痢。

3.母猪分娩前6-7周,每头肌注CR型仔猪腹泻混合菌苗2毫升(1头份),首免后3-4周,每头再肌注2毫升(1头份),可预防大肠杆菌、C型魏氏梭菌及其毒素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4.仔猪副伤寒活菌苗,按瓶签注明的头份,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毫升,给断奶仔猪灌服,5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1次,可预防仔猪沙门氏菌病。

5.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病二联活疫苗:母猪产前5周和1周各肌注1毫升,免疫期为4个月;仔猪断奶前7天,每头肌注2毫升,免疫期半年。

上述提供的各种疫苗,仅供防控疫病时参考使用。当前在养猪生产中预防仔猪腹泻使用细菌苗的不多,病毒性疫苗也要根据动物疫情和本猪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不是疫苗用的越多就越安全。根本的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适当的使用疫苗接种,实行药物保健,就可有效的防止仔猪各种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四、药物保健

1.母猪临产前3天,每头肌注长效土霉素2次,每2天注射1次,每公斤体重10-20毫克;或者每头肌注抗菌肽(抗菌活性肽,大连三仪研发),每60公斤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可预防母猪产后发生的各种感染(如乳房炎、阴道炎及子宫内膜炎等),保证乳汁的质量,有利于防止仔猪发生各种腹泻。

2.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每头各肌注排疫肽(高免球蛋白)1次,每次每头0.25毫升;或者肌注倍康肽(猪白细胞介素-4),每次每头0.25毫升,可增强仔猪免疫力,提高抗病力。同时于1、2、3日龄各口服畜禽生命宝(腊样芽孢杆菌活菌)1次,每次每头0.5毫升;或者与仔猪出生后、吃初乳之前用“止痢宝”(嗜酸乳杆菌口服液,大连三仪研发),每次每头喷嘴1毫升,第二天每头再喷嘴2毫升。可有效的防止仔猪红、黄、白痢的发生。

3.仔猪出生后,吃初乳之前,于1、7、21日龄每头肌注速解灵(第三代头孢菌素)0.2、0.2、0.4毫升,也可有效防止仔猪腹泻的发生。

4.仔猪2日龄,用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滴鼻,每个鼻孔0.5毫升,可防止哺乳期间发生伪狂犬病。仔猪35日龄时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1头份。

5.仔猪3日龄,每头肌注牲血素1毫升及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毫升;或者肌注铁制剂1-2毫升,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及腹泻的发生。

6.仔猪7日龄补料开食,可于1吨饲料中添加金唯肽C211或益生肽C211(乳猪专用微生态制剂,三仪研发)500克,饲喂10天,可促进消化机能,调节菌群平衡,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促生长,增强免疫力,改善饲养生态环境,防止各种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7.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猪用转移因子或者倍健(免疫核糖核酸)0.25毫升,可有效的防止因断奶时可能发生的断奶应激、营养应激、饲料应激和环境应激等,避免由于应激而诱发保育仔猪发生多种疫病和腹泻

8.仔猪断奶前、后各7天,于1吨饲料中添加喘速治(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微囊包被的干扰素、排疫肽,大连三仪研发)500克,加黄芪多糖粉800克,溶菌酶(一种水解酶,大连三仪研发)200克,连续饲喂14天;或于1吨饲料中添加氟康王(氟苯尼考,微囊包被的干扰素与转移因子)400克,板兰根粉800克,抗菌肽200克,连续饲喂14天;可有效的预防断奶后发生各种应激诱发的多种病毒病与细菌病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使保育仔猪健康生长。

9.如饲料中无法加药,可改为饮水加药,饮用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粉加黄芪多糖粉加溶菌酶或干扰肽,连续饮用12天,也可收到良好的防止疫病发生的效果。保育仔猪转入育肥舍之前,与每吨饲料中加2克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连续饲喂1周,间隔7天后再喂1周,驱虫1次。

仔猪的疫苗免疫,如猪瘟、口蹄疫、兰耳病、气喘病及链球菌病的疫苗接种,按免疫计划与程序进行,与防止仔猪腹泻是相互相成的。

五、仔猪腹泻性疫病的治疗

对仔猪的腹泻性疫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对环境的控制,消除各种应激因素的前提下,采取细胞因子疗法、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并结合对症治疗方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病毒性腹泻的治疗

方案1:排疫肽(免疫球蛋白,可增强免疫力,中和各种毒素),每5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干扰素(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每4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0.2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溶菌酶,每日2次,每头每次2毫升,连服3天,并加服口服补盐液300-500毫升。

方案2:倍健(免疫核糖核酸,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每2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增强免疫力,抗病毒,抗感染),每15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与双黄连注射液(抗病毒,抗感染,增强免疫力),每公斤体重0.1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抗菌肽,每日1次,连服3天,并口服电解多维加葡萄糖粉。

2.细菌性腹泻的治疗

方案1:排疫肽(每50公斤体重1毫升)加猪用转移因子(每40公斤体重1毫升)与穿心莲注射液(每头仔猪2-3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溶菌酶加电解质多维,或者口服杨树花(提取物)加电解质多维,每日2次,连用3天。

方案2:倍健加倍康肽与双黄连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口服抗菌肽加电解质多维或者口服杨树花(提取物)加口服补盐液,每日2次,连服3天。

仔猪红痢发病急、死亡快,可用排疫肽加转移因子或者倍健加倍康肽混合肌注,同时配合穿心莲注射液与10%氟苯尼考注射液混合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口服溶菌酶或抗菌肽加电解质多维,疗效尚佳。3.非病原性腹泻的治疗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 篇3

1. 发病情况 2010年9月20日,50头5~10日龄的仔猪发病,表现腹泻、脱水,用抗生素治疗无效,5天后死亡15头,发病率80%,死亡率30%。本站出诊时发现,猪舍内饲养了100余只50日龄的仔鸡,经常飞窜于产仔房,并遗留血便在产仔床内,产房内很潮湿,发病仔猪身上湿气重。母猪产前21天和10天分别注射了K88、K99大肠杆菌疫苗,每年秋季交巢穴注射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疫苗。

2. 发病症状 病猪排黄色或灰色粪便,恶臭,初排黏性粪便,1~2天后排水样粪便,腹泻持续8天,导致仔猪脱水、失重,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并致死。

3. 病理变化主要见于空肠和回肠,肠黏膜上有异物覆盖,肠上皮细胞坏死并脱落。在组织边缘可见肠绒毛萎缩和脱落,还可见到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

4. 疾病诊断结合发病史,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生腹泻可疑为本病。取临床症状出现2~3天的病猪的新鲜糊状粪便10克,加入l00毫升饱和食盐水中,搅匀后用金属筛过滤,弃去粪渣,静置10分钟,用接种环蘸取上层液膜平触在载玻片上,如此重复几次,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见到许多球形和亚球形、壁薄而光滑、无卵膜孔的球虫卵囊,确诊为仔猪球虫病。

5. 预防与治疗 病重的仔猪每天口服氨丙啉6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乳酸环丙沙星2毫升,连用3天,有明显的效果;隐性感染猪和母猪口服磺胺二甲嘧啶0.2克/千克体重,1次/天,连服4天。

6. 小结与讨论 仔猪球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寄生性原虫病,5~10日龄的仔猪易感。成年猪是带虫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产房污染是仔猪感染的主要原因。以夏、秋两季发病率最高。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卵囊检查可确诊。

猪舍应经常清扫,将猪粪和垫草运往储粪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地面可用热水冲洗,再用含氨和酚的消毒液喷洒,并保留数小时或过夜,而后用清水冲去消毒液,这样可减少球虫卵囊的污染。

本病在任何猪场中均可能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混养家禽的猪场。在有本病流行的猪场,可在产前或产后15天内的母猪饲料中添加氨丙啉,以预防仔猪感染。球虫感染后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病情严重的要配合抗生素进行治疗。日常饲料中可添加盐霉素等抗球虫药加以预防。

仔猪球虫病诊断与防控策略 篇4

1 发生流行特点

球虫形成感染性孢子的卵囊被仔猪食入后, 释放出的孢子大部分渗入空肠和回肠的上皮细胞内, 进入无性繁殖阶断, 大约5d后, 进入有性繁殖阶断, 大量的卵囊经粪便排出, 继续感染其他仔猪。球虫卵囊在产仔房的潮湿条件下, 可存活数月, 并对多种消毒剂有抵抗力。

哺乳期及断奶近期的仔猪, 最早见于3日龄内发病, 以4~15d日龄多发;其他日龄的猪只感染后症状不明显或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出现症状。在临床上断奶后腹泻常规疗法不明显的, 配合使用抗球虫药物往往能很快控制病情, 表明猪球虫与猪流行性腹泻病、猪轮状病毒病、仔猪大肠杆菌病等混合感染比较普遍。在成年猪群中虽有球虫感染, 但一般表现临床症状, 多呈带虫现象, 以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尤其是母猪带虫, 常引起整窝仔猪同时或先后发病。仔猪常年都可感染发病, 由于高温潮湿的环境有利于感染性孢子的形成, 因此每年的夏、秋成为高发季节。

2 临床症状

腹泻是球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一般情况下, 仔猪会继续吃奶, 但被毛粗乱, 脱水, 消瘦, 增重缓慢。不同窝的仔猪症状严重程度不同, 即使同窝仔猪, 不同个体发病受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感染日龄小的, 病情严重, 在流行的猪场, 猪只发病初期精神沉郁, 大部分时间躺在靠近热源的地方, 第2天开始发生腹泻。该病发病率通常很高, 死亡率一般较低, 如并发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其他严重的应激因素时, 可引起较高的死亡率。

3 诊断要点

该病主要发生于仔猪, 且多发于6~15日龄的乳猪, 但是断奶仔猪也会发生, 成年猪为带虫者。各种研究表明, 哺乳仔猪并不是摄入母猪粪便中的虫卵囊而感染。感染日龄越小, 病情越重。病猪体况较差, 皮肤变暗变白, 被毛粗乱, 无光泽。眼窝下陷, 皮肤无弹性, 体重较轻。开始是粪便松软或呈糊状, 带有气泡, 随着病情的加重, 粪便成液状, 并且发出腐败乳汁样酸臭味。吮乳减少, 脱水、体重下降。

4 防控措施

4.1 治疗方案

一是百球清。该药是新一代抗球虫病药, 对各种球虫均有效, 特别对仔猪球虫病有较好的效果。既可降低球虫卵子排出, 又可治疗仔猪下痢。在球虫感染的阳性猪群中, 可用此药进行预防性治疗。3~6日龄口服1次, 不仅可以治疗球虫病, 而且可以杀死体内球虫, 一次给药可使仔猪获得抗球病的终身免疫力。用法:百球清口服液每升含25m L甲苯三嗪酮, 以体重2.5kg为例, 取百球清5m L对水2m L混匀, 经口腔一次灌服[3]。二是磺胺类药物。以磺胺六甲氧嘧啶效果最好, 每千克体重用20~25m L, 1次/d, 连用3d, 或用0.0125%混于饲料, 连服5d, 均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2 预防策略

(1) 定期添加抗球虫药物并注意更换药物种类。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添加磺胺类药物,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磺胺类药物主要作用于寄生虫的无性繁殖阶断, 因此必须用药早, 疗效足, 根据该场发病规律, 在发生腹泻的前3~4d, 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 连用5~7d可产生一定的效果[4]。

(2) 加强猪舍的清刷消毒, 仔猪球虫病的感染来源于产房中未被清理或由母猪带入产床的虫卵囊, 因此必须加强产房的清刷消毒。在下一个饲养周期开始前, 对猪舍及其用具进行清刷消毒以减少感染机会。对产房要用高压, 热水冲洗地面及用具, 然后在地面撒布石灰粉, 以使地面保持干燥, 同时使用5%氨水毒, 能杀灭虫卵, 并用喷灯等对器械进行灼烧消毒。母猪转进产房前要驱虫并进行清洗体表, 在产前2周到产后2周内, 在母猪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在转进母猪前, 确保产房彻底干净、干燥, 产房采用高床分娩栏, 可大大减少球虫病的感染率;母猪产后1周, 要继续维持产房的干燥和清洁, 尽可能地防止带卵子进入产房。

(3) 切实搞好猪只管理, 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 注意控制猪只的饲养密度, 改善舍内通风。猪在恶劣的空气环境中多数会发生疾病, 而户外饲养的猪只发病率相对低。虽然球虫病在猪场很难根治, 但只要注意加强管理, 搞好药物防治, 就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从而减少生产损失。

摘要:介绍了仔猪球虫病的发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 分析了诊断要点, 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 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球虫病,诊断,防控

参考文献

[1]魏艳辉.猪球虫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Z1) :183-185.

[2]罗增辉, 陈志法, 郭均友, 等.仔猪球虫病的防治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 2008 (1) :44.

[3]李勤建.猪球虫病的发生与防治[J].养猪, 1995 (2) :36.

仔猪球虫病防治体会 篇5

1 发病情况

该猪场始建于2007年, 有能繁母猪60多头, 自繁自养, 栏舍结构比较简陋, 哺乳仔猪、保育仔猪均饲养在水泥平实地面。2011年3-5月, 陆续产仔30多窝, 每窝10头左右, 开始几天均无异常, 5~7 d后开始拉黄色、白色黏稠粪便, 一夜之间整个猪圈有大量黄白稀粪。曾多次送兽医部门剖检, 被诊断为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圆环病毒病、球虫病等。使用过链霉素、庆大霉素、粘杆菌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痢菌净、以及黄连素、穿心连等中草药, 均无明显效果。开始几天还会吃奶, 以后瘦小者开始陆续死亡, 强壮者也会因脱水死亡, 幸存者生长迟缓, 易成为僵猪。断奶小猪拉灰色稀粪, 大小参差不齐, 和哺乳小猪一样, 也有消瘦死亡和脱水死亡, 幸存者生长缓慢, 育成率低。死亡率很高, 损失惨重。

2 诊断与治疗

2.1 病史调查

母猪免疫程序基本合理, 周边猪场基本平静, 仅在2、3月份流行过传染性胃肠炎, 采用饥饿疗法疗法效果不错。现在中、大猪并无疫情。

2.2 临床检查

栏舍内很多黄白、糊状、腐臭粪便, 仔猪大小差异较大, 虽会吃奶, 但拱揉乏力, 仔猪口渴, 饮水增加。母猪乳房饱满, 泌乳正常。保育栏仔猪大小差异很大, 消瘦, 毛粗乱, 尾根粘有粪便。

2.3 病理变化

剖检两例病死小猪。消瘦、贫血、皮肤苍白。空肠、回肠呈红裼色, 肠壁变厚, 外观似香肠。肺、脾脏、心脏、淋巴结等, 无明显病变。

2.4 病例分析

由于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 且母猪奶水还好, 大肠杆菌不大可能是主要病原。而传染性胃肠炎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多呈地方性暴发流行, 各种日龄猪均会发病, 剧烈腹泻, 有呕吐现象。由于周边猪场均无疫情, 本场母猪、中、大猪也无疫情, 且春夏之交, 天气暖和、饥饿疗法无效果, 故可以排除病毒性胃肠炎等。而圆环病毒病为渐近性消瘦、病程长、多为衰竭而死, 腹股沟淋巴节肿大, 很少因脱水死亡, 故可排除圆环病毒病。

因当时条件有限, 病情较急, 综上分析, 必须作出初步诊断。

初诊:仔猪球虫病, 但不排除继发大肠杆菌的可能。

治疗: (1) 百球清, (四川拜耳公司生产, 主要成分为妥曲珠利) 20 mg/ (kg体重) 口服。 (2) 庆大霉素、用氯化钠生理盐水稀释、腹腔注射。

另外取粪便样品带回实验室, 用生理稀释, 用显微镜放大100倍镜检, 仔细观察, 果然可见圆形球虫卵囊。

3日后, 畜主打来电话, 仔猪服药1 d后, 效果明显, 服药2 d腹泻基本停止。数月后, 笔者又遇该案例畜主, 由于采取上述层层阻断措施, 基本解决了球虫病问题, 并准备引进高床设备, 以求进一步解决球虫病问题。

3 体会

3.1猪球虫病并非新病, 只是以前多为隐性感染, 危害不易觉察。而在较大规模猪场, 管理条件、硬件设备较好, 仔猪多饲养在高床, 卫生条件较好, 仔猪接触粪便的机会大大减少, 仔猪发病几率也降低。而在小规模猪场恰恰相反, 尤其是在平实水泥地面饲养仔猪, 潮湿温暖, 更易发生仔猪球虫病。球虫耐药性较强, 绝大多数抗菌药基本无效, 磺胺类药物在过去使用多年后, 现在的疗效也很差, 而球虫卵囊对多种消毒剂均有坚强的抵抗力, 所以在某些发病猪场, 若处理不当, 球虫病可能继发大肠杆菌等其它疾病, 最终造成不小经济损失。

3.2猪病诊断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实际, 现在隐性感染、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很多, 带菌者、带虫者比比皆是, 不要一检测到大肠杆菌、圆环病毒等病原物, 就下结论, 这很容易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在本例中, 畜主几次请人检测病死仔猪, 检测到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物, 或多种抗体, 这很正常, 其实, 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受条件限制, 实验室的诊断结果, 仅供临床参考, 经过我们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还是认为其原发病原, 主要病原是球虫病, 抓住了主要矛盾,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仔猪球虫病的防治 篇6

1流行情况

2008年3月份公主岭市大岭镇某养户新购入40~50日龄、体重10~15 kg仔猪200头, 进栏舍5 d后注射了猪瘟疫苗, 注苗第5天, 一栏舍20头仔猪中10头突然拉稀, 不久10间栏舍的仔猪大部分腹泻。开始误认为是细菌性疾病, 先后用过土霉素、痢菌净、氟哌酸、环丙杀星等注射或拌料给药均无明显的效果。本地兽医又按病毒性腹泻对症治疗, 病情也没有得到控制, 越发严重, 部分猪粪中有血液和黏液, 并有10头死亡。3月15日, 来公主岭市王氏康达畜禽疾病诊治中心就诊, 据了解该猪舍南北走向, 光线不足, 不通风, 舍内地面潮湿, 粪便较多, 舍内饲养密度过大。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 仅发现少数仔猪腹泻, 粪便呈糊状, 棕黄色或棕褐色;精神尚可, 食欲略有减少。几天后, 大部分仔猪排出黄白或黑色粘性糊状稀粪;精神沉郁, 有的喜卧, 食欲大减, 爱喝脏水;皮肤苍白, 明显贫血。随着病程的发展, 有的出现大便失禁, 频频排出带血的稀粪, 恶臭味并污染猪体的后躯, 肛门周边红肿, 并有努责现象, 严重的耳朵、腹下皮肤出现紫色, 不到1 h就会死亡。

3剖检变化

剖检5头病死猪, 主要病变见于小肠、盲肠、结肠, 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 表面黏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内容物稀薄, 混有血液和黏液, 呈暗红色;肠壁呈水肿、增厚, 肠系膜水肿或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肛门多松弛, 其他器官无特征性病变。

4实验室检验

4.1以病死猪肝、肾、心血触片或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发现少数细菌。

4.2采集病猪新鲜粪便,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集虫镜检和病变肠黏膜涂片300倍镜下检查卵囊。看到球形和亚球形卵囊, 囊壁较薄, 光滑, 无色, 孢子形成后囊壁常皱裂。无胚孔, 无极粒, 无卵囊余体。孢子囊椭圆形, 孢子余体颗粒状, 位于孢子囊的一端。无斯氏体。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 诊断为仔猪球虫病。

5防治措施

5.1立即对猪舍和环境消毒, 保持栏舍清洁卫生, 饮用清水,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K, 根据病情不同程度, 进行药物治疗。

5.2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仔猪与病猪隔离开。用河南正好兽药的磺胺间甲氧嘧啶1袋兑料200 kg, 连用5~7 d。

5.3对病情较严重的仔猪用全能1袋兑料50 kg, 连用5~7 d, 拉血便的仔猪配合止血敏肌肉注射。

5.4用药3 d后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 食欲恢复, 粪便变软未见有血液。

6讨论

6.1切实搞好猪舍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尽可能地降低饲养密度, 密切注意猪舍的通风状况;定期添加抗球虫药物并注意定期更换药物种类。

仔猪球虫病不只引起腹泻 篇7

仔猪在出生后最初几天里,肠道对其获得充足数量的初乳和乳汁以保持正常生长和建立充分的免疫能力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的肠道对生长仔猪获取较好生活和维持正常生长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并可防止继发感染,而后者能使疑染早期的仔猪健康状况复杂化。

断奶前的肠道健康情况也可能会影响断奶后的健康情况。

1 等孢球虫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等孢球虫能引起纤维素性肠炎,主要影响空肠中段和后段,常造成绒毛坏死和萎缩。

不同的科学家都已证实球虫病可对猪肠道的绒毛和黏膜造成严重破坏。

这可以被认为是猪在暴发球虫病期间经常发生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最近在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母猪场进行了一项仔猪感染等孢球虫试验,仔猪在产后6小时后实验性感染等孢球虫。

试验组仔猪在产后18小时进行球虫病治疗,而对照组不进行治疗。

结果发现,对照组仔猪在产后14天中因坏死性肠炎,出现了37.5%的死亡率,而试验组因进行了球虫病治疗而显著降低了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率。

本实验研究证实,球虫病触发了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的感染,并由此造成了较高死亡率,其原因是由于肠道绒毛被严重破坏所致。

在电子显微镜下也可以看到隆起的肠道黏膜受到了继发感染。

球虫病还可以与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隙病毒和沙门氏菌感染并发。

球虫病对肠道健康的主要作用是肠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诱因。'

虽然球虫病本身不会导致动物死亡,但它受继发感染影响使病况进一步恶化,其结果导致死亡率增高。

即使是亚临床状态,球虫病所造成的肠道黏膜损坏和功能下降仍可导致患病动物增重减少和生长迟缓,带来负面经济效益。'

鉴于该病的特点,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猪等孢球虫在感染动物后的潜伏期已经破坏了肠道绒毛,所以在生命开始后的关键时段预防球虫病对提高肠道健康更有意义。

2 治疗性预防法(梅塔免疫疗法)的

建议使用长效的细胞内抗球虫药“妥曲珠利”(5%百球清口服混悬液)来预防球虫病,3~5日龄猪推荐的一次性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0毫克。考虑猪等孢球虫存在不同的体内,细胞内发育阶段(裂体生殖、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广谱、长效和能在胞内发挥作用的百球清可有效控制球虫病。

在Mundt等(2007)完成的一项实验研究中,使3日龄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卵囊,一组仔猪在感染后2天用5%百球清(20毫克/千克BW)进行一次性地药物治疗,另一组仔猪在感染后两2、3和4天给予磺胺二甲嘧啶(200毫克/千克BW)治疗,第3组仔猪于感染后2天和3天给予地克珠利(2毫克/千克BW)治疗。

结果表明,5%百球清比另两种药物能更好地保护肠黏膜的绒毛,且使仔猪在感染后25天时获得最高的增重(与另外两组相比,增重百分比约高150%)。

此研究表明,百球净的治疗兼预防作用在控制球虫病和增进肠道健康方面非常有效。

3 德国的试验情况

在德国的一个母猪场,由于存在A型产气荚膜梭菌和球虫混合感染,仔猪在出生后头6天中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对此在仔猪1日龄时服用5%百球清以抑制猪等孢球虫的早期发育(潜伏期),同时以此提高仔猪的肠道健康。预防性给予5%百球清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坏死性肠炎)达64%,并至断奶时(28日龄)仔猪的平均个体体重提高了326克。

在出生后的头6天内以及至断奶时,仔猪的腹泻发生情况也明显减少。该研究证实,在仔猪出生后会立即受到产气荚膜梭菌和球虫混合感染的猪场中,用5%百球清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能有效改善动物的提高肠道健康,同时能提高生产性能。

4 经济效益

在比利时,将4窝存在亚临床球虫病的猪群分成二组,一组仔猪在3~5日龄时服用5%百球清(每千克体重服用20毫克妥曲珠利),另一组仔猪不服用药物。记录从治疗开始时直到断奶结束期间的死亡率和日增重。

与不服用药物的对照组仔猪相比,预防性给予5%百球清的治疗组仔猪日增重明显提高。预防性给予5%百球清的治疗组仔猪至断奶时日增重达到260克/天,而不服用药物的对照组仔猪至断奶时日增重为235克/天,两组相比差异显著。该研究证实,即使亚临床球虫感染也能损害仔猪的肠道健康,并可导致其日增重不足。

在意大利,Sca等(2009)分析了分别用百球清和磺胺+甲氧苄啶控制仔猪球虫病的经济效益。结果显示,百球清治疗组的仔猪断奶体重比磺胺+甲氧苄啶治疗组仔猪高出1.07千克,比对照组仔猪高出670克。

在投入回报率上,百球清治疗组为+8.6%,磺胺+甲氧苄啶治疗组为-11.9%。

Driesen等也指出,在用5%百球清进行球虫病预防性治疗后,抗生素使用量显著降低。这表明对球虫病的预防性治疗能减少仔猪肠道疾病的发病率。

为了研究用5%百球清进行球虫病预防性治疗对断奶后饲料转化率的影响,研究人员特在西班牙进行了一项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抗球虫治疗能保护肠道黏膜,改善仔猪的肠道健康和饲料转化率。

同对照组相比,用5%百球清进行预防性治疗,能显著降低56~105日龄猪的包内劳森氏菌的血清阳性率,表明用5%百球清进行预防性治疗能改善猪的肠道健康。

5 结论

仔猪肠道的健康对其生长性能,继发性细菌感染及饲料利用率会产生终身影响。

保护哺乳仔猪的肠道黏膜免受球虫病的危害,对防止因断奶前和断奶后发生肠道感染而导致生长迟缓和造成经济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控制球虫病的原理是基于预防潜伏期和发病期猪肠道黏膜绒毛受到损害,由此改善仔猪肠道健康。

仔猪和生长猪用5%百球清进行球虫病预防性治疗可有效提高肠道健康,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讲,百球清能有效控制球虫病;可控制因腹泻造成的死亡;可减少因继发感染造成的死亡,如产气荚膜梭菌+猪等孢球虫继发感染;可改善断奶后的饲料转化率;可减少包内劳森氏菌感染;能提高日增重,并增加投资回报;可保护肠道黏膜免受球虫病破坏;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

原题名:Does piglet coccidiosis cause diarrhoea only?

原作者:Abdulkerim deniz博士(Bayer Animal Health GmbH,Leverkusen,Germany);

养牛之道

我们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

仔猪球虫病的诊疗报告 篇8

1 流行情况调查

该猪场从外地购入一批仔猪共200头, 体重在13~33千克, 分2栋猪舍饲养, 由于猪舍简陋, 又正值雨季, 圈舍潮湿, 卫生条件极差且饲养密度大, 最初散发部分仔猪腹泻、厌食、消瘦。该批仔猪都曾经接种过猪瘟、猪伪狂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疫苗。该场兽医初诊为猪痢疾, 并用痢菌净等抗菌药物治疗, 未能治愈, 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约1周后, 全群暴发腹泻, 部分猪粪便混有血液, 猪只减食、瘦弱, 前后共死亡72例。

2 临床症状

病初部分仔猪表现腹泻, 粪便呈糊状、褐色或粽褐色, 食欲减退, 体温偏高, 呼吸正常。约1周后全群仔猪相继发病, 剧烈下痢, 呈水泻状, 粪便中有黏液、血样物和黏膜碎片, 恶臭, 污染猪体后躯, 体温升高至40℃~40.8℃, 病猪消瘦、贫血、脱水、饮欲增加、精神抑郁, 随着病程发展粪便中的血样物增多, 有的大便失禁, 严重者因虚脱而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猪尸体消瘦, 其主要病变在肠道, 肠壁血管扩张, 肠道黏膜充血、出血, 回肠、结肠内有血样粪便, 盲肠硬化、变脆, 充满凝血块和干酪样物质,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

4 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确诊为仔猪球虫病。

5 治疗

5.1 消毒

用百毒杀对猪舍四周彻底消毒, 用过氧乙酸带猪消毒, 可防止其他病原菌继发感染。保持圈舍卫生, 供应清洁饮水, 提高饲粮中维生素的含量, 补充电解质,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5.2 药物治疗

5.2.1 用2.5%氟哌酸水溶剂1.0克/升水, 供猪

只自由饮用, 连用3天;然后改为氨丙啉50毫克千克体重混饲或饮水, 连用5天, 停药2天, 每吨饲粮中添加磺胺二甲嘧啶500克, 全群饲喂, 连喂1周。对脱水病猪要及时隔离、精心饲养、进行补液、提高机体抵抗力, 减少死亡。

5.2.2 治疗效果

用药1周后病情基本控制, 粪便变软, 未见带血黏液, 除治疗期间死亡6头外, 其余全部存活。2周后随机抽检20头仔猪的新鲜粪便, 未发现球虫卵囊、繁殖子和繁殖体。

6 体会

6.1 各种球虫对抗球虫药的敏感性不同, 应及早确定主要致病虫种, 以便选用针对性的抗球虫药。

6.2 此病的流行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特别是

多雨季节, 圈舍卫生不洁、潮湿适宜球虫卵囊的发育, 此时饲养管理相对较差的猪场可诱导本病的发生。

6.3 感染性球虫卵囊侵入猪体后, 侵害上皮细

胞, 使之崩解, 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 引起炎症, 导致死亡。同时引起仔猪发育不良, 饲料报酬降低, 给养猪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病关键在于预防, 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定期对猪群的新鲜粪便进行抽检, 一旦发现, 及时在饲粮中添加抗球虫药物。

6.4 猪球虫病主要使仔猪产生明显的临床症

哺乳仔猪球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篇9

1发病原因

在已知的十几种球虫中, 猪等孢子球虫是引起哺乳期仔猪球虫病症状的主要病原。其卵囊可抵抗产房内使用的多数消毒剂, 而且在潮湿条件下可存活数月。其较短的潜伏期 (4 d) 与孢子化时间 (12 h) 加之集约化猪场仔猪栏的高环境温度 (35~38℃) , 使等孢子球虫生活史很易完成, 促进了猪等孢子球虫在产房内的传播。球虫卵囊常存附于粪便及产房栏表面, 前一窝仔猪留下的卵囊很容易感染下一窝仔猪;同一窝仔猪间的同群感染现象也很严重。同时, 踩踏了含卵囊猪粪的工作人员也可将猪等抱球虫散播至整个猪舍。

2表现症状

临床典型表现为7~21日龄的哺乳仔猪排出黄白色至棕黄色粘糊状便, 粪便粘液带有气泡, 1~2 d后表现为有酸乳臭味的水样稀便, 但并不出现血便。粪便沾满猪体, 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染病仔猪体质虚弱、少动喜卧, 发病期间可继续吮乳, 但被毛粗糙, 发育减缓甚或体重减轻。腹泻可持续4~8 d, 腹泻初期仔猪体温正常, 中期升高, 死前体温下降。如单纯感染球虫, 死亡率一般为中等程度;倘若卫生条件差, 容易同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混合感染, 病情复杂恶劣, 死亡率增高。

3预防措施

3.1保持产房卫生

规模化猪场产房须“全进全出”, 每批猪转出后须对产房进行彻底消毒, 以杀灭球虫卵囊。采用火焰喷灯消毒效果最明显, 如猪场使用塑料地板, 可选择高压热水 (>70℃) 冲洗。控制产房内湿度, 如湿度过大可撒布石灰吸潮。使用甲酚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在产后1周内须格外注意, 保持产房内的干燥清洁, 及时清理粪便, 并防止由于饲养、技术人员踩踏粪便带入卵囊。在转进母猪前, 必须对母猪进行清洗、消毒, 做好母猪定期驱虫工作。

3.2药物预防

良好的产房卫生条件可以减少产房内病原体的数量, 但是想要将病原体完全消除几乎不可能。极少的残留球虫卵囊即可引起严重的病变流行。所以在球虫病发生率较高的猪场, 在保证产房卫生条件的同时, 还须要进行一定的药物预防。由于目前猪球虫病尚无商品化疫苗, 猪场多采用在产房母猪饲料中添加一些抗球虫药的方法来预防, 但效果并不确定。临床控制仔猪球虫病效果最好的药剂为5%妥曲珠利混悬液。于出生第一周内口服1~2 mL, 可显著减少随后腹泻病的发生。

4诊断与治疗

4.1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必要时可镜检球虫卵囊。对产房的多窝仔猪进行粪便漂浮检查时宜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2~3 d时进行。采样时应以窝为单位, 同窝的粪便混合后镜检。从直肠采集仔猪粪便,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直接涂片法检查, 在显微镜下, 见近乎圆形的淡黄褐色的等孢球虫卵囊, 可作出确诊。球虫病易与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兰氏类圆线虫病、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下痢混淆。其中, 传染性胃肠炎病、轮状病毒病、流行性腹泻虽然也表现为抗生素治疗无效, 但其多于寒冷季节发病, 病情凶猛, 进展快, 伴有呕吐, 极易脱水死亡, 且死亡率比球虫病高得多。梭菌性肠炎常见3日龄内的新生仔猪, 以排血痢为主, 较易鉴别。

4.2治疗

多使用妥曲珠利 (甲苯三嗪酮) 混悬液进行治疗, 其对仔猪球虫病有特效。能够降低球虫卵排出, 阻止球虫病流行。使仔猪下痢停止, 症状消失。可配合使用磺胺类药物, 如磺胺六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以加强效果, 磺胺类药物主要作用于寄生虫的无性繁殖阶段, 须连续用药5~7 d方有效。与治疗仔猪球虫病本身相比, 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

上一篇:减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下一篇:合理开发与利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