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菌

2024-05-15

脑膜炎奈瑟菌(精选四篇)

脑膜炎奈瑟菌 篇1

1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放的2007年度微生物质控样品, 为冻干菌种, 玻璃管装, 表面光滑无裂痕。

1.2 检验方法

按GB 16884-1997脑膜炎奈瑟菌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1]。

1.3 培养基、生化试剂及诊断血清

1.3.1 培养基

哥伦比亚琼脂、胰蛋白胨大豆琼脂、脑心浸出肉汤、MH肉汤 (以上均为英国OXOID试剂) ;绵羊全血 (沈阳康泰) ;肉浸液肉汤 (自行配制, 性能试验及无菌试验均符合要求)

1.3.2 生化试剂

鉴定中所用的氧化酶试验纸片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鉴定奈瑟菌用生化管: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果糖、乳糖均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以上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3 诊断血清

脑膜炎奈瑟菌诊断血清, 由北京蓝伯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081225) 。

2结果与讨论

2.1 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

2.1.1 分离培养

以无菌手续打开质控样品, 取冻干颗粒米粒大小加入肉浸液肉汤中 (每管1 ml) , 置于烛缸中, 点燃蜡烛后加盖密封, 37℃ 24 h培养。肉浸液肉汤中见浑浊生长[2]。将培养液分别分离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置烛缸中37℃ 24 h培养。培养后, 见血平板形成中等大小 (1~2 mm) 、光滑湿润、略带灰色、半透明、不产生色素、用接种针触之略带粘性、不溶血菌落。培养较久时, 菌体出现自溶, 多次转种以后, 菌落变为粗糙。巧克力平板上为中等大小 (1~2 mm) 、光滑湿润、略带灰色、半透明菌落[3,4]。

2.1.2 形态染色

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肾形, 双凹面相对。

2.1.3 生化鉴定

取该菌的纯培养物, 分别接种鉴定奈瑟氏菌用生化管, 每管取2~3接种针。烛缸中37℃培养, 观察7 d。氧化酶+、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果糖-、乳糖-, 符合奈瑟氏菌属的生化反应。

2.2 血清学鉴定

血清分型时出现自凝现象, 采用沙门菌自凝处理方法:取纯培养物接种于肉浸液肉汤中, 置于烛缸中37℃ 24 h培养, 3 000 r/min 30 min离心, 取上清, 反复培养2~3次, 最后取上清分离于血平板, 再进行血清凝集试验, 脑膜炎奈瑟菌诊断血清多价Ⅰ+++, A群+++, 盐水对照-, 最后确认血清型, 鉴定为A群脑膜炎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营养要求比较高, 抵抗力很弱常易自溶, 在鉴定过程中易出现自凝现象, 给血清学分型造成困难。笔者采用上述方法处理脑膜炎奈瑟菌自凝现象收到较好效果。在菌种鉴定、保藏等工作中本方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GB16884-199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S〕.

〔2〕何晓青, 吴光先, 辜清吾, 等.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9:349-351.

〔3〕李仲三, 邢玉兰, 路文彬.卫生防疫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0:39-4.

脑膜炎奈瑟菌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到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 并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采用细菌培养法检测的有267例, 采用细菌培养法联合普通PCR法检测的165例, 细菌培养法检测中, 男122例, 女145例, 年龄27~69岁, 平均年龄 (41.92±19.15) 岁;普通PCR法联合细菌培养法检测中男性90例, 女性75例, 年龄25~71岁, 平均年龄 (40.82±18.77) 岁, 所选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 并自愿参与本实验, 排除具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肿瘤疾病以及炎症感染的人群。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提交医院伦理学会审批并获准。

由Therm公司生产二氧化碳培养箱, 由美国ABI公司生产ABI7500荧光定量PCR仪。由赛默飞世尔生物化学制品有限公司提供巧克力双抗琼脂平板,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脑膜炎奈瑟氏菌诊断血清, 美国Gibical公司生产2×PCR Pre-mix、分子级无菌纯水, 青岛海博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化鉴定所用试剂, 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特异引物, 具体可参照国家疾控中心扩增, 如引物为orf-2f, 引物序列:5’cgcaataggtatatatattcttcc-3’, 扩增片段长度为400bp, 鉴定特性为Nm A群。

1.2 方法

1.2.1 细菌培养法

采用无菌棉拭子拭擦对悬雍垂后鼻咽部黏膜处, 立即接种预温的双抗巧克力琼脂血平板, 成功接种后送到保温箱保温后再送入检验室, 之后送入检验室。检验人员要在检验室中挑取直径1~2 mm的半透明、湿润、灰白色的菌落, 将其放置于带有5%二氧化碳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18~24 h, 挑取涂片染色, 根据镜检结果发现要进一步分离鉴定革兰阴性双球菌患者及氧化酶试验阳性患者所携带的细菌。

1.2.2 普通PCR法和细菌培养法相结合

采用无菌棉拭子拭擦对悬雍垂后鼻咽部黏膜处, 立即接种预温的双抗巧克力琼脂血平板, 成功接种后送到保温箱保温后再送入检验室, 检验人员要在检验室中挑取直径1~2 mm的半透明、湿润、灰白色的菌落, 将其放置于带有5%二氧化碳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18~24 h, 挑取涂片染色, 通过镜检可得知, 根据镜检结果发现要进一步分离鉴定革兰阴性双球菌患者及氧化酶试验阳性患者所携带的细菌, 采用水煮法提取不发酵乳糖、蔗糖的菌落。取100~200μL纯水和一定量的新鲜培养物相互混浊, 沸水煮20 min后1000 rpm离心5 min提取上清液吸, 最后做成DNA模板。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种检测方式的检出结果采用[n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表示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单纯细菌培养法的受检者有267例, 共检出7株脑膜炎奈瑟氏菌, 2株B群, 1株X群, 2株C群, 有2份不可分群的流脑菌株出现在血清上。采用细菌培养法和普通PCR法有165例, 其中检出12株脑膜炎奈瑟氏菌, 检出5株B群, 3株X群, 2株C群, 1株W135群, 不可分群现象不存在。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

3 讨论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即致病菌由鼻咽部逐渐侵入血循环, 形成败血症后局限于脊髓膜和脑膜, 患者多出现呕吐、皮肤瘀点、发热、头痛等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3,4]。该病发病迅速, 病死率达到20%且有严重后遗症[5]。临床表现多分为轻型和普通型, 其中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时, 有轻微病变, 患者多出现轻微头痛、低热、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临床表现, 存有脑膜刺激征及皮肤出现少数细小出血点, 脑脊液无多无明显变化, 通过咽拭子培养发现病原菌[6,7,8]。细菌培养法下的流行性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率是比较低的, 这种方法对诊断血清质量、实验室环境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 受限制性条件较多[9]。而该次实验重点探讨的PCR法与细菌培养法联合检测法, 该法能够更加直观地检测出这种病菌, 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该文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单纯细菌培养法的受检者有267例, 共检出7株脑膜炎奈瑟氏菌, 2株B群, 1株X群, 2株C群, 有2份不可分群的流脑菌株出现在血清上。采用细菌培养法和普通PCR法有165例, 其中检出12株脑膜炎奈瑟氏菌, 检出5株B群, 3株X群, 2株C群, 1株W135群, 不可分群现象不存在。由此说明, 细菌培养法与诊断血清质量、人员因素及实验室环境条件有着紧密联系, 因此才会出现较低的检出率, 而细菌培养法联合普通PCR法检测流行性脑膜炎奈瑟氏菌, 检测结果有着更强的直观性, 上述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流行性脑膜炎奈瑟氏菌的检出率。研究结果中有1份不可分群的株菌分群为W135, 主要是通过特异性基因扩增, 也正是这群呈现出扩增阳性的群特异性基因才出现了上述结果。然而这种特异性基因中有滑移错配、缺失等现象, 表现为不可分群血清, 其荚膜也不能得到正常表达。谢国勇[10]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 在直接涂片法、细菌培养法、PCR检测法3种检测法中, PCR检测法的灵敏度最高、特异性最强, 是临床检测奈瑟氏菌的理想方法, 与本研究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在流行性脑膜炎奈瑟氏菌的检测中应用普通PCR法检测技术和传统的细菌培养法效果显著, 能有效提高脑膜炎奈瑟氏菌的检出率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莹.普通PCR法与细菌培养法相结合检测流行性脑膜炎奈瑟氏菌[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11 (20) :123-124.

[2]郭琍, 黄志峰, 任结梅等.广东省近两年流行性脑膜炎奈瑟氏菌菌群分布及药敏性结果分析[J].今日药学, 2011, 21 (12) :764-765.

[3]吕锡亮.2011年和2012年某医院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3 (3) :132-133.

[4]金湘东.洛阳市2004—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及学校内疫情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12 (9) :89-90.

[5]Lydiane Agier, Hélène Broutin, Eric Bertherat et al.Timely detection of bacterial meningitis epidemics at district level:a study in three countries of the African Meningitis Belt.[J].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2013, 107 (1) :30-36.

[6]Andes, David, Casadevall, Arturo.Insights into fungal pathogenesis from the iatrogenic epidemic of Exserohilum rostratum fungal meningitis[J].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2013, 61 (22) :143-145.

[7]贺爱民, 陈文萍.4例C群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的分离培养及药敏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7) :3814-3815.

[8]李漫时, 王敏, 颜丙玉, 等.2005年山东省部分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带菌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09, 14 (1) :47-48.

[9]王珊珊, 杨越, 王婷婷, 等.A群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含量检测免疫速率比浊方法的建立及验证[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5, 28 (9) :970-972.

脑膜炎奈瑟菌 篇3

检测淋球菌的方法很多, 2010年下半年我们对210例门诊可疑患者取样进行了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210例女性疑似淋病患者, 年龄23岁~60岁, 对每位患者收集3份阴道分泌物标本, 1份做涂片镜检法, 1份用于淋球菌培养, 1份做PCR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 (1) PCR扩增仪4800 (美国) ; (2) Olympus显微镜 (日本) ; (3) 电热恒温培养箱 (湖北省黄山市医疗器械厂) 。主要试剂: (1) T-M培养基; (2) 淋球菌PCR检测试剂盒 (上海) 20人份/kit; (3) 美蓝试剂 (北京化学试剂公司) ; (4) WHO的淋球菌标准株At (-70℃保存) 。

1.3 方法

1.3.1 淋菌直接涂片镜检法

将标本棉拭子在载玻片上轻轻滚动, 待玻片干燥后固定, 给予革兰染色后镜检, 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内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为阳性。

1.3.2 淋球菌培养法

将常规方法取得的宫颈分泌物标本接种在预热的淋球菌培养基上, 在CO2孵箱35℃培养约24 h~48 h, 如发现菌落直径0.5 mm~1.0 mm, 呈半透明灰白色, 湿润, 且涂片镜检为革兰阴性双球菌, 触媒氧化酶阳性, 生化反应麦芽糖阳性, 葡萄糖阳性, 蔗糖阴性, 果糖阴性、硝酸盐阴性, 则可认定为淋病奈瑟菌。

1.3.3 PCR检测

取宫颈分泌物棉拭子放置在生理盐水2 m L中漂洗片刻 (对于有较多污物的可经过3 000转/min离心约2 min) , 取上清液约400 m L, 1 500转/min离心10 min, 沉淀中加入40μL裂解液, 混匀后放置在100℃水浴中5 min, 再1 000转/min离心2 min。取上清液3μL加入淋球菌PCR反应液20μL, 加脱氧核糖核酸 (DNA) 聚合酶混匀后稍离心, 滴入液体石蜡油2滴, 放于DNA扩增仪上94℃预变性2 min, 再按94℃30 s、55℃30 s、70℃60 s顺序扩增35个循环。之后取15μL反应液置于2%琼脂扩凝胶电泳30 min, 于紫外灯光下观察, 如果390 bp处出现橙黄色条带, 可判定淋球菌阳性。

2 结果

210例女性淋病疑似患者的标本经淋病奈瑟菌涂片镜检法检测阳性率为43%, 淋球菌培养法检测阳性率为39%, PCR法检测阳性率为48%。其中涂片法与培养法相比较, 二者均阳性60例, 均阴性98例, 涂片法阳性、培养法阴性31例, 涂片法阴性培养法阳性22例。PCR法与培养法相比较, 二者均阳性72例, 均阴性86例, PCR法阳性、培养法阴性21例, PCR法阴性、培养法阳性31例。

3 讨论

女性宫颈淋球菌感染的症状较轻, 往往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 使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而目前常用于淋球菌检测的涂片法和培养法的敏感性不高, 更使一些淋病患者漏诊。我国淋病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是[1]: (1) 直接涂片镜检在中性粒细胞内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 (2) 淋病奈瑟菌培养阳性。培养法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但耗时长, 多需24 h方可得到结果, 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淋球菌培养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女性和男性患者敏感性均高, 因此, 培养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查和诊断淋球菌患者的主要实验室方法。但由于淋球菌对外界抵抗力低, 生长条件苛刻, 其检测敏感性受许多条件制约;尤其是近年来, 不少患者在就诊前已接受过非正规抗生素治疗, 使得细菌培养更加困难, 因而在细菌死亡或早期使用抗生素时易产生假阴性结果, 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法的检出率[2]。实际工作中多在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时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PCR法检测淋球菌具有快速的特点, 只要3 h即可出结果, 且阳性率较高, 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发现其假阳性较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 故必须保证试剂质量达国际水平, 且标本的离心、扩增及电泳、结果观察分开房间操作, 方可控制污染, 解决假阳性的问题。淋球菌涂片镜检法所需设备简单, 操作快速、简便。造成女性淋球菌涂片镜检法阳性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取材时, 因为女性阴道分泌物呈酸性, 淋球菌在酸性条件下可自溶, 取材时如果棉拭子碰到阴道壁, 会降低淋球菌的检出率;其次宫颈及阴道杂菌很多, 有时在形态上很像淋球菌, 给镜检判断造成困难。只要取材、涂片、染色方法得当, 其阳性率可达50%~99%。

参考文献

[1]刘彦春, 连石, 朱威, 等.涂片、培养、聚合酶链反应和连接酶链反应几种方法检测宫颈淋球菌感染[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 32 (4) :191-192.

脑膜炎奈瑟菌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菌株来源:所用菌株来自于宝安区西乡医院就诊患者, 219株淋病奈瑟菌感染者, 其中男性患者164株, 女性患者58株。男性自尿道口内2~4 cm, 女性于宫颈一二厘米处采集分泌物于无菌盐水管中备用。质控菌淋病奈瑟菌ATCC 49226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WHO淋病奈瑟菌标准株由中国性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赠送。

1.2 方法

淋病奈瑟菌分离培养:取分泌物接种于淋球菌选择培养基置5%CO2、37 ℃环境下, 20~24 h培养, 经染色、镜检、生化、氧化酶鉴定确认。

1.3 药敏试验

①直接挑取培养出的菌落, 用0.9%盐水制成菌悬液, 调整悬液浊度至相当于0.5号麦氏单位;②以无菌棉拭沾取菌液, 均匀涂布于淋球菌药敏平板表面, 将药敏纸片贴于平板表面, 各纸片间距25 mm以上, 置5%CO2中37 ℃培养, 24~48 h后测量抑菌圈。

1.4 判断标准

按FDA批准判断结果, 淋病奈瑟菌抑菌圈直径:青霉素≤26 mm为耐药, 大观霉素≤14 mm为耐药, 头孢曲松<31 mm为耐药, 头孢噻肟<31 mm为耐药, 环丙沙星≤27 mm为耐药, 四环索≤30为耐药。

1.5 β-内酰胺酶测定

采用淀粉-碘测定法。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淋病患者比较

本次采用的临床确诊检验方法为培养法, 统计对象是2005年1月1日—2011年3月10日之间在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就诊的所有初诊病人和复诊病人之和, 结果见表1。

2.2 淋病患者同时混合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情况

6年中做支、衣原体检测患者13 929例, 其中支原体、衣原体混合感染者为3.65%, 有支原体合并淋球菌感染者占4.03%。见表2。

2.3 淋球菌对各种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219例淋病奈瑟菌分离株, 其对环丙沙星100%耐药, 其次是氧氟沙星和四环素耐药率均达80%以上, 青霉素耐药率为72.60%,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大观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5%、13.47%和2.74%, 未发现对头孢西丁耐药菌株。见表3。

注:CTX—头孢噻肟;CRO—头孢曲松;FOX—头孢西丁;CXM—头孢呋辛;CIP—环丙沙星;OFL—氧氟沙星;PEN—青霉素;SPE—大观霉素;TET—四环素。

2.4 淋球菌多重耐药结果分析

由检测结果可知, 淋病奈瑟菌不仅对很多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 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多重耐药情况, 本次选取集中常用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进行耐药性测试, 结果见表4。

注:CTX—头孢噻肟;CRO—头孢曲松;FOX—头孢西丁;CXM—头孢呋辛;CIP—环丙沙星;OFL—氧氟沙星;PEN—青霉素;SPE—大观霉素;TET—四环素。

3 讨论

淋病是属于性传播疾病, 本次调查发现男性感染率远远高于女性, 原因可能是男性的社会活动多, 性生活多于女性, 个别人有多个性伙伴。淋病是唯一通过性生活传播的疾病。淋病耐药菌株逐年增多, 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主要由染色体和质粒介导, 但质粒介导引起的耐药性更为严重。高度耐青霉素的产β-内酰胺酶淋病奈瑟菌和四环素高度耐药菌株都是由质粒介导的高度耐药。自1976年英国首次检出质粒介导的耐青霉素淋病奈瑟菌以来, 世界各地和我国许多地区都报道了耐青霉素淋球菌 (PRNG) 的流行情况[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认为, 当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菌百分率超过5%时, 该药就不应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4]。喹诺酮类是合成的抗菌药物[5], 价格相对低廉, 对众多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广泛用于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感染, 尤其对泌尿生殖道的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环丙沙星是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 初上市时对淋病奈瑟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是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CDC 1989年推荐用于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近年来其耐药率逐年上升, 据日本报道, 耐药率为24%, 孟加拉国为49%, 中国1997年耐药率为55.8%。因此,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环丙沙星耐药率高达92.69%, 高于上述报道, 与本地区近几年连续监测结果相近, 说明本地区存在耐喹诺酮类淋病奈瑟菌。另外, 72%以上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 在本地区不应将青霉素再作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虽然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抗菌活性很强, 但是近几年也出现个别耐头孢曲松和耐大观霉素的菌株。大观霉素一直为治疗淋病的优选药物[6]。本研究结果显示, 未见耐头孢西丁菌株, 大观霉素耐药菌株为2.74%, 医生在凭经验用药时可选择将头孢西丁和大观霉素做为首选。

国内同行和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 不仅不同地区的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分离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在变化, 所以持续耐药性监测, 掌握淋球菌的耐药动态, 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另外, 研究发现多重耐药比较突出, 这将给我们的淋病治疗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应加强耐药监测, 以便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部分地区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淋病奈瑟菌感染性别差异及耐药谱, 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 为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淋病奈瑟菌采用TM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鉴定, 药敏结果采用K-B法。结果 219例淋病患者中男性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2.80%、5.40%, 其对氟喹诺酮类和四环素耐药率均达80%以上, 对青霉素耐药率为72.60%, 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大观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5%、13.47%和2.74%, 未发现对头孢西丁耐药菌株。结论 淋病奈瑟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西丁的敏感性较高, 可作为医生凭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 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 尽量少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关键词:分泌物,淋病奈瑟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参考文献

[1]欧阳育琪, 陈亚光, 苏湘兰, 等.郴州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性特点分析[J].中国微生物学杂志, 2002, 13 (2) :94.

[2]赵宏儒, 刘艳芳, 赵翠英.河北省奈瑟氏淋病双球菌耐药牲分析[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 2001, 2 (4) :268-269.

[3]吴兴中, 郑和平, 黄进梅, 等.广州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 (3) :215-218.

[4]栗素娟, 汪兰荣, 李其峰.淋病奈瑟菌耐药性分析[J].厂矿医药卫生杂志, 2000, 16 (3) :221-222.

[5]赵宏儒, 刘艳芳, 赵翠英.淋病奈瑟菌耐药性监测[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 18 (2) :38-39.

上一篇:我国司法改革原则探究下一篇: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