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竞争

2024-06-08

自主竞争(精选十篇)

自主竞争 篇1

是什么加剧了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

一是外资挤占了市场空间。自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 外资品牌便和自主品牌在各个层面展开了竞争。除了争夺市场和用户之外还有文化之间的竞争, 但这属于不同级别的竞争, 跨国公司定位高端市场, 自主品牌身陷红海市场, 跨国公司和自主品牌之间冲突并不激烈。

在国内, 竞争最惨烈的不是跨国公司和自主品牌之间的你死我活的竞争, 而恰恰是自主品牌之间的内部互相厮杀。从近10年我国农机市场的发展情况看, 其竞争激烈程度与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等行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竞争的策略看, 产业集群之间, 企业与企业之间, 是竞争多而合作少, 也没有形成产业联盟, 所以在面对外资品牌入侵的时候, 不能以一个整体来迎敌, 而是各自为战, 最终被外资各个击破, 一些优秀的民族品牌成为寄人篱下的附庸, 随着时间的推移, 慢慢在国内市场上消声匿迹, 这种情形让钟情自主品牌的人扼腕叹息。

加入WTO之后, 由于没有进入门槛的限制, 跨国农机大鳄开始陆续进入中国。2004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 国家在农机产业发展上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但各地方为了吸引外资, 在用地、资金等方面都为外资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 所以实质上外资在国内得到了超国民待遇。从这个角度上看, 自主品牌实际上受到了歧视, 而跨国公司挟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等优势开始加快了在中国的扩张, 并且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首先占据高端市场, 这样国内企业被迫挤在中低端环节, 被迫在红海市场上挣扎。

二是补贴政策造成的“超生”现象。毫无疑问, 农机购置补贴激发了国内蛰伏已久的需求, 形成了国内农机市场近10年的超前繁荣, 各种企业都赚得盆满钵溢。但有学者表示补贴政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补贴政策是国家指导的, 类似于计划经济的性质, 企业产品要想获得补贴资格就必须进入国家和地方的补贴目录, 所以企业在经营策略上选择了满足补贴目录的要求而不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自主品牌企业长期跟着补贴政策走, “补贴什么就生产什么, 什么东西好卖就生产什么”, 实际上是得到了眼前的利益, 而失去了未来发展的机会, 而这些失去的机会将成为跨国公司的机遇。另外, 补贴政策对企业的进入门槛限定很低, 一些地方为了保护本地企业, 或明或暗地支持本地产品, 一些本来已经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 一些已经消失的地方品牌死灰复燃了。据农业部公开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 国内大大小小的农机制造企业超过了8 000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 500多家, 农机流通企业也超过了8 000家, 每一个子行业都有数百家企业在竞争, 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一个成熟的行业最终只会留下5~7家优势企业, 国内8 000多家农机企业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而这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无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 补贴政策也加剧了自主品牌之间同质化恶性竞争。

多元化与专业化经营模式的竞争

企业之间的竞争, 表面上看是产品之间的竞争, 但实质上是经营模式之间的竞争, 经营模式的优劣性决定着产品在市场上的最终表现, 所以首先应该对自主农机品牌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说起自主品牌的农机企业就不得不说一拖集团。于1955年建成投产的一拖集团被喻为共和国农机工业的“长子”。一拖集团曾经尝试过许多经营模式, 最终选择了以拖拉机产品为主业, 收获机、柴油机为辅, 工程机械、车辆、零部件为补充的跨界极大的多元化之路。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在农机行业需求不景气时曾经帮助一拖集团走过了生存的难关, 但也让一拖集团的发展方向变得模糊, 有限资源被分散使用, 让一拖集团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弯路。其他企业应该引以为戒的, 但事实上一拖集团的多元化模式却被许多企业复制, 转而成为了中国农机行业内最主要的一种经营模式。

一是新兴的大企业集团几乎都采取多元化经营的策略。如福田雷沃重工几乎一开始就采取多元化经营的业务模式, 有拖拉机、收获机、工程机械、动力机械, 甚至还有三轮汽车等业务。再如新进入农机行业的奇瑞重工, 进入伊始就开始在拖拉机、收获机、工程机械、粮食后加工和海洋设备等领域全面布局。时风集团、五征集团和常发集团等都采取的是农机产品全覆盖战略。

二是实行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在规模扩大后也选择了多元化经营。在中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 就是一旦企业凭单一产品或专业化经营在市场上挖到第一桶金之后, 就抵挡不住市场的诱惑, 往往会选择向其他领域扩张, 甚至是跨界经营。

这种情况在农机行业很常见, 但尤以近几年为甚。如专业生产水稻收割机的沃得进入了大轮拖市场, 柳林进入了玉米收获机市场, 号称“兖州三丰”的玉米收获机企业大丰、玉米、国丰进入了小麦机、水稻机、经济类收获机、机具市场。另外, 其他一些较大的拖拉机生产企业、农机具生产企业趁着农机补贴政策的东风, 按耐不住也纷纷选择了多元化扩张之路。所以在国内自主品牌之间, 多元化经营模式较有市场, 目前被大多数企业使用;而单一产品和专业化经营这种让许多企业发家致富的法宝却很容易被农机企业摒弃。

笔者坚持认为, 至少对于实力弱小的企业, 请不要放弃专业化经营而盲目的实行多元化经营, 从长远看专一化经营会给企业带来无穷的好处。如美国的企业和日本的企业, 美国企业喜欢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 针对细分市场提供专业化的产品, 实行专一经营。日本人喜欢组建大企业集团, 每一个株式会社是一个小王国, 其产品可以覆盖整个产业族, 如日本松下、索尼、富士和佳能等, 这些企业都实行的是多元化经营, 产品大而全, 品类无所不包。在二战后, 经济恢复期, 日本企业凭借着多元化经营的内部市场优势和产业集团之间纵横联盟的优势曾经打败了许多实行单一化经营的美国大公司。但随着时间推移, 实行多元经营的日本大公司由于产品线不清晰、资源分散等多元化经营的弊端, 在经济不景气时纷纷陷入了经营困境, 而美国一些实行专业化经营的公司却越来越强大, 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其中的佼佼者如戴尔、苹果公司、微软和可口可乐等。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经营模式, 将决定这个企业最终能走多远, 在多元化与专业化之间, 国内农机企业应该三思而后行。

拖拉机行业内部竞争

谈过了经营模式之间的竞争之后, 下一步说说各个产业内部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首先盘点一下拖拉机行业内部竞争态势。通常情况下国内拖拉机产品可分为轮式拖拉机、履带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履带拖拉机国内现仅有两三家企业在生产, 其中一拖集团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但国内年需求量也仅有2 500台左右, 手扶拖拉机虽然销量仍不少, 但属于夕阳产业, 正被轮式拖拉机取代, 这里不再赘述, 重点分析一下轮式拖拉机行业的竞争态势。

根据产品功率大小, 我国通常将轮式拖拉机分为大型拖拉机 (51.5 kW以上) 、中型拖拉机 (18.4~51.5 kW) 和小型拖拉机 (18.4 kW以下) 共3个功率段, 相应的可分3个层次对轮式拖拉机竞争情况分析。

(1) 大型拖拉机之双雄争霸。自主品牌中的中国一拖和雷沃重工是国内农机产业的骄傲, 两家企业市场占有率相加大于65%。面对外资的步步紧逼, 这两家企业用迥然不同的策略进行应战, 目前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保持着竞争优势。在大轮拖行业, 中国一拖和福田雷沃重工展开了长达10年的双雄争霸。双方在产品各功率段和市场上展开了犬牙交错的贴身肉搏战, 双方都在努力进行着核心能力的培育, 都在不断的成长。由于技术的溢出效应, 整个拖拉机行业技术也得到了提升。另外, 这两家企业的快速发展, 也有效地阻击了迪尔天拖、上海纽荷兰等外资大轮拖生产企业的扩张速度。除了中国一拖和福田雷沃重工, 五征、常发、时风等自主品牌近年来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2) 中型拖拉机之群雄混战。国内中轮拖年需求量已经超过了20万台, 此功率段产品技术门槛低于大轮拖。由于生产企业众多, 所以技术猎取也比较容易, 近几年进入的企业很多, 是当前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领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目前仍处于群雄混战的阶段, 优势企业大多是各领风骚两三年, 行业处于剧烈动荡期。目前, 东风农机、一拖集团、福田雷沃重工、常发、迪尔宁波、黄海金马6家企业竞争实力最强, 但每家市场占有率都没有突破2 0%, 各企业年销量差距很小。2011年一拖集团凭借在大轮拖的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 再加之剥离了收获机、工程机械等非主营业务之后, 资源利用提高, 竞争优势逐渐凸现, 其中轮拖销量快速增长, 市场份额增加, 有望在此功率段奠定王者的地位, 结束长期以来行业无序混战的状态。宁波奔野加入约翰迪尔阵营后于2011年全线产品切换成迪尔商标, 有了品牌优势, 再加上迪尔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的支持, 其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升, 发展后劲十足。黄海金马和东风农机属于出口导向型的企业, 随着国外市场的复苏和其对国内市场的重视, 近两年内销也在不断增加。所以中轮拖市场仍充满变数。

(3) 小轮拖之一股独大。作为农机行业的功勋产品, 小四轮拖拉机年销售量一度突破了100万台, 但随着土地集约化经营, 小四轮拖拉机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土壤, 目前年需求量已经降到30万台。随着其农田作业功能被大中轮拖取代, 运输功能被低速货车取代, 后期需求量还会下降, 将会有更多的生产企业不断退出这个市场。当前时风、中国一拖和福田雷沃重工3个自主品牌占据行业前3的地位, 其中时风占有率在60%左右, 一拖集团拥有数量巨大的用户群体, 市场份额稳定增长, 福田雷沃重工的小轮拖也拥有稳定的用户群, 可以说三雄都有很强的实力, 具有各自的独特优势, 但时风凭借强大内部供应链成本优势和下沉得更彻底的渠道网络, 占据着优势地位。除这3家优势企业外, 山东、河南的众多小轮拖企业“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瞅准市场机会, 选择多路突围, 如一些企业专注于“大棚王”, 一些企业进入果园机市场, 一些企业推出了变型小四轮, 一些企业转业生产微型农机具等。

收获机行业内部竞争

3大粮食作物由于生物性状和收获方式各有特点, 需要不同的收获机械, 所以国内收获机行业也相应的分成了小麦收割机、水稻收割机和玉米收获机3大行业。其中, 小麦收割机和水稻收割机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玉米收获机则正是朝阳产业, 吸引着新企业的不断加入。

(1) 小麦收割机之福田雷沃重工“独孤求败”。当前小麦收割机行业处于主导垄断的竞争态势, 福田雷沃重工独霸中小功率产品的江湖, 固然有新老企业不断站出来挑战, 但其霸主地位不但难以憾动, 反而市场竞争实力越来越强, 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从2007年开始, 福田谷神小麦收割机市场占有率已经超60%, 好的年份甚至达到70%, 行业内其他厂家的市场份额都被挤到1 0%以下, 濒临生死的边缘。洛阳中收、金亿春雨、新三王等选择了坚守, 而许多企业则选择了放弃。从品牌影响力、渠道分销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等综合因素分析, 雷沃重工处在小麦收割机的竞争上风, 短期内不会被超越, 行业竞争状况在近期也不会有太大变数。在留下的企业中, 金亿春雨是对小麦收割机最重视的企业, 其市场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但从整体看对福田谷神小麦机的市场位势形不成实质性的威胁。

福田雷沃重工是喂入量4 kg/s以下小麦收割机的霸主, 迪尔佳木斯则是喂入量4 kg/s以上稻麦联合收割机的垄断者, 福田雷沃重工的强势市场在冬麦区, 迪尔佳木斯则在东北占据优势。雷沃重工在冬麦区市场上取得绝对竞争优势后深入东北地区争夺高端用户, 迪尔佳木斯则向南延伸, 进行冬麦区的市场扩张, 所以两家企业, 一中一洋将在关内关外两大主流市场展开蚕食与反蚕食的拉锯战。

(2) 全喂入收割机之势均力敌。全喂入收割机是很具中国特色的农机产品, 曾经为我国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江苏沃得、福田雷沃重工、柳林、碧浪及星光等是全喂入收割机行业优势企业, 其中江苏沃得和雷沃重工市场占有率均在2 5%左右。江苏沃得熟悉南方水田区市场, 在南方地区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福田雷沃重工在北方市场和东北旱稻区品牌影响力大, 渠道分销能力强, 两家企业各有优势, 在市场上势均力敌。柳林、碧浪等则注重区域市场的精耕细作, 各有自家的优势区域, 所以全喂入收割机行业集中度较高, 处于多寡头竞争的局面, 与小麦收割机一股独大的情况有区别。

(3) 半喂入收割机之浅尝辄止。半喂入收割机曾经一度是清一色的日韩企业, 日韩企业在中国打得火热, 似乎与我国本土企业毫无关系。后来中国农机院、科利亚、富来威和锋陵等自主品牌开始切入半喂入收割机市场, 其中锋陵曾被看作中国半喂入收割机的希望, 年销量一度超过了2 000台。日韩半喂入收割机也因为自主品牌的国产化而出现了大幅降价。后来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半喂入收割机市场, 最多时超过了25家, 但大多数企业都是浅尝辄止, 一些企业半途而废, 就连锋陵等被寄予振兴民族半喂入收割机的企业也开始转向全喂入收割机市场, 其他企业也没有多大的建树。由于自主品牌的半喂入收割机发展缓慢, 技术水平不高, 所以日韩企业在国内近几年来也没有再投入新产品, 每年展会上看到的仍是几年前的老产品。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没有革命性产品出现之前, 自主品牌的半喂入收割机发展前途渺茫。

(4) 玉米收获机市场之趋之若鹜。国内玉米机收率在30%左右, 国家和地方政府极为重视玉米产业的发展, 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保证玉米生产和供应。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过程中, 各地都对玉米收获机进行倾斜性补贴, 有的地方甚至进行累加补贴。在政策的强力拉动下, 玉米收获机已经保持了8年的快速增长, 受利益的驱使, 行业内外的企业都对玉米收获机市场趋之若鹜, 每年都有十几家企业进入玉米收获机市场, 这种趋势仍在延续。

如果按行数分类, 玉米收获机产品可分为1~9行, 国内市场上3行和4行是主流产品。3行机强势企业是藁城博远, 2011年藁城博远和中农集团合资组建了中农博远, 是国内3行玉米收获机的专业生产企业, 其产销量暂时保持行业第一, 其次是金亿春雨、雷沃重工和洛阳中收。福田雷沃重工从2010年开始真正介入了3行玉米专用机市场, 后期很可能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成为3行玉米收获机行业的新霸主。

4行机本来是洛阳中收的天下, 但这种情况在2010年彻底改变, 当年迪尔佳木联凭借着在东北市场的良好声誉和高质量的产品, 一举击退了洛阳中收、亨运通等老牌玉米收获机企业, 实现了年产销1 500台的纪录, 成了东北市场玉米收获机的领头羊。但洛阳中收、亨运通和金亿春雨等企业属于国内玉米收获机市场的开拓者, 有自己的忠诚用户群和独特竞争优势, 都不会轻言放弃, 这些企业将与迪尔佳木斯在东北市场展开交锋, 毕竟玉米收获机市场尚属新兴市场, 谁能稳坐第一把交椅的定论为时尚早。

从市场反映看, 2行玉米收获机将成为今后内地市场的又一热销产品。目前, 已经有50多家中小企业推出了该产品, 金亿春雨与时风等大型企业也已经介入了2行机的竞争, 后期可能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2行机市场, 一场混战将不可避免。

(5) 经济类收获机械之风云初起。在大多企业扎堆于3大作物收获机械的同时, 经济类作物收获机械市场始终不温不火。在缺乏大企业投入和资本关照的情况下, 经济类作物收获机械几年来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目前还主要是一些小型企业在生产, 后期随着竞争的加剧, 一些大型企业必将把发展的目光投到经济类收获机产品上。有了大型企业的介入, 经济类收获机的发展速度将加快, 农民将会有更多的选择。

自主知识产权是未来的竞争焦点 篇2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在“2007中华民族商品交易会”暨“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国知网自“新浪财经”摘录全文如下:

我们怎么认识知识产权

我们认为,商标权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对它认识应该有一个国际世界,是因为我们正在参与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社会,是我们正在应对一个知识革命特征的创新时代,因此,知识产权问题不仅具有国际性,还具有时代性,维持知识产权有两个地位,第一,知识产权保护是现代贸易体制的,钢铁,谈到了,当今国际社会的分工是发达国家出资源,发达国家出技术出品牌出资金,发展中国家出劳力出市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种不同的需求为了维护他们的技术优势,要求高水平的保护知识产权,比如说,我们说是依靠三大片影响世界第一,代表美国饮食文化,薯片,第二,代表美国影视文化好莱坞的大片,第三,是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硅谷的信频,分别设计了各个专利,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要求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当中,充其量是一个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因此他们渴望的基本要求就是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中国生产全球市场份额20%的电冰箱,30%的洗衣机,60%的围巾,80%的拖拉机,中国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要求在国际贸易中能够给一个最惠国待遇,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利益需要长达七年德《乌拉圭谈判》,达到我们看到的各个协议,所以说,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我们必须遵守。

第二点,自主知识产权,是未来的竞争焦点,可以这么说,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从法律层面看,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竞争,那么我们通常说,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对治理成果它的培育力,支配力,和使用力,从法律层面看,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管理和运用,在这个意义上,温家宝总理说,世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不尽人意,至少在今天的创新与民族品牌来势,我以为两大问题,在专业领域,我认为是技不如人,是因为中国也是一个专利大国,去年全球的专利申请德国第三,中国由上一年的第十跃升为第八,我们看到,发明专利核心技术的专利我们拥有量相当少,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利市场上特别是航空航天技术、汽车高技术领域,外国企业拥有的中国专利高达80%,一举,技不如人,在商标领域,我我以为是貌不惊人,当数量很多,并不好看,卖不出一个好价钱,上海生产的卫星收录机,贴上别人的品牌买更多的价值,用自己的品牌用人家的品牌相差1/20,因此品牌问题涉及到一个国家企业的竞争力问题,我记得,总书记在去年的会上讲了一句话,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高知识产权运用创造和保护的能力,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这是我谈的第一个问题。

我国的民族品牌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毫无疑问,中国应该是一个品牌大国,或者说严格讲是一个商标大国,中国连续五年商标注册的申请两年居全球第一,80年中国注册量一年是2.6万件,无疑是一个商标大国,远远不是一个品牌的强国,什么叫做自主品牌它应该是国际性的世界标准的,做一个名牌,有一三个最基本条件,一个是商标的价值达到10亿元亿美金以上,第二,使用商品的海外销

售量要占20%,商标商品的海外市场取得的利润是总额的30%以上,商标在同类商品中的号召力领导力,这个意义上说才能称得上是世界名牌,公认的世界知名品牌,2002年十个知名品牌全都是美国,这样一种情况,到了2005年有了微小的变化,伊朗是第六,第十换成了日本的丰田,中国的品牌为数众多,但谈不上是国际知名品牌,我以为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品牌屡遭外国公司抢注,这些品牌是有地域性的,在海外其他国家申请才能得到保护,拿绿卡才能通行,我们看到很多的品牌,还没有,局统计,公布中国有500个知名商标,46%没有在美国注册,很多的知名商标没有被承认,比如说同仁堂(39.26,0.16,0.41%)在日本,青岛商标在美国,竹叶青在韩国纷纷被抢注,联想海尔被多个国家抢注,在过去的三年间,由于上百抢注造成的直接损失2亿美金,第二个问题,过分依赖定牌加工的生产方式,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在走上新的道路之间,现在我们发展到今天应该变定牌为创牌,所以中国企业出口200强,75%使用的外国商标,第三个问题,合资经营中合资品牌的上市,据我掌握的资料中国的合资合作企业,90%使用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那么在食品医药行业,外商商标占到了30%—40%,在这个啤酒产业超过70%,在饮料行业高达90%,所以我说,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没有投资一分钱的资金,但他占领的中国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

我们如何实施民族品牌的发展战略

我以为,民族品牌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中国商标战略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个战略渴望于明年出正式启动,民族品牌的发展涉及到政府地区行业和企业各个方面,我认为,在一个知名品牌的背后,它会是一个有生命的企业,有竞争里的行业,不是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地区,是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国家,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民族品牌的创建也不是一日之功,国际品牌的创建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说,靠广告生产的投入,说知名品牌是广告吹出来的,品牌需要宣传,但是更需要消费者的认可,有人说,品牌是政府部门评出来的,现在需要评选,真正的评选是消费者得人心,有的说,商品商标是靠打官司打来的,我们认为它指挥在有限的地区获得保护,他与市场的影响力没有直接的关联。

因此,我们想中国的企业应该走自主创新之路,构建我们的民族品牌是,因为品牌凝结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反映了企业的文化,体现了企业的市场性,在当前,我觉得要防止一个重要的倾向,那就是防止经济泡沫一样,防止知识产权的泡沫,我们不需要商标泡沫,政府行业和企业更多地需要在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上下工夫,不要再片面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上做文章,需要我们各地区,地区不分东西,需要我们的行业,行业部分高低,需要我们的企业,企业不分大小。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我想这种努力不管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都是推动中国前进的脚步。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

从自主情结到竞争赢利 篇3

企业做汽车仅有品牌满足虚荣心是不足够的,还必须要在市场上立足站稳,才能拥有真正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证明:必须要在市场上立足站稳,实现盈利才能拥有真正的竞争力。惟在经济上取得胜利,才可能在情感上获得长久满足。

2009年,中国跃升为第一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消费在全球消费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3.6%上升到22.4%。此时,一汽、上汽、东风的自主品牌轿车已风生水起,以奇瑞、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已迅速成长,产品技术不断提升,市场化竞争加剧,丰富的车型产品、广泛的销售网络使得自主品牌在狭义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17%,上升到2009年超过30%。

在完成了量的放大和品质的提升后,自主品牌已经从过去求生存求发展的“情感诉求”变成了一个经济问题:要“自主”更要赚钱。

现在对企业来说,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车会在市场上吃香,消费者有什么需求,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车,进而针对市场做详细的调查分析,根据供需去做规划。这其实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则,情感因素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很少。

正如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所讲的一样:“自主品牌不会为了自主而自主,一定是有竞争力的”,当产品有100万辆市场容量的时候,研发中心的建设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一个由经济因素决定的问题,并不需由情感来左右。

同样,对于上汽来说,做自主品牌也绝非只是一种“情感诉求”。

尽管外界认为,上汽财大气粗,把荣威从英国买过来以后每年给一点补贴便可“万事大吉好交差”。但上汽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费尽心思去想怎么把这个品牌为我所用。一汽红旗的曲折经历,曾让其日渐贬值,直到2008年,一汽集团正式启动自主品牌成长计划,宣称将“调动一切资源发展自主品牌”,红旗品牌的“重生”也被纳入议事日程。此时,继承一汽自主品牌衣钵的奔腾已逐渐有了起色,尽管奔腾与马6的关系太过亲密,曾引发对一汽自主品牌靠“换壳”走捷径的口诛笔伐,但奔腾B70、B50上市后的表现却让人叹服。

自2009年下半年上市以来,奔腾B50的销量一直保持在5000辆左右;2010年,在自主品牌受到重重压制的情况下,一汽奔腾全年销量达到13.2万辆,同比增长近60%,远远超出了全年12万辆的销售预期。同时,市场占有率增长了1.3个百分点,并以近乎行业增速两倍的速度增长,在乘用车市场突围而出。

有业界人士认为,过去五年是马自达6在养一汽轿车,现在一汽真正靠奔腾品牌赚钱了。一汽奔腾的成功或许是终将实现红旗的曲线救赎。

事实上,在自主品牌高速发展的这五年间,不少企业已经实现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7家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在2010年1~10月的产出指标、营业收入、利润及利税总额均在较快增长,增幅有回落;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资金增幅则小幅上升。

受益于2010年汽车市场的持续旺盛,近20家汽车上市公司最终出炉的中报显示,上半年业绩全线飘红。在其助推下,上半年汽车行业实现利润总额超过了18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0%以上。在三季报中,汽车板块景气持续,而多家自主品牌企业亦业绩喜人。

其中,刚迈进200万辆俱乐部的江淮汽车(600418)备受瞩目。上市公司于2010年前三季度实现每股收益0.65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实现每股收益0.27元;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8.84亿元,同比增长54%、净利润8.4亿元,同比增长229%,业绩大幅高于市场预期。中信证券分析指出,随着江淮轿车产品线销量规模提升,销售费用显著下降,产品毛利率亦随之提高。凭借主打产品“和悦”、“同悦”的配合,江淮轿车可望在2010年4季度实现单季度扭亏,预计2011年有望整体扭亏。

而大手笔收购沃尔沃的吉利汽车2010年中期业绩亦显示,公司净利润达到8.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每股盈利10.99分人民币,2010年上半年公司售出19.5万辆轿车,占全年目标销量40万的49%。尽管李书福表示母公司收购沃尔沃汽车后,心情矛盾,但毫无疑问在金融海啸下成功收购世界知名汽车品牌,不但对提升中国汽车技术来说是一件好事,而且使得吉利在股票市场上赚足了噱头,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本。

此外,作为中国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民营整车汽车企业,长城汽车(2333.HK)自2003年上市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在其发布的2010年中期业绩公告中显示,2010年上半年,长城汽车营业收入实现91.25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77%。净利润从去年同期2.79亿元增至9.07亿元,每股盈利由同期0.24元升至0.79元,同比增长230.9%。公告还显示,截止2010年6月,公司总资产达到150亿元,净资产91.4亿元。正是如此稳健的业绩,才让魏建军有了足够的底气喊出2015年达到200万辆的目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篇4

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4%,差距较为明显。根据实际调查,企业普遍认为国家的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开发,而对企业的投入少之甚少。2001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为574.2亿元,其中企业仅占7.2%。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据有关研究,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

1.2 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

经了解,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而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技术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员的不足与流失,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3 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在“产学研”结合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仅仅是有需求、无行动,尚属纸上谈兵。

1.4 整个社会未能形成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具体表现在:部分企业改革的主动性差,没有真正认识到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性;部分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打算;多数企业没有达到政企分开的标准;部分企业与其直管行政部门未能彻底脱钩,尚未形成法人管理结构。由于企业的法人实体与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从而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意识,同时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大,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较强,造成创新机制不灵活。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2.1 市场的需求与竞争

市场需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拉力,诱导企业为经济利益进行创新,使企业自主创新成为可能。市场竞争则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为战胜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优势地位进行更有效的创新活动,迫使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产品。通常,创新产品的市场盈利空间越大,企业的创新动力就越强,就更愿意加大创新投入;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危机感、紧迫感就越强烈,创新压力就越大。此外,在经济上升期,市场需求扩张,市场潜力得到释放,企业利润迅速增加,创新动力相对较小;在经济下降期,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空间收缩,创新压力加大。随着我国近年来投资的持续高增长,生产能力持续扩大,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也趋于突出,如1998年以后一个时期持续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就表明了这种生产过剩的压力。在经历了2002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加速增长后,经济增速趋缓和下行的压力也在加大,企业利润增幅明显下降。这些都促使企业加强产品和技术创新,以赢得生存和市场空间。

2.2 政府创新体系的引导

技术创新是用一种新的技术体系和组织方式替代原有的组织方式,创新根植于组织结构之中,因此,技术创新通常可以视为技术体系的变更和组织方式的创新,以及两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我国各类企业近年来加快了各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尚未完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随着国际竞争的界面从最终产品前移到技术创新阶段,从生产、市场前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方式还不适应,要求继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自主创新体系。

2.3 知识产权的保护

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外部条件。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时间较短,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不强,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一些企业的创新技术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往往因侵犯知识产权成本偏低而使侵权者敢于冒险。

2.4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企业家的冒风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活动组织能力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根据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大量统计分析,创新失败的风险概率高达70%以上。由于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本身的制度性缺陷,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技术创新与企业领导者之间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创新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企业家个性品格中过度依赖传统路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精神。

3 企业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3.1 企业应完善创新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形成总经理—研发中心项目发展部—产品项目经理及课题组成员三级决策体系,在职能分工上各有侧重,共同协作,相互制约,在产品选择、技术路线、融资方式和市场投放等重大事项上做到科学决策。

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创新是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企业活动,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就无法开展和持续,企业自筹的研发经费应保证占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从企业外部筹集的研发经费则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基金和政府的支持资金,应积极争取。

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机制。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商品化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实行有效的创新源管理、研发管理和营销管理,确保项目成功运作,确保科技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一是对特殊人才要给予特殊待遇。比如湖北省化学研究院等企业实施“二八制”或“三七制”,即把80%或70%的奖金提供给20%或30%的技术骨干,对吸引和留住尖子人才产生了良好效果,值得借鉴。此外,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也是企业稳定和吸引尖子人才的很好办法。二是如同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那样,国家可以试着在企业中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可以挂职到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三是规范人才流动秩序。有的国企科技人员被民营企业挖走,把核心技术、商业秘密也带走了,给原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国家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在鼓励人才流动的同时,更要加以规范。

3.2 政府应承担起政策引导责任

一些企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但在目前实力还远远不足的情况下,对于推进技术进步,政府就要担负起重要责任,搞好企业创新的引导工作。政府指导技术,也正是日韩赶超模式的主要特征。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日本花了整整10年时间来扶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当时日本电子产业22%的研发费用是由日本政府承担的。韩国政府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自主技术,给予技术创新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以及低息贷款。所以,对于通用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等重大工程,政府应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并承担主要风险,对于应用和实验发展技术研究,政府要引导企业投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的研究开发投入机制。

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营造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就是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政府还需要下大力气推动科研体制改革,营造企业科技人员与大学、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平等待遇的环境。企业科技研发人员的个人成就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经济效益驱动,还应有国家和社会的鼓励。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措施,形成配套的价值导向机制。对于做出同样贡献的人,企业内人员应享受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同样的精神鼓励和价值认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企业来进行高水平研发。要着力于增强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互动效应,集中有限资源,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开发合作,不断增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的产业需求意识,逐步将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化为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开发型企业,将其作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新兴骨干力量。

3.3 社会应形成尊重知识与保护创新的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企业创新,必须保证企业创新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侵权者的成本,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优先增强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引进技术的重点领域中,选择重点开发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国内的科技攻关计划和技术创新计划应优先安排消化吸收攻关课题,相关投入规模要有明显提高。同时,积极推进引进技术开发基地的建设。对重点项目特别给予贷款、税收、价格等政策优惠。

完善信息先进技术的转化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姻嫁接,组织研究开发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信息产业关键技术。支持和鼓励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各类科技合作。保护知识产权,通过技术入股、技术参股、校企联合、所企联营等形式,形成技术开发创新的良好机制,将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的信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完善技术入股的法律规范。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信息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制度。并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摘要: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压力日益加剧,传统的以模仿及二次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战略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完善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机制,进而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对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经营,自主创新,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网络游戏的自主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 篇5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已经步入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游戏产品的原创与创新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从十年前单纯的代理国外网络游戏开始,到今天原创网络游戏占市场60%以上,已经有一部分游戏领军企业利用“网游出口”为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利益。3月16日上午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寇晓伟在第二届游戏开发者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网络游戏的自主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盛大CEO李瑜,完美时空董事长池宇峰,金山董事长求伯君等高层人士同时出席。

代理运营是我国网游产业初期的主要模式,并且造就了一批产业中如今中流砥柱的企业,成功的运营经验使人们普遍认为这些企业更专注于运营而不重视研发。盛大CEO李瑜就此问题以盛大为例表示,盛大即不专注运营也不专注研发,而是专注建立一套“一定能成功的网络游戏制作流程”。盛大受到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制作流程体系启发沿用到网络游戏产业中来,希望能够在一款游戏从开发到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上建立成熟的机制,使得原创网游产业也能够与好莱坞电影制作一样进入一个成熟的模式。

在中国网游产业逐渐成熟的同时中国原创网络游戏力量也在逐渐扩大,主要表现在市场占有率和出口上,有些人则将“网游出口"理解为市 场饱和的表现。完美时空董事长池宇峰在说到这个问题时表示,“网游出口”是着眼未来而不是国内市场饱和的表现,作为中国网游企业发展战略未来一定是布局全球市场。寇司长更表示说网络游戏产业报告关于未来5年16%增长比较保守,也为网络游戏产业的主流化不断努力。

自主品牌车:份额VS竞争力 篇6

一路飙升的市场份额是否意味着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今年1~4月,自主品牌轿车以44.97万辆的销售量取得轿车市场第一位的成绩,这个数据已接近于去年自主品牌全年销量的一半。但在一路飘红的市场数据面前,一直以来关于自主品牌竞争力的争议和悬念,尚难尘埃落定。

攻占市场还是互为补充?

5月14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称,今年1至4月,自主品牌轿车总销量已达44.97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31%,超过排名第二位的日系车3.21个百分点。

与五年前不足5%的市场份额相比,如今的自主品牌羽翼已逐渐丰满。事实上,就在去年多数人对自主品牌缺乏信心的时候,自主品牌轿车增长的态势已然显现。据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去年自主品牌轿车累计销售达到98.2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5.67%。从今年1月开始,自主品牌轿车一直占据着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紧随其后的是日系车,然后分别是德系、美系、韩系、法系和意系车。

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直接来源于各廠商,按照统计法规所提供的综合销售数据,“凡是商标独立的,包括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我们都统计入内。”该协会信息处朱主任对本刊解释说。

从今年开始,该协会也将华晨汽车(含金杯汽车)、奇瑞汽车和吉利集团纳入汽车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月报统计范围。在不久前发布的今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也显示了自主品牌企业不俗的表现:“吉利集团、重汽集团和奇瑞公司实现利润总额增速最为突出,”该报告分析说,“其中,吉利集团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包括,在上年推出的两款新车型‘金刚’和‘远景’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销售情况也较好。”

此外,自主品牌汽车(包括轿车)的出口也是成倍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汽车出口海外比2005年激增100%,达到创纪录的34万辆。其中,轿车出口量达到9万多辆,同比增长2倍。业内人士预计,今年自主品牌对轿车总体出口量的贡献度将达到90%以上。

据华晨汽车向本刊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华轿车的销售量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倍左右。今年4月中华轿车的销售量为12000辆,而去年仅有4305辆。华晨去年3月推出的源自宝马血统的骏捷,在今年前四个月也一路增长,从一月的6000辆增长到4月的7589辆。

一路飘红的数据,让很多市场人士乐观地估计:今年自主品牌突破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应无悬念,明年则有可能逼近50%。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小虞认为,占据第一的市场份额,意味着自主品牌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临界点:“已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将与合资品牌汽车展开全面竞争。”

尽管在本刊记者随机采访中,大多数消费者并未将自主品牌作为购车的首选,但市场的数据已经显示,自主品牌汽车将逐渐摆脱质次价低的尴尬景况,其中比亚迪F3、华晨骏捷等车型表现尤其惹眼,而上汽荣威、南汽名爵等也准备在高端车市占据自己的位置。

准备往上走的自主品牌要与合资品牌展开正面“接触”,首先面对的将是紧随其后的日系车。东风日产、一汽丰田等众多日系企业的热销车型将与自主品牌不可避免地展开拉锯战。

日系品牌正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中国市场上,“我们正在积极不断地对销售网络进行维护、拓展,在加强营销能力的基础上,还将组织一系列活动,以促进市场销售。”三菱汽车北京事务所向本刊介绍说,“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上,公司宣布由成龙先生出任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形象代言人,以全面提高品牌形象,满足中国消费者独特的‘审美、风格’的需求。”

贝瀚斯汽车公关研究院新近发布的《中国乘用车自主品牌生存现状报告及规划建议》指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虽然增长迅速,但产品集中于低端市场。“在中级车市场,自主品牌并未被消费者接受,技术和品牌的两大问题成为自主品牌产品结构提升的两大瓶颈。”

中国汽车工业学会委员陈光祖认为,从总体来说,国内自主品牌创新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但一切还是要靠市场来决定,自主品牌能够取得市场数据当然是一个好事情,是一个好的迹象,这是自主品牌破冰之旅的第一步,但也要看到面临的诸多问题而不能盲目乐观。”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三菱汽车北京事务所则认为,目前自主品牌尽管增长迅速,但还没有在中、高端市场上发起直接冲撞的能力,该事务所人员向本刊记者表示:“从目前的市场实际表现来看,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产品在市场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都不尽相同。因此,两类产品将互为补充。”

“概念”背后的隐忧

去年7月,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中国将进口汽车的关税降至25%,年底降至10%。彼时,很多人担心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外受降税后洋品牌的冲击、内受合资企业挤压,而陈光祖则放言:“自主品牌在‘十一五’会有重大突破。”

他的理由是,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占有量,都在逐步增长,在未来率先突破的将是中低档车,在农用车和客车市场等中低档车上站稳脚跟,然后再逐步扩大自主品牌市场。

如今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上的突破,他反而认为不能盲目乐观。“自主品牌虽然充满希望,但形式依然是严峻的,”陈对本刊谈道,“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汽车企业也要努力把汽车的质量搞上去。”

三菱汽车北京事务所一直都关注着这一变化,他们注意到国内一些自主品牌产品已经从刚开始的单纯依赖外国技术,到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不断摸索总结,逐步向新型自主创新型产品过渡。“但是,如果要真正开发出高水准、高技术含量、节能环保型产品,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可能还需要再经历一段时间的技术积累与消化和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等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在汽车制造技术上的突破。”

除上述担忧外,业内对于自主品牌的概念界定的争议,也并未因为市场良好的数据表现而得到统一。除去传统意义上一汽、东风以及奇瑞、比亚迪、吉利等本土企业,争议的最关键点在于: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是否应该算进这本账中?

一种观点认为,汽车产业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都应该算自主品牌,如果只靠自己企业的技术革新或者创新已经难以跟上迅速发展的市场,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和创造者并非完全重合,因此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制造者应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全世界整合资源的条件。另一种观点则从资本概念上界定:中资完全拥有的自主品牌才应该是国家层面的自主品牌。在这样的概念下,具有中国特色的50:50股比的汽车合资公司们,如何界定自主品牌,则只有等待国家的相关政策。

目前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存在多种形式:一是合资公司在实施的合资自主品牌战略中,双方共有的自主品牌;另一种是,在合资企业中曾经投产的老款淘汰车型技术平台,通过对外形的改款衍生出悬挂中方品牌的自主品牌——这种形式往往被人诟病:“仅仅通过换壳改款的自主品牌,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品牌!”此外还有通过海外收购形式将跨国品牌收归自主品牌,如南汽名爵(MG)。

这些关于概念争执的背后,有外资企业“本土化”攻势的因素,也不乏国内企业在自主创新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的“政治作秀”。几乎所有国内汽车合资工厂也都表示将进行合资公司自主研发——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郑州日产、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北京现代、长安福特等等企业从去年开始,也都陆续高调公开自己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问世的时间表。

但这样的计划公布之后是否能按时实施,还取决于这些合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方面的积累。“我们绝不认为一个东西如果在中国生产的,不管挂什么牌子,都可以叫自主品牌。”奇瑞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秦力洪认为,“就像国籍,出生地、血统等等一样。我们觉得自主品牌最关键的就是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自己掌握知识产权,自己掌握产品的命运和战略发展节奏。只有这几个自主都做到之后,这个品牌才能是自主的。”

另外,“品牌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培育的,如果没有创新也就难有品牌,”陈光祖对本刊记者谈道。虽然市场份额增长迅速,但自主品牌在很多方面并未被消费者完全接受,尤其在中级市场上,技术和品牌的两大问题将成为自主品牌产品结构提升的两大瓶颈。

自主竞争 篇7

目前, 美国通用、克莱斯勒、福特等一批国际汽车业巨头连续亏损, 资金链断裂, 面临破产边缘, 对全球汽车业界影响巨大, 国内和我市汽车行业也开始受到了冲击, 仅从汽车出口形势来看, 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海关总署提供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 上半年总体延续了快速增长势头, 进入第三季度后增速回落明显, 尤其是从8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单月同比下降, 进一步加快了全年汽车出口同比增速回落的趋势。截至2008年底, 我国汽车共出口68.07万辆, 同比增长11.10%, 与上半年相比, 增速回落48.27个百分点, 与上年同期相比, 增速回落67.85个百分点;出口金额96.33亿美元, 同比增长31.75%, 与上半年相比, 增速回落53.09个百分点, 与上年同期相比, 增速回落101.44个百分点。2009年初国内汽车出口继续萎缩, 统计数据显示, 1月我国汽车出口1.63万辆, 同比下滑64%。同时, 出口占行业销量比例也有较大下降。来自欧洲贸易协会汽车制造商委员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1月在出口重镇俄罗斯几乎全军覆没。在如此严峻的大环境下, 以出口作为重要增长点的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将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

二、自主创新对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 即通过科研和开发, 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 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即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 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在过程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知识创新, 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 具有基础性特点, 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 强调成果的应用性, 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汽车产业是关联产业最多、工业技术涉及面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因此, 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汽车行业本身的技术进步, 而且取决于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从原材料的研发到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从高精密加工技术到生产流水线技术与工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应用, 无一不在汽车产业得到充分体现。

据悉, 北京今年将投入100亿元资金, 加速推进福田奔驰商用车、康明斯发动机、自主品牌乘用车三大重点建设项目, 北汽福田已经成为国内自主品牌商用车领域龙头企业, 在全球也位居前列;北汽研究总院研发基地的设立就是支撑首都汽车产业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 2010年将正式推出“北京”牌自主品牌轿车, 形成完整的自主品牌整车开发平台。从这些业绩进展我们不难看出, 正是一贯坚持的自主创新, 为北京汽车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点, 透过经济危机的重压, 蕴含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纵观首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自主创新推动首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支柱产业雏形初步形成, 汽车产业基础基本具备, 汽车工业结构趋向合理, 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骨干企业作用明显, 其制造能力基本上已经接近国际水平, 甚至达到与国际同步的水平, 但在自主创新能力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了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1、自主创新体系尚不完善

首都汽车产业逐步形成了以自主品牌为特色,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出口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但是目前的技术资源分布略显广泛, 所以还不能很好地集各方优势和科技资源, 对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毫无疑问, 这是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也是新一代汽车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获得竞争主动权的捷径。首都汽车产业内部如果难以形成合力, 既造成了各企业间的过度竞争, 造成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研发人才短缺的局面, 同时也不利于首都汽车工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

2、相关政策有待完善

政策的缺失是影响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 包括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目前出台的有关法规政策与首都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 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但是与首都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相比, 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部分专门针对汽车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通用性政策对企业起到的指导和支持作用并不明显, 在制定科技发展目标、鼓励自主开发能力建设和政策协调方面还存在着导向不明, 支持不力的问题。

3、零部件企业发展落后

首都汽车产业经过长期拼搏, 拥有了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但是与跨国公司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相比, 首都汽车产业在整体设计平台、电子电气、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一些距离。据不完全统计, 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 外资占汽车零配件市场份额的80%以上, 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领域, 外资控制的汽车零部件领域高达90%甚至更高。首都汽车产业要有所振兴, 真正发挥拉动经济复苏的关键作用, 必须在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进行技术创新,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突破产品技术标准的知识产权壁垒, 进入市场。

三、提升首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对策建议

1、下大力气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

北京汽车行业人才济济, 据统计, 北京地区研发人员数量有3200人。研发能力相应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 地处北京的众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始建设汽车研究机构、开设汽车制造相关学科专业, 为北京汽车工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保证。同时, 以汽车工业技术学校、顺义现代汽车职业学院等为代表的汽车行业职业教育机构培养出一大批适合汽车制造业的蓝领工人和熟练技工, 以及汽车贸易服务业、维修以及零配件行业等各类、各层次人才。

今后应该充分利用首都教育及科技资源的优势, 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和生力军作用, 发挥大型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为首都汽车产业创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注重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 改革和完善汽车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 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 推进汽车企业博士后培养工作, 吸引优秀博士到汽车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2、官产学研结合构建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

为了提升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尽快缩短与世界知名汽车企业的差距, 北京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世界知名汽车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合作优势, 注重整合、吸收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战略、技术、运营、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今年3月, 一个由北京市政府牵头组成的并购团队已经与全球领先的汽车与汽车电子零部件及系统技术供应商德尔福开始正式接触, 并就德尔福准备剥离的非核心业务即制动、悬架等展开收购谈判。北京市组织了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和部门民营企业联合参与谈判, 希望能够收购上述资产, 推动北京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如果条件合适, 甚至不排除整体并购德尔福的可能, 这是对北京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化、快速化的有力支持, 也是北京汽车产业坚持自我主导下的国际化战略要求。自主创新是振兴首都汽车产业的有效途径, 但是自主创新不是闭关自守, 开放式自主创新最大特点就是掌握主动权, 拥有技术自主权, 更好地利用国内外资源。

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国家科研机构为骨干、高等院校为主力军的官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 该体系是汽车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 各要素虽然有明确的职责与分工, 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政府要为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创造环境, 建立起关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搭建技术平台、信息平台, 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而汽车企业则应积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 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合作培养汽车人才, 推动新产品的研究进程,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3、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政策

(1) 金融政策。

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在当前汽车产业的激烈竞争中, 首都汽车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是较好的方式, 在自主创新前沿领域尤其需要资金支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北京目前在汽车新能源研发、产业化方面居全国前列, 2008年底一次性与福田汽车签订了800辆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整车及底盘的采购协议, 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采购订单, 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之路迈出了成功步伐。与此同时, 还需积极利用工业发展资金等手段以直接投入、贷款贴息等方式,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特别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项目。同时加快建立个人消费信贷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机制, 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汽车保险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设立多种形式、能满足不同需求的险种。

(2)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要体现支持首都汽车产业增值链跨行业、跨省市、跨国界的导向, 体现创造市场需求, 支持生产体系规模化发展导向, 增强首都多家汽车企业自主开发能力, 积极发展代用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结合《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 建议继续出台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具体措施, 明确大型国有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职责, 发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导向作用。

(3) 财税政策。

相对于其它竞争性产业, 我国汽车产业一直是受国家财税政策保护最多的产业。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 支持方式和保护内容等要有所转变。新时期, 首都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着力点应该放在充分利用差别关税进行保护, 对汽车产业相关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利用给予财政补贴或财政贴息, 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建议尝试政府采购形式。

(4) 品牌政策。

自主品牌是进行自主创新的载体, 扶持自主品牌是日韩等国家追赶汽车发达国家, 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宝。因此, 应尽快多出台支持首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研发和销售的优惠政策, 形成自主品牌创新支持体系。

自主竞争 篇8

一、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1、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

西方学者曾做过统计, 现代社会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是来自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创造, 但是, 目前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总量日益庞大、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程中, 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高消耗、重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 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提高国家竞争力, 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芬兰、韩国等国家靠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完成工业化进程, 实现了经济增长, 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而我国引进的技术很多, 但没有重视消化吸收, 没有成为自己的技术, 永远受制于人, 这就是我们的差距所在。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情特点, 在这个时候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审时度势的, 高瞻远瞩的,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性选择。

3、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 成就举世公认, 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引进技术太多, 造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我国是制造大国, 但对外技术依赖率超过50%, 新开发技术有70%属外源性技术, 资源消耗高, 污染高, 附加值低。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二、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首先, 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我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成为我国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其次, 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 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 一些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依赖进口。目前, 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 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

2、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 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

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 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 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04年, 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仅为1∶0.15, 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5~8左右。由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 严重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薄弱, 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总体上看,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 产学研的结合还不紧密。国家的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 而高校搞出来的成果往往市场性不强, 忽视了市场需求, 成果转化困难。

4、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位, 但与其他国家相比, 特别是在相对指标 (如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 (R&D) 人员) 方面, 差距仍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R&D/GDP一直徘徊在0.6%~0.7%左右, 2004年上升为1.23%, 2005年是1.3%。当前, 我国尚未建设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大型科研设施以及科研资料、科学数据等严重匮乏、分散落后, 并且还存在着盲目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没有形成社会共享机制。

三、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1、充分发挥政府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自主创新活动中承担的宏观指导和组织者的作用

首先, 在发展思路、整体规划、战略布局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及贯彻执行中, 政府要发挥指导、组织、协调作用。第二, 在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方面要发挥和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第三, 政府应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 在科技经济互动的重大攻关上, 下决心、花力气组织力量重点突破, 力戒浮躁, 才能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铿锵有力的团队竞争步伐, 才能真正有自主创新的丰收。第四, 在重要的国际科技合作、区域合作中, 政府也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引导促进作用。

2、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所以应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并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刺激企业采用新技术并创新技术。

3、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

第一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围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推进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关键领域高技术研究, 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高技术制高点, 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

第二要增强集成创新能力。产业关联度的提高, 技术相互依存度的增强, 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集成创新能力。要采取有效措施, 集中优势力量, 整合科技资源, 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 在信息、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关键领域, 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 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要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把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一方面, 做好消化吸收工作, 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 加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 加快国产化步伐。

第四坚持对外开放, 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 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活动, 通过参与科技的国际化、全球化进程来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在新的形势下, 我国要利用知识产权, 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来开拓占领市场, 并取得竞争优势, 从而更好地推动自主创新。我国要真正推进自主创新战略, 更好地发展科技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就要通过实施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战略去开创市场, 不断培植并完善自主知识产权, 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关键。

摘要:世界的经济竞争、国力竞争, 其实质是一场创新战争, 看谁能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前列, 决定其胜负的将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关键词:自主创新,国家竞争力,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金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2]尚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软科学.2005年07期

自主竞争 篇9

57年的发展历程, 青岛一木在中国家具舞台上屹立不倒并不断发展壮大, “一木家具”始终坚持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我们认为,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上, 始终坚守主业, 坚持传统, 坚持创新, 始终坚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 保持企业品牌和产品传统, 保持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 是我们能够坚持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发扬企业优良传统保持企业稳定发展

建国初期, 1953年, 青岛一木从13个手工业者、480元资产起步, 到1959年春天, 就已经发展到占地140亩、厂房面积近6万平方米, 企业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承接北京人民大会堂等首都十大建筑部分室内家具的生产任务, 拉开了青岛一木历史辉煌的序幕。在完成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 众多老技术工匠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木家具、雕刻家具和木制工艺品等一系列“一木家具”开始大规模走进楼堂馆所和老百姓的家庭。60年代中期产品首次出口, 青岛一木逐步成为家具行业的“上青天”代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一木拥有全国首条板式和实木家具生产线, 出口产品实现批量生产。稳定的生产规模和优良的产品质量, 使一木在计划经济的时代, 在当时的广大的消费者中积累起了良好的声誉和信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国有木器厂普遍陷入困境。一木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步失守艰难支撑, 在众多的木器厂相继关门名号不存的时代背景下, 一木也经历了近十年的成长阵痛。

在困难面前, 青岛一木始终在寻找发展的道路。在困境中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实现了骨子里的自我突破。进入新世纪, 企业审时度势, 坚决走新产品创新之路, 规范健全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形成以技术中心为主体, 以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创新体系。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加大投入、健全机构、完善管理, 逐步将技术中心建设成为企业的科技孵化器, 一个高中级人才的培训基地, 一个集信息分析处理、产品开发、工艺研究、质量管理、技术辐射、进出口业务的综合性机构, 一个良好企业文化的发源地。

二、坚守实木家具特色努力提高设计水平

做实木家具, 是青岛一木的传统优势, 从1953年春天起, 一木的实木之路走了近60年。期间几多挫折, 几多彷徨, 在珠三角轻薄的刨花板家具风靡全国时, 一木坚守实木;在宜家等国际品牌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时, 一木依然坚守实木。不少消费者几度选择, 几度迷惘, 家里的家具换过一批又一批后, 最终发现, 实木才是最适合陪伴他们几十年家居生活的好伙伴, 这其实就是对一木57年坚守实木的最大褒奖。2002年开始, 企业陆续开发了具有不同风格的, 带有鲜明实木特色的嘉美居、吟香居、汉源居、和诗意田园等一系列新产品:

“嘉美居”系列是与深圳拓璞家具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现代简约主义纯实木家具, 在第十七届深圳国际家具展上共获得了“客厅家具系列金奖”、“沙发系列铜奖”、“卧室家具系列铜奖”、“综合配套家具系列铜奖”和“民用书房家具系列优秀产品奖”等多项大奖, 产品推向市场后大获成功。

“吟香居”系列产品是青岛一木技术中心自行研发的中式实木家具, 整套家具在款式设计、涂饰工艺上有创新。全新的设计手法将古典与现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产品充分表现了现代实木的新古典主义创作手法, 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使家具表面涂饰达到了全新的效果。该系列产品既具有突出高级珍贵木材天然纹理的优点, 又有丰富的色彩。

“汉源居”系列是一套颇具个性的家具, 它着重营造出一种书香门第的宁静感, 很多对中国古典文化着迷的消费者, 从这套家具中找到了中国人自己的文脉。

“诗意田园”系列家具, 是青岛一木自主设计研发的具有休闲情调的实木家具。

“国韵”系列红木家具将传统家具的元素, 结合现代工业造型的简约手法而设计的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实木家具系列。产品选料考究, 采用优质红木, 质地坚硬, 密度高, 稳定性好。

“高瓴”系列家具系新亚洲风格,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 融合欧式现代文化元素, 兼并自然、厚重、精致和简洁。

青岛一木在实木家具领域的精工细作, 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市场的广泛认可。2006年6月公司开发的“新色彩系列家具”和“现代简约系列实木家具”分别获得山东省轻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2007年12月, “汉源居中式古典家具”和“横切薄木技术及其在家具中的应用”两个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 并获得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证书, 行业内的专家一致认为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家行业标准QB/T2530—2001的要求,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市场前景广阔,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精心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生产工艺源远流长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青岛一木研制出了领先全国的雕刻技术, 生产的“和服柜”、“牙床”远销海外, 在家具工艺、设计、油漆方面不断的技术创新, 使一木的知名度、美誉度一直享誉山东地区。这些传统工艺和研发精神之所以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都是由于企业自成立之初就汇集了青岛及山东的一帮能工巧匠, 这为一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人才梯队培养体制一一木工考级制度, 8级以上工匠长期保持在200名以上。在培养技术工人的同时, 始终坚持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以全国群英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革新标兵王世亮为代表的技术革新能手, 在”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的精神指导下, 在青岛一木掀起了技术革新、工艺革新和设备创新的浪潮,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 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油漆工匠、雕刻工匠、沙发工匠, 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木的工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优秀的老工匠功不可没。

青岛一木80年代引进设备后开始了机械化生产, 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的工程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 人才队伍一直没有断档。企业先后到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招收人才进行培养, 公司已成为东北林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教学实习基地, 并与东北林业大学合作建成“家具研发中心”。目前在岗大学生依然保持有283名, 通过人才培养, 逐步担当企业的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另外, 我们从80年代中期开始, 就不断组织优秀技术人员和一线技术工人到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国考察学习, 使国际先进技术不断融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四、立足国内市场坚持多方位市场拓展

青岛一木历时3年的体制改革获得了成功, 激发了企业活力, 公司从市区搬迁至胶州杜村工业园, 一木家具在胶州生根发芽, 同时实现了产业升级换代, 这是一木破茧重生的重要标志。

2004年以来, 新产品的成功为企业开辟了广阔市场发展空间。从产品设计创新给我们许多启发, 如借鉴家具产业发达省份的推广模式, 特别是在终端销售市场的包装设计和国内外展会参与方面获得了成功。第一、在卖场装修设计方面, 我们联合广州设计公司共同研发方案, 将南方的先进包装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 凸显原创。同时使公司所有专卖店形象得到统一。公司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 从企业文化到生产工艺, 从产品理念到产品材料, 全方位的培训, 使得各经销处在整体形象和人员素质上突出了一木及一木家具独有的文化氛围。第二、充分利用国内外展会效应把产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通过参加专业性质的展会, 推出公司的新产品, 利用展会时期的特殊环境进行全国及海外招商和交流, 对扩大企业知名度和接触国内外经销商, 了解各地区文化差异有很大帮助, 大大增加了拓展市场的机会。57年来, 青岛一木在中国家具舞台上不断发展壮大, “一木家具”始终坚持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始终坚守主业, 坚持创新, 坚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 保持企业品牌和产品传统, 保持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 是我们能够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自主竞争 篇10

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时代,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是由区域内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所决定的, 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则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一个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是不会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能力, 更难以实现集群的持续发展和升级。现有国内外的研究案例也表明, 要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 防止产业集群走向衰退, 关键还是要提升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定义,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 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据此定义, 本文认为, 所谓的能源产业集群是指以能源产业发展为中心, 由能源的开采利用而兴起和发展壮大的相关企业、机构在一定区域内集聚, 形成一条或多条关联性强、创新活力足、附加值高、市场效益好的产业链, 旨在培育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陕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其中榆林市的煤炭预计储量2800亿吨, 探明储量1500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 探明储量1.18亿立方米, 是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 探明储量3亿吨[2]。其丰富的能源储量使陕北能源基地成为我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已具备了发展能源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提高能源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培育和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而且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 陕北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自从1998年陕北能源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以来, 能源产业的产值所占GDP比重逐年增大, 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配套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 能源产业发展已呈现出集群化的趋势。但本文认为, 陕北能源产业集群尚处在初级阶段, 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陕北能源产业的关联性不强

关联性是能源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 能源产业的关联性是决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表现为两种关联:一种是横向关联, 即能源产业与文化、教育、金融、信息等行业之间的联系;第二种是纵向关联, 即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与销售、贸易和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关联。这种横向与纵向之间的关联使得与能源产业相关的上下游技术整合为完整的产业链, 衍生出一批依靠各自核心能力而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但目前来看, 陕北能源企业在空间上布局较为分散, 相互之间不重视分工配套协作, 普遍缺乏深度的专业化分工, 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能源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专业协作差, 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很难构建出上下游关系的产业链, 严重制约着陕北能源产业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陕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2.2 陕北能源产业发展缺乏集群自主创新机制

陕北是能源富集区, 能源产业集群高度集中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产业, 形成了结构相对单一的专业化产业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形成对手难以摹仿的独特竞争优势, 但是, 对能源产业的过度依赖会降低集群对市场变化和外界冲击的适应能力。一旦能源面临枯竭, 原有的能源产业难以迅速实现结构转型与技术升级, 崭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又没有出现, 这时便会导致能源产业集群走向衰败, 这是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山西能源产业的发展等国内外老工业区的发展规律所得出的结论。于是, 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集群创新机制的形成就显得格外重要。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机制的形成与产业内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通常而言, 一项科研成果从诞生到产业化要经过项目立项、基础研究、企业开发、生产经营和成果推广等五个环节 (图1) 。其中项目立项包括技术方案的实施、技术特征的确认、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科技成果的预期经济效益等基本内容;基础研究是能源企业将具有可行性的新思想、新发明所进行的研究, 是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企业开发是考虑产品的市场需求, 探索通向实际应用的合适途径, 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变成实用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过程;生产经营是将各种形式的成果转化为新商品的过程;成果推广就是通过建立生产与实验基地, 大力推广先进技术,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实现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认为, 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机制的培养要紧抓其中的基础研究和企业开发两个环节, 这既有利于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 也促进了能源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机制的形成。

具体到陕北而言, 能源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 大多数企业往往只在生产系列附加产品上进行浅加工。能源产业内核心技术普遍缺乏。究其原因, 主要是对能源企业而言, 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成本、低成功率的行动, 这就使得它们往往只在某一道工艺上进行创新, 成本不高、风险较低, 极大地忽视了对基础研究与企业开发环节的重视, 更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创新机制。

2.3 陕北能源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能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包括基础性研究或应用性研究、样品试验、批量生产和市场营销等四个阶段, 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性质是不一样的 (图2) 。在基础性研究或应用性研究阶段, 主要应以国家财政扶持为主;在样品试验阶段应由企业自筹和风险资金等提供;当进入商业化和产业化阶段其资金的需求就要以银行或资本市场为主。在能源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 研发活动始终处于核心环节, 而充足的经费投入是科研研发成功的重要保障。只有解决了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问题, 才能保障能源企业顺利地进行自主创新。但从目前对陕北能源的调研现状来看, 很大一部分能源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中心, 即使一些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 其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 加上金融担保和风险投资机制的不健全使能源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也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 再有就是能源企业内专业性人才的缺乏, 技术人员水平有限, 导致了自主设计和开发产品数量较少, 其研发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3 提升陕北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 陕北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亟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促进陕北能源产业集群的科学发展, 提高陕北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 本文认为应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3.1 延伸能源产业集群产业链

能源产业集群是否具有竞争力, 关键取决于其优势产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和集群内能源产业链的发育情况。目前, 陕北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 产业层次不高, 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因此, 要想提升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 需要做到:

(1) 以陕北所现有的工业园区为载体, 重点引进和发展与能源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或机构, 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 要以能源产业为核心, 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延伸能源产业集群产业链, 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 从而带动整个能源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以煤炭工业为例, 从煤炭的生产, 延伸到煤炭深加工, 可构筑煤—洗选、煤—焦、煤—煤化工等多条产业链。其产品链具有可延伸性和增值性, 即随着产业链条的延长, 其附加值也越来越高。

3.2 构建能源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网络

所谓的能源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网络, 是指由与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包括四个要素:政府部门、能源企业、科研院所和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它们在系统中各自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 包括财政激励政策、金融政策、招投标政策、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能源企业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体系的主体, 也是知识和技术实际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是重要的创新源泉, 承担着提供新的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的责任;中介机构是联系自主创新供求双方的纽带, 在促进技术、知识和人才的流动, 以及相关咨询与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负责对科技成果进行中介转让, 最终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进行及时转化, 实现其经济价值。

陕北能源产业集群内的这些组成要素在地理上集聚形成企业群落, 通过生产协作关系和专业化分工, 构建起基于产业链的纵向网络和基于竞合关系的横向网络, 这种横向与纵向的网络交织形成了集群专业化生产网络, 具有较高组织效率和较强竞争优势的特性, 是能源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基础。陕北的大型能源企业应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建立研发机构, 增加技术研发投入,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同时可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 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稳定的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科研和技术优势, 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合作, 紧跟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自己的自主创新优势。

3.3 完善能源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

对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培育, 学者冯德连认为, 应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出发去研究, 尤其是面对发展中国家资金匮乏的情况, 要发展传统产业集群, 就必须要克服资本不足的劣势, 因为强大的金融支持是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3]。陕北能源企业就面临着自主创新资金不足的窘况, 严重制约着能源企业的后续发展, 而融资渠道不畅通是重要的原因。本文认为, 解决的有效途径就是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 完善自主创新融资渠道。

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成熟的大型能源企业上市, 通过资本市场直接筹集资金。对于那些个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 最好通过国家财政扶持和金融信贷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通过基金、抵押、担保等手段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解决它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 加快推进科技与资金的紧密结合, 增强能源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能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产业集群竞争力。

摘要:陕北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 其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亟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陕北能源产业的关联性不强;陕北能源产业发展缺乏自主集群创新机制和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三个方面。为了提升陕北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 应延伸能源产业集群产业链, 构建能源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网络, 完善能源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

关键词:自主创新,陕北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2002.

[2]http://www.yl.gov.cn/榆林市人民政府网.

[3]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P-378.

[4]何骏.产业集聚区将助推我国技术创新加快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187-189.

[5]孙晓华, 张国峰.基于“三重螺旋”模型产业集聚能力的培育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7) :82-85.

[6]陈平, 盛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7]张东风.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集群成长与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8]蔡宁, 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自主竞争】相关文章:

竞争背后的竞争05-04

地方高校竞争态势和竞争环境的研究01-26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05-24

竞争产品04-09

寡头竞争04-23

银行竞争05-28

竞争能力07-01

竞争变化05-03

竞争秩序05-11

渠道竞争05-11

上一篇:职业防护培训下一篇:闽台缘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