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工作模具设计

2024-06-15

模具工作模具设计(精选十篇)

模具工作模具设计 篇1

关键词:模具制造业,协同设计,云制造

1 协同设计制造定义和特点

协同设计是项目的组成人与围绕一个项目, 借助计算机平台, 系统性分工承担项目任务和职责, 并且有组织性的交互工作, 从而保证项目高效顺利的进行。协同设计过程中, 协同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环境下的资源, 采用各自独特的工作方式, 采用不同的策略和工作手段, 多角度全方位的设计产品。协同制造是以新产品或者新的经营机制为目标, 分散的协同成员展开自己的核心技术, 动态地建立项目组织机构来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因此, 协同设计制造需要从全局把握新产品或者新的经营机制特点, 根据协同人员的工作特色, 对其进行整体系统分工, 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 使得在最短时间内最为高效的完成协同任务。目前协同设计和制造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协同系统管理、协同工作管理、协同应用、协同工具、决策支持、安全控制以及分布式产品数据管理。

协同设计制造具有如下特点: (1) 以计算机集成制造为平台, 在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或者新的经营机制全程的全过程中实现功能集成、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 (2) 产品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平台, 产品可全部进行数字化定义, 从而可以实现无图纸设计生产, 节约成本; (3) 产品的整个生产设计周期中, 强调在产品设计中的过程中管理和吊孔, 保证设计生产环节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 协同团队是由不同企业的或者不同职责部门的核心技术和管理人员构成, 进行群组协同工作, 形成高效的工作联盟

2 协同设计制造工作流程

协同设计制造工作流管理至关重要。而进行工作流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全局把握行业市场, 灵活调用企业内有关的人力以、信息和技术资源从而协调业务过程中关键环节。使设计和制造工作按照设定的顺序进行, 从而实现有目的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作流程管理系统的构建关乎全局。 (1) 首先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定义协同设计制造的模块, 包括项目管理、模型管理、规则管理和模型的导入导出工作; (2) 协同设计制造工作设定后, 开始进入工作流执行模块, 包括任务管理、模型监控、冲突协调和资源的调动; (3) 协同设计制造的应用系统, 主要包括协同工具、应用接口、用户管理和资源管理。

3 基于云制造的摸具协同设计模式

模具协同制造工作流程管理上我们采用“云制造”的协同设计方式。云制造协同设计模式是近期提出来的一种以知识为基础, 的面向服务并且高效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云制造借用了“云计算”的思维体系, 融合了现有信息技术, 并且将可以利用的各式各样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统一的进行集中的智能化管理、经营, 从而实现智能化, 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通过对于“云制造” 的全面而深刻地认识, 根据现有模具设计制造过程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模具云制造协同设计体系结构。

(1) 以CAD绘图软件为平台的最初设计层。模具设计工作、制造工作按照下面线路展开:一是根据产品的零件图采用CAD进行设计制造或者可以根据产品的实物进行开发;二是对于模具零件形状和精度要求进行相关分析, 并构建模型建和制造。

(2) 以CAE软件为平台作为模具分析层。利用已有的CAD软件所最终建立出来的模具的数字模型, 之后将CAD模型导入到合适的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中进行计算。进一步的优化模具现有结构, 在有限元软件中然后进行模具的仿真计算。

(3) 以CAM和CAPP为平台模具加工制造层。对于较为复杂, 要求较高的模具零件, 首先需要利用优化好的数字化的模具模型, 通过三维软件后置处理, 然后利用CAD绘图软件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修改, 完善现有模具模型。

4 结束语

模具制造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协同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抢先进入市场, 是该行业面临的巨大问题。模具制造业要想在市场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必须实施全过程供应链系统管理方式, 从全局把握新产品或者新的经营机制特点, 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 使得在最短时间内最为高效的完成协同任务。通过对于“云制造”的全面而深刻地认识, 根据现有模具设计制造过程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模具云制造协同设计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平, 何波, 吴磊等.模具协同设计制造的工作流程管理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 (02) :013.

模具设计工作总结 篇2

首先我要感谢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公司领导耐心的教导以及同事们热心的帮助使我学会了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同时也完成了自己每一次定下的子工作目标。其次,为了更好的做好今后的工作,为公司争取更大效益,本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态度,本人现在对这段时间的工作及学习成果作出以下总结:

1.新模具的验收及验收报告的整理; 2.返修模具的验收;

3.学习了解了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与模具厂沟通解决模具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完成了10个方案花纹图的三维设计,这项工作使我大学所学学有所用,更深刻明白了创新应与实践相结合;

6.编辑修改了活络模型腔和模套的验收管理制度以及干冰清洗规定; 7.针对弹簧气孔套这项新技术进行了学习并跟踪试验,为后期技术成熟大面积运用弹簧气孔套技术积累经验。在此期间还负责编写了关于弹簧气孔套的使用、维护及保养的相关规定,使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8.跟踪解决雪地胎生产过程中出现飞边杂质问题,避免以后工作中出现类似问题。

以上便是这一年来我的工作及学习成果的概况。对于涨工资的问题,我认为员工不管学历如何,随着经验的丰富,工作能力的提高,原先的收入不可能满足也是人之常情,公司能为员工着想,在物质方面或者精神方面给予鼓励和肯定,势必会让员工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里工作,公司的效益也会节节攀升的。当然作为一个还算半个公司新人的我来说,在这一年里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有些欠缺,尤其写报告总结之类的文字工作,不过我依然会继续努力,坦然面对工作上的挑战与压力,分析错误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少犯错误,争取未来在模具(轮胎)设计与维修的专业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回报公司的大力栽培之情。

总结撰写人:万军锐

模具工作模具设计 篇3

关键词:模具;钳工;价值;专业发展;定位

目前我国所生产的模具无论从精度、寿命、制造成本还是制造周期来看都与其他模具制造先进国家有着不小的距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归根到底,我国模具钳工的的制作水平普遍较低才是主要原因。

1.模具钳工的重要性

为充分说明模具钳工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1.1.模具是进行产品生产的重要工具,制作模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使用模具生产产品具有产品品质一致、生产效率高、生产消耗小、成本低等优点。因此,模具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使用的稳定性如何,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把模具称为“工业之母”、“百业之母”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因此,抓工业生产,抓产品生产,从次序上讲首先就要抓模具生产、模具供应。同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地抓模具的使用状态。

1.2.现代模具生产仍属于单件生产性质。尽管隨着CAD/CAM/CAE的出现和发展,随着数字化加工技术的发展,加工精度极大提高,使许多零件留给钳工的加工余量极少,有的甚至没有;分析软件使预测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但是模具的单件生产性质,现在依然没有改变,许多随着这一性质而来的工作和操作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模具钳工人数将会随着手工作业量的减少而减少。

1.3.模具钳工技能主要靠经验积累。目前,我们在向高档模具进军中,遇到了包括模具钳工在内的高级技工奇缺现象即所谓“技工荒”。这是因为高级模具钳工不是光用书本就能培养出来的,除了书本知识外,还要靠实际操作中的经验积累才行。

1.4.模具生产中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模具的单件生产性质,必然会带来模具生产过程中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即便是干了几十年的模具钳工师傅,也还会不断地遇到新情况、碰到新问题。虽然对于已知的问题,通过总结能够得出很有实用价值的经验和数据,甚至上升到理论,并做成软件即专家数据,使人们进入模具的自由王国。但是,对于未知的问题,还是处于必然王国,还需要人们通过实践去认识、去解决、去掌握。这里碰到新问题最多的应该是模具钳工师傅,对于这些新问题解决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模具钳工的技术水平、责任心、细心和耐心。

2.模具钳工的专业发展定位

近年来,工厂的模具工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老工人的退休和新工人的到来,加上部分企业对新进钳工培训的不到位以及模具制作工具配备的不足等情况,导致目前部分模具钳工制作的模具不合格,并且制作效率低下,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2.1.对模具钳工的工作范围进行确定,不得身兼多职。按冲裁模、拉深模等划分专业,一个模具钳工在熟练地掌握了一种类型的模具后,再去掌握另一种模具专业的工作。

2.2.进行定期岗位培育。聘请模具设计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等给模具钳工定期讲课,使他们了解自己专业范围的模具结构特点、加工工艺及试模要求等。

2.3.对工具进行合理管理。工作场地应有各种工夹量具,并分门别类置放整齐,便于使用。例如:量具和切削工具分开放,各切削工具的刃口不要互碰;小锉刀分别放在盒中;图纸文件等放在书夹内。总之,所有工具的摆放应显而易见.随手就能拿到。

2.4.学习模具工具的使用。作为一个模具钳工,能否正确使用好各种型类的工量夹具,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是衡量他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个人认为:模具钳工应该有而且会使用以下工具:

2.4.1.老虎钳一台,钳口应该平行,移动钳口应平稳。钳口齿纹可以磨去,以免夹伤已加工面,有毛病虎钳应会自己修理。

2.4.2.应有工作台并带护网,且不能摇动。

2.4.3.应有各种断面的粗、中、细齿锉刀,有些锉刀可以磨光某一面的刀齿,便于较快地加工各种型面而又不锉坏已加工面。

2.4.4.自制或订购切口锉刀一套,供模具钳工加工标准观格范围内的尺寸时又快又好。

2.4.5.热处理淬硬的平行夹板一套,供模具钳工粗、中加工时将工件放置子夹板之间,再把该夹板用虎钳口夹紧,这样操作时可以放心大胆地加工而且效率高质量好。

2.4.6.夹持器一套,有大中小号规格供模具钳工选用。

为模具钳工用以夹持多个零件进行组合加工。

2.4.7.非标准角度样板一套,如0030,1130,等等,供模具钳工加工型腔、型芯拔模斜度和冲裁模凹模时测量之用。

2.4.8.圆断面研磨棒一套。三毫米以下尺寸,按孔精度数值分段制成固定型式研磨棒。大于三毫米的尺寸,也按孔精度数值分段制成可调节式的研磨棒。供钳工研磨孔之用。L圆柱形、圆锥形的测量棒各一套,可以放在工具室,供模具钳工测量尺寸时使用。L长柄钻头、铰刀各一套,供钳工加工深孔时之用。如塑料注射模上的冷却水孔和上下模销钉孔之加工。L各种型式的刮刀、契子各一套,供模具钳工加工、修理之用。如加工清角、分型面、组合型腔块结合面、滑块、斜槽面等。L喷枪一台,供模具钳工挽救次品和修理模具某些工作面之用。合金粉末喷涂工艺技术,使用效果好,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方便,容易推广。我认为在模具生产中,由模具钳工来掌握该项技术,是当前值得推广的一件事。数控机床等现代先进加工设备的使用,使模具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准。所以说,模具钳工在保证和提高模具质量、精度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要重视钳工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邱宗轩.模具钳工实习课题研究[J].湖南农机,2013,(5):189-190.

[2]原国森,翟德梅,楚庄等.项目教学法在模具钳工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1):99-101.DOI:10.3969/j.issn.1008-2093.2012.01.035.

[3]阳档.《机械制图》在模具钳工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09,(12):182-183.

[4]王玉玲.模具钳工专业的建设[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2):120-121.

作者简介:

模具工作模具设计 篇4

目前, 湖南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60多家, 其中有半数以上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为湖南乃至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但是, 从对企业调查的情况表明, 普遍存在学校所学与企业需求之间还不相适应, 毕业生到企业后的上岗前培训周期过长, 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专业建设模式有待更新、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急待提高。基于以上现状, 不少学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技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介绍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 为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 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企业调研, 确定本专业主要对应模具设计工程师、产品设计与开发工程师、机加工设备操作中、数控加工技术员、模具装配钳工、成型技术员、模具生产与管理员等7个职业岗位。最终我们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 确定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核心职业岗位为模具设计工程师 (注塑模具、冷冲模具) 、产品设计与开发工程师、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员、机加工设备操作员等4个职业岗位。 (表1)

2 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分析模具设计与制造典型工作过程为:模具设计———工艺编制———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调试四个过程, 分析各岗位所需的能力和技能, 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形成三大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体系———通用制造技术模块、模具设计模块、现代制造技术模块。

(1) 通用制造技术模块:图1所示为通用制造技术模块分析图, 它是进入制造业的入门模块, 完成此模块的学习, 即可获得模具钳工中 (高) 级证、普通机床操作工证、绘图员证。具备从事普通机床加工、模具钳工和绘图员的上岗能力。

注:产品逆向设计及快速成型是当今制造业的前沿技术, 同时也是今后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考核方式:完成中等难度的钳工单件合格零件考核;完成简单模具配合件考核;完成模具标准件加工考核;完成合格的生产准备过程和良好的职业习惯考核。

(2) 模具设计模块:图2所示为模具设计模块分析图, 学生在完成第一模块学习的基础上, 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有较清晰的了解, 为模具设计奠定了基础。通过该模块的学习, 学生可获得三维模具设计绘图员证、模具设计师证, 具备了进行成套模具设计及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考核方式: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一套中等难度的注塑模、冷冲模和压铸设计, 设计工程图应符合国家标准, 合格的设计过程和良好职业习惯的考核。

(3) 现代制造技术模块:图3所示为现代制造技术模块分析图, 完成该模块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证。具备运用高精设备, 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完成成套模具制造工作的基本能力。

考核方式:运用掌握的各种制造技术制造一套中等难度、质量符合图纸技术要求的注塑模模具, 并生产一件塑料制品;运用掌握的各种制造技术制造一套中等难度、质量符合图纸技术要求的冷冲模模具, 并生产一件冲压制品;合格的生产工艺过程设计与工装准备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考核。

3 结束语

我们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历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模具企业高管及技术专家来学院讲座及座谈、用人单位来学院招聘交谈、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互联网的查询等, 明确本专业各岗位工作任务,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 构建了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充分考虑了职业岗位的相关性和迁移性的基础上, 将专业学习领域及拓展领域课程整合为三大模块———通用制造技术模块、模具设计模块及现代制造技术模块,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呈现螺旋式循序上升的趋势, 同时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将模具设计师、制图员、工具钳工等职业标准引入教学中。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及课程建设。同时, 我们将拿学分与考证并举, 从而保证了毕业生与所从事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学生学习完各模块后, 能胜任多个就业岗位, 在今后找工作时就可左右逢源, 保证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与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介绍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 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卞平, 刘建潮, 李顺军, 赵明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2) .

[2]袁晓洲.高职模具专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2) .

[3]仇锦.浅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4) .

[4]盛定高, 刘永利.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0) .

[5]周玉蓉, 徐益, 赵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 2010 (14) .

[6]许大华, 孙金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14) .

模具员工作职责 篇5

1、掌握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操作、重要危险源的应急措施及“四懂、三会”的具体内容:四懂即懂构造,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三会即会使用,会排除故障,会维护保养、做到三不伤害,并严格遵守执行。

2、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不违章作业、拒绝违章指挥行为,制止他人的违章行为。全面了解设备、模具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掌握调整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3、责模具及其周边装置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正确使用工作,按操作规程和相关规定制定模具保养计划,定期对模具进行保养和使用,并对结果负责。

4、解决生产过程中冲压生产出现的故障,保障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5、了解生产计划,负责按照生产计划及时调试产品(包含新品、切换产品的调试等),对调试产品的质量负责(包含首件和批量生产),必须符合图纸、技术要求、工艺规程和检验标准等。

6、认真做好巡线工作,跟踪模具使用和生产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并指导操作工进行批量生产。

7、在调试和维护保养过程中对员工的安全负责,对设备、模具和装置的质量负责。及时、如实的汇报维修保养情况,并做好模具维护保养情况和备件消耗的原始记录。

8、严格执行备件领用和保管制度,对模具备件领用和归还的数量和完好度负责,正确妥善地保养和保管模具备件。

9、积极进行小改小革,提高模具和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因模具和装置的原因造成废损。

10、严格遵守管理要求,保持现场的清洁卫生,工装、夹具的归类、合理放置。

模具工作模具设计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教学;数控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一、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我校地处广东珠三角中心地区的国家五金制品产业基地、国家电子音响制品产业基地——小榄镇。近年来,小榄镇形成了以五金制品产业为主导,带动电子音像、家用电器等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会操作的技术工人。

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本镇唯一一所职业高中,担负着为本地及周边市镇企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的重任。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要求的提高、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生源素质的降低,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教学。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在中职这一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还基本处于空白或者起步阶段,更没有系统的研究和成功的蓝本。我校率先提出了数控模具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课程开发及教学研究的课题,探索先进的课程模式和教学设计,改变目前教学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加快数控模具技术领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数控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的作用

1.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的需要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具有不同智能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正是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的优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以获得合理的智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的需要

“学习领域”是跨学科的课程方案,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来建构课程内容,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紧密结合,以企业的产品为项目载体,以生产该产品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产品来获得相应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新方案在建构课程内容时,打破了传统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思想,使校内教学进一步融入生产实际、工作实际,实现“做项目”尤如“做产品”,“课堂学习”尤如“生产实践”。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观的需要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开发,在职教界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在高职已经出现了许多运用成功的范例。工作过程,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获得的一个工作成果当中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职业教育课程,不是指向学科,而是指向工作过程。因为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分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割,知识排序的方式与知识习得的方式分割。这是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的。显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对产品、项目的加工生产能力。

4.基于不同思维类型的人才观的需要

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人类的智力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一种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逻辑思维是抽象的,形象思维是具体的。职业教育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他们排斥符号和抽象的理论,他们喜欢在学习知识技能的时候能够把它放在具体的环境和背景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数控模具专业项目教学研究要点

1.学习领域类型

因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要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因此如何根据企业需要对数控模具专业传统的学科进行统一的整合和取舍,最终得出数控模具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的课程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学习情景设计

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学生的特点,结合工厂企业的生产实际,使新开发的课程体系能够体现职业能力导向的要求,反应企业的典型工作实践,研究每个学习领域所包含的学习情景,统筹规划每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情景数目、学习情景的项目、学习情景的内容、学习情景之间的递进关系等等,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3.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适应新课堂教学模式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实训管理、产教结合、师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

4.学生成长要素

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后,从资讯到评价等整个工作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学习的行为习惯、学习方式的养成。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数控模具专业项目教学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阶段:①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企业调研,完成调查报告。根据岗位群的划分成立调查组,调研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②确定数控模具专业定位及各岗位群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及专业素养要求。③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从而设计开发学习领域。④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数控模具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结构,含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含课程、教学内容与技能;学习领域的描述,含学时、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

第二阶段,教学研究的深入展开研究阶段:①结合数控模具专业对口企业的岗位群要求,将学习领域具体化,确定数控模具技术专业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情境。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课程描述、能力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实训场地、考核方式及标准等。

第三阶段,教学研究的课堂实践阶段:①实施新的课程方案,按照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开展日常的教学,教师教案与作业布置均体现工作过程。②进行师资培训,加强专业教师对数控专业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理解与掌握,强化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所要求的教师技能。③选取数控模具专业部分班级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验证,记录开展过程中的得与失,做好数据整理工作。④反馈调整,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验与教训进行反馈,调整相关细节工作与内容。⑤完成特色资料:收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料,如统一的图纸、统一的任课计划书、统一的评价表及实训总结等;收集相关教学课件、录像、作品集、教材及论文集等。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①对第一届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记录企业反馈的各方面意见。②收集并汇总资料,分析前期实施阶段的各项数据,与未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案教学的班级进行对比,总结该研究取得的相关成就。③反馈并调整,总结出对后续继续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启发、经验与教训。

(作者单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姚和芳,首珩,周虹.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模具工作模具设计 篇7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熟悉冲压工艺过程设计、模具设计以及模具制造生产的基本方法, 能编制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工艺过程和进行一般复杂程度模具的设计, 能熟练操作机床加工模具零件, 能进行试模生产, 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冲压生产中常见的冲压技术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及内容安排

本课程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设计思路, 以典型钣金零件为载体, 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结构, 学习任务的设计既基于冲压模具生产的工作过程又充分考虑了职业性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阶段性。

1. 以合作企业汽车零配件产品为载体, 设置教学内容

中小型钣金零件的主要加工工艺分别为冲裁、弯曲、拉伸以及其他冲压成形工艺等四大类。本课程按最常见、最通用的冲压工艺, 设置了钣类零件冲裁模的设计与制造、举升泵固定板弯曲模的设计与制造、罩盖拉伸模的设计与制造等5个学习情境, 选择的载体均来源于柳州汽车企业的典型钣金零件, 让学生接触实际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缩短学生从课堂学习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时间,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模具行业职业素质, 实现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 教学组织按三个阶段完成

(1) 设计仿真阶段。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与引导下, 通过三套简单冲压模具的设计, 了解整个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流程, 并掌握一定的设计知识。再通过一套泡沫模具的制作, 初步学会模具制造流程上钳工的装配技能。

(2) 模具制作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 完成一套冲裁模的制造与试模生产, 让学生熟悉真正的模具生产制造过程, 学会模具零件加工、冲模装配、冲裁间隙调整、模具安装与试模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 也是对前面设计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与验证。

(3) 综合设计阶段。通过一个复杂零件模具设计的综合训练, 使学生熟练掌握冲压模具设计程序, 正确应用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教学内容及安排见表1。

二、教学方法选择

本课程引入了现代职业教育技术,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 采用了讲解演示法、项目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模具结构认知部分——讲解演示法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 教师对模具的结构、模具零件的作用、相互装配关系先进行讲解, 再利用实物模具进行拆装操作示范,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和要求重做一遍, 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阐述, 最后绘出所拆模具的结构图, 填写实验报告。使学生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模具结构、模具拆装等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在模仿中主动学习的意识。

2.冲压工艺、模具设计——分组学习法

在教学活动中, 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共同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与全部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3. 泡沫模型制作——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 将模具模型的制作作为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分析图纸、讨论比较、确定方案、实践操作、评估总结的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同时, 通过泡沫模具的制作, 可以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来验证他们设计的模具结构的合理性, 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程考核方案

本课程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鉴定性考核两部分, 其中过程性考核占60%, 终结性考核占40%, 具体考核内容分配如下。

1. 过程性考核

(1) 职业素养的考核占20%。主要考核学生的遵

守纪律、学习态度、精神面貌、团队协作等内容, 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职业习惯中获得结果。

(2) 项目训练的考核占30%。主要考核学生能否根据冲压零件形状及尺寸精度要求, 合理确定冲压工艺方案、并根据工艺方案选择相应的模具结构形式、设计各种模具零件以及模具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编制的能力。可以根据学生上交的作业、各小组制作的泡沫模型、模具拆装实验报告中获得结果。

(3) 模具设计综合训练考核占10%。主要考核学生对所有冲压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及独立思考, 独立设计、收集资料以及团队合作等内容。

2. 鉴定性考核

模具工作模具设计 篇8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采取逆向设计思路, 由毕业生就任职业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 继而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及相对应的知识, 在上述分析论证基础之上, 创建课程体系, 最终具体化于每一门课程。该设计思路, 打破了以往预先向学生灌输繁琐理论知识而后按照自己具备知识寻求岗位的传统, 要求该专业课内容的设置, 与当前该专业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设置具备代表性典型工作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所设置的工作任务过程中, 掌握就业必须的知识与能力。所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 具体到一门课程上, 起点在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终点在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 重点在于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的筛选序化, 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行业所需知识与能力。下面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来说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设计具体步骤

《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 该课程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 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职业岗位群分析, 确定职业能力通过对当前模具行业市场调研, 可以总结模具行业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2. 由职业能力分析, 建立课程体系。

3. 由课程体系分析, 确定《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 旨在培养模具行业急需的模具成形 (型) 生产工艺员、模具设计员及模具制造工艺员。本课程知识涵盖上述三个工作岗位的相关能力, 对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起主要的支撑作用。

4. 由《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结合行业企业生产现状,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拟定遵循下述原则: (1) 目标性原则。课程选择的典型工作任务突出注塑模具设计制造训练及职业素质的培养, 兼顾各专业课程, 将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训练项目。 (2) 渐进性原则。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认知规律, 其难度依次增加,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由易入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逐步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3) 实用性原则。典型工作任务选取以岗位操作项目为导向, 选取与一线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典型工作任务。

本课程三个模块, 九个典型工作任务, 如表2:

5. 由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的内容, 对课程内容提炼序化。本课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确定九个典型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 对传统课程的知识进行筛选提炼, 并对提炼的知识进行优化重组, 从而确定本课程知识结构。这些知识对模具行业职业能力起重要支撑作用, 见表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所设计的课程, 具备以下优点:

1.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 选择典型工作任务, 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融合在一起, 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 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2.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通过校企合作, 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 分析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序化。

3.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相对接。课程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是课程设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积极尝试, 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对职业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序化重组, 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 更有效地培养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与思路, 并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为例, 说明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具体步骤。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强, 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

[2]翁光远, 郗峰, 李青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2) .

模具工作模具设计 篇9

所谓工作过程, 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结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在此过程中, 学生通过过程的训练, 获得工作过程的初步知识, 一方面与现实的实际工作过程接轨, 可实现零距离上岗;另一方面, 也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增加感性认识, 避免一些抽象的分析, 学习起来更会更加轻松、有兴趣, 能够更快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 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必须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模具数控人才的需求, 按照“专业服从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 以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 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和内容,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体现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Pro/E应用技术》、《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机械CAD/CAM技术》、《模具制造工艺学》等等, 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模具专业的主干专业技术课之一, 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由于模具的种类繁多, 涉及的领域五花八门, 而就业层次又包括分析、设计、工艺、编程、操作等, 跨度很大, 要搞好教学工作并不容易;且该专业实践性极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 对实验与实训条件都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现实条件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成为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人才。在传统学科式的课程体系中, 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连续性和陈述性, 其结果是导致我院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 它不是一个使学生可以获得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职业能力的学习体系。为此,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 必须寻找一种适用于职业技术院校的以及使学生尽快地获得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职业能力的学习体系, 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1《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方案

1.1 教材选择

目前, 市场上已经出版的模具方面的教材较多, 各个高校所用的教材也不统一。该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广, 范例精炼、详悉, 篇幅不能太大, 教学内容实施必须与各校现有软、硬件条件相适应。所以, 教材选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模具设计与制造》, 主编张荣清、出版时间为2003年8月。该教材本书共分三篇十四章。内容主要包括:冲裁及冲裁模设计,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 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塑料注射模设计, 压塑模、压铸模;机械加工, 特种加工和模具的装配与调试等。本书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至于习题则应结合上课内容, 根据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并结合实际应用, 以模具的工作部件的设计为主进行作业的布置。

1.2 教学内容改革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制定, 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 课程设计40学时, 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实训60学时, 共计150个学时。本方案主要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 并在原基础上应增加《模具课程设计指导》、《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实训教程》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上, 有原来的单纯理论教学, 改革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对于理论教学, 在本门课的教学中, 以第一篇和第二篇为主体, 第三篇则在数控加工中以重点进行学习。

目前我校模具专业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学时数已经按计划执行, 而实训这一环节已有《金工实习—数控机床技能实训》, 如果在时间上延长一周, 再结合模具制造, 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既能使同学们掌握加工技能, 又能对模具制造进行真正的了解和掌握, 此实训环节正在建设中。从本课程的改革方案中可见, 着重要加强设计和实训环节, 以适应目前市场的需求。

1.3 教学方式改革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本门课中, 变传统的挂图授课或幻灯片上课方式为多媒体动画演示方式, 变以在教室上课为主的方式为车间讲练结合的方式, 用动画来模拟整个模具生产产品的过程, 动画贯穿整个教案, 用车间的实体操作代替抽象的讲述, 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又能促进学生对模具结构的理解。同时, 在课内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模具的设计, 使同学们能相互交流知识, 相互学习, 使课堂内容丰富, 灵活多样化。而且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 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 总结知识, 体验学习方法, 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 避免了教师站在讲台上的单一性, 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重心的改革新理念。

2 对于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制造环节的实践教学

与制造相关的实践教学, 可以深入到基础实训、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金工实训要加强, 建议连数控加工实训一起, 前三个学期不断线, 每学期三周, 共九周, 每人至少要求考2~3个等级证。同时教学内容要更加具体深入, 结合实际, 不能单纯为考证而教学。其它的基础实训和课程设计可以由教师给定标准化的题目, 综合性的实训则要提倡从生产实际中找题目。

2.2 改进模具制造工艺的教学安排

现行模具制造工艺课, 理论教学60学时, 大作业12学时, 共计72学时。看起来不少, 但实际效果不理想。要结合生产实际, 减少理论教学, 增加编写工艺的练习。要与金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模具拆装实训、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制造实训等实践环节相结合。为此, 可大胆考虑, 从第一学期开始, 到第五学期结束, 共开90课时左右 (理论50+实践40) , 计5学分。

2.3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建议从第三个学期开始重新分班, 分三个方向设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学生以自愿原则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对部分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 可允许其发挥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 向制造方向发展, 比如可以不参加设计与制造实训, 不参加毕业设计, 但必须多考两到三项技能证书。

对部分理论基础较强、能力较全面的学生, 则鼓励他们向模具设计方向发展, 不但要搞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 还要搞毕业设计, 而且要尽力创造条件, 让他们自己组织同学把设计的模具制造出来。

3 结束语

在专业知识教学体系中, 抓住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两个关键, 给学生建立了点、线、面、体的发散思维训练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改革, 使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真正做到“专业服从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 通过改革将有助于模具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学生对本门课程也能做到学以致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学生在学习时就有了目标, 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工作过程进行教学, 采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工作习惯, 熟悉正确的工作方法,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工厂所需的员工做到零距离的对接, 真正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真理来自于实践, 通过以后不断的教学探索, 本门课程的教学将逐步完善化, 逐步系统化。使学生成为模具的设计、加工制造及相关设备维修和管理工作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J].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科技资讯.2007.10.

[2]罗敏杰, 唐冬生.高职学院创新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 (7) .

[3]林庆发.谈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10.

[4]王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职业教育研究.2007.7.

[5]程崇恭等.专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2. (4) .

[6]柳秉毅.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应用能力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1.2.

[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模具工作模具设计 篇10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具有了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Pro/E、模具材料、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之后开设。并为后续的模具拆装、模具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训练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能陈述模具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会操作注射机, 并能根据塑件图正确选择注射机, 能正确计算模具成型零件工作尺寸, 会选择模具零件材料, 能遵守模具设计工作流程, 会使用CAD、Pro/E等绘图软件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注射模。通过团队协调合作, 能较好地控制项目任务的执行进程, 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课程设计与改革思路。

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精神, 在进行了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之后, 了解了模具设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 从而制订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的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改革思路是以三级模具设计师的能力和知识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 将整个课程划分为三个学习情境, 每一个学习情境均以完成注射模装配图的工作任务为主线, 将基本知识点贯穿始终, 使学生学会使用CAD等绘图软件设计模具。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3.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针对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 逻辑思维能力弱;动手能力强, 思辨能力弱以及自信心不足, 但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又需突出职业能力的特点, 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 选用了以下设计思路。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 选取了三个学习情境, 第一个学习情境为简单注射模设计, 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与关键, 以3个日常生活用品的注射模设计为工作任务, 使学生掌握注射模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第二个学习情境是中等复杂程度注射模设计, 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难点, 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个学习情境为新技术注射模设计。重点学习热固性塑料注射模、热流道注射模和精密注射模的设计, 这三类模具是注射模的发展方向, 掌握这几种模具的设计, 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教学实施

1. 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采用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学生5~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由小组长担任项目负责人, 分配和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教师以项目经理的身份指导和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借鉴PDCA企业管理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采取P (准备) P (计划) D (决策) D (实施) C (检查) S (总结) 教学法。以第二个学习情境中的“按钮注射模设计”为例, 首先, 教师向学生下达设计任务, 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后, 了解该做什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做;接着学生对本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讨论, 在教师引导下选取最优方案, 确定做什么;下一步进入实施阶段, 每个学生按照本组最后选定的设计方案用CAD等绘图软件完成模具装配图。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教师和其他组别同学的检查与评价, 最后各组学生根据检查评价结果, 对本次设计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为应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 课程采取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课内教学课时数为72课时左右, 课外辅导课时数为30~60课时。课内教学按学期教学计划进行, 全班参与,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计划中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课外辅导则由教师和学生视教学的需要临时安排, 学生自愿参与, 用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完成课内遗留的问题。

2. 教学方法。

整个课程采用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不同, 辅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模具认知的教学中, 采用现场教学,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注射模和注塑机, 并很好地理解两者的关系。在注射模设计教学环节, 准备阶段采用讲授法,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计划阶段采用启发式,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决策阶段运用讨论式, 通过方案的比较、辩论,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实施阶段由学生以设计员的身份完成设计的全过程, 掌握设计的方法与技能。成果检查时采用头脑风暴法, 师生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3. 教学手段。

在课程的教学中, 充分利用设计软件、真实现场、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4. 教学资源。

教学中用到的教学资源有注塑机、模具模型、真实模具、多媒体、设计软件以及教材、授课计划、设计任务书等学材, 教材选用最新版的高职教材。这些资源的结合有效地满足了教学需求。

5. 课程评价。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设思路, 建立了课程评价标准,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 采取学生互评 (权重系数0.4) 与教师评价 (权重系数0.6) 相结合。在终结性评价过程中, 由教师给定每个学生的成绩。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为:形成性考核与过程考核:态度25%、任务完成情况50%、职业素养25%;课程整体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相结合, 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60%, 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本考核标准将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考核分解到完成工作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考前突击学习转变为认真对待每一次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6. 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 本课程通过上述改革,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提升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在2010年举办的湖南省春季职业技能竞赛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获得高职组“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团体二等奖, 充分证明了改革的成效。

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改革的一部分, 任重而道远, 其实质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课程教学和学生就业、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将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实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合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发展体系下一篇:废液处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