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2024-05-22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精选十篇)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1

1. 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虽然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时间较短, 仅仅有30多年的光景, 但是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性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也逐渐发展稳定和成熟。但是目前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比较传统、老旧, 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生搬硬套, 创新性不足, 学生设计的作品风格千篇一律, 无法给人一种新颖的审美追求。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增多, 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2.1 艺术设计教学方法过于老旧。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 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讲, 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这也是导致学生养成习惯性的依赖思想, 不善于自主思考的主要原因。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出现严重脱节, 这也是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

2.2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普遍存在“轻创意, 重形式”的弊端。

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较扎实,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 往往会重视完美和华丽的设计表现, 艺术设计作品对于外观、形式比较重视, 但是对于创意并不是非常看重。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都千篇一律, 也有的同学甚至偷懒, 直接抄袭, 长期如此, 就导致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思想, 根本就不懂作品创新和立意, 知识框架和结构较为单一, 俨然成了一个绘图机器, 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2.3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很多学校关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课程仍然是传统的教学课程安排和设计, 教学大纲一直没有改变, 课程设置安排过于老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增多, 各科知识都在相互渗透, 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

3. 优化艺术设计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

3.1 应创新“开放式”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想禁锢程度严重, 系统性较强, 学生在完成整个作品设计过程中都缺乏创新, 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热情不高。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应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窠臼,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老师, 质疑课本, 积极思考, 要树立自己的想法、观念, 突破常规思维。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对话式教学模式、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 注重实践教学, 为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应重视创新, 自己应不段学习、吸收新的知识, 了解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艺术设计世界的独特魅力。

3.2 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重视创意。

立意是艺术设计创新的核心, 作品的构思、立意阶段是艺术设计中最难的阶段, 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应转变传统“轻创意, 重形式”的观念, 应树立表达和创意并重的创作理念。在布置给学生设计任务书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们首先应广泛收集有关该主题的相关素材和资料, 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 自己觉得有参考、借鉴价值的内容、资料摘抄下来, 并通过反解法、分解法、联想法等多种构思方法将这些原始素材完全吸收, 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在作品立意构思阶段, 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 指导学生们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思考, 有利于学生创新。

3.3 应注重学科课程设置, 重视学科交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也是信息技术时代, 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朝着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趋势发展, 呈现多样化格局, 因此艺术设计课程也应该注意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使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能够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 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要求, 突出教材的鲜明特色, 打破传统“各自为政”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式, 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3.4 应重视实践教学, 构建“产、教、研”统一的教学模式。

应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在寒暑期安排学生到真实企业相关岗位实习。应结合真实工程项目进行课程作业训练,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 多渗透一些新材料、新科学技术等专业前沿知识。建立以具备丰富专业经验的教为重要骨干的教师带领的“导师工作室”模拟实训工作室, 不仅可以进行正常的教学, 同时也可以向外承接社会真实项目, 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综上所述, 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必需, 实现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 教师应建立“开放式”教学环境, 重视创意, 注重学科交叉渗透, 加强实践教学, 全面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 为社会打造一批创新型实用艺术设计人才。

摘要: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一直处于逐渐升温状态, 市场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需要和要求不断提高, 然而在信息技术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冲击下,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仍然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 教学手段和方式老旧, 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 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艺术设计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培养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学现状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几点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人才,必要性,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郑曙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荆雷.《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很多人开始对生活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需求的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顺应着社会的需求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如何在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环境是时代风貌的体现,环境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同时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人的心情和意识活动等,追求更加适宜生活以及居住的环境是人的基本需要。因此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和空间,同时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以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体现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手段。文章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一、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概述

1.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环境艺术教育是指以环境艺术为媒介并对公众进行的教育或施加的影响。总的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也多门学科知识的汇集。我国各地高校从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开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 专业,从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无论在教学理论上还是教学的实践中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开始此专业的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2.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涵盖了艺术与设计两个方面,是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该学科以建筑空间的内外来进行判定,可以分为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大方面。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室内的设计更加成熟,因此在教学中各高校在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时,更加偏向于室内的设计教学。然而,在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面相继出现了一些的问题,大多由于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合理性以及现实的功利性和快餐式教学等等。

3.环境艺术设计的技术特征和艺术表现

环境艺术的教育不同于纯艺术的教育,环境艺术的美感不以我们主观感受为转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着很强的技术特征以及艺术的表现。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会比建筑更加巨大,比规划更加广泛。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有很强的艺术敏感度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要求学生把设计思想和概念变成现实,并要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课程方面,我国的高等院校通常将素描和色彩作为学生的主要专业课程,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的绘画能力。

二、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师生的艺术设计能力

1.在教学中注意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进步开拓了新的天地,而艺术的表现脱离不了技术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设计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因为该技能是设计人员的画笔。当今的各式建筑材料以及雕塑艺术的造型材料都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造型材料的变化影响着加工工艺以及造型的变化,因此要想使设计跟上时代的要求,就要将这些技能深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2.在教学中注意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尤其培养设计的意识,只有意识到环境中的美丽之处,才能有意识去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有了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有效把握设计对象的精髓,并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理性知识进行环境设计和创造。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审美能力是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人们可以从审美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验并感受审美对象,只有意识到什么是美,才能在人的心灵中发生影响和作用,激发人们再创造能力。

3.要注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大学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为大学是学生进修的地方,而教师是为学生提供帮助的重要人员。只有学识渊博的教师才能胜任教学工作。从目前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具备学术理论上的修养,但是在面对现实的实践方面却相对有所欠缺。在专业教学中注意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性。因此,教师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提高自身能力方面入手,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

1.素描教学方法方法的改革

在我们的素描教学中,要采取重结构、重透视、重形体、重理解、重速写、重创意的教学模式,以线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直接而快速、生动并活泼的素描是设计工作中最基本的技能。在素描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把传统的单一块面法教学进行改革,尤其要加强默写、速写的练习,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加强线描的训练,培养学生快速的表达对象,并把握好素描对象的本质的能力。

2.色彩教学方法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色彩教学主要以水粉和水彩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一套纯绘画的教学方法,属于西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去效仿比尔的风格而缺少自己的真实感受。很少去分析或者研究色彩的组织规律等。因此,在色彩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切入色彩构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对色彩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进而指导他们的设计,注意对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和调和,同时注意把握色彩的情感、节奏以及布局。写实训练和抽象训练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比单一的绘画式训练更有益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3.要改善传统的教学环节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据悉,全国各地高校开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从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开设此专业。从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环境艺术设计不管在教学理论上还是教学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所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此专业人才。我们知道环境艺术设计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汇集。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主要是以建筑空间的内外进行判定的,大致可分为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大块。相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室内设计更显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在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时,更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方面相继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因素是由于教育改革存在的不合理性、现实的功利性、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过度发展、快餐式教学等。很多高校为了招满学生名额,过度的招收了此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这使得学校只是为了招收一定的名额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素质,这就导致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这也成为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因素之一。我们都知道,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存在着很强的技术特征和艺术表现。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提出,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选择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满足很强的艺术敏感度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两个要求。然而,高校的扩招原则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招生原则从某种角度上讲相去甚远。这成为影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一大重要因素。在设置课程方面,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环艺设计课程时,会通常选择将专业课程设在大一、大二这两个阶段里。一些高校会将素描以及色彩作为大一学生的主要专业课程,目的是用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绘画能力。这无疑是提高专业素质并不高的学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存在的更大的问题是,相当多的高校教学方法采用的是 “灌输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教学弊端,主要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同学与同学之间缺少相互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另,更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没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简单的完成作业,而不是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注重对设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所以,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全国各所高校必须及时总结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设法与目前教学相结合,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学校在安排和设置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更加趋于合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相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课程,在不忽略基础的同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空间、结构关系、比例的深刻理解。设立一些与环境艺术以及空间设计有关的理论课程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基础上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之前所学的绘画专业的明显不同。另一方面,改善传统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环境的质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它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课外的实际项目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将课外的设计题目带到课堂中,并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自己的创意设计。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操作设计中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到提高。当然,在要求外界环境以及教学课程设置完善的同时,教师的能力也显得异常的重要。大学是一个供学生进修的地方,而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重要人员,所以,对教师无论从自身素质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应该说每位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学识渊博,这是能胜任工作的基础。但现在值得深思的是,仅仅具备专业学术基础的大学教育工作者却在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遇到了瓶颈。由于教师的工作更多的仅是面向于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虽说大部分具备较高的学术理论上的修养,但是在面对市场实践方面却显得相对有所欠缺。我们都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性,就以室内设计举例说明,在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工艺、结构、材料、暖通要求、消防规范等等方面,同时此专业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性要求相对更强,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没有这些相关技能的支撑,所谓的设计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面对这些情况,各所高校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应不断提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的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从多方面入手,探索出一套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在如今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人才市场对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呈现出日趋火热的现象,面对这种形式,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实用型设计人才、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科良性发展,是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然,优化和完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奋斗历程,这需要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沈福熙.建筑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李兵.高师艺术设计教育的困惑与出路《装饰》2004年。

创新背景下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研究 篇4

一、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现阶段问题

近些年来, 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 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很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批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领航者。市场的需求促使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暴露出很多实际问题, 牵带出诸多薄弱环节。

1.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多样, 整体规划不足

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 对学生着重进行行业认知、设计技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努力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和设计应用能力, 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特性。但在实际实践中,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实训、考察、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手段, 其建设和实施往往缺乏有效的内在联系, 各个项目间缺少项目对接, 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另外, 艺术设计的实际情况必然要求实践教学课时的偏重, 然目前多数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往往以一刀切的形式限制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 从而大大降低了艺术设计创新实践的效力与效果。

2.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形式老套, 有效途径单薄

一直以来, 艺术设计教学在课堂授课之外, 教师以虚拟命题为主,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实际, 训练中在注重艺术性同时却忽视了实用性, 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 也就很难培养出企业满意、社会需要的尖端人才。艺术设计是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 因为教学创新不足而限制实践成效的状况急需改进。

3.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硬件要求高, 实验环境艰苦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受实验环境限制影响大, 更需得到社会与企业的支持。实验设备、场所和师资是实践教学的必然条件, 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实验室建设、设备的更新及师资的提高。在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 优质的校外实践基地尤为重要, 然而在数量上总体呈缺乏状态, 并且流动性较大, 很难发挥实践基地的最大效用。

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基本原则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综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定“创新实用”的教学原则。

1. 目标明确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艺术设计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学科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将专业应用与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的首要培养目标。

2. 系统完整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应统筹安排, 虽然各实践环节的地位轻重不一, 作用也不尽相同, 但相互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 根据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 使实践时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把握好理论课时与实践操作的关系, 处理好实训内容的衔接与渗透, 使整个实践环节协调统一, 保证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系统性。

3. 适用社会

审美性是艺术最本质的特性, 具体到设计艺术中, 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才是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发展方向。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实用性是优先考虑的前提与基础, 其次才是围绕功能内涵而展开的审美性的设计, 两种特性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共同服务社会, 是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

4. 创新实用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其实践教学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端人才的需求。教学过程中, 实训内容应突出专业知识的更新换代, 以实战项目为主导, 模拟真实的职业程序展开设计训练, 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立体化构建

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依然以教学活动为主体, 具备支撑实践活动的环境资源条件, 以及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考核要求,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实践教学的导向目标

艺术设计因为自身的特点, 更容易在实践中培育人才。这个过程, 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导向贯穿于艺术设计实践的每一环节, 重点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创业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鼓励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解决实际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如在专业课程的衔接上, 可围绕文化创意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进行创新实验。例如, 在国际旅游岛大背景下, 海南应抓住时机大力推进旅游文化建设活动, 关联到艺术设计的具体课程, 像《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实践教学, 便可以“海南特色 (或商品) ”为设计标题展开进行, 既不抛弃专业项目训练, 又可实质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而作为实践成果的包装完成品, 可有计划地进行公开展览或参加设计大赛, 甚至为海南的经济发展增砖添瓦。

2. 实践教学的主体结构

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 实践模块是整个体系最重要的一环, 是实现创新人才目标的关键步骤, 我们遵循递增的原则, 由简及难, 先基础后专业, 最后进入综合阶段。通过合理的实践训练, 引导学生完成教学活动。

(1) 实践的基础阶段

即专业能力起步阶段, 是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重要阶段, 是整个专业实践活动的前提, 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实验基础。像《设计基础》课程, 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 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思维创作能力,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 此过程是一种原始经验积累;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教学手段, 主要通过教师带队与校外相关单位合作等方式进行, 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 促使学生去验证、解决课程中遇到问题, 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见识得到增长。

(2) 实践的专业阶段

经过系统的学习后, 艺术设计进入到实践的第二个阶段, 即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去, 在保证专业实践的同时, 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以及专业实训三大部分。

艺术设计实践根据本专业教学特点, 训练学生逐步拥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先期的课程设计中着重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培养、鼓励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 进而分析、解决问题, 为以后形成科研能力打好基础。进行到项目实践环节, 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采用项目合作, 以小组团队形式学习、探索, 着重培养团队精神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实验与研究能力。其后, 再以职场虚拟的教学手段, 亦可校企合作的形式, 在教师 (或企业技术人员) 参与指导下, 进入一定的实际工作环境, 模拟实际工作状态,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 可在一定程度缓解学生对社会认识的紧张焦虑感。

(3) 实践的综合阶段

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包含科研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重点。

在有针对的实践训练下, 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设计功底后, 学生可以实战的形式积极参加地方性、区域性甚至是国家范畴的设计赛事, 或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术活动, 形成初步科研竞赛能力。步入到毕业实习阶段, 学生为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可脱离教师的指导, 直接面对企业部门, 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 拥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好就业前准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高校大学生的最后一环实践活动, 是一种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如国外的一些应用技术类大学, 其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极为紧密, 学生的毕业论文, 就是为企业所做的模拟商业案例或分析。

3. 实践教学的环境资源

为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与软件条件, 也就是实践环境资源。

(1) 详实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艺术设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相配备。

实践教学中, 学校必须在对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措施上要跟上, 保证实践教学有“据”可依。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特殊性, 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等实验资源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是充分开展实践活动的可靠依托。与此相配套的, 学校对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管理也需有的放矢, 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适应的管理、考核机制, 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反馈, 保证实践教学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起到良好的监督、指导作用。

(2) 互为依托的实践教学环境保障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环境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对内, 主要面向在校师生, 大都釆用工作室模式, 也有企业进校联合创办实训基地模式, 以模拟练习或实战项目的形式进行实践;对外, 则依靠社会企业的硬、软件资源, 按照企业的真实需要, 让学生参与整个生产设计环节。

校内实训基地是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校外实习基地则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是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对外的重要沟通渠道, 两者相互依托, 使艺术设计实践环境得以基本保障。

(3) 素质过硬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

此外, 艺术设计实践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即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 会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实践的优劣及创新能力的高低, 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因此, 能讲、能做、能创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很强专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

总之, 实践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动手做, 更是一种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创新的学习, 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 还要把设计作品的可实现性放到首要位置,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实用的实践教学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鸿杰.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4.05.01.

[2]王大凯.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M].2012年艺术工学与创意产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2.10.13.

高校微课教学设计的创新研究 篇5

摘 要:作为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微课教学目前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尤其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利用微课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成为高校教学的研究重点。针对高校微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微课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应用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微课;微课设计;混合教学

一、高校开展“微课”教学的意义

(一)契合高校教学改革的建设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点》明确规定:“十三五”期间要进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总体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主题和主要任务。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其发展焦点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自身应用问题。

2012年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对微课的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高校微课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高校微课是微型学习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产物。高校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与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建设要求相契合。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90后,他们是新时代的领军人物,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资源,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短而精,时间在10分钟左右。而一般人的注意力有效集中时间也就在10分钟左右。所以从时间角度来说,微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微课具有时间方便灵活、不受空间限制以及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尤其有利于较难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反复操作学习,直到搞懂为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更加钟情于网络媒体授课的形式。学生只要依附于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进行微课学习,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课程流程较传统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教师通过微课教学,一方面能够带动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节措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高校微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微课是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课上讲授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学习,随着网络课程资源的普及,学生可以利用一切网络手段获取知识,教学模式已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目前高校微课在我国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在微课设计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大部分高校微课设计时仍以教师而不是学习者为中心;建设微课是为了满足开发者的动机需求,而不是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现在普遍存在设计微课时,从教师的各方面需求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的各种需求。

(二)微课只是传统课堂的压缩版

上个世纪90年代微课才进入我国,自2010年胡铁生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后,全国大范围内掀起了微课热。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高校微课教学竞赛。

目前大部分高校老师在开设微课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参加竞赛,对微课的本质认识不够,有的直接把一节课的内容压缩成10分钟的微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内容并没有改变,这就导致重点不突出,只是传统课堂的压缩版,这就导致最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三)微课教学目标过于多样化

微课一般时长只有10分钟,这就决定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解决实际问题,如果目标设计过大或者过多的话,就会导致最后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我国高校微课设计中普遍存在缺乏合理的教学目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一节微课出现多个教学目标,这样就会导致所有目标都落空。相对传统网络教学而言,微课就没有任何优势。

三、高校微课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相应的微课产品

高校微课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普及知识和满足学生显性需求下,更多从学习者的角度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首先要满足学习内容与现实需求一致性,其次就是摸索如何有效进行微课学习,最后就是评价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效果。

因此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反馈互动,可以设计各种调查表了解学习效果,对课程进行实时更新。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不断对课程进行改进。

(二)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

精准的微课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准确定位,同时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为实现学习目标深入思考。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将目标进行分解,不宜过深和过宽,主要是解决某一个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在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结构性,每段视频之间一定要有逻辑性顺序,这样才会有一定的层次性。便于学习者吸收和理解,提高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早日完成学习任务。

(三)与混合教学方式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微课中的微视频可以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将教学单元的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完成预习任务。一方面解决了大学课上时间有限的难题,另一方面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减轻了教师的课堂压力。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各种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预习效果,并通过微视频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教学单元的重点知识。课堂上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能?虺浞址⒒友?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通过网络方式再次发布微视频,进一步巩固复习教学单元的重点及难点。对于课堂上仍没搞懂知识点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复习路径。

参考文献:

[1] 吴燕.关于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的利弊分析[J].科技视界,2014.[2] 苏红.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职业,2013.[3] 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4] 孙聘.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5(3):63-68.[5] 杨明,李戈文.全国高职教育微课教学比赛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5(1):13-15.作者简介:高爱芳,李芸,讲师,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

《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展示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17-01

前言:

《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涉及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将这些要求贯穿教学始终,设定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创新就是为了更有效完成教学目的,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上。

一、以课程教学目标的创新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框架之下。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不光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还要注重素质的养成。在此前提下,可以将展示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掌握展示设计相关理论知识;

2.掌握展示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方案展示技能要点;

3.在技能操作中具备团队协作创新、沟通交流和口头表达等素养。

从知识、技能和素养三方面来设定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以课程内容体系的创新来实现教学目标

要想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工作便是要针对当前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进而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展示设计的课程内容繁多,涉及理论知识、技能点和分类实训等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挑选和梳理,形成系统化和模块化,并确定重难点。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有序展开,也利于学生迅速掌握。主要可以将展示设计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

1.展示设计概述,包括展示设计的概念与分类,展示设计的特征、作用和发展历程;

2.展示设计基本理论,包括展示设计风格、设计原则、设计过程与步骤,展示设计的形式法则与人体工程学;

3.展示设计构成要素,包括展示道具,展示材料,展示色彩,展示照明,展示绿化,展示版面设计,展示设计思维方式,展示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

4.展示设计专题,包括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展会空间展示设计,节庆礼仪展示设计,博览会展示设计,展演空间设计。

三、以教学过程的创新来高效完成教学内容

展示设计课程内容多、任务重,要想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就需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

1.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有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还有较新的情境创设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不有多新,而在于合适。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迅速有效完成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在进行展示设计概述部分教学时,考虑到只是介绍性的知识内容,课堂上以文字讲授、图片展示等形式教学,结合课后学生自行查阅、汇总资料,才能有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在展示设计基本理论部分教学,课堂上以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学,结合课后学生查阅优秀设计案例、现场调研实际项目来补充教学;展示设计构成要素部分教学,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调研、调研成果展示、项目导入等形式教学;展示设计专题部分采用实际项目全程跟进和完成、设计方案讨论与展示等形式教学。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效果考核创新。展示设计课程的传统考核结合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方案设计完成效果。新时代岗位的需求决定了像展示设计这样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素质同求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必须采用多因子来衡量和考校。市场调研能力、方案完成能力、协作创新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都是考核的重点。这就要求对于学生的考核是过程考核加终期考核。课堂讲授、小组任务、课后调研、团队合作、方案展示等过程都是考核的时机。只有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才能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上的薄弱环节,促进学生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展示設计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广、技能素质目标重的困难,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进而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要求与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大勇.基于工作流程的课题式教学设计与探索——以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为例[J].装饰,2010,8(06):45-47.

[2]侯传洲.多媒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0,49(06):23-25.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7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征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就是将传统学校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其以“工作室”为载体,把课堂知识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执行生产技术项目的同时,完成相关专业的综合技术能力的训练。

1.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作室”是面向市场而开放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其学习直接渗透到生产实践中,课堂不再是教师、黑板、粉笔的组合封闭空间,而是将教学延伸到图书馆、资料室甚至市场中去,有效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使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与此同时,工作室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上增加了其自主权,通过自己对专业知识进行主动的探讨和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2.项目式的教学内容。在传统高职的专业教学体系中,偏重对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强调,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难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主要教学内容采用的是项目式教学,不再完全依附教科书以及教学大纲,而是将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扩展、延伸,使教育对知识学习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同时,还能扩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3.互动互利的师生关系。从某个方面上来说,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带学生学习的一个方法,通过示范性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尤其在实践方面,能够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次序和目的,把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另外,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生产实践方面的知识,也能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充实自己,在与学生互动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的进步和发展。

二、我国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进行研究,发现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运行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一些院校由于资金缺乏或者实际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使用中,工作室规模较小,数量不多且类型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有的学校在工作室教学中本末倒置,以承揽业务为主,没有达到教学的效果,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还有一些工作室,接受的项目课题数量不足,使创新教学浮于表面,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工作室教学则沦为的课程作业的形式。最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工作室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工作室师资队伍建设上,其情况并不乐观,校内的教师严重缺乏一线企业的工作经验,由于受院校资金等限制,难以引进校外的专业教育人才,加之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室运行及管理制度,使工作室教学模式本身在教学中存在着基础性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优化策略。

1.完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其课程体系应当以艺术设计行业的岗位点为中心,在工作室教学项目中,每个课程项目要对应一个岗位点,以岗位点的工作内容和能力为标准,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技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而形成岗位能力点课程体系,然后整体构成一个以“实用性人才培养”为主的工作室教学体系,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效率。

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取更为灵活多元的教学形式,如方案讨论法、施工现场教学法、企业专家讲授法、单元作业汇报展览、方案(模拟或真实)招投标、课赛结合方式、创客项目、校内服务项目,等等。工作室承接社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管理,将项目充分融人到课程知识体系中。老师可根据企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实践,从真实案例和实际操作中去感受知识、掌握知识、提升团队和个人工作能力,成为具有“准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2.加强工作室的教学团队培训。高职院校经费来源较少,因此难以引用专业的教育人才。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提高工作室师资力量水平,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需要开展一定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将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协调好其与校内教师的关系和分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技术的培训,实现优势互补,建设出一支具有高水平、高技术能力的师资团队。

3.建设工作室教学评价体系。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仅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对评价体系也要进行配套性的改革创新。工作室教学系统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其教学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对教学效果评价中,教师可以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如作品展示、原创主题、诠释设计过程等,通过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其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4.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工作室教学模式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中,加强组织建设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强而有力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协调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教育任务,而科学合理的制度则能够细化项目建设的管理、评估等方面,为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中,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使用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具有着双向的促进作用。对学校来说,工作室教学模式不仅能在高职教育中形成系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还能提高教师的生产经验以及实践技术水平;对学生来说,在改善学生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其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度,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然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为了充分发挥其教学效果,我们要积极面对并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实用性的艺术设计人才。

摘要:近年来,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对职业人才的相关职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工作项目和职业技能”为方向,模拟职场环境,结合实际工作,使学生进行实战化的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唐春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艺术与设计,2010,(08):180-182.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8

(一) “教学创新”及其意义

“教学创新”是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有关讨论中永不过时的话题。时代的进步、行业需求的变化、教育软硬件水平的发展、学生整体情况的变化都不断为教育提出新的“创新”要求。所谓的“教学创新”, 是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计划性、系统性的改造。“教学创新”的目的是优化教学, 使其适应某种新变化、新形式, 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创新是立足于“原来”的某种程度上的整体调整与改变, 既不是全盘推翻, 也不是局部改动。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的人才既要符合社会对设计一线岗位人才的具体要求, 又要符合社会长远的用人需求, 使毕业生工作后有一定的职业上升空间。因此, 教学的创新既要符合培养目标, 建立于完整、公认的专业素质基础之上, 要与行业的即时用人需求相对接, 又要具有短期的预见性, 保证一两年后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其专业能力不会“过时”, 同时, 最好对社会及行业发展有中长期的预见, 保证大多数毕业生在行业发展中不会被淘汰。

(二) “教学创新”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艺术设计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态势。设计的形式被不断延伸拓展, 专业设计中一方面呈现出分工逐渐细化, 各个门类向深层次纵深发展, 对设计师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强;另一方面, 商业与文化的逐渐融合与渗透, 不同设计门类之间开始展开跨界合作, 相互间产生越来越多的交集, 要求设计师不仅要“专业”还要触类旁通。这就要求设计专业的教学既要强调专业性, 又要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闻。这对于3年学制的高职专业教学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 当前“教学创新”的思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其一, 增加行业实践与行业评价课程, 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增加了的岗位素质要求,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提高学习的效率, 也使人才培养的素质及层次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其二, 加强与行业之间的联系, 将行业热点与发展趋势引入课堂, 使教学紧跟专业的发展方向;其三, 强调对实践的掌握, 强调专业性与熟练操作, 同时鼓励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其四, 在教学中强调探究性学习, 改“推”为“引”, 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五, 结合新的网络社交平台, 开设教学账号, 发布教学信息, 展示优秀设计作品, 与学生更高效地展开即时的教学互动。

二、创新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核心力。人才的竞争其真正内涵也在于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更可以推动本专业、本行业技术、理念的提高与进步, 对社会具有更大的价值和贡献。从人才自身角度考虑,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就业竞争和职业角色提升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更容易成为本专业、本行业中的佼佼者。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等几个要素。创新人格, 基于一定的责任感, 敢于质疑前人, 超越自己, 勇于创新;创新意识, 指求新求变, 追求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展开想象最终提炼上升为逻辑思维;创新知识基于对已有知识的牢固掌握, 为创新提供知识条件;创新技能指在对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对技能的创新;这一系列的要素最后在创新实践中综合运用, 实现创新目标。

(二)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现状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带来了信息互动的级数化升级, 今天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十分便利地利用专业软件花几秒钟来完成以往花半天时间手绘完成的设计效果图, 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成百上千张可以借鉴的设计素材和优秀设计作品。由此看来, 现在的设计专业学生有着比以往学生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创作基础, 由于信息资源的丰富, 现在学生的设计思路比过去更加灵活, 更有创意。但, 事物总有两面性, 由于软件的应用在设计学习中的比重加大以及职业教育的“重实践”被部分曲解为“重软件操作”, 现在的设计专业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有一定程度的退化, 设计时总希望绕过精细手绘稿直接上机完成;另外, 由于网络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半成品素材, 甚至分图层的设计成品, 有一些学生受惰性的驱使, 不想动脑筋, 往往直接采用“拿来主义”, 拼拼凑凑地完成专业作业, 使其创意能力完全得不到提高。这些情况反而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因此, 需要根据当前的一系列情况在专业教学中着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 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其他普通专业, 这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 创新能力是人才竞争力的核心, 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更受单位的欢迎, 有更好的就业平台和职务上升空间;二是, 艺术设计本来就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性活动。因此, 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

三、高职“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教学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

(一) 高职“书籍装帧设计”课程及教学特点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它建立在专业基础教学课程之上, 在课程中体现对前期课程的综合运用。书籍装帧设计是艺术设计与文化性的综合体, 书籍作为文化的载体, 在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实用性也要注重审美与文化性。在课程中要疏理书籍装帧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装帧的形式与结构、材质与工艺、开本与排版、设计流程等一系列理论知识, 更要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领悟书籍装帧设计不同于其他商业设计的特殊文化性。书籍装帧设计既涉及专项理论, 又要接触材质、生产环节, 整个过程中是对学生多方面专业素质的考察。设计中对印刷适应性、加工工艺的充分考虑, 都需要学生打开思路, 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制作出一件理想的作品。因此, 在“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 高职“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点

1. 在教学中添加“手制书”的内容。学生通过“手制书”的实践环节, 使其对书籍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类装订形式有更立体化更直观的掌握, 同时在对纸质材质加工成书的过程中, 提高对书籍装帧“环保概念”的认识。

2. 紧跟出版业新趋势, 在教学中增加“电子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环节。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一新的文字载体形式, 并结合相关设计软件与发布平台的特点完成电子书的设计实践。

3. 结合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 突出强调对设计文化性与创新性的要求。将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中, 并通过实践进行考核。

4. 在课程中结合印刷实训, 使学生对印刷材质、印刷原理和后道工艺有清楚的了解, 以便在设计中更好地把握开本选择、装订形式、色彩管理等, 提高印刷质量, 更有效地控制成本。

5. 在考核中引入真实案例, 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最直接的反馈, 课程内容和形式能够及时更新完善, 同时提高学生的岗位意识。

(三) 课程教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现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包含对创新能力各个要素的培养, 即对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等全方位的培养, 并将此作为课程目标融入教学内容中去。

1. 创新人格的培养

通过“手制书”设计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天然材质的美感, 通过导入亲近自然的东方美学观念, 并介绍目前最受关注的绿色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环保理念, 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印刷工艺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加强对设计合理性的重视, 强化学生的岗位责任感, 并在项目化训练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

2. 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对多媒体时代书籍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可能性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书籍装帧设计从材质、形态、风格甚至载体都会不断推陈出新, 而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完成作品的同时以作品引领审美的发展, 使学生求新求变, 追求创新的意识。

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展开项目设计构思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看好作品, 多做视觉积累, 多出设计稿。在大量形象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推敲好的构思方向, 从中学会创意思维的“放”与“收”,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4. 创新知识的培养

通过对书籍装帧发展历史的介绍, 书籍装帧的形式与结构、材质与工艺、开本与排版、设计流程等一系列理论的讲解, 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书籍装帧理论基础, 再导入最新的书籍装帧大赛优秀作品, 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通过实践, 增长学生的创新知识。

5. 创新技能的培养

通过“手制书”实践环节让学生牢固掌握书籍的组成与结构, 通过印刷实训, 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印前工序, 并近距离接触印刷环节, 使其对书籍装帧的技术性环节有较好的把握, 从而令其设计创意能立足于实际的技术水平, 真正提高其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丰明高.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性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探讨.美术大观, 2008 (09)

[2]卫广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 (01)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篇9

一、课程教学创新设计的总体思路与实施过程

1.课程教学创新设计的总体思路

课程依托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排序,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整合,将专业技能的提升与职业素质的提升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根据企业调研了解当地数控专业就业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会什么”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工作,设计一个个具体的工作情境完成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彻底改革以往该课程的教学只限于“纸上谈兵”的局面。

每个工作情境的设计力求打破学科界限,主要过程为:领取项目任务、识读零件图、工艺分析、编制加工程序、虚拟仿真加工、准备机床、准备刀具和夹具、准备量具、程序输入机床、完成加工、质量检验、完成项目报告、综合能力的评价。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着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拓展技能3个模块、共计16个项目(见表1)。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数控机床数量的限制,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同时进行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的学习,以保证人人有机床用,完成所有项目后,两组再交换进行学习。鉴于以上原因,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要求一个班级至少有两名教师同时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教师自身必须是一名“双师型”教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同时具备对数控机床保养和维护的能力。

三、基于工作情境的项目教学创新设计

下面以项目4螺纹手柄指令为例进行具体的教学创新设计(见表2)。

项目实施结束后的项目评价、自我总结阶段是至关重要的,该环节能使学生对自己刚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新的认识、新的提高。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技能考核、任务训练报告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的具体要求包括:积极主动、与组员团结协作学习、能勇于挑战困难和克服困难、注重自我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与方法考核的具体要求为:课前完成教师布置任务、课堂上积极参与思考、课堂上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技能考核的具体要求为:操作规范、遵守纪律律、、正正确确使使用用数数控控仿仿真真软软件件和和数数控控机机床床控控制制面面板板;;项项目目训训练练报报告告的的具具体体要要求求为为::内内容容完完整整和和真真实实、、学学生生认认可、总结有新意。

四、确定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的考核方案

以往的理论考试仅仅只能用来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为全面检验学生学习质量,考核方案的改革应坚持开放式原则和全程化原则。开方式原则的重点是指考核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向学生全程开放,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哪些部分内容是考核的范围,以引导学生掌握课程重点;全程化原则的重点是指考核时间的全程化和考核空间的全程化,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考核的空间突破传统的教室内考核,改革为机房的编程仿真能力考核、数控实训场所的实践能力考核、平时生活区的作业考核等。以上考核的内容都可列为平时考核,占70%,期末最后的考核形式采用基于学生自选一综合项目、逐个汇报的形式完成,占30%。此考核方案的实施效果证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教师从中全面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动态,最终客观地总结和发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的经验和问题,使指导教师在下一个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教学责任。

五、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特色与实施效果

一方面以项目驱动教学,教学目的明确,结合企业生产的情景模拟,分项目组(每组集中就座上课)完成手动编程与仿真检验,在实践中,教师以项目组长为主要辅导对象,同时项目组长辅导帮助本组组员解决一般问题,进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教学中坚持以教师引导为主,贯彻“学生思考———理解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自行检验所学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在生生、师生交流互动中突破教学难点。采用这种先虚拟加工、后真实加工的教学环境,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地结合,在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企业的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程序编制员、数控工艺员等岗位上均表现了良好的适应能力。

摘要:文章阐述了数控编程与技术课程教学创新设计的思路与实施过程, 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具体项目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课程考核方案的改革。

关键词:数控,创新设计,项目,工作情景

参考文献

[1]钱东东.实用数控编程与操作[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进增.项目教学法在《数控车床编程》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探索.2010, (12) .

[3]刘英超, 蔡萍.教与学的创新: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工作场学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9) .

室内设计教学中贯穿创新意识的研究 篇10

具体原因如下:

1 设计意识模糊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 接受了许多原来没有涉及到的观念和事物, 室内设计也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色彩斑斓, 这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这一阶段, 设计创作中也出现不少好作品。但从整体上看, 由于室内设计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和专业, 底蕴还很薄弱, 人才培养还没有跟上形势发展, 鱼目混珠的现象较为严重, 整个行业的设计意识模糊:

1.1 对“环境”概念认识不清。

很多人认为室内设计就是在已有建筑空间中进行表面涂饰和布置家具、悬挂灯具和布置其他装饰品。把单纯的视觉条件的改善认为是室内设计。从简单的装饰要领去认识室内设计, 这样把建筑室内空间内涵与建筑设计割裂开来, 孤独的看待室内设计。实际上, 室内设计是属于建筑设计范畴的, 是建筑设计的一种延续。室内设计主要指在现代建筑条件下, 创造合理完善的建筑室内环境, 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当今室内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是由于它具有很强的社会人文基础和充分反映时代的需要。室内环境的设计究竟包含哪些东西, 这是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

室内设计是新兴的行业, 是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 受到着许多新老学科发展的影响, 如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光学、人体工学等等。在室内环境问题上, 要研究人的感觉、知觉、智能、习惯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规律以及人对于环境的各种反映等。以上说明室内环境设计应充分体现人的价值特征, 必须以人为主体去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寻找和这些特征相适应的环境形态来对应人们通过“五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而体验的对建筑室内环境的直观感受。另外, 室内设计还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的某一个方面。建筑室内空间是以自身形象 (包括空间形式、节奏和秩序) 和相关的装饰手段来反映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特征, 不同时代的室内空间表现不同的环境气氛和具有那个时代的艺术感染力。如果不理清“环境”的概念, 必然会造成设计意识的混乱。

1.2 设计思路的认识不清。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舶来文化的冲击 (这种冲击表现为大量西方科技、文化被引进) 在文化艺术领域里, 典雅的、通俗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潮在被无选择的滥用。虽然说, 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拓展视野、更新观念、繁荣创作, 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毕竟影响了我们的思路。建筑 (包括室内设计) 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 (或载体)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在我们“追求时尚”的心理下, 普遍表现为求新、求异, 或追求多样化。这种倾向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建筑流派“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建筑思潮, 由于其形式和内涵的多样性和通俗性, 而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时尚建筑形式) 恰好不谋而合。但是设计者对其生搬硬套, 或者照抄建筑师作品的某些细部, 实际上使它的建筑内涵十分浅薄, 有的甚至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产生混乱, 其直接原因笔者认为就是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产生脱节。我们讲的“拼凑”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倾向的有意无意的表现。

1.3 价值观念的取向产生偏差。

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某些现象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使设计成果的价值无从体现, 严重影响了设计创作的正常发展, 其中主要体现在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冲突, 使设计成果的价值根本无从谈起。有的人为了单纯追求效益而盲目顺应甲方要求。如常见的某些老板没有什么文化素养和底蕴, 但喜欢四处体现其“非凡”的品位, 在他的以挥动“金元”大棒的“设计指导”下出现华而不实, 谈不上什么文化品味的东西, 一些“价高而无用”“奇而不美”的低劣设计接连出现, 不仅严重损害了原有建筑的功能和价值, 也造成了设计者的价值取向混乱。这类现象, 严格说, 这是丧失设计者的社会责任的行为, 甚至可以讲这是设计者出卖职业道德。目前的这种现象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来讲, 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法律的完善以及文化与个人素质的提高。

2 材料的使用观念模糊

室内设计材料使用的模糊观念在不少室内设计工程项目中都有出现, 如盲目追求甚至滥用高档材料。笔者认为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二: (1) 设计没有实质内容, 便用大量高级材料去掩盖设计上的缺陷; (2) 为了经济效益大量使用高档材料, 而忽视室内环境的最终目的。

建筑空间是由一定实质材料的界面所组成, 通过选用不同材料的结构和围护构件, 来达到不同的建筑空间效果。按照材料、基本性能和力学规律围合成的室内空间, 具有满足使用功能和人的审美要求双重特征。运用不同材料, 采用各种形式的线、面、体等空间构成要素表现不同形式的空间界面, 这是材料与结构对室内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室内空间的整体形象是材料, 如何使用材料也就成为关键。在空间表达中, 材料因为体现了本性获得了价值, 材料的质地和肌理可以加强空间环境效果, 所以在室内材料的运用上应体现其本质, 如建筑材料中的木材料的运用被认为是最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材料, 这就体现木材料的本质。人们都愿意接近并喜爱它生动的纹理和天然光泽, 在使用时有意去表现它。

一个好的设计作品, 设计者要达到的自己的意图, 必须通过合理的运用材料来完成。这就要求设计者需要加强对室内装饰材料的研究, 除了掌握其功能特点外, 主要应研究材料本身的素质和艺术表现力, 以及人对材料的视觉、心理反应等。用在室内环境中的材料有很多, 但要达到合理运用则比较困难, 这需要设计者学会去主动驾驭材料, 最大限度发挥材料各自的优势, 而不能无原则的用高级材料堆砌。对于高级装修材料的使用, 应重点突出, 不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要体现“高材精用”的原则。

目前, 在很多装饰工程中, 不分重点地将一类高级材料, 如花岗石、不锈钢、高级硬木、镭射玻璃等到处乱用, 以为这才能体现他的所谓“装修档次”, 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它把使用高贵材料和提高环境质量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混为一谈。有了这种指导思想, 则离开了室内设计基本方向和原则, 不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而且使室内环境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印象, 或者说是把室内设计简单化、庸俗化。

3 学生室内设计创新意识的提高

社会与职业学校是紧密联系的, 这些社会上的思想、浮躁的风气、经济效益至上的观念必然影响到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学生 (学员) 的观念与看法, 影响到他们的一举一动, 造成学生目前的抄袭风气。如何改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 敢于推陈出新的勇气。平时时常去灌输他们对设计这一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的意识, 了解作为一个设计师应对已知的设计因素和设计意图进行分析和研究, 让他们懂得作为一个设计者的基本要求与使命。

在整个教育灌输过程中, 引导学生 (学员) 从四个方面着手:

引导学者正确的使用设计语言好的室内设计必须有其明确的主题。有了主题, 整个设计就有了方向。室内设计的艺术特色是在不经意中自然而然显露出来的, 是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意之中体会到的, 正所谓不可言传, 只能意会。那些过分强调文化内涵, 特别是欲把中外文明史或者说人类世界的精华全都汇集于一室的设计, 只能给人以堆砌繁复, 令人窒息之感, 只能求得一时的新奇;同样没有文化内容的室内设计又会让整个建筑显得空间呆板, 缺乏品位。这是在教学里引导学者如何使用设计语言的重点。指导学者掌握和运用室内设计的基本规律, 教育每个学者都知道, 室内设计是一种认知过程, 是对室内设计学的原理、法则的具体应用。设计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才会有创新的源泉。每个设计作品最终要给人以高雅、不落俗套的感觉, 这需要设计者对于设计的基本原理、法则的把握应恰到好处, 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探索去刻意求新。这是一个好的作品的出发点。教育学者运用情感去产生设计作品的感染力, 设计的感染力与设计师的情感有着紧密的关系, 设计师强烈的创作欲望必将极大地调动起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素质的积淀。教导学者从内心牢记, 平常对日常各种生活素材的收集, 对各种文化素养的吸收, 对各种风土人情的感受,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倾注于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如果室内设计的形式语言带有设计师的情感和创造力, 哪怕是设计者的灵感一现, 也会很容易被人感知并产生共鸣, 带来他人生理、心理、感官的愉悦。设计师的情感和创造力都蕴含和表达在每一个室内设计作品中。创新意识所渲染和形成的氛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 这也是设计者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诱发学者通过个性化的设计来影响周围的时尚改革开放初, 欧式风格的室内设计适应了人们当时对时尚的追求;但后来又因其式样呆板, 缺乏个性, 遭到大多数人的怀疑和拒绝。现在, 社会上有出现了所谓简约风格的设计潮流, 这只是人们对于众多设计风格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 诱发学者知晓, 设计者一定要顺应时代, 具体表现在室内设计既要有时代感, 又要兼有民族性, 在设计意识上应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进步、一种民族的使命感。要以独特的眼光进行创意性的设计, 充分显示出作为设计者本身与众不同的风格元素。室内设计整体的多元化和部分个性化的发展, 必然促使人们对设计形态、设计情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也促使更新的主题和形式出现。一个设计者如果在室内设计中能反映出简洁、独特、浪漫以及创造性的超前意识, 体现出别具一格, 个性独特的态势, 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周围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态度、想法, 形成一种追求创新、向往个性发展的时尚风气。

综上所述, 在整个设计教学中, 要主导学生 (学员) 去发挥独创性, 运用与众不同的表现角度和表现手法 (哪怕是错误的, 也要给他们一定的鼓励) , 去激发他们能造就一种对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 不走人家走过的老路, 去创造与众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总之,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 一定要让每个学生 (学员) 都知道这样一个关键的道理:室内设计必须创新。

摘要:社会与职业学校是紧密联系的, 社会上的思想、浮躁的风气、经济效益至上的观念必然影响到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学生 (学员) 的观念与看法, 影响到他们的一举一动。学生 (学员) 的思想与作风, 在设计时无原则的抄袭的现象, 体现了社会上建筑室内设计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忽视室内环境特点和要求, 盲目照抄照搬、进行材料堆砌、听命于甲方老板、追求效益的倾向等。需要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去掌握设计的主动权并结合甲方想法中的合理成分, 有自己的主见, 使设计思维主动优化, 努力创新。

关键词:室内装修,设计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5 (06) .

[2]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之我见[J].2009-10-24.

[3]北泓沧水 (日) .寻找家的感觉[J].我的家, 2009-01-15.

[4]对培养园林设计人才的几点思考[J].2009-01-15.

上一篇:日常运维下一篇:处理解释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