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防疫

2024-05-29

卫生防疫(精选十篇)

卫生防疫 篇1

1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疫工作

1.1日常的预防措施

1.1.1奶牛场应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和消毒室 (内设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 , 消毒池内应常年保持2%~4%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药。

1.1.2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 必须进入时应更换工作服及鞋帽, 经消毒室消毒后才能进入。

1.1.3生产区不准解剖尸体, 不准养狗及其他畜禽, 定期灭蚊蝇。

1.1.4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的检疫。检出阳性或有可疑反应的牛要及时按规定处置。检疫结束后, 要及时对牛舍内外及用具等彻底进行一次大消毒。

1.1.5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疥癣等体表寄生虫的检查, 6~9月份, 焦虫病流行区要定期检查并做好灭蜱工作, 10月份对牛群进行一次肝片吸虫等的预防驱虫工作, 春季对犊牛群进行球虫的普查和驱虫工作。

1.1.6新引进的牛必须持有法定单位的检疫证明书, 并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 确认健康后方可人群。

1.1.7饲养人员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体格检查, 如发现患有危害人、牛的传染病者, 应及时调离, 以防传染。

1.2发生疫情时的紧急防制措施

1.2.1立即组成防疫小组, 尽快做出确切诊断, 迅速向有关上级部门报告疫情。

1.2.2迅速隔离病牛, 对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应及时划区封锁, 建立封锁带, 进出人员和车辆要严格消毒, 同时严格消毒污染环境。解除封锁的条件是在最后一头病牛痊愈或屠宰后两个潜伏期内再无新病例出现, 经过全面大消毒, 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方可解除封锁。

1.2.3对病牛及封锁区内的牛只实行合理的综合防制措施, 包括疫苗的紧急接种、抗生素疗法、高免血清的特异性疗法、化学疗法、增强体质和生理机能的辅助疗法等。

1.2.4病死牛尸体要严格按照防疫条例进行无害化处置。

2代谢病的监控工作

由于奶牛生产的集约化和高标准饲养及定向选育的发展, 提高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和饲养场的经济效益, 推动了营养代谢问题研究的进展。但与此同时, 若饲养管理条件和技术稍有疏忽, 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 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奶产量和利用年限, 因此必须重视奶牛代谢病的监控工作。

2.1代谢抽样试验 (MPT)

每季度随机抽30~50头奶牛血样, 测定血中尿氮含量、血钙、血磷、血糖、血红蛋白等一系列生化指标, 以观测牛群的代谢状况。

2.2尿pH和酮体的测定

产前一周至分娩后2个月内, 隔日测定尿pH和酮体一次, 对测出阳性或可疑牛只及时治疗, 并关注牛群状况。

2.3调整日粮配方

2.3.1定时测定平衡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含量。

2.3.2对高产、消瘦、体弱的奶牛, 要及时调整日粮配方增加营养, 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2.3.3高产奶牛群在泌乳高峰期, 应在精料中适当加喂碳酸氢钠、氧化镁等添加剂。

3乳房、蹄部的卫生保健

3.1经常保持牛舍、牛床、运动场、牛体及乳房的清洁, 牛舍、牛床及运动场还应保持平整、干燥、无污物 (如砖块、石头、炉渣、废弃塑料袋等) 。

3.2挤乳时必须用清洁水清洗乳房, 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挤完乳后, 必须用3%~4%次氯酸钠溶液等消毒药浸泡每个乳头数秒钟。

3.3停乳前10 d要进行隐性乳房炎的监测, 反应阳性牛要及时治疗, 两次均为阴性反应的牛可停乳。停乳后继续药浴乳头1周, 并定时观察乳房的变化。预产期前1周恢复药浴, 每日2次。

3.4每年除2、4、5、10月份外都要进行隐性乳房炎的监测工作。对有临诊表现的乳房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久治不愈的乳牛应及时淘汰, 以减少传染来源。

3.5每年春、秋季各检查和整蹄一次, 对患有肢蹄病的牛要及时治疗。蹄病高发季节, 应每周用5%硫酸铜溶液喷洒蹄部2次, 以减少蹄病的发生, 对蹄病高发牛群要关注整个牛群状况。

3.6禁用有肢蹄病遗传缺陷的公牛精液进行配种。

卫生防疫 篇2

——丹东六中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防疫专项检查自查报告

近期,我市个别学校发生学生腹泻现象和流行性腮腺炎疫情,为了防止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和有效预防与控制各种传染病在校内发生和蔓延,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我校根据丹东市教育局办公室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的紧急通知》(丹教办【2010】130号)文件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的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防疫专项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文件下发后,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立刻把会议精神和相关内容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全校师生之中,提高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防疫形势的认识,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此次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更加全面的加强我校的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

二、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我校校长认真履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管理职责,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在每周例会中,研究我校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问题,并及时解决,加强对饮用水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定期索要送水人员的健康证与水桶消毒记录,确保师生的饮用水安全。

三、卫生防疫,坚持不懈

针对目前各种传染病蔓延的严峻形势,我校按照上级指示,继续严格地做好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学校监控与报告制度,指定专人上报疫情,报告及时、准确、不延误,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认真进行学生晨检午检,记录在册,班主任每天报告班级学生的出勤和身体健康情况,对发热、发烧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及时隔离,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立即起动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向当地疾控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报告。切实落实了各项传染病预防措施,每天对学校环境卫生尤其是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厕所的清扫,定期消毒,每天利用课间时间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使学校的防控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四、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这段时间,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以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为主,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办一期健康教育板报,对腮腺炎、水痘、细菌性痢疾等防治知识做重点宣传,利用班会形式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由校学生会宣传部利用学校广播站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增强学生的防病意识,提倡学生喝开水,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病及时就医,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开展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我校加强了学生户外体育锻炼,认真组织学生上好体育课,坚持上好体活课,充分利用大课间开展冬季“三项”体育活动,保证学生的充足休息,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免疫力。

通过本次自查,我校切实完善和加强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防疫的各项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并及时加以整改,进一步保障了饮用水安全,预防控制了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确保了全校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卫生安全。

丹东六中 2010年12月

加强卫生防疫,保障师生健康

——丹东六中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防疫专项检查自查报告

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措施分析 篇3

方法:搜集、整理绵阳传染病疫情资料、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报表与专题调查报告,回顾性总结汶川地震灾后绵阳卫生防疫工作实践,描述并分析卫生防疫效果。

结果:总结出5条卫生防疫措施:搞好废墟清理和消毒,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加强水源防护、洁治、消毒,保证饮用水、生活用水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严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搞好疫情监测,加强巡诊巡查;进行应急接种,建立免疫屏障。

结论:汶川地震灾后绵阳采取的卫生防疫措施科学有效,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低。

关键词:卫生防疫抗震救灾措施地震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81-02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武警官兵、解放军、各地政府群众迅速赶往地震灾区开展紧急救援。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20249平方公里。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受灾。灾害发生后,绵阳紧急启动重大自然灾害救灾防病应急预案,卫生防疫工作迅速展开。为评价灾后卫生防疫措施与效果,指导恢复重建卫生防疫工作实践,并为重特大自然灾害后卫生防疫处置提供参考,现将汶川地震灾后卫生防疫措施与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绵阳市“5.12”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评估报告和绵阳市北川县禹里等7个乡镇灾后卫生学评价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报表,饮用水监测、群体性预防接种、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恢复等专题调查报告,人口资料参考《绵阳统计年鉴2008》。

1.2方法。回顾性总结汶川地震绵阳卫生防疫工作实践,描述并分析卫生防疫的效果。水质监测按照《四川省地震灾区饮用水监测方案》要求进行,卫生防疫工作报表按规范填写,专题调查参照自制技术方案进行。

2结果

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共总结出5条卫生防疫措施。

2.1搞好废墟清理和消毒,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针对地震后废墟多、环境卫生差的状况,利用卫生防疫车车载式超低容量喷雾机、热烟雾机、机动或手动喷雾器等专业器材装备对废墟点、公共卫生环境实施大面积消杀灭,消杀灭面积达543万平方米。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尸体消毒处置工作,对厕所、垃圾点场所进行定期清理消毒。

2.2加强水源防护、洁治、消毒,保证饮用水、生活用水卫生安全。地震发生后,灾区供水设施受到较大破坏,大部分水源污染较重。指导灾区积极做好水源防护,特别是对集中供水、井水等实施洁治、检测和消毒,先后检测水源352处、饮水样品检测1987批次、洁治消毒饮用、生活饮水2112处,确保了用水卫生安全。

2.3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严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灾情发生后,灾区灾民的饮食卫生保障难度较大,我们指导灾民集中点和救援部队搭建简易伙房414个,检测食品样品502个,2681批次,严格杜绝食用腐败变质食物和病死畜肉,严把食品采购、制作加工关,坚决把住病从口入关,有效地防止了食物中毒的发生。

2.4搞好疫情监测,加强巡诊巡查。针对灾区受灾情况,及时了解分析当地既往发病状况,进行预警分析,加强灾区疫情监测工作。重点加强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皮肤病及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监测,实行专人管理,建立健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同时,加强对灾民集中点、聚集区和各村各户的巡诊巡查,发现疾病及时登记、报告、处置,较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2.5进行应急接种,建立免疫屏障。疫苗应急接种是快速建立人群免疫屏障,防止灾后相应疾病暴发的有效手段。冷链是计划免疫的“生命线“,它维系疫苗的贮藏、运输的质量,关系到儿童免疫接种的效果[1]。通过维修、租借冰箱和外援支持等方式解决疫苗的冷链运转,在帐篷或板房内设立预防接种门诊开展应急接种和常规免疫。共应急接种甲肝、乙脑和流感疫苗615466人次,详见表1。

3讨论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往往以突发的形式出现,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幸存者的灾后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此时的救援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救援不及时或者措施不当,又会引起其它灾情的发生,最常见的就是大灾之后的传染病疫情威胁[2,3]。早期我们对灾民除注重现场急救及重伤员转运之外,重点对卫生防疫宣传、饮食饮水卫生进行了严格管理,后期侧重于对环境卫生的消毒及治理、四害防治等,对救灾部队侧重于饮食饮水卫生和劳动保护,这些做法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总结[4]。在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虽然没有重大疫情发生,但不排除个别小群体皮疹等现象的发生,防疫措施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应总结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这方面的关注度和练习度。

参考文献

[1]王鲜平,郑静晨,高静.国际灾害医疗救援人员健康保障支持探讨[J].解放军医学管理杂志,2005,12(5):427-428

[2]谭中贵,鲁东,时骏.防疫人员树立五个观念地震灾区疫情态势平稳[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9(12):136

[3]孙建中,边兆明,李德雪,等.总结分析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实践研究指导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8,10(增刊):21-22

住宅卫生防疫设计浅议 篇4

关键词:住宅设计,自然通风,采光,防疫,防污染

0 引言

近年来,一提“非典”二字,犹如几年前的“9·11”一样,到了人人谈“非”色变的地步,这个无形的隐身杀手,对人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巧合的是,“9·11”的恐怖袭击,击中的是高层建筑的死穴,而我国香港淘大花园“非典”爆发传染的案例,也同样暴露出了高层住宅的致命弱点,反映出以前建筑设计中所忽视的薄弱环节。痛定思痛,我们应更加关注生命,关注健康。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以人为本,设计出满足卫生学要求的健康住宅。为此,结合相关规范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注重自然通风与采光的组织设计

1.1 总平面设计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要求:应注意住区通风,严格限制空气中的污染物,保证住区空气清新流畅,清洁卫生,确保居民健康。首先,在建筑总平面、空间组合设计上,应充分重视对阳光、空气、水及自然风的组织利用,对建筑群整体的气流组织,应满足自然通风的要求。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一般应向东南开敞,迎着夏季主导风向开口,保证建筑的迎风面与背风面间的压差,有效组织对流,避免出现通风死角,形成涡流区,造成污染物聚集滞留,对室内外的空气造成污染。做到建筑组合错落有序,夏季盛行南风时有通畅的风道,区内基本没有通风死角,从而使室外污染物尽快扩散,无论是在屋内还是室外,都能享受到舒畅的自然通风。西北方向相对封闭,在冬季北风盛行的情况下,能缓解北风压力,有效减少冬季冷风渗透,降低采暖负荷,提高室内的舒适度。

1.2 建筑设计

为防止室内空气污染、空气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室内要求空气质量保持清新,通风换气畅通无阻,无通风死角,防止结露霉变、室内污染和病原体的发生。在平面设计上要进行优化调整,为建筑的自然通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在住宅设计中应通过合理的空间组合、调整门窗洞口位置、利用建筑构件导风等处理手法,有效组织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自然风;当住宅设计条件受限制,不得已采用单朝向型住宅的情况下,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卧室、起居室(厅)内良好的通风条件。

2)在塔式住宅设计中不宜采用内天井式平面。因面向内天井的房间多为厨房和卫生间,是污染源的易发区,在内天井通风排气作用较差的情况下,污浊空气携带病菌悬浮在天井中,也会影响甚至污染住户室内卫生环境。

3)塔式住宅凹口深度和宽度比应小于2∶1,最小开口宽度不应小于3 m。凹口过深过窄,都将影响垂直通风效果,易增加感染机会。

4)塔式住宅楼开向外墙深凹口的厨房间,通风采光窗宽度不得小于1.2 m,以保证基本的采光通风要求。

5)板式住宅不宜采用长内廊和外廊式平面。因长内廊通风效果差,外廊一般连通各户的厨房和次卧室,容易串烟串味,同时也易传染病毒。

6)板式住宅宜设计成南北通透户型,即南客厅、北餐厅的布置方式。厨房宜设计在餐厅侧面,以免遮挡厅的通风采光。厨房靠北墙设置时,宜留出宽度不小于1.2 m的采光口(或北向阳台),以满足餐厅的通风采光要求。

7)板式住宅的进深不宜超过16 m,进深过大会导致平面布置不合理(易出现大于10 m2的暗厅,不符合规范要求),也会影响自然气流的通畅。

8)卧室、起居室(厅)净高不应低于2.6 m,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4 m,保证居室有足够的容积,使室内空气充足,以保证良好的通风、采光,防止室内空气污染。

9)住宅电梯厅、中庭及楼梯间等公共空间必须有直接对外的采光通风窗,禁止设计暗电梯厅、暗楼梯间,尤其是高层塔楼。

10)采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其通风开口面积应满足:a.卧室起居室(厅)、明卫生间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b.厨房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10,并不得小于0.60 m2。同时,住宅外窗的开启扇面积不得小于整窗面积的25%,并加设纱窗,防止蚊虫的飞入。

11)住宅应具备一定的日照条件。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间居室,四居室以上户型至少有两间居室达到日照标准。

12)南向封闭阳台悬挑长度不宜超过1.5 m,以保证下层住户阳光直射室内的时间,达到日光紫外线消毒的目的。

2 消除污染隐患,改善住宅的卫生防疫功能

2.1 建筑设计

住宅单体设计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也要增强住宅的卫生防疫功能。平面布置要强调洁污分离、干湿分离,保障卫生的设计原则,通过设计尽可能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避免公共空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改善居室内空气自然净化条件。1)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的上层,可布置在本套内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上层;并均应有防水、隔声和便于检修的措施,如将卫生间楼板降低,排水横管敷设于板上。2)多层住宅不应设垃圾道,有条件的高层住宅也不宜设垃圾道。中高层及高层住宅不设置垃圾管道时,每层应设置封闭的垃圾收集空间。3)住宅建筑内不宜布置餐饮店,当受条件限制需要布置时,其厨房的烟囱及排气道应高出住宅屋面,其空调、冷藏设备及加工机械应作减振、消声处理,并应达到环境保护规定的有关要求。4)卧室、起居室(厅)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严寒地区住宅的窗户长期关闭,卧室、起居室(厅)等应设置可开启的气窗等进行定期换气。厨房、卫生间应设自然通风道。排风口的位置宜设于窗户或进风口相对的一面,以保证全室换气。5)厨房排油烟机的排气管通过外墙直接排至室外时,应在室外排气口设置避风和防止污染环境的构件。6)厨房、卫生间的烟道、风道应排烟(气)通畅,防止产生滞阻、串烟、漏气和倒灌现象。厨房应预留安装排油烟机位置,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有防回流构造的排气通风道,并预留安装通风器的位置。当排油烟机的排气管排至竖向通风道时,竖向通风道的断面应根据所担负的排气量计算确定,同层和相邻层不得使用同一竖向孔道。7)住宅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内。8)两室两厅以上的户型,每户设计面积应不小于1.8 m2的独立贮藏空间,以方便居住者贮藏杂物、整理和清洁内务。

2.2 建筑设备设计

1)建筑设备管线应相对集中布置。高层和多层住宅必须设置垂直管道井,排水立管宜单独设置。2)采用自动开闭水箱、充气密闭水箱等新型卫生水箱或卫生材料水箱作为给水水箱,或采取安装呼吸阀等水质保障措施。3)如条件允许,可采用变频调速供水系统,直接从市政管网吸水,取消贮水池或高位水箱,既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还可消除水的二次污染源。4)必要时选用多种防二次污染的消毒设备、饮用净水设备。5)采用防水质污染的新型给水管材、管道附件如倒流防止器等。6)住宅的排水横管宜设于本层套内,减少对下层的污染机会。当必须敷设于下一层的套内空间时,其清扫口应设于本层,并应进行夏季管道外壁结露验算,采取相应的防止结露的措施。7)地下室、半地下室中低于室外地面的卫生器具和地漏的排水管,不应与上部排水管连接,应设置集水坑用污水泵排出。8)厨房不宜设计地漏,以减少虫害的滋生和废气污染。设置地漏的卫生间和洗衣间,应使用深水封地漏,并保持存水弯长年贮水的水封隔臭和防病毒传播的效果,如能防止溢流和干涸的专用地漏、多通道地漏、防返溢地漏等。9)中水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中水接入生活饮用水系统供水管道内。10)公共交通走道照明控制开关应采用声光控制方式,公用卫生间内的水龙头及冲洗阀应采用感应开关,不应采用触摸控制方式,以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设计是建设的源头,我们应从设计开始杜绝住宅中不健康的隐患,营造出舒适、便捷、安全、卫生、健康的人居建筑环境,防止类似“淘大花园”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卫生防疫制度 篇5

1、施工现场办公室内布局应合理,文件资料要分类存放,并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2、职工的宿舍要通风干燥,防止雨水、污水流入室内,不准设置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宿舍内严禁使用通铺、地铺,严禁在宿舍内堆放施工材料,施工机具和其它杂物。

3、职工食堂必须保持清洁卫生,远离厕所、垃圾站、有毒有害场所等污染源的地方,炊事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并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灶具、餐具和饮水用具器必须及时清洗消毒,严禁让职工食用腐烂、变质的食品。

4、厕所必须设置水冲式,地面应硬化,设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清扫、冲厕、消毒,防止蚊蝇兹生,化粪池应及时清掏。

5、办公区和生活区必须设专职式兼职保洁员,负责卫生清扫和保洁,应有灭鼠、蚊、蝇、蟑螂等措施,并应定期投放和喷洒药物。

6、针对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病等,要做对职工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板报等形式向职工介绍防病的知识和方法。

7、当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发生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时,必须在2小时内向事故发生所地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应积极配合调处理。

界首市宝兰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卫生防疫 篇6

1  卫生防疫档案工作有待解决的问题

1.1  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随着卫生系统改革深化和乡镇卫生防疫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各级档案部门对卫生防疫档案重视不够,管理不规范,导致档案工作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影响了卫生防疫档案工作有序平稳健康发展。

1.2  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一是各部门对卫生防疫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二是室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力度不大,在卫生防疫网上可提供查询利用的档案数据数量不多;三是档案管理模式不新;四是从事档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多。

1.3  卫生防疫档案资源建设相对落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卫生防疫档案资源不足与工作需要的矛盾日益显现,这不仅束缚卫生防疫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卫生防疫档案宣传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1.4  卫生防疫档案的现实作用未完全发挥。目前,有很多档案工作仍停留在看门守摊、被动服务的旧观念旧模式上,仅仅满足于利用者上门查阅。编研成果少,质量也不高,卫生防疫档案在卫生防疫工作中的作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工作的开展。

1.5  卫生防疫档案管理制度不落实。卫生防疫部门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如,借阅登记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等等,但很少有能全部落实到位的。

2  解决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2.1  建立卫生防疫档案长效管理机制。档案工作在我们整个卫生防疫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才能将卫生防疫档案工作抓实抓好,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卫生防疫工作的要求。一要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明确单位“一把手”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二要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工作要求,并严格按照规定抓好落实。三要立足长远,常抓不懈。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坚持常抓不懈,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2  加快卫生防疫档案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各级领导和档案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点,变管理型为服务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要加强各类卫生防疫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档、制度建档意识,认真总结档案管理经验,结合实际,清理调整建立规范;要落实资金,增配硬件,完善软件,构建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不但要配备计算机等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还要对当前使用的软件进行完善、维护和更新,以确保管理系统稳定性和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快室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为卫生防疫信息的资源共享提供必要条件;要按照专业化现代化的要求,既要加强卫生防疫档案队伍建设,又要培养“既懂档案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3  加强卫生防疫档案资源建设。提高卫生防疫档案资源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当前卫生防疫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一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员参与。二要拓宽征集渠道,扩大征集范围,在做好纸质、电子、声像等载体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同时,将重点时期、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要人物各种实物资料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归档,丰富室藏内容,使卫生防疫档案有特色,更加完整,更加丰富。

2.4  提高卫生防疫档案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实现档案价值的意义所在,卫生防疫档案工作时刻都是围绕其利用价值而开展的。要树立服务意识,档案人员要有超前服务意识,要具备开阔思路,敏锐目光,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卫生防疫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和有关的卫生防疫档案开发利用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了解大局,服务大局。要加强编研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卫生防疫档案资源,紧密围绕各个时期的卫生防疫工作,抓住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档案编研工作,使档案变成服务经济社会大局的活信息。

羊群的卫生防疫及保健措施 篇7

1.1 完善饲养管理条例, 提升饲养条件

用科学的饲养方式来喂养, 精细化管理, 确保羊群的生产性能, 强胡羊只的身体素质, 这些都是疫病预防的基础工作。羊的体质和羊的健康状况具有直接联系, 因此在实际的生产管理中, 需要针对羊不同的生理阶段来调整饲养方法和管理方法, 通过对饲料的营养搭配, 科学配比, 以及全面的营养供给来提升羊只的体质。除了饲料的精细化管理之外, 还需要给羊只提供新鲜、卫生的饮用水, 不要让饮用水被含农药的草料、霉变物质等污染, 保持水的清洁。

1.2 做好羊圈的卫生清洁工作

将羊圈定期进行清理, 改善羊圈的环境, 提升羊圈的卫生质量, 让病菌、细菌数量降低, 提升羊只的免疫抵抗力, 切断外界的感染传播途径, 这是关键的灭疫渠道。做好牧场的卫生工作, 预防鼠害、虫害、兽害。确保羊舍、活动产地的卫生达标, 定期对活动场地进行清洁和干燥, 羊舍和活动产地要进行消毒处理, 将粪便、污物等进行堆放、清洁和发酵, 特别是粪便中的寄生虫以及病原菌。通常每年要进行两次大消毒, 对场地、羊舍和饲养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 一般都是春秋季节进行。若是当季某一疫病盛行, 需要对病原菌进行突击性消毒, 使用火碱来进行扑灭性消毒。

1.3 疫苗和驱虫药剂要定期使用

为羊只提供疫苗以及驱虫药浴, 每年都要进行这两项重要的羊群防疫工作, 这是进行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预防的基础工作。可以将传染源进行控制和切除, 每年根据当地的流行性疫病使用预防疫苗注射, 于春秋季节进行。常用的疫苗有 (1) 三联苗:用于预防羊猝疽、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皮下注射, 6月龄以内羔羊用量3m L, 6月龄以上用5m L, 免疫期6~8个月。 (2) 布氏杆菌羊型5号活菌弱毒苗:用于预防布氏杆菌病。每只羊皮下或肌肉注射1m L, 免疫期1年。 (3) 4号炭疽芽孢苗:用于预防炭疽病。每只羊皮下注射1/3m L, 免疫期1年。 (4) 破伤风明矾沉降类毒素:用于预防破伤风病。每只羊颈部上1/3处皮下注射0.5m L, 免疫期1年。另外在缺硒地区, 应在羔羊生后6d左右注射亚硒酸钠预防白肌病。若是羊只已经受到疾病的感染, 则应该立刻进行疫苗注射。寄生虫疾病在羊群中比较多发, 危害比较大。受到寄生虫疾病影响的羊只身形瘦弱、生长缓慢、生产能力下降, 繁殖能力受影响, 严重的会成群的死亡。所有, 虫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不能够忽视。驱虫通常都是在春秋季节进行, 使用药浴的时候, 要进行先剪毛, 再药浴, 这样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2 保健管理

认真做好羊圈舍的消毒羊舍消毒, 用10%~20%石灰乳或10%的漂白粉或3%的来苏尔或5%的草木灰或10%石炭酸水溶液喷洒消毒;运动场消毒, 用3%的漂白粉或4%的福尔马林或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消毒;门道 (出入口处) 消毒, 用2%~4%氢氧化钠或10%g辽林喷洒消毒, 或在出入口处经常放置浸有消毒液的麻袋或草垫;皮肤和黏膜消毒, 用70%~75%的酒精或2%~5%的碘酒或0.01%~0.05%的新洁而灭水溶液, 涂擦皮肤或黏膜;创伤消毒, 用1%~3%的龙胆紫或3%的过氧化氢或0.1%~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 冲洗污染或化脓处;粪便消毒, 采用生物热消毒法, 即在离羊舍100m以外的地方, 把羊粪堆积起来, 上面覆盖10cm厚的细土, 发酵1个月即可;污水消毒, 把污水引入污水处理池, 加入漂白粉或生石灰 (一般每升污水加2~5g) 进行处理。

3 给羊群进行药浴

配好常用的药液.常用药液有0.1%~0.2%杀虫脒、0.05%辛硫磷、0.03%林丹乳油、0.2%的消虫净、0.04%蜱螨灵和0.05%蝇毒磷以及石油乳剂浴液和石硫合剂浴液。药浴的时候选择天气晴朗, 风力小的时候。在浴前8h就不要进行饲喂和放牧了, 前2h让羊饮饱水, 避免因为药浴的时候饮水, 而引发中毒, 药液的温度以30℃为宜。先对健康羊进行药浴, 再对皮肤疾病的羊只药浴, 孕期以及伤病羊只不能够进行药浴。浴液以没过羊只的身体为宜。每只羊都要进行最少3分钟的沐浴, 可以把羊头进入药液中2次, 完成药浴后, 将羊身体沥干, 放置到羊舍进行休息, 6h之后再进行放牧和饲喂。

4 搞好驱虫

错过了春季驱虫, 可以在夏牧前进行一次驱虫。常用的驱虫药及每千克体重的口服量为:丙硫咪唑15~20mg、左旋咪唑8mg、灭虫丁0.2m L。使用驱虫药时, 要求剂量准确, 并先做小群驱虫试验, 再进行全体驱虫。

5 投喂夏季保健药

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浅析 篇8

关键词:地震灾区,卫生防疫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后,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全国军民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最终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现在, 地震已过去近一年, 在此笔者就当前地震灾区的防疫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1继续加强灾区重点疾病的防范

由于前期工作措施得当, 震后并未发生大的疫情, 自然灾害也不会给受影响区域带来之前并不存在的疾病[1]。但目前仍不能放松警惕, 工作重点还是要加强重点疾病的防范。

重点疾病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肠道传染病, 这是灾后最易出现的疾病。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 肠炎和痢疾的发病率, 比上年同期, 竟高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2];2001年6月秘鲁发生的地震, 流行病检测结果表明, 结膜炎和急性腹泻也出现增长[3];2005年10月8日在印度詹木喀什米尔发生地震, 2005年10月14日到2005年12月17日总共发生了1783例急性腹泻病例, 4岁以下儿童的罹患率为20%[4]。二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 目前灾区特有的环境增加了防控难度。三是呼吸道传染病。

2确保饮用水安全

目前受灾群众饮用水基本得到改善, 但确保饮用水安全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不能松懈。主要保证措施有:选择清洁的水源;饮水消毒, 地震后的供水除一般的细菌性和化学性污染外, 还存在尸碱中毒的危险。为防止饮水的尸碱中毒, 必须尽快对水源周围尸体进行清除, 同时还应对局部环境进行认真的漂白粉消毒处理, 但要注意消毒剂不可过量使用, 大量使用消杀药会对土壤造成污染[5];规范使用饮用水消毒剂;加强地震灾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重点要对集中式供水单位 (出厂水和末梢水) 、分散式供水点、灾民安置点水质进行检测, 确保灾区饮用水卫生安全。

3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重点预防食物中毒;大力开展对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切实做好灾区食品卫生监督。救灾食品最好是直接入口的防污染和卫生质量稳定的定型包装或者袋装密封食品和瓶装饮料。保证清洁瓜果蔬菜供应, 禁止流动摊贩售卖非包装熟食品, 尤其是散装熟肉、水产品和切开的水果。不准销售来源不明的食品及原料。集体用餐单位应优先配备清洁用水、洗涤消毒设备以及食品加热和冷藏设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做好食品设备、容器、环境的清洁。消毒后, 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后开业, 并加强对其食品和原料的监督, 防止食品污染。

4积极开展灾区爱国卫生运动

面对地震灾区爱国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卫生防病工作的形势, 灾区政府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深入开展以健康教育、环境整治、除“四害”为重点的夏季爱国卫生运动。以集中安置点为重点, 在确保“五有"[6]落实到位的基础上, 做好“四强化"[6], 建立卫生保洁岗位和制度。对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和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针对不同季节流行的不同疾病, 做好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 通过新闻媒体、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切实提高灾区群众防病意识。

5加快灾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目前, 受灾各地积极整合省外对口支援和省内支援力量, 卫生防疫体系进一步恢复, 灾区疾病防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均有固定办公场所, 工作基本正常运行。

5.1 政府要科学编制地震后卫生防疫体系恢复重建规划[7],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8]。

5.2 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对口支援。省内外对口支援协同推进, 各支援方从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支援灾区, 配合恢复重建组做好疾病防控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的恢复重建工作。进一步争取灾后重建资金, 要多渠道、多形式积极争取项目和筹措资金, 并尽快将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灾区要加强与对口支援省 (市) 的协调联系, 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和卫生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支援省 (市) “传帮带”工作, 力争2年内实现对重点县卫生监督和卫生防疫人员全覆盖培训。

总之, 防疫如同救灾, 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靠科学、措施有力"的方针, 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才能有效避免或减少疫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地震之后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摘要) 》, WHO应急和人道主义行动署, 日内瓦, 1999.8

[2]李平.唐山地震中的次生灾害 (J) .中国减灾杂志, 2003, (2) :32~33.

[3]曾光, 訾维廉, 于国伟, 等.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2) :87~89.

[4]Karmaker S, Rathore AS, Kadir SM, et al.Post~earthquake outbreak of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in Kashmir (India)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J].Public Health, 2008, (Epub ahead of print)

[5]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 (试行) , 2008.6.30

[6]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的实施意见 (川办发 (2008) 31号) , 2008.7.18

[7]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二十七条, 2008.6.8

如何做好养猪小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篇9

1 基本防疫制度

养猪小区的生产区和生活管理区必须分开, 生产区周围应有防疫保护设施, 场内建有进料、出粪通道, 围墙外建有装猪台。

出售商品猪和仔猪时, 必须经过围栏组成的通道, 赶进装猪台, 装猪台设在生产区的围墙外面。

在引进优良种公、母猪时, 须派兽医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非疫区、健康种养猪小区选购。购回的种猪要到隔离场, 进行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 经检疫、防疫, 确认无病后, 方可引入养猪小区, 严防带入疫病。

养猪小区一律谢绝参观。因工作需要进入养猪小区者, 必须洗澡更衣, 换消毒的服装、穿好胶靴、洗手, 经消毒池消毒才能进入。消毒池必须经常放足有效的消毒药液。

各猪舍出入口也要建造消毒池。饲养人员和料车必须经过消毒池消毒。生产区大门口要建更衣室, 有条件的场要修建洗澡、更衣消毒室, 门口消毒室宽于大门、长于车轮一周半、水泥结构、又能换水的消毒池, 并备有喷雾消毒器。消毒池内放消毒液。消毒液可用2~3%火碱水 (冬季为防冻需加盐) , 或双季铵盐类消毒剂如1210等。

一般情况下, 猪舍必须坚持每天清扫两次, 定期1~2周带猪消毒一次, 道路必须保持清洁并经常消毒。猪舍、用具、饲槽、产床、网床、车辆等应先进行清洗后再喷洒消毒药液 (如烧碱) 并应在消毒一定时间后将其冲洗掉。对疑有烈性传染病的病原污染的场所, 要先消毒再清洗, 然后再消毒2~3次。每次猪群“全出”后, 必须彻底清洗并进行消毒。经检查合格后再进下一批猪。

做好灭鼠灭蝇工作。养猪小区内禁止养狗养猫。

病死猪必须在指定地点剖检和处理, 粪便及污物经发酵, 进行无害处理后, 方可利用。

2 免疫接种与药物预防

母猪免疫程序。产前30天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菌) 苗。有红痢病史的养猪小区, 母猪在产前30天和产前15天各注射仔猪红痢菌苗。

产前35~40天和产前15~20天各注射一次仔猪大肠杆菌苗 (k88、k99、k987P) 。

初产母猪体重达90千克时, 在配种前30天, 注射细小病毒疫苗, 间隔15天再注射一次 (剂量和使用方法详见标签说明) 。

产后20天注射细小病毒疫苗、口蹄疫苗。

公猪免疫程序。每年两次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 (菌) 苗、口蹄疫疫苗。每半年注射一次细小病毒疫苗。

仔猪免疫程序。曾发生过猪瘟的一场, 采用乳前免疫法, 即仔猪生下来不允许吃奶, 先注射1头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待一小时后再允许该猪吃奶。吃过奶的小猪不能做乳前免疫, 待20天再做首免。

未发生过仔猪猪瘟的地区和养猪小区, 采取仔猪生后20天颈部肌肉注射猪瘟疫苗一头份, 进行首次免疫, 60天时再注射一次猪瘟疫苗。同时注射或口服猪丹毒和猪肺疫菌苗 (参详标签说明) 。

仔猪生后30日龄时接种仔猪副伤寒菌苗。

3 预防性给药

预防性给药就是在猪的饮水和饲料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 在一定时间内使猪群提高健康水平、增强抵抗力。目前市售的全价饲料和添加剂均含有某些药物, 应了解所使用饲料中所含的药物种类, 以免重复给药引起中毒和浪费;采用的几种药物应交替使用, 防止产生抗药性, 抗生素投放应遵循“脉冲式原则”;作为治疗用的药物应尽量避免在平时预防性使用。

4 疫苗运输、保管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要使用国家或农业部指定的正规的生物药品厂家生产的疫 (菌) 苗。要检查疫 (菌) 苗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有无破损、瓶口、瓶盖是否封严。过期、破损或瓶口封不严的均不得使用。

运输时应注意包装严密,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如为弱毒疫苗, 应装入有冰块的保温瓶或桶内将疫苗运到目的地。途中避免日晒或其他高温。

不同性质疫 (菌) 苗, 必须根据各种产品的说明, 分别妥善保管。开封后的疫苗不能再作保存, 特别是弱毒疫苗。

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方法稀释、注射。首先要做疫苗真空试验, 失去真空的疫苗不要用, 现配现用, 应在最短时间内用完, 否则应废弃, 剩余的活菌苗不可随意丢弃, 应深埋或炉火烧掉。接种前、后所用容器、用具必须进行消毒, 以防传染。

严格和细心地进行注射操作。选用适合型号的针头, 并调好注射器的松紧, 避免疫苗液倒流造成数量不足, 使免疫效果差。

注射疫苗的部位应用碘酒、酒精消毒, 并防止消毒剂渗入针头或管内, 以免影响疫苗活性, 降低效价。每注射一头猪后, 应换消毒过的针头, 防止交叉感染和侵染病菌化脓。

要将每一种疫 (菌) 苗的名称、编号、类型、规格、生产厂名和有效期、批号以及接种人员姓名及接种日期等详细情况登记在记录本上, 有利以后抽查检测免疫效果。

要消除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的因素, 对有病态、体弱的猪暂不宜接种疫苗, 待病愈或体质恢复后补注。注射疫苗时, 有的猪出现反应如体温升高、发抖、呕吐和减食等症状时, 一般1~2天后可自行恢复, 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

如何做好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 篇10

1 严格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

1.1 奶牛场或生产区入口处设消毒池, 池内每天应保持有新鲜的消毒液, 消毒室内应装紫外线灯。

1.2 本场员工的工作服、胶鞋应保持清洁, 上下班要走消毒室。

1.3 非本场人员未经许允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

1.4 对外来参观者进入生产区时参观者要更换隔离服经消毒室消毒杀毒后方可进入。

1.5 每天应清理牛舍运动场及周围地区的牛粪及其他污物, 每天进行一次消毒, 对全场内部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1.6 定期对饲喂用具料桶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

1.7 对兽医器械配种器械挤奶设备和奶桶等在使用后应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总之, 要抓住严格消毒这一环节, 取保奶牛场安全。

2 坚持定期检疫

2.1 结核病检疫每年2次, 于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进行。

2.2 布氏杆菌病的血清试管凝集试验每年进行1~2次。

3 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制度

3.1 炭疽等胞菌, 每年接种1次, 于12月份至翌年2月间进行。

3.2 有的牛场为了预防布病, 对5~6月龄犊牛进行布氏杆菌19号菌口服或皮下注射。注射疫苗的注意事项:

三严: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制度、严格消毒、严格登记。

二准:接种疫苗质量要准, 注射部位要准。

一不漏:不漏掉一头牛。

4 定期驱虫

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疥藓等体表寄生虫的检查, 6~9月份焦虫病流行区要定期检查, 并做好灭虫工作, 10月份对牛群进行1次肝片吸虫等的预防驱虫工作, 春季犊牛群进行球虫的普查和驱虫工作。

5 加强牛场管理工作

5.1 奶牛场每年对员工体检一次, 发现有结核、布病、肝炎等传染病者应调离生产区。

5.2 奶牛场不准饲养其他畜禽。

5.3 严格控制牛只出入, 已外售牛不再回场。

5.4 凡外购牛, 必须进行结核病、布氏杆菌的检疫和隔离观摩确定为阴性者方可入场。

上一篇:模糊数学理论下一篇:胎膜早破孕妇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