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024-05-14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精选十篇)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篇1

一、“断层”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们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语文测试, 发现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鉴赏和写作表达这三块语文能力测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随即下发了《高一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表》, 借此了解初中语文教学情况, 其中文言文教学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是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 有的即便知道, 也是靠死记硬背。学生如果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 这些问题就会很容易理解, 但初中教师很少提及语法, 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决, 问题被带到高中, 导致学生在学习高中文言文时遇到很多障碍。

后来我查阅初中语文新课标时发现: 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同,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这些不同直接导致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断层”现象。

从教学目标看, 初中新课标的要求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高中则把“注重语文应用”和“培养审美和探究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从教学要求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只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和疑问, 了解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学会欣赏和体验文学作品, 能品味作品语言, 会借助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和常用的修辞方法等。高中要求学生独立阅读, 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注重审美体验,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文的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

下面具体比较初高中各教学板块对阅读能力要求的不同。

先说现代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只要求学生能分清体裁散文要把握文意, 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的情感;议论文要把握抓住论点, 找到论据, 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只要求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 了解说明方法就行了。高中则要求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探讨散文的情理;议论文要求学生既理清文章思路, 筛选信息, 又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明文要做到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概括说明。

再说文言文阅读教学, 差距更大。初中阶段只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淡化基本语法和文言句式的教学;高中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课文并翻译关键句,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了解其思想倾向”。

从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延伸。高中语文教师应避免高一学生在学习过渡阶段产生的不适应甚至厌学现象, 使学生实现初高中的平稳过渡, 做到“无缝”衔接。

二、“无缝”衔接的措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必须有很强的衔接意识。要改变“断层”现象, 就要在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做好安排, 帮助学生顺利地由初中向高中过渡。

1.教学方法

教师要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 以便在此基础上精心备课, 制订教学方案, 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同时, 教师还要了解初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不同,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初三学过《沁园春雪》, 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的诗词引入, 既是对初中知识的复习, 又可以勾起学生的熟悉感, 还可以针对初高中教学要求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明白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 这是一种很好的过渡与衔接。在比较阅读时要扩大比较范围:可以把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与质疑,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声声慢》;还可以用同类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与质疑,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时期“景物情”的特点和关系学习, 分类比较总结, 拓展延伸知识积累。

2.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 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学生可参照相关讲解, 对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和写作知识等进行整理搜集。其次, 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积累式阅读法, 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深化学生的思想。最后, 要做到“四多”, 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要“多看”, 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关注社会热点及动态, 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素材积累;二要“多记”, 记录和记忆相辅相成, 增加知识储备;三要“多写”, 高考的主观表达题和作文考查的都是书写能力, 多写才能文思泉涌; 四要“多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多思是前“三多”的基础 , 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3.心理辅导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使用衔接、过渡手段, 为学生营造相对熟悉放松的环境。还应在心理、意志、性格培养等方面加以指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彻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篇2

高一年级地理教师 梅 敏

学校安排我带初二和高一地理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在一年的教学中,对于初中和高中地理的衔接问题思考了很久,目前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初中的地理教学重视不足,幸好我们学校对于地理教学还比较重视,但是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样一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的地理的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与初中知识联系的地方,教学难度较大,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个人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我们学校高中既有宏志班又有全省班,学生的基本素质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线、经纬度知识。很多都是初中介绍的基本知识,但是初中学生又没有重视,这样到了高中就必须再重新把这些知识讲一遍,让学生了解。再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一方面初中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从初中就要开始给学生们锻炼。平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图文、时事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地理事物、地理事件的同时,也去了解该事物事件产生和发生的空间位置。这样对于进行知识衔接时,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事半功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用图能力。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是囫囵吞枣,记住就行了。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我们在高中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初高中衔接;策略

不少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内容,一时难以进入学习状态,造成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磨灭了向科学进军的睿智,消退了向科学领域探索发现的热情。为此,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构建起学生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桥梁,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区别,找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高中教师需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对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梯度和问题层次结构,将初中升高中的难度和能力台阶适度降低,保护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热情。初中物理很多都是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学习较为容易,过程相对简单,很多都是静态物理过程的观察与分析,而高中物理则要对物理的概念深入理解,对物体运动的规律严谨地进行表述;同时,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运动过程以及影响因素,需要较强的逻辑性,显得较为严密。

例如,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只需要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样的判断就可以了;而高中则要分析力为什么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要分析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又比如,初中时关于路程和速度以及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速度的定义则是简单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而高中物理不仅表述路程与速度的比值,还要强调物体运动的方向。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学选好切入点,实现由初中知识向高中知识的过渡,让学生既能够消除陌生感,又能够理解和应用。

二、有效填补知识空白,学会应用数学工具

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与高中数学没有做到合理的交叉与衔接,不少物理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处理需要运用高中数学的知识,而不少学生所掌握的高中数学知识相对滞后于物理教学内容要求,造成学生学习和应用方面出现的空白,也就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这就要求高中物理老师一方面与数学老师做好配合,根据物理教学需要,由数学教师适当调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物理,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增强应用能力。或者物理教师直接向学生补充相关的数学知识,更有针对性,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帮助学生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让学生快速掌握物理知识,提升学习的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以及曲线运动重力做功等相关的内容,数学教师或者物理教师为学生补充“极限”的相关概念和思想,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教程内容时,及时向学生补充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以及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注重阶梯式教学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初中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相对简单而又容易,他们形成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没有太大的跳跃性,不少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物理知识高难度和快节奏。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让学生能够慢慢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节奏。教师教学内容时实施分阶段讲解,呈现一定的梯度,确保最低层能够与初中知识相衔接,逐级提高学习难度,分批次传授给学生,减少容量,降低难度,分散难点,突出重点。

例如,学习“滑动摩擦力”的教学内容时,学习“摩擦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先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熟悉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能够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就可以了,让学生能够根据公式来计算摩擦力的大小。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水平方向上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就可以。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时,再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斜面上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这样的分化和分层式教学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台阶,让学生能够实现阶梯式上升,既能够有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由初中基础和思维向高中过渡,又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习能力。

四、做好方法指导,缩短适应周期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在内容难度思维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不同。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过渡,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学会主动学习。不能再像初中那样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一切都等着教师的安排,提前预习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跟上教师的节奏,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掌握真正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课后及时分析和总结,每天都要对自己的学习知识进行回顾,每个章节的学习内容都要进行阶段性复习总结。做好内容公式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归纳,做好常规题型和物理模型的复习整理,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由初中过渡到高中,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方法,建立起高中与初中物理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相连接的桥梁,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不断增强他们学习和探究的热情,攀登科技发展的高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正德.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1(29)

[2]张桂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考试(教研),2011(04)

(注: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初、高中物理教学过渡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编号2014XB

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对策 篇4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仅作为“次科”的限制, 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学生进入高中后, 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 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 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我认为, 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通览教材、课标, 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 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 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 高屋建瓴, 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 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化初中已有知识

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需要占用高中的教学时间, 如果在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教学, 就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容量, 提高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同时, 地理学科因其本身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 在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 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 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 这样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突破难点。

3. 利用多种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环节。比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 多联系社会实际, 启迪学生思维, 开阔学生视野。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掌握相关知识,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 提高兴趣的目的。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 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 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1. 注重学法引导, 减轻学习负担

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 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 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 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 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 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 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 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初中的地理课堂多数以“师讲生受”进行, 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学习, 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强调理解的是质而不是信息的量, 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 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论文 篇5

首先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暴露的问题,多源于思想上的懈怠和学习方法的滞后。其一思想松懈。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经历漫长的假期后步入高中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加之历史本身是一门容易被忽视的学科学生从内心深处并不重视。当前各中学高一大都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升学压力下非常自然地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主课而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导致重理轻文观念日重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0学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地位颇为尴尬。在此氛围中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颇为有限。其二,学习方法滞后。初中学生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0的学习模式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初中历史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这种/被动记忆0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裸时紧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其次教材编写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的过度脱节。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转变厂时很难适应。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汉凸显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序列,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0过渡捉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一蹦而就地过渡到高中的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的历史知识不足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岸生很难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岸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再次教师的问题。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匾乏甚至厌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第一学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赴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赴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教育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岸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2.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沧业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敷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上一堂学法课,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时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还有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膜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6

关键词:化学教育;衔接;初高中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和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衔接意识

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才能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不应只是教材、教学内容,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有相当的关注。只有注意了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高一年级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状况有较深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化学教学,形成连贯的知识链。

据调查,初中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较薄弱,对高中所用教材和内容基本不了解,平时教学也没注意与高中化学内容有意衔接,只为应付中考。长期担任高中化学教学的高中教师对初中现行的教材和教法也同样不熟悉,与初中教师缺乏交流,从主观上影响了衔接的进行。只有初中化学学好了,高一化学才能入门。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以直观教学为主,教学目标层次低,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思维训练度上跨度小,宏观思维多,逆向思维,集中思维多,发散思维少。而高中化学教材则侧重理论认识方法(抽象、类比、假说、数学方法等)。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侧重理论,教学方法单一,且直观性差。高一新生对初高中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教学方法的变化等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新生应如何在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及兴趣上顺利地尽快适应高一化学的学习呢?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适应能力

从初中步入高中后,化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感到不那么好学了。究其原因,高中化学知识难度明显增加,化学现象复杂,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多层次探索研究问题。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造成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的困难,学生在听课、完成作业、实验、自学方面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方法的层面上,致使对高中化学学习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同时,课业负担较重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的讲课方法、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等都是学生保持浓厚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高中教师在这方面应当加强。

相当大的一部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教师、新的教材、新的教法、课程的难度、教师的讲课进度等方面难以适应。致使学习吃力,不久之后,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2.学生的学习习惯

据调查,很多初中毕业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差,能主动预习、复习的很少。虽记笔记,但只是照抄老师的板书,分不清重难点,致使听课跟不上教师的节奏,难以适应高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

3.学习方法

初中生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惯于死记硬背。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化学学习出现困难。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适时地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中学化学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顺序编排。尽管新的高中教材降低了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解决了部分初高中的知识断层与能力要求。但总体上跨度和难度仍很大,例如“物质的量”“化学平衡”“化学键”等,致使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新课改时期,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使用了新的教材。但是初中教师对高中教材不熟悉,反过来,高中教师也对初中教材不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对教材内容进行瞻前顾后。根据高一教学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知识点的衔接。

1.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初中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概念。高中要求学生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学习化学键时要有针对性的讲解。

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应当在高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知识点内加以深化和拓展。

3.氧化物

初中只要求了解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基本概念及分别和酸、碱的反应。高中增加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讲述时应当注意回忆,有利于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4.电离

初中删去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物质溶于水,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高一在此基础上引出電解质的概念,因此,高一应注意对电离过程的教学,这也为后面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打下了基础。

对于知识衔接,有些教师是在集中上新课前的2~3周时间复习。但此种做法至少有两方面的缺点:(1)不适合高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迫切要学到新的知识,若单纯采用旧知识的重复再现,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集中复习针对性差,很难将新旧知识点连接起来,只有温故,而没有知新。

还有些教师是采取穿插衔接的方式,在认真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出新知识,使新知识很顺利地、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当中,完成同化过程。教师深入剖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将新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旧问题,同时强化和巩固旧知识。

还有些教师是采用延长高一第一学期第一、二单元的学习时间。教学中适当放慢脚步,“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要做好初、高中的化学衔接,需要做的事很多。(1)指导学生掌握切实可行的化学学习的方法、高中学习的思维方法等。(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实施教学策略的衔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了解教师。(3)改进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过程中回答“为什么”,从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试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篇7

一、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地理侧重于自然,主要讲述是什么,在哪是,而高中地理侧重于地理的“ 理”性,怎么样,为什么。 再加上初中地理不受重视,九年级不设地理课,学生的地理基础可想而知。 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和教材内容了如指掌,也要理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和教科书的知识设计和内容要求, 对中学地理整体知识体系做到胸有成竹哪些知识学过,学到什么程度,哪些尚需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拓宽和加深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了解和观察到的学情,结合高中地理课标要求,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上,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产生了昼夜现象和四季变化。 而高中地理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增加了抽象分析、判断及准确计算地球运动程度,显得很深奥,给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了个“ 下马威”,学生会感到很困难、难消化。 此时,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化抽象为直观,尽可能将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化难为易。 讲到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时, 学生在初中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 学习起来很困难,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动漫、看图、学习分析、进行练习,使难点细化,最后达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的目的。

有些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之前, 先将初中地理教材重新蜻蜓点水般地讲一遍,然后再按部就班地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这种简单的重复,产生不了新鲜感,学生无法产生兴趣,只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而已。 如果把初中地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进去,用拓宽延伸的方法,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学习印象,培养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地理教学, 课堂上通常以地理事物或事件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学习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控制度较高。 而高中教学中, 则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品质,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较高层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并能自主分析、 解决地理问题。 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例如,有的学生由于区域地图掌握得不好,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立体图像,拿到一幅地图时,与整个区域地图或空间联系不起来,甚至看不出这幅图含有哪些地理信息, 更不要说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了。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图文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了解地理事物、事件或现象的同时,逐渐在头脑中形成空间地图。 注意把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使知识与地图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其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长足发展。

三、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 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快马 ”,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掌握学习方法。 在信息化的今天, 教师的知识传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更应该重视“ 授人以渔”。 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分析、理解、推理和归纳,习惯于死记硬背, 学习效果不佳。 而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注重分析、理解、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气候知识上初中地理只要求学生了解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和特点而高中地理则要求学生从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上理解和掌握,要求能根据相关或图或文材料,分析、判断其气候和特点,包括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深度。 假如,学生还用原来的死记硬背方法进行学习,会感觉高中地理很难学,当然也不会学会。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能很好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 可从问题的设计入手促使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多合作,教师要敢于放手,多给他们自学、讨论的机会,多给他们交流、合作、创新的时间。 教师是在教学,而不是“ 讲学”,要大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让学生掌握地理的学习方法,具备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既能取得优异成绩,又能受益终生。

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刍议 篇8

一、正确引导, 树立信心

高一新生入学后不久, 他们思想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成熟认识。有的学生认为, 到了高一该歇一歇了, 思想上有放松情绪;有的学生认为, 初中时由于英语基础不是十分牢固, 到了高中不仅内容增加了, 而且难度加大了, 英语肯定是学不好的, 思想上有畏难情绪。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以消除他们头脑里的各种消极情绪。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高一年级虽然是起始年级, 但也是整个高中阶段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 思想上一点也不能存在麻痹思想, 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于那些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 首先要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 为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查漏补缺, 夯实根基

解决了学生思想上的认识以后,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地对他们的基础进行查漏补缺, 分门别类, 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笔者采取了如下的方法。

边上新课, 边复习初中知识, 以“分散穿插”的方法, 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课文几方面补缺。一方面, 按教学大纲和学校工作计划, 按时上新课。这样, 既能使优生在学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上有充实感, 又能使学困生对新课文中体现的语言基础知识有个认知过程。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 再鼓励他们课后努力, 尽快达到班级平均水平。另一方面, 结合高一新课教学, 用“分散穿插”法系统复习初中课本中的相关知识。首先, 要帮助学生过好单词关, 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教师可以把初中所学过的1500多个单词和200多个短语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整理, 让学生集中识记, 然后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考查。这期间应教会学生有关英语单词识记的一些基本常识与一般规律, 帮助他们提高单词识记的效率。其次, 教师要帮助学生过好语法关, 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教师也可以把初中所学过的语法按内容重新梳理, 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同时, 通过适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这也是为高考语法复习打基础。只有解决了学习英语的基础———词汇问题, 又解决了学习英语的关键———语法问题, 教师才算是打好了学生的根基, 才能为下一步学生能力的培养埋下伏笔。

三、学法指导, 培养能力

夯实了根基之后, 接下来就是能力培养了。高一新生入学后, 对英语中的长、难句有些困惑。面对越来越快的语速, 面对越来越长的文章有些不知所措。面对完形填空、短文改错等综合能力考查题有些茫然。所有这些都是正常的, 关键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就是解决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手段之一。针对不同的题型我们应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1. 听力。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 “听的目的并不在于能听懂多少, 而在于听本身”。要让他们多渠道、多方位地练习听, 养成一种听的良好习惯, 目的是练“耳感”。既要精听, 更要泛听, 两者相结合。

2. 阅读量。

要求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不仅是外文的, 也包括中文的。只有知识面拓宽了, 遇到听不懂的材料时才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猜测。对于阅读理解, 像听力理解一样, 一方面要精读, 搞懂每篇课文的每个篇章、每个语段、每个句子甚至每个词汇;另一方面, 更要泛读。根据大纲的要求, 从高一年级起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 到高中毕业时, 才能达到36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在阅读时, 既要选择不同的题材, 又要选择不同的体裁。只有阅读量上去了, 阅读速度上去了, 理解层次上去了, 才能谈到阅读综合能力的提高。至于完形填空、短文改错等也就迎刃而解了。

3. 口语。

应着重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开始时主要是鼓励多说, 不介意说话者的语法错误, 既要课堂上练, 更要课外坚持常说。可以举办各种课外活动, 比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晚会等,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4. 写作。

写作贵在平时坚持训练, 没有捷径可走。开始时要求学生尽量把要点写全, 把句子写正确, 把意思表达清楚。但慢慢地, 应鼓励学生朝着使用高级词汇、使用复杂句子结构和多使用关联词语的方向过渡, 这样在高考中学生才能取得较理想的作文成绩。

浅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9

一、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

1. 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存在差距。

初中化学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最简单的化学知识、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化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仅仅要求学生“知其然”。高中化学教育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学习主题是突出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科素养,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高中知识内容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大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 教与学不协调。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在思维训练上跨度小,并且由于中考化学知识要求简单,在学习上养成“记忆重于理解”的习惯。学生有时会要求教师把化学方程式罗列出来,然后他们一记了事。因此,就出现一大批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更不用说形成知识体系和培养应有的能力。而高中化学除形象思维外,还要进行抽象思维训练,即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要求高,导致教与学的不协调。

3. 学生心理变化引起的不适应。

笔者在省级重点中学任教,学生在初中时都是各自学校的最强者。刚跨入高中,他们信心十足、学习积极性很高,都有把高中各科目学好的愿望。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分学生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遭遇挫折,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就逐步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放弃化学的学习,这给今后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抓好知识内容的衔接

1. 利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初、高中化学教材系统性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新旧知识环节的联系,善于把学生在初中已经理解、掌握的知识作为学习高中知识的条件,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如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时,首先在复习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然后通过讨论,学生在潜意识中建立起对立统一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再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从而引出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则由初中的燃烧引出……这样从初中到高中一步一步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衔接,知识脉络清楚,教学层次鲜明,学生易于接受。

2.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教师应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授课,也就是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抓住关键,找出规律,使学生顺利掌握。

3. 反复巩固,不断提高。

知识的领会、巩固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领会所学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做好巩固工作。所以,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反复出现、反复理解、反复记忆的机会,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并达到逐渐深化的目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可在讲新课前复习上节主要内容,可在讲课中通过实验、练习等强化所学内容,也可在讲完新内容后归纳小结所讲内容,还可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技能,通过单元复习、学期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等等。只要反复领会,反复巩固,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衔接

1. 新课程教学中尽量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

紧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注意寻找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启发学生把有关的知识在需要时检索出来加以应用。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而且理解掌握了新知识,还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指明了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较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2. 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通俗、幽默的语言讲授,增加趣味性、实用性的内容,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如对抽象的理论性强的内容,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形象地描述,生动地比喻。浅显的语句,甚至手势、表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建立起正确的思维。

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千万不要低估学生对实验的渴求,一个成功甚至失败的实验都能引起学生的疑问和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原动力之一。

四、加强学法指导的衔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改变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方法不适应的状况,教师必须根据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围绕教学环节,应让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 注重预习。

要求学生养成先预习后听课的习惯。教师要布置预习提纲和适量思考题,使学生看书时把握整体,找出重点、难点,发现疑点,记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上重点听讲。

2. 认真听课。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学会听课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捷径。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听课多数不分主次,目的不明,抓不住关键,虽然课上手忙脚乱,但收效不佳。为此,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集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多方联想。要带着问题听课,听老师的讲授思路,听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找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老师的差距,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本中的叙述思路、教师讲解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找出所学内容的规律,深化所学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听课时动用各种感官,做到眼、耳、心、手并用,并要记好听课笔记,记下讲授提纲、讲授关键、重要结论、运算步骤、补充内容,以及未搞明白的问题,以便课后复习解决。

3. 及时复习。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思考 篇10

但为了做好由记住“是什么”向弄清“为什么”的转变, 由“死记硬背”基本概念向寻找“规律性”理解要点的记忆方法的转变, 由“看小说”的阅读方式向“研究型”的阅读方式的转变, 初、高中阶段的衔接教学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 究竟怎样改进衔接的内容和衔接教学的方法才会有较好的衔接效果, 实现“无缝”衔接的终极目标呢?以下就本人的实践做一归纳, 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衔接教材对一些化学的基础知识, 尤其是基本工具性的知识应给学生以复习的方式做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第一, 沿着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的类型这条线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 这样会对初中所学化学知识有一个很明确的主线, 同时把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一些难点重新解决。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会明显感受到学生在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方面是有很多问题的, 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对化合价的不理解和不熟悉上,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细化和系统化将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和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 沿着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所处的位置→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化合价的值这条线进行归纳总结和衔接教学。因为这条知识线是把初中所学的在学生看来是无序的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能给学生指出一个明确的知识规律, 而在衔接教学中, 我们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好这条规律线, 将会对学生在化学知识的认识上产生系统化的效果, 这样不但可以达到熟悉已学基础知识的目的, 还为以后学习新的化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 对于在初中教材中只是简单交代了概念, 而没有做深入要求的一些知识点, 如电子式、有机物的一些通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具体情况以及排布规律等知识, 应当在编写衔接教材时将这些内容增加进去, 同时增加这些内容的使用说明, 在使用说明中重点说明该内容在高中教材那些内容的学习中具体使用, 相当于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参考资料。而这些内容, 在新课程学到相关章节时, 教师可以在授课中以资料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样会使其实用性大增。

二在衔接教学的开展方面也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 这样可以提升衔接教学的效果, 事半功倍

第一, 在衔接教学中, 对于上述第一点前面两部分所述内容在开学初以总复习的方式, 由教师组织在课堂上系统详细地学习和归纳一遍, 为今后高中三年的化学学习夯实基础, 在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因为觉得是初中已经学过的, 不怎么重视的浮躁现象。另外, 教师也应该注意不要只是快速地过一遍就了事地去教学, 而要本着从根本上弥补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的不足和欠缺入手, 彻底解决制约高中化学学习的瓶颈的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衔接教学。

第二, 对于上述第一点第三部分中所述内容, 教师在衔接教学时不要让学生纯粹去复习或熟悉, 要求学生在涉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时再对该内容进行学习前的准备学习, 当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也要充分考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以保证基础知识的再现性学习。

三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方法转变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由于初、高中化学学科在知识内容、能力要求上都有不同, 因而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相应地要做出调整, 只有学生对学习方法做出了合理的调整和转变, 才能使化学学得更好、更轻松。初中阶段, 化学知识主要是以交代一些化学基础概念和原理为主, 对于学生在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解性的要求上不是太高, 即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怎么理解某些内容, 只要能“死记硬背”记住概念, 对所涉及的问题照样可以解决。但到了高中阶段就不同了, 一是学习内容比初中多了很多, 二是对知识深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继续沿用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来学高中化学, 无疑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做出指导, 让他们逐渐学会对知识的系统化归纳总结和对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明白。

摘要:本文在对初、高中化学课在衔接教学方面的一些实际开展情况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衔接教学教材内容、教材使用方法以及衔接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意见, 供各位同仁在实际教学中参照。

上一篇:串行通信口下一篇:竞技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