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新体验

2024-06-05

初中美术教学新体验(精选十篇)

初中美术教学新体验 篇1

电教媒体将图、文、声像,按不同需要编辑,显示与重放的功能,在欣赏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美术欣赏教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个主要功能。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个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能通过幻灯片和口头讲解来完成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突出美点,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等一系列教学任务。但是任何的作品和欣赏者之间都存在着时间,地区,民族,文化,习惯和个人经验的差别,特别是对于现代派发作品。由于他们所使用的绘画语言超出常人的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使学生难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

2 学生利用微机,设计创作更加简单容易

好的设计构思需要高品质的制作来表现。学生在设计制作中常常面临着实际制作的效果同预先设想不同的情况,这样就不得不重作。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制图软件具有设施齐全的工具库和屏幕预视功能,学生利用微机来进行美术的设计是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在《图案》课中,应用Photoshop6.0工具面板和色彩面板,利用复制和添色功能来设计理想的图案。当颜色感觉不舒服时可更换颜色,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3 利用网络师生共同点评修改作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及时注意学生反馈的信息,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实现教和学的良性互动。

点评学生的作品,是学生进行交流、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校内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将使学生能够在计算机里更直接的观察、分析、修改别人的作品,发挥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电脑媒体的出现为美术教学增添了新的火力,为教与学创造了许多方便条件,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钻研,就能够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众所周知,美术课是中学生比较喜欢的科目。但是,在这种兴趣背后隐藏着一种假象。不知各位老师是否注意到,在艺术课堂上,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不是艺术课的课堂内容,而是艺术课堂里一种相对宽松的氛围,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假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变假兴趣为真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3.1 正确认识美术科目的重要性,提高美术科目的课堂魅力

3.1.1 增大投入: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需要观摩和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可是这些资料和展示的仪器(如:画册、投影仪、多媒体、场地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由于美术不是主课,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因此学校对美术科目的软、硬件投资比重较轻,对美术教师的工作也不是很支持,这样既挫伤了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也使得丰富多采的图片资料无法展示,使得本应丰富多采的美术课堂变得苍白无味,大大降低了美术课的吸引力,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努力上好美术课:

有部分美术教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这种做法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长久下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越来越淡。我认为,任何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都会意识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有选择的利用教材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原则下,有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甚至我们还可以编写自己的本土教材,不断的优化和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如外出写生、组织各种活动、多媒体的运用等)营造艺术氛围,不断的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美术课。

3.2 教学内容

现在初中美术教材里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涉及到欣赏、剪纸、国画、水粉、水彩、版画、设计、包装、摄影等等。有些内容需要准备大量的绘画材料和工具,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差异,难免有部分学生无法准备用作绘画的材料,这势必会影响到一些课程的开设和课堂质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教学内容,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本土教材(如同里风景优美可多开设外出写生课;盛泽厂家较多,丝绸印花具有特色,可多开设丝绸图案课程和厂标设计课程)。另外,可适当增加卡通画的课程,因为我发现中学生对卡通可称得上是情有独钟了,这可能是卡通剧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惟妙惟肖的心态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态较相符的原因吧!

4 美术教学方法

在现实美术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使用一张范画,专靠一支粉笔、一本书、“空对空”口传式的讲课,使原本应兴趣盎然,艺术感染力很强的内容“控”得干巴、枯燥、无味,长久下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淡,直至讨厌美术课;还有一些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自己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持续。

5 美术教学手段多样化

我们知道美术是一门视觉传达的艺术,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需要欣赏大量美术作品,展示很多的美术相关的图片艺术作品。之前的美术课堂上作为教学需要的大量的范画都由美术教师亲手绘制,绘画量实在太大教师往往忙的不可开交,而现在有了多媒体后,网上的大量图片资料都能资源共享,给老师省出了大量的时间,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怎样更好的组织教学。多媒体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美术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益、优化了课堂效果,所以我认为美术教师不应怕麻烦,应多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随着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通过将一些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获得了艺术新体验。

初中美术教学新体验 篇2

【摘 要】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章从获得知识体验、创设体验学习情境、激发探究热情、增强合作意识四个方面进程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

初中物理属于基础性学科。学习物理知识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获得物理素养。因此,在体验中学习物理知识才能领略物理蕴含的魅力,体会学习物理所带来的乐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使体验式教学无法做到处处兼顾,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体验学习的需求。所以,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议题。

一、实施体验教学,感受物理知识本源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知识,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弄清不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此外,还包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获得应用知识的相关体验,加深对物理这门学科本质上的理解,体会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真正地学好物理,用好物理。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将物理知识里的原理、规律等发现的过程直观地展示到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并在脑海里加深印象。由于注重学生的亲历性,体验式教学可以起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进。所谓亲历性,就是不通过间接手段。如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而依靠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获取,主张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引导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体验式教学要注入良好的情感体验,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对物理留下良好的最初印象,而对物理学中如公式、概念等抽象内容,则更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

二、创设体验情境,提供体验知识机会

教学中选择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年龄层次,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再入手教学。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为学生创建体验学习的条件,例如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去体会所学物理知识,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感悟与总结来巩固学习效果,使学生领略到和课堂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并更新固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并能悟出生活中存在的的物理原理。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学生普遍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师可以以自行车为例,两个人将自行车的后轮拉起架空,另一个人在坐垫上踩动脚蹬,带动后轮,然后两个人松开手,将后轮放到地上,会发生自行车往前前进了一小段距离的现象,学生看到后会恍然大悟:原来自行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起到了推动自行车前进的作用,由此可见,摩擦力并不仅仅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很多时候反而能够起到推动物体运动的作用。

三、激发探究热情,引领学生获得体验

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探究活动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不注重学生自身学习体验的课堂,就无法调动起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热情。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获得体验式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交流讨论的过程,教师既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同探讨问题。例如:在教学“太阳与月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将太阳黑子的周期性、造成影响等等相关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他们去记忆。可是问题是,太阳的活动还有耀斑、太阳风等,为何偏偏把太阳黑子当做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呢?教师此时不妨这样做:首先,在课件上放出太阳黑子的影像,让学生去探究“黑子不黑”的问题;随后,找到过去几十年的太阳黑子观测数据,隐藏其中十几年的数据,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与研究,认真地讨论了之后,将隐藏的数据补充了出来,并观察到了太阳黑子的变化规律,之后再与学生一道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做出合理假设,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四、组织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内心体验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体验之我见 篇3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概率时,我把4个红球,2个白球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中,让全班同学每人都随机摸出一个,记下每次摸出的颜色,从而让学生理解概率,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记忆也比较深。在这一堂课中,我还设置了两个人玩“抢18”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18,谁就得胜。这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快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且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男孩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代数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创新设计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我是小小设计师”这节课,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课堂活动: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创新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四、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自我探索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七巧板》中,教师事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课件,得到了可操作EXE文件,和电脑教师合作,放入学生的电脑网络,安排一节,让学生去拼七巧板,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死记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新型作业和试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权力,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初中美术教学新体验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存在着老师控制着课堂的主动权, 无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阅读学习氛围, 课堂上往往老师讲的就是对的, 学生不能有自己的创造性想法的现象。还存在着老师只看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而对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不太重视, 课堂上老师一味地“灌输”, 无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及领悟课本的内涵, 更无法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考能力。久而久之, 这样的课堂只会使学生们越来越对语文失去兴趣, 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也非常不足。

(二) 有效的吸收途径

良好的氛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持续参与、有效参与课外阅读活动, 养成有良好阅读学习习惯, 主动参与课外阅读学习。

1. 积极参与。

从学校到家庭到书店 (关于电视、电影、网络等我们无能为力加以甄别的不在此内) 等都做好宣传引导, 尤其学校宣传与班级引导工作要细化, 深入学生的心灵。家庭要积极配合参与, 购买学生感兴趣的并适合当下学习的书籍, 满足其课堂外的求知欲。

2. 持续参与。

学生的持续参与学习和学校、家庭的持续配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学校在开展和宣传此活动时在做法上应制订三五年的校园内学生儿童文学作品课外阅读这一专题活动计划。班级也要做个一两年的计划 (现在班级教师大多是跟班上, 这是推行此计划的有保证) 。学校或班级难持续参与的关键在于不能在书籍方面及时投入和更新, 或者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帮他们解决, 不能做好学生读书笔记的评注跟踪工作, 学生先积极参与后来不能持之有效地做下去。

3. 有效参与。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可低估的, 我们在分析所谓如何培养时, 不如多想一想, 如何让他们多有机会参与进来, 多些机会让他们选择喜欢与不喜欢的东西;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能做到力所能及做的事和他们有关的活动:如要求他们在家里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个书籍收藏架;给自己做一个书籍收藏章、阅读章、心得评注册、做好影像资料收集等有利于锻炼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的工作, 并且拿到班上进行评比和推广或者建议学生们互相到家中进行访问观摩学习。班级里组织学生贡献智慧创建实体图书角, 由专人负责, 轮流到校图书馆甄借好书以供班里同学分享;一来提高学生选择阅读书籍能力和开阔阅读视野, 二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三来综合考虑各个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的情况。教师每天应安排固定时间, 有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学习摘抄、评注的时间。学校应长期不懈地宣传和举办一些书画比赛, 名词名句摘抄比赛, 话剧表演等有效的举措, 让读书 (尤其课外阅读活动) 深入人心。学校应鼓励学生到镇图书馆吸收更多, 更好的各类文学作品的养分, 并在相关方面上提供方便帮助。

(三) 指导的方式

学生是具有独立性和持续学习性的特有生命体。在他们

二、体验式阅读学习的意义

语文是初中学习中重要的课程, 我国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存在着老师是课堂的主角, 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 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学生很难把阅读时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限制了学生们个性的成长。针对这种情况, 新时期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体验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方法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出现便吸引了教育行业人士的重视。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一直是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 体验式阅读教学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它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 不仅仅只是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而且可以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主角, 激发学习欲望, 并让学生很好地展示自我能力、增加自信, 并体验参与的乐趣, 达到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2.提高学生自我情感体验的能力

体验式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用心体验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世界里, 有不尽相同的思维和逻辑概念。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尊重他们在富有个性的认知和情感驱使下选择的单纯行为方式, 也教育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在提高课外儿童文学的阅读的能力时, 必须慎重而为, 不能过度地把“管、卡、压”作为立足点和基本手段, 否则会使学生觉得处处压抑, 不能自由学习, 心理上甚为苦恼, 就必与我们的方针背道而驰, 事与愿违, 成效甚微。

我们提倡的模式在于“指”和“导”二字。“指”在于教师提供自己的从小到大的在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或者让学生家长也参与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不一定长篇大论, 寥寥数语也甚是珍贵。如果教师、家长能率先示范或率先平等与学生交流各自心得, 学生就必认为有趣, 可模仿习之。“指”在于学生的互动, 毕竟学生学习的环境多与同学在一起, 他们之间多成为朋友、好同学, 甚至好知己, 他们的说话分量有时甚至超过教师、家长或其他长辈, 如果让他们之间互相指正, 就更能提高。“导”必须尊重他们在富有个性的认知和情感驱使下选择单纯的行为方式, 也教育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实社会中良莠难分, 成年人也难免选择错误, 我们不能因此因噎废食。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喜欢读的书, 看的杂志, 大胆发表自己的心得, 站在他们认知的基础上来看, 任何过失的心得、言论均无对错之分, 只有教师在这种情况见缝插针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如发现有的学生因个人能力的差异而选择有暴力倾向的书籍或有阴暗面的书籍, 我们不必大惊小怪, 而要镇定下来, 多与他沟通, 多分析其家庭背景, 从而从思想上, 行为上引导他们逐渐弃去不良的思想。

有效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的研究, 其根源不能偏离教学大纲要求, 不能偏离学生学习知识成长的规律, 教师在指导中不能偏离处处有学问的原则, 而应围绕合乎目前学生年龄成长、心理成长、学识增长, 视野逐渐开阔的规律进行辅导、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 .

用洋思新理念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苗爱伟

(磁县光禄镇第一中学, 河北磁县

摘要:前段时间, 本校开展了“学洋思、促课改、抓教研、上质量”活动。在这项活动中, 作者结合语文教学, 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把洋思经验真正学到手, 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洋思新理念语文新课堂思路

洋思新理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 打造了一个教育界神话般的传奇。毫无疑问, 打造语文新课堂, 我们必须学洋思, 但我们该学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学?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学洋思, 我们到底应该学洋思的哪些东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写在洋思校园中最醒目的地方, 也烙在洋思人的内心深处。

首先, 我们必须树立爱生如子的教育信念。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谁还会放弃他们呢?对自己的孩子我们能无私地爱, 对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呢?我们都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教育好, 为什么会对学生失去信心?爱自己的学生吧, 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感悟课文的内涵。它的中心思想是要追求“无师自通”的境界, 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 形成独立的情感体验能力, 并最终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这样理解, 体验式阅读教学能使学生通过不断感知体验, 提高感悟能力, 最终获得创新能力, 达到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1.朗诵阅读策略

朗诵阅读, 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通过声音读出来, 是有效感知课文的方式。朗读过程中, 学生们的脑、口、眼、喉等各种器官都被调动起来, 一面通过视觉感知课本上文字的意思和内涵, 一面通过朗读声音体味课文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 这种朗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们不仅能理解课文中的中心思想, 而且能亲切地体会其中的语味, 在一字一句的朗读之间, 内容与内涵便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感悟的东西。《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学生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文语感。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他们感知能力也就是语感, 就一定要进行大量的朗读, 使学生通过这种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素质。

2.字词品味策略

语文学习中, 学生要对课文内容有透彻的理解, 离不开对课文中每句话的基本字词的理解。一篇文章中, 通常都会有比较关键的字词突出作者表达的思想, 这些关键的字词需要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着重品味。如:“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的一个“伤”字就把主人公内心分别时痛苦悲伤的情绪表达到了极致。这些关键的字词需要学生们根据其所在文中的语境反复品味其包含的深刻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们对这些关键字词的品味, 并给出正确的引导。

3.语境体验策略

谈到阅读教学, 不能不谈到语境。语境就是语言环境, 人们交流时使用语言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使用的, 比如同样一句话“吃了吗?”在外面与邻居碰面时是打招呼的意思, 在自己家里时是问有没有吃饭的意思。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情景、上下文中表达的意思也会千差万别。学生在阅读时, 要分析每个词语片段的语言环境, 不可与把整篇文章分开孤立分析, 这样才能全面准确感知所表达的意思。语境体验就是要求

其次, 我们应该学习“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我们为赶教学进度, 可以不顾学生的现实;为了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不让学生埋怨我们没有讲完课, 有的老师竟然缩短学时、占用自习课来赶进度。效果可想而知, 一边是老师在吃力地教, 另一边是学生在吃力地学, 甚至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信心, 失去学习的动力。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 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学为本, 真正做到“教师走向学生”。

最后, 我们还必须学习他们“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理念。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厂、商家要生存, 必须让顾客满意。而学校的顾客就是家长, 工厂和商家已经提出“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家长当成“上帝”呢?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是多大的信任, 没过多长时间我们就给他们贴上标签, 只是让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 可是我们是否配合家长了呢?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 本指望学校能教育好他们, 可是一些老师在技穷之后, 让家长去管教, 要知道在家长眼里我们是教育的行家呀。“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 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内容所处的语境用心感知, 进行相对应的体验。通过阅读过程中的语境体验达到提高自己感悟能力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一定要有目的性地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通过语境体验获得感悟的习惯和方法, 提高学生自身“悟”的能力, 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终身获得这种能力。

4.人物体验策略

俗话说, 在澡盆里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如果让学生设身课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模仿课文人物, 感知课文无疑就会更加深刻。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密切联系, 增加学生的感知、感悟能力, 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人物体验教学活动。比如, 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分别朗读不同人物的段落。如果有条件, 那么还可以进行简单排练、简单表演等。这样的教学活动是非常贴近学生的, 也会非常受欢迎。学生们在表演中会不自觉地把自己设想为课文中的人物, 并从主观思想方面进行情感体验, 这无疑与只是简单朗读课文感受到的大不一样。学生经过这样有目的的课文训练, 不只在感知和感悟能力会得到加强, 在创新的能力方面一样会得到提高。比如, 扮演人物的学生会想, 如果课文中的人物出现的事情出现在我身上, 那么我该怎么办。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 如果老师再注意引导学生们互相交流、碰撞, 那就一定能鼓励、激发创新思考能力。

四、结语

总之, 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提高的方面, 教学策略和方法还有改进的地方, 其研究和发展需要各教研单位不断加强交流, 不断提高教研水平, 也需要各地老师根据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激发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拓展课堂学习内容,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提高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新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

初中美术教学新体验 篇5

愉群翁回族乡中学

马玉芳

摘 要:本文以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分别从借助语言、文字和图片等媒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建立学生学习小组,组织开展语文游戏这四方面,对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初中语文学习而言,它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积极创设出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并由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依赖学习到自主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并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对蕴藏于这种教学过程中的欢乐与愉悦进行充分感受,从而促进并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具体而言,可实施以下策略。借助语言、文字和图片等媒介

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种媒介,例如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图片媒介以及视频媒介等。具体而言,初中语文教师在设置学习情境时,由于语言描绘不仅能够较为直接地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感知程度,而且还具有易操作性、灵活性等优势,此外,还能在语言表达中带有教师的感情色彩来直接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引导作用,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语言媒介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可由此对学生们的初中语文认知过程进行带动。再如,阅读初中语文文字资料同样也是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利用原有的语文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通过结合文字的阅读来展开想象空间,由此对知识获得深刻的体验。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学生的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字和自身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将两者有效结合,形成完整的、加工后的图像,当学生对此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之后,就能通过比较,从而获得这种转变的原因,从而对阅读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此外,图片和视频能够对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直接起到刺激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主观感受不断得到强化,并由此促进自己不知不觉融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

2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和运用“问题串”,例如,教师可通过开展时事点评、小辩论等活动,以其中一个相对宏观的问题作为引子,并由此逐渐向较为微观的问题过渡,即通过形成“问题串”的方式,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之中,目的在于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课堂知识的体验之中,从而对整个阅读理解的内容做出更好的理解。

第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重现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问题的选择上,可以开展诸如“品读经典”等活动,在活动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参与讨论,设置的问题不能让学生通过语文教科书或者参考资料就能轻易找到标准答案,这样一来,就可以锻炼学生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要因人而异,创设的情景要适合不同的学生类型。例如,一般而言,中、低年级的学生相对会关注一些新奇、生动、多变的知觉性事物,而高年级学生由于相对成熟,因此其理性思维程度加重,更愿意偏向于关注一些具有逻辑性、相对稳定、实用性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符合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特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建立学生学习小组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体验程度。合理分组是建立语文学习小组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设置语文学习小组时,关键在于精心安排和设计探究小组的成员职责,具体而言,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教师首先要在分组之前,根据不同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等要素进行综合评定,并按照“学生自由组合”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针对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搭配,在人数安排上,过多会出现反复争论的现象,过少则难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由于一个班的人数大约为30人左右,因此,整个班级可分为5组,每个小组可设置6名学生。

其次,在每个小组内部的职责设置方面,总体而言,可以在每个小组内安排一名组长、一名组织委员和一名记录员。教师在选拔组长时,要尽量选择具备组织能力强、语文综合能力相对较好,能够在关键时刻鼓舞士气等性格特质的学生。在组织委员的选择上,可考虑那些具有人际关系好、协调能力强、善于处理和平衡小组内部矛盾的学生。记录员则要能够尊重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对所学内容的不同理解,并通过对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不同意见忠实记录,再把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结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从而通过文字使整个小组的逻辑思维得到充分体现。组织开展语文游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往往需要教师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善于营造一种愉悦的情境,从而引导他们主动而乐于接受知识的熏陶,由此可知,语文游戏是一种行之有效、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一般来说,语文游戏主要包含故事会、谜语、社会角色扮演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上述不同的游戏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让学生从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得出的结果或结论中领悟到初中语文内容中知识要点的特征和规律;二是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相处,从而能够在游戏中很自然地加深自己的内心体验,以亲历者的姿态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三是能够让学生通过模拟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以扮演角色所处的立场找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在今后进行针对性解决。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学“新体验” 篇6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普及推广,美术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美术课,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展游戏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课堂要重视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把艺术学习与游戏活动紧密结合,密切师生、学生的交往。这种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地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艺术的魅力,把抽象的艺术语言用轻松、具体的形式演示出来。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加竞争更入迷,“迷”即是高度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自然就会在愉快中学习了。例:教学《机器人伙伴》一课内容,可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机器人图片、文字、玩具、模型等。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再比一比谁收集的最多,最全。然后进入网页进行学习,有在线画画、交流等板块。最后进行自由绘画,展开“谁画的机器人最好”竞赛。在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很轻松的解决了该课的教学重难点。而且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在每节课中都有一个小比赛,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评比台,“看看谁画的好”、“我们的画大家评”等。但要注意不能总是评个别学生,这样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认真地学习并且能够体验到成功之后的喜悦。

二、培养积极思维,完善思维品质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偏离任何一方,就会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设美术课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启迪儿童的心智,引导孩子们用更多的时间自由地去接触大自然,利用当地自然引导儿童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使思维得到解决。因此,只注重逻辑思维是片面的不可能提高思维的素质。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

例:笔者教学时,曾给学生一个蘑菇作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充分的想象,学生由此想到了各种景物:如,房屋、飞船、雨伞、桌子,以及蘑菇房与小兔子、小兔在房前拔萝卜、飞船在太空遇到了外星人等等。由于学生想象丰富,绘画作品呈现时可谓精彩纷呈。再如,教学绘画《风》一课时,设置问题:“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画笔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通过联系生活情景,进行充分地想象,学生将大风吹来时的情景想象成了弯弯的树干、满天飞的树叶、空中翻飞的帽子、水起大波浪等等。如此,则在积极思维的培养中,完善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联系生活实践,培养艺术创造

美术走出课堂,也就是美育回归自然。罗丹说:“对于我们来说,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促发学生的创造想象思维。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儿童观察的兴趣,鼓励学生把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觉得最新鲜、最感兴趣、印象最深、最激动人心的事情表现出来。这不但是儿童创作搜集素材的一条途径,也是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事物的美,培养儿童一双能洞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

例:有一次,要求学生创作一幅主题为“家乡好风光”的风景装饰画,课前便先让学生到自己的村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哪一处景象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代表家乡的特点。教学时,在讲授了一定的风景装饰画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有的学生认为喧闹的市场体现了家乡的繁荣景象美;宁静的小街体现了家乡的古朴美;春天家乡的田野具有生命美;秋天的硕果累累具有丰收美……此时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思考,尝试艺术创造,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教学结果表明,学生们所呈现出的作业完全没有雷同现象,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较好地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因此,才能更好地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美术教学新体验 篇7

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 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的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和社会各种活动, 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并综合利用各种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从新的学习方式中也可以看出:不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 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一种体验性学习。

2. 教育理论的启迪

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在实践中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进行学习, 如学习光学, 可以通过观察太阳、天空、日月星辰和镜子。之后,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 进一步主张:“必须将学生从自然的观察或经验所学习到的感觉和印象, 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而能表现出来。”他认为教育的基础不在于书本的学习, 而是实际的生活和体验。除此之外,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一句经典名言也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那就是:“我们听了, 就忘记了;我们看了, 就记住了;我们做过了, 就理解了。”这句话足以说明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因此, 体验性学习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真正学习。

3. 从教中的感悟

在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 我深深感到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有很多东西要依靠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体验与感受教学就像瓶颈一样难以突破, 一直困扰着我。近几年我先后听了一些来自实验区教师的优质课与观摩课, 再加上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与新的理念, 对体验性学习与教学有一种渐渐开朗的感觉, 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了感悟。

总之,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实施体验性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需要, 是内化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的要求,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更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实践性与开放性是开展本学科体验性学习的特色与优势。下面我就体验性学习的特点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体验性学习的特点

1. 主体性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种感受体验、认可与内化的过程, 学生是感受内化的真正主体, 因此体验性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和手操作才能完成, 只有用学生的身体亲自经历, 用学生的心灵感悟才能认可与内化。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体验性学习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 会意性

感受与体验具有明显的不可言传性, 更何况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是隐性知识, 并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述, 只能靠学生在阅读、思考、观察、讨论、合作、尝试中体验与感受。

3. 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智能、经历、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不同, 因此, 对相同的内容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足以证明人与人不仅有不同的体验, 而且有深度和广度的区别。体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4. 开放性

既然体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正确对待这种多样性, 在体验某一对象时应允许和鼓励不同的声音存在, 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有利于体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气氛。

5. 实践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体验性学习中, 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态度的树立与内化, 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 更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而是由学生自主构建, 自主体验。社会与历史只有与学生的亲身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社会课, 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三、历史与社会学科体验性学习的实践

1. 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的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便会在其内心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 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而且极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一般而言, 体验与兴趣成正比, 兴趣越浓, 体验越深刻, 体验越深刻,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想要学生说“我要学、我想学”, 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要的一步是学生认可教师。一旦学生认可了教师, 就认可了教师所教的课。很多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课程本身, 而是缘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和方法的呆板。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 除了理念更新和方法灵活外, 最主要的还是多了解学生, 知道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什么?在想什么?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宽容、平等、理解、民主等人格魅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与学生的活动和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鲜活并充满现代气息。

如前不久, 我在教学“一国两制”的内容之前, 在课间发现很多学生在谈论大陆会不会攻打台湾的问题, 从他们的言论中我得到了启发, 何不在学习“一国两制”的内容时顺着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呢?灵感一来, 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任务, 让他们来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而学生听到这个“命令”后如同炸了锅。经过两天的集思广益和选择, 学生确定的课时标题是把“一国两制”换成了“大陆现在会武力收复台湾吗?”, 课时内容被设计成了一连串的四个话题: (1) 说台湾与大陆的历史与社会联系; (2) 说“台独”分子的言行; (3) 说“台独”的实质; (4) 说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政策。

一次按照学生的兴趣思路设计的课堂, 自始至终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得以表达和满足, 兴趣浓厚。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后, 学习兴趣大涨, 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 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也随之加深。

2. 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的体验

体验具有明显的情境性, 可以说任何体验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 学生学习时的烦恼、快乐、讨厌、认同、成功感都需要一定的情境, 情境的设置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简约, 综合性、知识性、系统性和远离学生的生活等特点, 给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境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但历史与社会学科也有很多的优势。只要教师做有心人, 每节课都可以挖掘情境, 每个突发事件、每个创新的回答或看法都可以成为我们教书育人的契机。课堂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 可以是身体语言, 也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 可以用游戏演示, 也可以用音乐。在实践中,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 把问题设置作为体验性学习的切入点。但是我设计问题不是为了完全解决问题, 而是通过问题让学生感受教材, 交流看法、讨论问题、尝试回答、分享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更注重过程。

以学习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为例, 我结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的事例, 投影了奥巴马登长城的情境图片, 并设置了以下问题: (1) 图片中的人是谁? (2) 他所处的位置是哪里? (3) 他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实践证明, 当这样的情境一出现, 马上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兴趣, 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以学习《改革开放的年代》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后投影出设计的题目: (1) 1979年是一个春天, 你能说说为什么是一个春天吗? (2) 有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 你们能说说这个老人是谁吗? (3) 他画的一个圈又是指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除了解决问题外, 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思维系统, 在思考、讨论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加深学生的自我感受。

3. 通过知识学习积累学生的体验

学生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深浅, 如果学生对该知识一无所知, 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深刻的体验, 知识是体验的基础。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从体验性学习的角度看, 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显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概念、原则、特点、事实等方面, 而隐性知识则体现在态度、个性、价值、习惯、信念等方面。一般而言, 显性知识获得的方法较简单, 隐性知识获得的途径比较复杂。因为隐性知识是会意性的知识, 具有不可言传的特点, 有时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述, 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取隐性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 历史与社会学科挖掘并让学生体验默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教学情景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并形成一定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观, 进而转化为教养。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以显性知识为基础, 以隐性知识为切入点, 对学生进行体验性教学。我们在学习历史与社会人物与历史与社会事件时, 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的知识与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会增长更多的知识, 而且会产生一定的感性体验, 然后通过课堂交流与讨论进一步加深完善学生的体验。

还以前面提到的学习“一国两制”这一课时为例, 在学习时我便采用了这种方式。结果大出我的意料, 原来认为学生不会找, 或找不到有关资料,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大陆和台湾的历史联系为例, 学生就搜集到了三国时期、隋唐时期、元代及明清时期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史实。以这些史实为依据, 在课堂上小组成员踊跃发言, 部分学生甚至谈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以至于我准备的很多资料都没用上, 最后我所做的只是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我惊奇地发现虽然他们的观点和感受参差不齐, 但充分地体现了丰富的个性, 也让我感受到学生独特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4. 通过审美教学提升学生的体验

审美是一种体验, 而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审美。因此,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审美教学就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蕴涵了大量的审美因素, 比如丰富的自然美, 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 等等。通过审美教学, 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审美体验, 这些体验是内化学生优秀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古代史教学中, 通过图文并茂的古代建筑、精美绝伦的雕塑、巧夺天工的工艺、令人叫绝的中国书法和古代绘画艺术, 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 而且可以体验到这些艺术美所蕴涵的更深层次的美。通过了解波澜壮观的阶级斗争, 光彩照人的历史与社会杰出人物的言行, 以及给社会带来巨大飞跃的科技与具有人格魅力的科学家, 学生可以感受到那些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体验到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在最优秀的品质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体验到人类社会滚滚向前的动力与趋势。

还以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例, 在学生列举了他们自己所熟知的代表中华文化的事物之后, 我通过视频的方式, 向学生展示了故宫、秦陵兵马俑、龙门石窟等一系列代表中华文化的典型事物。视频上的画面和声音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审美冲击, 从心灵上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在播放之后, 我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能感受体验到很多东西, 同时我也觉察到学生还体验到很多自己表达不出的感受。

5.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体验

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现在大力提倡的研究性学习, 另一种是社会考察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课题研究, 旨在遵循与模仿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真正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体验主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与经历, 让学生在研究中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在探索与学习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渠道。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活动中他们会学会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生活, 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与实践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特产, 以及社会问题等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比如我们选择的一个课题是《家乡的霉干菜》,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调查、访问、考察查资料等, 最后写了一篇《家乡的霉味在悄悄地改变》的研究报告, 通过课堂展示与交流, 学生不仅获得了很多很多课本与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和能力, 而且在研究过程中深刻地感受与体验到家乡变化与家乡劳动人民的节俭、勤劳的品质, 并产生对家乡特色菜的忧患意识, 提出了许多较好的建议。在了解家乡房子变化的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不仅了解了很多有关房子的用料和结构等有关知识, 而且感受到家乡巨大变化和产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乡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同时也观察到许多与这种变化不太和谐的一面,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发展家乡的美好愿望。

社会调查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它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并使学生对所在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其它方面有一定的感悟和理解, 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 其主要形式是参观、考察、调查访问、设计一些活动和参加社区活动等。

比如在学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时, 教师可采取调查访问的形式,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那一段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他们的调查、体验是零星的不全面的甚至不太正确的, 但这些绝对不是课堂内所能达到的。在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教师可采用访问调查与查找资料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有深刻的了解, 而且会发现、感受到某些问题的存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闲置严重、耕地越来越少等, 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原因, 并与“三农”问题相结合, 尝试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 学生将获得更深的体验。在学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时, 可以让学生试着收集过去用过的布票、油票、粮票等, 并向爷爷奶奶了解当时的购物情况, 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体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另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有关的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比如在学习雷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地方进行一些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次访问或采访活动, 这些活动都极有利于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总之, 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学习的目标, 强调“主动、探索、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 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鼓励学生对教课书自我解读, 自我学习,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见解。只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利用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有关的各种资源, 我们和学生都会受益匪浅。

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性学习实践的体会

1. 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在体验性学习中, 学生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应定位于“学生的服务者”这个角色, 在应该如何服务、如何服务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学生的体验上做文章, 成为学生兴趣的培养者、情景的设置者、活动的参与者、审美的引导者、知识的促进者。

(2) 在体验性学习中, 学生有各自的审美特点和个性差异,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和欣赏学生的个性, 对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进行引导, 以达到认可与内化, 另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 尽量避免两极分化情况, 鼓励所有的学生多发言、多体验。

(3) 在体验性学习中, 无论是设计问题、引导审美或走向社会都要注重开放性, 把学生的不同层次的感受与体验放在首位。

(4) 体验性学习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综合知识, 而且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创新求变的能力, 甚至把偶发事件转化为课堂资源和情景的能力。

2. 几点困惑

(1) 体验性学习有三个水平目标:感受水平、认同水平和内化水平。在教学中感受和认同目标做起来相对容易, 但内化目标有力不从心之感, 比如让学生谈感受时,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同和态度价值观的内化。而有些学生因富有个性的观点很难作出及时的评价与引导。我觉得在体验性学习中内化水平目标在短期内很难奏效, 这与我的教学水平有极大关系。

(2) 在体验性学习中, 有深浅之别与快慢之分, 特别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体验学习中, 由于感受较深和反应较快的只是部分学生, 有相当的学生由于反应慢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体验, 只能充当配角或人云亦云, 从而形成两极分化。尤其是农村学校, 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

(3) 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受诸多限制。在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的今天, 研究性学习和社会活动并不被学校和家长所广泛认可, 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一朝一夕, 因此社会实践活动还处在单打独斗状态, 而且只能在初一、初二年级中进行。在农村学校中由于地域的限制, 再加上学校怕出问题, 教师组织一次社会考察活动难之又难, 只能在某些方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

参考文献

[1][美]库伯著.王灿明, 朱水萍等译.体验学习:让体验作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

教学新尝试学生新体验 篇8

激发兴趣是教师活跃教学气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这个轻松的教学环境中, 新颖、直观、形象的刺激更容易引起青少年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兴奋,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一、巧妙引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方面可用的素材很多, 可以是学生会的诗词、歌曲、绕口令、谜语, 也可以是图片、音乐等, 只要用得恰到好处, 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例一:古往今来, 不少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美自然界生物的诗词, 教师若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 插入到某些内容中, 既可丰富教学内容,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就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其根的作用。又如“双蛾来翩翩, 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 自取焚如酷”更是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

例二:我在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 提到了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 天亮了, 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 上学校, 排起队来做早操。”在帮助学生唤起回忆后我便提出了疑问:早上的空气真的多么好吗?然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又给出了提示:其实, 经过生态学家近些年的研究得出结论, 早上的空气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好, 空气最好的时间应是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左右。运用学生熟悉的诗歌给他们提出疑问,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 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掌握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例三:又如, 我引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一成语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 再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 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学生听来有趣, 简明易懂。

喜欢听就会多想, 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 学生也便会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适当地利用这些手段来辅助教学,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启迪他们的思维,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生物中对许多概念和理论的教学都是枯燥、抽象的, 但只要我们具有幽默感, 做到“雅俗结合”, 用风趣的语言和与众不同的思维, 就能将课堂教学化繁重沉闷为轻松活跃, 化繁杂为简洁, 变单薄为丰富。

例一:在讲《生物的进化》时, 我针对“人类的出现”向学生打比方说:“动物园的大猩猩和我们还是一家子呢!”学生听到这里, 先是一愣, 后又点头称是, 轻松愉快。

例二:我从侧面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可怎么去教育学生呢?通过思考我决定采用寓教于“谐”的方式, 把严肃的教育思想通过诙谐轻松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 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 其中就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 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的物质中, 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一来, 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给学生带去了原本逆耳的忠言。试想, 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开导, 会有这样幽默良好的教育效果吗!

例三:有些学生多次将光合作用的公式错写成: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针对此现象我对大家说:“我们有些同学具有特异功能, 能够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 省下了一日三餐, 只喝点水、吸点二氧化碳就饱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习中的错误在笑声中顺利地得到了纠正。

作文教学新体验 篇9

关键词:新课改,作文,体验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 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新课程作文教学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经验, 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几点独特的感受。

一、注重平时积累, 收集写作素材

1. 要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摘抄中积累素材。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 通过加强阅读来积累材料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 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教材中收录的大部分是名家名篇, 语言生动形象, 易感易学, 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 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 必要时背下来, 积累的东西多了, 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 自然而然地从笔尖“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 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 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 阅读名家名篇, 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 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创设写作情境, 激发写作情感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勤奋的探索, 执著地追求。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 认知的催化剂。在写作时找“动情点”, 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 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 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 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 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 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 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 创设合适的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 才有生活气息, 有真情实感, 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写作文, 最重要的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呢?那就是现实生活, 我们只有仔细观察现实生活, 从生活实际出发, 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才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 让他们体验生活, 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 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 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 让他们体验生活, 不但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且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自己的笔墨描绘下来。因此, 我们平时应该多引导学生去参与社会活动, 仔细观察, 认真寻找其中的素材, 他们的习作才会绚烂多彩。

四、提倡自己评改, 提高写作能力

在作文评改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评改, 可采取互评互改、集体评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评互改, 要求学生评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 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 再一句一句认真读, 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 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 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评改作文, 写作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 可以从中学到方法, 受到启发, 得到提高;写作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 也可以扬长避短。实践证明, 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 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天长日久, 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注意赏识成功, 激发学生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 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 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正确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 我经常会选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 张贴在教室里, 让学生相互阅读,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 又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 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谈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 篇10

一、“体验”的基本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由此可以看出, 体验是主体的一种直接生命感性活动, 它与主体的意志、目的、愿望、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体验往往以经验为基础, 但又不停留于己有的经验, 而是对以往的、他人的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

二、初中生的特点

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来讲, 无论是从情感表现的形态上还是从情感所涵盖的内容中, 我们都很容易感受到初中生的变化和特点。初中生情感的内容是随着其人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性责任感的不断增强而逐渐丰富提高的。比如, 因社会责任感而逐步产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公正感等, 因认识和实践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因人际交往而产生真挚的友谊感、同学情、甚至异性爱慕等等。此外, 像助人为乐、劳动为荣、偷盗可耻、作弊为羞。所有这些, 初中生都逐渐有了较深的了解或体验。

三、初中语文体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 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 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 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 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 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 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 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 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 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语文教学的美与诗意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

1.体验语言之美

语言是构成语文课堂的基本材料, 是语文教学体验的基本对象。学生通过口诵心忆, 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疾徐的节奏、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之美, 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生活之美。学生通过阅读体验, 不仅内化吸收了许多语文知识, 而且还获得了一定的情感熏染和生活经验。体验语文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之美, 而且要学生大胆地、真诚地说出自己的话。

2.体验知识获得过程

语文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外部简单灌输的结果, 而是亲自体验的过程。语文学科的许多知识需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获取, 这就像学游泳, 必须下到水里, 深入其中, 亲自体验, 才能将要学的东西真正学到手。

四、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1.重视现有积累

(1) 要教学生热爱生活, 指导学生投身生活。审美体验与日常体验有密切联系。审美体验与日常体验可以相互转化。教师要教学生热爱生活、投身生活, 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 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2) 要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要抓住时机, 适时引导。如什么是“激动”, 许多学生说不清楚, 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谈体验, 就会说出“心跳快”“脸红”“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 教师要借助生活大课堂, 在课外阅读, 观看影视等文艺活动, 进行情感熏陶, 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

2.设置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主动体验

(1) 善于创设和营造学习情境。现在,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日渐广泛, 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但不论使用什么方法和手段, 在情境创设上, 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感情投入, 用教师情去触发和带动学生情。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 运用新颖的导课艺术, 创设出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 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起求知的欲望,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 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材中, 诗歌、散文、小说等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 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形成崇高的人格。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采用朗读引发、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等教学方法, 以情导情, 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 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3) 开展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与情感、认知一样, 是体验的重要成分。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情感和想象的相互渗透, 通过想象和己有材料或经验的自由交往, 教学所提供的内容才能融入学生心灵。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机会。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估计不足, 没有给学生的想象活动留下足够的余地, 使学生从中引起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所以也无法得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审美享受。因此,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 给予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领会课文中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上一篇:优秀的建筑师下一篇:电缆探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