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理念

2024-05-31

新教学理念(精选十篇)

新教学理念 篇1

(一) 转变教育观念, 实现师生平等

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着四重四轻, 即“重知识传授, 轻引导启发”;“重教法设计, 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 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 轻学生参与”。要符合新的课程标准, 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 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 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 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 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 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 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 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 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 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 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 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 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而数学新教材删繁除难, 给学生创造了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 我们创造机会, 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上课时, 为了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了对立的局面, 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时老师一定不要下结论哪种对哪种错, 要正确引导。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 应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 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 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 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 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 根据教科书的编排, 应用推理的方法, 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四边形能分成2个三角形, 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能分成3个三角形, 内角和为3×180°;六边形能分成4个三角形, 内角和为4×180°;n边形能分成 (n-2) 个三角形, 内角和为 (n-2) ×180°。由此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为 (n-2) ×180°。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试着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 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 是否也能推导出内角和。

(二) 创新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 激疑引思。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 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 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 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 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 “知学生所思所想”, 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 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超前的预测, 准确的判断, 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 能力的发展点, 问题的关键点, 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 创设问题情境, 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 因势利导。

(三) 情绪调控, 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 彼此感染的过程, 教师情绪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 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 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 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 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 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 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 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 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例如, 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课后作练习题等等。老师们都知道, 很多时候, 有些在学校里反应迟钝的孩子, 出了校门却变得灵活机智;而有些在学校中出类拔萃的孩子, 出了校门却变得呆若木鸡, 处理不了任何事情。我们一直在问:“这个一贯聪明的人怎么会表现得如此愚蠢呢?”这提醒我们:无论一个人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得如何好, 到头来思维能力却可能很差。

(二)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 学生应该在给定的条件下, 尽量自己去发现学习材料。每次讲授新课前, 老师先让学生到黑板前完成一个题目, 这个题目是根据上节课的内容, 7个小组 (每个小组分为四层, A层为组长, 主管B层组员, B层主管C层组员, C层主管D层组员) 由A开始出题 (自己课后寻找材料, 主要是上节所学内容或本单元学过的内容) , 可到B到C到D循环讲, 不管谁出了这个题后, 找本组同学讨论, 本组同学都认为有代表性的, 方可进行讲解。即三步:找题—论题—讲题, 讲题时又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遇到此种题目从题设入手还是从结论入手, 还是题设结论中间找, 第二步分析此题, 讲解此题, 突出重点、难点的地方。第三步此题考查了哪些基础知识, 即分析—讲解—归纳。这样一来, 人人都可以到黑板前讲解,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对上节内容复习巩固, 为下节铺路搭桥, 效果很好。每节课有一个学生讲题, 方式、风格不同, 学生愿意听, 容易懂。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 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对讲题者本身来说, 是一次最好的锻炼, 对这种类型的题目, 加深了印象, 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记, 学生反应这种方法很好。并且人人在班中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人人都坚信:我能行, 我学数学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

(三) 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例如, 每章节课后的“课题学习”老师都亲自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实践。

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互动

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掌握新教材、更加合理地利用新教材, 每个单元上新课之前, 组织数学教师进行同步研讨活动。

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全力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全过程, 真正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是一项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变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已属历史的必然。

通过课程改革, 广大教师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教育观念的转变已见端倪,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课堂正在发生着多年未见的变化。当然, 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之外,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行探索与实践。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 就课程改革的特点、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评价等问题, 研究分析新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相互转化, 教与学互动。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师 新教学 篇2

新《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这一课程的性质作如下阐述:“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六个方面涉及教育观念、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模式、评估模式和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改革。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新教师

在新课程环境下,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必然是新教学,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完成这一改革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行为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发展。教师的一种新型角色--“促进者”也就应运而生,这个角色的特点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为此,教师应完成下列五个方面的自我超越: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以引导者代替指导者;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学;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

在这样的新课程新形势下,教师素质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它直接关系到《课程标准》的落实与否。

不妨先回顾一下旧观念: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认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他们就以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为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他们认为语言知识应详尽地给学生讲解,语法知识应系统全面。因此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或留于形式的一点操练,课后学生又成了作笔记和做题目的机器人。他们只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语言实践;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他们认为语言技能的掌握即能听得懂、说得出、读得懂、写得出词汇使用和语法结构正确的句子,以“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实现了最终目标,殊不知这只是完成了目标的40%。

再来回味一下传统的英语教学:七、八十年代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充当一名讲师(lecturer)讲述课文和语法。九十年代的教材内容较丰富多彩,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也就要求教师除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应具备英美等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集各种角色于一身:在复习--Revision时是记忆激活者(activator);在呈现--Presentation时是示范者(demonstrator);在操练 --Practicing时是组织者或指导者 (organizer or conductor);在学生自己练习--Drill 时是管理者(supervisor);在巩固-- Consolidation时是帮助者(helper)。教师在这五个环节的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英语教学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这还是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关于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家Peter Stevens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性品质。内在的品质特征应是身体健康无缺陷,有教高的智力,有坚强的性格,感情上成熟;通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品质特征是受教育程度高,有比较广泛的知识,精通掌握所教的语言。

第二,教学能力。对教材要有创造性使用的能力,会根据情况进行改编与设计,有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能识别所教学生的成绩和问题,使学生的学习速度达到最大限度。

第三,事业心。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并为之奋斗;能正确理解语言教学形势和发展趋势,并有正确的观点。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学模式和教师本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了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必须进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其中包括了对教材的评估、选编和增补能力,对教学的自我评估能力,对教学的研究能力以及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

教师素质的提高当然首先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其次是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从自身出发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保持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态。

2. 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彻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3. 通过阅读各种英文报刊,收听收看各种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水平,把握一切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技能。

4. 尽快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扩大课容量、提高课效率。捕捉各种信息,培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尽可能多开展一些能提高教师

素质的教研活动,如观看有关的教学录象,新教材培训录象,全国英语优质

课竞赛录象等;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开展多

媒体课件评优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学校还应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再学习

的机会。这些措施都能极大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断开发教师的创

新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奠定扎实的基

础。

四.新教学

完成这一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性教学和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师生“交流互动”。

笔者在这里首先着重解释一下“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创造性源于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创新在于有创造性的成果,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是一定没有创造。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那么又如何实现“交流互动”呢?“交流互动”是两个或更多的人进行思想、感情及观念的沟通,并对彼此产生影响的过程。简单地说,“交流互动”是把自己头脑中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反之亦然。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必须符合创造有意义的语言操练活动这个根本原则,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练”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过程,通过启发诱导式的语言输入活动以及大量的语言表达实践,实现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交流思想的教学目标。实现“交流互动”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交流互动”活动的内容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目标。

第二,在“交流互动”教学过程中新导入的内容必须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等相关,从而产生必要的联想,使新旧知识能够结合起来,促进课堂教学。

第三,“交流互动”活动的内容还必须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够感到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当学语言成为传递学习者感兴趣或相关信息的中介时会刺激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

第四,“交流互动”活动的内容要情景化、交际化和综合化,“交流互动”活动的语言实践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应在学生中进行;不单是口头交际还包括笔头交际,要通过笔头练习来检查语言的正确性。

归根到底,《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提倡采用“任务型”的

教学模式,强调以意义为中心。“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模式即Pre-task(教师先介绍、探讨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回忆完成本任务所需要的词汇和短语,也可以学习一些新单词和短语,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While-task/task cycle(学生一对一或分成小组完成任务,教师则在一旁协助。最后他们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全班汇报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和 Post-task(首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然后把重点放在语言上,强调任务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点并进行操练。)使用“任务型”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更多的机会以口头或笔头的形式去进行语言交际,由此产生更多的语言互动或磋商性的活动,最终将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学习语言。

新课程 、新理念呼唤新型的教师带来崭新的英语教学!

参考书目:1、新《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振国著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

4、《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科学出版社

5、何安平主编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篇3

【关键词】 课改 理念 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13-01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除了要认真解读和领悟其中蕴涵的思想与理念外,关键是要树立新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行为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关系到学生学科学、爱科学与用科学习惯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的磨砺。它对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探究、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树立生本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以生为本,创建互尊平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据此,教学前,对问题的设计、提出时间、过程的展开、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探究与交流,学会取长补短,丰富学习经验。学习有困难者,我会亲临指导;学有余力者,我会适度拓展,鼓励其课后继续学习,助其制定好课后学习的内容,丰富其化学知识,拓展其化学视野,发展其化学天赋。

二是抓住差异,灵活选择教法。一个班50多个学生,就有50多个个体差异。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条件与内容,抓住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借助有利时间适时指导,引领学生主动观察、实践、探索与交流,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抓住认知,有效传授新知。新知识的传授均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背离这一点,新知识的传授一定会失败。于此,教学中,我传授新知时,尤其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二、树立情境意识,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一是立足学情,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均承担了两个班以上的教学任务,班级之间,班级内学生之间,其个体差异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差异,据情施教。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尤为重要。

二是立足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学科是与生活、自然和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化学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把生活与化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学化学,学好化学提高生活质量。以生活为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自然现象的美妙。

三是立足资源,促进学生学习。学习化学单凭教科书是不够的,是枯燥的。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来促进其的学习。因此,一个好的化学教师,除了用好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以外,还要充分挖掘校外的教学资源。

三、树立育人意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是抓住实验教学,渗透求实精神教育。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特点,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检验理论观点,加深对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是抓住学科特点,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于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习惯的最好学科。抓住这一特点,能有效培养其科学的物质观,使其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是抓住过程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彻新课程理念,关键在于抓住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经历自然到化学,生活到化学,实验与探究等过程的体验,建立其化学思想,培养其化学能力。化学教学基于实验,以其概念与原理为主,概念的形成与原理的掌握均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人类认识事物,都是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遵循这一规律,利用观察与实验,呈现化学现象,重视表象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化,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四、树立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是以需要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教学应“以生为本”,传授知识应“以生需”为中心,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教师只需为学生创设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提供优质的指导。如,课余时间陪学生阅读科学杂志,与学生一道走工厂、串社区等进行社会调查。

二是以情景为手段,以探究为准绳。教学情境创设是吸引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诸如“视频、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表达、应用”等。情境创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探究。在探究中,体验乐趣,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在探究中,磨砺意志,增强意识。

五、树立多元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法教学 篇4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虽然掌握语法并不等于掌握语言运用能力, 但语法知识的欠缺会制约学生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国内一些研究表明, 在正式场合的言语精确率仅靠实际实践难以达到较高的程度, 有必要进行语法讲授, 而伴随语法讲授的学习效果优于仅靠交际实践的学习效果, 语法讲授是英语学习的一条捷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 英语阅读课和对话课成为改革的重点, 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但语法教学的改革却举步维艰。笔者认为,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正确领会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法教学改革的精神, 勇于创新, 使语法教学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在教学时, 教师应摈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语法教学与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技能训练相互融合, 将语法内容自然地渗透其中, 从而更好地促进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教学。

一、在语境中进行语法教学

传统的语法主要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掌握语言知识上, 而不是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上。但是, 学习语法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掌握语言形式, 而应使语言学习者能够在特定的场合及情景中运用语言形式来实现交际目的。例如:在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Wha t a re you d oing for va c a tion的Se c tion A中, 出现了“I’m b a b ys itting my s is te r/He’s wa tc hing TV/She’s vis iting he r g ra nd mothe r”等具有相同语法形式的句子。此时, 教师应告诉学生, BE+V-ing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 比如, “I’m b a b ys itting my s is te r.”可以指“我正在照看我妹妹”, 但根据上文的问句“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此处, “I’m babysitting my s is te r”的意思就应该是“我将要照看我妹妹”。同样, “She’s vis iting he r g ra nd mothe r”的意思便是“她要去看望她奶奶”, 而不是“她正在看望她奶奶”。可见, 在语境中教学语法能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语言, 而不是只注意语言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同一语句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情景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 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二、在语篇中进行语法教学

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在单句中操练某个语法点,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若将语法点放入语篇中,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文章中的语言现象首先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就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又不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例如, 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Section B中的一篇文章:I had a busy we e ke nd.On Sa turd a y morning I c le a ne d my room.In the a fte rnoon I d id my home work.It wa s a little d iffic ult.On Sa turd a y nig ht I vis ite d my a unt.My a unt c ooke d p izza for me.On Sund a y morning I we nt to the lib ra ry;I re a d a b ook a b out his tory.The n in the a fte rnoon I p la ye d footb a ll.On Sund a y nig ht I wa tc he d TV.这篇短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动词过去时, 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即描述他们是如何度过周末的, 如“did my homework/p la ye d footb a ll/wa tc he d TV”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照此短文描述自己刚刚度过的周末生活。这样的写作活动既能让学生通过语篇来学习语法, 学到较系统的语法知识, 又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趣味性活动中教学语法

趣味性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原本枯燥的语法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趣味性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笔者仅以游戏和音乐欣赏为例, 介绍如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进行语法教学。

(1) 在游戏中学习语法。将语法教学融入游戏之中,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例如, 在教学句型“What’s this in Eng lis h?It, s a/a n…”时, 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该句型,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若干物品, 分别装入两个袋中;然后请水平相当的男、女学生各一名到讲台前, 蒙住其双眼, 男女生分别从各自的袋中摸出一物品, 全班齐声问:“What’s this in English?”竞猜的学生边摸边用“It’s a/an…”回答;最后看这两名学生谁得分最多。由于这两个学生水平相当, 分别代表男、女生双方, 学生求胜心切, 参与意识较强, 课堂气氛活跃。在这样的趣味性活动中, 学生既掌握了新的句型, 也复习了已学的词汇, 同时还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习语法。音乐的旋律震撼人们的心灵, 优美的曲子往往使人记忆犹新。教材《小灵通》和《剑桥英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首包括本单元重点句型歌曲, 歌词简单, 朗朗上口, 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歌词中的相关句型。笔者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上册第12单元My fa vorite s ub je c t is s c ie nc e时, 借用了《剑桥英语》中的一首歌曲What, s your favorite fruit?Wha t, s your fa vorite fruit?Gra p e s a re my fa vorite fruit.Ora ng e s a re my fa vorite fruit.Le mons a re my fa vorite fruit.学生在反复唱这首歌的过程中, 不但掌握了本单元的句型, 而且还拓展了自己的词汇量。

新教学理念 篇5

1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

1.1学生缺乏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当前阶段,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一些学生逐渐丧失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将课余时间更多地用于游戏和上网,这样一来,不仅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严重的危害[1]。学生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便会形成一定的惰性,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便会下降。

1.2学生主体观念不足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面对体育教学时,依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是一味接受教师的教学与指导,这对体育技能的巩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所以在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严重的影响,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以及身体素质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1.3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传统观念下的体育教学只是为了应付期末的考核,所以一些学生在思想中依然保留有这样的想法,错误的体育观念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素养十分不利,长此以往一定会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素质发展。

1.4体育评价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进行体育评价时依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体育评价的结果,同时也会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2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方式

2.1优化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树立学生参与体育的观念

一方面,为了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优化,教学人员要针对体育教学目标,结合素质教育,在全面性、个体性以及主体性等要求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体育评价内容以及指标机制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系统性[2]。与此同时,高校也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理念,不仅要重视教学效果,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将传统形式的单一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机制。例如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评价时,可以在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羽毛球发球的随堂练习以及团体练习等,对学生的训练成绩、活动表现进行评定并记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以及羽毛球技能水平,树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以及锻炼身体的观念。

2.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重视,也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教学情况了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积极意义。建立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构建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以及同行互评的评价机制,通过这种多层次评价机制全面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3]。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羽毛球测试成绩进行评定时,可以在原有的教师评定基础上再增加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的形式,这样一来便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实现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主体性和完整性。

2.3激发学生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观念,并提升自身的体育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及其欣赏水平与自身体能,会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其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4]。教师也要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情况相结合,进行多样性的体育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开设羽毛球、篮球、网球、乒乓球、太极拳等课程,让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体育教学,并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培养自己的兴趣,使其可以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因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教学内容的感受者,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充分的认识,从而提升自我水平。对于教师而言,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要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

2.4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为了进行高效的体育教学评价,教师需要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进行融合,从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其中终结性评价主要运用于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运用终结性评价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并对其进行检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对其进行改进。然而终结性评价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为了完善这一状况,必须要将过程性评价进行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及时反馈学生体育学习的信息,保证学生可以实现进步,并提升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提高体育评价的质量[5]。定量评价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是体育教学评价当中的核心评价方式,因为体育教学更加多样性,运用单一性质的定量评价无法有效评价学生自身的爱好与兴趣等,同时也会导致体育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进行融合,才能全面凸显体育教学的本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运用相对评价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评价,该评价方式可以对一段时间之内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将学生最初的体育学习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比较,并对学生的效果进行总结,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应的相对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状态,让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

3结语

在新教学理念的要求下,高校进行体育评价不仅是满足教学要求的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体育评价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晓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105-108.

[2]袁强.以学生为主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14):178-180.

[3]席羽.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现状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5):186-187,192.

[4]沈军,李永刚.新教学理念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运动,2016(5):72-73.

坚持新课标理念 走出新教学误区 篇6

一、避免两个教学误区

1.过分强调认知因素,过于冷落情意因素

新课程标准认为,认知与情意是统一的.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还是过分强调了认知因素,冷落了情意因素,致使有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能完全端正,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举例化学测试,有的学校排校级、班级名次,这就使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背上严重的心理负担.教师评卷时,大力表扬的是分数高的学生,甚至点名批评成绩差的学生,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这种做法,对后进生的心理打击也是相当大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件艺术品”,只有把学生当成了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教师才会在学生失意、困惑、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关爱之手去呵护他,温暖他,让他重新找回学习的信心和乐趣;才会在学生骄傲自得的时候,帮他扶正方向之舵,走在健康的大路上.

2.过分强调发现学习,过于冷落接受学习

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新课程标准针对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的弊端,大力强调发现式学习.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矫枉过正,甚至出现了过于淡化接受式学习的倾向,以至于在平常的作业和测试中出现了对最基本的知识都发生不该有的错误.笔者认为,初中化学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必须用接受式学习方式去学习的,这一点不可偏废.平时的教学强调发现式学习,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应该的,但要明确告诉学生,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坚持两点新的理念

1.自身角色的变换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与传统的教师角色相比应该有明显的质的变化.新课标理念要求化学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操纵者的权威地位上退下来,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指导者;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知识可以从书本外、课堂外去学习、调查、分析、总结,教师又是化学活动的组织者;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获取知识的又一重要途径,而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实验,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又是知识的引导者.笔者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师角色的变换与否可以从教师上课的一举一动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比如上课学生讨论时,教师不一定非得在讲台上高高地站着,做一个好像于己无关的旁观者,而应该走下讲台,融合到学生中去,一起质疑、一起讨论、一起欢笑;学生有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不用讲课的口吻,而是以商讨的语气,跟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或者作业有了错误,教师不该以训斥的口气、严肃的神态,而应用鼓励的口吻、温和的态度去真诚地关心和解惑.例如,有一次做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一位后进生在实验中跟身旁的一个同学开玩笑,无意中打坏了两只小玻璃杯.那位学生当时就涨红了脸,不知所措.笔者目睹了事情的经过,笑着说:“你做了件坏事,老师‘罚你做两件事:一、将玻璃碎片扫干净;二、今天的实验总结由你完成.”两句话,使教室内的气氛顿时缓和了下来,那位学生也马上点头答应.其实,这种处理也是教师新理念和角色转换的具体表现.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又是平等关系,呵斥批评就是错误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如何妥善处理才是关键.这位学生学习一般,让他学会对实验进行总结也是一次锻炼,既可避免他的尴尬,又可增强学习信心,一举两得.

2.重过程、轻结论

过程表征化学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化学的探究结果,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仅是对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的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收到了颇好的教学效益.下面以学生作业为例.我们都知道,只要有作业,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每次作业的纠正笔者都会遵循这样的原则:一、纠正交给学生完成.让学生纠正,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二、纠正必须讲清为什么.提出“讲清为什么”的要求,是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解题的过程.学生只有懂得了这一过程,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把握.如果有个别学生没能讲清“为什么”,怎么办?这正好是个学生讨论的机会,而讨论由错到对的过程也就是解题的过程.当然,如果学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笔者也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

小结这几年贯彻执行新课标的体会,笔者认为,转变观念是第一位的.只有观念的彻底更新,才会有教学方式的完全改变.

浅谈新教学理念下的合作学习 篇7

一、组建合理化的合作学习小组, 把大课堂转化成小课堂

我们班共有60名学生, 我将其划分为四个大组, 每个大组下又按座位分为前后4人一小组, 在每个小组中男女生人数搭配比较均衡, 尽量根据每个成员的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进行组建。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 互相促进。另外, 每个大组中都选择一名思想品质好, 学习成绩优秀, 具有专长, 思维灵敏, 口齿清楚, 说话流利, 有一定组织能力, 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作为固定的大组长,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小组中实行小组长轮流制, 这样才能确保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给学生创设合作的环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进行合作。每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候, 我也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 与学生打成一片, 去参与小组讨论,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例如,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寻找有角的事物, 然后让学生动手摸一摸, 感受角的特征。与此同时, 我引导学生说说感觉。学生回答道:“扎扎的, 尖尖的。”又如, 在教学“笔算加法”时, 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竖式的写法。然后, 我说:“写横式时, 我们先写谁?竖式又该先写谁?再想一想, 横式先算谁?竖式又该先算谁?”这样, 我引导着学生一起讨论学习,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促进合作中的友善互助,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方式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发言, 保证他们融入小组讨论中。同时, 既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机会发挥潜能, 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合作技能培养。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接受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组员在一起合作;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特别是不同的意见, 并积极思考;能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问或建议, 能围绕发表意见同学的思路积极思考;乐于帮助其他同学, 共同进步等。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友善宽容的态度对待合作伙伴, 并学会赞美别人;对同学的精彩发言要学会给予鼓励, 在互相赞美和鼓励中激发自信心;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 要以朋友式的关爱去帮助他们;要与同学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要想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 必须合理分工, 责任到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进行合理分工。例如, 口齿伶俐的可作为本组的汇报者, 朗读好的学生可作为本小组的领读者, 而且应该轮流担任, 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四、加强合作中的独立思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是新课改理念的核心。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 谈谈在新课改形势下,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 还应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 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 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一、重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般说来, 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 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 加上本身知识有限, 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新教学理念 篇8

关键词: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误区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充满了新意与生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和谐统一, 教学效果有明显变化, 学生学习能力显著提高。但同时,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误区和“浪费”现象仍比比皆是, 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学第一线广大教师的思考, 做到切实理解新教学理念, 走出课堂教学误区。

一、教学评价中不切实际的表扬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评价, 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运用鼓励、启发、引导性语言展开教学。但现实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太聪明了, 答得太好了, 真了不起”等。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 而且还有损科学知识的严肃性, 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 而忽视学生的能力提高。

形成这些媚俗的语言的原因:一是课堂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 表面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 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灌输”,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 从一味惩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 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 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的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这是对新教学理念下教学评价的误读。

二、盲目作秀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教学活动必须服从教学目标, 以利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发展。但课堂上, 我们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如一位老师一堂课安排了两次讨论、两次探索、四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 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热热闹闹, 实际上乱乱哄哄。这种问题症结主要在:活动多, 掌握火候不准, 有活动没体验。

有活动是值得肯定的, 活动太多则过犹不及。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 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活动是载体, 不是目的。而且活动多了, 难免目的性差, 设计不周全。如果活动与动手动脑相脱节, 活动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相脱节, 没有体验与反思, 只能说是一种无效且无价值的浪费, 是对新教学理念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误读。

我们认为, 课堂活动应该在教学目标的限度内让学生形成一些体验, 发现一些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适度的活动来巩固、运用、拓展学科知识, 服务于教学内容, 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以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形式主义泛滥

1. 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而少内容。

课堂上教师大都采用过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 但往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时机及过程缺少认真细致的设计。甚至出现了:只要有疑问, 不论难易, 甚至学生已经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了, 教师还要求在小组讨论这样的浪费现象。且不说问题设计毫无讨论价值, 就是讨论时间的随意性也大, 有时学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或切入讨论正题,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小组合作学习却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代之而来的是教师预设的结论。

对学生而言, 这种讨论是极不公平的。学习好、思维快的同学的意见和想法替代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的更多的变成了花瓶摆设与陪衬;或者只是少数宠儿充当课堂焦点, 缺乏的是真正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2. 变自主学习为放任自流。

新课堂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学习目标, 没有具体要求, 没有提示, 没有指导, 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 学生一看到底;还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与新教材, 搞所谓的学习超市, 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学生喜欢哪一些, 就读、就学哪一些;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 喜欢怎样学就怎样学;学习伙伴由自己选, 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 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权利, 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达到自主学习所应取得的效果。

3. 探究性学习成了唯一。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两种互动统一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 这值得肯定。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超越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急功近利者往往就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 以为创新, 就得全盘否定旧的, 将探究性学习当成了唯一, 完全抛弃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和谐统一。这种片面的形式主义就是重现象而不重本质, 重形式不重实质, 直接损害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殊不知, 由于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学生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等方面的差异, 以老师传授知识, 以听讲、记忆、模仿、联系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依然不可少, 我们不能采取一种片面的极端形式主义, 搞非此即彼。

4.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成了作业抄写。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为了形式上的“课堂结构”完整, 在临下课之际播放本课的作业布置 (即研讨与练习) 及答案, 教师收场后学生忙着抄写答案。这样不仅严重侵占了学生课间休息的权利,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同时也给学习上的懒汉学生以可乘之机。慌乱中抄写的作业字迹凌乱、格式不规范, 也谈不上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更说不上教学反馈的作用了。

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 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 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认知与情感、抽象与具体、能动与受动、个体与群体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 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辨证统一, 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新教学理念 篇9

一、新教学观念的实施

本次课程改革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动了一次“大手术”, 一些新的课程形态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习惯了按部就班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 怎样才能成功地实施新课程呢?这就要求大家去重新理解“教学”这一概念, 积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并实践新的教学方式。在人们的观念中, “教学”无非就是“讲课”, 就是由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观, 把教学看做是对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的一种“复制”:通过单向的信息传递使学生接受既定的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使年轻一代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概念虽然比较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但在新的时代, 这种传统的教学观越来越受到挑战。大家都知道,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 因而它必然地蕴涵着价值判断和道德理想, 知识传授不可能成为教学的惟一目的。再者, 教学也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拼合。事实上, 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厌学, 其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 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同化新知识, 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从而导致对死记硬背的知识很排斥。

创新是声乐教学改革的灵魂。创新是时代的特征, 是发展的动力。创新贯穿于每一个领域, 每一个层面, 教育也不例外,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高等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师生比例不断变小, 教学压力不断增大。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创新声乐教学成为广大声乐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们应该把创新观念用于教学中去。

二、转变教学观念, 融入创新理念

(一) 教学过程民主化、个性化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与自由, 只有自由的思维者才可能进行教学创新。首先, 应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声乐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心理接触, 而不能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面对学生。其次, 建立课堂民主气氛。教师应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角色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情绪, 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投入歌唱。最后, 鼓励个性化处理。歌唱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 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嗓音条件不同, 就会产生不同的演唱个性和审美个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 维护其主体地位。

(二) 教学手段现代化

先进的教育科学技术的运用, 能有效改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劳动强度大的现状, 并且尽量减少主观因素, 使教学更加直观。例如, 教师可以把上课的情况进行录音录像, 并让学生课后观看练习, 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提高声乐课的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 教育的竞争本质上是教师素质的竞争。教师要进行创新教学, 首先要观念新、知识新、富有创新精神。实施声乐创新教学的过程, 也是要求声乐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的过程。声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民主教学, 开拓多样化教学模式, 学习现代教学手段,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魅力, 做一名德才兼备、“技”“艺”兼通、教研相融的声乐教师。

三、采取多种手段, 激发创新思维

(一) 以疑激思,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要从破除习惯定势和思维惰性入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评意识, 去大胆地追求发散思维给人带来的种种创新意念。这就要求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 提倡个别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思维框架变为多层次、多角度、多因素、多变量的思维体系,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声乐个别课学习的基础上, 要阶段性进行小组课, 把同水平、同类型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编为小组进行单独授课、轮流辅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 以形激思, 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声乐以人体自身为“乐器”, 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 必须通过听觉思维、内心体验来调节控制发声机能, 来完成整体的艺术歌唱。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发声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 教师应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 用简练的语言、生活中最常有的感觉、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 使概念变得清晰可辨。比如, 著名的德国声乐教育家莉莉·雷曼在谈到高音的感觉时也曾形容说:“声音立在喉咙里的一根气柱或喷泉上”。恰当形象的比喻能启发学生对声音要求的理解。

四、培养审美能力, 强化创新效果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一般来说, 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是先天存在的, 但是对于音乐感受的分解体, 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色分辨感等具体形态, 有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比如, 某些学生天生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但是对于和声的感觉和音色的辨认却反应迟钝;有些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能力较强, 但对于它的节奏及情感的把握不是很理想。因此, 面对复杂多样的音乐作品, 仅仅只有主观的形式感知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对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都要有所认知。

参考文献

[1]探索的脚步——中国民族音乐学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

新教学理念 篇10

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无机化学课教师, 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强调学习方法, 建立化学思维

无机化学是我校药学专业的第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 有帮助学生巩固专业学习思想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因, 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 对于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还很不适应, 这样势必影响大一无机化学教学的质量, 更有可能影响学生们今后对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化学课程的学习。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 大学生们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且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但大部分人抽象思维困难, 学的较死, 难于举一反三, 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学习方法上, 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 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因此在大一无机化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结合化学发展史介绍化学对人类生存及人类文明的影响, 并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 从强调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出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二、突出重点, 及时总结教学规律

无机化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 因而内容庞杂、分散, 特别是元素化学部分, 缺乏系统性。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寻找规律,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例如, 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均属于化学平衡, 这样化学平衡就是重点讲解内容, 从平衡的基本特征到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应用和化学平衡的移动, 多举例、多练习,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能够举一反三,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无机化学各论部分教学中, 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大, 但都离不开元素周期表。因此, 在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元素周期表, 强调同族元素的共性和特性, 抓住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 及时总结规律。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酸碱性递变规律、碳酸盐热稳定性等。还要坚持运用基础理论贯穿到元素学习之中, 使元素部分的学习变得不必死记硬背其性质。根据具体章节内容, 教师还可讲授一些无机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和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它不仅扩大了学生视野, 而且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非常必要, 从而使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教学内容。

三、联系实际应用, 丰富课堂内容

无机化学在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期就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化学分支学科, 历史悠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相应地引入一些科学家小传、化学重要发现的介绍, 来丰富课堂内容。如杂化轨道理论的奠基人——鲍林等, 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和教育家戴安邦在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等。

教师在授课时, 应紧密联系实际, 恰当反映化学在医学、药学、能源、信息、材料等方面的作用。如介绍元素的自然资源时,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丰富稀土资源和稀土功能材料;讲解配位化合物时, 以抗癌药物顺铂的发现历程为起点, 介绍人体微量元素与健康, 结合大环类配合物 (如叶琳环等) , 介绍Fe、Mg等金属离子在生物酶大分子中的作用等。实践证明,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加深其对无机化合物相关性质和化学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 使无机化学课程更好地为学习后续化学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中还要及时更新内容, 跟上时代。将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知识如纳米技术、水热合成法等渗入到基础教学之中,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过渡金属元素时, 对磁性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并展示我们在某些药物为配体与过渡金属形成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进展, 增强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与后续化学课程的联系和交叉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学生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 也是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 它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三大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无机化学教学中面对课时减少的情况, 首先应认真选取教学内容, 舍去一些次要的内容, 提炼每章重点, 对重要的内容进行精讲。无机化学化学原理部分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四大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 我们首先把与中学教学重复的部分删除, 精简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这两部分内容, 这些内容相对独立, 而且在以后的物理化学课程中还会学到。各种酸碱理论要清晰介绍, 尤其是酸碱质子理论, 是后续分析化学课程中酸碱滴定的基础;在分子结构部分, 加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内容, 此部分与有机化学课程理论相关, 而且也是学习元素知识的理论基础。

五、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无机化学教学上, 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调整, 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CAI课件, 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电脑, 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和动画等有机结合, 应用于课堂教学, 使得每次授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 具有以下价值:

一是增强直观性、生动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轨道杂化理论, 通过动画的形式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 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 引入了科学家小传, 学生听后改善了课堂气氛, 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是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 彻底解决教材重点、难点的学习困难问题。在元素部分教学中, 讲述的内容多而课时少, 网络与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 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授的信息量大, 节约了板书的时间。配以各种模型、实物照片和动画, 图文并茂, 动静结合, 尤其是能生动地反映微观结构的图像, 如涉及原子轨道、杂化轨道和分子的空间结构等, 可以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各种轨道的形状以及成键方式, 将微观、抽象的行为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素质教育。解决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加大的矛盾, 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

四是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真听讲, 课堂气氛活跃, 激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去探索, 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和理解, 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使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五是适合大班教学。

六是具有可重复性。目前, 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我们编制的教学课件, 可以在网上阅览, 能随时修改更新, 不需要专门的软件编程工程师, 特别适合广大高等院校的教师、学生应用, 还能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 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在一些讲解中适当的进行一些提问, 带动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为大一新生乐于解习题的特点, 在一些知识点选取一定的填空体和选择题, 让学生即学即用,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无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在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注意课程间内容的交叉、专业的结合, 并应做适当的拓展;合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方法。在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不断进取、探索与总结, 以新的教学理念探索出适应新时期无机化学教育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当代经济下一篇:Can do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