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

2024-05-31

当代经济(精选十篇)

当代经济 篇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催生了国际经济立法的需求, 国际经济立法反过来助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一个联系紧密的国际经济关系网络正在形成, 有利于世界贸易繁荣和交流。但是国际经济立法的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果更好的推进国际经济立法的一体化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趋势

(一) 国际经济立法的整合

以往的国际经济联系往往是双边的, 两国之间订立贸易协定。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多边贸易协定出现, 构成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框架。在一体化的推动下, 国际经济立法开始出现了内部整合的倾向。比如世贸组织已经开始把所有与贸易相关的国际协议统筹到世贸组织的管理之下。电子商务、技术转让等等问题未来都将囊括在世贸组织的秩序之下。发达国家接着国际经济立法的整合试图在各个方面发挥影响力, 赢得贸易中的优势。

(二) 国际经济立法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 各种民间国际组织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比如国际劳工组织认为经济自由化另工人承担了损失, 所以要求世贸组织把工人权益加入到考虑之内。国家环保组织认为鼓励贸易和出口会过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 认为贸易协定中应当有体现环保精神的条款。当代经济立法已经不可避免的收到各种势力的干预, 为了更好的容纳各方意见, 国际经济立法已经开始进行外部连结, 各种各样的组织基于各自的目的参与到了国际经济立法的体系之中。

三、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方法

(一) 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立法途径

各国在积极推进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过程中, 为了建立完善的国际经济体制, 往往倾向于开启大规模谈判, 然后达成一揽子协议。如果国际经济体制的制定在多个方面涉及到多方利益, 那么就可以让部分国家为了达成更大的利益而在某个问题上妥协。所以大规模的多边谈判有助于达成实质性的进展。有的国家在某项利益受损之后转而在另外一项协议中达成报复的目的, 不同的协定和议题之间互相牵扯、互相制衡。这种方法让任何一方都能够在经济法的立法中找到平衡。

(二) 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司法途径

如果无法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 那么国际组织会倾向于重新解释已有的规则和条款来延伸自己的管辖权, 扩大司法管辖范围。比如在世贸组织裁定的许多纠纷中, 如何解释世贸组织的条款, 是否应该把某一项内容纳入到这一条款的管辖中来是双方纠缠的核心问题。除此之外, 世贸组织还广泛的御用非违约之诉来对经贸关系的管辖权提供司法解释。《关贸总协定》规定, 无论缔约一方进行的措施是否与本协定冲突, 只要造成另一缔约方在关贸总协定中规定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那么另一缔约方就可以诉诸争端解决机制。

(三) 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行政途径

国际经济关系往往也与政治条款分不开, 许多经济条款都是以政治筹码来作为成本的。国际货币紧急组织在于借款国进行贷款条件谈判中可以增加非经济条款, 借以要求借款国政府在行政方面履行承诺。这种方式事实上介入了借款国的国内行政体制。发达国家借用这种方式强行按照自愿的意愿改造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 试图依靠经济一体化推销各种政治观念。这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引起警惕的。

四、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 相同地位经济法之间的规则冲突

不同的国际经济组织成立的时间不同、目的不同、体系架构不同, 难免会出现一些规则上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一个缔约方同时加入了两个同样强势的国际经济组织, 签署了两份经济协定, 那么就有可能在某项事物上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 履行对这个组织的承诺, 却违反了另一组织的规定。遵守另一组织的规定, 就无法履行对这个组织的承诺。比如在阿根提纺织品统计税案中, 阿根廷为了履行对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承诺, 不得不违反了《关贸总协定》。

(二) 强势规则与弱势规则之间的冲突

尽管国际组织之间没有等级之分, 但是其权威性和优先级却是有区别的。当更为强势的规则与比较弱势的规则相抵触的时候, 弱势规则有可能直接被强势规则吸收。比如世贸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规定, 该协议不得油酸《巴黎公约》、《罗马条约》、《华盛顿条约》等规则, 也就是说, 这一协议的优先级低于以上几个条约。一旦冲突发生, 以高优先级的国际协定为准。

五、结论

综上所述, 经济一体化对当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从不同的方面推动了国际经济立法的一体化。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种国际经济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表现在经济规则的制定上, 让当代的国际经济法也开始有了一体化的趋势。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能够让世界贸易更加畅通, 有利于形成联系紧密的国际经贸关系。目前的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领导的, 我们应该在推动经济立法一体化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法,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云.论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法的公平价值取向---兼论发展中国家及我国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 2007, 05:86-98.

[2]何其生, 杨泽伟, 张辉, 许威.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 (1978-2008) [A].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三十年 (1978-2008) [C].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2008:74.

[3]杨珊.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4:43-45.

当代经济政治 篇2

一、核心竞争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和关键因素力的关键因素。如,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先后领跑工业化进程,就是因为在航海技术和资源加工能力上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位置,而英国之所以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就是因为英国不但航海技术先进,而且加工技术先进,拥有热兵器的优势,二、软实力:构成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简单地说,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实现生存与发展所独具的关键因素及其形成的优势能力。不同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有不同的内涵和关键因素。软实力是相对硬实力而言的。硬实力指的是能直接体现为物质成果的竞争力因素,如环境、资源、科学技术、物质装备等等。而软实力则是硬实力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文化和传统等因素。就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它的软实力就是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公民的爱国热情和综合素质。就一个企业而言,它的软实力就是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包括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和企业员工的素质。就一个人而言,它的软实力就是这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他的学习力、决策力、执行力等。只是近年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与日俱增,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随着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产品弋服务中知识含量的不断提高,知识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比起其它资源来,知识作用也日益突出。由于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既不是土地、资源,也不是资本,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捕获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和人员的素质。因为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资源和资本的使用效益是非常有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土地、资源和资本的使用效益呈现难以预料的放大效应,而其放大的效果是乘数效应还是指数效应,最终取决于软实力。

三、提高软实力:国家、企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软实力,提高软实力就是提高竞争力。如何提高软实力,对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有不同的要求,下面分而述之。

(一)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国家是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联合体,其软实力就是能够把一个国家内各种因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能力。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通过弘扬民族精神来凝聚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在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内核与精神支柱。一个国家或地区靠什么来凝聚力量,从深层次来说就是靠民族精神。因此,要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得到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认可,以民族精神为骄傲和自豪,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团结和凝聚在民族精神的旗帜下。

(二)提高企业的软实力。目前企业竞争已经进入到企业文化竞争的阶段,企业竞争的核心因素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就是企业的软实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必须有正确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有的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只要加强管理就行了,要不要文化无所谓;有的人把企业文化当成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以为只要建立了企业文化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有的人则认为建立企业文化就是把外面好的企业文化空降给企业就行了,等等。实际上这些理念都是错误的,从长远来看企业文化对企业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解当代经济学 篇3

造词认为经济学只研究均衡。例如,供求相等是一种均衡,但经济学并不只研究供求相等的情况。计划经济下长期处短缺状态,经济学也研究“短缺”这种“均衡”,只是需要重新定义。

我们应怎样看待并估计某种状态呢?经济学家特别注重效率。由于对效率的关注,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是总是出人意料。人们的直接感觉,或者说第一考虑的并不是效率,面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例如,讲到经理和投资者的矛盾,要不要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人们会觉得,如果保护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的利益增加,经理人的权益会受损。如果不保护,则小股东受损,经理的利益增加。但是,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不是简单的重新分配问题。如果不保护小股东,下一年小股东就不会拿出钱来,经理就当不成经理。这一视角是政治学、社会学所不具备的。

总之,从三个基本假设出发,分析均衡状态,并评估它的效率,即是否能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加某个成员的利益,这就构成了所有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基本视角,不论他是左派是右派,喜欢运用数学还是排斥数学。

第二:参照系。当代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多种参照系,最重要的有三个:

一是资源配置问题中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没有政府干预时,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会把资源如此配置,使得均衡点是有效率的。

二是产权问题上的科斯定理:如果没有交易成本,产权分配与效率无关。

三是公司金融领域的公司金融领域的定理(莫迪格里阿尼一米勒定理):公司价值与公司融资中股本金和债务的比例无关。

这三个定理的作用不在于他们准确地描述了现象,而在于他们为进一步描述现实的分析提供了参照系。正如阿罗在讨论到经济理论的作用时所说的:一般均衡理论有五个假定,每一种假定都以一种方式与现实不符,但它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有用的定理之一。为什么?按我的理解,它提供了一种参照系。参照系在任何一个理论结构中都是有用的,正如在物理学中,无摩擦的状态是不现实的,而无摩擦状态下的定理也是最基本的。有摩擦的情况是从无摩擦的情况推导出来的。经济学中也是如此,科斯定理中交易费用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定理中说公司价值与公司融资中股本金和债务的比例无关,也是与现实不符的。它们的作用并非直接描述问题,而是给了一个标尺,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拿此去比对。

我在哈佛大学做学生时,一个教授说过,一个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人与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人的区别在于: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人心中有几个参照系,谈到问题时总会和这个参照系做一个对比,从中引出种种分析。就像常说的“记者经济学”,许多记者有锐利的眼光,分析问题十分深刻,感染力也很强,但他们写的东西与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写的东西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经济学家心中有参照系,写起东西来是具有一致性的。

有了参照系本身还不够,因为参照系离现实太远,当代经济学还有第三个部分:分析工具。

分析工具往往表现为数学模型,但也有不是的。下面举例说明,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模型后面都有经济想法,经济想法再和数学工具结合起来就能说明现实问题。

例如,在企业理论中出现了不完全合同理论,它抓住了在合同不完全时,控制权、所有权的配置对人的激励有直接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讨论。这一模型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发展就为这一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又比如说,完全合同下的非对称信息模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成本交换,即信息租金与配置扭曲。要想给有信息的人激励就必须给他一定的租金,以调动他的积极性把它的信息告诉你。但你这样做的话,你的资源配置就扭曲了。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资源配置扭曲,那么就要减少租金,对方就会撒谎。这是一个很核心的信息不对称下资源配置与激励的交换问题。可以用来分析电信管制、组织内共谋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讲到了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这三部分构成当代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广一些,从整个社会科学来看,经济学家的视角、参照系和分析方法都很独特。而且,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惟一的拥有这样一个惟一范式的学科。社会学中几乎没有公认范式,每一个社会学家都可以以完全不同的方法分析。政治学中有范式,但是不像经济学中有惟一的一个范式。下面就有一个问题,这样好不好?我们只能说有利有弊,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利大于弊。

以上着重分析了经济学的框架。下面谈谈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有两种极端,一是数学至上论,主张经济学数学化,认为论文的水平取决于其中数学用得多少、难易。二是数学无用论,认为数学不仅对分析问题没有帮助法反而阻碍了对问题的分析。

数学有什么用?經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就我看来,数学对于理论经济学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数学可以把前提假设写得很清楚,避免无谓的争执。其次,写出数学模型以后,可以使得逻辑推理相对容易,并且较为容易地发现错误。我们的思维推理是很容易出错的,推一两步可以,第三第四步就不行了。而用数学模型就不同,如果A=B,A+C=B,但是后来出现A+C不等于B+C,我们就知道出错了。最后,一旦经济问题转化为了数学模型,我们就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学模型以及结论,进一步推导。并且可以把貌似不同的问题联系起来,因为可能它们用的是同一个模型。数学对实征分析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计量经济学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都依赖于数学。

许多有趣的经济学论文是用数学模型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这些不用数学的论文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表明初步的想法和猜测,即所谓的原创性论文。其中很少用到大量的数学,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前期产品的意义和重要性是后来人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作出深入分析并且取得明确的有预测性的结果后才为人们所承认的。例如,张五常1969年写的一篇论文,讲述了地主与农民的经济关系问题,反映的是合同选择与交易成本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斯蒂格里茨写了《激励与风险分担》,其中的许多想法与张五常一样。但不同的是,斯蒂格里茨的论文中不仅有了数学模型,而且还明确地表示出了风险分担与激励相交换的决定因素。这篇文章影响十分大,也是去年斯蒂格里茨获奖时引用的两篇文章之一。第二个例子是法默,他在70年代就注意到,其实可以不用期权期货等去激励经理人,经理是在乎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自有经理人市场激励他。这一思想在后来被描述为一个数学模型,发现在有些情况下法默是对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又并非如此。这就引出了一系列的讨论。

第二种文章是综述、介绍政策性文章。其中也没有多少数学,但是其中的分析推理和逻辑顺序都是与严格的数学训练分不开的。写这些文章的多为资深的经济学家,他们往往把已经根据数学分析出来的东西用非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文章其实是很不好理解的。

以上我讲了许多,目的是想说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

要性。但是同时,我也要说,经济学不是数学。首先,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对象是经济行为,数学只是工具。多数情况下论文的质量靠的是经济思想,而不应该是数学的多少以及难易。其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的结论必须受现实的检验。事实上,任何一门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结论都必须由现实来检验。相比而言,数学在西方不被认为是科学,因为数学不必有现实的原象,可以是人造的。在此意义上,经济学最好与物理学相比,一个研究自然一个研究社会。但是其中仍有根本的不同,物理学可以不停地进行试验,但经济学不行,有些情况是重新试验的成本过高,有些情况是根本不可行。由于这些局限,经济学就不得不依靠更多的假定和数学推理来进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对假定十分在意。

经济学史上有一些极端情况,例如,科斯定理中完全没有数学,但逻辑分析丝丝入扣:相反,纳什的文章中全是数学。事实上,纳什本人是数学家,只上过一年的经济学课程。除了这些极端之外,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持用数学研究经济学这一态度的。

以上讲到了数学的作用,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第三个问题,当代经济学的发展。

当代经济学在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注意到至少两个特点:

第一,当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正在迅速扩大。

公司金融领域,原来只是研究公司财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重大的发展,有了完全合同理论、不完全合同理论等等。现在公司金融的研究热点已经是代理人和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了。

我们还要说到当代政治经济学。在这一二十年内,它正在成为独立而且热门的学科。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不是“规范的”而是“实证的”,研究的是现实的问题。而且,研究现代政治经济学的人们使用的完全是当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只是在框架中加入政治的因素。

第二,当代经济学正在对基本的假定做出修改。

经济学中有许多假定与现实相距甚远,例如关于信息对称的假定,关于理性人的假定等等。现代的信息经济学已经试图将不对称信息引入市场,例如所谓的柠檬市场,抛弃了信息对称的假定,研究不对称信息对市场运行的影响。行为经济学则直接改动了基本假定之一“理性人假定”,因为心理学家在大量的实验中已经发现人的心理与经济学家所预测的不同。比如说股市的大起大落就很难用经济学家的理论来解释。另外,时间不一致时的理性选择是困难的,不像静态的选择那样容易。这样就使修改理性人假说变得十分合理而且有必要。

从当代经济学目前的发展方式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新的理论往往是包含而并非推翻旧的理论,而且新理论的发展往往要用到已有的分析框架,理论的进步不是革命式的变革而是渐进式的演进。这些与国内习惯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国内常常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待西方经济学,更强调一个推翻另一个的过程。这是不适合当代经济学的。

最后,我们进入第四个问题:用当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的改革。

中國的改革是最近二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和中国同时进行改革的还有许多国家,在诸多国家的转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大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理论解释。例如,东欧国家在市场自由化后出现了生产的大衰退,然后才逐步上升,呈现出了u型的生产过程。这是众多经济学家始料不及的。按照一般的理论,市场放开了,应该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才对。又比如,中国在各项制度尚未规范之前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按照传统的理论也是解释不通的。

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可取方法是什么呢?首先要瞄准中国的现实,了解中国的国情,不能脱离中国文化和背景。但是光有这一点还不够,还要运用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因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一百多年来积累起来分析方法,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对于研究中国的改革是有用的而且是必要的。

孔子的经济思想及当代价值 篇4

对于孔子经济思想的研究, 姚电、涂平荣 (2007) 认为, 孔子积极入世的参政情怀和济世抱负决定了他必然关注社会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他特别提出贸易自由、“信”以生利的交换伦理观;依“名”配财、“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伦理观;“戒奢尚俭”的消费伦理观等内容[1]。唐明贵 (2008) 认为, 孔子思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中的义利思想、和的思想以及诚信思想仍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2]。刘丹忱 (2008) 发现, 孔子的义利观是其德治方略中经济主张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人们的欲利和求富观念乃人性所在, 但“利”应受“义”制约, 应义主利从、重义轻利[3]。雷永强 (2009) 提出孔子的“仁”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他积极入世, 关注社会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提出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二分、“富国而教”的生产劳动伦理观;贸易自由、“尚义守信”的交换伦理观;“不患寡而患不均”、依“名、位”配财的分配伦理观;节用崇俭而“度于礼”的消费伦理观[4]。

本文在以上学者理论的基础上, 认为孔子的经济思想与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 并且反映其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总体说来, 孔子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藏富于民与利民的思想, 经济活动服从道德规范的重义轻利思想, 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尚俭思想和先富后教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藏富于民与利民的思想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 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 从经济上看,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原来是“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土地全归王室所有, 公元前594年, 鲁国“初税亩”制度, 反映出土地已经开始私有。人们用各种手段来扩大对土地的占有, 结果就出现了诸侯富于周天子, 私家富于公室的情形。《左传·哀公》有这样的记载:季氏要用田赋制度增加赋税, 使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 孔子主张“施取其厚, 事举其中, 敛从其薄”, 但是冉有仍旧听从季氏, 实行田赋制度聚敛。孔子不满冉有这样的行为, 评论说:“百乘之家, 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5], 并且不承认冉有是自己的徒弟:“季氏富于周公,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 可也。’”[6]孔子认为, 财富集中危害极大, “财聚则民散”[5], 财产过于集中, 而百姓就要散失, 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 “聚敛者, 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7]孔子盛赞富有天下而自己却不独自占有的舜和禹 (“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 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 赞扬均分财富的“博拖于民而能济众” (《论语·雍也》) 是圣人之德, 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分配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8]孔子认为, 财富不应该集中于诸侯天子中, 而应该使人民富裕。《论语·颜渊》中说:“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 用不足, 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 吾忧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有若关于“百姓足”的看法, 体现了儒家“藏富于民”的一贯思想。有若提出十抽一的税率, 与孔子反对统治者对百姓进行贪得无厌的搜刮, 特别是反对那些“苛政猛于虎”[9]的暴君, 主张薄敛轻税的思想也是相吻合的。孔子在《论语·尧曰》中进一步把“百姓足”的观点发展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并且认为这是以达到“惠而不费”, 作为“尊五美, 屏四恶, 斯可以从政矣”的第一美。

二、经济活动服从道德规范的义利观

孔子的经济思想还体现在他的义利观中, 虽然“子罕言利”[10], 但在孔子为数不多的言利的记载中, 还是可以看出孔子义利观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指孔子的义利观不是单一的, 而是一个体系, 他对于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价值要求, 这就是“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孔子是说, 君子应该明白, 通晓义, 在价值取向上先义后利, 而小人即普通百姓是讲求物质利益的。儒家道德人格的模型是“君子”, 对于君子来说, 仁义道德是其生命的价值所在, 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仁义道德也就成为他们至上的追求。在《论语》中, 有多处对君子先义的行为有要求, 比如“君子以义为上”[11], “君子以义为质”[12], “见义不为, 无勇也”[13]。而小人, 即普通百姓是讲求物质利益的, “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14], 小人不同于君子的根本之处, 在于他们不是以仁义道德为做人之根本, 他们暗于仁义, 却明于财利。

第二层是指如何取舍和对待利。《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论语·述而》也说:“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可见, 对于财利, 儒家不同于道家采取完全排斥、绝对轻贱的态度, 在符合某种原则的前提下, 儒家也是看重财利的, 其原则就是“义”, 以“义”作为财利取舍的准绳。“欲富贵而恶贫贱”, 虽是“人之常情”, 但不符合于“义”的财利, 君子是坚决不取的, 即“非其义也, 非其道也, 禄之以天下, 弗顾也;系马千驷, 弗视也”[15], 如果符合于“义”, 则“舜受尧之天下, 不以为泰”[16]。可见, 儒家并不是不要利, 只不过他们是用“义”这样一种尺度限定了一个取利的范围, 求取的是义中之利。孔子还以“义”作为求取利禄的途径, 不仅把“义”作为财利面前决定取舍的尺度, 而且把“义”作为迂回取利的手段。《论语·子路》有樊迟请学稼一条,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 樊须也!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孔子认为, 君子只要讲礼、讲义、讲信, 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归顺他们, 供他们役使, 供养他们食物。这样义就转化为利了。孔子认为, 参与生产劳动, 追求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 这些并不是构成君子人格的本质内容, 君子必然淡视和疏远这一类经济活动。与任何人一样, 君子也不能离开物质资料而生存。物质资料的取得离不开生产劳动, 而生产劳动只能由普通老百姓承担。孔子看来, 稼与圃只能是小人之事, 作为君子根本不应去考虑这类事务。所谓“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或劳心, 或劳力;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17]就是这个道理。儒家总是以道德的和政治的眼光看待问题。一切事物的取舍、褒贬、扬抑, 皆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儒家所确立的道德律令和政治准则。虽然经济对于人们生命的维持、延续、发展是须臾不可离开的, 但在儒家那里, 它没有成为凌驾于道德和政治之上的首要任务。经济与道德、政治之间, 在儒家那里是一种头足倒置的关系。经济生活往往被看做是由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决定的, 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只有在遵循他们给定的道德的和政治的规则时才具有价值。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尚俭思想和先富后教思想

孔子提倡节俭, 反对奢侈。孔子所说的节俭, 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节俭财产物用, 减少资金支出;另一方面又反对奢侈浪费。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 节约财物, 减少支出是很必要的。有一次,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直截了当地回答说:“政在节约”[18]。孔子一生都过着俭朴的生活, 不赏繁华,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19], 而且要求有道德情操的人“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20]。对于“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21]的颜回大加赞赏, 而对“志于道, 耻恶衣恶食”和“士而怀居”[22]的“士”则显得不屑一顾。儒家的俭是以礼、义为其存在前提的, 或者说, 俭是“义”这种道德规范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一方面, 俭是保持“义”这种道德节操的手段。与处理财利关系时碰到的问题一样, 儒家看到了“义”与物质生活享受之间的矛盾。为了获得或保持君子的道德人格, 才宁愿生活在清贫之中, 即所谓“不义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另一方面, 俭又不能有损于礼义。比如, 子贡因为鲁君废了每月初一祭告祖庙的礼就想索性省去祭告时所用的一只羊, 孔子却不同意。

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23]。认为在解决吃饭问题后, 抓教育就成为头等大事, 主张“有教无类”[12], 普及教育, 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 从而使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对孔子经济思想的评价

1. 孔子的经济思想有严重抑制经济发展的一面, 其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 孔子经济思想弱化了经济主体。儒家把生产活动的主体界定为非道德的小人, 这种小人给社会以这样一种反面示范作用:在思想上使人们对生产劳动产生轻贱, 在行动上引导了人们尽量逃离生产劳动。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读书、学习知识, 不是为服务于生产, 促进经济发展, 而是将其作为逃离生产劳动的一种途径。这样, 就把知识与生产劳动远远地隔离开来, 把有抱负创事业的人统统引向生产领域之外, 生产劳动就只能由那些缺乏知识的低素质的人来从事。其次, 没有驱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离不开有效的内在动力机制, 即离不开利益的刺激作用。儒家的经济规范没有哪一条能够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 却多可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屏障。俭, 淡化了人们的取利之心;义、礼则捆绑了人们的取利之手。一个人摆脱了利益诱惑, 必然轻视经济事务;一个民族摆脱了利益诱惑, 必然使社会经济的发展陷于瘫痪。孔子经济思想虽然未能使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摆脱利益诱惑, 但却使很大一批人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2. 孔子经济思想也给经济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它虽然有阻滞经济发展的作用, 但它并没有将经济发展的手脚紧紧捆死。生产劳动虽然为君子所不齿, 趋于财利虽然不合于君子的道德追求, 但对于小人来说, 这些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儒家在君子的道德圈外给经济活动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并把君子之外从事生产劳动的小人视为经济活动的合理主体。孔子经济思想也有个别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仁作为统治者经济政策的规范, 要求统治者一方面关心和重视老百姓的生产, 另一方面减轻对老百姓的剥削,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 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3. 孔子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1) 孔子的利民思想在以往各个朝代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只是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候, 统治阶级打出的所谓的“爱民”的一面旗帜, 如李泽厚所说只是缓和社会矛盾的“解毒剂”而已。而在当代, 中国共产党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最广泛的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继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之后, 又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折射民生亮点,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处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眺望, 一幅百姓美好生活的新图景清晰显现:更加丰富的小康内涵、更加注重全民共享、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更多活力激发财富创造、更有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可以说, 党的利民爱民思想超越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2) 我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存在一些市场监管不到位, 法律约束不足的情况, 如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地沟油”、“毒大米”等个别事件, 都是个别经济主体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 钻制度空子的典型。孔子的义利观要求经济生活符合道德规范, 这是对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过程中道德层面的一种有益补充。 (3) 孔子的尚俭思想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 从而减低碳, 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减缓生态恶化。虽然在孔子的时代, 尚俭只能减少财产物用, 减少资金支出, 但俭是“义”这种道德规范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 俭是保持“义”这种道德节操的手段。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尚俭是一种节约, 节约也是一种创造, 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注意节约, “低碳”的要求就能落到实处。

摘要:孔子的经济思想与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 并且反映其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总体说来, 孔子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藏富于民与利民的思想, 经济活动服从道德规范的重义轻利思想, 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尚俭思想和先富后教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代经济杂志征稿 篇5

《当代经济》省级正刊,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全国中心城市经济运行会工作期刊,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当代经济杂志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 1007-9378,国内刊号:CN 42-1430/F,邮发代号38-188,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

开设栏目:

经济政策(开卷之笔、经济热点、宏观经济、产业态势、理论探究)、现代企业(公司研究、管理世界、营销企划)、政法教育(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院校建设、教学方法)、财经论坛(投资贸易、财政

审计、财会税务、金融证券)等。

在线投稿QQ:46908364***15447921

邮箱:byqkxxw@163.com

当代经济 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传统思想;传承与实践

前言: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作为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曾经为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形势日益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因此必须要有追求变革的意识和眼光,随时对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新的思考与评估。在对西方成熟经验虚心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同样有必要研究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精华之处,并将其与当今的实践要求相结合,做到传承与创新并重,为当代的经济发展指出新的出路。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我国历来有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将农业视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由于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土地,所以对农业经济的管理首先要解决对土地的合理分配问题。土地作为一种最主要且便于管理的自然资源,其总量是有限的,而对土地的需求却是无限的,从对这二者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土地分配上持有的态度。西周时出现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分封制,体现出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全部为周天子所有,而受其分封的诸侯的财富则主要通过对所拥有领域的经营管理来获得,并需向周天子进贡。私人土地买卖是不合法的,这种做法已初步显示出土地国有的性质,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王莽提出的“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且“不得买卖”。当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提出了“平均地权”而使农民土地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依旧认为土地最终归国家所有[1]。这种要求土地国有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将土地等最基本且作为前提存在的生产资料收为国有,才能使国民公平致富得到保障,实现国家资源的高效利用。

我国古代对农业的重视还体现在对农业技术革新及农业设施积极建设上,如许多朝代都注重兴修水利、总结务农经验等,对提高农业产量、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在现代社会,虽然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正不断增强,但农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的核心,依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国家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始终把农业及农村的现代化列为重点项目并注重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素养,这些正体现出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农业管理的深远影响。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工商业的启示

我国古代社会有所谓“重农抑商”的说法,将社会人员依照士农工商之序划分为四个等级,把农业看做“本”,而把手工业和商业看做“末”,这与当时把“足食”作为国家强大的最高象征不无关系。由于手工业和商业会占用大量原本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而影响农业发展,因此古代往往限制“舍本逐末”的做法,即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而轻视手工业者和商人。显然,在今天看来这种片面强化某一产业而对其他产业进行限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会对社会结构的平衡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对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一番重新审视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其中包含抑制工商业等错误片面的思想,但同时也有众多思想家意识到并提出抑制大私商,发展官商及中小私商的工商业管理方法。如“工商食官”的观点就认为手工业应主要采取官营的形式,生产资料归属于国家,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属于国家控制的范围,以便打击那些以不义手段牟取暴利的不法奸商[2]。至此“重农抑商”的思想已开始有所转变,这种限制大私商垄断市场及过多人从事商业等非生产领域的工商管理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并对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一定的借鉴。

对国家经济的管理,整体上说有干涉和放任两种模式。在对当今的经济形势不断探索的前提下,不妨也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的观点进行参照。例如司马迁就主张自由放任的管理方法,认为这样利于富民;而桑弘羊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加强干涉有利于富国。这反映出不同议政者的观点与其所处位置有较大联系。通过这样的认识,可以知道对放任与干涉两种政策的研究应是错综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下结论就能够概括和回答[3]。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货币管理的启示

在我国传统的金融管理体系中,最为人们长期所关注的就是商品价格。传统的观念是“市价恒以谷米为本”,以避免“谷贱伤农”情况的出现,保证农业的正常稳定发展。与价格紧密联系的是货币,我国传统社会对货币的管理有十分周密完整的体系。春秋后期单旗针对“废轻而作重”的货币管理方式对民众的损失而加以反对。秦始皇时期严禁私铸货币,而到了汉初私铸又被允许,汉武帝时私铸又被再度禁止。到了两宋则大多围绕铸币材料引发争议,并在此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4]。可以说,对货币的管理一直是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尽管货币的形式方面已发生较大的变化,但以农业的收成情况来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这一内容却始终没有改变。这说明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现代的货币管理方面仍保持着不竭的生命力。

结论:本文从探讨当今的经济指导方针这一角度出发,结合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认识,分别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农业、工商业以及货币管理的有益启示这三个方面来说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现代的经济管理进行适当的借鉴和参考,得出了经济发展思想既要立足于当今实际,同时也可从古代传统中有所继承的观点。

参考文献:

[1]何梦笔.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2013,10(6):112-11.

[2]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勇勤.经济经典文献与当代青年了解传统经济思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18-119.

[4]董克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3,276(334):99-101.

当代经济 篇7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农业生产的启示

农业为我国的立国之本, 传统的经济管理首先应在农业生产当中提供一定的启示。在农业社会中, 分散化和小型化是其最基本的组成形式。要想使这种组成形式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就必须要在科学合理的经济思想的指导下进行。

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农业生产的选择上, 要将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相结合, 从整体的角度出发, 从全局把握农业生产的发展, 针对生产中所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更加重视实践的经验, 因此现代的农业生产就应在具体的管理行为当中运用适度、协调的思想来发展农业, 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上世纪30年代, 在企业管理的领域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理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费雷德里克·泰勒总结实际管理的经验, 提出了经济管理应由经验向科学转化的思想。这项理论的提出, 表明了在经济管理中过分依赖经验的时代已经过去, 企业中迎来了科学化管理的浪潮。在那个时期中的所有管理思想都被称为是古典管理理论, 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 各个国家中的管理学家不断进行创新, 但其核心思想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此看来,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在古典管理理论向科学管理中不断转化而来, 在当代的企业经济管理中, 科学性是唯一的原则。上世纪90年代, 企业中的经济管理不断发展创新, 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IT行业中, 更是广泛应用到这种科学化的经济管理思想。根据现如今的实际形势来看, 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竞争愈发激烈, 而经济上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企业上的竞争。因此需要各个企业在传统经济管理的思想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以此来适应现如今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金融管理的启示

从古至今, 货币就和金融联系紧密, 这也是在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理论中得来的。在传统的货币管理中, 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在于金融活动中的价格指标。在传统的金融活动中, 通常情况是以粮食为标准而制定出具体的价格, 这种方式也决定了金融活动向农业所倾斜。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 对于货币的管理一直是重点研究内容, 比如春秋时期所流传的母子相对论, 就是提倡市场中所流通的货币是否升值和贬值, 都应由国家所规定, 但是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后来秦始皇统一货币, 严禁私钱的流通, 我们可以从货币的管理思想中获得相应的启示。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 金融活动当中的一项具体内容就是借贷和收取利息, 高利贷更是自古以来便存在的一种金融形式。在我国古代, 高利贷是当时政府进行经济调节的一种手段, 但其往往被用来为政府官员谋私利, 对人民进行剥削, 造成了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在现代的金融管理当中, 要想避免此种问题的产生, 就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来解决。

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

在我国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中, 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 就是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就是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并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经济管理方式。在邓小平的理论中, 强调对人类文明中的所有成果都要进行借鉴, 吸取精华部分适应到新的方法当中, 并加快经济管理的体制化改革。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 我国的经济管理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国家的企业经济不断进行改革、企业组织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无论在农业生产、企业管理还是金融管理的环节中, 都能做到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 充分加强各地区的交流和合作, 共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也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呈现出昂扬向上的发展状态。

结论

对待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 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原则。也就是说, 虽然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很多的弊端, 但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其本身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能够对当今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实践表明, 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企业管理以及金融管理中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在今后的发展中, 也要将精华的思想融合到现代经济管理中, 让现代的经济活动发挥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摘要:现代经济管理中强调管理工作的综合性, 其具体的管理过程将会结合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内容。当代的经济管理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 就需要借鉴大量的管理经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所体现出的一些内容, 仍能为当代的经济管理提供一定的启示。基于此, 本文从传统经济管理的思想出发, 总结出其对于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并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经济管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皆染.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10 (7) :49-51

[2]陈勇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2, 4 (21) :11-16

当代经济 篇8

一、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其一, 经济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促使我国市场经济及市场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着。然而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体系下, 必然会促使经济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而言, 我国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在经营中处于资金短缺的现象, 且经济效益相对较为低下。而导致这些企业产生此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在日常发展经营中缺乏对经济管理的重视, 同时对财务资金的投入及运营缺少必要的管理手段。另外, 引起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原因还在于企业在经营中缺乏对成本控制的观念的经济管理意识, 并在日常生产中效益与经济管理严重脱节所致。同时, 不少企业在经营中经济管理的权利被严重肢解, 从而使经济管理失去了对企业经济行为的控制效力。因此, 企业经济管理是促进企业蓬勃向上发展的必经途径。除此之外, 经济管理之所以在企业中起着决定性核心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是做好企业经济控制的前提条件。经济管理活动是贯穿于企业经营中的各个环节中的。企业经济管理可以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定期结算和盘存来对企业一系列的经营情况进行随时的掌控, 从而最大化确保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成功率及有效率。2.企业经济管理中不仅要定期编制管理计划, 还要对以往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及经济管理决策提供准确且可靠的具参考价值的资料信息。同时, 信息管理是企业每一个部门相互协调工作, 共同发展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依据。3.经济管理可以通过企业的投资决策、统筹决策及分配决策等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随时的跟踪分析, 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可获得经济效益的机会。因此可以说, 经济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另外, 经济管理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要平衡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 并且随时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资金的调整及分配, 有效组织利用现有资金量, 从而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其二, 经济管理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首先, 经济管理是利用货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的, 从而实现企业对风险的防控。目前, 随着国内市场的壮大, 各企业在经营中无法对市场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预测, 而这些无法预测的风险因素则恰恰是影响企业经济回收能力的最大因素所在。而经济管理自身所特有的风险管理及预测能力则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预测及防控风险。经济管理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主要表现为:经济管理可以能过对企业现金、资产等数据资料的分析, 对企业经营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预知, 并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制定出预防风险的对策。同时, 当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财务问题时, 经济管理则可以帮助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规避掉可能会出现的风险, 或是帮助企业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给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从而综合性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学说起源于二十年代初期, 并且经过了各企业不断的发展与实践创新, 使经济管理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理念, 为国内各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 使经济管理理念更加深入化, 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系统化理论知识, 被广泛应用于各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去。因此可以说, 当代的经济管理实践都是基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之上的。换言之, 企业经济管理实践的基础就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理论学说。如今,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与深化, 但仍需要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为基辅助管理, 以此来保证经济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另外, 在进行经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 必须要充分融入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理念来实现企业的全方位发展。最后,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 各企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局面也不得不紧跟时代的发展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同时在我国高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 促使企业经济竞争局面越加的激烈, 因此企业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应用于当代的经济管理实践中, 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企业渡过发展经营中的一些困境。本段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1.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农业经济实践的启示

我国一向都有农业大国之称, 且农业是我国第一大生产力, 也是保障我国人均正常生活的基础。在经济管理中, 虽然其经历了诸多的变化, 但唯有不变的是始终如一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首先, 我国农业社会的结构组成兼顾分散型与小型集体式两种形式, 并且当代仍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及城镇将自然农作物的产量做为生存必须。因此, 要想使这种农业社会可以长期稳定地发展, 就必须要对其进行经济管理。其次, 在对农业进行经济管理实践时, 要融入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 并在其基础之上结合当代的经济管理新思想, 始终坚持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深化经验、实践及应用的重道理, 势必将农业经济管理实实在在落实下去。另外, 目前国内农业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则在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十分严重, 这使国家整体业经济形势呈中庸状态。因此,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首先要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贯穿于整个农业经济管理中, 并在其基础之上融入当代的经济管理实践应用经验, 促使农业经济可以稳定发展, 以此来协调平衡农业经济发展。

2.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启示

随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学说理论发展, 各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均得到了有效的经济管理参考依据。并且参照经济管理学说中所设定的依据来实行对企业自身的管理与建设。同时, 随着各企业的发展, 在企业进行经营活动中逐步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学说进行了创新与提升, 使其经济管理理念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更符合当代企业经济管理。另外, 当代各企业所应用的经济管理参考依据均是来源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之上的, 也就是说, 无论当代经济管理实践方法如何改革创新, 其最终都离不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理念。除此之外, 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国际总体经济形势均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和改变, 与此同时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起来。但科学信息技术在为经济管理思想实践提供更便利的条件的同时, 对经济管理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企业要想紧跟时代发展经济管理实践方法, 就必须依附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之上, 并随时代发展不断进行创新, 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所需。

3.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金融货币管理的启示

一般而言, 在金融经济管理中, 是将货币的使用、需求及管理融为一体进行管理的,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日常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同时, 就金融经济管理相关人士做过一项研究, 所得出的结论则是对于货币所存在的供求关系中, 两种之间即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 又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另外, 在金融货币经济管理中, 人们通常是将价格作为第一考虑因素。例如:在过去的农业经营中, 人们通常将农产品的价格作为第一购买考虑因素, 同时以市场平均价格为参考依据进行产品的流通活动。但随着金融货币经济管理的发展, 当代对其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并且由于货币的流通及存在, 直接影响着我国各项经济活动中的利息与借贷形式。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在进行金融货币经济管理时, 必须制定出统一的货币流通价格及方式, 并运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来对市场金融货币流通不合规行为进行约束, 以此来保证金融货币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4.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国政经济管理的启示

国政经济管理主要是国家对社会各类经济活动进行管理。随着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不断发展与演变, 并在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理念的基础之上对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了细化及分析研究, 使经济建设不断趋向于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经济管理策略。同时就目前而言, 我国有经济管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并且国家对经济管理逐渐由直接管理模式转变为间接管理模式, 并且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管手段,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 当代经济管理实践均是依附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之上的, 且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有着必不可少的参照依据。因此, 只有深化开展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教育, 并在其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才能使经济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力度的增强, 国内各行业都在发生了巨大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在一个企业发展进步过程中, 经济管理是其最为主要的战略措施。下面, 就一起跟随本文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吧。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勇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4) :11-16.

当代经济 篇9

关键词:传统思想,经济管理,当代影响

一、概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

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已经处于萌芽阶段, 如姜尚就已经提出了“国富家余”的思想, 管仲则强调要“富国安民”等, 不过这些都是管理者所提出的一种经济目标而并非能够用于管理实践的具体方法。严格意义上来说, 我国经济管理思想最早是由老子提出的, 即老子典型的“小国寡民”的治世思想, 主要内容就是无为, 不做改变, 顺其自然, 主张“领国相望,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却不现实, 这是因为人的经济欲望无法压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具备实践意义的经济管理思想在战国时代因商鞅“农战论”的提出而正式形成, 他认为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从农业开始, 继而才能为军事力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实现国家富强, 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军事化思想, 后来的荀况则将这种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荀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封建经济管理思想, 即“富国之学”, 认为农业才是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的根本, 同时还提倡节约消费, 作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另外一条有效策略。此后, 我国重农的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持续到明末清初。后来又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部分有识之士又提出了工农商并重的经济管理思想, 再后来直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不断传播, 才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理论与方针。

二、我国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经济管理的重要影响

(一) 对农业的影响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 因此我国注重农业发展的传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纵观历史, 我国从实现农业稳定生产入手进而实现社会稳定的思想一直存在, 直到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社会一直倡导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 农业管理成为经济管理的关键部分和重要方面, 与国家经济发挥在那态势息息相关, 此外又由于我国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也必要严重,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也都不敢在农业方面进行过为激烈的改革, 从而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农业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这种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今天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强烈, 对我国当前重视农业发展, 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保障与促进意义。

(二) 对社会供求活动的影响

实际上, 经济活动主要是基于供求关系产生的, 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存在某种形式的供求需求。具体来说, 经济管理就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及消费等环节的管理, 涉及了各个方面, 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概念。从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可以看出如果仅仅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管理显然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势必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 进而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因此, 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要对商品的供求有一定的了解, 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经济管理思想应用其中。另外, 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也会出现一些政策性的内容及放任的情形, 实际上这些管理方法也都是处于对具体环境背景的考量。因此, 对今天的社会经济管理仍然适用, 对社会供求关系的调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三) 对社会货币金融的影响

就一般的经济活动而言, 经济管理涉及了具体的货币和金融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且货币金融和供求关系的管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社会中, 对货币金融的管控通常是由政府来进行的, 政府通过对价格的控制来实现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通过金融市场的稳定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管理效果。而在传统社会中, 人们往往都是使用谷物对价值进行衡量的, 从而再确定规定的价格标准。在我国, 自从秦统一货币之后, 金融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具备了构建货币金融管理的条件, 随着条件的成熟, 相关的经济现象也随之产生, 例如借贷及利息等, 成为了货币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今天,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货币金融的影响仍然存在, 并且其相关的经济现象仍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 对社会政治经济管理活动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 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依据一般是量入为出, 换句话说, 国家进行的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进行的, 其中包括财政政策、军事政策及民生政策等。另外, 在传统社会中, 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赋税, 国家的责任是对这些财富进行合理的二次分配, 以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直到今天, 传统社会的相关经济管理思想, 对社会政治经济管理活动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虽然存在很多不足和落后的地方, 但是其中也不乏能够体现管理思想精髓的经济管理方法, 对今天农业、社会货币金融及国家政治的发展等都产生着不小的影响。对这部分好的管理概念我们应继续发扬传承并加以有效的利用, 使其符合我国现代化的管理的思想, 促进我国的政治、文化、科学及农业等经济不断的发展, 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天向.试析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知识经济, 2015, 24:52.

[2]刘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 2016, Z1:61-64.

[3]王海胜.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04:211-212.

当代经济管理人才建设浅探 篇10

一、新时期经济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几个能力

(一) 团结协作精神必不可少。

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者, 更需要在打破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下, 创造自己全新的能够解决在创办和经营过程中, 从容面对各种障碍与问题的全新方式。从管理的基本技能, 如策划、授权、领导等等, 到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及运用高科技手段研发产品、占领市场份额的过程中, 紧紧依靠企业领导一班人, 依靠车间、科室、班组的中层干部和骨干力量, 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利用大家的智慧, 去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献计出力, 从而掌握经营现代企业的技巧。

(二) 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石。

新经济呼吁着新的经济学的出现, 更呼唤着众多的通晓新经济, 掌握新知识的新型经济管理人才涌现, 肩负起我国大中型各类企业管理的重任, 从容面对国际一流竞争对手的挑战。新经济的特点表现在: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 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速度加快。新型经济管理人才是国际型、运作型、创新型人才, 要有突出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商务操作能力, 必须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超越意识。要敢想, 敢做, 敢承担风险, 敢争创第一, 为国内外的广大消费者提供最佳品质的产品, 提供最优秀的服务。我国加入W T O以后, 几乎所有企业都站在了国际舞台上, 面临的竞争对手都是世界级一流水平的, “进则胜, 不进则败”, 是每一位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因此, 要想带领自己的企业, 搏风击浪, 勇占鳌头, 就必须具有永续学习的意识和高效学习的能力, 力求使自己成为具备复合型知识的行动者。

(三) 人格魅力是经济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给企业带来了新的运作模式, 通过电子化管理和IT技术, 企业各个部门, 企业与上下家的合作伙伴不再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而是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链条。这种新的运作模式, 对业务人员、业务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谈判中必须确信自己的观点清晰、准确、有效;自信靠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技巧能够战胜对手。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 才能展现有别于他人的风采, 就会给对手传递一种感知感觉的信息。人在感官上的互相交流是十分重要而又极其微妙的。同样, 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作为企业领导者, 无论是对企业员工队伍的管理, 从目标设定到业绩考核, 还是从激励措施到行为规范, 都必须贯穿独特的、充分展示自己人格魅力的领导方法和手段, 才能将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 共同为提高自己企业的产品实力和服务质量奉献光和热。新经济时代要求每一位企业领导和全体职工, 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能完成企业整体知识、素质的动态积累。一个合格的新型经济管理人才, 应思考利用EC整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将点织成线, 连成面, 并立体化, 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从而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解决纷纭杂沓的众多难题。

二、加强当代经济管理人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保证。

过硬的综合素质是干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必要保证。新时期的经济形势要求经济管理部门带头人要懂经济、会管理、知全局、懂本行, 以利参与科研和经济的整体管理;要会算计、能写会说;开拓进取、善于交往, 搞好上下与内外各种关系, 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要公正廉洁, 正确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法规、制度, 妥善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在保证经济管理人员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 加强其科研创新和大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优化经济管理人员结构是关键。

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正以其迅猛的发展态势改变着世界的既有规则, 网络经济推动新技术、劳动、资本等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 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经营理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未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也自然给企业的发展制造了“瓶颈”。所以应该进一步优化经济管理人员的结构, 可以实行“末位淘汰制、优胜劣汰制”, 以优化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结构。

(三) 灵活的培养方法是经济管理人员成才的捷径。

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诸如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报告, 专题讨论会, 研讨学习班等, 以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方法、获取经验, 甚至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到高校或者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四) 增加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是有力后盾。

应当建立以工作成绩、业务水平、组织能力为基本要素的考核制度、设立奖励机制等。再者是业绩与评优评先相挂钩, 以动态的观点、辩证的方法、全方位地考虑各类人才、各个岗位的情况, 制定出合乎实际的考核标准, 使所经济管理人员都能站在同一个平台上, 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江勇编:《宏观经济管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魏宏编:《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年。

上一篇:班主任班级德育教育下一篇:新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