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2022-06-26

第一篇: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论文

题目: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结课论文 浅谈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中国农业竞争力现状

浅谈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中国农业竞争力现状

近年来,广大学者围绕农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这些研究多采用国际上流行的定量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中国农产品(尤其是大宗粮食产品)在成本和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或比较优势,提供了重要和详尽的数据以及定量化的结论。但这些定量分析多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未来做出的预测。在肯定其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毫无疑问,农产品的相关指标是衡量一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深层次的因素。因为一国农业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农业经营的整个过程,最终才表现于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应当深人地分析我国农业竞争力现状才能进一步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在这一方面,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一、从劳动二重性看中国农产品竞争力

“商品中包括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疑是研究商品价值源泉、实体、创造研究价值量决定的规律。从劳动二重性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两个方面同样适用于对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这一特定商品的竞争力的分析。

(一)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看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力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在农产品市场上,这些差别主要表现为农产品质量的差别。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各国以《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为依据制定市场准人标准,对进口食品药残、污染等检测指标的限制十分严格。由于我国农作物施用化肥、农药过多、农产品的化学品含量和农药残留物过高,导致无法达到某些国家制定的市场准人标准,被限制了出口量。例如,我国苹果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且价格低廉,但我国苹果年出口量却很小。主要原因是苹果质量差,含糖量低,果实农药残留超标等。因此“质的差别”决定一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的基础。如果农产品质量无法达到进口国的市场准人标准,即使价格再便宜,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也不具有竞争力。这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首先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从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看农产品价格的竞争力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

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而且,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马克思揭示出价值规律的这一本质要求,决定每一个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占领市场,就必须努力降低个别劳动消耗。当市场的涵义拓展到国际市场时,所谓的个别劳动消耗就表现为各国国内生产该农产品所需的国别劳动消耗。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竞争力就体现在各国生产某农产品的个别消耗的差异上。以禽畜产品为例,我国的该类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图。其原因可解释为,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我国凭借劳动力价格的优势使个别劳动消耗低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农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因此,从劳动二重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农产品使用价值的条件下,降低我国农业生产的在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个别消耗,是提高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的出发点。

二、从资本有机构成看中国农业竞争力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由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所占比例不同形成的资本有机构成差别是劳动二重性的体现。将资本区别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问题的钥匙”,而一国农业资本对该国的农业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资本有机构成分析一国农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从资本有机构成决定因素看农业竞争力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技术构成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决定因素。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通俗地说,通过提升生产资料在资本技术构成中的比重可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的土地,其丰裕程度更直接的影响一国农业竞争力。我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如按人均土地面积计算,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匾乏的国家。生产资料中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与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居于劣势。另外,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力还需要科技的不断投人,以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投资的主体应是政府。这是因为一方面许多农业科研成果具有公共品性质,会产生外部性,导致市场配置失灵,市场无法达到农业科研投资的最佳均衡点;另一方面农业的生产主体对采

用新技术而增加物质投人的能力有限传统习惯和俱怕风险的心理限制了科技投人的积极性。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多数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高于总的科技(包括农业与非农业)投资强度。例如英国总科技政府投资强度1995年为2. 05%,而农业科技政府投资强度则为2. 29%。但中国同期的总科技政府投资强度为0. 6 % ,而农业科技政府投资强度仅为0. 2 %,后者为前者的1/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自然资源与科技投人等生产资料在资本技术构成中的比重低于世界水平.故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导致我国大宗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小麦、玉米、大米等)比国际同类产品价格高,缺乏竞争力。

(二)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条件看农业竞争力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资本积累与积聚为前提条件,并推动了劳动生产力的增长。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不断再转化为资本,表现为进人生产过程的资本量的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成为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的基础。”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本质上能够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二者有明显区别,这就是资本积累的积极意义。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资本的大量积累。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资本支持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农业上的资本积累严重不足。例如在农业比重仅占GDP 20%的美国,政府每年用于农业的补贴均在上千亿美元,在由几个国家组成的扩大前的欧盟,用于共同农业政策的支持费用高达其总预算的50%以上。而我国由于财力不足,对农业的支持与补贴甚少,以1996一1998年为例,平均仅为1 514. 2亿元人民币(182亿美元)。不但如此,由于制度上的原因,我国农村资金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渠道大量外流。因此,从农业的资本积累的角度出发,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

马克思还认为“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对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由此可知资本集中也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有效途径之一。

资本集中程度提高后的直接表现为经营规模的扩大。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规模远高

于我国,如美国农民经营规模每户200 hm,欧盟平均规模20 hm以上,而我国平均规模仅0. 5 hm。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导致我国农户在生产上,单位产品活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在销售上,自产自销式农产品交易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在市场中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取得应有利益。因此,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农业的资本集中程度偏低,阻碍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可归纳为农产品质量偏低、大宗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价格偏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偏低等。加人WTO以后,中国农业受到的冲击更大,提升农业竞争力显得更为迫在眉睫。从以上分析的几个视角可归纳出当前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几个途径。

1、规范我国农产品市场,建立系统的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在使用价值上的“质的差别”。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绿色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苛刻,这就需要我国建立系统的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在生产过程中扩大农业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强质量监控,降低农产品的化学品含量和农药残留物;在销售过程中,尽快建立和修订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业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打破某些国家贸易保护中的“绿色壁垒”,避免损失。

2、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的竞争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尤其是活劳动的支出。借鉴国外经验,可以通过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土地集中进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也可以鼓励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针对前者应当在稳定家庭承包制基础上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主要通过转包、出租、转让、抵押、拍卖等方式适时促进土地集中。针对后者我国要尽快制定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行为.使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组织农民进人市场、参与竞争、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方式。

3、培育农业资本市场,拓宽农业融资渠道。促进我国农业资本积累。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需要大量资金的投人。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建立是迅速筹集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筹

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直接转化为发展农业的资本,也可以发行农业建设债券和专项债券等方面培育和建立农业资本市场,从而为大规模的农业企业筹资提供方便。针对小规模农户的农业投资,应当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通过探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的相关措施,解决农户农业投资的瓶颈问题。

4.加大农业科技投人力度,提升我国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针对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本有机构成偏低这一现状,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应在WTO《农业协议》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参照WTO成员国的有关做法,加强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力度,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病虫害防治的投资规模,增设市场服务基金,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动植物和生态环境补贴等等,从而提高农业资本的技术构成.为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第二篇: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题 目 浅谈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 姓 名__ ___冯 玉 峰 _ 学 号___ _3 1 6 0 1 0 3 8 1 7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 李 建 琴_ _______ 专 业__ ___过 程 装 备 与 控 制 工 程___ 年 级_____________ __2 0 1 6_级___________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浅谈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余震依然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复苏缓慢,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是给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国内方面,面临经济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决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挑战与机遇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当下经济形势及变化总述、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影响、我国经济之间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及经济变化总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惜巨大代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确定巨大成就,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约为美国的60%到70%。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也存在许多弊端、巨大挑战与机遇。

四十快速发展,给我国无论是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生态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很多弊端,虽然十八大以来,不断推行深化改革和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但依旧存在很多弊端。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举步维艰,全球需求及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给本在慢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给世界经济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数;反观国内消费持续低迷,人口红利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城乡、东西部区域差距较大,产业结构缺陷及不合理性逐渐暴露,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匹配,煤、石油的能源资源产能低下,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的同时,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年限越来越近,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从物质需求向文化、精神需求转变,从大众消费向个性消费转变,也要求我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变化。

虽然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具备诸多有利条件。能否有效应对挑战,并充分运用有利条件,将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推进并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第 1 页 共 8 页

2

二、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

第一,全球总需求及其结构出现新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经济整体低迷态势可能持续。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各国GDP(不变价)计算,2008~2012年累计,美国GDP仅增长3.66%,德国增长3.74%,法国增长0.08%,而日本是负增长1.26%,英国负增长2.29%,意大利负增长6.74%。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由国际金融危机前10年的4%,降到2008~2012年的2.9%。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由2003~2007年的16.6%,降到2008~2012年的3.2%,这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由2003~2007年的29.2%,降到2008~2012年的9.4%,大幅下降近20个百分点。因此,总体看,未来全球总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需求不足,可能要持续较长时间。我国经济过多依赖出口,特别是依赖向发达国家出口,不论短期还是中长期都是不可持续的,因而迫切要求调整内外需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海外资产贬值、投资不足,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海外并购提供了重大机遇。发达国家更新老化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资,拉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电力、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更为突出。因此,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和对外投资步伐大大加快。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通过对外投资,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并带动国内商品和服务出口,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第二,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发达国家近几年为应对危机和刺激经济复苏,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购买国债,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导致政府债务大幅攀升和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大大增加了未来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三,全球实体经济竞争态势出现新变化。发达国家吸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教训,纷纷提出以振兴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推出《制造业促进法案》,后又推出“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欧盟提出“增强型工业革命”,旨在重新确立欧盟工业的核心地位,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英国提出再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高科技制造,重点是“高价值设计和创新”。当前,新的工业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其特点是技术创新速度快、影响广,核心是能源再造和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包括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管理以及新材料技术等。发达

第 2 页 共 8 页

3 国家正在实施的再工业化,一方面是为重振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增加国内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要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由于在刚刚兴起的高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总体上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因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也为我国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慢一步就可能错过时机,快一步才能赢得主动。

第四,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出现新变化。在经济复苏艰难、需求不振、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常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等报复措施。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遭到贸易救济调查的涉案金额近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0%以上。2016年11月特朗普赢得美国选举,自从特朗普上台以来,他以美国优先为口号,不断退出各种“群”,与世界各国不断搞贸易摩擦,特别是与中国大打贸易战,给整个世界经济和贸易规则带来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数,也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我们经济结构特别是在很多核心科技领域存在巨大差距。上述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以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作为目标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总之,面对出现重大变化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与过去相比,我国现在和今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依靠低成本优势纳入全球分工体系,通过扩大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传统机遇,必须转变为应对新挑战、利用新机遇倒逼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新的强大动力。

三、经济转型升级是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迫切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为稳中求进,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经济形势十分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我们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 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居主导,过分依赖投资和重化工业拉动增长,因而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的问题相当严重,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是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的,是不可持续的。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人、社会、环境三者发展不协调,资源严重浪费。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50%~70%。

由于过于追求速度,不仅导致了高能耗的粗排放型增长,还导致三大产业之 第 3 页 共 8 页

4 间、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不协调。产业间,农业和服务业跟不上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从事农业的人文化技术素质低下,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而服务业领域,今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服务业的要求水准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但各种服务业依旧没有跟上需求。产业内部,以工业为例,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对低端领域,以重工业为重,多数为技术导入型、劳动密集型,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更是受制于人,比如今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拿中兴的芯片开刀,中兴唯有束手就擒,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形势严峻,我们不得不转型升级来改变现状,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人口红利在消退,企业需求与人才结构不匹配

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大幅增长,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2.9美元,已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同时,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少。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有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绝对数和比重双下降。预计2015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将减到9.28亿人,占总人口的67.6%;2020年减到9.16亿人,占比65.3%。这说明,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及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不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和培训水平在世界的排名已由2006~2007年度的第77位上升到2010~2011年度的第60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3)No.3》预计,“今后10年中国劳动力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将迎来‘质量型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新十年”。二是我国在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差距正在缩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而很多企业依旧停留在体力劳动密集型,需求大量基层员工,而大量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型工作,导致企业无人可用,大学生大量失业与累积,这也要求我国经济进行升级换代,从体力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技术型转变。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

一方面,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5.9%,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石油、天然气的人均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得多。另一方面,我国资源消耗量越来

第 4 页 共 8 页

5 越大。虽然单GDP的能耗在降低,但能源消耗总量仍然增长很快,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6.2亿吨标准煤。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 90. 8% ,煤炭占 70% 左右,导致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现象凸显。

我国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年均缺水量达536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红线。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虽然可以从国外进口能源、资源,但也不是无限制地获取。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口才10多亿,他们依靠本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全球资源,用二三百年时间才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我国有13亿多人口,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远不如欧、美等国,又要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如果不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仅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不了,全球的资源和环境也承载不起。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已成为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因。

(四)贫富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5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0.47

4、0.47

3、0.46

9、0.462,2016年是0.465,相比2015年有微弱上升,但都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贫富差距依旧较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 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下列各省改革开放以来人均GDP变化来看,人均GDP差距还是很大,从1979年以来,最大与最小的差距先是缩小后面逐渐缩小,但差距依旧很大,到2013年,天津依旧是贵州的4.35倍。从东、中、西、东北四个经济区域来看,中部和西部接近,而东部在2014年,人均GDP将近为中西部的两倍,东北约为中西部的1.5倍。与此同时,城乡差距也很大,特比是中西部的城市与农村,省城与市、县级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第 5 页 共 8 页

6

(五)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

第 6 页 共 8 页

7 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 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 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参考资料:

[1]林兆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经济纵横·2014 年第1期。

[2]朱毫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2013年经济新视点 [3]浙江大学李建琴教授当代中国经济的课程PPT [4]贾康,迟福林,等.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时事报告,2012-11-08:24-35.

第三篇:中国当代十大经济学家

中国十大知名经济学家

在中国,经济学家们的言论观点事无巨细地影响着国家大政、行业发展、市民生活。其中还不乏一些经济学家明星,他们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并充满人格魅力。而我们最关心的是哪个经济学家的观点对商务活动最具指导意义?谁是商务人士中最有权威的风向标?为此,我刊邀请200位公司部门经理以上职位的商务人士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认同的经济学家基本与经济学家曝光率相符。

1、吴敬琏

2001年在中国股市论战后上镜率极高,只要吴教授出现,就会成为焦点。

吴敬琏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在实践上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在商务人士中颇受好感,点击率达到70%。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

2、厉以宁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述一样脍炙人口。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受到商务人士中高端人群的欢迎。

3、林毅夫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的头衔多得像在纸上画了一棵大树。

林毅夫教授治学勤奋,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强调制度的内生性,早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弃推行带有赶超色彩的发展战略。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

受到有海归身份的商务人士和学者们的好感。

4、茅于轼

带有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的经济学家。

茅于轼先生的"厉害"在于他对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的透彻研究和精妙阐释,他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充分竞争下的供求均衡达致资源配置最优。

他的《择优分配原理》由于深入浅出,颇得经济学之妙处,所以成为很多青年学者进入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介绍信。由于其著述语言引人入胜、观点精练,茅于轼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茅于轼迷"。

由于其宽容平和的性格,关注民生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楷模。

5、樊纲

樊纲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出色的理论阐释者,他的《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奠定其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中所提到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甚至也应该作传经布道的工作;但作为经济学家,谈道德却是’不务正业’。"引起不小的争论。在最近的关于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中,又和非主流经济学家杨帆一起成为关注的焦点。

樊纲在众多大经济学家中可以称的上"少年英俊",参加此次评选的女性认为樊纲很像某位电视台主持人,所以颇受青睐。

6、张维迎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zgzf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

张维迎最近推出了《大学的逻辑》一书,作为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积极推动北大教育的改革,颇受争议。

7、郎咸平

郎咸平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他以保护中小股民为理念因而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他又以仰融的独立第三方出现而深受瞩目。最近郎咸平提出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企业不应做大做强而应精益求精"等观点,并炮轰海尔、TCL、科龙等中国知名企业,再次惊动天下人。

郎咸平的《整合》、《运作》、《操纵》在图书市场上销量也极好。他的学术成果得到世界一流商学院的普遍认可。

8、胡鞍钢

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0年初,胡鞍钢被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

他所带头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是zgzf四大智囊团之一。

9、萧灼基

萧灼基教授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提出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问题。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完善全民所有制的经营方式。

萧灼基多年研究《资本论》,近年着重运用《资本论》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0、张五常

张五常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主张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其对国内股份转让、外汇转让、政府管制等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张五常在广州谈中国应对WTO挑战时,认为中国农业人口未来应降到25%……几乎他的每次公开言论都会引起一片哗然--当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张五常教授对自己夸张的评价赢得了很多眼球的作用。

他的经济学"实用论"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评价他是天才,有的人说他哗众取宠。

第四篇:当代中国经济制度之我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摘要:一定的经济运行形式及经济体制,总是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而存在。市场经济的不同社会形式,是由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必然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的构成状态,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决定的。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决定,凡是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建,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运行的效率和方向。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所决定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处于基本的和主要的地位,从而为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物质基础,保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保证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呈多层次、不平衡的结构状态,经济发展必然长期受到人口多、消费需求大、就业负担重、资源相对短缺等种种矛盾的制约。这种状况,客观上限制了人们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统一支配生产力的能力。因而,只有建立起多种所有制经济合理配置、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能调动起国内外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矛盾,满足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可见,现阶段我国非常复杂而又呈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状况,是导致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我们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积极探索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通过积极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努力创办“三资”企业,来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基本经济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在市场上围绕经济利益展开激烈的

竞争,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展目标。实现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则有

利于形成充分的公平竞争环境。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打破传统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格局,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培育多元化的相互竞争的独立经济主体。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实现形式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标志;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即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目前,在现有的608个工业门类中,国有企业涉及604个,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涉及533类,占全部工业门类的87.7%。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为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2006年12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首次明确军工、电网电力、石油化工、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这一领域国有资本总量增加、结构优化,一些重要骨干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其中,对于军工、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开发及电网、电信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应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对以上领域的重要子企业和民航、航运等领域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保持绝对控股;对于石化下游产品经营、电信增值服务等领域的中央企业,应加大改革重组力度,引入非公经济和外资,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在其他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可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国有经济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让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依靠多种经济成分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3)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是为实现所有者的利益服务的。什么样的实现形式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现所有者的利益,就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内在地包含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中。非公有制经济“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经占GDP的1/3。

2、拓宽了就业渠道。到2001年底,城镇非公有单位从业人员已达到4329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9.3%。

3、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化。到2001年底,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已达到38.5%。

4、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到2001年底,全国私营企业202.9万家,私营企业投资者460.8万户,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到2002年底,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外资企业424196家。最后,促进了一批包括高新技术 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了很大比重,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有好处,也有不足,特别是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存在的雇佣劳动关系和剥削现象,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还是“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利大于弊,“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既然非公有制经济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投机性,这就需要政府利用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规范,抑制其消极因素,鼓励其更好地发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0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3页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从政策、法律和工作措施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党和国家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肯定它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肯定它们在经济活动中享有与公有制经济相同的待遇,肯定它们能够进入所有竞争性领域和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从指导思想上、政策法律上以及工作措施上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司法实践看,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用

(1)加强司法审判,维护司法公正。坚持审判抓公正,队伍抓廉政,在审判工作中磨炼队伍,通过提高素质确保公正。要把根据证据认定事实,依据法律作出裁判,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公正的基本标准和奋斗目标。在刑事审判中,坚决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慎审明断,不枉不纵;在民事审判中,彻底摒弃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外在于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来对待的错误认识,平等保护不同诉讼主体、不同地域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立公正,不偏不倚;在行政审判中,严格履行司法审查职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得到实施。

(2)加强司法调研,搞好监督指导。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牢固树立公正高效的司法观念、审判独立和法官中立的司法观念、平等保护各类诉讼主体合法权益的司法观念,深入开展司法调研活动,切实搞好审判监督与指导。要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类型案件为重点,从司法观念、诉讼制度、司法体制、队伍素质、物质保障等方面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问题,研究新思路,提出新对策,为制定司法解释、提出立法建议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发挥典型案例的参考作用,在加强审判监督指导工作过程中,引导各级人民法院和广大法官在审判中严格执行法制统一性原则、透明度原则和非歧视原则,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国家形象。

(3)加强司法解释,维护法制统一。党的十六大有关论述,突破了按所有制性质制定经济改革和法律法规的传统观念,确立了国家必须为各种经济成分创造相同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新观念,为国家调整政策、鼓励平等竞争,制定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提供了理论根据。我们要按照十六大精神,依据宪法和法律,发扬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积极做好司法准备所表现出来的开拓创新精神,继续清理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不符的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该修订的则修订,该废止的就废止,需新制定的司法解释,则组织力量抓紧制定,以维护法制的统一。同时,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在充分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参与做好立法的相关工作。

(4)加强司法宣传,营造法治环境。要继续结合审判工作,切实加强司法宣传工作。通过公开宣判、庭审直播、以案讲法、选择典型案件公开报道等形式,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创造平等对待各种经济成分,依法保护不同经济成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和氛围。

实践表明,各级人民法院只要继续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持“公正与效率”这一法院工作主题,着力抓好审判工作、法院改革、队伍建设三件大事,坚持遵循司法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审判组织和审判人员依法居中裁判,就能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中国当代好课堂

“中国当代好课堂”培训 心得体会

六枝特区郎岱镇第一中学

蒋雪峰

2016年11月11日至2016年11月13日,我带队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及特区教育局组织的“中国当代好课堂”走进六枝大型培训会。短短的三天的培训,使得我再一次感受到合作学习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教授们宝贵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快乐与充实的同时不由自主的与自己的工作一一对照,寻找差距,寻找自己需要提升的点,以便在自己以后的工作能够将合作型的课堂开展下去,解放学生的思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以下是我此次培训的一些体会:

11月11日上午,有幸聆听了冯恩洪校长关于“拥有讲台,改变讲台,享受讲台”的讲座。70高龄的他饱含热情的话语向我们阐述了一节课到底怎么上?要呼唤青少年的自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及正确思想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为拥有幸福人生而努力。要做一个教育的智者,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清楚教育是发现并发挥人的潜能的过程。应该相信并释放孩子们的潜力,那样才能有所提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孩子们能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且能有效的表达。 总的来说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释放学生的潜能,合适比标准更重要。

11月11日下午,王斌教授关于“幸福人生,国学家教”的讲座使我收获颇多。其中所提到的“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让我记忆犹新。使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德行塑造的重要性,进一步印证了学校之前所实施的教育尝试的正确性,在今后我将再一次融合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继承中华传统文学。真正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接下来学习了郑铭老师《重构课堂教学流程》,进一步解读了《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白了学习活动,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流程——课前有效预习,建设学习共同体,发现更好的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生成,检测反馈。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离开原起点,实现发展,让学生优化学习过程,享受合作成果,养成合作习惯,让学生不但成为合格的公民,而且成为具有较高核心素养的未来国家公民。

田汝华教授的两场讲座,让我获益匪浅,其中的这几句话令我深思——“老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粗;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老师讲得越好,学生学得越差。”到底应该怎么做?紧接着我得到了答案:让课堂走出全讲授的误区,教会学生走向合作。这才是教育的大趋势。

黄亚老师《走进学习共同体——小组建设初体验》让我感受到合作学习倡导“课堂建模”,在一定的模式下,学生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在学习中逐步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学习,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

本次培训目标明确、直指课堂。每位教授的对课堂的分析各有千秋,学习了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得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减负出来,只有进行课改,在课堂实践中真正发挥并释放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将自然人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2016年11月14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相关文章:

当代中国经济题目04-28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06-26

中国经济运行范文06-05

当代经济论文05-13

当代经济管理05-18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05-19

收集中国当代诗歌06-16

当代中国发展问题06-18

中国当代好课堂04-07

当代中国设计思考04-21

上一篇:大二期末个人总结下一篇:对公婆感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