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2024-06-20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篇1

一、观察能力贯穿生物实验过程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 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

1. 实验演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实验演示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 学生只有认真观察, 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 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当然, 为使学生观察准确, 我们的演示实验要充分准备, 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准确, 实验现象清楚;演示前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方法, 如先分析后观察, 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

2. 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 能学会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如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 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 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对比观察,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 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重复观察, 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 揭示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科学思维在生物实验中形成

科学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就要能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思维。

1. 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

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的研究, 只有将其分解, 才能一部分一部分认识, 深入其内部, 发现其本质。

2. 对要研究的事物各部分进行综合。

科学思维要求我们能把实验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 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体的认识。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 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分析和综合是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 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3. 学会比较。

比较是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 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

4.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 功能与构造之间, 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 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 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三、课外实验是生物实验的拓展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巩固、深化课内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 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课外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课外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 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与课堂实验相比, 课外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 课外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堂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 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 而课外实验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 或者场地较为广阔, 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 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 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 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 课外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在课外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 亲自观察、记录, 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 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 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逐步养成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4. 课外实验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篇2

摘 要:笔者通过预习指导,现场操作示范及实验操作考查等方法,强化了生物实验课教学,使毕业会考优生率达90%以上。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九八级一班59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北碚区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 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九七级4-6班,初九八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初九六级3-6班171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平均成绩88 8分,优生率90 2%。其中四班人平94 2分,优生率95%;满分有八人,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初九七级5-6班116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及格率100%,平均92 1分,优生率91 5,其中五班人平96分,优生率95%,满分6人。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篇3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因此實验前一定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例如在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然后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同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最后,用完显微镜要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

三、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如果一个实验小组两人,则一人做实验,一人记录,下一次实验互相对调。实验绘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照看到的实际画,在实验课中完成。如初一生物课本中,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如果不进行染色,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透明度大,那么在显微镜下很难看清其细胞膜和细胞核等。为了观察清楚,这时可提示学生是否也可用稀释的碘酒或红墨水作为染色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学生试着做了结果很满意。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被染成黄色,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得很清楚。细胞周围空间呈白色,图像很清晰。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实际操作、制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教师要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对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最终要使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要始终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

让学生养成整齐清洁的实验习惯。进入实验室,教师要指定每小组的组长,管理小组的秩序和卫生,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乱丢纸屑、杂物。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仪器,把仪器放回原位,清洁实验桌(台)凳。对于贵重仪器如显微镜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完毕用软布认真擦净其各个部分,镜头(目镜和物镜)必须用擦镜纸轻轻地擦,擦完后转动转换器将两个物镜置于两侧,再将镜筒下降,目镜、物镜放入镜头里的规定位置,反光镜镜面要直立,以免落灰尘,罩上镜罩,把显微镜放回箱内,固定螺丝要拧紧,镜箱要锁牢等。并且教师还应要求,离开实验室前,每一实验小组各自留下一名学生或者小组长,查数仪器齐全与否,最后由值日生做好整个实验室的安全检查。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篇4

一、明确实验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放开学生的手、脚, 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 让学生去模仿, 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 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 直至实验成功。但在放手实验时, 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 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 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 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 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 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 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安放距桌边一掌;对光要目物通光一直线, 光强用平面镜, 光弱用凹面镜;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 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 微调粗旋镜升降, 细旋校像清晰, 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 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 让学生模仿操作教师巡视, 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 如用左眼观察时, 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 转动转换器时, 纠正物镜的错误操作。转动转换器, 把物镜偏两旁, 放回镜箱原处。然后强调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兴奋不已, 终生难忘。

三、运用简易方法, 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

四、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 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 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 回家捉两只蝗虫, 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 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 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 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 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 而且也记得牢, 印象深刻。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篇5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用心

爱心

专心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用心

爱心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生物实验在生物科学领域内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案和教学重难点有意识地转到实验上来,广开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多样化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的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一、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激发创新式的教学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下,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将差异的、动态化的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搬入生物课堂。开放式课堂的创立会激发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人员进行必要的创新,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生物课堂教学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等几个方面进行开放。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里有哪些绿色植物”,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带到附近的森林公园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寻找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差异,由此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生物的实验形式有很多种,有演示性的、观察性和制作性实验等。这些实验很多,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纯演示的实验方法,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生物课堂还给学生,将演示性的实验慢慢向制作性的实验进行转换,让学生慢慢地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学习。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种玉米、小麦和花生等农作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且做下记录,顺便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这项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對生物科学的热爱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三、拓展课外生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想进一步提高生物课堂的课堂效率,教师就需要在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同时,在课堂之外布置一些学生力所能及并且感兴趣的课外动手操作的作业,这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课外活动作为学生的一个作业,可以补充完善课本知识,激

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完人教版的初中生物的第三单元的“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植物标本来作为课外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学生花时间和精力去户外采集标本、查找资料和制作标本等几个关键环节,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到很多生物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制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尽量拓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生物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生物实验课堂的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进,陈士元.对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规范更要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2]刘东亚.初探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亮点[J].考试:教研版,2009(04).

[3]祁小春.初中生物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1(03).

(作者单位 江西省兴国县第一中学)

浅议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篇7

一、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兴趣

林汉达在《向传统教育挑战——学习心理学讲话》中指出:“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 而是环境的产物。因此, 教育者当用环境 (教育亦是环境之一) 来培养、发展、并指学生, 使低级或肤浅的兴趣, 凭努力而提高为社会国家所需要的兴趣。”在生物实验课中, 该怎样培养学生兴趣, 让学生带着兴趣自然而然地学习呢?

1. 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课前准备, 精心备课, 创设情境,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求知欲。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多提问,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多动手, 满足好奇心, 求知欲。学生就会产生兴趣。

2. 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 亲自感受实验的魅力, 感受到探索奥秘的乐趣。

生物实验器材的准备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进行, 若实验室的仪器不全, 则需要教师想办法解决, 亦或发动学生课前自带一些器材, 尤其是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和准备上, 将学生积极组织起来参与到野外, 收寻和捕捉实验中所需的材料也是一种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

3. 化分组实验,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精心的组织是有序的完成实验的保障, 在实验课前要根据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结构分配好实验小组, 并推出小组长, 小组长在试验中起的调配、引导和督促作用, 共同完成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相互配合的团队意识, 又能够在小组间相互评比中培养竟争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提高生物实验的效率。

二、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中仔细观察、积极操作、认真总结、书写实验报告

每一个实验, 如果学生自己动手做, 从中找出实验结论, 都会带给学生很大的乐趣, 并且伴有成功的喜悦,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但是, 学生在实验上的经验不够、不足, 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那么就会出现观察不够仔细、操作失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等现象, 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实验课中教师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 规范操作。

对于每一个实验, 一定让学生看清楚实验步骤, 做到规范操作, 有时一点差错, 会导致整个实验失败。针对农村中学, 学生多、实验器材少, 不能一人一个实验台的操作等因素, 可以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 其中一人为主实验者, 另外3名同学辅助, 也可以轮流为主实验者, 避免学生同时动手会弄错步骤, 也可以增进学生实验中的相互交流,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做实验时, 教师边巡视, 边指导, 既不能代替学生做, 也不能不管不问, 做好指导员的角色。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将“观察, 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 是探索实验现象, 达到实验目的的关键。而有些学生往往操作很规范、认真, 最后没有观察到现象, 就草草收场。针对这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把实验做得完整。比如在做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实验中, 往往有些学生没有看清楚口腔上皮细胞, 就不了了之。这时,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 对自己制作的装片, 仔细认真的观察。最后, 教师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晰的细胞, 按要求画出细胞结构简图。绘图时, 一定要尊重事实, 把自己看到的图像画上去,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而更好的掌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以及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 认真总结。

在生物实验课中, 成功的实验会给学生带来喜悦, 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但是实验操作不可能每次都万无一失, 而且失败的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在观察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中, 要求学生自己培养豆苗, 结果有的同学培养得很好, 有的学生做得不理想, 除了通过同学之间的实验交流, 相互分析实验中的经验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弄清楚是种子本身的原因, 还是外界条件不适宜, 再结合农民播种的季节, 播种时的种子的处理以及土壤的精耕细作, 帮助学生进行分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学生会明白自己的实验为什么失败, 总结教训, 为以后实际操作积累经验。

4. 重视整理以及书写实验报告。

当完成所有的试验后, 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探究的问题也有了结论, 此时就容易产生松懈、急于下课的混乱局面。作为教师应先控制学生平静下来, 对实验过程的表现加以简单的评价、总结, 然后指令学生整理仪器及材料, 把实验桌面归置整齐、干净, 教师逐一检查后才允许学生离开, 并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这样做虽麻烦, 但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整体意识, 同时也突出了科学实验的严肃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摘要:如何就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生物实验的兴趣, 利用山区生态优势, 以及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中仔细观察。积极操作, 认真总结做好记录等方面入手, 对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一些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兴趣,生态优势

参考文献

[1]崔丽莹、黄忆春《心理素质教育论》2002.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篇8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实验

好奇与探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 中学生更是如此, 总想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和因果联系, 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有效保护, 很可能就会慢慢地枯萎。如在学习鸟卵的结构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 让学生打开鸡蛋, 观察其内部结构, 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果, 有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白点”——胚盘, 然而, 有一部分学生却怎么也找不到“白点”。老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 准备好一些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 随时和学生一起研究、查阅, 就会激励孩子永远带着那种好奇心、进取心, 去探求未知世界。

实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洋葱头鳞片叶的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中, 有些学生制作的标本在显微镜下竟然看不见, 而同样的标本在一些同学的操作下却能观察得到, 经过多次操作, 学生实验成功,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更加提高了实验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后, 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我在讲课中主要是尽可能地介绍一些中学生可自己动手做的简易实验, 引导他们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揭示和了解某些基本规律。如讲完“叶的蒸腾”作用后, 让学生做了一个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叶干上的实验, 启发他们想一想: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这是什么作用?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做的, 因此实验时就格外认真, 甚至做不成功不罢休。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实验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我运用“主体参与, 分层优化, 及时反馈, 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 其中核心是主体——学生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 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如“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 需要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才能做, 须将其暗处理两天后的蔬菜其中的两片叶子遮住再光照, 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 对独立实验不成功的学生, 我注意引导他们开展合作试验, 直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优势。

三激发争论, 使学生主动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实验出现多种结论,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总结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 有的出现蓝色, 有的没有, 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样通过正面交锋、争论、辩论和讨论, 最终能获得实验的正确方法。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创造条件, 使学生能做实验。新教材除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探究学习的要求外, 还独立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因此结合我校学生人数和生物实验室易于开展探究实验的实际, 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将能开的实验全都开齐、开全。

四试验课要注意的问题

1. 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 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 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 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 对实验感到陌生, 有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好玩, 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 学习目的不明确, 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了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 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及实验步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 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 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贯穿于实验步骤之中, 可以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反之则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 忽视学习目标的现象。

2. 允许学生打破常规的做法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 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其中的步骤做吗?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 有少数学生直接将碘液滴在洋葱表皮上, 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教学中, 教师没有制止他们的这种做法, 而是让他们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这样的染色方法比常规的做法速度快、效果好。我先肯定他们在实验中的探索精神, 然后指出教材中的是常规的做法。应该用什么方法, 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常规, 可能就会使学生缩手缩脚, 成为只会照搬课本的“书呆子”。

3. 鼓励学生探究与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口讲话,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更应鼓励学生与同伴和教师交流讨论。个人的思考虽然有独到之处, 但也存在着不足和偏见, 虚心吸取别人思考的优势, 也就是自己进步的开始。在平时做作业时, 要学会问同学和给同学讲题目, 在问和讲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独学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独立思考中萌发, 在交流碰撞中闪现。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 篇9

一、联系生活, 为实验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与本节实验教学有关的生物知识, 为顺利进行实验教学做好铺垫。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 开门见山地引入与本实验教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及实验操作步骤。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章《生物与环境》一课中, 开始上课时, 我让学生回忆一下, 在自然界里, 生物和环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 同时生物与环境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生物脱离环境将无法生存。通过本章的学习, 你们将重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为后面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做好铺垫。在这组对照实验中, “不浇水”与“适量浇水”进行对照, 将花盆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通风的环境条件下, 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生长状况, 并做好记录, 连续观察、记录几天。然后进行比较,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影响。让学生懂得, 要让一棵植物的幼苗茁壮生长, 需要给它浇水、施肥, 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同时还要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条件就是植物生存需要的, 如果缺少某种条件, 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二、导语新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设计要精心, 新课导入语言要充满激情, 导语中的事例要新颖,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营造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 我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 显微镜为什么能观察到我们肉眼无法观察的物体? (2) 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 (3) 显微镜有哪些应用? 这几个问题一提出,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每个学生都想亲自使用显微镜, 此时, 我因势利导, 给学生讲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听使用要领, 教师再对后面正确使用显微镜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就特别小心、认真、仔细。

三、关注主体, 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 教师不可替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也可示范引领, 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 并积极思考, 主动记下实验过程和现象。我在设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前, 取一盆天竺葵, 放在黑暗处24小时。目的是使叶片中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 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用黑纸片将几片叶片正反两面都夹紧, 其他的叶片不夹黑纸片, 然后将这盆天竺葵放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让学生剪下遮光处理的叶片, 去掉叶片, 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隔水加热, 使叶片的绿色完全褪去。取出叶片, 用清水漂洗干净, 放入培养皿中, 滴加碘酒。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特别注意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液的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针对这一实验的现象和操作步骤, 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你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深入问题, 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实验, 学生获得较多技能

实验以后, 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在实验教学中, 实验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一些科学的结论,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 对每个环节进行分析, 归纳实验结论。在指导过程中, 要立足实验教学的步骤和现象,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理清实验的步骤和目的, 对实验现象展开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达到解决问题最优化。

五、教师引导, 排除学生恐惧心理

有的实验过程比较繁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往往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从正面引导, 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克服困难, 有针对性地适时引导。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 教师提前准备一些骨头, 由于煅烧骨时会产生刺鼻的怪味, 把骨浸泡在稀盐酸里, 稀盐酸会挥发出刺激性很强的气味。学生很畏惧, 因为稀盐酸具有腐蚀性, 学生会担心自己碰到、伤到自己, 由此产生恐惧心理。所以, 教师应关注学生实验步骤的规范, 对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排除恐惧心理, 专心实验, 提高实验操作的实效。

六、相机点拨, 促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平时在做生物实验时, 部分学生会出现想不通的情况, 思维发展受到阻碍。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引导点化, 相机点拨, 不是告诉, 而是“留白”, 让学生自己思考, 让学生自己顿悟, 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并从中释疑。比如在教学“显微镜使用”中物像的寻找时, 调焦距就是难点, 必须仔细一边调焦一边观察才行。教师要示范引领, 指导学生调焦, 把握调焦的要领, 从而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抓住要点化难为易, 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10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观察能力,实验方法,思维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 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 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等原因, 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起步较晚, 以致重知识、轻实验, 重理论、轻实践, 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严惩随着教育的改革, 在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中, 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 实验形式多, 实验要求多的特点。这样, 学生动手参加实验的次数和机会多了。当然, 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教育, 不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 学生不明白实验目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事项, 则不仅效果不好, 甚至会出现实验秩序乱, 自然无法达到应有的实验目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即: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尊重学生, 灵活引导的原则。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 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

1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 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 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 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 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 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 拟定一定的计划, 按计划仔细地观察, 提出问题, 寻求某种答案, 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 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 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 要调好光圈, 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 可由教师检查, 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 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 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 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 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 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 (1) 安放距桌边一掌 (5-7cm) ; (2) 对光要目 (目镜) 物 (物镜) 通光 (通光孔、光源) 一直线, 光强用平面镜, 光弱用凹面镜; (3) 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 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 微调粗旋镜升降, 细旋校象清晰, 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 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 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 教师巡视, 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 如用左眼观察时, 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 转动转换器时, 纠正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 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 把物镜偏两旁, 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 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 圈上关键的词语, 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 太多易外溢, 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 展平防重叠, 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 气泡圆边厚黑, 中间亮白, 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 在光镜下看不见) , 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兴奋不已, 终生难忘。

3 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

首先, 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将其分解, 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 深入其内部, 发现其本质。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而进行逐个研究的过程就是分析。

其次, 在头脑中把生命体的各部分, 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 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体的认识, 这就是综合。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 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再次, 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 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例如, 比较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较各种种子的构造, 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情况, 等等, 这些都是比较的过程。

最后, 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 功能与构造之间, 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而抛开次要的、非本质属性和非因果的偶然联系。并且, 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 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 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比如, 在研究了植物的各种花之后, 舍去颜色, 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特征, 形成花的一般概念, 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 紧密结合。一般说来, 分析、比较、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 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形成概念和原理, 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叶妙莲.初中生物实验课的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 2011 (8) .

上一篇:饲养生猪应注意的事项下一篇:图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