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创新教学

2024-07-03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教学 篇1

一、实验材料的创新性拓展

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做实验可以证明许多理论的正确性。就拿植物的呼吸来讲, 很多学生都认为植物的呼吸只存在于叶子上面, 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一说法, 在实验课中选取了植物的根、花以及果实等做实验, 从而得出结论, 植物的呼吸作用存在于活的细胞, 而非某一特定区域。

在此基础上, 又结合初中生物中关于植物的呼吸的知识点展开探究性试验, 并将实验的课题命名为“植物呼吸需要氧气”。

实验准备:事先准备鲜花和开水泡过的鲜花、黄瓜片和开水泡过的黄瓜片、萝卜片和开水泡过的萝卜片、藕片和开水泡过的藕片、青菜和开水泡过的青菜。然后将这些材料分成开水泡过和未被开水泡过的分别装入相应的黑色不透明的塑料袋中 (透明所料袋会出现光合作用, 影响实验结果) 。

实验过程:将准备好的蜡烛点燃, 然后分别伸入两个塑料袋中, 观察它们的燃烧情况, 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发现, 植物呼吸会消耗塑料袋中的氧气, 而被开水泡过的植物因为细胞生命活动终止了, 所以无法进行呼吸。

二、实验步骤的创新性优化

实验步骤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环节,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实验步骤, 依据科学合理的方法将生物实验步骤进行创新, 这不仅可以让生物实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还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 在“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实验中, 为了稳固温度计, 避免其倾斜与试管之间碰撞, 事先将一个圆形带孔的硬纸板塞入试管中, 然后将温度计插入硬纸板中间的孔内, 这样不仅成功地稳固了温度计, 同时还避免了试管内的热量散失。

又比如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中, 以往的实验步骤是, 首先使用镊子将洋葱的鳞片内表皮撕下来, 并将其制作成装片, 然后用典液进行染色, 这时对其进行观察的话, 主要观察的是细胞核, 因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本来就是无色透明的, 碘液是碱性的, 细胞核内的核酸可以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而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细胞的各个结构, 基于此点, 对实验步骤进行了一定的整改。在实验前, 事先将洋葱切成了十字形, 然后将其分片处理, 并放置在通风的地方。当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变成紫色后, 不仅更加容易撕取, 而且更容易观察到液泡, 观察完再用碘液染色, 能清晰观察到细胞核, 比起以往的实验过程来说对细胞器的观察更直观。

由上我们可以发现, 生物实验的设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改良重新诠释某一论点,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不仅得到了锻炼, 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实验仪器的创新性改进

实验仪器是开展实验的关键性器材, 如果缺乏仪器的辅助, 那么即使方案再完善、再创新, 也将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况。而在此基础上, 合理地对实验仪器进行创新改良, 这不仅可以让生物实验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同时还可以让实验结果的准确率得以提高。

比如, 在“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的探究性实验当中, 根据教材的要求, 本次实验是利用铁架和保温瓶来完成的, 但是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夹子过小而无法有效稳固保温瓶的情况, 有时还会因为保温瓶的数量不够而影响整体实验。所以, 适当地对这些仪器加以改良很有必要。比如在面对保温瓶缺少的情况时, 我们可以选用热水瓶来替代。当夹子过小而无法进行稳固的时候,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较大的夹子来替代。

比如, 在“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探究性实验当中, 根据教材的要求, 本次实验是利用玻璃罩来完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玻璃罩不仅携带麻烦, 而且易碎, 容易伤人。所以, 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些体积较大的饮料瓶子的下半部分来代替玻璃罩, 并利用气球来代替肺部活动。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实现实验仪器的就地取材, 同时更可以让实验活动变得贴近生活, 灵活自如。

综上所述, 实验仪器固然主要, 但并非不可替代, 只要寻到合理的替代方法, 便可以让实验顺利地进行下去。就拿上述案例来看, 假如在缺少一定数量的保温瓶, 而又无法及时找到其他的保温瓶时, 只会让实验教学受到干扰, 最后影响整体教学。而在这个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进, 利用暖水瓶来替代保温瓶, 这不仅符合了学习的活学活用, 更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篇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创新之本,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生物奇异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综合,可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实验由于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实验方法不够合理 ;实验器材不足。由于学校经费的制约,实验投入不足,个别实验开不起来。特别是乡村初中没法找到材料,没办法把实验做出来。如果结合当地的情況,就地取材,改变实验材料,简化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来达到所要的实验结果。也为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开拓一条新途径。通过实验改进,可以教育学生不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教材。敢于向权威、教材、教师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思维的潜力和段炼思维的缜密性,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实验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而实验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课程开发,鼓励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品德,我们知道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以将教材作为参考,在教材设计的实验本身上拓展出更多的实验思维空间,延伸课本中有关探究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现在的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下面我就简单介绍我对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P60的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有三个实验。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保温杯中的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 的温度,实验室没有保温杯,我用毛巾包裹矿泉水瓶的 外面,瓶口用小刀钻一个小孔插上温度计即可。实验二:验证萌发的种子要产生二氧化碳,教材用的 如右图的装置,此装置比较复杂,并且我校实验室没 有这种装置,我就简单地用矿泉水瓶,在瓶盖中钻小 孔插上一个软管子。如图,这样的装置只要把软管子伸入澄清的石灰水就可验证,而矿质水瓶在生活中随时都 可以找到,乡村学生都能做出来。

实验三:验证萌发种子消耗的氧气,用的将燃烧的蜡烛入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看蜡烛是否继续燃烧来验证

瓶中是否有氧气。此装置简单也能做出来,我想能否将瓶中的气体引入瓶外,更容易观察实验现象。

我就用如可图的装置,此装置比原来的还复 杂,我只是想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做这个实 验,能否对这个实验是否创新、改进。便用 这个装置。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教学 篇3

一、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极强,但维持不久。做生物实验是他们最高兴的事,但几次下来我发现他们的兴趣在减退。交流后得知出现这情况的原因很简单:课本实验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距离,机械的操作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这样的实验满足不了他们对生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容,变演示实验为课外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打破机械操作实验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如:在光合作用实验的基础上,拓展实验内容,增加了在叶片上印上自己的头像或自己喜欢的照片,在果实上印上自己喜爱的商标或图案的实践;学习了植物分类之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学生一走进校园就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自豪感油然而生。通过以上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引发了许多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智力。

二、引导质疑,培養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将头脑中的信息整合,产生出新发现或新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敢于、善于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起点。

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状态,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实验的制作分为五步: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这五步每一步都很重要,哪一步出现差错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可以用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观察上来,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另外,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勇于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的习惯。如在实验复习课中通过学习课本中的几个实验,通过学生的质疑,可以诱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设条件。

三、利用媒体,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画面,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发现,多探索,使实验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我们可让学生展开创造的翅膀,用电脑图像创设新的实验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探索,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推测有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电脑动画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的分歧导向一致,由此产生相应的结论,总结出规律。

四、开足、上好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生物教师应根据课标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过程,都要精心、充分地安排,使每位学生都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确保其较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操作能力。

五、课内外结合,拓展创新空间

课堂实验教学外,可以积极开展校外、课外观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野外、田间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以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本知识。

这些方法不仅培养操作技能,还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丰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积极开展校外、课外活动,才能弥补学校实验教学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生物学实验教学。

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生物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汾城初级中学)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器材,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在实验之前, 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原理, 交给学生必要的实验常识, 让学生了解实验器具的作用。接着, 应该扮演一个监督者的角色, 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 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具以及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比如“探究光照与水分对生物生存的影响”这一实验中, 课本上只是简单地用四个不同的植物花盆, 以及一定的遮光材料来验证光照与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利用化学中的知识去提取氧气与二氧化碳, 看看植物在这些气体中的反应, 同时结合月球的大气成分来预测在太空中的植物的形态, 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是探索知识与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习、探索课本上的各种实验, 同时还要引导与鼓励学生在课外对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进行探索与发现, 并且获得知识。如我们大家都知道千年睡莲开花的事情,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研究知识种子在何种情况下能够进入到休眠状态, 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去接触科学, 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对探索新知识的好奇心也必将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去实践。

二、引导学生质疑, 创设实验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培养学生敢于、勇于质疑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断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 活跃思维。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用的反应”实验中, 草履虫培养液的制作, 以及加多少刺激物都是很重要的, 因为每一步都关乎实验的成败。因此, 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

(1) 草履虫在正常的清水中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2) 应给草履虫什么样的刺激?怎样做才能既刺激它又不伤害它?如何观察和比较草履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要不要有对照实验?

(3) 如果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白糖, 草履虫的反应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4) 如果将白糖换成适量的盐水, 草履虫的反应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5) 草履虫在不同的环境中有没有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知识的拓展, 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中来, 培养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能力, 这样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多媒体, 激活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因为多媒体能够通过画面给学生更真实的感受, 使学生有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引导学生多动口, 多发现, 多探索, 使实验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有些实验, 因为受学校实验器具的限制, 而不能开展实验, 这时候就能够借助与多媒体演示, 来展现实验的过程, 这样的话, 学生同样能够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性。如在植物的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观察中, 就由于受课堂教学限制, 不能进行实验操作, 这时候就可以利用电脑提供实验景象创设新的实验问题情境, 如我们可以将盆栽幼苗放在匀速转动的转盘上, 给予单侧光照射, 在光源与转盘同步转动和光源固定情况下, 幼苗分别将如何生长?通过对这一类问题的探讨来引导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以及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的电脑实验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篇5

草坝中学:朱俊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丰富的自然科学。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整个“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真可谓博大精深,趣味无穷。而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下面就我在生物教学中总结的实验教学“五步曲”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精心做好实验计划,认真准备实验材料

开学就要把本学期的实验计划做好,并把实验进行分类,分为探究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由于课时有限,做计划时,有些实验可以合并成一课时完成。有的实验受到季节的影响,可适当进行调整。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实验报告单。教师对每组实验要有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实验的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以及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实验效果。

二、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认真搞好组织教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认真搞好组织教学,让实验有序进行,决不能各自为阵,一盘散沙。如: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进行化验,用显微镜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志度,提高学习兴趣。

三、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掌握每步的实验要领,才能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

即,安放距离桌边一掌;对光要目、物通光一直线;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的和要求,终生难忘。

四、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才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结束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室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关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最后,教师检查评价,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单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如:

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浆糊,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Oc温水浴这一步。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最后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教学 篇6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能力培养

初中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而且探究教学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对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中学生生物实验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的核心和最终目的。生物实验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探究,逐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并且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为了探索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生物实验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思想,从而对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挖掘其中的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在进行教学中,要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教材中的结论通过情景还原为学生独立探索,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并且这种潜能是可以进行开发和培养的。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新。并且结合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讨论其他人是如何进行创新,提出新的方案,取得新的成果。当然,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进行思维探索,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2.启发诱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离不开发散性的思维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给学生启发,因此传授知识不在于如何准确完整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其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

3.提高操作技能

生物实验不仅要善于研究探索,而且还要具备动手实践能力,要做到知识和技术上同时创新。生物学是一门需要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应该注重把实验的改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起来。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学生进行试验之外,还可以适当地进行探索实验,指导学生做一些有趣味的小实验,或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其进行试验,探究其原理。在这些小实验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多种用途,还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4.重视探索过程

在进行生物实验课中,我们既要重视知识教学,还要注重探索过程。要把在此过程中所蕴含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以培养学生观察、猜测、论证等各项能力,最终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参与生物实验课程的探索过程,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呢?教师可以运用结论对其过程进行探索,创造性地得到应有的结论。例如,我们在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就可以通过对植物、部位、条件、产物进行试验探索。

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物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教学 篇7

1. 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 喜欢新鲜生动的事物, 他们对实验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 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主要取决于对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上, 要打破向学生“灌实验”的陈旧观点, 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 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维,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观察能力, 打开创造之门

“处处留心皆学问”, 要创造就要有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实验离不开学生的观察, 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 让学生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的方法, 获得丰富直观的形象, 活跃思维, 才能进行创造活动。生物学教师应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我在讲鱼的呼吸时, 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鱼生活在水里, 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 活鱼的鳃是什么颜色的? (2) 鳃的颜色为什么会是红的? (3) 鱼用什么方式保证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连续不断地从水中得到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学生回答问题 (1) 时, 几乎是不假思索, 异口同声, 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

正是这种寻常, 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 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 学生对一个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时, 我将玻璃缸中的金鱼放到学生眼前,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水中的金鱼, 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 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 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很鲜艳? (2) 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多种多样? (3) 为什么金鱼喜欢停留在水的上层? (4) 为什么在河流中找不到金鱼?……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 思维空前活跃, 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 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 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实验能力, 提高创造本质

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多思考、勤分析, 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新知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 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 既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又开阔了思路。

4. 培养创造性思维, 突出创造核心

在实验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一, 优化教学过程, 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第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研讨学法, 鼓励学生质疑, 进行探索, 揭示矛盾, 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第三, 培养学生创造的群体意识。中学生毕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限, 但是“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学生在群体中多交流, 集中他人之所想, 发挥集体智慧, 把别人的观点移植到自己探索的问题上来, 就能团结协作, 共同创造。

5. 在动手实践中, 教会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 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 更趋向于创造, 更接近于发明。在讲了色盲的特征和遗传规律后, 一些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我所说的“许多红绿色盲患者往往看不清红绿灯的变化”一句话, 大胆质疑, 发表个人的观点, 其中几位学生还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 动手制作了一种全新的红绿灯:这种红绿灯在保持了原有红绿灯颜色不变的前提下, 将“红绿灯”的红、黄、绿3种颜色创造性地分别与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相结合, 还将这种结合延伸到了汽车的尾灯上, 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交通信号灯和汽车尾灯对色盲患者无效的难题!这样的思考, 这样的实践, 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发明。

初中生物实验的五个创新 篇8

一、学生探究性实验的创新

初中生物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 很多教师是先讲授知识, 然后按要求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这种做法将造成学生认知过程的思维定式, 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2011年版生物《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作出假设, 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获得证据和事实。学生通过探究来体验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与认识世界的过程。”

由于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 书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其独立、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另辟蹊径, 学生自己设计和实验, 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 指导学生思考检测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

二、自制实验模型的创新

2011年版《新课标》指出“生物教师也应创造条件, 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低廉的器具和材料, 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演示实验“呼吸运动”。我校生物实验室只配置了一台呼吸运动教学模型, 由于实验班级多, 不能满足该实验的同时开展且新配置模型实验效果不太明显, 生物教师、实验员和学生利用身边低廉的材料, 大胆创新, 自制了呼吸运动的模型。

自制呼吸运动模型的过程是这样的:师生收集装食用油的塑料空桶一只, 用洗衣粉和温水把桶清洗干净, 撕去桶上的标签、拧下桶盖、用刀挖去桶底中央的大部分塑料。选取与桶口适合的橡皮塞或萝卜一个、玻璃Y型管一个、大塑料袋或大气球一个、小气球两个、宽胶带适量。把橡皮塞或萝卜中央打一个孔塞在桶口上, 从塑料桶下方把玻璃Y型管倒插入橡皮塞或萝卜孔, 在Y型管两端各用胶带绑上一个小气球。用大塑料袋或大气球将塑料桶底部盖住, 并用宽胶带封住。由于塑料桶透明、密闭, 桶内空间大, 实验的效果比配置模型好。

自制呼吸运动模型的结构、原理及操作见图

除此之外, 近年来金鹿中学师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积极制作小肠结构模型、DNA结构模型, 不断丰富、完善金鹿中学生物实验自制模型。

三、实验材料的创新

在生物实验中, 大多可以使用教科书所配备的实验器材、设备, 但在有的实验中运用效果不佳。所以, 在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探究、发现新的实验材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 教材上实验的材料是用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或苦草叶片细胞、黑藻叶片细胞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 在实际实验中, 苦草或黑藻找不到, 用黄瓜作材料则利用率低, 使用刀片取样存在一定危险性, 操作不当容易使细胞重叠, 且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有部分重复。针对以上实验材料的弊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法, 改为用牙签挑取少许番茄果肉细胞观察, 实验材料更易获得, 危险性降低, 利用率提高, 现象更明显。

四、实验条件的创新

实验条件的改变与实验材料的选择相关, 也是影响实验现象、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 实验中为使消化酶的活性高, 能将淀粉完全转化为麦芽糖, 要求实验装置要保持在37.5℃的温度。由于实验室没有合适的恒温箱或恒温装置, 以前采用“水浴恒温”的方法, 水散热较快, 前期温度过高容易使消化酶失去活性, 往往消化适宜温度只能保持2至3分钟, 实验效果不佳。基于实验中的不足, 我校生物教师、实验员和学生集思广益, 找到以下办法:学生将试管握在手中, 放在袖子里。这一方法利用了人体正常体温是消化的适宜温度这一特点, 实验效果好, 学生记得牢。

五、虚拟实验的创新

《新课标》中对虚拟实验是这样阐述的:“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 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观察草履虫”实验, 由于草履虫容易培养, 而且在显微镜下也不容易观察到, 以前教师大多让学生观察挂图或模型, 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直观认识和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生活方式。生物教师和实验员通过网络下载视频或购买相关的教学光盘等方式进行虚拟实验。教师实验后认为这个实验形象、直观, 学生也觉得生动、有趣。

除了本实验外, 对于实验时间长或实验条件不容易控制的实验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例如种子萌发的过程, 酒精和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实验。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 篇9

一、制订并开设初中生物实验课程

提起初中生物实验, 恐怕绝大多数人认为初中生会做什么实验?与其在实验室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呆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基于这种传统生物教学观念的影响,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大多重理论知识、轻实验, 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 而不是自己动手做实验, 这种传统的生物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大多数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1]。随着生物教学的新一轮改革, 生物教学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新教材内容在实验设计中, 以各种形式突出更多与实验相关的内容, 从而, 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知识设计一些简单实验, 并动手操作实验。每一学期至少安排5次实验操作课程,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去体验生物实验带来的喜悦, 并让学生大胆去探索生物学实验的奥妙。比如学生最早接触显微镜的应用, 首先让学生学会观察显微镜, 让他们学习了显微镜的应用理论知识后, 自己亲手观察样本载玻片, 分别调节从4×、10×、20×低倍镜调节粗准焦螺旋逐渐到40×、100× (油镜) 高倍镜细准焦螺旋, 更清楚地观察样本载玻片中细胞微观结构。如何调适光学显微镜, 在课本上讲解起来非常抽象并且内容繁琐, 学生往往听得含糊不清, 也记不住, 但是通过实体观察, 自己很快便能掌握光学显微镜观察技术, 并能培养学生对植物或者动物材料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微观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学大师达尔文就针对实验的观察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 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在生物实验中, 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只有思维敏锐, 认真观察, 勤于思考才能善于抓住生物学现象的变化,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2,3]。在实验中, 我们要发挥“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的古训, 实验观察时一定要做到用眼认真看、用手认真干、用脑认真记, 如实、及时并精确地记录整个实验结果, 实验后仔细回忆实验过程, 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推测分析, 对得到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或者实验中出现的偏差问题都加以讨论,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例如,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 从就近市场买回洋葱, 用作实验材料, 教学生用尖镊子撕取洋葱表皮,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设计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表皮细胞的观察, 让学生认识一个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壁等细胞结构。在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中细胞器之前, 先给学生复习相关实验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知道细胞膜、细胞壁以及细胞核等的大致形状与位置, 然后引导学生用镊子小心撕取洋葱表皮薄层, 放在事先滴有一滴蒸馏水的载玻片上, 展开洋葱表皮, 再用盖玻片压片, 制片后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表皮细胞形态以及细胞器结构。调好光圈, 合理控制光线强弱, 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细胞结构并绘制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细胞器结构, 边观察边画下细胞结构。观察的结果好坏, 可由教师检查实验结果, 根据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 解答学生在制片中或者观察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目的。

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整合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 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多媒体课件, 通过制作模拟图像、Flash动画或者制作实验视频等方法, 就初中学生没有条件亲手操作的实验,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观看真人操作实验的视频或者一些模型, 掌握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比如DNA超螺旋模型、动植物DNA、RNA和蛋白质的提取、有丝分裂过程观察 (可以观察到每一个时期的分裂状态) 、减数分裂过程、动物解剖示意图知识等, 通过视觉冲击, 给学生以启迪思维, 增强想象力, 突破难点,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4]。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感觉陌生的生物实验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搜集有关视频或者图片做成链接课件, 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提出的实验问题观看视频,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实验知识, 观看视频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自己总结实验结论, 回答实验中提出的问题, 并设计开放性实验问题, 有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大胆去自己设计实验。中学生物实验教学通过有效地应用多媒体资源, 促进教师实验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使多媒体资源更好地成为解决学生抽象与疑难问题的工具, 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实验过程的理解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更好掌握。

参考文献

[1]刘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J].科技世界, 2013 (28) .

[2]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黄庆华.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J].宜宾学院学报, 2005 (6)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 篇10

一、联系生活, 为实验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与本节实验教学有关的生物知识, 为顺利进行实验教学做好铺垫。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 开门见山地引入与本实验教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及实验操作步骤。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章《生物与环境》一课中, 开始上课时, 我让学生回忆一下, 在自然界里, 生物和环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 同时生物与环境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生物脱离环境将无法生存。通过本章的学习, 你们将重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为后面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做好铺垫。在这组对照实验中, “不浇水”与“适量浇水”进行对照, 将花盆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通风的环境条件下, 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生长状况, 并做好记录, 连续观察、记录几天。然后进行比较,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影响。让学生懂得, 要让一棵植物的幼苗茁壮生长, 需要给它浇水、施肥, 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同时还要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条件就是植物生存需要的, 如果缺少某种条件, 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二、导语新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设计要精心, 新课导入语言要充满激情, 导语中的事例要新颖,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营造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 我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 显微镜为什么能观察到我们肉眼无法观察的物体? (2) 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 (3) 显微镜有哪些应用? 这几个问题一提出,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每个学生都想亲自使用显微镜, 此时, 我因势利导, 给学生讲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听使用要领, 教师再对后面正确使用显微镜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就特别小心、认真、仔细。

三、关注主体, 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 教师不可替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也可示范引领, 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 并积极思考, 主动记下实验过程和现象。我在设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前, 取一盆天竺葵, 放在黑暗处24小时。目的是使叶片中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 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用黑纸片将几片叶片正反两面都夹紧, 其他的叶片不夹黑纸片, 然后将这盆天竺葵放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让学生剪下遮光处理的叶片, 去掉叶片, 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隔水加热, 使叶片的绿色完全褪去。取出叶片, 用清水漂洗干净, 放入培养皿中, 滴加碘酒。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特别注意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液的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针对这一实验的现象和操作步骤, 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你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深入问题, 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实验, 学生获得较多技能

实验以后, 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在实验教学中, 实验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一些科学的结论,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 对每个环节进行分析, 归纳实验结论。在指导过程中, 要立足实验教学的步骤和现象,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理清实验的步骤和目的, 对实验现象展开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达到解决问题最优化。

五、教师引导, 排除学生恐惧心理

有的实验过程比较繁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往往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从正面引导, 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克服困难, 有针对性地适时引导。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 教师提前准备一些骨头, 由于煅烧骨时会产生刺鼻的怪味, 把骨浸泡在稀盐酸里, 稀盐酸会挥发出刺激性很强的气味。学生很畏惧, 因为稀盐酸具有腐蚀性, 学生会担心自己碰到、伤到自己, 由此产生恐惧心理。所以, 教师应关注学生实验步骤的规范, 对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排除恐惧心理, 专心实验, 提高实验操作的实效。

六、相机点拨, 促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平时在做生物实验时, 部分学生会出现想不通的情况, 思维发展受到阻碍。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引导点化, 相机点拨, 不是告诉, 而是“留白”, 让学生自己思考, 让学生自己顿悟, 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并从中释疑。比如在教学“显微镜使用”中物像的寻找时, 调焦距就是难点, 必须仔细一边调焦一边观察才行。教师要示范引领, 指导学生调焦, 把握调焦的要领, 从而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抓住要点化难为易, 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医疗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中学辅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