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方案历史教学

2024-06-30

新高考方案历史教学(精选九篇)

新高考方案历史教学 篇1

一、认识:2008——201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图表题使用情况

1.从图表类型的试题数量上看:2008年有4题, 2009年2题, 2010、2011、2012这三年都是5题, 2013年最多达到9题。

2.从试题类型上看:除2008年只有图片题以外, 从2009年到2013年几乎每年既有图片又有统计表或数轴图等多种形式。

3.从图表来源看:以课内图片为辅, 绝大部分来自课外。2008、2009、2012、2013这四年均只有一幅图表来自课内, 而2010年、2011年的5幅图表都来自课外,

4.从图表题在试卷的分布看:2008、2009年都只是在选择题部分有所分布, 而2010年开始则延伸到非选择题部分。

从以上的几个方面看应该说历史图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信息, 它有利于我们历史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我们的考试, 这样来看来我们目前的历史教学还是有很多误区的。

二、反思:目前高中历史图表教学上的两点误区

1.重视文字知识讲解, 不重视图表运用。由于以往的历史考试都注重文字信息的表达而忽视图表, 从而造成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于教材文字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教材插图和表格的应用, 我们甚至会认为这些图表只是一种点缀。

2.重视课外图表, 忽视课内图表。由于目前的历史考试的图表题大多来自课外, 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容易忽视课内的这些图表, 觉得高考用不上, 所以看不看讲不讲无所谓, 其实如果我们老师能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图表, 加强对图表的认识、方法讲解、注重图表与教材文字信息的结合, 这对于我们学生看图读图用图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这些教学中的误区是我们所容易忽视的, 但其实这些又是新课程特别强调和重视的, 高考试题的考核就是命题人有意识的想强化和突出这种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转变认识, 更新思路和方法。

三、启示:对我们高中历史图表教学的启示

(一) 要重视教材自身图表的讲解运用

我们目前人教版的历史教材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表格等资料, 我们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这些资料的学习整理, 就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掌握教材知识, 同时我们对史料的分析能力也必将有明显的提升。

(二) 要重视对多种形式的图表整理归类

如漫画、照片、图片、海报、标语、各类票证、数轴图、表格图、路线图、分布图等多种形式。对于平时考试中出现的这些历史图表题我们要有意分析整理归类, 寻找不同形式题目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并不断得出认识, 从而提高我们对史料分析利用的能力, 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三) 要多留心多关注课外图表知识的收集

和历史知识有关的图表知识是十分丰富的, 教材也不可能穷尽我们所有的历史图表, 而历史高考也是不断强化对新材料的运用和考核, 这就需要平时做个有心人, 注意收集报纸、电视、网络等上面的资料, 并合理的加以归类整理。如在讲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时候, 我利用多媒体打出了两幅图片, 一幅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一幅是《告台湾同胞书》, 如下图:

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 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认识:从武力解放到《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再到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只要我们学生能在平时注意收集整理史料, 不但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更可以为自己的高考决胜增加一块制胜的砝码。

(四)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创作历史漫画或示意图, 关系图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老师有时候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结合教材知识创设历史图表, 如在讲到辛亥革命的时候, 我鼓励学生将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好好利用起来, 通过漫画的形式给作品中的人物制造对白, 如阿Q、祥林嫂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等,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辛亥革命最终会走向失败了。

总之, 历史图表在我们目前的新教材和新高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不能忽视对于这些图表的应用, 熟练的有意识的利用好这些历史图表, 不但有利于我们教学效果的提高, 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更是对新课程和新高考最有效的呼应。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江苏省新高考历史试卷中图表题的分析归类, 试图寻找出一些命题的趋势和规律, 反思我们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 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江苏高考,历史,图表教学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中学历史教学论.学林出版社, 1999

[2]姜水彬.运用历史图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3/5

[3]缪明燕.浅析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基础教育研究, 2013/1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篇2

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今年是我们河南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第四年,也是我们河南省实施新高考的第二年,我也在探索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怎样应对新高考的挑战中走过了三年多的路程,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

在过去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均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而且,现在的情况是“一标多本”,仅我们省就有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教材版本不同,教材内容也有区别,但高考试题是一样的,况且新课标全国卷全国今年有14个省份使用,其他省份也有很多版本的教材,那么高考试题只能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命制,因此,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点,强调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并且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二,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而新课标的理念在2011年的高考中已经有所体现,尤其是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第41题,就强调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论证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新版高一历史教材进行复习时就可以以专题形式重新整合了教材,淡化处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一些偏、难、繁、旧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条理线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建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配合他们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设计“阅读与思考”栏目,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倡导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要求的把握和选择。活动课的安排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这种课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即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形 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不断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使学习历史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需要。

(二)要实现课堂的转变,课堂教学过程要实现由教师教的课堂向学生学的课堂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是在教学难点、疑点处设计讨论,给学生三至五分钟交流时间,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再加以点评。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比较散漫,不得要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流于形式。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感受到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有思考性的问题。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问题一般涉及三类:一为史实性问题,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二为解释性问题,根据教材可以基本解释清楚。三为评价性问题,学生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每一学生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类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展示和展讲: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交流:交流各自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以及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要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材中语焉不详的地方,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深入理解,突破难点。网络中大量的图片、视频短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如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时,红军长征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难点问题,课本上对本部分叙述简略;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搜出了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图片、视频短片的插入等演示方式,使死地图变活。学生积极认真的参与其中,兴趣很高。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好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对于现代的高中生来讲,用老一套的方法讲述他们熟悉的东西,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达到了课堂改革的目的。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用视频、丰富多彩的画面去调动学习主动性,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羁绊,但只有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增长历史教学智慧、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使得原来自认为很出彩的教学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特别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也是动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班风、学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总之,历史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换而言之,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而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

河南省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邮箱

504734064@qq.com

电话

新高考方案历史教学 篇3

【摘 要】 江苏新高考方案实施“三阶梯模式”,高考的考查科目由原来的3+1+1过渡到3+选修(两门),即五门全面考核的转变。“得双B者赢高考,得历史分者赢双B”,这是笔者在新高考方案下历史学科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新高考 历史选修模块教学

江苏新高考方案实施“三阶梯模式”——主三门(语数外)、选修(B级要求)、必修(C级要求);高考的考查科目由原来的3+1+1过渡到3+选修(两门),即五门全面考核的转变。根据上述新高考方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得双B者赢高考,得历史分者赢双B”的教学理念。

本着这一理念,解读《2008年江苏省高考历史选科说明》,发现历史学科在命题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试卷结构等方面有了新变化:一是考试范围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共96分),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24分)。二是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是考核以能立立意,突出考查提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四是选修模块的考查在120分的总分中仅占24分,比重不大,选修模块的题型为非选择题。

透过新考纲,我们在强化必修模块的同时,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上好选修课这一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运用导图,构建框架,突出主干知识

“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当人们将思考的结果用图表达出来后,即意味着他们更完整、更清晰地理解了所探究的事物,也更容易记住事物的整体架构与细节。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我尝试用思维导图来引领学生进行学习。

思维导图,通常是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它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更清晰地进行思考。

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为例。教师在讲授本单元的时候,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引言,然后教师显示单元思维导图(见下),并教学生识图,即结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该思维导图的布局,弄清图像的每个区域和课文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一边呈现思维导图,一边解释其中的含义,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准确、完整地理解与把握所要表达的内容。思维导图所具有的图像性、可联想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行动学习。示例中通过思维导图显示了三个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时势造英雄”观点,而且还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了解到三人的异同点。

选修模块有四个,每个模块有六个单元,内容杂而多,但在高考中每个模块只有一个非选择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为了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教师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单元线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使知识网络化,这既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认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也突出了主干知识。

思维导图突出了单元的宏观知识,但单元的具体知识点也是必须认真落实到位的,也就是说要“鱼和熊掌兼得”。在落实具体知识点时,要做到:运用“纲”“标”,联系“必修”,整合教材。

二、运用“纲”“标”,联系“必修”,落实考点知识

新考纲中对于选修模块的考核只是列举了单元标题,例如: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模块,只列出以下条目“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至于这些改革究竟要考什么却不清楚。而课标的表达就明确得多:梭伦改革要求认识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运用“纲”“标”,真正做到“以纲为纲、以标为标”。

此外,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在内容上存在重复或者说法不一的问题,鉴于必修模块已学过,所以在上选修模块的时候,应该联系“必修”内容,整合教材。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必修”内容的理解,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客观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比如,“选修一”单元九戊戌变法的背景之一,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在“必修二”单元二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有专门叙述,但这两个地方说法不一,因而教师要进行综合、归纳,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即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资本输出为主),自然经济进—步解体;爱国工商人士的“实业救国”呼声;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早期改良思潮的影响。

总之,在选修模块的备课中,教师心中要有考纲、课标、必修内容,要不时地对照考纲、结合课标、联系“必修”,对教材进行“变通”、“整合”、“创新”,扎扎实实地落实考点知识,这样通过灵活运用好选修教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材料,注重历史归纳能力的培养

选修模块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更要注重历史方法、历史素养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在知识的应用中得到发展。从考纲典型题示例分析:10个选择题中的5个、3个非选择必做题、4个非选择选做题都是提供图文材料进行考查的。这既与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相吻合,也说明借助史料命制试题成为测试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选修模块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以下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1.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说,一是教师用教材现成的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和再认再现史料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概括和归纳事物的特征、关系。选修模块每一课后都设有《阅读与思考》栏目,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读懂史料,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准确回答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是教师提供史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史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系统和多角度的分析。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教材扉页上的北京圆明园景致之一——曲院风荷的插图,再配以教师对圆明园被毁前历史的讲解,使学生对到圆明园的“宏伟华美”有直观形象的认识,然后将其与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的插图进行比较,再请学生充满感情地阅读英国《泰晤士报》所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超过六百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完全进入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英法侵略者的痛恨。当然教师提供史料,创设新情境一般是针对考点中的重要知识进行的。

2.知识的归纳和迁移能力

选修模块的考查是一个模块一个非选择题,能力立意的新型试题被普遍采用,由于历史试题量的减少且又多以新面目出现,因而考生知识归纳和迁移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历史高考成绩好坏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迁移能力。以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为例。一是归纳方法指导,以列表归纳法和分类归纳法为主。列表法简单明了,如人物的比较(时代背景、主张或贡献、影响);分类法叙述有条理,如评价人物的一般规律(功绩+局限性+总结)。二是放手让学生去归纳和总结,在实践中发现新的规律。如对人物的评价,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的一般评价规律,后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完成了几个历史人物评价后,再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这个时候学生一般会有新的发现。三是知识迁移,如学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杰出代表》和《亚洲觉醒的先驱》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华盛顿和孙中山被称为东西方的“国父”的共同原因主要是什么(这其实是对两人贡献的知识迁移)?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什么在中国和印度都出现了“国父”级人物(这其实是对亚洲觉醒时代背景和人物贡献的知识迁移)?

综上所述,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引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框架,突出主干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对关键词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为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运用“纲”“标”,联系“必修”,不仅有利于高效地落实考点知识,更能够把时间留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材料,注重归纳,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篇4

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1.历史新课程具有时代性特点。历史新教材的内容和主旨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气息, 课程内容不仅包含历史的发展趋势, 还增加了现代社会进步的种种表现和标志性成果。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能进一步将历史与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 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2.历史新课程重视基础性与选择性。新教材的内容在编写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以为学生学好历史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为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多元化人才提供理论支持。这些都是要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同时也是为学生在同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满足他们对课程内容的不同需求。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是提前认识社会的方式, 通过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中, 不断加强对历史及现代社会的感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新课程与之前基础知识的编写内容在层次上有很大的区别, 其中新课程的编排顺序更加科学、合理, 体现在对基础知识、发展进程、价值观这三个教学层次进行合理区分, 每个层次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对政治层面的教育, 更加重视对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种方式将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更加体现了教育的现实意义。

3.历史新课程按专题史进行课程编排。这种编排形式突破了传统历史课本中以时间联系为线索的内容层次, 重视知识的分类, 并“折射”出不同角度的知识体系。历史的演变过程是事物紧密相连的过程, 历史事物的产生源于另一种历史现象, 所以新课程依然是以纵向时间的逻辑顺序编排内容, 这也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但在结构编排上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发展进程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

三、如何有效进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

1.将联系的观点融入历史学习过程中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更侧重于学习的结果, 并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更重视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新课程主要学习结构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基本文化知识, 并通过课外活动进一步感知历史材料;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相关历史背景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概括,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有自己的体会和认知。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学习过程。

2.营造一个开放性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尝试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主要措施:教师在讲授新章节前, 安排学生预习课本内容, 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 通过与他人合作完善调查资料并解决讨论不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 使学生在开放性教学环境中体会历史学习的实际意义。

现以历史必修课本第二册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为例, 探讨如何落实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这章内容主要包括:罗斯福新政、自由放任的美国与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思路是罗斯福在不改变原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 实行由国家干预与管理的新经济政策, 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收集“炉边谈话”的相关资料并加以讨论, 从而使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体会罗斯福的个人风采, 提升对人生的感悟。

3.结合高考题型进行教学

材料分析题作为历史课程在高考中的基本题型, 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解决材料分析题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材料信息获知和解读能力, 首先对问题进行全面的理解, 找出问题的核心是围绕哪一重点知识展开的, 再带着问题找到与之对应的核心材料。第二, 在解题过程中要抓住材料中的主题词, 避免太过口语化的表达, 并在表达的过程中围绕中心材料用联系的观点完整解题。第三, 学生要善于把握材料中和设问中的隐藏词。例如问题中出现“根据材料”“如图所示”等语句是在变相提醒学生, 材料中的内容或例子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甚至可以直接运用到答案中。而出现“结合所学知识”这样的语句时, 学生在答题时就要注意答题内容并不仅局限于材料, 还要结合相关知识灵活、完整地答题。

新高考改革方案 篇5

取消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在由试点省市走向全国。专家认为,20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的目标不难实现,但关键还要看考生和家长的获得感。

新高考将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高考改革方案的设计,以后高校录取学生,需要依据三部分内容: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评价。根据《意见》,上海市、浙江省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首批试点省市。6月,浙江、上海举行了高考改革以来的首次“新高考”。陈宝生同时透露,到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今天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今天,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会议讨论向中外记者开放。陈宝生代表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说,过去的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经评估取得成功,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今年,还有4个省要开始试点,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全面建立起来。

他说,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主持重大会议研究高考改革方案。

陈宝生介绍,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这5年我国实行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及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多招收了37万名大学生。“这37万是什么概念呢?一个大学一年如果有个新增新生的话,那就是建了100多所大学。”

他说,中西部高校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5年前的15.3%,降到了今天的4%以内。此外,到目前为止,30个省份出台了支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今年15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

二、首推“院校专业组”

在上海公布的方案中,首次推出“院校专业组”作为新的录取单元,一所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求,自主决定把招生专业打包成若干个专业组,但在同一专业组内,对考生选考的科目要求必须一致。

以同济大学为例,今年所有专业归类为三个院校专业组进行招生,第一组是要求考生选考物理,第二组是要求选考物理或者化学,第三组则不设选考科目限制。

在上海版方案中,每个本科录取批次,考生都可以填报若干个院校专业组作为志愿,最多的是普通本科批次,可以填报24个,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又可以填报4个具体专业。

而在浙江版方案中,报考和录取单元更加细化,不再有报哪个学校的说法,而是直接改为按专业填报志愿。以招生覆盖面最大的普通本科批次为例,考生可以报考80个专业平行志愿,按成绩分时分段选报。有高校招办的老师形容说,过去的报考和录取是吃桌饭,你可以选桌,但菜单是固定的,上海版方案改为更丰富的套餐可供选择,而浙江直接变成自助餐。

三、高考改革省份及改革内容

北京市

1、从20秋季入学高一起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英语听力考试从笔试中分离,一年两次实行机考;

3、取消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并;

4、自起,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

5、2020年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实行3+3,探索两依据、一参考。

天津市

1、取消文理分科;

2、实行3+3的考试模式,选考科目6选3;

3、英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4、探索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

山东省

1、英语科目使用全国卷,语文和数学使用全国卷,20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

2、2020年高考实行3+3的考试模式;

3、未来一批二批合并,除提前批次外,不再分批次录取。志愿填报由学校+专业改为专业(类)+学校形式;

4、录取两依据、一参考。

广东

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考外语科目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机会,学生选择最好成绩使用,以减轻学生集中应考压力。

宁夏

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中开始启动实施。高考外语考试每年举行两次,一次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期间,另外一次考试时间根据教育部确定的时间安排。考生最多可申请参加本年度两次外语考试,选择一次较好成绩作为其本年度高考外语考试成绩。

河北

外语科目考试次数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只考一次变为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两次成绩较高者计入考生总成绩。河北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20开始,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语数外分值150分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重庆

重庆将在2018年上半年出台并公布《重庆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从年(2018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制度。即:依据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高考总成绩为全国统考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总和。全国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每科150分,由国家统一命题,考试不分文理科,考试时间在每年6月份。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每年4月、6月),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科目,结果采取合格或等级方式呈现,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

其中,合格性考试用于核定学生高中毕业水平和能力,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科目,原则上采取学完即考方式,以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作为学生具备高中毕业学历认定依据。等级性考试,作为高等学校录取依据,采用“6选3”模式,即: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专业的具体“6选3”科目组合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自主选择确定3个科目进行等级性考试,考试时间在每年3月底至4月初。各普通高校将提前向社会公布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报考要求。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将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综合素质档案,档案中客观真实、写实性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和标志性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学探索、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招生高校评价和使用,各普通高校将按规定提前向社会公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办法。

内蒙古

内蒙古将于2018年从普通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不分文理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将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

安徽

2021年高考录取考生总成绩不分文理科、2018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将开始实施新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福建

24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21年,福建省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陕西

陕西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2022年高三学生将参加《方案》实施后的首次高考。考试科目包括全国统一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即“3+3”模式。

河南

河南省将于2018年启动普通高校考试制度综合改革。有序出台相关配套改革方案,到2020年,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西藏

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我区将全面启动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21年起,我区将深化统一高考考试科目改革,调整统一高考科目,高考将不再分文理科。

浙江

1、必考科目语数外3门,每门满分150分;

2、选考科目实行7选3模式,每门满分100分,每科最多考2次;

3、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4、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5、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

6、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广西

2022年起,广西统一高考科目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将由“3个必考科目+3个选考科目”组成,其中,外语科目(含听力)一年将有两次考试机会。

上海

合并一本、二本招生批次,扩大综合评价录取试点范围;年起推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推行“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

青海

2018年,启动全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在当年新入学的普通高中高一新生中实行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甘肃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海南

1、2020年高考不分文理;

2、2020年高考科目实行3+3,选考实行6选3;

3、总成绩按标准分呈现,语数外每科原始满分150分,转换成标准分,自选3科每门满分100分;

4、从2017年起,海南本科第一批和第二批合并录取,从2020年起,海取批次仅设本科批和专科批,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

黑龙江

方案提出,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辽宁

2018年,辽宁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包括综合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类,高考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等级性考试科目构成,满分为750分。

贵州

贵州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即从2021年开始高考实行“3+3”新模式。2020年前(含2020年),我省继续实行现行高考方式。

湖南

湖南将于2018年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即从2018年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实施,到2021年高考时按新的制度录取新生。

江苏

1、2021年高考“3+3”模式,文理不分科;

2、统考科目语数外保持不变,选考科目由6选2,调整为6选3;

3、英语将实行听力和口语一年两考,笔试两考还在探索;

4、分值比480分高,接近700分;

5、小高考,13个科目均可考两次;

6、20起,少数民族考生报考省属高校加3分投档。

吉林

1、取消文理分科;

2、实行3+3的考试模式,选考科目6选3;

3、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4、等级性选考每年组织1次,高中生在校期间只参加1次等级性考试;

4、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逐步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

5、从2021年起,高校招生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探索一档多投。

山西

1、高考实行3+3模式;

2、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

3、外语一年两考,较高一次成绩计入总分。

云南

1、不分文理;

2、录取批次三本二本不合并;

3、6选3;

4、英语可以考2次;

江西

1、不分文理科;

2、实行3+3的考试模式,选考6选3;

3、外语考试分为笔试和听力测试,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

4、高考总分满分750分,语数外每门150分,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100分;

5、年起建立江西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6、2016年起合并二三本,2018年起合并艺术二三本科批,2020年起进一步减少录取批。

湖北

1、取消文理分科;

2、高考实行3+3模式,选考6选3;语数外用全国卷,自选3科用湖北卷

3、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4、高考与高职招生分开;

5、2021年实现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

6、探索分类投档、分类录取。

四川

新高考方案历史教学 篇6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与我们现在实施的“3+3(综合)”有了很大不同,即统一考试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但分值有了变化,物化生史地政不再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以及将来所报考高校的要求,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新疆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进行高考改革,那怎样在新的高考体制下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就成为我们历史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查阅了资料后,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在传统高考3+X的选拔方式下,历史作为高考科目中的一门,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待历史学科还是相对比较重视,而对于高一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喜欢听历史课但又不喜欢记忆历史知识,再鉴于社会的就业导向等问题选择文科的孩子数量较少,所以历史学科地位相对较低。高考新方案中语数外的比重依旧大于“副科”,但是相对于当下的高考模式,历史的地位提高不少,这点应该领我们历史老师欣喜的,可是鉴于我们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历史作为副科受到的重视肯定远不如语数外。在率先进入新高考的浙江省,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14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我们可以发现选考历史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第一次参加选考最迟应在第三个学年第一个学期的10月底。复习时间大约缩短了4-6个月。从考试范围看,所有选考历史的学生都要复习五个半模块内容,与以往报考二本的学生复习内容相比,足足增加了两个模块。如果把考试难度提高这一因素考虑进来的话,复习量就更重一点。我们历史教学在高中阶段是时间紧,任务更重了,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1.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关注高考先行省市的历史教学动态,研读考试标准,研读各类新高考的试题,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为自己未来的历史教学工作未雨绸缪。2.要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毋容置疑,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高考方案、如何展开教学,这才是关乎高中历史教育发展前途的大事。当前,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现实体现。但这一亮点与传统历史教学形成了激烈的碰撞,“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理念仍植根于此。3.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新高考来说,考的是鉴于基础知识之上的基础能力,是历史思维语历史素养。只学会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学生是绝对考不了高分的。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呢?就需要我们老师转变教学方法。要加强历史教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对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横向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同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有很好的把握,形成一个体系,从而有利于对历史整体的把握。纵向联系是指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或是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聯系,教师恰当地运用纵向联系,不但能够举一反三,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贯穿古今的历史思维。 要密切历史教学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开阔人的视角。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从历史中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当前的社会生活。 如本学期101中学的王森月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节《抗日战争》就做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注重构建历史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子系统所构成的,一般来说,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这可能就要求我们在历史复习中打破模块学习的分割,将历史还原为一个整体。

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们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被迫学习变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以改革学法作为突破口,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的翻转课堂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摒弃“满堂灌”。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要注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三、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无论是新课程理念,还是新高考方案,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下的教学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明确教学目标,为有效历史教学夯实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清楚的明白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的培养这些教学要素的实现,需要教学目标的明确,强调教学的全面性。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历史教学空间。囿于课本的历史教学,难以体现新课改下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对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应整合教学资源,为历史教与学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比如孙梅老师为我们上的示范课《品读抗战家书》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堂整合了家书的高效历史课堂。

新高考方案历史教学 篇7

一、激发学生兴趣, 自觉学习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正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通常这样做的, 具有良好的效果:

1. 运用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如让学生仅凭书面语言理解课文, 一则无趣, 二则浮浅。因此,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诸如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多媒体手段, 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自然, 自觉、主动地去理解课文, 挖掘深意。

2. 讲究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 也是激发兴趣、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学本身即是语言教学, 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等等, 让它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分分秒秒、每个细节, 使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 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另外, 对于高中生而言, 课外适当地开展些语文竞赛活动, 如填字、成语接龙、古典诗词背诵等, 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语文课堂是教授学生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没有精心创设、务实求真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效率这个“瓶颈”就不会有根本性的突破。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一环节上深入做文章, 最大程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途径。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心备课

“凡事预则立”。课堂教学效率如何, 前提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 根本之根本。每一位语文老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 明确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 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 否则, 闭着眼睛捉麻雀, 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每篇待授课文, 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 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 取其精华, 安排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 只需抓住关键一点, 深入突破, 让学生深入理解。如果学生一拿到课文, 即发现有新的学习任务, 而这任务又并非高不可攀, 自然有了新的探索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有效的保障。“任它千瓢水, 我只取一瓢饮?”, 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 只有认真备课, 深钻教材, 才能准确把握, 深刻理解。

2. 讲究策略,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点:在课堂教学中, 要讲究课堂组织策略, 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 忽视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灌注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 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久而久之, 必然对被动接受知识产生厌倦, 缺乏兴趣。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 只有让他们活动起来, 参与进来, 这样的课堂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但一节课45分钟, 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 要从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紧张思维是很困难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他们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30多分钟。超过这个时间, 注意力便会不由自主地离开课堂。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时, 要注意学生的这个具体情况。课堂上无论是听说读写, 还是思考讨论, 都要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得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 效果越好, 学生的兴趣越高, 注意力越容易集中。同时制定的各种课堂活动要有针对性, 可行性, 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始终保持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 充满灵气与活力。

同时需注意:要使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 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 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 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并能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各种思维形式并用, 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 也就达到了“效率”二字。

3. 加强训练, 提高多种能力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 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 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 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正如捷克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 教师必须善于设计, 精讲巧问, 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三、注重课外知识, 联系生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确如此, 如今的高考越来越能体现这种观点,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作文多和课外生活紧密联系。基于以上认识, 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 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 力戒关起门来教书, 注意“开门教学”, 眼光不仅看着书本, 而且随时关注社会, 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本的文章, 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 教师讲课时, 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 要注意以篇引类, 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 每一专题课文时, 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 向课外延伸, 这样, 有了老师的指导, 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 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 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 应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推行素质教育。当然, 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 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 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 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2. 进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

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 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当然学生们一次读完, 是不可能的。而且, 高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读, 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

另外, 现行的语文教材, 还出版了一套配合语文教学的《语文读本》。它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 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 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 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 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 增强读写能力。教师应采用一定的激励方法, 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 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 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 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 是可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宽带拉近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人与文学的距离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呢?

新高考方案历史教学 篇8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Wilkins) 曾经说过:“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由此可知词汇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在语言学习中若没有一定的词汇做基础, 要想获得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用好的词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进行词汇学习是英语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尽管《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但在实际词汇教学活动中, 教师更多的是以“教”为主, 于是往往学生都是“被”接受新的词汇知识, “被”听写检测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非常被动, 这势必很难适应英语新高考的改革。那么如何改变这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呢?本文拟结合新高考方案,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根据词汇学习的理论, 通过运用词汇展示策略、词汇记忆策略以及词汇应用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和自主性, 让学生真正在词汇教学中成为主体, 从而促进学生掌握词汇的能力。

二、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探究

为了解决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辛苦,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 教师就应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 努力改变固有的观念和角色, 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大脑的功能由单纯的“仓库”转变成知识的“加工场”, 从而达到词汇教学应有的目的。这也就需要教师在了解词汇特点的前提下, 运用符合词汇教学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理想的结果。现将词汇策略笔者在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展示:建立在词汇认知性、交际性上的词汇展示策略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 增加词汇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应利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英语值日报告, 课文对话竞赛等来代替原有的一味说教的方式。这不仅可以增加英语词汇学习的趣味性,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说英语去更多地关注英语单词的发音以杜绝因单词不会读, 不善于读所带来的词汇拼写错误。

(2) 增加词汇教学的直观性, 增强学生的感官印象。利用图片、实物教授单词或是利用简笔画教授单词, 又或者将词汇放进句中去教, 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去理解、记忆、复习与巩固英语词汇。这既易于学生学习英语词汇, 又益于他们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英语语言实践中达到英语词汇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 增加词汇的直观性不仅可以使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时变得生动活泼, 还可以达到学生记忆单词高效迅速的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不容易遗忘。

2.记忆:建立在词汇系统性、规律性上的词汇记忆策略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 蜂巢式结构图记忆策略训练。与单纯的用图片、实物、简笔画或是通过句子创造语境学习单词不同的是, 蜂巢式结构图记忆训练策略对英语词汇学习者在学习单词的延展性上特别有帮助, 由于蜂巢是六角形结构, 并且各个六角形之间联结性强, 环环相扣, 因此各个六角形中的单词也具有很强的联结性, 有意识地利用蜂巢式结构图来进行记忆训练的话, 就正好可以将这些词通过各种联想和联系把看似一个个独立的单词通过六边形有机地连结到一起, 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联系去联想一个个单词, 从而更好的记住这些单词。我们知道人的大脑记忆区间是有限的, 仅有7个记忆模块。所以我们要把这七个模块打通编织成一张网才可以记住更多的东西。同理我们可以通过记忆联想法把有联系的单词捆绑起来织成一张网来帮助我们记忆更多的单词。蜂巢式记忆法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通过每个六角形内的单词可以无限制的联想到相关的单词从而让学生可以轻松有趣地学习单词, 达到单词量倍增的效果。

(2) 拆词记忆策略训练。拆词记忆策略是对词汇认知性的完美体现, 非常适合高中的学生, 因为高中生已掌握了较多的词汇量, 语言水平相对也比较高, 利用已有词汇进行新词汇的扩展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们要抓住词汇的内在规律, 而掌握基本的构词法就是掌握其规律, 学生可以根据构词法规律快速地拆词来学习新单词, 这无疑有助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与运用基本的英语构词法, 从而通过利用前缀、后缀、合成词来理解词汇意义, 以达到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新单词的目的。

(3) 猜测记忆策略训练。该种策略也非常适合高中生, 一般掌握2000左右词汇量就可以进行训练。猜测法可以是对文章出现的新的缩略词进行猜测, 也可以是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意思来猜测单词的意思, 从而加深对该词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记忆的功效。其实通过前后句子猜测生词的意思某种程度上就是找解释该生词的句子或是短语。通过猜测生词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在阅读中找关键信息的能力, 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句子的理解, 对生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无疑让学生在思维的活动中增加了学习该词汇的兴趣从而达到掌握词汇的效果。

(4) 将词汇放入词块中记忆策略训练。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词块学习和运用的意识以提高学生掌握词汇的能力。如在学习attention, memory, trick, breath这些单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词放入如下词块pay attention to, in memory of, play a trick on, hold one’s breath中去记忆, 同时让学生用这些词块去简单造句, 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单词以达到记忆的功效。

3.应用:建立在词汇系统性、交际性上的词汇应用策略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单纯的一味输入并不是学习词汇的良好方式, 单靠听写来检测词汇的掌握程度也不能很全面的反映学生掌握单词的情况。在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之后, 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字输出来检验和巩固对词汇的掌握, 因此将“写”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是帮助学生提高词汇量的最好办法之一:

(1) 复写课文, 巩固词汇。复写课文即自主默写课文段落。复写课文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准备默写的过程中去朗读语段去体会文章的语境, 从而复习巩固词汇用法, 接着再反映到默写本上。对于默写当中出现的错误订正刚好可以再一次帮助学生去巩固和记忆词汇。

(2) 再造课文, 运用词汇。与前面施行的课文对话不同的是, 再造课文需要学生用重新组织的语言将所学的课文内容缩写下来。以再造课文作为学生记忆和应用词汇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重写自己熟悉的题材从而减低写作的难度,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写的兴趣进而更好的巩固该单元所学的词汇。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改写、扩写和续写自己熟悉的题材从而达到运用所学词汇的目的, 同时更迎合了新高考写作的改革。

(3) 写作展示, 活用词汇。学生在词汇输出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书写熟悉的材料上, 因此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多将新学的单词和词组运用到作文当中, 要培养学生活学活用所学新词汇的能力, 在运用中逐渐强化词汇的记忆。

三、结语

词汇教学是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词汇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影响整个英语教学的质量。良好的词汇教学质量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 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在词汇学习策略上进行恰当的引导, 积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习惯, 就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并真正爱上词汇学习, 从而为其他各项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诚然, 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一定还有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观察, 不断学习, 不断改进, 不断探究以更好地完善词汇教学的策略, 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快乐更有效的去学习英语单词, 也让教师可以摆脱“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摘要:随着新高考的实施, 对于高中学生英语词汇量的掌握也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反观目前在高中课堂上的英语词汇教学, 仍存在两方面问题:学生因为学习单词方法不正确导致反复记不住;教师因为教授单词方法单一枯燥导致效果差。笔者认为英语词汇教学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词汇教学策略授以学生记忆单词的技巧并进行多渠道输入及多形式输出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结合新高考方案,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通过运用词汇展示策略、词汇记忆策略以及词汇应用策略等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和自主性, 让学生真正在词汇教学中成为主体, 从而促进学生掌握词汇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词汇,策略,展示,记忆,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汪玉玲.文化与词汇[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7) .

[3]李爱云.训练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3) .

[4]张献臣.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7 (7)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篇9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三历史 备考策略

2016年是广东省参加全国卷高考的第一年,如何应对新高考是广大师生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纵观近几年全国卷与广东卷在能力考察、命题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根据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及特点,结合本人的高三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好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工作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高考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新高考在考试形式上突出新材料、新情境;在考试内容上体现规律性;在考查能力时注重灵活性。这些特点导致历史学科难度增大且不确定性增强,为此,针对这三大特点可采取了以下对策。

1、精研考纲,明确方向。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因此老师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研读《考纲》有三个重点,一是揣摩《考纲》的思想内涵。翻开《考纲》,纲目简明扼要,叙述直白浅显,难见玄机。实际上浅中有深,简中有繁,内涵丰富。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考纲》的精神实质。二是知识范围的变化与理解,每年《考纲》都要对考点进行微调,对于微调的部分,教师要领会其取舍的理由,更换的依据,调整教学思路。三是研究《考纲》中的样题,知道哪种题型一直作为样题存在,哪种题型删掉或增加。对于《考纲》每一个考点,老师都要钻研透:如每一考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可以命题的内涵与外延、已考试题的角度与特点、可以尝试的思路与视角、下一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训练试题的侧重点等。

2、转变教学方式、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

全国卷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大学科素养的考察,对学生运用、迁移知识来解释、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较高。其命题特征是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学科能力立意,强调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充分体现“小切口,大内涵”的历史考查要求。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价值取向前置,关注长效热点,选取历史上的典型历史现象,小切口,多联系,深分析,通过有效设问,问题引领,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既有结论与具体表述,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在特定的时空中,结合史料理解历史现象,阐释历史问题,形成历史价值观,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

(二)针对知识点的记忆做到反复巩固

没有记忆就没有能力,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对知识没有扎实的记忆和完整的理解,想拿高分是不可能的。背要背得“硬”、背得“准”。对于基础知识,特别是关键词一定要形成准确的记忆,不能似是而非,要立足基础、快步跑,多回头,反复强化。

1、明确三轮复习中所要背(记忆)的内容。

第一,一轮复习背课堂教学内容。

一轮复习我们采取学案教学,以一个单元的主题为主线,精心重组、整合教材内容,把教师的思路融合到学案当中,要求学生跟着老师思路进行复习,强化、内化单元主题内容,并能够把单元的主线知识默写出来。

第二,二轮复习背通史知识体系。

近几年历史考卷主观题都呈现出考查历史阶段史实的特征。针对这一考试特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构建历史各个时期的通史知识体系,强化、内化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

第三,三轮复习背《考试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一一落实《大纲》中的考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给《考试说明》规定的主干知识做注解,即该知识要求掌握哪些具体内容,与之相关的纵向内容有哪些,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横向联想,把同一时间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连成一片,同时思考一下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根据《考试说明》规定的主干知识,逐个落实基础。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复习目标,知道高考会考哪些主干知识。

2、勤检查,重落实。

(1)课前布置学生记忆内容,上课的最初几分钟学生默写,当堂检查,对于记忆不到位的课后重点督促。

(2)为了减轻老师负担,可采取各种形式检查学生课业落实情况。如小组合作,内部检查,小组长把关,对于个别“困难户”,指定专人照顾,务必每个学生做到踩点过关。

(3)精选试题,进行对应练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三)针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展开系统训练

基础是前提,能力是归宿,一定意义上,学生对所学能力的输出效率和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的重中之重。

1、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教材内容以专题方式呈现,而高考命题则是按通史体例命题,学生的时空观比较薄弱。在二轮复习备考时,要切实做到通史复习与专题复习相结合,帮助学生弄清历史概念、时代特征、发展规律等要素,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与规律。可以专门设置这些类型的专题练习,帮助学生扩展横向和纵向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动手拉线索,构建知识体系,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发展脉络,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能力。

2、精选试题,强化训练。

好记性不如勤笔头,好身手是练出来的。限时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老师可通过课堂、晚修、周末测试来进行限时训练。训练时必须做到精,要练典型,练类型,练思路、方法、技巧。那什么题目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那就是《大纲》中的样题和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近五年全国试题。虽然高考不考原题,但是可以变换形式。因此做近几年高考题以及《考试大纲》的样题,不但可以巩固检查大量的知识,而且还透射出高考命题思路和倾向,对掌握未来高考动向颇有启悟。

考后老师要及时批改与评讲。学生的思考方法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想法和教法,上讲评课不是老师简单地呈现答案,而是渗透一些解题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审题时要敢于并善于把新设问转化为自己平时熟悉的语言,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然后谈自己是如何转化问题;例如材料题的答题,切不可随意化,需紧扣题目与材料,缩小范围,再结合课本,找答案。领悟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做到论从史出。

3、规范答题,培养应试技巧。

高考改卷对学生答卷的书写有潜在的印象分,往年的一些高分卷大都是书写工整的学生。答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规范、工整,按学科要求正确使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学科术语,忌用方言口语,表达时简明扼要,可以揣摩全国卷主观题的答案语言,转变答题的语言系统;书写格式要规范,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字迹要清楚、卷面要整洁,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答案要点分布次序是先材料、再课本、后创新。

上一篇:师生基层组织下一篇:版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