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2024-06-30

版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精选四篇)

版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篇1

版画的产生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文明古国, 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省安阳县出土了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的大量甲骨文, 这种利用锐利器物雕刻在龟板和各种兽骨上的甲骨文字及象形文字, 在记载了宗教巫术、占卜仪式及重大史事的同时, 也给我们提供了最早的图形及雕刻的痕迹。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史记文书, 同时, 又是雕刻版画的雏形。

几千年来, 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与变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道路, 从记录于甲骨的殷商文字, 镌刻青铜器上金文到汉画像石刻, 以及秦代象形印章和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术, 经历数千年的演变, 这种演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版画出现的初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宣传和民间书籍插图, 木刻佛画是当时的主要作品, 佛画将宗教的轮回因果迷信思想加以形象的表达, 并将佛与菩萨的形象与人的性格特征接近化达到普及民众的目的, 这一时期, 以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图为代表作。到宋元时代, 封建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印刷术的发明, 此时的版画已经摆脱了对宗教的依赖, 逐渐取材于民间文学中, 形成民间木刻与宗教画并存势态, 其内容丰富, 风格的独创, 对中国传统版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辽代甚至出现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代, 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 社会的相对安定, 工业迅速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 大量书籍需求, 直接影响了木刻雕版印刷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 以镌刻质朴风格见长的建安派, 以戏曲小说为主的金陵派, 题材开阔, 刻制精美的武陵派, 还有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 多个派系并存争鸣, 使得版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形式上也更加富于创新精神, 手法上突破了单线刻法, 出现了黑白对比的应用, 创作了民族风格的版画特征, 版画到了清代进入了普遍发展时期, 清代的木刻版画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 作品中闪耀着大众的思想与智慧, 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传统风采, 充分反映着人民的愿望, 表达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 并与群众生活和实用装饰相衬托, 受到人民群众喜爱。

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 也有少数套色漏印和铜版刻。独特的木味与刀味使其在中国艺术文化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地位与价值。

从中国传统版画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出版画艺术兴衰决定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决定着版画创作思想与题材范围的选择, 也是版画艺术作品的形式变化与技术进化的推动力。

回顾版画的历史, 目的是印证版画与时代的关系。版画的每一次演变, 其内容与形式都与时代紧密相连, 正如新兴木刻运动的产生, 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我们认识传统的意义在于继承, 新的历史时期为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与升华的契机, 语言的境界更为开阔、具象与写实风格的表达不再唯我独尊, 对传统的造型观的改革使版画语言的表现力更趋丰富, 对内心意象世界的探索与自身外部生存空间的认识加强了创作语言的穿透力。各种新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介入, 则使创作观念的学术性与哲理性更为严谨, 这一切使版画创作随时代变化更加拓展深化了。新的审美与视觉经历, 体现了版画从自在向自觉的过度, 历史的几度沉浮变幻又将自觉的版画向自省的版画推去。

我们常说, 中国版画是历史悠久的, 也是年轻的。说它悠久, 指的是复制版画、传统版画刻上了长长的时光痕迹;说他年轻, 指的是它出现了新的形式:创作版画和新兴版画。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 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又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民主政治实施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等诸方面一步步走向深化, 这种变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从而促进文艺事业蓬勃发展, 迎来艺术创作的最佳空间。他们可以广泛吸收外来各种艺术表现语言的成果, 兼容其他各种风格流派创作方法, 在这种互相学习与碰撞过程中迎来了创作多元化时期的到来, 促进了版画在题材主题和形式风格以及艺术语言方面的丰富多样。新的工具材料的广泛应用扩大了版画品种的范围, 各种表现手法的尝试, 使版画突破了以写实为唯一途径的表现模式, 出现运用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等各式各样表现方式的作品。一个时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对主题思想的深入开拓与重大题材的选择, 已不是版画家的注意范围, 而新的制作技术的钻研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的探索创新, 成了版画家刻意追求的中心。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到今天, 已经具备了多元化创作形态, 各种创作上的尝试基本上已经经历过, 目前的确可用百家争艳来形容。许多版画家在近20年的改革开放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技法技巧, 在思想认识上、艺术水准有了质的飞跃, 已经走过借鉴期, 进入到成熟创作期。

然而就像阳光背后总有阴影一样, 版画创新也没有避开这样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 有一部分版画家, 特别是相当一部分青年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 盲目模仿, 从否定写实传统开始, 沉醉于技巧技术本身, 急功近利, 追求新奇、怪诞, 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内容空洞、形象丑陋的粗制滥造游戏之作, 完全丧失了技艺和艺术内涵。

王琦先生在《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总结了中国版画百年的发展历程并就当今的版画创作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由于目前中国版画艺术创作处于转型期, 在创作思想上虽然-百家争鸣, 但的确没能较好地把握时代的主脉搏, 往往容易陷入具体的技术审美层次里, 心胸还不够辽阔。许多版画作品缺乏-民族性, 版画家们对真实的现实生活缺乏深刻体验, 显得有些浮躁, 因而无法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版画力作。由此可见, 每个版画创作者只有对民族、国家、人民和时代的责任感, 把自己的艺术个性蕴含到民族性中, 与民族性、时代感相融合, 作品才能深入人心和产生很大的影响, 才具有生命力。我们要仰仗传统, 借助时代, 以新的审美角度观察体验社会, 追求深厚的文化素养, 丰富的生活内容, 现代的思想意识, 创造独特的艺术语言, 才能产生具有生命力的版画精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艺术各不相同, 各具优长。愈有民族色彩的艺术, 倒是容易被人们所注意和喜爱。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 他的功绩不仅表现在文学上, 也表现在版画上。鲁迅先生在晚年将不少的精力放在对创作版画的倡导、介绍和扶植上, 被推为中国新兴版画的奠基人和导师。鲁迅精神及他对版画的评论, 在中国版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愈是民族的, 更愈是世界的。因此我们必须走近传统, 挖掘民族独特性, 重视传统, 但要突破传统程式的束缚, 树立创新意识, 要从沸腾的现实生活中的汲取灵感, 从古今中外艺术中汲取营养, 根据个人艺术风格的趋向做锲而不舍的探索。

在知识时代与信息时代的今天, 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归纳和独立思考, 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时代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一般人想象, 要善于获取信息, 冷静观察、判断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物, 要敢于面对和容纳。要充分肯定个性化艺术创造的价值与意义, 把握时代, 走向艺术创新的未来。

摘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版画作为艺术长廊中的古老门类, 正在经历着创新、变革, 本文将从剖析版画历史的角度, 深刻体会把握时代性的重要性, 并试着立足于本土文化, 找出中国版画自己的道路。

关键词:版画,时代性,民族性,创新

参考文献

[1]孙黎《版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琦《回顾与前瞻》美术, 2001, (1) .

希腊神话和传说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篇2

关键词:文明的摇篮;精神的源泉;诗性想象;民族精神;存在境况;现代性价值

古希腊神话和传说宛如天真烂漫的孩童,其中有着丰富的想象、鲜活的直觉和朴稚的思维;古希腊神话和传说又如历经沧桑的智叟,其中饱含着对普遍人性及人类命运的追问和探索。正是由于这种孩童般的纯真与智叟般的深刻形成的奇妙结合,从而使它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希腊神话和传说的无与伦比之处就在于,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真实而质朴、隽永而深刻的;它精炼的内容、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于各个时代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后人对这些素材的每一次创造性使用,都为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散发出绚烂多彩、永不褪色的光芒。因此,在西方文学世界里,希腊神话主题比晚近才出现的主题更为人们所熟知。

希腊神话和传说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之一,是西方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成就。那些千古流传的故事,许多已浓缩成生动的比喻和成语,广泛融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譬如斯芬克司之谜、俄狄浦斯情结、阿喀琉斯的脚踵、潘多拉的盒子等等。在那个人神一体、万物皆灵的世界里,有许多神化了的英雄和史实,反映了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抗争。走近它,你会惊奇地发现:在那个古老的年代,人的想象力竟是如此奇特、性灵是如此自由,大自然是如此神秘;而奥林波斯神山上的诸神却并非圣贤,他们竟然有那么多可爱的弱点,爱恨情仇均惊天动地。后世艺术家根据这些传说,演绎出惊心动魄的史诗与悲剧,创作出具有永恒魅力的造型艺术珍品。

希腊神话和传说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叙述了动人的情节,以优美的描写创造了美妙的意境。在古希腊人的幻想中,晚霞是给女神吻过的牧童的赤颊;山中回响是因为失恋而隐居深山洞穴的女神,她往往听到人声便长吁短叹;池沼里的水仙花,原来是个顾影自怜、抑郁而死的美男子;欣长而窈窕的月桂树,是给太阳神阿波罗追逐而无处藏身的美女的变形;第一个模仿苍鹰翅膀飞天的代达罗斯的大胆幻想,终于使他逃出迷宫、飞向自由的天空……这类想象丰富、意味深长的故事,在希腊神话和传说中举不胜举。远古的希腊人民,尽管其生产能力低,却怀着征服自然的热望和珍视生活的憧憬,所以凭藉艺术的想象创造出这样具有魅力的神话来。

一、“永久的魅力”:文明的摇篮与精神的源泉

希腊神话和传说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它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口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在荷马、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又名《奥德修纪》)是在古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是早期希腊神话的延续和引伸;它不仅是瑰丽的文学作品,也是宝贵的历史资料。赫西俄德的长诗《神谱》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奥维德的《变形记》中也整理和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原生神话、次生神话与再生神话。另外,希腊神话和传说还散见于古希腊诗人萨福、阿那克里翁、西摩尼得斯、品达罗斯等人的诗中;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也搜集了许多,记载在他的著作里;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的作品,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希腊神话的故事内容。

大体上说,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开天辟地、众神的诞生、神的谱系与更迭、人类的起源与神的日常活动的故事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和人是同形同性的,神不仅具有人的形象和性别,也具有人的喜怒哀乐与七情六欲,甚至还有人的各种弱点,譬如心胸狭隘、爱好享乐、任性虚荣、自私暴戾、争权夺利、容易妒忌等;他们还风流好色,不时溜下山与人间的美貌男女偷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健康完美和永生不死的,他们具有惊人的超自然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与命运。奥林波斯山上十二个主要的神是:众神之父兼雷电之神宙斯、天后兼婚姻之神赫拉、海神波赛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兼艺术之神阿波罗、月神兼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爱与美之神阿佛罗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兼匠神赫菲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农神得墨忒尔、灶神兼家神赫斯提娅。这些神实际上是自然力的化身,他们的自然属性都很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他们的社会属性也逐渐加强起来。

在希腊神话中,英雄是神和人所生的半人半神,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英雄传说中讲到个人的,有珀琉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奥德修斯和俄狄浦斯等人的故事,其中尤以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完成的十二件大功最为著名;讲到集体的,则有关于以伊阿宋为首的阿耳戈英雄们寻找金羊毛的远航、以梅里格尔为首的猎取卡利登大野猪的众英雄的故事和特洛伊战争的故事等。实际上,这些英雄都是理想化的人的力量与智慧的代表,他们反映了古希腊人在战胜自然力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勤劳、勇敢与顽强等优秀品质,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识。

希腊神话中还包括一部分关于生产知识的传说,譬如普罗米修斯教人如何造屋、航海和治病的故事。也有一部分神话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欢乐与愁苦,譬如农神得墨忒尔营救爱女带来春冬时序变化的传说。许多神话还反映了希腊人好客的风俗和对于音乐、舞蹈及竞技活动等的爱好。

希腊神话以诗性想象表达了远古希腊人力图诠释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原始观念,曲折地反映了从蒙昧时期到野蛮时期、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的史前史,是对人的存在和人生意义的一种前哲学、前逻辑的思考和诠释。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1](P.28)作为希腊艺术的源头、土壤和母胎,希腊神话不仅揭橥了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发展得最完美的阶段,而且充满了美妙绮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气息,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2](P.29)。因此,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摇篮和精神源泉,是躁动不安的西方思想文化超越性发展模式的内驱力。

希腊神话经历了丰富的时代变迁和历史风云,它几乎成为希腊乃至欧洲一切文学和艺术活动的基本素材。它从传说进入歌咏,从歌咏进入故事,从故事进入戏剧,最后进入通行全希腊的史诗,而且还在罗马文化中生根落户。从此以后,它为自身寻得了进入拉丁文和古德语的渠道,成为全欧洲的文化宝藏。今天,欧美的戏剧、诗歌和其他的文化活动都在滔滔不绝流传于世的希腊神话中汲取新的营养,成为文艺再创造的重要源泉。反映了人类精神风貌的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是美好的、永恒的,它不但记录了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而且库存了人类为争取未来而洒落的汩汩泪水和琅琅笑声。

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最早的艺术结晶和文学样式,对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有人曾形象地比喻道,“两希文化”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哺育西方文明成长的两只丰硕的乳房。以希腊神话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神话学,在20世纪随着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非理性神话的复活又勃然获得了新生,日趋发展成为一门横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国际显学[3](PP.1-7)。

楚图南译本《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是译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古斯塔夫·斯威布(Gustav Schwab,1792-1850,又译作施瓦布)的英译本著作《神祗与英雄》(God and Heroes),它为读者敞开了一扇观察和认识古希腊乃至欧洲文化的窗口。斯威布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取材范围广泛,从多种不同的希腊文献中将凌乱复杂、矛盾歧出的希腊神话和传说加以整理编排,使之前后贯串,形成前后相关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给人类的文化生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二、民族精神的隐喻:世俗个体的自由与人间英雄的荣誉

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曾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神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4]希腊神话和传说正是以隐喻或象征的形式反映了古希腊人意识的真正觉醒。美国著名文化学学者伯恩斯和拉尔夫在其《世界文明史》中说,古希腊人是“这样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崇拜有限和自然,而不是超凡脱俗的崇高理想境界。为此,他不愿使他的神带有令人敬畏的性质,他也根本不去捏造人是恶劣和罪孽造物的概念。”[5](P.216)所以,希腊神话和传说中的神和英雄具有很强的世俗性。首先,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与英雄具有理想人物的自然形体与自然人性,珍视和热爱感性的现实生活。“在古希腊人眼里,理想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6](P.89)“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7](P.92)古希腊诸神与英雄不仅在形体上都强壮、健美,具有一种令人陶醉的肉感与风韵,而且具有人的各种欲望。奥林波斯诸神大多是风月场上的老手,具有强烈的性爱冲动,希腊传说中那些半神半人的大英雄如赫拉克勒斯、忒修斯、阿喀琉斯等就是神灵们思凡恋俗的风流产物;而这些大英雄们也难逃情欲的诱惑,毫不掩饰自己对美丽肉体的占有欲望。荷马史诗里的特洛伊战争就起因于对神界与人间“最美丽” 荣誉的争夺和占有,十年你死我活的民族战争正是起源于对人的自然形体即肉体之美的极力推崇和欲求,以致将其升格为一种民族荣誉加以维护。

世界上有不少民族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是由他活着的时候的行为、表现所决定的。因而有些人宁愿在尘世受苦,以求得死后进天堂,或是来生享福。这种宗教观念,使得他们消极地对待现实生活,安于他们不幸的命运。古希腊人恰恰相反,他们酷爱感性的现实生活,被现实生活的强大魅力所吸引。对他们来说,享受现实生活,就是神的恩赐,他们追求自然的美景、追求物质的享受以及文化艺术的赏心悦目,并衷心地感到愉快和幸福。正因为如此,古希腊人对奥林波斯诸神的信奉几乎完全不具有宗教气息。他们对死后的世界,与其说是冷淡,不如说是厌恶。譬如在特洛伊战争中战死的阿喀琉斯的魂魄曾对奥德修斯说:“与其在地狱中为王,勿宁在人间为奴。”可见,他对死后的世界是极其反感的。正因为希腊人不重视死后而着意在现实,所以他们没有世界末日的观念。

美国著名文化学学者伯恩斯和拉尔夫在其《世界文明史》中对希腊人创造的文化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腊人。没有其他民族曾对自由,至少为其本身,有过如此炽烈的热心,或对人类成就的高洁,有过如此坚定的信仰。希腊人赞美说,人是宇宙中最了不起的创造物,他们不肯屈从祭司或暴君的指令,甚至拒绝在他们的神祗面前低声下气。他们的态度基本上是非宗教性和理性主义的;他们赞扬自由探索的精神,使知识高于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发展到了古代世界所必然要达到的最高阶段。”[8](P.208)古希腊人创造的以追求世俗自由为特征的文化,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自由人”概念;“自由人”不仅享有世俗自由,而且在现实世界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包括欲望、幸福、利益和权利等)。这种以世俗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就是古希腊文化的根本精神。整个一部希腊神话,除少数神祗和传说(如普罗米修斯及其故事)外,行为的动机都不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而是满足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或为爱情、或为王位、或为财产、或为复仇;他们的“冒险”,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健美、勇敢、技艺和智慧,是为了得到权力、利益、爱情和荣誉。在他们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阿喀琉斯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最充分的代表。他那丰厚热烈的情感、无敌无畏的战斗精神,特别是明知战场上等待他的是死神也决不肯消极躲避的人生价值观念都是典型希腊式的。对希腊人而言,战死沙场与其说是悲剧,不如说是一种宿命,他们还不习惯用善恶苦乐的现代伦理观念考虑人生,他们更坦然地面对强弱的纷争、生死的转换和神或命运的任意安排,他们更含混地看待苦难;同时,他们留出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的耻辱和尊严,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神的品性或具有神一样的高贵气派[9](P.10)。别林斯基曾对阿喀琉斯的形象作过这样的评述:“长篇史诗的登场人物必须是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可是,主人公主要必须是通过自己的个性来表现出民族的全部充沛的力量,它的实质精神的全部诗意。荷马笔下的阿喀琉斯便是这样的。”[10](PP.466-467)忘我的战斗精神、温厚善良的情感和捍卫个人尊严的敏感意识,作为三个顶点构成了阿喀琉斯的性格三角形,其中对于英雄荣誉的理解与追求则是这个三角形的核心。

W.格雷在《从荷马到乔伊斯》一书中指出:有三个希腊字母可以代表荷马时代盛行的英雄符码(the heroic code):aristos(英雄本色)、aristeia(英雄行为)、arete(英雄荣誉)[11](P.1)。Aristos的本义是指最优秀者;所谓“英雄本色”是指战时勇于杀戮、平时是堂堂男子汉、航海是舵手,总之是无论在各种情境下都有最佳表现。要成为最优秀者,必须凭借aristeia,即通过勇于开拓冒险的“英雄行为”来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赢得“英雄荣誉”。荷马笔下的阿喀琉斯一旦因愤怒从战争中退出,他就不再具有“英雄本色”,即不再是爱琴海岸的最优秀者了;他不再以冒险精神和“英雄行为”来博取功名,就只配穿着女人的裙裤待在帐篷里歌咏他人的“英雄荣誉”。阿喀琉斯允许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穿戴自己的铠甲参战,是一种重获“英雄荣誉”的悲壮的替代性仪式;他因好友战死而再次愤怒以致重新参战,也是英雄符码使然。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不仅揭开了实施最后高潮的序幕,而且标志着非英雄的阿喀琉斯象征性地死亡后重获了新生。在阿喀琉斯的第一次愤怒中,不仅蕴藏着古希腊人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个人英雄的崇拜,而且包含着他们对个体尊严的极端重视;而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则完全是出于对英雄荣誉的恢复和追求,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独特理解——嗜杀的人间英雄阿喀琉斯不顾神谕“杀死赫克托尔后不久自己也会死去”的警告,勇敢地正视了自己的命运,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英雄本色”与民族精神。

三、人的存在境况的省察:欲望的冒险与命运的抗争

古希腊人以不同于其他民族部落的特殊方式,譬如海盗掠夺、海上殖民、海上贸易、海上移民、内外交战、取消王权、建立城邦等,于公元前八世纪步入了文明时代;酷爱冒险和斗争的征服性格决定了他们自由奔放却躁动不安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他们清明恬静却变幻无常的性情。作为一个海洋民族,古希腊人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富有想象力、充满原始情欲、崇尚力量与智慧的民族性格,也培养了他们注重个人地位和尊严、追求个人幸福和生命价值的文化价值观念;他们被称为人类“正常的儿童”[12](P.29),希腊神话和传说正是人类童年时代天真与浪漫的完整记录。通过诸神和英雄的享乐与追求,希腊神话和传说流露出鲜明的个人意识,展示了生命的个体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透过这些鲜活的艺术形象,人们不仅能够把握古希腊民族丰满而活泼的心灵感觉,而且可以体味到他们在追求生活欲望的满足或与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完整的人性和最浪漫奔放的自由精神。

古希腊神话既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许多故事都寓意颇丰、发人深省,成为后世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包孕着不朽的现代性内涵,譬如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赫拉克勒斯选择人生道路的故事、西绪福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希腊神话认为,人类的不幸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谓“天灾”,二谓“人祸”。所谓天灾是指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天神之父宙斯为了惩罚人类,派美女潘多拉带礼品盒子下到人间,打开盒子从中放出各种灾祸,使数不清的形形色色的悲惨充满大地,唯独把“希望”关闭在盒子里面。所谓“人祸”则是指人类的各种情欲。潘多拉所以降灾人间,也是因为人类被她的美色所惑而接纳了她。所以情欲实在是“万恶之源”;但另一方面,人活着就要追求各种情感和欲望的满足,所以它又是“万乐之源”。幸福与罪恶、快乐与灾祸就这样相伴相随,希腊神话深刻揭示了人的欲望冒险带给人们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人生体验。希腊神话里有关“金苹果”的争夺则是另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传说,这里的“金苹果”代表着古希腊人对色欲、财欲、物欲、权力欲、个人荣誉等等生活欲望的追逐,他们为了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往往是全力以赴,犹如飞蛾扑火一般拼命,即便自己死掉或招致灾难也在所不惜,而由此带来的纷争与杀戮便具有了一种盲目的性质。近乎完美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独自一人静坐在营帐中拒绝出战的日子里,曾就战争与荣誉问题作过深入地反省:这个从来自信天下无敌的勇士,自己虽不惧怕战场上的残酷激战,但他一想到战场上无数生命的无谓夭折,对战争的必要性和死亡的含义发生了从未有过的怀疑,对自己视若性命的荣誉和高贵也产生了质疑。正是有了这种深沉思考和自觉意识,才使战场上凶猛残忍的阿喀琉斯转瞬之间被特洛伊老王的跪求所感动,显示了富于人性光辉的同情心对暴戾“愤怒”的强大消融力。

神话故事的特点是隐喻。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天才的臆测和机智的隐喻,譬如在有着健美身躯与高强武艺的民族英雄阿喀琉斯身上留下一个致命的弱点——阿喀琉斯的脚踵,将无畏的性格与致命的弱点相统一,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自己民族精神的辩证认识和深沉思考:“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体现了古希腊人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曾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但阿喀琉斯式的自由放任、漫无矩度的个人主义也给西方社会带来难以治愈的社会痼疾;对于个人权利、个人能力、个人智慧的体悟与运用一直都是西方社会前进的助推力,但是个人本位思想又像一把“达摩克利斯的剑”始终悬在西方人头上,影响和制约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与人际关系。在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个美少年那喀索斯,他只钟爱自己而蔑视周围的一切,爱神阿佛洛狄特为惩罚他,使他爱恋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这则神话作为一种隐喻,同样表现了对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由此可见,希腊神话本身既是民族的,又包含着普遍的人性内容;民族的特性展现得越充分,它所显示的人性内容也越发深刻。因此,希腊神话不仅构成希腊艺术的土壤,而且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母题,后来的许多文学经典都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讲述着古希腊讲述过的一些故事。

希腊神话中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命运的冲突,其中虽有神衹对命运的主宰,却并不宣扬对所谓唯一真神的虚幻信仰而把人引向彼岸世界,而是通过对现实的抗争把人(神)引向理想的现实;神灵也并非是与人不同的另一种存在,他们过的也是现世中的生活,也和人一样受到高悬在头顶上的命运的支配,譬如乌剌诺斯、克洛诺斯和宙斯都是通过反抗建立了自己的神界。希腊神话里有对命运的妥协,但主要是颂扬与注定的命运进行抗争的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希腊神话中的许多神衹和英雄都具有这种反抗精神:小埃阿斯亵渎雅典娜神庙,被雅典娜用雷电击毁航船落入海中,临死前仍不肯屈服,声称即使全体神衹联合起来毁灭他他也要救出自己;西绪福斯智斗死神,敢于欺骗宙斯和坦塔罗斯,结果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山林女神绪任克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宁肯变形为草木也决不为人妻,为此付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代价;至今还震撼着人们心灵的俄狄浦斯悲剧故事,则向人们揭示了人类从必然走向自由是一个艰险多难的历程。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这是希腊神话和传说蕴藏的永恒性启示和现代性价值。

古希腊悲剧终极性地生存着原始的真理语言,是宗教、艺术、哲学还没有分裂之前的意识形态的母体,是无法被后世的概念性语言相消融的原始意象。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我们却由于天性的轻浮而漠视它的存在,以为人类自身的理性力量可以克服一切命运的制约,“只有当我们被迫进行思考,而且发现我们的思考没有什么结果的时候,我们才接近于产生悲剧。”[13](P.279)当现代人发现科学和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和目的性只是一种妄念,因果律并不能到达事物的至深本质,科学乐观主义便走到了尽头;反传统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应运而生,从亚理士多德开始的西方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在二十世纪遭到了严格地怀疑与深刻地反省。人类从远古走向现代的过程,也是包含进步与失落的双向过程。理性驾驭和升华着情感,而情感总想摆脱理性的控制,一旦理性露出破绽,情感便如脱缰野马奔腾而出。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发现,曾使近代人坚定不移地认为整个宇宙是按照一些简洁公式、定理来运转的,因此,理所当然地,人的生活(包括内心生活)都应当遵循某种理性的秩序,就象地球必然围绕太阳旋转一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同自然科学相结合筑起了理性的审判台,维护着从自然到社会乃至内心生活的秩序。但是,古典人道主义的虚幻性很快被社会矛盾所戳破,两次世界大战的无情现实,摧垮了理性的堤坝,西方人发现自己被现代科学所异化,失去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希腊神话所反映的古代人自由奔放的感情生活犹如一束强光重新照亮了现代人贫乏苍白的内心世界。他们发现,希腊神祗或英雄的那种为所欲为的自由人性,都是人类欲望的隐喻表现。现实主义文学近似现实生活的描写,使得人们被压抑的欲望远不如在神话中表现得集中和强烈。因此,神话艺术“恰恰为现代的畸形与片面化提供了最好的补偿”(荣格语)。人们在贫乏的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情感和欲望的满足,在神话艺术世界中得到宣泄和满足[14](PP.34-35)。

参考文献

版画艺术的创作思想与时代性 篇3

一、版画艺术的起源与历史回顾

(一)版画艺术的起源

版画艺术起源与雕版印刷技术的产生有着非常紧密联系,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雕版印刷技术产生最早的国家。版画艺术在中国有着较长时间的发展,从青铜器的刻画到唐代雕版印刷术的产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至今,从中也可以看出版画艺术是随着时代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版画艺术最早主要是应用于宗教宣传,或者是民间书籍中的插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木刻佛画。木刻佛画将宗教抽象化的思想形象化的呈现出来,并且将佛的实际形象和任务特征生动化对民众进行展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版画艺术也逐渐摆脱了宗教的限制和依赖,版画艺术创作内容越来越为丰富,创作风格也有了多元化的特点,在宋元时期中国版画艺术得到了良好发展契机。明代是中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因为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社会局面较为稳定,多种产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也逐渐产生,社会发展对书籍的需求量增加,对于木刻雕版印刷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更多要求。其中最佳具备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西厢记》,在戏曲小说中进行插图处理,中国版画艺术在创作手法方面打破了单线刻法的限制,使得版画艺术更加具备民族特色。

(二)历史回顾反思

对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从中可以了解到版画艺术的兴盛和衰落与历史条件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社会环境会限制版画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素材选择,对于版画艺术的形式和创作技巧也有着较深影响。版画艺术在明代时期之所以可以取得良好发展成就,是因为明代各行业发展迅速,社会环境也较为稳定,该时期的版画艺术作品中可以了解到时代的特点,以及当代人的审美方式。了解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其目的就是在理清版画艺术与时代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版画艺术的每一次发展、进步,版画艺术形式和内容都会与时代息息相关。加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在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华。现阶段版画艺术创作中,语言境界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表达风格更加丰富,版画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的有效提升。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和特点对于版画艺术发展也有着较深影响,版画艺术只有具备时代性才能不断发展。

二、版画艺术创作思考

(一)现阶段版画意识创作局面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众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绩,众多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整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取得了良好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为艺术创作发展提供了自由的、广阔的空间。版画艺术创作人员可以吸收多种艺术表现语言,对多种创作风格进行融合,在吸收和碰撞的过程中推动版画艺术发展。创作人员在对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尝试,写实也不再是版画艺术唯一的保险路径,出现了一些夸张、象征等众多表现方式的版画艺术作品。现阶段版画艺术创作人员更多的是追求新的版画艺术制作技术,以及找寻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中国版画艺术创作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创作形态,无论是从思想认识还是从艺术创作水平方面进行分析,中国版画艺术都有了较大的飞跃,已经逐渐步入成熟创作阶段。

(二)中国版画艺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中国版画艺术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就,但是对于版画艺术创作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很多年轻人员受到西方现代思想的冲击,导致在版画艺术创作过程中没有注重民族特色的体现,以及自身创造性的发挥,盲目性的进行模仿,版画艺术创作具备了功利性特点,导致很多劣质的版画艺术作品产生,这些作品内容缺乏,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的艺术内涵可言。现代版画艺术创作人员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需要保持冷静,利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自身创作思路进行调整,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版画艺术创作需要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自身创新思维的发挥,这样才能使得版画艺术创作具备民族特色,促进版画艺术作品感染力提升,促进版画艺术不断发挥发展。

(三)版画艺术发展

版画艺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但是也需要对传统进行继承。因为传统版画艺术作品中存在很多的内容和创作形式值得借鉴,但是创作人员不能机械式的照搬照抄,而是需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造,否则对传统的应用会起到相反的成效。要以传统为基础,融入时代的特征,从新的审美角度去体验社会社会,利用现代化思想,创造独特的版画艺术语言,这样才能使得版画艺术跟紧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向新的层次发展。版画艺术作品需要具备民族特色,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让时间去见证作品的优质性,让艺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版画艺术在我国有了较长时间发展,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就。对版画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了解到版画艺术发展与时代有着非常紧密联系,所以创造人员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也需要注重时代性的体现。要冷静、理性的把握创作思想,对传统进行继承,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版画艺术得到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

摘要:中国版画艺术意境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经过众多人员的不断努力也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就。人们在对版画艺术进行创作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时代特征,使得版画艺术可以具备时代性的特点。本文就是对版画艺术的创作思想与时代性进行浅显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促使我国版画艺术可以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版画艺术,创作思想,时代性

参考文献

[1]李基.复数性——版画艺术的“双刃剑”[J].大众文艺,2015(04):15-16.

[2]袁靖轶.浅析版画装饰性的表现[J].戏剧之家,2015(18):27.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教育论文 篇4

[Abstract]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modernity are the two attributes of ethnic education.The dialectical re1ation existing between the two i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which acts as an ag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l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thnic education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connotations of the two attributes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Key words] ethnic education;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modernity;dialectical relation

传统性与现代性是民族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是推动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因。如何认识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对正确把握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对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的解释为:“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体现人的共同体特殊本质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系。传统一般都是人们生活中最权威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在一定民族或区域的思想、道德、风俗、心态。审美、情趣。制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具有极其宽泛的内涵。传统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群体性。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但并未保存下来的东西是不能称为传统的。”①因此,笔者认为民族教育的传统性是指民族教育中由历史流传下来的。体现民族群体特殊本质方面的属性。

关于什么是教育的现代性,各种教育工具书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汉语大词典 中,“现代”是指“现在这个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现在这个时期”。《实用教育大词典》中对现代教育有3种解释:(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新教育’和‘进步教育’的统称。(2)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科学进步基础上的教育,以科学知识为内容,并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强调群众性、普及性,随着现代牛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要求,具有开放性、国际性。未来性的教育。(3)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传统的’‘旧的’相对立,表示适合当今社会生产体系、文化体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观念、形态和特征。它所指示的具体内容是随时代而不断变化的,并因社会制度、国家。民族的差异而有各自的特点。”

现代教育与教育的现代性有一定的联系,现代性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属性,之所以是现代教育,应该是以现代性显著而著称。因此,所谓民族教育的现代性是与其传统性相对应的,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生活方式变化等方面的属性。因此,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代表民族教育的历史性、民族性以及独特性,而民族教育的现代性代表民族教育的科学性。开放性和未来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分别体现了民族教育的两个重要的不同属性,分别解释了民族教育在时空上的不同特征。其实传统性与现代性不仅仅是民族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应该说还是人类教育共有的属性。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有传统性与现代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传统性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教育之个性所在,现代性是其共性之处。由于教育具有传统性,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育才有所区别。所以,科学地认识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属性,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民族教育更是如此。

二 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对民族教育定性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而不是其他性质的教育。即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并应采取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②。因此,传统性与现代性是新中华民族教育性质的核心部分。纵观民族教育发展史,几乎每一次民族教育改革,都是其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一次碰撞与抉择。不是强调传统性而忽略现代性,就是强调现代性而忽略传统性,久而久之,形成了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复杂而艰难的普遍印象。其中当然有多种制约因素,但是能否妥善处理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确体现了民族教育的不同属性,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和排他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差异就是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矛盾都有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与斗争性(对立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还要求我们,具体矛盾具体分析,既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又要看到矛盾的斗争性,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同一性,也具有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的斗争性,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是以其现代性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民族教育的现代性,也就没有民族教育的传统性。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现代性的纯粹传统性的民族教育是不存在的,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必须是在不断更新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同样的道理,民族教育的现代性仍以其传统性为存在的条件。没有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也就没有民族教育的现代性。现代是传统的延续。是传统的“扬弃”,没有传统性的纯粹的现代性民族教育也不存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积淀着精华和糟粕,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纯粹是精华或糟粕,没有哪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在完全排斥或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具有内在的。缺一不可的依存关系。

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黑格尔说:“所谓对立面,一般就是在自身内即包含有此方与其彼方,自身与其反面之物。”①正如化合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化合,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一样,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中有其现代性,现代性中有其传统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为自身的对立面。传统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传统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汲取现代的养分而得以积淀下来的东西,而不是纯粹远古的、丝毫没有改动的传统性。同样,现代性中也有传统性,没有传统性的。完全割断历史的现代性是不存在的,现代性是传统性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结果。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概念本身也是相对的概念,过去的现代性则变成今天的传统性,今天的现代性将变成明天的传统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

其次,传统性与现代性作为民族教育的两个不同属性,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对立性,即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斗争性”。

在现实中,传统性的强化有阻于现代性的体现,现代性的追求有碍于传统性的继承;或是从民族的、传统的角度反对现代性,或是从现代性的角度否定传统性等等。比如,民族教育中的民族语文教学与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之间就有明显的排他性。从加强民族教育传统性的角度,民族语文教学非常重要,课时越多越好;从增强民族教育现代性的角度,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很重要,不能不学好。民族语文与汉语。外语之间,既然有区别。有差异,就有对立,就有矛盾,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分别体现民族教育两种不同的属性,甚至是两个方向的时空特点,一个指向于过去,另一个指向于现在或未来;一个体现个性,另一个代表共性。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区别、二者的斗争性,不能主观地、唯心地抹煞区别,更不能混为一谈。

再次,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力量关系是不平衡的。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力量及其地位,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里表现得有所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华民族教育初创和奠定基础阶段,根据《共同纲领》、《》和《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精神,在扶植传统性。体现民族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单独创办学校,在民族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没有语言文字的民族给予创造文宇等等。因此,全国少数民族学校及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这一时期,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体现得很明显。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等的影响,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等民族教育的现代性逐步凸现出来。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力量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是静态的、静止的。

三 正确认识传统性与现代性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科学的认识,才有正确的实践。对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和解释,有利于帮助我们纠正过去用孤立的、静止的、对立的观点看待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矛盾的做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避免出现激进的现代主义或者狭隘的传统主义的极端倾向。

比如,在民族语文教学与汉语、外语教学的矛盾中,人们常常用孤立的、静止的、对立的观点去看待它们,甚至人为地、主观地扩大它们之间的对立性、斗争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民族语文。汉语和外语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只是研究利用得不够而已。比如,朝鲜语和汉语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学习朝鲜语对学习汉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蒙古语文和日语之间也有许多联系,学好蒙古语文对学习日语也有很多帮助。民族教育发展至今日,关于民族语文、汉语、外语教学,与其简单地做出哪一个更重要的结论,到不如研究探索如何协调发展更具意义。

再如,人们常常以某一个时期的民族教育工作和经验,来反驳另一个时期的民族教育工作和做法,甚至简单做出“滑坡”、“低谷”等结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传统性与现代性、普及与提高、规模与质量等之间的矛盾不平衡,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也不同。如上所举,20世纪50年代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和21世纪初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都不能简单地相提并论或相互对立。因为它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背景不同了,它们的内涵、地位、力量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就双语教学而言,也许从学生数量上来讲是“滑坡”或“低谷”,但是从师资、教材、质量以及学生的能力而言一直是持续发展的。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科学地分析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传统性的重要,又要看到现代性的紧迫,既要看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方,又要看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矛盾发展中的重点。

长期以来,无论在民族教育理论界还是在民族教育实践中,传统(民族的、个性的)性和现代(普遍的、共性的)性之间的矛盾忽隐忽显、忽急忽缓,始终没有停止过。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对矛盾似乎要激起新的一层浪。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旗帜下,保护传统、崇尚个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民族教育的传统性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着民族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林.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4.

上一篇:新高考方案历史教学下一篇: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