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像分析

2024-06-03

征像分析(精选三篇)

征像分析 篇1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2012~2014年X线片出现钙化乳腺癌237例。均为术前行乳腺X线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女性,单侧单发,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6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扪及肿块并逐渐增大,肿块触及不规则,质地较硬,活动度欠佳,部分可见酒窝征、橘皮征及乳头凹陷。病理科医生在病变钙化区取材、包埋、切片和诊断,所有病理切片由同样两位病理科医师进行诊断。

1.2 方法

采用美国LOARD公司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系统获取所有患者双侧乳腺头尾位和内外斜位图像,必要时行点压放大。参照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5],对乳腺钙化的形态、分布进行分析。根据文献[1]报道将钙化数目分为≥20、<20两组,钙化伴随情况分为伴致密影、肿块、结构紊乱。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采用两组或多组频数分布的检验,变量间的关联采用Pearson列联系数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分型及X线征像统计分析

237例乳腺癌中导管原位癌36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19例、浸润性导管癌182例。不同阶段乳腺癌钙化形态、分布、数目及伴随情况在乳腺恶性病变不同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附表。

2.2 X线钙化征像结果

导管原位癌(图1)最常见钙化征像:细小多形性(16/36)、成簇分布(18/36)、数目<20枚(34/36)、钙化伴致密影(19/28);较常见征像:线样(8/36),叶段分布(10/36)。

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图2)最常见钙化征像:线样(8/19),叶段分布(9/19),钙化数目≥20枚(14/19),钙化伴结构扭曲(8/19);较常见征像:细小多形性(4/19),成簇分布(7/19)。

浸润性导管癌(图3)最常见钙化征像:细小多形性(116/182),成簇分布(87/179)。钙化数目<20枚(150/182),钙化伴肿块(110/182);较常见征像:线样(26/182),区域性分布(79/179)。

例(%)

注:1)线状分布浸润性导管癌3例,其他乳腺癌0例,未列入统计表中;2)导管原位癌8例为单纯钙化,无伴随情况,未列入表中

乳腺外上限见叶段分布细小多形性钙化,数目>20枚,钙化区域腺体密度局部增高,边缘不清

乳腺乳头后区见叶段分布细小多形性、线样钙化,数目>20枚,钙化区域上部结构扭曲

乳腺上限略偏外见略高密度分叶状肿块,内见成簇分布细小多形性钙化,数目<20枚

3 讨论

3.1 不同阶段乳腺癌特点

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stiu,DCIS)是指一类限于导管基膜以内无间质侵袭的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MI)单个浸润病灶最大直径不超过2mm,或者3个以内浸润病灶每个不超过1 mm,认为其仍是非浸润癌。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由异型乳腺上皮发展而来,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乳腺DCIS和DCIS-MI属于早期乳腺癌范畴,大多无临床症状,预后较好,但部分DCIS可能最终进展为浸润性导管癌[6]。研究3者钙化征像对于乳腺癌治疗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DCIS、DCIS-MI以局部手术治疗加前哨淋巴结清扫为主,DCIS-MI具有转移潜能,根据病理必要时需化疗,IDC多以保乳手术加前哨淋巴结清扫、改良根治手术为主,同时进行放化疗,内分泌、靶向治疗。影像学为临床术前给予提示性诊断,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及治疗方案。微钙化作为乳腺癌唯一的X线征像或重要的伴随征像,对诊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分析乳腺微钙化的特点有助于评估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浸润性倾向[8,9]。

恶性钙化的起源:导管的微钙化一般位于终末导管小叶内或外,由于钙化位于导管内,常呈线状或区域性。钙化形态也呈线状或分支状。如钙化位于增生或恶变上皮细胞形成的导管腔内,边界不规整,形态各异,小的不定形或颗粒状钙化也可出现在有病变的小导管内,尤其是导管增生、非典型增生和导管原位癌[10]。由于IDC钙化X线表现以往研究较多,本研究着重分析前两者钙化表现,从病理角度探讨影像特征,提高其检出率。

3.2 钙化形态

DCIS X线上以细小多形性,点状钙化为主,杆状钙化以短杆为主。DCMI与DCIS类似,部分病例长杆状钙化比例可能稍高些[11]。本研究中DCIS细小多形性居多占16/36(44.4%),线样钙化较多占8/36(22.2%),和报道相符。其组织学分级在钙化形态上有差别,HOLLAND等[12]总结线状或分枝状钙化为分化差、粉刺型DCIS;细小颗粒状钙化为分化良好DCIS,无坏死灶。文献中出现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征像的DCIS浸润性生长的可能性更大[13]。日后需进一步对DCIS进行分级研究。DCMI线样居多占8/19(42.1%),因此分化差、粉刺型(高级别)DCIS具有发展为DCMI的潜质,X线表现为线样、线样分支状钙化。IDC钙化多为各种形态混合存在,呈小杆状、分叉状、泥砂样及混合性。而IDC细小多形性居多116/182(63.7%),根据BI-RADS钙化分类其为高度可疑钙化,也可根据其他征像诊断。

3.3 钙化分布

DERSHAW[14]等发现65%导管原位癌呈多中心生长。在X片中当一处可疑微钙化被确认后,还应仔细查找其他可能存在的可疑簇状微钙化。因此DCIS多为成簇分布18/36(50.0%),根据多中心分布可表现为叶段分布10/36(27.8%)。DCMI的钙化范围更广,叶段分布较多9/19(47.4%),和DCIS叶段分布较相似。IDC X线上常为成簇或段样,而本研究中成簇分布居多87/179(48.6%),可能和肿瘤坏死出现钙化有关。亦有报道[15]80%的IDC可伴有灶性DCIS,是因为DCIS是IDC的非专一性前体阶段,其钙化分布与IDC可一致。

3.4 钙化数目

一般认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是导管原位癌进展为浸润性癌过程的中间阶段[16,17,18]。本研究中DCIS<20枚为多34/36(94.4%),DCMI≥20枚居多14/19(73.7%),DCIS向DCMI发展,病变进展,钙化数目增多。IDC<20枚为多150/182(82.4%),由于其浸润性生长方式,较多形成肿块,内出现肿瘤坏死或分泌,X线表现钙化数目比DCMI少。

3.5 钙化伴随

X线上DCIS多伴有局部腺体密度稍增高,致密影境界欠清,密度较均匀。本研究中DCIS伴致密为多占19/28(67.9%)。报道提出DCMI相关征像如结构扭曲、小梁结构增宽等的出现显著高于DCIS[7],本研究DCMI伴结构扭曲为多占8/19(42.1%),提示病变向导管外侵犯,但范围局限,仅出现结构改变。IDC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肿块伴钙化较常见[19]。本研究中浸润性导管癌肿块为多占110/182(60.4%),钙化可位于肿块内或肿块边缘和周围,肿块呈不规则形、密度增高、周缘伴或不伴毛刺。

DCMI进一步发展,会演变为浸润性导管癌,但并不是所有的DCIS都会发展为浸润癌[20]。通过分析乳腺癌不同阶段X线钙化征像得出:DCIS钙化多表现为细小多形性、成簇分布钙化,数目较少,多伴有致密影;DCMI表现为线样、叶段分布钙化,数目较多,出现结构紊乱较多;IDC表现为细小多形性、成簇分布钙化,数目较少,出现肿块较多。根据不同阶段乳腺癌X线钙化进行诊断与鉴别,更好地为临床乳腺分期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乳腺癌影像学资料。

摘要:目的 研究钙化在乳腺癌不同阶段X线征像。方法 收集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出现钙化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277例,回顾性分析钙化X线征像,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乳腺癌钙化形态、分布、数目及伴随情况在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浸润性导管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钙化X线征像初步鉴别不同阶段乳腺癌,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征像分析 篇2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T and X-ray diagnosis of active tuberculosis clinical valu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70 patients with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CT and X-ray diagnosis,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Results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X-ray diagnostic accuracy of 50 cases, the correct rate of 71.4%, CT correctly diagnosed 60 cases, the correct rate of 85.7%, CT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was highe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p <0.05). Conclusion X-ray diagnosis of active tuberculosis have some clinical value, CT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is higher, in clinical work, X-ray and CT can be applied to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to improv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of TB.

[Key Word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active tuberculosis diagnosis

肺结核是常见的呼吸道慢性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中青年人群感染为主,早期临床及时准确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1]。X线检查被认为是肺结核早期诊断的理想方法,但是下肺结核缺乏全身症状,X现表现多样,病变位置及病理类型难以确诊,随着体层摄影术的发展,CT逐渐应用于肺结核的诊断,CT是一副三维构想图,可以更好的了解胸内的患病组织及病变部位,本文介绍我院应用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并与X线诊断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在29~59岁之间,平均(47.4±4.8)岁,临床均有慢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症状,同时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中毒症状。

1.2方法 患者入院均经痰涂片培养、血沉、结合抗体、PPD实验室检查确诊,均行常规胸部正位片及CT扫描,CT扫描机采用GE螺旋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200mA,层厚3.0mm,每层扫描时间为0.8s,重建层面厚度为1.25mm,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以提高检查成功率,扫描前获得定位图像[2],以整个病灶为扫描范围进行轴位扫描,以图像作为病灶增强前的参考图像。X线机为以色列800mADR,最大电流为300mA,正位胸片为90~100kV,100mA,照射时间为0.06~0.1s[3],侧位片85~95kV,照射时间为0.2~0.3s,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及各自影像学特点。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诊断方法比较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法比较

在本组患者中,X线诊断正确50例,正确率为71.4%,CT诊断正确60例,正确率为85.7%,CT诊断正确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呼吸道常见疾病,早期及时诊断对治疗尤为重要,肺结核的X线和CT表现迥异,诊断时要注意鉴别。症状典型的肺结核诊断不困难,但是很多肺结核症状不典型,随着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等多种因素[4],不典型肺结核的病例越来越多,多数无明确临床表现,痰菌阳性率较低,PPD试验假阳性率高,其多发病灶、支气管增厚,官腔狭窄是特征性表现,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提高诊断正确率[5]。CT对支气管增厚、早期炎症、支气管播散、纵膈淋巴结转移、局限胸膜增厚诊断正确率较高[6],对于胸片检查的隐蔽性病灶哪呢过充分暴露,其最大的优势是能显示早期病变和微小病变,活动性飞机和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影,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能反映周围干酪样坏死和反应性炎症,在病灶内散在点状钙化,特别是肺门不明显的实变中[7],可以见到钙化灶支气管播散伴有多发性小空洞是活动性肺结核的特征性表现。胸部X线作为肺结核检查的主要手段,被广泛应用,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以青壮年多见,发病部位以两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多见,表现为肺内小片状,片状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病变不同,肺内显示阴影不同,可以产生薄雾状、磨玻璃样阴影,,还可出现类似蜂窝状改变,部分伴少量纤维条索影,后密度逐渐升高,边缘清晰,个别患者出现空洞影,以不规则空洞多见[8],肺内血行播散形成粟粒样结节状影,肺内出现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也是常见征象。活动性肺结核需要与肺脓肿、弥漫性肺泡癌、结节病、尘肺鉴别诊断,如周围性肺癌CT增强值>30Hu,结合病灶CT增强值不超过20Hu,结节病病灶主要在支气管周围,少数弥漫分布,结节大小不抑制。影像学检查在肺结核诊断中作用肿大,X线检查可以作为评价肺结核的第一步,胸部CT检查可以进一步评价高度怀疑结核病灶。X线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有一定的临床价值,CT的诊断正确率更高,在临床工作中,可应用X线与CT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结核病的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王相武,彭红胜.胸x线片诊断肺结核影像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08,29(11):917.

[2]赵雪梅,耿进朝.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杂志,2009,20(1):lO.

[3]陈友三,刘士远,谢丽璇,等.综合性医院肺结核的CT诊断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5);610—613.

[4]张萍.活动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征像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8):1037—1039.

[5]杨海明,王积良.老年肺结核并发肺癌9O例诊治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5):572—573.

[6]Raoof S,Amchentsev A,Vlahos I,et a1.Pictorial essay:muhinodulardisease a hiIgh —resolution CT scan diagnostic algorithm[J].Chest,2007,129 :805—815 .

[7] Pipavath SN,Sharma SK,Sinha S,et a1.High resolution CT(HRCT)in miliary tuberculosis(MTB)of the lung:correlation withpul monary function tests&gas exchange parametersin north Indianpatients[J].Indian J Med Res,2009,126(3):193—198.

征像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我院2006-201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肉瘤患者8例, 均为女性, 年龄15~56岁, 其中哺乳期妇女1例。所有患者均以乳房发现肿块而就诊, 肿块直径4~8cm,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了钼靶X线检查及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检查,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

1.2 检查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姿势, 乳房同侧的上臂应高举置于头部, 对乳房较大者, 应使受检者的身体稍偏向对侧, 对乳腺进行横切面, 纵切面扫查, 外至腋前线, 内至胸骨柄, 上至锁骨下, 下至乳房下缘, 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 边界是否清晰, 包块周边是否有小分叶、毛刺、强回声晕、边缘成角, 病灶后方情况 (衰减或增强声影) , 内部结构 (回声, 钙化) , 内部血流形态分布是否规则及数目, 按Adler方法分级:0级为无血流;Ⅰ级为点、短棒状血流;Ⅱ级为一个断面上1~2条血管, 其长度<病灶的半径;Ⅲ级为>3条血管或弥漫性网状血流。

1.3 仪器

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HD 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7.5~12MHz。

2结果

2.1 临床表现

8例患者均在3~6个月内肿块迅速长大, 部分有囊性感,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肿块大者见皮肤菲薄, 皮下静脉怒张。

2.2 钼靶X线表现

8例肿块边界光滑、锐利, 呈分叶状7例, 分叶较大;呈类圆形1例;间充质肉瘤肿块密实5例, 较均匀;叶状囊肉瘤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3例;其中间充质肉瘤肿块内可见, 结节状, 粗大条索状钙化3例;局部见有粗大血管影5例;3例肿块较大者其皮肤、皮下脂肪层可增厚。

2.3 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表现

8例患者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 肿块较大, 呈类圆形1例, 呈大分叶状7例;间充质肉瘤肿块内部呈实性不均质回声5例, 其中3例肿块较大者内部可见大小不一, 无回声或低回声, 2例肿块内可见结节状强回声, 形态不规则;3例叶状囊肉瘤肿块内以实性为主的混合性回声, 可见粗大纤维分隔及不规则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显示, 8例肿块内部血流丰富, Adler分级为Ⅲ级, 血流形态不规则, 可见穿支血流。

2.4 病理学检查

间充质肉瘤5例, 其中纤维肉瘤3例, 脂肪肉瘤2例;叶状囊肉瘤3例。

3讨论

乳腺肉瘤远较乳腺癌少见, 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5%~3%。乳腺肉瘤又分为叶状囊肉瘤、间充质肉瘤、癌肉瘤和恶性淋巴瘤4大类, 其中以叶状囊肉瘤发病率稍高[1], 本资料以间充质肉瘤发病率稍高。由于乳腺肉瘤发病率低, 其影像学诊断缺乏特征性, 与良性肿瘤鉴别较为困难, 诊断率较低。8例患者明确诊断2例, 诊断准确率为25.0%, 远远低于乳腺癌92%~96%的诊断准确率[2]。乳腺肉瘤发展一般有2种可能, 一是原有静止肿瘤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 另一种为一开始肿瘤就迅速生长。

间充质肉瘤包括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骨肉瘤等。间充质肉瘤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5%~1%。可直接发生自乳腺结缔组织, 也可来自乳腺内已经存在的分叶状纤维腺瘤内的结缔组织, 以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较常见, 偶见有乳腺骨肉瘤的报道[3]。间充质肉瘤患者往往有良性肿瘤 (如纤维腺瘤) 病史。

叶状囊肉瘤为双组织性肿瘤, 肿瘤来自乳腺的上皮组织及结缔组织。其与乳腺纤维瘤的不同在于结缔组织的增生失调并超过上皮组织, 逐渐形成不典型状而发展成为肉瘤变性。叶状囊肉瘤分为4型:Ⅰ型为导管内增殖性纤维腺瘤, 即分叶状纤维腺瘤;Ⅱ型结缔组织分布相当规则, 细胞内无异常细胞核, 但呈束状排列, 并可见到坏死或黏液样变性;Ⅲ型与Ⅱ型的差别在于结缔组织细胞排列不均匀, 并见异常细胞核, 但无异常细胞分裂, 可能见到组织化生;Ⅳ型为恶性肿瘤。

乳腺X线片上, 间充质肉瘤和叶状囊肉瘤可显示为类圆形, 分叶状致密影, 部分内部回声均匀, 部分内部回声不均匀, 灶内可有结节状钙化, 边缘光滑, 清晰, 病灶边缘可有明显分叶, 局部皮肤可增厚, 患侧血管增粗。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显示类圆形、分叶状实质性肿块, 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不均匀, 可见形态不规则结节状钙化斑, 这需与良性肿瘤中出现团状、爆米花状钙化相鉴别;部分肿块内部可见大小不一, 形状不一的无回声或低回声, 肿块局部皮肤增厚, 回声稍强;肿块内血流丰富, Adler分级为Ⅲ级, 形态不规则, 可见穿支血流信号。

乳腺肉瘤在乳腺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低, 临床诊断认知程度低, 术前诊断困难, 本资料通过对8例乳腺肉瘤患者的分析, 对于生长快、呈分叶状、类圆形、大的、边缘光滑锐利及血流丰富的乳腺肿块应该考虑到乳腺肉瘤。

参考文献

[1]曾莉, 宫殿政.钼靶X线诊断乳腺肉瘤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0, 16 (9) :543.

[2]胡聪.临床斜视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4.

上一篇:边远乡村下一篇:语文名师的教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