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一致

2024-06-28

目标一致(精选七篇)

目标一致 篇1

一、导入贴近目标体现价值引领

一堂课从导入开始。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就要思考如何贴近育人目标。如果仅仅是为导入而导入,只是切入了一个话题,那么,导入与育人目标的达成之间通常会脱节,甚至是背道而驰。以下以《自强新政》一课的两次导入比较为例。

A导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自然经济体系逐渐解体,与此同时,新的成分在潜滋暗长。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开展了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文祥等满族亲贵,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大员。除了李鸿章,所有的代表人物始终未能与洋务运动相始终,李鸿章的后半生是洋务运动的缩影。

B导入:1872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从上海启程赴美,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这批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学子是中国近代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战、1894年中日海战中阵亡,也出任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以及出任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改变他们命运的正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

显然,A导入意在用李鸿章这个人物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这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好,但遗憾的是新课尚未展开,教师就给洋务运动下了定论,将洋务运动定性为只是政府的保命行为,很难让人感觉到其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开创性作用。

B导入则通过屏显历史照片和教师旁白的方式,通过早期官派留学的显著成效来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自然也为后面达成对洋务运动的肯定评价及理解、认可洋务派积极探索的核心目标奠定基础。而这样的导入,教师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如运动的内容、运动的影响等)都是可以再次被利用的,可以成为贯穿始终的情境之一,对育人目标的达成非常有帮助。

二、提炼升华总结彰显学科价值

总结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通过对整课内容的归纳整理,提炼升华出知识背后的课的“灵魂”,凸显出历史教学的价值,实现育人目标的内化。以下以《自强新政》一课的两次总结比较为例。

A总结:洋务运动是世界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的潮流冲击古老天朝的必然结果,它顺应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但不能完全摆脱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B总结:在世界现代化的大趋势面前,洋务派以“新政”的形式给出了中国人的回应,他们将“西学”的外延和内涵进一步扩大,虽然最终失败,但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洋务运动试图完成从封建专制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的变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无疑在当时有着积极而进步的作用。而洋务派打破陈规、学习西方,这种自强、进取、抗争的精神,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不会因此而终结。

A总结对洋务运动的影响评价功过各半,平分秋色,很难看出本课体现出的在新史观引领下的对洋务运动的客观评价。而B总结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不足,但将更多的笔墨落在肯定其进步之处,并且最终的落脚点落在“洋务派打破陈规、学习西方,这种自强、进取、抗争的精神,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不会因此而终结”上,给人留下前进的动力,体现了育人目标。

教学目标评价一致性有感 篇2

我们是新时代的教师,新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我们在教学时必须面对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的生命化会给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这一活力也必定让学生的学习焕然一新,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且人性化。但是”生命化课堂“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极高的,要求教师做一位“专业型教师”。我是一名专业型教师吗?答案很显然,还不是。那么怎么让自己称为一名专业型教师呢?

首先,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也就是说,当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第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与评价二合一的思想。教学与评价不是先教后评,而是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即一体两面。

第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作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是前提,是底线;生成是必然,是机智。

法国:看法不同,目标一致 篇3

法国人不否认自己生长在一个具有暴力倾向的社会中,而一向随性浪漫的他们又觉得不能刻意去遏制人的个性发展,因而对待校园暴力的态度很矛盾。在法国人看来,校园暴力要么不必大惊小怪,要么干脆交给警方处理。对于同学之间的冲突,只要不太过分,法国人不会对“施暴者”有太多的责备,认为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但是,他们会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如果不学会控制情绪,最终会导致触犯法律而受到惩罚。

法国不少家长觉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太宽松,是导致校园暴力出现的重要原因。而教育部门则认为,暴力事件,超出学校的管辖范围,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自然得由警察出面处理。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警察进驻学校,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家名叫“中学独立民主联合会”的工会组织认为,警察跨进学校大门,无疑意味着政府教育政策的失败。用这样的方式去制止校园暴力,治标不治本。并不止一次向教育部门提出抗议,不仅未获得教育部门的认同,而且坚持让更多的警察进入学校。

看法不同,但反对校园暴力毕竟是全体法国国民的共识。因而,必要时,大家都会“同仇敌忾”。实际上,除了家长会管好自己的孩子,社会也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流行的、有可能诱发暴力事件的电动玩具,在法国非常不受欢迎,更会严令禁止未成年人沾染血腥恐怖的电子游戏。许多人认为,接触这样的游戏,天长日久,渐渐会丧失人本身固有的善良与仁爱。

绩效考核指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研究 篇4

在一个复杂的组织中, 众多成员有着不同的目标, 在组织框架中对组织的目标有不同的理解, 要实现组织的目标一致性, 即将所有成员的目标整合到统一的组织目标, 唯一的解决途径是通过设计组织的绩效考核系统和奖惩制度。绩效指标向组织的成员传达了组织目标的信息, 奖惩系统通过绩效指标的实现和组织成员的利益挂钩, 实现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统一。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目标一致性。目标一致性是指绩效指标是否完整地反映了组织目标。现有的研究对精度敏感度有详尽的研究。但对目标一致性没有一致的定义, Feltham and Xie (1994) 将目标一致性定义为代理人的行动对业绩指标的影响和对委托人的预期收益的影响之间的一致程度, 不一致性通过对代理人为风险中性的或绩效指标是无噪声的情形下的效益损失的计算得出。但是公式只适用于单个业绩指标的情形。Datar.et al (2001) 将目标不一致的计算拓广到多个业绩指标的情形, 但是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定义, 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也犯了一个不易察觉的偷换概念的错误。在Banker and Thevaranjan (2000) 中, 目标一致性定义为代理人的行动和委托人的收益之间的匹配程度, 这一定义无法体现绩效指标在其中的作用。Feltham and Wu (2000) 使用的是多个业绩指标和代理人的目标之间的完全一致的一致性概念, 它要求多个业绩指标中, 每个业绩指标都和委托人的目标相一致, 这一要求较为严格。

本文的目标之一是统一这些不同的绩效指标的目标一致性 (不一致性) 定义, 采用的还是Feltham and Xie (1994) 中的隔离精度敏感度效果下的效益损失, 给出一个适用于单个绩效指标和多个绩效指标的统一的定义。目标之二是在给出的定义之下, 分析如何选取绩效指标以保证目标不一致为零。

二、模型分析及结果

其一, 基本模型。模型的环境为委托人雇佣单个代理人基于其利益去执行一组特定的任务。代理人的行为a= (a1, a2, …, an) T, 该n个行动为委托人创造价值X, 设X和行动之间的关系为X=B (a) +ζ=bTa+ζ, 其中ζ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不可控因素, 并假定服从ζ~N (0, σ2) , B (a) 为委托人的期望回报。委托人的目标是使B (a) 最大化, 这里假设B (a) 是代理人行动a的线性函数, b= (b1, b2, …, bn) T是每项行动的边际产出向量, 衡量代理人每项行动的努力水平对委托人的回报。

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一个激励契约w (y) =w0+sTY (Weitman提出了采用线性契约的合理性) 。w0代表固定薪水, s= (s1, …, sk) T是与绩效挂钩的报酬参数向量。代理人的行动和价值X皆是不可观察的, 因此无法用作制订工资合约的依据。可以观察的是K个绩效指标Y= (y1, y2, …, yk) T。假定绩效指标和行动之间有如下关系:yi=mi1a1+mi2a2+…+minan+εi, 或矩阵描述Y=Ma+ε, 其中M为敏感度 (k×n) 矩阵, 将mij作为绩效指标yi对行动aj的敏感度。ε= (εi, …, εk) T为误差项, ε~N (0, Σ) 。

委托人假定是风险中性的, 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为U (w) =-e-rw, 其中r是代理人的风险厌恶程度, w是代理人的净财富, 即w=w (y) -c (a) , 其中c (a) 是代理人的成本函数, 假定成本函数的形式为c (a) =21aTa。

在以上的假设下, 委托人的预期收益为E (x-w (y) ) =bTa-w0-sTY, 代理人的效用确定性等价 (certainty equiralent) 为E (w (y) -0.5r Varw (y) -C (a) ) , 因此委托人的问题即是下面的最优化问题。

Max bTa-sTMa

A maximizes sTMa-1/2rsTΣs-1/2aTa

其中, U是代理人的保留效用 (确定性等价) , 令其为零, 上述问题可简化为:

为了计算委托人的利益损失, 可以将上述的道德风险问题下的利益与最优解 (first-best solution) 进行比较。最优解 (即在代理人的行动可以观察的情形) 为a=b。最优解对应的总效益为∏*=1/2bTb。设最优化问题 (1) (2) 的解为a*, s*, 那么效益损失可以计算出为∏*-∏ (a*, s*) 。

其二, 模型分析。根据代理理论, 一个良好的绩效考核指标除了能对代理人努力水平精确反映外, 还应该具备一致性, 即要求代理人行为对指标的反应与对委托人的预期收益的影响保持一致。下面的分析在分离了精度敏感度效益下进行, 在假定代理人为风险中性 (r=0) 或绩效指标没有误差 (Σ=0) 的情形下计算效益损失, 即精度敏感度造成的效益损失为零。此时的效益损失完全是由目标不一致所造成的, 由此可以得出目标不一致的定义。以上的模型同Felthan and Xie (1994) 中的模型, 与其不同的是, 下面将自始自终对多个业绩指标的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假定代理人为风险中性或绩效指标的误差为零, 无论何种情形, 代理人的风险溢价1/2rsTΣs为零, 可以观察到如下事实。

命题1:当代理人为风险中性或绩效指标的误差为零时, 委托人效益损失为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是Y的线性组合。

证明:当21rsTΣs=0时, 最优化问题 (1) (2) 成为

(i) 当效益损失为零, 得到了最优解, 因此a=b。 (4) 式蕴含b=MTs。从而有:

(ii) 假定x=sTY, 选择合约w (y) =w0+sTY。规划问题 (3) (4) 转化为:

Subject to a=b

此问题的解为a=b。因此得到了最优解, 效益损失为零。

命题1的内在原因是, 当代理人为风险中性或绩效指标的误差为零时, 委托人可以从绩效指标完全地推断出代理人的行动, 因此, 相当于行动可以观察的情形, 道德风险问题不存在。为了获取最佳效益, 委托人只需通过绩效指标表达出其目标。如果委托人的目标不是绩效指标的线性组合, 委托人的目标就无法通过业绩指标向代理人沟通, 线性激励合约也就无法避免存在效益损失。

推论1:若rank (M) 叟n, 当代理人是风险中性或绩效指标误差为零时效益损失为零。

直观而言, 委托人的目标可以看作是代理人的行动所表达的一个n维向量。当rank (M)

推论2:若x可以观察, 则当代理人是风险中性或绩效指标误差为零时, 效益损失为零。

推论2告诉我们, 在选择绩效指标时, 应尽可能地表达出委托人的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一点, 那么推论1告诉我们, 应尽可能地包含所有委托人希望代理人完成的行动。

其三, 结果定义。前面证明了在代理人为风险中性或绩效指标误差为零时, 所有的效益损失是由目标不一致造成的, 目标不一致可以定义为代理人为风险中性或绩效指标误差为零时的效益损失, 也就可以采用委托人的目标距离绩效指标的线性组合 (即绩效指标张成的超平面) 之间的距离定义目标不一致性。

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关于一致性问题的一些衡量标准。Kreps.D. (1997) , Lambert.R. (2001) 等参考Baker (2000, 2002) 的建议, 将b和m的余弦 (cosθ) 作为具有敏感度m的单一绩效评价指标一致性的衡量标准。cosθ越大, 代理人的行为越有效, 特别地, 当θ=0时, 行动的边际产出向量与边际考核指标向量完全重合, 实现最优激励。将单一指标一致性的衡量思路引申到指标集体系中, 将次优总收益∏0与最优条件下的∏*比较, 可以得出一致性衡量指标 。

根据规划问题 (3) (4) , Feltham和Xie给出了最优契约参数s0= (MMT) -1Mb, 对应次优行动a0=MTs0, 带来次优总收益∏0 (a0, s0) =1/2bTMT (MMT) -1Mb。

这里我们令P0=MT (MMT) -1Mb=MTs0, 由此可将∏0看成1/2 (P0) TP0。的形式。在所有可能的集合MTs中, P0=MTs0描述了B (a) 与最接近的绩效评价指标, 这个接近程度被用来反映绩效指标的一致性。一致性衡量指标γ与b和P0的三角余弦的平方相等, 它将单一绩效评价指标推广为多重绩效评价指标, 然后通过将其平方以达到单位区间。

由此效益损失可衡量为∏*-∏0= (1-γ) ∏*=1/2bT (1-γ) b。这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0=1/2bTb-1/2bTMT (MMT) -1Mb, 又会发现此处的γ可设定为γ=MT (MMT) -1M。使用一系列向量 (绩效指标) 近似表达一个向量 (委托人的目标) , 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恰好, 在代理人是风险中性或指标误差为零时, 规划问题 (3) (4) 的解就是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的解, s0= (MMT) -1Mb。图1描述了三个行动, 两个业绩指标时的情形。

在最小二乘法中, 如果x是Y的线性组合, 就会有完整的适配, 此时残差平方和为零。因此, 一个自然的定义目标不一致的方法是采用成正比于残差平方和的一个量。

定义2:如果rank (M) =k, 则目标不一致性可以定义为1/2bT (1-r) b, 其中γ=MT (MMT) -1M。

表达式bT (1-r) b等于残差平方和。该定义的一个解释是向量rb是向量b在绩效指标构成的超平面上的投影, 而rb=MT (MMT) -1Mb=MTs0=p0, 即上文提到的对绩效指标与B (a) 的接近程度的衡量。bT (1-r) b可视作点x到绩效指标构成的超平面之间的距离 (见图1) 。夹角θ即由单一指标扩展到指标集, 作用相同, cosθ越大, 行为越有效, 一致性越明显, 效益损失越少。

三、结果讨论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一致性, 绩效指标的选取应该是通过绩效指标表达出组织的目标, 而在战略图中, 组织的目标即战略通过逐步分解形成了组织的平衡计分卡。这一点可以从战略图模板 (图2) 更清楚地看到。

如果把战略看作是组织的目标, 那么战略图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战略用平衡计分卡中的众多绩效指标表达出来, 或者说找出战略的动因, 这些动因就构成了平衡计分卡的各个绩效指标。这与本文的基本结论不谋而合。从目标一致性的角度而言, 将组织目标用绩效考核指标表达出来, 可以使目标不一致程度降至最低。另一方面,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次:财务、客户、内部流程、组织学习和增长, 恰好是绩效指标的行动———结果属性的一个反映。从平衡计分卡的最底层组织学习和增长到最高层, 反映了行动———结果属性从行动到组织的经营成果的转换过程。在平衡计分卡中, 组织学习和增长比较接近于代理人的行为方面, 战略能力反映了代理人的技能, 工作氛围反映了代理人的工作士气方面。而财务方面接近于组织的经营成果。客户和内部流程所涵盖的指标介于二者之间。从组织学习和增长到内部流程到客户到财务正好构成了从代理人的行动到组织经营成果的转变过程, 所有这些皆可以作为绩效指标。

四、结论

使用无噪声环境下的效益损失定义目标不一致性拓展了Feltham and Xie (1994) 的结果。这一定义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解释, 而且同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相一致。这一定义在给定目标和绩效指标的情形下是先验的, 外生的, 相比而言, Datar et al. (2001) 中的定义是后验的, 内生的。

依照上述结论, 在选择绩效指标时, 组织应该尽可能找出组织的价值动因作为绩效指标, 构成最有效的激励体制, 如依据战略图思想, 使用平衡计分卡设定绩效指标体系, 这种绩效指标可以尽可能地保证目标不一致性趋于零, 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由于目标不一致造成的效益损失。

本文还有许多不善之处, 如结论建立在LEN框架中线性合约的假设下, 若在非线性合约中, 结论是否依然成立, 目标一致性又如何定义;另外文章隐含了代理人的行动不可相互替代的假定, 这也影响了结论的适用范围。这些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红菊: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2]Banker, R, &Datar, S., Sensitivity, Precision, and linear aggregation of signals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9, 27 (l) :21一39.

[3]Feltham, G.A., J.Xie..Performance Measure Congruity and Diversity in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69 (July) :429一453.

[4]Datar, S., KulP, S., Lambert, R..Balancing Performance measur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 39 (l) :75一92.

[5]Banker.R., Thevaranjan.A..Goal congruence and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measure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2000.

[6]Feltham.G., Wu.M..Public reports.information acquisition by investors.and management incentives.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0, 5:155一190.

[7]Jorg Budde.Performance Measure Congruity and the Balanced Scorecard.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7, 6 (3) :45.

[8]Kreps.D..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 87:359-364.

[9]Lambert.R..Contract theory and accoun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 32:3-87.

[10]Lambert.R., Larcker.D..A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accounting and market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i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contract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Research.1987, 25:179-203.

[11]Feltham, G.A., J.Xie..Performance Measure Congruity and Diversity in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69 (July) :344

目标一致 篇5

泽库中学 于娟

成就好课,是每一个教师的梦想。成就好课,不是偶尔地上一节公开课,也不是点缀式地有几节“拿手课”,而是改善我们整个的课堂生活。我认为 “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成就好课的必经之路。

我对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有如下认识:

一是教学目标。首先,对照课程标准,分析在教学目标中是否从学生角度描述了学生学习的达成度?第二,教师在每一次教学设计前是否对照目标,预估学生对本次课堂学习的达成度?

二是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一节课的成败。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一定要先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你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有利于落实学习目标?你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你设计的教学活动对应于落实哪个学习目标?你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你是否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每一种情况都进行了预设?

三是评价标准。要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就必须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评价的标准。设计与目标一致的预设评价。设计与目标一致的测试评价。正是因为目标引领教学,评价贯彻始终,关注预设,注重生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与收获的乐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教学设计中要着重考虑的三个部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者的统一性确保了教学的有效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花样越多、教学效果越南辕北辙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三者的统一,以简洁明确为好。

一、教学目标简易准确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已被我们所充分认同。但是,是否每一节40分钟的课都能充分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这是值得商榷的。而知识理论、实验探究、复习巩固等课程的内容不同,目标的重点就会有所区分。这种状况下,与其面面俱到,还不如突出重点。可能课程目标只涉及到一到两个维度,但简易准确、可实现才是最关键的。

例如:《代数式》一节我制定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运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会说出数字、字母间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产生过程,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代数式的建模思想。

情感与态度:在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与之前相比,虽然目标还是三个方面,虽然也只是几个词语的差别,但是所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的涵义是截然不同的。从目标上能明显的看出学生当堂要解决的问题,要体会什么样的建模思想;教师要怎样协助学生达成目标都是一目了然。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后,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设计,才能达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二、教学环节去繁就简

根据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时,也应遵循去繁就简的原则。我们常说:读书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教学设计也是如此。我们为了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便于理解、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调动课堂气氛等,往往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形式丰富多彩。但当课堂中的附加因素越来越多,课堂的主体目标就容易被掩盖,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削弱了主要教学目标的地位。有时,一节课可能上得很热闹,但上完以后,学生什么也没有记住。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重新审视教学环节,将不必要的部分剔除掉,使课堂简化。

案例思考:有一次在讲“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我使用数青蛙的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们跟着视频唱儿歌,学生也很活跃。但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动画上,兴奋不已,而对数字的变化以及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关注度不高。我由此反思,这个设计是否干扰因素太强而弱化了主体?

三、教学评价针对性强

教学评价一般有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这里单纯就学生而言,教学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检测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指导意义。教学结束后,教师提问什么、作业做到什么、测验检测什么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什么。甚至在有的学生眼里,评价中有的内容才是“有用的”。如此以来,教学评价能否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相呼应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明确评价任务”,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自己将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这里的“明确”非常重要,如果事先不明确,到“执行评价任务”时就一团糟,老师就得全班叫停,重新再来。“执行评价任务”,就是学生在评价要求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因为用内嵌目标的“评价任务”来导学,所以学习不会盲目,不会变成撒手不管的“放学”,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让学”责任,千万不能做“扰学”、“替学”的事,强调要完整地执行评价任务,以保证评价任务的“空间感”。“交流学习情况”,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对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分析、评价、补充等,是对“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与提升。

因此,我认为,在新课阶段作业练习的题目尤其要精简,对应当天的学习内容摒弃无关的“鸡肋”型题目。“鸡肋”做得越多,对当天内容的巩固效果就越差。

目标一致 篇6

一、依据学情和课标,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课标、研究教材,依据学情,笔者确立了“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能解释生活中风的形成等现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笔者针对这一重难点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是通过纸风车的实验探究活动,归纳出气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二是能根据气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生活中风的形成等现象;三是通过列举风的利用和危害,让学生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订力求做到具体细致,可检测性强,贴近学情,为教学评价、内容、设计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还有对学生隋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渗透,要求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能对照此目标了解自己的达成情况。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评价

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遵循“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笔者努力探求科学合理的评价设计。

一是激发兴趣的评价,激励目标达成。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评价,采用启发式提问、追问,以及激励性肯定、抢答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迁移,不断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就感,自始至终有效参与课堂。

二是享受合作探究乐趣的评价,促成目标达成。主要以演示实验、动手实验,以及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评价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

三是巧设题目的评价,学以致用,深化目标达成。为检验学生对重难点目标的达成隋况,笔者谢十了以下两道评价题目。

第一题:家中的暖气片常安装在窗户的下方.为什么这样设计?

第二题:播放视频“节日放飞孔明灯”。思考:点燃火焰的孔明灯为什么会升上天空?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学习目标的达髓隋况,又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三、依据目标和评价。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笔者确定了以下层层深入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评价和内容的一致性。

一是观察演示实验,激发学生达成目标的兴趣。笔者的具体操作是:教师出示瘪的乒乓球,提出问题:你有办法使它复原吗?学生代表交流并现场操作,依据小学科学课的知识解释说,需要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教师及时追问:球内气体的质量变了吗?你能利用公式分析一下球内空气的密度如何变化?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初步感悟“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这一知识。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将课本上的气球热胀冷缩实验改为乒乓球复原实验,学生感兴趣且易操作。安排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并通过教师的追问得出“气体密度受温度影响”这一结论,为之后分析风车转动及风的形成(达成目标1)做好铺垫。

二是分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享受达成目标的乐趣。具体操作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纸风车,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纸风车转动起来?然后学生交流(放在有风的地方用嘴吹、用手摇)。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给予肯定,同时追问:若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起来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导学案上的思考题。(附:导学案上的思考题)

做一做: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起来吗?

(1)是什么推动了风车的转动?

(2)根据刚才的实验。请你解释风是如何形成的?

(3)请列举风的应用与危害的实例。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纸风车实验的动手操作及导学案上的问题引领,让学生亲自感悟密度受温度的影响,并体验风的形成。当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纸风车转动起来时,都异常兴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享受了合作探究的乐趣,分析总结、得出规律就水到渠成了,教学目标1和2也蒯顷利达成了。

三是动画课件展示,实现隋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在实验及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于风的形成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此时就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风有哪些有用之处和危害”?让学生意识到事物都具有两面陛,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如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学目标3也就顺利达成了。

事实证明,本节课层层深入的教学内容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用教学目标引领教学评价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课堂大胆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突破了重难点,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评价、内容的一致性。

四、三依据,三贴近,达到教学目标、评价和内容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方向、实施的动力和最后应该达到的具体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三依据、三贴近”原则,以达到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的一致陛。

一是依据课程标准,贴近“实”的原则。《课程标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教学的总目标,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它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搬课程标准,就显得虚。所以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来具体化,让目标实实在在可操作、可检测。

二是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细”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隋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目标一定要具体、详细、明了。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不能制订笼统的教学目标,而应制订“利用教师提供的小镜面、激光笔、纸板等器材,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这样具体详细的目标。

三是依据学生实际,贴近“适”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摘苹果理论,意思是说,—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努力去采摘那些需要奋力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苹果”,也就是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遵循这一理论,目标要适中——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才是最合适的。

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目标、评价、教学内容一致性”的价值所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只有更“实”、更“细”、更“适”,方能牵引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向前奔跑,从而达到理想的境地。

目标一致 篇7

一、目标导向:一致性的逻辑起点

“从课程的视角来看课堂教学,作为灵魂的目标,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并且“对一特定的教学设计来说,学习目标的设定,是第一性的,首要的。如果说目标的设计本身就有问题,不符合教学规律、准则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话,那么之后的学法设计乃至整个教学设计可以说都是无意义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所以“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理应是一种基于学习目标而展开的专业实践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专业实践;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当然这里的目标主要是指具体的课时目标,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课堂学习目标”。所以“教—学—评”的一致性完善起来应是学习目标导向下的一致性,也即“目标—教—学—评”的一致性。目标的重要性无需再赘言,如何设计才是我们需要着重考量的。下面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行具体的目标设计与表述。

就教材方面,本篇课文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所在单元主题为“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本单元后三篇课文分别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以及杜牧的《阿房宫赋》。本册编辑寄语中有言:“读史以明志。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倾听着苏轼面对周郎赤壁发出‘人生如梦’的浩叹,……也许我们会品味出文学与历史的双重魅力。……富有的是精神,在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揣摩中,我们不仅会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和感受,在吟诵中品味和鉴赏,在活动中梳理和积累;从阅读中领悟写作真谛,从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

具体到文本,《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是一篇融写景、咏史、议论与抒情为一体的怀古豪放词。上阙以波澜雄阔的长江为时空背景,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大江奔流图,接着还点明了赤壁的险要地势。下阙借火烧赤壁的历史事件,着力刻画了周瑜英俊潇洒的儒将形象,从而表达了词人对其深深仰慕之情,烘托之下更显自己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窘况。但词人并未局限其中,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从悲哀中超脱”,发出千年浩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正如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抒发了自己‘沦落草野’之悲,但又借‘苏子’之口,劝慰客人变换视角,不要只看到人生变的一面,更要看到人生不变的一面,最终使得‘客喜而笑’,获得心灵的大解脱。”概言之,作者的感情是沉郁而不消极,低落中不失慷慨旷达的。

就学情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多次接触过苏轼,且学习过他的多篇词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而且在高一上学期已经学习过《赤壁赋》与《赤壁之战》,对赤壁已经较为熟悉了。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能力,对豪放词风也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上可能还比较零碎、模糊,故可借这个机会,将“本词放在豪放词这一‘类’中考察,由篇到类,把握豪放词的共同特征;然后通过抓关键词句,知人论世、比较差异,由类到篇,进一步把握该词特质,品鉴独特的‘这一个’”。所以,发现并解读出独属于“这一篇”的教学价值是考量目标设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的相关论述:“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与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还有“教学建议”“阅读与鉴赏”中指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古代诗文的阅读,……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将文件中这些标准或意见演化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中的话,主要呈现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豪放怀古词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苏轼生平以及本文创作背景,从而加深对词的理解;领略本文的豪放词风与体会苏轼的旷达洒脱之情;借助文中注释与相关工具书,疏通词意,读懂本词内容;广泛诵读,培养学习兴趣并背诵本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课标相关论述的解析,我们拟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生平以及本文创作背景,借助文中注解与相关工具书疏通文意,课堂结束时基本可以背诵本文;②通过广泛吟诵,感受本文恢宏开阔的意境与作者旷达洒脱的情怀,了解怀古词的一般结构(景—事—情)及其表现手法(映衬烘托、情景交融)。

二、教学互进:一致性的核心环节

如果“学习目标”主要是确定学生要到哪里去的问题,那么“教学”就是如何安排活动以便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或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的问题,即如何帮助学生到达目的地的问题。但教学之旅并非教师一个人的独舞,教师在整个旅程中的角色应是陪同者、指引者而绝非主控者,更不能成为替代学生体验旅游的人。所以我们常说的“教学”应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生而成。课堂视阈下既不应有脱离教师教的学,也不能有脱离学生学的教。就教师而言,在师生协同并进的学习场域中应努力通过“教的活动”为“学生更好、更便的学”服务,这样也才符合“教学生学”的“教学”本义。就《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基于上文设定出的学习目标,我们安排了相应具体的教与学的活动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详见表1)

三、评价前置:一致性的有效保障

任何形式、种类的教学设计都有三个问题需要确定:首先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即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表述;其次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即教与学的活动设置;最后确定“学生已经到哪里了”,即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最后的“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即通常所指的课后评价,其评价形式或方法现多为客观纸笔式的(如课后练习、试卷检测等)检测,有时甚至是教师口头随意式的、非专业化的(如“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询问检测。于教师而言,此种评价或评价结果至多只是对学习进程的一种追踪;于学生而言,完全是一个游离于或凌驾于学习活动过程之外的孤立环节。概言之,这样的评价是一种“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绝非“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然而后者才是现代教学所追求的“评价”本义,即要求“评价”不再仅限于对教与学的判断,而应该成为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或手段。正如有学者总结的那样:“评价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的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的体现,实际上评价就应是渗透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是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学生最终实现与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我们应将评价内嵌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应再让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式、手段式的评价流于形式或走过场甚至无效无用的窘状。

那么该如何内嵌以及具体内嵌于哪里呢?此处我们引介一种由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Grant Wiggins&Jay Mctighe)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backward design mode)”,此种理念主张在教学中先确定学习目标,而后确定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再来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依此将上述过程细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第二步“制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措施”,第三步“安排各种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将评价置于教学结束之后的设计模式,主要是为了“要求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得预期学习结果、学习成绩、教学与学习行为之间实现有机的关联,这也正是逆向设计要实现的目的。”其有利于整合目标、评价、教学活动于一体、解决教学无序的状态,更有利于通过实时地评价来动态关照目标指向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来抹平两者之间的“落差”,更好地实现与达成学习目标。

所以基于上文的学习目标,我们可将评价内容与方式设置如下:①学生对文题以及作者生平与本文的创作背景了解多少?可采用诊断性评价方式,如师问生答、教师总结的形式;②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以及预习情况如何?可采用表现性与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如学生现场试读,教师根据诵读效果进行评判;③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以及重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可采用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如在课件中设置相关填空题留待学生解答;④学生能够准确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进行恰当的赏析吗?从全词意脉的角度看,作者是如何连接上下阕的?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方式,如先让学生自己阐述表达,而后经过教师点拨再进行有感情的诵读;⑤作者在下阙中引用了何人事例且为何举此事例?可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学生先自己理解并表达,教师点拨后学生再总结;⑥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如何的?其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慨与态度?找出相关语句品读与赏析。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如学生先自己理解与表达,教师点拨后学生再总结;⑦本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这样的宋词该如何赏读?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先总结,教师点拨后完善明确,最后学生齐诵全词,教师根据诵读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式设置完后,我们还可根据“评—教—学”的设计进行效果预测,即学习反馈。如若某一个环节在即刻生成的课堂教学中达不到预设的学习效果,可以及时的调整目标以及目标引控下的教与学的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渡预设的弊病,将生成的范围与可能引入到专业自觉的道路上,还有利于矫正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偏差。还是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将上文的“教—学一致性”设计补充完善为目标引控下的“教—学—评”三位一体化的“循环—补救”式的教学设计(呈现如下表2)。

四、余论

总之,基于“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判定是否达到了这种程度”等问题,也为我们在推进“有效教学”中顺应课程视域的专业化诉求,建立以目标为灵魂的“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而矫正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偏差,建立专业自觉行动机制提供了依据和可能。然而由于一致性的研究在国内目前只是刚刚兴起,就已有研究来看,大多还集中于理念内涵、原则要求、必要性与重要性的阐述层面,较少见到相关实证性的研究,能够将之运用到具体学科内更是少之又少。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会始终困惑着或阻碍着我们的研究演进路程,如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与解析能力还需专业化培训,本就不堪重负的中小学教师能否有足够时间与精力去尝试这种设计,等等。概言之,“学习目标”引控下的“教—学—评”三位一体化的“循环—补救”式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思考,探索、修正与完善,以便将之付诸于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2][4]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16/16/16.

[3]刘飞.基于“内容标准”的语文课堂学习目标设计[J].中学语文,2016(1):61.

[5]陈兴尧.且吟且行品诗知人———《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12(7):95.

[6][7]王立军.《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0(10):25/23.

[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16-17.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7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目标一致】相关文章:

教学与目标的一致性06-26

主谓一致04-11

一致性04-10

主谓一致讲义04-22

随机抽样一致06-29

楼市调控思路一致07-09

地址一致证明格式07-30

浅议“三流一致”问题09-12

团结一致演讲2006-16

时间一致性05-19

上一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下一篇:依法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