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2024-06-22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精选十篇)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篇1

关键词:设立依据,存在问题,立法完善

一、合理使用制度的设立依据

(一) 合理使用是基于“利益平衡原则”而设立

一般情况下,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任何人不得擅自利用他人的作品或受相邻权保护的对象, 否则即构成侵权, 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合理使用制度作为著作权限制中的其一, 旨在调整著作权人, 作品的使用者以及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利益, 是对著作权人私权的保护的同时, 对其权利施加某种限制, 使得作品的使用者或者社会公众在其“合理使用”范围内能够分享该作品所带来的某种精神利益或者文化利益, 即没有前人的创造成果或是社会集体共同劳动提供的优越条件, 著作权人将不可能完成著作, 同样的, 作为回报社会与社会公众或是后人, 著作权人应当将自己的作品所带来的文化财富与社会及公众分享。因此合理使用是基于“利益平衡原则”设立的。

(二) 合理使用是诚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体现

在诚信原则的内涵及其本质中, 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学说, 其中利益平衡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在于谋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目的在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此种观点恰好的阐释了“利益平衡原则”与“诚信原则”的共性, 即二者都是为了谋求当事人即著作权人的权利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另一方面,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具体化的诚信原则[1]。把诚信原则具体来讲, 可以理解为公平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等, 从这方面来看, 又与“利益平衡原则”互通。

(三) 合理使用是意思自治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渗透

合理使用制度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规定,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而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制度, 即《著作权法》在保护著作权人的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的同时, 赋予作品的使用人以及社会公众对其作品的合理使用的权利。该权利由法律规定, 受法律约束, 合理使用的权利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可以行使“合理使用”的范围中, 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使该项权利, 例如《著作权法》中规定的12种合理使用的其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 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 使用人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 而具体的使用形式是编写还是模仿或是续写等等法律没有作强制性规定,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的渗透。

二、合理使用的立法模式及存在问题

经过上述关于和合理使用的立法依据可见, 无论是就“利益平衡原则”而言, 或是“诚信原则”、“意思自治”等在该制度中的渗透, 都带有一种“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或个人利益的对立, 在二者的平衡方面的要求应是极其严格和细致的, 因此, 在立法规定上、立法模式的选择上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 《著作权法》第22条对于合理使用的立法采用了具体列举式的立法模式, 即规定了12种合理使用。这种具体的列举式立法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使得立法更加明确, 使得合理使用的可操作性较强, 一定程度上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但是另一方面, 具体规定性的合理使用制度导致了合理使用行为的外延的封闭性, 进而导致合理使用制度不具有现实针对性, 使符合合理使用精神的特定行为可能游离于法定的合理使用行为之外[3]。

另一方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作品形式的不断推新, 现有的有关合理使用的立法规定难以调整不断出现的新的法律问题, 难免会出现立法空白的情形, 从而可能导致有些人借机钻法律的漏洞从而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有关著作权的合理使用的法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 而生活中之所以会产生诸多此类侵权案件, 问题在于该制度是基于为达到平衡利益的目的而设立, 但是法律对于合理使用的规定并不能面面俱到, 利益的平衡界限有时并不清晰, 而社会公众对于合理使用的理解也不完全甚至疏于了解。

三、合理使用的立法完善

合理使用无法实现, 缺乏保障会造成利益不平衡的结果。因此为了贯彻立法初衷, 应该在立法上作适当调整和完善。

首先, 在立法模式上, 可以以抽象性列举或者是原则性规定的方式为基础 (以此赋予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 例如“合理使用的目的是非营利性的”, 并结合具体的列举式以此作为补充, 具体列举侧重于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4], 从而在个案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是否符合合理使用。

其次, 在所列举的合理使用的情形中, 可以增加一个兜底条款, 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合理使用情形”。因为法律总是滞后的,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及时应对新情况的出现, 增设兜底条款有利于案件公平公正的审理和判决。

最后, 笔者还建议应完善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我国的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且关于著作权的许多方面并没有实行集体管理,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自愿的集体管理模式, 在实际操作方面遇到诸多问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等新形式的发展, 关于著作权的侵权问题也越来越多, 建立和健全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 可以方便管理, 尽量减少著作权侵权的发生。同时,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著作权人和使用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实现了对利益冲突的平衡和对利益格局的重整[5]。因此, 完善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 可以相对平衡著作权人与使用者及其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合理使用的立法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李明, 冯云翔, 许玉镇.合理使用是诚信原则对著作权的限制[J].学术交流, 2006.4.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91-95.

[3]卢海君.著作权中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探讨[J].科技与法律, 2007.2.

[4]郝靓.论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J].理论观察, 2013.3.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篇2

【摘  要  题】信息法学

【关 ……

1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始于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稍后,8月文化部提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一个项目以国家图书馆为项目组长,在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的参与下共同进行,经过长达四年的科研攻关,开发了以六大馆的藏品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对数字资源从采集、加工、存储、管理、调度、发布到服务等全过程进行管理,该项目在5月通过了国家鉴定。后一个项目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电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航天工业总公司、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联手合作,其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拥有大规模的、可以智能检索的海量数据库,使之成为我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几年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我国进展顺利,许多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隐藏在大量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背后的是不容忽视的著作权问题。一方面,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如果被搬上网络,著作权人会依法提起诉讼,要求保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保护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则会阻碍科学文化知识的网上传播,既不利于作者权利的实现,也不利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管理的现状

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图书馆仅仅将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数字化来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对各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建设,使得一些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也被数字化,这样对现行《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著作权人的权利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图书馆数字化作品的权利对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产生了冲击。“数字化”作为作品的一种复制方式,是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机构,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享有对馆藏作品的数字化权。但图书馆的这种数字化复制权只能用于陈列和保存版本的目的,而不能用于阅览和其他目的。这就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把数字化的作品放到网上供在线阅览或下载阅读存在矛盾。

其次,图书馆传统的定题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人的汇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产生了冲击。汇编权是将作品或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这是著作权人的一项权利。在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中,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选择或编排而提供的定题服务,是一种合理使用。但在图书馆提供网上服务之后,却不再是合理使用了。从网上可以看到,有的图书馆按一定主题对某些书中的某些文章进行扫描后放到网上形成固定栏目,这些栏目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因此浏览次数较多,下载量比较可观。从图书馆服务的角度来看,这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方式;但从著作权的角度来看,栏目成为作品或作品片段的集合,实质上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图书馆的这种行为是汇编行为,由于这种汇编行为往往没有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且在网络上传播,因此与《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人的汇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存在矛盾。

第三,视听资料的问题。主要涉及MP3试听和下载以及影片下载等。有些图书馆为了丰富服务内容,在其网站上开设的音乐栏目中收集了有MP3歌曲的网站,有的还可以通过本馆的搜索引擎使用户无偿试听或者下载MP3歌曲。这样的行为与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存在矛盾。此外,还有少数高校图书馆提供一些影视作品,供用户下载欣赏,虽说下载控制在局域网内,传播范围也仅限于本校,但从理论上说只要是校园网的用户都可下载这些影视作品,这就与合理使用中要求的数量上的“少量”存在矛盾。

论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篇3

摘 要: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世界各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合理使用制度作为著作权法具体运行过程中如何实现著作权人、传播者和使用者三方具体权利义务的平衡以及对其相应权利予以限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允许受著作权法律保护作品的传播者与使用者享有在不经著作权人许可或者支付一定报酬的情况下使用该作品。本文试从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相关理论、现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其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完善

一、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概述

(一)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概念

“合理使用”在著作权法律关系领域内,主要体现为各国著作权制度对享有著作权法律保护作品的著作权人的相关财产权利予以限制的一种制度。其概念首先在美国Folsom v.Marsh一案中提出[1],随后规定在美国1976年的《著作權法》中。先后被英美法系国家在立法体系中予以确认,并逐步为现代各国著作权法普遍认可和采纳。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播者或使用者可以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不经其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情况下,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

如何协调、均衡著作权人、传播者与使用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是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均衡保护各方利益主体,从而促进被保护作品的广泛传播、使用,进而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保障整个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在确认该受著作权法律保护作品中所包含的对于社会具有根本利益的思想或者信息的基础上,法律对其予以规制,保障“其为著作权人针对信息传播中的公共利益提供了一个利益平衡的手段”。[2]

(二)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价值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体现了著作权作为一种私人权利,在行使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需求,是实现、协调对著作权人行使作为私人权利予以限制以及对社会公民之间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公共权利维护之间内在的紧张关系。

1.公平作为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重要的价值之一

主要体现于著作权人的创作活动离不开对已经存在并且富含他人智慧的作品所进行的借鉴和利用,在一代一代人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从而实现知识的积累,进而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针对上文所说的借鉴和利用,在著作权人或者说创作者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其针对被借鉴和被利用的作品而言,作为传播者或者使用人;而就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而言,又会被其他传播者或者使用者在完善其作品或者构思的过程中予以借鉴或者利用。即在文化发展和交融的过程中,其作为著作权人或者传播者、使用人的角色,随着其自身是否创作、是否利用而有所变化。

公平还体现于作为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当事人,为了创作而汲取或者借鉴他人成果的同时,不应阻止或者限制他人采取上述同样的方法利用自己创作的作品。即为保障信息的及时获取和享有,著作权人应放弃对其作品无限制的独占权利抑或在适当范围内让渡自己部分权利,给予他人适当便利,进而促使著作权人、使用者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公平不仅意味着著作权人在私人领域(公民行使个体权利的空间)范围内,还应体现在公共领域(公民之间的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场域)范围内以及在二者之间实现一种内在的协调,达至一种更高价值的公平,即实现对著作权人私权的限制以及对与之相应社会公权的维护。

2.效率作为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另一重要价值

主要体现于著作权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保障文化信息资源在充分流动的基础上实现上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从而保障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逐步增长。合理使用制度是针对上述与著作权有关的当事人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权衡各方得失、利弊,进而通过法律对权利予以分配、安排,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促使各方利益在平衡和协调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并保证信息资源能够在得到优化配置、产生良好效益的基础上,避免每次征得著作权人同意额外的交易成本的增加。效率还体现于实现著作权人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范围内以及在二者之间的内在协调,试图通过对著作权人私权的限制以及对社会公权的维护,在确信不会不合理损害著作权人利益的前提下,对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保证作品的传播、使用、通过市场流通或者交易的手段等方式获取与其投入成本相均衡的补偿,从而划出一个可供使用者无偿使用的合理范围。

二、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现状

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明确规定了使用者和传播者在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以及不侵犯著作权人应当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的基础上,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12种合理使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个人用于研究、学习或者欣赏,适当引用、为新闻或者媒体传播,教学、科研、公务以及公共演讲,公共文化机构的复制与公共场所艺术作品非接触式的利用,无偿表演、将享有著作权的汉字作品翻译为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以及将已经出版但仍在保护期内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等相关情形。正如我国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依《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不得影响著作权人对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以及不得不合理的损害著作权人的其他合法利益。上述两个条文共同构成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其不仅体现了法律所发挥的平衡作用,还体现于对著作权的限制以及对限制本身的规制。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还体现在国务院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信息网络传播的合理使用行为予以明确规定。在《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还对计算机程序合理使用情形予以明确规定。并且在该修订草案送审稿中对《著作权法》二十二条以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二十一条予以整合,将原本采用封闭列举的方式改为列举与开放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规定的具体情形。

三、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缺陷

目前,我国在立法上针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范围还是采取列举式。就其法学理论或者司法实践而言,列举式虽太过具体,但并非能穷尽所有合理使用情形,仍需解决法律规则过于抽象,不易操作之弊端。因其《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权利相对模糊的规定,致使著作权人、社会公众对著作权所享有的权利以及著作权的权利界限,对权利是否严重损害、如何实现双方当事人利益平衡以及如何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均未有所清晰界定。并且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法官如何判断具体案件事实是否属于合理使用以及法官在合理适用著作权法规定判断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范围该采取何种标准、何种原则。

在法律中明确界定合理使用的范围,能使著作权有关的当事人事先知晓其应获利益以及权利界限,对其创作行为能够带来可观的预期,从而激发创作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利益机制,从而调整、改变著作权、使用者及传播者利益严重失衡现象的出现。伴随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保护与限制等以及出现的其它新问题,应通过法律予以明确规制。

四、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一)加强完善立法的科学性

著作权合理使用应当采取在现行法律规定列举的方式下以开放的形式代替其封闭性,从而形成半封闭半开放的列举方式,即可以参照现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在其下增加一款以“其他情形”来对其予以规制。而针对上述《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十二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具体规定,也应该做相应合理的修改,整合上文提及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关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从而进行完善。例如针对合理适用范围中的个人使用、适当应用教学使用以及公务使用等条款在实现著作权人、传播者、使用者三方利益均衡的基础上予以适当修正,从而真正实现维护三方利益最大化。

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网络予以传播,著作权侵权案件的不时发生,致使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在网络环境下得以更多的关注。信息网络传播的合理使用应在修改、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从而解决类似于博客、百度文库侵权等案件。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保护与限制应在我国《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中予以明确规定。

(二)确定判断标准的合理性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应具体明确判断标准,从而有利于解决法官在具体案件审判过程中判断案件事实是否符合著作权法中规定的合理使用的范围,进而保障法官在依照相应原则,适用相关标准的情形下规范其享有的自由裁量权。

1.制定判断适用的原则性条款

平衡精神是著作权立法的理论基石[3]。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还应在不违反著作权相关国际条约精神的前提下,实现著作权人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我国应在具体适用时,予以确定相对合理适用的原则性条款,例如,增添公平性、公益性、合理性、合作性等原则在具体规则未予以明确规定以及需要法官适用规则仍无法确定是否使用的情形下予以适用,以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纠纷。

2.明确适用的相关标准

我国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尚未作统一明确的规定。但应对其判断标准予以明确,从而为法官具体考量是否属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情形提供依据。就其判断的量化标准应具体考虑该享有著作权作品的使用目的、使用程度、被使用的性质以及市场影响等相关因素。

确定判断标准的合理性,应体现于在现行著作权法采纳规则主义具体列举合理使用情形的同时,辅以上述原则进行指导、合理因素予以综合等作为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应具体考量的依据。在判断是否合理使用时应在公平、公益、合理与合作等基本原则的要求下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针对该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使用目的、使用程度、被使用的性质以及市场影响予以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Folsom v. Marsh. 9 F. Gas. 342 (C.C. D. Mass. 1841) (No.4901).

[2]New Era Publication Ini1 v. Henry Holt and Co. 695 F. Supp. 1493,1499(S.D.N.Y.1988)(citations omitted).

[3]馮晓青.著作权合理使用若干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05,(10).

作者简介:

马壮(1990~),男,河北省邢台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

杨兴宇(1991~),女,吉林省四平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篇4

(一) 传统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概述

我国著名学者郑成思先生认为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指在利用有版权的作品时, 既不需要取得权利人的同意, 一般也不需要支付报酬, 而且不构成侵权。”1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合理使用的十二种具体情况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明确, 另外, 我国还在2002年实施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进一步补充:“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 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己经发表的作品的, 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 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尽管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概念的界定在世界各国立法中都不尽相同, 但却有着相似的基本内涵, 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都是需要考虑的:“第一, 有法律依据是合理使用的前提;第二, 合理使用的目的须具有正当性;第三, 使用者不必得到著作权人许可, 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使用报酬;第四, 著作权及其他相应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

(二)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概述

人们在网络环境下, 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将自己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快速搜索, 这使得传统环境下著作权的内容产生了新的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专有性, 著作权人很难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完全控制他人对其作品的使用, 所以, 作品的专有性被网络这种快捷、高效、普及的特点大大地削弱了;

2.法定性, 相关的司法实践往往先于法律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规定, 法律还没有来得及对实践中遇到的新作品形式和新使用方式进行规定, 现实中就可能已经出现了纠纷;

3.地域性, 网络作品的传播由于互联网跨国性的特点而不再受地域的限制。

网络的出现, 不仅为著作权人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 传统的作品发行模式已被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播方式所打破, 另一方面, 传统著作权领域内“发行权一次用尽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已然失效。作品可以更容易地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传播和使用, 不仅复制费率低廉, 而且复制几乎无瑕疵。在网络环境下, 作品的传播是通过信息网络, 按照用户的需求随时提供作品的信息, 而不再限于原始的纸质传播, 这极大的方便了大众的使用。之所以网络作品更容易引发著作权保护的相关问题, 是因为不同信息生产者、传播者、网络用户之间产生了复杂的利害关系。

二、网络环境下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现状

(一) 《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规定

我国采用的是“规则主义”的立法模式, 只有符合《著作权法》列举的合理的12种情形之一的行为才能纳入合理使用的范围, 从严格保护著作权人的角度出发的立法模式, 是对合理使用制度封闭式的规定, 不仅不能灵活的应对社会生活, 而且容易模糊司法实践中合理使用与侵权行为的界限, 给公正判决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合理使用的规定

我国2006年出台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是我国第一部保护网络著作权的法规, 第一次对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对信息网络传播的规定也更加明确具体。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范围不明确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 我国著作权法对于合理使用所列举的情形远远跟不上各种作品形式和使用方式的出新速度, 原有合理使用的范围在网络环境下显得无所适从, 原有的合理使用制度无法解决网络环境下的侵权纠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的合理使用范围已经悄然变化, 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正面临着合理范围不明确的困境, 著作权的保护既要充分保护网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又要合理考虑服务者的利益, 既要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 也要保护社会公众利益。所以, 只有重新界定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范围, 才能更好的寻求著作权人的权利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的平衡点, 使合理使用制度能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难题, 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达到双赢。

(二) 网络环境下缺乏“合理性”判断标准

我国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采用的是“规则主义”的立法模式, 但缺少一个原则性的“合理性”判断标准, 只是强调对每一种合理使用的情形进行了列举。这样一来, 在司法实践中, 法官无法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 只能简单机械的适用法律。因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 有时需要法官在分析具体案情和理解著作权合理使用精神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合法的评判, 而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所以, 从理论上来说, 对各种使用情形的裁量建立统一的原则, 用立法的形式确认“合理性”的判断标准,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完善网络环境下我国合理使用制度的建议

完善我国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 既要兼顾法律的前瞻性、可行性和法律原则的一致性, 又要考虑实现的低成本性和本国利益的最大性。

(一) 明确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范围

1. 制定合理使用范围原则性的标准

为了使著作权人和使用人的利益在网络环境下达到平衡, 对二者的保护就必须达到均衡, 保护一方不能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 因为二者的利益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 找到权利人和使用人利益的平衡点是根本要求, 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整体科学技术文化的繁荣是这个范围确定的总原则。综合前文的论述, 我国在制定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范围时的规定可以理解为, 合理使用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通过信息网络使用或者提供他人作品的, 既不会对作品的正常使用造成阻碍, 也不会过分的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

2. 列举常见的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

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制度所列举的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列举了12条, 《条例》列举了8条, 但是现实生活中逐渐出现的新的作品和新的使用方式并没有在上述规定中完全体现, 这将对司法实践的依法适用造成阻碍。所以, 要结合现实生活和司法实践中的情况, 修正这些合理使用具体范围的列举式条文, 并逐一进行筛选, 剔除己经不适用原网络环境的合理使用的情形, 补充比较成熟的可以视为合理使用的新作品、新行为, 使合理使用的范围尽可能的准确和全面。

3. 制定合理使用范围的兜底条款

诚然, 即使我们再细致认真的去列举规范合理使用的范围, 成文法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和疏漏依然会存在, 为了既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保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 应该在合理使用范围具体列举之后, 增加一条兜底条款:前款所未穷尽之事项, 若依据合理使用制度的原则性标准认为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的, 则视为合理使用。

(二) 制定网络环境下的“合理性”判断标准

具体到司法实践, 不同的执法者对“合理性”判断标准有着不同的认识, 法律条文并不能完全囊括现实中合理使用的情形, 所以每一个案件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确定其是否属于合理使用的情形。这不利于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因为这给予了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 制定网络环境下“合理性”判断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作品或者新行为是对原作品的创新性使用

在网络环境下, 有些作品不但不会影响原作品潜在的市场价值, 对原作品的创新性使用还会创造越来越多的新的、不同的市场或者空间。一些作品虽然不是对原作品进行创新, 但是对于原作品使用方式具有创新性, 这种情况也应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提供链接这种使用方式, 虽然其搜索定位的内容不具有创新性, 仍是原来的内容, 但是搜索引擎提供链接这种新的使用的方式却具有创新性, 可以视为合理的使用。所以, 司法实践中的争议和分歧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标准而大大减少。

2. 不损害原作者可能会开发或者允许他人开发的市场

我们很难全面判断其潜在的市场或价值, 因为网络是一个超国界的领域, 实际上我们认定其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只能根据其使用对作者可能会开发的或者允许他人开发的市场潜在价值是否会带来损害。如果使用不会造成对著作权人利益的损害, 不会造成对原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价值明显的损害, 那么自然就不会构成侵权, 反之, 则不视为合理使用, 从而认定构成侵权。

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特定情况下的合法损害,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根据著作权人的利益受损就推定为不合理使用。比如, 搜索引擎服务提供的链接是以牺牲一定的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来实现其作品更广泛的传播, 这从表面上看来损害了著作权人的一定利益, 但实际上反而促进了作品的快速传播, 为著作权人带来了更大的市场价值。也正是基于此种情况的考虑, 《条例》在保持作者、网络服务商和使用者三者利益的平衡时, 才倾向性的减轻了网络服务商的责任, 在第23条中对其规定是无过错免责。

五、总结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 也对法律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对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就是一个方面。笔者以为, 合理使用制度内容的完善可以体现在, 一要明确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所包含的维度, 二要制定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合理性”判断标准。通过以上几个举措的实施, 希望对我国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平衡著作权人利益及公众利益的方面能够发挥更好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8.

[4]肖燕.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与数字图书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5]张建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6]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著作权许可使用协议 篇5

分部:_________

加盟店:_________

因特许经营的需要,双方根据签署的《特许经营合同》,签订本协议:

一、许可使用的作品

总部(分部)许可分部(加盟店)使用总部创作的下列作品:

(一)作品名称及描述_________(详见附件)。

(二)作品名称及描述_________(详见附件)。

二、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

总部(分部)许可分部(加盟店)使用总部作品的权利种类为:

(一)_________作品的使用权包括本条第二款_________项权利。

(二)_________作品的使用权包括本条第二款_________项权利。

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

(1)复制权,即以_________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2)发行权,即以_________方式向客户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3)出租权,即许可他人临时使用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

(4)展览权,即以_________方式公开陈列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5)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_________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

(6)放映权,即通过_________技术设备公开再现作品的权利;

(7)广播权,即以_________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的权利;

(8)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_________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权利;

(9)摄制权,即以_________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

(10)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

(11)翻译权,即将作品从_________文字转换成_________文字的权利;

(12)汇编权,即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_________方式,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

(13)获得报酬权,即按照总部规定的收费标准向客户收取费用的权利。

三、许可使用的方式

总部(分部)许可分部(加盟店)在特许区域内使用总部_________作品(计算机软件)为(非)专有使用权,具体使用方式包括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

(1)由分部使用;

(2)由分部许可加盟店使用;

(3)由分部(加盟店)用于特许经营以外的_________方式。

四、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

总部(分部)许可分部(加盟店)使用的_________作品,其地域范围限于分部(加盟店)特许区域内,并符合以下第_________项条件:

(1)在特许区域内的特许店向客户销售;

(2)其销售的客户限于特许区域内注册的企业或分支机构;

(3)_________;

五、许可使用的期间

总部(分部)许可分部(加盟店)使用的_________作品,其许可使用期限按下列第_________项规定执行:

(1)与特许经营合同的期限相同;

(2)使用期限按照总部的通知执行;

(3)限于在_________期限内使用。

六、付酬标准和办法

总部(分部)许可分部(加盟店)使用本协议规定的作品,其著作权使用费已经包括在交纳的特许经营费用之中,不再单独收取费用。或

按照_________标准交纳专利许可使用费,并按特许经营合同规定的期限与特许权使用费一并按月(季)交纳。

七、著作权的归属

分部(加盟店)在总部_________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创作的_________作品,著作权归总部所有。

八、违约责任

分部(加盟店)违反本协议及《特许经营合同》的有关规定,使用许可的作品,以及其他违约行为的,应当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并按照以下标准向总部(分部)偿付损失赔偿金。

(1)擅自发表总部许可使用的作品,偿付赔偿金_________元;

(2)擅自在总部作品上署名的,偿付赔偿金_________元;

(3)擅自修改、歪曲、篡改总部作品的,偿付赔偿金_________元;

(4)违反本协议许可权利的种类使用作品的,偿付赔偿金_________元;

(5)违反本协议许可使用的方式使用作品的,偿付赔偿金_________元;

(6)__________________。

九、总部的权利

加盟店依照本协议承担的义务,均视为总部享有相应的权利。总部认为有必要时,可以直接依据本协议向加盟店主张权利。

总部有权对加盟店违反本协议规定的违约行为,直接行使赔偿请求权及处罚权,除非加盟店已经按照本协议的规定全部履行了赔偿义务。

未经总部同意,分部不得放弃对加盟店的赔偿请求权,否则,其行为无效,总部有权依照本协议主张分部放弃的全部或部分权利。

十、商业秘密

总部许可使用的_________作品,包括了以下商业秘密:

(1)作品中的_________内容;

(2)作品中的_________部分。

对上述商业秘密,分部(加盟店)应当按照《特许经营合同》及《商业秘密许可使用协议》的规定予以保密,并符合以下规定:

(1)不得公开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

(2)不得向客户提供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

(3)_________。

分部(加盟店)的行为同时违反著作权许可使用和商业秘密许可使用的有关规定的,应当同时承担违反著作权许可使用和商业秘密许可使用的违约责任。

十一、专利权

总部许可使用的_________作品,包括了总部的_________专利权,分部(加盟店)应当按照《特许经营合同》及《专利实施许可协议》的规定予以执行。分部(加盟店)的行为同时违反著作权许可使用和专利实施许可的有关规定的,应当同时承担违反著作权许可使用和专利实施许可的违约责任。

十二、合同文本

本协议文本由总部统一制定,未经总部同意,不得擅自更改;擅自更改的,其内容无效,仍应按原协议文本的内容执行。

本协议一式_________份,由总部、分部及加盟店各存_________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总部(签章):_________分部(签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加盟商(签章):_________

重构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之思考 篇6

关键词:合理使用;因素主义;规则主义;利益平衡

中图分类号:DF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63(2009)04-0049-03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被史无前例地提到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人对于保护知识产品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是社会公众对于以最低代价获得知识产品的强烈诉求。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和信息传播速度的激增,所专设的旨在平衡著作权人私利与社会公益的合理使用制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建立合理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创设合理使用制度的“合理性”判断标准,从而建立系统的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真正合理地平衡知识产权人为代表的私益与知识产品的传播者和使用者所代表的公益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建立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关键。

一、合理使用制度的涵义及立法现状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人以外的人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法律规定的这种情形在理论上称为合理使用。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在著作权保护制度中所专设的,旨在维护著作权人私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利益平衡的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理性规则,通过获得均衡的保护,促进作品的传播和使用,从而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最终实现著作权法促进整个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繁荣的立法宗旨。而合理使用所体现的“公平正义的理性”毋庸置疑应寄于其“合理性”的标准上,即从法律上对在何种情况下允许使用他人作品进行界定,其内涵理应体现公益与私益的平衡点。

该制度率先由英美法系国家所确认,并已为现代各国著作权法普遍认可和采纳。我国2001年修改的《著作权法》在第22条“权利的限制”中列举了12种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被学者们归纳为:私人利用权、引用权、新闻利用权、媒体互相利用权、公开演说的利用权、教学与科研目的利用权、公务利用权、公共文化机构复制权、无偿演艺表演用改作权、公共场所艺术作品的非接触式利用权、“汉译少”利用权、盲文复制出版利用权。

我国对合理使用的规定采用的是“列举模式”,这对于具体明确合理使用的范围、防止滥用合理使用是有重要意义的。但这种规定过于具体,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灵活性,并使得一些本来符合合理使用精神的行为被排除在外。而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情形千差万别,所谓“合理”与否必须针对具体事实作出判断,是不可能列举穷尽的,这就难以达到法律的概括性功能。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尽管《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修订案的第21条规定:“依照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发表作品的,应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但该条规定并非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它只是对《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应当遵循的条件作了进一步的限定。这种限定既没有扩大《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范围,也没有改变合理使用制度具体规定性的特性。该条规定貌似“一般条款”而实非“一般条款”,实际上达不到“抽象规定性”立法模式对著作权法律制度回应社会的功能。

二、合理使用判断标准分析与重塑

合理使用作为一种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在世界各国被广泛认可,但是其判断标准却各有差别。目前各国立法例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因素主义、规则主义和因素主义与规则主义二者相结合的模式。

(一)因素主义与规则主义的对比分析

所谓因素主义是指法律对是否构成著作权合理使用只作原则性的规定,把合理使用的构成概括为若干要素,若符合了规定的要素条件就构成合理使用,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而所谓规则主义是指法律采用列举的方式对构成合理使用的行为类型作出具体规定,符合这些类型的行为就构成合理使用。德国、中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此种模式。而在我国台湾地区则采用的是因素主义与规则主义相结合的第三种折中模式。

通过对比内涵可以发现,因素主义和规则主义因各国立法背景不同而又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在具体实践适用中也各有利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因素主义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概括性,但容易造成司法实践的混乱。因素主义赋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能够得到合法而合理的解决。但同时这种模式也使得相似的案情在不同法官的自由裁量下会有不同的结论,使社会公众失去了在使用他人智力成果之前合理的预测性,妨碍了社会公众在合理范围内自由学习和使用他人作品。

2、规则主义则具有突出稳定性和规范性,但常常造成立法的滞后。由于规则主义对合理使用的行为进行了详尽的列举,可以使法官在裁量时有明确的标准,符合的即为合理使用,不符合的则排斥在合理使用之外。但是面对现实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法官往往束手无策,立法常常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重构

著作权合理使用是指原本是著作权人专有领域的东西,如果未经许可被使用应属侵权行为,但是由于法律在使用的条件或方式上划定了一个“合理”范围,从而排除了对该行为的侵权认定。因此,合理使用制度的核心在于法律划定的这个范围究竟有多大,体现在立法上就是应当怎样划定这个范围,而体现在司法上就是判定某个具体行为是在这个范围之内还是之外。我国著作权法对于合理使用“合理性”的规定采用的是封闭式的立法模式,只有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12种行为的才视为是合理使用,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为即为侵权,这种立法模式过于僵硬,使得在司法时面对立法无法前瞻或没有前瞻到的各类行为而常常显得无所适从,在恪守法律和追求实质正义的选择中处于两难境地。

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借鉴因素主义的立法模式,调整现有规则,采用“原则+要素+规则”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所谓原则,是立法中所要体现的指导精神和所要实现的目的。构成合理使用的每一种行为都不是天然的,都是不同时期利益平衡的选择,一种行为是否构成合理使用,形式上看是符合法律的规定,而其实质是因为它的出现使得各个利益主体各得其所,通过付出较少成本获得最大收益。因此,原则对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判断是必不可少的,它保证了判断不会偏离立法者所希望的轨道,造成各种利益的失衡。所谓要素,是判断合理使用的若干个条件,是在个案中的判断标准,

只要符合这些要素,就构成合理使用,为法律无法预见到的行为提供了判断标准。而所谓规则,是对最为常见的已成合理使用通例的行为所做出的规定,以便于司法的准确适用,在这些行为发生时不必再通过原则和因素加以判断,而是优先适用规则直接确定。笔者认为,这三者相结合的判断标准,既突出了合理使用的本质,又可以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复杂问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立法模式。由于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对具体合理使用的情形进行了规定,这里对规则不再赘述,而着重对原则和要素加以探讨。

1、合理使用的判断原则——利益平衡。

“一个发达的法律制度经常试图阻碍压制性权利结构的出现,其依赖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通过在个人和群体中广泛地分配权利以达到权利的分散和平衡。”合理使用是以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无限接近的需求为基点,兼顾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在著作权人做出较少或不做出牺牲的前提下,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从合理使用的特点来看,在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上没有亘古不变的真理,均是以能否平衡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为衡量标准。一方面法律要赋予著作权人在一定时期的垄断性权利,以激发其创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法律又要保障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获取和使用的需求,以提高社会整体的科学文化水平,激励作品的再创作。因此,利益平衡成为判断合理使用是否合理最基本的准则。

2、合理使用判断的四个要索。

在立法史上,美国著作权法最先引入了合理使用的判断规则,这即是为世界上众多著作权学者所称道的四条标准。其第107条规定,在确定某一使用他人作品的活动是否为合理使用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有关使用的性质与目的,包括这种使用是否有商业性质或者是为了非营利的教育目的;(2)被使用的版权作品的性质;(3)与整个有版权作品相比所使用部分的数量及内容的实质性;(4)使用行为对被使用的版权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合理使用构成要件的学说及规定,是对长期司法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界定合理使用还是侵权使用规则的系统阐述。从理论上说,以立法形式确认合理性的判断标准,使得各种使用作品情形的裁量有了统一的原则和明确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合理使用制度的一大进步。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做法,将对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引入我国法律中。将原则、概括性条件与列举的具体情形结合起来。构造我国的合理使用制度。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四要素是判断所有合理使用的基本要素,但这四要素并不是排他性的唯一因素。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非绝对的,它所表明的只是能否构成合理使用的一种可能性,而每一个案件中考量的具体重点有所不同,这更需要法官在个案中综合几个因素加以综合平衡判断。

三、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虽然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已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接轨,但与一些发达国家著作权法及WTO、《伯尔尼公约》等的规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下,网络技术对合理使用制度形成了一些冲击,传统意义上的合理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再合理。因此,笔者认为应参照国际公约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做一些必要的调整。

(一)科学确定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及其具体范围

从法理上看,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价值内涵是公平。知识是累积的,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代又一代共同努力的结果,任何创作活动不可能离开对已有作品的借鉴和利用,任何人的作品中都包含他人的智慧。并且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著作权人和使用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其角色是相互转换的,一个人对于其创作的作品来说是著作权人,但他在利用别人作品的时候是使用者,既然创作需要吸取他人的成果,那么也不应阻止他人利用自己的作品。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不能享有无限制的独占权利,应在适当的范围内让渡自己的利益,允许他人使用,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共同获取和享用,为更多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其另一重要价值内涵所在为效率,社会精神财富的增长是以信息资源的充分流动与优化配置为条件的。因此著作权合理使用是可变的,利益的平衡是动态的,固守已有的规定有时会导致不公正。作为平衡作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合理使用制度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这就要求改变合理使用完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确立一些判断合理使用的原则或标准,确定其科学合理的范围,使其充分发挥其约束限制和保障的作用,从而保证著作权人的权利,保持著作权人、传播者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在知识、信息的创作和获取方面的利益平衡。

(二)适当增加适应网络新技术的合理使用情形

网络新技术对合理使用制度形成了新的冲击与挑战,而如何界定这些网络新技术与合理使用的关系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著作权法对此未做出规定。但是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维护在新的条件下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均衡,理应增加一些新的合理使用情形,以免形成法律的真空地带,具体表现在:远程教学中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的情形;个人浏览时在硬盘或RAM中的暂时性复制;用浏览器下载、下载后为个人阅读进行的打印行为以及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等情形。

(三)将部分合理使用行为转变为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制度,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以特定方式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但应按规定向其支付报酬的制度。法定许可有严格的适用范围限制,如表演者表演已发表的作品、报刊刊载已发表的作品等等。对那些已超出合理使用范围但又不至于严重损害著作权人利益的使用方式,我们有必要采用法定许可的保护方式,以期更好地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法律已经采纳了这种观点,将私人复制和家庭复制的合理使用变为法定许可,这样可以适度地弥补合理使用使权利人近期经济利益受到的损失,使其利益的分配达到均衡。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篇7

2011年, 因为个人权益受到百度文库严重的损害, 韩寒、郭敬明、慕容雪村在内的50位作家对百度提出了强烈不满。2011年3月25日, 韩寒给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写了一篇文章, 让大家看清盗版和侵权带来的伤害。2011年3月29日, 百度文库里面没有经过作家授权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被删除, 之后百度为了能与作家们、出版商合作, 推出文库合作平台。2012年9月17日, 沸沸扬扬的百度文库侵权事件终于到了尾声, 法院虽然没有同意韩寒的要求关闭百度文库, 但是事件给韩寒带来的严重伤害, 要求百度文库对此进行经济上的赔偿。

1 百度文库法律探索

百度文库遇到问题态度就同2005年百度MP3侵权事件一样, 甩出“通知—删除—免责”的“避风港原则”, 认为百度文库里面所有的文章资料都是网友上传的, 百度自己本身并没有上传侵权的书籍、作品, 所以百度没有侵害作家们和出版商的利益, 之后在作家和出版商的提醒下删除了文库内不合法作品。百度通过推卸责任, 企图无罪, 但是百度文库这次与百度MP3侵权情况不一样, 不再适用“避风港原则”。

根据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来看, 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 提供存储平台的前提是为了方便网民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与大家分享, 对于网民上传的侵权作品, 只要网络服务提供商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并且没有对侵权作品进行存储和更改, 其中也没有通过侵权作品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 在侵权作品的著作人提出通知删除时, 能对此及时做出移除配合, 并且尽可能地减少侵权作品带给著作权人的危害损失, 那么网络服务提供商不需要对此承担法律责任。针对此条例, 百度文库很明显没有做到。

(1) 百度文库将用户上传的所有文档都保存在百度的服务器上, 包括其中的侵权作品, 因此百度文库成为侵权作品的拥有者和提供者, 不像百度MP3一样起链接导向作用。

(2) 用户上传的作品在百度文库中被分类处理了, 不符合保护条例要求的不能对侵权作品进行更改。

(3) 用户上传的侵权作品通过百度文库平台被免费浏览、下载, 给百度带来了流量、广告, 网民的关注与喜爱是百度获利的关键。百度通过网民点击作品页面发布广告, 每月超亿元的广告费给百度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其中也包括侵权作品带来的收益。百度获得了直接的经济利益, 这样百度文库就不单单只是一个“文档分享平台”, 还是一个商业经营平台, 通过侵权作品得到了直接的经济利益。

(4) 现在网络发展快速, 百度用户上传的侵权作品, 经过网络快速的传播, 当著作权人发现, 对百度提出通知时, 侵权作品已经被多次浏览、分享和下载了, 就算百度及时配合进行删除, 百度文库给著作权人带来的伤害也已经无法挽回了。

百度文库在处理侵权文档时没有尽最大努力, 找出比较好的解决措施, 就在没有技术保障的前提下开放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存在思想上的错误。

2 百度文库安全管理疏漏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新的传播技术, 与传统通过媒介的传播形式不同, 云计算技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用户通过网络将文档上传保存在云端, 同时这些文档通过被网民浏览, 很快就会被网民分享和下载, 一旦侵权作品在网络上传播, 带来的危害将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百度文库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提高技术保护措施, 将危害扼杀在摇篮里。在该事件中, 我们可以看到百度文库存在很多的技术管理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

2.1 违法用户的信息不明确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任何人对作品进行复制和传播时, 都要了解该作品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受保护的作品必须取得著作权人同意, 不能擅自处理作品, 否则就算侵权。所以那些利用百度提供的平台上传侵权作品的用户才是侵权事件的根源, 他们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 承担责任。

但是用户在注册时没有进行实名认证, 里面的姓名、头像、住址等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 有的都是虚构的, 不知道是个人还是组织, 并且百度在提供云服务的过程中, 也没有要求用户上传作品时署名要真实, 有时还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上传的, 加上网络上的信息都是以文字、图片、声音等显示出来的, 这些就很难对网民的身份进行确认, 百度只能够掌握用户的ID、注册时间和使用IP的地址等信息, 作家们找不到具体上传的用户, 只有将矛头指向百度。

2.2 缺乏有效的技术措施

百度文库对于百度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困扰, 通过在页面中设置提示框, 提供了网上投诉通道和电子邮件, 让用户反馈, 通过投诉得到的电子邮件对作品进行审核, 对于侵权作品进行删除, 但是这只是形式上, 实际上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我国目前网民的著作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网民还是上传、使用侵权文档, 举报措施没有多大的影响力, 就算举报取得成效, 百度文库中文档的量很大, 人工删除工作量也很大。

其实现有计算机技术中, 许多技术措施对用户上传的文档有足够的辨别能力, 能够察觉到文档中存在较多相似率的作品, 只要被认定为侵权就会拒绝用户上传。如:You Tube防止侵权视频的上传, 采用自动过滤技术, 能够自动检测并删除侵权作品。百度文库完全可以通过软件防止侵权作品上传, 目前许多学生学者论文中是否抄袭也有一些专门的论文检测软件, 如:维普、万方、知网等, 百度也可以通过技术检测过滤侵权作品。

百度文库保护力度不够, 没有采取有效的现代技术措施来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 不重视云数据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3 信息技术保护著作权措施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斯格指出:著作权法律原先只是一面盾牌, 保护著作权人不受伤害, 而如今有些人却肆无忌惮地将其作为刀剑飞舞, 无情地将文化自由践踏于地下。百度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的领头羊, 如果推卸责任, 这将会使网上非法文档流传一发不可收拾, 作者的权益保护不了, 使他们丧失写作的信心, 到最后受害的不将仅仅是出版商和作者, 还有整个文学产业, 我们最终将无书可看。在公众使用著作权作品, 享受太阳给予的温暖时, 也要给作者留点阳光, 作者和公众之间不应该是敌对的关系, 只有保护好了作者的创作热情, 才能有更多的优秀作品供公众使用。

为了社会和百度自身的长远发展, 百度应该做到:

3.1 云作品分类

“云”中的每个人都是“云”的参与者和使用者。面对百度文库侵权事件, 免费分享作品可以使作品在网络上更加有效地得到传播, 网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获取知识也更加方便, 通过共享, 山区的老师可以看到城里学校的教案;网民们只有看了书才知道好不好看, 有没有纸质书的收藏价值;对于作家们来说, 作家也可以通过免费方式获得知识, 得到灵感, 快速的充实自己, 创作出更加好的作品。

百度文库要加强计算机技术保护是值得肯定的, 可以设置等级制度, 管理员用户可以对平台数据进行整理、修改, 在平台上保留合法的作品, 阅读平台可以分哪些免费观看、哪些收费, 对于有些热门书籍可以适当收费, 建立虚拟货币, 实施付费在线下载观看, 普通用户对于免费作品具有浏览、下载和在线阅读作品的权利, 对于付费作品, 需要通过购买货币合法的观看。

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 通过虚拟货币进行交易的模式将越来越普遍, 百度文库应该采取措施协调好知识产权制度和电子阅读平台之间的关系, 合法经营, 百度的前途是很光明的。

3.2 实名注册制度

将计算机技术保护与我国法律保护结合起来, 共同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百度文库可以实行实名注册制度, 用户在申请账号时必须输入自己身份信息, 百度通过对身份进行审核。当用户上传的作品侵犯著作权人的权益时, 行政部门可以找出责任人,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提供用户信息给著作权人。

百度文库侵权主要问题不是网络平台, 而是公众的合法使用意识、保护意识。百度文库应当对用户加强宣传“免费下载并不是天经地义”的社会意识, 知道哪些是合法的, 哪些是不合法的, 通过平台的宣传, 希望网民能够有意识的合法上传作品, 分享阅读。

3.3 比对检测

利用计算机技术保护, 加强安全监视, 对版权作品进行DNA比对检测, 通过与中国各专业文档机构合作, 提供正版作品, 自动对用户上传的文档与正版文档进行审核比对, 对作品长度、内容检测, 看是否存在版权问题, 只要文档内容存在过高的重复率, 就阻止文档的上传, 并对文档进行删除, 这样从根本上就杜绝了非法文档在网络上流通。

摘要:伴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 网络书的和阅读蔚然成风,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亦与日俱增。以百度文库侵权事件为例, 分析了百度文库的法律纠纷以及百度文库的安全管理的疏漏, 最后探索信息技术保护著作权措施。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著作权,合理使用,利益平衡

一、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概述

合理使用 (fair use) 是指使用者在法定的环境下, 使用他人作品时, 既不需要经过权利人的许可, 也不要支付报酬的行为。该项制度起源于英国, 成熟于美国, 历经判例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1740年到1839年, 英国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创建了一系列规则, 奠定了有关合理使用的范围、功能及其法理基础。1841年美国法官Joseph Story在审理Folsom v.Marsh一案中, 总结了以往判例的经验, 系统阐述了合理使用制度的基本思想, 并成为美国立法的基础, 对国际著作权立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吴汉东, 2005) 。

对于合理使用, 学界对此有“权利限制”、“侵权阻却”、“使用者权利”等不同的观点。“权利限制说”是多数国家版权法所采用的理论, 该学说认为著作权人对于著作财产权并非享有具有绝对排他的性质, 出于公共利益、文化传播、文明传承等角度的考虑, 应通过合理使用制度对其其专有权加以限制和约束。“侵权阻却说”认为,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本身应属于“侵权行为”, 只是由于法律的特殊规定, 为使用者的“侵权行为”提供了抗辩的理由, 在司法实践中, 它要求将“合理使用”的举证责任归于使用者, 较“权利限制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使用者权说”认为, “合理使用”是法律赋予作者的权利, 相对于上述两个理论, “使用者权说”将合理使用上升为使用者的权益, 当作品被权利人采用禁止性技术手段阻止使用时, 该理论为使用者的公力救济提供了法理依据。尽管上述学说存在着不同争论, 但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点, 即根据法理学、宪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出于合理性、公益性、高效性的考虑, 合理使用制度都具有无可争辩的存在理由。

二、网络环境下我国合理使用制度面临的挑战

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采用了“权利限制”学说, 通过列举的方式规定了法定的环境下的合理使用行为, 虽曾对于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网络环境下, 其先天性的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 高速发展的网络科技与静态的法律条文之间已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一) 数字化使用方式对合理使用制度的冲击

数字化是网络传播的前提, 关于将作品的数字化使用如何定性, 还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在网络环境下, 数字化的使用方式包括通常表现为复制和传播两种方式。关于作品的数字化处理, 学界一直有“复制”和“翻译”两种争论, 1999年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中规定:“将己有的作品制成数字化制品, 不论己有作品以何种形式表现和固定, 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l款所指的复制行为。”由此可见, 数字化应属于复制权的范畴, 但该项规定未能体现在修订后的《著作权法》有关规定中去, 其法律地位有待上升。

制定合理使用制度是为了“促进信息广泛传播,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文化、科学事业的进步和繁荣 (冯晓青, 2005) 。”在网络环境下, 作品通过“1”、“0”的数字形式进行存储、传输, 由于互联网具有高速、便捷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 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突破了人们的想象, 特别是从WEB2.0和P2P技术产生以后, 网络的传播中心已经发生了转移, 传播的非中心化和自媒体化已逐步显现出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时代, 几乎所有的作品均可作为数字形式进行存储, 并可进行低成本、无限量地被复制传播, 版权人对所属作品事实上已丧失了控制的能力。

(二) 技术保护措施与合理使用制度产生的矛盾

技术保护措施又称为技术措施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 , 通常可以分为禁止性使用和禁止性接触两种技术, 前者是“保护版权人专有权利的技术措施”, 是指通过技术保护措施限制权利作品被非法复制、发行等, 目的在于保护版权的专有权益不受侵害;后者是“访问控制技术措施”又称为“防止未经许可获得作品的措施”, 该类技术措施设置口令等手段限制他人访问、使用等行为。我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列》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均对技术保护措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技术保护给作品赋予了垄断性的特权, 所有作品, 无论其是否具有法律所保护的标准, 均可被禁止使用或者接触。此时我们遇到一个无法回避一个问题, 即著作权人的权利既然已经受到了限制, 如果著作权人对作品实施了禁止性的保护措施, 使用者是否有权主张排除妨碍?对于这一问题, 现行法律未有规定也未能提供合理的法理解释。

(三) 数字化图书馆引发的合理使用问题

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网络环境下, 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 数字化图书馆所带来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方面, 图书馆数字化的界限不明。图书馆对于未发表的作品经“数字化”后, 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的规定, “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 不向其支付报酬, 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在本项规定中, 并未将是否发表和是否在著作权法保护期限等内容进行划分, 变相地承认了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 通过局域网的形式对读者提供阅读、浏览服务属于合理使用行为, 这便和著作权人的“发表权”产生了冲突。再者, 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一旦将作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供使用者任意浏览, 和馆内借阅相比, 作品被接触的机会就更大, 势必会侵害到权利人的财产利益。

(四) 滑稽模仿的合理使用性质不明

滑稽模仿 (parody) , 又称戏仿, 最初是指“以降格的方式滑稽地模仿第一作品 (或作者) , 将这一作品 (或作者) 的风格移植到较为低贱的主题上 (约翰·邓普, 1992) 。”在网络时代, 滑稽模仿已从但纯的文本模仿过度到图、文、声、像共用的时代。滑稽模仿做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在大量取材于源作品的基础上, 又对其进行了颠覆和解构, 更渗透着浓烈的批判色彩。对于滑稽模仿的我国的《著作权法》用较为模糊的方式处理了这一问题。在第22条第2款中规定, “在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 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而对于引用的数量和质量我国法学界认为, “引用”须具备如下要素:注明出处;有合法目的;少量和非实质引用 (吴汉东, 1996) 。但根据滑稽模仿的这种艺术表现的需要, “作者在对原作进行模仿和讽刺的过程中, 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故事情节、音乐的基本旋律、视觉形象等, 而且对原作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使用, 使得原作所论述的观点被颠覆, 原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被推翻, 公众从新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原作的态度和观点, 同时滑稽模仿还并加入了新的表达内容, 使其在整体上具有独创性。所以说, 滑稽模仿作品既涉及对一个既有作品的取用, 也涉及或多或少的创造性注入, 形成了新的作品 (赵林青, 2008) 。”立法的缺位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 使2006年电影《无极》和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成了一场持久而未定的法律纠纷。

三、重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建议

在网络环境下, 传统的立法模式已不再能涵盖其所有内容, 合理使用制度的设计应具有开放、超前性、全面性等特征。简单地去西方的法理观点来修正我国合理使用制度, 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中西方法律文化、立法理念、司法实践等均存在较大差异, 单纯地采用上述方法无异于南橘北枳。因此, 只有在积极地借鉴各国立法的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调整相关法律规定, 才能探寻出构建合理使用制度的新途径。

(一) 完善数字化使用方式的规定

在网络环境下, 作品的生产、传输、存储、使用等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字内容资源的使用日趋出多样化。基于合理使用角度考虑, 以下三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数字化, 即将他人非数字格式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行为, 就数字化结果来看, 它是将原作品通过数字格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再现, 因此应将数字化纳入到复制的概念范畴较为妥当, 在复制权中应体现数字化的权利归属。二是复制, 即他人数字化的作品制成一份或多份的行为, 在网络环境下复制可分为临时性复制和永久性复制两种形式, 前者是因用户浏览网页或者下载内容时暂时存储于RAM, 随着用户计算机得关闭, 存储的内容也会自动删除;后者是用户从网络下载内容后直接存储于计算机硬盘或者其他的电子媒介, 如手机、MP3、MP4等。就现有技术条件而言, 法律规定个人复制, 无论是临时性复制或永久性复制均应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 在数量上也不必强加规定。但用户复制的目的应严格限制在“用于个人欣赏、学习、研究或非营利性的公益活动。”三是传播, 即将他人作品在网络上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公开的行为。因该行为会影响到原作品的潜在市场而导致权利人的利益受损。因此, 通过网络上传作品的用户应采取实名制, 网络服务提供商应对文件内容、版权归属等进行初步审查, 未经许可通过Email、即时通讯、微博、播客、播客等方式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为均应当禁止。对于明显属于侵权作品, 网络服务商未尽审查义务, 或未采取有效禁止性措施的, 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二) 扩大对技术保护措施的限制

技术保护措施的出现和权利的赋予, 使公众的法益和著作权人的义务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技术的充分保护, 事实上著作权人享有了对作品的垄断权利, 即在未经许可或支付报酬的情况下, 公众无法获得相应的信息。但出于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角度考虑, 作品在合理的范围内供他人无偿使用不仅是使用者的权益, 同时也应当是著作权人的义务。综上, 给予技术保护措施适当的限制更有利于平衡公众和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来说, 一方面应当赋予用户合理使用途径, 对此可采取电子合同的形式予以确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为公众提供合理使用的途径;另一方面当作品超过法定的保护期限后, 应当自动解除技术保护措施, 使其进入公共领域, 扩大其传播的范围;再者, 对于采用技术措施不当的作品, 著作权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以避免技术保护措施的滥用, 导致公众权益的丧失。

(三) 缩小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

在网络环境下, 作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图书馆也应当充分尊重权利人的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基于馆藏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公共利益的要求, 也是法律赋予图书馆的权利, 但对于作品的复制数量应加有所规定, 应以不得超过必要的保存和备份的实际需要为限。根据1991年形成的关贸总协定中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之规定:“出于某些特殊情况而对著作权所作的限制, 不得与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 而且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本应享有的合法利益。”为了尊重权利人的发表权, 对于在著作权保护期限内未公开发表的作品, 数字图书馆不得从事出售、借阅、出租和进行网络传播 (包括馆内局域网) 等活动, 如确因需要而使用时, 应征得权利人的许可, 对于已经发表或已超过保护期限的作品则无需上述限制。此外, 应将图书馆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类别, 合理使用适用的范围应严格限定在为公共利益服务的非营利性图书馆, 而为了经济目的而设立的图书则不应适用该项规定, 而应纳入到法定许可的范畴加以规定。

(四) 明确滑稽模仿的合理使用性质

滑稽模仿是人们文学艺术评论的表现形式, 也是人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滑稽模仿和一般盗版、模仿、演绎等行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美国联邦最高法

院在1994年的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 inc.一

案中对版权法中的滑稽模仿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滑稽模仿和其他评论、批评甚至批判一样, 可以主张合理使用。滑稽模仿和一般盗版、模仿、演绎等行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滑稽模仿作为合理使用的形式,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未有明确规定。明确滑稽模仿的性质, 将其纳入到合理使用的范围之内, 不仅是现代司法实践的需要, 同时也是繁荣文艺创作和尊重个人表达自由的需要。作为一种特殊的合理使用方式, 滑稽模仿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可以不受内容数量多少和是否为核心部分的限制, 也不必注明源作品的作者、名称, 只要它足以使受众联想起原作品即可。当然, 滑稽模仿也应受到必要的限制, 它应当是对原作品的讽刺、批评或批判,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仿效或演绎, 它不得侵害原作品作者有关名誉权等人身权利, 也不应有损原作品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Brad Sherman:digital property and the digitalcommo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digital age:chal-lenges for asia,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95.

[2]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基本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冯晓青.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J].法律适用, 2005, 10.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篇9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著作权制度中对著作权限制的一种主要制度。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起源于18世纪英国法院的判例, 在英美法国家中多被称为“fair use”或者“fair dealing”;合理使用确立于1841年斯托里法官所作的佛森诉马旭 (Folsom v.Marsh) 一案判词中。[1]美国的《1976年版权法》纳入了合理使用原则。合理使用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后续的作者为了创作新作品如何利用先前作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 合理使用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著作权法中通行的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法条中一般将该行为归类于“著作权的限制”之中而不是不直接采用“合理使用”一词。对于合理使用的定义, 每个国家都不相同, 但是从本质上来看, 所表达的精神差异不大。

(一) 合理使用的定义

在我国学界学者们, 对于合理使用的定义, 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合理使用应强调实质内涵, 它强调对作品的使用不必征得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 同时也不需要给予著作权人一定的报酬;第二种观点认为, 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 使用人基于正当的目的, 在不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时均可对其作品进行使用。而第三种观点将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进行了结合, 认为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 基于正当的目的, 在不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时, 均可对该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使用, 事前不必征得该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 事后也无需支付一定的报酬。[2]三种观点具有可取之处, 一般来讲第三种观点结合前两种的特点, 当前多数学者赞同第三种观点。

当前我国《著作权法》未对合理使用制度进行界定, 而是通过列举法举出合理使用的12种情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 合理使用范围十分还应继续扩大, 尚属未知。目前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第42条规定著作权合理使用情况增加到13种, 即增加其他情况, 这里所谓其他情况其实是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开放, 增加了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因此根据目前我国著作权法的现状, 笔者认为合理使用的定义采纳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最为妥当。结合二种观点, 笔者认为合理使用指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条件下, 作品使用人基于正当的使用目的, 并不损害著作权人的权益前提下, 事前不必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事后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的合法行为。

(二) 合理使用的特点

合理使用拥有一些其他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所有不具备的特点。

1. 合理使用范围法定。

合理使用的范围并非任何人主观决定的, 而是有一定法律依据的。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22条之规定, 著作权合理使用包括12种情况, 除此之外的使用均在合理使用范围之外。尽管目前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43条增加了“其他情形”进入合理使用范围, 但其他情形仍应根据其他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抑或是法院裁判确定。

2. 合理使用需基于正当目的。

正当目的的最主要表现是任何人使用作品都不得侵害作者之权利。一般而言, 商业化目的都是有损作者利益的, 因此合理使用中不存在商业化使用。然而出去商业化目的, 非商业化目的是否都可以认定为是正当目的?若使用作品行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必将有损于公共利益, 显然也不属于正当目的。合理使用的正当目的含义应当更广阔。

3. 合理使用无需经著作权人同意。

合理使用不需要获得许可, 这保障社会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触作品, 使用作品。避免因许可而造成的谈判成本。

4. 合理使用不需要支付任何对价。

合理使用作为著作权限制制度的一种不需要支付任何对价, 这与法定许可、强制许可不同, 合理使用制度下的行为完全免费以便于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使用作品, 也激励了文艺创作。

(三) 合理使用的性质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对于合理使用的性质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权利限制论、侵权阻却论和使用者权利论。

赞同“权利限制论”的学者从行为对象主体的角度来阐述, 认为合理使用制度是对享有著作权人的一种权利限制。合理使用制度的起源来自版权的特许, 是一种独占的权利。法律不仅限制社会公众使用作品的权利, 同时更需要限制著作权人的权利, 以此来达到利益平衡, 既增加创作的热情, 促进作品传播, 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内多数学者都赞同这个观点。

赞同“侵权阻却论”的学者认为合理使用是对使用者的一种保护, 让他们在使用别人作品时有法律的依据, 而合理使用制度正是侵害他人著作权时的侵权阻却事由。这种观点是先对合理使用行为进行假设, 将其视为侵权行为。台湾学者张静就认为合理使用是通过标明出处后的一种侵害行为, 只是法律规定不以侵害论处。此观点只有少数学者持有。

最后一种观点是“使用者权利论”, 持有此观点的法律学者立足于合理使用是一种合法行为, 并从合理使用的相关主体为角度出发, 认为合理使用是一种合法行为而非侵权行为, 并将合理使用视为著作权法授予使用者的一项可以自由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权益。美国学者多赞同此观点。[3]

笔者认为, 第一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具有可取之处, 反对第二种观点。无论是权利限制还是权利, 都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合理的观点。但第二种观点是错误的, 合理使用包含了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对作品合理接触的情况, 这种接触不可避免, 就如吃饭穿衣一般。而人类无法避免的行为被视为侵害行为, 即对全人类的一种违法性认定。按照第二种观点, 人类一出生就注定会实施侵害行为, 换而言之每个人只要出生了就会被标上违法的标签, 似乎如基督教中所言人一出生即有罪。作者创作作品必然需要从公共领域选取素材, 使用公共领域的元素, 也因此社会公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接触作者的作品, 这应当是一种交易, 而不应将著作权权利绝对化, 将任何接触作品行为视为侵害行为, 仅将合理使用制度作为一种免责制度。这种观点虽没有实际损害, 但却是对人的一种侮辱。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同时采纳权利限制论与使用者权利论, 合理使用既可以是著作权人的义务也是使用者的权利, 二者并行不悖。

二、合理使用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使用法经济学方法分析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需要一个假设, 即著作权人是“理性人”, 所谓“理性人”是人的行为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下, 理性人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只有从理性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 法经济分析中的供求定律、效益最大化, 以及资源向价值最大处集中等基本原则才能发挥作用。[4]而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完全理性人, 平衡理论认为, 著作权人从自私的角度出发, 只会考虑其享有著作权的私人成本, 而刻意回避权利的社会成本, 甚至故意将私人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 在收获私人利益的同时损害社会整体效益。[5]因此, 著作权人应当是不完全理性人, 合理使用制度是规制不完全理性人的必然设定。下面笔者将选择交易成本分析法及公共选择分析法对于合理使用制度的正当性、合理性及其出现的必然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 合理使用的交易成本分析

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现是必然的, 这一点从法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方面可以分析得出。在公众对作品的接触没有合理使用制度保障时, 公众可能需要与著作权人谈判进而交易成本, 这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合理使用被限于交易成本损害了许可交易的情形, 并且它是克服市场失败的途径和方式。作品的使用是实现著作权人的著作权的关键。如果在所有情况下使用著作权作品都需要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那么著作权作品的流转、著作权人因为作品的流转而实现著作权之利益, 以及著作权法宗旨的实现, 都会受到严重影响。[6]

作品使用者和著作权人就作品的许可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存在交易成本。根据交易成本的高低可以判断是否将某种作品使用行为纳入合理使用范围之列。具体包括三种情况。

1. 作品的使用行为带来的潜在收益高于交易成本。

即使用作品者通过对作品的使用可以带来一定的利益, 而这个利益大于交易成本。因此, 作品使用者有动力去寻求著作权人的许可, 而不应纳入合理使用的范畴。例如将他人的画作进行有偿的公开展览, 公开展览画作一方会向观看展览者收取一定金钱, 有潜在的收益, 应当向画作作者寻求许可, 产生交易成本可以被接受。

2. 作品的使用行为带来的潜在收益低于交易成本。

使用的商业性质只是合理使用原则的一个判断因素, 而非决定性因素。[7]因此即使是商业性使用行为也可能纳入合理使用范畴。比如用于新闻报道而需要对作品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新闻报道有时效性, 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作品著作权人许可, 许可成本高昂会导致新闻价值下降。同时新闻报道有一定公益性质, 其所带来的潜在利益不大。因此这种情况下就交易成本一般不会被接受, 而为公益目的新闻报道应当存在, 便需要纳入合理使用范畴。

3. 作品的使用行为没有带来任何收益。

这种情况在实践中最为常见, 最典型的一种情况是纯粹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欣赏等目的使用作品以及教学、评论及对作品的学术研究性质的使用, 这些使用行为根本不会带来多少利益, 如果有也是增加一点社会公共利益。比如因教学目的对作品的使用便是为传播知识, 促进社会科技文化艺术发展, 创造了因作品扩散而带来的社会公共利益。而这种行为不应当有交易成本, 也不会有社会成员会因此而补偿作品著作权人。一旦需要交易成本, 社会公共利益将受到损害, 最终会阻碍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如果缺乏合理使用制度, 高昂的、不合理的交易成本将阻碍社会科技文化艺术的进步, 进而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

(二) 合理使用的公共选择分析

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现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从法经济学视角的公共选择方面可以得到认可。公共选择理论, 就是把经济分析工具运用于政治、法律研究领域, 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去考察政治、法律领域中的集体决策和其他非市场决策。合理使用制度体现在著作权法中, 其不仅仅是简单的赋予使用者一种权利或对作者进行限制那么简单, 该制度还是在知识产权领域内维持利益平衡的政治博弈的结果。而进行博弈的是个人而非集体, 即选择合理使用制度的是个人的选择。这里的个人是有能力左右集体决策的个体, 可以是少数几个强有力者, 也可以是多个个体。

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现表面上是国家作为一个集体作出的公共选择, 但其本质上是无数使用者和著作权人在幕后进行无数次博弈的最终结果。这个选择固然是体现着背后需要维护的社会公共利益, 但合理使用中每一种情况都包含着无数个人利益, 他们通过数量庞大的著作权纠纷案例判决确定下来, 并最终被纳入合理使用制度之中。尽管每一个参加公共选择的人都有其不同的动机和愿望, 他们依据自己的偏好和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 但他们是理性的, 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的私人偏好的满足是集体活动存在的首要目标。但个人效益最大化应当有一个限度, 即过分寻求个人利益会有损他人利益, 从而无法做出共同的选择, 最终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合理使用制度的合理性即在于它是无数个体以一颗功利之心相互间博弈的最终结果, 而这个结果会损害一部分个体的利益, 但其结果也是多方利益权衡后作出的, 作为一种公共选择至少在当时情况下是合理的, 符合当前大多数个体的利益。一旦不符合大多数个体的利益, 合理使用制度即再次发生改变, 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总结

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更不例外。在今日的中国知识产权方兴未艾, 熟练地运用法经济学分析方法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十分重要, 本文仅就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必然性、正当性及合理性等方面从法经济学进行了探讨, 希望对于日前著作权法修改有所裨益。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不会消亡, 但当前大趋势是著作权保护的强化, 合理使用范围的扩张也面临较大阻力。总言之, 合理使用的变更会注重各方利益的平衡, 或许目前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加入其他情况正是为在更广的层面上看待著作权保护与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希望在各种司法实践中更加灵活地划分合理使用与侵权, 以便平衡个案中双方的利益。

摘要:当今, 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备受关注, 我国著作权法律法规的改革方向也是强化保护, 然而在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制度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笔者试图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进行研究, 分析合理使用存在的正当性、合理性, 并展望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未来。

关键词:著作权,合理使用,法经济学

参考文献

[1]Folsom v.Marsh.9F.Cas.342 (C.C.D.Mass.1841) (No.4901) .

[2]李杨.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3.

[3]熊英, 刘筠筠, 郝琳琳.知识产权法判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4]熊琦.著作权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5]参见注释[3]<著作权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

[6]冯晓青.著作权合理使用及其经济学分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7 (93) .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篇10

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云计算技术兴起之后,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著作权法上的作品在云计算模式下,以数字化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传输。用户只要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数码设备,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可获得所需的作品。如此一来,用户只需支付在线使用的流量费就可获得所需的作品,渠道简单,成本也低。这种情况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其次,权利人开始采用技术措施来防止作品被非法使用,禁止使用者任意接触、复制、发行、传播和修改作品。在传统网络技术的环境下,对权利人采用的技术措施应当加以保护,这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提供云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加密处理是轻而易举的。然而对于一般用户,付费之后连作品的原件或复制品都无法控制,破解这类技术措施更是难上加难了。将本来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的作品进行加密,普通用户又无法破解,这种情况下,著作权的相关利益就被服务提供方垄断,著作权人、云服务提供商和用户之间的权利也失衡了。著作权人与云服务提供商合作,通过一些技术措施维护自己的利益,却无形中为社会大众使用作品设置了门槛,将社会大众对于作品的合理使用空间一定程度上缩小了。

二、国外对云计算环境下合理使用问题的处理

美国的现行版权法对某一特定案例是否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如何确定的问题,规定了四个要素:“(一)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包括这种使用是具有商业性质或者是非营利性质;(二)有版权作品的性质;(三)被使用部分占整个版权作品的数量及其是否为该版权作品的实质内容;(四)该使用对版权作品的潜在的市场或价值的影响。司法实践中对(一)和(四)的分歧颇多,最为典型的便是云计算第一案“索尼案”(1)。美国最高法院认定“改变观看时间”只是为电视观众收看那些本来就可以免费观看的电视节目提供了可能,不具备商业性和赢利性,满足(一)中的非赢利;同时,针对(四),原告对“改变观看时间”会带来经济上损害只是一种未来性的推测,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这充其量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损害,最终法院认定个人消费者录播电视节目行为符合合理使用原则(2)。可见美国的这种立法模式赋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云环境对合理使用的冲击。再加上美国法官通常情况下都具有很高的法律素养及丰富的司法实践,美国处理云技术引起的合理使用问题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德国作为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对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采取“规定主义”的立法模式,在法律中列举了具体的属于合理使用的行为。“在合理范围内所有权人必须容忍那些维护和促进社会共同生活所必要的限制”,这是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对《德国著作权法》第52条所作的相关解释,这应该也是德国《著作权法》对于合理使用最为抽象的描述了。(3)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合理使用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使用的作品必须已经发表;必须用于非商业用途;不应侵犯著作权人的著作财产权以外的其他合法权利;必须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出处等。学界普遍认为,云环境下合理使用的标准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

三、完善云计算环境下我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著作权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就像一对矛盾体,而随着进入云计算时代,保护著作权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相应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也亟需做出同步的改变和调整。在云计算环境之下,使用者使用作品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一方面给使用者使用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给著作权人带来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列举了合理使用的法定事由,意为只要使用者的使用行为满足第二十二条的各项要求,即可认定为合理使用。其对合理使用及其限制只作了概括性的规定,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该规定采取的是列举式的方式,稳定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但其滞后性也使得它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云计算环境下带来的问题。如使用者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而非付费获得已发表作品,但他只是为了个人使用的话,依然符合第二十二条列举的合理使用的范畴。但在云计算环境之下这种使用方式明显不宜被认定为合理使用,否则不会有著作权人愿意将自己的作品置于云环境之中。(4)因此,合理使用的认定和适用均应做出调整,除了考虑使用目的之外,更要考虑使用者获取作品的行为是否破坏了著作权人可接受范围内的使用方式。

在立法的同时,还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为了既能满足使用者的合理使用又尽可能地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使用行为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合理范围内的技术手段和合同手段,甚至是税费制度都是可以考虑的。

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了著作权人可以利用相关技术手段保护自己的版权。但过度的技术措施则会阻碍技术的进步,形成不合理的信息垄断,影响资源的共享(5)。因此,技术保护手段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不影响使用者的合理使用权利为限。在云计算的大环境之下亦是如此。著作权人如若使用加密等技术措施保护自己的版权,无疑会阻止和限制使用者的合理使用。这不仅损害了使用者的实际利益,也降低了作品的社会效益。(6)“合理使用制度就像是安全阀,可以平衡激励机制与公共利益。合理使用原则需要重新确立,才能用于对抗因技术进步而导致的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更强控制。”(7)结合上文所述,为平衡使用者和著作权人的利益关系,可以借鉴美国关于合理使用的判定标准。同时也是因为列举式的固有缺陷显而易见,在二十二条的基础之上设置兜底条款并赋予司法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更好地寻求著作权和著作权合理使用之间的临界点,适应云计算环境之下的变化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韦之.知识产权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汤宗舜主编.著作权法原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上一篇:供热效率下一篇:犹太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