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状态信息融合

2024-06-11

运行状态信息融合(精选三篇)

运行状态信息融合 篇1

一、智能图书馆和文献电子化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促进图书馆文化创新

1、1998年, RFID在北美图书馆被提议作为读者自助借还的一种方式, 作为图书馆日常工作文献借阅管理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RFID技术设备, 包括自助借还书系统、智能安全防盗门禁系统、馆藏架位管理系统、图书编目系统、智能图书管理平台以及柜台工作站等, 这一系统彻底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服务模式和典藏管理方法, 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图书流通和管理工作效率。

1998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率先使用RFID技术进行图书管理, 随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图书馆也相继使用。截至2009年底, 全球约有3, 000余个图书馆采用RFID技术管理。

2006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成为国内第一家运用RFID技术进行智能馆藏管理的图书馆。自此使用该技术的图书馆逐年递增。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0年7月, 全国约有52家图书馆实施或尝试RFID技术管理图书。

2、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记录知识的载体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电子图书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书因信息量大、携带方便以及具备双重检索方式, 能通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多维立体地显示信息, 环保节约木材等优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电子阅读已成趋势, 亚马逊电子书销量已高于纸质书, 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从2005年的47.5万本已经增加到2009年的超过100万本。国内许多高校也在不断增加电子图书的购入。

3、文献借阅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 记录知识的载体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图书馆的服务必须动态地适应与改变, 图书馆员的服务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必然随之改变, 这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选择。传统图书馆的许多工作基本都是靠人力手工完成的, 图书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文献的借阅、典藏、上架等体力工作上, 主要担当的是纸本图书的整理与保管的角色, 对于图书文献所蕴藏的知识本身了解和掌握很少, 很难为某一专业的学生指导准确的文献读本, 也很难为学校高层次人才提供专业、快速的文献服务, 准确把握某些学科的前沿动态。馆员服务质量的提升首先体现在对所管理文献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上。而现在通过应用RFID实现了读者自助借还功能, 馆员在前台借还书的工作量极大地得到了解放, 据统计, 馆员用于处理借还图书的时间应该减少了75%以上, 馆员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知识, 同时, 又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根据自身知识构建选择某一熟悉专业, 增加其对于纸质文献及电子文献的“融合状态”, 实现馆员真正学科化, 为打造一流高校提供信息、文献保障。

二、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资源状况

1、随着图书馆RFID技术的不断应用, 电子文献的不断增加, 大量的图书馆馆员从“多、复、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所管理的文献本身, 如同人类的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 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大量的时间空余, 为馆员了解掌握所管理的某类专业文献提供了机会, 给图书馆馆员自身素质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和机遇。馆员可以深度了解某一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相关信息, 为凝练学科方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图书馆根据科研人员的需要, 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有利于引进和保留创新型人才, 为汇聚学科队伍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3、图书馆围绕学科建设能够提供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持, 为学科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而为构筑学科基地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保障。只有以高校重点学科和专业的文献资源为基础, 再侧重于专业设置需求上的特色, 才能把握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 高校图书馆才能建立具有特色的高质量馆藏, 同时建立自有的特色数据库, 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结合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等方面的需求建设馆藏,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现代高校图书馆藏书中的电子文献随着时间和经费在逐年增加, 但从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来看, 因为传统馆藏文本型文献的发行有一定的标准, 面向高校和社会有着相当数量的发行量。并且在印刷、发行、采购过程中受到政治、道德、学术方面的严格审查, 具有采购意义和收藏价值, 所以传统文本型文献为主的传统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仍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现阶段的主要构成部分。

5、专题文献服务和定向课题服务无法展开。针对高校学科带头人及其所负责的重点科研项目, 高校图书馆都要高度重视, 他们的学术成果、教学内容、科研项目及其所需信息加以收集, 建立档案, 交与专人管理, 及时了解他们的科研动向以及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状况, 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专题服务, 如代查、代译文献信息资源, 科研立项、课题论证、最新信息报道等服务。而目前因为图书馆馆员与文献的“融合状态”还存在各种问题, 导致这项服务无法展开。

三、提高图书馆馆员与文献“融合状态”存在的问题

1、RFID技术设备, 包括自助借还书系统、智能安全防盗门禁系统、馆藏架位管理系统、图书编目系统、智能图书管理平台以及柜台工作站等软、硬件配套到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当前高校的发展, 在资金投入分配问题中, 资金投入量制约了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也同时制约了图书馆馆员与文本型文献的融合进度。

2、图书馆馆员学历层次高低不同, 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文献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馆员与文本型文献的融合。

3、学科馆员制度的设立在目前高校教育发展中是一种趋势, 在理论研究中已经具备可行性,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现实障碍。比如, 人员分配的更详细化, 学科专业的细分化以及原有工作人员的工种调配等等, 都涉及到需要更庞大的人员队伍及资金投入。

4、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单位, 在人才选择非配方面受一线教学制约, 缺乏自主选择权。许多人才被分配到一线教学岗位, 而图书馆也只是被动接受一些人员调配。

四、提高图书馆馆员与文献“融合状态”策略和方法

1、不仅图书馆管理层要重视学科人才的引进, 还需要引起高校管理层的共鸣, 在人才分配上图书馆要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引进人才时, 不但要注重图书情报专业人才的引进, 更应该关注当前时代学科建设相联系的人才引进, 加强馆内图书情报知识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既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又具有图书情报素质, 且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2、转变图书馆馆员的观念, 从“Book Promotion”到“Reading Promotion”, 即将以前从以书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开展阅读延伸和促进, 提高图书馆馆员对于文献的认知力和把握度, 要求主动跟踪学科进展, 研究学科信息发展态势, 在指导用户获取、理解、使用信息资源的同时, 积极参与对口学科的研究工作, 提升个性化、学科化的高水平服务。

3、构建图书馆建筑布局学科化、信息网络学科化、设备配备普及化。图书馆员的服务需要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图书馆员的服务不能简单建立在手工服务的基础上, 尤其在知识服务日渐成为学科服务的趋势的背景下, 图书馆服务需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提升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科研创新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主体, 打造一批适合时代需求、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图书馆建设重中之重的问题。

五、“融合状态”在以知识管理为背景的图书馆文化创新中具有重大意义

1、首次提出图书馆馆员与文献“融合状态”的概念, 结合国内外图书馆发展现况, 分析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和困境, 提出提高图书馆馆员与文献“融合状态”的策略和方法。

2、从智能图书馆和文献电子化对传统图书馆冲击两个方面, 论述图书馆馆员与文献“融合状态”发展提高的必然性。

3、图书馆馆员与文献“融合状态”得到有效提高, 不但对科研提供了专业保障, 而且对图书馆自身图书选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可以有选择地选购高质量的图书, 避免人力及资金的浪费。同时, 关注图书馆RFID技术和文献电子化的现状, 图书馆RFID技术主要方便了纸质文献的馆藏和流通。文献电子化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提醒图书馆管理者应根据自身条件适当RFID技术, 不能盲目地追求投入, 同时也应关注文献电子化对于图书馆建筑设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纪元霞, 赵海霞, 陈雅雪.RFID技术与图书馆自动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10.3.

[2]董良贤.RFID技术与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变化[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6.

[3]刘绍荣, 杜也力, 张丽娟.RFID在图书馆使用现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1.

运行状态信息融合 篇2

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管理系统

项目实施内容及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目前,在变电所内除保护装置及测控装置的信息通过调度的SCADA系统采集上传外,还有大量的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未能采集利用,如直流系统运行状况、蓄电池容量状况、消弧线圈补偿状况、小电流接地装置动作情况等,这些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人员掌握不到,对这些设备运行状况好坏情况的掌握主要还是依靠运行人员定期到变电所现场进行检查、检测,对无人值班变电所设备的监控,既不能做到实时监控,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到现场检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内各类电网在线监测设备及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设备越来越多,变电所内各种智能型监视、智能型检测设备不断增多,如SF6气体检测装置、油色普在线检测装置、高压设备绝缘监测装置、开关柜发热状况检测装置、避雷器泄漏检测装置、电能质量在线检测装置、母线电压检测装置、电量采集系统等,这些设备已在电力系统中普遍得到了应用,而各系统在数据的采集、上传、数据的存储、数据的应用、信息的发布等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信息的采集各自独立,信息管理分散,信息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发挥监测装置的作用,不能为设备运行监视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不能为技术管理提供应有的数据支撑。

随着变电所无人值班工作的全面开展,还有许多辅助设备也实现了远程监控功能,如环境温度监控系统、变电所门禁系统等等,如单独为各系统都配置通道、配置服务器等,既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资源,又不利于运行管理。因此,对这类简单的小型管理系统也有必要考虑集中管理。

但目前的状况是,各智能型监视、检测设备的运行各自为政,设备通道、服务器单独配置,网络通道及计算机资源设备运行管理的系统无统一的运行管理单位,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管理比较混乱,运行效率不能充分发挥。

为此,针对电力系统中许多在线监测设备分散管理的状态、某些智能型设备信息采集不全、设备的监测数据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如将如此众多的设备能够方便地接入一个统一的数据采集设备,并将所采集数据信息送入开放实时数据库,使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能及时得到集中分析处理,该系统将成为整个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能促进智能型设备的推广应用。

二、项目小组及人员分工

三、项目实施时间安排:

本项目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局方负责,厂方协助,提供详细的站点名称、需接入设备的型号及规格、数量、通讯接口、通讯协议,以及提供服务器及相关信息、网络物理连接正常和相关设备的IP地址等等信息。预计安排时间2008年7月24日和7月25日。

第二阶段:由厂方方负责,局方协助现场勘查。主要包括工况采集器、智能蓄电池组监测系统、放电模块、放电空开等设备的具体安装位置,以及现场如何布线等。预计安排时间2008年7月28日、29日、30日。

第三阶段:由局方协助向各设备厂家联系,提供各接入系统的智能设备的通讯协议,并将协议提供厂方。预计安排时间2008年7月30日、31日。

第四阶段:由厂方负责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编写现场的施工方案、设备安装图纸和相关软件开发、通讯协议进行调试,以及安排相关硬件设备的采购和生产。预计安排时间2008年8月1日至30日。

第五阶段:由局方负责,厂方协助,现场施工,包括布线、硬件设备安装、调试,以及网络调试等。每一个站点预计工作时间为7个工作日,根据站点的多少决定施工时间。

第六阶段:由厂方负责,局方协助,现场软件安装调试。预计工作时间6个工作日。

第七个阶段:系统试运行阶段,同时准备个相关验收文档和使用手册等。预计安排时间2008年**月。

第八阶段:由局方负责,厂方协助,对项目进行验收。

运行状态信息融合 篇3

随着此行业技术不断提高, 各企业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由于整个系统的非线性增强、时滞增大, 而且不是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 使得模糊逻辑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它主要是把对被控系统的熟练的操作经验转换成模糊规则。在未使用信息融合的方法之前, 对于系统的转检修状态, 完全由现场工作人员的经验而定。很多情况出现检修不到位或者过修的现象。相应的计算机控制仅提供参考数据和状态信息, 而并不作出判断, 其他的全部依靠现场工程人员的经验。该文通过分析水电机组检修的实施办法, 提出应用信息融合方法准确判断机组转入检修状态.。主要通过模糊控制系统和神经网络的学习使系统能够在线实时数据处理, 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 并把以工程技术和现场工作人员的经验作为专家库的信息储存于信息中心, 通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做出决策结论。

1 电厂的信息系统结构

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厂用电系统、闸门控制系统、水系统、油系统、消防系统、接地系统、大坝监测系统、水纹监测系统、GPS系统[1及保护系统采用集散控制模式对信息进行采集与控制。传感器系统通过对现场数据采集, 模拟量传4~20 m A电流信号, 经过对同类传感器一次融合的结果, 再对异类传感器数据送入神经网络融合中心进行二次融合, 得到二次融合后的结果, 做出实时信息进入融合中心, 通过态势评估原理[2]与威胁评估的原理[3]做出决策 (图1) 。其中预处理包括整形、滤波、去噪、归一化处理等。

2 方法

发电机4种传感器提供的信息, 通过的输入层、隐合层及输出层来处理完成后, 相邻层间神经元的连接权及隐含层中神经元的阈值, 文中最后检测到发电机状态是4个直接检测的非线性参数。

R=f (u0, u1, u2, u3) (u2~u3为神经网络输入, 分别对应温度数据、振动数据、压力数据、接地电流数据) 。已经证明:单隐含层的BP网络能够通匹任意的非线性函数, 故采用单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来融合脉冲传感器的信息。

3 结果

其控制过程、精确的输入经模糊化后对照规则表进行模糊推理, 得出输出量的模糊数据, 经解模糊过程到精确的输出量, 该系统模糊控制通过融合中心的状态评估及专家库的共同结合完成二维模糊控制器。输入为误差量和误差变化量, 输出点与专家库和状态评估系统提出此时的状态偏差量E和偏差变化Ec作为输入量, 调节出u作为输出量, 是一个二维模糊控制器, 先将论域[4]内连续量离散化为若干档, 选择描述偏差的精确连续量为e, 描述偏差变化的精确连续量为ec, 输出的精确量为U。

其模糊变量分别为E、Ec、U, 每个模糊复量可分为若干个模糊状态, 如负大 (N B) 负中 (N M) , 负小 (N S) , 零 (Z O) , 正小 (P S) , 正中 (P M) , 正大 (P B) 等, 隶属度函数取为三角形分布, 量化值经模糊语言变量隶属度函数[5]得到模糊量化等级E={-3-2-10+1+2+3}, Ec={-3-2-1 0+1+2+3}, 为提高控制精度, 控制变量量化等级多一些:u={-6-5-4-3-2-1 0+1+2+3+4+5+6}, 模糊化的过程主要根据实际控制需要以及传感器特性、其范围选择主要根据人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实验调整得到。为减少调整时间, 用Matlab模糊逻辑工具编写的模糊控制器生成程序, 并计算控制响应表。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人的经验对控制表进行微调, 基于神经的模糊推理判断如表1。

表1存在于融合中心的状态评估系统中, 当发电机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后, 模糊控制开始工作, 状态控制箱上接收到实际运行的状态量后, 经解模糊处理得到u。通过与相应的设定门限值进行比较触发相应程序, 提供决策, 判断机组是否转入检修状态。

4 在融合中心的实现

该方案采用Sum作为融合中心计算机。融合中心流程如图3。

5 模拟调试

在现场投运过程中, 通过改变相应的输入参数变化系统能够很好地触发机组转检修状态, 特别在初期投运时, 现场人员都不熟悉设备的情况下避免了大的经济损失。投入和未投入融合的停机和准确对比如表2。

6 结语

发电系统是一个非线性时变系统, 该系统采用工业以太网进行通信, 采用阿尔斯通P320系统进行监控, 很好地实现现场的各个数据的实时交换, 满足现场的运行要求达到相应的精度。

实际运行结果表明, 该系统的控制方法完全能满足现场要求, 稳定性和响应时间等指标达到了预期。

参考文献

[1] (美) Elliot D.Kaplan.GPS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杨万海.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3]万百五, 韩崇朝, 蔡远利.控制论——概念、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潘泉, 程咏梅, 梁彦, 等.多元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5]李士勇.模糊控制[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

[6]方勇纯, 卢桂章.非线性系统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下一篇:审计关系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