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教育

2024-06-21

国语教育(精选十篇)

国语教育 篇1

一、韩国语的词汇教育应使学生了解韩国语词汇的特征及词汇体系

(一) 韩国语词汇中有较多的同义词。

同义词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引入和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词和外来语, 同义词的发达虽然有时会给表达的明确性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反过来也可以使表达变得更加丰富。

(二) 韩国语词汇中有较多的同音异义词。

同音异议词是指虽然拼写和发音相同, 但意思不同的词汇。韩国语中的同音异义词较多也是由于受到了汉字词的影响。由于韩国的汉字音比起固有词, 初声和终声的发音有一定的限制, 只能用能发音的有限音节去书写, 这也是形成同音异义词的主要原因。

(三) 表尊敬的词汇比较发达。

这与韩国传统的儒教环境和垂直的人际关系紧密相连。

(四) 感觉词和象征词比较发达。

韩国语中通过稍微改变元音和辅音来体现语感差异的词汇比较发达。这种现象在拟声拟态词中经常出现。这种由于音声特征而出现的词汇扩大现象几乎只局限于固有词, 通过词汇之间的类义性, 来增加表现的丰富性。

(五) 除固有词外, 还存在汉字词和外来语。

固有词多分布于基础词汇中, 汉字词和外来语多分布于专业词汇中。由于汉字的造语力较强, 可以提高新词的生产性, 同时由于汉字的缩约力较强, 在语言的经济性上也可以发挥较大作用。

(六) 韩国语词汇中2、3、4音节词比较发达。

韩国语词汇中, 2音节词占30%以上, 其次是3、4音节词汇, 在2音节词汇中, 汉字词占据了相当多的数量。

(七) 韩国语词汇反映了韩国传统社会及文化的特征。

例如和农业相关的词汇大都和传统的农耕社会相关, 表尊敬的词汇与儒教的背景息息相关。韩语中多种“我们”的使用正体现出韩国人比起个人更加注重集团的传统文化背景。

二、韩国语的词汇教育应以单词的形成特征为依据

根据形态特征, 韩国语词汇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韩国的语言》第4章第3节《构词法》中说单纯词是指由一个形态素构成的词, 合成词又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具体归纳词汇的形成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 由形态结合而形成的词汇。

从形态角度来看, 个别词汇是由一个以上的形态组合而成的。即一个已有的形态和另一个形态结合而成为一个新的词汇。因此, 可以根据形态结合的方式来区分词汇, 由一个形态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 由两个以上形态组成的词叫做复合词。复合词又可根据构成形态的特点, 分为由词根和词缀为形态结合而成的派生词以及由词根和词根为形态结合而成的合成词。

(二) 由音韵交替而形成的词汇。

韩国语的音韵体系中, 元音和辅音在同一系列内会形成一定的相互关系。例如:元音会形成“阳性”、“阴性”的对立关系, 辅音中有“松音、紧音、送气音”3个指定音韵的相互关系。由于形成这些关系的音素交替出现, 形成了不改变基本意思但在感觉上体现差异的词汇。

(三) 由特殊方法而形成的词汇。

词汇的形成除了由形态的结合和音韵的交替以外还有其它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缩略语和头字语、混合语和逆成语、民间语源等。

三、韩国语词汇教育中的词汇应用韩国语做解释

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在韩国语词汇学习过程中, 对于单词用韩国语做解释的练习虽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些难度, 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效果的。教材中的韩中对照解释在单词学习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但如果单纯按照对照解释进行词汇教学的话, 教师就会变得被动, 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 常常是机械式的背诵, 会导致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虽然可以进行一些类似于“单词接龙”游戏的项目, 但学生只是达到能背出单词的程度, 却不能够去灵活运用它, 之后就会很容易被遗忘。根据笔者的观察, 学生如果用韩国语解释单词意思, 就会尽最大努力去自己尝试表达出单词的含义。应该尽可能避免一开始就以教材的韩中对应解释为基础的字典式的解释, 运用已经学过的单词, 用韩国语去解释新单词的含义。做这种用韩国语对单词进行解释的练习, 可以让学习者尝试练习虽然知道用母语怎么说, 但却不知道外语怎么说的时候, 采取婉言法来表达意思。

四、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对韩语词汇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做游戏, 可将学生分为两组, 每组给出10个单词, 一个人解释单词, 其他同学听完单词解释后说出单词, 以说出多少来决定胜负。通过这个游戏过程,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 因此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方式比起教师直接说出单词的意思, 由学生回答要更有效果。之前由教师支配的课堂上, 学习者在听众面前发音不熟练或不正确时, 再由老师进行纠正, 这种方式会激起学习者的不安情绪, 但如果是相同的学习者之间的思想沟通, 因为都是是相同水准的学习者, 就会减少这种负担感。之前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就会觉得不好意思, 但分组玩游戏的话, 比起老师的提问, 学生们可以展现更加积极地学习态度, 会更加努力地准备并回答。

五、韩语词汇教育应与听、说、写的能力相统一

正如前面所说, 教师如果将词汇用韩国语解释, 学生的听力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同时, 学生自己作为主体进行学习, 自然会练习他们的会话能力。在听力和会话结束后, 自然会过渡到写作阶段。在练习写作时, 减少听力和会话中所出现的习惯用法, 应多做符合语法的写作训练。

从办简报看国语教育 篇2

军训第三天,第一期简报终于在师生的期待中出刊了,虽然版面小了点,但都是孩子们自己写的文字,反映的都是真实的营旅生活和切身体验,所以简报刚一下发就被他们争相传阅。看着散发淡淡墨香的简报,听着孩子们轻轻的诵读,最高兴的要数主编老师了。不过,当他把第一期简报送到我手里时,有些遗憾又不无忧虑的说了一句:“学生很有写作的热情,两天交上来几百篇稿件,可惜质量不高只能选出这几篇,而且还有很多是我作了很大修改的。”

我把那些没有采用的稿件略略看了一遍,质量果然是差强人意。要么千篇 一律的平铺直叙有如记录流水账,要么词不达意错字连篇,要么反反复复强调军训的苦和累毫无新意,要么不知所云一看就是为了应付交足稿件的差事……是啊,这里没有了作文选可以借鉴,没有了网络可以查阅,只能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创作,写出来的文字与他们在学校里完成的各种作文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凡此种种让我想了很多很久,而想的最多的就是一直困扰我的国语教育问题。

说到国语教育,恐怕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抄写生字、生字组词、词语积累、解词造句、预习课文、默写诗词……可以说我们的国语教育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识记和理解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时就显得异常吃力了,有的甚至十分抵触并且害怕写文章。为了能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教师和家长绞尽了脑汁。参加作文辅导班,购买大量优秀作文选,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结果呢?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似乎无法穷尽,也没有必要一一列举。我不想站在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用专业来诠释这个问题,只是想从一些现象中去触摸,去感受。

我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了,我和爱人一直都很注重她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说在同龄孩子中她的写作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平时的习作大多数也是优秀。但她的写作习惯特别是对待写作的态度仍然让我忧虑。每次老师布置家庭作业有记日记或者写短文,她一般不是坐在那里静静的构思,而是习惯翻看妈妈给她买的大作文选,找到几篇同题目或者类似的作文范例阅读,然后才能动笔写。虽然我们也要求她写出真实感受,她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但她的习作仍然不可避免的留有太多的范文的痕迹。当然最糟糕的还不是习作的质量,而是这种写作的习惯。也许,模仿的确是培养学生习作的有效方法,但我总觉得这样做副作用的确不小,起码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灵性和创造力,也容易误导他们做事作文的依赖性。而据我调查和了解,我女儿的`这种习惯在中小学生中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其实,我们这些成年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各种计划、总结、述职报告、经验材料、甚至学术论文,有几个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呢?不是一样习惯于把同事的、报刊的各种材料拿来改一改交上去了吗?换个标题,添几句话,调整调整结构,改头换面的新文章就这样产生了。而最流行的做法恐怕就是动用现代网络技术了,在搜索栏中打上关键词轻轻一敲键盘,千百篇文章便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然后就是复制、粘贴、拼凑,稍加改动就是一篇新文章。而这些所谓的新文章又会在网上流传,也许又成了另一篇新文章的片段。即使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也难逃这样的命运。人总是有惰性的,既然事情可以这样简单解决,谁还愿意殚精竭虑地去创作呢?于是,模糊了借鉴与抄袭,混淆了独创与造假,一切都在难得糊涂中变得一塌糊涂。

说到国语教育,不能不提外语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不,应该是从幼儿园到大学,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国语教育越来越被淡化,而外语教育越来越被强化了。主要表现是外语课时在不断增加,考试时外语成绩被提到了与国语同等分数的位置,更不要说考公务员考职称等各种选拔人才的考试了,哪一样能离开外语呢?曾几何时外语能力成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一票否决的条件了呢?而我们不仅要思考要问一问: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要用到外语呢?我们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了那么多的教育资源这样去搞外语教育是否值得?

我们这里有个初级中学,一年级一共有20个班,外语教师有14个,而国语教师却只有3个,看到这个比例不知道我们会想到什么?我们不妨再调查一下,中小学生除了每周在学校要学习3、4课时的外语课,在课外参加外语辅导班也不会少于这个时间的。难怪有的老师开玩笑的说,有些孩子用英语说话、写作比国语水平高。而这个玩笑我想一定有它的现实性,果真如此我们不能不忧虑不能不悲哀,甚至不能不可怕。国语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承载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灵魂,难道我们要以牺牲忘了民族的根为代价来换取外语能力的提高吗?

也许有人会说我在以偏盖全,在危言耸听,在杞人忧天,甚至是在哗众取宠。而我也不想辩解什么,但我只是在用我的良知和思考来表达。

国语教育 篇3

1.日本的NIE

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 一般译为“报纸教育”,指的是将报纸作为教材运用于各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将它作为特定主题进行教学。其20世纪30年代起始于美国,在获得一定成效后开始向全世界推广。日本是较早受美国影响开展NIE的亚洲国家,为了改善学生文字阅读情况,日本报刊协会于1988年设立“NIE委员会”,1989年开始在东京的中小学中开展NIE活动,1994年开始,日本全国的学校都展开了NIE活动,发展至今已较为成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本NIE的主要特征是:各个地区由教育行政、学校、报社三方面组成NIE推进委员会共同来实施NIE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活用文字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发展民主社会[1]。

2.日本小学国语教育与NIE

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总则》中提到,《教育课程编写的一般方针》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让学生能习得基础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2)培养能够运用各种资料来解决课题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3)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4)丰富学生的语言活动。其中提到的培养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语言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思考力等等,都与NIE课程的实施目标一致。学生通过阅读,复述报纸上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想法,进行比较阅读等一系列语言活动,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思考力、判断力,通过这样的学习,高效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报纸”在《学习指导纲领》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表1是日本小学学习指导纲领解说书中“报纸”出现的次数。

由表1可见,“报纸”在日本小学国语教育中使用的地方最多。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书中指出,“学校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而是要灵活利用各种教学材料来充实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2],而“报纸”就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另外,日本小学阶段多以综合课程为主,NIE有助于教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集体剪报贴报、制作班级报纸等),发展学生听书读写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报纸”作为媒体的一种,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媒体素养(包括媒介识读和媒介制作能力)。

二、 日本小学国语教育中NIE的课程内容

1.NIE的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中的NIE

笔者将《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书》中涉及NIE的部分摘录下来,如表2:

由《学习指导要领》中涉及的NIE部分可见,NIE课程设计包含于小学国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小学国语教育中“报纸”成为了重要教材,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媒体素养。

2.NIE在日本小学国语教材中的安排

下表是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中安排的有关NIE的教学内容。

以上被明确编入国语教科书的几个单元多在高年级,只是NIE课程内容的一小部分,是国家规定强制实施的。此外,日本报刊协会配送的《NIE教育指南》和日本NIE实践学校平时使用的各类报纸中也有大量NIE的教学资源,可以用于小学国语教育的各个年段。常见的教学内容有:1.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阅读新闻后,圈出他们所认识的字;2.提供适合精读或有趣的文章让小学生讨论;3.教学生从报纸中收集资讯,做成百科全书;4.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考虑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想法并投稿;5.组织学生制作班报,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NIE在日本小学国语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一般围绕以下3个主题:报纸的制作、报纸的活用、报纸的功能构造。NIE课程不仅被安排在正式的学校教科书中,教师也可根据教学目标,将报纸作为补充教材活用于教学中。一般小学低年级段主要借助“报纸”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中年段主要借助“报纸”发展阅读写作能力,打牢基本功,培养良好的思维力和表达力;高年段,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让学生了解报纸的功能、构造、制作过程,培养他们批判阅读媒体材料、有效使用媒体素材的能力。

三、 NIE在日本小学国语教育中的实施案例

笔者从日本NIE推进会网站上选择了两篇日本NIE实践学校中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和探究。

上述教学案例是青森县八户市立根岸小学的源波好子老师给小学低年级孩子上的国语课。

在教学目标中分析了设置此单元意在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帮助低年级儿童克服学习汉字的心理障碍,巩固已学汉字,认识汉字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按部首、字形、字义等方面去学习汉字,举一反三,通过阅读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将汉字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儿童识字的热情。

这是一篇典型的利用报纸作为教材进行国语教学的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汉字,发现识字的规律,认识到汉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让他们从小就亲近报纸这一纸质媒介,关心周边发生的事情,培养阅读乐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名为《总结自己的想法吧》(见下页)的教学案例是在小学高年级国语课堂上进行的,执教老师仍然是青森县八户市立根岸小学的源波好子。

开展此单元教学是为了解决学生讨厌写作的问题。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观察留意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从中确立自己想要研究的小课题,接着利用报纸等资源,收集有用的资料,学习如何进行书面表达,学会借鉴他人作品中的亮点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到的“通过报纸,调查与自己课题相关的资料,写一篇陈述自己意见的文章,或者写一篇相关的活动报告”相一致,是完全基于日本官方颁布的课程标准制定的。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报纸是日本小学国语教学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有足够的意识与主动性来实施NIE课程,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关于NIE的内容为出发点,符合国家课标规定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使用报纸来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报纸的热情,组织学生利用报纸搜集资料来有效完成教学活动,以锻炼学生查找、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讨论,这是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施NIE,学生学到的知识发生了迁移,乐意亲近报纸、阅读文字、关心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自己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能力。此外,上述教学案例中都安排了相关领域的拓展,可见NIE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全面的,不仅限于学科,还打通了课堂学习与其他领域、实际生活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媒体素养与公民意识。

四、 对NIE融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些启示

1.课标要求应更加具体

新课改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大亮点,但关于如何开展、应该开展哪些内容却没有明确的建议,教科书上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贫乏,缺乏可操作性。此外,课标中强调要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师生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施课程,却并没有详细建议老师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语文课程目标,这些课程资源应该如何有效展开,等等。日本的NIE教学经验给老师们就如何利用报纸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今后我国在修订语文课程标准时应更加细化,增强可操作性。

2.课程内容中应更多安排NIE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作为语文教材内容之一的新闻报道只是孤立地按选文的方式呈现,有些教材只有《新闻两篇》中的两篇新闻,报纸新闻更是少得可怜,课程内容也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以致学生的现代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培养和发展。报纸教育应在语文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教学目标也应改变之前仅了解学习报纸新闻的发表格式,而应该通过阅读报纸新闻,学习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另外学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校本课程中也可以加入NIE,还有报社也应该积极出版适合NIE的教材,加大NIE实践学校、典型案例的宣传工作。

3.NIE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

NIE的开展方式没有固定限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需要灵活实施。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代表作投稿,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可以通过让低年级小朋友在报纸中寻找认识的汉字,将课堂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比阅读同一主题的报纸评论,学习多角度看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阅读能力;可以通过给新闻作者写信等方式,创造真实写作情境(有读者、有目的)来激发写作热情;可以通过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探究能力;可以组织全班孩子一起办班报,学习如何采访、分工合作、设计插图、新闻写作、后期编辑宣传、互相取长补短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亲近纸质媒介,同时媒介素养、艺术感与审美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日本NIE推进会网站:http://nie.jp/.

[2] 日本文部省官网:http://www.mext.go.jp/.

国语教育 篇4

关键词:韩国语教育,问题,课程

中韩建交以来, 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韩国语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而快速的发展机会。1946年, 北京大学最初设立了“韩国语”课程, 成为我国最早开始“韩国语”小语种教学的大学。到建国初期, 只有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大学、洛阳外国语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了韩国语专业。随着两国各领域交流的增加, 我国开设韩国语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 本专科院校开设韩国语教学课程已经超过200余所, 学生人数也超过2万余人, 可见韩国语不再是小语种而成为各大院校重要的外语课程之一。

一、韩国语的教育现状

1. 韩国语开设现状

在我国, 韩国语课程不仅仅只在重点院校及外国语院校等高等院校开设, 还有一部分职业院校及高中也开设了韩国语课程, 除此之外, 社会上还有针对性的韩国语教育培训班, 成人教育学院、私立学校等, 使其教育方式多样化。

此外, 东北延边各省以及山东省的各大高校都开设了韩国语专业, 并将其作为本校的主要外语专业, 英语为第二外语。

2. 韩国语专业教材及资料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 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 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国内各个院校纷纷开设自己独特的韩国语教学课程, 因而其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也各不相同, 其中选用国内一些高校编写的教材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内编制的韩国语教材比较重视词汇、语法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韩国语的基本功有较大的帮助, 国内编制的教材也比较适宜中国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但是国内编写的教材也有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时缺乏生动性, 无法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有部分院校则直接采用韩国教材, 可韩国教材中的文学思想、风俗等方面对于不了解韩国文化的中国学生来说是难以适应的。

3. 师资力量

随着开设韩国语课程的院校逐年增多, 学习韩国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但真正能教授相关韩国语的教师却存在明显的不足, 尤其是外籍韩国语教师的缺乏。另外, 从我国目前形势来看, 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比较低, 各个院校尽管开设了韩国语专业课程, 但仅仅涉及到本科点, 硕士研究生点的韩国语专业较少, 韩国语专业的博士点就更是屈指可数了, 因此学校向社会输出的高学历韩国语教师人才就更少了。由此以来, 韩国语教师资源的缺乏与逐年增多的韩国语学生人数比例不协调, 也使得学生很难学到更为准确的韩国发音与韩国语法, 以及很难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

二、韩国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韩国语言文学教育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在国内院校, 韩国语专业课程主要传授学生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目前从学校走出来的韩语大学生, 有的选择出国深造或者进入韩国企业, 从事跟韩国贸易、翻译及旅游等相关工作。因此, 学校韩国语教育只重视语言文学的单一性教学方式, 这已无法满足学生进入社会工作的需求, 对他们从事工作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 韩国语教育方法没有完整性的体系

目前的韩国语教育方法已发展为以沟通交流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尽管在韩国语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很多院校在听力、阅读、写作等相关课程中对韩国本土文化和思想相关联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语言教学和韩国文化教育并没有融为一体, 没有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文化教育。

3. 韩国语师资力量不完善

目前, 各大院校, 韩国语教师多以文学和语言学为主, 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根据社会的需求, 教师除了言语与文学教育外, 还对外交、历史、政治等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 以及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实用性方面的知识或多或少的带入到课程教学中, 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专业体系。这主要是由于涉及其他领域的教师资源较少, 单靠以语言文学为主修的教师, 是无法让学生全方面的掌握知识。

三、对韩国语教育发展的构想

1. 进一步加强韩国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国外, 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和重视程度都很高, 教师的收入水平都是相当高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借鉴国外的教育投资, 加强我国在韩国语教学方面的投资, 在把我国优秀的韩国语教师送到韩国进一步深造的基础上, 积极的引进一批韩国的优秀人才来中国任教。此外, 政府要开放绿色通道, 提倡国内高校与韩国大学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合作, 这样教师和学生能够体验“韩国式教育”的多种教学和学习模式, 通过取长补短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补充我国在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缺点。

2. 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 提高韩国语教学质量

韩国教育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本国的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因此, 我们教师在进行韩国语教学的同时, 也要积极引进和传授学生这样的教育思想, 进一步培养我国学生为了中华民族而奋斗的思想观念。此外, 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上, 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教育, 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 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均衡发展, 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敏德.对韩国语语法例句文化探析——读《韩国语实用语法》[J].东疆学刊, 2009 (03) .

[2]王金霞.提高韩国语阅读有效性策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1) .

[3]尹悦.河南境内的韩国语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1) .

国语教育 篇5

2013年9月24日上午八点半,我校外国语学院2013级新生入学教育大会在科技楼报告厅召开。学院党委书记孙秀纯、院长苏鹏、党委副书记冯贵珍、副院长武恩义、副院长赵莉以及2013级新生班主任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由冯书记主持,大会内容包括七项。

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过后,大会正式开始。学院党委书记孙秀纯致辞。孙书记言辞恳切,为新生提供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大到做人做事,小到在校安全,最主要的还是希望学生能明确大学生活该怎么过。他最后向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提出要求: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尤其是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帮助。

在“优秀毕业生寄语”中,新生通过特意录制的视频等新颖形式认识到了我院正在攻读同声传译硕士学位的2008级杨霄、刚刚担任大学生村官的2009级张静和在大型国企谋得令人艳羡职位的2009级刘鹏拯,学长学姐传达了对学院的感谢,并根据自己的大学生活为新生提出几点建议,让人受益匪浅。

之后,学生代表发言,包括老生代表李慧莹、新生代表贺胜,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志愿者代表陶宏宇,第七届世界养生大会志愿者代表贺婕以及“三下乡”先进个人代表和优秀学生干部代表等,他们或谈工作感悟,或谈远大抱负,并无一例外地感谢学院提供锻炼机会和建议新生要善于把握机遇。紧接着,学院领导为优秀志愿者、“三下乡”先进个人以及团委、学生会优秀学生干部颁奖,以肯定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最后,院长苏鹏作大会总结。苏院长结合历届学生实例,对新生提出要求和希望。他指出,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生活,新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抓紧四年时光,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上下足功夫,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其他渠道,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在走出社会之后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马小平老师对中国语文教育界的启迪 篇6

启迪之一:名师之道首先在于铸就崇高师德

解读马小平的教育人生以及他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的意义,我们深深感受到,名师的成长之道首先在于铸就崇高的师德。马小平是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级的毕业生。他才华横溢,能文善道;与人相处,富有道义的热情与亲和力。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有多次转行机会,离开清贫而又辛劳寂寞的三尺教坛,但他无怨无悔,坚守在中学语文教坛。他说:“干教育这一行,如果不是十分的热爱,干得不愉快,而且还痛苦,那就真正要赶紧改行。但是我们如果执意选择教育,那我们就得朝最好的方面去做。”他对教育有一种殉道者的执着与热情。即使在医生诊断他已经患脑癌,叮嘱他不要过于劳累的情况下,他还坚守讲台,以致授课时昏倒在讲台上。心知自己来日不多,他还抱病编完了供中学生阅读的《人文素养读本》。《读本》包括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公民的诞生:公民意识与公德意识;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和平意识与关爱意识;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在不公平中寻求公正:公平与正义意识等,共9个章节,收入古今中外的思想者、作家代表作,洋洋数百万字。

他为什么要抱病完成这样巨大的编辑工作?因为这蕴含着他对当代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忧思,寄托着对提高下一代民族素质的期盼。这是一个教育家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赤诚之作。我们听听当年他的主治医生对他抱病编辑《人文素养读本》情形的叙说:“我们开始治疗,治疗就知道他的病是淋巴瘤,淋巴瘤在我们血液系统里面就是一个恶性肿瘤,但是马老师没有像一般病人那么恐惧,他好像也没有很在意。我现在想来,可能马老师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他的事业上了,……他肯定是没有在意自己,根本就不畏惧,他就是坚持工作。我每天两次去查房,看到他的姿态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状态,永远是笔记本放在自己胸前,在那里写东西。”这里为我们定格了一个多么伟岸的师魂:为了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他连死神都不畏惧,那样坚强与淡定;在这种坚强与淡定后面,矗立着何等崇高的师德。

再听听学生对他的评价:“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老师那么简单,他是把教育当成了他人生的一部分,他教育学生不仅是教我们知识,更是教我们一种精神,这是我从他教课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马小平就是以自己人格影响学生的精神导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在马小平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

启迪之二:语文教育的至境在于人文情怀与学科能力培养的完美融合

在应试教育顽疾仍困扰着我们的环境中,中学语文教育同样被题海战术和频繁琐碎的考试肢解得支离破碎,语文教学所要求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目标难以实现。但是,早在二十多年前,马小平就在思考并实践着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了。1987年,马小平在一次湖南省中学青年语文教师教学研讨会上指出:“应该把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从认识论、方法论的层次上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在世俗的不解甚至责难中,他坚韧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将人文情怀与学科能力培养融合起来。

马小平老师的语文课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是真正的语言文学课。通过他的课,学生们的文学感知与欣赏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他是从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规律入手来把握语文教学的。他认为对于语文教学,应该把握这样几种关系:

一是语文知识内部的关系。包括语和文的关系,语文材料,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这门知识的结构和序列的关系等。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和客体(教材)的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过程究竟是怎样的。三是教授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体的关系。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只有把学生这个教的客体变为学的主体时,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

马小平不仅从宏观的多学科角度来把握中学语文教学,而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种文体的美学特征、每一篇教材的写作方法的分析与讲解,都追求鞭辟入里,绝不隔靴搔痒,大而化之。我曾读过马老师的《〈汉魏五言诗〉三首备课札记》,其内涵之深刻、视野之辽阔令人赞叹。转述难以传达其神韵,只有摘抄数段如下。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这是古诗教学的关键。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中国文学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精神境界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关了。”

我们追求怎样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我们倾听怎样的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们懂得怎样的忧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我们享受怎样的悠闲:“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们感受怎样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我们回味怎样的孤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我们体会怎样的苍凉:“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中国文学中长吟不衰的母题年复一年地缭绕在我们心头。这里所选的“汉魏五言诗三首”涉及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大永恒的母题:爱情→怨女的母题;建功立业→英雄情结的母题;归隐田园→寻找家园的母题。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把抒情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或融情入景,或寓景于情,情景相生,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或通过某种生活情节和场景抒写作者内心的感受,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创造出动人的意境;或运用比兴手法,把缠绵的情思和深沉的哀怨寄寓鲜明的形象之中,使读者感到言近旨运,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他向学生这样解读迢迢牵牛星一诗:

阅读诗歌必须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理解诗歌的意象。这是阅读诗歌的关键词。意象就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境界。

……这首诗展示了一个永恒的意象:可望而不可及的永恒情人。它是通过什么展示出来的呢?通过银河的意象:“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通过织女的形象:“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

这是对爱情无从把握的永恒的喟叹,心爱的人永远在河的那一端。“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在他的这篇备课札记中,课标把握的整体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教学情感的丰厚性都有完美的体现。

马老师甚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细节都有精深的研究。如发表于《广东教育》2008年第5期的《导语:召唤情感与智慧参与》一文,他对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导语”有匠心独运的考究。他说:怎样“呼唤学生来参与这一次文本的解读呢?失败的教学,往往是从导语开始便失去了学生,或把他们摆在一个完全被动的位置上,或把他们摆在一个完全隔离的位置上,或让他们被动地听着教师灌输的话语,或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着教师将要进行的所谓的语言训练,或是使他们人在此而心在彼,根本不能进入文本的解读。”这里,从一个教学的细节展现了一个语文教育家的精神追求。

仅仅从“术”的角度,也即学科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理解马小平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他对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关注与追求,才让我们感受到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博大与深厚。马小平有远远超过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所需要的常规知识素养,他所涉猎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政治学甚至佛学、经济学等。他认为:“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基本素养,这是面对现实的问题。首先是人格素质,要具有人格魅力。然后是学科素质……听说读写的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这是教师的文化底蕴。”这一切,马小平都努力做到了,丰富的学养与他的济世怀抱相结合,使他的精神世界远远超越了一般中学教师的境界。因此,他对中学语文教学才有那样本质而宏观的把握。

他深深忧虑于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某些状态:“语文教学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不能铸造学生个人的意义世界;语文教学甚至成了一个怪兽,吞噬了学生们的天真与童趣,导致美好健康人性的丧失;应付各种考试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掌握考试技巧竟然也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化的血脉断了,人文主义精神核质也没了。”……“这种意义失落的直接表现,就是教学中生命的缺席,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均处于缺席的状态。”他要致力于改造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这种状态。于是,他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他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将来做什么职业并不重要,但是重要的是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终生喜爱阅读,成为一个有品味的人。”他勤奋地著述与演讲,为弘扬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不惜呕心沥血、唇焦舌敝;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他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励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他与学生亦师亦友,他的风范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楷模。

学生这样评价他的讲课:“当时还对马老师的讲课有些误解,为什么老师讲课不讲考试的东西而讲课外那么多的东西,去讲那么多人文素养,讲这些有什么用呢?很多同学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后来回过头来看,其实马老师讲的这些东西才是对我们的人生真正有意义的,才是对我们人生真正有帮助的东西。其实我觉得我们深圳中学有些精神都是和马老师有关的。”有的学生说:“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我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模模糊糊感知到了诸如自由之思想,平等之精神的概念,开始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追寻意义和价值,知道了自信的重要,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激发潜能。”还有学生这样承诺:“老师,上完您的课,我更坚定了自己的追求:一生从事教育,如您一般地给学生教授人生那些美好的情感,哪怕一生清贫!这是郑重的承诺,要负上全部的对自己的责任。”

关于教育要达到的境界,肖川教授有一段诗意的表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赢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马小平老师无疑达到了这一境界,他对中学语文教育的追求以及取得的成就,应当引起我们对加快语文教育改革乃至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刻思考。

启示之三:追寻意义引领我们走向崇高

在当前教育界,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起职业倦怠的话题。是的,日复一日的上课下课,阅卷评卷,校园生活总是波澜不兴,平凡琐碎,如果没有精神追求,没有对意义的追寻,产生职业倦怠也许是难免的。但是,在马小平的职业生涯中,他或许有过焦虑与寂寞,却绝无倦怠,这就是为什么在他身患绝症之后,还忍受化疗的痛苦,执着于编著与讲课。他的精神力量来自于一个为师者的崇高责任,来自于对意义的不倦追寻。他说:“我一生中总在追求一种我达不到的境界。我对智慧的东西总是在追求。”在马小平的一生中,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他追求的典范,他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意义就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中学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今天,我们也可以说,马小平的人格与成功也成为了我们的典范。他对语文教育意义的追寻,对人生价值的追寻,使他成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界一个坚毅顽强的崇高的行者。回顾马小平老师的一生,我们的耳畔好像回荡着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告白:“如果没有思想地活着等于白活,我选择为我的信仰而死亡。”我们的眼前,似乎看到鲁迅笔下,那个在荒野中前行的“过客”:为了前面召唤的声音,他忍受着饥饿与疲惫,不断前行。

马小平老师的逝世,不仅引起了他的学生、他的同事以及熟悉他的人们的怀念,更宝贵的是,激发了我们对他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缅怀,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马小平式的教育家在这个时代的珍贵。因此,除了缅怀,我们更应该行动,就像钱理群教授所期望的那样:愿“马老师们”能够成为教育改革的依靠力量,共同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国语教育 篇7

自从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后, 随着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方面进行密切而活跃的合作和发展, 需要大量的中韩两国的双语人才, 在这样的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 国内的韩国语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的扩展, 到目前为止, 国内有143个大学 (包括本科、专科、民办大学) 开设了韩国语课程。随着韩国语教育发展成熟, 韩国语课程也更加细分化了, 但作为语言教学中很重要的文化教育在教学课时量和质量方面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一) 对韩国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校的韩国语教师只重视语言技能方面的能力, 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而且相应的教育方案也不够系统、不够完善, 这导致目前韩国文化教育只是作为语言课程的补充课程, 只起到辅助语言教学的作用, 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韩国文化教育。

(二) 韩国文化课程的课时量很少, 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 对文化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或者客观上安排不了韩国文化有关的课程, 所以韩国文化的课时量很少。创建于1945年, 在国内高校中最早设立朝鲜语本科专业的北京大学来说, 单独开设的韩国文化课在整个学年中只有一个学期, 周学时2节, 韩国民俗课, 周学时2节, 占据大部分课时量的课程是语言技能方面的课程和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课程。

除此之外, 据问卷调查显示, 学生普遍对韩国文化课的教学不太满意, 觉得文化课枯燥无味。一般文化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 由教师来讲解和介绍韩国文化有关的相关知识。这样一味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无法提起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 也就无法让学生主动地、创新地学习有关韩国文化的更多知识。

(三) 韩国文化教育的内容没有深度, 韩国文化教育目标不够系统化、具体化

由于对韩国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太高, 相应地, 对韩国文化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没有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文化的内涵广泛, 涉及到方方面面, 简单来说文化是一个团体区别于其他团体的, 而且是特定的团体所共有的人们生活的总体, 不仅包括可以看得见的语言、习俗、艺术、建筑等;还包括看不见的人们的信念、价值观、制度等内在的、深层次的部分, 所以应该进行更广泛、更有深度的文化教育。

据了解, 韩国语专业的学生说虽然大概了解韩国的政治、经济、民俗、节日等一些有关韩国文化或者韩国概况方面的内容, 但是对于韩国人怎样思考, 生活习惯是怎样等深层次方面的内容还是不太了解, 这说明文化教学内容没有深度。韩国人的思考方式、价值观、行为特点等深层次的、内在的文化知识正是跟韩国人进行交流时最能影响交际的重要因素。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是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团体中的人们互相传达意思的重要手段和媒介, 也是该团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而思想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可以说文化主要是用语言来表现的, 所以,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 寓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孤立地就语言来研究语言, 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 是无法正确使用语言、更不用说真正掌握了语言。此外, 孤立地就文化来研究文化, 没有语言作为载体也是不行的。学习任何一门外语, 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 更要熟知该语言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文化内涵, 要了解人们怎么用自己的语言反映思想和行为。

如果不清楚了解该语言所属国的文化, 在用外语交流的时候会出现误会和问题, 比如, 一个学习韩国语专业的学生在韩资企业实习的时候, 有一次下班之后, 跟所在部门的部长打个招呼。这位实习生由于不了解韩国人根据身份、级别的不同, 敬语使用方面也有差别, 导致部长非常生气。韩国是自古以来等级关系非常分明, 这最直接体现在韩国语语言方面, 所以韩国语中有最高的尊敬语、比较的敬语、非敬语, 可以说, 有没有学好韩国语, 关键在于有没有正确使用敬语。

可见, 要想让学习者正确使用语言, 没有语言所属国的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的, 所以必须进行文化教育。

三.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方案的一些建议

上文通过分析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阐明了文化教育对语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但现实情况是在大学本科韩国语教育中, 光要培养听、说、读、写这四个语言技能, 在时间上也是不够的, 所以把文化教育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开设, 显然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所以把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教学。

所谓语言和文化融合教育是指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紧密连接起来, 通过学习目标语言所属国的文化, 进行语言教育。这不是在语言教材中片面地进行文化教育, 而是通过学习文化, 进行语言教育, 所以这种教育模式的目标不是传达文化知识, 而是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即, 文化是作为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手段”, 文化的内容是学习目标语言的素材。这样通过学习文化, 进行语言教育的方式,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正确理解承载在语言当中的文化,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也很有帮助。

以下就针对这样的教学方案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 文化内容根据韩国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 进行分类。

文化教育应从韩国语学习初级阶段开始进行, 随着韩国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 文化教育的内容也逐步深入。从学习韩国语的初级阶段开始, 选择复杂的、深入的文化内容, 不仅让学习者难以理解, 也可能会给学习者产生文化上的误解。所以, 在初级阶段, 以韩国人日常生活活动为中心, 对一般文化事实的表层文化为主, 到了中级、高级阶段, 以理解韩国人的价值观、思考方式、行为特点的深层文化为教育内容。简单来说, 以学习者接受程度的变化和韩国语言能力的提高, 循序渐进地提高文化内容的深度。

(二) 让学生体验韩国文化的方式, 进行文化教育

目前, 大部分文化课程只是通过讲解相关文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吸收, 这样单方面“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像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容器, 教师在这个容器里不断注入水的情况类似, 这样的教学模式时间长了, 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相反,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 并参与到与韩国文化有关的活动的话, 一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来通过经验得到的对韩国文化的感受和理解会很深刻, 而且无意识当中, 培养了学生对韩国文化的自己的见解。例如, 在介绍韩国民俗文化当中的游戏文化时, 教师简单说明游戏名称和由来, 还有游戏规则之后, 可以用提前准备好的游戏工具, 现场教学生怎么玩游戏, 让学生玩一下这个游戏。游戏结束后, 让学生可以用韩国语谈谈玩游戏之后的感受, 或者再把游戏规则简单说明一下。总之, 在韩国语课堂上进行让学生理解并能体验韩国文化的教育活动, 这样的活动的编排要以全方位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而进行。

(三) 通过图片、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展现韩国文化

通过图片或视频, 让学生亲眼所见和感受到的文化教育比教师以说明、讲解为主的文化解说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取得的教学效果更有效。比如, 在讲到韩国民俗文化中“假面舞”的时候, 给学生先放一段韩剧“王的男人”中带着面具跳舞的场景, 然后再给学生介绍“假面舞”这个韩国民俗文化的由来和相关文化内容。像这样文化中可以看得见的文化, 如:建筑、服饰、饮食等最好用图片或视频来展现。在展现韩国文化的图片和视频之后, 教师根据所介绍的文化主题, 让学生用韩国语看图说话, 或者写一篇感想, 也可以让学生比较韩国文化和自己国家在某个文化内容方面的差异, 培养学生个人对文化的思考力。

(四) 使用韩国语出版物, 进行语言和文化融合的教育

像新闻报纸、杂志等出版物里, 出现在教材中所没有的文化内容, 充分利用这些出版物, 进行韩国语和韩国文化教育, 不仅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最新的词汇和语言表达, 还可以了解最新的韩国文化, 是非常实用的文化教育素材。这些出版物的使用以中级、高级韩国语学习者为对象。学生读完报纸后, 用韩国语进行概括, 或者扩展写新闻, 还可以对所读物发表感想, 进行讨论, 也可以作为听力资料, 进行听力教育。在文化教育层面来看, 教师从这些出版物中摘取有关韩国文化的资料内容, 让学生比较自己国家的相应的文化, 并进行讨论。

四.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韩国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教育现状的分析, 找出目前学校和教师对韩国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文化课时很少, 学生在文化课堂内所能学到的文化知识很肤浅, 对韩国文化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如:韩国人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文化内容没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在实际交流中会带来很多误会和问题, 因为一个国家的语言反映的是所属国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而这些思想和行为构成当地文化, 所以不了解语言所属国的文化, 就无法正确运用外语来进行交流。因此, 必须对语言教学中重视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应该从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开始进行, 并根据不同阶段, 规划文化教育的内容, 从简单的日常生活有关的韩国文化和社会制度开始, 随着韩国语学习不断深入, 进行更深入的韩国文化内容的教育。文化教育的方式, 不只是教师口头讲解和说明的方式进行, 应采取多样的方式, 如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韩国文化, 此外, 让学生亲自体验韩国文化的方式, 全面打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机能,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来进行文化教学, 培养学生对韩国文化的关心和兴趣, 让学生自觉地寻找学习并了解韩国文化的机会和通道。这些体验韩国文化的活动, 不仅以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文化为目标, 同时通过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能够掌握韩国语词汇和语法知识, 并提高语言技能。

总而言之,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了解韩国文化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进行韩国语言教育, 同时提高韩国语言技能和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作为外语的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模式 裴志云sunmoon大学教育学院2005.8

[2].作为外语的韩国语教育中文化教育方案 沈呅娥 梨花女子大学1998

[3].韩国语教材中的文化教育分析 张润正 延世大学2002

[4].五年制大专英语教学融入文化教学的方法 贠霖 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037039

[5].谈跨文化交际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刘夏云 山西财经大学对外交流学院山西太原 (2010) 01

国语教育 篇8

宁:龚校长, 您好!您认为一所民营学校在短短几年间能不断发展壮大, 深得学生、家长认可的关键是什么?

龚:您问得好!我校的规模现在的确办大了, 一是由办学之初的60多亩地, 一个校区, 扩展到100多亩地, 两个校区;二是师生由最初的不足400人到今天已达4000余人。教学设施设备达到了一流的标准, 办学育人的水平深得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为青羊教育、成都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我校一路走来, 得益于我们有一位好校长, 有一位真正懂得如何办学、如何办好民营机制学校的校长。我校全体教职工都非常敬佩熊大贤校长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二是我校有一支稳定的、优秀的教师团队, 如果说熊校长是我们今天能取得成功的灵魂, 那么在他带领下的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就是关键。我校中高级以上教师占87%, 其中特级教师, 省市区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达30余人。我特别强调“稳定”二字, 这在民营学校队伍建设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三是我们从办校之初就能坚持“静心办学, 潜心育人”的理念, 不追风, 不赶浪, 不折腾, 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去遵循办学规律, 扎扎实实地去践行育人规律, 当然学校就越办越好了。

宁:学校能吸引到这么多优秀教师, 且能留得住, 用得好, 请问龚校长您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是如何做的?

龚:我可以准确地讲, 我校的教师队伍这么多年来始终保持在95%左右的稳定率和5%左右的流动率, 这恰好是队伍的良性进出数据, 这是很多公办学校难以做到的。教师流动过大不行, 不流动也不行。我们之所以能做到,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我校严把选拔录用关。我们在录用考核教师时把职业道德中的“敬业”精神指标看得非常重, 凡进我校的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深刻的认识, 必须在职业道德的规范上做出承诺。学校将此项工作纳入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中, 并不断强化, 通过制度约束、督促、检查、评比与表彰等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使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始终保持在一个规范平台。二是干部的人格魅力感召着教师, 凝聚着教师, 干部队伍的敬业、乐业精神时刻教育着教师, 引领着教师。各级管理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始终本着“以人为本”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人对事, 让教师们感到可信、可亲, 干群关系和谐健康。三是我们始终贯彻“个体发展, 团队发展”的理念, 让“发展”成为教师个体和团队成长的永恒主题。在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上, 我们以“个人发展规划”为考核依据, 通过自评, 团队互评和考核小组评相结合的办法, 将“发展”二字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并形成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用发展的标准评价人”、“用发展的策略激励人”、“用发展的规划使用人”的人文环境。四是认真践行“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学校班子的决策, 各项制度的出台, 各种改革方案的制定坚持做到“自下而上”和“问计于师”, 体现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人, 充分发挥了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 让教职工从迈进我校大门的那一刻起, 在内心深处消除“打工”的阴影, 开始感受到归属感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五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积极营造“学习文化”, 让教师们每天都感到智慧的力量, 学习的快乐。这么多年来, 我们没有采取行政的施压规定教师们必须学这样, 学那样, 而是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有效地做成了“同伴互助”这一工程。“同伴互助”这一平台已成为我校教师成长的土壤, 学习的乐园, 人气的磁场。

宁:作为外国语实验学校, 请问您校的育人目标是什么?

龚:作为12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学校, 我们首先是严格执行国家的课标计划, 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 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 我校“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 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育人目标已深入人心, “轻负荷, 高质量”的教学理念已初见成效。“学生主体, 自主教育”的育人实践已硕果累累, “充满活力, 崇尚创新”的川师大实外校已坚实地挺立在金沙大地上。但作为外国语实验学校, 我校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引进国外原版英语教材, 每班配备一名专职英语教师, 所有的口语课均由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任教。组织形式多样的外国游学活动, 定期开展的“英语节”、“英语夏令营”、“英语技能大赛”、“英语广场”等活动, 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那请问龚校长您校在教学管理上又有哪些经验呢?

龚:谈不上有什么经验, 因为就教学管理的内容而言, 各校基本相同。但方式与方法却各有侧重, 只是我校确实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

1.建立了有效的教学成绩评估机制。这套评估体系的主要指标是入均成绩与每学期成绩的增长率和巩固率,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进行考核。它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有利于教师自觉地不断地在教学工作中对症下药, 自觉地调整教学标高, 改进教学策略, 形成了师生每学期共同订教学和学习的目标, 共同研究学业的增长措施和办法, 教与学达到了互动的效果。

2.精心设计任务, 提升课堂实效。我们把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放在学校管理中十分突出的地位, 提炼出了自己的目标和原则。我校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 已形成了基础知识落实稳健和扎实的特点。我们始终坚持小班化教学, 每班人数不超过45人, 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提供了前提保证。同时, 在课堂教学的管理上以“精心设计课堂任务, 达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目标和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一是以提升课堂任务的趣味性为前提;二是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任务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我们以一个目标, 两条原则为指导, 一路走来,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3.坚持做好“老带新, 一帮一”。学校对师徒各自的职责、任务与要求都作了详尽和严格的规定。师徒要签定责任合同, 校长要给指导教师颁发正式的聘书。每学年一总结, 一表彰, 通过师徒结对, 一帮一的方式, 让我校每一位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迅速成长。

4.坚持做好“全程研究课”, 全程研究课以研究课为载体, 以抽签为关口, 达到全体教师全程参与的目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 每期按年级、班级确定不同类型、层次的研究课, 让每一位教师自始至终都参与到备课、课件设计 (或实验教具准备) 、上课、评课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融入教师的个体特色。一方面集众人之所长, 补个人之短, 另一方面取教师个人特长, 补集体之所缺。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智慧含量、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坚持做好教学常规检查, 落实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校成立了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部门主任及学校领导组成的教学常规检查组, 以听课为抓手, 走进课堂, 走进教学的各个环节, 把听课与调研、检查、指导教师的备课、上课, 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等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促进和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教学环节, 环环相扣;教学环节, 环环认真”的思想和行为。在此基础上, 每学年都要定期举行专题教学研讨会, 深化教学环节, 营造落实教学环节的浓厚氛围。

宁:再请您谈谈学校的德育工作吧!

龚:好的。胡总书记讲“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德育”首位, 以“学生主体, 活动主线”为德育工作理念, 以“感恩、珍惜、责任”为德育主题, 围绕“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首先是创新班主任工作方法, 全校每班配备正、副两名班主任, 并对各自的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校坚持以“三结合”教育为平台, 每学年坚持做好“百名教师访千家”大型活动, 促进了班科教师间、师生间、家校间在育人工作中的大融合, 满覆盖。同时, 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平台, 以“班级自主发展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为抓手, 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能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来确定每月、每期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内容, 或让班委会成员来确定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了班级建设的灵活性、实效性、针对性, 避免了由学生处制定方案搞一刀切, 而更重要的是由传统的“班主任的工作计划”深化为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的计划, 共同的班级发展目标与任务,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我校始终以“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主动发展”为育人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社团、值周班级的作用, 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如传统的“英语节”活动、“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伴”、“感恩社会”等感恩活动, 已成为我校的“英语”、“感恩”文化。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反思, 学会了做人, 获得了发展, 校园内到处洋溢着生活、学习的快乐, 师生每天都充满着生命的激情。第三, 我校始终以“常规”为主线, 狠抓常规, 常抓常规, 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 我校的德育常规工作在“规范的学生”、“规范的教室”、“规范的校园”、“规范的师德师风”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深得家长及社会的认可, 无论我校的师生出现在哪里, 他们就是我校的一张优质名片, 无论任何人来到我们的校园, 或走进教室都会感受到校园的蓬勃生机。

国语教育 篇9

一、高中阶段人生规划指导教育的理念

我校人生规划教育的核心思想是, 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筹划发展、准备未来。希望通过高中三年的人生规划指导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有理想、有抱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有一定规划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有为青年。人生规划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和引导, 人生规划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 对学生实施辅导具有系统性的优势。针对高中阶段三个年级不同班级和学生的独特发展目标, 我校采取了有针对性、分阶段、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高一年级是“人生认知”的基础阶段。学校安排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课为班级“人生导航课”, 每节课都有一个主题, 对学生理想信念、身心健康、学业生活等内容进行教育, 从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高二年级是“人生认知”的重要阶段。首先, 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 以“人生探索”为主旨, 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沟通、领导、选择、判断等综合能力素养, 帮助学生理性选科;其次, 开设人生规划选修课, 具体指导学生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再者, 开展对出国学生的辅导, 从而多渠道分流学生, 完成学校多元出口的任务。高三年级是“人生认知”的选择阶段。针对学生最后一年的特殊学习和生活状态, 学校就复习迎考、理性保送、自主招生、填报志愿、升学就业、人生决策等专题展开一系列以“人生选择”为主题的活动, 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高中与大学相衔接的方式, 通过举办个体咨询、中型沙龙研讨和大型讲座报告辅导等活动, 再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需求, 进行个别辅导, 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意见和建议, 帮助学生具备初步的人生决策能力。

二、高中阶段人生规划指导教育的实施

在具体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的过程中, 针对高中三个年级设立不同目标, 通过授课、能力拓展、专项辅导等多元化的形式开展了分层次、丰富多彩的人生规划指导活动。

(一) 高一年级:拥抱生活

1.开设人生导航课

对新入学的高一新生, 我们的人生规划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状态,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初步树立人生目标。高一和高二年级每周周一下午第四节课为人生导航课。每节课都有一个主题。每学期校学生处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大势来统一确定两个主题, 其他主题则由班级自行设置, 如表1。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理知识、急救自助、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习方法、考试焦虑、情绪调控、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人生规划等。

2.开设心理辅导室

学校有8位专职、兼职的心理教师, 都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从心理辅导室值班表可知, 每周都有固定的教师在心理辅导室值班。我们对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个案辅导及跟踪调查。同时, 学校也积极支持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 2013年9月11日, 邀请盛晓春教授来校作“从家庭角度解读学生心理问题”的讲座。

3.开展社团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和爱好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自发组织社团并开展活动, 从而发挥特长、施展才华和锻炼能力。目前, 学校拥有学生社团30余个, 各个社团特色明显、个性突出,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其中, 模拟联合国、世界知识之友、西溪水文学社等已成为省内乃至全国有名的学生社团。每个社团都有指导教师, 并对社团的发展、社员的发展作指导。以模联社团为例, 其成员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名外交官。该社团成员每年有机会参加各种模联活动, 在活动中享受乐趣, 提升自我, 规划人生。我校还开发模联的校本课程———《模拟联合国选修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教研重点立项课题。表2是2012学年该社团成员参加的两个活动。

(二) 高二年级:筹划发展

高二学生在适应高中生活、了解自身已有能力的基础上要明确专业或是职业方向的目标, 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沟通、判断、创新、领导等能力。高二年级的人生规划实施的主要形式有选修课、专题系列活动和主题活动。

1.开设人生规划选修课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为高中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也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创设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我校多位教师开设了人生规划选修课, 并精心设计、安排一系列活动, 旨在让学生在课程的推进中增强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统筹规划、探究创新等能力。该类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些选修课对我校学生的人生目标和规划都有指导作用, 也顺应了当代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的需要。表3是学校2012学年开设的所属职业技能类课程的部分选修课。

2.开展出国学生辅导———多渠道分流学生

我校出国的学生可走学校绿色通道项目, 也可以自行准备。学校2013届高三毕业生总人数大概450余人, 表4是2013届出国学生的情况, 占了总毕业学生人数的1/3。

每名出国学生一旦被国外院校录取, 都会自觉地把申请经验和心得记录下来, 留给下届学弟、学妹作参考, 这方面学校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每届出国学生中, 最先被国外名校录取的学生都会及时主动地要求介绍经验、帮助其他出国学生修改文章等, 这已成我校学生的惯例。同时, 通过往届班主任和教师资源, 我们会定期邀请已经在国外就读的学长来校介绍国外学习和生活经验, 介绍当年自己考托福、雅思、SAT的经验和申请的经验。积极邀请国外名校来我校举办招生说明会。学校已与美国爱荷华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国鲁昂高等工程师学院、意大利博科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长期招生合作关系。

(三) 高三年级:准备未来

高三是高中冲刺阶段, 此阶段人生规划指导课程主要以讲座、沙龙和个别辅导形式开展, 从而分流高三学生。主要有:帮助学生理性选择高考还是保送;为自主招生考试做好准备工作;辅导学生准确填报高考志愿, 提高人生探索和抉择的能力。

1.帮助高考生快速适应高三阶段, 提高整体规划和应对能力

近5年来, 我校每年高考生占年级总人数约1/3。参加高考无非两类学生:一类是为理想的大学和专业而奋斗的;另一类是暂时不出国又没轮上保送的学生。对于前一类学生, 我们的工作是尽可能多的提供后勤帮助, 邀请往届考入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优秀生代表, 与高三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分享他们高三阶段的学习过程和成功经验, 解答同学们处在迷茫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惑, 有助于同学们合理规划并安排好之后的学习和生活, 从而为升学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后一类考生, 我们则以提供学业帮助、定点定人辅导为主。此外, 邀请心理专家就迎接高考阶段的心态调整进行指导, 帮助同学们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迎接高考。

2.理性选择保送, 寻找适合自己的大学

我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具有20%高校保送生资格的、全国16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在2013届毕业生中, 有135名学生 (共有140人参加提前招生考试) 被国内各大高校预录取。高录取率的取得与教师的指导密不可分。学校提前招生考试推荐小组成员由招办、学生处、教务处和高三年级班主任等组成。小组成员会尽其所能地为选择保送的学生提供学校、专业的参考, 并提供往届每所大学的录取保送生数据;积极开发校友资源, 帮助搜索本届每所大学保送生的报名数据和预录取人数;为学生提供往届在读学生的联系方式, 并邀请当年班主任给予引荐;从学校保送生资料库中提取往届学生的纸质面试经验和心得;带队参加笔试和面试, 提供后勤服务, 同时联系往届在读学生与学弟、学妹谈心, 提供经验, 减缓压力。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每届如此, 形成了良性循环。

3.为自主招生笔试、面试做好准备

在这方面, 学校向考入国内名校的学生征文, 撰写有关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等相关方面的心得体会, 以内部参考资料的形式发放给相关学生, 作为后期考试的参考。并向往届参加自主招生笔试的同学征集往年考试的第一手资料, 补充完善原有内容, 从而为自主招生辅导做好前期经验分享的准备, 对即将参加自主招生面试的学生进行辅导。其形式有:邀请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进行相关指导, 或由人生规划教师进行统一辅导和模拟面试, 从而针对自主招生展开进一步的实战演练辅导。学校还为参加自招的理科学生每周提供两节课时的专业辅导。

4.开展大预班课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历了高三上学期紧张的保送考试和国外大学的申请后, 高三的一批同学顺利获得了国内外高校的提前预录取。如何利用高三下学期的宝贵时间提升自己规划人生的能力?学校为这部分同学单独编班, 单独授课。大预班的学习既包含文化语言、世界历史, 又囊括了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 更少不了各种实践体验活动。兴趣特长不同的学生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和活动, 发挥自身优势, 表5是2012学年大预班开设的课程, 表6为2012学年大预班的部分实践活动。

5.实践填报志愿, 增强人生规划决策能力

学校邀请海内外各大高校名师、校友、社会名人来校讲学, 进行人生规划指导, 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和大学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从而实践填报志愿, 增强人生规划的决策能力。例如, 2013年4月18日, 学校邀请了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袁杰教授来校开讲《大学之路》, “大学应该学什么”“大学后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成功的因素”等话题, 有助于学生对今后大学之路有更清晰的认识。2013年5月20日, 邀请国际赏识教育学会会长、马来西亚行知文教发展中心创办人曾桂安老师来校开讲, 就社会的需求、时代的发展谈劳动和就业中的智慧。

三、高中阶段人生规划指导教育的评价

通过合理的评价, 能进一步探索人生发展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通过对高一年级4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就人生规划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人生规划课程的实际效果等进行了评价, 以便来年改进和提升。

2012学年的人生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形式评价调查结果如下:从表7、表8调查结果可知, 有98.3%的同学认为生涯指导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很有收获;有99.3%的同学对生涯课程教学形式表示喜欢。

从表9可知, 平均有86.5%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各项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反馈数据还显示, 学生总体上对学校这两年来开展的生涯指导规划教育是比较满意的, 对自己的了解和各项能力的提高很有用途。可以说, 生涯指导规划系列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且效果较好。

四、高中阶段人生规划指导教育的思考

国语教育 篇10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全院1~3年级全日制部分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问卷500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65人、占13%,女生435人、占87%;来自城市的学生200人、占40%,来自郊区的学生60人、占12%,来自农村的学生240人、占48%。

2. 方法

对调查对象采取的是随机抽样的方法。采取现场答题方式,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

3. 内容

结合健康新概念的内涵,以及大学生身心状态、学习、生活、运动等各方面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艾滋病防治与预防知识、营养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心理与健康、疾病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等八个方面的138个问题。

4. 统计分析

所得的结果使用计算机的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态度

在中学时代接受过健康教育的350人,占总人数的70%;认为无躯体疾患就是健康的95人,占总人数的19%;知道现代健康观已经扩展到多维的310人,占总人数的62%;对个人健康问题十分重视的415人,占总人数的83%;渴求获得健康卫生知识的430人,占总人数的86%;能主动地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425人,占总人数的85%;认为营造人人崇尚健康的校园氛围很重要的470人,占总人数的94%;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开设健康教育课的405人,占总人数的81%;希望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430人,占总人数的86%;希望在大学生中开展营养健康教育的425人,占总人数的85%;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的455人,占总人数的91%。

2. 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的310人,占总人数的62%;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的430人,占总人数的86%;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的385人,占总人数的77%;具有基本的预防和急救知识的295人,占总人数的59%;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的335人,占总人数的6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的230人,占总人数的46%;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的305人,占总人数的61%;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的325人,占总人数的6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的365人,占总人数的73%;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的295人,占总人数的59%;常常光顾医院的60人,占总人数的12%;日常学习、工作常感觉腰酸背痛的210人,占总人数的42%。

3. 大学生拥有的营养知识与饮食习惯

认为自己的日常起居、饮食很有规律的280人,占总人数的56%;坚持每天吃早餐的375人,占总人数的77%;吃饭时不愿意剩饭,经常吃完盘中所有的食物的280人,占总人数的56%;经常吃咸菜以及咸鱼、腊肉等腌制食品的75人,占总人数的15%;经常吃方便面的250人,占总人数的50%;喜爱吃动物内脏的190人,占总人数的38%;选购面食认为颜色越白越好的75人,占总人数的15%;喜爱吃烧烤类食物的375人,占总人数的73%;喜欢在看电视、读书或行走时吃东西的315人,占总人数的63%;选购食物时只考虑其口味的220人,占总人数的44%;经常喜欢吃素的260人,占总人数的52%;时常节食或严格限制饮食的65人,占总人数的13%;喜欢用饮料代替日常饮水的115人,占总人数的23%;喜欢吃全麦面或杂粮的285人,占总人数的57%;每天喝一杯牛奶或酸奶的115人,占总人数的23%。

4. 大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

有提前透支生命的行为习惯的120人,占总人数的24%;承认吸烟有害的前提下仍然吸烟的95人,占总人数的19%;认为吸烟既有害于自身健康又影响他人健康的410人,占总人数的82%;认为吸烟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的295人,占总人数的59%;认为良好的睡眠还能驱除疾病和延年益寿的465人,占总人数的93%;认为睡好睡足了能保证头脑清晰和良好记忆力的455人,占总人数的91%;经常晚上很难入睡的160人,占总人数的32%;晚上很难达到深度睡眠的610人,占总人数的31%;工作学习时不注意休息的295人,占总人数的57%。

5.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无聊了就用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来充饥的140人,占总人数的28%;认为自己拥有充沛的精力,朝气蓬勃的330人,占总人数的66%;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410人,占总人数的82%;拥有良好的人格品质的470人,占总人数的94%;拥有坚强的意志力的335人,占总人数的67%;认为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的135人,占总人数的27%;能调节自己的心态来缓解过大的压力的455人,占总人数的91%;觉得很难面对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的305人,占总人数的61%;经常独自黯然感伤,或哭泣,或辗转难眠的170人,占总人数的34%。

6. 大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

大学生主要通过下列渠道获得健康知识,其中电视广播占90%,报刊书籍占78%,互联网占68%,父母教育占55%,学校教育占53%,同伴教育占40%,卫生工作者的宣传占29%,热线电话咨询占3%,其他占17%。

7. 大学生愿意学习健康知识的途径

大学生愿意通过下列途径学习健康知识,其中观看录像占64%,聆听讲座占54%,宣传资料占53%,参观展览占50%,大学选修课占45%,互联网占42%,大学必修课占36%,同伴教育占29%,父母教育占25%,其他占15%。

8. 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健康知识

大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学习的健康知识主要包括生理健康知识占65%,急症的自救与互救占63%,心理问题及对策占57%,运动与健康占54%,营养与健康占50%,健康新概念占49%,常见病的防治占49%,性心理与性健康占47%,生活方式与健康占44%,环境卫生与健康占43%,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占40%,药物的合理应用占38%,健康保健制度占35%,健康生活技能占32%,遗传与优生知识占30%,艾滋病基本知识占29%,毒品与健康占22%。

摘要:了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健康意识, 促使大学生在健康教育中积极主动地获取健康卫生保健知识, 自觉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习惯。针对大学生进行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调查

参考文献

[1]詹华宁.对健康及健康教育的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8) :29

上一篇:甄嬛体下一篇:小学数学与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