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生活化

2024-06-21

小学数学与生活化(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与生活化 篇1

一、钻研教材、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让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的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整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教材上的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枯燥乏味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华应龙老师曾经这样设计:用世界杯的情境为背景让学生走进世界杯赛场,在学生兴趣高昂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百分数的意义,掌握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数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我让学生在班级内实地调研,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既鼓励了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使学生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的知识点后,我组织了一次智力竞赛,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又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与生活化 篇2

旧哨小学

杨仙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只顾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此次课例研修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此次课例研修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我收获颇多,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明确了“生活教育”理论依据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它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理解了生活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2、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3、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掌握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方法(1)教学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身边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四、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作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五、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对课外学生信息的收集及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与评价,仍需进一步探索。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的呈现“生活情境”,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次课例研修让我受益终身,感谢“课例研修”为我们提供了这么难得的合理的自由学习机会,我决心把培训中所学的业务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努力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浅议小学数学与生活化 篇3

数学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使得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何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哪?

一、从生活中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蕴含着数学。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都是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具体化,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使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例如:以前在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总是感到非常费劲,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交上来的作业更是乱七八糟。而这次我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银行,亲自存(取)一次钱,并调查相关的存款知识。上课时,我还特意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帮老师解决问题。通过计算,不仅让学生理解到存款的时间不同,利率不同,所得利息也不同,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存款时我们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存款方式和时间。

2.创设生活情境,体验快乐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理解和运用数学。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时,出示一副色彩鲜艳的正方方形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辆自行车漂亮吗?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喜欢,踩不动。”老师又把正方形换成椭圆形,你喜欢吗?学生答,不喜欢,因为骑上它在路上会很颠。老师再把椭圆形换成圆形,学生这时才满意。另外,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我让学生做几个三角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方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概括,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3.适时捕捉生活现象感受数学

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获取信息的渠道宽,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具备了自己特有的认识基础,知识经验与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契机,结合教学的内容,捕捉生活现象,有针对性的采集生活教学实例,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就能换取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铺路搭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用各种秤来称苹果、梨、桔子、书、小朋友的体重等,师生忙的不亦乐乎。可在练习时很多同学仍然无从下手,对一个鸡蛋大约多少克、五个苹果大约多少克、一只鸡大约多少千克还是搞不清楚。于是我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重量,同时还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活动感受物体的重量。

二、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享受数学

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到生活中去运用,体验数学

教学中,老师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描绘出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感受数学的价值,但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到“催化剂”和检验器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的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学校要砌一个长方体的围墙,需要多少块砖,砌完之后粉刷墙壁需要多少涂料。这就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知识来进行计算。学习了《圆》《圆锥》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量一量身边一些常见圆形物体的直径,从而计算他们的面积,还可以计算沙堆等物体的体积。学习了《利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算一算存款利息有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等等。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寓数学学习于生活中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在上“平面图形的总复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张圆桌,直径为一米,现在要给他铺上台布,你认为选( )合适。

A.120CM×120CMB.d=100CMC.100CM×80CM

我刚呈现这道题目,大部分学生就马上喊出B。我默不作声,继续看着大家,又有学生提出了选A,到底选A还是选B,请说出你们的理由,我马上追问到。这时有位学生说:“如何选B,正好把桌子铺满,但是在饭店里吃饭的时候,我看到桌布比桌子要大,这样人靠上去,衣服就不会脏”。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很周到,能从数学和生活两个角度思考问题,我立即问学生“你们觉得呢?”学生都表示应该选A,因为计算台布面积不能拿现成的数据按一定的方法计算结果就算完成,还要考虑到生活中惯例和实际。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和意义,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3.到生活中去,享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教学中

老师要尽量开发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采用模拟购物的方式教学此内容。首先让学生通过小超市进行模拟购物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些购物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轻松学会计算购物的金额,掌握付钱的策略,能使学生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通过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来越想学、爱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数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断增加数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会生活”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小学数学与生活化 篇4

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片面强调数学教学生活化, 对数学概念产生了一些误解;另一种现象是片面强调数学化, 过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逻辑性, 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 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

那么, 如何处理生活化与数学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生活化、数学化不应该成为完全对立的两极, 而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实现生活化、数学化的完美结合, 才能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一、生活中的数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 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社会意义,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若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便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就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悟知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从教学中学, 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1. 课前孕伏,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对小学生而言, 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如果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 他们就会感到数学原来是那么地贴近我们的生活, 那么地浅显易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 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钟面的认识内容, 要求认读整时和整时半, 下册要求能读出几时几分,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开学初就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个可爱的钟, 让学生天天都能见到钟面, 看看钟面认认时间。在授课前又让学生同父母一起做个漂亮的钟面, 与家长亲切互动等, 这样学生在课前对钟面有了感性的认识, 上课时就不会感到陌生, 从而能兴趣盎然地学习, 顺利地掌握钟面的知识。

2. 课始引导, 在生活情境中融入数学

我们知道, 学生学习的内容越贴近自己的生活背景, 其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 新课导入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 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之中, 就能够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也为学生接下来的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时, 教师就创设学生最喜欢的春游情境, 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 今年春游大家都去了哪? (天宫庄园) 让我们跟着镜头来回顾一下春游的片段! (投影展示) 知道吗?陈老师在制订春游计划前, 有两家旅游公司前来洽谈, 你看到什么信息? (投影出示, 生反馈信息)

出示信息:有862名师生去天宫庄园

A旅游公司:可提供31辆大巴车, 每辆准乘32人

B旅游公司:可提供21辆中巴车, 每辆准乘42人

师:请你猜一猜, 选那家更合适? (生:A或B)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于是开始猜想, 有的运用估算进行判断, 有的采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口算, 还有的想到了运用笔算来解答等等。

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场景, 让他们从不同的思考角度,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数学知识, 又体念了成功的喜悦。

3. 课中探究, 在生活原型中学习数学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如在教学《购物问题——常用数量关系》时, 首先通过创设“购物”这一实际情景 (到文具柜台买笔) , 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自己提出实际问题, 然后引导他们抽象出关系式:一支笔的价格×支数=总的价格, 并通过“说一说”, 让学生想象购买其他物品时的情况, 由此得到“每件童衣的价钱×件数=总的价钱”“每台冰箱的价钱×台数=总的价钱”等数量关系式, 接着进行第二次抽象:把“一支笔的价钱, 一件衣服的价钱, 一台冰箱的价钱”用“单个物体的价格——单价”来表示, 建立数学模型, 得到“单价×数量=总价”这一常见数量关系式。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整个课堂气氛融洽, 轻松愉悦。

这样, 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 让学生结合生活探究数学知识, 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 课后延伸, 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

教师除了要从现实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 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外, 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学以致用, 发挥数学知识应有的价值。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陈老师还带了一幅自己创作的画, 你们看! (课件展示)

生:哇, 真漂亮!

师:我把这幅画送给班级。

生:太好了。

师:就把它挂在墙壁上吧。

生:给它配个画框, 这样看上去更漂亮。

师:你的提议真不错, 好啊, 就请大家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 动脑筋算一算, 至少要买多长的木条来做这个画框呢? (课件出示画的尺寸:长4分米, 宽3分米)

生异口同声回答:14分米。

师:哦, 大家都认为是14分米。好的, 那就请电脑来帮我们把木条装在画上吧。 (课件演示:木条分成4段后, 逐一安装在画的周围。发现少了四个角, 木条太短了。)

生:14分米的木条还是太短了, 要再买长点的。

师:那到底该买多长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去思考研究吧。

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始热烈讨论, 一堂课就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自然地结束了。

这课堂总结的设计内容, 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像给一幅画配画框, 这不仅要用到今天所学的有关计算周长的知识, 而且还要应用实际中的装配窍门。当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 教师鼓励学生去开展讨论、研究甚至动手操作, 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好学、好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 其实, 像这样的片段在教学中还有不少。在一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跟本堂课有关的、来自于生活实际的练习或总结, 是一堂课的延伸, 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动脑动手相得益彰, 培养了数学的能力;而且它还能启发学生去试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带给学生探索奥秘的无穷乐趣, 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使学生感到数学这门学科奥妙无穷, 数学兴趣大增。

二、数学服务于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的色彩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对我们的数学教学而言, 我们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由“生活”向“数学”的过渡, 还必须对生活原型提炼上升, 使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只有那些值得利用的生活原型才能成为数学课堂的素材, 经历数学化的加工、提升。

1. 体验生活经验, 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它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 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善于观察,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再回到教材上来。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比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 还有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等, 这些固有其物理属性等原因, 但是另一方面, 也有数学原因存在。因为在设计房屋屋顶时为了稳固牢靠, 就采用了数学中三角形所特具的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的不稳定性, 用它来做成拉链门, 可以做到伸缩自如, 又不占用地方, 使用起来还特别方便;圆的旋转具有不变性, 用它做成的车轮, 能够稳稳地开动。学生既感兴趣, 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

2. 发现生活问题, 适时抽象提升

儿童的天性中就存在着追问的习惯,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预见和发现学生特别想探究的生活问题, 从生活问题出发, 以儿童所能理解的生活问题为起点, 及时地对其抽象提升, 使之成为数学探讨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数学以简驭繁, 以少统多的思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许多的问题, 都可以运用数学中的推理、建模、假设反证、计算、增减条件、比较想象、直觉等方式去解决。比如市政管理人员要给阳光广场配置围护栏, 那么一共需要多少米呢?其实我们只要知道阳光广场的周长, 就能知道围护栏的长度了。而阳光广场基本呈现给大家的是个长方形, 所以在这儿我们既用到了数学建模的方式, 同时又用到计算的方式, 通过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去计算它的长度, 得出了需要使用栏杆的米数。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各种方法的帮助下, 巧妙地解决了。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 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 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与生活化 篇5

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仁里集镇实验小学

王杰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课题的界定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课堂变成“小社会”。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在新理念的思想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实验,初步用生活化策略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假如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若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方式,这些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中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2、理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3、构建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使用对比实验、经验总结、调查研究等方法:

对比实验法:同类班级对比实验。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创新精神、实践合作能力等方面对比,分析实验效果。

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注意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实验过程中,有计划有总结。争取在各阶段做好课题研究的分析、总结和反馈工作。

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 篇6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作为数学活动为突破口,促使学生感知数学来自于处理,而生活中处可见数学,而数学常用于生活,确为生活服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增强学习数学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常规的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进一步升华。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课前准备的《桃子和盘子》教具,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多样,有几种放的方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成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可以放3盘。算式:9÷3=3盘。(2)每盘放9个,可以放几盘?9÷9=1(盘);(3)每盘放2个,可以放几盘?算式: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算式: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算式: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是不好分完,另一类分完成后还有剩余的。老师同时要画龙点晴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命名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的创设情境,充分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转化成为抽象的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应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仔细观察,捕捉更多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运用所学生的数学知识主动地分析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给学生,掌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如:教学两位数乘法以后,出示一个数学问题,学校教师14人,带着学生76人到公园游玩。进公园门口横牌写着:门票成人30元学生每人15人,团体15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

1、全购团体票:(14+76)×20=1800元

2、不购团体票:14×30+76×15=1560元

3、一部分购团体票,一部分不购团体票(14+1)×20+(76-1)×15=1425元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设计方案,通过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能培养学生在数学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财的观点,明白道理。

三、生活“数学化”

学生的知识应是在对话交流中形成,在重组共享中兴趣倍增。在今天的课堂环境中,这一切都身临其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我先出示了一个体育用品价格表:篮球80元1个,排球45元1个,设计一个数学问题,“购8个篮球和6个排球需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如果没有新的解题思维就只有一种方法:(1)80×8+45×6=910元,可是使用新的教材后,学生的解决方法都多了两种:(2)(80+45)×8-45×2=910元,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使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维开放性,达到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与生活化 篇7

一、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调动学生的兴趣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述数学知识, 这对于学生了解数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课堂上, 教师可按照教学内容的重点采用不同的语速与音调, 同时还可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用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去说明一些较为深奥的道理, 如此便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 消除听觉疲劳. 在数学课堂上, 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教师应当因势利导, 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采用数学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或者课后习题来让学生自己编数学故事. 刚开始采用此种方法时, 很多学生都无从下手,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 学生们都发现课后练习不再枯燥了, 都希望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一位小同学就编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春天来了以后, 小草小树都长出了嫩芽, 小松鼠也积极的种了一些小树, 一共种了5 行, 每一行3 棵树. 一天松鼠妈妈说:“孩子们, 咱们种下去的小树苗长大了吗? ”小松鼠开心的说:“对呀, 妈妈, 都已经长大了呢. ” 可是小松鼠数来数去就是算不清楚到底种了几棵树, 我得出了两种计算方法, 一种是加法3 + 3 + 3 + 3 +3 = 15, 另一种是乘法, 3 × 5 = 15. 讲完故事以后,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故事讲得很棒, 而且有数学知识在里面, 在听故事的时候, 就能够学到数学知识, 一举两得. 此时教师就可对讲故事同学提出表扬, 同时奖励给学生一支铅笔, 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二、以教材为依托, 选择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 想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就需要将一些较为枯燥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 如此便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感受数学. 因为数学对于一些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多数学生都觉得数学很难, 而且很枯燥, 也不知道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处, 无法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就应当结合教材, 选择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还可通过举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例如商场打折的例子或者是计算路程的例子等, 都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导入新课后, 教师就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课前预留一些家庭作业, 让学生去观察自己熟悉的场景, 例如有些学生对于“160 - 99 = 160 - 100 + 1”中先减去100 再加上1 的过程无法理解, 此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联系在生活中买东西找零钱的场景来理解:“周日时, 妈妈带了160元逛商场, 看中了一双99 元的鞋子, 妈妈给售货员100 元, 用160 元减去100 元, 售货员找给妈妈1 元钱, 这一元钱是妈妈多付的, 所以要加上1 元. 题目中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做减法的时候, 我们先把99 看作100, 多减了1, 因此后面需要加上1. ”经过教师的解释, 学生便能够轻松的理解这一难题, 同时也会觉得学习数学真的非常重要, 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端正态度, 提高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生活实际上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将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知识,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动, 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就可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 如此便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面积的计算”时, 学生一般都是死记硬背公式, 至于面积的计算到底有什么用处, 学生并不了解, 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通过给教室做窗帘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面积. 学生听到要做窗帘后, 兴趣高涨, 有的学生负责测量窗户的大小, 还有一些学生围在一起讨论家里的窗帘是什么样子, 做窗帘需要注意什么等等, 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此时教师可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告诉学生先要测量窗户的大小, 而窗帘需要比窗户长一些, 宽一些, 假如窗户的面积比一般的窗户大, 可采用两幅窗帘对拉的形式, 此时就需要预留一些重叠的部分. 随后让学生组成小组来讨论, 将讨论的结果画出来, 同时计算出结果. 经过这一实践活动, 每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并且深刻的理解面积的知识与作用.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与生活 篇8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 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自然、真实,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 为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导入生活化, 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我用电脑软件显示在一块草地上, 一只羊被一条长1.5米的绳拴在一根木桩上吃草,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羊吃草的范围将是什么图形?要求这个图形有多大, 其实是求图形的什么?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并不难。

(2) 例题生活化, 学生易懂易学。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 存在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 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 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应用教材时, 要灵活处理教材, 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例如,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 教材中是用5袋乒乓球, 每袋有5个作为例题, 而我却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灵巧的小手 (每只手有5个手指头) 来帮助自己编口诀, 不够的小组同学进行合作。这样,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整理概括出了5的乘法口诀, 亲身体验了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学生易于接受, 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二、让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阐明: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必须扎根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 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 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并通过应用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小学数学中, 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 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圆》《圆锥》后, 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的面积、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 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 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和比例》后, 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居委的示意图等等。这些活动大多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进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化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能力

钻研教材不难看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中, 每册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进而在多元的生活体验中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越有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自己准备的最喜爱的东西:有玩具、水果, 这时, 我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吃的东西, 应该怎样分类摆放更整齐呢?”学生议论纷纷, 这时,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 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 并说明分类理由, 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大多数小组都把玩具放到了一起, 把水果放到了一起。这时, 教师提出:各小组能不能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有的小组说:“我们把汽车放一起, 把火车放一起。”有的小组说:“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 把机器人放一起。”有的小组说:“我们把梨子放一起, 把苹果放一起。”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 使学生在学习分类知识时, 再也不感到枯燥乏味, 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 化难为易,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及其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重建过程,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 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的。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 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 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 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 我先以谈话引入:“昨天老师带了276元钱上街买衣服, 买了一件98元钱的衣服, 猜一猜, 老师可以怎样付钱, 还剩下多少钱?”学生讨论后发表不同的意见。

生1:“老师拿出276元, 买衣服用去98元, 还剩下178元, 列算式是:276-98=178元。”

生2:“我觉得老师只要拿出100元给营业员, 还剩下2元钱就行了。”

生3:“不对, 剩下2元钱, 还要加上老师身上还有的176元, 应该是剩下178元钱。”

师:“同学们说出了不同的付款方法, 结果都是剩下178元, 那么, 哪一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一致认为生3的方法更好些)

师:“用这种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呢?”

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 再用剩下的176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276-100+2的算式。

这样,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轻而易举地探究出算法, 让学生在生活经历中建立了凑整简算的数学思想, 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实践运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最终是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 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 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 让学生将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 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

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 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 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账, 应付多少钱, 找回多少钱, 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交流。

小学数学与生活化 篇10

一、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解决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景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习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近,学生接纳知识的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一些生活情节,有必要时也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体现出学数学的价值,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出示了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场的衣服降价10%;五(3) 班同学的体育合格率达98%;今年出口额比去年增长12.5%……让学生初步认知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百分数的雏形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同时这样展示新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百分数的热情。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读,怎样写……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就显得轻松、自然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原来这么近,从而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上课要有节奏,有弹性,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喜欢新奇的新鲜的东西,富有节奏的挑战性的有趣味的课也许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如:教学《分类》一课,我说每个同学家里一定都有许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请明天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上课时,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变形金刚、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一起,好看的放一起,好吃的放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师:那么到底怎样摆放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然后,我板书:分类。

喜欢玩是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我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学生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当作学具进行教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让“生活”成为学生展示知识的舞台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创设一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或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去测量和计算自己的房间面积或者床铺的面积,让学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并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知识。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后,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或者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些小东西。学习了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试着举行某些比赛,让学生试着去计算,去当个小裁判。

总之,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生活永远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

摘要: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上一篇:国语教育下一篇: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