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投入

2024-06-21

增加投入(精选五篇)

增加投入 篇1

1.1现实依据

2009年上半年,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妇女绿皮书:2006至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报告》中透露, 目前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3岁以下幼儿的入园率仅为21.4%。2008年全年新增人口1612万, 按照这个增量, 全国3~6岁的幼儿总数为4836万人, 把适龄幼儿入园率85%作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的标准, 全国城乡在园幼儿应达到4110万。

上大学难, 上幼儿园也难。1992年我国有幼儿园17.25万所, 截至2007年底, 全国只有注册幼儿园12.9万所。然而按照《中国教育事业2020发展纲要》中提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远景目标参数测算, 2008至2020年在园人数将从2500万人, 迅速增长到5200万人。目前, 孩子的学前教育是很多家庭的一个重要的负担, “入园排长队”、“幼儿园学费堪比读博士”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在深圳, 上一个普通民办幼儿园每个月的学杂费在1200-1500元之间, 这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不菲的支出, 但因为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 以及要同小学教育接轨的考虑, 不少家长不得不忍痛付出。

入园难, 费用高, 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政府没有投入学前教育的法定责任。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10年间一直维持在0.03%至0.05%之间, 学前教育始终处于我国财政结构的最边缘, 并在进一步边缘化。

在许多国家, 幼儿教育被视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具有很强的福利性。对目前的中国而言发展学前教育也应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如果说政府必须财政投入学前教育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政府该给学前教育投入多少、政府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目标及原则是什么, 如何投资幼儿教育等。我国不仅有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不足的问题, 还有学前教育财政向经费支出结构和公平等问题, 后一问题也相当严重。在幼儿教育财政性经费总体偏低的情况下, 如何确定优先顺序, 选择投入范围和重点, 保证财政资源的最优配置, 选择合适的投入途径、方式等, 也是当前困扰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界和幼儿教育投入决策的关键问题。

1.2理论依据

(1) 国内学者对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财政投入研究。

中央教科所的王华敏、周亚君等研究发现, 我国1993—2003年的十年间, 我国幼儿教育经费逐年提高, 且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政府对幼儿教育经费投入的技术和起点较低, 因此, 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之中, 幼儿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仍然过小。人均预算内的幼儿教育事业费支出大大低于其他的非义务性教育的水平, 幼儿教育在经费投入上一直受到政府的不公平待遇。有限的经费难以支撑庞大的幼儿教育事业。

她们对14个省市研究发现, 国家预算内财政性经费分配不公平, 尤其是城乡差距拉大。我国近70%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城市和县镇的教育部门和政府办园。张燕教授发现, 资源配置的不均等, 源于政治地位的差别。越是有权利的部门, 他们的幼儿园也就越有钱, 越好。国家财政性投入的亲疏远近, 恰恰与幼儿园服务对象的权利大小成正比。例如, 北京市2008年市区练级财政的学前教育投入共7.41亿元, 全部给了145所幼儿园, 而北京市共有合法幼儿园1200多所。

这种倾斜性分配机制不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 对普通幼儿园产生消极影响, 这对于幼儿园和幼儿而言, 都是极为不公的。

(2) 国外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

19世纪中叶以前, 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 但是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幼儿教育财政运行机制的研究包括托幼机构财政投入机制和幼儿资助机制两方面。彼得·佩克罗、詹姆斯等对美国的儿童福利政策、实践和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维基·兰德尔对英国的幼儿教育政策及社会福利也进行了一番分析。OECD1999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 “幼儿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 是……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

2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财政投入问题整体投入不足

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合教育腐败, 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教育是社会的公共品, 投资属于公共品的教育无利润可言。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 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 而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3.48%, 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而在这些公共教育经费中只有1.3%左右才被用于幼儿学前教育。

幼儿园年平均经费仅有200余元, 这些有限的钱中又有70%用于少数的示范幼儿园, 甚至用于超标准豪华装修, 农村及城镇普通幼儿园长期享受不到政府的幼儿教育经费资助。

(1) 分配不均衡。

在“教育质量”之外有一个同等重要的概念, 即“教育公平”。近年来, 随着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巨大变革与发展, 尤其是人们对“优质幼儿教育”的日益关注, 幼儿教育的公平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长期以来, 公共教育财政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主要偏向城市, 同时在城市又主要是偏向少数教育部门和政府机关办的幼儿园。2001年对14个省市的调查结果表明, 近70%的财政拨款用于城市和县镇公办园。而这些优质的教育机构由于办学质量高于一般机构, 因此家长和幼儿都纷纷涌向了这些地方。前些天看报道, 北京市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这样的幼儿园, 提前给孩子排队报名, 有的甚至是孩子刚出生就得排队报名。

与此同时, 许多低收入的家庭只能选择将子女送到收费相当低廉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中, 但是这些收费低廉的机构的教育状况却往往令人担忧。在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没有受到公共教育资源的情况下, 满足他们受教育需求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又要被“压、管、制”, 这对于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来说, 显然是不公平的。

(2) 托儿费高昂。

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 幼儿教育收费开始与教育质量挂钩, 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开始按照幼儿园的级、类确定收费标准。“成本分担”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收费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意味这家长孩子要自己“买单”, 尤其是入读民办或者私营幼儿园, 成本分担份额更大。

从1995年开始, 近10多年来, 包括适龄儿童入园率、幼教师资等幼儿学前教育的各项指标都在逐年下降, 而托儿所收费却节节攀高, 远远超出了普通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 平价甚至公益性的幼儿教育机构少之又少, 很多市民抱怨“上幼儿园竟然比上大学都贵和难”。最近,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 71.1%的公众认为学前教育收费“非常高”, 25.2%觉得“比较高”, 两者合计比例高达97.3%。幼儿园逐渐提价, 收费名目也越来越多, 高收费已是必然, 费尽心思寻性价比高的幼儿园也是必然。

(3) 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基本仍然沿用了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投向公办”的方式。这使得民办幼儿园、企事业幼儿园等无法获得资助, 办学条件难以保证。如今, 民办幼儿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越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对民办幼儿园的依赖程度越高。民办幼儿园对学前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一些幼儿园特别是农村的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十分简陋, 存在许多安全的隐患。

(4) 幼儿园转制的困扰。

转制中民间资本融入, 使其在经营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民办教育的特征。这使转制的幼儿园处于两难之中。一方面幼儿园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 把社会效益置之度外;另一方面, 又不能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 否则, 自身也无法生存, 社会效益更是无法实现。转制后的幼儿教育责任几乎都归家庭和民间力量承担。这就意味着政府逐渐放弃了投入和支持的责任。由于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经费的限制, 转制幼儿园始终处在不平等竞争的地位。

3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对策

(1) 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应该明确。

幼儿教育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 能够自由选择幼儿园是所有家长的梦想。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才能够实现在公办和民办幼儿园间的自由选择。而增加学前教育投入, 这是缓解“入园难”的关键。根据专家的统计,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经费只占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 而国际平均水平是3.8%, 在发达国家最高可达11%。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为何国家只重视高等教育, 而在学前教育方面有太多欠缺, 要真重视学前教育投入, 是否应将学前教育的经费提高到4%-5%?把学前教育真正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我国应根据教育的范围来决定由哪级政府来承担责任。应对公办园、民办园一视同仁, 保证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经费。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保证政府的财政投入汇集更多的幼儿园。

(2) 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中。

陶行知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强调:“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 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 发展幼儿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强化早期教育, 提高基础教育的起点, 从儿童早期就缩小社会的经济差异, 让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因此, 我们应该转换一下观念, 是否能够将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中, 促进幼儿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这样还可以促进我国基本服务体系的形成, 和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这要满足, 足够的学校, 数量足够, 符合要求的师资队伍, 幼儿园的运营经费有规定的财政投入这几个条件。这意味这政府要承担100%的成本, 这对于大多数的地区来说在短期内不能实现。而且目前也没有一个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中。

(3) 加强对私立幼儿学校的财政资助。

从现在的情况看, 政府仅仅负责政府机关幼儿园和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投入, 而民办幼儿园则由幼儿园和家长负责, 由此产生的教育财政结构十分不合理。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建立多元的投资模式, 大力发展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机构。

另外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资助, 一是加大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投入, 扩大国家幼儿教育拨款的投入范围。二是, 税收的调节, 让私立的学校和公立学校享受一样的待遇, 免征税或专用税项。近年来, 通过教育退税的方式支持私立教育发展的做法逐渐被各国政府接受, 政府对私立学校的家长给予一定额度的退税补贴, 这样政府就间接的承担了对私立教育的财政责任。同时建立一些扶持幼儿教育的基金, 来支持那学薄弱幼儿园, 非公办幼儿园。

(4) 建立监督机制, 保证政府财政投入的公平性。

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保证政府的投入能够帮助更多的幼儿园, 削减对国家重点幼儿园、贵族幼儿园的财政投入。保证各类幼儿园的教育资源达到平衡分布。

(5) 实施教育券制度。

在美国一些地方, 公共财政中的教育补贴通过教育券直接发到学生手中。这种方式的好处是, 一方面政府承担了义务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教育“消费者”有权择校。有关人士建议, 在我国一些地方实行教育券制度, 这在实现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之间均衡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一来, 无论是公办学校, 还是民办学校都有同等机会获得教育券, 也有同等机会获得政府的教育补贴, 从而调动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6) 建立多元幼儿教育投资模式。

我国虽幅员辽阔, 人口多, 但全国经济发展却极为不平衡, 各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 发展学前教育也不能由国家都包揽掉, 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 共同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总的来看, 目前世界幼儿教育的投资模式可以分为:一是社会力量办园, 一是政府办园。我国现有的幼儿教育投资体系中, 2005年, 城市的民办园达到47.63%, 在县镇和农村也分别达到39.26%和24.17%。这一方面扩大了幼儿教育的投资规模, 也反映了政府对幼儿教育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所以我们要拓宽融资渠道, 将社会资金引入到幼儿教育中。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3-4, 10-11、13-14.

[2]李建宁.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07, (10) .

[3]蔡迎旗, 冯晓霞.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 (2) .

[4]Kathleen AlaimoBrain Klug.Children as equals:Exploring the Rights od the child[J].US.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2002:127-144.

[5]曾晓东.转型期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体制问题[J].幼儿教育, 2005, (3) .

[6]Geeta Rani LallSushila Poddar.Bernatd Mohan Lall (ed) .Com-parativ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SpringfieldIllinois:Charles C Thomas, 1983:37-44, 37-38.

[7]廖浩然, 田汉族, 彭世华等.我国幼儿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2) :8-14.

[8]黄金花.教育券制度在我国学前教育应用中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 2007, (5) .

[9]余强.欧洲39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1) :52.

考研 不要盲目增加时间投入 篇2

我们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考研的成功秘诀。但是你留意过防不胜防的复习陷阱吗?很多考生都在毫不觉察的情况下,就已经掉进了陷阱,甚至为此付出了悔恨终生的惨重代价。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大家在备考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树立正确的复习观念,秉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特别是一些容易犯的小毛病,一定要引起警惕,不能因小失大。

不要想一蹴而就,一夜变成好学生

有的考生只听了一场讲座,便心血来潮,马上制定了成为好学生的.方案。虽然这个方案看起来很棒,好像能让你迅速提高成绩。要么就是你报了很多辅导班,这些辅导班承诺让你在短短的几周内提高几十分,其实这些都是不可能短期内实现的。迅速提高成绩的念头很少能实现,也从不具有可持续性。人类最可悲的就是高估了一天的变化,而低估了五十天的变化。那如何高效落实自己提高成绩的那些计划呢?报考辅导班,效果怎么样?请名师指导效果怎么样?这些不正是提高自己成绩的有效手段吗?的确如此。只有那些对学习满怀激情的人才会通过名师提高成绩,而其他人都会失败。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一旦你一心一意追随自己的激情,成绩提高──甚至是大幅度提高成绩──就会慢慢显示出来。当你的成绩真正开始大幅提高的时候,你就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方法,你就开始创造学习方法,而不是满世界去找学习方法了。这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关于增加我省科技投入的建议 篇3

按照全国科技大会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国家财政及各省都把增加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据悉,中央财政在“十五”期间投入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为400亿元,“十一五”期间将达到1100~1200亿元。据了解,各省都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我省2005年省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为6390万元,按国家关于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要求和2005年我省地方级财政收入24?郾6%的增幅计算,2006年省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应达到7962万元;按增长30%可视为“明显高于”计算为8307万元。考虑到近年来我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与其它省份还有一定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关于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要求,希望2006年能有较大的增幅,建议增加到1?郾2亿元左右。

建议之二:增加省级技术创新资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个以高技术、高效益、高风险为代表的群体,在推进自主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产业配套、增长方式转变等诸多方面日益显示出突出作用。国家为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省政府也随之建立了省级创新资金,但资金规模十分有限,大量种子型、科技型中小企业仍无法得到资助,势必导致创业资源外流。仅就近两年我省申报创新资金项目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资金投入远远不足:2004~2005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共申报技术创新项目294项,安排立项115项,项目申报立项率为39%,平均每项安排资金24?郾1万元。我省是科技资源与人才的大省,由于创新资金投入所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创新项目向外流走。因此,增加省级创新资金额度,有助于促进科技资源消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006年,科技部将改变以往先申报、后匹配的申报办法,新规则为各省先立项投入经费支持,然后再申报国家项目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是为了强化各省建立和扩大技术创新资金数额,国家根据各省每年安排、申报的项目总数来确定支持该省的项目数(约占省项目总数的40%左右)。同时提出,对地方资助金额在35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重点扶持。这就要求我们省必须增加一定数额的资金,申报更多数量的项目,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

近几年来,兄弟省市对增加创新资金都给予高度重视,上海市每年安排25000万元,北京市10000万元,辽宁省8000万元,黑龙江9000万元,我省2500万元。据悉,2006年各省的创新基金都将随着国家要求成倍增加。建议我省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应采取逐年增加的积极姿态,2006年应达到5000万元,以后视国家投入水平再逐年增加。

建议之三: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十分必要。这是因为:首先,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创业投资是关键环节,是优秀科技成果通过创新基金转变成创业“种子”的催化剂和试金石。其次,我省新成果较多,在较成熟技术创新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投、参股或担保,是提高科技资本收益促进产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省外资金投资我们的成果,客观上既损失了资源,又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利于与科技投入互为补充,一套管理系统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其三,政策效应与市场激励效益加合,有利于引导社会游资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导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在本地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建议我省拿出10000万元资金,由省科技厅会同财政厅组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展前期工作。

增加投入 篇4

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2月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讲的“八个加快”, 其中第三个就是加快推进自主科技创新, 在河南人大代表团讲话中又强调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些恰好说明科技创新是关键环节。我认为对于河南省来说,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认真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 才能使“加快转变”真正见实效。

认真总结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经验

全面历史地看, 河南省对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应用逐渐重视起来,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对GDP的增长贡献率由1990年代不足30%, 提高到2005年的44%, 2007年达到47%。以“十五”末到2007年为基础计算, 科技贡献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就可增加1 000亿元左右的GDP。再以投入强度 (R&D投入占GDP的百分比) 看, 1991-2009年全国每提高0.1%, GDP总量即增加3-4%, 河南大体如此。

从提高经济质量上看就更加明显。近几年来, 河南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 全省专利申请量达到19 589件, 比2005年增长205%。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5项, 其中特等奖1项 (全国共3项) , 一等奖3项 (全国共17项) , 获奖质量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签订技术合同3 915份, 成效金额26.38亿元。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取得突破。如许继集团、平高集团承担的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 在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首条100万伏晋东南-荆门交流输电工程和首条80万伏向家坝-上海直流输电工程中成功应用, 获订货合同总金额近50亿元。郑煤机实施的大采高高可靠性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 开发出世界最大采高的7米液压支架, 并攻克了核心技术电液控制系统, 已获订货35.2亿元。华兰生物通过实施甲型H1N1流感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等重大科技专项, 主导产品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 甲型H1N1流感疫苗产量占到全国的45%。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研究开发成功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盾构机, 目前已中标广州、上海、北京、天津、郑州等地铁工程, 在盾构技术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国家发明专利9项, 制订国家、行业、企业标准7项。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承担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 已推广应用80余套。目前, 该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业和水泥装备制造企业。

特别是农业粮食连续4年超千亿斤, 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通过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工程, 培育推广河南省两大粮食作物新一代的主导品种——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和玉米新品种“浚单20”。两个小麦品种在去年北方50年难遇的大旱中表现良好, “百农矮抗58”已成为河南省及黄淮南部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玉米新品种“浚单20”去年种植面积突破3 000万亩。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创造了小麦、夏玉米百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 770.5公斤、万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 548.6公斤的黄淮海平原单产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加。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 522亿元, 同比增长18%;11家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806亿元, 同比增长20.5%, 显示出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技术和市场优势, 成为全国重要的超硬材料、多晶硅和电池生产基地。

总体上看, 创新实力大大提高。2009年, 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达到149亿元, 比上年增长20.1%;全省财政科技投入34.7亿元, 比上年增长13.9%。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 900个,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65万人;河南省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930家, 其中国家级58家、省级872家。

近几年来各省区统计数据计算表明, 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投入强度呈现出典型的“马太效应”:越发达的地方, 科技投入越多, 其经济发展速度、质量、竞争力也就越高;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 如此造成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要想跨越式发展, 必须精简其他投入, 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在科技投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 科技进步确实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 也是中原崛起最重要的引擎。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民生, 很重要的依靠是科技自主创新。这是我国、河南省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需要进一步坚持和提升。

横向比较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1. 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过低。

2009年河南省研发投入149亿元, 占GDP的0.77%, 仅相当于全国的45.5%。前几年更低, 2008年仅为0.49%, 在全国仅排第21位, 绝对额相当于全国投入总量的3.36% (GDP相当于全国的6.1%) , 在中部六省排在末位 (相当于平均值的92%, 江西、安徽为0.6%, 湖北、山西为0.69%, 湖南为0.57%) 。同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更大 (2007年美国为2.68, 日本为3.44%, 英国为1.79%, 法国为2.08%, 德国为2.54%) 。

2. 财政投入低。

按照工业化阶段, 政府投入在研发投入中的比重一般为30-50%测算, 到2010年, 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要达到90-150亿元之间。2008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仅为30.44亿元, 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3%, 低于国家2.07个百分点。近年来, 全国各省市对科技工作十分重视, 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 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东等中部及周边省份财政科技投入连年大幅度增长。实践证明, 政府科技投入的产出比十分明显, 对企业投入的带动作用为1:9, 河南省实施的51项重大科技专项, 共投入财政科技资金3.08亿元, 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到27.37亿元;2009年投入6 000万元支持的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拉动引导企业和社会总投资近30亿元, 完成后有望形成销售收入100亿元, 利润20多亿元。

3. 企业投入没有起到主体作用。

2008年, 河南省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83%,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9个百分点;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建有研发机构, 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展有科技活动,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8.9%,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1个百分点。目前99%的企业无研发投入。

4.金融机构贷款较少。

2008年仅为9.22亿元, 占研发总投入的3.5%。按照协议, 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贷款受信度为1 000亿元, 尚未落实。

5.税收优惠政策多数不能兑现。

税收优惠可视为政府间投资, 能够起到鼓励企业投入研发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的作用。对此, 四个部门已联合发出《河南省企业研发开发费用认定管理实施意见 (试用) 》 (豫科[2009]101号) , 但执行起来阻力很大, 由于影响完成税收指标, 许多税务机关执行不积极, 这也不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的几点建议

1.增加科技研发投入要从各地党政一把手抓起。

由于这种投资属于长效机制, 一时难对GDP的增长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往往引不起领导的重视, 在安排预算中往往把科技投入排在比较次要的地位。还有少数人热衷于花钱贿选、跑官买官, 却不热心科技开发和转化。现在应当提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来认识, 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政绩指标加以考核。各级领导一把手亲自过问科技创新, 委托精明强干、敢于负责的领导干部抓科技工作, 不能停在嘴上、做做样子。省委、省政府应抓住先进样板加以推广, 发挥示范效应, 认真同先进省、周边省市找差距, 深化认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牵住“加快转变”和实现中原崛起的牛鼻子。

2.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切实落实省规划中关于“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的要求, 可否把行政费用减下来, 在“十二五”期间使研发投入总额比2009年增加1-2倍, 需要省领导下决心。虽然2010年的财政预算已经确定, 但可亡羊补牢, 适当调整, 争取今年比去年增加30%上下。如果按照1:9的带动效应, 可以增加社会投入1.5倍。

3. 对各类企业主要落实鼓励政策。

除了政府直接拨款支持高新技术之外, 重要的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对高新产品的政府采购, 有的放矢地培植科技成长型企业, 力争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 占社会总投入的70%以上。现在看来, 不能笼统地讲支持中小企业, 应当改为大力支持优质中小企业, 特别是重点支持高科技“小巨人”企业。同时, 认真支持个人发明创造, 特别是支持农民和大学生科技创新, 应当专门划出一部分经费。

4

. 协调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开发、贷款优惠 (地方政府也可以给部分贴息) , 争取有更多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包括建投) 用更多的贷款支持企业高新技术研发活动, 10年内达到2 000-3 000亿元贷款额度。每个银行、公司都应选择一些企业作为长期扶植对象。全省要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 着力完善扩大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担保基金, 利用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提高投入效益。

5. 下决心杜绝铺张, 把节约下来的经费支持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

这些年奢侈铺张之风愈演愈烈, 吃喝、汽车、办公特别是会议费用越来越高, 办公楼越来越豪华。这种现象也是一种腐败, 并且同贪污受贿紧紧相联。建议省委、省政府算笔细账, 从中挤出支持科技开发的投入, 这里潜力很大, 省市领导机关应当起带头作用。应当下硬指标约束, 如果每年全省节约出30-50亿元支持科技投入, 就能形成一定的气候。

6. 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

河南省研发投入不仅总量少, 而且效率应当全面提高。一是确定主攻重点, 不要再撒胡椒面, 每年抓几个攻关项目, 使之较快产业化、见实效。二是认真审查科技团队结构及其科研活动情况, 真正把钱用在科研上 (这方面管理不严, 浪费很大) 。三是强化审计, 对全省科技支出应全面审计, 还可抽重点项目投资全面追踪, 杜绝学术腐败、浪费资源;选择项目可采取招投标的办法, 按合同审计, 因玩忽职守、铺张浪费完不成任务者 (当然允许失败) 要追究责任。四是对研发经费统一归口, 由科技厅统管, 财政厅、发改委等部门参与审查监督, 防止重复立项或挪作他用。

7. 增加对优秀人才的支持。

一方面河南省科技人才方面缺少领军人物, 另一方面又存在“研而优则仕”的现象。不应引导优秀的科研人员当官, 而要围绕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造就更多的科研领军人物和骨干, 使其待遇高于官员。凡适合于出科研成果的人才都不要压行政担子, 而应重点支持, 包括多向联合和引进, 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越发达的地方, 科技投入越多, 其经济发展速度、质量、竞争力也就越高;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

增加投入 篇5

人民银行各县支行、辖内各金融机构:

为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春耕备播工作会议精神,为大庆市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春耕备播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各金融机构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支农合力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促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2011年粮食产量突破千亿斤,成为全国第一产量大省,大庆市占全省5%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10%的粮食,为全省粮食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保持农业生产的良好势头,继续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庆市各涉农金融机构都要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努力实现农村金融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战略。农业发展银行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在确保粮食储备、粮食收购等政策性贷款的合理需求下,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为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和拓展粮食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商业性贷款业务,促进农业 产业的转化和升级。农业银行、龙江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要正确处理好农业贷款和非农业贷款的关系,合力确定支农贷款比例,要利用当前国家对“三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新产品,加大对“三农”中有效益、有市场的产业和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快和改进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进。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近年来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转变经营理念,改善服务方式,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拓展支农空间,加大对农户贷款的投放力度;要继续执行对农户贷款的优惠利率政策,适当放宽贷款期限,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

二、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结合市委、政府对全市农村工作的整体规划,积极组织资金,确保农业生产合理资金需求,弥补备春耕资金全部缺口。

(一)加大对备春耕的信贷资金投入

各涉农金融机构近期要把信贷工作重点放在农业贷款方面,组织人力做好调查摸底工作,积极筹措信贷资金,科学制定投放计划,合理把握投放节奏,优先满足备春耕生产资金需求,要确保农民种上地,种好地,为粮食稳产、增产 奠定基础。同时,要把农用物资经销企业作为信贷投放重点,满足这类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保证市场备春耕物资充足。

(二)大力支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今年,大庆市旱情严重,抗旱资金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当前各涉农金融机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要提前做好准备,围绕市政府抗旱总体规划,确定贷款投放对象和规模,确定科学的贷款方式,支持膜下滴灌和大型喷灌设备的开发建设,扩大抗旱保收田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三)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全市农业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产权明晰、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精细加工等新型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

三、改进和创新信贷方式,满足不同领域农贷资金需求近年来,由于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快速增长,资金积累逐渐增多,农贷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传统小额度的种子、化肥等农用生产物资的资金需求减少,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型机械化设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大额度资金需求增加。各涉 农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创新原有的贷款方式,尽快顺应农业生产的这种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上的共赢。金融机构要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新型承贷组织的贷款方式;积极探索粮食、生产资料市场放开后,适合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下的粮食收购、大件农机具的贷款新方式;随着农村泥草房改造进程的加快,积极探索和发展农户住房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在深入推进信用、联保、“一证通”等贷款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抵押方式,有效破解农户较大额度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四、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增加投入】相关文章:

考研 不要盲目增加时间投入04-16

如何增加增加信任感是值得思考的05-01

价值增加05-11

增加效益06-21

增加运动06-22

增加机会06-24

增加名额申请05-24

增加人员报告05-14

增加购票员06-22

增加床位申请06-26

上一篇:县级党校文化发展下一篇:建筑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