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投入成本

2024-06-17

质量投入成本(精选八篇)

质量投入成本 篇1

关键词:养护成本,园林绿化,园林养护管理

1 降低成本投入, 提升园林养护质量的必要性

在人工成本日益提升、物价连年上涨的时代, 各级组织、各级部门包括许多建设管理单位也都在要求各项管理工作降低不必要的支出, 园林养护工作同样不排除在外。因此, 加强科学管理、精心制定养护方案, 从养护管理技术、人员管理安排、种植、管护、浇水、施肥、除草、修剪等具体工作入手, 利用合理安排人工、尽量压缩开支等手段才能有效减少支出, 同时保证养护质量不降低。

2 降低成本提升园林养护质量的策略

2.1 绿化种植方面的策略

在选取绿化植物时, 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情况选取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 如果选取的植物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 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购买苗木时要货比三家, 选择质量高且价格便宜的植物苗。具体操作时必须科学合理安排工期, 最好不要进行反季节种植。这样可以减少肥料、人工、运输等支出。园林养护种植中, 园林工作管理者应依据植物生长特性, 做好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安排。

2.2 园林苗木、花草的灌溉、排水方面的策略

依据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气候特征进行合理灌溉, 因地制宜的进行养护。科学研究园林所在地的气候、温度、湿度与光照情况等。根据所在地域园林的大小、所在地位置的高低和走向, 合理选择中灌溉的方式, 尽量使用机械灌溉。机械灌溉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工支出、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也能够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减少园林养护的费用, 提升园林养护的质量。利用机械施工能够有效减少人工支出, 同时又提高效率。

2.3 园林苗木施肥方面的策略

做好上述养护工作后, 就要进行植物的施肥护理, 选择肥料时一定要遵循物美价廉的原则。不同种类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所需的肥料不同, 肥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园林养护要使用天然降雨的雨水,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 还能保证雨水中养分被植物充分吸收提高植株的品质, 有效降低成本。

2.4 园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策略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 最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病虫害治理原则。加强对园林植物的健康护理, 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除病虫、人工费用、农药的费用, 还能降低病虫害的防治成本, 更有利于其它益虫益鸟的生长、繁殖, 减少对空气、水源、土地等环境污染, 提高养护管理的质量, 做到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管理。

3 加强园林养护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完善园林养护管理工作的考核机制

做好园林养护管理工作还能够提升生产力, 所以, 要不断加强园林养护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 创建一个园林养护管理考核小组。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1次园林养护工作的检查、考核, 并如实记录考核结果。把巡查、考核的结果与园林植株的长势、苗木、花草的管理呵护以及与上一年的情况对比相结合, 奖勤罚懒。对考核连续不合格的园林护理人员坚决予以清退或者终止合同。奖惩严明, 才能把园林养护管理工作做好。

3.2 养护管理资金的管控要严格

园林养护资金投入使用前一定要进行预算, 当然不同种类的植物其养护资金也会有所不同。适当提高名贵花草、树木的养护资金, 经费必须专款专用。要签订园林养护责任状, 责任到人。养护、管理、计酬、分工都要具体规定人员在岗全覆盖, 没有死角。养护费用可以单独核算, 确保养护管理资金的管控得力。

3.3 规划设计施工要科学合理

园林绿化的设计要尽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尽可能地满足设计需求, 绿化植物的种植以一种或几种植物为主, 其他植物种类尽量多样化, 达到愉悦身心的绿化目的。常绿和落叶合理搭配、四季景观合理配置。具体施工操作时苗木、花草的装车、运送、种植等需要细心筛选挑选与合理安排, 抓好每一个细节, 做到人工、费用双节俭且能合理栽植, 确保成活率。然后再制定详细可行的园林养护方案, 为低养护成本前提下保证高质量园林养护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语

要推动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应严格管理标准、加强技术规范, 提高园林养护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管护水平, 完善养护管理机制, 制定科学详细的园林养护管理措施。在提高园林养护质量的同时做到节俭成本, 为城市园林建设作贡献, 为日益发展的园林事业当好后盾, 使城市园林更好地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体现其应有的景观价值、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晓静, 高燕丽.园林养护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探讨[J].现代园艺, 2013 (20)

社会化营销成本投入与效果产出比 篇2

通常情况下,一个营销活动完整的路径,几乎遵循着相同的操作手法,线下活动造势――H5创意传播――微博大号转发官微――微信大号扩散传播――传统媒体报道――其他网络营销手段多管齐下。

上述这个表格中,几乎囊括了大多数企业在近几年最常用的社会化营销渠道与手段。如果进一步按照使用频率来划分,也就只有微博、微信、H5、扫码、今日头条了。

线下活动:成本低,影响力有限

仅以圣诞节的常规节日营销为例,所需费用包括了主题物料、模特、第三方公司服务费、拍摄以及奖品等各种费用,这样一个常规活动算下来,费用总计在5000元至10000元区间。而一年中这样的节日借势活动,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五一、十一等,也不下5~8个。10万元以内还是能够hold住的。这类常规的节日营销活动花费不多,影响力自然也是较为有限。能像BAT等互联网公司们动辄就是举行豪车加美女的线下活动,实在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

一般情况下,举行线下活动都希望能够扫描二维码下载App,多以实物奖品或者线上优惠券来吸引用户。曾有一生鲜电商,以1分钱出售标价30元的水果,前提是下载该生鲜电商的APP客户端。这个App下载量的成本不可谓不高。

再回到活动造势上,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总是希望能够做出一个网络热点事件,获得网民们的高关注度。然而网络上的那些热点事件,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除了其本身拥有足够的话题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外,还离不开产品功能、企业品牌、创始人、受众用户等其他众多因素。虽然一次线下策划时间成本可能较低,但是线上的传播费用却是非常大的。

微博传播:整体下滑,性价比不高

很多企业所谓的微博运营专员形同虚设,就连微博发布文案、日常维护、活动运营等都由第三方公司来做。一年下来,微博常规花费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如今,企业官方微博几乎沦为了一个只能依靠抽奖带动转发、评论以及涨粉的平台,要想扩大传播影响力,往往更多依靠大号们。而大号们的报价这几年也是水涨船高,不同领域的大号,成本差异也较大。

1.假设推广一个产品功能视频,以冷笑话、笑话排行榜等此类账号或广告门等营销类网站作为主要传播阵地,一类账号通常在7000~10000元左右,二类账号通常为三四千元左右,按照前者10家、后者5家计算,一次推广的最低花费差不多需要10万元左右,在一个阶段内连续推广两三轮的话,总费用大约也要20~30万元左右。

2.科技类微博由于没有特别有影响力的微博,平均成本在2000~3000元区间,一次发布10个左右大号的话,所需费用则在2~3万元。

3.相比之下,影视娱乐明星的微博大号报价则高得离谱,一线炙手可热的明星一条微博高达往往几十万元,二线明星差不多1万元左右。如果不是土豪公司,明星大号很少有能够玩得起的。当然,对于手握明星资源的娱乐公司自身来说,就另当别论。

问题来了,微博的投入产出比如何?

对于希望能够将流量转化为订单量的电商网站等企业而言,例如快书包创始人徐智明曾透露,快书包有三分之一的直接流量是来自微博,20%流量是间接从微博而来,订单转化率达到了3%~ 5%。其实,这个转化率已经非常高了,京东、1号店等电商企业来自微博的转化率能够达到1%~3%便非常难得。

对于只需扩大品牌线上影响力的企业而言,例如杜蕾斯,其官微日常转发量、评论量以及点赞量平均在200左右,借助韩寒推出的“岳薄越尽兴”的微博,各项指标均在1000+,翻了5倍。虽然韩寒的一条微博发布价格并不清楚,但对比郭敬明的一条微博28万元价格计算,杜蕾斯的转发量、评论量以及点赞量平均单价成本高达两位数,这样的社会化营销不是一般的企业能够玩得起的。

微信与H5:成本与影响力基本成正比

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微信公众号更多是CRM客户关系管理工具,增加粉丝数量并向粉丝推送促销信息,拉动销售才是最重要的。不过,当企业微信粉丝增长到一个阶段时,新粉丝获取成本却不断增长,由原来的平均1元一个甚至上涨至3~5元,这对企业微信公众号的后期运营来说,挑战十分巨大。

对于那些土豪企业来说,利用微信进行广泛的PR传播与品牌曝光,投入往往更是高得惊人。但从微信公众号的成本投入与各项关键指标的关系来看,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即投入高影响力力随之也会扩大。

由newrank推出的IT类新媒体周排行榜1月26日~2月1日

截图中的IT科技类微信大号,由于不同第三方公司报价不同,每千元的平均阅读量大致在200至690以内,每个阅读量的平均成本高达1.5~5元。

由newrank推出的幽默类新媒体周排行榜1月26日~2月1日

与上述IT科技类微信公众号相比,幽默类的微信公众号报价平均增加了2~3倍,而每千元的平均阅读量也翻了10倍左右。(微信大号针对每个第三方公司的报价不同,也决定了每个第三方公司对企业的报价也不同。上面相关数据根据平均值计算而得。)

对比上述两个表格中的大号,前者主要是集中在IT科技领域,用户覆盖较为精准,但是影响力与覆盖范围有一定的局限,后者的用户人群无疑更为广泛,价格则是前者的几倍。

此外,在微信朋友圈流行的H5创意热度近来逐渐降温,如果将H5制作全部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分为两类:有交互设计的,例如众筹类的H5大致在2万~4万元区间,而无交互设计的价格在5000~15000元区间。H5的推广渠道主要依赖朋友圈,近80%以上的H5创意的阅读量大多为几千个。当然也有火的H5,诸如神经猫、吸毛线这类现象级H5小游戏,但现在的H5游戏几乎难以再现当时的火爆。

其他渠道:新平台门槛低,效果转化待提升

在开篇列举的营销渠道list的中,除了微博与微信,知乎、豆瓣、今日头条等更适合企业做PR阵地,而滴滴、快的则适合企业做传统硬广植入。

质量投入成本 篇3

一、沉淀成本和军费成本效益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沉淀成本的概念及其评价

沉淀成本(Sunk Costs),又叫 “沉没成本” (本文后面都叫沉淀成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业已发生或承诺而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等等。沉淀成本,有时又称为不可补偿成本(Irrecoverable Costs),是指投资承诺之后不能通过打捞价值回收的那部分成本。而承诺之后可以通过自身打捞价值回收的成本,则称为可补偿成本。沉淀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而在现在或将来经营期间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沉淀成本。从成本的可追溯性来说,沉淀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间接成本;从成本的形态看,沉淀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变动成本;从数量角度看,沉淀成本可以是整体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沉淀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对“沉淀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认识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研究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由于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加速,在军费投入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在现有军事设备依然可用的情况下需要更新换代的问题。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会对因为过去的决策造成大量设备积压、闲置、“大马拉小车”现象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随之而来的相关决策,总是希望“能多少挽回点损失”。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甚至在错误决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际上,在“是否继续使用”的决策上,过去的采购成本已经作为“沉淀成本”的形式“固定下来”了,不会随未来决策的改变而改变,在制定决策时可以不予考虑。但在这些资产是否继续使用的决策里,必须注意到相关的成本仍会发生,如运营费用、维护费用等等。因此,事关“未来”的决策一定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在谈到“沉淀成本”时,美国学者罗纳博·W·希尔顿在其为MBA编著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指出,准确的成本计算,在企业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是判断方案是否可行的重要原则之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非经济学家)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淀成本”———这是一种睿智。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淀成本(sunkcost)。”

(二)军费成本效益的概念及其评价

“军费成本效益”理论认为,任何一项军事建设计划,从经济角度都意味着耗费一定的军费资源,产出一定的军事能力。虽然“投入”与“产出”是军费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但由于“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中间环节,如项目安排、组织管理、费效分析等等,使得“投入量”与“产出量”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一定量的军费不一定产出等量的效果。而对于投入一定量的沉淀成本的军费,效益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对军费“投入量”转化为“产出量”环节的管理控制。因此,“军费成本效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军费成本投入总量与军费运行所取得的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二是为了追求军费产出成效的最大化进行的“军费成本”管理控制活动。军费成本效益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加强“军费成本”的管理控制。“军费成本”是投入到军事领域用来生产国家安全的物质和非物质耗费之和。从物质耗费来看(既包括物力投资,也包括人力投资),由于国家向军队的投资渠道是多元的,“军费成本”既包括国家财政部门对军事建设的投资总额(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和),又包括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对军事建设的间接投资;从非物质消耗来看,“军费成本”还包括由于军事物质消耗带来国家经济建设投资的减少,即“军费机会成本”,因为一个国家每个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是一定的,国家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国家安全,其加大对军事领域的投入必然会减少对经济建设的投入,由此产生了军费机会成本。依据上述观点,我们得出:

军费成本 = 物质消耗 + 非物质消耗;

物质消耗 = 直接投资成本 + 间接投资(包括物力和人力)成本=沉淀成本+直接生产成本+间接成本;

非物质消耗= 物质消耗的机会成本(包括物力和人力)

因此,可以认为:军费成本=沉淀成本+直接生产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投资生产成本+间接投资成本)的机会成本

军费成本效益=军费耗费取得的成果/[沉淀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投资生产成本+间接投资成本)的机会成本]

(三)两者的关系及其意义

从上述公式得知,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沉淀成本越大,军费成本效益就越低;沉淀成本越小,军费成本效益就越高。通过分析沉淀成本和军费成本效益的关系,一是可以为决策层对军费中的沉淀成本进行宏观分析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二是针对目前我国军费沉淀成本较大的现实,总后财务部门可借鉴此研究,实现军费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军费使用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益性(Effectiveness);三是为今后军费结构优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以使军费结构达到一个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地步,提高军费的整体使用效益。

二、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的背景分析

人类社会进入2l世纪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安全形势和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军事变革。现代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信息化战争又将牵引武器装备、作战手段、作战样式、军队建设、编制体制、训练方式、条例条令、后勤保障、作战理论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变革,必将全面影响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这对军费保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研究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的影响与要求,把握其内在联系,科学确定军费规模,优化军费结构,加强军费宏观管理,对于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实现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的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外、军内外对军费投入的沉淀成本研究还完全是空白,即使最基本的研究也没有。

现阶段我军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将军费与军队建设规划有机结合,军费预算能够体现军事战略的要求,把握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费保障的内在联系,使军费投入达到预定保障目标;二是注重军费对战略的约束作用,把握好军费需求与财力可能之间的平衡,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超越经费保障条件;三是注重投入产出比较,广泛开展效费比分析,发挥军费在促进经济力向战斗力转化过程中的媒介作用,使军费投入能够产生相应的战斗力;四是理顺军费管理体制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经济手段管理经费,确保军费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军费管理效益。军费规模和投向投量的确定,通常是根据国家安全压力和军事需要对军费数额提出需求,即应该要多少经费;国家经济和财力的基本状况则决定可以给多少经费;军事战略和国防政策取向则决定最高决策层准备在国家财力中拿多少份额用于国防建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国防经济的宏观管理水平会影响军费使用效益。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从动态角度去分析。一个国家用于国防的投入,目的是形成军事实力,产出国防安全;然而军费投入与安全产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不一定军费投入多,产出就一定会多。军费用于国防,产出安全效益,要通过在国防系统内完成由经济力向战斗力的一系列转化。沉淀成本转化效率高低,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形成,影响军费使用效益。转化效率取决于国防经济的宏观管理水平。管理水平高,可能少花钱,多办事;反之,则多花钱,少办事。我军对沉淀成本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军费投入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权限划分不够科学;建设性经费的规划、计划和预算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军队重大项目决策的程序还不够严密;维持性经费的标准化程度还不到位,使得军费向军事实力的有效转化还不够理想。

观念更新是强化沉淀成本管理的前提。必须从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统一出发,高度重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紧迫性、必要性,要充分认识完成军事变革所赋予的任务必须以相应的沉淀成本投入为基础。同时,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必须充分发挥沉淀成本的杠杆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意识和创新意识,更新沉淀成本管理理念,创新军事管理理论。

四、认识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研究的意义

(一) 敢于面对“沉淀成本”

事实表明,由于军费资源的稀缺性、军费投资的风险性,军费投入具有国防性、专用性、防御性、战略性、沉淀性的特点,军费投资中产生的无法继续利用的先期投入,往往会形成“沉淀成本”,吸收和转化起来非常困难。为避免得不偿失,许多时候不得不任其流失,造成相应的损失。但纵观军事变革史,军费投入若没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就难以实现军事系统的革命性跨越。比如,如果为节省成本而对原有的科技系统修修补补,技术上就难以实现质的突破和提升。因而长期以来,即便是有“沉淀成本”的风险存在,世界多数国家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包括一些新领域的投入上,并未止步,有时还在不断加强。以美国为例,长期以来,其国防建设中的高投入固然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分不开,但其决策者对可能导致的“沉淀成本”有正确的认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为了谋求无可匹敌的力量,他们鼓励创新,也允许失败。据统计,美军为启动军事转型,军人人均资金投入达到22万美元。尽管有些项目投入中途夭折,形成巨大的“沉淀成本”,但其它投入还是形成了较高回报,使其军队的信息化水平在世界上变成一枝独秀,成了新军事变革的领头羊。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国力仍不是很强、供需矛盾仍很大、启动军事变革需要大量投入的情况下,一些同志容易在“沉淀成本”上患得患失。但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在一些核心领域和项目上,如微电子芯片、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操作系统和核心路由器等技术上,一定要敢于冒险,舍得投入,以此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 善于降低“沉淀成本”

现代经济学认为,投资者总是追求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即实现资源使用边际效益的最大化。因而,“沉淀成本”既是经济学领域力求避免的,也应是军事领域应当尽量降低的。以此目的,就要在投入时做好风险决策,科学预测投入可能转变成“沉淀成本”的概率与预期值、产出的预期效用值等。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应强化责任约束机制,防止投入隐性消失和持续膨胀。以美国为例,其国防投入无论多少,都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而且一些要求比大多数其他行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还要严格,以此保证其庞大的军费开支尽可能地避免转向“沉淀成本”,实现最优化使用的目的。同样,我军在跨越式发展道路上,对于军费投入资源的决策和使用,也应建立降低“沉淀成本”的责任约束机制,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三) 勇于放弃“沉淀成本”

由于现代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在军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在现有装备依然可用的情况下,需要更新换代的问题。从节约成本考虑,人们通常会从“物尽其用”,“减少损失”出发,在相关决策中“尽可能挽回损失”。这样,前期的投入就像万能胶一样,把决策者粘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作出新的选择,而且投入越大,付出者反悔的意愿性就越小。其结果往往会因“舍不得孩子”而“套不住狼”,使整个现代化的步伐慢下来。因此,在是否更新换代的决策上,一定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因为,过去的采购和研制成本已经作为“沉淀成本”固定下来,不会随未来决策的改变而改变。只要发展有需要,就应果断抛弃。比如,美国为将陆军转型成更轻型、更灵敏,更快速、更方便的“目标部队”,先于2002年5月砍掉了价值达110亿美元的陆军“十字军战士”自行榴弹炮合同,后于2004年2月终止了已耗费390亿美元、研制时间长达21年的“科曼奇”直升机的发展计划。这点就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

五、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展望

强化作业质量管理降低作业成本投入 篇4

一、及时明确作业质量管理目标

作业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作业质量管理指标上, 作业质量管理指标主要包括工序一次合格率、油水井一次作业成功率、措施成功率等, 只要能很好地完成这些管理指标, 作业质量也就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工序一次合格率, 用来衡量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情况, 不同类型的作业方案, 施工工序差别比较大, 如果能保证每一道工序都合格, 则作业成功率就有了基本保证。作业队进行油水井作业时, 采油矿都会派出作业监督进行全程跟踪, 监督每一道工序的施工环节, 保证作业方案得到贯彻执行, 提高作业时率, 缩短占井周期。

2.油水井作业一次成功率, 用来衡量油水井每口次作业成功情况, 根据作业后生产周期长短, 细分为30天作业一次成功率、60天作业一次成功率和90天作业一次成功率, 通过延长免修期, 能提高油水井生产时率, 夯实稳产基础, 降低作业工作量, 减少重复作业投入。

3.措施成功率, 也称措施有效率, 用来衡量措施作业的有效和成功情况。由于产量负荷重, 措施选井难得加大, 措施增油效果变差, 措施作业成功率开始走低。为此, 采油厂专门成立措施方案审核领导小组, 对采油单位上报的措施方案多重论证把关, 最后敲定作业施工工序, 并加大现场技术服务支持力度, 完善施工保障体系, 千方百计提高措施成功率。

二、严细分析作业质量管理中主要问题

剖析前两年作业不成功井, 导致作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工艺技术、现场管理方面的, 也有人员素质和作业配套方面的, 而且还是综合性因素的影响。

1. 技术工艺方面。

因采油厂水平井、侧钻井数量逐渐增多, 而与之相配套的防砂工艺不完善, 砂卡、泵漏的问题井明显上升。并且目前成熟的防砂工艺仅有化学防砂, 下绕等机械防砂的工艺仍处于摸索阶段。同时, 管杆的防偏磨措施仍然以杆柱扶正工艺为主,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杆偏磨问题, 只能在一定程度延长油井的生产周期。要从根本上解决管杆偏磨问题, 还要大力开发和应用无杆采油工艺技术。

2. 现场管理方面。

质量违章现象没有得到全面控制, 依然时有发生。个别作业队偷漏工序、不按设计施工等现象还存在, 现场施工中不使用小滑车、下油管不涂密封脂、井架不正等低老坏现象还比较突出, 职工违反质量管理规定的行为还在一定时间内仍旧存在。另外, 采油单位在作业完工井的维护管理上存在着油井采油频繁调参、非正常原因停关井、干线老化穿孔等现象, 严重缩短了生产周期, 造成个别井生产达不到30天。

3. 人员素质方面。

技术力量上, 个别技术员工作时间短, 积累经验少, 业务能力差, 责任心不强, 学习能力不够;操作人员方面, 由于新工人多, 劳务工所占比重大, 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 操作技术不熟练, 致使整体操作素质下降, 制约了作业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其他方面。

入井液清洁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在入井液运输上存在罐车内部不清洁, 回收废液与运送车辆交替使用, 造成送井的入井液混合了罐车内的油泥沙, 污染了入井液清洁;二是当前入井液在使用上是循环重复使用, 在经过冲砂、洗井等工序施工结束后, 入井液内混入了大量悬浮油泥沙, 造成入井液的再次污染。因成本控制原因, 造成管杆配套供应不及时、新旧管杆混用、超期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严格落实提高作业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1. 强化方案把关, 提高方案符合率。

把作业井的方案运行进行提前布置, 超前运作, 组织作业大队参与承包区块采油矿对油水井组织的方案讨论, 结合讨论结果形成该井的预方案。在采油厂领导小组进行方案的二次论证时, 作业大队技术人员根据预方案内容, 结合自身的技术攻关能力和作业工作量现状, 对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使方案更加科学、有效, 避免方案在下达后因技术原因重新提交变更申请, 缩短作业队等靠时间, 提高工作时效。严格执行设计施工, 做到运行到位, 监督到位, 杜绝无设计施工和不按设计要求施工。在施工过程中, 当油水井井况出现与方案要求不符时, 积极根据现场解剖情况及时提出方案修正, 重新编制施工设计, 提高方案的符合率, 最大化的提高油水井的产能。

2. 严格工序质量把关, 提高工序一次合格率。

提高工序质量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做好技术交底, 使参与作业施工的技术人员与工人熟悉和了解施工工序特点、方案要求、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要求作业大队建立多层次技术交底管理模式, 即大队向小队, 小队向班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技术交底。积极组织在参与施工的不同层次的人员范围内, 进行不同内容重点和技术深度的技术交底, 特别是对于重点井、重点工序、特殊工序和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等方面, 在技术交底时做到内容全面、重点明确。具体做法是协调作业大队技术管理部门向作业小队进行施工方案实施技术交底, 根据地质方案要求, 将施工井的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施工方法、关键性的施工技术措施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新工艺和新工具的应用以及施工质量标准进行全面交底, 使作业小队明确自己的质量职责, 把握施工中工序的施工质量。作业小队对施工班组进行设计实施过程技术交底。侧重交待清楚每一个作业班组负责施工的工序的具体技术要求和采用的施工工艺标准及施工方法, 各工序的施工质量标准以及施工过程经常性的质量通病的预防办法及其注意事项。通过层层的技术交底, 使作业施工井的每一道工序在执行过程中, 由点到线到面, 从工序执行的根源上减少失误, 提高工序的一次合格率。

3. 加强技术指导, 做好工序预警管理。

要求作业大队技术管理部门积极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并对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和提炼, 形成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以后的作业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同类问题, 可参照此方案快速有效的解决施工难题, 达到提高工作时效和工序一次合格率的要求。对基层作业小队出现的返工工序、不成功工序, 进行认真分析, 找出影响工序不成功的因素, 总结提炼出预防措施, 对此类施工工序进行预警, 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

4. 加强双向监督, 促进质量管理上水平。

不断健全作业质量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以作业大队、作业小队队、作业班组为主, 采油矿、采油队质量监督为辅的质量管理网络, 重点加大两个作业大队内部内控的监督, 实施作业质量“四检制”, 即队检、专检、班检和互检, 形成作业大队、作业小队、作业班组三级质量动态管理机制, 有针对性的治理现场中存在突出问题, 严格考核, 落实责任人, 从源头上根治质量管理工作中“低老坏”现象。同时, 发挥采油监督作为辅助的质量监控职能, 对不成功井、重复工序, 通过分析质量监督报告, 多方位、多角度查找原因, 吸取教训, 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促进作业质量管理的进一步提高。

5. 加大干部职工培训力度, 提升技术素质。

加强技术干部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培训工作, 改善作业小队技术干部的互补性, 提高技术干部整体业务素质。推行《技术员量化考核办法》, 对技术工作开展年度评比, 鼓励竞争, 实施奖惩, 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 提高技术员的学习能力。在班组建设方面, 结合作业运行的新形势, 强化班组长的选拔任用和培训学习, 积极探索班组长岗位的角色定位和激励机制, 发挥班组长的教育引导和“传帮带”作用。加强全员素质培训, 在做好内部职工培训的基础上, 分层次、分岗位、分阶段地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培训, 以岗位练兵为主导, 进一步推行灵活有效的培训模式, 实现岗位操作与学习培训的有机结合。同时, 通过健全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不断推动人力资源工作取得新进展;完善科技立项责任制,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工艺、新技术做好专题培训, 不断提高作业队伍整体技术水平。

6.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强化作业质量管理。

建立作业大队、采油矿作业质量联席分析会议制度, 通过增加横向交流, 建立起质量共管、信息互通、监督互补的质量管理机制, 对作业施工进行全过程监督, 从作业施工的准备工作到最后的试抽交井都要严格按质量标准进行监督。

7. 加大质量考核, 提升管理责任。

紧紧围绕原油生产中心任务, 以联责区块原油产量完成为目标, 进一步深化联产联责考核机制, 突出产量、质量考核重点, 发挥好经营考核导向作用。在经营考核上加大质量指标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 加大对责任问题不成功井和工序返工的考核力度, 杜绝作业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低老坏”现象。同时, 增加对一线作业队主材损耗率的考核, 在提高工序一次合格率的基础上, 有效降低采油厂的主材成本投入。并且, 健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进一步完善《作业质量管理细则》、《单井质量责任人负责制》等规章制度。积极前移论证采油作业措施方案的制定, 建立施工有效率统计台账, 加强对施工有效率的评估;抓好施工井的方案论证、设计把关、工序优化工作, 强化制度落实, 加强现场检查督导。

四、强化作业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质量投入成本 篇5

关键词:企业成本,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一、成本核算投入产出简介

投入产出是所有经营活动都不可避免讨论的问题, 将投入产出作为一项经济理论予以提出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提出了这一为后世带来深远影响的经济理论, 同时他也是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投入产出这一理论, 能够被广泛的运用于现实的经济社会中, 它不仅能够用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同时也可以用来分析一些微观经济、企业的经济活动等问题。对于一个生产性企业而言, 成本的控制管理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本核算是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的一个常见方法, 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 需要大量的生产资料。并且整个生产是一个系统、有序的过程, 在这个生产过程中, 其实就是一个原材料、劳动力投入, 产品产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生产阶段对原材料、生产力的需求都是不同的, 为了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在成本控制上进行有效的管理, 恰当的安排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材料与劳动力投入情况, 既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又使企业生产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二、成本核算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设计

不同的企业, 由于其生产经营的对象不同, 在进行成本的核算工作时, 也并不完全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常见的就是, 在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管理时, 为了更好的结合企业的自身特色, 我们通常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特别是在结转产品的每一个步骤成本时, 有“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的计算方式各不相同, 最终得出的结果也会必然有差距。在本文中, 我们选择“逐步结转分步法”来作为建立数学模型的依据。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 涉及到多方面、多部门的内容, 在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中, 我们是根据部门分类来对产品进行投入产出的管理。

产品生产成本核算模型结构:

第1象限, 主、宾栏都是自产产品, 构成自产产品 (包括自制半成品、产成品) 流量矩阵, 它是按产品加工工艺顺序, 从半成品到产成品的次序排列的。元素Wij表示制造期内生产第j种产品消耗第i种半成品的数额。

第2象限, 生产成本的矩阵,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半成品和产成品, 其中的元素F指的就是整个行向量中的合计数。它所指代的内容就是在这个生产报告期内, 第i种产品的产成品数量和半成品结存量的总和。

第3象限, 产品成本矩阵。元素Kj是列向量合计数, 表示本期第j种产品 (成品和半成品) 总成本。元素Z是列向量, 表示第j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第4象限, 成本项目流量矩阵, 元素Y、V、G分别表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被分摊到第j种产品上的成本数额。

三、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如何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 无论是数学计算方法还是数学模型的构建, 对于企业而言, 最重要的工作仍然是将这些理论的知识实际转化为企业管理操作的具体方式。对于投入产出模型在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第一, 确定企业成本控制的相关指标。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进行, 必然离不开成本控制目标这一内容, 如何确定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 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的控制目标才能使企业的运行健康有序, 才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成本控制的目标确定, 就是将生产材料 (m) 、生产工人工资 (w) 、制造费用 (r) 的变动与产品的最终生产成本结合起来, 这三个因素发生变化,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发生变化, 根据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根据公式3来对处于变动状态的企业成本进行预测, 也就是即:[ΔC]=[ (I-A) -1]′[ (Δm) + (Δw) + (Δr) ]

第二, 对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和市场需求量进行预测, 为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 在每一项产品正式进入生产流程以前, 通常都会有一个前期的计划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 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这一产品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预期, 一般是投入产出表的形式。完成这一工作同样需要几个不同的步骤和阶段, 具体分解为以下几项: (1) 首先我们必须根据某种预测方法来对产品在市场上的未来销售量或者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进行相关的了解, 得出一个最终的产品值, 假设其为Y。 (2) 根据我们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 计算出企业对于该项产品的预期总生产量 (总产品量X值) , 即:[Xi]=[I-A]-1[Yi]; (3) 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间需求量, 即:[Xij]=[A][X] (式中:[X]为总产品对角矩阵) ; (4) 对生成过程中需要使用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确定, 包括直接的生产材料、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的制造费用等。 (5) 将以上程序中我们已经取得的数据带入到相关的EXCEL表格中,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产品制造前的成本投入产出表的制作。

参考文献

[1]李定安.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何其祥.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钟契夫.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

[4]雷明.企业绿色投入产出核算[J].经济科学, 1999, 6

教育投入差量与教育成本差量研究 篇6

(一) 教育投入差量的概念

教育投入差量是指教育投入实际与教育投入目标之间、不同区域的同类教育之间或者同一区域的同类学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异数量。教育投入差量可分为标准差量、比较差量。标准差量是指财政实际投入与标准投入的差量, 如将GTP的4%作为财政教育投入目标与实际财政教育投入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教育投入标准差量。比较差量是指区域之间或者校际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数量, 如将我国的教育投入与世界平均投入进行比较计算出的教育投入差量;将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内的同类学校或者相同专业的教育投入进行比较计算出的教育投入差量。

(二) 教育成本差量的概念

教育成本差量指为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的最低质量保障成本与实际教育支出成本的差异数量。教育成本差量与教育投入差量密切相关, 教育投入不足必将导致实际教育支出成本小于最低质量保障成本。教育成本差量的计算应依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评估标准及学校的办学目标为依据。

二、教育投入差量与教育成本差量的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教育投入与教育成本都属于教育经济学或教育财政学的研究范畴, 然而无论教育经济学或者教育财政学都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的边缘学科, 传入我国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我国对教育投入的研究大都偏重于宏观统计研究或宏观比较研究, 对教育成本的研究大都偏重于成本的分类与分摊, 而对教育投入实际需求及教育最低质量保障成本的研究存在缺失, 因此对教育投入、教育成本的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向深度与广度延伸。教育投入差量概念的提出将教育投入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对教育投入满足度评价的领域, 而教育差量成本则是对教育投入满足度的具体的直观的体现。

(二) 实际意义研究的实际意义如下。

其一, 强化教育举办者对教育投入的责任。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投入需求一直是一个糊不清的问题, 并由此产生了不该出现的严重的教育债务问题。如果按照20世纪末教育财政教育投入应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最低标准计算, 在1999年~2008年的时期内, 财政教育投资缺口为13794.19亿元, 是目前公开的高等院校大约5千亿贷款数据的2倍以上, 如果扣除贷款利息累积形成的贷款, 高等院校实际能用的贷款可能仅占财政教育投入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 将教育投入差量与教育成本差量的研究有利于强化教育举办者对教育投入应承担的责任, 将教育投入落实到位。

其二, 减少财政教育投入预算弹性空间。由于缺乏硬性约束机制,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弹性很大。1993年《教育发展纲要》就提出在20世纪末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支出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近20年来, 虽然我国教育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教育4%仍是国家努力实现的目标。不仅国家教育实际财政教育投入与财政教育投入目标差距大, 而且全国各地区之间的教育财政投入也极不平衡。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预算内公用经费3235.89元, 北京为15418.40元, 湖北省则为1031.00元, 北京市约为湖北省的15倍。2008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差距为6~8倍。”

通常各级政府及政府财政部门往往以本级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来表示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 而教育投入差量从另一个侧面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差距表示得十分清楚;教育成本差量则揭示出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而导致的缺口。公开的教育投入差量、教育成本差量的研究数据, 必然会使决策者感受到压力与危机, 从而促使决策者对教育投入的重视、提高教育投入预算的科学性、减少预算弹性空间。

其三, 提高教育绩效考核的公平性、科学性。近年来, 教育投入效率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教育绩效考核也在各地逐步兴起。教育绩效考核的最重要基础是事权与物权的结合, 但在绩效考核中, 一般只重视投入与产出的表象, 并不关注投入与产出的内在关联, 其结果必然造成产出的低质量或者投入效率低下。而教育投入差量与教育成本差量研究恰巧关注的是物权与事权的匹配 (亦即投入与产出的匹配) , 因此能够提高教育绩效考核的公平性、科学性。

三、教育投入差量与教育成本差量的计算

(一) 教育投入差量的计算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 教育投入标准差量的计算。尽管4%是在20世纪末就应达到的教育投入标准, 仍将4%作为现在的教育投入标准明显偏低, 但在我国当前缺乏教育投入具体标准的情况下, 以占国内生产总值4%作为教育投入标准依然具有权威性、时效性。本级财政教育投入标准差量=本级财政教育实际投入-4%*本级财政GDP。教育投入标准差量直接反映出财政教育经费应拨未拨的信息。

其二, 教育投入比较差量的计算。教育投入比较差量=本地本级教育学生数量* (本地本级生均教育经费-比较对象的本级生均教育经费) 。生均教育经费=财政生均教育拨款+生均学费收入+生均社会捐助。在学费收入标准受制于政策限制, 社会教育捐助数量较少的情况下, 教育投入比较差量能够宽口径的比较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

(二) 教育成本差量的计算

由于专业特色及发展阶段不同, 各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不同, 教育成本差量的研究应以学校教育成本差量为基础。学校教育成本差量=∑ (项目实际成本-项目质量最低保障成本) 。本级教育成本差量=∑学校本级教育成本差量。学校教育成本差量即可以是某一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差量, 如某学院化工专业2006级学生生均四年全部试验费差量;也可以是某一时期的项目差量, 如某外国语学院2006级大学一年级生均外籍教师工资差量。

袁连生教授提出教育成本计量主要有三种方法:统计调查法, 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教育成本差量中的项目实际成本应主要适应于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 而项目质量最低保障成本则主要适应于统计调查法、估算法。在计算固定资产成本差量时, 为避免支出的不均衡影响, 应以大学四年作为项目期间, 以损耗折旧费、实际维修维护支出作为成本支出 (不以实际采购支出作为成本) 。

项目实际发生成本容易通过会计手段获取, 项目质量最低保障成本的获取则比较复杂。例如某化工学院化工专业2006学生大学四年实验教学的项目质量最低保障成本包括实验设备折旧及维护成本, 实验材料消耗成本、水电费用、实验教师工资费用、办公及管理费用等。实验设备折旧及维修维护成本的计算, 首先要列出培养合格化工专业的本科生需要的设备仪器清单, 然后根据设备的特点、当年市场价格及折旧年限, 计算出折旧费用、维修维护费用。而实验材料消耗成本、水电费用、实验教师工资费用、办公及管理费用的计算需要根据实验课的性质、数量、实验分组等情况计算。在计算过程中, 不仅要综合权威专家、教授、资深实验教师的意见, 还需要广泛的市场调查。

参考文献

质量投入成本 篇7

该模型是一种定量分析模型, 能对社会经济中诸多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并能够反映出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而这种联系则是一种间接性的联系。不过传统的投入产出表更多是构建与纯粹的经济系统分析上, 对于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分析相对欠缺。而绿色投出产出表则能够更好的反映出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例如增设了垃圾处理和环境治理、资源消耗以及企业环境经济三个投入产出表。该表的理论基础是社会成本理论, 不仅考虑生产成本, 同时也纳入了环境污染以及资源耗用等成本, 并能够对环境和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是让环境和经济发展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二、绿色投入产出表主要架构

从本质上而言, 该绿色表属于实物价值型表, 从纵向层面分析, 投入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第一, 增加了实物资源消耗; 第二, 传统投入, 也就是传统投入产出表的投入模块; 第三, 产生的污染物模块, 比如废水、废气发生量, 固体垃圾生成量等。从横向层面分析, 传统的生产部门将会被拓展, 进而形成了生产部门、污染治理部门以及资源恢复等部门。其中资源恢复部门又可细分成煤炭、天然气、石油等恢复部门。而污染治理部门则包括废气、废水、固体污染物等处理部门, 生产部门就是传统的纯粹生产部门, 这些部门不伴随污染治理以及资源恢复等活动。

三、环境污染完全排放系数及理论价格模型

( 1) 污染物的全消耗系数。这种系数可反映出部门之间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 相对于直接消耗来说, 可更好的揭示出不同部门之间的数量占比关系。绿色投入产出表全消耗系数不仅涵盖了产品消耗系数, 同时也涵盖了资源全消耗系数和环境的全排放系数。对于产品完全消耗系数而言, 则涵盖了间接消耗和直接消耗两个环节, 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恢复以及污染物治理所对应的间接消耗同样涵盖其中。 ( 2) 经济受到环境治理成本的影响模拟。下面公式展示了单位污染治理成本对其他产业经济的影响:

上述公式中的污染治理成本用Pw表示, 治理部门的污染排放系数则用Fw为表示; 能源价格使用Pe表示, Pe前面的Gw则是治理部门在恢复能源时的对应系数; 产品价格可用Pp表示, 而治理部门的生产消费系数则用Aw表示。而环境治理部门对应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以及工资、利润和税金分别可用Dow、Vw以及Mw和Hw表示。

四、以绿色投入产出表对系数计算与经济影响进行模拟

( 一) 分析污染物完全产生系数

废水产生系数最高的工业行业包括了黑金属采选矿业, 造纸业, 有色金属采选矿业以及黑金属冶炼以及延压和热力、电力生产等。这五个不同的行业所对应的废水产生系数分别是每万元136. 5t、67. 9t、65. 5t、64. 6t以及56. 4t。废气产生的行业排在前五位的是电热力生产及供应、非金属矿物生产、黑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延压、化学品原料及相关制品生产。这五个行业对应的废气完全产生系数为每万元: 0. 8t和0. 26t、0. 1t、0. 08t以及0. 03t。固废产生前五位的行业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采矿选行业、煤矿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和电热力生产供应。对应的系数是每万元: 8. 4t、6t、2t以及1. 2t和0. 7t。

由此可见, 电热力生产供应、化学品及原理生产以及黑金属冶炼及延压、石油加工和开采以及炼焦业等行业在三废产生方面都位居前十名, 是污染治理的关键所在。上述的五个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大, 可是又是实现产业转移和新材料研发的重要基础产业, 清洁生产相对于后期的治理效果更佳, 所以对于这些行业要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提升其能源应用效率, 将绿色生产贯穿于生产投入与产出的每个环节。

( 二)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及其经济影响模拟

根据该绿色表, 可对环境污染治理部门的投入成本进行模拟, 并得到以下结果。废水、废气和固废三种不同污染物的治理成本分别是每吨: 6. 4元和2136 元以及101 元。这种模拟实际上是对所有污染物完全治理的治理费用的模拟。从理论上来看, 治理成本可包括排放污染物的直接和间接的治理成本, 另外当环境治理达到某个阶段之后, 进一步进行深度处理, 此时产生的成本会快速上升, 而且此时的成本甚至是初级治理成本的几倍或者几十倍。但是投入产出表的关系构建主要是基于线性关系, 那么针对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的浅层和深层治理的费用巨大差别就很难直接反映, 对于供求来说, 该投入出产表的价格影响模型也没有考虑, 主要应用最大值进行计算。所以这种模拟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要比实际的治理成本要高。接着基于该表, 将实际治理成本转换成理论成本之后进行模拟, 然后对不同行业的产品价格变化产生具体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模拟结果显示, 上述的几个重点污染行业的价格变化基本上都超过了7%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 在绿色投入产出表中, 完全消耗系数同时包括了环境完全排放、资源完全消耗以及产品完全消耗三个系数。如果从完全产污量的层面来分析, 这些部门所产生的直接污染物并不高, 可是间接污染却相对严重。尤其是电热力生产供应、化学品及原理生产以及黑金属冶炼及延压、石油加工和开采以及炼焦业等行业, 其三废的完全产污系数都相对较高, 需要进行重点治理, 提升其减排效果。

( 二) 根据上述针对污染治理单位的治理成本模拟结果可知, 废水、废气以及固废这三种不同污染物的治理成本分别是每吨6. 4 元和2136 元以及101 元。其中废气的处理费用最高。如果是以模拟的单位治理成本对相应的污染物进行治理, 那么黑金属和有色金属的矿采选行业, 造纸业以及黑金属、有色金属的冶炼以及延压加工业、非金属矿生产、热、电生产及供应等领域的价格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此时就需要政府采用多种必要的环境控制措施以及相应的经济措施, 有效促进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进而促进这些重点行业的减排力度。

( 三) 绿色投入产出表的理论基础就是全社会的成本, 不仅将生产成本纳入其中, 同时也纳入了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损害成本, 相对于传统的投入产出表, 该绿色表更能够综合展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思想。该绿色标表的编制是构建相应模型的核心, 而编制该绿色表的具体方法通常是异步编表法。运用详细的行业污染物数据, 以及相应的核算算法, 并运用环境污染的治理投入及产生量对价值量及实物量进行编制, 而且可将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资源应用补偿费纳入进来进行模拟。不过这两个参量纳入进来模拟主要是基于静态的价格理论进行, 如果商品价格出现了变化是因为服务消耗费用以及物质费用产生改变所致, 此时将政策、折旧以及供求和薪资等因素去除, 那么根据此时的绿色投入产出模型可分析出具有说服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廖明球.基于“节能减排”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07) .

[2]高迎春, 佟连军, 马延吉, 李名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环境绩效对比分析[J].地理研究, 2011 (03) .

[3]邱东, 席玮.投入产出生态占用模型及在中国的应用[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08) .

质量投入成本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自2012-2014年杭州市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及全市各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常规监测数据及专题调查资料。经费投入资料来源于杭州市卫生计生委、杭州市本级和区(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包括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杭州市和区(县)地方财政投入专项经费的相关费用。

1.2检测方法

采集检测对象静脉血,分离血清,HIV抗体筛查和确证实验程序及操作步骤均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1]及使用试剂盒说明书执行,试剂质量及有效期均符合规定要求。

1.3 评价指标

1.3.1 成本指标及测量方法

艾滋病监测成本具体量化为:发现1例HIV阳性感染者的成本=(检测人数*例均检测费用)/HIV阳性人数。例均检测费用=检测总投入/检测总人数。检测总投入包括财政经费支付的专职人员及工作经费、专项工作经费、检测试剂成本、对承担检测工作任务的医疗机构的资金补助,不包括兼职人员的费用和历年已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成本。

1.3.2 成本效果分析

计算不同样本来源每发现一例HIV阳性感染者所需要的费用,采用成本效果比值法进行评价。同时,通过艾滋病报告管理系统大疫情网数据对HIV阳性感染者的检测发现及时性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样本来源的HIV阳性感染者早发现比例。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阳性检出率

2.1.1 HIV阳性检出情况

2012-2014年杭州市HIV抗体检测人次数为534.78万人次,共检出HIV阳性感染者2 755人,总阳性检出率为0.052%。其中财政经费投入免费检测的HIV抗体检测人次数为420.59万人次,检出HIV阳性感染者1865人,阳性检出率为0.044%。财政资金投入的免费HIV抗体检测人次数占总检测人数的77.65%,检出的HIV阳性感染者占全部阳性感染者的67.70%。见表1。

2.1.2 不同年份HIV抗体阳性检出情况

2012-2014年,杭州市HIV抗体检测人次数不断上升,由2012年的165.44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193.40万人次,年均检测增长率8.45%,检测发现确证阳性数从2012年的850例增加到2014年的1 091例。其中财政资金投入免费HIV抗体检测人数从2012年的135.45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149.34万人次,年均检测增长率6.945%,确证阳性数从2012年的540例增加到2014年的739例。见表2。

2.2 成本效果分析

2.2.1 财政经费投入检测不同样本来源发现1例HIV感染者的成本

杭州市2012-2014年由各级财政投入对8类人群开展HIV抗体免费检测,用于上述人群HIV抗体检测总投入为7 096.62万元,共发现HIV阳性感染者1 865例,平均检出1例HIV阳性感染者的成本为3.81万元。见表3。

2.2.2 财政经费投入免费检测

某年发现1例HIV阳性感染者的成本=某年投入的检测经费/某年HIV阳性人数,计算2012-2014年各年度各级财政投入的检测经费,结果表明财政经费投入免费检测发现1例HIV阳性感染者的成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见表4。

2.2.3 成本效果比

本研究中的成本效果比具体是指每发现1例HIV阳性感染者所花费的金额。杭州市财政投入免费检测不同样本来源发现阳性感染者的成本效果比。检测成本效果比最佳的分别是公安司法系统羁押人员检测、自愿咨询检测和术前检测,比值最高的是孕产期检查。见表5。

2.2.4 不同样本来源发现HIV阳性感染者及时性分析

通过全国艾滋病综合报告信息系统疫情报告数据库,对2012-2014年新确证为HIV阳性感染后1个月内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抗体确诊阳性标本BED-CEIA检测的相关结果进行分析,以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数值≥200个/ul和BED-CEIA检测结果A值≤0.8定义为早发现。2012-2014年确证1个月内进行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同时当CD4+T淋巴细胞≥200个/ul时进一步进行BED-CEIA检测的新确证HIV阳性感染者共2 147例。对该2 147例感染者的不同检测途径和早发现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财政经费投入免费检测总体早发现比例显著高于无财政资金支持的自费检测(χ2=8.7,P<0.003)。见表6。

注:a该检测人数指确证为HIV阳性感染后1个月内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且CD4+T淋巴细胞≥200个/ul时进一步进行BED-CEIA检测的检测人数。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不知自身HIV感染状况者的传播能力是已知自身感染状况者的3.5倍[2,3,4]。国内外关于艾滋病全员筛检策略(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就诊者全部推荐进行HIV检测[5])的选择尚存在争议,但HIV抗体检测对早期发现HIV感染者及控制疫情传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一次性HIV筛查每年可以减少20%的HIV新发感染[6,7]。Sanders等[7]的研究中考虑了HIV检测的预防效果,假定开展P1TC能预防20%的二代传播,则即使H1V感染率低至0.05%,HIV筛检的成本效果仍然<50000美元/QALY(质量调整寿命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为尽可能地发现更多的HIV感染者,杭州市财政结合本地艾滋病防控工作需要,对住院病人术前检测、孕产妇检查检测婚前检查、自愿咨询检测、公安司法系统羁押人员、献血人员、新兵体检等人群实施HIV抗体免费筛查策略,2012-2014年共投入检测经费7097.48万元,免费全员筛检的人次数和确证HIV阳性感染人数分别占总检测人数、总阳性感染人数的77.65%和67.70%,对尽早发现HIV阳性感染者及有效控制艾滋病疫情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研究对杭州市财政经费投入HIV检测经费的成本效果进行评价后,发现自愿咨询检测、专题调查和公安司法羁押人员检测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发现1例阳性感染者的成本仅为1.31万元、1.59万元和0.32万元。虽然孕产妇、婚前检查、献血人员进行HIV筛查成本较高,但从早期发现比例来看,这三类人群早发现比例分列前三位,对早期发现HIV阳性感染者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于这三类人群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对这三类人群实施全员筛查仍是十分必要的。综合不同样本来源中四个方面的评价,加大对自愿咨询检测和专题调查工作经费的投入,能够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取得更好的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监测技术规范[K].2004.

[2]沈洁,杨凭.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现场实施与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李巧敏,李保军,赵翠英,等.河北省2009年新检出HIV感染者免疫状况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1,19(1):7-11.

[4]邱泓,李婕,徐艳声,等.2010年昆明市吸毒者梅毒及HIV性传播危险[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l,19(2):64-70.

[5]曾刚,吴尊友.医疗机构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杂志,2012,33(1):115-118.

[6]苏雪丽,职建军,韩剑锋,等.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HIV—l新发感染者亚型及原发耐药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2,19(8):145-150.

上一篇:投标报价中的风险分析下一篇:柱模板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