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信息管理系统

2024-07-03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精选十篇)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 篇1

2002年7月, 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农水灌[2002]年09号) 文件, 正式启动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工作。从2002年开始, 已先后开展了两批共51个信息化试点灌区建设。石津灌区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被确定为一期和二期试点灌区, 持续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至2014年底, 共完成八个年度的建设任务, 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

在信息化软件建设中, 石津灌区一直重视基础数据和主要业务数据的有效利用和管理。一期工程中的灌区信息平台和二期工程中的灌区管理平台就是根据这一需求设计和开发的。经过多方对比, 选择了润华信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软件的开发工作。该公司专注灌区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建设, 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 先后推出了灌区信息化平台LIS1.0至4.0共四个大版本软件系统;随着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兴起, 自主创新, 在前期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调整, 推出了“灌区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 (e·IDS) 。石津灌区一期信息化项目中使用了LIS1.0平台, 二期信息化项目中使用了最新的e·IDS, 下文将详细分析对比两个软件的使用情况。

1 Lis平台使用情况

Lis平台属于石津灌区2003~2004年度信息化项目第三标段中的一部分, 2005年10月开始进行系统需求调研, 到2006年3月交付使用, 共经历半年的时间进行设计和构建。平台采用C/S结构设计, 由四个子系统组成, 具体结构如下。

其中, 灌区基础数据库系统是整个平台的数据基础, 主要实现对灌区基础数据 (灌区基本特征、组织管理、工情属性、水雨情监测等) 的存储和管理。灌区基础数据库查询系统主要实现对基础数据的查询显示功能, 以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为依据, 增加图表显示功能, 让各项数据显示更加形象直观。灌区电子地图制作系统主要是对灌区的空间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以灌区地图为基础, 对主要渠道和闸门、桥梁等工情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灌区工情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在电子地图上对灌区工情数据进行查询和展示, 点击地图上相应的渠道或建筑物, 系统即可弹出相应的数据信息。

系统开发建设前, 各类基础数据、工情数据和监测数据分别被相关的业务处室存档保管, 有电子文档, 也有纸质资料, 一些综合性数据收集起来比较繁琐。空间数据没有电子存档, 只有一些纸质地图, 查询更为不便。Lis平台的数据库设计详实完整, 很好的指导了灌区各类数据的收集管理工作。系统建成试运行期间, 基础数据和工情数据基本录入完毕, 电子地图绘制完成, 重要工情和监测点数据也录入系统, 2006~2012年, Lis平台一直保持使用, 各类信息查询方便快捷。

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的提升, Lis平台的不足也逐渐显露,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基于C/S结构, 查询数据必须在电脑上安装Lis平台软件, 不如B/S结构的方便快捷;电子地图的底图数据来源较早, 有些道路和渠道的更新无法体现;数据分析汇总功能较弱, 数据挖掘力度不够;水情、雨情等监测数据只能人工录入历史数据, 无法与监测设备链接, 不仅数据的时效性不足, 数据录入工作也比较耗费时间和人力。

2 e·IDS平台使用情况

随着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兴起, 润华信通公司对系统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 推出了“灌区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 (Irrigation&District Information System) ——e·IDS, 石津灌区在2010年度信息化项目中选择了e·IDS对原有的Lis平台进行升级, 2012年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 经过三年的使用, 感觉升级后的系统优点如下。

基于B/S和C/S混合的软件体系结构, 外部用户通过Internet即可查询灌区相关信息, 客户端无需安装软件, 数据访问的便捷性大大提高, 同时不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 能保证数据库的相对安全。灌区内部用户通过局域网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 交互性较强, 数据查询和修改的响应速度较快。这种方案把B/S和C/S这两种软件体系结构进行了有机结合, 扬长避短, 有效发挥了各自优势。

平台引入Windows产品理念, 主界面采用大家熟知的Windows操作界面, 诸多设计均模仿Windows操作习惯, 还可以同时打开与操作多个功能模块, 模块间切换灵活,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

平台采用分布式开发, 每个业务模块独立设计, 大幅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当系统中某一模块变更时, 只修改模块自身的代码, 其它模块不会受影响, 这使得软件易于扩展和升级。

平台包括多个功能模块, 可实现模块的动态组合, 不同灌区可根据具体的业务和需求进行选择。石津灌区已建有成熟的网站、档案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且对防汛的需求较少, 根据这一实际, 选择了信息采集、量测水管理、工情GIS管理模块, 既满足对业务数据的管理需求, 又避免了重复建设, 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资金。

水情数据可以通过遥测设备链接平台自动、实时传输, 直接保存在云服务器中, 节省人力, 且实时性更强。

平台更新了电子底图, 跟实际更加贴近, 地图样式也制作更加精细美观。

经过三年的使用, 个人感觉此平台可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开发手机APP的查询和数据录入功能, 增加系统的便捷性, 便于推广;多关注空间数据, 加快电子底图的更新频率, 使底图尽量与实际相符;数据分析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 结语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使用, 灌区管理系统基本符合灌区对数据管理的需求, 特别是数据库设计比较翔实, 能够有效指导灌区数据的收集整理;主要业务数据的查询和汇总方便快捷, 以电子地图为基础的工情和监测信息展示直观形象, 是较为理想的综合性灌区信息管理平台。

摘要:大型灌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 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信息管理是灌区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石津灌区在近十年间建设和使用了两期信息管理平台软件。基于此, 对前后使用情况进行对比, 评析软件的实用性, 对同类型灌区进行信息管理软件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灌区信息化,Lis平台,e·IDS平台

参考文献

灌区管理单位年终工作总结 篇2

一年来,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 “兴水强县,建设小康”这条主线,按照县局2009年水利工作要点和下达的2009年目标任务,狠抓党的建设、学习教育、内部建设、三修两清、安全稳定、项目前期“六大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回顾我们一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加强党建工作,增强自身建设

我们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了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的能力。主要是 “四抓”:一是抓领导班子的学习,提高站领导班子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建立和健全了党支部学习制度,认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县委十五届七次会议精神,通过加强学习,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抓民主集中制,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我们严格按照支部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对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决定后实行分工负责、落实责任。严格要求班子成员讲党性、讲大局、讲原则,认真执行局党委的决议,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通过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了班子成员的沟通,增强了团结,从而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抓制度建设,促 1

进了监督激励机制的健全和落实。我们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干部请销假制度》、《学习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从领导做起,增强办事透明度,减少猜疑,多做实事,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四是抓专项治理活动。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健全制度、落实规定、加强监督检查、认真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深入开展单位内部矛盾纠纷排查,确保单位稳定。

二、加强职工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加强职工的学习培训,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是我站水利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春节过后,结合县局安排的思想作风整顿活动,我们组织全站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学深吃透上下功夫,结合职工的思想实际,开展了自我反省、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共同进步的活动,并要求站上职工联系自已的学习及工作实际写出心得体会,专栏公布,大大提高我站职工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展开后,我们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分阶段组织职工开展学习,要求职工安排好个人自学,写出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和心得体会一篇,专栏公布,在抓好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又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准确查找出当前影响和制约我站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思想根源,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力争使我站各项措施的落实体现广大职工最迫切的需求,在历时近半年的学习实践中,我站职工以高涨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不断改造着自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全体职工的思想层次和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党的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加强。我们在抓好政治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职工的业务培训,年初,我们结合今年的春灌,组织技术骨干对全体职工现场演练、现场讲课和进行实际操作培训,使站上的年轻同志掌握了操作要领和设备性能,全站职工的整体业务技能有了一个大的提高,职工风气良好,团结和谐,各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三、加强内部建设,改善单位环境。

年初,根据去年岗位责任管理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我们修改完善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中的部分内容,在签到制度上做到日清,周汇总,月结算,坚持周一例会制度,领导带班制,周四考核制,考核量化制,克服干和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倾向,充分发挥了制度管人,经济管事的作用,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针对管理站原有办公条件差,就餐环境差等问题,站领导班子及时制定可行方案上报县局,在县局大力支持下,我们一是在管理站新建了综合办公室,配套办公设施10台套,灶房及餐厅地面砼硬化75m,PVC吊顶75m,配套就餐桌椅4套,拆除原有旧花坛两处,绿化硬化院2

2子200m,改变了单位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解决了三、四级站多年来的生活用水困难;三是给四个小站配备电视卫星接收器4台套,改善了职工单调的生活;四是维修了小站围墙200米,粉刷职工宿舍5间,对电站水塔进行了防漏加固处理,同时发动各站职工在院内空地种植蔬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使单位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四、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单位安全

安全工作历来是我站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坚持以规章制度为依据,着力在监督上下功夫。一是年初同各小站签定了安全管护责任书,把设备安全和人员安全列为主要内容,明确了奖罚办法,从而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了人头。二是加强安全宣传教育,逢会必讲,教育全站职工从心目中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思想理念,做到安全警钟常鸣,防患于未然。三是日常管理中,坚持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周一例会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对本周工作进行安排,周四由带班领导带队分项进行考核,评比,打分结果列为岗位效益工资的一项内容,进行奖罚。四是制定了确保单位设施安全的联动机制,做到一处有事,全站齐动,从制度和措施上提高了我站安全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安全工作在制度上得到了有力保证,措施上到了可靠保障。一年来,全站职工的责任心、安全意识大大提高,都能自觉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

2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自觉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确保了单位安全稳定,保证了国有资产不受损失。

五、认真搞好三修两清工作

今年,我站三修两清工作点多面广任务大,县局安排后,我们及时开会,研究办法,针对人少量大的困难,采取分组包干,任务到站,责任到人的办法,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把完成任务的好坏,质量的高低与岗效工资挂钩,与奖

罚政策挂钩。从10月15号开始,历时30天,累计渠道清淤500多方,铲草35万多平方米,修复水毁渠道200米,渠坡及码头培土200方,维修三级站变压器2台,保养机电设备20台套,改造低压输电线路500米更换电杆2根,圆满完成了三修两清工作任务,保证了引水畅通及工程设施的完好。

六、抓好抗旱工作,增强服务意识

抓好抗旱工作,增强服务意识,也是我站一项中心工作,今年,我县出现多年不遇特大旱情,根据县局的要求,及时安排部署,在联系供水及供电部门的同时,组织职工奋战两周对多年未运行的抽水设备进行了维护保养,使全站抽水设备设施运转正常,闸门启闭灵活,及时开闸抽水将救命水送到田间地头。在今年的灌溉中我站最大引水量为0.33立方米每秒,累计抽水8万余方,确保了灌区今年夏粮的丰收。

七、扎实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灌区维修改造工程和***工程是我站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处于

前期准备阶段。期间,我站全体职工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市、县级业务部门搜集数据,整理资料,精心测量参与设备检测报告和现状分析报告的编制工作。同时抽调业务骨干参与工程的初步设计等工作,为工程的开工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量测水;水位~流量关系回归;服务与收费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Ye River irrigated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ilot situation, work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metho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basic steps, to realize irrigation water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regression curv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the flow calibration, calculation of water works, and ye River irrigation area high field exercises as a case study, in detail, analyzed and compared. Effect of ICT application in irrigation area, the measurement of water irrig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dea and direction of irrigated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Water measurement;Water level~flow regression;Services and charges

1. 前言

(1)冶河灌区通过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具备了监控灌区水情、工情的能力,实现了灌区用水服务与收费的公开公正,为灌区科学供水、优化配水和合理用水提供基础保障,增强了灌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灌溉水资源实时精确监测控制,达到准确计量、优化配置,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灌区信息化的核心就是水量的量测、传输与核算实现自动化,在这里详细阐述灌区通过几年的探索在量测水信息化管理中取得的实践成果,为进一步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

(3)“化”就是指一个过程。所谓就是“灌区信息化[1]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管理信息资源,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灌区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以促进灌区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管理的过程”。

(4)就是将“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灌区管理的过程就是“灌区信息化”。

2. 灌区量测水

利用“系统”软件给出的回归处理软件,自动对实测数据进行“水位~流量”关系回归,给出回归曲线和以厘米分辨的水位对应的流量表,便于分析、修改和自动查询。

2.3利用公式或回归曲线进行水量计算。冶河灌区信息化系统采集的水位数据,输入回归曲线公式,如y=0.0045x1.4283得到相应的流量,再根据时段计算渠道用水量,最后形成水量,上述计算是在冶河灌区信息系统中自动生成的。具体计算过程如表3。

2.4建设覆盖全灌区的渠道量测水自动化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水量计量模式,实现了对水量的准确计量和水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并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取代了原有的陈旧管理模式。为灌区实时动态的掌握配水状态,提高灌溉效率提供有利的支持和决策依据,是灌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实现了水量和水费计量的有据可依,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了灌区的信息化进程。

3. 结语

量测水信息化管理是灌区信息化是核心,是衡量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指标;以实用性为主,兼顾先进性经过灌区几年的几点实践探索总结的经验成果,望对灌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宇平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第四期).中国灌排水发展中心.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水利科技论坛的讲座.2006年

[2]陈炯新 邹广荣 .《灌区量水工作手册》(第二版).北京三里河路6号.水利水电出版社.1984年.共371pp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13-588

[作者简介] 张韶辉,女,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石家庄市冶河灌区管理局。endprint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冶河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情况,系统总结了实现灌区量测水信息化的基本步骤、计算流量回归曲线公式的率定、水量计算等环节的工作方法和实践体会,并以冶河灌区高线现场实测操作为案例,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和对比了灌区信息化应用效果,指出了灌区量测水是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明确了灌区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量测水;水位~流量关系回归;服务与收费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Ye River irrigated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ilot situation, work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metho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basic steps, to realize irrigation water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regression curv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the flow calibration, calculation of water works, and ye River irrigation area high field exercises as a case study, in detail, analyzed and compared. Effect of ICT application in irrigation area, the measurement of water irrig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dea and direction of irrigated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Water measurement;Water level~flow regression;Services and charges

1. 前言

(1)冶河灌区通过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具备了监控灌区水情、工情的能力,实现了灌区用水服务与收费的公开公正,为灌区科学供水、优化配水和合理用水提供基础保障,增强了灌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灌溉水资源实时精确监测控制,达到准确计量、优化配置,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灌区信息化的核心就是水量的量测、传输与核算实现自动化,在这里详细阐述灌区通过几年的探索在量测水信息化管理中取得的实践成果,为进一步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

(3)“化”就是指一个过程。所谓就是“灌区信息化[1]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管理信息资源,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灌区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以促进灌区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管理的过程”。

(4)就是将“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灌区管理的过程就是“灌区信息化”。

2. 灌区量测水

利用“系统”软件给出的回归处理软件,自动对实测数据进行“水位~流量”关系回归,给出回归曲线和以厘米分辨的水位对应的流量表,便于分析、修改和自动查询。

2.3利用公式或回归曲线进行水量计算。冶河灌区信息化系统采集的水位数据,输入回归曲线公式,如y=0.0045x1.4283得到相应的流量,再根据时段计算渠道用水量,最后形成水量,上述计算是在冶河灌区信息系统中自动生成的。具体计算过程如表3。

2.4建设覆盖全灌区的渠道量测水自动化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水量计量模式,实现了对水量的准确计量和水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并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取代了原有的陈旧管理模式。为灌区实时动态的掌握配水状态,提高灌溉效率提供有利的支持和决策依据,是灌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实现了水量和水费计量的有据可依,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了灌区的信息化进程。

3. 结语

量测水信息化管理是灌区信息化是核心,是衡量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指标;以实用性为主,兼顾先进性经过灌区几年的几点实践探索总结的经验成果,望对灌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宇平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第四期).中国灌排水发展中心.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水利科技论坛的讲座.2006年

[2]陈炯新 邹广荣 .《灌区量水工作手册》(第二版).北京三里河路6号.水利水电出版社.1984年.共371pp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13-588

[作者简介] 张韶辉,女,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石家庄市冶河灌区管理局。endprint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冶河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情况,系统总结了实现灌区量测水信息化的基本步骤、计算流量回归曲线公式的率定、水量计算等环节的工作方法和实践体会,并以冶河灌区高线现场实测操作为案例,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和对比了灌区信息化应用效果,指出了灌区量测水是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明确了灌区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量测水;水位~流量关系回归;服务与收费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Ye River irrigated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ilot situation, work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metho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basic steps, to realize irrigation water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regression curv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the flow calibration, calculation of water works, and ye River irrigation area high field exercises as a case study, in detail, analyzed and compared. Effect of ICT application in irrigation area, the measurement of water irrig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dea and direction of irrigated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Water measurement;Water level~flow regression;Services and charges

1. 前言

(1)冶河灌区通过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具备了监控灌区水情、工情的能力,实现了灌区用水服务与收费的公开公正,为灌区科学供水、优化配水和合理用水提供基础保障,增强了灌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灌溉水资源实时精确监测控制,达到准确计量、优化配置,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灌区信息化的核心就是水量的量测、传输与核算实现自动化,在这里详细阐述灌区通过几年的探索在量测水信息化管理中取得的实践成果,为进一步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

(3)“化”就是指一个过程。所谓就是“灌区信息化[1]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管理信息资源,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灌区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以促进灌区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管理的过程”。

(4)就是将“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灌区管理的过程就是“灌区信息化”。

2. 灌区量测水

利用“系统”软件给出的回归处理软件,自动对实测数据进行“水位~流量”关系回归,给出回归曲线和以厘米分辨的水位对应的流量表,便于分析、修改和自动查询。

2.3利用公式或回归曲线进行水量计算。冶河灌区信息化系统采集的水位数据,输入回归曲线公式,如y=0.0045x1.4283得到相应的流量,再根据时段计算渠道用水量,最后形成水量,上述计算是在冶河灌区信息系统中自动生成的。具体计算过程如表3。

2.4建设覆盖全灌区的渠道量测水自动化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水量计量模式,实现了对水量的准确计量和水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并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取代了原有的陈旧管理模式。为灌区实时动态的掌握配水状态,提高灌溉效率提供有利的支持和决策依据,是灌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实现了水量和水费计量的有据可依,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了灌区的信息化进程。

3. 结语

量测水信息化管理是灌区信息化是核心,是衡量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指标;以实用性为主,兼顾先进性经过灌区几年的几点实践探索总结的经验成果,望对灌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宇平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第四期).中国灌排水发展中心.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水利科技论坛的讲座.2006年

[2]陈炯新 邹广荣 .《灌区量水工作手册》(第二版).北京三里河路6号.水利水电出版社.1984年.共371pp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13-588

浅析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4

1 灌区管理信息传输需求管理信息传输需求分析方法

尽管对灌区信息存在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但总体看来, 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仍是最为基本和有效的分类途径。依据需要检测的时间尺度, 定义经常发生变化的信息为动态信息, 当然, 绝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和一定的检测手段条件下, 没有明显变化的信息为静态信息。因此, 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都具有时效性, 所不同的是, 动态信息时间尺度较短。一般而言, 灌区管理包括工程管理、供水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土地与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很显然不同的管理方涉及不同的信息需求, 同时也对信息的时效性具有不同的要求。在灌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要确定信息传输的组网方式, 首先必须进行信息需求分析, 这种分析一般而言应是自上而下, 也可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分析法, 也就是从目标出发, 有明确的管理决策目的, 向下追寻, 为实现这些目标, 信息的获取方式, 信息的更新频率, 信息的时间标识等基本属性。实性表明, 这种方式肯有很强的针对性, 因而也是比较经济的, 它能确保灌区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

自下而上分析法, 也就是从存在的信息出发, 在明确信息的基本属性之后, 向上传递, 根据可能的需求对象, 送达不同的管理部门, 由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取舍, 并为相应的决策目标服务。对一个灌区而言, 存在的信息是十分巨大的, 其中部分信息在一定阶段可能是并不急需的, 或者并不是灌区管理部门在现阶段所关心的。显然, 这种方式存在某种浪费和不确定性, 一方面, 收集到的信息可能是不需要的, 另一方面, 所需要的信息也可能没有收集到。因此, 实践中, 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就灌区用管理而言, 动态配水是实现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的关键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了解渠道的过流能力、渠系建筑物的调控能力、渠道断面的实际过流量和灌区的需水情况等。为满足灌溉管理的实际需求, 对不同的信息选择不同的时间尺度是十分必要的。在灌溉系统运行过程中, 每分钟更新一次过流信息, 可视化监控每个闸门的自动启闭, 未必是必要的和切合实际的, 而所有这一切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传输网络方案的选择。

2 灌溉用水管理中动态信息点类别

灌溉用水管理是整个灌区管理的中心工作, 也是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据动态信息的时效性, 将用水管理的测控信息点分为以下5类。实践中, 可依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分析, 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信息点类别。

2.1 实时影像可视化监测信息点

影像可视化监测, 即在现场安装摄像设备, 通过一定的信息传输途径, 将现场的环境和工况“搬入”监控中心。对这类信息点, 首先必须明确监测的目的、监测的内容、监测的范围、监测的频率, 同时根据目的的不同, 对图像质量、图像色彩、信息使用方式使用对象也应有明确的界定。就关键闸门的图像可视化监测而言, 在确有必要的前提下, 应明确监测点的监测内容:闸室的环境监测、上下游水面的监测、闸门开度的监测、电机运行状况的监测、监测范围固定还是可变等。所有这些方面, 必须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合理选定, 脱离实际需求的配置不仅造成信息点投资的浪费, 也势必加大信息传输系统的投资。

2.2 实时模拟可视化监测信息点

模拟可视化监测, 即在现场仅仅安装传感器, 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数字取回, 并在计算机上模拟现场对象的运行工况, 如对闸门的监测, 可以通过影像来可视化监测, 也可以通过对闸门开度、上下游水位的实时监测, 通过数据分析, 在控制中心计算机上模拟闸门的运行状态, 在现场背景照片的衬托下, 同样可以达到可视化监测的目的, 而与图像可视化监测相比, 不仅可以减少现场的设备费用, 也可以大幅度降低信息传输系统的费用。

2.3 实时采集信息点

在灌区内用水管理中, 为实现计划用水和运态配水, 对一些重要的区域如水源地、上下游交水点、有防汛要求的渠段、特定用水户、重要建筑物、水位变化频繁的断面等, 需要可靠地实时地予以监测。在完成需求分析后, 依据要实现的相应功能, 设计信息传输系统, 必要时也可以考虑备用信息传输通道。

2.4 实进记录定期采集信息点

在灌区用水管理中, 部分信息更新的频率并不是要求特别快, 对这类信息完全可以以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进行实时记录, 由于每一条记录均带有时间标识, 即使相隔较长的时段采集存储于就地设备中的数据也完全可以满足管理决策的要求。实践中, 可以根据信息点的重要程度、反映信息变化和制定决策需要的时间尺度等因素, 综合考虑以确定实时记录的时间间隔和定期采集间隔。由于实时记录由就地仪表完成, 信息传输网络主要由定期采集时间间隔和传输信息量的多少来确定。

2.5 人工观测记录信息点

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灌区完全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在可以预计的将来, 灌区中仍有相当数量的信息采集需要依靠人力来完成, 人工观测取得信息也是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 灌区信息化并不排斥人工观测, 人工观测也是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在灌区信息化建设中, 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和利用从不同途径得到的信息。

3 结论

信息需求分析和信息点分类完成之后, 如何将分散的、孤立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处理是规划信息传输网络的重要依据。目前传输途径主要包括:人工报送模式、转储模式、短消息服务模式、移动公网通讯模式、自建无线传输模式、有线光纤模式、电话传输模式、电力载波模式和卫星传输模式等。根据部分灌区的经验, 有线电、无视公网和无线超短波混合模式可以满足现阶段大多数实时数据采集需要。对非实时采集的信息点, 介质转储可以满足实际需求。对需要进行图像可视化监控的信息点, 由于传输系统投资一般较大, 实际中应详细规划与比较, 对确有必要的信息点才应考虑图像可视化监控的问题。需求分析应成为所有工作的基础。信息传输方案的选择应从基础设备投资、通讯设备投资、管理维护费用、更新升级费用、运行可靠性、人力资源等方面予以综合评估, 总体上应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原则, 并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或者公共通讯资源。

摘要:对灌区信息传输技术及其需求分析方法, 对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动态信息点进行了分类。依据信息的类别, 选择不同的网络传输方式, 同时应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社地或自有通讯资源, 减少费用, 有利于灌区信息化的建设。

灌区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5

关键词 灌区管理;农村发展;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农田灌溉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田间小气候,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水资源的有效、高效利用一直是灌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科学的用水调配可促进整个灌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巨大。

1 灌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低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许多灌区渠道因为泥沙淤积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田地没有完善的工程配套设施。同时,因为早期建设过程中制定的标准较低,并没有合理的给水设施,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此外,部分灌区仍然采用灌排统一的设计方式,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且因为对下水位的控制难度较大,对工程的效益影响较为严重。

1.2 资金短缺

灌区管理问题一直得不到合理的定位,因此其管理资金一直不够稳定。同时,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公益性的管理方案对运行资金提供有力的支持,工程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因为费用问题而犯愁,工程在改造及设备更新等问题多无法得到落实。

1.3 管理制度不完善

灌区渠道受到的破坏较为严重,末级渠道经常会被侵占,也经常会被人为地破坏,很多灌溉渠道因为没有人管理逐渐成了堆放垃圾的地点,人们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都倾倒渠道之中,长时间的堆积使渠道被填满,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这不仅对末级渠道的正常运用产生了影响,还会影响到农村的环境质量。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于灌区管理采取的自负盈亏的核算模式,因此在管理上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水利工程的施工会受到灌区的自然因素限制,同时因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灌区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大,从而导致灌区的正常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收取一定的用水费用是确保灌区正常运行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在收取用水费时主要依靠督促完成,用水费用的收取与村干部的工作态度有直接关系。目前,在收取用水费用上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对于不缴纳用水费用的用户,只能采取缓供或停供的方式来督促用户缴纳水费。而且缓供或停供还将面对农业生产大局、创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阻力,因此拖欠水费现象近年来屡见不鲜。

2 加强灌区管理的应对策略

2.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灌区管理模式应当首先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即根据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的理念构建企业经营模式针对灌区工程运行、水费征收以及水资源调配等进行管理。同时,以村或者乡为单位建立用水协会,实施基层管理体系。其次,针对以往权责不清和政事不分、投入机制不完善等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加大认识改革,不断降低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全民参与的灌区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实施科学配水、合理调配和计量用水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渐让管理机构成为灌区管理主体。最为重要的是,灌区管理模式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依法办事、依法治水,走法制化灌区管理道路。

2.2 加强用水者协会的参与

现阶段,我国灌区管理模式的改革重点和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关键在于加强用水者协会参与灌区管理。这就要求灌区管理过程中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成立作为突破口,构建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在整个灌区管理模式中实现分级管理、分水源管理、分渠道管理等。管理人员的相关费用要统一从灌区管理收入的水费当中支出。而就田间工程的管理则交于用水者协会进行管理,确保用水能够分配到户,实现水费收取和工程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用水者协会参与灌区管理使得广大农户和用水者能够及时得到灌溉用水,让灌区的所有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科学合理进行分配。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灌区的渠道、灌区设施、田间工程等得到更好的维护,且灌区用户直接进行灌溉管理,践行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权责更为明确、监督更为民主、浪费更加缩小。

2.3 构建新型水价激励机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灌区管理中农业灌溉的水费收取标准较低,很难达到供水成本。但供水价格是调节用水资源和用水需求的重要杠杆。所以,灌区管理过程中必须针对灌溉作物面积、灌溉时间、灌溉量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水费的合理制定奠定基础。

针对我国大部分灌区管理模式,应当在水价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定额基本水价、超额水价累计、限价协商浮动和到户收取水费”的模式进行水价激励制度的构建。构建新型水价激励机制不仅仅是灌区水价管理改革的重要途径,更是灌区总体管理模式发展和改革的必然选择。

2.4 增强政府投入

政府投入是灌区管理模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政府的投入能够确保灌区相关配套设施和灌溉设备的更新改造能够顺利进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大型国有灌区已经不能适应高效节水灌溉要求,折损现象相当严重。所以,灌区首先应当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尽量确保政府预算和宏观调控能够将灌区配套建设资金和改造资金纳入。其次,针对节水实验和灌区防洪的资金也应当积极争取。最后,灌区要凭借其抗旱防洪等公益性任务向政府获取相应的资金补偿。

3 结语

农村的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农村的经济发展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灌区问题是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在灌区管理过程中,要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依据,通过分析发现在灌区管理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只有解决灌区管理问题,才能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 篇6

1 用户分析

浑沙灌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是八一灌区管理处相关人员, 灌区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一个管理处和八个管理站, 主要职能是为灌区水利工程正常运行提供管理保障, 负责灌区的农田水利灌溉, 水利工程的整治与修建、渠道保护、清障、防汛与抢险, 依法收缴水费, 依法查处水事案件 (表1) 。

2 总体构架

浑沙灌区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分层架构的模式, 主要分为采集控制层、传输通信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系统层。

2.1 采集控制层

采集控制层是整个系统的最底层, 其通过相关的采集、控制设备在具体的监测点或闸门上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和自动化控制, 它为整个系统的上层应用提供实时数据, 并且接收控制指令完成具体控制。

2.2 传输通信层

传输通信层为采集控制层和上层的通信传输提供通道, 通信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 有线通信主要是相关管理机构之间通信以及离管理站较近的采集控制设备的通信, 无线通信则主要用在监测点离管理站较远的位置, 通过无线GPRS进行远程通信。

2.3 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负责存储整个系统的所有数据, 包括采集数据、业务数据和空间数据, 数据类型上又包括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资源层通过数据库平台, 为数据的存储、读取提供相应接口, 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2.4 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位于数据资源层之上, 统一管理各种系统资源, 为上层的应用系统提供支撑服务。应用支撑平台为应用系统提供了应用支撑、数据交换、应用整合、用户与身份管理、流程管理等, 同时屏蔽了复杂的底层技术, 为应用系统的建设和整合提供了方便。不但对应用系统建设起着支撑框架的关键作用, 也为应用系统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2.5 应用系统层

应用系统层是系统的最终体现层, 通过整合下层的各种资源, 结合灌区业务的需求开发形成具体的各个应用子系统, 包括监测信息服务系统、闸门控制系统、业务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综合办公系统, 系统管理则是对所有系统进行管理维护的后台。这些应用系统是用户使用操作的具体对象, 所有系统都是B/S结构开发, 用户通过IE浏览器即可登录到系统里。

3 系统组成

3.1 灌区综合数据库

建立基于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灌区综合数据库, 综合存储各种采集的水情、雨情、闸门监测信息、视频监控信息等监测信息, 以及灌区业务管理信息、辅助决策信息, 同时也包括灌区渠道等空间数据, 以为灌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3.2 监测信息服务系统

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 平台为基础平台, 并结合表格、图形等多种形式对灌区综合数据库里的各类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展示, 形成一套专业、综合、科学的灌区信息监视及展示平台。

3.3 闸门控制系统

通过把闸门控制系统软件进行集成, 把闸门控制应用统一整合到浑沙灌区信息管理系统上, 以便用户在统一的软件入口及界面上进行灌区管理各项业务的操作。

3.4 灌区业务管理系统

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灌区的用水计划编制、配水计划编制、配水调度及水费征收等业务在软件系统进行实现, 把原有的传统手工模式转变为电子化、网络化及自动化模式, 相关业务数据上报、计划下达等都将由软件自动进行上下级间的传输, 数据的汇总统计报表也将由软件自动生成, 整体为灌区的业务管理提供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

3.5 辅助决策系统

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包括浑沙灌区电子沙盘及决策信息库两大部分, 浑沙灌区电子沙盘通过三维技术在计算机上对整个灌区的渠道、闸站及管理机构进行三维建模, 即可实现对灌区的多角度的展示同时可模拟闸站放水时水流在渠道上的流动效果;决策信息库则通过整合如灌区的气象、水文、作物、配水等相关历史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查询展示, 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辅助的信息依据。

3.6 综合办公系统

灌区综合办公系统, 其主要包括有公文管理、文档管理、邮件管理、日程安排及公共信息等, 以实现灌区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办公、无纸化办公,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4 系统功能

4.1 监测信息系统功能

监测信息系统主要通过整合水情信息采集系统、雨情信息采集系统、闸门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所采集的实时数据, 对水情信息、雨情信息、闸门状态及视频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展示, 其主要基于电子地图为展示入口, 并通过结合表格、图表等多种样式及进行各类监测数据的展示。并且通过设置相关的预警值, 对相关监测点的实时状态进行分析, 对超过预警值的点可在地图上直观的表现, 并查看具体的报警内容。

4.2 闸门控制系统功能

闸门监控是灌区工作人员在配水执行过程中重点监控的对象, 每个闸门的水位、流量及闸门启闭状态等相关信息是调度人员决策的重要依据, 因此闸门监控模块将通过集成闸门监控子系统, 把渠道上各闸门的实时信息及时的采集并展示给用户。

闸门监控模块的主要展示界面以灌区的电子地图为入口, 用户可以方便的在地图上定位到所要关注的闸门, 同时各闸门的状态, 也可通过各种样式的图标进行直观的标识, 同时通过预设好的各闸门的报警阀值, 系统将自动进行报警。当用户选中闸门后即可查看闸门的基本信息、实时信息、历史信息等, 如果用户发现某个闸门的实时数据超出正常值范围时, 可通过召测功能给管理站发送召测指令, 以重新采集实时数据并核实数据。

闸门控制系统的主要应用需求是通过软件对安装有自动化控制的闸门进行控制, 自动化控制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 主要的控制过程需要软件把控制指令通过外部硬件接口发送给测控机, 测控机再把指令转换成电信号控制电机的转动, 整个过程较为复杂, 有专门的控制软件来完成控制的具体过程。因此信息管理系统的闸门控制功能主要通过集成闸门控制软件, 把闸门控制软件的界面整合到系统里, 以给用户提供统一的基于WEB的使用界面。

4.3 业务管理系统功能

业务管理系统是浑沙灌区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 灌区的主要的业务内容分为用水计划、配水计划、配水调度和水费征收四大部分, 业务管理系统针对这四块业务分别进行了实现。业务管理系统针对管理处和管理站不同的业务需求, 分别做了对应的功能设计, 两级间的业务即有独立部分, 又是相互关联, 之间信息的上报、下达都将由系统在线上自动完成, 相关的业务数据将不再需要工作人员重复的记录, 由一方录入到系统后其它相关用户即可依据权限查看相应的内容, 同时系统将对数据自动进行统计汇总, 可大大提高原有上报及统计工作的效率, 也避免了数据在人工上报过程中产生误差

4.4 辅助决策系统功能

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包括浑沙灌区电子沙盘及决策信息库两大部分, 浑沙灌区电子沙盘通过三维技术在计算机上对整个灌区的渠道、闸站及管理机构进行三维建模, 实现对灌区的多角度的展示同时可模拟闸站放水时水流在渠道上的流动效果;决策信息库则通过整合如灌区的气象、水文、作物等相关信息的历年数据,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查询展示, 为领导的决策提供辅助的信息依据。

4.5 综合办公系统功能

综合办公系统是实现一个集成的办公环境, 让所有灌区的工作人员能够利用网络实现协同工作和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网络通讯系统, 利用网络更方便的传递信息, 摆脱时间空间限制;建立信息发布交互平台, 通过网络更便捷快速的发布信息, 交互信息;实现工作流转自动化, 以工作流方式实现收发文件管理和各种日常业务自动流转;建立知识收集平台, 分类收集信息, 整理信息;提供个人工作助手;实现一些日常办公事务的自动化管理, 减轻办公人员工作压力。

5 结论

水库灌区灌溉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篇7

1.1 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

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灌区支渠以下的渠道或者田间工作进行管理。由于我国投资政策及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利用此种灌溉管理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更可以利用农民力量来降低小型灌溉投资成本。而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小型的灌溉工程, 因为小型灌溉工程具有工作人员少、设施简单化、便于管理的优点[1]。

1.2 租赁或承包模式

租赁承办模式是将灌溉工程或者设备的经营使用权转让给个人经营, 在此基础上收取租金或者承包费, 前提条件是灌溉工程产权没有改变。工程单位与承包方主要利用合同契约的形式将各自的要求、使用权归属、利益等进行详细拟定, 并经双方同意, 签订此合同。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用于所有权过长或者不宜改变的灌溉工程或者设施中。

1.3 灌溉服务公司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灌溉服务组织管理模式, 主要是依照市场机制要求改进而成的。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的管理制度, 服务性质也比较规范化, 属于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类型。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分散的灌区管理。

2 灌区灌溉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以上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着各自的优势,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 导致上述管理模式在实际水库灌区灌溉管理工作应用中存在各种不足, 为了有效提高水库灌区灌溉管理效率, 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和改进工程设施, 巩固扩大灌溉市场。灌区建设配套设施要以节水改造为目的, 做到每一环节在满足粮食灌溉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节约用水量。二是加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并加强灌区设备的维护, 减少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 降低维修成本。三是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将水库灌区灌溉推向市场化,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灌区建设中, 扩大灌溉市场。

3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1 加大投入力度

不断扩大灌区建设, 促进灌区市场化, 引入更多社会资金对其投入, 并采用各种惠农政策, 实施“以水养水”的节约用水策略, 可以通过改造灌区, 增加发电收益, 来弥补供水水费, 不断提高灌区建设设施自动控制条件, 并加强工作人员对管理设施的操控能力, 结合当前“三农”扶持政策, 为灌区争取充足的经济费用。

3.2 提高灌区应用科技进行管理决策的能力

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提高用水效率及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满足灌溉需求。采用科学技术是实现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的最佳方式。因此, 要不断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灌区灌溉技术的研究,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库灌区灌溉管理系统中, 有效地提高管理决策能力。结合系统分析、控制论及计算机技术功能特点, 研发出灌区用水实时调度决策系统, 灌区灌溉过程中供水能够被合理控制, 起到节约用水、实时供水效果。

3.3 建立激励机制, 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需建立激励机制并制定有力的奖惩措施, 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危机与紧迫感, 自觉地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 创造条件引进人才, 共谋发展。

3.4 深入开展以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核心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结合, 管、护、建相统一的灌区管理体制, 形成机构精简、管理科学、民主的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深入开展以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核心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有利于破解灌区管理主体“缺位”、水费征收困难、管理维护资金短缺等难题, 是灌区实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结语

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灌溉效率,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目前科学技术仍然在不断研发与创新中, 因此灌区管理也应不断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深入研究, 为灌溉工程发展提供帮助。

摘要:水库灌区灌溉管理是水利灌溉工程中重要的工作环节, 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 水库灌区灌溉管理工作已经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模式, 基于此, 对其信息化管理及建设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水库灌区,灌溉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 篇8

1.1 现实背景

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为灌溉水利服务的,集水雨情信息、水利工程信息、运行控制、水资源配置与调度、行政事务管理于一体的完整的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实现灌区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反馈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其本质是灌区管理的信息化,灌溉管理信息是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中心内容,合理灌溉、科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的一切措施均取决于准确、可靠、及时的灌溉用水管理信息。

长潭灌区的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密布,呈江南水乡泽国风貌。主要有永宁江和金清港两大水系。灌区水库并无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我们一般所指的信息系统包括:长潭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卫星通信系统、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大坝安全自动监测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等等,但没有整合成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目前各系统运行均比较正常,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系统研究内容概述

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研究内容有:

1)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建设:对信息采集系统的完善与整合,提高时效、增强能力、丰富内容、提高系统整体利用率,形成综合信息采集系统;

2)网络与通信系统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覆盖灌区的骨干网络,进一步加大带宽,更新网络传输设备,建成符合实际需要的、高效的、实时的信息传输通道,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传输保证。扩充网络覆盖面和传输能力以适应大容量高速率的信息传输要求,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传输要求;远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充网络的覆盖面,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的传输能力、可靠性和安全性,使其能全面满足灌区信息自动化的实际传输需求;

3)数据中心建设:基本完成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所有灌区信息数据统一存储,真正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为各类应用子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部署、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维护系统等建设;进一步完善数据中心建设,完成数据目录服务体系、数据访问中间件和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最终全面完成数据中心建设,为灌区信息自动化提供全面支撑;

4)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以灌区综合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初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进一步完善已建系统,全面开展其他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各类业务应用;以全面实现灌区信息自动化管理为目标,全方位提高灌区信息自动化水平。

2 主要技术介绍

2.1 总体框架

根据灌区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统一部署,业务应用系统统一遵循SOA框架。整个业务应用系统由数据采集、实时水位雨量查询、灌区基本信息管理、远程视频会商、实时视频监控、GIS地理信息系统、通用工具、系统维护等八个部分组成。

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整个业务系统的建设。加快建设灌区工程监控调度管理系统,建设灌区闸站联合调度、视频监视、数据监测和远程控制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

本系统采用基于SOA的分布式应用框架和B/S结构,系统从服务器到客户端分为数据库层、数据操作及事务管理层、中间件层、Web组件层、浏览器。中间件层又分为实体层和会话层。

2.2 JSP技术介绍

JSP是SUN公司于1996年6月推出的新技术,是基于Java Servlet以及整个Java体系的Web开发技术,是Servlet API的扩展。JSP是当前应用最多的开发动态网页交互的Web应用技术之一,利用JSP技术可以建立先进、安全和跨平台的动态网站,JSP的最新版本为2.1。JSP支持XML标准,它为创建显示动态生成内容的Web页面提供了一个简洁而快速的方法。JSP技术使构造基于Web的应用更加容易和快捷,并且这些应用能够与各种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浏览器和开发工具共同工作。

2.3 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地理信息作为一种基础的空间信息在灌区信息自动化过程中有迫切需求。灌区的信息自动化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需要以基础地理信息和电子地图为基础。基础地理信息主要包括电子地图、数字地形、数字地名、大地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遥感影像等,以多尺度、多数据源、多时态空间覆盖基础地理信息。

灌区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利用WebGIS和模型实现对灌区信息数据基于地图和地理位置进行查询、统计、汇总等,并能进行对各种数据分析计算,并将结果可视化表达和以表格、图形方式输出;可以根据业务规则,对超过正常范围的信息,发出预警消息,通过图像闪烁、声音等途径对预警信息进行特殊展示,为领导及时有效地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WebGIS系统采用了ESRI公司的ArcGIS Server作为GIS服务器平台。ArcGIS Server是一个发布企业级GIS应用程序的综合平台,提供了创建和配置GIS应用程序和服务的框架,可以满足各种客户端的各种需求。

2.4 数据访问中间件

依靠综合数据库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数据访问中间件,为各种应用透明地访问数据库提供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最大限度控制数据库的安全。

数据库访问中间件位于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应用程序之间,使应用程序可以透明的访问数据库,数据库访问中间件的使用是解决异构平台、异构环境、异构数据库的统一访问、统一存取的最佳方案。

数据库访问中间件的应用程序接口将应用程序语言转化为可被目标数据库理解的语言,在目标数据库中执行查询,将结果集转化为应用程序可以理解的格式,通过网络返回到应用程序。

因此,数据库访问中间件提供一组数据库访问API以及数据库引擎选择、访问请求解析、数据库操作生成、转换并返回操作结果等功能,支持防汛指挥系统各项应用程序通过数据库访问中间件定义良好的API访问数据库服务器。

3 系统结构概述

长潭灌区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以通信与网络为依托,以灌区综合数据库为核心,以满足灌区信息自动化管理需求为主线,构造灌区信息自动化综合体系,提高灌区业务的效率和效能,形成可持续改进的灌区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

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网络(通信)系统、数据汇集平台、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用户应用和安全体系及安全管理服务系统等组成。各个部分间由标准化的协议与接口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系统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系统自动采集的闸门开度、水位、雨量等实时数据信息;二是与灌区各个业务信息子系统共享以及交换的数据信息。信息的传输与处理遵循标准化的协议,以保证信息的相对完整性与一致性。

以系统体系结构为基础构造的灌区自动化管理系统可以在服务层次、构件层次和信息资源层次协同工作,以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减少重复开发,达到降低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成本和保持开放性与可靠性的目的。

4 系统实现与平台建设

灌区信息服务与共享平台建设是信息采集与公开的重要渠道,通过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灌区基础信息、建设信息、管理信息、改革信息、服务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不仅可以促进项目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对项目建设管理的有效监督,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人员安全”。

4.1 水位信息查询

完成历史和实时水位信息查询功能。调用数据库系统中的关系数据访问模块从水位数据库中查询水位信息,利用地图绘制模块显示分布图、过程线绘制模块显示过程线、制表模块显示数据列表。主要是对实时水位信息进行查询。

主要功能:多站河道水情查询、多站河道告警水情查询、多站河道日均水情查询、多站河道水情旬月统计值查询、主要控制站月均值(水位、流量)与历年同期比较查询、河道和闸坝站单站水位、流量过程线的查询与显示、河道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查询与显示、河道水面线的查询与显示、水库水情查询、水库告警水情查询、水库闸门开启情况查询、多站库水位统计查询、多站库蓄水量统计查询、水库水情旬月统计值查询、水库站单站入库出库流量查询、水位和蓄量过程线的查询与显示、多站闸坝水情查询、多站闸坝告警水情查询、闸坝闸门开启情况查询、闸坝水情旬月统计值查询、闸坝引排水情况查询、测站水位示意图的查询与显示、控制站实时和历史水位过程对比曲线的查询与显示、控制站实时和历史流量过程对比曲线的查询与显示、多站水位过程对比曲线的查询与显示、多站流量过程对比曲线的查询与显示、单站综合信息查询、多站综合信息查询、重要控制站(具有点面关系)的水位过程线图的查询与显示、水库日蓄水量统计查询、水库水位统计查询、重要站最新水情查询等。

4.2 雨量信息查询

完成历史和实时雨量信息查询功能。调用数据库系统中的关系数据访问模块从实时雨量数据库中查询雨量信息,利用地图绘制模块显示分布图、过程线绘制模块显示过程线、制表模块显示数据列表。主要功能包括:雨量分布信息的查询与显示、面雨量分布信息的查询与显示、时段降雨量查询、区域面平均降雨过程与累积曲线的查询与显示、单站降雨过程与累积曲线的查询与显示、点或面日雨量查询、72小时雨量过程查询、降雨量旬月统计值查询等。

具体功能包括:

1)雨量分布信息查询

在地图上显示雨量测站的特定时段的雨量数据。用户先确定需要显示数据的测站,选择输入需要查询的时间或时段。在地图上选择所需要查询的测站相应位置显示相应的雨量数据。

2)面雨量分布信息查询

在地图上显示各雨量测站的特定时段的雨量数据。用户先确定地图的显示范围,输入或选择需要查询的时间或时段。系统自动在地图上快速定位测站的相应位置,并显示相应的雨量数据。

3)时段降雨量查询

对某测站在某段时间内的时段降雨信息进行查询。用户在界面中输入需要查询的测站编码和需要查询的时间范围,返回在这一段时间内的测站时段降雨信息

4)区域平均降雨过程与累计曲线的查询与显示

对指定测站的某段时间内的降雨过程和累计降雨的数据以过程线的形式进行查询和显示。这些测站可以通过在电子地图上选择区域,确定需要查询的测站。

5)单站降雨过程与累计曲线的查询与显示

对指定测站的某段时间内的降雨过程和累计降雨的数据以过程线和形式进行查询和显示。

6)雨量等值线/面图

绘制指定时段降雨等值线,进行雨量分布统计分析。用户在电子地图上选择地理区域,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报汛站点,同时输入欲绘等值线图的时间段,即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通过查询结果绘制指定时间段降雨等值线图。

4.3 共享平台建设

近期以灌区综合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初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中期进一步完善已建系统,全面开展其他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各类业务应用;远期以全面实现灌区信息自动化管理为目标,全方位提高灌区信息自动化水平。

1)建成大型信息发布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反映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情况的专用平台,把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应用作为灌区和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2)接口统一要求采用web页面,至少有2-3个页面能够分别反映视频监控、配水信息、监测监控数据等,具体内容根据系统的设计确定。

3)内部系统采用B/S结构,在服务器端增加一个专门的应用服务,将上述实时数据单独形成界面,能够在internet上通过独立端口访问。

4)完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电子地图。同时,大型灌区的工作信息、内部通知、意见征询、可研核查、评估、信息化方案评估等业务将逐步在网上办理。

5 结论

本系统主要实现了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对灌区主要涉及的信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共享技术等最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运用于水利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该水利建设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水利建设项目信息的统一管理,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更新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是灌区自动化管理平台的一个重要部分,管理平台的其他功能,如视频会商、GIS信息系统、实时视频监控、预警信息等均需要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实现。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中将进一步扩展本平台,实现以灌区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灌区管理模型,进一步实现灌区信息管理现代化水平。

摘要:该文针对现有灌区信息系统存在的信息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与信息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综合国家对水利信息化的要求,对灌区主要涉及的信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了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并结合JSP技术与J2EE技术架构的应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关键词:灌区信息系统,JSP,数据中间件

参考文献

[1]蒙建平.基于J2EE的信息系统开发[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5).

[2]胡和平,田富强.灌区信息化建设[EB/OL].[2003-08-24].http://www.jsgg.com.cn/Index/Display.asp?NewsID=3809.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 篇9

“数字水利”作为数字中国的有效组成部分[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能和效率。

建设“数字水利”,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要充分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为社会服务;要使政府的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将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走向社会化、公众化的有效途径,也将成为简化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有效手段。用户可以利用Web GIS技术以WWW方式获得地图数据及相关的属性数据。而将Web GIS应用在水利系统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把灌区灌溉业务和水利防汛抗旱业务中的各种信息与反映空间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用户的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提供决策支持。

We b G I S是当前G I S技术热点,建设基于Web GIS的灌区地理信息系统,是促进和推广GIS在水利部门中应用的有效方法[2]。为此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以下简称景电管理局)建设了基于Web GIS的景电灌区地理信息系统。

1 Web GIS的概念

GI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对地理环境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对空间信息进行存储、查询、分析和输出,并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的综合性技术。它利用计算机建立地理数据库,将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包括它们的地理空间分布状况和所具有的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存贮,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对多要素的综合分析,方便快速地获取信息,并以图形、数字和多媒体等方式表示结果。

WebGIS采用分布式组件(D C O M、J a v a Bean),以Web技术为基础,使用3层体系结构,把各个子模块分为事务处理逻辑组件和前端用户界面。前端用户界面可以为Web页面,也可以为自定义的用户界面,而所有模块的事务处理逻辑组件均发布在事务处理服务器上。采用组件模型搭建系统降低了系统的开发难度和工作量,也为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当系统功能增加时只需要增加相应的功能组件,修改1个功能组件不需要对其它组件做大量的改动。在组件开发方式上,采用面向对象技术,以面向对象分析(OOA)和面向对象设计作为整个系统开发的基石,从而使系统的可扩展性、稳定性、良好的升级能力从最根本上得到保证。

2 灌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北倚腾格里沙漠,东临黄河,南靠长岭山。灌区横跨甘、蒙2省区,白银、武威、内蒙阿拉善盟3市(盟),景泰、古浪、民勤、左旗4县(旗)。景电工程是一项跨省区、跨流域、高扬程、高耗能、多梯级、大流量的大Ⅱ型水利电力提灌工程。

景电灌区提灌工程采取分期建设方式,一期工程于1969年开工建设,1974年竣工;二期工程于1984年开工建设,1999年竣工;景电二期延伸民勤调水工程是一项利用景电二期工程的灌溉间隙和空闲容量向民勤调水,以缓解民勤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应急工程,1995年开工建设,2000年基本建成。

景电灌区目前已建成总干及干渠泵站18级(座),支渠泵站1 2座,共安装机组2 0 3台(套),建成总干渠及干渠3条,总干渠及干渠建筑物3 7 5座,支渠4 3条,支渠渠道建筑物2 112座,量水堰782座。有泵站43座,总装机25.97万k W,控制灌溉面积6.67万hm 2。

经过30多年的运行管理,景电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解决了灌区40万人和10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提高了灌区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增加了灌区林木覆盖率,阻止了腾格里沙漠的南侵,灌区小气候得到了改善。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景电灌区水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逐步朝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1995年灌区建立了对等局域网,1996年投入景电二期计算机监控系统,1998年从美国引进2套太阳能控制闸门系统,又先后在2001年开始的中日技术合作项目安装了19套太阳能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和GIS系统,初步构建了灌区水管理信息化的平台。

2 0 0 2年,甘肃省景电灌区被列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之一。在此环境下,景电灌区于2003年建立景电一期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2004年在原有的局域网基础上,实现了网内用户共享式2 M宽带访问国际互联网,2004年图像监控系统投入运行。2005年更新了一个以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高速局域网,在C/S和B/S模式下,实现集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生产调度、网络办公(包括行政事务、日常办公、文档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个人事务、系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水费管理、移动办公、视频会议等)为一体的景电灌区水管理信息系统,并使之覆盖包括基层43座泵站、8个水管所在内的所有办公区域,逐步向少纸和无纸办公迈进。

“十五”期间,遥感(RS)、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管理信息系统(MIS)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灌区生产研发项目中的应用明显加快,灌区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Web GIS信息发布和研发平台,以及高性能支持并行计算的大型水利水电科学计算试验平台。基于Web GIS的信息传输、存贮、研究开发,已经成为景电管理局科研、生产、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基础性支撑手段及工具。利用GIS在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管理中的优势,景电灌区建立了Web GIS的灌区地理信息系统。

景电灌区地理信息系统是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以高速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为手段,以3S(GIS、GPS、RS)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化灌区管理系统。涉及土地、水利、设备等各个方面的大量动态信息,应用现代网络和系统集成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传输。

3 灌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内容与原则

3.1 建设内容

景电灌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软硬件系统的综合集成,是数据与开发的统一体现,是开发和管理的统一过程。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建立以1:500和1:10 000地形图为核心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

(2)建立泵站机电设备、渠系(包括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及其水工建筑物、工程道路、景电水利通信设备、电力线路、变电站等基础设施的专有图层空间数据库;

(3)建立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维修等档案资料的数据库,存贮图、文、表格等形式的资料;

(4)建立渠系和渠系建筑物分布图、灌区道路图、泵站分布图、灌区面积分布图、灌区变电站分布图、景电水利通信光缆布设图、灌区电网图等专题图;建立村庄、人口和林木分布及灌区三维图。

3.2 建设原则

景电灌区基础地理系统的建立,是为景电灌区现代信息化管理提供一整套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支撑平台和环境,为最终实现电子化无纸办公提供可靠的空间数据保证,因此,在建设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规范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力求最大限度地与现有的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保持一致,参考引用有关研究成果,数据标准应当遵循建设部、国家测绘局、建设厅等制定的有关标准,并做出必要补充。

(2)系统性。在信息分类、编码、分层、格式,数据监理、转换、入库、更新,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方面制定系统的标准与技术方案,为数据生产、管理与应用的整个过程服务。

(3)开放性。景电灌区基础地理系统是面向今后的信息系统实现的,在信息分类、编码体系、数据库设计、功能框架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形成开放的体系结构。

(4)适用性。系统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系统建设单位,景电灌区规划建设局的实际流程、技术基础,确保所制定的标准和技术方案的可行与适用。

4 灌区地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的设计思想上以图(图形、图像)为基础,在灌区平面图上管理灌区内的各种信息,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管理相结合,并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的表达方式,提供各种辅助决策功能。

4.1 开发环境

本系统在Windows XP环境下开发,采用Super Map管理空间数据,选用SQL Server 2000Enterprise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空间与非空间数据。

4.2 系统设计

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模式,B/S:浏览器/服务器软件体系结构,主要用来实现信息共享发布;C/S:客户/服务器软件体系结构,主要用来实现系统内部的管理和维护,2者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整体。根据需求,系统划分为查询、图形浏览、基础数据录入、统计分析、输出、系统维护等模块。

4.3 技术路线

在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包括图形数据和相应的属性数据,为了整个系统数据处理的灵活性,在建库时采用2者分开设计的原则。

4.3.1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

系统分析与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系统开发过程中应用统一软件过程RUP的方法进行计算机辅助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和文档生成,确保系统设计与开发符合软件工程的规范,开发出规范化的,具有较高可移植性、可靠性的软件,提高系统开发的效率。

4.3.2 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

系统将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确保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集成。Super Map GIS 5软件提供了对关系数据库访问的编程接口。

4.3.3 C/S结构与Internet/Intranet技术

对于需要处理大量图形数据的应用,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将充分应用C/S结构,基于3层模型进行开发;对于数据查询和浏览应用,将尽最大可能地应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通过Internet发布空间和非空间信息,为将来全面过渡到Internet Intranet模式奠定基础。

4.3.4 全组件式与Internet GIS技术应用

对于客户端软件的开发,采用Super Map GIS 5进行开发。GIS的功能从数据输入、编辑、处理(建立拓扑关系)、查询显示、分析(拓扑迭加、网络分析、栅格分析、TIN)和制图输出全部封装成组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自由定制,其目标是使Super Map成为GIS的CPU,基于GIS CPU开发出各种GIS应用软件。在Super Map GIS 5的基础上,利用Super Map IS.NET实现空间数据的Interne发布。Super Map支持的GIS数据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稍作调整,便可由Internet网站中Super Map IS.NET服务器发布。Super Map IS.NET能与Microsof的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或其它Web服务器集成,可以实现GIS Web服务器的群集,提高信息发布的效率。除了发布二维GIS数据,还可以通过Super Map 3D组件发布三维GIS数据。Super Map IS.NET能够满足系统GIS数据的Internet发布要求。

4.3.5 XML技术的应用[3]

GIS信息是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结合,信息量大,位置分散,信息的存贮格式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采用统一的表达方式来组织这些数据进行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本系统采用Microsoft提供的XML相关组件,将有利于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4.4 设计目标

灌区管理中用水管理是核心,一个灌区合理灌溉、科学用水、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的一切措施,均取决于准确、可靠、及时的灌溉用水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灌区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存贮、传输、反馈等。景电工程主要有总干渠、支渠、斗渠道、泵站、水管所及其配套渠系建筑物,使它们及它们的相关信息清晰、准确地直观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供决策者通过图形宏观地了解和把握灌区用水的总体情况,又能查询各种情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管理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存贮和处理等,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进灌区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管理。

5 结语

将GIS技术引入灌区管理,实现地理信息与管理信息相结合,使灌区供/需水、工程分布等数据显示直观化,实现灌区和水管所及测控站信息的及时上报和共享,以及景电管理局各部门信息的输入、存贮、处理、综合分析、结果输出,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Web GIS技术,管理单位能够通过图形宏观地了解、把握灌区的总体情况;通过查询手段了解各种情况,管理部门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促进了灌区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使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真正实现灌区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灌溉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德利,张亚双.基于MapX的水资源信息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吉林水利,2006,(3):5~7.

[2]沈翼军,郑铭,徐进,等.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J].排灌机械,2004,22(2):34~38.

强化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 篇10

摘要: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同时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保障系统。而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农业水利建设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节水、增产增收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是对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促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措施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大,相对的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农作物产量低、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导致本已匮乏的资源又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民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粮食第一出口大国,更悉知节水对于农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新的政策扶持下,节水灌溉技术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大部分的城镇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都主要是靠开采地下水来供给源源不断的用水紧张问题。无论出于哪一目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节水。而怎么样加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又是一大问题。下文将对灌区节水工程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现阶段,我国农业用水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没有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农民的节水意识不强,不仅造成了水资源浪费,而且也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农业灌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自然降水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为此,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逐步提高了农业节水灌溉方面的水利设施建设重视程度,兴建了大批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大幅度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在科学设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向农村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既满足了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又达到了农业节水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科学灌溉使水、气、肥、热等多种因素符合作物生长的综合要求,极大地提升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能够在满足正常农业生产灌溉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农村用水量,起到缓解水资源不足,解决下游地区用水紧张、遏制地下水恶性开采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减少农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所以,积极推进节水灌溉,采取科学的灌溉技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现状

1.资金投入力度小,配套设施不完善

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一般都比较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不够,再加上灌溉工程建设标准比较低,不先进。再加上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农业生产,因而加之浇灌之后的水电费难以按时收回。政府在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时,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导致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工程因为长期的使用逐渐的老化,又没有及时的修理。导致整个灌溉设施难以正常运转。长期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却得不到好的效益,使群众及地方上逐渐没有动力再去推行节水灌溉工程,久而久之,节水灌溉技术得不到落实,因而从根本上影响的节水灌溉技术的进程。

2.农民对灌溉实施的维护意识不强

人们对节水灌溉设施维护的不到位,主要是没有形成自发的保护行为,导致节水灌溉设施经常出现损坏,有些群众甚至故意盗取、损坏灌溉设施,而受损的设施得不到及时的修理,从而导致部分设备丧失作用,又需大量的资金去维修灌溉设施又或者重新购置灌溉设施,导致节水灌溉工程投资加大,政府压力增大,而效果却是一般,使人们失去动力。

3.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前期地方上投入的资金较少,基础的配套设施也不全面,进而导致部分地区管理分工不明确,目标不一致,落实不下去,发生渗水、漏水的现象较多,使水资源浪费严重,这就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扶持,责任分工明确,切实的节约水资源,保证节水灌溉工程顺利的实施,使节约水资源的目标尽快的实现。

三、强化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的措施

节水灌溉工程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当前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开展,所以,需要加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

1.加大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力度

对于节水灌溉工程,中央财政可以对各省的项目实行差别比例补助,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补助就稍微少一点,直接将补助的资金直接补助到实施项目的农户、农民用水协会,具体的形式视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财政部门必须要严格的执行财务管理法规。地方上资金的使用情况要想当地的农民公布,从而接受群众的监督,严格的禁止截留或挪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确保发挥工程投资的效益,农民一般都是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部分的思想都是“政府出钱就做,自己掏腰包就躲”的思想,这就需要政府乃至国家大力投资节水灌溉技术,多建一些节水灌溉工程,也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上增强扶持力度,将优惠政策大力的推广与实施。以保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2.加强节水灌溉设施的维护

严格按照已经初步设计的建设规模、标准来要求进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工程质量,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必须要与施工单位就建设过程中的先关事宜进行组织协调工作,监督和促使其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维护方法,从而充分的发挥节水灌溉工程建成之后的巨大效益。节水灌溉工程设施是一个地区农民共有的资源,群众应增强保护节水灌溉设施的意识,并做出相应的努力,完全可以实施谁破坏,谁负责的责任制度,一旦此设施被盗,可以让这一地区受益的群众共同的来重建此项工程,若此设施在一年中没有发生过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设备故障,当地政府可以相应的减少农民灌溉的费用,积极地引导大家,并对设备定期的进行检查维修,以保证节水灌溉设施正常的运转。

3.强化农民的节水灌溉意识

水利灌溉工程的有序开展,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节水灌溉意识。为了强化对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管理,可以运用水权、水价等经济措施有效控制農业灌溉用水,减少膨胀型、低效益的用水方式。在推广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中,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让农民意识到节水灌溉取得的效益,以及节水灌溉对维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当制定严格的技术管理规程,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水平,选派有责任感、事业心的技术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工作,确保节水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但当前水利节水灌溉工程中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节水灌溉工程的开展,所以,需要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将节水灌溉工程落实到实处,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

[2]李萍.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施工管理.科技创新与应用[J].2013(1).

上一篇:收入差距现状分析下一篇:初中美术手工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