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骨干工程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针对当前黔南州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实施改革的相关建议。从体制、机制、结构、经费等方面研究了今后工作的措施,为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管单位走向良性循环做了有益的探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灌区骨干工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灌区骨干工程管理论文 篇1:

临泽县梨园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骨干工程建设管理与探讨

摘要:农村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为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运作用,因此,加强基层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工程效益,显得成为重要。本文针对临泽县大型灌区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总结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个人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措施

前言

梨园河灌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县境内,是从黑河较大的一级支流梨园河引入灌区的大型灌区。灌区自通过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灌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仍有相当部分骨干渠道未进行投资改建,渠道经多年运行,老化失修和冬季冻胀破坏严重,导致渠坡变形、塌陷,预制块脱落,个别骨干渠道至今为土渠运行,安全输水保证率降低,渗漏损失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灌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

1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梨园河灌区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0.66万亩。灌区耕地集中连片,土地肥沃,但由于灌区水资源十分有限,而现有水利设施破损较大,水资源渗漏损失大,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62,致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浪费水的现象仍存在。灌区续建配套骨干工程改造后,可提高灌溉保证率,通过对农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加大两高一优农业种植比例,可增加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能力。因此,对梨园河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灌区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2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梨园河灌区来讲,同时担负着向灌区农村生活、工业供水的任务,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当地水资源配置的基础设施,水利是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利用率低的矛盾,制约着灌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灌区现状水利工程设施及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灌区节水改造,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仅可以满足灌区日益增长的农业灌溉用水要求,而且有助于缓解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而促进并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灌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灌区续建配套骨干工程实建设期的环境保护

3.1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期采用防渗旱厕,不产生冲厕废水。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主要为洗涮用水,污染物成分简单,浓度较低,并且产生量很少。可用于泼洒地面防止扬尘。

3.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一是在施工过程中,易产生扬尘的作业点周围应采取围挡、围护以减少扬尘扩散;二是安排员工定期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洒水1~2次;三是对运输建筑材料及施工渣土的车辆加盖蓬布减少洒落;四是尽量避免在大风天气下进行施工作业;五是在施工场地上设置专人负责弃土、建筑材料的处置、清运和堆放,堆放场地加盖蓬布或洒水,防止二次扬尘。

3.3环境噪声控制措施

合理进行场地布置,使生活区尽量远离砼拌和等高噪声场区;进场设备噪声必须符合环保标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减少夜间作业。

3.5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渣土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工程产生的弃方量尽可能进行二次利用,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并定期送至垃圾填埋场填埋。

4灌区续建配套骨干工程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梨园河灌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灌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相继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和生态供水等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灌区管理格局和经营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程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4.1灌区管理单位性质不清,责权不明

梨园河灌区水利工程以农业灌溉供水为主,兼有防洪、生态供水、农村人畜饮水等社会公益任务。长期以来,承担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任务的灌区管理单位在定性和相应的财政政策上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性质不清、责权不明、管理体制不顺。

4.2灌区管理单位运行机制不活

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灌区供水成本水价一定多年不变,不能随着供水成本、市场供求变化而适时调整,造成灌区管理单位难以足额回收其供水生产成本,客观上形成了政策性亏损。加之水价计价方式单一,超定额累进加价、丰枯季节浮动水价等科学的计价方式没有很好地实施,水价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尚未很好地发挥。

4.3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

随着渠道高标准化的建设和高新节水工程设施的建设,灌区管理单位承担着大量的工程管理维护任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工程设施进行正常的维修和改造,需要不断地改进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这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由于水费不能按合理成本收取,而且公益性资产的正常运行与维护经费来源无法落实。

5.灌区续建配套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应对策略

5.1创造良好的施工外部环境

良好的施工环境有利于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的进行。因此,各项目实施地域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和行政村领导干部应该积极为灌区续建配套项目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管理人员应深入项目实施区与相关村干部做好宣传和协调工作,向居民宣传实施灌区续建配套项目的重要性和意义,呼吁居民一起为项目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从而确保工程建设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5.2处理好参建各方的相互关系

在进行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协调好参建各方的关系,进而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单位在招标选择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过程中,应在合理投标价的范围内,特别注重投标单位的信誉、业绩、技术水平、企业实力及施工经验,力求选择比较好的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这是关系到工程建设好坏及顺利与否的关键。

5.3完善建设监理制,提高监理水平

为了提高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在实际施工中,建设单位要对参建的监理单位采取规范的管理模式,对所有监理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提高监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提高其监理能力,一方面可以解决少数监理人员素质过差,监理能力不强,不能够担任监理任务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监理对基层水利工程施工的旁站、试验、巡视、指令文件、计量支付签证控制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保证施工质量。此外,监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监理过程要做到认真、一丝不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工程项目质量、投资和进度的监理要能做到全方位、全过程,不要忽视一些细节。

5.4建设与管理统筹考虑

在进行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工程建设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建設与管理的统筹考虑,灌区管理单位在项目的决策上要深入调研,掌握该建项目的详实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自己的管理意见与工作能够符合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的基本需求,充分发挥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工程的工程效益,使之为灌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结束语

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工程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单位水资源的效益和产出,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可实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对美丽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作者:张虎

灌区骨干工程管理论文 篇2:

黔南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 要:针对当前黔南州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实施改革的相关建议。从体制、机制、结构、经费等方面研究了今后工作的措施,为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管单位走向良性循环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体制 改革 思考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州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目前全州共建成农灌水利工程4964处,总蓄水量达2.5亿m3,这些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我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州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明、机制不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影响到我州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目前,全州共建成农灌水利工程4964处。其中:蓄水工程(山塘水库)1504座(中型水库4座,小Ⅰ型64座,小Ⅱ型188座,山塘1248座),总库容2.5亿m3;引水工程2527处;提水工程933处。建成渠道3万km,其中:万亩灌区骨干渠道1830km。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8.7万亩。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后,全州共批复成立78个水管单位,其中:全额拨款49个,差额拨款27个,自收自支2个。总批复人员编制643人,到位458人,到位占总编制的71%。

2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2.1水管单位性质不清,体制不合理

我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基本沿袭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之间权责不明,国有水管单位虽属事业单位,但无可靠的经费来源,多数实行差额拨款,甚至无拨款;集体管理水管单位,随着农村土地下放,由于主体不明、产权不明,集体管理名存实亡,部分工程甚至无人管理。部分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又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混在一起,界线不清,水管单位缺乏科学定性,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既影响了工程的管理,又阻碍了水管单位的发展。

2.2机制不活,自身造血功能差

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运行管理经费本应财政负担,但由于各级财政困难,造成了长期以来水管单位经费短缺。准经营性水利工程,大部分为农灌水利工程,水费收取难度大,收取率低。使供水不能收回成本,无法进行简单再生产。我州的农灌水费的成本价为每亩50元左右。州政府于2000年9月以文件《关于认真实施贵州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定及水费计收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我州农灌用水水价要在三年内逐步调整到成本价,第一步调整原则上不低于成本价的50%即平均25元/亩。按此标准,全州有效灌溉水田面积148.7万亩应收水费3700余万元,但是多年来,我州农灌水费收取每年仅有400万元左右,仅为应收的10%。且近年来水费的收缴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水费收取严重不足,致使水管单位普遍入不敷出,举步维艰。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人事分配制度仍沿用传统计划经济的做法,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大多数水管单位不能依托行业和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造血功能差,无法自我维持,自我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2.3经费来源不畅,维修养护投入严重不足

众多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每年必须对工程进行岁修、整修,根据定额标准测算,我州水利工程每年需要维修养护经费2500万元左右,但每年实际到位资金不足500万元,缺口2000万左右。维修养护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效益严重衰减,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大量公益性支出财政无力承担,在普查统计的36个国管单位中,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大部分没有财政补助,工程维修费没有来源,职工基本工资无保证;多数工程建于五六十年代,质量差,不配套、不完善,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库病险频频发生。

2.4人员机构臃肿,结构失衡

水管单位内设机构设置不科学,有机构臃肿,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一方面是效益稍好一点的水管单位,由于无控制权,队伍不断膨胀,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水管单位真正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工程管理的基本需求。我州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主要依靠各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来维持,目前全州共批复成立78个水管单位,批复人员编制643人目前到位458人,到位占总批复的71%,管理人员不足及技术力量薄弱等矛盾较为突出。就目前现状来说,仅靠458人管理全州4964处水利工程,平均1人要管理11处水利工程,其工作难度及管理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条件差,效益差的,无法基本生活保障的,留不住人,人才外流十分严重,少数工程不得不临时聘请当地农民照看。

2.5社会保障程度低,队伍不稳

由于水管单位无固定经费来源,加之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还未出台,绝大多数水管单位经营收益入不敷出,难以为继,80%以上的水管单位(含差、定额拨款事业性水管单位,无拨款水管单位和经营水管单位)无力为单位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程度低,水管单位职工队伍极为不稳。

2.6管理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低、内部管理粗放

体制不合理,机制不健全,设施不配套,管理手段原始,有的水库最起码的防汛通讯设施都没有,更谈不上配备交通工具,一遇汛、险情,全靠人力通知组织抢险;另外,水管职工整体素质偏低,管理粗放,甚至部分工程无人管理。

3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3.1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针对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体制不顺、责权不明、管理粗放的问题,《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国有、集体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责,对其他行业管理的水管单位和其主管部门的职责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行业管理责任也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规定水利工程实行枢纽拦河坝与灌区统一管理;规定工程按规模大小和行政区划进行分级管理。国家投资兴建的中型及跨县(市、区)行政区划的小(1)型水利工程,由地(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也可受权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国家投资兴建的小(1)型及跨乡(镇)行政区划的小(2)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位于城市(镇)上游位置特别重要的水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级财政、发改、编制等部门同意后,也可提高一级管理;原属集体管理的小(2)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水利站负责管理,或由乡(镇)人民政府明确工程所在地村及村民组或受益户联合体(或用水户协会等集体组织)负责管理并确专人负责;个体投资修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含1~10万m3的山塘),应接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水利站的业务指导,其安全运行管理必须明确专人负责。特别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凡水利工程管理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管理单位、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这些规定和制度,明确了管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要保证职责履行到位,必须狠抓基础管理,量化责任目标,规范、完善管理制度。

3.2 准确确定水管单位分类定性

(1)要根据水管单位所管辖的工程功能,将水管单位划分成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应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营性水管单位应定性为企业。

(2)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由于分类定性较难,做好这类水管单位的定性工作至关重要。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但这些单位不同程度地承担着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与维护任务,这类单位目前大部分的经营收入不能维持其运行管理与工程日常维护经费支出。《实施意见》规定将水管单位前三年实际收入数目与按水利部财政部联文(水办〔2004〕307号)测算出的支出数目进行比效,最后确定水管单位性质,水管单位具体分为三种情况:即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必须按照《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

3.3建立维修养护的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在维修养护机制上建立专业的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渠系工程的养护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既可精简水管单位人员,节约维修养护经费,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缩短工期,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3.4加强领导,稳步实施,积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长期形成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有关问题,2004年8月,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明确了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我州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此项工作。78个水管单位的改革方案已经得到当地政府批复,并完成了全州小(1)型以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验收。实践证明,自水管体制改革以来,逐步解决了部分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和工程效益衰减等一些难点问题,水管体制改革是改变我州水管单位现状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坚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两定”测算、经费落实、管养分离、内部改革、人员分流等方面,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州州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5立足实际,积极探索

(1)积极探索管理机构设立形式:我州共有小(2)型以上水利工程802处,如按照一个工程设立一个管理单位不现实。为此,根据黔南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以下机构设立的三种形式,即:1)是单个型,即一个小(1)型或重点小(2)型工程设立一个水管单位;2)是以大拖小型,即一个小(1)型和几个小(2)型地理位置相距较近的过程,采取以大拖小设立一个水管单位;3)是片区捆绑型,即把片区内的几个工程捆绑起来设立一个水管单位。

(2)积极探索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以及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简人员队伍。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黔府发〔2004〕19号).

[2]《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水办〔2004〕307号).

[3]《黔南州2009年度水利管理统计年报》.

作者:陈 林

灌区骨干工程管理论文 篇3:

莲柄港灌区节水改造

摘要:莲柄港灌区骨干工程存在诸多问题,水是生命之源,节水改造也势在必行,文章针对莲柄港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节水改造;莲柄港灌区;防渗处理

莲柄港灌区位于福建省长乐市北部沿海地带,灌区范围人口密集,总人口5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46万人),经济发达,总耕地面积32.55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2.5万亩。灌区涉及长乐市鹤上、潭头、江田、古槐、金峰、文武砂、文岭、湖南、首占、玉田10个乡镇及营前、航城、吴航、漳港4个街道,位于闽江下游南岸沿海平原地带。灌区工程包括营前港水闸、长限三门闸、朝阳隧洞等引水设施、8座电灌站等提水灌溉设施以及总计47.3km的总干支渠及其配套建筑物。灌区水源及骨干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有骨干干渠6条,分别为总干渠、左干渠、右干渠、漳干渠、西干渠、东干渠,总长24.1km;支渠31条,总长23.2km;现状防渗率34.72%,配套渠系建筑物316处,运行至今已有部分损坏相当严重。

1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灌区干渠运行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为灌区人民的生存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规划设计不够周密,建设施工质量未保证,加上后续配套资金不足以及管理措施跟不上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灌区骨干水利工程目前的状况堪忧,渠道渗漏严重、渠系及建筑物配套不完善、工程老化、渠墙坍塌滑坡、渠道淤积,灌溉水浪费严重,灌区灌溉供水保證率低,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每逢农田灌水时节,经常发生内坡滑坡,外坡滑裂等水毁事故,严重地影响其应有的灌溉效益,灌区现状年有效灌溉面积11.45万亩。

1.1 渠道渗漏严重

灌区部分干渠虽已进行过防渗处理,但由于建设时间早,受经济、物力、财力条件限制,渠道多是发动群众分段包干施工,因陋就简,建设标准低,经过多年运行,已损坏严重,导致沿渠集中漏水点多,渠外护坡管涌和渗漏较严重,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渠底基本没有采取防渗措施,多数渠道为土质渠底,有些采用浆砌石护砌的渠段经多年运行勾缝已出现开裂、脱落的现象,导致渠道杂草丛生,过流能力减小,且渗漏严重,糙率增大,主要表现在:现有砌石防渗渠如左干渠7+030~8+130、右干渠1+920~2+280、西干渠0+000~0+250、东干渠1+450~1+630、漳干渠0+130~0+440等渠段。

1.2 部分渠道坍塌淤积

部分未采取防渗措施的土渠段淤积严重,影响了渠道过水,多年来由于缺乏定时清淤,目前渠内淤积严重,渠道中杂物和水生植物众多,严重影响渠道过水,导致该段常年无水通过。部分深挖方渠段地下水排除不畅,引起渠道滑坡,造成堵塞;此外,由于山洪爆发土壤流失带来的泥沙及沿渠企业、居民往渠中倒废弃物、垃圾等,造成渠道严重淤积,导致干渠个别段能力不足,严重渠段渠尾多年无法通水,长时间废弃不用,甚至被农民开荒种地。

1.3 渠系建筑物老化损坏,配套不完善

灌区现有渠系建筑物316座。由于受到资金条件限制以及管理维护不到位,目前仍存在建筑物老化损坏,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部分水闸老化损坏严重。根据现场实地调查,一些水闸门板锈蚀严重,螺杆插销缺失,启闭机锈蚀老化,损坏严重已不能正常运行,甚至部分排水闸闸门及启闭机遭偷窃丢失,导致灌溉用水大量浪费,应急需要更换配套闸门板及启闭机。

1.4 田间渠系配套工程极不完善

田间渠系配套工程多采用土沟、土渠输水,未采取防渗措施,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2.1 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提供水利灌溉保障

灌区骨干工程兴建至今,工程老化、渠系建筑物损坏、渠堤渗漏及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工程的功能和效益下降,并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运行,个别渠段水质污染,危及生产和人民的健康。虽然每年都对骨干渠系进行杂草去除、水毁工程修复及渠系建筑物的正常维护、整修设施、防渗堵漏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灌溉渠道采取防渗加固后,能够减少渠道内淤积物,防止渠内杂草丛生,减少渠道渗漏,稳定渠堤,使灌区骨干渠系能安全高效运行,提高水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工程的灌溉、供水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综合开发区提供完善的水利保障体系。

2.2 缓解水资源紧缺,促进灌区农业发展

水资源分配不均、工程供水能力不足、输配水及管理中的浪费是造成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莲柄港灌区水资源较丰富,但由于水资源量在年内、年际之间分配不均衡,丰枯变化较大,加之水利骨干渠系配套不完善,水量损失严重,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从灌区实际看,莲柄港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节水的潜力相当大,因此,进行灌区水利骨干工程节水配套改造,注重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灌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莲柄港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多兴建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由县、乡镇自力更生、发动群众、义务投工兴建,受各种因素制约,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渠道配套不完善,渗漏严重,沿线各村群众为了争水,经常发生水事纠纷,同时骨干工程已运行50~60年以上,工程老化、渠道崩塌淤积,必须对骨干工程进行节水配套工程建设。通过对渠道工程进行防渗处理,提高水利用系数,充分利用水资源,发挥工程效益。供水条件的改善,不仅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而且有利于“一高一优”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4 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对骨干工程的要求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实施细则》要求,水利骨干工程项目要通过对灌区灌排骨干工程设施进行配套完善和节水改造,改善农业综合开发区的灌排条件,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提供水利保障。

莲柄港灌区骨干工程及其控制性渠系建筑物是灌区的骨架,骨架的形成,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的基础。该灌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是,对灌区引水工程干渠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在建设好骨干工程的基础上,以建设节水工程和节水灌溉为中心,进行灌区田间工程建设;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低产田改造要求,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耕作先进、科技覆盖的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建设水利化、农作物结构的调整和灌溉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善耕地灌区条件差、冲灌和漫灌等灌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首先骨干渠进行防渗处理,以提高渠道水利系数,增加保证灌溉面积,提高设计灌溉保证率。其次对部分坍塌淤积渠道进行清淤疏浚,并做好衬砌加固,发挥工程正常灌溉效益。同时应配套建设好骨干工程上的建筑物,防止渠道淤积,减少水量漏损,如:沉砂池、排水闸及倒虹吸等,将更加有利于灌区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春红,凌志东.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益产生机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9).

[2] 冯广平.干旱内陆河灌区水盐监测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

[3] 魏萍,冯新军.陆浑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思路[J].河南水利,2002,(1).

[4] 彭维恩.景电灌区节水灌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节水灌溉,2011,(7).

(责任编辑:赵秀娟)

作者:陈礼仕

上一篇: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下一篇:乡镇私营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