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节水项目

2024-06-24

灌区节水项目(精选九篇)

灌区节水项目 篇1

1 投标失误情况分析

1.1 投标文件密封不符合要求

投标文件的密封在灌区节水项目的招标文件中一般要求正、副本单独封装,并在封皮上注明招标人、合同名称、合同编号、投标人及投标人地址,而且要求在封皮及包装袋接缝处加盖投标单位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印章。但在投标中总有一些投标单位由于以往密封标书的习惯、粗心或其他一些原因未加盖投标单位公章或法定代表人印章,造成标书密封不符合要求而被确定为无效标书。

1.2 投标保函不符合要求

投标保函在招标文件中有明确的要求,其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情况一般有:1)投标保函一般要求是银行为投标单位出具的资金保证形式,而在投标中有的投标人以现金代保函或由信用社出具保函;2)保函格式与招标文件要求的格式不符合,有投标人的企业格式的,有银行格式的,有别的行业格式的,还有自己设计的;3)保函的有效期错误,招标文件中一般要求的保函有效期为投标截止时间后28 d,在投标中有些投标人由于未注意招标文件的要求、粗心或是计算错误或是提前办理保函,导致在开标时才发现保函没有起止时间或是保函的有效期不足;4)保函的保证金金额不足,一般招标文件要求投标保函的金额为投标报价的7‰或10‰,且不少于1万元或2万元,有些投标人由于未细看招标文件的要求仅注意了报价的百分数而未注意保函的最低限额,导致保函的金额不足,有些人仅注意了保函的最低限额而未注意报价的百分数,导致保函的金额不足。以上几种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可以酌情考虑外,其余几种情况的标书均被确定为无效标书。

1.3 授权委托书不符合要求

授权委托书是投标单位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本单位的某人进行某一个工程项目投标的书面授权文件,招标文件有明确的要求。有些投标人授权委托书的格式自己设计或是用别的行业要求的委托书格式与招标文件的格式不符;有些投标人授权委托书上委托代理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与到场参加开标会的人员的姓名和身份证不符;有些投标人授权委托书上没有投标单位法定代表人即委托人的签字,而是印章或印刷体。有这些情况的投标书一般被确定为无效标书。

1.4 投标文件的签字、盖章不符合要求

招标文件对投标文件中需要签字盖章的部分都有明确的要求。首先投标单位要提供本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名真迹的公证书以及有委托代理人签名真迹的授权委托书。在实际投标中有些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上的签名不是与公证书或委托书的签名真迹不符就是印刷体或没有签名;有些投标单位在投标文件要求加盖公章的地方没有加盖公章,在涉及报价、预算的文件上没有预算员或造价师的印章;还有对投标文件的涂改部分招标文件一般要求既有投标单位公章又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签名,而有些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在涂改处没有盖章和签名;更有甚者在投标文件副本中加盖了公章和预算员印章和签了名,正本反而没有盖章和签名,而招标文件一般规定以正本为准。这些情况在开标时就会引起争议,在评标时一般会被确定为无效标书。

1.5 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投标文件的份数不足,没有正、副本标志,导致无法确认标书报价,一般在评标时被确认为无效标书;投标报价中没有钱的单位元、角、分,导致无法确认准确报价,一般被确定为无效标书;投标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字真迹公证书格式不符合要求,导致标书无效;还有别的工程项目的投标保函作为本次投标的投标保函装订在投标文件中,导致标书无效;资格后审中投标单位资质证书的法定代表人与营业执照的法定代表人不符,导致无法确认投标单位法定代表人而使标书无效;调价函的时间早于投标书报价的时间,不符合逻辑,一般确定为无效标书。

2 对策

2.1 学习相关法规,细读招标文件

2000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2002年水利部颁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熟悉这些法律、法规是搞好投标工作的前提。作为投标单位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法规,及时了解有关招投标的新动向。另外,投标人员仔细研读招标文件是避免投标失误的关键,作为投标单位每投一个工程项目,都要对本工程的招标文件做仔细研究,尤其对招标文件的投标须知要认真阅读,因为上述的投标失误情况大多在投标须知中有明确的要求。再有国家、地方对招标工作不断有新的要求,招标单位也在时时更新招标文件,不同的项目在招标文件中有不同的要求,即使相同的项目在分期实施的招标文件中也有所不同。因此投标人必须认真、仔细、多次研读招标项目的招标文件,切不可凭经验、凭印象造成不应有的失误。

2.2细心编标书,专人把好关

投标单位在买到招标文件后,应组织有关人员成立某项目投标小组,由专人负责进行分工,责任到人。有负责编制投标报价的,有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有负责投标保函、授权委托书的,有负责签字、盖章的,有负责整理汇总装订的,有负责密封的,有负责检查验收的。每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时,要时时对照招标文件。各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由小组长进行全面检查,整理汇总,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最后进行装订、封装,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投标失误。

参考文献

[1]陈秀萍.投标失误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水利,2005(4):93-94.

灌区节水项目 篇2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总结报告

民和县水务局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日

一、灌区基本情况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最东端,是青海省的东大门,东南与甘肃省相邻,西北与乐都县接壤,西南与循化县隔黄河相望,西以拉脊山为界与化隆县为邻。南北两端通过黄河和湟水河,境内以浪塘山为界分为黄河流域和湟水流域。西部最高海拔4220米,东部最低海拔1650米。全县国土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18个行政村。2009年总人口39.7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0%,农业人口35.5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2.67亿元,耕地面积70.50.万亩,粮食总产13290.9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701元。

官亭泵站灌区位于民和县县城以南约89km的黄河北岸,东临寺沟峡,西至积石峡,北依公伯山,南与甘肃省积石县隔河相望。海拔高程在1700—1800m之间,地理坐标东经96°40′34〃,北纬31°30′34〃。距省会西宁175km左右,距县府驻地川口镇87km。区内有三级路面的川官公路和官亭—中川四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灌区水资源除有濒临灌区南部的黄河水可供取用外,还有较大沟道鲍家沟、吕家沟、岗沟、大马家沟等,虽属黄河一级支流,但都因集水面积不大,源短坡陡,径流很小,属季节性河流,灌溉期间,沟内干枯无水,加上上游节节拦截引用,下游可利用水量不大,另据调查,灌区内地下水源也不丰富,且埋藏较深,所以灌区利用地下水灌溉希望不大,黄河水是理想的灌溉水源。

官亭泵站灌区内有官亭、中川2个乡镇18个行政村4495户,人口22050人,各类大小牲畜3.44万头(只),人均耕地2.3亩,平均单产302公斤,人均收入1821.44元,居民以土族为主,间有零星回族、汉族和藏族。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无其它工副业和乡镇企业,农业生产是本地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支柱。

项目区灌区水利工程建成于1969年10月,由动力渠引水至水轮泵站,经水轮泵机组提水至支渠后灌溉农田。灌区供水工艺流程为:渠首控制闸输水渠(2.07km,Q=32m3/s)进水、冲砂闸动力渠(10.79km,Q=16m3/s)压力前池水轮泵站支渠田间渠系农田。现工程控制面积为5.84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5.2万亩,其中动力渠1.42万亩,峡口支渠0.37万亩,为自流灌溉;一支渠0.80万亩,二支渠1.69万亩,三支渠0.88万亩,为提水灌溉。

民和县东垣渠灌区水利工程始建于1951年,1963年全面建成投入运行,属无坝引水自流灌区。工程以湟水河为水源,干渠设计流量为5m3/s,全长30.15 km,支渠5条共24.15 km,斗渠63条共长128 km;沿渠修建电灌站21座,配套电机总容量2650kw;干渠各类渠系建筑物103座,支渠建筑物136座,斗渠建筑物座。设计灌溉面积3.7万亩。区内有民和县松树、核桃庄、川口、马场垣四乡镇23个行政村,61000人,有效灌溉面积3.24万亩,生态面积1.49万亩。

古鄯水库位于民和县古鄯镇境内,距民和县城34公里,离古鄯镇3公里。水库坝址在柴沟和案板沟汇合处,河沟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水库工程于1976年动工修建,1979年下闸蓄水,总库容量780万方,兴利库容650万方,防洪库容100万方,死库容30万方,是一座引隆治沟流域七里寺峡水源为主的半注入式年调节水库。水库枢纽工程有:引水干渠(长11.37公里,比降1/2000,设计流量2.5m3/s,除引水入库蓄水外,控制自流灌溉面积4750亩)、大坝(黄土均质坝、坝高38米,坝顶长371米,坝顶宽8米,坝底宽240米,坝基防渗形式为粘土截水心墙)、放水竖井和输水洞(放水检修闸门为电动启闲,闸门竖井深46米;输水洞前162.3米为圆形有压(钢筋砼)洞,后192米为¢850的 的总土地面积约34平方公里。灌区行政上隶属于巴州、西沟、川口三乡镇,共有22个行政村,居住有汉、回、藏等民族,人口3.08万人。现有耕地43542亩,其中沟岔水地13834亩。这里林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约5000~7000t/km2年,全区内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年蒸发量大,作物前期缺雨干旱,后期多雨常涝,降水不能很好利用,且区内水源紧缺,造成粮食连年歉收,群众生活困难,基础条件薄弱,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土质肥沃,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民和县米拉沟灌区管理所成立于一九九九年,主要职责是为灌区农田灌溉供水和人畜饮水供水,以及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保证灌区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本灌区属山区地区,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45万亩,干渠一条长24.25公里(未衬砌),支渠一十八条62.1公里(其中衬砌14.4公里,渠道支渠衬砌率为23%),各类建筑物129座,更新改造15座,更新改造率为11%,灌区基本无配套设施。

2009年底,经人事局核定人员编制8人,现有在编职工8人,其中工程师5人,技术员1人,工人2人,临时工7人。灌区土壤以栗钙土为主,间有少量灰钙土、黑钙土,成土母质为黄土,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够丰富,质地以中壤为主,肥力中等,耕性良好,利于农林业生产。

民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深居内陆,受太平洋与印度洋水气影响不大,所以除降水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冷季长,暖季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冬寒夏暑,昼热夜凉,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等内陆高原的气象特性外,还具有气温与雨量垂直变化大,地区间差异明显等山地气候特征。

展;集雨利用工程23项,建水窖8570眼,小涝池125座,解决无水源的8184户饮水问题。新建防洪工程隆治沟、巴州沟防洪堤38KM,保护耕地1710亩,人口0.45万人。非工程项目31项,投资632万元,用于改善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办公条件、制度建设、用水管理方案的制定、节水技术推广等。

青海省民和县农业综合开发官亭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由2007年7月份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水利部,2009年4月份上报了实施计划,由水农(2009)349号《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实施计划的批复》、青水农(2009)498号文、青水建(2009)764号《关于民和县农业综合开发官亭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批准下达的。

2009年6月30日,由省财农字[2009]825号文《关于下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民和县官亭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省级财政配套资金的通知》下达2009年建设投资为640万元。

项目自2009年12月5日开工至2010年10月25日完工,共完成防渗支渠4条长19.3公里,完成下达总规模的100%。完成下达总渠系建筑物215座,完成下达总规模的100%。改造衬砌动力渠3.47公里,维修水轮泵机房,建筑面积为356m2,更换上水钢管3条长1500m;维修引水渠渠首控制枢纽和动力渠进水冲砂闸各1座;以上工程共完成土石方7.1万立方米;砼与钢筋砼1.3万立方米;砌(干)石0.2万立方米;耗用水泥3640吨;砂石料20419立方米;木材140.6立方米;钢材40.23吨,累计完成总投资1440万元。完成总达投资的100%。

1、民和县东垣渠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02年)工程 青海省民和县东垣渠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02年)工程,位

民和县东垣渠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08年)工程, 完成砼“U”型渠衬砌干渠2254米、新建斗门1座、便桥3座、退水2座。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2.58万m3、浆砌石0.56万方、砼0.21万 m3,完成投资239.9万元。

东垣渠灌区累计实际完成建设内容为:干渠衬砌13.576KM,支渠6.8KM,斗渠16.76KM,维修加固隧洞430M,渡槽1座,各类建筑物572座。累计完成工程投资1354.4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273.7万元、地方自筹80.74万元。

工程项目2009年,以青发改农经(2008)397号下达投资计划,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为:干渠衬砌3.85公里(桩号0+106-6+810),改造建筑物35座,改善灌溉面积0.56万亩。工程投资计划387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58万元、地方自筹129万元。由于寒冷天气影响去年冬季未能实施,拟定于2009年8月招投标,本年11底完工。

项目可研总投资4500万元,其中:国债4000万元、县级自筹500万元。工程建设工期为三年。截止2010年底累计下达项目建设投资2379万元(其中:国债1561万元,自筹818万元),尚有2121万元未到位。2009年元月对计划未下达部分、计划下达未完成部分、可研漏项部分作了概算修正,概算总投资6810.08万元,并以青水建[2009]160号文件下达概算修正报告审查意见。

三、项目成效

项目实施后,使灌区农作物得到适时灌溉,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灌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官亭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建成后,改善灌溉面积5.2万亩。新增产量292万kg,新增产值429万元。

项目实施后全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55提高到0.65,年

设规模,县水务局每年从设计单位、质监单位技术室中抽调人员对当年完成的工程建设规模进行复核检查,保证了计划建设规模的全面完成。

(二)项目资金管理

在资金使用管理方面,我们做到了:

一是项目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青海省财务管理办法》和《青海省资金会计制度》进行了“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

二是实行了公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工程建设受益区内,由县水务局对该项工程的建设规模、投资资金、资金来源、工程建成效益及工程资金的使用情况等采取村务公开栏等方式进行了公示。

三是实行了县级报帐制。对于工程进度开支费用,待单项工程完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填报“提款报帐申请单”,经监理工程师核实签字,财务主管批准后,方可进行办理有关报帐手续,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

四是实行了各项资金的审计制度。工程建设竣工后,建设单位申请县政府委托审计部门对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详细地审计,防止了挪用、滥支和浪费资金现象,杜绝了资金违规操作,把项目资金全部用到了工程上,确保了工程建设保质保量达到计划规模。

六、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续建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建于六十年代的大部分骨干工程特别是动力渠渗漏严重,急待改造。比如民和县东垣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可研总投资4500万元,其中:国债4000万元、县级自筹500万元。工程建设工期为三年。截止2010年底累计下达项目建设投资2379万元(其

灌区节水项目 篇3

漳河水库灌区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西北部, 地跨荆门、荆州、宜昌3个地市的6个县级行政区, 灌区自然面积5 540 km2, 设计灌溉面积17.37万hm2, 是全国9座灌溉面积13.33万hm2以上的国有大型灌区之一。形成了以漳河水库为骨干, 中小型水利设施为基础, 提水泵站作补充的大、中、小相结合, 蓄、引、提相配合的水利灌溉网。灌区渠道四通八达, 计有总干渠、干渠、支干渠、分干渠、支渠、分渠、斗渠、农渠、毛渠等九级渠道共13 990条, 总长7 167 km, 建有渡槽、隧洞、各类水闸等渠系建筑物17 547座。

漳河水库灌区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运行40多年来, 对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 漳河水库灌区普遍存在渠系及建筑物工程不配套、老化现象, 灌溉面积萎缩, 同时灌区管理体制不顺, 水费征收困难。1996年, 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建设[1], 漳河灌区规划工程总投资183 628.98万元, 其中骨干工程投资130 134.47万元;田间工程投资53 494.51万元[2]。

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截止2008年10月, 漳河水库灌区共进行了10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 (包括末级渠系试点建设) , 完成投资累计10 245.74万元, 其中中央投资5 937.75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4 337.99万元。项目共完成渠道衬砌103.02 km, 挡土墙1 686 m, 建筑物维修改造16座, 小型涵闸维修配套826处, 机耕桥28处, 陡坡处理9处, 测流断面17处, 渠堤建设公路19 km, 渠道封盖2 708 m, 改善灌区管理单位用房0.2万m2。持续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有力地支持了漳河水库灌区工程改造及管理体制改革, 为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3 项目建设成效

漳河灌区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 灌溉用水效率明显提高, 节水效果及增产收益显著, 灌区供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并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进一步巩固了水利基础设施, 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通过改造促进了灌区的体制和机制改革, 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促进了灌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漳河灌区经过10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当地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效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项目区内粮食单产由1996年的7 995 kg/hm2增加到2008年的9 870 kg/hm2, 粮食单产平均增加23.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1996年扩大了3.1 hm2, 年均增长5.1%, 灌区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1996年的2.66∶1调整为2008年的1.23∶1, 灌区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2) 灌区工程设施较大改善。

漳河灌区建于20世纪60年代, 鉴于当时条件, 建成时就存在灌区灌溉工程标准低、配套程度差诸多问题, 经过40多年的运行, 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 渠道淤积严重, 灌溉输水不畅, 干、支渠道防渗率低, 险工、险段多。经过10期的节水改造项目建设, 灌区工程设施得到切实改善, 改善恢复灌溉面积5.86万hm2, 新增灌溉面积0.28万hm2。目前, 干支渠道已防渗长度103.02 km, 占应防渗长度的10.25%;骨干建筑物规划8 342座, 目前已完成645座, 占总规划的7.73%。

(3) 抗灾减灾效益突出。

经过10期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漳河灌区安全运行状况得到改善, 减少了护渠劳力, 降低了维修费用, 缓解了上、下游用水矛盾。灌区每年的抢险直接经费由99万元降为40万元, 减少59万元。项目实施后险工险段平均事故造成的损失下降60%;涝渍及干旱灾害基本不对灌区用水户造成危害, 没有出现因旱、渍、涝而减产的现象;水库也从未出现一次抽死水灌溉的情况, 减灾效益明显。

(4) 节水效益明显。

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10期投资后, 渠道防渗率大幅度提高, 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显著减少;项目受益区平均用水量由改造前的9 390 m3/ (hm2·年) 减少到2008年的7 566 m3/ (hm2·年) , 每公顷平均用水量降低了1 824 m3。每年节约水量6 692.95万m3, 节水量用于农业扩灌水量2 618万m3, 用于城市与工业1 694万m3, 用于生态用水2 380万m3。

(5) 输配水能力和用水效率大幅提高。

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 使已整治渠段防渗能力增加, 经运行管理单位实测, 漳河二干渠一分干和三干渠一支干渠道水利用效率由改造前的0.56提高到0.86, 整个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1996年的0.39提高到目前的0.45, 平均提高15.4%;项目受益区灌溉周期也由35 d减小到改造后的25 d, 灌溉季节节省了护水劳动力, 减轻了农民负担。

(6) 用水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2003年漳河灌区开始建设信息化系统, 目前已初步建立以信息采集传输、运行监控为基础, 以综合数据库为纽带, 以优化配置、调度运行和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灌区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经过3期灌区信息化建设, 目前已完成了1个中心站、5个分中心站及63个监控站与调度系统的建设, 开发了实时灌溉预报及渠系动态配水模型和灌溉用水实时调配决策支持系统, 初步完成基于GIS的漳河水库管理信息系统及灌溉用水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了部分灌溉系统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运行。随着该系统的建成并投入运行, 将更有效地减少水损失, 提高供水效率, 改进对用水户的服务, 提高供水标准, 改进信息管理和统计能力, 进一步提高灌区管理水平[3]。

(7) 推行农业水价改革。

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契机, 漳河灌区作为湖北省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单位, 在推行两部制水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一是全灌区推行了两部制水价。灌区荆门市范围内建有农民用水者协会的部分末级渠系还推行了两部制终端水价。二是探索了符合市场运行机制的供水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灌区供水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模式, 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三是供用水管理实现了较大突破, 基本实现了计量用水、合同供水、定额管理, 探索了农业供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四是探索了水费计收方式, 提高了水费收取的透明度。五是改革了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 提高了供水系统整体服务质量。灌区管理单位逐步在完成角色转变, 从管理者向经营者转变, 从社会事业主体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4]。

(8) 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

2006年3月, 漳河灌区作为全国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之一开展了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 项目区选取漳河灌区二干渠二支渠。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按照《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 实现了试点项目的预期效果。①探索末级渠系工程管理体制, 创新工程运行机制。工程建设过程中, 为积极推进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探索末级渠系工程管理体制, 确保项目试点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漳河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办与用水者协会、受益用水户代表共同探讨末级渠系工程管理长效机制, 制定《二干渠二支渠末级渠系工程管理制度》、二支渠斗农渠养护责任书、末级渠系管理告示等规章制度。②实现量水到口, 按方收费。项目改造前, 因为末级渠系状况差, 沿渠渗漏严重, 水损很大, 单家独户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灌溉, 项目区都是由集体组织进行统一灌溉, 计量工作从支渠口计量。③投工投劳。项目管理办法规定, 末级渠系改造工程投工投劳由受益农户负责。

(9) 美化环境和保证用水安全。

漳河总干渠部分渠堤实施了硬化, 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现象, 同时在干渠沿线植树造林, 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 改变了干渠沿线的环境卫生条件;漳河四干渠工程穿过荆门市城区, 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前垃圾倾倒入渠随处可见, 既污染了水质又影响荆门城区的市容。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中通过对城区排污管道的整治及采取对城区渠段封盖处理, 渠道水质污染得到大幅度减轻, 美化了市容环境, 保证了城区工业、生活用水的安全, 同时渠水通过城区历时也明显缩短。

4 结 语

漳河灌区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以来, 项目建设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灌区管理单位在项目建设与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例如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湖北省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加强管理:一是把好“四制”实施关。在项目管理中, 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确保各个环节有章可寻。二是把好质量监督关。年度项目实施前, 项目办同湖北省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签订工程质量监督书, 由质量监督站负责质量监督工作。三是把好竣工验收关。项目建设完成后, 由计划、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专家组成验收组, 按照《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办法》的要求严格验收。管理工作到位, 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秩序和施工环境, 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无论从投资规模、建设范围还是社会影响方面看都是比较大的项目, 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比如:

(1) 由于投资小且资金按年度拨付, 项目选择的重点放在了险工险段治理和急需解决的卡脖子工程上,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现象十分突出, 加之灌区工程点多线长, 常常有治理的速度赶不上老化、毁坏速度的感觉。

(2) 招投标工作方面, 由于渠道占线长, 工程分散, 施工现场复杂, 难度大, 大的工程施工队伍不愿介入, 也无法协调周边群众的关系, 因此, 虽实行招投标, 但局限在小范围的施工承包商的选择上。

(3) 续建配套工程实施难度较大, 一方面工程较分散, 占线长, 另一方面, 续建工程实施期在冬春季节, 自然因素存在一定约束力, 施工工期相对缩短, 质量和进度控制较为不利。另外, 工程实施的同时, 还要满足城镇供水的需求, 围堰工程较多, 施工难度大。

为了更好地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充分发挥灌区工程效益, 促进灌区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灌区的实际情况, 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议1年或2年完成一期可研投资额度, 加快建设步伐。

(2) 提高中央投资比重。

目前, 单纯从数字上看, 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投资比例1∶1, 地方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项目的持续性, 建议国家提高中央资金投入比重。

(3) 增加田间工程投资。

田间工程的实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效益, 但按照现行的资金投入政策, 田间节水配套工程由地方政府和受益农民自筹资金解决, 而且应与骨干工程改造同步进行, 由于地方政府和受益农民进行田间工程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项目实施以来均未安排田间工程计划, 建议国家今后安排资金建设田间工程。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经验汇编[Z].2001:3-10.

[2]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湖北省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R].2000:141-173.

[3]张笑天, 冯天权.漳河水利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7, (3) :50-51.

灌区节水项目 篇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

目 录

1、项目提要

2、项目(灌区)所在地经济社会概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3、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灌区水量平衡分析及水质分析

5、项目建设标准及规划设计方案

6、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土壤流失防治

7、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8、项目费用(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9、项目效益及经济评价

10、项目建设管理及施工组织

11、项目建后运行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12、项目申报设计(可行性研究)结论

表格

图纸

说明:项目申报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篇幅应适当,全部文字、表格、图纸应

装订成一册项目提要

1.1 项目背景及依据

简要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有关的政策、法规、文件等方面的依据。

1.2 项目所在地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简要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的气候、人口、土地、农业、经济、财政、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项目区(灌区)人口、耕地、灌溉面积、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年代、现状及完好率等。

1.3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4 灌区水量平衡分析及水质分析

1.5 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1.6 费用(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7 主要效益及经济评价

1.8 建设管理、建后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项目(灌区)所在地经济社会概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2.1 自然状况

介绍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降水、水资源和主要自然灾害等情况。

2.2 经济社会状况

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的人口、土地、耕地、灌溉面积、中低产田、农业、经济、财政、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2.3 基础设施状况

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交通、电力、通信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情况。

2.4 项目区(灌区)骨干水利工程状况

说明项目区(灌区)人口,耕地,灌溉面积,水源工程、骨干工程建设年代、现状及完好率等方面的情况。简要说明灌区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情况等。如有必要,简要说明当地大型防洪、排涝等工程现状。

2.5 农业生产状况及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状况

说明项目所在地主要农作物种类、种植结构、复种指数、主要农产品产量、平均亩产等;说明项目所在地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已完成的中低产田改造面积、投资以及起止年份等。

本章的主要指标和数据应填在附表1《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经济社会及基本现状表》中。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 骨干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3.2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列出灌区骨干工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农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对灌区骨干工程的要求

3.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灌区水量平衡分析及水质分析

4.1 灌区现状水量平衡分析

分析计算灌区水源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灌区水利工程现状供水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现状需水量(包括灌溉、工业、生活、生态环境、其他等),并说明富余和短缺结果。

现状灌溉需水量以现状灌溉定额为基础计算。

计算采用的频率为:大体上以淮河和秦岭为分界线,北方灌区一般采用50%,南方及北方水稻灌区一般采用75%。

4.2 项目实施完成后灌区水量平衡分析

分析计算项目实施完成后灌区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需水量(包括灌溉、工业、生活、生态环境、其他等),并说明富余和短缺结果(原则上不允许出现短缺情况)。

项目实施完成后灌溉需水量以设计灌溉定额(应低于现状灌溉定额)为基础计算。计算采用的频率同4.1。

4.3 灌溉水质分析

对灌区灌溉用水的水质状况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本章的分析结果应填在附表2《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水量平衡、经济评价、建后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表》中。项目建设标准及规划设计方案

5.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5.2 项目建设目标

主要是新增(含恢复)灌溉面积、改善灌溉面积、年增节水能力、年增供水能力、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灌溉保证率等方面的指标。

5.3 项目建设等级标准

根据有关标准规范确定。

5.4 项目总体布局及主要单项工程建设技术方案选择

5.5 渠道设计成果

5.6 水源及渠首工程、泵站和主要渠系建筑物设计成果

以表格方式列出需疏浚、开挖和衬砌的渠道长度、流量和断面尺寸等,需改建、重建的水源及渠首工程、泵站和主要渠系建筑物规模、尺寸、装机容量等。本章一些指标数据应填在附表3《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土壤流失防治

6.1 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6.2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

6.3 不利影响的防治措施及土壤流失防治

6.4 环境影响评价及土壤流失防治结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7.1 主要建设内容(主要单项工程)

针对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中所列的主要单项工程)以及工程管护设施、量水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环保土保工程等,并列出汇总表。

7.2 主要工程数量

估算建设上述主要单项工程需要完成的土方开挖、回填量,石方开挖、回填、砌筑量,混凝土浇筑量,以及防渗土工膜布铺设数量等,并列出汇总表。

7.3 主要建筑材料和设备数量

列出建筑工程、金属结构及安装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等涉及的主要建筑材

料和设备数量汇总表

本章一些指标数据应填在附表3《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中。项目费用(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1 费用(投资)估算依据及有关规定

列出项目费用(投资)估算依据及有关规定,主要根据省级水利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标准和定额等进行项目费用(投资)估算。

8.2 费用(投资)估算

建筑及安装工程费用(投资)包括建筑工程费、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费、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费、施工临时工程费、环保土保工程费等。

建筑工程费是指项目建设涉及的土建工程方面的费用,如渠道开挖疏浚、衬砌防渗,渠系建筑物及泵站土建部分建设等。

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费是指项目建设涉及的金属结构设备制作制造、采购及安装方面的费用,如水闸闸门和启闭机等。

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费是指项目建设涉及的机电设备制造、采购及安装方面的费用,如泵站中的机电设备部分、配套输变电工程,量水设施及信息系统中的机电设备部分等。(不含车辆购置等费用)。

施工临时工程费是指项目建设涉及的必要的临时性工程建设费用,约按永久建筑及安装工程费的3-4%估算(以新建为主的项目取上限,以续建和更新改造为主的项目取下限)。

环保土保工程费是指项目建设涉及的环保及土壤保持工程方面的费用。一般10-20万元。

项目勘测设计费(包括规划统筹费--约占10%、勘测设计费--约占90%),约按建筑及安装工程费的2.5%估算。

项目建设管理费(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如组织或委托招投标等--约占60%、建设监理费--约占30%、工程质量监督费--约占10%),约按建筑及安装工程费的3%估算。

项目不可预见费(基本预备费),约按建筑及安装工程费的5%估算。

项目总费用(总投资)即为“建筑及安装工程费+勘测设计费+建设管理费+不可预见费”。规模要适宜。

人工、材料等单价和合理税金应采用市场时价和现行有关规定,不宜将材料价差等单独列出。

要将项目费用(投资)估算汇总表(格式见后)、分项费用(投资)估算表、单价分析汇总表、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等表格放在本章最后。

8.3 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农发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包含地方财政资金和地方水利部门资金)。其中地方水利部门资金包含灌区管理单位筹集资金。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包含地方财政资金和地方水利部门资金)执行所在省(区、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比例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多配套、多筹集。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应有可靠的资金来源。

在符合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受益乡镇、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填入其他资金栏),但数额一般不宜超过项目总费用(总投资)额的10%。

8.4 分年投资计划

按照计划建设工期(一般按24个月考虑,不是日历年),以列表方式合理提出分年投资计划。

8.5 建设资金管理

按照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方案和设想。各项资金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财政资金按灌区管理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县级财政或地级财政报账制,并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等。

本章一些指标数据应填在附表3《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中。项目效益及经济评价

9.1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主要是新增(含恢复)灌溉面积、改善灌溉面积、年增供水能力、年增节水能力、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等指标。

9.2 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值

主要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棉花生产能力、油料生产能力、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新增产值等指标。要分析说明新增灌面、改善灌面分别亩均增产能力。

9.3 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9.4 经济评价

按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项目经济评价,主要计算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应大于8%)、经济效益费用比(应大于1)、经济净现值(应大于0),以及单位面积投资、成本水价等技术经济指标和参数,并进行评价分析。

项目效益指标要优良显著。

本章的分析结果应填在附表2《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水量平衡、经济评价、建后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表》、附表3《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中。项目建设管理及施工组织

10.1 项目建设管理

提出项目建设管理设想。要成立或明确项目法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建设管理;限额以上主要单项工程及主要设备,要通过招标投标选择施工单位和供货单位;要

实行建设监理制和项目公示制。

10.2 项目施工组织

说明施工条件和主要建筑材料、设备来源,提出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进度安排(建设工期一般按24个月考虑,注意不是日历年)。

10.3 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提出主要单项工程的具体施工方案。项目建后运行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11.1 灌区运行管护及管理体制现状

11.2 建后管护机构、人员和经费来源

11.3 建后管护制度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提出建后管护制度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设想,应由传统的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提高为用水户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要全面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11.4 水价核算及水费收取

本章主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的有关规定,提出有关改革设想,并进行水价核算,提出水费收取方式。

本章的分析结果应填在附表2《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水量平衡、经济评价、建后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表》中。项目申报设计(可行性研究)结论

概要说明项目申报设计(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

表格

1、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经济社会及基本现状表

2、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水量平衡、经济评价、建后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表

3、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 图纸

1、项目位置图

2、项目总体平面布置图(应标明现状灌溉面积、拟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拟改善灌溉面积以及主要单项工程位置和主要技术指标等)。

灌区节水项目 篇5

喀什河下游灌区位于新疆西部伊犁河北岸, 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41.3万亩, 是一个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灌区。喀什河下游灌区是伊犁地区开发最早的灌区之一, 灌区所辖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 是伊犁乃至新疆重要的粮、油、畜产品基地, 为伊犁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由于灌区水利设施均修于20世纪50~60年代, 骨干渠道均为土渠, 运行至今, 灌区工程设施老化、损毁、渠道淤积、渗漏严重, 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维修, 运行成本大大提高, 且渠道水利用系数降低, 水资源严重浪费, 造成灌区上游大水漫灌, 下游无水可用的局面时常发生, 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条件。为了增强农业抵御水旱灾害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根据国家水利部关于大力发展灌区节水改造的有关通知, 完成了喀什河下游灌区一~七期可研报告, 结合灌区情况状逐步分期实施。灌区改造以发展节水灌溉为中心, 依靠科技进步为动力, 重点对年久失修干渠和建筑物进行改造护砌,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扩大灌区面积, 减少农民水费支出和增加收入, 减轻农民负担, 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提供示范带动和指导。

2 项目前期工作

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 并从喀什河下游灌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本着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并结合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先后编制完成了一~七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方案, 经有关上级部门审查批复后, 项目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3 项目建设与质量管理

3.1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3.1.1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最关键的一步, 在

本工程项目管理中确定灌区项目部为项目法人, 并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与质量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协调,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1.2 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建设、施工单位根据实际, 制

定施工技术规程, 施工过程中, 如遇变更设计的则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协商解决;建设单位应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 主要有施工管理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资料档案管理办法、资金财务管理办法及验收细则等, 编制各种岗位目标责任制、奖惩等多项制度, 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轨道。在建设资金管理方面, 严格执行项目计划, 对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单独设账, 严格按计划和进度拨款, 并加强审计监督。

3.1.3 在强化质量管理方面, 强化质量检查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

管理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 业主代表常驻工地, 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和检测, 工程开工前明确设计要求与质量标准, 在施工过程中, 进行巡回检查, 有效地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

3.2 采取招标投标制

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运作认真落实招标投标制, 开标、决标均公开进行, 整个招标过程邀请纪检监察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 符合招标工作的程序和要求, 保证了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3.3 实行建设监理制

为了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灌区项目部在落实工程施工单位的同时, 对工程监理单位也进行严格挑选。使得工程的建设与监理同步进行, 并要求监理人员素质要高, 技术要全面。特别是对工程施工方案及质量要求应有高度的认识, 能严格按照监理大纲要求切实履行“三控制, 二管理、一协调”。

3.4 政府监督、项目部负责与监理控制同步

建设项目接受质量监督站的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站对本工程采取巡检抽查等办法进行质量监督。

灌区建设项目部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管理。喀什河下游灌区由于是老灌区, 灌区工程建设只有在秋末停水期实施, 工期紧, 工程量大, 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专门设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并配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与监理部一起进行工程建设监督管理, 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个工程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并严格把好验收关。

3.5 严格合同管理

在灌区工程实施过程中制定了职责分明而严格的合同, 合同主要条款均在招标文件中体现, 并避免模糊产生歧义。在招标投标的基础上, 按规定签订了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均严格执行, 使工程造价、质量、工期、付款等有据可查, 避免相互推诿和扯皮现象发生。

4 灌区今后发展方向

由于灌区缺乏水资源危机感, 节水意识淡薄, 在用水过程中仍存在大水漫灌, 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今后应加快节水农业建设。

目前灌区执行的水价偏低, 水费入不敷出, 致使工程建设投入减少, 长期亏本运行导致工程效益衰减。下一步要继续改革按亩收费, 推行计量供水, 按方收费方式, 建立高效节水新机制。

以建设数字灌区为目标, 建立和完善包括灌溉用水管理基本要素的监测系统、配水和用水信息系统、预测预报和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信息自动采集、自动传输和自动处理, 促进灌区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

结束语

喀什河下游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采取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政府监督制度, 为工程建设顺利有序进行提供了有效保障。随着灌区设施的配套不断完善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从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着手, 实现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科学、规范化, 使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以喀什河下游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为例阐述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 从而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为灌区用水安全提供保证, 促进灌区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灌区节水项目 篇6

葫芦河灌区现由西吉县灌溉管理站统一进行管理, 管理站下设夏寨、将台、兴隆三处服务中心站, 对各片区进行管理。三处服务中心站现有管理人员共42名, 其中管理人员11名, 技术人员14名, 运行维护人员17名, 负责工程管理和配水管理。西吉县葫芦河中型灌区群管组织目前已建立农民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协会一个, 负责辖区内支、斗渠的运行管理, 现管理灌溉面积0.14万亩, 基本能确保灌区工程安全运行。

二、灌区运行管护机构、人员和经费来源

㈠工程设施管护

项目建成后, 工程运行管理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运行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按专管和群管分级设置, 专管机构为西吉县灌溉管理站, 下设各片区服务中心站。西吉县灌溉管理站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管理体系和制度, 对骨干工程做到分类、分段、分片专人负责, 专人管护。即干渠由各片区服务中心站统一进行管理, 管理机构分段承包给每位管理人员, 干渠部分的管护经费在收取的水费中支出。管理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以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 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吉县葫芦河中型灌区群管机构为农民用水协会。要进一步推进农民用水协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真正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葫芦河中型灌区渠井结合区支斗渠的维护和管理职能全部交给受益区用水协会进行民主管理。建议新成立农民用水协会5个, 对项目区3.06万亩农田的灌溉进行管理。用水协会由用水户通过选举组建, 根据工程布置, 以行政区划并兼顾支、斗渠组建。用水协会的具体职责是:参与工程运行管理重大事项的决策, 负责配水工程运行管理, 监督各片区服务中心站运行管理活动, 反映用水户的愿望和要求, 是用水户与各片区服务中心站的纽带。用水协会的运行费用由用水户自己负担, 用水协会和用水户应做到及时足额缴纳灌溉水费, 以满足工程运行维护需要。

对井灌区机井及低压管道的维修和管理职能交给农户进行管理, 由农户根据核定的水价标准收缴水费, 各片区服务中心站监督。机井运行费用由农户自己负担, 并及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

㈡在井灌区尝试推行公司制、股份制管理

已实行了土地流转具备了公司制管理条件的西坪滴灌园区和东坡自动化滴灌园区, 由公司统一进行管理, 各片区服务中心站监督。机井运行费用由公司自己负担, 并及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未实行土地流转, 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并有意愿为群众服务的, 可以实行股份制管理, 由农户以机井入股, 通过承包进行集中管理, 农户根据股份进行分红, 各片区服务中心站进行监督。机井运行费用由承包人自己负担, 并及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

三、建后管护制度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西吉县葫芦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完成后, 要结合灌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鼓励农村集体、农户、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及经营水利设施。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政府扶持、指导, 用水户参与, 自主经营, 经济上良性运行的运营机制。要逐步推行企业化综合管理, 实行经济责任制, 扩大灌区管理单位的自主权, 把灌区管理单位建成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灌区管理单位内部应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目标责任管理、经营承包等人事劳动制度改革, 以增强灌区的内部活力, 降低运行管理成本。

在葫芦河灌区各受益村组成立农户用水协会, 用水协会是民主管水组织, 代表受益区各用水户行使权力, 履行职责、义务。用水协会的任务是负责各自辖区内水利设施的管理、维修, 保护水利设施不受破坏, 负责测流量水, 向用水户计收水费, 负责制定用水计划、组织农户有效灌溉, 确保均衡受益。灌区管理单位应做到适时、适量、科学合理供水, 并对用水户给予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推广先进灌水方法、节水技术, 实行节水、科学灌溉, 防止水浪费。政府要减少行政干预职能, 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对灌区进行宏观调控和加强政策引导的轨道上来。

四、水价核算及水费收取

㈠供水成本测算方法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依据水利部水财《水利工程供水生产费用、成本核算管理规定》 ([1995]226号) , 并结合本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测算, 主要包括工程年运行费、大修理费和折旧费等, 不考虑农业供水的利润和税收。供水成本的计费点为灌区的斗渠口。西吉县葫芦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投资为3232.68万元, 形成固定资产按3071.05万元计算。

㈡供水成本计算

1. 折旧费。

折旧费采用平均年限法折旧, 不计残值。折旧年限主要参照由水利部修订、财政部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 (1994年12月26日 (94) 财农字第397号) 、由水利部颁布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 , 并结合本工程和宁夏区内同类工程的实际确定, 渠道及其建筑物折旧率采用3.3%。本工程折旧费总计102.37万元。

2. 年运行费计算。

年运行费主要包括工程维护费、水资源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工程维护费和其他费用按固定资产的1.5%计算, 共计46.07万元。水资源费按0.02元/立方米计算, 为23.86万元。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按固定资产的0.55%计算, 共计16.89万元。灌区年运行费用为86.82万元。灌区达到设计供水规模后, 平均年供水成本为189.19万元。

㈢单位供水成本测算

达到设计灌溉面积5.825万亩而且考虑折旧时, 平均单位供水成本为0.208元/立方米, 不考虑折旧时为0.095元/立方米。单位供水成本详见表1。

㈣水费收取

项目建成后, 要建立健全水费收缴、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 实行价格公示制度, “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水费价格应严格按照西吉县物价局《关于调整农业用水水费价格的通知》核定的水价标准执行, 不得任意提价。水费收支情况要有明白栏, 接受群众监督。县审计部门要不定期地对管理单位水费收支帐目进行审计, 确保水费收支情况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由于西吉县属贫困地区, 经济发展缓慢, 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民承受能力有限, 因此考虑按运行成本定价, 不足供水成本的部分由少量折旧来解决。

灌区节水项目 篇7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粮食主产区, 同时也是甘肃省的产粮大县和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之一, 高台县红崖子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是国家农发办批复甘肃省第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高台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 近年来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确保粮食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 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增多, 粮食供需平衡压力加大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 加之国内自然灾害不断频繁发生, 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空间有限, 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所以计划和实施好红崖子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渠道砼现浇施工工程有重要的意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笔者通过现场走访, 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渠道砼现浇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㈠施工前对节水工程总体布局设计不合理

灌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高台县南部, 地处祁连山北麓, 为山水自流灌区。由于气候变暖, 祁连山雪线向上移, 灌区内水关河、石灰关河和红沙河来水量不断减少, 造成水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 再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导致供需水矛盾更为突出, 灌溉高峰期的五六月份, 河源来水量只占全年河源来水量的25%, 灌区降水量占全年的14%, 蒸发量占全年的14%, 而灌溉需水量却占全年用水量的62%, 所以合理设计节水灌溉工程, 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有重要作用。

㈡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监督不严格

近几年, 在甘肃省高台县新修的节水灌溉工程中, 施工完毕, 节水工程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渗漏问题, 导致输水保证率低, 节水工程出现质量监督不严的问题成为制约灌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渠道砼现浇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技术层次较大, 导致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另外, 本次计划修建的2条总干渠、3条干渠和2条支渠均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工程, 衬砌型式主要为干砌石喂浆, 由于干渠及总干渠纵坡陡, 流速快, 冲刷磨损严重, 底角和渠底的砂浆全部冲刷老化, 造成输水能力逐年下降, 输水保证率降低;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 其运行年限已接近或超过设计寿命;支渠由于冻胀破坏严重, 部分建筑物倒塌错位;本次计划修建的渠道在灌溉运行中, 倒坝、决堤现象时有发生, 节水效益逐年降低。工程质量监督不严格导致灌区大部分耕地由于无法保证按时灌溉导致粮食受旱减产, 部分甚至绝收, 直接影响了项目区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㈢工程日后维护力度不够

由于节水工程质量监督不力, 工程日后维护力度不完善, 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渠道砼现浇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施工要求, 最终导致中型节水灌区农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要想让节水工程在今后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稳步发展,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灌区经济稳步持续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中型节水灌区工程进行节水改造, 并加强日后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二、采取的措施

㈠节水工程施工前对周边环境充分调查

甘肃省高台县红崖子灌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灌溉区, 灌溉水源主要是地表水, 故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采用50%。对周边环境进行充分调查, 保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对植被造成影响, 此外还要根据水资源分布情况, 使之综合利用。通过分析, 现状年红崖子灌区可供水量2612万立方米, 实际供水量2571万立方米, 灌区需水3386万立方米, 灌区缺水815万立方米, 有2.44万亩农田不能保灌。设计水平年红崖子灌区可供水量2612万立方米, 实际供水量2571万立方米, 灌区需水2567.3万立方米, 灌区缺水334.3万立方米, 有1.58万亩农田不能保灌。所以, 水资源的综合调配才能保证不对周边植被造成影响。

㈡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力度

结合甘肃省高台县红崖子灌区工程实际, 针对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渠道砼现浇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保证节水工程有合格的质量。此外, 加紧完善项目经理负责的制度, 进一步加大法人在整个节水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考核制度的基础上, 尽量选用有责任心的项目负责人。对于正规化的节水工程来说, 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体系对于项目的长远发展来说有深远的意义。

㈢工程完工后定期进行维护

唐河灌区的节水措施 篇8

灌区特别是大型灌区, 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骨干基础设施和粮、棉等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还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业和环境供水的重要任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安全性, 必须加快大型灌区的节水建设步伐,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二、工程概况

河北省唐河灌区是全国大型灌区之一, 位于保定市西南部, 地处东经114°18-115°15′, 纬38°38′-38°55°。处于太行山东麓的冲积扇平原, 灌溉水源为西大洋水库, 该水库的设计总库容为11.37亿m3, 设计兴利库容为5.15亿m3。唐河灌区始建于1959年, 1962年正式建成发挥效益。灌溉范围涉及唐县、顺平、望都、满城、定州5市县, 设计灌溉面积70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42.5万亩。灌区工程包括总干渠的渠首进水闸、骨干工程、渠系建筑物及田间工程等。灌区的灌溉渠系包括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5级固定渠道。渠系工程有总干渠1条长40.77km, 干渠6条, 总长62.09km, 支渠43条总长约120.1km, 斗渠364条, 总长约318.3km。目前, 干支渠配套灌溉面积23.5万亩。

唐河灌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季风特征显著, 故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 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天高气爽, 冬季寒冷少雪。灌区范围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3.6mm, 年内分配不均。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唐河灌区从2002年开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工程建设, 其中2002年完成投资300万元, 衬砌渠道6.89km, 新建或重建建筑物25座, 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 年节水223万m3;2005年完成投资300万元, 衬砌渠道3.11km, 新建或重建建筑物14座, 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 年节水95万m3;2006年及2008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工作。

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 科室渠系水的利用系数由0.4-0.5提高到0.75-0.85.此外, 渠道防渗还具有加大过水能力、减小过水断面、提高渠道抗冲刷能力、保护渠基不风化、美化建筑物、减少渠道淤积, 节省清淤劳力, 降低灌水成本等优点。根据渠道防渗所使用的材料进行划分, 包括混凝土衬砌、浆砌石衬砌、膜料防渗、沥青材料防渗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渗等形式。第一, 混凝土防渗是灌区普遍采用的防渗型式, 一般能减少渗漏损失的85%-95%以上, 寿命一般可达40-50年。唐河灌区防渗工程亦以混凝土居多。混凝土防渗具有防渗效果好, 抗沖性能强, 糙率系数小, 不生杂草, 便于管理, 经久耐用的优点;但施工要求高, 造价比其他材料高。第二, 膜料防渗材料包括聚氯乙烯、聚乙烯以及土工织物膜料等。膜料防渗具有重量轻、运输方便、施工简单、造价低、耐腐蚀、防渗效果好的优点, 适用于低流速渠道, 本灌区总干渠使用过聚氯乙烯膜防渗, 效果很好。第三, 沥青材料防渗具有防渗力强, 耐久、抗碱、造价低、施工简便以及适应冻胀、变形功能较好的特点, 适用于有冻害, 附近有沥青源的地方。唐河灌区在1988年在河西支沙质渠床进行了沥青玻璃油毡防渗试验研究, 防渗长度470m, 防渗后渠道利用系数达到0.991。第四,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是以SBS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橡胶改性石油) 沥青浸渍涂盖层, 以聚酯纤维、玻璃纤维无纺毡、有纺毡等为胎基, 表面撒铺细沙、滑石粉或PE膜, 经过选材、配料、共熔、浸渍、复合成型、卷曲等工序加工制成。该卷材具有很高的拉力、延伸率、耐穿刺能力和耐撕裂能力, 耐稳定性好造价相对较低。

渗灌是利用修筑在地下的专门设施将灌溉水引入田间耕作层借毛细管作用自下而上湿润土壤。其主要优点是, 灌水质量高, 能很好地保持土壤结构, 避免土壤板结;蒸发损失少, 节约灌溉水量;少占耕地, 便于机耕;但其湿润土壤表层较差, 对幼苗生长不利在底层透水性强的土壤上, 容易产生深层渗漏, 使水量损失多, 并提高了地下水位;容易淤塞, 管理检修极为困难, 造价较高。

唐河灌区为全国大一型灌区, 管区内节水经营非常重要, 西大洋水库作为唐河灌区的管理机构也长期为之努力着, 同时也在如何做好灌区节水上积累了一些经验:第一, 必须认识到位, 提高各级领导、各相关部门及广大群众对节水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此为做好节水建设的重要前提。第二, 必须制度到位, 制度建设是节水建设的核心, 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在水法、水市场理论的指导下, 完善灌区内水资源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导体系,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实施取水许可制、计划取水制, 保障节水型灌区建设顺利进行。第三, 必须措施到位, 需要多种措施综合并用, 法律、工程、经济、技术、宣传等措施齐头并进, 改变一些旧的观念,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实现灌区内经济和水资源的协调发展。

摘要:文章介绍了唐河灌区的位置、灌溉范围、灌区工程等基本情况;分析了节水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节水建设的措施。

浅谈灯塔灌区节水改造 篇9

关键词:灯塔灌区,节水技术,管理,研究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灌区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提高水的利用率, 主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即节水、防污、管理、生态、调水。其中, 节水是第一位。

1 节水改造的必要性

在中央的领导下, 一场以节水为中心的农田灌溉建设正在各地掀起。我市的农田灌溉也面临着一场革命, 将从传统灌溉向现代灌溉迈进。

灌区目前由于缺水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灯塔灌区是老灌区, 几经沧桑, 建筑物老化, 虽然经过几个阶段的努力改造, 但是都在原工程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 加之资金有限, 解决了燃眉之急, 致使工程不配套, 水量科学调配方案得不到实现, 用水时间过长, 使有限的水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 灯塔灌区现行水价已经达到了用水户承受能力的极限值, 但是现行水价不是按商品税的成本价收费, 随着水利产业政策的逐步落实, 放开水价, 用水户无力承担, 阻碍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轨, 为解决这个问题, 降低亩用水定额来适应水价的调整,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要降低亩用水定额就必须从节水技术上做文章, 因此灌区节水工程的改造势在必行。

(1) 输水工程节水改造。

由于灌区经过26年的运用, 渠系及建筑物工程已老化失修, 勉强维持低标准运行。特别是灌区内主要干渠, 出现渠堤基础淘空、边坡坍塌等现象, 造成渠道渗漏损失相当严重, 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左右。而且, 干渠渠系建筑物因年久失修, 漏水倒塌等情况时有发生, 造成供水不及时, 既浪费水量, 又耽误农时, 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减少渠系工程的输水损失,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取道及建筑工程急需进行改造, 以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2) 灌溉方式及节水改造。

据现状调查分析, 灯塔灌区1998年灌溉用水量 (25806万m3) , 占灌区总用水量 (27162万m3) 的95%, 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 农作物的耕作技术和灌溉方式还远远达不到节水灌溉的要求。

总之, 为了缓解灌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提高灌区的灌溉保证率, 把灌区内各乡 (镇) 发展“二高一优”农业, 作为振兴本地区内农业经济, 加快发展奔小康的重要举措无论从工程措施节水方面和非工程措施节水方面, 灌区节水改造都是十分必要的。

2 节水技术措施

节水技术措施包括三个方面: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

(1) 工程措施。

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主要包括输水系统节水、田间灌水新技术、田间工程节水等方面。

(1) 渠道防渗技术。

渠系输水损失主要是渠道渗漏造成的, 渠道渗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量, 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效益, 还会带来其他严重后果。如增大了灌溉成本, 造成渠堤滑塌、决口等安全事故;促使地下水位上升, 造成土壤盐碱化、澡泽化等。渠道防渗节约水量潜力很大, 可节水50%左右。

经过灌区韩家高地岩溶洞道改造、渠首至官屯倒虹吸沙卵石强渗段渠道防渗 (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壳与土工膜) 工程实例年可节约渗漏水量2000多万m3。另外, 在立沿渡槽下游1000m, 采用浆砌石防冲护砌总干1100m高地治理中, 采用混凝土U型槽。不同渠段采取不同防渗措施, 经过几年实际运用效果很好。

(2) 喷灌和滴灌技术。

喷灌主要应用在经济作物区和丘陵地区, 其突出的优点是对地形适应性强和节水增产, 喷灌对各种作物都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粮食作物喷灌比地面灌溉增产10%~30%;经济作物喷灌比地面灌溉增产20%~30%;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水30%~50%。2001年, 灯塔灌区已进行小麦喷灌1.5亩, 其位置为距总干渠首7500m的西大窑镇, 采用半移动式。节水效果很明显。

滴灌比一般地面灌溉节水1/3~1/2比喷灌节水15%~25%, 比其他灌水方法一般增产30%左右, 而且对地形的适应能力也较强。2001年, 灯塔灌区沙浒、邵二台、西马峰等乡镇果树、蔬菜大棚已有一部分采取滴灌, 节水很明显。

(3) 田间工程节水技术。

田间工程是指明渠灌溉的末级固定渠道或固定管道所控制的田块, 其内部的沟渠路林建设、土地平整、沟畦格田建设及灌水技术等。

灯塔灌区已在二分干西马峰、五分干邵二台镇水田平整土地5万亩, 将来准备在灌区内全部实行水田条田化, 单灌单排, 斗渠、农渠防渗衬砌, 渠道上配水、灌水、量水和交通等建筑物, 以及斗沟、农沟上的交通和控制建筑物, 配备齐全。田间道路与林带的布置于灌排渠沟相结合。

(2) 农业耕作栽培节水技术。

农业耕作栽培节水为非工程节水, 它只需极小投入, 甚至无需投入就能获得节水效益。它包括作物的鱼苗技术、节水灌溉制度、水稻节水耕作技术、旱田蓄水保墒和造墒技术等。

(1) 水稻节水耕作技术。

水稻节水耕作技术科分为节水育苗、“三旱”整地、泡田洗盐、水稻旱种、水稻旱作、水稻覆膜旱种等, 目前灯塔灌区常用的有节水育苗技术, 不仅能节约育苗用水量, 且用水量比水育苗减少50%, 秧、田比例得到一定提高, 做到了稀植育和壮秧。

(2) 水稻节水高产灌溉制度。

水稻浅湿灌溉:水稻浅湿灌溉是浅灌于湿润相结合, 适时落干, 浅湿、干交替灵活调节的一种间歇灌溉方式。全生育期除插秧缓苗和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期保持浅水层外, 其余各生育期实行浅、湿、干交替的间歇灌溉, 每次灌水深1cm~3cm, 待自然消耗后, 田面呈一定湿润状态, 灌下一次, 后谁不见前水。目前, 灯塔灌区已有一部分水田浅湿灌溉, 既高产又节水, 以后将全部实施。

(3) 管理措施。

灌溉用水工程管理涉及到提供需水的水源工程, 经配水稻田间的整个过程。要实现节水灌溉, 除了灌溉技术外, 科学的灌溉用水管理是实现节水灌溉的基础。水利工程重建轻管, 管理水平差, 致使灌水中跑、冒、滴、漏和大水漫灌现象非常普遍。为了实现节水灌溉, 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必须加强灌溉用水工程管理。灌溉节水的潜力50%在管理方面, 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实现农田灌溉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3 结语

上一篇:情感表达声乐教学下一篇:爱V不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