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方法问题

2024-06-06

会计研究方法问题(精选十篇)

会计研究方法问题 篇1

(一) 区别

1、质的规定性方面。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 以及它们对会计实务的指导关系所作的系统说明。会计研究方法则是在会计理论体系之外, 以会计理论研究为对象的, 或者说以会计理论研究为任务的研究模式和规律的手段, 也是会计学者对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在收集资料、分析论证、做出结论, 以及对结论的检查等总体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的总称。

2、在研究解决问题的核心方面。

会计理论则是从不同的方面, 解决会计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是什么”等问题, 从而科学地说明、解释和规范会计实务, 使会计实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管理与决策的需要。会计研究方法主要解决“怎样才能正确认识会计”的问题, 可以概括抽象为系统、科学的理念。

3、研究成果的作用期限不同。

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虽然可以提供具体科学知识和思想, 但其研究成果的作用是有限的, 甚至可能在短时期内被新的会计科学知识和思想所替代, 具有局限性。会计研究方法可以在很长的时期内, 协助会计学者在研究会计理论中产生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 其协助作用是巨大的。

(二) 联系

1、会计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研究方法是“驶达真理彼岸的航船, 是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 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 科学就更提高一步,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刻。因此, 无论研究什么, 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会计科学的研究同样需要运用适当的会计研究方法, 从一定程度上讲, 会计研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 要想进行会计研究,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会计研究方法, 这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必要的前提条件。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澎教授认为, “会计和其他学科一样, 不仅是知识和学说 (表现为会计理论体系) 的总和, 而且还包括认识过程的研究方法。这不只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我国会计理论内容;同时, 它还有助于人们从方法论的高度, 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 有助于多出成果和快出成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认为会计研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上的理论, 并把它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为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正确运用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会计研究方法可以视为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会计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 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恰当, 不仅可以圆满地实现会计研究目标, 而且可以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直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体系。

人们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得当, 就能较快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客观规律, 继而形成新的理论;而思维方法不得当, 就不容易使人们透过表面现象去触及被研究对象的本质, 有可能一事无成。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会计研究方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不仅包括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而且包括研究方法的方法, 它们共同构成完成会计研究任务的手段———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

二、会计研究方法

会计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规范与实证会计在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具体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区别。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者研究方法的关系, 对于促进我国会计学术研究,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概念介绍

1、规范研究方法。规范会计是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 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 从逻辑高度概括或说明最优化的会计实务是什么, 进而指导会计实务, 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是指通过确立课题 (提出问题) , 然后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 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的由文字描述的会计研究成果的方法体系。

2、实证研究方法。实证会计是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 旨在揭示会计现象层面的规律, 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实务提供理论依据。实证研究方法是指通过确认假设, 以事实、实际的情况, 由观察数据产生的相互关系等为对象, 经过实验而求得近似的正确性的一种方法。

(二) 二者的关系分析

1、区别

(1) 研究的基础不同。规范会计研究是把一定的评价标准作为研究的对象或讨论的基础, 再根据这种标准来分析现象。比如, 利特尔顿终身坚持历史成本原则, 斯特林则对历史成本深恶痛绝。实证研究方法的出发点是指以事实结果为标准, 验证与衡量理论或观点、假说的正确性。实证会计研究认为, 在会计研究过程中, 事实与价值、手段与目的是分离的, 它要求将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 主张以仔细客观地观察一个实验或一定期间所发生的事实而获取的感性经验为依据, 构建具备真正科学性的会计理论。

(2) 侧重点不同。规范法侧重于定性分析, 一般是用言语说服方式。实证法侧重于定量分析, 一般用数字说服方式。

(3) 研究使用方法不同。规范会计的研究方法不很统一, 既可用演绎法, 也可用归纳法, 但以演绎法为主。它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即从已有的科学结论、原理和定律出发, 推知另一个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演绎方法, 其推导程序为:前提命题→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实证会计理论以经验与实证法为基础, 以数学模型为工具所形成的新理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较为固定, 其具体程序为:确立研究课题→寻找有关理论→提出假设→假设的可操作性→设计研究方案→分析数据→测试假设→结果分析。

(4) 发挥的作用不同。规范会计理论不仅能从抽象分析的角度出发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而且能够用来指导现行会计实务的优化和未来会计实务的发展。但是, 其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带有主观性, 无法通过客观事实来检验。实证会计理论往往只揭示会计现象及其外部联系, 它能从现实的角度来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但不具备对实务的规范指导作用。实证会计研究的命题要求现实世界有相应的经验现象与之对应, 从而最终可证伪该命题。

2、联系。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不论是规范法还是实证法, 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方法, 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规范研究的结论需要实证研究加以验证, 实证研究需要规范研究的结论作为基础和前提。规范会计研究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 而实证会计研究则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根据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我们对会计现象的认识是由一般到具体和由具体到一般的有机结合。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与会计目标系统的层次相关。会计问题目标的层次越低, 该问题与会计实务的具体方面的联系越密切, 其研究就越具有实证性。反之, 会计问题目标的层次性越高, 越需要围绕该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价, 其研究必然越具有规范性。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研究方法, 角度不一, 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方法体系。因此, 在选择构建会计理论的方法时,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为了增进会计理论研究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要根据会计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来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只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是有失偏颇的。

我国现阶段乃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规范研究仍应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完善, 以及各类数据库的建立, 关于实证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实证研究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要: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史反复证明:科学理论的产生和突破往往是从研究方法开始的, 科学、正确的研究方法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先导。会计也是一门科学, 其理论研究也离不开科学、正确方法的指导。会计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 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与研究的问题本身以及当时的外在环境相适应, 正确运用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作为认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桥梁与中介, 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至关重要。

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的几个问题 篇2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始终是会计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往有关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少论及会计理论与其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特征,以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机理。本文立足于哲学基础,试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会计理论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从认识论角度,会计理论是指会计认识主体在会计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成的关于会计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理性认识。从定义中可见,会计理论是会计认识主体与会计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因而需要中介”(列宁)①,中介就是方法,简言之,就是会计认识主体(以下简称“研究者”)把握会计客体的物质的或思维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称。由于会计理论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指的是上述中介中的思维的方法。

会计理论与其研究方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

1、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前提。首先,会计理论内容构成其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在科学已经完成。成熟的时候,观念就应当以自己为出发点,科学本身已不再从经验所予开始”(黑格尔)②。经过实践检验的会计理论,在发展新的会计理论和从事会计实践活动时具有方法的功能。如会计理论的渗透,指导、影响研究目的`的确定、对象的选择、事实的解释和结果的处理。没有会计理论指导时的会计现象即使被发现,因其无法纳入认识领域而失之交臂,从而延缓会计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会计理论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于它所提供的方法。

其次,会计理论的相对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性和发展性。由于既有的会计理论不是绝对无误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的发展面对的是本知的领域,会计理论指导的是无法穷尽的纷繁复杂的会计实务,这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不能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它经历着一个探索、发展、曲折的过程。

再者,会计理论的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构成体系。科学的会计理论具有功能上的解释力和预见力,结构上的严谨性和前提简单性,背景知识上的相容性(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性(与本学科的历史知识),表达形式上的简洁性和推确性,以及事实涵盖上的广泛性等。会计理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建构不能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各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选择使用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必须符合会计的特点,有助于实现会计理论的某一属性的要求,并且能使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体系。

最后,能否灵活、有效地把会计理论转化为研究方法并予以改进,也是研究者素质的体现。获得了关于会计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并不等于就掌握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的产物。没有发挥创造性思维、巧妙地运用理论的技巧和艺术,就不能从会计理论中提炼出研究方法来。

2.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青会计理论的发展。追溯会计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的历次重大突破,无不源于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相应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达到的层次决定了不同时期会计理论发展的水平。如中世纪帕乔利时代只能运用经验归纳方法,将现存的良好的会计实务予以总结,用于指导对会计实务的操作。如果说当时有会计理论,那也只是关于复式簿记记账规则的系统化知识;至十九世纪初期,随着股份公司的兴起,持续经营假设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采用演绎方法才逐步形成了影响重大的资产计价、收益计量和稳健主义等个别会计观念,真正的会计理论才开始萌芽;本世纪70年代,在会计理论日益丰富和相关学科的推动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增加了实证研究等新鲜血液

论会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及使用方法 篇3

一、会计分析的基本内容

1.确定关键因素。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的竞争策略决定了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和主要风险,在会计分析中确定并评价企业用于测定关键因素、风险的政策和相关数据信息是必需进行的一个环节。

2.评价会计政策和会计弹性。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具体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果管理人员在选择决定企业成功的关键会计政策和运用这些政策时没有灵活性,那么会计数据对了解企业的经常情况就可能没有资料价值。相反,如果管理人员在选择和运用这些会计政策时有充分的灵活性,会计数据则有情报价值。

3.评价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按理说只要存在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双方,会计信息就能得到充分供给,但有以下三个因素导致市场失灵:①由于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使它具有外部性,信息供给者不能让所有信息使用者付费,故而企业将减少信息生产,因为生产成本不能全部得到补偿。②鉴于投资者的“非理性”和不能充分掌握分析资料,促使那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可能多报不确实的信息,反过来又迫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了争取顾客而追加信息成本。③会计信息存在不均等或不对称性。虽然相关会计规范对披露的最低限度提出了要求,管理人员仍拥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所以,披露质量是体现企业会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4.纠正会计扭曲。会计质量分析的常用方法是寻找会计质量有问题的信号,分析人员应当对特定项目进行仔细检查或更多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一些常见的信号有:未加解释的会计政策变更,尤其是当企业业绩不佳时;发生未加解释的提高利润的业务;与销售增长相比的应收账款及存货非正常增长;企业营业利润和营业现金流量之间,或报表利润和应税利润之间的差距扩大;运用融资机制的倾向和金融工具的使用;未预计的大量资产注销;理由不充分的审计意见或独立审计人员的变动。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信号可能有多种解释,有的是基于经营原因,不一定表明企业会计存在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将信号分析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如果会计分析表明企业呈报的数据具有误导性,分析人员应予以纠正,以尽可能地减少信息失真。

二、会计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对企业会计政策的评价。从分析者的角度,谨慎的会计政策不等于“好”的会计政策,非常的会计政策不一定有问题,会计政策的变动不一定都源于管理当局对利润的调整。不管企业管理人员在测定其成功关键因素和风险时的灵活程度如何,他们在会计政策方面还是有一定灵活性的。每一种备选会计方法都有其合理之处,只要企业将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予以充分披露,就可以据此解释和消除横向和纵向比较时的不可比因素。

2.对管理人员运用会计灵活性的分析。此时应注意下列一些策略方面的问题:企业的会计政策是否与行业的通用作法一致;如果不一致,是否由于该企业的竞争战略具有弹性;企业有无改变会计政策和假设,理由是什么、引起什么结果;企业过去的会计政策和假设是否符合事实;企业有无为了实现某些会计目标而进行重大的交易(特别是关联交易)。在检查管理人员如何运用会计灵活性时,要特别注意管理当局是否有滥用会计弹性的倾向。

3.会计环境因素的限制。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加工整理以及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比如,应用谨慎性原则,有可能使资产计价低于真实成本,负债估计高于实际金额,未确认的收入在将来实现,考虑到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这些是会计分析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的一点。

4.会计人员自身因素的限制。有很多会计业务处理都依赖于会计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不同阅历、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所作判断往往是不同的,由此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三、会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1、界定关键性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评估公司对于一些关键性因素与风险的管理成效。而与关键性因索有关的交易,其会计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会计利润的表现,因此在会计分析中,分析人员应先界定与关键性因素及风险相关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有哪些,并评估其是否合理。例如,在租赁业务中,出租设备租赁期终了时的残值估计,直接影响到价格与租赁合同的签订,从而正确的估计是一项关键性因素,因为残值多寡直接影响到账面上的利润与资产。如果高估了残值,公司就面临未来大额冲销的风险。

2、评估管理当局在重要会计项目上所享有的会计弹性程度。由于各产业的关键性因素不同,因此所属企业在其关键性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方法所享有的弹性便有所不同。有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必须受到会计准则的束缚,有些则具有很大的弹性。例如销售费用与广告费用是服务性行业最重要的投资之一,但是在入账时,仍需全数以费用入账;另一方面,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关键性因素之一,对于如何估计坏账,管理当局却享有很大的弹性;软件开发行业也可以自由选择在哪一个阶段将其开发费用资本化。可见,不同产业因关键性因素的不同,管理当局在重要会计处理上所能得到的弹性空间也不相同。

若是管理当局在关键性因素的会计处理上没有弹性,则会计信息对于了解该公司实际状况的帮助就相当有限。相反,如果企业有很大的弹性的话,会计数字就有相当的信息潜力蕴含其中,此时管理当局的诱因与心态就值得深入了解了。

3、评估管理当局如何把握其弹性,以及在其会计政策背后的可能动机。企业管理当局既有会计处理的弹性空间,就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将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传达出来,或是隐匿起来。

4、评估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信息质量与深度。分析师利用财务报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难易,取决于管理当局的态度。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是评估企业整个会计质量很重要的一环。

5、留意需要进一步调查或了解的问题。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或是在财务报告中,有些问题直指会计质量的可疑之处,当然不可忽略。

6、会计扭曲复原。如果会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报表数字有问题,应尽可能地设法恢复财务报表原来应有的数字以减少扭曲,如此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财务分析才有意义,当然,欲利用外部信息来重新计算所有的会计数字并不容易,但仍应尽可能地利用现金流量表与财务附注中的各种信息,努力复原。

7、分析人员应时时保持客观。在进行会计分析时,分析人员应避免误入以下陷阱或是很容易产生的错误观念:

(1)站在分析人员的立场,“保守的”会计与“好的”会计是不同的。有些人倾向于认同保守的会计制度,然而,财务分析人员所关注的,应该是公司的会计系统对于企业的真实状况所能表达的程度。过于保守的会计制度与过于积极者一样,都不能提供真实信息。而且,保守的会计制度常常令管理当局得以使盈余呈现较平滑的趋势,而平滑盈余会使分析人员无法及时确认不良效绩。

(2)“异常的”会计行为与“有问题的”会计行为不应该时有混淆。有些会计处理或许与众不同,但可能是有正常的理由。例如,为了抢得市场先机,而采取十分创新的营销策略,可能就必须采取与一般情况不同的会计处理才能反映真实状况。因此,评估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是否得当,必须根植于公司的经营策略上,不应仅因其与众不同即判定意图不良。

会计研究方法问题 篇4

尽管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一般不影响企业对外报告的现金流量,但它们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在购买法下,购买方按照公允价值对被购买方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重新进行计量,产生了新的计价基础,净资产的价值变动以及商誉必须在购买方的单独报表或合并报表予以反映。在权益结合法下,合并一方在编制单独报表或合并报表时,计价基础保持不变,继续沿用合并另一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既不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也不确认商誉。在物价上涨或资产质量较好的情况下,采用购买法所报告的净资产通常大于权益结合法。

(二)对利润表的影响

采用购买法一般会报告较低的利润。一是购买法运用新的计价基础,需要确认资产增值和商誉并加以减值测试,在权益结合法下,则不存在这类减值测试;二是购买法仅将合并日后被购买方实现的利润纳入合并报表,而权益结合法则将参与合并另一方整个年度的利润纳入合并报表;三是购买法通常采用现金或债务(举债或承债)方式收购被合并方,利息负担通常大于按权益结合法反映的换股合并。

(三)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在权益结合法下,利润较高,股东权益较低,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通常也较高。而在购买法下,利润较低,股东权益较高,ROE和EPS一般也较低。如果出现负商誉或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则结果正好相反。此外,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在购买法下往往优于权益结合法,主要原因是被并企业的负债评估后的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往往不大,但资产的评估价值往往高于账面价值。

二、购买法下利润操纵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购买法下的利润操纵

1.随意决定合并成本。根据新准则,购买企业在购买日支付的合并对价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购买企业可以利用重估支付合并对价资产的价值,直接将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用以调整利润。

2.任意改变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蓄意低估被购方的资产,高估其负债,这样便为合并后报告较高的盈利创造空间。比如将低估的资产在后期以高价出售,则可为企业创造经营收益和非经营收益。

3.利用商誉来调整利润,高估和低估之下,使合并成本与被并方净资产之间产生巨大价差,价差作为商誉入账。根据资产减值准则,商誉不再定期摊销,而应定期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减值计提非常有弹性,可提可不提,所以准则规定商誉减值测试不得转回;但是,购买方在分配合并成本时,可以将商誉抬高,虚减资产或虚增负债,而虚减资产或虚增负债都会形成秘密准备,可以等到以后期间释放。如果合并当年经测试商誉没有发生减值,则合并后企业的净收益实际上是相对增加了。或者利用商誉的减值测试,对企业资产进行“大洗澡”,为次年的企业盈利创造有利条件。

4.确认正在进行中研究开发项目。在确认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要分别确认被购买方的资产、负债,根据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时,可以在购买方账上确认“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国外企业合并时往往先确认巨额的“正在进行中研究开发项目”资产然后注销,这样可以在合并当期确认巨额的非经常性支出,从而减少以后年度商誉减值的压力(以前的准则规定商誉要定期摊销)。

5.大量计提重组准备。根据或有事项准则,企业合并时,可以在购买方账上确认“重组准备”以及“预计环境负债”等或有负债,负债增加意味着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减少,也就是商誉的增加,由于负债转回可以增加以后年度利润,而商誉减值计提主观性较强,国外一些企业在并购时大量计提“重组准备”等预计负债,在以后年度转回。

(二)购买法下利润操纵问题对策研究

利用资产、负债评估结果操纵利润的行为绝不止上面这些,对此,新准则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合并成本和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在购买日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及其确定方法。并且要求披露企业处置或准备处置被购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处置价格等。但是,这些规定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完善:

1.在披露资产和负债各项目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基础上,对于二者之间相差过大的项目,要特别说明引起企业资产和负债项目巨大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比如这种差额是否因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货膨胀、银行利率的变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等等而导致项目价值的增减,要说明项目价值增减变动是否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允性。

2.要求主并企业要披露己处置的资产、负债对现有企业利润的影响,以及在剔除此影响数后计算的企业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财务指标,同时要披露准备处置的资产、负债在未来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3.规范资产评估机构,制定资产评估相关规范,完善各项监管体制,尽量避免政府干预和企业干预对资产评估和企业并购行为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也要强调评估师的职业道德,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执业水平。

三、权益结合法下利润操纵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权益结合法下利润操纵问题

权益结合法一直为人所垢病的就是在一定情况下,它会对合并后企业利润产生有利影响,而利润无疑代表了企业业绩的一方面,往往会成为投资者考察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向外部传递积极财务信息的主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企业会想方设法操纵利润,企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企业通过合并来虚增利润。

权益结合法下,合并利润表中要包括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及合并后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也就是说合并的利润表不仅要包括合并后的利润,而且要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前所实现的利润。这样就给企业留下一个很大的操纵利润的空间。企业有可能出于美化业绩或某种需要,合并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将其当年利润纳入上市公司的报表中,造成自己企业业绩优异的假象。在我国,面临ST或退市的上市公司,摆脱困境的常见手法就是资产重组,包括资产置换或收购兼并,通过采用权益结合法,其经营业绩可能会迅速改观,甚至脱胎换骨,一夜之间起死回生。

新准则没有对这种利润操纵行为规定具体防范措施,准则只是要求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对于被合并方在合并日以前实现的净利润在利润表中单列一项反映,以帮助有关使用者在运用该信息时,以扣除该部分合并前实现的净利润后的当期净损益情况,对企业盈利情况进行分项分析。但是这样的规定并不完善,普通的投资者往往不清楚权益结合法所带来的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对合并企业较高的利润缺乏鉴别力,而利润虚高的上市公司往往能顺利融资,圈到投资者大量的钱。因此,如何规范这种刻意操纵利润的行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企业通过出售增值资产来操纵利润。

采用权益结合法时,由于不必对合并另一方的净资产和相关资产及负债进行重新计价,合并后,企业可以通过出售另一方己经增值但却并未在账面上体现的资产,就可瞬间实现经营收益或非经营收益。朱宝宪等在对1999-2001年证券市场发生的10起换股合并案例进行研究中,发现这10起案例都采用了权益结合法,其中有一半公司用权益结合法使其合并后的资产评估值有较大的增幅,增值达12%以上,通过出售这些增值的资产将会为主并企业带来即时利润。例如,被合并一方有一台生产设备,账面价值500万元,己提折旧200万,公允价值350万。合并方按账面净值300万入账,合并后,企业将其出售,假设售价350万,如果不考虑清理费用和相关的税费,企业即可获得营业外收入50万元。新准则对此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仅是要求主并企业应批露合并后己处置或准备处置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处置价格等。

(二)权益结合法利润操纵问题对策研究

1. 规范适用条件的相关规定。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对于同一级别(例如同属国家国资委或者省级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企业合并,是否应纳入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适用范围,准则并没有做出规定。如果把这部分国有企业都视为在同一控制下,这些企业之间的合并全部作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处理的话,就会变成一刀切,又给实际操作留下了巨大的操纵空间。应当对同一级别下国有控股企业合并进行具体划分和明确规定,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合并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 补充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仅仅是批露处置或准备处置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处置价格等是不够的,建议主并企业要批露已处置的资产、负债对现有企业利润的影响,以及在剔除此影响数后计算的企业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财务指标,同时要批露准备处置的资产、负债在未来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3. 完善配套准则的可操作性。

此次新准则的出台,显示出我国会计准则面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决心,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本准则中缺乏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与指导,具体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无法与其他准则协调。本文认为,准则制定机构应完善我国会计基本准则,特别是对计量属性方面进行规范,既可加快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设步伐,又可达到会计准则的内在一致与前后一贯。

(三)我国权益结合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融资和监管环境严重依赖于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财务评价和监控体系,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融资成本以及上市资格的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对外报告的账面利润。由于我国现行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国地税相关政策,并没有取消权益结合法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因而,如果一味强调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取消权益结合法,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全面涉及融资、监管的财务评价体系的变革和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及国地税相关政策的改变,这显然是非常浩大复杂的工程,在短时间是不太可能有操作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也是新准则为适应现存相关制度政策体制的一种过渡。

然而,采用了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并用的方式有以下缺陷:一是不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只采用购买法的单元格局有助于确保不同国家的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平竞争,因为只有少数国家允许采用权益结合法,而采用权益结合法报告较高的盈利企业,很可能在融资和吸引投资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这显然有损于那些禁止采用权益结合法国家的企业利益。会计准则是各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在国家与国家的利益主体博弈过程中,我国的这种二元格局显然不利于国际间的公平竞争,势必引来诸多阻挠。二则本身就为企业提供了会计选择空间,从而导致企业间的信息不可比。

因此,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进程,相关制度、政策、体制方面的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终归是要全面启用公允价值概念,全面采用购买法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柴玉坷.浅议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J].管理科学文摘,2006,(8).

会计研究方法问题 篇5

1.流动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比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企业为了减少财务费用,加强资金调度,均有短期借款长期滚动使用的倾向,从而加大了流动负债,由于流动负债较大,因此造成企业的流动比率偏低。所以在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时应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的筹资能力等自身情况具体分析该项指标。

(2)速动比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该指标在使用中对速动资产的界定不十分明确,往往导致比率计算口径各有不同,影响速动比率指标的可比性。企业在计算该指标时,一般将应收账款包括在速动资产中,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应收账款很多,回收期较长,根本不是速动资产,这样,将所有应收账款都包括在速动资产中,计算出的指标值偏大。另外,由于各企业应收账款收账期不同,有的甚至较长,所以,该指标值在企业间也不是完全可比的。

2.盈利能力和利润质量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这里的报酬总额不包含利息支出,但包含所得税,而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获得的利息收入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不包含所得税,而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加利息支出更趋合理,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2)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表明企业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该指标值越低,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弱。但企业有时会出现已形成了净利润额,但款项并未收到,未发生现金流入,形成该指标值很高,但企业资金很少,周转困难。所以,利用该指标进行分析时,应结合现金流入量的指标。

(3)净利润保证率。在评价企业实现利润的质量时,人们通常用这个指标,并将这个指标定义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认为这个指标可以评价利润的可信程度,指标值越高,利润真实性越大,其实也不尽然。因为企业存在折旧、摊销等非付现成本和费用,这些成本和费用并没有发生实际的现金流出,但是这些成本和费用却是该指标的分母净利润的减少因素,因此造成实际计算出来的“净利润保证率”指标数字较高。如果以1作为衡量该指标好坏的标准,认为只要该指标达到1,则企业利润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就较强,做出企业利润质量较好的判断,就可能产生错觉,使报表分析者进入了财务判断的误区,甚至做出相反的分析结论。

(4)每股收益是指净利润扣除优先股股息后的余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平均股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公式中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由于上市公司中,有些公司的权益结构比较复杂,除

了包含有普通股之外,还发行一些特别股如优先股等。优先股一般是按固定比例,在支付普通股股利之前支付股息,因此在计算普通股股本所能享有的收益额时,应将优先股股息扣除。利用该指标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两点,第一,该指标在不同公司间是不可比的,因为其一:分子中净利润的计算与公司选择的会计政策相关,不同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这样,计算出的净利润各公司间不可比。其二:分母为股份数,而不同公司因为股票发行价格不同,所以造成同样的股份数取得不同的资金,从而获得不同的利润,而该指标的分母是股份数,不是取得的资金数,所以,该指标在不同公司间是不可比的。第二,该指标在同一公司不同时期也是不可比的,其一因为该指标的分子净利润的大小与公司不同时期选择的不同会计政策相关,不同时期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所以,不同时期计算的净利润不可比,其二,该指标的分母为股份数,同一公司流通在外的股数,在不同时期可能进行股份分割、股份合并或股票股利分配等,若发生了这种情况,只是不同时期股份数发生了变化,资金并没有发生变化,若不进行计算调整,计算出来的数值就不可比。

3.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指标重复使用的问题。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权益比率=股东权益/资产总额及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三个指标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作为衡量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时,说明同一个问题即负债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因此选取一个指标使用即可。

(2)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它是衡量企业支付全部借款利息能力的指标,它不能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因为利息费用中包括短期借款利息,因此不能用它来衡量企业支付长期负债利息的能力。

(3)长期负债比率指标。反映企业长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可是该指标值为多少才能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强,多少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弱,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和比较值,使分析者计算出数值后无法作出判断。

4.营运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

某些情况下,过高的存货周转率也不一定代表公司的经营出色。例如,过高的存货周转率可能是由于太低的平均存货水平引起的,而太低的平均存货有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原材料存货不足会使生产出现停工待料现象;在产品存货太低有可能使生产过程不能连续进行;产成品存货短缺可能会失去良好的销售时机。如果平均存货低到影响其发挥正常的功能时,很高的存货周转率恰恰反映出公司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漏洞。因此,任何公司都应努力在保证存货能够发挥必要功能的基础之上,加速存货的周转。

另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也存在不可比的情况,因为其分母平均存货的数值大小要看企业的规模,企业规模大平均存货多,周转一次需要时间长,存货周转率低;企业规模小平均存货少,周转一次需要时间短,存货周转率高;但这不能就说规模大的企业的营运能力不如规模小的企业。所以应避免不同规模间企业存货周转率的比较。

二、有关会计报表分析的思考

1.对流动性指标的改进。为了较客观地评价速动比率指标反映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用企业的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好客户的应收账款或账龄小于1年的应收账款,若企业的产品比较畅销,还可加上存货中的产成品等作为速动资产,也就是该指标的分子,来计算企业的速动比率指标,则能更加准确衡量企业资产快速变现的能力。

2.对有关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补充。现有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大多都是从损益表分析的,而损益表中的数据有人为粉饰和调整的情况存在,有时会造成指标分析失灵。现金流量表的出现成功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以下几个指标是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有效的指标。

(1)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净资产。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流入量-经营现金流出量,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它更注重现金流量,也更真实可靠。可以防止企业提前确认收入。通过对比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就会发现净资产收益率的不足。可能有人为粉饰的情况。

(2)主营业务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动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是评价企业销售质量的指标,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虚增收入的现象经常存在,该指标正是为了检验企业收益质量而设置的,用来分析主营业务收入有多大比例转换成了现金,又有多少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

(3)现金毛利率=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流入。该指标同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一样,更注重现金概念。对于通过夸大利润率的不良现象,该指标可以立即识破。

(4)每股收益指标。不同公司间该指标值进行比较时,其分子分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一公司不同时期进行比较时应注意,该指标其分子的计算应掌握统一的会计政策,若遇会计政策变更应将不同的净利润在统一政策下调整。其分母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若遇股份分割、股份合并,股票股利分配时,应调整以前各期股数,重新计算各期每股收益。因为进行股份分割、股份合并或股票股利分配,公司收入并无增减,所投入资本总额也并未发生变化,仅仅是普通股股数发生变化,没有任何经济意义上的实质变化。所以,在将本期每股收益与以往各期的每股收益比较时,为了具有可比性,应对前几期作相应的调整。另外,上市公司也有股票股利分配的情况,这种情况只是增加了股份数,并没有增加资金,也需要计算调整后的每股收益,才可以使同一公司不同时期的每股收益可比。

3.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改进

(1)长期资产负债率指标的改进。如果说流动资产是偿还短期债务的物质保证,那么长期资产就是偿还长期负债的物质保证,所以我们可以用可偿债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除以长期负债所得的商来衡量企业对长期负债的清偿能力。暂且把这个指标叫作长期资产负债率,其计算公式是:长期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这个比例多大合适为好,因为长期资产占用资金时间长,资金回收速度慢,因此一般应主要用所有者权益购置长期资产。用负债购置部分一般应在30%以下,以不超过1/3为宜,最高不超过50%。如果这个指标超过50%,说明用长期负债购置的长期资产占比重太大,长期负债偿债能力会产生问题,财务风险较大。

(2)对利息保障倍数的修正。企业偿还利息最终需要用货币资金,并不是息税前利润,因此用经营现金净流量来测算则更加可靠,利息现金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息费用。该比值的结果反映以公司的现金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用现金偿付利息越有保障。

会计研究方法问题 篇6

摘 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企业内控机制开始起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控机制目标逐渐明确。但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部分企业会计账目混乱、财务报告失真、会计造假行为严重,给企业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本文针对以上种种不良现象,从会计内控机制的作用出发,分析了企业会计内控机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企业会计内控机制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面对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人们的经济意识开始出现多元化倾向,企业的发展也概莫能外,由于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加上管理涣散,一些腐败现象开始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从90年代开始引入企业会计内控机制,该机制的引入对于企业规范会计业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在实际实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只有认真研究和对待这些问题,企业会计内控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企业财产安全、会计信息安全、企业财务安全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就是为了取得对以上内容进行有效控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财务管理手段,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对于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确保会计信息完整,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对于企业内控机制作用的发挥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控制环境主要是指对内控机制产生影响的某些特定政策,它体现着企业内部全体人员对内控机制所持的主要态度。企业要健康平稳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内控制度,而良好的会计内控机制则会帮助企业确保资产的完整和安全,确保会计记录的真实可靠,确保财务信息合理有序,防止企业内部出现经济漏洞。从管理方面而言,它可以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保证公司经营的合法性,降低公司在财务审计方面的开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二、当前企业会计内控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淡薄,制度流于形式。在某些企业内部,管理层对内控机制认识肤浅,有些甚至根本不懂什么是会计内控机制,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内控机制的贯彻执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制度虽然有,也很全面,但就是难以落到实处,形同虚设,会计内控制度的规定只是挂在墙上的摆设而已,并没有人去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制度来执行。在企业一般人员看来,会计内控制度是企业会计和财务人员的事,和自己毫无关系,也就更难谈什么执行情况了。这种现象在当前的很多企业都很普遍,必须引起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2.规定不完善,缺乏事前控制。有些企业的会计内控机制存在制度缺陷,相关规定和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因为制度的制定没有从企业经营的全局出发,指导思想缺乏连贯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执行中起不到制度应有的作用。内控机制必须结合企业经营状况的实际,把各项管理制度融合到一起,发挥整體效力,而不是单独执行,才能体现这种机制的优越性。另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相关组织系统不完善,对于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估计不足,往往是在出现问题后,才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但已经属于亡羊补牢了,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应该能把风险提前消灭在萌芽之中,通过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做到事前控制。

3.财务控制缺乏力度,检查跟踪不及时。企业会计内控机制本来是一项非常有力的内部监管制度,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些企业的会计工作管理混乱,呆账假账泛滥、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还有些企业缺乏严格的审批制度,账目登记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作为管理人员,在检查这些内容时,往往以偏概全,只是走走形式,并没有深入其中,真正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这些行为造成内控机制作用有限,对于检查人员的敷衍了事,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也是造成内控机制缺乏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4.财会人员素质差导致会计内控机制执行不力。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很大随意性,往往是任人唯亲,这些企业的领导认为管钱就应该用自己人,不考虑这个自己人懂不懂业务,会计素质如何等问题。二是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唯领导马首是瞻,只要能让领导满意,做假账开白条,什么都可以做,这种现象在当前来看非常普遍,因为会计人员某种程度上是为企业领导服务的,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势必要听领导指挥,因为会计人员的去留也是领导说了算,这部分会计人员缺的不是专业素质,而是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三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的财务处理日益复杂化,会计人员如果不加强自身学习,就看不懂新的规定,就不能严格按要求完成工作。

三、企业会计内控机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提高管理层对会计内控机制的认识。对于任何一个部门而言,管理层都是决策主体,企业也不例外,内控机制能否真正贯彻执行,关键还是要看领导重视与否,所以,企业的管理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内控观念,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内控观念,才能对内控机制实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处理。另外,管理层也要身先士卒,给员工做好表率,如果他们能按照内控机制严格执行,下边员工就会重视和严格要求自己。对于会计人员,管理层要敢大胆放权,信任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素质,这样上下一心,企业会计的内控机制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为企业经营发展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2.提高内控机制执行主体的素质。会计是内控机制执行的主体,他们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着内控机制执行效果的好坏。首先,会计人员的挑选一定要以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主,改变以往任人唯亲的不良习惯,把那些真正懂会计业务的人员放到重要岗位上,这是前提。其次,如果会计人员不是专业出身,也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或者自身的努力学习来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员,只要注重学习,都能够适应会计岗位的需要。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加强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教育会计人员要严格依法办事,提高自我约束能力。3.改善内控机制,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会计内控机制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机制的不断改善,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体现。改善内控机制首先要从制度的建立入手,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会计内控机制,这是执行机制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企业要舍得下功夫,找专业人员或向那些在内控机制执行比较好的企业学习,请他们帮助指导,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一套权威的内控机制。其次,要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对内控机制进行不断完善,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制度只有符合客观实际才会有生命力,所以制度的完善也要与时俱进。再次,明确会计内控机制主体的责任和权利,可以通过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来增强对会计的督促检查,检查要严格按章办事,避免流于形式,防止个别领导喜欢一手把持财务的不正常现象,发挥会计内控机制监管作用。内控机制完善了,企业的内控管理也会得到相应加强。

四、结语

发挥企业会计内控机制的作用有利于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可以解决企业内部管理松散、执行不力等问题,也是增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完善的企业会计内控机制必将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平.我国企业会计内控机制的现状和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2]付丽.网络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商业会计.2008(14).

[3]吴新红.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改进.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2).

[4]李启平.期权激励、财务欺诈与监管.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7

一、对电算化会计工作不重视, 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不熟练

会计人员要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把握。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 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 但与实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表现在: (1) 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 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 而青年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 还有待时日。 (2) 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 几年时间, 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 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 所介绍的知识陈旧, 实用性不强, 利用这样的教材进行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 只是拿个证而已。 (3) 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本专业, 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 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具体来讲,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常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与管理知识等。因此, 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 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二、会计处理错误的隐蔽性

在电算化条件下, 会计数据来源于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 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 一旦输入错误的数据, 计算机接受这部分数据并进行自动化处理, 将引发错误的连续性和重复性, 造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信息输出错误, 给投资人、债权人及其关联单位等信息的使用者带来重大损失, 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在手工操作中, 操作人员要进行账证、账账、账表的核对才能报送报表。因此一般非人为性错误比较容易发现并纠正。而计算机操作中, 只有凭证的录入需要核对, 而不再进行账证、账账、账表核对, 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对一些串录或非金额性错误只有在对账时或再次检查时才能发现。因此, 应加强对凭证录入工作的审核, 不仅要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进行核对审核, 而且要在计算机上结合明细账进行审核, 以防串录现象。这就要求财会人员的责任心一定要强, 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认真审核每一笔业务, 核对原始票据, 杜绝串录的发生。

三、财务数据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目前市场上有数百种会计软件, 有些单位还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 各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使用的软件安全性与保密性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使得舞弊者有机可乘;同时, 市面的盗版软件也很多, 建议企业一定要用正版的财会软件,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财务数据稳定。另外, 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 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 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 可以很方便地从外部打开和修改, 特别是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 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针对上述问题应制定相应措施: (1) 定期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 采取应有的病毒防御措施, 定期进行杀毒, 防止病毒入侵。 (2) 禁止财务工作站与互联网相连, 切断病毒入侵系统各种可能的途径, 对数据的输入进行严格管理, 输入数据时, 应经过相关人员的检查, 无病毒后方可输入。 (3) 各级操作人员发生变动时, 除了按照规定做好会计人员交接工作外, 还应对用户登录名称和密码数据文件进行备份, 并防止用户名和密码被盗用。 (4) 禁止用财务计算机浏览无关的网页、打游戏, 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制定一些措施, 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

四、重视账务功能, 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 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 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 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然而, 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功能较强, 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 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 功能不全。另外, 查询功能也不健全, 限制了其管理功能, 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五、理顺工作岗位, 严格权限控制

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岗位应做相应的调整。传统会计制度将会计分工分为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而电算化会计岗位设置应包括电算化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核等, 岗位的设定可结合本单位所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内业务流程和模块的功能, 进行相应的设置, 岗位确定后要明确各岗的职责范围, 建立电算化会计岗位责任制, 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 人人有专责, 办事有要求, 工作有检查。设置岗位时应根据职责分离的原则分配岗位, 如凭证输入与复核不能由同一个人执行, 出纳人员不允许进行系统的操作等等。而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一人担任凭证的输入工作, 这样一旦出现错误, 不容易分清责任。为确保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 防止会计信息被盗、篡改等现象的发生, 要建立权限控制制度。根据实际工作经验, 财务软件应设置三层密码:第一层是开机密码, 第二层是进入系统密码, 第三层是自己权限密码, 目的是防止财务机密外泄和蓄意计算机作案。权限要有监控机制, 除电算化主管外, 其他岗位不得直接打开库文件进行操作, 不得随意删除数据、源程序和库结构, 电算化主管有权监控每个岗的操作内容, 各岗的密码要定期更换, 由电算化主管统一管理。

六、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 随着存储介质的改变, 对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同时, 对会计档案的要领也就有所发展。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 除了打印输出的账、证、表以外, 整个系统开发形成的全套档案资料都属于会计档案的范畴;另外, 对存有会计数据的有关介质也应妥善保管。具体措施如下: (1)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以计算机打印的书面形式保存, 保存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2) 全套会计电算化系统文档视同会计文档保管, 保管期截至该系统停止使用或有重大修改后的3年。 (3) 妥善保管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介质或其他介质。如规定存有会计数据的磁盘应存放在防潮防磁的容器内等。 (4) 科学规定会计档案的有关权限。如规定查询以前年度的会计档案应经有关人员批准等。 (5) 保证会计档案安全与完整的措施。如规定用计算机打印出的账簿应按全文档案的有关规定装订成册等。

会计研究方法问题 篇8

1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在企业日常发展的过程中, 其会计成本核算, 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所在, 同时还是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而在其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其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企业发展中各个部门的各项财政支出, 以便从根本上为企业节约开支, 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今后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此外,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的整体管理, 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在企业发展中大大节省了投资成本及生产资源, 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日常生产中, 只有充分重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才能使其充分的发挥核算作用, 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到最低, 且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的生产利润。由此可见,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面临的问题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不仅关系着企业今后的发展, 同时还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及市场竞争地位的提高。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至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无法顺利的实施。在这些影响因素中,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成本核算的各项费用审核和控制不够严格。

会计成本核算不仅仅要对各项费用进行事前和事中的审核以及管理, 这同时也是一种事后核算。大部分的问题主要还是发生在费用的发生过程中, 各种费用的使用指导和监督缺乏力度, 流于形式, 往往会超出事先已经规定好的范围, 出现脱离定额与计划的差异。在支出过程中还存在有大量的不应该有的超额支出甚至是浪费现象。

在企业成本审核的过程中, 其审核依据是由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等制定, 而不是企业私自制定。然而在实际执行中, 由于无法认识到审核执行的具体依据, 导致执行力度不强, 对企业的具体开支不明确, 直接导致企业成本开支过大, 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模式已无法适应现在的企业管理, 然而在实际管理中, 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多将重心放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上,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成本核算管理, 导致在一些企业的成本核算中, 核算方法落后、管理模式滞后等。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核算, 同时还影响着企业今后的发展及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3)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 方法不够恰当。

在我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多数企业面临着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方法不恰当这一问题。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的不全面、方法的不恰当, 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整体运行, 同时还影响着企业今后的发展及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企业成本核算中, 知识经济应被纳入成本核算中, 然而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 一些企业往往将无形资产纳入成本核算中, 从而直接导致成本核算内容的不完整,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成本核算。

3 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采取的对策

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 不仅能从根本上为企业节省成本, 同时还能完善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在其成本核算提高的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1) 正确理解和界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范围。

在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时, 应该注意的是, 企业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将各种资产和消耗依据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合理的界定, 应提高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 将无形资产核算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各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推进成本会计的系统改革, 加强有关政策和规定的学习与领悟, 正确认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2) 科学全面核算企业成本。

在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时, 一定要注重企业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应将无形资产核算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中, 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要进行完整的成本核算, 首先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分类, 不同分类的无形资产入账方式不同, 将无形资产的价值计入产品成本。在计入过程中, 由于知识资源可重复使用和更新较快的特殊性, 在进行具体摊销时, 要实行弹性摊销期限。其次, 在环境成本核算方面, 将环境成本核算纳入到成本核算的范围中, 根据我国的环境现状, 增加成本核算中反映绿色成本的项目, 促进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保证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在核算中应该确认并判断资本化的环境成本支出, 对不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支出、因为环境污染等受到的罚款和第三方赔偿等进行重点监控。

(3) 选择合适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其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品种法、定额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多重核算方法。在这些核算方法中, 由于核算的对象不同, 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 优缺点也不同。由此, 就需要企业在选择成本核算方法的过程中, 能够结合着企业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以便选用的核算方法能更好的适用于企业成本核算中。此外, 企业在选择核算方法的同时, 还应充分考虑到企业今后的发展目标, 以便在选择时能够本着稳定、统一的态度, 选择成本核算方式。

(4) 注意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可持续性。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成本核算体系作为一个整合的核算体系, 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成本管理, 同时还关系着企业今后的发展, 因而在企业管理者居于核心地位。然而作为一项综合的核算系统, 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它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管理、社会的发展形势、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等各个方面。由此, 就需要在完善的过程中, 除了结合以上各个方面外, 还应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使企业成本核算具有可持续性。

4 总结

综上所述,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能节省企业的成本投入, 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由此, 就需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能够对会计成本核算引以重视, 同时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核算人员的培训, 使其在完善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核算理念。此外, 企业管理人员还应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措施, 并将其充分的落实到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经济利润, 才能更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及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骆剑霞.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14) .

[2]王维颖.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10, (10) .

[3]林霖.企业标准审查: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标准审查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 2010, (6) .

[4]孙立道.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

[5]彭东霞, 殷鸿峰.对成本会计理论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10) .

会计研究方法问题 篇9

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特点

(一) 购买法的特点

购买法是指母公司为了取得对子公司的控制权, 用现金、其他资产、票据以及发行债券或优先股, 甚至一部分普通股, 按商定的购买价格收购对方股份时, 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它是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取得被并企业净资产的一项购买交易, 注重合并完成日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价值。有以下特点:一是实施合并的企业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并承担债务。二是购买成本超过所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记为商誉。三是实施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包括当年本身实现的留存收益和被并企业合并日后所实现的留存收益。

(二) 权益结合法的特点

权益结合法是指母公司为了取得对子公司的控制股权, 完全用自己的普通股去交换对方普通股, 按双方权益的账面价值入账, 这时在会计处理上采用的方法称为权益结合法。它视企业合并为经济资源的联合, 是原有企业所有者风险和利益的联合。权益结合法有如下特点:一是参加合并的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均按账面价值入账, 而不管其公允价值。二是由于企业合并不是购买行为, 不存在购买价格, 也不存在商誉确认及其摊销问题。三是企业合并发生在会计年度的哪一时点, 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的损益要全部包括在合并后的企业。四是参与合并企业的会计方法不一致, 应予以追溯调整, 以保持合并企业会计方法的一致性。同时, 应重新编制前期财务报表。

(三)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比较

1. 两种方法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主要差异

一是企业合并业务的会计处理中是否产生新的计价基础。计价基础即对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是按其账面价值入账, 还是按其公允价值计账。产生不同的计价基础是由于其所依据的会计假设不同:购买法认为被并公司的持续经营受到影响, 该假设已经不适用了, 所以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估价, 按其公允价值入账。权益结合法认为被并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仍然存在, 所有者没有变化, 持续经营的假设仍然适用, 因此不改变计价基础, 按原始的账面价值入账。

二是是否确认购买成本和商誉。购买法下, 将合并视为一项如同购买普通资产一样的购买交易, 因此, 合并方必须确定购买成本作为支付购买价款的依据, 并据此确认反映企业合并的交换价值。购买成本与所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合并后企业的商誉。权益结合法下, 企业合并被视为一种股权的联合, 而不发生购买交易, 自然无购买成本可言, 因此对投资没有反映。同时因为无购买成本, 故权益结合法下不存在商誉。

三是合并前收益及留存收益的处理。在购买法下, 被并企业在合并之前的收益及留存收益作为合并企业购买成本的一部分, 而不纳入合并企业的权益及留存收益;在权益结合法下, 对于被并企业的收益及留存收益不分合并前后均反映在合并后企业的报表中。

四是合并费用的处理。对于在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费用, 在购买法下, 直接费用增加购买成本, 间接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而在权益结合法下, 不管是直接费用还是间接费用一律计入期间费用。

2. 两种方法对合并报表产生的不同影响

因为对于合并业务的会计处理不同, 必然造成据以编制的合并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也不同, 具体从报表的几个要素做以下分析。

一是对资产的不同影响。在一般情况下, 通货膨胀的存在会造成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 同时购买法下的合并商誉通常被确认为无形资产, 这两个方面一并导致了购买法下合并资产总额的增加大于权益结合法。这就揭示了购买法下可通过对各项增值的后期摊销, 人为的控制合并后各期的盈亏状况。

二是对利润的不同影响。由于购买法下将合并日前的收益及留存收益作为购买成本的组成部分, 而权益结合法将这部分收益及留存收益纳入合并企业的报表, 因此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大于购买法, 这就说明权益结合法有人为操纵当期利润的可能, 造成虚假的盈利现象。

三是对净资产回报率的影响。由于上述对资产和利润的不同影响, 必然导致权益结合法下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购买法, 这就是一些上市公司为向外界提供有利信息而利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合并的动机所在。

3. 两种方法下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差异

一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购买法根据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入合并报表, 提供了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信息, 便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使决策的相关性大大提高。

二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市场不完善、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确切计量时, 权益结合法贯彻持续经营的假设, 使用历史成本反映合并后的主体信息,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而在购买法下, 由于使用公允价值, 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诸如商誉的准备账户, 给人为的调节利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三是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是指两个或几个信息之间关系的特征, 对于购买法所编制的合并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在科学确定公允价值的前提下, 合并信息与按市价取得资产和产生负债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是一致的, 这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 但同时新的计价基础使得它与合并前的会计数据的比较变得困难;权益结合法则由于未改变计价基础而有利于会计报表前后期的比较, 但对于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则变得困难。

四是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购买法下由于公允价值和购买成本的确定及分摊均需花费较高的代价, 所以购买法的信息成本较高。

二、我国企业合并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一) 根据国情, 在大方向上以购买法为主导

从理论上看,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是企业对合并中出现的不同情况而采用的不同处理方法, 各有一定的合理性, 都有其存在的经济业务基础, 其选择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随着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布禁止使用已流行多年的权益结合法, 表明权益结合法的禁用或废除已是一种国际趋势。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 在大方向上必须明确以购买法为主导。

(二) 不应立即取消权益结合法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决定了目前购买法应用的局限性, 因此在一定时期权益结合法在中国有合理存在的空间, 我国合并会计规范不应立即取消权益结合法。实际上, 在中国当企业采用换股合并时, 难以采用购买法, 而更适宜于权益结合法。这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 评估业务还不发达, 若采用购买法, 在换股合并时很难取得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权益集合法按账面价值计量, 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经济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有形资产所占比例较大, 审计处于发展阶段, 存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 短期内不适宜全部采用难度较大的购买法。

(三) 中国必须严格限制权益结合法使用条件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较大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所以许多上市公司大多偏好于确认较高的会计利润, 其目的在于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发行, 获得配股资格或防止亏损摘牌等。因此, 中国必须严格限制权益结合法使用条件。笔者认为, 我国合并会计方法应该是整体上以购买法为主导, 目前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 但必须严格限制权益结合法使用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在条件比较具备的情况下, 再取消权益结合法, 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购买法作为企业合并唯一的会计处理方法。

摘要:我国企业合并后会计处理方法应在大方向上以购买法为主导, 不立即取消权益结合法, 严格限制权益结合法使用条件。

关键词:企业合并,购买法,权益结合法,选择

参考文献

[1]范晓军, 等.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反思与规范[J].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6 (6) .

会计研究方法问题 篇10

一、会计成本核算的意义

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会计成本核算关系着企业的资源能否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会计核算问题就是企业的内部财务问题, 财务问题关系的不仅仅是企业的资金走向, 也关系着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的建设。我国的社会状况要求全面发展各项经济产业, 并能够使各个产业在第一时间回报社会, 为了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企业需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极力将企业的收益取之社会也用之社会, 从而为社会上的资源优化尽一份力量。企业在实现资源优化的过程中, 需要在生产以及各个环节都做到节约, 要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负责, 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就被突显出来。有了会计的严格把关, 其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于生产当中的各项资源都能够进行合理的监控, 使生产过程当中不存在浪费的现象。会计成本核算从根本上杜绝了资源的浪费, 也从根源上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以及物质资源, 为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增添了重要的力量。而企业所进行的资源优化配置, 能够使企业的整体管理结构更加优化, 使其在社会发展当中, 具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当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众多企业逐渐得到发展的空间, 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意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企业忽略了财务问题, 其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当中自然会存在各式的问题。

1.会计成本核算缺乏费用审核力度

现今状态下的会计核算问题主要是对于资金的审核问题, 企业给予会计的权利往往被局限在对各项工程的预算以及资金的支出方面。而对于项目过程当中对于资金的把握就不在会计的核算范围之内了。该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会计在核算的过程中会忽视掉项目进程当中所进行的花费, 也会使会计在项目进程当中所用掉的资金无法得到掌控。企业的花费会计对其不清楚, 只是凭借后期上报的单据进行成本核算, 这难免会出现各种财务漏洞, 为企业带来损失。会计的职能就是对各项财务拨款的监督, 其对于各个项目上的财务支出都应该严格的管理。企业的会计人员缺乏了监督的意识, 在企业的各项生产成本当中就会造成胡乱花费的现象。会计部门得不到对于财政的监督权力, 企业的会计部门只能名存实亡。

2.会计成本核算方法陈旧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的老旧主要的责任在于企业与会计人员双方。首先会计人员在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方面做的不够。新时代的人们总是喜欢在工作之外享乐而不是充实自己。工作当中已经总是在重复旧知识的练习, 而工作之后又不接触新的知识, 使自身在专业领域方面严重落伍, 没有接触新的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本身的学习能力不足, 使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不了。企业在对于会计人员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 使其在工作当中无法继续学习国际间不断更新的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核算方法。长时期的只顾工作而不丰富专业知识, 使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已经在知识方面严重落后。企业在对新的会计核算方法方面也没有关注度, 致使无法及时通知企业当中的会计人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企业在会计人员进修方面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安排, 总之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培养不够以及会计人员本身对于会计知识的欠缺导致了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的老旧, 而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老旧使企业在核算成本的过程中数据可能会不准确, 或者会计的工作效率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节奏, 从而造成企业的财务管理滞后性, 企业的资金分配也会延后, 耽误到企业的各项项目开展。

3.会计成本核算缺乏监督管理

企业在会计核算的问题上不仅仅是会计本身对于财务支出的力度不够, 企业对于会计部门的监督力度也是有所欠缺的。在企业当中, 会计作为企业的财政大臣, 掌握着企业各个项目的资金和账目, 企业对其的重视程度自然是非常大的。这就造成会计人员本身的思想素质发生变化。在其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当中如果动了歪心思, 那么企业必然会损失掉大量的资金。企业除了对于会计部门要重视以外, 还要重视对其进行的监督管理。企业缺乏监督管理部门的建设, 从而使会计在拨款的过程当中也过于随意。现今的社会风气提倡要节俭, 避免铺张浪费。企业在洽谈生意的过程中难免会吃吃喝喝,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企业间应该顺应社会号召, 杜绝该风气的盛行。会计的监督部门在这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利用职权的便利大吃大喝, 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金也同时亵渎了企业的整体文化内涵。企业的各项铺张浪费将企业的成本提升,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的竞争力严重下降。

4.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

企业当中多进行的会计成本核算所涵盖的内容并不能完全将企业的所有成本都核算到一起, 使会计所核算出来的成本数据并不具有代表性, 其所核算出来的内容不是企业的真正成本, 会计自然对于企业的资金就没有办法好好的进行掌控, 对于资金的合理分配也会有所欠缺, 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整体运行都受到阻碍。

三、企业会计成核算问题的解决方法

1.加大对会计成本核算的审核力度

要想改变会计审核力度的现状, 企业要对会计部门的职权给予足够的重视, 使其在进行会计工作当中进行各项监督。在其进行的审核工作当中, 会计人员要严格把关, 审核各项申请款项的资料, 务必保证单据的真实有效性。会计人员也要付出辛苦, 及时下到市场当中调研基本材料的实际价格, 及时更新材料价格的单据, 保证在审核各项支出单据的过程当中, 其数据的真实性。对于资金的支出要严格把关, 杜绝资源的浪费现象, 务必保证通过严格的会计成本核算来帮助企业进行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 将企业的各项资源都能够无尽其用。企业加大会计成本核算的力度也能够保证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结构更加优化。在资金能够及时补充到各个项目当中的情况下, 企业的下属公司就能够更加配合企业的工作和管理。会计成本核算力度增加, 确切的帮助企业节省更多资源, 使企业的生产成本等都得到降低,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得到更大的帮助。

2.更新会计成本核算的核算方法

企业在更新会计成本的核算方法方面, 首先要引进优秀的核算方法, 并借鉴其它企业的有效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学习其中有用的部分, 并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系统的借鉴。企业还要在对会计人员的培养方面多下工夫, 保证能够及时关注国际间更新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及时为会计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 使其能够快速的更新自身的专业技能, 从而将企业间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更新。在对于会计人员的招聘当中, 企业也要招聘专业素质过硬的员工, 在其思想方面要懂得与时俱进, 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 聘请这样的员工来到企业不仅能够使企业间的会计知识随时得到进步, 还能带动企业学习的正风气。企业还要定时聘请优秀的会计核算人员来公司为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实践讲解, 帮助其在工作期间也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企业间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的更新能够帮助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期间效率得到提高, 利用新的核算方法使会计所核算出来的数据更加准确, 在进行资金拨款时也更加及时, 帮助企业及时抓住市场上的项目机会, 在资金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3.建立健全的会计成本核算监督体系

健全的会计成本核算监督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更正良好的企业风气。在建立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的监督部门的过程中, 企业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养, 为其树立其严格的监督意识, 在其工作当中也应该鼓励其用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处理各项监督问题。企业当中无论是谁进行了不该有的铺张浪费现象, 浪费了企业的各项资源, 从而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 会计监督人员都应该对其予以惩罚和批评。健全的会计成本核算监督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避免浪费, 从而守住企业的各种资源, 将其运用到企业需要资金的地方, 能够帮助企业减少资金缺乏的现象。企业的会计成本监督体系也能够迎合良好的社会风气, 依据国家提倡的各项制度进行企业的发展, 为企业谋得政策上的支持和肯定。

4.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于会计核算内容的确定, 保证会计人员所核算的内容能够涵盖所有的项目, 对于企业整体的资源进行核算, 才能使会计成本核算的结果能够充分代表企业的成本, 使企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受到核算问题的影响。企业应当随着经济的发展, 重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使企业的知识经济也被涵盖到企业的成本核算当中, 当企业的无形资产也能通过会计成本核算的方式被合理有效的进行分配, 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竞争当中就更加强盛, 其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更加顺畅。

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从整体上来讲, 占据了企业管理运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企业加大对于会计成本核算的监管力度, 就是在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优化, 使整个企业在管理结构上得到改善, 企业在管理运行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当中都强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 企业在竞争当中自然会取得胜利。企业在面对市场上未知的各种风险当中也能以更好的姿态去应对。

四、结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会计成本的核算, 从会计成本核算的角度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为企业提高更多的经济效益, 从成本方面来为企业节省更多的资源, 使其在各项生产当中都能讲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企业通过对于会计人员的培养来加强对于成本的核算, 不断更新的核算方法使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逐步得到提升, 使企业在经济上保障了自身的利益, 其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具有更强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谢辉.试析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核算问题[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01 (09) :59-61.

[2]窦淑红.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2, 05 (10) :127-128.

[3]蔡丽霞.关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03 (09) :249.

[4]王军.探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08 (14) :224-225.

[5]于朝咏.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15, 11 (23) :174-175.

上一篇:选择活动主题下一篇:一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