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问题会计研究

2024-06-12

通货膨胀问题会计研究(精选九篇)

通货膨胀问题会计研究 篇1

通货膨胀会计的意义在于, 在社会背景为经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以及在原历史成本的基础上, 通过调整使用物价指数和现行成本数据等指标, 来达到对会计成本加以调整的目的, 以此来减少物价上涨等非经济因素对会计报表造成的影响。或是通过在传统会计处理的基础上, 改变某些原则方法和其他因素, 得出一种新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使得这种会计处理信息能更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影响

通货膨胀无论是对经济社会来说, 还是对企业的财务处来说, 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条件下, 便会使纸币贬值, 大大的损失了货币的购买力, 因而使得实物资产相对升值。这样的情况对一个企业来说, 遇到通货膨胀时期, 企业内所有的实物性资产及其负债价就会上升, 但是货币性资产及其负债价值就会相应下降。

2.促进技术进步是能抵御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 因为技术的进步有效地降低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产品的实际价值。所以, 即使是在面对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情况下, 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损失, 这便是企业积极追求技术创新的好处。

3.由于在通货膨胀的时期, 基使用传统会计成本计量方法会造成许多数据的严重错估, 会造成企业资本被蚕食的后果。这不是危言耸听, 将企业资产低估, 实际费用摊销低估, 却又将收益高估, 这其中不存在的差价利润, 足以影响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削弱了该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能力以及业务拓展能力。

三、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选择

应对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调控政, 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 找出其中能真实影响通货膨胀会计实施的部分。以便建立一个健全、合理、有效且适用性强的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只有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 通货膨胀会计才能依次实施。但是, 在我国目前, 权威的会计准则中并没有相关的明确规定。只是, 有相关的规定, 若中国企业成立的境外, 对于子公司报回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于2007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有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处理的权利。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定, 一方面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认为不具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条件和机会, 再加上政府具有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市场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所以, 进而也不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处理条款。第二方面, 中国的政治经济被认为是发展不均衡的, 即使制定了通货膨胀会计相关的发展并规定, 也无法获得权威的国家政策法规上的认同和支持。而且, 在中国, 各个地域的物涨幅不同, 通货膨胀水平的差异较大, 若说要在全国范围内, 平均通货膨胀中选取一个参数, 作为实施通货膨胀会计的代表参数也不太现实。当前我国要想实施通货膨胀会计, 其背景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必须以更小心谨慎的态度, 来进行选择通货膨胀会计模式方法并进行实施。为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在如今市场经济出现持续且严重的通货膨胀的背景下, 更应该抓紧通货膨胀会计尽快实施。

四、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构建

在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复杂环境下, 应持有更加小心谨慎的态度, 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选择及实施, 都要先经过对各种适用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数据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能够保证宏观经济条件、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 对我国的通货膨胀, 参考我国国内实施通货膨胀会计, 应当适应的各项政治经济的实际环境, 并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后综合各方面考虑, 最后再合理抉择。更应注意的还有以下问题。

(一) 谨慎性且有限度地修正

对历史成本计价方法, 应当遵循谨慎性的原则, 来有限度的修正。为了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生产价值, 以便指导企业的决策者的决策更加科学化, 合理化, 通货膨胀会计会坚持在历史成本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只有更加注重谨慎性, 才能较为顺利的进行会计理论及原则上的创新。谨慎地对其进行改革的好处就是能最大程度上降低, 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模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提高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只有利用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原则。国家关于企业管理、会计处理上的政策法规才会更加健全。

(二) 根据特点选择会计模式

即使所有的企业都多多少少地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但是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情况下, 也会因为各个行业, 不同的企业参与市场的行为、作用以及参与度的不同, 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为了尽量降低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企业应学会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 并且合理地选择会计模式, 那么在实施通货膨胀会计时, 就能达到以最大限度地消除通货膨胀的目标, 减少对企业财务及经营管理的影响, 保证企业经营的有效性。然而, 对于不同的企业也会有多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对一个大型的企业来说, 要想彻底修正会计信息处理的误差, 则需要选择相对全面的会计模式。再比如对于某些特殊的大型跨国公司来说, 能够尝试采用企业会计、合并会计相分离的方法。对于小型企业, 只要选用适当的方法, 再对会计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补充说明即可。

摘要:在中国, 随着经济实体的物价上涨, 造成了通货膨胀加剧的现象。就连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传统会计方法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倍受群众关注的通货膨胀会计应运而生, 因此维护了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价,通货膨胀,会计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时期会计问题研究 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计量;成本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184-02

一、通货膨胀时期会计计量问题

在通货膨胀时期,按最初取得时的成本记录的资产价值很少能反映其现行(较高)价值。低估资产价值,又会导致低估费用和高估收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计量上的不准确会干扰以下各项工作:以未调整的历史时间序列资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预测;针对实际计量结果编制的预算;业绩数据中不能剔除通货膨胀所产生的不可控的影响。高估盈利进而会导致:纳税额成比例增加;股东要求发放更多的股利;职工要求更高的工资;东道国政府采取不利于公司的行动(如征收超额利润税)。如果一家公司将其所有高估的收益都分配掉(以增加纳税、多发股利、提高工资以及类似的形式),那么它将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去重置那些价格已经上升的个别资产,如存货、厂房、设备等。如果没有将公司财务报表的数据根据货币单位购买力的变化进行调整,也会使财务报表使用者难以理解和比较不同公司的经营业绩报告。在通货膨胀时期,收入是用较低的货币单位购买力来计量的,而相关的费用却采用相对较高的货币单位购买力来计量。之所以采用较高的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来计量费用,通常是由于这些消耗的资源是在货币购买力比较高时购人的。从以现时购买力为计量基础的收入中,减去以历史购买力为计量基础的费用,会得出一个计量不正确的收益。传统的会计处理程序还忽视了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持有现金所导致的购买力损益。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这将进一步削弱公司经营成果的可比性。

二、目前世界上可供选择的通货膨胀会计计量模式

1.历史成本的名义购买力货币计量模式。该计量模式是现行的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它既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也不考虑被计量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因而不能反映物价变动的信息。适用于不存在通货膨胀状况的经济体中,如计划经济体制中或轻微通货膨胀条件下。

2.历史成本的整理不变购买力货币计量模式。该模式又叫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它仍然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而计量单位改用购买力相等的货币单位,目的在于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因此,日常会计处理与现行会计模式的处理方法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按传统方法处理经济业务和编制财务报表以后,还要按一般物价指数调整财务报表项目,用稳定价值货币单位重新编制会计报表,以反映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

3.现时成本的名义购买力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模式是以现时成本为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目的是消除与企业有关的特定物价水平的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在此模式下,资产和费用都用现时成本表示,以现时成本与现时收入相配比,得出净收益。

4.现时成本的不变购买力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模式是历史成本的不变购买力货币计量模式与现时成本的名义购买力货币计量模式相结合的产物。前者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后者消除特定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而这两种物价变动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从理论上看,将上述两种会计模式相结合得到现时成本稳定价值货币会计模式,能够解决物价变动带来的会计问题,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符合资本保全的要求。但该式要在以现时成本编制会计报表后,再以稳定价值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调整,因而工作量大,实务操作难度高,成本也很高。

三、我国通货膨胀时期会计问题研究

1.通货膨胀下的企业会计决策。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企业会计工作必然要做出适度调整,尽力消除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关系人员决策服务。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采用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全面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从全面看,只能根据国际上常见的做法,在《制度》允许范围内,考虑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在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法规、政策的指导下,采用物价指数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或汇率调整法等方法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重估,作为每年调整的基数;二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使其与实际消耗的价值水平相当,减少因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损失;三是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指数调整法或每月以最后时期进价作为重置成本重新计价和进行耗用核算,以尽量避免库存损失;四是对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商标等无形资产实行限期摊销;五是对某些价格变动剧激的重要资产,按重估价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作为抵避险基金。

2.规范企业交易结算制度。企业交易中介结算体制不仅减少了企业货币资金的拥有,还减少了企业通过衍生机制去扩大投资,制造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在现行的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下,企业之间交易支付的主动权掌握在付款人即债务人企业手里,债务人企业以运用货币的延期支付手段,不去积极支付所欠债权人企业的资金,形成债务链,而将应支付的货币资金去扩大投资,弥补投资资金的不足。企业之间的债务衍生机制是企业得以将本是用作生产周转用的货币资金用来投资用,是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条件。在企业交易中介结算体制下,这个条件也不存在了。企业交易中介结算体制消除了企业债务链产生的基础,使企业之间不能产生相互资金拖欠现象。在企业交易中介结算体制下,企业之间的两两交易支付变成了企业与国家中介机构之间的相互抵消方式的交易结算。企业购买各种生产资料应支付的货币资金,国家中介结算机构已从企业出售产品的销售收入应回笼的货币资金中扣除,连国家税收都扣除了,企业不可能再去拖欠其他企业的资金,也不可能打算把回笼的生产资金转作其他用途。

3.通货膨胀对会计报表的影响。通货膨胀下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低估了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第二,没有反映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变动损失和货币性负债的购买力变动收益。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固定金额的货币性资产所代表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会直接减少,从而产生货币购买力损失;相反用贬值的货币偿还原欠的相同金额的负债,会产生货币购买力收益。第三,高估收益。虽然历史成本原则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但由于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此时成本并未真正得到回收,结果必然高估企业收益。企业运用物价变动会计的方法,可以有助于企业正确依据自身财务成果的形成,组织好财务成果分配。当物价普遍上涨时,按历史成本入账的所耗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现时价值,低估的资产价值又会导致低估费用,高估利润。按照这种虚计的利润进行分配,所分配的也不再是收益,而是部分或全部资本。由此,企业的资本因物价变动受到了侵蚀,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去重置那些市价已经上涨的所耗资产,如存货、机器设备等,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经营能力,损害了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反之,当物价普遍下降时,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现时价值,导致了多计费用,少计收益。此时,股利分派必然减少,这实际上是将应该分配的一部分股利和上缴的税金转化为企业资本,增加企业实力的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利益。

通货膨胀下的会计处理问题 篇3

一、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传统会计是建立在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和币值不变假定及取得资产和存货以历史成本 (原始成本) 计价的原则等基础之上的。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 动摇了这两大基础。具体地讲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货膨胀动摇了币值不变假定。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也是会计计量与记录的尺度, 它能对衡量财产、物资和劳务在实物计量单位下能用货币进行统一计量, 能总括地反映会计实体所属各项资产、欠债、收入和费用的基本情况。故以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并非偶然, 它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假定以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的同时, 还要求货币本身的价值不变。否则, 会计实体把不同会计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和形成的资产及负债加以合并, 就出现了计算口径不一致, 从而损害了会计记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不同期间会计资料的可比基础。本来这一设定就有缺陷——没有政策货币的时间价值;加之通货膨胀, 比值不变假定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该假定作为传统会计建立的基础已被动摇。

(二) 通货膨胀对原始成本计价基础的冲击。

原始成本计价, 指凡取得的资产及基本经营过程中的耗用, 在会计上一概以原始成本计价。由于通货膨胀, 经过一定时期后, 资产的原始成本往往与市价发生较大的出入。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历史成本原则, 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资产和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它的现行价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现有资产的实有价值。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损害, 会计资料的纵向比较也失去意义。

(三) 通货膨胀对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和配比原则的冲击。

通货膨胀下会相对低估资产, 少计成本、高估收益。传统会计对资产的计量是按原始成本入账的。这样, 传统会计的利润计算方法是:利润等于现时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资产、存货的原始成本。由于通货膨胀使历史成本低于重置成本, 所以计入产品销售成本中的折旧费和材料等成本偏低, 利润虚假。把这些利润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就无异对企业进行自我清算, 其结果是用企业的资产来支付未实现的税金和利润, 增加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虚假的利润引起了企业实际的货币支出, 减少企业的现金注入量, 会使企业经营资金紧缺, 企业发展没有后劲, 长此下去后使企业的生产萎缩。

(四) 通货膨胀使会计报表失去应有的作用。

编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以便向企业主要部门、财政、银行税务、投资者等提供其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会计报表衡量和判断企业的发展潜力、偿债能力以及财产的安全完整程度。而通货膨胀的存在, 使按历史成本编制的报表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而且还会扭曲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导致失误的决策。

二、通货膨胀下传统会计的出路

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动摇了传统会计建立的基础。因此, 适时地进行会计政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我们的会计政策应与其他经济体制改革一样, 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能适合中国实际情况, 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另一种是根本不用花太大的气力, 直接照搬西方的物价变动会计以为我用。这答案当然是前者者, 这是因为照搬西方的那一套虽省时省力, 但我国目前缺少使用的条件和基础, 这有多种原因, 最主要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运用物价变动会计, 缺乏一个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客观依据。

在美国, 有联邦政府按月公布的城市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和每年的一般物价指数;巴西也有类似的资料。但在我国, 目前仅有零售物价指数, 如果仅以零售物价指数作为物价水平变动的依据, 而不顾虑物价变动幅度更大的生产资料市场的变动就会降低会计资料的客观性和相关性, 加之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尚未完全放开, 目前仍采用多轨制, 其价格变动幅度及比例更无法确定, 因此, 上面提及的客观依据, 在当前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的。

(二) 目前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还不够普及以及我国财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理论素质偏低。

如果采用物价变动会计, 一定会加大财会人员的工作量, 甚至使他们觉得难以胜任工作, 难以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即便不是这样, 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也难以使信息使用者接受、了解。

(三) 政策开放以来, 每年都出现财政赤字, 而且有逐年递增的势头。

如果没有物价变动会计, 对企业来说, 就要在成本中顾虑物价变动因素, 这样势必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 销售成本增加, 销售利润减少。而对国家目前财力来说, 是难以承受的。也就是说, 目前的财力状况, 财政政策是不允许企业采用物价变动会计, 进而减少对国家的利税上交的。

(四) 资产评估在我国刚刚起步。

一些技术方法还有待完善, 重估的速度和质量也难以起到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的需要。

通过以上论述, 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实行西方的通货膨胀 (或物价变动) 会计是不可能的, 抛开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采用重置成本计价, 也是行不通的。但是通货膨胀及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却是客观存在、不容否认的。这就要会计核算时予以确认、反映。

三、通货膨胀下传统会计应采用的方法

传统会计具有反映职能, 要反映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因此, 目前应采用一定的方法, 尽可能地减少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的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分阶段、分步骤地在企业内部采用一系列应急措施, 循序地、逐步地过渡, 最终实行物价变动会计则是必然的。目前宜采用一些调整措施, 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在以前直线法的折旧率下, 再增加一个物价变动指数, 来调整折旧率。对存货则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其他一些调整措施。对货币性项目的损益也应予调整。使资产的物价尽可能地同重置成本相一致, 以减少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具体方法如下:

(一) 固定资产折旧费。

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因各种原因发生耗损, 而转移的产品成本中去的价值。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劳动资料, 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同时它具有价值大、能多次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 循环周期长, 一次投资, 多次收回等特点。在通货膨胀下, 目前仍然按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 (原始价值) 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 这样经过若干个经营周期, 直到固定资产报废时, 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收回的折旧基金, 虽然等于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但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相当于原始价值的1.6—2倍。就是说, 采用目前的折旧方法, 计提的折旧基金, 到期根本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加之, 固定资产对通货膨胀的反映, 不象存货那样敏感。因此,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 就必须使固定资产的更新和补偿价值发生困难, 如果在会计处理上不作调整, 将势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以固定资产为例, 假定某项固定资产原值10000元, 预计使用5年, 不考虑残值和清理费用, 在现行会计制度下:

年折旧款=10000÷5=2000元

如果每年通货膨胀率为10%, 则历年折旧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 如果不存在通货膨胀, 在固定资产报废时, 累计折旧基金正好能实现固定资产的更新。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 原来1万的固定资产报废时, 其重置价值已是1.6万元, 这就必然要影响固定资产的更新, 出现“会计上的正常再生产而实质上的萎缩再生产”的局面。这种萎缩达到一定程度, 就要迫使企业缩小生产规模, 以致被迫停产。

因此, 在通货膨胀下, 我们必须对折旧费用要素的核算采取相应的会计对策。其原则是既要满足固定资产的补偿更新需要, 又要避免在目前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大动手术。据这一原则, 我们试提如下两种想法。

第一步:在国家尚未公布生产资料物价指数之前, 各行业主管部门统计本行业的生产资料物价指数, 报请财政部门批准 (当然以不改过大影响财政收入为限) , 用以调整当年的折旧额。其公式是:

实际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帐后折旧率×行业物价指数

第二步:根据国家公布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调整折旧额。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商品经济新秩序必将进一步确立, 国家计划统计不仅重视诸如产值、成本等原始资料, 而且还将建立起诸如利率、物价指数等第二套指标体系, 并使之标准化, 规范化。那时, 不仅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物价指数, 而且还有分类物价指数, 届时用以调整折旧额, 将是非常方便的。

(二) 存货成本。

存货是企业一项举足轻重的项目, 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存货数量及价值的正确估算, 直接关系到企业收益的确定。由于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期初存货+本期购货-期末存货=销售成本。在此, 期初、期末存货的成本=期初、期末存货的数量×单位购入价格。在目前发生通货膨胀, 不同时期购入材料的价格是不相同的。如用现在先进先出法及其他一些平均法, 则势必违反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造成利润虚增。同时, 取得的收入用于补偿存货成本的部分, 难以购得同样数量的存货。因此, 在通货膨胀下, 需要对存货成本进行调整。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对那些财会人员素质偏低, 且购入的存货种类不多, 且能分清购入批次的企业, 直接采用后进先出法来计算销售成本, 这种方法计算简单, 帐表一致。

第二:对那些购入存货种类较多, 且不能分清购入批次的, 则要采用物价变动指数进行调整上一个会计期末的。如果企业在本年度内取得的收入, 发生的费用等项目, 如在年度内是均匀的, 则可采用平均物价指数进行调整, 具体计算公式:调整后的金额=应调整项目金额×本年年末物价指数/本年度平均物价指数。

上述的第二种调整, 应在期末的“利润表”中成其“附注”中加以说明。

(三) 货币性项目的损益。

货币性项目包括货币性资产及货币性负债。前者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现金及其他固定金额的债权。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公债、长期债务投资等。后置是指固定金额的债务, 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利息等。其共同点是:无论是货币购买力变动情况如何, 其帐面价位固定不变。在通货膨胀时, 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 会因物价上涨而丧失原有的购买力, 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损失。反之, 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负债, 则可为企业带来货币性购买力收益。二者的差额, 即为货币购买力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对此在会计上也需要进行调整。具体调整方法是:货币购买力变动损失 (收益) =期初货币性资产 (负债) ×一般物价指数业务发生时的物价指数+ (-) 1

对上述调整项目, 要在“奖金平衡表”和“利润表”的附注中加以说明。其中, 出现损失用“-”, 反之用“+”。通过以上的几种调整方法, 只要运用得当, 定会把通货膨胀为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王松年, 薜文君.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 1999 (7) .

[2]刘峰, 李少波.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 2000 (6) .

[3]冯淑萍.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 1999 (1) .

[4]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 1999 (5) .

[5]汤云为, 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浅谈通货膨胀会计 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对策

通货膨胀本身并不是一个会计问题,但是会计信息系统总是建立运行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当中,不同的经济环境给会计信息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因而,通货膨胀将给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如何再已有的通货膨胀会计计量模式下选择适合我国经济状况的计量模式,已成为我国会计界研究的焦点。

一、通货哪胀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通货移胀冲击着历史成本原则

所谓历史成本。指企业在取得资产时实际付出现金等价物。按照历史成本原则,企业的资产应按取得时的成本计价,资产一经入帐,就不再考虑市价的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表现为历史性的数据,而成为历史成本,在币值稳定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数据易取得和验证,能够真实地记录和摘述客观事物,提供的信息符合决策的客观性原则,所以,一直为会计实务所采用。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仍以历史成本作为依据来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则只能反映历史财务状况,而不能反映近期或目前的财务状况,以历史成本计算的成本和费用,只能在存货和固定资产购买时所垫支的情况,而不能保证现实实物的更新,企业按历史成本计量原则编制的财务报表,难以满足各相关利益集团的需要,有待进行改革。

2.通货膨胀妨碍了会计目标的实现

企业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目标则是向企业自身、外部利益集团或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提供各种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传统会计的基础受到冲击,因而它所产生的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如果以不可靠的信息为依据进行决策, 必将导致决策失误, 也就是说, 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 会计信息丧失了其决策的相关性。可见, 通货膨胀严重妨碍着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1.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也称一般购买力会计。它是指在传统会计模式的基础上,用币值固定、购买力相等的货币单位取代传统会计中的名义货币单位,重新编制会计报表,以使不同时期的会计数据能以按照相等购买力的货币单位加以比较的一种调整方法。它包括以下三个程序:

(1)将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区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由于物价变动企业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在增加或丧失—部分购买力,形成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溢,而非货币性项目虽不会因物价变动而发生购买力损益,但其价值却会因物价的变动有所升降,因而应按一般物价指数予以调整。调整前后的差额则为企业的持有损溢,一般可作为资本项目的调整额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也可以作为当地损溢反映在损溢表中。

(2)计算本期发生的货币性项目上的购买力损益。其计算方法有二;一是分别计算货币货市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的购买力损溢,然后再把二者相抵,确定购买力净损溢;二是先将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余额相抵,求得货币性项目的净额,然后按净额计算购买力损溢。

(3)按—般物价指数将会计报表中非货币性项目的名义货币额调整为不变币值的货币额。进行此项调整时,最重要的问题是采用哪一时期的购买力货币单位作为不变币值货币单位。不变币值货币单位的确定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按年末物价指数确定年末货币单位;另一种是按年均物价指数确定年均货币单位。其中,前—种做法适用于调整反映企业年末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后一种做法适用于调整企业的损溢表。

2.现时成本会计

(1)调整资产负债表项目。货币性项目无须调整.而非货币性项目的金额来源于相应的现时重置成本资料。

(2)调整损溢表项目。除折旧费外,其他项目无须调整。折旧费应按第一步中所确定的相应固定资产的现时完全重置成本的平均余额计算。

(3)确定资产持有利得。资产持有利得包括未实现的资产持有利得和已实现的资产持有利得。

(4)编制现时成本计量基础下的财务报表。

3.变现价值会计

变现价值会计是指以资产的现时售价或变现价值計价为基础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前面所述的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以及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等,都是使用投入价值作为资产计价的基础,它们所使用的均是资产的购进价格,它们之间的区别仅是购进时点的不同。而变现价值会计所使用的计价基础则是现时售价或变现价值,现时销售价格可以分为清算价格和正常销售价格。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一般使用正常销售价格。变现价值会计程序与历史成本会计程序基本上是相同的,仅是在年末调整期初、期末资产账户的差额,也即资产置存收益。由于变现价值会计是距离目前会计实务和公认会计原则最远、争议最大,反对者最多的—种会计改革方案,至今未得到西方国家政府和专业会计机构的支持和赞同。

三、我国通货膨胀会计的对策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控制和消除通货膨胀还需要—个过程,但是,因此而忽视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行的。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健全,有关法规还不配套,还不具备以通货膨胀会计的某种模式取代传统会计的条件。因此,目前可行的对策主要有两个:

1.允许企业采用某些会计方法,实现部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其方法有: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无形资产实行限期摊销法,资本实行保持准备制度等。

2.运用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编制补充财务报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性,以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各利害关系集团以及国家宏观调控部门进行决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裴小平:浅谈通货膨胀会计[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年02期

通货膨胀对我国会计核算的影响研究 篇5

针对于上述的两大现象的出现, 对于企业方面来说, 本文是针对于会计核算这方面的所受到影响, 就对于在通货膨胀下的企业核算方面的影响的看法有如下几条:

一、什么是企业中的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就是一种针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的走向, 资金的来源, 资金的流向等一系列的方面的进行的账务统计的运算, 对于会计核算来说, 大致可以分为七种方法, 来对会计对象实行监管和监督, 这七个方法分别为设计会计科目,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会计报表, 这七个方法的具体体现, 对于会计核算这个领域来说, 无疑是快捷有效的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和合理运用在企业当中, 来使得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原始数据能够更加妥善的进行整合, 这样对于企业来说, 还能大大节约人力物力, 在保证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 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投身于其他的工作之中, 保证了企业的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企业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影响

就一个企业而言, 会计核算相当于一个企业的经济命脉的核心, 在这个领域内, 包含着对于企业投资项目上的预算, 企业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估计, 企业员工工资方面的分发, 企业中项目的资金核算等等一系列的内容, 在这样的环节下, 企业核算的地位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企业发展的前景来说, 把企业核算这样一个重要的部门放在发展纲领的首要位置, 就会使得企业的发展在经济链上不会受到影响, 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 不会走向其他的偏路。并且在企业中, 由于过多的经济上面的原始数据的快速积累, 往往就会使得运用传统的核算办法, 就不会很快的完成任务, 从而造成了工作量的越来越多和未整理的数据的逐渐累积, 使得在一定程度上面, 企业的经济评估中受到影响, 但是当会计核算这项新的形式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之后, 不仅在人员的工作量上面能够看到明显的锐减, 还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资金, 减少了不必要资金的使用, 同时还可以对进行账务核算的人员进行一个消减, 保证了用最少的成本和最少的人员完成最快的最具有质量的工作, 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三、通货膨胀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

就企业发展而言, 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危害了, 因为通货膨胀就意味着货币的贬值, 再多的钱都不会买来够企业正常运转的原材料了, 就拿钢铁企业来说, 在经济正常的时候, 往往炼铁所需要的原材料, 例如煤炭, 矿石等物资上面都会相对于来说很便宜, 往往炼成一吨钢材所需要的资金成本, 仅仅只是需要几千元, 而在通货膨胀的时期, 这几千块钱的投入, 往往就只会买到炼钢所需要的原材料的其中一种, 要么是煤炭, 要么是矿石, 在这种情况下, 一吨钢材的成本往往可能就会向上番二倍或者是三倍, 更有甚者往往可能是四倍到五倍不等, 这就大大增加了钢铁企业的成本投入, 使得就算把这样的一吨钢材卖出去了, 所能够或得到的利润也会寥寥无几, 从而导致企业的资金运转上出现问题。并且由于通货膨胀, 货币变得是越来越不值钱, 譬如像是食品, 药品这样的物品的需求量不会有所改变, 但是在这种体制下的经济, 对于人民来说, 往往工资不会上涨的幅度那么大, 从而就会对于人们的生活上面的方方面面都会造成影响, 当人们的需求量不再增加, 人们没有多余的钱去买其他的东西时, 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例如玩具, 奢侈品, 装饰品等一系列不实用的仅仅只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人们逐渐只会把目光放在食品和药品外加上生活用品上面, 从而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 都会有着沉重的打击, 轻则会使企业的利润在逐渐减少, 重则会使得一个企业面临破产, 最后造成更多人的失业。总而言之,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通货膨胀所造成在经济上还是生活上的危害都会是不可估计的。

四、通货膨胀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的影响

在企业中, 要正确看待会计核算这一行业, 因为正确合理的维护好会计核算, 同时运用好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通货膨胀的到来, 因为对于通货膨胀来说, 就是供小于求情况的出现, 即人们对于物品的需求量远远高出了物品的生产量, 人们手中的钱较比正常情况下, 能够买到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了, 但是当企业中的会计核算被很好地利用时,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因为在会计核算里面, 往往就会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走向有一个大致的指导作用, 同时对于企业在账目上面的统计, 能够做到合理的全面性质的整理, 使得企业高层领导能够一目了然, 快速的了解最近企业的资金的流出和流入, 并且根据这一现象, 做出正确的未来发展的趋势的判断, 保证了企业的经济走向的正确性,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出现, 保证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五、面对通货膨胀在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具体措施

1.在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中的复式记账法, 通过合理的运用复式记账, 把相关经济业务方面的种种内容都联系到一起, 形成一张网状的经济体系, 保证了在看的时候的一目了然, 清晰明了。

2.对于企业做出的重大的决策, 在资金评估方面, 要严格的进行成本的把关, 保障能够把成本控制到最小的情况, 同时还不能做一些偷工减料的工作, 这样就说明了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成本估算上的合理运用, 保证了企业的资金能够稳定的流动, 不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的出现。

3.编制会计报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面避免通货膨胀, 因为每个资金的走向都会随时的记录在册, 保证了资金的透明化, 使得企业当中的资金亏空等现象的消失, 稳定了企业的发展。

在新的时期下,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通货膨胀的出现危害着国家的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也是具有相同影响的, 要想使得避免通货膨胀, 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双方面的全力前进, 就需要得力于会计核算的实际运用, 所以说, 在新时期下, 会计核算对于通货膨胀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参考文献

[1]王倩.浅析通货膨胀条件下公允价值的应用[J].财政监督, 2011 (26) .

[2]张爱群, 吴春蕾.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1 (26) .

[3]傅蕴英, 韩静轩.浅论通货膨胀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J].财会研究, 2011 (17) .

[4]金永利, 金静静, 高健.通货膨胀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及调整[J].商业会计, 2011 (02) .

[5]肖红.浅议通货膨胀条件下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J].会计师, 2011 (04) .

[6]宗绍君.对我国通货膨胀会计的一些思考[J].企业家天地, 2011 (06) .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流动性,消费物价指数

一、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

自从2005年7月人民币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 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不断加快。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后, 除第一个月也就是2005年8月汇率大幅度调整之外, 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持续缓慢的升值状态。也正是人民币汇率这种持续缓慢的升值趋势, 再加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在利益驱动下大量外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 推动我国股市以及房地产市场超乎寻常的高速发展, 泡沫化成分不断加大。此外, 这些进一步的激化了由于长期贸易顺差所产生的超额外汇储备问题, 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问题, 进而推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物价上涨, 带来了通货膨胀隐患。

纵观各月度CPI数据, 2006年11月之前, CPI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从2006年12月开始进入快速的增长时期, 其间主要是受到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彻底对外的影响。在开放之前, 虽然人民币处于升值阶段外资也有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但是由于受到种种限制, 它们无法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因而也无法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大的影响。而当金融市场彻底对外开放、QFII的推出,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 外资大量进入我国股市、楼市, 虽然股价以及住房价格不计入我国的CPI, 但是作为经济的晴雨表, 它们会导致相关行业物价水平的上涨, 从而推动了CPI上涨。特别是在2007年5月, 由于国内以猪肉为首的相关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直接的导致了CPI的大幅度上涨, 2007年5月至2007年8月CPI连续四个月超过3%的正常水平, 分别达到3.4%, 4.4%, 5.6%, 6.5%。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超过3%的持续上升的CPI不禁会引起人们关于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 我国经济会不会重蹈日本经济20世纪80-90年代经济长期萧条的覆辙?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我国又该如何防范人民币汇率升值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通货膨胀问题呢?本文以下部分将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

二、人民币汇率与我国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了处理这种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困境, 我们就必须清楚了解我国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下将通过西方主要汇率理论来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

(1) 购买力平价理论

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之间的汇率水平由两国货币各自在国内的购买力决定;在此基础上,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考察期汇率由基期汇率与两国价格指数之币的乘积, 即E=E0× (1+i) / (1+i′) , 其中i和i′分别是本国和外国的通货膨胀率。购买力平价理论建立了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直接联系, 但是该理论是建立在贸易完全自由化和“一价定律”的严格假设基础上的, 同时该理论忽略了短期内汇率变动的其它经济以及非经济因素, 因此该理论仅仅只能说明物价变动即通货膨胀率与汇率之间的联系, 而不能用于判断全球经济频繁波动以及各种贸易壁垒并存形势下的汇率走势。

(2) 国际收支学说

该理论认为汇率是外汇市场上的价格, 它通过自身的变动来影响外汇市场供求的平衡, 从而使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并且它认为国际收支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BP=f (Y, Y*, P, P*, i, i*, e, Eef) =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但是该理论是在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 假设汇率可以自由调节也使得国际收支达到均衡而得出的, 虽然它不太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但是我们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国物价水平与汇率之间的联系。

(3) 费雪交易方程式

根据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 其中P代表物价水平, M代表货币供应量, V代表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T代表一定时期的世纪交易量。且有dP/P=dM/M+dV/V-dT/T。由于V受支付制度以及人们的支付习惯的影响, 因此可以合理的假定V不变。因此, 如果M的增速大于V的增速, 即dM/M>dT/T, 则将引发通货膨胀, 也就是从需求的角度, 大量货币追逐少量商品是发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途径

1.合理的设定人民币升值幅度, 保持人民币升值的渐进性以及可控性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转轨经济的大国而言, 汇率水平的调整, 除了考虑汇率政策目标、国际收支状况、外汇储备、国内外利率水平以及物价水平外, 还必须考虑宏观经济承受汇率波动的程度、不成熟的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 不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以及较弱的汇率风险意识等因素。因此, 试图通过汇率水平急剧的大幅升值来改变我国对外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 不仅不符合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而且, 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 市场经营主体对汇率的风险意识和承受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因此, 应克服“害怕浮动”的观念, 进一步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 允许人民币汇率在0.5%的幅度范围内真正“浮动”起来, 减弱市场主体对汇率的升值预期, 使汇率真正实现双向运行。同时, 中央银行的外汇调控主要应“平滑”汇率的大幅变动和汇率水平的严重不平衡, 引导市场机制对调整汇率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使名义汇率更趋于其均衡汇率水平。

2.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 拓展多层次市场吸纳货币存量

在目前我国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货币政策不必再延续之前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超高速增长来诱导经济回升的策略, 而应该将货币政策的中心转移到维持经济在低通胀的水平下的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因此, 需要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 使其与名义GDP的增速保持恰当的比例, 从而减少超额货币的积累, 以免进一步的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外, 通过扩大现有的市场规模、完善市场的种类, 进而以新增市场容量的方式吸纳并锁定更多的交易性货币存量和投机性货币存量, 而对于数额巨大的预防性货币存量, 通过引入安全的投资品种, 将其由储蓄形式转变为资产形式而沉淀下来。

此外, 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快和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同时逐步改善诱发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因素, 消除二元经济, 以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出现。

[注]本文得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资助。

参考文献

[1]吴丽华.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经济研究, 2006, (7) ·

[2]苑林娅.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杭州学院学报, 2005, (2) ·

通货膨胀会计刍议 篇7

一、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目前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主要有:历史成本/稳值货币会计, 即调节价格水平的传统会计;现行价值会计, 即现行成本会计;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 即调节价格水平的现行成本会计。

1.历史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又称作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它仍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 而计量单位改用购买力相等的货币单位, 目的在于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具体做法是通过采用一个适宜的物价变动指数把财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换算为不变价格金额。

它的主要优点:一是方法简便, 只要将原历史成本会计所得的金额数据, 按物价变动指数予以调整即可;二是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使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三是易于监督、管理, 具有可比性的财务报表增强了可审性;四是有利于各方了解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财产的实际情况, 做出正确的决策;五是物价指数由物价部门制定, 有一定的客观性。

它的主要缺点:一是指数不易选择, 我国现行公告的是零售物价指数, 不是生产资料物价指数, 而且各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 难以统一用一个物价指数来衡量;二是在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各类资产和负债对物价变动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 用同一物价指数不可能得到正确反映, 甚至相关甚远;三是每个会计期末要进行调整才能增加其可比性, 工作量较大。

2.现时成本/名义货币会计又叫公允价值会计, 它采用公允价格为计量基础, 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认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这种会计模式要求对待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现行成本予以调整, 再计算出现有资产由于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 尚未实现的利润或损失。

其主要优点:一是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因为资产按现行重置成本计量, 反映了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 较为接近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的经营收益, 有利于正确评估企业业绩;二是由于固定资产是按现行重置成本记账的, 可以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能力, 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资金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

其主要缺点:一是重置成本的确定需要大量物价资料和进行复杂的计算, 当找不到市场公允价格时, 只能估计或按物价指数计算, 如计算不当, 反而会使企业成本失实情况加剧, 同时也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二是可比性差, 各期的重置成本反映了资产在不同时期的现行价值, 这些数据难以相互比较;三是没有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 由于不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 通货膨胀过高的时期, 致使企业消耗掉的货币资金得不到完全补偿。

3.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又叫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它是不变币值会计和现行价值会计模式的结合。前者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 后者消除特定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 而这两种物价变动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从理论上看, 将上述两种会计模式相结合得到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 能解决物价变动带来的会计问题, 最符合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

主要优点:既能反映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 反映货币性项目的实际购买力, 又能反映个别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 确保企业维持现有生产经营的能力, 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准确, 也有利于企业正确决策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主要缺点:一是指数确定不易, 主观性强, 可比性差;二是工作量大, 实物操作难度高, 成本也很高。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应用

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模式相比之下, 是目前比较完善的方法, 但应用时还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采用的零售物价指数, 应进一步换算为生产资料物价指数。计算物价指数应考虑企业所在地域因素,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内陆地区和边缘落后地区的物价变动情况不一致, 计算物价指数时应区别对待。

2.应注意科技进步因素, 比如电子设备的加速折旧问题。

3.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使之与通货膨胀会计相适应, 比如, 普及会计电算化,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4.努力克服实行通货膨胀会计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和由此产生的连锁反映。

由于各个企业千差万别、各有特点, 很难选出一个通用的良方, 这就要看企业财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能力, 会计主管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选用会计模式。另外会计人员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多管齐下, 从会计角度规避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徐少中:通货膨胀会计在发达国家的应用.中华会计网校

论通货膨胀会计 篇8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通货膨胀率上涨的幅度在温和范围之内, 不存在官方发布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重述财务报表的必要性。20世纪90年代初, 由于我国当时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1988年和1989年分别高达18.5%和17.8%, 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比较关注企业会计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水平较高, 1980年通货膨胀率曾经达到13.5%, 导致会计的对策性反应──发布和实施第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 要求企业补充披露现行成本/不变美元的信息。但是, 随着通货膨胀率降到5%以下, 1986年美国又发布了第8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以取代第33号同名公告, 将物价变动影响补充信息的强制披露改为自愿披露。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平稳和通货膨胀趋缓, 有关应对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实务对策进入停滞状态, 理论研究也没有引起各国的足够重视。在当前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公司能否在资本运营、筹资投资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有所作为, 对企业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 对于公司长期成长能力更是一份考验。

一、物价变动期间的财务报表可能会产生误导

在通货膨胀时期, 按最初取得时的成本记录的资产价值很少能反映其现行 (较高) 价值。低估资产价值, 又会导致低估费用和高估收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这些计量上的不准确会干扰以下各项工作: (1) 以未调整的历史时间序列资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预测; (2) 针对实际计量结果编制的预算; (3) 业绩数据中不能剔除通货膨胀所产生的不可控的影响。高估盈利进而会导致: (1) 纳税额成比例增加; (2) 股东要求发放更多的股利; (3) 职工要求更高的工资; (4) 东道国政府采取不利于公司的行动 (如征收超额利润税) 。

如果一家公司将其所有高估的收益都分配掉 (以增加纳税、多发股利、提高工资以及类似的形式) , 那么它将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去重置那些价格已经上升的个别资产, 如存货、厂房、设备等。

如果没有将公司财务报表的数据根据货币单位购买力的变化进行调整, 也会使财务报表使用者难以理解和比较不同公司的经营业绩报告。在通货膨胀时期, 收入是用较低的货币单位购买力来计量的, 而相关的费用却采用相对较高的货币单位购买力来计量。之所以采用较高的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来计量费用, 通常是由于这些消耗的资源是在货币购买力比较高时购入的。从以现时购买力为计量基础的收入中, 减去以历史购买力为计量基础的费用, 会得出一个计量不正确的收益。传统的会计处理程序还忽视了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持有现金所导致的购买力损益。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 这将进一步削弱公司经营成果的可比性。

二、公司通货膨胀会计问题

就公司来说, 有四个关于通货膨胀会计的问题尤其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 (1) 不变币值与现行成本法哪个能更好地计量通货膨胀的影响; (2) 通货膨胀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 (3) 外国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会计处理; (4) 避免“双重计算”现象。在这里把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放在一起讨论。

1. 国外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会计处理。

世界上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1) 在美国,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曾经要求大公司试验性地同时披露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和现行成本信息, 以应对通货膨胀。是稳健型的, 两套报表可以有效反映通货膨胀。《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9号》鼓励公司考虑物价的变动。但还有两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一, 公司的非货币性资产可以继续保持其历史成本 (按一般购买力重述) , 或按现行成本等值重述;第二, 在提供与国外经营有关的现行成本补充数据时, 可以选择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对国外经营实体的报表进行折算并按照美元进行重述。 (2) 在英国, 20世纪80年代发布了关于现行成本会计调整的准则即《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6号》仅对外报告提出了现行成本法的要求。尽管该公告在1988年被正式宣布废止, 但它的方法体系还是被那些自愿提供通货膨胀调整会计信息的公司所参照。 (3) 在巴西, 虽然现在已经不再要求, 但当今在巴西受到推崇的通货膨胀会计处理反映了两种报告模式的选择———巴西《公司法》和巴西证券交易委员会。符合《公司法》要求的通货膨胀调整采用物价指数重述永久性资产和股东权益账户, 这个通货膨胀调整指数是联邦政府为了计量本国货币贬值而采用的。巴西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开上市的公司实行另外一种通货膨胀会计方法。上市公司应该将当期全部的交易采用功能货币重新计量。期末采用当时的一般物价指数将一般购买力单位转换为当地名义货币单位。同时:存货应作为非货币性资产, 并且用功能货币重新计量;超过到期日90天、不计息的货币性项目应折现为现值, 并将其导致的通货膨胀利得或损失分配记入适当的会计期间;资产负债表的调整采用与收益表相应的项目分类。为了使巴西公司避免提供两套年度财务报表, 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公司法》提倡的会计方法与其自身提倡的物价变动会计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我们怎样在上述模式中进行选择?我们可以借助于决策导向框架。

投资者关心的是公司创造股利的潜在能力, 因为投资价值最终取决于未来的股利。一家公司潜在的股利创造能力与其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直接相关。只有在公司保持其生产能力的情况下, 才会考虑在未来分配股利。所以, 投资者需要的是根据特定物价水平而不是一般物价水平调整的报表。为什么?因为特定物价水平调整确定了公司在不降低其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可以支付的最大股利 (可处置财富) 。

所以对于公司来说, 应该倾向于下面的物价水平调整程序: (1) 重述所有子公司以及母公司的财务报表, 以反映特定物价变动的影响; (2) 用一个常数 (如现行的或基年的外汇汇率) 将全部国外子公司的报表折算成本国货币等值; (3) 在计算货币利得或损益时, 应该采用与公司的消费行为相关的特定物价指数:母公司观点要求采用本国物价指数, 当地公司观点要求采用当地物价指数。

将国内和国外子公司的报表重述为它们特定的现行物价等值, 会重述一个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把这个信息提供投资者, 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公司将来可能分配股利的最大金额。在这种方法下, 对所有公司经营成果的比较和评价将会比现在容易得多。

2. 通货膨胀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

货币性项目利得和损失的处理充满争议。不同国家会计实务在这方面的反映存在着重大差异。在美国, 《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33号》要求, 通过采用不变美元重述所有货币性资产、负债 (包括长期负债) 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和发生的交易来确定货币性项目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得出的金额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单独列示。这种处理方法认为货币项目的利得或损失与其他类型的收益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英国, 《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6号》则要求, 货币性项目利得和损失被划分为货币性营运资本调整和杠杆调整两部分。这两个调整部分都是根据个别物价水平 (而不是一般物价水平) 的变动加以确定的。杠杆调整是指在物价变动期间因公司使用借入资本而给股东带来的收益 (或成本) 。现行成本经营利润加上 (或减去) 这个数字, 就得到一个可支配的财富指标, 即“可以分配给股东的现行成本收益”。在巴西, 《公司法》要求, 永久性资产和股东权益的通货膨胀调整额, 作为对货币性损益的更正, 是在当期收益中扣除单独披露的超出额以后的净值。

在处理通货膨胀利得和损失方面, 英国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6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除了考虑存货和固定资产之外, 公司还必须增加其名义货币营运资本额, 以使公司的实际经营能力在物价上升的情况下仍然得到保持。因为在通货膨胀期间, 公司也可以从借款中获取收益。然而, 这种现象的程度并不能用一般购买力来计量, 因为公司很少在经济市场进行一揽子投资。本文认为, 通货膨胀会计的目的是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帮助所有感兴趣的人评价有关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然而, 对于披露杠杆调整, 应该将它作为现行成本下折旧、销售成本和货币性营运资本调整额的减项。本文认为, 在通货膨胀期间, 由于重述历史成本收益而产生的现行成本借项应作为抵消项目, 以反映与这些经营项目筹资有关的偿债负担的减轻。

现行成本会计的主要特征是将总收益分为两部分: (1) 经营收益, 它是当前收益与已消耗资源当前成本之间的差额; (2) 未实现利得, 它是由于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在通货膨胀期间, 价格上升所导致的。尽管持有利得的计量非常简单, 但对它们的会计处理却并不简单。如存货的利得部分是否应该在各种存货转化为产成品并实现销售时确认?未实现的调整利得和损失是否应该予以递延?或者, 是否应该将所有的利得或损失混在一起, 并在股东权益的一个特定部分加以披露?等等。本文认为, 经营资产重置成本的增加无论其是否实现都不是利得。鉴于现行成本基础上确定的收益可以近似地计量一家公司可处置的最大财富, 存货、厂房设备以及其他经营资产现行成本的变动是所有者权益估价的结果, 是公司从收益中留存下来用以保持其生产能力的部分。出于投机目的而持有的资产, 如空闲的土地、有价证券等, 不需要为了保持生产能力而重置。因此, 如果将现行成本调整扩大到这些项目, 这些项目现行成本的等值增加额和减少额都应该直接计入当期收益。

3. 避免双重计算。

公司因为外国的通货膨胀而重述该国的财务报表时, 必须注意避免双重计算。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 当地通货膨胀直接影响折算过程中采用的汇率。为了在折算中避免双重计算, 折算中调整范围将随着汇率与特定国家通货膨胀率之间负相关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为了避免高估收益, 对销售成本和折旧费用等进行通货膨胀调整, 其目的在于从“报告收益”中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然而, 由于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与该国货币价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 汇率在连续两个财务报表期内发生变动, 通常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这就导致了一家公司在其报告成果中已经反映了, 至少是已经部分地反映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即货币折算调整额) 。这样, 为了避免对自身报告收益中包含的通货膨胀影响进行两次剔除, 应该将已经包括在公司业绩中的折算损益, 作为通货膨胀调整额的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关于通货膨胀的相关准则,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各大公司在处理通货膨胀影响时有所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环境下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篇9

(一) 通货膨胀对会计理论的冲击。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其理论基础是“财务资本保全”观念, 它是以币值不变假设、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为重要的核算前提, 进行收入与费用成本配比而后计算净收益的。但是,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等量的货币在不同时间代表不同价值的商品, 历史成本赖以发生作用的前提发生了变化, 这样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历史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有用性和真实性就受到严重的损害, 通货膨胀对会计就有了深远影响, 主要表现是:

1、通货膨胀使会计的货币计量单位发生动摇。

货币是计量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及其成果的共同尺度。会计通过货币计量, 可以把企业的不同资产、不同的权益和经营成果 (净收益) 统一地用货币形式表示出来, 这是会计的一大特点。货币的币值本身应当稳定不变, 这样会计提供的信息才是真实可靠的。然而,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 货币本身的价值不断下降, 货币计量单位本身在变化, 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货币金额缺乏一致性与可比性。

2、通货膨胀使历史成本会计原则失去一定作用。

传统会计模式由于采用历史成本作计价原则, 资产价值按其取得或发生的成本入账, 且一经入账不予变动, 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 历史成本会计原则能够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 物价上涨, 货币贬值, 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出现不符, 资产估价不实, 历史的财务信息对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必然失去相关性。同时, 资产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成本, 如果将它们简单相加, 必然提供混淆模糊的财务信息。

(二) 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影响下, 企业财务会计以“货币计量假定中的币值不变”为前提核算企业财务, 将给企业资产的补偿至少带来以下问题:

1、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失实。

在通货膨胀期间, 货币性资产的名义价值不变, 但其实际价值会因购买力下降而受到损失。通货膨胀对非货币性资产也产生影响, 以资产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账面价值, 只反映过去某一时点的价值。由于物价不断变动, 非货币性资产价值随之变动, 而历史成本法并不反映资产价值的这种变动, 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严重失实。这违背了会计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 易使资产所有者、债权人及有关人员产生错误判断, 进而引起经营决策的失误。

2、固定资产折旧不能正确反映其损耗价值。

由于固定资产使用周期长, 所以它受通胀的影响也最大, 主要表现在按历史成本计算的折旧费和资产净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损耗情况和现有固定资产的净值。因此, 在固定资产报废时, 用原已提取的累计折旧无法再购回相同数量的固定资产, 从而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的保值和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通货膨胀使成本补偿不足。

在通货膨胀环境下, 物价上涨, 收入和费用失去了在同一价格计量基础上的配比, 现实的收入大大高于投入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使企业产生了置存收益, 使固定资产、原材料的升值转移到收益中, 使得按历史成本计算的补偿价值不足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物质消耗。

4、通货膨胀使利润计算虚增。

传统会计所采用的“资本保全”概念, 使收入大于用名义货币计量的已售资产的历史成本, 其差额确认为利润。这样,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 企业按历史成本计算的各种生产耗费, 与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产品销售收入并不配比。结果是少转了成本, 虚增了利润, 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

5、通货膨胀使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失去可比性。

由于通货膨胀, 过去的财务报表同现在的财务报表在价值量上可以直接比较, 但报表使用者较好的比较方法可能要从实物量上比较, 这就往往会自觉地作物价变动水平的调整折合。所以, 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不符合现实情况, 相关性、可比性、适应性较差。

二、国际上为消除通货膨胀影响所采取的会计方法

西方会计学界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提出以下三种通货膨胀会计计量模式:

(一) 不变币值会计计量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一般物价指数把财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换算为不变价格金额。应区分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 并用一般物价值数调整非货币性项目, 不调整货币性项目, 但是要计算确定货币性项目净额 (货币性项目资产减货币性负债) 上的货币购买力利得或损失, 将会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调整为不变价格金额。仍然恪守“历史成本原则”, 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基础, 以不变货币作为计量货币单位, 只改变了会计计量单位, 而没有改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但是, 该模式也有不足之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程度难以保证, 因为非货币性项目上的个别物价变动, 与一般物价变动状况可能相差较大。

(二) 现行价值会计模式。

通常现行价值会计模式以现行成本 (现时重置成本) 为计量基础, 但计量单位仍采用不同时期发生或形成的实际币值。这种模式在否认货币计量单位假定的同时, 也否定了“历史成本计量”原则, 因为在该模式下, 编表所依据的物价指数不是一般物价指数, 而是个别物价指数。同样要区分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 对货币性项目不调整, 对非货币性项目, 要按当时现行价值 (重置成本) 进行调整。而且这一模式分为两个步骤认定盈亏:一是持有利得。将非货币性项目的历史成本, 调整为现行成本, 其差额称为“持有利得”。二是营业利得。销售时, 售价与现行成本的差额称为“营业利得”。二者之和为企业全部利得。“持有利得”属于资本利得, 不能分配;“营业利得”才是真正的盈利, 可作为企业的盈利分配。该模式能提供更多相关的会计信息, 可以较客观地评价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 但在资产现时重置成本的确定上具有主观性。

(三) 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它把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和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结合起来, 从数据处理到财务报表的编制都与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这个模式要在按现行成本为基础编出财务报表后, 还要用一定时期的不变币值为计量单位重新表述。这种会计模式比起前两种会计模式来说, 能更加可靠地反映出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和现行经营成果。这种会计模式是一个“结合体”, 在操作上较为复杂, 难度大, 但在理论上, 此种方式的提出, 对现行会计计量模式的改造深化、促进会计理论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我国通货膨胀环境下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如何消除通货膨胀给会计计量带来的影响,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模式, 笔者认为现行成本会计计量模式较为可行, 原因如下:

(一) 不变币值会计与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都是资本保持理论。但是, 二者又不同, 不变币值会计的资本保持概念是“一般购买力 (不变货币单位) 资本保持概念”, 而现行成本会计的资本保持概念是“实物资本保持概念”。实物资本保持观念更能根据企业一定经营能力保持“实物资本”的完整。

(二) 不变币值会计模式所依据的物价指数是一般物价指数, 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所依据的物价指数是个别物价指数。在个别物价变动与一般物价变动相差较大的情况下, 个别物价指数更能反映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价值的实际影响。

(三) 不变币值会计模式既调整非货币性项目又调整货币性项目, 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只调整非货币性项目。通货膨胀在引起货币贬值的情况下, 同时还造成物价上涨。不管是不变币值会计模式还是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对非货币性项目的调整只是调整了物价上涨, 并没有调整货币贬值, 所以相应的就没必要对货币性项目的货币贬值进行单独调整。

(四) 不变币值会计模式不确认持有利得, 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分别确认持有利得和经营利得。这样有利于较为客观地评价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有利于资本保全, 以免超前分配。

关于资产持有利得的账务处理, 笔者认为, 应分为已实现持有利得和未实现持有利得。已实现持有利得虽然不是经营利得但已经实现, 所以应该单项列于损益表;未实现持有利得不是经营成果也不一定能够实现, 所以应该作为准备项目单独列于资产负债表。

参考文献

[1]谢涌.通货膨胀下会计计量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财会月刊, 1999.11.

[2]刘铮.从财务会计目标的角度再论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选择.辽宁经济, 2004.5.

上一篇:沉井结构设计下一篇:换药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