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通货膨胀与范文

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

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谨防一错再错

——在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2次报告会的发言

周其仁

经济观察报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最近的情况是,在通胀指数继续走高的形势下,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依然很快,一方面政府实施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具体看,2008年1月CPI同比增7.1%,PPI增6.1%,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18.94%,人民币贷款增16.74%,而银行的外汇贷款增加42.59%。这是在宣布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发生的,容易使人认为“从紧政策”还有灵活余地。

也是在2008年1月,政府宣布“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到1月底,全国31省市全部实施了临时价格干预。这个事情也不是那样大,因为只是临时措施,还不是价格冻结。无非就是提价要报批,不过对于敏感的商品,不那么容易批准就是了。

这两件事看来都不大,还是小问题。但是组合到一起,小问题有变成大问题的危险。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实际动向没有充分体现从紧的决心;另一方面,对市场的相对价格又实施了某种程度的管制。这样“松货币供给,紧价格干预”的政策组合,不是一个好的组合。

在认识上,还是把货币总量引起的价格总水平上涨,与相对物价变动混为一谈。近几年来,“结构性”思维一直流行,从“结构性过热”、“结构性房地产泡沫”、“结构性股市泡沫”,一直到最近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经济生活里永远有结构性问题,但不能因此忽略对总量形势的观察和判断。比如以“结构性物价上涨”的角度看问题,会认为无非就是一部分物价在涨,只要对症下药,管住了这部分物价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是价格管制措施的思想根源。

价格管制会有什么效果呢?标准的分析说,偏离市场供求决定的价管制会产生不平衡的“缺口”。一般而言,政府管制的价格水平如果高于市场供求价,比如市价10元的商品,政府出于某种原因认为偏低,非规定要15元才可以成交,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要减少,供给量就增加,于是出现供过于求的“缺口”。反过来,管制价格低于市价,就出现供不应求,因为此时需求变大、供给变小。

这个分析的好处是简明,让大家直观地了解对市场价格施加管制的后果。缺点是,现实的物价管制有许多具体形式,比如有些管制措施并没有直接干预价格,只是限制市场中人的某些行为,或限制市场合约的非价格条款,等等。这些看起来不是价管的办法,最后也要影响到价格走势。这要求我们在观察现象时,作变化的处理。

今天我们简要讨论几种商品的价格管制及其效果。第一个是电力。电是非常基础的商品,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的。但是电的矛盾有多年了,主要在定价机制方面,发电用煤的价格已经放开,但电价还由政府管制。市场煤价一直在变,可是政府决定的电价就远不能灵敏反映市场供求。2004年国家发改委有一个煤电价格联动方案,规定如果市场电煤的价格上升超过5%,其中30%由发电公司自己消化,70%由国家调高电价来补。但是这个方案一直没有执行,使这几年煤电之间的矛盾年年都成为一个大问题。

2007年以来的情况是电煤的价格大幅上升。比如浙江绍兴的电煤要820元/吨,广州更高达1000元/吨。在这个情况下维持电价不变,发电就没有积极性,政府把发电作为政治任务来部署,问题是可以坚持多久?煤与电的矛盾早就存在,本来也要解决,无奈通胀一来,为了抑制物价上涨,政府更不敢同意提电价,这势必使电的供不应求更加严重。

煤价固然是市场供求决定的,但其中也存在非价格管制的影响。年前我在山西听到反映,随着矿难的升级,关闭小煤矿的行动也升级。过去已经把10万吨以下的煤矿都关了,后来关20万吨以下的。去年洪洞煤矿特大矿难导致105人遇难,结果要求30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关闭。矿难当然必须坚决治理,许多小煤矿的安全设施差,出事故的风险高,所以关闭也是一项重要政策。但是事情有另外一面,中小煤矿对煤炭供给量在边际上的影响很大。30万吨以下的煤矿中,也有安全设施达到标准、在过去各类检查中也办齐了许可证明的。一道命令说关就关了,也许安全风险减小了,当对生产的影响就过大。这里不讨论矿难治理政策,只是说明,煤价虽然是市场形成的,但其中也有类似价格下限管制的影响,其效果是把煤价顶起来的。

第二是粮食。迄今为止,全国市场粮价上涨的幅度较低,差不多是所有农产品中价格涨幅最低的。2008年1月份的价格指数,肉禽升41.2%,猪肉58.8%,鲜菜13.7%,粮食只5.7%。粮价涨幅最低,是因为连年粮食丰收,粮库充裕,而从去年下半年后,国家粮库向市场大量拍卖粮食,压住了市场粮价的上升。这当然很重要,因为粮价的影响大,如果粮价像猪肉那样涨,对整个CPI的冲击就更大了。

但是,这样的粮价态势,对未来粮食生产也有某种不利的影响。因为政府靠大手拍卖库存,与对粮价实行上限价格管制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政府对待别的农产品如食油、猪肉等,并没有使用同等的调控手段。反映到市场相对价格上,就是粮价上升偏慢,成为一个“低谷”。这对来年的粮食生产,就不是刺激增产的,而是减少生产的信号。加上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品如化肥、农药,也不能靠卖库存压价,所以这些投入品价格涨得远比粮价凶。南方下雪的时候,我们在浙江衢州访问1000亩规模的种粮大户,前几年他们一亩地的净利达300-400元,去年就减到100元以内。这预示2008年继续增产粮食的经济诱因不足。

更重要的是,考虑粮食问题不仅要考虑生产,还要考虑一旦农民的通胀预期起来以后,就是多生产了粮食,也不愿意多卖。农民通过惜售来对付通胀,因为晚一点卖,预期的价格还要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就成为农民反通胀的手段。不可看轻了,每家农民少卖几袋、多存几袋粮食,加到一起对全国市场的影响就不得了。

以上提到的电力和粮食,直接间接都是上限价格管制,就是政府不准卖得贵,效果是抑制生产,减少生产和供给的意愿。同时,经济生活里还有实施下限价格管制——就是不许东西卖得便宜——的情况。这里分析的第三个例子是劳力,因为已经开始出现不许劳力市价过低的管制倾向。 大家知道,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开放竞争的。不过,也已经有了最低工资的管制。就是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规定了人工的最低工资标准。经济分析说,只要规定的最低工资与市场供求决定的水准间相差不远,“最低工资”对劳动力供需的影响就不那么大,因为政府管制的价格靠近市价水平,没有严重偏离,等于为劳力市场提供了一个标准合同。有时候劳务的供需双方,要发现合适的价格也很麻烦,干脆照最低工资起薪,还节约了一些交易费用。这是前几年很多地方的情况。

但是通胀指数上涨、特别是对工人生活影响极大的食品价格飞涨之后,新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地方最低工资的调整跟不上物价的变化,企业如果还是按过去规定的最低薪水付薪水,工人就不干,因为他们的收入赶不上食品这类“打工成本”的上涨幅度,这时“最低工资”就变成了劳务的上限价格管制,有打击劳动供给的效果。另外一些地方,大幅提升最低工资来应对通胀压力,试图在通胀条件下维持下限价格管制。还有一些地方,已经提出要把通胀指数与最低工资挂钩,也就是对最低工资作通胀指数化的处理,使之可以自动反映通胀的变化。这后两种情况,相当于对劳务实行下限价管,有造成供大于求的效果,值得认真观察。

当下反应比较强烈的,是国家对劳力市场的非价格管制,特别是从2008年1月生效的新劳动合同法。最近差不多家家都在谈,且受影响的还不单单是“企业”,还包括所有的“用人单位”。这个法案涉及的面很宽,需要专门讨论。这里只讨论它与通胀形势的关联。以最近了解的一个情况为例,港口一周七天都有船来,所以每天、包括周六和周日,都需要人工装卸。如果法例规定凡假日工作一定要加薪,那装卸的人工成本就高了。这样法定的条款,虽不是直接定价,但等于是一种非价格管制,人为提升人工成本。类似地,强化就业保障以及对劳动合同的法定干预,也有类似效果。

舆论容易认为,通过法律干预人为提升劳动报酬的办法,对工人有利。但是仔细分析,对劳动关系的价格和非价格干预,除了有利于劳动者的一面,也还有不利的一面。因为劳动者固然可以依法提升劳动收入、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就业保障,但由于这些立法限制相当于一种价格下限管制,它在提升人工价格的同时,也有减少对劳力需求的效果。这就意味着就业空间因此减少。这两面并存的正负效果,究竟孰轻孰重,要看具体环境。我国的情况是,虽然出现了局部地区“民工荒”,但每年新增就业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有报道说去年毕业的500万大学生,尚有100万还没找到工作。今年从“用人单位”的态度看,招工会更犹豫。本来,日趋激烈的产业重组、升级和调整,势必带来相当规模劳力的转岗和下岗。在这种情况下,在有岗位工人的利益提升与不得就业之门而入的工人利益之间,要有更谨慎的平衡考虑。从南方的情况看,因为市场变动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很大,加上新法规对就业量可能的影响,2008年增加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

第四是土地。这个问题我们在过去的“CCER中国经济观察”上讨论过几次。去年政府宣布城镇居民不得购买农村的小产权房。这个政策的含义是什么?我们不妨问,农民为什么要把小产权房卖给城里人?原因无非是城里人出价高一点。所以,不准出售就限制了小产权房的卖家即农村人的利益。再问城里人为什么要买小产权房?原因无非价格相对便宜一些,政策不准城里人买,等于要他们买贵的,损害了城里人的利益。中国人不是农村人就是城里人,禁止小产权房卖给城里人的政策同时损害了城乡两个方面,所以从根本上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政策。当然这也许只是暂时的“叫停”,因为目前情况比较乱。农民土地一到流转的环节,非要“集体”出面不可。而“集体”制——正如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所显示的——并不能自动保证农民的利益。像小产权房交易这样的事,到底农民得了多少,“集体”或少数村庄权力人物又得了多少,完全没有章法,不得已叫停一下也有道理。

要讨论的是,维持国家征地和独家向市场供应建设用地的体制,实质上也是一种对土地要素实施下限价格管制的制度。它人为降低了土地供给之间的竞争,推高了地价。过去我们分析过,地价是不能决定房价的,因为房价首先由需求决定。不过给定市场对房屋的需求,地价越高,结果只有高价位的房屋需求才优先得到满足,于是观察得到的房屋成交价,就都是高价位的了。一面希望房价不要升得那么快,一面又规定土地决不能卖得便宜,这无论如何是加不到一起的。

上面我们讨论的四种产品,电力和粮食是产出,劳力和土地是投入的要素。很有意思,目前的情况是对产出品实行价格的上限管制,也就是政府为了控制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用行政命令或法律手段限定了产出品的最高价位;同时又对投入的要素实行价格的下限管制,就是不准卖得便宜。 这样两种价格管制的结合,将有什么结果呢?我认为最明显的后果就是打击生产。这其实是不难明白的——出售之物不得低于市价,投入之物又必须高于市价,两头挤压生产者,人家还不是只好减少生产、退出生产?上世纪80年代中期,饲料粮价格先放开,但生猪还按政府定的低价收购,当时江苏农民就发牢骚说,“议价饲料平价猪,谁养猪谁是猪”。现在的“饲料”不但市场议价,而且非贵过市价不可,那岂不是“谁养猪谁还不如猪”了吗?

这就是为什么说小问题可能变成大问题。因为通胀和通胀预期一旦起来,即使果断地釜底抽薪,紧缩货币供应量,已经发出去的货币和已经启动的通胀预期,还是要在市场上起作用。所以,通胀一旦起来,一般不会马上下去。这个时候,鼓励生产、增加生产很重要,因为只有拿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对付市场上已经偏多的货币购买力。在这个紧要关头,不当价管打击生产,无异于为通胀火上浇油。

这里有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就是在通胀的背景下,还要不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功能?我们注意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发改委坚持2008年要提升中国的能源和资源价格,校正长久以来的价格失真。这是对的,否则什么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统统不过喊口号而已,没有经济机制要求人们普遍如此行为。但是通胀指数高了之后,政府的第一位任务转向“摁住”物价,原定的价格改革——包括电价调整——不得不押后。

但是,我们认为物价管制不但替代不了货币管理,也永远消除不了通胀。相反,即使在通胀的情况下,也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调节供求的作用,特别不能用不当的价管组合来打击生产,那样只会助长通胀和通胀预期,从而延长甚至加剧通胀。此事知易行难,70初美国尼克松总统在“石油危机”冲击后,宣布冻结美国的石油和工资价格,可是因为货币过多的问题没解决,结果物价管制打击了供给,使“短缺”更加严重——人们都增加了囤积货物的倾向。等到物价管制实在守不住,通胀指数立刻迅猛上涨。这说明,气温高的时候试图把“气温计”压住,于事无补。瞒天不能过海,不准确的气温计,谁也不会当一回事,大家凭感觉行动。

现在的困难是,人们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的保留,因为看到美国经济和国际市场下行的风险增加,中国的出口部门正面临严重调整,也出现了企业搬迁、就业困难等新问题。在此压力下,更倾向于“灵活的”货币政策,不时要求增加货币的供给。另一方面,传统思路又总把通胀看成物价现象,习惯用管制物价的办法来“治理通胀”。到了物价管制的层面,再来一个投入品限低价、产出品限高价——所有这些因素凑到了一起,有可能有大麻烦。好比一口锅,已经烧得很热,但下不了决心撤火,反而锅下加把柴,锅上压个盖。那样的结局,不是把饭烧糊,就是把锅烧炸。因此,如果说“松货币”是一错,“紧物价”就是再错。对付通货膨胀要谨防一错再错,考虑“釜底抽薪紧货币,松动价管促生产”。

(本文是在2008年2月24日北大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2次报告会上发言,作者做了修订)

第二篇:失业与通货膨胀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失业率是指() D

A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B失业人口与全部就业人口之比 C失业人口与全部劳动人口之比D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

2、某人正在等待着某项工作,这种情况可归类于() B

A就业B失业C非劳动力D就业不足

3、周期性失业是指() B

A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引起的失业D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4、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C

A磨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然失业

5、下列人员中,不属于失业人员的是() B

A调动工作的时间歇在家休养者B半日工C季节工D对薪水不满意而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

6、奥肯定理说明了() A

A失业率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B失业率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C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D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7、通货膨胀是() A

A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商品的价值量D以上都不是

8、可以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情况是指() C

A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并且在加剧的趋势B通货膨胀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C在数处之内,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2%-3%的水平D通货膨胀率每年50%以上

9、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而使物价并没有上升,此时() D

A不存在通货膨胀B存在着温和的通货膨胀C存在着恶性通货膨胀D存在着隐蔽的通货膨胀

10、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都很小

B在通货膨胀可以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也很大

C在通货膨胀不能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D在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都很大

1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B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以上均不是

12、抑制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应该() A

A控制货币供应量B降低工资C解除托拉斯组织D减税

13、由于工资提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是() B

A需求拉动通货膨胀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C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D结构性通货膨胀

14、在下列通货膨胀的原因中,()最可能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C

A银行贷款的扩张B预算赤字C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D投资率下降

15、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由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D以上都不是

16、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 D

A失业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B工资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C工资与利润之间关系的曲线D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7、一般来说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 B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C水平线D垂线

18、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C

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B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D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无关

19、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C

A减少货币供给量B降低失业率C提高失业率D增加工资

20、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 B

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不能确定

二、多项选择

1、按失业产生的原因,我们可将失业分为()ABCDE

A磨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愿性失业E季节性失业

2、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以下属于自然失业的是()AB

A磨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愿性失业E季节性失业

3、失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为()ABC

A浪费劳动力资源B减少国内生产总值C影响社会安定团结D影响社会福利E企业减产

4、下列因素中,可能造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有()ABC

A过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B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C消费习惯突然的改变D农业的歉收E劳动生产率的突然降低

5、按照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包括()ABE

A温和的通货膨胀B奔腾的通货膨胀C平衡式通货膨胀D非平衡式通货膨胀E恶性的通货膨胀

6、从市场机制作用角度,通货膨胀可分为()CD

A预期的通化膨胀B非预期的通货膨胀C放开的通货膨胀D抑制的通货膨胀E混合的通货膨胀

7、菲利普斯曲线表明()CDE

A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越低B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高

C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高C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E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8、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有()ACD

A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B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直线

C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正值D菲利普斯曲线不是一条直线

E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0

第三篇:09申论热点: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

当前,物价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2007年5月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CPI同比呈逐月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从2007年8月份起,CPI涨幅连续5个月达到6%以上,2008年以来涨幅又有所升高。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比上年同期升高5.3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升高3.2个

百分点。在物价的持续上涨过程中,人们感到东西贵了,钞票缩水了,资产贬值了。物价问题牵动千家万户。近一年来的物价上涨给老百姓特别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不小的压力。人们希望政府能采取有力措施,把物价稳定下来,别再让CPI往上“蹿”了。如何看待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怎样才能缓解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呢?

物价上涨有缘由

“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一瓶酸奶涨了5毛钱,一斤肉涨了4块钱。”北京市一位退休教师感觉到“菜篮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人们普遍感到,农副产品涨价推动的食品价格涨幅明显,成为物价上涨的主导因素。在2007年CPI上涨的4.8%中,食品价格上涨占了4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占了0.6个百分点,其他如服装、日用工业品等六类商品价格上涨只占0.2个百分点。2008年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则分别略有涨跌。可以说,2007年以来的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仍然是结构性上涨而不是全局性上涨。

食品价格上涨有其必然性。国内农产品价格多年在低位运行,价格上涨带有恢复性。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达到峰值以后,一直持续走低。拿粮食来说,三种主要粮食:小麦、稻谷、玉米,平均收购价格1997年是每公斤1.5元,现在是每公斤1.58元,10年涨了8分钱,涨了5.3%。猪肉价格也是这样,1997年时,精瘦肉每公斤已经接近20元钱,后来一度降到12元钱,2007年五六月份才开始恢复到20元钱,现在又逐步涨到28元左右。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是相对于非农产品的比价关系调整的。虽然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近些年来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但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有较大幅度上升,近5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同时,农民外出务工增多,非农收入大幅度增长,种植业和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因此,粮食、食品和猪肉价格适度提高,也可看做是市场对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的补偿,是农产品相对于非农产品的价格上调,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和养猪的积极性,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需平衡。

食品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任由物价上涨,就有可能引起全面的、持续的、轮番的价格上涨,进而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这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但从总水平上看,目前我国尚不足以构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虽然投资增幅依然在高位,消费出现明显回升,出口持续较快增长,国内需求比较旺盛,但总供给扩张仍然强劲,总需求对价格总水平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从供给能力扩张来看,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加快,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不断加强。这些因素都保障了我国供给能力的持续较快增长。目前,我国商品市场70%以上的工业品和80%以上的消费品供过于求,其他商品供求基本平衡,仅有极个别商品供给相对不足。猪肉、食用植物油、粮食和食品的价格涨幅虽然较高,但只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增加市场供给,消除价格上涨的短期性因素,价格涨幅就会在一段时间后稳定下来并有所回落。

价格上涨压力大

“今年CPI的控制目标又是4.8%,刚好与去年CPI的实际涨幅持平。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很熟悉,但很可能预示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这是首都某报对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CPI控制目标而抒发的一段议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由于推动价格上涨的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还将存在,2008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

那么,物价上涨的压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四篇:通货膨胀与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来自南京部分高校的学生,正在做关于“通货膨胀与居民幸福感”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居民的幸福感是如何随着通货膨胀变化的,希望得到您的合作,谢谢!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经济繁荣往往并不意味着民众福利的同步增长,居民的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总是会带来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民众的财富。

您只要在选项上打钩即可!

1、 您的年龄:

□20以下

□20-30

□30-40

□40-50

□50以上

2、您的职业:

□在校生

□农民

□工薪阶层

□商人

3、您的收入和两年前相比:

□1.5以下

□1.5-2倍

□2-2.5倍

□2.5-3倍

□3倍以上

4、您每月的消费大概为收入的:

□30%以下

□30-50%

□50-70%

□70-100%

□100%以上

5、您所理解的通货膨胀(可多选):

□钱不值钱了

□商品供给大于需求

□等同于物价上涨

□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6、您觉得两年前100元能买到的东西现在要花多少钱:

□110以下

□110-130

□130-150

□150-180

□180以上

7、物价上涨对您的生活的影响:

□日常生活所需的开支,如食品,水电费等费用增加 □减少更高的生活消费,如旅游等 □能负担得起以上两种消费

□能负担得起奢侈品的消费,幸福感强

8、对于当前形势下物价的上涨您的态度是:

□积极的,相信政府能够采取相应措施调控物价,保证居民的生活 □没有太大的感觉,顺其自然

□消极的,很担忧通货膨胀会一直地持续下去

9、对比收入和物价的同时上涨,您对当前的收入满意度: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说不清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10、您觉得您的生活水平在最近两年内得到了多大提高:

□反而下降了

□没变化

□略微提高

□显著提高

11、收入和物价都在上涨,您觉得:

□物价的上涨给我很大压力

□和以前没太大变化

□收入的上涨让我更幸福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谢谢!

第五篇:2011形势与政策 北非中东及通货膨胀问题

形式

北非中东的动荡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和启示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 苦。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 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 定。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 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 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 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 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 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这是当前北非中东动 乱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 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 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 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启示: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 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 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 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 机遇 面对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大举、成功撤出在利比亚工作的 3 万 多同胞,世界为之侧目。但是,当利比亚内战和西方盟军军事干涉利比亚之际, 中国也开始计算在利比亚的损失。如果损失仅限于商业利益,不管数额多高,总 是不要紧。问题在于,利比亚事件的中国撤退,具有严重的警醒之指标意义。不 顾或者欠考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潜在政治、安全危险和危机,而有点鲁莽地 大举商业进入,包括长期巨额投资,看来是要欠战略考虑的。

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

1 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

中东变局对中国外交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远大于挑战。

其次,随着时局推演,中东乱局的根源将会更加清晰。中东地缘板块的动 荡根源与其说是民主意识的觉醒, 倒不如说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地缘政治后果。 但是西方 国家却判断失误,犯下主观臆断的错误。所以,这场动荡加上西方的失误客观上反而有利于 中国,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吸引力。

最后,中东动荡将进一步暴露西方民主化药方的弊病。类似利比亚的干预,西方已经发 动过很多次,效果都不理想。而且即便实现了民主,也不意味着这 些国家就能进入富国俱乐部。要知道,民主化的国家并不会自动成为成功的国家。 “民主国 家”也会失败,而且失败的风险性更高。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上,穷人即使拥抱富人,也 加入不了富人俱乐部,倒是无例外地成为笑柄。

当前,中国外交需要对中东时局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为的是过早介入,不请自到,丧 失主动。应当有所作为的,我认为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趁机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实 不止是俄罗斯,还有土耳其和中亚国家,着眼长远,打造欧亚大陆桥。这样,即使将来东南 有事,也不至于瞻前顾后。

二是悄悄开展对中东的公共外交。 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主的做法, 将会 给世界上有着相同需求的国家以启示,民主只有建立在经济繁荣的沃土上才能结出累累果 实。换言之,“发展+民主”才是硬道理。民主、自由、人权都很重要,任何国家都不能漠 视它们的价值,但它们又不能成为时代的迷信,它们必须与其他价值结伴而行,不能一蹴而 就,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悖论。 北非局势**是阿拉伯追求民族复兴的新的努力和尝试, 对中国的影响 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一是中东剧烈的振荡,使 2011 年奥巴马的战略重心东 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移计划首尾难顾,大大前牵制了美国的经济,也严重干扰了它战略东移的步伐, 这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2 中东剧烈的振荡,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警示。在穆巴拉克倒台以 后,中央就开会,研判形势,认识到政治僵化,政治落后,社会问题成堆,贪污 腐败,贫富悬殊、失业,民生问题等。使我们认识到社会要长治久安,实际上得 建立在两个支柱上,一个经济要发展,一个要社会公平公正确立起来,这是一个 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一是对海外人员人身安全的影响。中国有很多人在中东 北非学习工作, 这次动荡严重威胁中国公民的安全, 中国政府对此采取积极措施。 多次派包机接回海外人员,甚至在利比亚还采用了海陆空并用的方式,从利比亚 撤侨 3 万多人。

中国的经济利益造成威胁,对中国投资企业、能源安全提出了挑战。 中国和中东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大。中东 北非局势不稳,中国企业在利比亚多个项目遭到袭击,人员受伤,财产受损。还 有此次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大了油价的波动。 随着危机扩散到主要石油 输出国,将进一步推高油价,这或为全球脆弱的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可预知的冲 击,而中国从北非中东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 77%。这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 的影响不容小视。中东北非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 启示:

一是“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综合国力,一心一意 谋发展。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 稳定。

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 家的民主,是我国的民主不断完善。

三是“稳定压倒一切”,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重视社会公平,缩小两极分化,要注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不能采取过激手段激化矛盾。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的环境

3

(一)外部条件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

4 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10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10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一)通胀问题 一方面我国内需强劲恢复、货币信贷高增长,以及资源、能源价格体制进一步改革,都将形成重新推高物价的动能;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抑制通胀的因素。因此,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通胀问题不会非常突出,但下半年开始通胀的压力可能明显增强。

(二)房地产问题

当前,对房地产“泡沫化”的担忧与日俱增。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房价上涨较快,投资、投机往往大于消费,虚拟资产的特征就会明显突出。解决房地产“泡沫化”的政策取向:一是关注和控制楼市中虚拟资产因素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二是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建设;三是鼓励居民从投资实体经济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四是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

(三)结构调整问题

1、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

当前结构调整的关键,就是要从最终消费需求入手。第一,要抓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坚持市场化方向,创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财政要更快地向公共财政转型;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第三,要改革现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分配机制。制定能够调动城市政府主动接纳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的公共政策;积极建立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补偿制度。

2、全面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5

第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场机制上;通过设立设备规模、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性指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第二,加快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各级财政应及时将政策支持重点转移到调结构方面来。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

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和地质勘探七大行业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取向是:第一,加快制订和实施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第二,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第三,鼓励企业扩展投资主体且引入风险投资。第四,培育重点产业的新增长点。

如何看待几年全球的通货通胀

目前全球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元走软,国际油价和粮食价格走高引致的,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的预期。除了美元贬值以外,国际投机资本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际上,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国际油价基本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的迹象。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开始不断降息,美元持续走低,以美元标价的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同时美国资产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滑,国际投机资本迅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转向原油期货市场,大量买进原油期货的合约,不断推高原油期货价格,目前超过140美元,创历史新高。在应对高油价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和欧佩克之间各持己见,不能够进行有效协调。美国和欧盟都认为高油价的原因是OPEC供给不足,要求OPEC增加产量;而OPEC认为高油价是由于美元走软和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导致的,并不愿意扩大产量。同时地缘政治也助推了油价的上涨,伊朗核问题谈判一直处于僵持状态,美伊对抗仍然是海湾地区潜在的危险因素,威胁海湾地区的石油安全,是引发油价波动的重要政治危险因素。另外,目前由于次贷危机的前景还不十分明朗,美国可能短期内不会采取加息手段,美元走软还会持续下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仍然会处于高位。

6

影响全球经济增长II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影响着全球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具有不对称性,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小。二是国际通货膨胀输入使得各国国内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较弱。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一国通常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对输入型通货膨胀难以控制,如果不能从源头上来控制,只得忍受物价的上涨。三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一致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加剧。最近我国一直采取的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美国一直采取的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国在紧缩流动性,而美国在扩张流动性,实际上,中国等一些国家成为美国流动性的“洼地”,国内通货膨胀恶化。四是高通胀可能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导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成本上升,实际收入下降,消费下降,面临着经济衰退的风险,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衰退必然会影响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五是世界上一些贫穷国家在高油价和高粮价的重压下,经济负担不断加重,生活水平下降,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国家政治的不稳定。六是高油价导致世界财富在各国重新分配,财富更多流向发达国家和欧佩克国家,使得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如油价上涨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受到的影响较小,随着原油期货价格的不断上涨,美国的对冲基金获利丰厚,OPEC国家本身是油价上涨的直接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国际油价的接受者,他们无法对冲油价上涨的风险,他们只能支付更多的外汇购买石油 对策

II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应对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首先,发达国家在防范通胀上应该承担更大的义务和责任。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影响和主导国际油价的走势,美元贬值和国际资本投机是推高油价的重要因素,美国必须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其次,发展中国家要协调立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协调。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经济的协调中,应该发出更大的声音。其三,美国和欧佩克国家尽管在高油价的原因上有分歧,但是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各自应该保持合作,都应该有维持油价稳定的实质表现。只有这样,油价继续上涨的势头才能被有效遏制。其四,贫困国家始终是全球通货膨

7 胀的最大受害者,世界银行要对贫困国家给予支持和援助。最后,坚决反对通过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积极支持通过外交谈判的形式来实施。在当前油价高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武力解决或武力威胁伊朗核问题将导致地区局势的不稳定,油价将会继续上涨,无疑会加剧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甚至会导致全球性经济滞涨的局面,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II

总之,在全球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积极协调,有关各方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避免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健康的增长

如何看待通胀下的中国经济形势

8

9

为什么说北非中东动荡印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北非动荡的原因

北非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经济问题

(1)北非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

10 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世界希望中东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因为中东地区不稳定,已经导致国际油价的飙升,油价飙升会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在过去一年里,世界粮食价格已经上涨20%—30%,再上涨会带来许多问题,这对世界的稳定是没有好处的。中东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两败具伤.这表明争夺水和石油战略的破产.各国反思只有从本国发展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政治问题

北非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三)文化问题

11 北非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 (1)北非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 (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

(3) 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4)宗教问题

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经济方面

(1)改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 (2)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完善财税制度,普及社会保障。

(3)鼓励自主创业,大力推行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减少下岗人员,降低下岗率。对农民工加大关注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工资拖欠等问题。

(二)政治方面

12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加大反腐力度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土壤,建立健全预防腐败机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家机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

(四)宗教、民族方面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13 中东北非战争的原因是

三、总结

研究他人教训,是为了警醒自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努力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东战争的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卖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将他们的土地交给犹太人建立国家。而后以色列依靠美国地力量逐步侵占了大片的阿拉伯领土。

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可是这不是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为他们数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中东、北非的动荡分起,分裂加剧,西方插手中东、北非事务和妄图控制中东、北非石油资源及战略通道的结果。是其一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这就是说,中东、北非的动荡的主要原因乃是出自于其内部。西方那个外因,抓住了其内因的有利条件,从外部对其干预,与内因遥相呼应、策应,于是,大范围的、大规模的动荡局面形成了。

14 一味地说,中东、北非的反政府势力受到了西方世界的蛊惑,那是对中东、北非的反政府势力及其支持者的智慧的莫大贬低。从根本上讲,中东、北非的政治局面是必须改变的,一切与世界民主进步潮流背道而驰的政治局面都是必须改变的!中东、北非愚民政治、独裁政治、专制政治、狂热的宗教色彩政治,显然是与民主政治格格不入的,是必须改变的。

但是,历史的经验表明,没有一个统治者会自觉自愿地退出历史舞台的。于是,革命就成为人民的必然选择,革命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这样的革命,如同疾风骤雨,在强而有力地荡涤落后政治所带来的一切污泥浊水的同时,也在净化人们的灵魂,给顽固不化的、不能代表人民利益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育。这样的革命,当然是人民的必然诉求!这样的革命,是何等的好啊!

民主就是民主。没有什么东方式的民主、西方式的民主,也没有什么南方式的民主、北方式的民主。进步就是进步。没有什么东方式的进步、西方式的进步,也没有什么南方式的进步、北方式的进步。

避免一个国家的政治动荡的根本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执政的统治者必须顺应世界民主政治潮流,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诉求和愿望,勇敢地变革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除此,没有他路可走!

15

上一篇:十一五成就范文下一篇:试验员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