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培养

2024-06-02

核心能力培养(精选十篇)

核心能力培养 篇1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以身作则———学生的述说你倾听了吗

1. 做示范, 抓闪光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般人都渴望有人倾听自己的讲话, 更何况对小学生而言倾听者是老师呢?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学生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和责任.常常有蹲下身子和孩子交流这样的说法, 其实也不必要真的蹲下身子, 只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 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 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他们的表达, 用更多的耐心去面对学生回答时出现的问题.你竖起耳朵, 作出认真倾听的姿态, 思考他们的表达, 既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鼓励.你认真有效的倾听行为就会直接告诉孩子, 倾听是重要的.

在一些现实的展示课中, 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热闹的课堂上,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交流自己的发现时, 老师正关注着自己的教案或者多媒体资料, 或者板书课题.对学生的发言只是一味地赞扬:“你说得真好!”学生一些错误的想法, 不科学的说法没有得到立刻的纠正, 对一些学生出格的回答, 还会来上一句:你的回答真有创意!这些不认真倾听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2. 不要打断学生的述说

课堂是动态的, 以往的很多观摩课都像一场预演过多次的电影, 老师就是那个导演, 有位教师在教学《十几减8, 7》一课时的大段如下:

师:15-7你想怎么算?

生1:我摆小棒计算.

生2:我先用10来减7等于3, 再用3加5等于8.

师:你说得太棒了!

生3:我拿15枝铅笔, 给同桌7枝, 我还有……

师 (打断) :谁还有别的想法?

当学生说到自己预设的算法时, 老师心中暗喜;当学生没有说出自己想听的方法时, 老师迫不及待地打断.课堂是丰富多彩的, 就跟孩子真实的心声一样五花八门, 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关注, 听他们真实的想法, 听他们直觉去选择的方法, 而不是强权地去让学生往你的套子里钻.学生在得到老师认真的倾听后, 会受到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进而就会敢于表达自己, 敢于和老师和同学交流.相反, 我们急躁的打断只会让孩子盖起自己的心, 去猜测、去揣摩、去迎合老师的想法这样的课堂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

二、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你吸引学生去倾听了吗

兴趣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否具有吸引力, 对孩子的倾听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动作来思维的”.图片、动画、游戏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趋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倾听.

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一课中, 最后一个练习是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在卡片上写一个数字57, 让学生来猜测这个数是多少.

师:老师在卡片上写了一个神秘的数字, 你能猜到是多少吗?

生1:100!

师:太大了!

生2:20!

师:太小了!

生3:50!

师:少一些.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中,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信息, 很快地作出判断, 并且达到教学的目的, 同时学生热情高涨.这里的倾听就是有效的, 因为学生听老师的信息, 及时地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三、授人以渔———你教给孩子倾听的方法了吗

大部分低年级的孩子是不会倾听的, 这就出现了一句话要说好几遍才能听明白, 一件事要强调很多次也不一定记得.在让孩子感受到倾听的重要性的同时, 我们要教给孩子倾听别人说话的方法, 下面就几个小细节来谈一谈.

首先要教给孩子倾听的姿态, 眼睛注视着表述者, 这也是最基本的礼貌.遇到和自己一样的观点要点头表示赞同.其次要调整孩子的心态, 认真倾听和积极发言同样重要, 发现别人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时, 不能直接粗鲁地打断, 应该耐心听下去, 结束后可以再总结补充.

四、持之以恒———你坚持训练了吗

倾听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不是掌握了方法就能拥有的, 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

在美国有一批教学创意专家设计了一些游戏, 专门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有倾听和绘画, 就是蒙上学生的眼睛, 让他按照别人的描述来画画;还有倾听错误, 就是听别人读书或者讲故事, 找出其中的错误, 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 有些简单易行的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员工核心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篇2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转眼由省公司组织的为期一年员工核心能力培养班圆满结束。回想起前几期那么多次的培训,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学思悟践,一点点浅薄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感悟一:心理需求之赞美、认同

前几期的培训中,老师曾讲到每个人都有心理上的刚性需求,即赞美和认同,建议我们每天表扬三个人,这样不管是对员工激励,还是对团队成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觉得这一点真的讲得很好,现在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正逐渐培养这一习惯:每天表扬三个人。我相信长此以往,对我个人成长和团队发展一定非常有好处。

感悟二:“扬善于公堂,惩恶于私室。

“扬善于公堂,惩恶于私室”,这是清朝大学生曾国藩讲过的一句名言,这也是前几期培训中老师多次引用过的一句话,我记忆尤深。

这句话在工作中的引申意义非凡,即如果我们要表扬一名员工,一定要敲锣打鼓,让全公司人都知道,这样对优先员工的正向激励效果就越明显;如果我们要批评一名员工,建议最好拉到隐蔽房间,单独进行批评教育,反则让太多人知道,负面效果影响过大,反而会伤员工士气,不利于员工在团队中的改进、成长和进步。

感悟三:考虑周到,超出预期

在日常的`工作中,领导会经常给我们安排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我们领了任务之后,便下去执行。有些人不能完成工作,让领导不满意,自然之后的工作领导也不会安排给他,这样的人也难以得到提拔;有些人经过认真执行,能够完成工作,让领导满意;还有些人对领导安排的工作,考虑周到细致,不仅能够圆满完成工作,还能超出领导预期,这样的员工,领导必定会重视、信任、提拔。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篇3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还有一些距离。这些正是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缺失造成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

一定的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条件。能力虽然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運用。

(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掌握一项职业技能就能干到终生在某些行业中已经不太可能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岗位不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不同。这都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职业核心能力,这也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应变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分为职业方法能力与职业社会能力两个组成部分。

(一)高职学生职业方法能力

1、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指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能依据个人发展和工作岗位需要,自主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能自主调整学习目标和计划,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它以独立自主地获取、探究和应用各种新知识为主要特点,以各种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手段,以学会学习为最终目标。

2、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根据工作和学习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为载体,以文字处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技术手段,以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3、数字应用能力。数字应用能力是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具备正确认识数据、有效获取数据,准确计算数据、合理使用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字应用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不断获得新技能、新知识、新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是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基本能力,方法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社会能力

1、与人交流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是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通过交谈讨论,演讲是,阅读,以及书面表达等方式,表达观点、沟通情感、获取和分享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是日常生活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能力。

2、与人合作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是指根据工作活动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互相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调整合作方式,并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合作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

3、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生问题的关键,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它是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方法能力,是职业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由众多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三、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标准

(一)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标准:1、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2、实施学习计划。3、反馈与评估学习效果。

(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标准:1、搜集选择信息。2、整理开发信息。3、展示应用信息。

(三)数字应用能力培养标准:1、数字信息解读。2、数据运算。3、运算结果的展示和应用。4、交谈讨论。5、当众发言。6、阅读获取资料。7、书面表达。

(五)与人合作能力培养标准:1、协商合作目标。2、互相配合工作。3、调整合作方式。

(六)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标准:1、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2、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3、调整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

(七)创新能力培养标准:1、提出创新意见。2、做出并实施创新方案。3、调整或评估创新方案及效果。

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

(一)职业核心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掌握能力的基础

只有掌握相关能力的基础知识,才能了解这项能力的内容是什么,进而懂得怎么去做。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侧重于知识理论的记忆,而是在于能力培养和训练。

(二)科学培训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掌握关键在于训练,科学的计划的培训是能力取得的主要途径。要以职业核心能力内容要素为依据,结合培训标准进行培训,根据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和“教、学、训”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培训。

(三)实践活动是强化和检验能力培养的手段能力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得到巩固与发展。能力的获得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实践活动能解决能力的养成与熟练。所以,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实践。个人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目标、内容和要求的提出,通过实践的反复磨练,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四)考核评价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保障

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核心能力,培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发展的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 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学校不仅要注重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更要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 提高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内容的界定

(一) 核心能力内涵的界定

一般认为,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1]”。在职业教育领域, 可以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2]。从职业能力内容的角度可以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职业能力性质的角度又可将职业能力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核心能力) 。

关键能力又称为核心能力。1972年, 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梅腾斯所长在向欧盟提交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报告中, 第一次运用了“关键能力 (核心能力) ”的概念, 之后便引起了许多国家职业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成为建构职业教育目标的基本框架。而且, 不同国家有关核心能力的概念以及内涵是有所区别的。德国将核心能力称为“关键能力”或“跨职业”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执行能力、社会责任感与心理承受能力, 是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 其内涵侧重于个人的社会能力。英国将核心能力称为“核心技能”, 主要指1999年资格与课程委员会认定的六种核心技能: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强调了方法能力。美国称核心能力为“基本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或“必需技能”, 要求从业者需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会理解力、规划和组织能力, 以及与人相处并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各有侧重。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也非常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 对核心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各有侧重。

在我国, 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国外引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论和课程教学体系。2003年将核心能力确定为八项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2010年, 教育部在全国推行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 (CVCC) , 并将核心能力确定为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比较分析以上国家关于核心能力内涵的界定可以看出, “交流与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成为影响一个从业者生存和发展的最为核心的能力。在一些国家, 如日本、德国等将“责任心”“承受力”等属于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的内容也纳入了核心能力的范畴。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核心能力是通用的、可迁移的、对从业者可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基础能力, 强调的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获取信息及处理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 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内容的界定

在界定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内容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就业、全面发展的理念, 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 经济社会的需求, 以及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对高职学生的能力需求。

近年来, 随着高中阶段学生数量的逐年减少, 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紧张, 升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分数一降再降, 甚至有的地方已采取了注册入学的招生方式, 致使入学学生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 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都有体现。首先, 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原因, 造成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养不高, 导致高职生没有远大的理想, 缺少梦想;精神生活空虚, 没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缺乏进取精神, 情绪低落;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最后, 高职生在个人品质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升。通过分析高职生自身的特点, 应着力培养高职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以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调查发现, 企业认为除掌握一技之长外, “有效的口头沟通”“电脑编程”“谈判技能”“说服他人”“积极学习”和“谈判和决策”等六项核心技能[4]对高职学生适应职场都非常重要。

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同时, 必然会引起职业的变迁, 这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 可以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 将人文素养、职业素质教育和核心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校企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学资源, 开展联合培养, 共同制定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样, 学生可以通过在“做中学”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即养成自己的“一技之长”又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在顶岗实习阶段, 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在企业环境里历练自己, 专业能力、与人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在这一阶段都会得到提升。

(二) 构建体现核心能力培养的育人体系

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模式选择上, 采用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项目课程通过学生共同完成某一工作任务 (项目) , 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建立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和能力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核心, 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基本品质, 而能力是这种基本品质的外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尤其是核心能力, 与我国国民素质教育是一致的[4]。培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 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理想的思想观念;培育富有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的职业素养, 有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要从课程体系、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体系、日常养成教育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学校管理与服务体系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方面, 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和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社交礼仪教育、语言表达与沟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改革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 将法制基本知识、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校纪校规教育作为主要内容, 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法治观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吸收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职业文化进课堂, 加强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

建立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育人体系。高职学生的企业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提高核心能力, 也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搭建了平台, 促进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 建立合理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 要以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核心能力的提升程度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作为判断依据,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通过多种形式, 如实践技能操作、专题讨论、交流沟通等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按照职业标准的要求, 以学习的实际综合成果或完成某项活动任务的质量为主要评价内容,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教师、学生、企业评价相互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 特别是要将用人单位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考评, 提高评价的针对性。通过评价, 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培养高职生的核心能力, 是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为学生就业、创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增订合编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邓泽民, 陈庆合, 刘文卿.职业能力的功能、特征及形成规律的研究[J].2002 (2) .

[3]马树超, 王伯庆.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初中物理核心学习能力培养 篇5

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能力要求: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2、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能力要求: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力要求: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相关问题。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能力

能力要求:

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5、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能力要求: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6、理解能力

能力要求: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

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7、识记能力

能力要求:

识记能力是一项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它包括认知与记忆两个密不可分的能力要求。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记忆能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根据对事物的记忆进行判断的能力。

8、应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要求:

应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集各种基本能力(观察与实验能力、识记力、情景想象力、思维力等)于一体的综合能力,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基本保证,也是整个物理学习能力的集中反映。

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成熟悉的物理问题进行判断求解的能力。

9、识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要求:

识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指正确理解题意,善于发现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恰当地选择研究对象,正确分析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及运动变化过程的能力。

10、新知识组块的生成能力

能力要求:

新知识组块的生成能力是在要解决的新问题面前,迅速调用认知结构中前三种要素:学生学习过的具有一定包含或从属关系的物理概念、原理、方法的内容和由它们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组织;

学生所了解的支持物理概念、原理的具体物理现象和有关事实材料;学生所掌握的表达物理概念或概念间关系所使用的语言本身的逻辑以及数学的逻辑。恰当地组织起来,整理成适合于新问题的形式的能力。

11、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能力

能力要求: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问题的大至方向进行推测,并把将要采取的手段与问题的目标联系起来,对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的能力。

12、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力要求:

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包括: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进行推理计算的能力;物理估算能力。

物理的趣味性和逻辑性

物理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时,它和生活息息相关,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大多数同学都是从八年级开始接触物理的,刚开始的时候,对物理都是充满了好奇,拿到物理课本,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看一看,课本里新鲜的概念,有趣的实验,都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对于这门新鲜的学科,有的同学是满怀期待、做好准备,大伸拳脚想有一番作为;有的同学则是畏手畏脚,从一开始就担心自己不能够适应物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会因为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刚开始的时候就一蹶不振,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核心能力培养 篇6

1.整体初读,了解新知。

首先引导学生用浏览的形式初读本节课要学习的所有内容,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哪些新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浏览教材中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有: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等。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将对后续更有序、更深入地探究起到铺垫作用。

2.分块精读,深度思考。

数学阅读要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首先要真正读懂每一个概念的涵义。所以,除了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还可以把阅读材料分块指导精读,从而更深入地进行探究。

例如,“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可以将原内容分成“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三大块内容逐一组织精读。分块式地精读,学生提的问题就不会太零乱,跨度不会太大,也可能更加细小且更有深度,学生思考、交流时就能更加有序且深入。

3.整体串读,理清学法。

数学阅读要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还要理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所以,分块精读后,还要再组织学生串读学过的所有知识,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再次质疑,看看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另一方面理清学法,想想刚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新知的。

例如,“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首先,由学生串读“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等所有知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内容整体串起来看看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理一理学法,理清学法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理清学法时,师生一起回忆,刚才是借助青藏铁路的实例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再从加法的意义推导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不但感受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还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思想。接着,组织学生梳理各部分间的关系。从加减法的意义分别推导出加法各部分间的两个关系式,再从这两个关系式分别推导出减法各部分间的两个关系式。这一过程把呈零散碎片状的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感悟推导思想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串读,一方面使新知得到巩固;另一方面理清了学法,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引导深度思考,培养思考能力

笔者在承担“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的实践过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1.大胆猜想,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还需要教给学生使用“如果”一词质疑问难。

例如,在“平行与垂直”一课中,针对“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概念,学生就提出不少问题:①如果把“同一平面内”这个词去掉行吗?②如果把“不相交”更改为“永远不相交”是不是更准确?③如果把“两条直线”更改为“几条直线”行吗?④如果把“互相”这个词去掉行不?

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在猜想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学生的思维便能螺旋上升,研究就能不断深入。

2.不断追问,刨根深挖。

在实践过程中常会遇到以下情况,当教师提出一个较抽象或较难的问题时,如果被提问到的第一个学生能很流利、完整地回答出来,教师便不再继续追问。可如果不再继续追问,就可能会有学生对这一问题似懂非懂,甚至完全不理解。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問:“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第一个学生就流利地回答:“百分数只能表示倍比关系,而分数不但可以表示倍比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如此抽象的问题,如果就这样一带而过,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此时,教师应该进一步追问:“你能具体说一说吗?”或者转问其他学生:“你们理解这位同学的回答吗?”“谁来举例说一说?”等。只有不断地追问,刨根深挖,问题才能更加深入,思考也才会有深度。

3.多维思考,加强验证。

多维思考,就是要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在学习新知时,笔者总是鼓励学生多维思考,想出更多的方法来验证新知。

例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中的“平行”相关知识时,鼓励学生想出各种方法验证“一张纸上的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学生们积极思考,从多种角度想出了验证方法:①看一看,用目测的方式观察两条直线会不会平行;②想一想,想象无限延长这两条直线会不会相交;③画一画,画出这两条直线的延长线,看一看会不会相交;④移一移,用尺子的一条边和其中一条直线重叠,靠紧这把尺子,慢慢地移动到另一条直线,看一看尺子的对边会不会和第二条直线重合;⑤折一折,竖着对折,看一看每条直线的两半会不会都重合在一起;⑥量一量,量出两条直线之间的垂直线段看看是否都相等。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验证,多角度进行分析对比,不断优化验证方法,从而达到深度思考的境界。

三、引导准确表达,培养表达能力

1.交流探讨,规范阐述。

课堂中,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表达、准确表达。但在实际教学中,时常会遇到事实说不清道不明,语言不准确,表达意思不完整等现象。例如,读“96÷12+4×2”这个算式,有的学生读成“96除以12加4乘2”,顺序表达不清。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准确、规范地加以表达:“96除以12的商加4乘2的积。”让人明确运算顺序的最后一步应是求和。所以,当学生表达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问题,鼓励用规范的数学语言阐述事实。

2.运用知识,思路清晰。

数学学科除了要注重口头表达,还要重视用算式或用文字清晰地表达思路。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只写答案不写过程的现象,这样就看不出学生的解答思路。因此,平时要引导学生养成把自己的思考方法或思路一步步地详细写出来的习惯,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3.评析作业,有理有据。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学生互查互评的方式,开展“当啄木鸟捉小虫子”的比赛活动。活动中,学生发现同桌或小组同学的作业有不规范或错误的地方,要说清楚不规范或错误的原因,做到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长此以往,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培养主持人的核心能力 篇7

视事业的迅速发

养内展, 来参与竞争国外媒体到, 广国主办台观播电台、念电、用人机视台在持制面化、。发经广生营播了理、很电念大视等方变一人牛□线响需着研的教究改学在革, 新直我的接们影急形的娜如势何培养采下对高职、编高专、核个播性合化一的的新并闻具主有心的核持人。心能力新闻主持人能从人的后续新发闻展主来持力看外话, 形筒如以前果及说将镜话语头的言和勇、

气列为新闻主持人一般意义上的

基础竞争力的话, 接下来更需探讨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

语言功力。新闻主持人的语言是节目的主干, 主持人语言、语用的基本水准, 对语言运用的态度, 都直接影响节目的整体质量。直接可感的声音形象, 是语言内涵得以传播的物质载体, 而声音形式所负载的思想、情感、观念、情趣又是语言传播的内涵本质所在。

亲和力, 感染力。有声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 由于其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的不同, 而具有情绪、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丰富表现力, 声韵传情的语言感染力、亲和力, 使广播电视获得了超过报纸的情感表现力。有声语言蕴藏着微妙而又巨大的拨动心弦的情感力量, 是体现新闻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另一个方面。

“有稿主持”和“即兴口语”。即兴口语体现新闻主持人的语言急智, 显示其口语表达能力。拉里·金是当今美国“脱口秀”的明星。他回忆自己第一天的上班经历:“电台经理对我说, 我主持的节目就叫‘拉里·金秀’。但是, 我一进播音间就紧张极了, 觉得嘴巴干得像棉花一样, 后来竟张嘴无声。就这样, 我反反复复放着同一首歌。忽然, 经理一脚踢开播音间的门, 对我大吼一声, ‘这是传播事业’。就在这一刻, 我倾身对着话筒, 冲口说出了平生第一次主持谈话节目的开场白:‘各位早安。今天是我这辈子头一回主持广播节目。我一直梦想成为广播节目的主持人, 15分钟前电台给了我一个新名字, 叫拉里·金秀, 我也选了主题歌, 但是我的嘴巴干得不得了, 紧张得要命。刚刚经理把门踢开, 对我说这是传播事业……’”拉里·金急中生智, 实话实说, 用大白话说出了自己第一次的主持语言。新闻主持人不但要能语言机智, 而且主持的话要说得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能说服人和打动人, 并激起参与者的谈话欲望和深度表达。主持人的即兴口语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现场的组织和串联, 是产生观众与节目、场内与场外的情感互动共鸣的重要条件。

对新闻的判断力、对谈话的掌控能力, 以及能够和嘉宾同等对话的能力。在直播资讯节目的过程中, 常常出现某一环节需要主持人与前方记者连线的情况。由于事发突然, 后台编辑甚至来不及为主持人准备问题, 此时主持人该如何提问呢?这就需要主持人有非常敏锐的新闻判断力, 即迅速判断出该话题、该事件的性质, 哪些问题和要素是传播者需要传播的核心内容, 等等。例如, 城中某地突然失火, 后台编辑尚未准备问题, 主持人自己就该知道, 在连线前方记者的时候, 需要询问的关键问题有如下这些:1.火灾现状;2.发于何时, 具体何地;3.伤亡如何;4.起火原因;5.后续消息即救火情况;6.有无同类事件, 有无对老百姓的警示等。仔细推敲可以发现, 以上这些要素就是新闻的“5W1H”的要素。也就是说, 这个时候的主持人已经承担起了采访记者的角色, 而采访的对象, 则是前方的记者了。

新闻主持人的核心能力的培养

与新闻记者一样, 新闻主持人同样需要“好奇心”。所谓的“好奇心”, 就是探究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及外围特征的种种兴趣。新闻的价值在信息的流动中体现, 而没有好奇心, 便无从捕捉信息, 更无法使信息产生流动, 这就是新闻敏感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新闻主持人, 具备新闻敏感是必需的。当然, 可以说新闻敏感是一种天赋, 但也完全能从后天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与增强。无论是天生就有兴趣, 还是经过逻辑推论来判断哪些环节能提出问题, 可以起到同等的作用。比如上述城中失火的突发报道中, 即使主持人自己对此事件不感到好奇, 但从逻辑上来分析, 那6个问题也是该问的, 这也能弥补新闻敏感的不足。

主持人的逻辑能力很重要。以其昏昏, 焉能使人昭昭?语言要有魅力, 魅力更来自其中的逻辑判断与推演的过程。很多主持人都能做到在镜头面前不停地说话, 乍一听话不少, 仔细琢磨, 却没什么叩人心扉的话。人们把这种话称为“水词”。为什么“水”?就是因为浓度不高, 其中缺乏严密的逻辑, 不具备推演的力量。言不及义, 反而显得话多。而具备相当逻辑推演能力的主持人, 说话很精练, 却能一语中的, 发人深省。

新闻主持人需要大量的新闻实践。没有实践的经验, 主持人难免会遇到与新闻内容脱节的尴尬。主持人是节目制作的最后一环, 也可以说是节目的“灵魂”。一个不了解节目流程、不能熟悉节目制作每个环节、不能对当日的新闻话题或者版面熟稔于心的主持人, 怎么可能胜任最后一环?怎么可能成为节目的灵魂?因此新闻主持人必须投身于大量的实践, 他们应该是新闻业内的行家, 没有大量的甚至超出常人的新闻实践, 是成不了行家的。

新闻主持人要拥有与嘉宾同等对话的能力。这就需要主持人不间断地学习与思考。今天的知识, 就是明天的基础, 主持人永远需要大量的阅读。在主持人的脑子里, 应该有充沛的知识储备, 有相当完整的知识体系, 更重要的是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对于主持人来说, 残酷之处在于, 总要面临新鲜的话题, 总会遇到未知的领域。怎么办?学习!而比学习更快捷的方式, 是掌握学习的技巧, 提升学习的能力。这种技巧, 靠主持人的悟性, 更靠后天的积累, 反复的练习、归纳、总结、提炼。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学校,核心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每年学生毕业时都会面临如下情况: (1) 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毕业, 可是能进入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人数较少, 而各行各业又急需大量人才; (2) 职工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 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三年甚至五年却仍然不会, 即使在许多设备充足的院校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因此, 如何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接起来, 缓解就业压力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 最主要的是解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目前, 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叫法很多, 如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称之为“关键能力”, 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 但无论“职业核心能力”叫法如何, 其实质内涵基本一致, 它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同性的职业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并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 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借鉴了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报告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 包括与人交流的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外语应用的能力。

从职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层面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既包括在职业岗位现场直接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 又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心等隐性能力。

从职业核心能力活动指向层面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种能力。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 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对于中国各类各级教育都是适用的, 都需要达到的目的。而各类各级教育又有它特定范围的培养目标。1995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 会议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提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演变, 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实用人才或适用人才, 到应用型人才, 再到技术应用性人才和技能性人才, 反映了中国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本质认识的不断明确、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肩负起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而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从事职业的能力, 也要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高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为主线, 以实训实习为主要培养途径, 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为主要目标。

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后, 更主要的是对课程改革模式的构建。在教学实践中,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主要采用的是“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培养策略。这是一种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是通过研究选择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项目, 并将其有机的融入到课程内容的一种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是典型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课程模式的设计上, 我们是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组织课程内容, 以项目带动教学的实施,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 在课程观、人才观理论方面与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不同, 它更重视岗位核心能力结构, 整个课程设计将围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展开, 把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核心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立足点, 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来实施项目。受教育者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 最终实现岗位所需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项目的设计则按照“动画工厂”模式构建, 集中体现“以校为主、企业为辅、师生参与、项目引入”的教学原则, 与此相应, 实践教学将依据企业动画创作、制作的组织方式与业务流程, 采取“五位一体化”, 即工作室与教室一体, 实现实训环境“双元化”;教师与师傅一体, 体现教学主导“双师化”;学生与学徒一体, 使培养主体“员工化”;教学与生产一体, 使学习过程“生产化”;作业与产品一体, 实现运行方式“市场化”。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钓鱼”的方法, 通过培养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 以实现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占年.高职教育核心职业能力分析[J].职教通讯, 2008 (1)

培养认知能力提高作文能力 篇9

小学生受年龄、认知能力和生活阅历的限制, 存在着观察的盲目性、认知的狭隘性、表达的空洞性的特点。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不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 缺乏方法的指导, 势必会错过良好的起步期培养机会, 使学生陷入为作文而作文的困境。长此以往, 学生的作文兴趣就会受挫, 出现“夹生饭”的结果, 使学生在积累充足的写作素材, 提高认识能力及表达能力诸方面受损。因此, 坚持观察、思维、表达相统一的作文原则, 强化作文教学各环节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仅是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 实际是知识、语言、认知等方面的综合。作文水平的高低, 主要体现在平时积累材料的能力、认知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上。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必须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训练。

从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规律角度看, 正确处理好观察、思维、表达的关系, 要遵循“从说到写, 由述而作”的顺序。拿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能说会写《智救小鸭子》来说, 教学时可分为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可以是带着问题观察画面;观察画面, 展开想象和联想, 自由练说。边观察、边思考、边叙述, 通过口头表达反映出观察、思维的效果。第二个环节可以是以学生能够完整、清楚、较为具体口述图意的基础上, 按照要求写下来。通过书面表达反映看、思、说、的结果。这样, 既使观察、思维、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又使学生通过二次表达强化了认知过程, 培养了写作习惯和能力。

提高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就要进行和重视观察训练。要引导学生注意周围人、物、景, 从身边事物中搜集作文素材, 增强认知事物的能力。许多教师以为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不成问题, 但实践活动中的耳闻目睹不能代替观察训练。

布置学生跟踪观察, 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才能取得对该事物的全面认识。跟踪观察某一观察对象在一个阶段的变化特点, 就能能效地锻炼观察的目的性, 提高认知能力。对小动物、周围景物、大自然的变化的不同特点的观察要抓其特点。另外, 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观察。小学生最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这时教师就应时时提醒学生留心事物发展的过程、特点。因为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 没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因此, 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认知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认知思维习惯, 为积累作文素材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强化观察训练, 教师就要结合教材和学生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不同特点组织定向观察。运用阅读课中学到定向观察的方法, 去观察生活。逐步做到会看、会听、会问, 及时记录见闻和感受。要求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 把平时看的、想的择要记下来, 就是每次三言两语, 也会成为作文的好素材。这样, 既丰富了生活积蓄, 又能不断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 要多看多听。多看, 就是经常认真地看, 看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事物的特点、性质, 人们的思想感情。多听, 就是注意听懂人们的不同意见, 不同反映, 从听的中间开阔知识领域, 了解古今中外许多事情。第二, 要多问多想。多问, 就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某些不明白的事情向老师、同学求教, 使自己了解得更多。多想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在头脑中多回忆, 多联想, 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巩固看到和听到的成果, 锻炼思维, 形成深刻的印象。第三, 要多记多写。就是说手比较勤, 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下来。可以写生活日记, 可以写观察日记。如果持之以恒, 形成习惯, 不但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而且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 使学生受益终生。

核心能力培养 篇10

一、诱发好奇,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烈, 而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们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把创新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作为一线教师, 应该千方百计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譬如:我在执教“能被5整除的数”一课时, 在导入阶段就先让学生随意说一个数, 我就立刻说出这个数是否能被5整除, 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 许多学生惊奇不已。类似神秘色彩的导入, 不仅让学生好奇、惊讶、感叹, 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切实让学生体会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二、巧设情境, 萌发创新意识

数学学科的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征, 因此, 创设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化抽象为形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譬如, 我在执教“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内容时, 在课前按一定的顺序与两位同学握手, 先与左边的同学握手, 后与右边的同学握手, 再让学生说出老师是按什么的顺序握手的, 最后我用示意图表示了握手的顺序。上课铃声一响, 展示了小猕猴采水蜜桃的情境图, 让学生自己探索出14×2的结果, 并让学生介绍思考过程。当然,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 借助情境图, 着重引导学生一起理解“先算2个10是20, 再算2个4是8, 合起来是28。”我在引导学生探索笔算方法时首先介绍14×2还可以用笔算竖式来计算, 示范了竖式列法。其次, 引导学生思考:用竖式怎么算?你能联系刚才算出14×2的过程来算一算吗?再次, 要求学生联系口算14×2的过程, 并逐一点评学生各种不同的笔算竖式过程, 从而归纳正确的笔算过程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竖式的一般写法。最后, 我就很自然、形象地说明其乘的顺序与课前握手游戏的顺序是一样的。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虽然是有限的, 但是握手游戏的切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使学生兴致勃勃的在这个情景中自主探究笔算方法, 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鼓励质疑, 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 有利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一般而言,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从发现问题开始。但是, 在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中, 许多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及格率和优秀率, 往往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更谈不上让学生提出与教师的观点及教材结论相悖的意见, 甚至教师有时出了错误学生也不敢提出来。这样的教学违背教学发展规律,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程的实施, 广大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问题, 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争论。譬如:我在执教判断题“整数的末尾添上两个零, 这个数就扩大100倍”时, 先让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这句话是错的。此时, 我故意予以的肯定, 还表扬了发言的学生。突然, 有个男生自告奋勇举手质疑:“老师, ‘整数的末尾添上两个零, 这个数就扩大100倍’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零扩大100倍还是零。”这个学生的话音刚落, 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心中暗喜, 立即翘起大拇指表扬道:“你分析得非常棒, 你的这种质疑创新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感谢你帮我纠正了一个‘错误’!不过这个‘错误’是我故意安排的哦!”我的幽默得到了所有学生的谅解与支持, 大家纷纷表示要向这个有创新“奇才”学习。

四、联系生活, 扩宽创新视野

我国著名陶行知的“教育即生活”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 教育必须和生活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效率。其实,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与数学密切关联。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 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元、角、分”的内容时, 就让学生到超市模拟买卖货物, 售货员和顾客有大家轮流担当。在活动开始之前, 我提前给学生准备了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 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过程中, 我首先要求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其次, 用所发给的钱, 看谁买的东西多, 买的东西好, 买后要进行评比。当活动结束, 我就布置各活动小组进行广泛讨论, 并要求每个学生说出自己买了哪些商品, 每样商品多少钱 (分别用分、角来表示) 。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认识了元、角、分, 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 并会进行简单换算, 从而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 激发了学生小学兴趣, 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情趣与知识的交融中, 切实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路面压实度下一篇:背越式跳高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