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检测方法

2024-06-16

实验检测方法(精选十篇)

实验检测方法 篇1

1 标准控制的内容

《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均规定,“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在引入检测或校准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应用这些标准方法。如果标准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证实[4,5]”可见,标准控制应包括标准有效版本的控制和标准正确应用的控制。

2 建立相关程序文件和规章制度

在医疗器械检测工作中,实验室需使用到的各种标准有上百种。这些标准的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和更新日期大都不一致,保证新标准的正确应用和在用标准版本的最新有效,避免使用作废或无效版本标准,是实验室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实验室应首先建立相关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对影响标准有效性及正确应用的环节,如标准收集、登记归档、发放、作废回收、查新、证实和使用等进行系统规范。同时明确科室及人员专门负责各环节的相关控制工作,使其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这样,从程序和制度上确保实验室正确应用最新有效版本标准。

3 标准有效版本的控制

标准收集、登记归档、发放、作废回收、查新和使用等任一环节的疏忽,均可能导致标准有效性的失控,应对这些环节运用不同方法加以控制。

3.1 标准的收集与订购

标准的收集原则是:“现行有效、来源可靠、内容完整”。以前标准信息的收集与购买只能通过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标准发行机构,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标准信息的查询及购买可非常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甚至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下载标准,但标准的有效性可能得不到保障。实验室可通过登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官网查询,保障购买的标准现行有效。对于检测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标准,统一由负责标准管理的部门或人员购买。在购买标准前,须再次核实所购买的标准版本是否为最新有效版本。购买标准(包括电子版标准)时,只能购买来源于正规渠道(标准发行机构或授权电子标准销售机构)的标准,应避免购买标准汇编(不易进行有效性控制)。复印标准时,应保证原始标准来源可靠并完整复印。

3.2 标准的登记与编号

标准登记与编号的原则是:“快速查找、有效识别”。分类编号方法可根据实验室使用标准的特点自行规定,目前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将标准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注册产品标准进行分类,并规定各类标准的编号规则,保证标准能快速便捷查找。标准购买后,应及时按编号规则分类编号、登记,加盖“受控”章后,分类集中存放管理。购买的电子版标准,在打印出纸质版后在封面注明电子版,以表明来源。对来源于非标准发行机构或非授权电子标准销售机构的标准只能作参考,不编号也不录入标准目录库。

3.3 标准的分发与回收

标准的分发、回收原则是:“完全可控、防止误用”。对常用标准,应由标准管理部门完整复印,盖“受控”章并注明分发号后登记发放,要分发至检测科室或检测人员以方便使用。发放表应包括标准名称、标准号及年代号,同时领用人员应签字。标准作废后,标准管理部门应及时按发放表收回以前发出的相应标准。标准有修改时,及时将修改单发放到位,避免作废或失效版本的误用。收回的作废或失效标准,除保留作参考的外,由标准管理部门统一销毁。作为保留参考使用的失效或作废标准应加盖“作废”和“存档”章进行标识,并单独存放,避免与现行有效标准混淆。

3.4 标准的使用

标准使用应坚持来源可控的原则。工作中,检验人员为方便,有时可能会私自复印标准或在网上下载标准,容易造成标准管理失控。实验室应规定检验人员在工作中需使用标准时,只能从标准管理部门签字领取盖有“受控”章并注明分发号的标准,从标准来源上加以控制。同时要加强对检验人员使用标准的监督检查,方能避免在使用环节误用作废或失效标准。

3.5 标准查新与结果处理

标准查新应遵循定期跟踪、重点关注、处理及时的原则。实验室大多能保证在认证认可换证评审或扩项评审前进行标准查新工作,在平时却容易忽略。因此,在程序文件或制度中应明确规定标准管理部门查询标准有效性的频次,对在用标准应重点查询并缩短查询时间;同时定期跟踪标准批准发布公告,及时了解新标准的发布情况,提前做好新标准使用的相关准备工作。一般可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官网进行查询。为保证查询结果的有效性,可同时在多个官网查询。应将查询的网站、查询到的内容、新发布或修订的标准是否涉及标准目录库中的标准等情况予以记录,避免遗漏。当有新标准发布或标准修订时,标准管理人员应填写查询结果处理记录,包括标准标识、购买、登记、发放、收回、证实、申报等工作完成情况,以保证新版标准实施前,实验室能正确运用新版标准。新版标准发布日期一般和实施日期会有一段时间,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0年12月27日发布“关于发布实施YY 0054-2010《血液透析设备》等96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的公告”,其实施日期为2012年6月1日,从标准发布到实施期间长达一年半。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即使查询到新标准的发布,也可能因各种原因遗忘标准购买、标准证实、向认证认可管理机构申报变更等工作,严重时可能会发生继续使用作废标准的情况。标准标识工作作为措施之一,可有效地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标准标识工作是对标准的所有文本(包括标准汇编中的该标准、存档的所有原件及复印件、发放到检测人员手中的所有复印件)及标准目录库中登记的该标准的信息全部进行醒目标识,其目的是提醒检验人员,在使用标准时应注意其有效时限,也提醒标准管理人员,在新标准实施前及时购买并通知相关科室开展标准证实及标准变更的申报工作。标识内容包括失效日期、新标准号及版本号和实施日期等。

4 标准正确应用的控制

检测实验室应在开展新检测工作前,对引入的新标准需进行证实。证实的目的是确定实验室能否正确应用新标准。在标准发生变化后,对新版标准同样需要进行证实[4,5]。因此,标准正确应用的控制,是通过对标准证实工作的控制实现的。如果新标准(包括变更后的标准)未经证实直接使用,则有可能因标准理解有误、人员操作错误或环境条件设备条件等不符合检测标准要求,发生检测数据和结果偏离,严重时可能影响到检验结论。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4.4.1条注2的内容[4],可将需要证实的环节归纳为: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材料和结果等验证。各环节具体控制方法应包括以下内容。

4.1 人员的知识

证实检验员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方法的原理、试验步骤和结果处理。在新标准使用前,应组织检验员对标准和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证实材料包括新标准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记录。

4.2 人员的技能

证实检验员试验操作是否熟练,包括对检验设备的操作、样品的处置以及对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判断。应组织检验员按新标准要求进行试验操作培训、练习,必要时还应进行上岗考核。证实材料包括,操作学习与培训记录、上岗考核记录、上岗证明或设备操作授权证明等。

4.3 设施和环境条件

此证实包括样品存放、预处理、样品检验、检测设备运行所需设施和环境条件能否满足要求,并得到有效控制。对新标准要求的设施及环境条件与现有条件一一核对,必要时还应通过测试来验证现有设施及环境条件能否满足要求,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改造至符合要求,否则需对涉及检测项目进行限制。证实材料包括:设施和环境条件符合性检查相关记录;温湿度、洁净度等环境条件监控记录。

4.4 设备

证实检测设备和环境监控设备是否符合标准方法规定的要求,包括量程、精确度等级等;测量设备是否经检定/校准并符合要求,包括涉及的所有量值是否均能溯源、检定/校准的量值是否涵盖使用的示值范围等[4]。当现有设备不能满足新标准方法规定的要求时,应更新设备,暂停涉及项目的检测;当原有检测设备的量程、精确度等级都符合新标准要求,但如果关键量值溯源不完全或溯源未涵盖新标准要求的使用示值范围时,应按新标准要求对涉及量值或示值范围进行校准/检定后,才能投入新标准的检测使用。证实材料包括:设备与标准方法规定要求的符合性检查相关记录、校准计划、校准证书及验收记录等。

4.5 材料

证实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试剂(含标准物质)、耗材质量等级是否符合标准方法规定要求。必要时应进行技术验收。证实材料包括:试剂(含标准物质)、耗材符合性检查相关记录。

4.6 文件

证实原始记录、报告模板、各类作业指导书(检验方法细则、设备操作规程、数据处理)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应对原有文件进行审核,制订或修订相应文件,统一规范检验人员的理解和操作。证实材料包括:文件和记录起草、修订的批准和发放等记录。

4.7 结果验证

证实检验结果是否可靠,重复性是否满足要求。在标准证实工作中,结果验证工作是核心。只有通过结果验证,才可能及时发现应用新标准进行检测时可能存在的、而实验室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错误,才能真实反映出实验室的人员、设施及环境、设备等条件已满足标准方法要求,能正确应用新标准。结果验证可以通过选择人员比对、测试值与已知值(标准值或公认值)比较、与其它方法或设备所得结果比较、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等方式之一或组合进行。选择有效的验证方式,可增加实验室正确运用新标准进行检测,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证实材料包括:测试原始记录、比对数据、结果评价等。

4.8 标准证实中易忽视的工作

检测实验室在标准证实中容易忽视的工作是证实不全面,如设备证实时,检测实验室往往遗漏关键量值或示值范围的证实,使检测数据的溯源性得不到保证;对结果验证认识有误,如在引进新标准或标准变更时,认为做了模拟检测就完成了标准证实工作;结果验证方法缺乏有效性,如只进行内部试验,未主动采取实验室间比对等结果验证方式;忽视标准变化后的证实等。无论哪方面的工作被忽视,都可能造成检测数据、结果偏离,甚至无效,影响检验结论。因此,必须认真、全面、及时地进行新标准的证实工作,保证其正确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2002第31号《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M].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医疗器械标准目录查询[EB/OL].[2012-04-15].http://www.cmde.org.cn/CL0001/

[3]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

[4]CNAS-CL01:2006(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5]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

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方法 篇2

仪器设备管理

设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要素,应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参与体系运行,以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因此,应建立符合准则要求的设备管理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建立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⑪ 建立设备管理组织

设备管理组织有质量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支持服务部门构成。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范围和工作量,确定管理人员、核查人员、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责、权力与相互关系,使各项管理职能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岗位,尽量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

⑫ 制定设备管理程序

设备管理程序是检测机构实行设备管理的途径。通过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明确设备管理活动的过程、步骤、内容和所有环节,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⑬ 编写设备作业指导书

设备作业指导书是指导检测人员操作设备的规范性文件。一般设备可按照说明书操作,大型、复杂的仪器或操作人员流动性大、性能不稳定的设备需编写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

健全设备质量管理制度

⑪ 评审制度

评审是添置或处置设备的一项前期工作,主要从设备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维护性等方面综合分析,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设备资源,发挥设备的最佳效益。对于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需进行可行性认证,达到技术上先进,性能上可靠,工作上需要,经济上合理;对于租借、维修、淘汰的设备,以及小型或辅助设备,应进行必要的评审。

⑫ 验收制度

验收是保证添置或维修的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仪器设备的开箱拆封应在设备管理员、操作人员、供应人员等有关人员都在场时进行,验收过程中,应对设备评审要求、订货合同和装箱清单,逐一清点,并做好记录。对于大型、精密的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后,还应通过一定时期(合同期内)的试运行,根据实际运行效果和各项指标测试结论,确认无质量问题方可验收。仪器设备经验收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交付使用。

⑬ 使用制度

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设备使用制度,对人员、工作环境、设施条件、维修、保养等提出明确要求做作出规定。

⑭ 记录制度

记录是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保证设备正常运销的一项基础工作,对设备管理的责任落实、制度执行及管理程序的运行和完善都很重要。每台设备从计划选购到淘汰都应保持完整的记录,内容除一般性设备档案外,还应设备购置、检定、维护的计划,论证意见或报告,调试验收报告,设备使用和校准记录,仪器故障和维修记录,运行状况,性能变化,异常现象及整改情况等。

⑮ 核查制度

核查是证实设备符合技术规范,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操作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后,应按照技术规程和说明书,采取自校、比对等方法,校准主要性能参数,保证仪器的准确度和量程范围符合要求。质量管理组应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记录等情况,对新购置或租借的设备、现场检测使用的设备、使用频繁或漂移较大的设备,应制定核查程序,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仪器设备校准与检定

校准

⑪ 校准的定义

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装置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该定义的含义是:

① 在规定的条件下,用一个可参考的标准,对包括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器具的特性赋值,并确定其示值误差。

② 将测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标准所复现的量值

⑫ 校准的目的

① 确定示值误差,并可确定是否在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② 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可调整测量器具或对示值加以修正;

③ 给任何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给参考物质特性赋值;

④ 确保测量器给出的量值准确,实现溯源性。

⑬ 校准的依据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可作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校准的结果可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也可用校准因数或校准曲线等形式表示校准结果。

检定

⑪ 定义及检定对象

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第9.12条》)。检定是法制计量工作中计量器具控制(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第9.6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对象是法制管理范围内的计量器具。我国在1987年由国家计量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共分十二大类千余种,同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即用于贸易结算、安全保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工作计量器具55项;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又增补了强检工作计量器具4项6种。强制检定应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我国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以及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也实行强制检定。这些构成了我国计量器具检定的对象。

⑫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分为计量要求、技术要求和行政管理要求,具体操作是对其进行计量检查、技术检查和行政检查,这三方面的检查也称为检定的三分量。

① 计量检查

确定计量器具的误差及其他计量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示值误差、准确度等级;稳定性、重复性和漂移;读数装置分辨力、分度值、电磁干扰敏感度等。

② 技术检查

为满足计量要求而必须具备的结构、安装要求,读数的可见性,是否存在欺骗的可能等。

③ 行政检查

包括标识、铭牌、型式批准、检定标记、许可证标记、有关证书及有效期、密封,锁定和其他计量安全装置的完整性、检定、修理和维护记录等。

⑬ 检定的依据

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在检定结果中,必须有合格与否的结论,并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从事检定的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合格,并持有有关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检定员证。

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

⑪ 校准不具法制性,是自愿溯源的行为;检定则具有法制性,是属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

⑫ 校准主要用以确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检定是对测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及技术要求符合性的全面评定。

⑬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校准方法,可做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检定的依据必须是检定规程。

⑭ 校准不判断测量器具合格与否,但需要时,可确定测量器具的某一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检定要对所检的测量器具作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⑮ 校准结果通常是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检定结果合格的出具检定证书,不合格的出具不合格通知书。

仪器设备档案及标识管理

对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考核关键在四个方面:

① 所需的检测仪器设备必须配齐。配齐的概念是不仅包含的参数要齐,而且其量程和准确度要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

② 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③ 计量仪器设备必须溯源到国家基准;

④ 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帐目清楚、档案齐全、管理有序,仪器设备实行标识管理。

仪器设备档案

按每台套仪器设备进行建档,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仪器设备履历表,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或规格、制造商、出厂编号、仪器设备唯一性识别号、购置日期、验收日期、启用日期、放置地点、用途、主要技术指标等;

② 仪器购置申请、说明书原件、产品合格证、保修单;

③ 验收记录;

④ 检定/校验记录及检定证书;

⑤ 校验规程(必要时);

⑥ 保养维护和运行检查计划;

⑦ 定期归档的使用记录;

⑧ 保养维护记录;

⑨ 运行检查记录;

⑩ 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仪器设备标识与随机资料

① 编号标识

所有仪器设备均应进行标识,且每台仪器设备的标识必须是唯一性。

② 状态标识

根据检定/校准、比对或验证结果对仪器设备粘贴可用性识别标识。可用性识别标识分为合格证、准用证和停用证。

a)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合格证

计量检定结论为合格者;

经符合程序的校准,其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技术要求范围内;

上述条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经过比对验证证明其技术性能符合规定要求;

不需检定的,经检查合格的辅助设备。

b)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准用证

多功能检测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检定/校验合格;

经检测设备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测工作所用量程合格;

计量器具获准降级使用。

c)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停用证

超过检定/校准有效期限;

已损坏或功能不正常;

计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

仪器设备状态标识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设备编号;

证书批准日期;

有效期;

对仪器状态进行技术确认的机构名称;

负责对仪器设备受控状态进行确认的检查人员姓名;

对准用证应有准予使用的范围、等级或功能;

对停用证应有开始停用日期和停用状态正式确认日期;

随机资料

随机资料包括操作规程、仪器说明书复印件、在用的使用记录等。

仪器设备异常情况控制

仪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如误用、误操作、超负荷(过载)或事故时,发现检测精确度不符合要求,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校准/检测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经重新检定、校准或检测证明运行满意方可使用。由于仪器设备异常情况的原因造成对检测工作影响时,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

⑪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作用

为保证检测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运行状态和性能符合检测工作要求,在此期间需要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即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对核查数据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作出判断。有利于检测机构动态掌握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并根据运行检查的结果合理确定检定/校准间隔,以提高测量数据的可信度,而且可以缩短由于仪器设备功能异常对检测数据的追溯期,因此,检测机构应在检测设备的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进行运行检查。

⑫ 需要进行运行检查的仪器设备

在以下情况的仪器设备需要进行运行检查:

① 使用频繁的实验仪器设备;

② 漂移率大的仪器设备;

③ 经检定,但在检定有效期内已长时间不使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④ 使用一段时间发现稳定性不好或检测精度不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

⑬ 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方法

① 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信噪比、分离效能、加标回收率等)进行检查;

② 用两台或多台同型号/规格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测量结果比较;

③ 利用实验仪器设备的自校功能进行检查;

④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验。

⑭ 实施运行检查注意要点

① 运行检查的性质不同于检定/校准;

运行机制检查发生的时间是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它通过验证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稳定性,以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度。

② 运行检查要运用核查标准进行过程控制

运行检查的实质是过程控制,是检测机构使用核查标准对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过程控制。使用核查标准进行运行检查,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核查标准,对被核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常用检测点进行核查;其次在运行检查的检测设备进行一定时间的监测,建立核查数据库,通过绘制极差控制图、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等控制图的方式来检测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

③ 实施运行检查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一般是重要的测量设备或参考标准

并非所有重要检测设备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因此《评审准则》9.6条有“适当时”进行说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在检定规程建议有效期内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工作,也是保证实验仪器设备量值准确的一种常用手段。

④ 运行检查应文件化,记录保存分析

实验检测方法 篇3

材料与方法

实验的材料是由笔者自行购买得到,材料的选择具有随机性,实验方法是Baird-Parker平板计数法以及MPN 计数法,然后对这两种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材料。实验的材料分别面包25份、鱼丸18份、蜜饯20份、盒饭15份。

样品稀释。对于实验材料中的固体或者是半固体,可以称取25克放置在225毫升的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杯中,通过拍打器均匀的拍打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制成1:10的样品。对于液体类的样品,可以通过无菌吸管获得25毫升的样品,放在225毫升的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瓶中,通过摇晃使其均匀,制成1:10的样品。

检测方法。(1)采用无菌的吸管吸取1毫升的样品接种在Baird一Parker平板,保证样品匀液均匀置于平板上,在37℃的环境中培养48小时,观察菌落的分布特征和生长情况,挑取10个典型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及血浆凝固酶验证,计算实验结果。(2)吸取1毫升样品匀液接种于含有10毫升10%氯化钠胰酪陈大豆肉汤管中,可以接种3管,将这3管接种物放在37℃的环境中培养48小时,再取一些培养物放在Baird一Parker平板,在37℃的环境中培养48小时,观察菌落特征以及他们的生长情况,从每块平板上挑选2到3个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及血浆凝固酶验证,并查MPN检索表。

计算结果。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结果计算公式:T = St- Sck,其中T是实验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数CFU/g或者每g(ml)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大可能数MPN/g(ml),St是指金黄色葡萄球菌回归不同实验样品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CFU /g或每g (ml)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大可能数MPN/g (ml),Sck是指不同实验样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数CFU/g或每g(ml)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大可能数MPN/g2(ml)。

结果

通过以上介绍的方法,对25份面包、18份鱼丸、20份蜜饯以及15份盒饭进行实验探究,将实验样品进行分组对照分析,采用Baird一Parker平板计数法检测,定量阳性结果为30 CFU /g,采用MPN计数法检测,定量阳性结果为23 MPN /g,得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通过Baird一Parker平板计数法检测得到的阳性率为8.9%,通过MPN计数法检测得到的阳性率为23.1%。对这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面两个表格的对比,可以看出MPN计数法检测出来的阳性率明显高于Baird一Parker平板计数法得到的阳性率。由此可见,不同的方法检测得到的结果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对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进行综合评估。

结论

Baird一Parker平板计数法由于采用没有经过增菌的稀释液直接接种平板,对金黄色葡萄球检出率比较低,再加上食品中还含有其他种类的细菌,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正常生长,因此在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到阳性检出率符合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这并不代表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就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这种方式一般比较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比较大的食品,对含量低的食品检测不能达到实验的效果。

通过MPN计数法检测出来的结果,阳性率比较高,但是最终也不能达到100%的效果,说明食品本身的物理性质和状态结构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食品检测实验中,应该注重多种检测方法的结合比较分析,通过不同实验方法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

笔者在实验材料收集的时候,特别注重区域分布的问题,有些食品来自规模比较小的生产作坊,卫生环境比较差,检测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率比较高,相对大型的生产地,卫生条件比较好,生产流程比较清晰,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就比较低。另外食品的生产日期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后期的实验中,笔者发现生产时间长的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明显多于短期内生产的食品,因此,人们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时间,过期或者快要过期的食品不要食用。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它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检测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条例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严格的控制,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对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一定要采用多种检测方法,从对比分析结果中确定食品安全系数。

(作者单位:长乐市产品质量检验所)

检测实验室质量监控方法 篇4

质量监控的目的:监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要监控检测结果的质量,首先要知道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因素,把这些影响因素监控到位、监控好,检测结果的质量就得以监控和保证了。应该说,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因素很多,就主要的来说,包括人员、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样品本身性状、检测方法、溯源性、与结果有关的材料等等。将这些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主要因素监控好了,即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然而,尽管每个实验室都对这些因素都做了一定的要求或规定,可任何因素的控制都不可能做到100%,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存在一定偏差,而这些偏差就有可能造成检测结果的失准甚至无效,因此,需要实验室通过规定的监控程序或方法找准时机定期、不定期地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予以验证。这种验证活动就是对检测结果质量的监控。可以说,质量监控的实质就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对检测结果是否准确、有效进行检测验证,找出造成结果失准甚至无效的缘由,或者发现检测结果发展的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纠正、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防止检测结果失准甚至无效的再一次发生。

1 检测结果质量的监控计划

检测结果的监控是一种定期(必要时,也可能不定期)实施的技术活动。一般地,有以下情况发生时,应及时安排监控活动。

──有新开展项目的检测活动;

──有新上岗人员的检测结果;

──有顾客投诉涉及的项目和参数结果;

──有重要仪器/设备性能失控的预报;

──有重要仪器/设备变更或改造后投入使用;

──有重要的检测(如仲裁检测、涉及大额贸易的验货、能力验证、现场考核检测等)结果验证;

──当检测过程发生异常情况,对已检结果的验证;

──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等。

除此之外,还可不定期地实施质量监控,如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验证或其它的技术验证活动。

2 质量监控的主要方法

2.1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利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相当于盲样试验,即将有证标准物质作为盲样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与标准物质提供了已知的量值进行比较,采用En值判定:

式中:

xu──实验室测量得到的有证标准物质的量值;

xRM──有证标准物质的赋值证书给出的标准物质的量值;

Uu──测量结果xu的扩展不确定度;

URM──有证标准物质量值xRM的扩展不确定度。

2.2 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试验或能力验证试验

2.2.1 实验室可以参加其他实验室或有关管理部门(如CNAS) 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试验或能力验证试验。必要时,每年可以参加1~2次有关管理部门(如CNAS)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有关管理部门(如CNAS)会给出参加实验室结果的准确评价。

2.2.2 实验室也可以自身组织实验室间比对,选择其中一家实验室作为比对的参考实验室,可以是组织实验室间比对的实验室自身,也可以是其它实验室,但其测量手段应在各参加实验室中是最好的,结果是相当准确可靠的。将参考实验室的测量结果作为指定值,其他实验室的测量结果与指定值进行比较,其比对结果可用En值大小来判定。

式中:

y0──参考实验室的测量结果;

yi──参加实验室的测量结果;

U0──参考实验室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Ui──参加实验室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2.2.3 当无法确定参考实验室时,可将所有参加实验室的测量结果平均值作为指定值,此时En值

式中:

2.3 使用方法比对、人员比对、仪器/设备比对等进行复现性检测

2.3.1 使用方法比对进行复现性检测

通过不同的试验标准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同一试验项目检测,如对同一样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别按照GB/T 2423系列标准方法和GJB150A系列标准方法或GJB150系列标准方法进行同一试验项目的检测,观察其检测结果有无差异。同样可采用En值判定。

式中:

y1、y2──采用方法1和方法2的检测结果;

U1、U2──采用方法1和方法2时检测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2.3.2 使用人员比对进行复现性检测

实验室通过不同的检测人员,用同一台/套满足要求的仪器/设备、同样的标准方法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相同项目的检测,观察其检测结果有无差异。同样可采用En值判定。

式中:

y1、y2──检测人员1和检测人员2的检测结果;

U1、U2──检测人员1和检测人员2时检测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2.3.3 使用仪器/设备比对进行复现性检测

实验室可通过同一检测人员,用同样的标准方法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用满足条件的两台/套或多台/套仪器/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相同项目检测,观察其检测结果有无差异。采用En值判定法(这里不再重述En值判定法)。

2.3.3. 1 二台/套设备比对法

分别用二台/套仪器/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

当二台/套的仪器/设备是溯源到同一计量标准时,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当相关性比较弱时可以忽略不计,当相关性较强时,在不确定度评定时,应该要考虑相关性的影响。

2.3.3. 2 多台/套设备比对法

当实验室具有二台/套以上的可以检测相同参数的仪器/设备时,可以按实验室间比对的方法来对结果进行监控与评价,可以将准确度等级较高或测量不确定度较小的仪器/设备的检测结果作为指定值。

2.4 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

如果客户或条件允许留样,实验室可以采用同一试验人员,用同样的标准方法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用满足条件的同一台/套仪器/设备,对留样进行反复多次的相同项目检测,观察其多次检测结果有无差异。

对性能较为稳定的样品,在首次检测后,使用同一台/套设备进行重新检测,则当时认为检测结果是准确的,其中y1、y2分别为前后两次检测结果,U为扣除由系统效应造成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后的扩展不确定度。

2.5 分析同一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对同一样品不同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相关参数之间的经验公式,从而可以间接地用一个参数的量值来核查另一个参数量值的准确程度。通常采取不同特性参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检验方法,即用直线方程,其中斜率a、截距b以及相关系数r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得。

为了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实际关系是否符合线性关系,须对线性回归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方法有t检验法、F检验法、相关系数r检验法等。

2.6 其他有效的技术核查方法

2.6.1 用统计法

利用统计技术对检测系统进行过程控制,主要采用质量控制图,质量控制图是一种将一个过程定期收集的样本数据按顺序点描绘而成的图示技术,一般用两幅图组合使用,一幅用来监控检测数据均值的变化,一幅用来监控检测过程的变异。对于某个需要监控的检测过程,应选定核查标准进行检测,建立过程参数。核查标准应选择与被测对象检测范围、准确度等级等指标接近的而又具有较好稳定性的仪器、样品或其他物品。

常用的控制图有均值─极差()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中位值─极差()控制图。

2.6.2 用组合方法

实验室可以通过很多方法的组合来监控检测质量。如:由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方法比对+人员比对)、由不同的人员使用不同的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人员比对+设备比对)等等。均可以验证检测结果的质量。

2.6.3 对仪器/设备期间核查

每隔一时段或在进行重要的环境和可靠性试验(例如验收试验、鉴定试验)前,实施一次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通过设备期间核查,可以掌控检测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是否满足能力范围,确保仪器/设备的有效运行,进而监控试验(测试)活动的质量。这一点,现在很多实验室都有专门的程序或方法规定。也逐步按规定的程序或方法有做。

3 检测结果监控的评价处理

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是确保实验室报告结果的准确、可靠的措施之一,有如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抽检,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已超出或将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措施来纠正或预防出现的问题。通常,实验室内部质量监控结果采用En值判定时,可划分三个控制段:

⑴接受段判据:≤0.7,表明检测结果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⑵拒绝段判据:>1,表明检测结果的质量失控,须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

⑶临界段判据:0.7<≤1,表明测量结果的质量接近临界,需查找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

其中临界判据下限0.7的设定应根据不同实验室和不同设备情况而定,其选择需综合考虑资源投入与所承担的风险。

4 检测结果监控频次

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频次应结合实验室上年或前段时期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以及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同时考虑监控成本和实验室风险与给客户带来风险的平衡,一般有下述情况,应增加监控的频次:

⑴当实验室统计的检测结果持续单方向变化时;

⑵实验室设施与环境条件有变化时;

⑶仪器/设备使用环境较为恶劣时;

⑷仪器/设备发生变化,如修理、更新时;

⑸检测人员新上岗或转岗时;

⑺检测的规程、规范、标准发生变化时,如修订、改版时;

⑻样品特性不稳定时。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不难看出, 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 无论是对客户还是实验室本身, 都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对客户, 当监控结果表明实验室检测结果已接近不满意时, 实验室就立即停止相应的检测工作, 对造成接近不满意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以确保实验室给客户提供的数据准确、可靠, 从而维护了客户利益;当监控结果表明实验室检测结果已不满意时, 实验室须立即对以往的检测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或损失进行分析、评价, 必要时应对以往的结果进行追溯, 并告知相关客户, 停止使用实验室的检测结果, 采取有效措施, 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客户的损失。对实验室本身, 可以更好地满足要求并持续改进, 从而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CNAS17052-2006《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认可能力准则》

[2]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计量标准和计量检定人员考核指南》

[3]CNAS-CL07《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实验检测方法 篇5

个体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通俗顾讲,就是疾病的治疗“因人而异”的医学,确切地说,是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的医学,但并不意味着对每个病人都准备一套药物或设立一套治疗设备,而是根据患者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对特定治疗的应答程度进行分类治疗,使得预防或治疗性的干预措施能集中于确定会受益的人群,从而为那些不会受益的人群节省医疗开支并减少药物的副反应。

个体化医学检测则是为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服务的,也就是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患者是否会对特定的治疗产生有效的应答。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后,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揭示了占人类基因组约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不但决定个体的“高矮胖瘦”等外在特征,也决定了个体对外在刺激应对能力以及进入机体的化学物质如药物等的代谢能力,于是产生了药物基因组学。

各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深入基出研究,产生了疾病的靶向治疗概念,各种靶向治疗药物研发的跟进,使得靶向治疗成为现实,但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又与相应基因结构的改变、表达以及代谢密切相关。因此,进行相应基因及结构改变以及基因表达等的检测是相关检测的基础,在分子水平上做出临床诊断,从而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并根据患者的遗传特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个体化医学检测,其意义通俗地讲,就是决定特定的治疗药物或方法是否能用或用多用少。

个体化医学检测目前国内既有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商品试剂,也有实验室自建试剂方法(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LDTs),但实验室对LDTs、性能验证(verification)和性能确认(validation)等概念通常比较模糊,如何去做性能验证和性能确认,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做,性能验证的合格判决断标准等,也不清楚。本文特就上述方面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和思考。

一、国内个体化医学检测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来,国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已开展了一些涉及肿瘤靶向治疗基因突变和药物代谢基因多态性检测等个体化医学检测项目,并呈快速增加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采用的技术平台多

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技术为主,如实时荧光PCR方法(包括扩增阻碍突变系统法[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PCR-高分辨溶点曲线分析[HRM]等)、PCR-杂交法(如膜上、芯片[基因芯片]、乳胶颗粒[Luminex])、PCR-质谱、PCR-Sanger测序、PCR-焦磷酸测序、PCR-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等,其它较为常用的还有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免疫组化等。

2、涉及的临床科室多

目前国内开展个体化医学检测的临床实验室所涉及的科室非常多,因为个体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日新月异,可考虑采用基因检测来决定药物使用的药物名单越拉越长,几乎涉及所有临床科室,只要相应科室的主任有相应知识和意识,也有实验室,就有可能去开展相关检验项目。因此,国内目前开展个体化医学检测项目的实验室大部分在非检验科的其它科室或临床科室的研究实验室,如病理科、药剂科、妇产科、肿瘤科、心胸外科、眼科、耳鼻喉科、转化医学中心、中心实验室、医疗机构研究所和医学检验所等。

3、自配试剂多

个体化医学检测尽管已有一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检测试剂,涉及约30余个检验项目,但仍有许多实验室所使用的试剂为自配试剂或方法为自建方法,即LDTs,如几乎所有PCR-Sanger测序、PCR-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PCR-质谱和PCR-高通量测序等。此外,有许多实验室对商品试剂盒的组份及操作进行了改变,一旦出现这种改变,所用试剂即应被视为LDTs。还有,如果使用无证商品试剂,也属于LDTs。所以LDTs目前应可以分为三类:(1)实验室通过购买试剂盒原材料如引物、探针、扩增缓冲液、酶等,配制的自用试剂;

(2)实验室购买的是经过批准的商品试剂,但对试剂盒组份或操作过程进行了改变;

(3)实验室购买的是未经过批准的无证商品试剂。

二、国内外对体外诊断产品和LDTs管理

在北美和欧洲,涉及人类基因的个体化医学检测,极少有经过批准的商品试剂盒或检测系数统,绝大部分都是由医疗机构通过使用LDTs来完成的。在美国,1976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医学产品法案修正案(The 1976 Medical Device Amendments to the Federal Food,Drug and Cosmetic Act,FD&CA)授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监管包括体外诊断产品(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s)在内的医学产品。IVDs定义为用于疾病诊断或包括为治疗或预防疾病确定患者健康状态的其它目的的试剂、仪器和系统,为作为商品销售。根据其对患者的风险评估分为三类,I类为低风险,用于患者前,不需要评估或批准;Ⅱ类为中度风险,而进行一般和特定的控制,常需通过进入市场前的告知方式或者510(K)过程由FDA进行评估;Ⅲ类为高风险,则需要进入市场前的批准(premarket approval,PMA)程序。一般的药物遗传检测属于Ⅱ类。加拿大则将IVDs的风险分为四级,遗传检测归为Ⅲ类,即对公众健康有中等风险或对个体有高风险。欧盟则制定了“体外诊断医学产品指令”(the In Vitro Diagnostic Medical Devices Directive[Council Directive 98/79/EC]),作为欧盟的IVDs监管的要求,设定了最低安全、质量和性能标准,但具体评价由成员国的监管机构进行,一旦通过一个国家的批准,则全欧盟成员国通行有效。在国内,IVDs的监管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负责,管理法规是以国务院令形式发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同样,IVDs按低、中和高风险分为三类,第一类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实行产品注册管理。二类由省级药监部门负责注册,三类由CFDA负责注册。

相对于IVDs,临床实验室为疾病诊断和治疗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报告结果,在美国应遵循“1988年的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the 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 of 1988,CLIA),具体由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中心(the Centers for Medicare& Medicaid Services,CMS)监管,遵循CLIA要求对实验室检查、认证和认可由CMS或独立的授权机构如病理学家协会(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负责。CLIA关注的是检测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能力验证)、实验室检测人员的证书、报告结果的要求和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实验室负责人起着核心作用。作为CLIA的一部分,FDA将实验室检测根据其复杂程度分为豁免、中度和高度复杂三类,CLIA再针对这三类检测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CLIA允许临床实验室修改FDA批准的诊断产品以及研发其自己实验室的检测,亦即LDTs。在CLIA规则下的定期检查确保LDTs遵循必要的程序,并且LDTs检测只能是在执业医生、实验室科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病理学家等实验室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基因遗传相关检测均采用LDTs,欧洲亦如此,但欧洲LDTs只适用于政府的公共医疗机构实验室,可免于IVD Directive监管,只能在自己实验室使用,如要提供给其它机构实验室,则需要走监管程序。国内针对LDTs在2000年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6号)中的第十条规定,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可以研制医疗器械,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本单位使用。2014年新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删去了这一条,但并没有规定不允许自制医疗器械。

近些年来,在美国一些商业实验室开展了直接针对消费者的检测项目(direct to consumer,DTC),主要是一些疾病风险预测的项目,均为LDTs。因为其意义的不明确和结果解读的问题,对被检者有可能造成不可预知的困惑或伤害。例如,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演员茱莉2013年5月14日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My Medical Choice(我的医疗选择)”一文,她表示自己由于携带乳腺癌1号基因(BRCA1),已经接受预防性的双侧乳腺切除手术,以降低罹癌风险。据茱莉介绍,自己的母亲曾经与癌症作斗争了近十年,于56岁时去世。由于妈妈给她遗传了BRCA1基因,因此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比较高,分别是87%和50%。因此,美国FDA试图对LDTs进行有限的监管,2014年7月再次向美国国会提交议案,在这份提案中FDA计划按照LDT类型分为I级低风险;II级中度风险,III级高风险,分别对应告知(reporting)、注册(registration)、510(k)认证等监管要求。对于罕见疾病,以及有巨大的临床需求,且安全性被证实的诊断技术,FDA把它划为I级低风险,仍然由CMS监管。但也有众多学者反对,提出FDA是管诊断产品的,而临床实验室研发LDTs提供的只是一种医学服务,并非产品。但强调LDTs在临床应用前,应有严格的性能确认程序,使用中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使用情况监控。国内LDTs如何能有效地为临床服务,如何进行管控是值得业界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性能验证和性能确认

实验检测方法 篇6

1.1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抗原以胆固醇晶粒为载体,包被上心磷脂和卵磷脂,构成VDRL抗原颗粒。再把抗原颗粒结合到甲基胺红上,当抗原与血清中反应素以一定的比例相互作用时,出现凝集,凝集颗粒呈红色。

1.2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抗原以胆固醇晶粒为载体,包被上心磷脂和卵磷脂,构成VDRL抗原颗粒。再把抗原颗粒结合到活性炭上,当抗原与血清中反应素以一定的比例相互作用时,出现凝集,凝集颗粒呈黑色。

2梅毒螺旋体特异性血清学试验

2.1梅毒胶体金层析法(TP-CG):根据双抗原夹心免疫层析原理,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TP重组抗原,在玻璃纤维上吸附胶体金标记TP重组抗原,样品中的TP抗体首选与金标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顺膜渗透至包被反应区,与包被TP抗原结合,形成由胶体金抗原-TP抗体-抗原组成的紫红色反应带。 2.2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在体外表达得到了梅毒螺旋体的相应特异基因工程抗原,采用基因工程梅毒螺旋体抗原以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梅毒抗体。

2.3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将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经超声破碎后,得到可溶性抗原成分,致敏红细胞。用无毒株Reiter株制成吸收剂与血清反应,吸收掉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抗体。特异性的抗体(血清通常用作1∶80以上稀释)就可使致敏的红细胞发生凝集作用。

2.4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用梅毒螺旋体致敏明胶颗粒替代TPHA试验中致敏的红细胞,明胶颗粒为洋红色,致敏颗粒与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产生可见的凝集反应2.5梅毒蛋白印迹(TP-WB) 首先将将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菌体细胞用SDS破碎,再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将梅毒螺旋体各种抗原成分分开形成不同区带,经电转印可将这些条带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抗原,最后采用酶标技术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相应特异抗体。3方法优劣及应用

TRUST或RPR法检测反应素,是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组织受到破坏裂解出来的一种类脂成分。TRUST、RPR的优点是测定操作简便快速,两法检测为阳性可辅助判断为现症感染,能为医生提供诊治依据。实验证明梅毒血清学试验RPR,TRUST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及ELISA法;事实上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TP-CG 和 TP-ELISA法采用基因工程体外表达得到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抗原包被,检测血清中的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这种抗原较之以前从整个梅毒螺旋体经超声波裂解所得抗原要纯得多,测定的特异性大为提高。ELISA法,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较高,但ELISA法梅毒抗体阳性,尚不能判定是否为现症感染,不能为医生提供诊治依据;然ELISA法能实现实验室“三化”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资料能很好保存。胶体金方法经过验证,敏感性明显基本与TPHA等相当。ELISA、CG法还具有简单、快速和高通量的优点,是血站、医院检验科、医院输血科和其他高危人群梅毒血清学检测初筛的首选方法。

TPHA或TPPA法是目前公认的梅毒确认试验,它直接用Nichols株螺旋体提取抗原,特异性强。但是血细胞凝集法操作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操作过程较为繁琐,还有该方法难以实现“三化”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资料也难以保存。故不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筛查),可作为确证方法使用,特别适应有确证能力的实验室。

TP-WB方法要优于RPR和TPHA,对使用RPR和TPHA等试验出现的假阳性血清标本,用TP-WB法均为阴性,其准确度高。TP-WB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且无需特殊设备和试验条件,是一种更好的确认试验。

4总结

综上所述,有条件的实验室,应摒弃传统的TRUST或RPR法,使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 TP-CG法 和 TP-ELISA法进行血站、医院和其他高危人群梅毒筛查 ,还有基层卫生院、一般社区医院等可采用TP-CG法。TRUST或RPR法因其操作简便有时也应用于条件不大好的检测单位,更主要的还是TRUST法检测(或用TRUST法作为补充检测)可为医生判断是否为现症感染以及疗效观察和随访有无复发或再感染的指标。TPPA法、TP-WB法主要用于具有确认资格的实验室进行梅毒确认。参考文献 [1]张万忠,蔡 兰,刘维卓.攀枝花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1):58.

[2]张永昌,张辽明,彭 琼,等.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的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3):215-216.

[3]邓晓琴,杨 茂,向艳玲,等.ELISA法梅毒检查的钩状效应及其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3):220.[4]梁庆华.3种方法联合检测在老年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7):498~499.[5]秦红群,马顺高.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实验的选择[J].中國现代医生,2008,46(28):146~147.

检测机构实验室期间核查方法探讨 篇7

1 期间核查的概念、目的及意义

期间核查不是一般的功能检查,更不是缩短检定(校准)周期,其目的是在2次正式检定(校准)间隔期间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设备。

影响仪器设备“校准状态”的因素包括示值的系统漂移和短期稳定性,如图1的曲线②所示。系统漂移可能是单方向的,如图1的曲线①和②;也可能是有起伏变化的,如图1的曲线③;或单方向有起伏变化的,如图1的曲线④。

期间核查的目的、意义是在测量设备相邻2次校准或检定期间,采用可信的方法对其使用功能及测量性能进行的一种核查,以验证测量仪器、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的校准状态在校准有效期内是否得到保持,如图1所示,在校准有效期内校准值XR的变化是否超出其允许误差限±△。通过期间核查及时发现测量设备和参考标准出现的量值失准及缩短失准后的追溯时间,当核查发现不能允许的偏移时,实验室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或措施,尽可能减少和降低由于设备校准状态失效而产生的成本和风险,有效地维护实验室和顾客的利益。

因此,期间核查是指使用简单实用并具相当可信度的方法,对可能造成不合格的测量设备或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某些参数,在2次相邻的校准时间间隔内进行检查,以维持设备状态的可信度,即确认上次校准时的特性不变。

2 期间核查方案

2.1 期间核查对象

期间核查是多次连续的核查,它增加了工作量,提高了运行成本。因此,对于检测机构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仪器设备都要进行期间核查,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期间核查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仪器设备的性能不够稳定、漂移率大的、使用非常频繁的和经常携带到现场的以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仪器设备。对无法寻找核查标准及核查物质的(如破坏性试验)也无法进行期间核查。

2.2 期间核查内容

对多参数多量程的设备,应选择检测最常用的参数和量程进行核查。将涉及测量数据准确性的主要性能指标作为主要核查内容。主要选择:①仪器漂移量、信噪比、零点稳定度检测;②对仪器进行准确度和精密度检测;③制作测量工作校准曲线,确认仪器设备的检测范围和检测限量;④对于光学仪器还可选择波长重现性和灵敏度进行检测。

2.3 期间核查标准

将与被测对象精度、量程等指标相似的量具作为核查标准,核查标准应性能稳定,重复性好,并且一般不做它用。

2.4 期间核查的方法来源

期间核查的具体方法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①监测标准方法或技术规定中的有关要求和方法。许多标准方法已经详细规定了校准的方法和要求,可以直接作为期间核查的方法。如GB/T 18204.23(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测定方法第1法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中就规定了校准的方法和要求。②仪器设备检定规程。仪器设备检定规程往往详细规定了整个检定过程,期间核查可以采用其中需要核查的部分。如果某类仪器设备没有检定规程,可以参照类似仪器的检定规程。③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产品标准或供应商提供的方法。④对于没有方法来源的仪器设备,可以自己编制作业指导书。期间核查的方法内容也可以合并在仪器设备操作维护规程、自校方法等其他作业指导书中。

2.5 期间核查注意事项

期间核查主要是核查系统漂移,因此,进行期间核查时,应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排除人员、环境等的影响,应在尽可能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和理想的测量系统中进行;同时,重复测量时次数不能太少(至少大于6次),2次核查的时间间隔并不是一个校准有效期,因此,在判别期间核查结果时,应考虑修正因子。

3 期间核查的方式、判别准则及判别方法

实验室应针对具体的设备或计量标准的各自特点,从经济性、实用性、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相应的期间核查方法,使用技术手段自行进行期间核查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3.1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核查

3.1.1 有证标准物质

包括各种标准样品、标准仪器。如噪声监测仪使用声级校准器核查,pH计、离子计、电导仪等使用定值溶液核查,气体监测仪使用标准气体核查,气体采样器使用标准流量计核查等。使用标准物质核查时,应注意所用标准物质的量值能够溯源并且有效。

3.1.2 判别准则

利用有证标准物质核查是一种通用并且有效的方法,当实验室有检定(校准)被检查设备的标准物质时,可采用该方法。具体操作是用标准物质去校准被核查仪器设备的参数,考查仪器设备测量的某参数或量是否在受控范围内。其判别准则为:

undefined

式中:x—测量值;X—标准值;Δ—与被核查仪器设备准确度指标相对应的允差限值,或最大允许误差值(在技术规范、规程中规定的测量仪器允许误差的极限值,称为“最大允许误差”,或“允许误差限”。它是制造厂对某种型号仪器所规定的示值误差的允许范围,而不是某一台仪器实际存在的误差。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可在仪器说明书中查到,或根据仪器的等别、级别、分度值估算出来。)

3.2 使用基准试剂进行核查

参考相应设备的检定规程或说明书,选用有效期内的基准级试剂配制成核查标准物质 (溶液),设备检定后对此核查标准进行测试,并保留数据,到了设备规定的核查时间后,再对核查标准进行测试,2组数据进行比对后,根据事先给定的核查控制限对核查结果予以评价,给出结论。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保证选定的核查标准物质的稳定性。判别准则同3.1.2。

3.3 使用仪器附带设备进行核查

有些设备自带校准设备,有的还带有自动校准系统,可以用于核查。如电子天平往往自带一个标准工作砝码,射线监测仪自带标准膜片并能自动校准,某些新型大型分析仪器自带核查系统和自动核查程序。使用自带校准设备应在设备通过检定(校准)投入使用前后进行预验证(比对)。

3.4 实验室内比对

实验室内比对适用于实验室有多台同类设备的情况。利用设备检定周期的不同和测量精度的不同来进行比对测试。具体方法是:首先用刚检定完的或技术指标高的设备测试一件样品,再用需要做期间核查的仪器测试同一件样品,然后将2组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其结果的判别准则为:

undefined

式中:x1—被核查设备的测量值;x2—核查设备的测量值;U1ab—实验室核查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U0—核查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

值得一提的是,规模较大的卫生检验机构如有多台同类设备在用,在不违反相关准则、规定的前提下,可刻意安排不同的检定周期,使各台之间的检定日期和核查日期保持循环往复,可收到提高期间核查效率和准确性又节约成本的效果。

3.5 实验室间比对

实验室间的比对适用于实验室只有一台同类设备又无校准源的情况,可以参加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如放射性监测仪器、空气压力表、风速仪等。具体做法是用核查设备测试一件样品,然后用选定的比对实验室的同类设备测试同一件样品,并进行分析比对。值得注意的是,比对实验室一般要求资质或级别高于本单位。如比对实验室资质、级别相同或更低,则至少其设备的测量精度或参数应更高,否则此比对结果没有真正意义。符合上述条件,结果的判别准则为:

undefined

式中:x1—被核查设备的测量值;x2—比被核查设备技术指标高的另一台设备的测量值;U1ab—实验室核查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U0—技术指标高的另一台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

3.6 其他方法

从期间核查成本、效率,特别是核查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考虑,只有在上述方法都无法实施时才考虑以下方法:

3.6.1 使用不同检测方法比对

适用于实验室有其他成熟可靠标准方法,特别是经典化学分析方法可测定设备期间核查所测试指标的情况。如溶解氧测定仪可使用碘量法比对。其判别因不同检测方法测量不确定度不同,用相对标准偏差作为判别准则比较适合。

3.6.2 保留样品再测试

对稳定的被测件的量值重新测定。如保留的样品性能(测试的量值)稳定,不要求有保证的参考值,也可以用作期间核查的参考标准。具体操作是在核查设备检定后立即测量参考标准某个参数得一测量值x2,作为该设备进行期间核查的参考值。在该设备期间核查的时间间隔内。再次测量该核查标准的这个参数,得到测量值xi。其判别准则为:

undefined

式中:x2—核查标准的参考测量值;xi—第i次测量核查标准得到的测量值;U1ab—实验室核查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

3.7 自校、检定或校准

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高等级的自校。此外,一次期间核查的费用应当比一次检定或校准的费用低,如果一次(必须的)期间核查的费用超过委托外单位检定或校准的费用,则可采用委托外单位检定或校准的方式。

4 判别方法

对于以上方法,若En≤1,说明被核查设备仍在保持其准确度,测量设备(过程)受控。En>1,表明被核查设备可能存在问题,测量设备(过程)可能失控,需对被核查设备或受控过程进行分析。

5 期间核查的成本、风险和频次

期间核查可以提高检测质量,降低出错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风险。期间核查的实施及其频次应结合检测机构自身的特点,寻求成本和风险的平衡点。此外,不同实验室所拥有的测量设备和参考标准的数量和技术性能不同,对检测(校准)结果的影响也不同,实验室应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设备和参考标准的重要程度以及质量活动的成本和风险等因素考虑,确定期间核查的对象、方法和频率,并针对具体项目制定期间核查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实验室应在体系文件中对此做出规定。

参考文献

[1]国家认监委.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S].2006,附录2:232-233.

[2]任一力.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5):3-4.

植物油品质检测方法实验室研究 篇8

关键词:植物油,光学特性,微控制器,CCD传感器,一阶微分

1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等问题[1],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与政治经济问题, 并且会影响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目前, 对于食用油品质检测方法, 无论从传统方法还是新兴的检测方法, 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本文针对植物油光谱特性参数进行检测, 构建了植物油光学特性检测系统, 并对采集得到的光谱数据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分析, 更好的观察油脂间的区别。

2 检测系统原理与系统组成

植物油光学特性检测原理:植物油是一种光可传播介质, 不同的植物油其质地是不同的, 对光的吸附能力也是不同的。本文基于食用植物油光学特性, 设计出一种植物油光学特性检测系统。通过在外部激励 (电激励、光源激励) 的作用下, 对食用植物油光电特性进行分析研究。

植物油光学特性检测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光激励源模块、信号采集模块、A/D转换模块、微控制器模块和上位机通讯模块。

2.1 光激励源模块

在光学特性检测系统中, 光激励源的选取有着无可厚非的地位。考虑到光激励源的使用波段、辐射功率、稳定性及寿命等因素, 在本设计中选择DH2000-BAL平衡氘-卤钨组合式光源。

2.2 信号采集模块

本设计中信号采集模块选用的传感器是索尼公司生产的型号为ILX511的CCD传感器。CCD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当光敏元件受到外界光线照射时, 可以产生一些电荷, 电荷的多少与光照的时间以及光照的强度理论上成正比关系, 在外加一定时序电压的驱动下, CCD储存单元中的电荷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向外移送输出, 因此, CCD传感器的输出端就会产生与储存单元中的电荷成正比关系的输出电压。即把检测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荷信号, 然后向外输出[2]。

2.3 系统软件设计

植物油光学特性检测系统的软件部分, 主要包括光学特性检测程序、数据处理程序、通讯、上位机程序等。其中植物油光学特性检测程序主要实现微控制器与CCD传感器之间的控制。CCD传感器进行数据输出的同时, 微控制器STM32F051的ADC模块时刻采集CCD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值并进行储存。

3 试验以及数学分析

3.1 试验样品制备

基于比例掺兑的方法, 选用合格食用花生油与反复煎炸的老油按不同的的比例进行混合制备样品, 制备出含煎炸老油0%、30%、50%、70%以及90%的劣质油样品, 分别标识为样品1、2、3、4和5。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光学特性检测系统对五个植物油进样品行光学试验。五个样品油在紫外光源 (即氘灯) 下的双程反射光谱 (如图1) 然后对反射光谱进行一阶微分处理, 分别得到五个植物油样品的一阶微分图谱 (如图2) 。

根据图谱分析判断:

(1) 不同掺劣比例的样品油在同一光源作用下出现最大峰值对应的波长差别不大。

(2) 五种样品对两种光源的吸光能力不同, 样品1>样品2>样品3>样品4>样品5, 即掺劣浓度越大, 反射光强越强, 间接反映样品的吸光度越弱。

(3) 合格植物油与掺劣植物油的对比发现, 在氘灯作用下, 变化不明显, 而在卤钨灯作用下, 虽然最大波峰对应波长相差不大, 可其一阶微分的零点个数变化较明显。

(4) 本文基于光谱一阶微分零点个数进行研究分析, 该方法在运用较少。通过选定特定波长范围, 五种掺劣油样品出现的波峰、波谷 (即零点) 个数有一定的差别, 暂且也作为一种判别植物油种类的参量。

4 结论

食用植物油光学特性检测系统, 基于不同食用油在不同波段光源下的对光强吸收度的差异, 应用高性能的新型32位处理器STM32F051, 采用高灵敏度、集成式线性CCD传感器, 设计了一套较新颖的植物油检测研究方案。基本可以实现在不同外部光源作用的情况下, 获取植物油原始光谱并对其进行一阶微分数学方法处理。由于样品数量的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整反映植物油的光学特性, 因此需要进一步测试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金霞, 佘纲哲.食用油脂与人体健康[J].生物学通报, 2000, 35 (02) :13-15.

[2]冯利辉.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与定量分析的红外光谱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2010.

[3]马萌, 赵小勇, 卢玉芳.发动机振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与仿真[D].信息系统工程, 2014 (05) :26-27.

[4]张咏, 程瑶, 闫雨桐等.几种常见食用油加热后荧光光谱特性变化的研究[J].激光技术, 2013 (01) :109-113.

实验检测方法 篇9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 多年来采空区煤炭自燃发火、矿井瓦斯爆炸时有发生, 特别是普及高档放顶煤以来, 如何控制和预防煤炭自燃, 利用气相色谱对井下采空区气体样品、工作面通风气体样品进行检测来预测自燃发火倾向已成必然。但多年来, 矿井空气气相色谱分析法, 多为两根或三根色谱柱, 采用多次进样, 分别检测不同的气体成分, 仪器使用较为复杂, 易出现使用问题, 而且检测周期长。因此如何实现一次进样检测分析全部组分, 克服组分含量变化大而又不影响检测精度要求已成为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煤矿井下空气组成及检测的一般要求

煤矿井下气体一般由CH4, CO, CO2, C2H2, C2H4, C2H6, O2组分组成, 且CH4, CO, C2H2, C2H4, C2H6一般为微量检测;CO2, O2一般为常量检测, 特殊情况时CH4, CO也会作为常量检测[1]。

2 分析原理及方法

本实验方法是依据矿井气体气样品组成成分不同, 运用“两柱串联+TCD+FID”的分析方法, 使样品由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进行分离, 然后进入相应的检测器进行检测。产生的信号进入色谱工作站进行处理, 得到相应组分的分析结果, 整个分析过程自动完成[2]。

3 实验部分

3.1 仪器材料

美国安捷伦7890A气相色谱仪作为主检测设备, 具体配置如下:FID, TCD, 串联双毛细管柱, 电子自动六通阀, 柱后转化炉, 配第五代电子气路控制系统 (EPC) ;气阻是用来在阀切换时模拟柱从而避免切换时的气流扰动;柱1为HP-PLOT Q4, 30 m×0.53 mm×20μm流出组分顺序为空气+CO, CH4, CO2, C2H4, C2H2, C2H6;柱2为HP-PL OT 5A, 30 m×0.53 mm×20μm流出组分顺序为O2, N2, CH4, CO;三个电子气动六通切换阀, 具有时序控制功能;高纯氢气发生器:产气量1000m L/min;纯度99.999%, 压力>0.4 MPa;空气发生器:产气量1 000 m L/min, 进过去水分, 压力>0.4 MPa;Agilent 7890GC色谱数据处理工作站;UPS电源。

3.2 色谱操作条件

柱箱温度50℃;CAT温度360℃;阀箱温度120℃;FID温度375℃;TCD温度150℃。

载气压力及流量:氢气压力0.4 MPa, 流量为11 m L/min, 参比气流量11 m L/min;

3.3 气路流程及检测过程描述

气路均用氢气做载气、反吹气、燃烧气, 这样的设计使系统结构更加简单, 气路流程如图1所示。

气体样品经过阀1 (进样定量管) 进入色谱柱1进行第一次组分分离后流入柱2, 当CH4组分全部进入柱2后关闭阀2、阀3, 使后续组分经过气阻直接进入TCD检测CO2组分含量, 并使其通过阀3放空 (防止CO2组分过大影响镍转化炉 (CAT) 的使用寿命) ;放空CO2后打开阀3, 使其余组分通过阀3-CAT进入FID检测C2H4, C2H2, C2H6组分;结束后打开阀2, 关闭阀3 (作用是使O2组分放空, 不进入CAT, 以延长CAT的使用寿命, 防止镍中毒) , O2、N2、CH4、CO组分经柱2分离进入TCD检测常规O2、CH4、CO, 在O2检测完毕后打开阀3, 组分CH4、CO进入CAT至FID检测微量CH4、CO, 从而完成整个检测过程。

3.4 建立阀切换时间表

通过用标准气体对组分出峰时间进行定性分析确定阀切换时间, 具体如表1所示。

4 结果与讨论

4.1 各组分峰面积及保留时间

通过用标准气体对组分峰面积及保留时间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各组分保留时间, 具体如表2、3所示。

4.2 氢火焰检测器 (FID) 及热导检测器 (TCD) 色谱图

氢火焰检测器 (FID) 及热导检测器 (TCD) 色谱图如图2、3所示。

4.3 重复性考察

对同一样品进行8次重复测定, 各组分相对

标准偏差均在5%以下, 测量结果如表4所示。由

表4中分析数据说明此方法重复性好, 精密度高。

PA·s

根据GB8648-2008的规定实际测定过程中对标准样品气和待测样品各测量2次, 由此峰面积引起的相对标准偏差标准如表5所示。

PA·s

4.4 结论

(1) 此分析方法单机一次进样可检测样品气中的CO、CO2、CH4、C2H4、C2H2、C2H6、O2。

(2) 样品分析方法操作简单, 重复性好, 能够完成矿井气体样品分析的需要, 一个样分析最长不会超过8 min。

(3) 为缩短分析时间, 还可适当提高柱温, 为保护色谱柱中的固定相, 最好不超过270℃, 这样可保证系统至少连续运行5 a以上, 据色谱专家估计, 连续运行10 a以上应该没有问题, 可以说一劳永逸。

(4) 此实验方法采用的是外标修正归一法, 即外标法 (含量) , 由工作站自动完成计算。

(5) 此实验方法只是要定期对组分进行外标校正, 在仪器运行平稳状态下不必天天作外标, 整个分析过程可自动完成。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气体中的一氧化, 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GB/T8984-2008[S].2008

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篇10

1 筛查试验方法

筛查试验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免疫斑点试验、免疫层析试验和凝集试验等方法, 后3种方法是为提供自愿咨询检测 (VCT) 的需求使用的简单而快速的试验方法。

1.1 ELISA试验

这种方法是使用最早, 也是最常用的HIV抗体筛查方法。目前, 试剂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第一代试剂于1985年开始在美国使用, 主要用于献血员的筛查。试剂使用的抗原是完全病毒的裂解产物, 采用间接ELISA试验检测抗体。由于抗原常常含有细胞培养的蛋白成分而出现较多假阳性反应, 使特异度降低;而提高特异度的措施是稀释标本, 反而又使敏感度下降。同时, 抗原制备和纯化较困难, 危险性较大。

1990年, 第二代ELISA试剂使用重组或合成多肽抗原, 仍采用间接ELISA试验检测抗体, 能同时检测HIV-l和HIV-2。由于选择、使用了重要的抗原决定簇, 特异度和敏感度都有所提高, 抗原制备更加安全、容易, 重复性也较好。但是, 由于重组抗原有时含有载体的组分, 出现假阳性反应;多肽抗原缺乏合适的立体构象, 可能使敏感度下降。

1992年, 美国研制出第三代试剂, 与第一代和第二代试剂的检测方法不同, 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抗体。这种试剂可以检出针对HIV抗原的所有抗体亚型, 不需要过度稀释标本保证特异度, 相对第二代试剂敏感度有所提高, 但还存在漏检现象。

第四代试剂是新发展起来的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 可同时检测HIVP24抗原和HIV-1和HIV-2抗体。同时, 试剂的敏感度提高了, 缩短了窗口期, 减少急性感染者窗口期漏检, 降低了血源筛查的残余危险度。与第三代试剂相比, 第四代试剂可提前1~2周作出诊断。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第三代试剂, 少数使用第二代试剂。

1.2 免疫斑点试验

免疫斑点试验通过使用硝酸纤维素膜为截体, 将HIV抗原滴在膜上成点状, 即为固相抗原。如果待测血清标本中存在HIV抗体, 即可与HIV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与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结合, 阳性结果在膜上抗原部位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有色斑点。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 (10min内) , 抗原用量少的优点。

1.3 免疫层析试验

该方法是在硝酸纤维素膜的加样区包被用特殊材料标记的 (通常用金或硒标记) 的HIV抗原, 在检测区和对照区包被重组或多肽HIV抗原。如果被检测标本中含有HIV抗体, 则样品中的抗体首先与标记的抗原结合,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 该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向前移动, 与包被在检测区的抗原结合, 形成标记HIV抗原-HIV抗体-重组多肽HIV抗原抗体复合物而显色。免疫层析试验大部分为一步法, 操作简便, 结果容易判定。

结果判断:检测区和对照区各出现一条红线, 被认为是HIV抗体阳性;只在对照区出现一条红线, 被认为是HIV抗体阴性;没有条带出现, 则认为试验无效。

少数免疫层析试剂在固相载体的不同部分包被不同的抗原来检测HIV-l M群和O群以及HIV-2抗体。该方法可以用血清、血浆或尿液检测, 检测时间为5min, 阳性结果一般在2min左右出现, 弱阳性结果5min左右出现;该方法适合基层医院快速筛查, 对不同基因型的区别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

1.4 凝集试验

凝集试验将明胶颗粒、乳胶颗粒或自身红细胞等作为固相载体, 通过被HIV抗原致敏的固相载体与抗体发生免疫反应, 根据固相载体在孔中的凝集情况, 来检测标本中的HIV-1/2抗体。凝集试验操作时不需要仪器设备, 操作人员不需要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结果解释能力。但是, 由于每次操作需要U板、样品、致敏和末致敏颗粒, 需设立阳性对照, 需要按要求稀释, 孵育时间长达2h等原因, 目前尚不能再基层医疗单位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 唾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也可以用于HIV抗体的检测。如艾滋病唾液检测卡, 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人工合成的HIVgp41gp36蛋白抗原, 可同时检测含在唾液中的HIV-1/2抗体, 原理为酶免疫间接法。主要检测HIV IgA和IgG, 敏感度和特异度与ELISA相似, 避免了静脉穿刺;但样品预处理时间长, 且售价较高。尿液HIV-1抗体检测试剂在1996年由美国FDA首次批准, 主要用于静脉注射毒品人群和其他高危险人群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如我国赵立庆等[1]研究表明, CalypteTM尿液试剂盒的真阳性率为100%, 真阴性率为99.1%;与确认试验结果比较, 阳性符合率为100%, 可以作为快速筛查的方法。

2 确认试验方法

确认试验包括免疫印迹试验 (WB) 、线性免疫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 其中WB为最常用的方法 (金标准) 。

2.1 免疫印迹试验 (WB)

该方法通过对HIV不同抗原组分的分离以及浓缩和纯化, 能够检测针对不同抗原成分的抗体, 所以其敏感度一般不低于筛查试验, 特异度也很高。就HIV的病原诊断而言, 是目前使用最多的HIV抗体确认试验方法。但是, 尽管病毒经过浓缩和纯化, 但条膜上仍然可能含有病毒赖以生存的宿主细胞成分, 可出现非特异性反应, 大多出现在中分子量区域。因而,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某些情况下, 产生大量的不确定结果。

2.2 线性免疫试验 (LIA)

该方法将HIV不同型别和亚型的特异性抗原 (重组蛋白和合成肽) 以及质量控制带包被在一条尼龙膜条上, 用于检测样本中的HIV-1和/或HIV-2抗体。在检测抗体的同时, 还可以区分是HIV-1感染还是HIV-2感染。LIA可以减少WB出现的大量不确定结果。

2.3 免疫荧光试验

该方法以固定在玻片上的感染细胞内的HIV为抗原, 与待测血清反应后, 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 洗掉没有结合的荧光抗体,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胞浆内出现特异性荧光而对照孔没有出现, 可判定为HIV抗体阳性。但该试验不宜在一般的实验室开展和应用。

HIV抗体检测工作应该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在合格的实验室内进行, 要采取严格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措施, 注意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防护, 注意职业暴露的预防, 严格遵守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 防止样品间交叉污染, 切实保证样品检测质量。

我们坚信, 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 将有更多的试剂和新方法用于HIV抗体检测, 使HIV感染者得以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上一篇:色彩应用分析下一篇:天然气汽车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