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检测实验室

2024-06-05

环境检测实验室(精选十篇)

环境检测实验室 篇1

关键词: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节能检测

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建筑装修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 室内装修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 也使得诸多新型的装修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室内装修中, 然而, 由于一些室内建筑装修材料的质量不达标, 尤其是污染物的散发不符合国家的标准规定, 从而对室内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 也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为了避免这方面问题的继续发展, 应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取样, 再通过对样品的检测了解室内污染物的情况以及相应的空气指标, 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而在实际的工作中, 只有加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检测效果, 从而推动室内环境检测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1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1.1 合理建立实验室质量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 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的过程中, 需要保证检测的质量, 才能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的过程中, 需要做好相关的质量管理工作, 合理建立实验室的质量保障体系[1]。首先, 在检测之前, 应保证检测设备的可靠性, 这也是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很多质量检测人员都会将室内环境的质量管理放在重点, 经常会忽视对设备的质量检测, 经常会将一些带病的设备投入到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工作中, 从而对室内环境的检测质量造成极大地影响, 因此, 在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 需注重各项基础检测设备的质量。其次, 应保证检测过程的质量, 主要包括药敏检测、处理、对检测结果的处理以及编制审核报告等, 确保各项环节全部达到规范的标准, 切实有效地保障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1.2 合理做好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

所谓质量体系内审, 主要是针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运行的效果进行定期审核, 并根据审核的结果来对室内环境检测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评价[2]。在内审评价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及时有效地将其扼杀在萌芽中, 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给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造成影响。

在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内审的过程中, 为保证内审的有效性, 应结合实际的情况, 建立一套长效的运营机制, 同时, 在内审的过程中, 应要求工作进程与所制定的内审检查表以及相应的内审人员跟踪整改的结果, 以此来提升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另外, 对质量管理的审评工作不能满于现状,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对质量管理的评审体系也应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尤其是对实验室资源配置的优化必须重视起来, 并及时解决检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不断地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夯实的基础。

1.3 积极做好标准动态管理工作

在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过程中, 需要一个标准化实质性的控制过程, 因此, 要保证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 需要做好标准化的动态管理工作, 对实验室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3]。

由于室内检测实验室的环境经常发生变化, 而在此过程中, 室内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设备也会发生变化, 这样将会给检测设备使用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甚至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使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设备质量下降, 因此, 在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 相关人员必须对室内空气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检定核查, 一旦发现其中的问题应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改进和调整措施, 确保室内环境检测的质量。

1.4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其他内容

除了以上需要做的几方面工作之外,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还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4]。如, 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质量监督人员应将其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认真对检测过程中相关的控制点进行监督和控制, 一旦发现质量隐患, 应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确保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同时, 相关的质量监督人员还应注重对检验依据、检验程序、检验数据以及检验样品的监督。对实验室的相关检测基础硬件进行改善, 主要是从检测基础硬件配置的精度和效率等方面进行改善, 同时要保证检测基础硬件配置适应市场的发展, 并定期对其进行维护, 进一步保证硬件配置使用的精度。

2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节能检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 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节能检测也越来越重视, 通过节能检测来实现环保和节能的目的,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5]。 (1) 在热源、冷源处直接采取采暖耗煤量的指标或耗电量的指标, 然后再求出建筑物相应的耗热量指标或好冷量指标, 将其称之为热 (冷) 源法, 该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室内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工作中, 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2) 在建筑物外, 应直接测取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好冷量指标, 再根据这些指标求出建筑采暖过程中的耗煤量指标以及耗电量指标, 将其称为建筑热工法, 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 该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室内环境检测中, 有助于提高节能效果。

除此之外, 现场测试热流计法、非接触红外热像技术、热箱法等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室内环境检测中, 对室内热环境进行室内平均温度的测试, 以及对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和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等进行全面的测试, 同时, 对维护结构的密封性能也进行测试。当然, 从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角度上出发, 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应注重对导热系数的检测影响因素的控制, 在没有配置显示恒定压紧力装置的条件下, 检测结果的误差必然会存在, 因此, 在实际试验温度以及压力测量下, 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以此来减小测量的误差, 为室内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提供有利的帮助。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其检测的标准将直接影响着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效果,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影响因素, 对检测的质量会产生极大地影响, 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关的检测监督、质量管理等工作。通过文章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及其节能检测的分析, 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主要从合理建立实验室质量保障体系、合理做好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积极做好标准动态管理工作等几方面的质量管理内容展开分析, 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节能检测方法, 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 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瑾, 孙伟.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核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 (9) .

[2]冉爱华.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外资, 2013 (13) .

[3]陈建华.浅谈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广东建材, 2011 (1) .

[4]肖亚.环境检测与管理机制的反思与发展[J].化工管理, 2014 (21) .

环境检测实验室 篇2

检测实验室日常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质量控制是检测实验室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本文探讨了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分析常用的检测质量控制方法.作 者:李俊峰 作者单位:漯河市环境监测站,漯河,46期 刊:分析试验室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ANALYSIS LABORATORY年,卷(期):,26(z1)分类号:X8关键词:检测实验室 质量控制 措施

如何加强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篇3

关键词: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质量监督

1.当前的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现状

(1)大多数的实验的质量管理部门人员都投入在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体系的文件建立上,同时大量的精力放在人员的管理与分配上,忽视了实验室质量管理核心,导致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特点以及优势,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也只是在于形式[1]。

(2)当前在对环境检测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能够对实验室发生的事情进行逐一的统计,对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适当的管理与控制,达成实验室管理的最终目标。然而当前环境实验室检测结果缺乏准确性,未进行相应的监督与保护,且国内的环境检测实验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显得较为落后,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2.加强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对策

2.1加强实验室人员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是建设良好实验室的基础,无论是多么先进的实验室,再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管理人员介入,通过制定先进的管理方案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环境检测实验室内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在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前提是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以及相应的管理水平,同时身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需要对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充分了解,能够掌握实验室一些仪器的操作流程;试验室的操作人员接受实验室设备使用的培训,直到培训合格后才能够正式上岗工作[2]。针对环境实验室当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还要能够将管理制度良好的运用在实验室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让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实验室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将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到管理人员心理,最大限度的减轻环境检测实验室中人员影响。

2.2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标准物质的安全

环境检测实验室在检测的过程中,应采用规定的操作方法以及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如果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争议,则可以按照相关的仲裁方法以及标准化的仲裁手段进行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所有检测仪器以及检测设备都应按照相关标准继续给检测和校准,保证所用仪器设备以环境检测过程中相应的配件在相应的规范精度内[3]。同时,在进行实验室检测的过程中对各类仪器做到轻拿轻放,用过之后的实验器材能够及时放回原位,保障环境检测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化进行。

2.3强化实验室规范化操作

从当前的实验室管理方案来看,实验室中具体的检测项目以及质量控制往往比较薄弱,对环境质量检测工作不到位,严重影响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流程。因此,在对环境检测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使得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保障[4]。同时,环境检测试验室在进行环境检测的过程中需要规范化实验室操作流程,并注明在环境检测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对相关的操作方法实验室需要经过完整的备案,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将与检测活动有关活动过程中出的差错以及失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环境检测报告的质量。

2.4强化实验室检测方法以及维修

环境检测实验室常常的规范化就是要实验室内的各种设备以及配置人员的操作要能够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针对当前的实验室管理现状来看,当前的环境检测实验室存在管理方法不够完善,各项检测设备维护存在问题。因此,在进行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从实验中的每一个操作、每一个分析方法以及每一个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积极按照实验室科学管理策略,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在实验室检测的过程中强化检测方法,使得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真实性。

此外,实验室中的设备还需要进行定期的校准与维修,这就需要制定相关的设备维修检测制度。定期对实验室内的检测设备进行校准与维护,确保仪器使用的安全性以及检测的准确性,加大在设备维修上的投入力度,并适当购置一些先进设备,提高环境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5加强实验室文件管理

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记述文件以及使用记录,在实验室使用的过程,需要对以往的使用数据进行检测并记录,方便日后实验室检测的过程中,能够检测数据与以往的数据相比较,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环境检测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文件的可操作性。其质量体系需要经过不断的完善以及持续性的改进,在原有质量管理文件上,结合当前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改,保障环境检测实验室文件管理的完整性。

2.6加强实验室质量监督

在对环境检测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能够对实验室发生的事情进行逐一的统计,对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适当的管理与控制,达成实验室管理的最终目标。加强实验室质量监督体系,对环境检测、实验室检测流程进行全方位监督,保证操作人员的规范操作,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对比,保障质量监督的可实施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加强实验室人员综合素质、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标准物质的安全、强化实验室规范化操作、强化实验室检测方法以及维修、加强实验室文件管理、加强实验室质量监督六个方面提出环境检测实验的管理方案,希望能够加强我国环境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室管理,2012,14(04):324-325.

[2]史宏俊.如何保证实验室测试量值的可追溯性[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0(6):81-82.

[3]华吉良.实验室如何有效实现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4(2):47-48.

[4]李俊峰.检测实验室日常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探讨[J].分析实脸室,2007(26):52-54.

环境检测实验室 篇4

一、生物实验室管理的案例分析

本文针对新西兰生物实验室进行案例分析:Agri Quality生物检测机构进行探讨。Agri Quality它是新西兰大部分进出口弄畜产品、水产品、乳制品的检验检疫工作站, 与此同时它还承担着政府的要求来检测环境的质量, 并且对环境的质量提出了公报。它检测的内容主要的集中在环境、食品、化学残留、兽药以及有毒物、化学品的具体鉴定或者是指纹、环境法学、质量健康安全等方面。在检测的过程中, 实验室主要的服务于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并且提供了完整的质量产品和产品的鉴定功能。Agr i Quality它能够根据具体的项目进行制定, 并且对于常规的项目和研发的项目进行同样的管理。该项管理工作由签订合同开始、相关的负责人编写计划、在研发的过程中检验以及正式的研究过程进行生物分析、最后要做出相应的结论报告。在这些流程中, 具体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保证质量问题, 符合GLP体系, 遵循各项管理的制度。并且要定期的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做好日常工作的检查。

二、检测中心管理模式的开展以及思考

在实验室中对于检测和校准服务的需求在逐渐的增大, 其中检测中心对于中国贸易服务提供的检测服务以及检测机构也在不断的改善, 在我国逐渐的建立了IEC、ISO等相关的实验室管理标准, 其中在我国实验室建立的ISOIEC17025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中, 它主要的是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内容, 并且在相关的技术上得到了验证。在我国一些生物、毒品和化学品安全评估的实验室中逐渐的建立了GLP体系。根据实验室的验证, ISOIEC17025这种管理体系中, 能够将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 能够在非临床健康和环境安全研究的管理中, 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检测在完成了检测以及报告后建立了管理的范畴。在检测中心对生物检测实验室中朝着非临床安全性检测以及人类的健康或者是环境安全评估中进行检测, 最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管理模式。在ISOIEC17025实验室管理体系中, 它适用的是常规测试与测量, 在通过实验的检测、校准实验室的管理体系, 并且加强了质量的管理体系。

在实验室中首先要制定具体的实验构想, 要根据ISOIEC17025国际标准以及GLP原则建立实验室的管理体系, 建立最高的管理技术人员以及质量负责人员, 并且根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流程结合具体的项目制定, 其中主要的分为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 以及不同的规定和质量控制方法, 进行具体的项目负责。在实验室的管理中, 要把好质量关, 并且具体的渗透到具体的管理流程中, 在提高质量的同时更高层次地实施管理的模式。

总结

在检测中心的生物检测实验室管理模式中, 将ISOIEC17025与GLP相结合, 这样不仅能够为实验室提供国际认可的数据, 而且能够实施药类、兽类、食品添加剂以及在饲料添加剂中的检测中为实验室提供更准确的要求, 能够将检测中心生物实验室的检测作为一个“产业链”具体的实施。在实验技术中提高管理的模式, 最终为推进国际认可的实验管理标准提高更高的层次, 提供更加有保障的质量要求以及检测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文玲, 胡啊丽, 李宗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检中心如何做好能力验证样品的检测[J].中国检验检疫, 2010 (36) .

[2]李宝明, 闫晓霞, 张静海.有机畜禽产品生产中检测体系的构件以及作用[J].中国畜牧研究, 2011 (14) .

[3]肖开得, 卢献礼, 张青鸾.关于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议[J].2010 (22) .

检测实验室内审报告 篇5

为检查和验证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否持续符合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按本中心管理体系文件的各项要求有效运行,内审组根据内审计划,于2010年9月28日到29日,开展管理体系内审,现将两天的审核实施情况及审核发现报告如下:

一、审核依据

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 2.《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应用说明》(CNAS/CL09:2006);

3.《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实验室的应用说明》(CNAS/CL10:2006);

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 5.《质量手册》

2010内审报告

四、内审组组成

本次审核是从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证书,经中心最高管理者任命的内审员当中选取黄碧波、曹俊、方晓飞、李水明、凌明玉等5名同志组成内审组,黄碧波同志任内审组长。

五、审核计划实施情况

1.内审组按预定的计划和进程(内审实施计划)开展本次审核活动。

2.为确保本次内审的顺利开展,内审组长于内审前1周编制内审实施计划,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并以书面通知形式发放到相关科室和人员,对内审的分工注意了公正性和回避性,内审员不得审核自己所在的科室和岗位。

3.内审首、末次会议由内审组长主持,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内审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内审组长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本次审核目的、依据、范围、内审组的组成、审核方式、时间安排及抽样风险等。中心主任也从进一步完善提升管理体系角度对内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4.由于事先通知,各科室和人员都能合理安排工作,积极配合内审员能按预定的时间安排开展审核。

5.本次审核对2009年内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关注。

六、审核发现

通过2天的审核,以及内审组同审核对象的沟通,本次审核发现管理体系运行中的突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有:

(一)实验室管理和检测工作的突出方面

2006年3月10日生效

2010内审报告

1.注重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与适宜性。中心主任定期组织管理评审,综合评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根据工作类型与工作量的变化,提出改进要求,对有关科室和岗位进行了调整,中心及时组织人员先后修订完善了《质量手册》

2010内审报告

检测工作的全过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溯源和准确性。

4.注重实验室安全和环保。一是建立相关程序,定期对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水、电、气等安全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未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二是对5名高压灭菌器操作人员进行压力容器安全知识培训,并取得压力容器操作证;三是与专业废物处置公司签订废弃物集中处置协议,对检验废弃物、医疗废物分类存放、集中处置,确保实验室安全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5.积极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一是参加国家认可委组织的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测定、半固体中副溶血性弧菌能力验证,均取得满意结果;二是参加镇扬徐通泰五地疾控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水中pH、奶粉中蛋白值、半固体中致病菌分离鉴定;三是参加省疾控中心组织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盲样考核,空气中苯、丙酮、正已烷、正丁醇和乙酸5项考核指标(其中丙酮、正已烷、正丁醇和乙酸是认证认可范围之外的项目)均以合格的结果通过考核,是镇江地区唯一以全部合格结果通过考核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中心自2007年取得国家认可实验室资格,历次参加的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均取得满意结果,由此可见,本中心的检测结果是准确可靠的,并顺利通过省卫生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督查。

6.注重客户意见的收集。一是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党(政)务公开栏以及中心网页中公开服务承诺和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二是结合行风建设,设立意见箱,在收费室、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等窗口部门发放民主监督卡,主动征求服务对象意见;三是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发放征2006年3月10日生效

2010内审报告

求意见表,调查客户对检测工作的满意度,广泛征求客户意见,作为检测工作改进和服务程序优化的依据。各科室均未接到有关检测工作投诉,进一步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在市优化办双优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排名较上年有所上升,创成了镇江市文明单位称号;检验与放射科创成了镇江市青年文明号,目前正争创省青年文明号;职业卫生科正争创镇江市青年文明号。

7.注重服务社会大众。为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大对全市生活饮用水监测频次,并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向有关部门和领导通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顺利完成农村生活饮用水国家监测点项目监测任务,采取从采样到报告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按时上报检测结果,获得2008、2009省、市农村饮用水监测先进集体荣誉。开展全国典型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全分析本底调查的标本采集和部分项目的检测,为维护大众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8.注重检测报告质量。从抽查的餐具消毒质量、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生活饮用水检测及公共场所检测等50份检测报告上看,一是数据采集准确,未发现检测记录数据与检测报告数据不一致或记录不全现象;二是对结果解释结论正确;三是数值修约符合规定,四是报告信息符合相关《检测报告管理程序》(JRCDC/CX-32)文件要求;五是对未通过认证认可项目进行有效的标注;六是报告连同检测记录由办公室统一保存,符合程序文件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文件控制。文件的借阅(如绩效考核整理资料时职2006年3月10日生效

2010内审报告

业卫生科借阅检测报告),只是按一般档案管理,由借阅人出具借条,办公室未能按《文件控制程序》(JRCDC/CX-03)要求履行审批手续,填写文件借阅登记表。

2.检测人员授权。未能及时按《人员的需求和培训程序》(JRCDC/CX-15)对新上岗人员(常心乐、张军、朱海俊)进行技能确认和授权,就从事现场采样、检测和有关检测仪器的操作。

3.修正因子的应用。检测人员对修正因子概念理解不透,职业卫生科、公共卫生科现场检测记录(如噪声测定记录(JRCDC/JL-15)等)中结果计算没有应用修正因子记录。

4.质量监督。质量监督员未掌握监督重点,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质量监督员制订质量监督计划,开展质量监督时没有监督新上岗人员的记录。

5.质量控制。检验与放射科在检测工作中虽然采取了质量控制措施并记录在检测记录中,但没有按《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程序》(JRCDC/CX-31)要求制订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6.服务和供应品采购。后勤管理科对物资供应商进行了调查,也收集了相应的证明材料,但没有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定,对物品验收要求理解不清,仅按一般物资对数量、规格等进行验收,没有组织使用科室进行质量验收,未能提供相应的记录。

7.采样记录填写。卫生科和职业卫生科检测人员在现场工作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采样记录填写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记录数据的修改不符合要求,如(消)检字201000761号报告,修改处未签名确认;2,采样记录填写不完整,有2006年3月10日生效

2010内审报告

缺项,如:(职)检字201000840报告中,未填写采样仪器编号、样品保存条件和采样时现场设备运行情况。

针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内审组与各责任人进行了交流沟通,开出了7个不符合项,均为一般不符合,并得到相应责任人的确认。

七、审核结论

经过两天的审核,经内审组讨论认为:本中心的检测工作基本符合管理体系文件的各项规定,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有效运行,基本符合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等相关规定,未出现严重不符合。

八、措施建议

为确保本中心管理体系能持续符合相关规定,针对本次审核所发现的问题,审核组提出以下建议:

1.各相关人员和科室应认真学习掌握《准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规定,严格按要求开展质量管理和检测工作。

2.各科室和人员加强沟通,按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履行职责,增强记录意识,对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的各个环节按规定进行记录,作为证据材料妥善保管。

3.对内外部文件进一步清理,按要求标识、控制、管理和使用,防止误用作废文件而影响检测质量。

4.及时修改和完善不适用的记录表式,确保持续符合准则要求。

5.由于本次审核是抽样检查,故存在一定风险和局限性,没有发现不符合的不一定全都是符合《准则》要求,各2006年3月10日生效

2010内审报告

相关科室和人员应以此为契机,在日常的工作中及时总结、发现,举一反三,对出现的或潜在的不符合及时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以确保本中心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6.审核的深度和广度尚有欠缺,在今后的审核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将内审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和细致。

7.对本次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由相关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纠正措施,将纠正材料报内审组,由内审员或质量监督员跟踪验证,并在下一次内审中予以关注,以防再次出现。

8.本报告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办公室按文件控制要求,受控发放到各相关科室和人员。

附:2010年内审不符合项汇总表。

编制人:

批准人:

日 期:

环境噪声实验室 篇6

环境噪声实验室位于北京市陶然亭路55号,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院内。该实验室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主要由混响室、半消声室、隔声室、振动室、消声器实验台、低频驻波管实验台、消声器实验台以及仪器室等部分组成。实验室的建设水平满足相关国家标准和ISO标准,外墙体为内外双层结构,楼体基础做了隔振处理,用来避免或降低声学实验受到外界噪声的影响,以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是公众了解、普及噪声相关知识的最佳选择。

半消声室

特点 消声室是在一个闭合空间内建立自由声场,在这个空间内,传播声波的介质均匀地向各个方向无限延伸,使声源辐射的声波能“自由”传播,既无障碍物的反射,也无环境噪声的干扰。半消声室与全消声室的不同之处在于地面没有安装吸声材料,是为了方便实验的实施与操作,其他五个面全部安装有尖劈,吸声系数不小于0.99。

功能 消声室提供了一个低的背景噪声,主要用于低噪声设备(如:空调)声功率的测量和消声器的测量。

混响室

特点 混响室提供了一个扩散声场,或称混响声场,与消声室的界面处理相反,室内全部为反射面,反射系数不小于0.99,使声波在混响室内传播时经多次反射才逐渐衰减。混响室内每个位置声传播方向都是无规则的,声能量在场内的分布是均匀的。

功能 声功率的测量和吸声材料或结构吸声系数的测量。

隔声室

特点 隔声室的声源室和接收室都能提供混响场,中间有间壁隔开,隔声样件镶嵌在间壁中,间壁的隔声量较高。

功能 隔声室用来测量隔声样件的隔声量,较常见的隔声样件有:墙体、楼板、隔声窗、隔声门、隔声玻璃、声屏障、隔声结构等,通过测量两个室的声压级差,经吸声量修正,来确定样件的隔声量,评价样件的吸声性能。

消声器实验台

特点和功能 消声器实验台模拟现场气流流速,对消声器进行插入损失的测量,同时还可以对消声器的再生噪声和消声器压力损失测量。

环境检测实验室 篇7

为了满足社会对检测报告的质量要求, 实验室应进行质量体系建设, 对其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目前, 国际上建立实验室质量体系广泛采用的标准是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该标准涉及了实验室工作的各个方面。笔者按检测报告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从检测业务受理开始→抽样和样品管理→检测→数据处理→报告编制, 对第三方实验室应如何保证检测报告质量进行探讨。

1 检测业务受理 (合同评审阶段)

检测业务受理是整个检验活动的第一道工序这道工序做得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提供给客户检验报告质量的好与坏。此阶段, 实验室应建立持续有效的合同评审制度, 进行合同评审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1.1 常规合同的评审:

业务接待员应与客户充分沟通, 必要时经现场调查, 确定检测性质 (委托或仲裁等) 、依据 (标准或双方协议) 、样品提供方式 (抽样或送检) 以及完成时间、检验费用、检后样品的处置方式等。

1.2 特殊合同的评审:

即一些需要采用先进技术的检验任务, 检测实验室应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评审, 了解客户需求, 记录客户有关检验的特殊要求, 在实验室能力、资源均能满足的情况下, 技术负责人授权与客户签署《检测委托书》, 并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实验室的要求加以实施。

2 抽样和样品管理

2.1 样品的抽取

抽样也是检测工作过程的重要环节。抽取的样品应做到真实、完整、具有代表性。

2.1.1 制定抽样方案。

在技术标准中抽样方案已有具体规定的, 按照规定执行;技术标准没有规定抽样方案的, 则应针对抽取样品的具体情况, 参照国家有关的抽样检验标准研究确定可操作的抽样方案, 纳入检验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2.1.2 做好抽样记录。

抽样记录是检测工作的原始记录。抽样人员应严格执行抽样方案, 并如实记载抽样情况:如样品状态的描述、加封方式等, 认真填写抽样单内容。样品抽取后, 封样应做到牢固、有效。

2.2 样品的管理 (样品的接收、贮存、传递、处置)

实验室应对样品的接收、贮存、传递、处置等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以确保样品不污染、不损坏、不变质, 保持完好的原始状态。

2.2.1 样品的接收。

应有人负责样品接收检查、管理。接收时要检查样品是否符合抽样单上的记载, 如样品的规格型号、数量、封样状况等, 并对样品进行编号、加帖标签, 作为样品流转的唯一标识, 还要在样品上注明第一样本、第二样本等。

2.2.2 样品的贮存应满足样品贮存要求, 如果

样品必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贮存和处置, 则应对这些条件加以维持、监控和记录。

2.2.3 样品的处置。

检测后样品的处置应按规定程序进行, 如:按规定要求退样, 样品无使用价值或超过保存期进行弃样处理, 对污染环境样品的处理应符合有关规定。

3 检测

3.1 人员素质要求

高素质的人员是实验室的重要资源。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5.1.1规定“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此可见, 实验室要做好检测工作, 首先应选择经过与其承担的检测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基础理论和经验的检测人员从事检测工作。对试验人员进行适时培训, 使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3.1.1 岗前培训。

培训对象为新上岗人员, 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抽样、仪器设备的操作、检验方法、数据处理等。

3.1.2 岗位培训。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需要, 所有技术人员的知识应更新, 技术能力应不断提高, 应根据岗位情况组织培训, 内容包括本专业的检测动态, 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座谈会及标准和规程应用研讨会, 互传互授相关知识和技术。

3.2 仪器设备的检查

仪器设备是检测工作最基本的工具, 它的准确度将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要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仪器设备管理至关重要。

3.2.1 仪器设备配备应满足检测项目所采用的标准中规定的允差和量程的要求。

3.2.2 仪器设备必须按照规定的检定周期/校准间隔进行检定/校准。

对于新购置的设备, 在其使用前应检定/校准;对于无检定规程或无法检定的设备, 须依据自行编制的《设备校准实施细则》进行校准。针对性能不够稳定、使用非常频繁和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仪器设备还要进行期间核查。

3.2.3 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设备应该在规定环境条件下正常维护、保管, 发现仪器设备偏离标准状态时, 应评定已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并对数据进行重新评估。

3.3 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查

设施和环境是检测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 是直接影响检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对检测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应做到如下要求:

3.3.1 实验室检测区域的能源、采光、通风等应当保证有利于检测工作。

3.3.2 实验室的工作环境条件应确保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测量的准确性。

检测标准中对环境有明确的规定 (如:温度、湿度等) 的, 实验室环境条件应满足要求。

3.3.3 实验室应有安全方面的制度规定。

3.4 依据检验标准、方法检查

检测标准和方法是实验室检测工作的依据, 因此, 检测使用的标准、规范必须是现行有效版本 (双方另有约定者除外) , 使用非标准方法进行检测要经过技术负责人审批。当产品技术标准中未明确规定检测方法或所规定的检测方法不能直接指导检测工作时, 应自行制订检测实施细则, 该细则由检验人员起草,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批准。

3.5 检测的实施

3.5.1 应检查样品或试样 (件) 的技术状态是否完好。

3.5.2 检测用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准确度是否符合要求;使用状态是否符合检定和校准状态。

3.5.3 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检测的技术要求。

3.5.4 检测过程中, 检测人员应按规程操作仪器设备, 做好试验室的环境条件监控记录。

按标准方法测试样品, 认真观察并采集数据, 按要求在原始记录上如实进行记录。

3.5.5 检测中出现靠近合格界限的边缘数据时, 须进行必要的重复检测, 以验证检测的准确性。

3.5.6 异常情况的处理

1) 检测数据发生散布异常时, 应查明原因, 纠正后方可继续检测。

2) 因外界干扰 (如停电、停水等) 影响检测结果时, 检测人员应中止检测、待排除干扰后, 重新检测, 原检测数据失效。

3) 因仪器设备出现故障而中断检测时, 原检测数据失效。故障排除后, 经校准合格, 方可重新检测。

3.6 数据处理

检测数据的有效位数应与相应的标准、规程规定的精度相适应, 并按GB8170-87《数值修约规则》中的规定进行数值取舍。应注意检测数据异常值的判定和剔除。

3.7 试验误差的控制

检测工作中应通过重复实验、比对试验、能力验证等方法来抵消实验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提高检测质量。

1) 重复性是由同一个实验室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用同一样品试验所得试验结果的误差。

2) 实验室内的比对试验是实验室的不同人员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 用同一样品试验所得结果的比较。实验室内的比对试验具有易操作, 且利于提高试验人员的检测能力。

3) 通过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可以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 这一误差是重复试验、实验室内比对试验无法消除的。通过此比对, 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 及时纠正与改进因操作、温度环境条件及设备因素等引起的各种误差。

4) 实验室还可通过参加认证认可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能力验证试验, 了解自己在该检测项目中的真实水平, 发现问题, 采取措施, 提高水平。

4 报告编制

报告编制是检测报告质量形成的最后阶段,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程序的要求出具检测报告, 结果报告值与标准中规定的小数位保持一致, 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检测结论用语一定要科学合理、言简意赅、准确明了, 让人看了不会产生歧义。

环境检测实验室 篇8

1 标准控制的内容

《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均规定,“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在引入检测或校准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应用这些标准方法。如果标准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证实[4,5]”可见,标准控制应包括标准有效版本的控制和标准正确应用的控制。

2 建立相关程序文件和规章制度

在医疗器械检测工作中,实验室需使用到的各种标准有上百种。这些标准的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和更新日期大都不一致,保证新标准的正确应用和在用标准版本的最新有效,避免使用作废或无效版本标准,是实验室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实验室应首先建立相关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对影响标准有效性及正确应用的环节,如标准收集、登记归档、发放、作废回收、查新、证实和使用等进行系统规范。同时明确科室及人员专门负责各环节的相关控制工作,使其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这样,从程序和制度上确保实验室正确应用最新有效版本标准。

3 标准有效版本的控制

标准收集、登记归档、发放、作废回收、查新和使用等任一环节的疏忽,均可能导致标准有效性的失控,应对这些环节运用不同方法加以控制。

3.1 标准的收集与订购

标准的收集原则是:“现行有效、来源可靠、内容完整”。以前标准信息的收集与购买只能通过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标准发行机构,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标准信息的查询及购买可非常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甚至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下载标准,但标准的有效性可能得不到保障。实验室可通过登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官网查询,保障购买的标准现行有效。对于检测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标准,统一由负责标准管理的部门或人员购买。在购买标准前,须再次核实所购买的标准版本是否为最新有效版本。购买标准(包括电子版标准)时,只能购买来源于正规渠道(标准发行机构或授权电子标准销售机构)的标准,应避免购买标准汇编(不易进行有效性控制)。复印标准时,应保证原始标准来源可靠并完整复印。

3.2 标准的登记与编号

标准登记与编号的原则是:“快速查找、有效识别”。分类编号方法可根据实验室使用标准的特点自行规定,目前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将标准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注册产品标准进行分类,并规定各类标准的编号规则,保证标准能快速便捷查找。标准购买后,应及时按编号规则分类编号、登记,加盖“受控”章后,分类集中存放管理。购买的电子版标准,在打印出纸质版后在封面注明电子版,以表明来源。对来源于非标准发行机构或非授权电子标准销售机构的标准只能作参考,不编号也不录入标准目录库。

3.3 标准的分发与回收

标准的分发、回收原则是:“完全可控、防止误用”。对常用标准,应由标准管理部门完整复印,盖“受控”章并注明分发号后登记发放,要分发至检测科室或检测人员以方便使用。发放表应包括标准名称、标准号及年代号,同时领用人员应签字。标准作废后,标准管理部门应及时按发放表收回以前发出的相应标准。标准有修改时,及时将修改单发放到位,避免作废或失效版本的误用。收回的作废或失效标准,除保留作参考的外,由标准管理部门统一销毁。作为保留参考使用的失效或作废标准应加盖“作废”和“存档”章进行标识,并单独存放,避免与现行有效标准混淆。

3.4 标准的使用

标准使用应坚持来源可控的原则。工作中,检验人员为方便,有时可能会私自复印标准或在网上下载标准,容易造成标准管理失控。实验室应规定检验人员在工作中需使用标准时,只能从标准管理部门签字领取盖有“受控”章并注明分发号的标准,从标准来源上加以控制。同时要加强对检验人员使用标准的监督检查,方能避免在使用环节误用作废或失效标准。

3.5 标准查新与结果处理

标准查新应遵循定期跟踪、重点关注、处理及时的原则。实验室大多能保证在认证认可换证评审或扩项评审前进行标准查新工作,在平时却容易忽略。因此,在程序文件或制度中应明确规定标准管理部门查询标准有效性的频次,对在用标准应重点查询并缩短查询时间;同时定期跟踪标准批准发布公告,及时了解新标准的发布情况,提前做好新标准使用的相关准备工作。一般可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官网进行查询。为保证查询结果的有效性,可同时在多个官网查询。应将查询的网站、查询到的内容、新发布或修订的标准是否涉及标准目录库中的标准等情况予以记录,避免遗漏。当有新标准发布或标准修订时,标准管理人员应填写查询结果处理记录,包括标准标识、购买、登记、发放、收回、证实、申报等工作完成情况,以保证新版标准实施前,实验室能正确运用新版标准。新版标准发布日期一般和实施日期会有一段时间,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0年12月27日发布“关于发布实施YY 0054-2010《血液透析设备》等96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的公告”,其实施日期为2012年6月1日,从标准发布到实施期间长达一年半。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即使查询到新标准的发布,也可能因各种原因遗忘标准购买、标准证实、向认证认可管理机构申报变更等工作,严重时可能会发生继续使用作废标准的情况。标准标识工作作为措施之一,可有效地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标准标识工作是对标准的所有文本(包括标准汇编中的该标准、存档的所有原件及复印件、发放到检测人员手中的所有复印件)及标准目录库中登记的该标准的信息全部进行醒目标识,其目的是提醒检验人员,在使用标准时应注意其有效时限,也提醒标准管理人员,在新标准实施前及时购买并通知相关科室开展标准证实及标准变更的申报工作。标识内容包括失效日期、新标准号及版本号和实施日期等。

4 标准正确应用的控制

检测实验室应在开展新检测工作前,对引入的新标准需进行证实。证实的目的是确定实验室能否正确应用新标准。在标准发生变化后,对新版标准同样需要进行证实[4,5]。因此,标准正确应用的控制,是通过对标准证实工作的控制实现的。如果新标准(包括变更后的标准)未经证实直接使用,则有可能因标准理解有误、人员操作错误或环境条件设备条件等不符合检测标准要求,发生检测数据和结果偏离,严重时可能影响到检验结论。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4.4.1条注2的内容[4],可将需要证实的环节归纳为: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材料和结果等验证。各环节具体控制方法应包括以下内容。

4.1 人员的知识

证实检验员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方法的原理、试验步骤和结果处理。在新标准使用前,应组织检验员对标准和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证实材料包括新标准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记录。

4.2 人员的技能

证实检验员试验操作是否熟练,包括对检验设备的操作、样品的处置以及对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判断。应组织检验员按新标准要求进行试验操作培训、练习,必要时还应进行上岗考核。证实材料包括,操作学习与培训记录、上岗考核记录、上岗证明或设备操作授权证明等。

4.3 设施和环境条件

此证实包括样品存放、预处理、样品检验、检测设备运行所需设施和环境条件能否满足要求,并得到有效控制。对新标准要求的设施及环境条件与现有条件一一核对,必要时还应通过测试来验证现有设施及环境条件能否满足要求,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改造至符合要求,否则需对涉及检测项目进行限制。证实材料包括:设施和环境条件符合性检查相关记录;温湿度、洁净度等环境条件监控记录。

4.4 设备

证实检测设备和环境监控设备是否符合标准方法规定的要求,包括量程、精确度等级等;测量设备是否经检定/校准并符合要求,包括涉及的所有量值是否均能溯源、检定/校准的量值是否涵盖使用的示值范围等[4]。当现有设备不能满足新标准方法规定的要求时,应更新设备,暂停涉及项目的检测;当原有检测设备的量程、精确度等级都符合新标准要求,但如果关键量值溯源不完全或溯源未涵盖新标准要求的使用示值范围时,应按新标准要求对涉及量值或示值范围进行校准/检定后,才能投入新标准的检测使用。证实材料包括:设备与标准方法规定要求的符合性检查相关记录、校准计划、校准证书及验收记录等。

4.5 材料

证实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试剂(含标准物质)、耗材质量等级是否符合标准方法规定要求。必要时应进行技术验收。证实材料包括:试剂(含标准物质)、耗材符合性检查相关记录。

4.6 文件

证实原始记录、报告模板、各类作业指导书(检验方法细则、设备操作规程、数据处理)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应对原有文件进行审核,制订或修订相应文件,统一规范检验人员的理解和操作。证实材料包括:文件和记录起草、修订的批准和发放等记录。

4.7 结果验证

证实检验结果是否可靠,重复性是否满足要求。在标准证实工作中,结果验证工作是核心。只有通过结果验证,才可能及时发现应用新标准进行检测时可能存在的、而实验室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错误,才能真实反映出实验室的人员、设施及环境、设备等条件已满足标准方法要求,能正确应用新标准。结果验证可以通过选择人员比对、测试值与已知值(标准值或公认值)比较、与其它方法或设备所得结果比较、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等方式之一或组合进行。选择有效的验证方式,可增加实验室正确运用新标准进行检测,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证实材料包括:测试原始记录、比对数据、结果评价等。

4.8 标准证实中易忽视的工作

检测实验室在标准证实中容易忽视的工作是证实不全面,如设备证实时,检测实验室往往遗漏关键量值或示值范围的证实,使检测数据的溯源性得不到保证;对结果验证认识有误,如在引进新标准或标准变更时,认为做了模拟检测就完成了标准证实工作;结果验证方法缺乏有效性,如只进行内部试验,未主动采取实验室间比对等结果验证方式;忽视标准变化后的证实等。无论哪方面的工作被忽视,都可能造成检测数据、结果偏离,甚至无效,影响检验结论。因此,必须认真、全面、及时地进行新标准的证实工作,保证其正确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2002第31号《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M].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医疗器械标准目录查询[EB/OL].[2012-04-15].http://www.cmde.org.cn/CL0001/

[3]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

[4]CNAS-CL01:2006(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5]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

环境检测实验室 篇9

1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历史发展阶段概述

实验室管理系统始于信息管理系统LIM S(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LIMS),就其主要特征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1 初级阶段的LIMS

由用户提出自己实验室的具体要求、自行开发的LIMS来实现。这种特别定制的LIMS也无法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单个的用户不可能将自己的所有需求考虑周全,技术支持和更新非常困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基本绝迹。但由于国内LIMS发展的严重滞后,目前国内大多数实验室还热衷于这一初级阶段。

1.2 第二阶段的商品化软件

上世纪末到现阶段,软件开发商开始把各种实验室所需要的功能尽可能多地设计到自己的LIMS产品中去,技术支持和版本升级都非常容易。缺点是在安装之后需要做大量的具体工作,编写一些特定程序满足用户特定的需求。但用户的升级需求是需要经常改变的,使得LIMS系统后续支持稳定性不高。其次,软件公司很难完全理解实验室运作的详细机制。这类LIMS是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主流,也是国内一些公司的主业。

1.3 快速发展中的人工智能管理系统

第三阶段的LIMS完全是面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产品,安装后只需要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简单的设置,就可将整个系统正式投用,可以按照工作要求的变化随时更改系统的设置。这类LIMS雏形目前正在快速发展中。但具备关联与覆盖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以下简称“ISO/IEC 17025”)全部要素、指导实验员操作、分析并指导实验的人工智能型实验室数据质量保障系统(以下简称AI-LIMS)尚没有出现。

2 国内外实验室管理软件现状

2.1 国外实验室应用LIMS系统现状

LIMS系统已经成为西方一些大型实验室中实现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hty Management)的核心。国外主流产品有Aeee-erated Teehnology Laboratories公司的NeoMateLIMS、Labware公司的LabwareLIMS、美国THERMO Informatics的LIMS、英国的SampleManagerLIMs等等。基于优良实验室规范(GLP)、优良自动实验室规范(GALP)、优良检测质量管理规范(GMP)和ISO 9000的标准,可有效地缩短实验周期、降低成本,使科研人员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关键问题的解决上,总体上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率。属于第二阶段产品的良好应用。

2.2 国内实验室管理系统的LIMS研究与应用

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简单数据处理的单机模式到现在,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二阶段LIMS软件在石化、制药、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冶金和医疗等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莱伯泰科有限公司Lims Kuiper、中科科仪的SiscLIMS、杭州高斯的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LRP2000 For ASP)等。

但国内商品化的LIMS开发者,基本是从事管理或者IT技术,很难理解实验室运行体系和应遵循的指导思想,误解了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真实本质,将LIMS系统等同于ERP或OA等软件,功能方面只是实现的账本式的“浏览数据”,看不到对“ISO/IEC17025”的支持程序,将LIMS的初衷由“指导检测”转向到了“浏览数据”,使得AI-LIMS的本质被误导和扭曲了,产生了“LIMS只不过是“浏览数据”的误导效果,严重影响了LIMS的深入开发和应用,也影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2.3 引进国外LIMS将给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近年,国外的LIMS不断问鼎国内,但国外的LIMS目前的知识产权处于垄断地位,且购置成本极高(约180万元/套),后期运行维护成本极高(约不低于30万元/年),从而导致实验室的运行成本昂贵,不堪重负。此外,由于管理模式差异、东西方文化内涵等不同,引进的LIMS部分功能无法应用。更主要的隐患在于,这些系统自身携带的仪器数据接口参数为国外产的仪器参数,从根本上排除国内产品。从市场经济学角度分析,国外在中国推广LIMS系统的行为,根本目的是设置技术壁垒,将国产仪器排除在国外LIMS系统之外(包括在国内实验室)。如果我们大量推广使用国外LIMS,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国产仪器与LIMS数据传输,也要给国外接口费,否则面临侵权的严重隐患。此外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3 实验室需要遵循的原则

经过对不完全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整理,结合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特征,认为我国实验室的总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必须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

3.1 硬件主要包括实验室遵循标准和认可准则

在实验室遵循标准和认可准则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保持同步。新发布的国家标准GB/T27025—2008/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以下简称“ISO/IEC 17025”),等同采纳了国际上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机构的基础标准。遵循该标准的实验室,将获得我国认可机构的认可,其检测和校准结果可以借助于我国认可机构与其他国家相应机构签订的互认协议而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在方便实验室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信息和经验的交流,以及标准和程序的协调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实验室运行的不可更改的规则要求。

3.2 软件是指实验室管理方面对GB 17025的适应性

包括基于不同要求的、对信息流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利用和输出。人工智能(AI)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分析化学学科互相渗透、交叉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技术,已成为评价现代实验室水平的主要标志。使用LIMS技术,是必然发展趋势,将会给实验室管理和工作质量控制带来较大的效益,是遵循国际标准质量管理方式的实验室必备的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可以大大减轻实验室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现阶段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把ISO/IEC 17025的原则要求,与不同对象的实验室具体运行程序相结合,细化、标准化、产业化、联合化,这也是中国LIMS发展必须通过的道路。

4 开发覆盖ISO/IEC 17025全要素的人工智能型实验室数据质量保障综合管理系统是当务之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用现代管理理念建立符合中国实验室特色的人工智能型实验室数据质量保障综合管理系统(AI-LIMS)架构是当前实验室领域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内实验室近几年基本都配备了局域网系统,各种计算机附属设备的配备也都很高档。而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的迅速发展、对AI-LIMS的深入研究、认可政策的配套,也为LIMS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ISO/IEC 17025要求并支持开发覆盖全部要素的实验室质量保障系统,以达到高质快速地收集、处理、传输、存储、共享资源,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实验室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课题。AI-LIMS宜采用动态Web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三层结构,由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B/S或者C/S三层结构模式,数据及应用可通过不同平台、不同网络存取,与平台无关,具有易用性好、易于维护、信息共享度高、扩展性好、安全性好等优点。此外,还应该具备以下模块功能。

4.1 基于全面覆盖ISO/IEC 17025要素的数据质量保障系统

目前国内外的产品都没有自动生成相关管理程序的设置,无法实现ISO/IEC 17025标准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的实时监控、自动启动相关管理程序的功能,无法满足现代管理质量控制要求。具有智能分析功能、具备自动启动相关程序的AI-LIMS,会引导工作人员即时将产生的问题提交给质量管理人员,覆盖ISO/IEC 17025要求的质量管理要素的15个质量管理程序(组织、管理体系、文件控制、要求与标书和合同的评审、检测和校准的分包、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服务客户、投诉、不符合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控制、改进、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记录的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理)和8个技术要素(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设备、测量溯源性、抽样、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结果报告),以及保证上述要素运行的相关程序。所以,具备AI-LIMS在今后的实验室管理历史上发展将起到开创新阶段的重要作用。

4.2 在线计算支持和在线不确定度

检测数据不确定度在计算上的复杂,造成在应用上的极其缓慢和困难。目前没有一个LIMS能为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计算。AI-LIMS应包含贝塞尔公式等相关公式的运算接口,对影响试验数据的流程进行跟踪,确定可以忽略的不确定度来源、A类评定中标准偏差的安全因子、A类与B类的应用、UP和U的选用,以及可能的简化模型,利用人工智能功能技术,以“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为依据,建立在线检测数据的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的自动计算程序。AI-LIMS具有随检测结果即时生成的不确定度功能,将使我国在检测技术上不确定度的应用走在世界的前列。只需将控制数据输入相应的表格、提交,由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复核、出证、统计、归档,避免了大量的人工控制过程,节约成本、防止数据的人为干扰。

4.3 远程即时评审与“盲样”管理

通过合同评审环节后,AI-LIMS自动生成随机流水号,并隐去客户等与各不同环节无关的信息,避免对检验、样品等各环节可能产生的影响。自动弹出的工作任务列表对话框,指示不同授权用户进行当前的工作安排。例如:提醒当前工作进行程度、检验指导与帮助,提醒耗材购置,提醒仪器检定,提醒管理评审进程,极大地方便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实现远程评审、远程质量监督功能,可以随机随时抽查实验室的原始记录,实现即时监督、无准备抽查,使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更有真实性。

4.4 监测分析结果与即时在线支持

AI-LIMS完整记录实验室的相关信息,进行相关数据的自动分析,对样品的分析结果进行监测,提供生成质量控制图、质量趋势统计、不确定分析、标准偏差、回收率、均值、极差、样本方差、历史趋势等,方便和及时提供管理信息,使得用户能够迅速地了解实验室各个因素的运行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随时在线为需求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检验资料,具备与各大数据库(包括:国家标准数据库等)的接口,及时查询、提供检验标准更新样品分析方法指导模块。

5 总结和展望

我国实验室的质量保障研究和数据处理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部门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在实验室中使用AI-LIMS,是实验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将会使实验室管理和工作质量控制产生巨大的效益,也将为生产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AI-LIMS是遵循国际标准质量管理方式的实验室必备平台,其开发方向,将包括但不局限于多媒体/图像、实时突发事件的远程处理、专家系统、点对点检验依据自动更新和交换、实验室远程即时监督和评审等功能。

实验室数据处理是生产、生活的基础工作,高效的AI-LIMS支持和影响着一个行业的兴旺和发达。而民族的AI-LIMS将有力地支撑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和检测与校准实验室的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了国内外实验室软件的差距和不同软件的优缺点,对现代实验室数据质量保障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该具备的功能进行探讨,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型实验室数据质量保障系统是今后发展和应用的唯一方向,为我国检测与校准实验室数据质量控制的发展提供方向性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数据质量,保障系统,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1] 章军.LIMS的技术平台与设计思想[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 :138~141.

[2] 王英军.澳大利亚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及计量工作概论[J]中国计量,2005,12:42.

[3] 张志檩.LIMS应用集成新进展[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8,5:2~10.

[4] 陈婷,杨铸,张改荣,陈舜琮.LIMS在实验室认证和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模型[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9,4:35~38.

[5] 薛平,万昊,骆建彬,邓宪.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LIMS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2005,28(8) :2141~2145.

[6] 博学胜.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进展与发展趋势[J]上海计量测试,2003,30(4) :36~37.

[7]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7.

[8] 林茂.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选择与建立[J]现代科学仪器,2008,10:118~120.

[9] 白志青,张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 :240~241.

[10] 王国涛.数字实验室--LIMS未来发展趋势,http://blog.tech110. net/?uid-1610-action-viewspace-itemid-26411.

[11] 赵若江.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J]中国计量,2005,12:43.

环境检测实验室 篇10

在环境监测中,实验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实验室的运作中又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源,如果将这些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势必会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对实验室分析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行深入的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为未来的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防治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2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源及危害

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等三种,如果未经处理便排放出来,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2.1 废水

在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分析过程中,废水是经常产生的,其主要来源有:(1)化验分析结束后多余的样品或者样品分析液等,包括从工矿企业污水处理系统进口和出口采集的高浓度废水、从医疗机构采集的未经处理的医疗废水等;(2)标准物质及质控样品,其中通常含有汞、铅等污染物;(3)实验室过程中所加入的重铬酸钾等有毒试剂;(4)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洗涤液。如果这些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或者重金属例子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的话,就会对环境带来间接或者直接的二次污染。

2.2 废气

废气也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经常产生的环境污染来源之一,主要包括在分析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试剂样品的挥发物以及泄露的标气载气等等。这些废气的种类主要有甲醛、汞蒸气、酸雾以及苯系物等等,当然还有各种挥发性的有机溶剂。当然,虽然很多实验室也注意到了废气的严重危害,往往会选择在通风橱中操作,虽然降低了实验室自身的危害,但是未经处理的废气排放到环境中仍然会带来较大的危害。

2.3 固体废弃物

在环境监测实验室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多余的样品、培养基等分析产物、一次性手套等实验用品以及失效或者残留的化学试剂等。和单纯的废气、废水相比,这些固体废弃物的成分比较复杂,容易带来各种化学和生物污染,如果随意丢弃在生活垃圾之中,其中的有害成分很有可能经过雨雪的作用而渗入到土壤中,继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因此,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3 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主要原因

3.1 重视程度不足

重视程度不足是造成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实验室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可能会给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从而造成大量的残留样品以及分析液等污染源被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之中。即使有些实验室已经按照了相关要求配备了废液缸等设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形同虚设。

3.2 监管力度较小

正是由于我国目前在实验室环境污染控制方面还没有成型的法律法规,也并没有按照实验室建设的彼岸准出台,相关的污染治理功能很难有效展开。目前关于实验室的考核也往往从监测分析能力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比较重视,很少能够涉及到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再加上监管体系的缺乏,都造成了实验室环境管理方面比较薄弱。

3.3 经费投入较少

笔者通过对当前大多数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分析后发现,大量的经费都被用在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装修以及试剂等方面的购买等方面,而并没有针对实验室污染控制投入较多的预算,也就造成了很多实验室并没有足够的经费对实验室污染进行控制。

4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防范措施

4.1 提升实验室监测人员的环保意识

对于实验室监测人员来说,他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室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室的分析全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的理念。从而牢固地树立起从事环保工作绝不破坏环境的思想,并将其贯彻实验室监测分析的全程。

4.2 建立健全实验室污染物管理制度

虽然实验室监测能力和质量管理的建设非常重要,但是也要加强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防治,建立相应配套、严格健全的污染物管理制度,像工业企业一样制定相应的排污方案,建设有效的污染物处理系统。本文认为,可以在保证实验室监测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污染小的试剂,推行绿色实验室的建设。

4.3 增加污染物治理的经费投入

在实验室的建设中,除了常规试剂设备等的经费投入,还应该适当增加在污染物治理中的经费投入,以用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防治。同时,还可以尝试在各项监测收费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废物处理费,并将其作为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专项经费。

参考文献

[1]胡春芳,李瑞杰,王新华.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三废”污染及其处理[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1:43-44.

[2]唐灿坚,梁永祥.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水的污染与防治[J].企业技术开发,2015,23:176-177.

[3]卡林,田甜.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和防治措施[J].北方环境,2011,10:61+82.

[4]宁梅.环境监测实验室空气中汞污染与防治[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02:41-44.

上一篇:幼儿角度下一篇:工程项目的索赔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