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读好书

2024-06-25

引导学生读好书(精选六篇)

引导学生读好书 篇1

如何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建议, 从而让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我的体会是:

首先, 教师要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爱读书的习惯,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荀子说过:“学不可以已。”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给学生做好读书的榜样。

其次, 要制订一份较为长远的读书计划。为了保证我们的读书活动能成为一项长效性的活动, 成为生活中的一项必须的内容, 我们需要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篇《教师应当制订哪些计划》。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对于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来说, 制订一份管用好几年的远景计划是很重要的, 这份计划里应该包括的内容, 作者列举了十项, 第一项是: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书目。他建议中年级和高年级各科教师也制订一份这样的远景计划。

第三, 采取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要通过多种具体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比如, 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给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可以开展“好书大家读”活动, 如果是精美的短文章, 可以全文朗读;如果是篇幅较长的, 可以节选其中的章节朗读, 也可以给他们讲述故事梗概, 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可以让学生写作并展示读书心得。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观看的电影。

我最近给学生推荐的一本书是美国作家埃莉诺·埃斯特斯的《一百条裙子》。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旺达·佩特罗斯基是一个家境贫穷、有着奇怪姓氏的女孩。因为她的怪名字和旧裙子, 以佩琪为代表的女孩子们喜欢捉弄她。有一天, 旺达突然声称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 但没有人相信她, 大家反而拿这件事捉弄她, 旺达都默默地忍受着。学期末, 一个画画比赛让大家对她刮目相看, 旺达画了一百条裙子, 但发奖时, 她没来, 她跟父亲搬家了, 她给嘲笑过她的女孩留下了她那一百条美丽的“裙子”。捉弄过她的那些女生深深地内疚起来。玛蒂埃和佩琪去波金斯山寻找旺达, 结果人去屋空。圣诞节到来, 晚会上, 梅森老师报告给同学们一个好消息, 她朗读了旺达写给十三班的信, 同学们一个个深受感动。

埃莉诺·埃斯特斯通过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是要告诉我们, 同学之间、人与人之间, 应该怎样相处。无庸讳言, 在我们的周围总会有那么一些人, 命运似乎对他们很不公正, 使其一出生便处在被漠视的边缘。如果我们就是被漠视的主体,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抵抗来自周围的强大而冷酷的漠视?是因此消沉、绝望, 还是坚强面对?旺达, 以她的“一百条裙子”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 旺达是令人敬佩的, 她用自己强有力的行动, 唤醒了玛蒂埃, 唤醒了佩琪, 给所有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树立了榜样。读完这本精美的小书, 相信那一百条美丽的裙子会永远挂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好书、整本的书中, 还有一类可能对学生人生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书, 那便是英雄、伟人的传记, 学者、名人的自传, 像《居里夫人传》《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从中我们可以探寻我们所崇敬的人成长的足迹。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基廷·海默说:“世界巨人的影响, 不只停留在一两个时代里, 而会穿越时空, 渗透到人们的灵魂中去。”

总之, 我们要将“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切实贯彻到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坚持得好, 无疑可以培养学生温柔敦厚的性情,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摘要:学好语文不是靠多做题, 而是靠多读书。本文就如何“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家长必读秘籍:如何引导孩子读好书 篇2

在我们身边也不难发现,中小学生是阅读的主力军。孩子们读书,学校推荐,家长打问,孩子们之间也在交流互换,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荐书在微信朋友圈里比比皆是,这些书孩子们认可么?如果自己选择,会看什么书?

4月21日,记者来到山西省图书馆少儿馆。省图少儿馆提供了一份2014年该馆全年借阅总次数最多的十本书,其中,高居前三甲的是《阳光姐姐系列:就喜欢现在的自己》(伍美珍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样的我OK吗?》(韩金成姬编文,未来出版社)、《查理九世:恶灵栖息的乌鸦城》(雷欧幻象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另一本《查理九世:青铜器的葬礼》也在前十之列,其他6本是北京出版社的《加菲猫》(美,吉姆·戴维斯著)两本,明天出版社的《笑猫日记,那个黑色的下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马小跳系列:宠物集中营》杨红樱的书两本,此外,还有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部年轻网络写手的《恋爱不加糖》(慕夏著)、《白昼之月》(安晴著)。不难发现,10本书没有出现在专业权威的推荐书单中,也不是学校倡导阅读的。

少儿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书经常是刚还回来,放在收书筐里,没等分拣上架,就直接被其他孩子“秒杀”了。借阅率最高的前三名,总借阅次数高达33、32、31次,几乎没有上架等待的“空当期”。

省图少儿馆所选择的书品质经过严格把关,均为国家知名正规的出版社的出版物,在十余万册图书中它们脱颖而出,被孩子们如此青睐,原因何在?家长如何引导孩子选书读书?记者向专业儿童阅读推广老师、出版社、资深家长和爱看书的孩子们进行了调查采访。

问题一

借阅量最高的为何是这十本书?

刘昕(太原大学中文系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

刘昕老师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同时在太原进行儿童阅读推广,专业指导儿童阅读。

刘昕老师说,这十本书非常真实,儿童流行阅读和成人的通俗文学并行不悖。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书是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流行文化,“查理九世”《加菲猫》,同学们都在看,不看就被排除在外了,同学之间口耳相传,还有几本书迎合青春期女孩的年龄心理特点,有些疑问思考不想和家长老师说,看看轻松的流行书试着找找答案,有的书类似孩子们的心灵鸡汤,这和社会上一些恶俗不堪的书不一样。

正规少儿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都有可取之处,随着孩子的年龄、阅历、阅读经验的增长,自己就可以分辨选择,不会再跟着“流行”走。

刘晓露(山西教育出版社策划室负责人)

刘晓露是资深的少年文学编辑,一直从事青少年图书策划、编撰工作。

刘晓露表示,这份书单说明孩子们喜欢看好玩、轻松、探险的书,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与家长、老师推荐的“正”一些的书感觉不同,家长不一定给买,孩子们自然到图书馆借阅了。

我的孩子上五年级时,班上流行看鬼故事,我开始挺诧异,后来释然了,孩子们只是看看而已,权当轻松消谴了,过了这个阶段就不看了。

这些书孩子们爱看,是一时的娱乐消谴,家长要充分理解,不要因为不是经典图书就排斥,但不建议孩子沉溺于此类图书。

王小平(提倡孩子深阅读的家长)

王小平是一位数学老师,格外关注孩子的阅读。孩子四五岁时,几乎天天都要带孩子到省图文源老馆的少儿部、家旁边的绘本馆看书借书,是省图的“忠粉”,和省图少儿馆的工作人员都成为了朋友。

省图少儿馆的书都有保障,家长都放心,我放手让孩子自己选书。现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这些流行的书是快餐文化,我不会让她看。我推荐她看适合她年龄段和阅读能力的经典优秀童书,这些书在少儿馆里比比皆是。

壮壮(九岁的小学男生)

我挺喜欢看“查理九世”,看完了全套,有和同学借的,有家长给买的,也借阅过图书馆里的。这套书我们班男生女生都看过几本,从二年级就流行了。里面写得很惊险,有时候我还挺害怕的,看完了就还,和同学们平时也聊聊情节,只是看看。

问题二

流行的儿童书和经典书目的关系如何?

刘昕(太原大学中文系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

流行文化一阵儿就会过去,慢慢就淡化了。家长不必因此焦灼。堵住不让看反而更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让他看,但要规定时间。

家长希望孩子阅读经典,经常存在一个误区,以文字量的多寡来定义经典,阅读本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文字多少为判断标准没有道理。比如《失落的一角》,文字很少,图画也特别简单,幼儿园的孩子都能照着画出来。但是这是经典绘本,不同年龄的人都能从中读出哲理读出人生。另一个误区是,成人经典文学和儿童经典文学不能混为一谈,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推荐给小孩子看,就不一定适合。

这两年,我国儿童文学数量和质量不是很令人满意,越简单的东西其实是越难的,儿童文学作家比成人作家创作要难。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2008、2009年前后大量涌入优秀的国外儿童文学经典,都可以推荐给孩子们看。

刘晓露(山西教育出版社策划室负责人)

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供应”时常产生“供需”矛盾,往往家长买的都是“有用”的,但是孩子不一定接受。感动成人的经典不一定感动孩子,充分理解孩子的年龄段和阅读能力,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有些经典图书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经验才能理解,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这个经历,家长不需要说教,而应该选择适合他的书,一点点提高孩子的阅读品位,慢慢孩子就会主动放弃流行书,要相信孩子的选择能力。

问题三

家长怎么引导孩子读好书?

刘昕(太原大学中文系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

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家长的引导。家长每天要给孩子固定的阅读时间,这个时间读什么要有良好的规划,严格执行。流行书可以适当读,但在规定时间要读计划内书目。

家长给孩子的阅读指导,大多是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判断,再看出版社是否正规,而忽略了孩子的年龄段、阅读层次。有时候家长或学校推荐的阅读书单,也是道听途说,没有第一手的阅读经验,孩子的阅读高度、广度都缺乏指导性

一本书,家长关心孩子的阅读效果,和孩子交流不要问书里记忆性的东西。建议家长先看一遍,进行有效地提问。

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有时会遇到孩子不屑于回答的情况,他觉得这本书不值得去探讨,说明书对他没有触动。什么时候孩子愿意主动讨论某一本书,而且会反复翻看的时候,这本书就是真正打开他阅读生命的一本书,可以说是他的阅读原点。这需要一个阅读量的积累,找到生命中的这本书其实是机遇。

王小平(提倡孩子深阅读的家长)

我给女儿选书的标准是,符合年龄特点、有趣味、阳光积极,有些相对悲情的书,偶尔看。另外悬疑、恐怖、明显超出年龄特点的书,我会选择和她的阅读能力、阅读经验匹配的书。当她看一百页的书很舒服的时候,就不要让她看二百页的,让孩子看书有成就感。如果要分很多次看完,很难受的。

引导学生读好书 篇3

关键词:寓教于“趣”;寓教于“法”;寓教于“活动”;读好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05-01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

使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

使学生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替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

使学生读好书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学生兴趣盎然。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四、读好书

帮助孩子确定要阅读的好书。让孩子独立阅读的书难度要适中,尽量选择那些配有一些有趣插图或图片的图书。当前适合小学生阅读中国名著有:少儿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外国名著有:少儿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呼啸山庄》、《悲惨世界》、《老人与海》、《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骑鹅旅行记》等;三要遵循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学习了课文《黄果树瀑布》,可推荐读《镜泊湖奇观》、《迷人的张家界》;学习了《早》,可推荐读《朝花夕拾》;学习了《莫泊桑拜师》,可推荐《项链》或《羊脂球》;学习了《丑小鸭》,可推荐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品德课《文化巨人孔子》,可推荐读《论语》;学习了自然课《探索宇宙》,可推荐读《时代科技速递》、《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道文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这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指导学生读书, 教学生读好书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书,指导

小学生学习语文, 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读书。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书, 教育学生把书读好, 把读书的过程作为一种享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学习任务来硬性完成。 那么, 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教育学生把书读实、多活、读好呢?

一、指导学生把书读实

首先,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注重帮助和引导学生读准字词的音, 避免读错字。 这是指导学生把书读实的前提。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然后在上课时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学生含混不清的生字词的读音等给予订正。

其次,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准, 不添字加字, 不丢字落字。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有的学生在读书时有添加“零碎”的毛病, 即随意添加字词;还有的学生有“吃字”的毛病, 即随便丢字落字。 这种现象虽然无伤大雅, 但也不是好的习惯。 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读书态度, 忠实于作者, 忠实于原文, 把句子读准。 这是指导学生把书读实的基本要求。 针对学生读书随意添加“零碎”, 随便“吃字”的现象, 教师要及时指出, 让学生把句子多读几遍, 巩固语感。

再次,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把长句和难句读透。 所谓长句, 是指结构比较复杂, 词语比较多的句子。 相对于短句来说, 长句理解起来更难一些, 是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考验。 所谓难句, 是指比较难理解的句子, 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学生要想读透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充分把握。 对于长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 找出主语、宾语, 定状补语, 根据需要确定如何停顿;也可以引导学生把长句分解成若干短句, 然后加以分析, 使学生理清句子的结构, 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 读起来更加顺畅。对于难句,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读得顺畅, 还应要求学生读懂其内涵。 这要求教师要联系上下文, 对句子做出深入的分析, 指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再读起来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二、引导学生把书读活

(一) 进行拓展读, 培养语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 应该注重读课文, 做到反复地读。然而, 这样反复的读书工作, 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沓感。 在达到一定的度后, 再要求他们读就不会再有什么收获了。 此时, 教师可以适当拓展读书的范围, 给学生读书的新鲜感, 以继续他们的读书活动, 培养他们的语感。例如, 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教师可开展“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读书活动, 给学生提供《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读书材料, 引导学生读童话故事,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学习人物善良、纯洁、美好的品格, 受到人生的启迪。

(二) 变换读书形式, 感受读书乐趣

学生独自读书, 容易产生枯燥无味之感, 使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 读书的形式有很多种, 教师不应拘泥于领读和让学生自读, 而应活跃读书的形式, 使学生在灵活的读法中, 感受读书的乐趣。例如, 可以采用问答读的形式。教师从课文中提炼问题, 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够回答该问题的原句, 用朗读的形式回答问题。又如, 可以采用对比读的形式。一篇写景的课文, 景色是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色描写的句段, 进行比较读, 体会事物的变化, 情感的起伏, 等等。 此外, 还可以采用分角色读的形式。 一篇课文里出现多个人物, 且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分角色读可以使学生深刻把握人物的内心, 了解该人物在文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 为很好地把握整篇课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带动学生把书读好

首先, 教师要重视带动学生精读、细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课文, 对这些课文大多要求学生整篇背诵, 也有部分课文要求学生背诵精彩段落。 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和段落, 教师要带领学生精细研读, 使学生在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直至完全背诵下来, 并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由于小学生发展特点的局限性, 对某些课文, 尤其是古诗词即使理解了, 也不会像成人理解的那样透彻, 而仅是理解了表面的意识, 不再有疑惑而已。 通过背诵, 深刻记忆在脑海中文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 就会对其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渐渐心领神会。

其次, 教师要重视带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要想学生把书读好, 教师就要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语文教学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阶段, 认识生字词是最基本的要求; 从字面上理解课文是浅层阶段;理解课文的内容要旨和表达方法, 是深层阶段; 更深层的阶段是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人生道理的“心领神会”。 上面我们提到, 根据现有的知识和人生阅历, 小学生很难完全达到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心领神会”,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要旨和表达方法等。

再次, 教师要重视带动学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作者写作文章是在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读者阅读文章是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双方通过文章这一载体实现情感交流。 学生读书是为了和作者交流。 因此, 学生必须深入到文章中去读, 才能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引发心灵的碰撞, 从而使交流得以实现。

在引导学生自读上下功夫 篇5

关键词:自读;自主学习;自读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73-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一切知识,因此,在教授一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则更为重要,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引导学生自己读懂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智力水平。

教与学本身是一对矛盾,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与学中,存在着两个积极性,一个是教师教的积极性,一个是学生学的积极性,而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被忽视了,我们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切不可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地听老师讲,一跃而变为课堂的主人,要通过自己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读懂文章。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曾在二年级进行了试验,对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讲读课上,教师讲读,示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低年级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字、词、句。如果文《画鸡蛋》申“用心”一词的教学,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运用“上挂下联法”。先让学生找出达·芬奇学画鸡蛋前后不同态度的词,有“不耐烦”、“用心”这两个词。强调这两个词,是为了让学生在感知课文后留下总的印象: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时的态度很不耐烦,后来却变得用心学画。究竟为什么?这个内容就是我们在读课文中要明白弄懂之处。当教到“用心”画这一段落时,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他“用心”画的词语来。学生举出“许许多多”、“一张又一张”。这样的答案只能说明学生从数量上有所认识,我就接着启发他们联系前面第二段老师要求达·芬奇要训练好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内容,找出体现达·芬奇接受老师意见之后用心画的词语。这下,学生很快发现了“形状不同”这个至关要紧的词语。因为鸡蛋形状虽然每个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非常相似,差别十分细微,要能看出它们的差异需要很好的眼力。达·芬奇之所以后来能画出不同形状的鸡蛋,说明他接受了老师的帮助,努力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才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推敲,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揣摩词语的方法。

二、讲读课上,还可以试探性地进行“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读书方法

在进行课文教学中,通过“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再通过“放”让学生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如课文《狐狸和乌鸦》重点部分(狐狸骗取乌鸦嘴里那片肉的经过)教学,我采用摘句法,抓能表现寓意的关键句来挖掘寓意的分法。教学这篇课文,难在如何引导他们认识狐狸对乌鸦所讲的话好听顺耳,但却都不是真心实意,甚至最后一次还说出奉承话。“奉承”该怎么突破?首先,示范性地讲清最后一次狐狸说的话(奉承话有两句)中的第一句内容。让学生说说乌鸦黑乎乎、麻雀羽毛上有花纹的特点,麻雀与乌鸦外表相比的结果是乌鸦丑,麻雀美;认识狐狸的话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合;理解狐狸这么说的目的就是让乌鸦惊喜到得意志形,张开嘴巴笑后失掉嘴里的肉;明白这类的话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讨好人家,这叫作奉承。然后请学生按照学习第一句奉承话的方法自己去分析理解第二句奉承话,弄懂了“明明鸟鸦嗓子不好,声音‘哇哇’叫难听极了,狐狸却硬要说乌鸦嗓子真好,叫声像歌声一样动听,大家都爱听”的原因,是要吃到乌鸦叼着的肉,就得让它再次得意忘形,张嘴高唱。使嘴里的肉迅速落地。狐狸真是个狡猾的坏东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好地发挥,既读懂了句子意思,理解内容,明白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是它自己听信奉承话,懂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能听奉承话。爱听奉承话,会受骗上当;不听奉承话,就不会上当。又认识到抓课文重点句理解的学法,有助于领会文章中心,即文章所阐明、告诉人们的道理。

三、自读课上,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自我策动、自我受理”

自修课,要求学生自己读全篇课文,一般运用联系法,即运用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本领(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前后文的照应及对比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在书中找答案解决问题等等方法),把课文读懂,读有所得。

《看企鹅》课文,是本学用第一次出现的自读课文。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接近儿童生活实际,还附有插图。读书时,借助拼音,边读书边观察图画,学生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光正看得起劲,为什么突然脸红了?以往都是老师提的问题或课后现成的问题给学生去思考,而这一课他们自己能发现、提出有关书中很重要的问题。围绕问题,从书中找答案,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句,并展开讨论。课堂上还安排他们重点细读第三段有关企鹅吃食的情景,让两个同学分别上台摆出小光想象企鹅吃食的情景以及企鹅实际吃食的情景。学生个个兴趣高昂,都想争着上台摆一摆,这样一摆弄,检测出他们自读的理解程度,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摆的原因,是因为扣紧书上的“抢、拥、一定”和“有秩序”的词语意思。甚至还课外设制一个情景,如果还有一只小企鹅在大家排队吃食时,它才来到,这时你们想它站在哪里呢?为什么?学生自觉说出这只企鹅虽然小,但是也会有秩序地排着队去等吃食,不会挤到前面去的。通过自读课的学习,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明白了上自读课,要自己不断反复、努力去读懂文章,可以边读边想边划(重要的字词句)边摆等。只有这样做,自己才会读懂课文或者看懂课外读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看似可怕的自读课的任务。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篇6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更无悟。我在教学《我为你骄傲》一课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而是巧施妙计,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最后用给老奶奶写便条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学生不仅在朗读中加深了感悟,也受到了品格的熏陶。初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句子,为进一步学习理解做好了准备。在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感悟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时,引导学生精读。在读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闪现创新的火花。

二、激发想象,理解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有所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阅读,学生就会促进或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凭借联想,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让学生想象出课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景物、场面,使其在头脑中活起来。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盲女孩安静的内心世界,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倾听、去触摸,深入文本体验、感知安静内心的多姿多彩和她对生命的热爱。此时,在学生眼前,语言文字已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丰富的语言形象,这样的感受是入情入境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提供感悟的契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创新。

三、创设情境,入境感悟

要想有所悟必须先有所感。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无法自然地“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录音、课件等辅助媒体,创设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事、临其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有所感悟。

只有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才能使朗读具有真情实感。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景,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品读,让学生在悲壮的情境之中展开想象,深切体会五壮士英勇献身、忠于人民的伟大精神。

四、对比词句,加深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比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

1.添词、减词比较

课文中有些句子不仅表达得非常准确,而且具体、生动。有时有意去掉句子中的限制性词语,引导学生同原句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者是如何准确、具体、生动地表达的。

2.换词比较

课文中有的词语用得十分准确、巧妙,如果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可以有助于学生领悟如何准确地运用词语。另外,对于课文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新词,有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改换成同义词,帮助学生理解,使其在比较剖析中感悟。

五、角色扮演,体验感悟

“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学生的内心体验一旦被唤起,会成为阅读理解的催化剂。为促进学生感悟,我引导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进入文本情境,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差、心理差,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心地体会、真心地感悟。让学生充当文中角色,可以使学生忘记课堂,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形成兴趣盎然、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习氛围。

六、课外延伸,深化感悟

学生爱追根溯源,文本阅读后,他们总会牵挂着文中的事情,惦记着文中的人物。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文本阅读后,引导学生追究,启发想象,延伸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情节的延伸和内容的拓展中,加深对语言内涵和语言情感的感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下一篇:教师的教育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