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习对联

2024-06-25

引导学生学习对联(精选十篇)

引导学生学习对联 篇1

关键词:学生,思维,学习,方法

数学是思维科学, 会思维几乎就是会学习的全部, 所以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思维, 进而学会学习是实现教学高效的重要步骤之一。

动手是思维的先导

思维并不是只动脑, 而是要善于动手。因为除了少量的所谓天才, 心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不动手, 稍复杂的问题就会想不下去, 就会做出自己不会或无法解决而停止思维。相反, 如果让动手先行, 那么写出的东西就会成为大脑思维的延伸, 大脑就会在新的起点更深入地“钻探”, 这时就会发现原来感到很困难的问题, 其实也不过如此。经常动手, 让动手成为习惯, 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清晰, 解题突破能力越来越强。

示范是思维的“心路历程”

在讲一些有难度的题目时, 我总是尽量还原自己最初是如何展开思维的, 看到了怎样的条件, 联想到了哪方面的知识, 什么方法, 产生了如何的判断, 进而有了怎样的解题行动, 包括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都讲给学生听, 让学生真真切切看到具体的思维是什么样的, 消除学生对思维过程的神秘感, 增加自己也会想的信心, 并在大胆的思维实践中逐步学会思维, 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品质。事实上在很多时候, 自己的想法并不比学生的想法高明, 但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学会思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会思维

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 我适时地把罗增儒教授总结的解题思维三部曲“有用捕捉、有关提取、有效组合”讲给学生听, 学生感到思维过程几乎成了可以触摸的有形实物, 对学生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结合解题实践适时地讲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原则, 让学生总是站在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解题思维, 经常做这样的训练,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解题思维能力和品质。

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用办法和想办法

有办法就用, 没有办法就想。这样在拿到一个题目时首先就会在大脑这个仓库里检索看有没有现成的方法可用, 有则用之, 没有时才作为一个新问题研究它的破解之法。为了让“想办法”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我要求学生做题时要以“研究的姿态、研究的心态”去做, 而且不仅仅是“做题”, 要达到“做数学”的程度, 数学内容的学习也要按问题解决来进行, 让研究的气息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学会数学就是学会处理

学思维就是学怎么想, 学处理就是学怎么做。怎样才能学会解题?研究典型题解的处理方法是学会解题的重要途径。有了这样的思维, 学生在读书上的例题解答或参看试题的标准答案时就能抓住要领, 知道重点该看什么, 包括上课听讲都知道主要是听 (看) 老师或同学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目的明确了, 学习效果就上去了。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 也往往是难点,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一个概念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从而容易把一些相近 (相似) 概念混淆, 对此我给学生概括出“学习就是知道并区别”。学习数学概念, 首先你得知道是什么, 并能区别不同的事物。由此产生了“抓相似、找差别”的记忆方法, 把若干个东西一起记忆, 想同的地方先记住, 关键是记其中的不同之处, 类似于数据存储技术中的压缩, 我称之为“打包记忆”, 学生据此很快搞清了许多概念, 而且觉得学习其实也可以很轻松。

对学过的东西做“个性化”概括

用富于自己特色的精炼语言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概括, 得到类似顺口溜或口诀的词句, 让知识方法从众多的、冷冰冰的课文叙述中突显出来, 变得活泼生动, 易于理解和记忆。教学中我自己率先垂范, 对许多东西进行了自己的“个性化概括”, 并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概括作表述, 得到了学生普遍的接受和欢迎, 让学生不同程度地从这种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的轻松与自在。

总之,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 我注重学生不仅要“做数学”, 而且要“说数学”, 即一个数学内容学习过后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复述出来, 要能把解题过程讲述出来。通过“做数学”和“说数学”活动的交替配合训练, 学生的数学思维初步形成, 学会学习, 实乃素质教育之根本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最新激励学生学习的对联 篇2

三年寒窗虽有道道险关我当努力;千日砺剑敢问一朝出鞘谁与争锋.泛舟学海独占鳌头看我十班众英雄,驰骋疆场问鼎逐鹿敢问何人大丈夫.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 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誓夺第一

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激流勇进

乘风踏浪我欲搏击沧海横流,飞鞭催马吾将痛饮黄龙美酒.傲视群雄

淡淡墨梅 凌寒独开今岁瑞雪兆丰年 莘莘学子 壮志凌云明年金秋送喜来

壮志凌云

九载求学纵苦 三伏 三九 无悔无怨,一朝成就再忆 全心 全力 有苦有乐.众志成城

卧虎藏龙 地豪气干云秣马砺兵锋芒尽露 披星戴月 时书香盈耳含英咀华学业必成笑书人生

滴水穿石 战中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乘风破浪 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意气风发

时光如梭看我少年学子六月追风去 云帆直挂令那 美丽人生 明朝入眼来

风华正茂

冬去春来好景年年有 辞旧迎新成绩步步高

意气风发

寒冬散尽喜迎元旦佳节 春意盎然 更看男儿发愤

志存高远

花开花落腊梅傲雪盼新春 春去春来长风破浪迎高考

金榜题名

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师生同心

知天文通地理莘莘学子携手共进鱼跃龙门

培栋梁育英才代代园丁含辛茹苦花香桃林

功能技成

庖丁 解牛 久练而 技进乎道 荀子 劝学 博学则 青出于蓝

路在脚下

览前贤思己任 铁杵磨针 只求前程似锦,念亲情感师恩 悬梁刺股 但愿无愧我心.唯有努力

向名校进军百炼成钢唱出青春无悔 圆人生梦想半载奋斗笑吟三年等待

一马当先

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 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力争上游

龙腾虎跃朝气蓬勃,你追我赶誓夺第一.壮志凌云

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与 金鸡争晨晖,书山学海甘之若饴誓同 峨眉共比高.师生同禧

送祝福不忘感谢恩师 庆元旦牢记备战高考

笑傲高三

感亲恩实高三年 滴水穿石 永不言弃 报师情火热六月 蟾宫折桂 志在必得

苦尽甘来

十年寒窗苦读效 三皇五帝 逐群雄 一朝金榜题名成 八斗奇才 傲天下

砺志报亲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 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誓夺第一

效苏秦 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 学陶侃 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激流勇进

乘风踏浪我欲搏击沧海横流 飞鞭催马吾将痛饮黄龙美酒

傲视群雄

淡淡墨梅 凌寒独开今岁瑞雪兆丰年 莘莘学子 壮志凌云明年金秋送喜来

壮志凌云

十载求学纵苦 三伏 三九 无悔无怨 一朝成就再忆 全心 全力 有苦有乐

众志成城

卧虎藏龙 地豪气干云秣马砺兵锋芒尽露 披星戴月 时书香盈耳含英咀华学业必成笑书人生

滴水穿石 战中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乘风破浪 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意气风发

时光如梭看我少年学子六月追风去 云帆直挂令那 美丽人生 明朝入眼来

风华正茂

冬去春来好景年年有 辞旧迎新成绩步步高

意气风发

寒冬散尽喜迎元旦佳节 春意盎然 更看男儿发愤

志存高远

花开花落腊梅傲雪盼新春 春去春来长风破浪迎高考

金榜题名

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师生同心

知天文通地理莘莘学子携手共进鱼跃龙门 培栋梁育英才代代园丁含辛茹苦花香桃林

功能技成

庖丁 解牛 久练而 技进乎道 荀子 劝学 博学则 青出于蓝 路在脚下

览前贤思己任 铁杵磨针 只求前程似锦 念亲情感师恩 悬梁刺股 但愿无愧我心

唯有努力

向名校进军百炼成钢唱出青春无悔,圆人生梦想两载奋斗笑吟三年等待

一马当先

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 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力争上游

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壮志凌云

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与 金鸡争晨晖 书山学海甘之若饴誓同 峨眉共比高

师生同禧

送祝福不忘感谢恩师 庆元旦牢记备战高考

笑傲高三

感亲恩实高三年 滴水穿石 永不言弃 报师情火热六月 蟾宫折桂 志在必得

苦尽甘来

十年寒窗苦读效 三皇五帝 逐群雄 一朝金榜题名成 八斗奇才 傲天下

师生同喜

舞风翔鸾旌歌闹处处迎新 披星戴月紫竹宁岁岁登高

勇登书山

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 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我本英雄

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 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舍我其谁

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 万木争春春在何处但将今夕放眼量

天南海北

十年苦读一朝决胜负换来笑逐颜开 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

奋发图强

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 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向名校进

送报晓金鸡看今年硕果飘香迎佳绩 迎吉祥犬吠待明朝笑傲高考创辉煌

乐在其中

梅花香自苦寒来 熬头喜在汗水中

备战高考

六十同窗同甘共苦拼搏从此时

十二春秋风雨兼程成败在今年

美梦成真

怀揣大学美梦迎接新年号角 彰显青春活力挥洒苦涩汗水

自强不息

辞乙酉难忘闻鸡起舞 迎丙戌仍需刺股悬梁

笑傲考场

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朝独占熬头,舍我其谁?

壮志雄心

胆性卓然骨硬志坚不留乌江之憾 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应建定鼎之功

前程似锦

勇攀书山甘洒汗水放飞心中梦想 泛游学海竞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

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学海扬帆,尚德尚志,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且看今朝成就自己; 校园磨剑,求真求实,体验成功,差异发展,但求来日报效祖国。

浏阳一中艺术学校

科教兴国,人才是珍,此会群英开玉尺; 天道酬勤,伯乐常有,休言一榜定终身。

浏阳市第五中学

妩媚潇湘,惠兰芬引彩凤飞; 露华桃李,明月逐来东风醉。

浏阳市第三中学 沧海横流显本色,妙笔生花著华章。

湘潭市第一中学

磨剑十年,及锋而试,展真我风采; 定邦百代,选贤以考,立强国根基。

寓意:上联隐含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道出了考生“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同时也能激发考生“宝剑出鞘正当时”的昂扬斗志。下联则升华意境,指出了贤才对定邦强国的重要性。教育是强国之根本,从中也不难看出市一中这所百年名校的雄心壮志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湘潭市第三中学

博闻强识,踏实创新,成就心中学问; 精思妙语,缜密求真,撰写天下文章。

寓意:这副对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凸显了写文章、做学问的必备品质,希望莘莘学子能够在考场上“妙语连珠”、“缜密求真”,同时也告诫考生,只有求真务实、踏实创新,才能有所建树。

浏阳市第六中学

击水三千,抟风九万,鲲鹏变化从兹始; 论文咫尺,哲理锱铢,天地纵横任我行。

湘潭市第二中学 一腔热血奋高考; 满腹经纶方成功。

寓意:这副对联言简意赅,简洁朴实,却中心明确,直抵重点。“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恰到好处地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让考生一看不禁顿生豪情壮志,同时也能冷静下来,备战高考。

湘潭市工贸中专

盛世重英才,展卷挥毫书壮志; 潭州多俊彦,考场竞技数风流。寓意:上联充分写出了当前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人才的爱惜,下联则写湘潭汇聚了众多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赶考学子。全联勉励学子们坚定信心,争分夺秒,在考场上考出真水平。

湘钢一中

承伟人恩泽,莲城俊彦辈出,策马扬鞭,万里江山建勋业; 沐湖湘文脉,钢中魁星迭耀,挥毫泼墨,八斗诗赋展才情。

寓意:这副对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上联写自古以来,莲城人杰地灵,伟人建功立业。下联写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湘钢一中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既巧妙点出了“湘钢一中”,也鼓舞了考生的斗志。

湘乡市第一中学:

紫气汇龙城,学府百年,广育英才登甲榜; 翠微拥高塔,文脉千载,依然盛名满湖湘 寓意:湘乡被誉为龙城,作为湘乡最高学府,湘乡一中的对联充满了霸气和底气,意境深远,开阔大气,也彰显了百年一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同时也祝愿广大考生挥笔答题,考出佳绩。

用对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3

对联进入课堂,具体做法有:

一、引用名联,营造活泼的氛围

将课文内容涉及的一些著名对联用于课前导入、课中讲授、课后练习,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教学《醉翁亭记》时,从一副对联、一个提问开始:“有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说的是哪个人,你的依据是什么?”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讲到“三味书屋”横匾旁还有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也讲了“三味”的一种理解:“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还顺带讲了杨尚昆故居“四知堂”的对联“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学生的视野一下就开阔了;学了《出师表》,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练习题:下面对联中标有序号的内容具体指的什么事件?“收二川①,排八阵②,六出七擒③,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④;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⑤;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⑥”,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探讨空间。

二、变形文题,点燃智慧的火花

将课文题目略加变形,巧妙地拟成对联,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下边是师生共同拟写的对联摘录:“《春酒》一壶好《吆喝》,《海燕》翔空胜《散步》”“《变色龙》《吆喝》《端午的鸭蛋》,《孔乙己》《变脸》《云南的歌会》”“《芦花荡》《老王》点《蜡烛》,《桃花源》《信客》望《背影》”“《俗世奇人》喝一杯《春酒》,《蒲柳人家》道万缕《乡愁》”“《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岳阳楼上》范仲淹忧乐天下”……

三、嵌入人名,带来爽朗的笑声

每当新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尝试做这样一件事,将师生的名字拿来拟对,以此拉近师生关系,在轻松的笑声中开始我的教学。如任教2008级22班时所拟的:“杨桥路上摘陈果,夏榆树下背唐诗”,该对联中杨桥、陈果、夏榆、唐诗为四位同学的名字,相映成趣,浑然天成;再如,任教2010级23班时所拟的:“曾新曾月兄弟好,新霞新颖姊妹亲”,将双胞胎姊妹张新霞、张新颖与同姓兄弟曾新、曾月嵌入对联,也颇有情趣。老师有了开头,学生自然会跟上。

四、指物入对,激发创造的热情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懂得了对对联的技巧,克服了心理障碍,学生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能用身边小事,世间万物即兴拟对,从而激发创造的热情,寻找到成功的快乐。这个教学环节,有时安排在上新课后的剩余时间,有时则安排在语文的自习时光,让学生即席拟对,还留下不少好作品。如起床时:“铃声一响众人起,室友入厕大家忙”;早餐时:“馒头稀饭小菜一碟,面包著片牛奶一杯”;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时:“文章磅礴大气,吐词字正腔圆”;考试时:“仔细答题该得的分一分不可丢;再三检查不该错的题一题不能错”;获奖时:“今日检测巴川夺冠,明年中考重庆折桂”;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劝道:“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退海阔天空”;主题班会点评干部老师辛苦:“做清洁、收作业、值日辛苦;改试卷、评错题、老师劳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泉头活水来。要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常上常新,要让每一届的学生学习语文都兴趣盎然,那么就要让自己的阅读和阅历不断充实,方法和策略不断变化,思维和思想不断创新。

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篇4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 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 教学要有创新, 教法要有创新, 教学手段要有创新。语文教学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所突破,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 营造一种和谐、生动、民主、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启迪学生主动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 从而主动地动脑筋思考, 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活动。

—、在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中培养创新精神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例如, 教学《乌鸦喝水》, 我这样问道:“乌鸦真聪明!能想出好办法, 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学生更聪明, 大家动动脑子想想, 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呢?”我以激励的语气这么一问,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顿时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有的说:“我有个好办法, 乌鸦可以找来一根空心草杆子插进瓶子里, 就可以像我们喝可乐一样喝到水。”有的说:“乌鸦可以塑料袋或杯子, 把瓶子里的水倒入塑料袋或杯子里, 就可以喝到水了。”学生议论纷纷, 想出了一系列办法, 这时, 我再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进行分析、比较, 选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学生通过帮助乌鸦能喝到水而动脑筋、想办法, 也就得到了求异思维训练, 萌生了创新意识。

二、在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中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教学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应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维。例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 小羊必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我有意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可另一部分学生则大胆想象提出相反看法, 理由是:“狼向前扑的时候, 前腿撞到石头上撞伤了”;“狼向前扑的时候, 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 “狼向前扑的时候, 猎人路过用猎枪打死了狼”等等, 这一部分学生突破了思维的定势, 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把自己的想象和让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起来, 这是一种积极的创新思维。

三、在引导学生续编课文内容中培养创新精神

学完一篇课文后, 意犹未尽, 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由学生自主地去涉及更多有趣的问题, 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完《狼和小羊》后,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给故事加个结尾, 学生兴趣盎然, 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大开, 情绪高涨, 很快就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的结尾。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出小羊急中生智, 想出种种逃脱的办法和狼用力过猛, 掉进陷阱的情况, 有的还想象出羊不但没被狼吃掉, 还想办法找来猎人把狼打死等等。这样, 学生通过动脑、动口,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 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中培养创新精神

想象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学中, 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对学生学习知识, 增强技能, 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 都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不仅有看图学文, 还有配着插图的课文。因此, 可先利用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 启发学生想象, 或让学生绘声绘色地看图叙事, 或让学生神形兼备地看图写人, 或让学生谈谈自己进入插图, 身入其境的感受……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例如《司马光》一课, 教师可利用课文插图提问:“哪一个小朋友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 想象出司马光砸缸的情景?”全体学生在紧张的思考后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一个“举石砸缸救人图”跃入脑中, 想象出司马光临危不惧的形象。

五、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具体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

如《乌鸦喝水》让学生亲手做一下实验, 在瓶子里装半瓶水, 然后往里投石子, 使水面升上来;又如教《小壁虎借尾巴》时, 对“挣、甩”的解释, 只要让两个学生手拉手, 让每人挣一下, 从中体会“挣”字的意思, 每人都做做“甩手”动作, 体会“甩”字的意思。这样的操作体验, 远远地胜过语言描述或搬字典的方法。此外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 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校刊, 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节目主持人、小演员, 或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区服务活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俗话说:课内打基础, 课外练功夫。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 并在活动中培养锻炼了自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 语文课应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 我们每位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真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让学生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 以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协调发展。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迪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探索的活动,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真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让学生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 以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协调发展。

关键词:创新,主动,思维,激活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凌皓.中外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邵宗杰.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篇5

一、加强自身修养。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我们这个师傅该怎样把他们领进门,该领进哪个门呢!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做才能教好学生呢!有人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们老师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同时还应该摆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去扮演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教育者,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策才能促使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愿意去学习,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需求;才能学会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如何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的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创设各种语言情景。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以便获得新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被表扬,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表扬有进步的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被激发。当然并不是一味的表扬为主,在表扬之后能在对他的学习进行辅导,更能引导他到学习中来。再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和关心爱护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

四、激发学习情绪,实现角色转换,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听到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分析,而且能听到其他同学的见解,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巩固知识,掌握技能,锻炼思维。激发学生在课内高涨的学习情绪,实现角色转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篇6

关键词:选择性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30-01

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变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引导学生变被动、单一的学习为自主、合作、选择性的学习。

一、自主参与,主动性学习

新课标特别强调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时空上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以《原电池》一节授课为例,我一进入课堂即在讲台上放一只番茄,然后在番茄上分别插上两根学生熟悉的铜芯、铝芯电线,再接通灵敏电流计,当学生惊喜地发现:一只诱人的番茄居然也能产生电流时,那种兴奋、那种疑惑简直无法言喻。此时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在家里我们也有条件自制“水果电池”,同学们如有兴趣,课后不妨试试。同学们的兴奋点一下子达到顶峰。在这种兴奋心理驱使下,无须老师提出要求,几乎所有的学生课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教材、翻阅参考资料、寻找制作材料(水果、铜线、铝线、旧电池等)、动手制作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优势互补,合作性学习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活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正体现了这一教学理论。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多方合作途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一节时,教材上介绍NaHCO3粉末可用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我及时抓住机会,提出以下问题:①胃酸过多的病人有哪些症状?

②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③如何治疗胃酸过多?选择用药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④用NaHCO3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是什么?⑤治胃病新药“斯达舒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九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五人进行分工。以此实现组内合作、优势互补,使学生均衡地实现了认知、能力、情感上的目标。

三、善于质疑,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学生基于求知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思维行动亲自获得新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性学习。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教学气氛。例如:Fe(OH)2的制备,教材中的方法不易观察到 Fe(OH)2白色沉淀,为了明显地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可引导学生改进这个实验,其具体流程如下:(1)教师创设问题:刚才我们按教材上的方法制Fe(OH)2,同学们观察到白色沉淀了吗?学生回答:“不明显”,那么你们有办法改进这个实验吗? (2)教师启发引导:同学想一想,为什么不能观察到白色沉淀?学生回答:“可能是氧气把Fe(OH)2白色沉淀氧化了”。教师答:“对,要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就要想法除去溶液中的氧气”。(3)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多种,通过交流评价后,给学生确定了以下较好的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 取10mL蒸馏水加热煮沸待用;②取少量硫酸亚铁用2mL~3mL蒸馏水配成溶液;③加入少量铁粉和稀硫酸;④加入一些植物油在所配溶液中;⑤把毛细滴管的下端伸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挤出氢氧化钠溶液。(4)学生演示方案: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5)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此方案可行。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独立操作、大胆实践,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我们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走进生活,体验性学习

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才能有所感、有所思,进而有所知,体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据此,我们应以参与、反思为基础,切实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我认为体验性学习改变了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因为“填鸭式”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迫学生记忆的多,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使学生智力发展受到限制。而体验性学习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且还觉得学习“易”、“趣”、“活”通过体验性学习的教学,也让我体会到教师角色的一大转变,是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做一个“导演”,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观众变为实际参与者。只有这样,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体验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亲知,不是闻知,是切身的感受,实质的理解,是可以凭此而参与科学探究的知识,而不仅是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五、尊重个性,选择性学习

在多元理论及新课标的指导下,应承认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风格等存在差异性,因此,我们就要让学生有个性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发挥其独特性,逐步树立其主体观念,不断增强自我学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因此,教师应设计一种多梯级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练习的数量上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篇7

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解决问题, 使课堂教学的效果高于预期的目标?

一、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把自已碰到的困难、遇到的麻烦、难以弄清的困惑向老师和同学提出来, 而不是藏着、掖着, 或听之任之, 或一抄了之,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教师要保护学生这种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受到了老师的高度重视.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提问较肤浅就冷嘲热讽, 轻而易举地抹杀学生探究问题的胆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学生早期发问, 就像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蕾, 风和日丽使之早日绽放美丽, 迅变的阴冷使之不日夭折, 徒留凄美.”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说明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并提出问题.

案例求证:直线y=ax与指数函数y=ax的图象一定有交点.

面对这个题目, 学生很容易想到数形结合并分类讨论.

由a>0且a≠1, 有两种情况:

(1) 当0<a<1时, 由图象 (1) 易知两个函数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 当a>1时, 由于两个函数图象都在变化, 利用数形结合, 并不好确定到底有没有交点, 有可能没有交点, 也有可能有一个或两个交点, 接下来不知如何分析了.

我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讨论, 把自己结果与本组同学交流.

学生发现, 只要分析临界情况, 直线与指数函数图象恰好相切.于是会想到利用导数来分析:是不是a就是切线的斜率?发现不是后, 自然会引入切线的斜率k.

设直线y=kx与指数函数y=ax图象的切点为P (x0, y0) , 如图 (2) , 由y′= (ax) ′=axlna, 得

然后该怎么办呢?

当f′ (x) =0时, x=e,

当0<x<e时, f′ (x) >0, 函数f (x) 单调递增,

当x>e时, f′ (x) <0, 函数f (x) 单调递减,

所以当x=e时, f (x) 取得极大值也是最大值.

所以, 即k≤a, 所以直线y=ax与指数函数y=ax的图象一定有交点.当a>1且a≠e时,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a=e时, 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所以, 当0<a<1或a=e时, 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当a>1且a≠e时,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在案例中, “由于两个函数图象都在变化, 利用数形结合, 并不好确定到底有没有交点, 有可能没有交点, 也有可能有一个或两个交点, 接下来不知如何分析了.”在这个解题的关键时刻, 教师应对分析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 还要善于从他所提问题中挖掘闪光点, 恰当地加以解释、引导, 抓住机会或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如他在分析过程中提到了只有一个交点, 那么两曲线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只有这样步步诱导, 才能让学生喜欢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并且使他们质疑能力越来越强, 探究提问的质量越来越高.

二、探究设问与发问的教师示范

教师善不善于自己去探究并提出问题, 影响着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 设想自已处在学生的地位, 能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 当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时, 老师可以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 我会根据此案例提出下面的变式问题: (1) 直线与指数函数的图象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求a的取值范围”, 给学生以启发.

把问题当引子、探究当动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探究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 因为加入了老师自己的探究活动, 提出了一个个具有层次性的探究性问题, 肯定会影响学生养成探究提问的习惯.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会初步按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探究和提出问题.针对案例, 学生提出了变式问题: (2) 直线y=ax与指数函数y=ax的图象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求a的取值范围.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 上面两个变式是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交点个数问题, 能否变为方程解的个数问题呢?又能否变为不等式呢?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 逐渐形成了下面的变式问题:

(3) 当a>0, 方程ax=ax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时, 求a的取值范围.

(4) 当a>0, 方程ax=ax有且只有一个实数解时, 求a的取值范围.

(5) 当a>0时, 不等式ax≥ax恒成立, 求a的取值.

在这样的引导下, 以后学生对于不会做的习题, 并不会直截了当地说:“老师, 这道题怎么做?”而是问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 或这些条件与结论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等等.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时, 可留一定的余地, 让他们继续去思考、去提问、去探索.

三、探索解题中的自问

数学问题的提出是知识综合运用、思维纵横交错、矛盾发展转化的结果.以上案例中, 学生明确只需比较a与eln a的大小后, 又如何比较呢?这也是本题的难点.学生如果不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没有知识的前后连贯与衔接, 没有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 不进行积极认真地思考, 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解题是数学教与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单纯做题, 不思考探究, 不提出新的问题, 效果一定不好.

为此, 我就学生合作、共同探索归纳出解题的提问:

(1) 已知的条件有哪些?某些关键的语句你如何理解?

(2) 缺少哪些关系?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3) 以前曾见过它吗?

(4) 你认为解题的突破点在哪?

(5) 你能较容易地解答一部分问题或问题的一部分吗?

(6) 已知的条件你全都有用上了吗?

(7) 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

(8) 能否适当改换一下条件或改进结论?总之, 问题的提出旨在帮助学生弄清楚要完成解题任务, 需要什么, 需要的条件是否存在, 若不存在, 条件能否转化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 学生就逐步能学会按这些问题自问自答, 因而也尽可能地避免解题的大意和失误, 提高解题的效率和精确度.恰如波利亚所说:“一个问句, 若屡次有帮助, 学生就会注意它, 他将会在相似的情景下自问这个问句.”这样强化训练, 学生就会慢慢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探究提问也会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8

1. 换位思考、探究从备课开始

进行自主性探究教学,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在备课时应首先进入探究的角色,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备课时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我们的备课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意依据知识呈现的方式设计探究的过程,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二是注意学生能力发展,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三是注意探究的方式,可依据教学内容,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要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要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如:(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2. 巧妙导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高,所以现在已经有人呼吁高师化学开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不容忽视。所以在化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下,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的构建不仅不能忽略教师的角色,而且教师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二)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虽然Internet上资源丰富,基本每个实验都有演示视频,但是只要是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或者教师能够演示的实验就一定要动手实施。毕竟只用感官获得的体验不如亲自体验来得实际,两种情况下学生心理获得的满足度也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

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1)“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2)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3. 恰当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始于问题,课堂教学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要适“度”,即学生通过思维能够解决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应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不要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其厌学;但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4. 适时调控,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探究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不偏离学习目标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自主探究”。

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并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应巧妙地引导,将问题留到课外继续讨论,使学生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启发,降低问题的难度,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5. 小结应做到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峰.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141.

[2]张卫华,徐扬子,李克非.远程化学教育网站的建设与开发.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20,(5):631-634.

[3]范建凤,刘素平.高师化学开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32-33.

[4]盛国定,马国春.化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化学教育,2002,12:41-43.

比较文学随想

———中西方悲剧人物的比较

王静敏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摘要:古希腊悲剧作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这部伟大的作品对后来的众多悲剧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当代小说家金庸的著名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我们也似乎能找到一点这部悲剧作品的影子。本文试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悲剧描写方面的一些异同之处。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天龙八部》悲剧英雄

在接触比较文学之前,我们许多人似乎对之有所误解,以为随便找两个作品,一个外国的,一个中国的,拿来对比,指出其同其异就是比较文学了。但是这些异同说明了什么呢?异同分析对文学研究又贡献了什么呢?其实任何两个作品拿来做比较,都可以分析出一些相同点,一些不同之处。这些只能算做文学比较,未必是比较文学,甚至可能和比较文学完全无关。比较文学是致力于深层同构和异构关系的研究,表面的相似,不足以成为比较的理由,然而对文学深层的同构和异构关系的察觉、论证却是要在比较中才显现得出来的。

比较文学分为很多派别,其中主要包括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等等。法国学派重影响研究。比如歌德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西方是怎样发现和接受Dostoevski的;中国诗歌对日本和歌的影响如何;Whitman对郭沫若、英国浪漫派对徐志摩、法国象征派对戴望舒、或者T.S.Eliot等英国现代派对中国三十年代诗人的影响等。这个学派重事实源流,寻求各国文学间的相互联系。

美国学派则是重平行研究,例如中国跟西方歌颂爱情的诗歌之异同;道与逻格斯———东西方思维方式之不同;各国宫廷诗的比较研究;东方的多神教跟西方的一神教思想文化之不同等等。由此看来,影响研究务实,平行研究务虚;影响研究近于史,平行研究类乎理。

平行研究有求同和求异两个方面。求同:比如诗经中的比兴类似的诗歌手法在西方民谣中也有发现,而与日本和歌中的序词(jokotoba)更有相同之处。这样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各国文化和学术的特点)。求异:比如在爱情主题上比较中国和西方的诗歌,你会发现中国爱情诗歌的贫乏,但是中国文人之间互相酬唱,吟咏友情的诗歌又非其他国家可比。从这里可以看到各国诗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求异的目的,是相互阐发,找出各自的文学传统的独自性和不可替代性,因为其中的很多特点乃身在此山中,只有以“他人”的视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

刘浩宇

角来看,才能察觉的。

在“以悲为美”方面,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里和观念中并不曾有过真正的以悲为美的时期,中国的文化有人曾形容是圆圈文化,一切都要最终归到正途,因此尽管过程可能出现悲剧的样式,但结局一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终归正果,这在我们的文学里就属于美的样式。而我们看西方的悲剧,是以英雄的死来产生悲的美感,或者是人在极尽全力也未能改变命运的结局来产生悲的美感,在西方的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如在石头下的小草似的人物,他在重压下是如何费尽精力想要破土而出却终不可得的过程,这期间里充满了奋斗,充满了打击,充满了命运的戏弄,在各种矛盾的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不可避免的失败、痛苦乃至死亡从而引起人们的悲痛、同情与共鸣。

但是这些悲剧并不是传统美学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的定义是崇高美和优美的被毁灭。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把人类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悲剧的前提是“美好事物”(崇高美或优美)的被毁灭。这里的崇高并不只在所谓正经人身上,而是任何人,无论是好人坏人,某时某地具有的正面素质。在我国古代文学里很少能看到草根式人物在善与恶的决断时因选择了善而产生的悲剧,只有到近代才出现了一些。悲的美在于它以奋战的形式体现了人类正面的、积极的不屈的意识形态,而这正是我们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一以贯之地对待自然、对待未知命运的方式,我们认为它美,不如说我们以悲剧的形式在净化我们的心灵,以它的形式来重新寻回最初意义上的“人”的定位。

西方文学中的悲剧作品很多,只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会有所变化,古希腊悲剧就与莎士比亚悲剧有所差异,古希腊悲剧中强调得更多的是悲剧人物的无法改变的命运,最经典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古希腊悲剧作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通过描写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命题:命运是如此捉弄人,在压倒一切的命运的力量面前,人是那么渺小、无力,无法把握自己。

在这部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中,“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像一个魔影,总在主人公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在诗人索福克勒斯的眼里,命运的性质是邪恶的,不可顺从的,命运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根源是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因该剧主要表现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所以也被称为“命运悲能力。

利用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9

关键词:学生主体,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已提出有些年了,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 因应试教育的影响落实知识点、考点, 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方式仍然屡见不鲜。课堂主要还是教师的舞台, 学生依然是听众, 依然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率比较低。这种现状必须矫正, 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 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出出来, 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爱和受尊重的需要, 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 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只有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 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才能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按兴趣和程度差异组成活动小组,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活动中始终把学生推上第一线, 让学生当成活动的主人, 采用启发式、探讨式、讨论式、自学式等教学方法,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位。

二、创造成功机会, 培养自主学习信心

有个流行的共识:“孩子是夸好的”。你夸他, 他就有了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 自主性不是很强,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要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习。可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他们自习课文, 钻研例题, 放心让他们自主去理解知识, 放手他们自己去做新习题。若遇疑难, 老师点拨, 进行小组合作, 充分讨论交流,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机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 要及时加以肯定、表扬, 让他们把成功的喜变成自主学习的动力, 扬起自信的风帆, 驶向成才的彼岸。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自主学习

1. 给出预习思考题。

在每章节教学前, 教师先依据教学大纲、参考书, 吃透教材,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 有的放矢地研究教学内容,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预习教学内容。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思考题, 对教材先预习,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并对疑难问题进行思考, 让学生把可理解的内容解答, 在难以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以便讨论。这样, 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 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自信心。

3. 再学课本, 分组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 教师引入新课后, 学生对着思考题再学课本内容。同桌或邻桌同学 (约2-4人) 进行讨论, 使他们对发现的问题或疑难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达到比较提高的目的。“理不争不透”, 争论是思维的最好触媒, 经常展开讨论, 对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促使教学多向信息交流。

四、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依据学生实际进行点拨、解释, 归纳总结, 达到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目的,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 让学生出示自己准备好的三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硬纸板,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每一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再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 教师迅速、准确地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时, 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有旺盛的需求欲望, 心理上造成“心欲求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只要教师稍加提示:“根据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很快解决了难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总结, 印象自然加深了, 把教学内容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 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

开展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 学生先讲解, 教师后补充、总结, 改讲堂为学堂。解决某一问题, 学生一步能完成, 教师稍加提示, 减少“坡度”, 让学生跳一跳, 摘苹果, 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信心, 从而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 可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五、及时反馈信息,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提问等形式收集学生掌握当堂知识的情况。学生先解答, 教师后讲评, 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 减少无效劳动, 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 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分析, 是一种自我监督的行为, 是自我教育的开始, 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先在课始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课末由学生对照目标检查学习情况。教学中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 既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又有利于学生自学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引导学生学习对联 篇10

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就有的, 要靠后天的引导和激发。我针对学生学习心态所具有的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 并结合教材本身的因素, 尽量将课设计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变“厌”学为“乐”学。

学生掌握一门知识的多少,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兴趣。如, 在上《美国独立战争》时, 一开课, 我出示一张美国国旗的图片, 问学生这是哪国国旗, 为什么由条和星组成, 它们各代表什么, 并让学生讲讲各自对美国的了解。由此导入, 通过学生的回答, 拉近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提高兴趣, 带着这浓厚的兴趣, 开始进入新课, 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主动去思考探索, 从而达到自我觉悟和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

为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我把一些诗歌、故事、录音、歌曲、录像等适当地引入、穿插于教学中, 让学生课课有新意, 节节有笑声, 从而达到在玩中学, 既培养了能力, 又增长了知识。

如, 在教学《三大战役》一课时, 先放一段录像,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把课堂放权给学生。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依次到台上拿着教鞭指着地图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讲述, 其他学生补充, 从而让学生感受自己俨然是那场战役的指挥官, 同时也让那些没有被叫到的学生自然产生这样的想法:假如我上台能讲得比他好吗?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轻松的气氛中解决了。在讲《红军长征》时, 放《长征组歌》, 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爱迪生时, 播放各国“熄灯一小时”的活动, 在讲《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时, 展示都江堰巧妙的设计等等。创设良好的情境,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运用一些幽默艺术, 吸引学生参与

理想的教学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 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学得更好。历史课堂教学的幽默, 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体态幽默和言语幽默表现出来。如, 在讲“原始社会”人类起源时, 我首先提问:“人类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这两问感到遥远而又抽象, 反应冷淡。于是我改换语气问:“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是怎么样出现在地球———太阳系中这颗蓝色的天体上的?”学生忍不住笑了, 说是妈妈生的, 接着我又问“妈妈怎么来的?”由此一直追溯上去,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讲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时, 我补充了日本伊藤博文给李鸿章出的一幅上联:“内无相, 外无将, 不得已玉帛相将”, 这位李鸿章勉强对出了下联:“天难度, 地难量, 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样诙谐幽默而又形象地道出了清政府因为国力衰弱而屈膝投降的窘态, 使学生投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 烘托出为中国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氛围。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参与

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历史课时少, 教师任教班级多, 教师与学生平时交流时间、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应珍惜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方法很多, 我认为最简单的就是微笑, 微笑是人类最好的表情, 可以让人与人之间更友善、更和谐。我上课时, 无论原来心情如何, 只要走进教室, 都尽量保持微笑, 并通过微笑感染学生, 从而建立和谐的氛围。

同时我觉得应该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达成共识。教师通过教学活动, 也一定要多给学生鼓励和尊重,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实现教学目的。

摘要: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 不仅参与学, 而且参与教, 参与得多了, 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 充分体现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获得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引导,参与,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16*16LED下一篇:耗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