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良心

2024-06-25

教师的教育良心(精选八篇)

教师的教育良心 篇1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命题, 这个命题常讲常新, 但有一个答案不会改变, 即“有良心的教师是好教师”。两个半世纪以前, 卢梭就在《爱弥尔》中谈了他的这一看法, 他说:“一个好教师应该有哪些品质, 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我所要求的头一个品质 (它包含其他许多品质) 是:他是绝不可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1]这里的“出卖”就是纯粹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当教师, 这样的人在教师职业的精神层面上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信念和立场, 为了个人的物质生活需要, 他们随时可以出卖自己的肉体和良心。

我国教育界曾经盛行教师工作绩效的“量化考核”, 但是常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 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教育工作不可用数量来衡量, 如果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每一分钟和每一件事都斤斤计较, 学生就遭殃了。一个在量化考核中获得高分的教师并不一定是好教师, 事实上, 在一种“假教育”环境中, 这样的教师往往都是扼杀学生灵性的高手。那么, 教师如何在工作中对得起良心?工作投入时间多和讲授知识内容多吗?如果教师们是这种回答, 那只是触及问题的外围, 还没有真正指向“良心”这一问题的灵魂世界。想想, 难道早晨7时和学生一起进教室, 晚上11时再和学生一起出教室的教师就有良心吗?难道天天给学生强灌很多知识、布置很多作业, 天天忙于考试评比的教师就有良心吗?

有的教师天天和学生在一起, 有的教师恨不得把平生所学一下子全部倒给学生, 但是这样的教师往往并不受学生爱戴。这个时代, 信息变化太快, 学生的思维观念变化太快, 经常的情况是:学生说什么教师听不懂, 教师说什么学生也听不懂, 但是双方假装听懂了, 他们很难受地交流着。

一个根本不知道学生想什么的教师, 一个看学生很远而看金钱很近的教师, 一个高举训练铁鞭却大讲“为了学生未来”的教师, 如何谈得上“教育是一个良心活, 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呢?

良心是什么?良心是恻隐之心, 是替自己着想也为别人着想之心, 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之心。一个有良心的教师是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物的教师。当上面有人瞎指挥时, 一个有良心的教师敢于并且善于站出来说:我是教师, 我要抵制!

我相信, 大多数教师天生善良, 只是他们的良心沉睡了, 被一个叫“假教育”的巫师施了魔法。所以我呼吁:在良心被唤醒之前, 请不要去实施“假教育”, 否则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因为这样的教育不仅无法启迪学生灵性和唤醒学生良心, 反而扼杀灵性和泯灭良心。然而, 教育的现实却是, 那些在高考大战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学校, 十有八九都是在“良心沉睡”的情况下通过这样的方式换取的:把学生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固定在考试机器上, 为了制造更多的产品参与竞争, 学生被迫延长劳动时间。这并非秘诀, 却是制胜法宝, “不信这个邪”的学校基本上都在考试竞争中失败了。

小时候在农村读书, 我的班主任经常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家访, 冬天顶着寒风, 夏天顶着烈日, 几十里的路自行车时骑时推, 有时候晚上回来连路都看不见, 饿肚子、摔跤是常有的事情。现在, 已经很少有教师主动家访了, “家访”似乎成了一个历史名词。相反, 很多家长争相约请教师去饭店吃饭, 逢年过节还要想办法给教师送礼。城市里重点中学的教师更加神气, 因为他们的家长群体是“优质的”, 一些有权有钱的家长有办法把“淘气”的孩子送进重点中学, 也有办法让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

我相信, 这是家校关系开始紧张的一个信号, 家长开始不信任教师, 他们认为,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 教师肯定有亲有疏。为了使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多关照”, 家长自然要“请老师吃饭”“给老师送礼”了。我忽然感到恐惧:教师被收买了, 教育被出卖了!也许问题没有那么严重, 然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的确变成了学校里的“潜规则”, 赤裸裸的道德主义和赤裸裸的利己主义的确“和谐地”在学校教育环境里滋生繁衍了……

我们常常听到民众对某些学校蛮横的“应试训练”非常反感, 对某些学校领导和个别教师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 甚至称某些学校为“地狱”“黑煤窑”, 称某些学校领导为“包工头”, 称某些教师为“驯兽师”等。但是, 在实际行动上, 好像大家又都在争先恐后地“下地狱”“做奴工”——托关系花钱, 想方设法挤进那些“应试训练”最严酷的学校。那些真正搞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学校, 那些努力用爱心启迪学生灵性的教师, 却常常遭到民众的冷落, 他们“深谙世事”地说, 不要唱那么多高调啦!体制不改, 所有的高调都是空洞的, 还是务实一些好……

民众对于时下教育的环境为什么会有扭曲的认识呢?毫无疑问, 权力中心主义和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已经侵蚀和污染了我们的教育环境, 进而, 这种思想通过教育的加工制作, 又回馈到社会生活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 各个学校为了表现自己的“教育成果”突出, 肯定要把最好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好学生”享受。只要有向外人展示“教育成果”的机会, 教师一定会让那些能够确保表演成功的“好学生”去, 这样就可以用事实证明教师的确教得好。根据我们对教育本质的分析, 这些“好学生”并不是“训练”的结果, 而是他们的天赋学习能力比较强, 我们的学校“教育成果”其实是贪天之功了。然而, 这种“贪天之功”实在是害了学生。久而久之, 得到教师特殊照顾的“好学生”将会得到一种“怕别人比我高”的“恐高症”。一旦在新的群体中发现还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恐高症”就发作了:要么因嫉妒而伤害别人, 要么因自卑而伤害自己。

那么, “差学生”呢?就像篮球场上的替补队员, 关键场次的比赛他们是不能上的, 而学校教师也绝对不会把展示“教育成果”的关键机会交给他们, 因为这些学生弄不好恰好证明了学校教育的失败。所以, “差学生”通常都不能公平地分享教育资源, 久而久之, “差学生”越来越被否定, 果真成了“差学生”。这些学生走上社会以后, 有可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有的人用沉沦来证明自己的确很差, 有的人通过制造一些惊人事件来证明自己一点都不差。

卢梭说得好:“我们同情儿童的命运, 然而更应同情的却是我们的命运。”[2]教师们, 我们整天呼吁“解放儿童”, 那么就让我们从解放自己开始吧!

解放教师首先要怀疑教师, 在怀疑的基础上判断教师从早忙到晚的作用到底是什么。阿尔都塞在他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书中写道:“那么多的教师 (大多数) 甚至没有开始怀疑体制强迫他们去做的工作。更糟糕的是, 他们具有最先进的意识 (即新的最流行的思维方式) , 却将他们的全部精力和智力投入于‘工作’的执行中。他们很少怀疑他们自身的奉献, 这奉献作用于对学校所代表的思想体系的维持与丰富上, 以至于正如几世纪前教堂对我们的祖先是‘自然的’、不可缺少的、慷慨的一样。学校在今天对于当代人来说, 也变得是‘自然的’、不可缺少的, 它有用甚至有益于我们。”[3]应当承认, 在权力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中, 我们的教师在骨子里是自卑的。进一步说, 在国家集权主义 (当下表现为城市中心主义) 话语霸权中, 教育的权力是在教师真相缺席和失语的情况下建立的, 同时又是在那些善于经营表象的投机分子登场的情况下建立的。

教师如果无法获得话语权的解放, 学生就不可能有自由的生命。谁都知道, 我们的教师太习惯于在课堂上灌输知识, 一件非常简单的行为, 当成为教学事件的时候, 就必然成为课堂知识灌输的一部分。第一步如何、第二步怎样、问题如何设计等等都有严格的规程, 否则就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它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大法, 也是应对上级领导检查的依据!

可怜的教师们!我们已经很擅长训练学生了, 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训练的产物。虽然学生就像我们手中的“人质”一样, 但是我们“甚爱”学生, 我们生怕学生乱了, 生怕学生学不到东西, 我们要给学生保姆式的爱护, 给学生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和无法喘息的活动内容。然而事与愿违, 可怜的学生感到他们什么也没有学到, 因为他们并不喜欢我们灌输给他们的东西。每当统考结束之后, 每当毕业放假的时候, 学生们就开始卖书烧书, 他们似乎带着仇恨而强迫自己忘掉所学知识。但是, 我们对学生的种种反抗行为已经司空见惯了, 我们把学生看做“他者”, 而不是“我们”。“我们”的世界要有“师道尊严”, 尊严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 就像领导必须与群众保持必要的距离一样。

可怜的教师们!我们用自己的悲哀复制了学生的悲哀, 我们以为能给学生灌输知识就有资格当教师, 我们以为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的功劳。稍微冷静一点, 我们就会发现, 凡是在社会上取得开创性成就的, 无论大小, 都与我们曾经灌输的“僵死知识”无关。恰恰相反, 我们在灌输“僵死知识”中悄悄地扼杀了学生的灵性, 指望这样的学校“教育”训练出创造者和开拓者是不可能的。

毫无疑问, 学生是受害者, 教师也是受害者。在一个身份无法自由的环境中, 受害者就会演变成施害者。人们说, 如今的教师待遇越来越好, 责任心却越来越差。我想, 在高举训练之鞭的教育环境中, 教师还是“无用”一些为好。但是, 我所说的“无用”是希望教育回归本真的生活, 是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教育艺术, 而不是对“教师缺乏责任感”的支持。

注释

1[1][2]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27、24.

教师的教育良心 篇2

要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应当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良心,教师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作为小学教师,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何引导学生健康发展非常关键。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地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教师良心,还能让教育走多远? 篇3

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逐渐形成的,它体现为教师职业信念中一种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进行自我评价与认同的能力。正是这样的一颗教师良心,促使广大教师在面对社会压力与社会待遇的巨大反差时,依然默默坚守那三尺讲台;正是这样的一颗教师良心,让无数有志青年抛弃繁华的都市去迎接贫瘠土地上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也同样是这样的一颗教师良心,让李华这样凭着良心干活的老师在不知疲倦的工作中忽略了死神的来临。教师良心,让教师在学生与家长面前显得崇高,因为教师培育着家庭和祖国的未来;教师良心,也让教师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变得尴尬,因为教师的生活中除了良心上的自我认同外所剩无几。即便如此,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职业良心也正在教师的内心深处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首先,教师职业良心在教师职业生活的角色冲突中重心逐渐偏移,突出表现在教师自我道德定位的变化,即由“社会楷模的教师良心”向“平凡人的教师良心”转变,由“教育者的良心”向“学习者的良心”转变。教师是一个多角色整合的职业,角色冲突中的教师选择,决定着教师职业良心的层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职业生活中的角色冲突愈发明显,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转变。其一,教师角色趋向于从“社会楷模”转变为“平凡的人”,追求的是平凡人的道德良心。传统意义上认为,教师必须是人之楷模,而不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应该追求“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道德境界。然而,在社会待遇、高考压力、教育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教师被誉为“戴着镣铐的舞者”,这使得更多的教师在崇高的职业道德追求中退缩,他们舍弃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良心,转而固守“不求学高,够用则行;不求德高,无过则宁”的平凡人的道德良心。他们放大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权利和生活追求,满足于不出错地教书,不违法地育人,同时也就缩小了作为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其二,教师角色趋向于从“教育者”转变为“学习者”,追求的是学习者的道德良心。传统意义上认为,教师首先是教育者,肩负着传播社会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因而“教好书、育好人”应该成为教师职业良心的必然诉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二元背景下,教师的学习者角色被过度强化,发展自己超越了培养学生,教师个人专业地位的认可和职业阶梯的上升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主要价值追求,“拿到学位,评上职称”成为教师职业良心最现实的认同。由此可见,教师职业生活的角色转变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自我道德定位,使教师职业重心发生偏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作为平凡人、作为学习者的教师职业良心难以支撑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职业良心在教育功利化的发展中逐渐扭曲。教育追求功利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追求什么层次、追求谁的功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也就是说教育追求的功利应该立足祖国的未来,是谋求长远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功利。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职业良心是“人民园丁”的历史使命感与“桃李满天下”的自我认同,它关注的是群体性的事业成就,即教师群体的成就体验与学生群体的成长体验。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加上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传统的追求群体性事业成就的教师良心正在失去其本来的面目。其一,教育部门追求的本位主义功利观使教师良心更多地倾向于谋求教师个体的职业成就。或许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可能是现在政绩考核评价制度的使然,今天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正简单而机械地分割着教育的使命与价值追求:升学率的现实紧迫感代替了“人民园丁”的历史使命感,追求各种荣誉称号的上级认同代替了渴求“桃李满天下”的自我认同。就这样,教育的使命感在简单的任务分割中逐渐黯淡,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功利的本位化面前变得日渐苍白。这种本位主义功利观的影响并不是领导者所期望的教师集体捍卫地方或学校的本位利益,恰恰相反,它在加剧地方间、学校间利益冲突,造成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同时,更使得教师舍弃了对集体归属感的追求,转而全身心地关注自身的功利得失,把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外在认同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追求。其二,科学评价机制的缺乏使教师的自我道德评价标准发生转变。客观上讲,当今教育改革最大的滞后就是评价机制的改革,然而,这恰恰又是最关键的一环,没有科学的评价,教育发展就缺乏真正有效的推动力;没有正确的,错误的自然就会乘虚而入。在今天,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呢?“上课获过奖,论文上过榜,关键是领导要欣赏。”这句顺口溜从一个侧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科学教育评价机制的缺失。追名逐利成为时下不少教师自我道德评价的标准,更为致命的是名与利的赋予权不在学生、家长及社会,它是领导手中的诱饵。于是乎,公开课是领导者怎么喜欢就怎么上,至于学生感受、教学实效一概不管,课堂作秀之风盛行。那些求不了名的就图利,于是乎,有偿家教仿佛就是教育有机体中的“艾滋病”,谁都知道它不好,甚至会因此丢掉饭碗,但它就是无限蔓延。自我道德评价与认同是职业良心的核心内涵,也是职业良心引领职业生活与追求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在自我评价标准上只求名利、只唯上不唯实,教师职业良心又怎能支撑教育事业的大厦呢?

教师职业良心不是朝夕间形成的,也不会在朝夕间彻底转变。但是,当职业生活中的角色冲突愈发猛烈、当功利化造成的教育不均衡现象愈发明显,谁都应该可以感受到一颗颗教师良心在经受着煎熬,在教师良心的天平上,一边是责任与忠诚,一边是名利与仕途。李华老师选择了固守那份原本的教师良心,有的人选择了逃避而离去,而更多的人或许会在徘徊中不得不去适应甚至是迎合。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职业良心,更需要本来面目的教师良心,今天的教育改革如果忽视了对教师良心的净化,教育真的会无以为继!

“问题学生”是教师的良心 篇4

关键词:行为异常,做自己,找回自己

在学校中, 总有一些孩子看似很正常, 而行为却很异常。他们让老师麻烦, 让家长头疼。有时, 软硬兼施也无法改变这类孩子。而这类特殊儿童更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关注和帮扶。

小海 (化名) 是班级出了名的小霸王。同学后背的小贴纸, 是他贴的;老师讲桌上不翼而飞的钢笔, 是他拿的;同学遭到不经意的一拳, 是小海捶的……班级中只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总和小海有关系。一天, 我把小海约到“滋养室”聊天。“小海, 很高兴能见到你。”我笑着对小海说, 期望小海也能用笑容回应我一下, 可是他面无表情的样子, 让我感受不到他是个三年级的天真无邪的小孩子。

“小海, 你能说说自己的爱好吗?”小海“嗯……”了几声, 仿佛对这个问题无从下手。“或者, 你说说自己最喜欢哪门功课?语文、数学、英语, 什么科目都行。”“我……我最喜欢……足球课。”小海半天才憋出一句话。“哦, 原来你喜欢踢足球, 这很好呀!说说你和班里同学的关系怎么样?经常和他们一起踢足球吗?”“我不和他们踢, 我自己踢。”“为什么呢?”“他们总是躲着我。”“哦, 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总躲着你吗?”“我和他们玩, 有时动作太用力了, 他们就去告老师, 老师就批评我, 批评多了, 他们渐渐都不和我玩了。”小海有些委屈地说。“那老师在班级批评某些同学的时候, 其他同学是静静地听着, 表示很同情, 还是会笑话被批评的同学?”“同学们都会笑话, 下课了会围上来说这个同学。”

“在家里, 爸爸妈妈经常会和你聊天吗?”我想到了小海在班级的窘况, 不想再问下去了, 想继续了解一下小海在家庭中和父母的关系。“不经常聊天, 他们都很忙。”小海淡淡地说, 似乎已经理解了父母的忙碌是为了自己。“那么你在家里经常会看什么类型的书籍呢?”“我爸爸让我读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军事》。”我一听这两类书, 吃了一惊。难道像小海这样的问题儿童, 真的能静下心来读这种知识类的书籍吗?“这类书是你自己选的, 还是谁推荐的?”“是我爸爸让我看的。”“那你喜欢读吗?”“不喜欢读。”小海声音低低地说。“如果让你到书店选择图书, 你会选择什么类型的呢?或者选择哪本书?”“我也不知道, 也许选校园小说吧。”“如果你的爸爸妈妈吵架了, 你是什么感觉?”我的话锋一转, 让孩子想都不想就回答:“没感觉。”“同学被批评了, 老师生气了, 你什么感觉?”“没感觉。”

一个很少和父母、老师沟通交流的孩子, 一个对学习没有期待的孩子, 一个不会处理和同学关系的孩子, 一个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没有感觉的孩子, 才是一个真正需要我们教师和父母重视的、帮扶的孩子。这样看似正常, 而行为却极其异常的孩子, 在学校和家庭中并不少见。他们不是弱智、不是低能儿、不是身体疾病患者, 而他们身上所有表现出的行为异常, 可以确切地说: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当的结果。

作为教师, 当出现“问题儿童”时, 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孩子定义为“微量元素缺乏症”“多动症”“××症”“××症”……我们首先要和孩子本人进行沟通, 前提是倾听和了解, 而不是指责和惩罚。事后我在和小海同学们的沟通中得知, 小海所在的班级对小海的普遍评价用的是“调皮”“爱惹事”“爱打人”“欺负同学”“情绪容易失控”等这些负面的词汇, 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说过小海的一点点好的方面。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判断:小海的负面行为在班级中一次次被放大, 而正面行为、闪光点却没有被发现。如果我们教师在一开始就关注一下孩子的行为, 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指导, 也许小海不会成为现在的小海。从今天的聊天中不难看出, 小海思路清晰, 口齿清楚, 属于正常儿童的范畴。而小海的异样表现, 正是我们做教师和做父母的一次次打击他自尊心、自信心的结果。小海可以理所当然地这样想:你不在乎我的感受, 我也不在乎你的感受。所以, 每天惹事, 成了小海的家常便饭。

作为父母, 他们是小海的第一任老师。当小海来到学校, 就反映出自己家庭的家教如何了。小海父母以工作忙为借口, 每天疏于和孩子沟通, 这是做父母的失职。殊不知, 这样的后果如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小小的失误, 最后的结果是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偏离自己的内心。直到小海的行为越来越异常, 父母才重视, 恐怕为时已晚了。从小海看课外书的事情不难看出, 小海的父母属于比较专制型的, 就连看课外书这样的事情也要父母做决定。孩子已经三年级了, 已经有了自己的意愿, 父母应该和孩子商量着买课外书, 而不是父母喜欢哪类型的书, 就逼着孩子阅读哪类型的书。而偏重知识类的书籍, 在孩子本来就缺乏被爱的感受时, 如同雪上加霜, 让孩子越来越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感觉。看课外书如此, 做其他事情父母似乎也不会太重视孩子的意见, 所以小海对父母吵架这样的事情都没有了感觉。

记得看过英国约翰·伯宁罕的绘本《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书中的爱德华就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有时, 爱德华会踢东西。当有人说“爱德华, 你很粗鲁, 总是爱踢东西, 你是世界上最粗鲁的男孩”, 从那天起, 爱德华就变得越来越粗鲁了。紧接着, 爱德华的负面行为被大人们一次又一次无限放大, 最后就变得成了世界上“最吵闹”“最恶劣”“最脏乱”“最没有爱心”的小男孩。直到有一天他们说“爱德华, 你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而当爱德华似乎无药可救时, 他又踢倒了一盆花, 见到的人说:“我看到你种的花, 长得很可爱, 你应该多种一些植物。”从此, 爱德华很会种花, 大家都请爱德华到家里帮忙。之后爱德华又犯了一些错, 而这些错都被大人们说成是爱德华的善行, 从那以后, 爱德华成了“喜欢种植物”“帮助他人”“爱整洁”“有爱心”的可爱的爱德华。

论文教师的师德良心 篇5

洲头中小叶靖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系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则师德为本,要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应当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良心,教师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作为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扎实、良好的初始启蒙教育,就会影响其后的发展。而教师的灵魂职业良心、在于是师德,强烈的危机感在鞭策着我,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已刻不容缓。

一、崇尚崇高的师德

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师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已注入了新内涵:即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崇高的师德已提高到很高位置。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以德治身,培养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以满腔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中。

1.提高认识,爱岗敬业

所谓师德认识,就是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我从事教育工作已有11年,回顾自己走过的经历,对师德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经过各种学习,可以说在师德认识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使我爱岗敬业有了具体内容和明确目标,培养跨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基础就是从良好的小学教育开始,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今后中学及大学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

2.情系孩子,像母亲一般爱每个孩子

小学教育的对象都是6-12岁的孩子,他们幼小,像刚出土的嫩芽,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在教育工作中,我始终做到情系学生,像母亲一般热忱地爱每个孩子。因此,每当学生身体健康,学习和素质有所提高,你就会喜悦,那么就可以消除所有的劳累感。关爱每个孩子,其一,关心他们的生活,这是教育区别其他工作的特殊点。孩子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活力。当孩子身体感到不适时,教师更要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体贴、照顾好;其二,熟悉孩子们的基本情况,如家庭人员,孩子的性格、脾气、生活环境,这样,在教育时,就可根据每位孩子的不同特点,寻找相应的方法,因人而宜,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其三,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管是顽皮的,还是文静的,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管他们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样,孩子们就会感到在老师面前表现都同样有机会得到肯定。

二、塑造师德风范,潜心练功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此话很有道理。在教育中,我感到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是最可值得依赖的人,师德不只是学识问题,更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问题。因此对于师德除了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更关键就是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师德。

1.重视学习和实践

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此作为自己言行准则,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能:育人,只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幼儿教学经验丰富,才能胜任此项光荣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些,就应该不断地坚持学习和实践。

2.严以律己,注重言行

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3.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

天生丽质固然能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塑造幼儿的内在修养,这样教师本人的学识和内在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1)注重积累、陶冶、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有意识地从祖国优秀文化中吸取养料,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

(2)为了调动各种教学要素及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系统,教师必须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及使用方法,并适用于教学,由此,可拓宽学生的视野。

总之,教师要真正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让爱的温暖在孩子面前处处体现。

教师工作与众不同,辛苦与快乐相伴,繁琐与充实相随,烦恼与幸福相生。在教师管理的事务中,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工作倾注了真情,展现了智慧。

由于工作调动,我来到了西口小学并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刚到时就有老师对我说:“这班底子差,班上还有几个孩子很调皮,尤其是„捣蛋王‟杨展更叫人头疼,几乎是每天都有事要处理!”当时我就很留心他的情况,发现他整天吊儿郎当的,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经常与别的同学打架;作业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从其他同学口中,我了解到他们有状都不敢告.我并没有急着批评他,首先进行了家访,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他的父亲在外打工(做泥瓦匠),只有母亲在身边,他不肯听从母亲的教导,做事我行我素,经常受到妈妈的批评,甚至挨打,同时,我从他母亲的口中了解到杨展是一个十分倔强的孩子,强迫、威胁他,是不会有丝毫作用的.我当时在心里就打起了鼓,我该怎么办?回来后,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我决不能放弃,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孩子形成这些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是:1没人了解他,也许是对父母的逆反心理造成了一些极端.2孩子缺少关爱,需要温暖.在第一堂班会上,我就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和你们做朋友,我就是你们的亲人,希望今后大家多和我聊天,也希望你们多向我提建议.”说完后我还故意冲他笑了笑,当时,我看到了他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后来,第一周的周记他居然完成了,在周记本上写着:“你很特别,今后你是我的老大了!”当天下午,我找他来聊天,问他有些什么爱好?他说:“我喜欢体育,特别喜欢打乒乓球.”我说:“我也喜欢打乒乓球,不过我的技术不高,我想多向你学学.”他腼腆地笑了,我趁机拿出周记本,说:“我们是朋友,对吗?”他点了点头,我说:“既然我们是朋友,我们不用老大这个称呼,你觉得用什么称呼好些呢?”他说:“朋友或哥哥!”此时我觉得眼前的这个孩子是多么的可爱!每天中午放学后,他都很早来学校找我打乒乓球,我们的感情越来越融洽,他真的把我当成了好朋友.有天下午他居然在家里的菜园里摘了些蔬菜给我(由于我在学校寄宿,都是买菜),我愉快地接受了,和他痛快的打了场球,我看到他回去时是满心的喜悦!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他也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热爱劳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此为契机,我经常表扬他.后来,他的兴趣越来越高,在学习和纪律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了进步我就及时鼓励,并且买了几本作文和资料给他,使他处处感觉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有天晨读时我找到他,对他说:“你进步很大,我们把这个好消息和你妈妈一起分享好吗?”他很兴奋,笑着点点头,我用手机打通了他家的电话,他的妈妈听说孩子有进步,立刻就来到了学校,在交谈中,我发现他们母子之间变得更亲密了!他母亲走后,我和他继续聊天,让他感觉到父母都是 为了他,而且父亲在外吃了很多苦,多么不容易!他流下了心酸的泪水,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要做个孝顺的孩子!

经过半个学期的共处,我们的感情更深了,虽然他也偶尔犯过错误,但是事后我能看到他发自内心的后悔(半学期里,与同学发生过两次争吵),并及时向同学道歉,赢得了同学的原谅,现在,大家都说杨展变了个人,去年洲头中小召开的冬季运动会他也积极的参加了,现在,他更成了西口小学红领巾检查小组的组长,工作负责.被评为优秀检查员!他学习认真,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去年期末检测中,语数都是优,但他还是很谦虚地说:“我仍需努力!”春节期间,他父亲打工回来,亲自登门感谢,我当时感觉到无比激动,感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

总而言之,通过教师应当如何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的探讨,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既充满了信心,又增添了危机感。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追求,才能名符其实地对得起教师的称号,勤奋踏实地去工作,坚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

1、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我们常说:满腹诗书气自华。可见人的修养是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的。在此种情况之下,作为教师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一个人的思想变得高尚的了,而他的行为也会变得高尚。

2、拥有一颗甘为人梯的平常心。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要能静下心来,不要去过多的追逐利益、无谓的消磨时光。要把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要把学生放在第一重要的地位,时刻想到自己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关乎孩子的一生,潜下心来为孩子的明天铺路。

3、有一颗耐心育人的公平心。每个孩子的习性、生活环境、背景、家庭情况、接受能力等都会有所不同。作为老师我们当然都喜欢反应快的学生,如若这样,你的教育就失去了公平。所以不管对任何一个学生我们都要做到耐心,学会等待。在教育中“等待”也是一种美。

4、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的职业就是育人工程,而育人是需要用心来做的。我们说育人最害怕的就是得过且过,而注重的是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容易倦怠,往往会自我安慰、不能坚持下去。因此,教师要把传授知识和育人作为自己的追求,要日日坚持、始终如一。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负责!

总之,教师要想修养好自己的职业良心,就需要全方位的去塑造自己、提高自己。且这一追求是没有终点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师德的健康。

师德修养的培养方法

1、解剖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师德修养实质上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克服自己头脑中旧的错误的道德观、教育观,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道德观、教育观的过程。教师要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解剖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刻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还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当前教师要以新世纪的师德原则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社会、学校中的模范典型、优秀教师为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践表明,进行不断而认真的2、慎独。“慎独”是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把教师师德修养推上更高程度极的重要方法。“慎独”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顺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教师要时刻检查自己的行动,警惕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小心谨慎的不做任何坏事,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慎独”与以前的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慎独”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慎独是以科学的道德为标准,他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一条原则和方法。“慎独”是教师良好的思想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学生不在的地方也能做到,在无人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意志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慎独”是锻炼意志的有效途径,教师自觉地纠正不良行为,不懈地同私心杂念作斗争,在自我批评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独处时依然保持良好的品质。教师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

3、心理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主要靠意识导向。心理失调正是人的意识趋向极端化的表现。心理调节就是要调动自己的理智去遏制自己意识中某些不健康因素的极端化,从而恢复它的正常的导向作用,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心理调节的主要方法有自振法、自警法和自宽法等。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由于刺激源的丰富多彩,教师的师德问题日趋复杂,作为当代必须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解剖自己、调节自己,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动立于不败之地。

大海航行靠舵手,事业成功靠坚定的信念,成就光辉的教育事业需要靠崇高的师德。教育事业是按一定的要求培养人的事业。而教师是这一事业的具体操作者.人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又是教师的灵魂,是能让学生健康成长获得知识,让教师收获幸福,体验成功的保证。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呢?

一、认真学习理论,明确师德修养的方向。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师德知识,连起码的道德善恶是非也分不请,那么要使他产生师德情感,具有坚忍不拔的师德意志,不可动摇的师德信念,那是绝不可能的。要想提高自己的师德认识,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明确师德修养的方向。

加强理论学习就像诸葛亮熟读《兵法阵图》等书籍一样,做到胸中有墨,才能指挥千军万马。作为教师只有掌握理论知识,用它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章可依,有理可循。

二、投身教育实践,积累情感体验

教育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师德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师只有献身于教育实践中,积累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才能进行自我教育。

自从读了《中国师德手册》,其中的内容、那些话语、那些事,似曾相识,就像发生在昨天。结合内容思考自己的有些做法,却有不妥之处。使自己认识到不能多年来只管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使自己深受启发,使自己在处理教学事务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3月2日下午第三节是我的数学课,我准备讲错题多的地方。在讲之前,我先将作业情况向大家作了汇报。其中,刘杰同学作业没有写完,我批评了他,话刚说完,刘杰的眼泪夺眶而出。我意识到可能是我没问清原委而委屈了他。果真,他生病了还坚持写作业,只是没写完,所以听了老师的话,委屈的泪水顿时流了下来。知道情况后,同学们也“埋怨”我不问清理由原因。看到这种情况,我连忙请刘杰原谅,并许诺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问清原委再做决定,大家脸上这时才有了笑容,气氛也缓和下来。我认为事情就要到此为止了,突然,郑婕说:“我们平时犯错误、作业有问题、不遵守纪律„„,你给我们画“○”,表现好时给我们画小红旗,老师你今天也犯了一个错误,也应该画“○”,大部分同学马上回应。他们在下面议论纷纷,然后齐声说:“老师画圈,老师画圈„„”并用眼光来征求我的答复。我果断地说:“行。”刘杰这时已雨过天晴。他又接着说:“我们够五个圈老师罚我们写作业。如果有一天老师够五个圈了,不要给我们布置作业行不行?”大家大笑起来,齐声赞同。“行。”大家高兴地跳了起来。我又说:“看来老师以后讲题、处理事都要小心了,免得祸从口出。”又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下课了,同学们还在兴高采烈地议论这件事。

虽然这件事占了一节课时间,但“五个圈的故事”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学生内心是多么希望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老师敢于承认错误,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作为教师,无论学习了哪一种新的教育理论,都要密切注意,使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验证理论,充实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服务于教育教学。

3、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提高敬业精神,就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并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前进计划,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化,总是能够用事实来解释一切。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4、慎独、慎行,不断升华。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小善而成大德”进行师德修养。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勿因小善而不为,勿因小恶而为之。”优秀的师德品行需要从小事上开始培养起来。作为教师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一定的道德规范去行动,不做任何坏事,树立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坚定信念„„

教师的教育良心 篇6

教师职业良心首先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心

教师资格认证的社会化,给教师队伍带来了新鲜血液,也使教师队伍的组成更加多元;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竞争与开放的观点深入人心,也加剧了教育领域的人才流动。走下神坛的教师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职业。甚至仅仅是一份工作,成为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环境,而教书育人的事业追求则悄然淡去。《规范》中的“爱岗敬业”,必然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引导教师明白,选择教师职业不是“先就业再择业”的无奈,也不是“教而优则仕”的跳板。选择了。就应该让教师职业成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选择了,就要成为教师队伍中优秀的一份子。热爱教师职业,忠诚教育事业,这是教师职业良心的首要内涵,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前提。

为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源头做起,把好教师的“入门关”。既要关注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更要注重教师的道德品质;既要保证足够的财政支持以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更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勇敢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让自己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播下力量的种子。或许我们无法完全淡泊名利,但是我们要学会承担社会的责任、体验教育生活的幸福: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是你认真备课的动力,这是责任,当你的精彩教学写在孩子们会心的笑脸上,你应该感到幸福;学生的迷茫或徘徊是你走近的理由,这也是责任,当你的谆谆教导指引着他走向事业的成功,你应该感到幸福。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就在这点点滴滴之中。

教师职业良心表现为对课堂的敬畏心和对学生的关爱心

对课堂的敬畏和对学生的关爱也应该成为教师良心的核心内涵。具体而言,第一,课堂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主阵地,课堂对教师而言是神圣的,也是极度渴望的。今天的课程改革一度让课堂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各种形式的公开课风起云涌之际,真正面对学生的常态课却在一成不变的旧式中被忽视。有的人用着文物级的教案讲述着时代变迁。有的人用着网上随意下载的课件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人在“拿来主义”的题海中耗费学生的时光,有的人则什么都不带也能上完一节课。面对这样的课堂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教师,你的良心何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良心,保持一颗对课堂的敬畏之心则是为人之师的根本。第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生动的人,他们富有情感,却时常感情用事;他们明白学习的价值,却时常地懈怠。他们是如此真实地存在,必然要求教师放弃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和一劳永逸的管理幻想,付出更多个性化的关爱。我们不缺乏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教育技巧,但是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满足于程序规范、方法正当,而忽视了教育本身需要爱的内涵支撑。严格要求不放弃,讲究方法不体罚,只是教育的基本规范,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是教师良心的本质体现。

培养对课堂的敬畏之心和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是内在统一的。关爱学生就是要关心他的成长与成才,就必然要求立足课堂传道授业,促进学生德智水平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发展;要使课堂富有教育实效,教师就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课前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反馈学生的课后思考,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爱的付出。

首先,教师要把课堂的教育实效和学生的认可作为自我道德评价的标准,不断反思与督促自己。平心而论,教出好成绩的不一定是好教师,但是好教师一定能够教出好成绩。45分钟的课堂既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能否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根本诉求,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把课堂的教育实效作为衡量自己工作得失的镜子,常照常思。那么,课堂的教育实效体现在哪里呢?关键在学生对你的教育教学认不认可,学生的德智水平有没有提高。一个很简单的测量方法就是,当你走进课堂的时候,孩子们是否面带微笑地在等待着你的到来当你结束课堂的时候,学生们是否注意到下课铃声已经响过。教师职业良心是内在养成的,但是外在的机制督促也是不可或缺的。当前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还必须加快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不断增加课堂实效的权重、增加学生的话语权,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评价与促进机制。在教育评价中,我们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也不可因噎废食抛弃分数的评价功能;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管理者的评价意见,但是更要凸显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因为,对教师课堂上的师德与师能表现,学生最有发言权。

其次,教师要努力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播撒爱的同时,也感受学生的爱。记得去年深秋的时候,由于感冒,我的嗓子嘶哑得厉害,连续两天都只能将政治课改为自习课。第三天,走进办公室,却有一盒“金嗓子”润喉糖放在桌上,更让我吃惊的是,它竟是一个平时课堂上极爱表现,但是几乎没有一次答对过的男生送的!我心怀感激之情与他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聊天,却突然发现他的课堂极端表现居然只是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后来的几次交谈和家访,让我知道了更多,他父母离异。跟着父亲长大,从小就缺少被关注和被爱,但是生性好强。再后来,我会在课前随便问问他的预习情况,不经意间拍拍他的肩膀,也会在课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慢慢地,他变了,课堂上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我突然明白,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片灿烂的天空,当你走进去,用爱帮他拨开乌云的时候,你也会被他天空中的蔚蓝所感动。因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蹲下身来,仔细倾听、用心感悟,相信你一定能够看到孩子们另一个美丽的世界,也能看到自己美丽的另一面。

教师职业良心表现为对师德修养和专业发展的进取心

让教育成为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对教师而言,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德能发展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同,从而增强自我道德认同,体验职业幸福。追求师德修养和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良心的发展性内涵。一个教师只有加强师德修养,积极谋求专业发展,才能成为学生信任的知识权威,获得学生与社会的认同,也才能在这样的认同中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职业规划,在不断追求自我道德评价与认同中增强职业幸福感,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职业的发展性决定了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立足长远,从师德修养

和专业素质提高等方面,明晰自己的职业理想,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积极进取,勇于攀登。或许是一个专家型教师,或许是一个研究型教师,或许是一个实践型教师,哪怕是一个出色的“教书匠”,都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注重修炼,持续积累,因为只有自身的成长才是最幸福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荣誉体系,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社会道德评价和社会认同的平台。成长是教师的自我道德评价与认同,而成绩则需要社会的评价与认同。加强教师职业荣誉体系建设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目前的青年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模范教师等荣誉侧重于对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评价而且都是预成性的终极性评价,其示范功能远远多于认同和评价促进功能,所以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新的荣誉体系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认同、凸显对教师成长的过程性评价,让所有的教师都能感受到社会对自身发展的及时评价与认同,从而促使教师更好地朝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奋进。

教师职业良心还表现为对教育管理与评价的宽容心

教师的教育良心 篇7

2011年高考之后,本人作为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总算松了一口气,但工作过程中的一路颠簸,回忆起来仍然让人感慨万千。

2009年接任该班时,校长郑重地对我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因为班主任临时被借调到市里才让我接任该班班主任。刚接班不久我便发现,学生全然不是我所想象中的那样。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时,我习惯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通过投影仪呈现解题分析过程,由学生来进行讲解和补充。但是,这个班级几乎没有人敢起来讲解,被点到名字的同学更是怕羞到了极点,其他学科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不仅如此,对课堂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也是尽量不作任何回答,非常安静地做着听课笔记。

同时,通过学生的周记本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以前即使在课间也是不允许讲话的,要保持和上课一样的安静。学生T在周记本上写道:“……现在课间居然可以讲话了,纪律简直是一落千丈。对于我们就应像俾斯麦统一德国一样,必须用‘铁血’和‘杀鸡儆猴’的措施,老师用道理和我们讲是不奏效的,您的‘仁慈’将对我们产生莫大的‘伤害’,所以看到我们吵闹不乖时,老师就应直接骂我们,让我们都怕您,我们才不敢胡来。”

另有学生J写道:“以前,班主任只要朝我们看一眼,我们便紧张得不敢讲话,但是现在却不是。记得以前,有一次我们夜自修讲了话,前班主任便在周六放学时留我们,家长只好守候在外面,为此有的学生连公共汽车都未赶上。通过这次惩罚后,我们便学得很乖了,再也不敢乱讲话了。”

事实上,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学生的纪律还是非常好的,况且我也不希望他们太压抑,但是学生对纪律的要求却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很显然,学生已经适应了以前班主任那种严厉的教育方式,甚至已不愿意进行正常的师生间的沟通。所以,很看重师生情感沟通的我,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好在最终结果还可以,高考后家长和学生对我还是相当满意的。今年的教师节收到许多学生发来的短信,从文字中我能体会到学生的真诚和感激,我感到自己两年来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但是,“让我们都怕您,我们才不敢胡来”那一句话,一直让我不能释怀。仔细审视之后,我发现有不少教师对责任与良心存在着严重地误解。

二、原因剖析:善良意愿出发的信仰伦理存在着严重的危害

“有责任有良心的教师是好教师”,相信许多人对此都会表示认同,但是未必所有人都能真正领会教师责任和良心的真正内涵。所谓教师责任,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践履的行为和对行为后果的承担。教师的良心是指教师的行为要合乎人性,合乎道德规范,合乎于人的恻隐之心,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长期以来,许多人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一直信奉着善良意志指导下的信仰伦理观。所谓信仰伦理,就是指伦理价值的根据在于行动者的意图、动机和信念,只要意图、动机和信念是崇高的,行动者就有理由拒绝对行动的后果负责。

我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虚拟了一个两难困境:假如爱因斯坦躲在小阁楼上完成他的《相对论》,而这时他邻居的房间不慎失火了,里面住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太,当时没有别人可以去救她,而如果爱因斯坦去营救她的话,很有可能自己也会丧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爱因斯坦是否应该去救她?按照康德的观点,爱因斯坦肯定应该去。因为康德认为,按照责任感行事的意志具有宇宙中最高的价值,而不待行动的结果,这样一种出于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是不允许讨论的,是“无条件命令宣示”,这体现了人的全部尊严和最高价值。

康德强调道德具有最高价值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教师只考虑从善良意志出发,而不考虑行为结果的教学实践却是极其荒谬的。因为在现实教育的行为中,往往不仅是善良愿望的目的没有达到,而且愿望善良并不能保证手段也一定善良,由此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屡见不鲜。日常生活中严厉的训斥、灌输式的教学、严格的纪律,往往都会扼杀学生自由创造的精神和健康丰富的个性,更严重的是对于此类披着教育责任与良心外衣的异化现象,我们却司空见惯甚至会倍加推崇。

当代“复杂性科学理论”证明,系统中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都可能因为“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而被不断放大,教育中的随机性、偶然性、混沌性、非线性、不可逆性等更是触手可及。就像本案例中的高一新生,在其人格养成初期,充满了对教师的无限信任和敬畏,班主任通过高压命令式的管制很容易使其变得噤若寒蝉,进而会适应和留恋那种训斥式的教育方式,从而反过来会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件极其无意义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马克斯·韦伯在1919年《以政治为业》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责任伦理的观点。责任伦理强调伦理价值的根据在于个人行动的后果,要求行动者为自己的行动后果义无反顾地承担责任。信仰伦理注重行动者主观的“善良意志”,而责任伦理注重行动后果的价值和意义。在现实教育中,一些所谓善良目的,其实往往必须借助道德上令人怀疑或至少是有风险的手段,同时还会出现相当恶劣的负效应。为此,马克斯·韦伯极力强调在行动领域里,责任伦理要优先于信念伦理。

三、责任伦理:对教师责任与良心的重新审视

强调教师的责任伦理,意味着对传统师道的辩证否定,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必须作出相关的转变。

1. 明确责任伦理,消解对教师责任与良心的误读。

教师的责任伦理强调教师必须面对教育的手段和结果,把权利与责任联系起来,清醒认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与所导致的各种后果(包括教师自己也无法支配的后果)之间的关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现在学校多数管理制度是从信仰伦理出发的,例如五项常规评比中的课间纪律,本意是希望学生不要过于吵闹,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是由学生会来组织检查的,于是认真的学生便会非常仔细地记录下哪个班级的学生在讲话,以便能清楚地记录分数。而有些班主任为了争取在五项常规评比中获胜,便采取一种很极端的做法——课间不准讲话,从短时间的表面结果来看,这位班主任是管理有方,但是从学生的长久发展来看,却是贻害无穷。所以,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有的教育行为和方式都应以此标准来重新审视。

有些学校推行教师工作绩效的量化考核,如果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每一分钟和每一件事都斤斤计较,那么学生肯定会遭殃了。一个在量化考核中获得高分的教师未必一定是好教师,事实上不少所谓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往往都是扼杀学生灵性的高手。卢梭说得好:“我们同情儿童的命运,然而更应同情的却是我们的命运。”所以,教师应树立责任伦理的理念,消除种种对教师责任与良心的误读,从而回归本真的教育生活。

2. 转变师道模式,注重教育的交流、引领和启蒙。

第一,变“传道”为交流沟通。在多元开放的当代社会,教育的重心不再是单一伦理价值体系的传输,而是倡导主流价值体系下多元价值的和谐共生。教育的责任伦理意味着尊重学生个人目标的选择,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和应有权利,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需要教师去等待、去唤醒、去沟通,任何急于求成所达到的结果往往是一种被异化的东西。

第二,变“授业”为人格引领。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现在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很难是严格意义的“授业”。教师更多的是利用自身知识优势,引导学生获得对于某门专业学科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人生的基本道德判断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教师应该以精神影响精神,以人格培养人格。教师的责任更多地在于为学生提示一种价值路径,使其将来能够自主、从容、正确地建构自我价值世界,形成自主自律的主体人格。

第三,变“解惑”为价值启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即使是教师也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甚至经常会处于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之中。教师不再是全能的解惑者,而仅仅是价值启蒙者。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按照教师的预期去生活,应该成为自己未来的真正主宰者。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保持并传播“头脑的清明”的价值立场,而不是去做学生的精神领袖。

情感视角下的干部行政良心教育 篇8

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实际需求, 面对培养行政人员行政良心的需求, 面对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需求,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在完善培训内容体系中指出:着眼于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 建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 致力于提高干部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 大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重点开展忠于党和人民、尽职尽责工作、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拒腐防变的教育。虽然目前干部教育界已从不同角度对如何有效开展干部道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虽暂未达成共识, 但情感在干部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却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 从情感角度出发去教育培养广大领导干部的行政良心, 对于推进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良心的概念

行政既泛指各种管理工作, 如国家、社团、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等, 又专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管理活动, 这种活动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范围很广, 包括国防、民政、司法、文化、卫生、体育等行政以及国民经济方面大量的组织管理活动。良心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和评价上。行政良心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良心, 即行政人员在履行其行政管理这一职业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深刻的道德责任意识以及对自我的行政行为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领导干部有良心, 首先表现在他对自己的行政责任有道德感, 然后是对自己的失职有负罪感, 更表现在他还必须把这种道德感和负罪感转化为认真履行行政责任的行为。只有这几方面结合起来, 才能称这个领导干部是有良心和有德性的。然而,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丧失行政良心、行政道德缺失, 那么在其工作过程中将会偏离正常的轨道、违背人民的意愿, 将会滥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攫取非法利益, 最终走向背离人民的道路。因此对广大领导干部开展行政良心的教育培训, 对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情感视角下的干部行政良心教育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 情感包括受教干部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受教干部的情绪状态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受教行为和学习效果。如焦虑、羞涩、紧张、怀疑、厌恶等消极情感都会影响受教干部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受教干部受较多消极情感的影响, 再好的教授、教材、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 积极的情感如自信、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因此, 从情感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开展领导干部的行政良心教育对于提高其整体教育培训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1.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激发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 认知活动会自动停止, 即便不停止, 认知活动也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因此要对广大领导干部开展行政良心教育, 就必须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认知发展理论, 针对不同批次、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以便能满足不同领导干部的差异性培训需求, 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 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内驱力, 使广大领导干部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的能动性, 进而提高行政良心教育的实效性。

2. 合理设计教学情境, 激发情感共鸣

行政良心从某种意义上属于道德范畴, 而对于道德教育仅仅通过说教是难以取得既定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成效的, 因此情境式教学就成了行政良心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潜移默化式教育形式。而情境教学的设计却不是简单地模拟某个场景, 而是情境设计者根据具体的干部行政良心教育培训目标, 广泛挖掘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关行政良心的道德情感素材, 但这些情感素材的选择, 其自身要有魅力, 对领导干部要有感染力, 只有基于这种素材创设出的情境, 才能将行政良心的培训内容与受教干部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进而通过情境中的亲自感知来丰富受教干部的感性认识, 使其在心灵上产生触动, 唤起受教干部的道德情感, 激发领导干部的情感共鸣, 促使领导干部对情境中所反映出的行政道德问题由感性认识、情感认同升华到自我反思的理性认识。

3. 合理设计情感体验, 激发良知升华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认知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内化到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系之中, 有效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和调控作用。因此在对广大领导干部进行行政良心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设计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专题课程, 还要设计相关的情感体验教学环节, 在情感体验过程中将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 加以吸收内化, 进而将科学世界、情境世界、情感世界有机结合, 促进受教干部由对情境中良知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操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度的有效作用。”

4. 合理选择情感案例, 激发移情效应

干部行政良心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案例应来自于日常生活, 来自于领导干部的行政实践活动, 贴近行政工作, 真实而又典型, 而不是简单地列举哪些干部缺乏行政良知贪污腐化, 哪些领导干部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只有选择含有问题的情感案例, 才能有效地引发受教干部的思考, 才能有效地激发广大领导干部设身处地从案例中人物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反思问题, 才能以多边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分析共享案例人物的行政良知变化的过程, 反思自我行政良知的高低, 进而在隐性的自我移情反思过程中提升广大领导干部的行政良知, 提高广大领导干部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情感在干部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必将成为对广大领导干部开展有效行政良心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但要想全面提升广大领导干部的行政良心, 还要在依靠广大领导干部的自觉学习与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基础上, 还要强化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 完善监督体系,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监督机制, 提高行政效能, 使社会资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摘要:情感在干部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对领导干部有效开展行政良心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启示。从情感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开展领导干部的行政良心教育, 可以克服传统显性专题道德教育的不足, 极大地提高行政良心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情感,干部,行政良心,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S].2010.8

[2]夏征农主编.辞海[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1022、1905

[3]张静.论行政良心在行政人员行政过程中的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0) :34

[4]卢学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引导学生读好书下一篇:公路测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