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公司财务

2024-07-04

行为公司财务(精选十篇)

行为公司财务 篇1

企业作为财务行为主体,其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企业财务管理者作为完全理想人,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做出的跨期财务决策通常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有限理性”管理观念会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短视行为。财务管理者在制定企业财务管理方案时,通常会根据企业近期的生产状态、营销状态、财务状态进行分析,此时制作的财务管理方案很科学、较为合理,因为各项管理数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时效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方案会慢慢不适用于变化的外部经营环境。受感情、外部环境、竞争市场等影响,企业财务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很难对自己的财务管理行为做出理性的判断,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在财务决策和管理制度改革权衡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表现出的非理性工作状态,制定出的非理性管理方案,是财务管理出现短视行为、认知偏差的主要诱因。有时企业财务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也会因为厌恶损失、惧怕损失心理产生财务短视行为,造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企业财务短视行为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解决对策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二、企业财务短视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财务管理发展战略短视行为

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的良性发展,必须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发展战略中包括生产战略、经营战略、财务管理战略等。资本运作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财务发展战略是企业实行资本运作的主要依据,企业财务管理者通常会盲目性的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企业长期运营目标。这种盲目的管理行为不仅使企业缺少了坚实的资本运作平台,还降低了企业融资效益成本。财务管理发展战略短视行为(见表1),主要表现在:(1)扩大融资范围,盲目的扩大企业融资投向会严重降低企业融资结构的稳定性,在没有制定企业扩大资本运营计划时,就扩大企业融资目标,增加企业合作项目,这种决策短视行为会将企业带入一个危险的融资环境,虽然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扩大融资成本,但是这种没有财务预算的融资行为,会使公司的财务运转逐渐偏离正常轨道;(2)为谋求短期利益,放弃品牌制造,经济效益虽然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但是企业声誉价值也不可估量,企业财务管理者将全部工作重心集中在产品营销方面,忽视品牌质量和企业信用提升,这种短视行为将会成为公司土崩瓦解的潜在威胁;(3)不重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企业重要的知识储备,美国和日本对人力资本的培养非常重视,我国则不同,大部分公司仍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只关注于对人才的使用,而忽视对人才的培养,人才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不仅会造成企业文化的缺失,甚至还会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4)忽视财务关系的维护,外交和内务管理是企业维持日常运营状态的两大构成体系,所以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企业各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企业财务关系,努力实现企业各财务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经常会忽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培养。

(二)财务经营战术短视行为

企业财务经营战术一般以扩大融资成本为主要目的,企业的资本构架是影响企业资本价值的主要因素。在制定财务经营战术时,由于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的非理性想法经常会出现战术短视现象,主要表现在:(1)股权融资偏好,企业资本构架和企业日常管理体制有直接联系,资本构架变化不仅可以引起财务管理制度发生变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经营价值,我国政府对企业的股权融资很支持,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影响力,经常会出现盲目融资、恶意融资现象,这种违背正常发展规律的财务经营战术,会使公司陷入经营困境;(2)不重视研发投资,企业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其研发时间很长,见效慢,企业通常不会在研发技术上进行投入,反而热衷于产品市场推广,这种市场营销虽然可以短期获得经营效益,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3)造成投资者短视,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很大,投机性过强,企业股票市价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而发生波动,短期股价波动对企业资本运营情况的影响很小,如果股价波动过大对企业资本运营情况的影响很大,在财务经营管理中,如果只关注短期盈利经营,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本运营的长期发展;(4)忽视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企业发展需要坚实的资金基础,积累的净利润可以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起到以丰补歉、平抑利润分配数额波动、稳定投资报酬率的作用。

三、企业财务短视行为成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企业内部管理和发展战略不相符。财务管理者在不了解人力资源成本、融资成本、运营成本的情况下,做出的财务决策通常会缺乏企业发展的主观意识,如同生态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生存关系一样,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科学的财务决策观念,短视行为会让企业失去长期利益。

(2)业绩考核制度不合理。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共享化的时代,财务管理数据和日常管理数据不对称,财务管理和决策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经营者在衡量市场内外部环境之后,往往会做出管理抵御行为,这种抵御行为意在保护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利益,业绩考核制度是稳定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者工作状态的主要依据,在短期内对管理者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贡献做出准确评估,并对其阶段性的决策管理观念进行科学测评。不完善的考核制度,会让企业失去对管理层管理决策的宏观调控能力,使企业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3)激励机制不完善。现下大部分企业实行的激励机制多以财务管理为依据,财务管理指标是衡量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主要依据。本文对企业常用的几种股权激励实行效果(如表2)进行数据分析可知,股权激励机制作为一种反馈式的激励机制,其应用效果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有很大的影响,管理者和员工的福利报酬直接和其工作绩效挂钩。如果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缺陷,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就会为了眼前的利益,开展具有盲目性的建设活动,这种短视行为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二)外部因素

(1)资本市场不成熟。企业在进入经济转型期时会因为财务经营体制不完善,造成企业融资成本短缺,市场竞争力下降,企业对市场外部竞争环境还未完全适应的情况下,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和观念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追逐眼前利益会增加企业的生产压力和市场竞争矛盾,这种矛盾和压力会给企业带来“变性”的财务管理制度,驱使企业财务出现短视行为。

(2)信用体系建立不完善。企业经营者不仅可以掌握企业的发展决策和管理制度,还会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景和经营观念,职业经理人是一种新型的雇佣职业,在国外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存在很多发展问题,人才的缺乏、制度的不完善、发展的滞后性都严重限制了职业经理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专职人才无法在岗位上发挥其专业才能,使其制定的决策和企业管理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约束作用,管理观念和知识的缺失不仅会降低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制约作用,还会使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行为不能在一个健全的监督环境下实施。

(3)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法律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使企业财务行为更具正规性、规范性的重要依据,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会严重影响相关政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施效果,使法律法规无法对企业财务行为产生约束性作用,政府部门对企业股权融资的掌控能力降低。企业在一个没有约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肆意的扩容、筹资,这种放宽的政策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政府对经济市场的掌握。

四、企业财务短视行为制约对策

本文通过上文对企业财务短视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企业如果出现财务短视行为,那么企业的日常管理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要想提高企业发展、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必须制约企业财务短视行为的发生,降低其发生概率,从根本上制约企业财务短视行为决策的发展。

(一)强化财务管理主体观念

要想杜绝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财务短视行为,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观念的建立,在制定财务管理计划时,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应在详细了解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生产情况、资本运营情况、融资成本等财务管理要素,让企业在正确理解企业发展观念、财务管理观念的基础上,及时找出财务短视行为的问题源,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案,实施科学的财务管理决策,以内部决策为主、外部投资为辅的财务管理观念,从根本上杜绝财务短视行为的发生,以谋求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是企业在日常治理和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相较于传统管理机制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其改革效果不显著,对企业财务融资、管理绩效的影响很小。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是经营者考虑员工工作业绩、财务管理质量的主要依据。如果公司的财务管理出现两级分权现象,则其财务短视行为不仅会侵害企业的生产利益,还会影响其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切实利益。经营者在建立考核制度时,财务绩效和激励机制是考核制度的主要内容,其制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如员工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服务绩效、生产绩效等方面,一个完善、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财务行为和发展战略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如果选择长期使用激励政策,就应实时改变激励方针、财务指标,在财务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的相关内容,严格按照相关绩效评估准则去评定员工的工作绩效奖金和福利,使员工能够得到应用的报酬和福利。

(三)建设职业经理人市场

大部分企业高层财务管理人员都是任命制的,这种聘用关系会大大降低企业和管理者的经营关系,使财务管理者在做财务管理和决策时,出现非理性短视行为。所以在企业财务人才选拔中,应尽量避免传统的任命制,从职业经济人市场中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同时国家应积极开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活动,丰富企业管理人才资源,让企业管理避免管理约束和外部环境约束,加强企业长期效益经济。

(四)稳定资本主义市场

我国企业要想实现稳定的运营构架,必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资本市场中运营,同时还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国家为稳定经济社会体制,通常会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约企业的财务行为,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受到法律的限制,有效的避免企业出现财务越轨行为。企业在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下运营,其融资的权限会增加,企业则不会出现盲目扩容资本现象。稳定的资本市场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构建科学财务管理体系的前提,其市场咨询和变化信息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非常大。

摘要:从传统经济学角度,将企业视为经济运作主体,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则被假定为完全理性人,财务管理预算报表、预算方案是建立在主体和完全理性人处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管理行为。企业在制定阶段性的财务管理方案时常常会出现超理性决策,这种决策的影响因素很多,其决策实施效果可以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短视行为。基于此,本文针对公司出现财务短视行为的形成原因,深入探讨其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司财务,短视行为,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车敬超:《跨期选择理论、短视行为和财务报告舞弊倾向:理论分析与实验检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薛思珊:《基于经理人管理防御的企业“投资短视”问题研究》,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3]陆成良:《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职务舞弊行为倾向实验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行为公司财务 篇2

我国股票投资者目前面临的一个与投资决策分析有关的问题就是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利润指标被人为操纵,利润指标内含的企业获利能力不具有长期稳定的特性,用这种不具有稳定性的利润指标预测未来,其结果的正确性将难以保证。每个企业采用的利润操纵手段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如果这些操纵手段能够在财务指标上反映出来,那么只要我们能够发现财务指标异常的规律,就可以快速地判断企业是否有操纵利润的嫌疑,从而提高分析的效率。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可能存在利润操纵行为的企业进行总体财务指标特征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从而揭示这些企业可能采取的调整净收益的手段,引导投资者在财务分析时关注容易体现利润操纵行为的财务指标,迅速有效地甄别上市公司真正的获利能力。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1996、1997和1998年之间,净资产收益率在10%区域集中的上市公司均达到上市公司总数的20%,甚至更多。这些上市公司具有相当大的操纵净收益的嫌疑,因此笔者选取这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包括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利润表数据分别进行财务指标特征的分析。

一、研究的方法和反映操纵手段的财务指标的选择

笔者借鉴国外对失败企业和收购及被收购企业的财务指标特征的研究方法,针对有操纵利润嫌疑的企业,设计出财务指标特征分析的步骤如下:第一,根据理论常识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受到人为操纵的企业其可能的操纵手段,然后选择与操纵手段相对应可能受到影响的财务指标。第二,按照特定的标准选取作为对比研究所需要的标准企业。第三,计算出可能存在利润操纵的企业以及作为对比的标准公司各个财务指标的平均值。第四,将两类企业同一个财务指标的平均值进行对照,观察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第五,为了排除因个别极值无法删除,或统计样本内部的数据比较分散对统计结果的干扰,笔者同时采用“十分法”对各样本的全部数据进行排序,直接观察各样本数据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分布状况,比较两组数据在分布上的差异。“十分法”的原理是,将样本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找出样本中每十个百分点的数量位置所对应的财务指标,10%位置的财务指标数值表示有10%的企业该财务指标值低于该数值,而90%的企业该财务指标高于该数值,以此类推。每相邻的两个十分点位置上的财务指标表示有10%的企业该财务指标数值分布在这两个数值之间。最后,对得出的统计结果进行解释。

根据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和对企业可能采取的操纵净收益指标的手段的分析,企业可能采取以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手段,并且这些手段可能导致相应的.一些财务指标出现异常:

1、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包括诸如出售资产、出售投资、改变投资的核算方法等提高营业外收入或投资收益等活动。为避免所得税率差异对分析的影响,笔者选用营业外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和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三个财务指标。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越高,说明企业靠经营正常业务取得利润的比例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净收益的质量较好;由于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较易受到人为的操纵,因此这两部分的比例越大,企业净收益指标被认为操纵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正常经营业务调整利润的现象,则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的营业外收入或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可能会较一般公司高一些,而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相对低一些。

2、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这些销售无法取得现金,因此当企业出现这些现象时,应收账款的占用就会增加,表现在财务指标上,一方面体现为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增加,另一方面还可能体现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减小。如果这种方法成为企业普遍采用的调整利润的方法,从总体上看,这类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就会高于一般企业,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则会低于一般企业。

3、对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推迟确认。当企业采用推迟确认费用或损失时,企业挂账的费用就会上升,导致资本化的费用比例升高,例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以及类似的其他长期资产。如果人为操纵净收益的企业普遍存在利用推迟确认费用或损失的做法,与这些资本化费用有关的财务指标就有可能出现异常,如待摊费用占流动资产的比重、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等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提示。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粉饰;防范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它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因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而能接触并掌握真实有用的信息。企业的大股东也因享有主要的股东决策权而能在实质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其对信息的掌握也是十分充分的。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控制权,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占有上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正是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但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客观存在着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利益不一致的矛盾。所也说,利益不一致是财务报表粉饰产生的经济原因,信息不对称是财务报表粉饰产生的客观条件。

(二)对财务报表粉饰的监管和惩戒力度不足。企业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两个部分。其中内部监管通常是企业自身设置的机构或是由指定的人员组成,在实际工作中,很可能会受制于管理层。至于外部监管,主要依靠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一般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报表粉饰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就会变小。同时,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对此的处罚力度较弱。法律监管上的不够严格,导致企业管理层在利益的驱使下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的投机心理越来越重。

二、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动机

(一)上市并维持上市的资格。根据《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并且经营业绩较为突出的才能通过审批成为上市公司。为了获得上市的资格,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好看,证明其具备上市的资格。此外,对于后续发行股票上市的企业,我国规定必须企业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方可配股,这一规定也促使很多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达到配股条件。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上市公司将被作为ST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将被证券交易所摘牌,即终止上市。而我国上市公司获得上市资格本来就不易,如果再轻易地被摘牌,是很多上市公司不想看到的。

(二)获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和信用。银行贷款是目前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选择。在金融市场上,良好的企业信用代表着出色的融资能力。而银行等金融企业出于风险的考虑,保证贷出资金的安全性,其对企业的贷款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的。银行在放贷前要先去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可能存在的偿债风险,并对它们的风险等级进行评定,最后决定是否贷款给企业以及要贷给企业的金额。在这个过程中,财务报表就起着关键作用,是银行所作出的最后决定的重要依据。为了获取金融企业的贷款,企业就会对自己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了。

企业粉饰财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取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良好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可以更好地获得其他企业的信任,增强自身的话语权和资金利用上的优势。很多资金短缺的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商业信用,往往采取粉饰报表的方式来掩盖其经营业绩欠佳、财务收入不稳定等问题。

(三)为了粉饰业绩。财务报表不仅是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依据,还常常与企业的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职位升迁相挂钩。如果企业的经营业绩不是很好,没有达到评定奖金或是升职的水平,管理人员很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为粉饰经营业绩而粉饰财务报表。而在企业外部,企业常常要出于应付政府部门或者所在行业的考核、检查,以及提高自身行业地位的考虑,也会采取一些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手段

(一)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务报表。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各项制度的滞后性大大阻碍了市场的快速发展。众多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有一个或数个子公司,虽然它们相互间是独立经营的,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公司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这为财务报表粉饰提供了一个平台。其主要方式包括: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定价方式,与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转让,获取巨额收益;与关联企业签订旱涝保收的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合同,抬高公司经营业绩;通过向关联企业收取、支付管理费或与关联企业分摊“共同费用”进行利润调节。

(二)利用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粉饰财务报表。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与企业外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其目标在于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因为其在资产重组过程中能够方便地调节企业利润,已经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粉饰报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利用非上市企业优质资产来置换上市企业劣质资产;二是将非上市企业旗下经营状况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下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上市企业;三是将上市企业的闲置资产以高价出售给非上市企业。

(三)通过掩饰交易事实来粉饰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的最终反映,即会计的核算与确认必须以真实有效的经济业务为基础。但很多企业为了粉饰财务报表,一方面虚构各类经济业务,以增加收入、虚增资产等。比如,企业填制虚假的发票,虚构本没有发生的销售事实来虚增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当期利润等。另一方面,对于诉讼、担保等重大事项不予披露,对于应作出报告的重大会计差错又不予报告。

(四)利用会计政策粉饰财务报表。(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上市公司要加强对员工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建立技术轮训制度,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素养;建立员工技术考核和业绩评价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建立职务轮换制度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2)改革股票的发行制度。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行股票或者集资。为了消除报表粉饰,就要消除其动机。而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就是为了消除其动机。众所周知,新成立和发展的公司大多起初没有客观的业绩数字,但是有时需要大量资金用来继续发展和扩大的,如果按照原有的严格执行公司上市和发行股票的条件,非但不能有力的推动新兴企业,对其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此外,股票定价的模式也要改善,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确定价格的定价模式,解决配股融资中利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调节股价的问题。(3)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相对完善的国家比较,我国的监管职能分散、监管手段不够成熟、监管力度不够,这不仅使报表粉饰难以被及时发现,也无形中助长了造假的歪风。有效的监管制度对制止财务报表粉饰是有效的一种手段。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规定,加大对粉饰造假的处罚力度,建立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机制,为解决报表粉饰问题提供法律保证。

参考文献:

[1]许涵生.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陷阱种种.[J].上海会计,2003(1).

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探讨 篇4

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认为, 公司管理者投资于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 即为最优决策, 从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这样的管理目标无疑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理性投资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有效市场。而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 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 投资者也并非完全理性。

(一) 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

传统财务理论将投资者的决策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规避和效用最大化等假设基础上, 提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就是其追求主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过程, 以期寻求“理性的线性、无偏和最优解”。大量研究表明, 投资者并不总能以理性状态进行决策, 而且这种对理性的偏离是系统性的, 因此, 不会因统计平均而被消除。投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投资者计量风险和收益的过程, 投资者的理性决策偏差源自于心理认知的偏差。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认知偏差包括:

1. 过分乐观和过度自信。

过分乐观和过度自信紧密联系, 投资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低估风险, 放大自己控制局面的能力。

2. 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

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描述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出现的非理性偏差。研究表明, 乐观主义的态度会影响到分析人员的预测水平和对极端情形的判断, 总体上说会导致过度乐观的预测, 而当预测作反向修正时, 又会导致过度中庸的预测, 即反应不足。

3. 易获得性偏差。

决策者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依据相关情形或事件的难易程度。即使避免受到指数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因素的制约, 投资人在选择股票时, 仍然可能受报纸、电子邮件等信息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4. 代表性偏差。

投资者损失会出现过度悲观, 获利会出现过度乐观, 结果使股价和基本面价值差异很大。人们倾向于根据传统或相类似的情况对事件加以分类, 在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 不顾其他潜在的可能性, 而过分相信历史重现的可能性。

5. 定位。

人们的判断总会设定一个初始值, 然后进行并不充分的调整。在缺少任何实质性信息的情况下, 试图找到合理价值的努力往往会以过去的价格作为今天的定位值, 而这样很可能使决策产生偏差。

(二) 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

从长期来看, 由于套利机制的存在, 非理性投资者买入价格高估的证券, 卖出价格低估的证券, 导致其报酬率下降, 这种财富减少效应会使非理性投资者最终从市场中消失, 因此, 长期的市场仍然是有效的。但随着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成为可能, 传统公司财务理论的大量系统性偏离被证实。行为公司财务理论从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出发,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三个假设提出质疑。

1. 投资者的有限理性。

针对有效市场假说中的投资者理性的假设, 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用投资者的真实行为模式作为替代, 认为引起投资者偏离理性的决策有三个因素。第一, 个体在收益和损失情况下对风险的偏好是不同的, 价值是财富的变化而不是其最终状态, 而这种变化由偏离参考点的程度来定义, 由于选择的参考点不同, 决策也会不同。第二, 在过度自信的作用下, 人们一般会对真实概率过高估计, 从决策权数看, 对于小概率或大概率人们容易高估, 而对中等概率则容易低估。第三, 投资者往往具有框架依赖的行为特征, 决策时难免瞻前顾后, 有时甚至不能完全理解问题的提出方式。这些观点都对投资者理性的假设形成较大的冲击。

2. 非理性投资并非随机发生。

对于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非理性投资具有随机性特征的观点, 研究表明, 非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并不完全是随机的, 常常会沿着同一方向, 未必就会相互抵销。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是可以社会化的, 从而不会出现随机行为中的相互抵销。即使投资者能够在经历错误后逐步学习到正确的评价, 但是, 这一过程不会是短期的, 而且, 学习的机会成本也可能超过了投资者的容忍程度和负担能力。即使专业素质较高的投资机构有时也会存在非理性投资, 那些对个体投资者发挥作用的心理偏差同样会对专业投资机构产生影响。

3. 有限套利和套利风险。

针对有效市场假说中的套利观点, 行为金融学家从“有限套利”和套利风险两个方面予以回应。套利修正价格的力量实际上受到了一些条件的限制。首先, 理性投资者能否有能力使价格回复到基础价值, 取决于市场中与非理性投资者的力量对比。其次, 市场必须允许低成本的卖空, 而且仅理性投资者可以卖空, 否则非理性投资者将可通过卖空使价格进一步偏离。最后, 从较长时间来看, 资产的真正价值必须被市场所认识, 否则, 非理性投资者将继续错误估价。这就是套利的“有限性”。

另外, 套利本身并不是无风险的。即使不考虑套利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以及市场的卖空限制, 套利仍然面临两类风险。第一类, 基本面风险。套利者的对冲机制要求完全替代品的存在, 但在股票市场中很少有这样的完全替代品。第二类, 交易者风险。由于市场中非理性的交易者的存在, 使套利者持有的头寸一直暴露在风险之中。因此, 套利并没有实现约束市场上的证券价格的功能。

二、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内容

财务学研究者建立了行为公司财务的研究范式, 希望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公司的实际决策过程 (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 。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研究方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假设公司管理者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 即所谓的“理性的市场, 非理性的管理者”;第二类则假定公司管理者是理性的, 并借此对市场定价错误进行反应, 即所谓的“理性的管理者, 非理性的市场”。

(一) 非理性的管理者和理性的市场

与管理者联系最为紧密的心理偏差是过度自信和乐观主义。相关研究表明, 不论企业的成熟程度如何, 管理者在对自己的投资机会、公司发展能力、成本控制、盈利预测等方面, 都表现出了比较严重的过分自信的倾向, 这种乐观主义即便是在不同国家的企业管理者身上也有一致的表现。乐观主义情绪还表现在公司管理层愿意持有本公司的股票。

1. 资本结构。

融资方式决定了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决定着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又影响了公司价值。因此, 公司金融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信息并不对称, 这会造成对企业证券的价值低估, 因为, 管理者和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使得外部资本受欢迎程度不高, 即外部资本的低估程度与不对称程度相关。因此, 企业在可能的情况下都采用内部融资方式。如果被迫采用外部融资, 企业使用的融资顺序为:债券、可转换债券, 股权。

2. 现金流量和投资。

传统理论认为, 投资决策与公司内部现金流量不相关。但很多实证研究表明, 在投资与公司现金流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资本结构理论中的优序融资相似, 持乐观主义的管理者可能会高估公司价值, 同时认为市场低估了公司价值, 前者会表现出更多的投资意愿, 后者则表现为不愿意通过股权融资。因此, 如果没有足够的内部融资, 管理者可能会拒绝某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而当自由现金流量很高时, 管理者又会出现投资过度的倾向。可见, 市场的错误定价对投资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 可能导致投资本身的项目错置, 引起投资过度;另一方面, 即使是有价值的投资, 也会因为管理者所受到的财务约束或市场价值低估等而被迫放弃, 导致投资不足。

3.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一般研究的是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传统的分析框架中, 没有考虑公司经理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并购的发生往往并不是因为要创造经济效益, 而是由于公司经理的过度自信, 类似投资过度的一种行为。研究还表明, 公司经理可能因为“厌恶后悔”而违反项目终止的原则, 损害公司价值。公司治理和股票收益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同时, 股票控制权弱化与低利润、低销售增长、高资本费用支出、多公司并购之间有密切关系。在许多国家都存在内部人和外部人现象。为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 管理者可以创造出复杂的公司结构, 这使得对公司经理的非理性行为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的设计变得更为困难和复杂。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大部分外部董事与董事会相关的管理事务没有关系, 能对董事做出公正的评价, 而且能对投资者要求获得的有关治理信息做出反应。董事们也应该持有数量可观的本公司股权, 其收入大部分是股票期权。

4. 红利政策。

由于收入税率高于资本利得的税率, 因此, 投资者更加偏好资本利得。但公司却会发放红利。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 公司是通过红利来传递未来盈利的信息。但当公司获得几年的良好增长时将发放红利, 这与未来的经营业绩没有相关性。根据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分析, 由于存在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斗争, 分红可以被认为是外部人将多余的收益在被浪费之前“提走”的一种机制。

(二) 理性的管理者和非理性的市场

如果将上面的分析框架进行反转, 假定管理者总是理性的, 而市场是非理性的, 则可以分析企业面对证券在市场中的定价错误时如何找到有效的套利途径。如果这种机制存在, 那么, 并购、IPO、SEO和回购都可以被看做是企业在面对市场的定价错误时所采取的行为。

1. 并购。

行为公司财务理论认为:一是当市场对股票定值过高时采用股票作为支付手段进行并购, 反之则用现金;二是以现金进行并购能够获得正的长期收益, 而以股票进行并购长期收益为负;三是以现金进行并购的对象在并购前的收益低, 而以股票作为支付手段进行并购的企业收益高。而且, 与目标公司相比, 收购公司存在更大程度的被高估, 因此, 收购公司愿意为被低估的目标公司支付一个比较高的收购溢价。并购中的公司实际上是在充当套利者来保护自身的股票价格。

2. IPO和SEO。

公司股票被高估或低估的程度是许多公司发行股权的重要参考因素。从实证研究方面看, 股票发行与影响过高估值的事先因素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从全球主要股市的情况分析, 整体IPO的数量与股票市场的价值高度相关。在发行五年后, IPO的平均收益比和它具有类似市场规模的样本的收益低30%, SEO的收益比类似的样本收益低31%。股票份额可以被视为未来股票收益的一个预测变量:高的股票份额意味着未来股票收益较低, 甚至为负。由此可见, 市场的估值和时机选择对公司发行股权具有重要影响。

3. 回购。

行为公司财务 篇5

一、管理机制

1、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规范收支,保证运动的管理体制。中心各园的财务活动在总园长的领导下,包括统一业务核算方法,实行一 帐管理。

幼儿园收费集中结算工作的规范、高效、便捷。

2、中心总园工作为中心的决定代表人,对财务工作负责,对经费支收支履行审批权,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

3、中心财务部设主管会计一人,资金会计一人,会计助理一人,负责中心三个幼儿园的财务管理工作。

4、各园实行“备用金“制度,备用金 会计主管岗位职责

协助总园长做好财务管理来源,并与后勤服务总密切结合。

1、在中心总园长的领导下,严格遵守财务纪律等各制度,随时检查,监督各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如发现违反国家财力法规制度的行为,应予抵制并及时上报总园长。

2、审核各园的会计原始凭证是否符合会计工作规范的要求。

3、审核记帐凭证中的各次收支科目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要求按操作规范纠正,审核各园财务预决算,并编制中心总预决算。

4、协助保障处及组织财务人员对学校资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盘点,核对账目是否相符。

组织好学费的收缴、入库、上销工作。

5、协调与财政、物价、银行等学校外部的往来关系。

6、编报对外有关部门(财政、物价、人事、统计等)月、季、年报。

7、按时完成中心交付的其他临时性工作。同时以身作则带好财务队伍,将财务工作做好。

8、每月及时了解往来科目的有关收据,督促会计人员及时清帐。

9、事业人员的工资调查、三金调查。

资金会计工作职责:

1、按照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电算仪的规定,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做到账务处理手续完备,收字准确,账目清楚,操作规范。

2、负责幼儿园财政收费据的填报缴消工作。

3、审核各种原始票据,对不合理、不合法、不合规的原始凭证应予拒绝收

,并退回经办人。

4、及时向会计主管提供对外报表的有关收据。

5、根据内部核算要求,记好各分类台账(一园银行有款各类支出),协助分园做好预决算编制工作。

6、做好现金的日清月结,保证帐实相符,保险算不得存放大量现金,确保幼儿园严格遵守现金使用范围,不属于现金支付范围的款项,必须

严格执行库存有现金管理条例,每天库存有现金为1000元,超过的现金下班前存放银行,不得

7、工资的发放。会计助理工作职责

1、协助助资金会计,做好各分园报帐工作。

2、做好各分园教职工的三金的增感手续。

3、登记支出分类台帐,协助,做好预算工作。

4、协助做好收据的缴销工作。

各会计人员互到分工不分家,工作相互协调,提高工作的效年,上级业部门,检查,必须服从工作安排,完成财务工作。

支出

1、收费报批程序

(1)各园报帐实行“备用金”制度,备用金主要用于各幼儿园的零里费用

用支1000元支出,如支付差 费,日常另备公用开支等,备用金额度根据各幼儿园规模大小来核定。

各园必须保证在报帐目当日所有发票手续齐全规范,由会计助理上门审核发票无误后,带回中心由总园长审批,会计员审核。当月发生纪济业务,当月洁清,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当月结清的业务,学期结束前必须结清。

(2)单笔费用在1000元现金的费用,必须上报中心,同意后列支。(3)实行绩效工资后的编外人员另加班工资,报中心同意后列支。(4)对于各分园的共性支出,如班级使用物品,教师办公用品、教学用品,由各分园报送采购计划到后勤保障部,统一购买。供货单位,分别送货。并凭各园验收单位到中心统一报帐。(发票要有购买人盖字)

5、所有收入、支出,凭证必须经总园长审批,会计主管审核、签字方可作帐务处理。

6、三、各类报表上报时间

四、审核、收入管理

幼儿园收入是指幼儿园开展教学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 偿还性学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的人等。

1、事业收入(幼儿学费)

①幼儿园学费必须要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不得擅自调态。②各分园每学期提取学费收入10%的作为中心的共同支出。

2、服务处长班

(1)学期初,由各班教师向家

(2)根据物价部门各案的收费项目入帐

3、当月已开出并完成的收入,应在当学期作入帐处理。

4、对

变价等,发生的收入、应及时入帐,确认收入。

5、所有收入必须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缴入,年 明引日前,完成当年所有收入的

6、所有收入必须开具财政据予以入帐,开学时,相关项目内容必须填写完整,字迹清楚,大小写金额必须一致,收款人应签字并加盖财务专用章,有根联时到财政部门激销。

支出资

——原始凭证审核

五、外来原

1、原始凭证必须具备下列基本要系:开票时间、经济内容、单价、规格、大小字金额、开票人签章、经办人签字、证明人签字、批核人审批。

2、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及注明用途,需要详细说明应另外附页说明。

3、审核凭证是否真实,凭证所人载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发生,开业发票的单位是否存在,发票内容印盖与发票种类是否相符。

4、审核以来原始凭证填写内容是否全部具务附件与内容是否一致,不得遗漏。大小字

一致。

5、审核凭证所记载的经济业务是滞符合有关财 结款和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否符合开支标准,凭证所填写的文字和金额要字迹清楚规范,使用的笔和颜色符合要求。

原始发票要应该为现务财政部门或要据,100元以下的,经济业务可用收款收据。

1、自制原始凭证

有早午点,中餐报销凭证、入库单,工资表等根据固定格式填写,内容完整有制表,证明签字,责任人清楚。

幼儿伙食费

1、以服务幼儿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根 按教育、物价局的要求及市场场价的情况收费。每学期结束不大于2%。

2、幼儿伙食费属于代收代管费,要全部用于幼儿膳食支出,包括食品类(粮油、肉类、牛奶、蔬菜、水果、调料等)支出和非食品灰(燃料、厨房水电、人员工资)支出。

3、专款专用。收取的伙食费要全部用于幼儿,收支明细,记帐清楚,学期末所有购物膳食用品相关收据及送货清单必须编入会计凭证,幼儿教师伙食费,不能混搭在幼儿伙食费里。

4、实行中心集中是采购,食品原料供应,实行集中定点,并向商家索要购物凭证,营业执照,食品质量检测等相关证明材料,商家应根据中心提供各分园,需求别分别送货,凭各园验货单,统一到中心报帐。(超市每月报帐一次,蔬菜、肉类、水果等每学期报一次)

5、会计部门每月,检查各园,伙食费支业情况,一及时反馈园领导。

财产管理制度

幼儿园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一)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有款等货币等金额及应收、暂付款,借款等。

2、会计人员对现金、银行有要认真执行《现金管理暂行规定》和《银行结算办法的暂行规定》

3、会计人员对各种应收、暂付等款项应及时清理做好催款清帐,学期末如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清算的,应出具书面报告,写明情况及延期报帐还款时间。

(二)固定资产,低值易款品

1、固定期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价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价价值虽开达到规定标准,但耐心期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如图书,课桌登等。不是以上条件为低值易耗品。

2、新建购入和调入的固定资产,分别按造价,购价和调款价入帐,固定资产,按实际发生的全款费入帐。

3、如购置学校同类资产物各园按实际需要的品种的量向后勤保障部提出购买申请,后勤部审核后送领导审批,领导批准后由后勤保障组织购买,购买回来的物品必须由各园专人次产安置管理。人验收后才能投入使用。(购实物,人量各和入库,不能报帐)

4、中心后勤保障部门贸责对各分园资产的监管和调,各园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单位总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负责。每园可各设一名资产管理员,负责资产的工作。

5、财产保管要做到帐目清楚,帐务相符,学校后勤要建立固定资产台帐,低值易中耗品台帐,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财务部门台帐时要„„

6、学校实行财产保管责任制,学期初各责任人签订保管专任书,学期末,组织人员对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如有损坏丢失,分清责任,照价

赔偿。

7、外借学校财物,需经各园园长批准,办理借用手续,并及时催还。

8、各园固定资产,要爱护和保管好,对不能维修且无法使用的财产要填写固定资产盘亏清单,相关清查人员签字,查明原因。

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及防范刍议 篇6

【关键词】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奖惩机制;防范手段;内部控制

一、财务报表的粉饰

会计报表粉饰在我国相当普遍,中农信倒闭、株洲有色巨亏、琼民源事件、以及最近中创集团、海南发展银行被接管、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都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会计报表粉饰的严重性。会计报表粉饰极具危害性,它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导致政府等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报表粉饰行为产生的动因及危害

(1)财务报表粉饰行为产生的动因。财务报表粉饰行为产生的动因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长官意识的强迫性;激励政策不合理。(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危害。一是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二是危害企业长期发展;三是危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成长;四是危害广大投资者;五是危害会计人员本身。

三、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手段

(1)利用资产重组粉饰财务报表。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是企业扭亏为盈,资产重组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若将资产重组扭曲为报表粉饰,不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对国家的经济运行也会产生不利影响。(2)利用固定资产项目粉饰财务报表。一是折旧和摊销年限的“自我调节”;二是控制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回;三是施行了新的会计准则。(3)利用往来项目粉饰财务报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会采取赊销或分期付款等方式来吸引客户,从而导致往来项目中的应收账款在资产项目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有些企业恰恰是利用虚假应收或应付项目进行一些挂账处理。(4)利用长短期借款粉饰财务报表。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会利用长短借款来筹资,企业可能会在核算利息的入账及计算的金额上做文章,长期借款利息的计提由于准则中未强制统一计算方法,企业选取有一定的灵活性;再者借款费用资本化确认的正确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5)利用成本项目粉饰财务报表。人为将企业成本错误归集是舞弊行为的主要手段。企业成本主要由以下3种成本构成一个循环:生产成本→产成品成本→销售成本,这3种成本中销售成本企业不易造假,因为这部分有据可查,销售业务会有相应的销售单据,增值税发票等。企业在生产成本和产成品成本两部分可能有舞弊行为,因为费用归集是企业可以自我控制的部分,所以调整相关费用的归集是造假的主要手段。生产成本中虽有相应的原始凭证,产成品成本所涉及的也是此类问题,因为企业在一个生产季度内不只发生一笔业务,而每笔业务产品的成本也因其材料及相应费用的价格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产成品计价准确与否不易辨别。

四、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防范

(1)优化会计环境,整顿会计秩序,完善会计制度。一方面,使会计从业人员真正意识到只有诚信才是生存之道,任何虚假行为都不会长久,使其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粉饰行为的危害;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加强专业知识以提高业务处理的能力,并且对相应法律法规的学习也不能放松。(2)充分发挥经济系统的监督作用。审计、税务、工商、银行、财政等部门构成了监督体系,在这些监督部门中,税务、工商、银行和企业有密切的接触,在监督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三者之间并没有建立彻底的联系,有着各自在不同领域的分工职责,他们只能片面地起到对企业监督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审计及财政部门在实际审计中所起的作用。(3)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力度。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复杂化,董事会和经理的角色日益复杂,最终导致审计业务的聘任权由企业的经营者掌握。(4)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奖惩体系,在保障可以取得利益的同时还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尽量减少代理机制的存在而引起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5)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首先,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所需的会计岗位及岗位所需的会计人员,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所在,建立起内部牵制及核查制度,完成会计的基础工作;其次,每个会计人员应定期地进行岗位的轮换,这有利于会计人员全面地掌握会计业务,及时发现岗位存在的问题,采取救急措施,杜绝隐患;最后,应强化内审制度,从基础原始凭证记账开始直到报表的报出整个会计循环每一步都应制定与其配套的内审制度。

参 考 文 献

[1]许涵生,徐为山,倪红霞.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陷阱”种种[J].上海会计.2003(1)

[2]孟庆奎,赵永胜.浅析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处理与法律确认[J].黑龙江财会.2002(11)

[3]郭效亮.浅析企业财务报表[J].企业导报.2010(10)

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研究 篇7

1 国内外财务重述现状概述

财务重述作为一种补充信息披露工具, 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高信息透明度 (杨蓉, 2011) 。但是由于财务重述使得信息的披露内容和披露时间可分离, 导致企业高管可以控制影响信息披露的时间节点, 并间接地为管理层利用来操纵公司信息 (Li&Zhang, 2007) 。财务重述不仅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损失, 还会导致公司市场价值严重下滑 (Richardson et al., 2002;Palmrose et al., 2004) 。

然而, 进入21世纪以来, 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日渐频繁。根据美国会计总署 (GAO) (2006) 年的统计数据, 1997年美国仅有83家公司发生财务重述, 然后逐年增长, 截止到2005年9月已有439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 并且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比例由1997年的0.9%飙升到2005年9月的6.8%。我国财务重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于鹏 (2007) 的数据, 我国2005年进行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比重达到了全部上市公司的20%;曹阳、王京京 (2011) 分析发现1998-2010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多次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现象比较严重, 且我国上市公司主动进行财务重述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近些年国内外资本市场中不断上升的财务重述行为在使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利益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 严重威胁到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质疑, 从而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

2 财务重述的动机分析

大量研究指出, 重述会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 使得会计处理的可靠性和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受到怀疑。那么, 公司选择重述行为的动机何在呢?通过分析相关研究, 把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重述的动因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2.1 内在动机

从根本上说, 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重述是为了迎合管理层的个人利益。Efendi et al. (2007) 分析得出, 管理层可能会为了达到激励指标、迎合财务预期或是满足融资要求等进行盈余操纵, 而盈余操纵行为一旦被识别, 就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财务重述。张为国和王霞 (2004) 认为上市公司如果存在亏损、高负债、利润下降、线下项目产生较高收益的情况, 其发生高报盈余的财务重述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此外, 公司治理机制与财务重述也密不可分。GAO (2002) 指出财务重述的背后是公司治理的失效。

2.2 外在动因

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可诱致财务重述。Young et al. (2008) 以及Almer et al. (2008) 的研究都发现, 经国际知名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较低, 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 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的独立性及专业胜任能力均较强, 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也较高, 能够有效发现公司财务舞弊行为 (Palmrose, 1988;Carcello&Nagy, 2004) ;此外, 准则的模糊性和公司业务的复杂性也都与财务重述的发生密切相关。

3 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都采用实证方法, 分析重述与非重述公司的不同特征, 从而证实哪些因素影响了财务重述。从现有文献来看, 主要关注的是公司的基本面特征和治理结构。

在财务重述和基本面特征领域, Kinney等的研究较有代表性, 其和naniel (1989) 以季度盈余重述为样本研究, 发现与同行业非重述公司相比, 重述公司规模较小、负债比例更高、成长性较差, 并且面临着更高的不确定性。DeF0nd和Jiam (1991) 也建模分析得出类似的结论。但有些学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如Ahmed和Goodwin (2007) 以澳大利亚前500强企业为样本的研究则发现, 在同一个行业里, 重述公司具备较高的增长机会且规模较小。可以说, 本领域的实证研究还未得出财务重述和非重述公司在公司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一致证据。

财务重述与治理结构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 公司治理和财务报告的质量密切相关, 其的确对财务重述造成影响。Beasey (1996) 和Farber (2005) 分析发现, 董事会独立性与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Deehow et al. (1996) 发现, 审计委员会的存在能够显著降低财务重述的可能性。祝捷、侯静 (2012) 以2011年的A股上市主板市场公司为样本的研究表明, 财务报告重述与内部控制质量呈现负相关关系。李红梅、韩庆兰 (2013) 以2008-2010年间沪深两市A股主板发布财务重述公告的企业为研究样本的结果表明, 财务重述企业债务筹资规模显著减少, 财务重述项目数, 相对财务重述调整金额与债务筹资额负相关。

4 财务重述的经济后果

现有文献表明, 财务重述会带来异常回报率, 导致公司价值下降以及投资者股东财富遭受巨大损失。GAO (2002) 以1997-2002年的689家财务重述公司为样本, 研究发现宣布财务重述的公司3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大约下跌10%, 市值损失累计达1000亿美元。其他研究 (Anderson和Yohn, 2002;GAO, 2002) 表明, 财务重述通常会带来4%-21.80%的市值损失。王霞、薛爽 (2010) 以1999-2006年财务重述公司为研究样本, 发现重述样本在重述前盈余质量一贯较差, 并且由于重述的信号是事后的, 对于那些重述前购买了股票的投资者来说, 重述不但不能避免、可能还会加剧他们的损失。

此外, 市场通常将财务重述视为不好的事件。Hirschey et al. (2005) 研究显示, 涉嫌欺诈的财务重述公司在重述公告前后三天累计超常收益高达-21.80%, 而同期非欺诈公司则仅为-7.73%。陈晓敏 (2011) 研究结果表明财务重述使得公司的盈余反应系数下降, 投资者对重述公司的信息质量甚至经营质量产生怀疑, 对重述公司盈余的信心与依赖度下降;大量研究表明财务重述还会招致诉讼, 如Sullivan早在2002年就进行统计发现, 财务重述导致的诉讼占股东集体诉讼的比例, 从1991-1995年间的9%上升到1996-2000年间的19%, 增加了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 财务重述还会导致管理层变更、融资成本增加、机构投资者减持股票、传染效应等一系列其他的经济后果。

5 结论与建议

规范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 发挥其应有的信息补充更正功能, 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并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的保障。针对财务重述行为尚不规范的现状,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 对公司而言,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重, 加强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的监督作用, 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第二, 对监管当局而言, 应提高证券交易所及其他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 强化年报重述披露行为的监管, 并加强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对财务重述报告进行专项或补充审计, 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经济警察”的作用。第三, 对投资者而言, 投资者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价值投资理念及风险意识, 仔细甄别上市公司披露的各种信息, 不盲目投资并减少投机行为, 做到真正的价值投资。

摘要:财务重述是对存在错误或误导性信息的历史财务报告进行事后补救的公告行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上市公司日趋频繁和普遍的财务重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财务重述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 着重从财务重述的动机、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总结了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 以期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问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财务重述,动机和影响因素,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trends, market impacts, regulatory responses and remaining challenges[R].Washington D.C.:GAO-03-138, 2002.

[2]Beasley M S.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71 (4) :433-465.

[3]Palmrose Z.V., Richardson V.J., and Scholz S., 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4 (37) :59-89.

[4]Lev B, Ryan SG, WuMin.Rewriting earnings history[J].Review ofAccounting Studies, 2008, 13 (12) :355-384.

[5]Cheng Qiang, FarberD B.Earnings restatements, changes in CEO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 (5) :1217-1250.

[6]何威风, 刘启亮.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财务重述行为研究[M].管理世界, 2010 (7) :144-155.

行为公司财务 篇8

在日常交易中向下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 即允许购买方延迟支付货款是供应商常用的一种竞争手段, 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 (下文统称“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1年全美企业资产总额的17.8% (Rajan and Zingales, 1995) , 制造业企业总资产的21%为应收账款 (Main and Smith, 1992) ;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应收账款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超过了25% (Kohler, Britton and Yates, 2000) 。中国企业间的商业信用融资额大约维持在GDP的20%-25%左右 (Gao and Schaffer, 2000) , 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 2006年底我国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14.89%, 占总资产的7.61%, 且呈逐年增长势头 (张铁铸和周红, 2009) 。正是由于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重要地位, 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 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 对公司财务困境的研究已成为财务领域的热点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 大量的财务困境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财务困境的成因分析、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的构建及财务困境成本的计量等方面, 深入探讨陷入困境后企业各种行为变化 (包括投融资行为、重组行为和管理行为等) 的经验文献却相对匮乏。企业在发生财务困境后, 随着内部隐藏问题的暴露, 会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或改变以往行为以消除隐患。Gilson (1989) 研究了财务困境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更迭, 发现在给定的任何一年, 52%的样本企业在债务重组期间经历了高管人员变动;Deangelo (1990) 对纽约证券交易所1980-1985年间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进行了考察, 发现80家样本公司几乎都减少了股利。管理者在面临财务困境时, 会减少或回收投资来获取不足的现金 (Opler and Timan, 1994) , 而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 往往又会偏离正常的投资行为, 将危机转嫁给企业的债权人 (谷祺和刘淑莲, 1999) 。重组是企业常用的又一种企图摆脱困境的方法, 但内部人控制所导致的企业经理和国家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我国困境企业债务重组不成功 (冼国明和刘晓鹏, 2003) , 企业为摆脱困境进行的重组行为最终并不能改变困境状况 (申嫦娥, 2005) 。

财务困境中的企业通常会减少应收账款投资来弥补现金需求 (Mian and Smith, 1992) , 但通过应收账款向顾客提供融资来购买市场份额对困境中的企业也是有诱惑力的 (Petersen and Rajan, 1997)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支持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应收账款的管理对困境企业非常重要, 财务困境会迫使企业改变应收账款政策。Molina and Preve (2009) 开创性地对财务困境企业的应收账款行为进行了专题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财务困境对应收账款有负作用, 即财务困境中的企业被迫减少了在应收账款上的投资。国内专门针对财务困境企业应收账款行为的研究尚属空白, 有关财务困境企业应收账款行为变化的表述散见在有关财务困境预测的文献中, 且结论受研究者所搜集的样本性质的影响。吴世农和卢贤义 (2001) 指出:财务困境公司和非财务困境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这与李腊生和张岩 (2009) 的研究结论正好相反;财务困境发生前1至3年, 回收应收款未成为管理层获取现金流的主要手段 (邢精平, 2004) , 但在财务困境发生后两年内, 困境企业的应收账款明显减少 (赵国忠, 2009) 。

由于跨国间的研究难以控制各国间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从而导致研究结论可能产生偏差, 因此, 着眼于中国,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Molina and Preve (2009) 的研究结论对我国财务困境中的上市公司是否适用?国内学者有关困境企业应收账款变化的结论孰是孰非?另外, Molina and Preve在其研究中, 没有考虑企业所有制性质 (国有或私营) 和公司规模的差异, 也没能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地域作出分类考察, 本文希望能对此做进一步补充与拓展。

本文的后续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交代了本文的实证研究思路、数据样本和研究变量;第三部分通过单变量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 定量分析我国财务困境企业的应收账款行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和变量定义

Molina and Preve (2009) 为研究财务困境对企业应收账款行为的影响, 设立了如下方程:

其中, TR/Sales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反映企业向客户提供的商业信用程度。FD是虚拟变量, 如果企业在某一特定年份被判定为财务困境, 值取1, 否则取0。X是控制矩阵, 具体包括企业从供应商处获得的商业信用水平 (用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表示) 、企业的负债规模 (用资产负债率表示) 、前一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和存货多少 (用存货周转天数表示) 四个变量。

在借鉴Molina and Preve (2009) 研究思路的基础上, 为消除年度销售收入异常波动对实证结果的影响, 我们用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替代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用存货占总资产比例替代存货周转天数。考虑到企业规模及最终控制人是国有或非国有对企业行为的不同影响, 我们增加了公司规模变量size和所有制性质变量state。谈儒勇 (2004) 研究发现, 地区差异对企业经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因此, 本文控制了企业的地区差异, 根据企业注册所在地设置虚拟变量area。由于行业经营的特殊性, 不同行业商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也具有不同特点, 因此, 本文控制了企业的行业差异, 根据企业所处不同行业设置虚拟变量industry。此外, 不同年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所推行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应收账款政策吕长江和韩慧博 (2004) 提出的“连续两年流动比率小于1, 且这两年中至少有1年的营业利润小于零”构建我们第一个财务困境判断标准, 用虚拟变量FDCR表示。此外, 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 (ST) 是一个客观发生的事件, 有很高的可度量性 (陈晓, 2000) , 基本体现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内涵, 因此, 我们沿用我国大多数学者进行财务困境实证研究时的做法Mian and Smith (1992) 及 Molina and Preve (2009) 的研究结论一致。财务困境对应收账款有负作用,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现金短缺和财务困境一般是相伴而生的, 要想走出财务困境, 企业管理者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控制日常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 尽可能增大净现金流。而从短期来看, 通过多种举措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进一步考察上市公司注册地所在区域对陷入财务困境后企业应收账款行为的影响, 我们将全部样本按区域分成七组, 采用模型5分别进行个体效应回归。为节省篇幅而没有列示出的回归结果显示, 在两种困境判断标准下, 华东、华南和东北三个区域的上市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后均显著减少了应收账款, 西北地区的企业在困境中应收账款不减反增, 而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的上市公司, 财务困境与应收账款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由于我们的样本覆盖了较长的时间跨度, 为进一步验证宏观经济形势与财务困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按照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情况将研究期间划分为更短的三个阶段, 分别是:通货膨胀从高位急剧下降的1996-1999年、几乎不存在通货膨胀的1999-2002年以及通胀相对平缓的2002-2008年⑤。对三个较短的分期, 分别采用模型5进行个体固定效应回归, 结果表明, 在通货膨胀从高位急剧下降的1996-1999年, 在FDCR判断标准下, 财务困境与应收账款在10%的水平上正相关, 而在FDST判断标准下, 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而从1999-2008年, 在两种判断标准下, 样本中财务困境企业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减少了应收账款。也就是说, 当企业处于通货膨胀急剧下滑阶段时, 财务困境并不是影响应收账款政策的重要因素。

从表4我们还可发现, 应付账款占销货成本的百分比和杠杆效应对应收账款有正向影响, 这一结果表明, 高负债的企业倾向于增加其应收账款。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高负债的企业可从外界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以资助其在应收账款上的投资;二是高负债企业为了能从日常经营中获得足够的现金用以偿还到期债务而努力通过赊销扩大其分销渠道。

存货的多少对应收账款产生负向影响。这不符合我们的直觉:高存货的企业有较强的通过应收账款扩大销售的激励。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存货的不断增加, 企业的现金有可能出现短缺, 从而迫使企业一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回收应收账款, 另一方面尽可能采用现金销售方式, 努力减少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再次沉淀。

此外, 企业的国有性质对应收账款比例的影响, 在横截面数据模型下显著为正, 表明国有企业比其他类型企业的应收账款比例高。公司规模与应收账款的变动方向相反, 这意味着:规模越大的企业, 其应收账款越少。在5个回归模型中, 滞后1年的销售收入增长量与应收账款的回归结果有正有负, 且关系均不显著, 表明市场力量对一个快速增长企业的应收账款没有产生显著的潜在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以我国1996-2008年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不同的财务困境判断标准, 研究了困境企业的应收账款行为。实证结果发现, 在控制了行业因素、地区因素和时间因素后, 财务困境与应收账款显著负相关, 即困境中的企业被迫减少了在应收账款上的投资。另外, 进一步细分的研究发现, 高通胀时期, 财务困境不是影响企业应收账款行为的重要因素;七大地理区域中, 华东、华南和东北三地的上市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后均显著减少了应收账款, 西北地区的企业在困境中应收账款不减反增, 而对于华北、华中和西南的上市公司而言, 财务困境与应收账款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由于缺乏关于行业集中度的权威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 我们难以准确衡量并判断各行业的市场结构状况, 也就未能根据行业竞争程度将样本分组, 并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模型, 具体验证市场力量是否会影响财务困境企业的应收账款政策, 这是本文的不足, 也是资料完备时需进一步跟踪研究的内容。此外,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后所采取的减少应收账款的行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摘要:本文以应收账款行为为观察视角, 采用我国上市公司1996-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财务困境对应收账款具有显著负效应, 即困境中的企业被迫减少了在应收账款上的投资;在通货膨胀较高时, 财务困境对应收账款的影响不显著;华东、华南和东北地区的企业在困境时显著减少了应收账款, 西北地区困境企业的应收账款不减反增, 而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的上市公司, 财务困境与应收账款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浅析 篇9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

来自于内、外部的“压力”是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产生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主要因素, 外部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证券市场, 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是因为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其工作业绩密切相关。

(一)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圈钱”动机。

在强烈的“圈钱”心理支配下, 公司争先恐后地想获取并保住上市资格或上市后又想再融资, 此外, 在目前对内幕交易的监管还存在很多漏洞的情况下, 不少上市公司还想利用二级市场的内幕交易操纵股价, 炒作自己的股票, 以赚得高额收益, 因此“圈钱”是滋生舞弊性财务报告的成因。

(二) 委托代理机制下粉饰业绩的需要。

公司的财务报告本来是公司所有者 (股东) 对代理人行为的外在监督。但是, 代理人为了粉饰本来极差的经营业绩, 甚至掩盖经营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或失职, 完全可能通过权力来指使、授意会计人员通过舞弊性财务报告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表现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直接体现在对会计报表的粉饰上, 纵观近3~5年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 从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显著的表现:

(一) 收入舞弊。

目前, 财务报告舞弊中, 主要在收入上做文章, 占到舞弊行为的50%。而收入舞弊又是花样百出, 主要有以下几种:

1、虚构收入。

虚构收入是操纵收入的主要手段, 它是指通过伪造合同、发票、印章等方法, 虚构收入, 达到虚增利润的结果。麦科特公司通过采用伪造材料和产品的购销合同、虚开进出口发票、伪造海关印章等手段虚构收入30, 118万港元。

2、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

指故意提前或延迟收入确认时间, 使当期收入提高或降低。如, 天津磁卡公司在向吉林天洁天然气公司提供软件技术服务收入时, 在合同尚未履行完毕, 商品所有权没有转移的情况下, 将1, 100万元确认了收入, 就属提前确认了收入;而长安汽车则是典型的以丰补歉, 推迟收入期间, 2001年末长安汽车将预提补偿费从年初的6, 800万元猛提到了3.34亿元, 而2002年前三个季度几乎没动用过计提的补偿费, 使2002年第三季度的补偿费余额高达6.39亿元, 接下来, 2002年第四季度冲回计提的补偿费4.08亿元, 占2002年利润的36%。

3、混淆收入性质。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刻意满足增长比率、发展前景, 而伪装、歪曲收入的性质, 给公司的收入业绩戴上一个闪亮的光环。如, 金健米业公司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采用将资产处置收入、投资收益等共计11, 710.82万元非营业收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中, 欺骗投资者。

(二) 现金舞弊。

现金舞弊一般表现为上市公司虚构货币资金, 隐藏账外资金, 隐瞒货币资金受限制的事实而不披露等, 使财务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或者不存在、或者不完整、或者所有权受到限制, 使投资者产生重大误解, 甚至被欺骗。

1、高现金舞弊。

是指财务报表上的现金余额非常高, 远远超过日常经营的需要, 背后可能存在本来就是虚构的情况、或者大股东早已占用了, 只是报告期暂时还上, 体现在报表上, 迷惑股民。如, 金花股份被指控虚构现金, 2003~2005年半年报中显示的货币资金持续为3亿多元, 现金余额超出营业规模, 现金异常。至2005年10月, 金花股份发布公告承认虚构2.85亿元银行存款, 隐瞒借款3.17亿元, 已接受证监会的调查。

2、受限现金舞弊。

通常是指账上有大量的现金, 但这些现金由于被质押、限定特定目的、定期的存款, 使公司无法动用。例如, 2005年西安达尔曼接受证监会指控, 就是因为有4.27亿元大额定期存单质押, 为其他单位贷款提供担保的事项未被披露。

3、募集资金使用舞弊。

募集资金的使用规定必须存入专用账户中, 做到专款专用。而有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时虚报项目所需经费, 尽可能圈到更多的钱;资金到位后, 表面在账上, 实际早已秘密转移到账外;或虚报募集资金的使用金额和使用范围, 愚弄广大投资者。比如, 2004年7月上市的建设机械公司, 首次募集资金2.4亿元, 到2005年半年报称募集的资金已有18, 116万元用于项目建设, 剩余6, 151万元存入银行, 并用9, 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事实上, 2004年和2005年半年的经营性现金净流出合计22, 869万元, 也就是说募集的资金几乎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实际上募集资金基本上没有投入募资项目, 欺骗了投资人。

(三) 隐瞒重要交易。

主要包括对未决诉讼、未决仲裁、担保事项、重大投资行为、重大购置资产行为等的隐瞒或不及时披露。如, 西安达尔曼公司2002~2003短短的两年间存在大量重大事项未披露或未及时披露:未披露的对外担保事项涉及金额18, 000万元、重大资产抵押事项涉及金额18, 300万元;未及时披露的7项重大诉讼事项涉及金额9, 769.78万元和其他未及时披露事项涉及金额132, 759万元。数额相当大, 严重违反了《证券法》, 导致2002年度、2003年度财务报告存在虚假陈述。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治理对策

(一)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体系。

一是要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 解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与控股股东利益不一致的冲突, 减少信息不对称, 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在设计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时, 要注意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 特别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如, 把决定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员工素质、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企业竞争能力等指标纳入到对管理当局的考核指标体系中。

(二) 加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建设。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 组成一个由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三方共同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结构。在明确以政府监管和自律性组织协同运作的前提下, 形成各方通力合作的证券监管体系;二是要加强对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 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财政部门应与注册会计师协会明确划分职责, 切实肩负起监管职责, 建立起以财政为主, 证监会、审计署为辅的监管体系。

(三) 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提高财务报告舞弊成本。

一是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民事赔偿既可以使因舞弊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 又能给舞弊者形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抑制其违法冲动;另一方面民事赔偿还具有调动有关利害关系人起诉的积极性, 提高对舞弊者的威慑力;二是加大舞弊者的刑事责任。虽然加大对舞弊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和民事处罚力度有利于对财务报告舞弊形成威慑, 但尚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财务报告舞弊, 还应当进一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四)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防范财务报告舞弊, 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方面来说应该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满足投资人获得信息的需要。虽然新会计准则在存货计价及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降低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 但是新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属性, 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 有关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和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准则却扩大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所以, 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 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

(五) 强化从业人员诚信建设。

一是建立相应的职业道德管理监控机制, 对会计人员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并追究其管理当局的责任;二是提高相关检查、审计、监管机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财务报告舞弊带来的后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如何治标又治本加以解决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 治理财务报告舞弊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投资者素质的提升、中介机构的执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等方方面面的措施。因此, 不仅应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从内部堵住舞弊行为的缺口, 而且要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 从外部管理扼制舞弊行为的发生, 从而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达到净化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贤明.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新经济, 2006.2.

[2]解媚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状分析.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 篇10

所谓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 是指出于自身切身利益的需要, 上市公司使用伪造、编造、变造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编制, 作为一种人为的操纵会计报表, 有目的、有意图的向资本市场传递虚假的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信息的行为。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就会与企业编制会计报告的目的背道而驰。

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出于以下动机:为了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会计报表;为了发行股票而粉饰会计报表;为了减少纳税而粉饰会计报表;为了政治目的而粉饰会计报表。此行为会对资本市场、投资者、政府、证券市场等产生严重影响。因此, 探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粉饰行为, 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 宏观经济整体发展低迷的背景下, 我国上市企业报表粉饰日趋严重, 亟须建立合理的甄别方法和防治措施, 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基于此, 本文对此研究方向进行初步的探讨。

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 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结论和看法。国内对于会计报表粉饰行为的研究文献较多, 但并未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为探究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 本文将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运用文献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运用不同理论,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以期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与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的手段分析;第三部分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甄别方法;第四部分为防范遏制上市企业对财务报表粉饰的路径选择;第五部分为总结与讨论。

二、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的手段

一直以来, 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都是证券市场的“痼疾”, 其危害极其严重。有些上市公司实际情形是经营业绩比较差, 但这些企业采用关联交易等方式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表面来看其经营良好, 就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这种短期的粉饰行为一旦破裂, 最终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报表的粉饰会误导投资者向其投入大量资金, 而其经营业绩存在问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造成严重歪曲, 从而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公司股票虚高的价格造成的泡沫, 也会严重危害证券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同时也会误导政府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危害, 在于上市公司采用了一些手段进行会计报表粉饰行为。

(一) 虚拟资产挂账。

为企业切实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被认为是“资产”, 但确认损益的原则是普遍采用的权责发生制, 所以, 把已经发生的实际费用当作待摊费用列入报表的资产方, 但严格意义上, 这些项目是不能作为资产的, 只是作为虚拟资产, 原因在于其未来不能带来预期收入, 而它的存在, 为上市企业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提供了一个“蓄水池”。

(二)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一些上市公司因股票发行的额度有限定, 在设立时采取国有企业局部改组的方式。所以, 改组前的母公司及其子公司与改组后的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纷繁芜杂的关联关系。一些上市公司往往采取协议定价的原则进行关联交易, 但定价都是根据公司的需要, 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进而操作利润。若双方的关联交易采用公允定价的话, 就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性。

(三) 变更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企业进行核算、编制会计报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经由财务报表所反映, 会受会计政策的差别而产生巨大不同。上市公司必须按照一定的会计政策的规定进行遵循, 同时也存在些许灵活的会计政策, 这些上市公司就会采用改变折旧方法、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等手段进行变更会计政策, 从而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

(四) 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

会计制度规定, 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程序通过损益表体现企业潜在的亏损。但是, 有些企业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过程中, 借助资产评估, 将坏账、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 冲抵“资本公积”, 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 虚增利润的目的。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甄别方法

(一) 分析或有事项法。

尚未解决的索赔、产品质量保证、未裁决的诉讼、提供给其他企业单位的债务担保和商业贴现或票据转让等先前进行的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形成的状况就是我们所说的或有事项, 通过对将来还未确定事项发生或不发生可能的估计、分析才能证明其结果。一般来说, 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是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为依据的, 处于会计处理的谨慎性, 在对企业或有事项分析的前提下, 确认或披露企业或有损失是十分必要的。然而, 某些上市公司为了降低报账中负债额, 虚报利润, 对于较大额度的企业担保通常在报表中采取简单的一笔带过或轻描淡写的处理方法, 企图蒙蔽广大的市场投资者。

(二) 去除公司不良资产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由公司内待处理流动、固定资产净损失, 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和包含企业投资损失, 存货积压、跌价损失及固定资产损失等潜亏项目两部分组成。作为企业资产中黑洞的不良资产不仅是造成上市企业出现虚盈实亏现象的关键原因, 还是一颗威胁公司的时刻有着引爆可能的“定时炸弹”, 所以分析那些存在高额不良资产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时将其不良资产剔除后再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在对财务报表进行甄别过程中, 若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接近或不良资产已超过净资产, 则表明此上市企业的持续运营将受到影响。另外, 若怀疑企业利润存在“水分”, 可将该时期不良资产增长额与同期公司利润总额增长额比较后, 出现前者大于后者的情况, 即可确定其利润中确实存在虚报。

(三) 分析合并财务报表法。

通过对企业合并财会报表中合并公司及母公司数量的比较和研究, 对该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判断的方法被称为分析合并报表法。此方法是在对上市公司基础财务比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公司资产管理、成长、偿债及盈利四方面的能力进行分析后, 经此间接反映公司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虚假成分。粉饰财务报表方法高明的公司主要是借助其子公司利润的虚报完成的, 并以此实现对相关政府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审查工作的躲避。所以, 通过对公司合并资产利润表、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利润分配表的仔细分析、研究发现其报表中的可疑之处是可能的。

(四) 分析会计重点科目法。

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对存货、企业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应收款项及其他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等关键会计项目的虚报和掩饰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一旦发现这些重点会计项目出现异常, 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对其利用重点科目操纵企业及投资人利润和资金的可能进行认真考虑。

(五) 去除偶然因素法。

公司营业外收益、新股发行后冻结资金产生的利息、补贴收入、由于会计出错或财会政策变更而重新修正的利润、企业债务重组收益等不常产生和不具有稳定来源的偶然性收入就是偶然性因素。剔除偶然性因素对公司利润额的损益影响, 有助于对该公司盈利能力水平及主要利润来源的稳定程度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判断。

四、防范遏制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粉饰的路径选择

通过上述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的探讨, 国家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后, 尤其是当前处于低迷状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 应从以下方面防范和遏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粉饰行为:

(一) 促进会计准则的完备。

鉴于现行的财会制度部分相关规定操作性差, 具体规定含糊不清, 难以界定, 可供选择过多等不足给企业管理者创造了粉饰报表的可能, 需对其进行深入和完善, 从而防止公司管理层操纵企业资金利润。在制定一套完备的会计准则时, 制定者需对各种财务估算方法应用条件和不同财务问题处理的具体方法进行细化和完善。

(二) 增强企业高层对法律责任的认识。

作为合格的企业管理层人员, 了解懂得会计法规和财务纪律,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合法经营企业是极其基本的素质。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由于这些公司责任人手中握有较高的权力, 所以会出现为数不少的公司高层逼迫财会人员伪造账目和虚增企业业绩的现象。在上市公司财会账目报表造假的各原因中, 公司高管违规违法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因而, 增强公司相关高官的法律责任认识是严防企业报表造假和利润虚增的一项主要措施。

(三) 对现行规定如上市、配股等进行革新。

由于在现行规定中配股的唯一要求为公司净资产利润近三年连续超过10%, 另外, 企业存在着会计信息不对等的现象, 上市公司经常借此粉饰财务报表以获得更多的配股权并操纵公司利润。为了能够公开、公平和公正地对公司股权进行分配并对配股权进行确定, 建立由实物指标、财务数据、货币指标及公司生产经营数据等多参数组成的控制系统来对公司的运营状况和财务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测评是监督审计工作的迫切需求。与配股规定相似, 如果连续三年内企业财务亏损则需进行摘牌。某些公司为了避免公司摘牌的发生可能利用这一单一规定的不足, 多次转移其资金后在期限最后一年借此扭转原先亏损的局面。

(四) 强化注册会计师监督、审计作用。

常规上, 上市企业将合法的选择和规范性差的会计政策选择作为两个主要途径实现企业财务上的虚报和作假, 专业注册会计师的判断是企业财务粉饰行为进行甄别的主要依据。作为证券市场内最重要的一支监督力量, 如若其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审计作用, 加之企业对财务报表的粉饰, 企业的会计数据及信息可能将严重地失去原有真实性。除了增强注册会计师专业角度判断问题能力及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 促进注册会计师监督作用的实现外, 还需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个人审计意见的重视程度, 也可以在得出审计报告后督促上市公司公布其调整后相关财务数据。

(五) 完善健全上市公司法人管理结构。

现在, 大多数上市企业采用独立董事制度实现对公司的治理, 但是因为规范科学的独立董事制度尚未建立, 所以完整真实的企业财务情况很难真正呈现在独立董事面前, 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财务粉饰作假的遏制作用。利用对独立董事免资规定进行确定、给独立董事上责任险和合适的薪酬及促进其责任与权力的对等等一系列举措来完善公司的相关独立董事制度, 使法人治理结构得以健全。

五、总结与讨论

本文以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的问题进行的探究和分析, 首先探讨了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的手段, 又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甄别方法, 并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了防范遏制上市企业对财务报表粉饰的路径选择, 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 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学者进行深入探究。防止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亟须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指导, 本文仅是对其做了初步分析,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2]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1.

[3]孟焰, 章童.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4]梁琳.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识别及其防范[J].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3.

[5]张英.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粉饰与防范[J].商业文化, 2008.7.

[6]施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粉饰及应对之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11.

[7]苏淑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手段与识别[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5.9.

上一篇:无线路由安全下一篇:奶牛饲养管理六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