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06-1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十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与其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和当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 是心理发展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激烈时期, 但同时又是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困惑期。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大学生身体发育也加快了, 但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还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学习动机与兴趣缺乏, 恋爱与性心理适应不良, 择业求职焦虑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将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严重阻碍。

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音乐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能调节生理节奏, 有益于身体健康。音乐通过声波作用于大脑, 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 促进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 起着调节血液流量, 加强新陈代谢等作用。如某些音乐特有的旋律与节奏能使人血压降低, 基础代谢和呼吸的速度减慢, 使人在受到压力时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较为温和。音乐能调节情绪, 让人情感愉悦。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 它通过自我表现和情绪释放的特殊手段, 对稳定情绪、培养性格, 唤起对生命的热爱。音乐作为情感的符号, 它诉诸听觉, 直达心灵, 能使人产生愉悦体验, 从而达到积极的休息, 获得科学的放松。

2、教育活动能寓教于乐,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活动能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所有的艺术活动中, 音乐行为最为大众化, 它在任何时候都会深入到集体的意识中去, 并产生一种共同的内心体验。在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 大学生通过对音乐和谐美的审美追求, 逐渐加强彼此的合作, 增强合作意识, 从而融入集体, 享受集体的快乐。音乐活动能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分配注意力, 激发其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以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乐纳环境、他人、自我。大学生随着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的提高,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理解和诠释音乐作品, 在优美的旋律中激发灵感, 丰富想象, 形成发散式思维。

三、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效,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调整和理顺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

1、利用音乐选修课, 组织大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并学会欣赏音乐

在音乐选修课中,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并了解有关音乐创作的背景, 如节奏、节拍、主题和旋律、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年代、所属风格流派等。学习这些, 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的外部音响形式, 还能通过这些知识去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 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

音乐选修课中常用教学方法有聆听讨论法、音乐想象法及表演体验法三种:聆听讨论法是指学生选择自己人生各阶段中特别有意义的歌曲或乐曲进行聆听, 并回忆当时的情景, 在这一过程中, 回忆者往往不管回忆的内容是欢乐还是悲伤都会情不自禁的落泪。

表演体验法是指在一些舞曲中, 让学生通过身体夸张的表达、动作的体验来诠释对音乐的了解。许多同学在表演中都被音乐所感染, 并流下眼泪, 但人却有一身轻松的感觉, 这说明表演让人将平日在生活中积累的不快得到了宣泄, 起到了心理调节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 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有关, 更与教师的人格魅力相关。音乐选修课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尊重并关心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面临的学生在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人格特征、心理因素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欣赏同一段音乐时, 或面对同一问题和事物, 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和反应, 作为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呼声”, 要尊重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把学生作为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对待并接纳。另外, 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利益、立场出发去把握其内心世界, 体验和理解其思想感情, 教师要用心体会、感受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挖掘问题的根源, 以便因势利导, 对症下药。换位理解不仅能使教师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为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从而释放被积压的情感, 舒缓紧张情绪, 而且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增强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2、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让更多大学生在实践平台得到锻炼和培养

要使大学音乐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使音乐艺术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只开设音乐选修课是远远不够的, 须在大学校园内形成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在大学校园里, 可以利用心理咨询中心的音乐理疗、校园广播、图书馆音乐聆听室、校园周末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音乐大师名人讲坛、大学生艺术团或大学生音乐艺术协会、音乐艺术沙龙等多种形式和方法, 让更多大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营造一种和谐安详、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从侧面、无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种心理上的全面理疗。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的分析, 探讨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论证了音乐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提出了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文婧:《浅谈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科技信息》, 2007 (8) 115-1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由于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们心理变化最明显的时期,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转换不适应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均需面临角色转换的问题。首先许多大学新生对所选学校及所选专业并不满意,逐渐表现出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其次就是部分学生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及新的教育方式不适应,逐渐产生困惑与迷茫,进而出现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自我存在价值逐渐丧失,由于其在中学时期都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优秀学生,而步入大学生活后学习优势的失去,使其逐渐成为了普通学生,一系列荣誉的消失让他们感到了无助与压迫,从而逐渐产生了一种悲观心态,对自身的存在意义严重怀疑。

2、生活及学习带来的压力

由于长期以来为应对考试而学习带来的影响,导致大学期间对学生们的主要评价方式仍然是通过学习成绩,而许多大学生对本专业并的不感兴趣,直接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并不理想,并且部分专业课程较多为学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有的学生因考一系列证和考研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就会逐渐引发学生们的心理疾病。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甚至交学费和生活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逐渐导致其内心极其脆弱与敏感,不敢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从而发展成内心自闭或是抑郁症,最终不得不退学。

3、情感困惑

大学生阶段正是处于青春期的发展过程,基本上生理上已经发展成熟,而对于异性的渴望与关注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恋爱关系的确定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许多的大学生却没有处理好个人的情感问题,再加上大学恋爱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失恋,而失恋带来的后遗症是严重的,轻则一蹶不振,无心学习,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想法,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1、自身方面

首先大学生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其次是对一些健康的心理知识进行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自信心,也可以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学校活动、社会实践及心理素质培养专题讲座等,尝试与多种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沟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经常与熟悉信赖的朋友家人进行倾诉、宣泄。由于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总是难以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导致走向极端,这就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可以理性的分析,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决改正,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学校方面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综合水平,学校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目的,并且也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授课程,邀请一些心理方面的权威人士,来对学生们进行专题讲座,从而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同时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便于老师对学生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团队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3、家庭方面

由于家庭是学生的避风港湾,而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对子女的期待值不要制定的太高,要适当给子女放松的空间,如果家长的期待值过高,子女就会长期生活在前途渺茫无措的状态下,而对家长的爱也附加了条件,进而导致学生们逐渐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不安等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

三、结束语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适应障碍、学习及生活压力及情感困惑等,都对大学生们日后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如果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及家庭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整合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大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为易.网络环境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学园,2015(16):146-147.

[2]黄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构建[D].重庆交通大学,20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大学生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一项以全国12.6 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为3%。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将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成长。2004 年2 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更是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和危害性。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类型比较复杂,在他们的大学期间对个体的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际心理问题

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生活环境的改变需要大学生独自处理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大一新生存在多方面适应性心理障碍,若处理不善,易陷入心理困惑之中。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心胸狭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的学生,与他人交往很少,自我调节能力差,对外界有抵触情绪,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感到精神压力,产生失落、冷漠、抑郁等心理情绪。

(二)学习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不良的学习心理大致有如下几类:(1)自卑心理。自卑表现为完全失去自信,自我感觉一切都不如别人,继而伴随着对前途的不可把握而产生心理困扰。(2)得过且过心理。有些大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沉溺于上网聊天、玩游戏与言情武侠小说之中,学习成绩与日惧下、放任自流。(3)焦急恐惧心理。在面临考试、学习时,难于处理紧张状态,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自我调控。(4)好胜自傲心理。好胜自傲心理表现为自我清高,妄自尊大,对周围不屑一顾。

(三)就业心理问题

根据统计,从2003 年开始,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以每年增加20 万人的速度递增,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尤其在目前,我国遇到经济危机的冲击,预计09 年毕业生超过600万,这些客观因素使一些大学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足够的勇气去应对,经常怨天尤人,大叹读书无用,变得郁郁寡欢。还有一些学生,期望值过高,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陷入迷茫失落与自暴自弃的状态。

(四)恋爱心理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年龄,生理的发展使他们易对异性产生好感。但感情的经验不足会让他们一旦觉察出对方的缺点或者不能引起对方的同样的好感就变得失望,心理上承受不了,进而采取极端方式。大学生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问题非常令人担忧,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和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轻生的压力。

(五)网络心理问题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随意性与虚拟性等特点,使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容易受到不健康因素的侵蚀,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转而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逐渐变得孤僻寡言和意志消沉,导致心理障碍产生。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实际上,大学生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首先是家庭成长环境缺乏沟通

父母能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的沟通是否充分,家庭气氛是否民主,父母的人生态度是否积极,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富裕程度也是关键之一。很多贫困的大学生,因家庭条件而自卑,被别人嘲笑,进而产生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1.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损人利己,不讲诚信,见死不救,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都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防线,扭曲着大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消极影;

2.物质化,功利化的社会;

3.网络虚拟,置身于这样一个毫不设防的虚拟世界中,难免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

再者,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与社会发展要求脱节1.思想政治课空泛教化,无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2.缺乏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从事心理咨询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里也很不够。很多高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比例达到1:5000 或以上;

3.学科设置不合理以及高校过度扩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同时,高校过度扩招。2006 年高校毕业生为413 万人,比2005 年增加了75 万人;2007 年达到495 万人,比2006 年增加82 万人;

4.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文化教育相比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或超前。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结果就是一定程度的高学历人群失业。

(二)主观原因

学生本身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弱点,这些心理弱点会在不良外部环境影响下转化为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社会认识上的自我中心观。自我中心观使大学生无法“他位”思考,而只能想当然去做,最终无法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懂得如何求助于他人,从而容易情绪失控,进而行为肆意放纵,将自己的不满变成攻击性的行为。有些指向他人,有些指向自身。

2.自我意识的混乱。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

3.絕对化思维,走极端,非好即坏,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缓冲余地和其他任何抉择。

4.抗逆力差。现在的大学生成长环境较为顺利,困苦的生活经历太少,心理成长缓慢,对挫折缺乏心理预期与调适措施,加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一旦遭遇到较大的挫折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个体的身心健康是全面发展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的教育对于整体的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重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改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互脱节现象,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与融合到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入手,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以积极地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激励他们保持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其次,要加强校风校纪教育,创建诚信氛围,增强学生的

历史使命与责任感。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及校园文化氛围,把德育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育体系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复杂,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书报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要与大学生当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和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设立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在线网络咨询,并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与疏导,积极开展心理调查,对那些意识到自己心理问题但羞于咨询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同时提高心理咨询教师道德素质和知识能力水平。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化

要在学习计划中设立心理健康公共课和人文教育性质的选修课,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同时,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发挥激励和情感培养功能,在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三级预防干预机制

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中心,学院(系)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各班建立预防干预小组,由班长任组长、心理委员任副组长,各班寝室长任组员。遵循为学生保密及人性化原则,收集学生心理健康资料,建立学生档案,密切关注并及时发现报告,定期召开心里委员例会,汇报和讨论具体学生心理案例。同时制定紧急情况、突发事件的预案和组织实施。

(五)重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高校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也是幫助学

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重视并掌握心理健康的自我保障,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同时,教给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能,引导他们学会表达和宣泄生活中容易产生的负性情绪,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六)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沟通协作平台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沟通协作平台。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家长注重与孩子思想情感的沟通交流,增强子女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加强家庭教育影响作用的同时,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参考文献:

[1]徐鹰,翟志.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结合[J].高教论坛,2007(, 10).

[2]王双,李敬筠.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7(, 6).

[3]任锦香,王祎蓉.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途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

[4]张予东.关于高校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 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 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应从心理的角度着手, 从思想的角度引导, 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 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 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同时也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与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目前,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如下。

1. 传统价值观念的断层, 现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冲击学生未成熟的心理,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迷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人们的思想活动多元性、趋利性、易变性、自主性日益增强。这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大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使我们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严重挑战, 导致学生心理上难以适从, 认识上迷茫, 导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日益突出。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传统的心理辅导工作手段和方法面临挑战。信息化在给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的同时,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跨地域的文化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荡, 各种思想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给当今的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得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逐步蜕变, 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 弹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固定的学习、生活方式已改变, 流动性增强;学生在课余时间很大程度地被推向“准”社会或直接同社会沟通;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而社会的巨大变革导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深刻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虽然大部分已步入成人行列, 但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校园里, 接触单一, 突然之间要立即社会化, 这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一定的负担和恐惧。

面对这些问题, 需要高校及时引导学生培养健康人格, 提高心理素质, 分辨是非, 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却显得十分薄弱,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 教育视野狭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为局限为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严重忽视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 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全人生的指导”, 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信念, 而且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困惑。

第二, 教育力量单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要求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要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 而我国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 真正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培训的不多, 也很少有人能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 导致无法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不能有效发现和疏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三, 教育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而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基本知识的匮乏必然导致教育方法的单一, 要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 要么是丢掉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或格式化, 将心理咨询简单化为“谈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在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人为教育对象, 解决的都是思维领域的问题, 涉及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评价、信念、情感等, 根本的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使之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这个共同的目标进行的, 因此两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具有统一性。个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具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过程, 而这个过程是由许多人格因素协同参与的结果, 使思想品德落实到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无论是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 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 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条件和平台。人的思想形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最终实现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这一心理过程, 客观上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目前,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置于“德育”的背景下,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进行的。

再次, 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无疑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有效, 必须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相辅相成。政治教育解决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问题, 思想教育解决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问题, 而心理教育解决人类心理存在的问题, 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以适应各种环境, 四种素质都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 应当把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他三种素质并对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树立德育观念, 突破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三结合模式,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他组成部分有机融合, 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四元德育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最后, 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机制的形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 在接受教育时, 如果学生的心理因素存在偏差, 就可能对道德意义和道德要求的理解产生阻碍, 从而对教育的目的、要求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因此, 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心理因素, 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科学合理采用多种教育方式, 那么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总而言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的所有精神活动都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 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对独立又渗透在各个层次教育之中,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形式, 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政治立场、哲学思想、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往往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人格内容, 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 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 它所实施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途径

显然, 从“全面发展”观出发,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必经之路,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现实要求。

首先, 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树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 而且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 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 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 防止形式化倾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学校深入进行, 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招生的问题, 又面临着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 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因此, 新世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 前提是要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其次, 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通过固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而且可以通过深入课堂教学, 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更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 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 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 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 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因此, 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 增强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掌握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的自觉性, 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水平, 并以案例分析会、座谈会等形式, 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再次, 倡导学生自我教育,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 树立主动参与意识, 教育目的最终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 辅导员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 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 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 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最后,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各高校可建立“心理健康网站”,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影响面广、传递速度快、气氛轻松自由等有利条件,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间接性、平等性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见解, 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可以在网站中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 介绍一些知名的心理咨询网站, 使学生拥有更多维护、救助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并在网络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过程中, 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联互动, 克服以往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的弊端, 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使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

综上所述, 新时期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之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只有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人格才能健全, 才能真正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切实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与复杂, 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忽视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 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孙培青, 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三卷)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4]耿俊生, 张存库.大学生心理健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4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5

最高级的心理健康还必须包含一个牢固而完整的价值体系,它是人的是非观和理想自我的整合,深深植根于不被侵犯或败坏的人格结构当中。我们不能在没有这样一种道德体系存在的人格中谈论心理健康。如果我们运用诸如“个人满足”或“适应群体”之类泛泛的标准来评估心理健康,可以想象,一个罪犯可以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达到最大程度的个人满足,而且他对犯罪团伙这一群体的适应,也会如你能够想象的那样令人满意。

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心理健康一方面取决于在人格内部维持人类基本需求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愿望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取决于维持是非观的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自己人格内部的这两股力量。但在发生冲突时,会有与是非观的标准相冲突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在现实中得到满足的冲动或愿望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意识到冲突,并且,自我会承担起对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做出裁判或调解的角色。一个健康的自我就像一个理智、公正的法官,会设法找到使争议双方都感到满意的解决办法。这使得在我们的自我与是非观或社会需要没有冲突时,我们会得到直接的满足;而当我们的判断准则与是非观或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会加以变通而得到间接的满足。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对专横跋扈的上司怀有攻击性的情绪,并且感到不可能在不直接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将其表达出来,他的自我——如果是一个健康的自我的话——会将这种不被允许的冲动所蕴含的力量,运用到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建设性的行为当中。最起码,他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上司的角度想想,并从这个白日梦中得到安慰。而一个不那么健康的自我——不会调解,在这种冲突面前无能为力——可能会放弃,而使得冲突以神经官能症的形式呈现出来。

神经官能症是解决冲突的一个拙劣的办法,或者,更确切地说,根本不是解决冲突的办法,而是一种糟糕的妥协。冲突依然隐蔽地以一种伪装的形式继续存在着,而且,由于现实的冲突没有得到解决,神经官能症便会在一系列的妥协尝试——神经官能症状——中永远存在下去。表面上来看,神经官能症就好像是在两个立场强硬的国家之间发生的一场冷战,为了避免发生战争而达成暂时的妥协。但是,由于基本问题从来没有被认真对待过,新的愤懑和要求仍在不断产生,需要越来越多的妥协和糟糕的讨价还价才能避免冲突的公开爆发。神经官能症与冷战的类比,还有另外一层类似的含义。如果冲突中的双方都必须没完没了地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就必定会将越来越多的财富用于国防建设,而使得能够用于国民福利的其他重要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少。最后,国防占用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精力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只有很少能够用于实现其他目标。在这一点上,神经官能症与其极其相似。这是因为,神经官能症要占用一个人大量的人格精力,以防止冲突的爆发。应该用来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精力必须要大量地用于防范冲突。其结果是使自我耗竭,严重限制人的机能。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4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時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二者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道德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共同把大学生打造成拥有完美人格的人。

首先,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为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看清自我, 完善自我, 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力, 遇到困难及时调整心态, 解决某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同时, 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激发拼搏的动力,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规范。

2、二者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方针, 有目的的给大学生灌输思想, 并把这些思想用于行为指导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给大学生讲述心理学的知识和行为的训练。具体表现为: (1) 教育方式上, 思想政治教育用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从个体的心理差异进行教育, 从而提高心理水平。 (2) 理论基础上,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理论, 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3) 教育目标上,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促进社会和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促进其健康成长, 具有个性功能。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心理健康教育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忽视了对特殊群体的研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差异, 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 真正解决每个人的心理问题, 并寻找他们的个性潜能, 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交谈, 用语言和感情来对他们进行教育, 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要想把教育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 增强其预见性, 从实际来了解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教育内容中。人的心理支配着行为, 而心理又由现实引起。教育者要观察和分析每个大学生, 客观分析每个大学生产生的问题, 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 用心理和思想健康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采取措施让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早日康复,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心理健康教育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心理活动的制约, 而思想政治教育依赖于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主动性需求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而不能使教育产生它应有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研究心理活动规律为前提, 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施加影响, 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前提, 提升教育质量。我们要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方法进行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和主体性等原则以及营造氛围等方法, 并用它们指导实践, 和大学生进行沟通,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来改善传统说教式教学忽视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这一不和谐的局面。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1、转变观念, 使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动

长期以来, 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毫不相干,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截然分开。作为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育者来说, 应充分认识到二者相互联系和区别, 共同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关系。

大学生时期, 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存在着一些特点, 他们关注社会但却缺乏思考能力, 他们追求理想但却带有功利色彩, 他们智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成正比, 他们感情丰富, 但波动性大, 他们想独立却仍然存在着依赖心理。因此教育者应转变观念, 实事求是, 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心理和政治教育产生互动, 不仅要重视政治教育, 把它形成的正确观念应用到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每个人心理特点, 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合适方式, 使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打造成合格的接班人。

2、建立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 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融和

教育者不仅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把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交织在一起的问题, 但是目前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还不合格, 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而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主要由教师或辅导员来完成, 两支师资队伍之间没有联合, 而是孤立的, 因而达不到联合培养人才的目的。各大高校应采取措施使两支师资联合, 共同来培养人才。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同时两支队伍间经常交流和沟通, 共同分析和探讨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从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素质。

3、点线面相结合,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大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促进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是大势所趋。首先, 客观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 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咨询, 并及时回应他们的问题, 让他们对自己成长中经历的挫折进行不同程度的审视, 增进和其他学生的情感经历联系, 在谈话中实现心理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 开展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活动, 从而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第一, 开设心理课程, 系统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这一举动既能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普遍心理问题, 同时个别学生不至于太紧张。第二, 积极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多种不同形式的普及活动, 广泛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宣传单、专题讲座、墙报等, 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 遇到心理问题时能自我调整自我解决。使大学生建立自我心理保健概念, 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妮娜.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4) .[1]龙妮娜.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4) .

[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政治研究, 2006 (6) .[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政治研究, 2006 (6) .

[3]王柏, 赵勇, 李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8 (05) .[3]王柏, 赵勇, 李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8 (05)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有利于弄清二者的关系,为高校顺利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实理论基础,并且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相互渗透,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通过总结和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教育方法和内容、工作要求的侧重、成果评价等四个方面。

(一)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属于纯社会科学,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心理健康则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心理学原理,以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为直接理论基础。[1]

(二)二者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的过程中,是以较完整、较稳定的理论体系为蓝本,基本上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些理论、方针、路线和政策等,强调从主观思想上进行改造,从而提高某一群体的整体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则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出发,强调人的个性差异,基本上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从个性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和疏导,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水平,增强心理素质。相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更多的自主性,其主要内容侧重于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方法,解析异常心理现象。[2]

(三)二者工作要求的侧重不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不在于个体的心理层面,而在于个体的思想意识层面,在于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价值的指导。[3]它要求人们按照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观念处理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心理健康是帮助人们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进其人格健康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为什么、怎么会的问题,虽然此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思想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但是它以消除人的心理症结为主要工作重点,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认识内部冲突,纠正错误观念,学会面对现实,增加心理自由度,强调深化求助者的自我认识、自我领悟。

(四)成果评判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是否能成为四有新人,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否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具有政治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以受教育后情绪是否稳定,心境是否良好,是否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是否能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否能适应和改选环境等作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其关注的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开发。[4]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既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区别的,根据哲学的辩证思想,我认为二者应该是相联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联系,二者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一)二者具有同一性

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大学生,都是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的。

二是二者都属于意识范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义、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义、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因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多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4]

三是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都以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为重要内容,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不仅使人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是二者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帮助学生排解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优化知、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发展个性心理,如何学会正确地生活,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不够,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扩充与完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而这些都是他们从小就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切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必要的。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固有的机制和模式分开进行,缺乏对两者的协调推进。[5]这一方面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渐形成一种防御型、任务式的工作模式,对人本身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不多,使得工作对象不愿意很好地接受教育,甚至产生逆反情绪,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容易错把某些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予以解决,结果往往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两种教育的分离也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情况,缺乏制度上强有力的支持和大方向上更高层次的指导。因此,只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推进,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和发挥整体效能,才能有利于促使两者向更加科学化的方向转变发展。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硬性的替代,更不是胡乱地对接,而是有机结合、科学渗透、合理协同。所以必须找准结合点和结合面。[4]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偏差、心理重压、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的疏导和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引导,指明方向,其效果将十分有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以理想信念、成长成才为核心,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使命感。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需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和相关的学科研究,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由专兼职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心理保健员构成。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网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当包括专业的德育课教师和政工干部,同时也应形成一套能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组织体系。高校必须保证每年都能拨一定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用于硬件投入比如活动室、咨询室、宣传栏等的配备,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用以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以及对相关学科研究的支持,并能为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有力保障,及时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需借助学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诸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一类社团组织,作为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机制,支持他们开展活动,自己教育自己。每一名大学生都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学生之间接触较多,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彼此没有多少戒备心,愿意交流思想、坦露心声,因而有些心理问题通过同学之间谈心和相互帮助很容易就能缓解或解决。因此,在大学生中建立一种心理互助机制对于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控制心理问题的发展非常重要。部分高校甚至积极探索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如构建朋辈心理咨询员(校级)心理社团、学生会心理部(院级)和心理委员(班级)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值得提出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还需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就业需求,指导学生开发潜能。在大学校园内,人格与职业选择、生涯规划、人际交往、成功者素质、情商与成才、就业认知等心理助长训练应时而出,使学生们感到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贴近他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符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探析[J].新西部, 2008, (18) :138.

[2]刘寅华, 刘婧.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健康在线, 2009, 11:175-176.

[3]孙丽艳.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关系[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9, 11 (3) :63-64.

[4]杨雪花, 张海哏.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9, (35) :168-16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强调指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长期以来, 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多是灌输式的教育形式, 忽略心理疏导, 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使得学生缺乏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在为学生树立典型时, 其标准包括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观点正确、道德品质高尚等, 唯独没有心理健康标准。

(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缺乏

师资队伍是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这无疑是一种共识。然而, 在高校内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主要是政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 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而且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 很容易把心理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做。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很强, 要解决学生人格发展问题, 没有专业知识是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三)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时, 存在机构不固定, 设施不齐全, 人员无编制, 活动经费不足等多方面问题。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基本设施的配备, 势必影响到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 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无编制、工资收入偏低也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成效。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第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同。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 遵循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预防心理疾病, 着重于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

第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及辨别是非等方面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则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性心理教育、职业选择和消除心理障碍等, 重视培养大学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第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以“说”为主, 通过正面说服、榜样示范、表扬批评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宣传;采用说理引导、实践锻炼、熏陶感染、比较鉴别和自我教育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听”为主, 注重倾听与感情沟通;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个别访谈、心理咨询、心理测验、角色扮演和心理调查等。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第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它们都涉及大学生心理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 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塑造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

第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存在相关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为重要内容。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不仅使人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 而且使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但它也不能不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内容。而且, 某些心理问题也需要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 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 反之亦然。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基本一致。就我国高校的现状来说,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除专职人员以外, 更多的是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教师。他们长期从事学生教育或管理工作, 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都非常熟悉, 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对策

(一) 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十分重要。

(二) 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的结合。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大学生在政治观念、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一些最基本的人格内容, 如学生的社会适应、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 它所实施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 采取开会、做报告等形式, 这些方法往往强调外在的影响和外部强化, 容易流于形式, 而且难免令人感觉单调、枯燥。心理健康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更多的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注重培养大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结合和建设。

从高校目前状况看,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在人员结构上存在着重合交叉, 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人员构成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了很大比例。但大多数的政工干部从未系统学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 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问题, 因而在工作中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高校要建立一支由心理咨询骨干教师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结合的队伍。要使两支队伍有机结合,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从体制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使之浑然一体, 便于开展“育人”工作。二是对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 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并学会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被教育对象,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三是加强两支教育队伍的沟通和交流。开展各种思想或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座谈会, 增进了解, 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有益于两支队伍在开展工作中结合,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发展。四是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创新模式, 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的教育体系。

(四) 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努力吸取彼此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以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一方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可以使教育双方形成互动理解的人际关系, 使得教育者更准确地了解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和开展。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 推动个体个性心理品质和谐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集体教育、榜样教育、实践活动等,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性心理品质中的优点和不足, 促使他们在心理品质上扬长避短, 从而使得心理品质健康和谐地发展。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阐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并试图探讨二者有机结合的对策, 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3]杨芷英, 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赵书霞.论思想政治教育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6.

[5]安春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宁夏社会科学, 2004, (3)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使学生抛弃陈旧的观念, 了解大千世界的精彩, 找准自我的同时, 也给自己找到良好的定位。

正因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两者才有整合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结合全面构建和谐小康社会, 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 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心理学科的范畴, 是以心理学为主要指导思想, 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坚持科学理论的同时, 防止唯心理论的干扰, 确保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其主要任务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发展, 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质, 塑造完美的人格。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政治教育的内容, 确保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道路, 也为两者的结合开拓新路径。这种结合方式有效地弥补了学生在各方面的不足, 培养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敏锐的观察力, 为实现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时期, 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起到提升作用, 而且也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社会各界都应大力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 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合法权利,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

学生的大学时期会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要从多方面去分析然后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有思想方面的也有行为习惯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还是心理方面的。针对这些问题, 学校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通过整合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解决学生的难题时, 一定要考虑是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然后采用适当的解决措施。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有很多, 但是着重还是要从教育方面入手, 在两者整合时充分发挥它们自己的优势。用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对全体同学进行教育。这种整合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两者整合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对比整合前学生的心理特征, 整合后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个性活泼、接受能力强, 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学生的心态更开放, 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对没接触到的社会保持了好奇心, 对很多曾经抵触的事物保持了理解态度。整合后大学生更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有非常强烈的创新精神。

整合后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更加确定, 不再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动摇, 对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了深度的了解。整合后大学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思考问题会从大众的角度出发, 多体会别人的感受, 做事情也善于与他人进行合作。这正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给大学生带来的好处。

整合前学生的心理大多表现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 存在强烈的依赖心理。学生大多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感比较强烈, 这种校园生活不适会导致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都发生较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学生如何在思想上独立, 离开父母也能很好地照顾自己。

四结束语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锡榜.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95~96

[2]陈小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分析[J].戏剧之家, 2014 (3) :273

上一篇:主题课程下一篇:电磁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