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课程

2024-06-19

主题课程(精选十篇)

主题课程 篇1

一、师生共建主题区域活动环境

主题背景下的课程将主题活动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区域活动中的动态环境创设,把区域融入主题环境活动,借助主题这一载体,在主题发展的过程中创设与主题相应的区域环境,从而为主题区域的顺利开展和延伸提供良好的平台。

在主题《冬爷爷的礼物》区域活动中,注重体现孩子的参与性、考虑活动的可行性。在手工区里,有的孩子在做棒棒糖,用泥工、绘画涂色的方法来做,把做好的糖,用插花的海绵做底座插彩色的棒棒糖,看到自己做的棒棒糖很漂亮,还把自己做的糖果在送给好朋友。有的孩子在用彩色的包装纸把小礼盒包起来,用扭扭棒装饰盒子。还有的孩子在做糖果,用彩色的糖纸把小纸团包起来,再旋转扭动两边的糖纸。圣诞老爷爷背着许多红色的大礼包进来了,给小朋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年小礼物。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的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为幼儿准备一些游戏操作材料,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体,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积极配合观察参与幼儿的活动,耐心地倾听。让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介入幼儿游戏并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幼儿都能体验到游戏的成功与愉快。

二、营造开放和谐区域活动环境

在开放性主题活动中的,大家都知道环境创设是随着主题目标、季节等教育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的,教室的环境不是一层不变的,在环境创设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材料准备必须要体现儿童参与环境创设的价值。怎样让教室里的主题环境会“说话”,把教育契机体现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要提前预设活动、从生成活动中延伸主题,让孩子成为环境创设的真正的小主人。

《我喜欢》主题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绘画、手工材料,孩子们就可以用绘画和黏贴的表现方式,来给小兔子和小熊穿上新衣服。家园合作的《我喜欢》的调查表,用黏贴的方法记录了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有小兔、老虎、羊、马、小猫、小鸭、小鸡等。喜欢的人有爸爸妈妈、老师、小朋友等,喜欢的水果糖果等。主题墙的背景是用两个糖罐、糖罐里面放了幼儿的手工作品:有袋袋糖、棒棒糖、纸包糖等。两个盘子,一个盘子里放了小朋友喜欢的饼干作品,另一个盘子里放了各种好吃的水果作品。还收集了小朋友喜欢的各种小动物的图片、现场活动的过程性照片。幼儿能够用多种方式进行表现表达。在活动中拓展幼儿喜欢的范畴。

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用绘画和手工在展示自己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喜爱活动,老师给孩子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一起分享动手创造的快乐。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喜欢的动物、糖果、饼干、水果都是孩子们最爱,教师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幼儿,开展自主游戏,让开放的区域成为幼儿游戏学习快乐场所。

三、提升区域与环境互动价值

主题活动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区域和环境,引导幼儿自我操作探索学习,在活动中和体现环境与区域的互补作用,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借助美丽的秋天的主题为载体,为主题的顺利开展和延伸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把美术活动与主题区域相互融合,在活动中观察幼儿参与的情况,加强了区域游戏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指导。

在《秋叶飘》主题中,在美工区,我放了纸盘、油画棒、水粉颜料、调色盘、各种玩具水果、水果的图片橡皮泥、彩色纸等大量的美工操作材料,这些材料吸引着孩子们围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喜欢小熊故事中水果屋,于是孩子们的建议下的水果屋就出现了,这间水果屋吸引了大家,很受小朋友的喜爱。看小朋友在纸盘上用水粉画出各种好吃的水果。用葡萄、石榴、梨子、菠萝、桃子、樱桃等纸盘做屋顶,用香蕉做屋檐,用红苹果、绿苹果做墙,用樱桃做窗户和小椅子,用草莓、樱桃做桌子,还有黄色的香蕉做门。大树妈妈也来到了教室,围绕在大树周围的水粉手掌树叶画,它是孩子们小手拓印的,一片片黄色红色的涂色落叶也飘落在大树妈妈的身边。“树叶变变变”亲子树叶贴画,内容丰富:有可爱的小鱼、小乌龟、跳舞的小人、还有小蝴蝶、孔雀等,小朋友通过多种途径感受秋天的多种多彩。乐意观察秋天的叶子变化,初步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

主题探索课程《运输》 篇2

2004年大一班11月份主题探索课程

《运输》

一、主题产生的原因:

一天,晨间谈话,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谈论自己外出旅行的事情。争先恐后告诉我自己旅行过的地方,坐过的交通工具等-----

阳阳:“我回老家浙江,坐过飞机、火车”,余在洋:“我去香港时

坐过火车”,豆豆:“我去四川坐过飞机和轮船------”我不禁问一

句:“如果没有这些交通工具,你们能去这么远地方玩吗?”“不

能,”我询问道:“我们来进行一个‘运输’的研究活动”。孩子们

高兴地拍手叫好。

二、预设学习目标:

通过运输的探索活动,促进幼儿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谈话

能力、记录观察结果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预设学习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各种的运输工具,进一不激发幼探索的兴趣。

2、在探索中,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对不同运输工具的看法,培养幼儿的分析、辨别能力。

3、知道各种运输工具的名称、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4、引导幼儿了解一些运输过程中所需遵守的规则和方式,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5、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制作运输工具,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6、能与同伴、家长、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合作,发展

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协助精神。

四、家长参与、社区资源

1、帮助收集一些有关运输工具的玩具、图片、图书资料。

2、请家长利用家中电脑上网,让孩子与熟悉人作一次交流。

3、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引导孩子发现各种各样的运输并和孩子交流。

4、亲子活动:一起制作《我喜欢的运输工具》

五、主题知识网络:

运输的工具、对象、规则、以及运输途径。

六、主题活动网络

语言:

1、谈话:上网去

2、文学欣赏:我自己的书

3、讨论:爱心行动

4、交流:我知道的运输工具

5、讲述:动物园搬家

6、军民大生产

科学:

1、未来的运输工具

2、运菜

3、爱心行动

(二)4、古老的运输工具

健康:

1、运砖

2、搬气球

3、运玩具

4、赶马车

社会:

1、运输的规则

2、热闹的马路

3、我们去远足

4、海陆空三军

美术:

1、手工:繁忙的港湾

2、绘画;马路上的车

3、绘画、我们去旅行

4、手工、爱心行动

(三)5、折纸:飞机

音乐:

1、游戏:捕鱼

2、歌曲;小熊过桥

3、游戏:小兔和狼

4、律动活动:学军律动

七、环境创设:

1、墙饰布置:各种运输工具的图片

幼儿的作品

未来的运输工具

2、区域材料提供:收集各种运输工具照片、图片图书、玩具

美工区:蜡笔、橡皮泥、各种纸盒

阅读区:各种运输工具的字卡、儿歌、图书。

主题式综合课程的设计 篇3

关键词:综合课程课程设计主题式设计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说明综合课程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主要形态。“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而形成自身特色的一种课程。如果这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学科知识,那么这种综合课程即是“学科中心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学科课程”);如果这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社会现实,那么这种综合课程即是“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如果这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那么这种综合课程即是“经验本位综合”(或“综合经验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这是综合课程的三种基本类型。与其说“综合课程”是课程的一种形式,不如说它是一种课程观,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教育思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材、教学过程、教师素质等都提出了新的规范。

一、综合课程的开发策略

尽管综合课程是新课程的主要形态,但国家并没有提供现成的课程样式,基于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都需要学校进行自主开发,对于长期处于课程执行生态下的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大挑战。无论是学校还是广大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生成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而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的综合课程开发。则是课程能力的核心。怎样有效开发综合课程,国外学者提出如下策略:

一是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问题和概念作为综合课程的组织核心,这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明确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据此确立选择课程组织核心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选择强有力的主题、问题和概念。这是开发综合课程的首要环节。就目前的综合课程实践来看,对课程组织核心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课程。

二是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交往的时间、对综合课程进行“行动研究”的时间,都必须是综合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相反,琐碎化、教师对课程缺乏理解与信任,必然招致综合课程实施的低效化。

三是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评估是开发与实施综合课程的基本保障,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

四是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要求那些在师范院校中没有机会去观察、反思、从事综合课程开发的教师在不同课程要素间建立起恰当的联系。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教师对各学科的概念缺乏恰当的理解,就不可能加以整合。因此。必须对他们加强培训,使其对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述有深入的把握,又对不同学科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深刻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为未来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提供强固的基础。

二、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

由于综合课程的主要诉求在于建立学生面对问题的能力。于是综合课程的设计多为主题中心式课程。台湾学者周淑卿认为主要有三种“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模式,并比较了三者之间的差异。

多学科课程设计。这种设计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设计时乃是基于各学科本身的体系,在既有的知识内涵中寻找与主题有关的概念或素材,借此而建立各学科与主题的关联性。

多学科课程的思考起点在各学科知识,每个学科将在主题的范围内寻找各自领域中相关的知识。主题的作用在于划定一个范围或提供一些素材以供各学科探讨各自的知识内容。学科知识才是学习目标。主题只是一个导引线索,甚至可能是一些讯息总和的“名称”而已。第一个情况“主题是某种概念”。作为欲结合不同学科的中心主题,这个主题概念不能专属某个学科,而必须是更广的概念,如权利。然而,这样的概念范围太大,在不清楚其次概念的状况下。由学科角度来思考,最直接想到的将会是该学科经常处理的素材或现象。例如以“权利”为主题,政治科会提出“公民的权利”,文学或艺术会提出“著作权”。生物科提出“动物的生存权”;这些都是一次概念。但是,对于语文、数学等工具性较强的科目来说,就只能提出一些活动,如统计人权问题、阅读相关文章等。第二种情况“主题是一个现象或事实”。例如“社会中的媒体”,社会科谈媒体的发展史,音乐科谈音乐媒体类型,美术科谈媒体的视觉效果,科学科谈媒体的科技。虽然提出的都是事实,但是各科的学习仍将涉及诸多概念。所以,多学科课程并不见得降低认知层次。其实多学科课程既然分科属性强,也更接近学科课程,其学科概念应不至于被忽略,而不易掌握的是这些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恰恰是综合课程的核心。

科技课程设计。其设计起点在主题,由主题分析出相关的概念或可探究的问题,再将这些内容依知识归人各学科领域中。

科技课程的主题可由师生共同决定。其后师生共同脑力激荡找寻与主题相关的问题、事件、材料。在建立起学习网络之后,教师应通盘思考整个学习内容,提出一些导引问题,以确认学习范围、科目之间的关联与学习顺序。这些导引问题联系各科概念,共同探讨主题内涵。科技课程与多学科课程的差异在于:科技课程中的主题里安置了一个“概念透镜”。于是相关的各学科均使用共同的透镜、利用一些事实或现象作为工具来探究主题。在此模式中,相关的学科对本身内涵的理解有其深度,而不同学科也结合起来探究一个共同的问题。如同样是“社会中的媒体”这一主题,科技课程可以预设一个“概念透镜”——“说服力”,科学科谈说服力不同的科技选择,音乐科谈广告诉求音乐的渲染力。社会科谈媒体说服力的社会效果、潮流趋势及媒体影响性。这就与多学科课程不同。多学科课程虽然有一个主题。但是缺乏“概念透镜”来结合各学科的焦点,于是这些放在同一个架构中的学科并未共同发生作用。因此,分析科际课程的结构,主题之下的各个学科概念的选择乃是因

为这些概念与主题直接相关,而非因为其在特定学科中的代表性。学习者透过各学科概念,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主题内涵;主题既是组织中心也是课程目标。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结,则依赖“概念透镜”。综合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综合的思考能力,亦即站在概念的基础上,以及可迁移理解层次上来看待知识之间的关系,主题虽然作为课程的目标,然而学习目标并不是主题所包含的事实,而是主题之内的重要概念。

超学科课程的思考起点亦是主题,但是不同于科技课程的是,不再确认相关概念的学科属性。

超学科课程的思考与科技课程最大的差别即在于完全忽视学科分际的存在。主题之下所探讨的概念并不再进行学科属性确认,于是也不存在学科之间相关性的问题:整个课程的目标就在探讨中心主题。所以主题对超学科课程而言最重要。在这一模式中,主题是一个联结相关学习内容的脉络,所以选择主题时应先考虑学生的经验如何进入学习的意义架构。因此基于文化、背景、个人知识的主题,更能被理解,也更具意义。对超学科课程而言,主题就是真实的生活脉络。所有概念的学习就是为了理解真实生活的问题。而事实上学科素材与概念并未被忽视或舍弃,而是在主题脉络中重新安排。综合课程要问的不是该不该有学科知识,而是如何将这些内容放入学习者的生活中去运用。

三、综合课程主题选择的来源

1、以学生有兴趣的事物为主题。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有基于其年龄特点的兴趣领域,作为教师,要善于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提炼课程主题。如小学生对动物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动物联欢会”为主题,通过认识动物、扮演动物、动物故事会、化装舞会、动物歌会、童话展等系列活动,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有机整合,编制出学生喜欢的综合课程。这类主题综合课程多为超学科主题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安排都是以学生的活动为线索,是师生共同设计的。由于是兴趣课程,所以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在运用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不追求知识的深化。

2、以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为主题。从学生自身经验出发进行课程整合。是综合课程有别于分科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的经验往往较为感性,教师可以从他们的感性经验出发,提升课程主题,引导他们反思经验,从问题入手进行探究,从而掌握新知,培养能力。如学生对天气的变化都有所体验,尤其对梅雨天气都有一种烦躁的情绪,一位中学教师就以“云深深,雨蒙蒙”为主题,设计了一个主题单元综合课程。他通过“我当气象主播”、“梅雨霉雨”、“居家环境湿度大调查”、“酸雨的烦恼”等活动,将地理中的大气层、云的来源、雨的形成等知识,理化中的水的形态、气压、热胀冷缩、酸雨等知识,生物中的发霉、天气对生物的影响等知识,生活科技中的气象侦测、干燥剂、灾害防治等知识,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丰富的知识。这类主题综合课程,多是多学科课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

3、以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为主题。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热门话题,因为学生身处其中,所以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话题进行加工,也是综合课程主题的重要来源。如SARS病是大家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我们可以在中学以“抗击SARS,从我做起”为主题,通过“SARS知识竞赛”、“面对SARS人们的心理调查”、“人体抵抗SARS免疫力分析”、“病毒习性实验研究”、“‘SARS病毒的遭遇’戏剧表演”、“个人卫生与传染病”等系列学习活动,将生物、人体、化学、语文、生活技能等多学科知识融合,让学生在分析社会现象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这类课程可以是科技课程。在将科学领域与人文领域知识的结合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4、以学科知识概念为主题。学科知识中有些概念具有学科间交叉的性质,也就是说不同学科可能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概念。如前文提到的“社会媒体”,政治、音乐、美术等学科都会涉及。再如“方位”这一概念,在小学科学课中,主要是指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可能会研究如何在野外识别方向如指南针的运用、GPS卫星定位系统的运用等知识;在社会课中,谈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社会分工等知识,也是一种方位的概念;音乐中对音的识别,也有方位的意思。这样,就可以以“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主题进行综合课程设计。通过“模拟旅行”、“我的标记”、“我为集体做贡献”、“我的学习分析”、“我生活中的数字”、“科学家的成功之路”等活动。将语文、数学、科学等知识结合进来,形成一个综合课程单元。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中,学科概念实际上就是前文提到的“概念透镜”,具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引和筛选的功能。因此,这类课程主要是科技课程。

5、以时令节日为主题。学校除了会结合节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外。还会举行诸如开学典礼、艺术节、成人仪式等活动。这些都能成为综合课程的主题。如中学生十六岁是一个关键年龄。因为这个年龄标志着学生进入了青春期。好多中学会开展庆祝活动。一所中学就以“经历花季”为主题。进行课程设计。他们通过“成人仪式”、“时装秀”、“揭开性的面纱”、“今天我当家”、“花季诗会”、“拥抱社会”等活动,将语文、科学、社会、政治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对花季年龄的深层思考,并从中学到了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类课程可以是超学科课程。也可以是科技课程。

四、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方案的撰写

这里所说的设计方案主要是指主题式综合课程的设计方案,一般由学习主题、教学对象、教学时间、设计理念、教材架构、课程目标、教学准备、活动流程、课程评价等部分构成。

“学习主题”的表述要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尽可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对象”主要是明确施教的年级和班级。“教学时间”以一完整的单元为时限,明确教学的节数。

“设计理念”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阐明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包括教育哲学、设计思路、理论依据等。一位教师在设计小学五年级综合课程《神蛙传奇》时,从以下几方面来陈述设计理念:(一)综合课程的内涵;(二)建构主义的实践;(三)教学学科知识;(四)学校本位课程的发展;(五)实施的背景因素;(六)以蛙为学习主题的优点。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设计理念包括了自身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学习理论的运用、学科知识的整合思路,并把单元课程的设计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与课程改革的背景密切联系,而且阐述了主题选择的优势。这种思路值得借鉴。

“教材架构”是课程设计方案中的重点内容。主要说明课程内容是如何组织的。既要阐明内容的组织方式,并分析这样组织的依据及可行性,还要用图式把教材的架构呈现出来。如一位教师在说明小学三年级《哗啦啦下雨了》这一主题单元综合课程时,首先说明课程的整合方式:常用的课程整合方式不外乎“议题导向”或“学科导向”,本课程的单元设计,则整合“议题导向”和“学科导向”两种课程整合方式。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上一层的概念基础,让整个教学前有明确的目标。教学时能结合各领域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后有利于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让学习者的学习拥有更完整的面貌。

“课程目标”一般来说有两种编制方式,一种是从认知、情意、技能三方面来设定目标,另一种则是按综合课程所涉及的学习领域来分类制定目标。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突出学生的学习体验目标,明确要培养的关键能力,从而突出综合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特殊功能。

“教学准备”主要包括设计学习单、搜集学习资料、准备实验及活动器材、建立学习小组等。其中“学习单”的设计非常重要,所谓学习单就是学生学习时的记录单或作业单。如《哗啦啦下雨了》中的一个学习单:

由于综合课程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实施。每个活动都需要设计相应的“学习单”,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的体验,避免只有活动没有体验的缺憾,从而增强课程的有效性。

“活动流程”就是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设计,可以用流程图来表现。也可以用表格来说明。这里提供一个表格样式:

“课程评价”主要是提示学习评价的方法。如作品评价、口头报告评价、学生能力检查等。能力检查应有相应的评价表。如《哗啦啦下雨了》的学生能力检查表是这样设计的。

主题课程 篇4

一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主题的简单划分

1以经济理论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政治经济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客观的经济理论和逻辑出发, 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地向学生讲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 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和解决热点的经济社会问题。事实上目前在各个高校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也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它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和完美, 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可是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 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西方经济学旨在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而没有提及其他制度的好坏, 而政治经济学在阐述剩余价值时通篇提及“资本家剥削”工人, 很容易让学生将其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 从而无法将其看做是具有现实用处的经济学理论。由此在编排作为经济学教材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 是否可以将书中有着明显和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用其他合适的经济学名词代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去回避“剥削”这样的字眼, 因为即使用中性、温和的词汇去描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 学生也很容易领悟其不合理之处。

2以社会理想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作为马克主义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要使学生充分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讲授价值形式的演化、货币的产生、商品经济的起源、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过程。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决定着上述事物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命运。让学生理解高中学到的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是如何来的, 国家为什么产生, 由哪一个阶级统治以及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体是由什么决定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探讨欧洲在封建社会末期有哪些社会阶层, 这些阶层是不是从来就有的, 是怎么样产生的, 每一个阶层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为什么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地主阶级取得国家政权。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讨论, 使学生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马克思或某一个人头脑中的一厢情愿, 而是由于无产阶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绝对主导作用决定的。

以社会理想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要立足于当今中国及西方社会的社会现象和矛盾。比如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的商品货币关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使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现象比比皆是, 医患矛盾、暴力拆迁、见到老人摔倒不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传销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都与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密切相关。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为争取物质利益的竞争关系, 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建立普遍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 马克思为追求真理, 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资本论》的写作, 坚持领导工人运动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而不懈努力的事迹也是优秀的思想教育素材。不论初学者是否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 不论其是否可以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不论其是否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信仰, 作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 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美好动机和初衷。

3以科学预言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在政治经济学中, 有一系列的结论由马克思得出, 并由接下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所证实, 并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如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演化的结论, 论述了作为价值化身的货币的演化形式, 可以让学生思考目前正在使用的货币有什么缺点, 并思考未来的货币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此外, 价值形式的演化、货币的演化间接地论述了商品交换方式的演化, 可以让学生考察现在的商品交换是如何进行, 讨论电子商务与网络金融出现的原因并思考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交换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那么商品交换方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将会发生什么。

比如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相对人口过剩的理论, 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发展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的原因, 而不是西方学者仅仅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简单地描述这样的事实, 并可以预见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第一部类优先增长的理论, 可以用来解释前苏联以及我国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 而两大部类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前苏联社会发展的最终失败以及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果调整, 论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的重要性, 并分析欧美部分国家产业空心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农业绝对地租消失的结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西方国家农业的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 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表明生产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生产资料朝着被越来越多的所有者共同占有的方向发展, 由过去被历史所证实的发展趋势, 让学生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主题式教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

1主题式教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严整, 内涵丰富, 上述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主题的简单提炼, 授课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资本论》, 从中挖掘更多的教学主题以便更好地充实和丰富政治经济学教学实践。

在上述三个主题中只有经济理论主题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 其他两个主题则只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理论。因此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是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 对相关知识点的讲授有所侧重。比如作为“两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需要重点讲述第一章, 拓展讲述政治经济学的起源、研究对象, 并可以拓展详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贡献, 对其他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偏重涉及社会理想主题的知识点。对于作为经济理论课的政治经济学则侧重于各个理论的讲授, 对意识形态的问题采取中立的态度, 同时适当涉及社会理想主题。上述三个主题中的预言主题, 则可以同时作为“两课”和“经济理论课”的教授重点, 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预言, 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魅力之所在, 也正是这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见才有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和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

2主题式教学条件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

以经济理论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对于课程的考核应该以考察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为主。至于应用型的题型应该与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有关, 让学生学以致用, 能够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去对相关问题发表观点。因此在课程考核时可以选定一个主题, 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题, 重点考察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点, 并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和分析经济社会热点问题。

对于预言主题的政治经济学考核, 应该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经济事物过去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理解事物的发展方向, 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发表看法。预言主题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可以以预言主题, 比如通过对货币的演化历程的理解, 让学生谈谈货币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社会理想主题的政治经济学考核, 可以以社会理想为主题。要让学生在思考商品经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 假冒伪劣、医患矛盾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竞争关系相关,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是否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

大班秋天主题课程方案 篇5

1、了解秋天季节特点,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的诗歌形式。

2、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朗诵诗歌。

3、积极参与诗歌朗诵,体会诗歌的意境。

活动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朗诵诗歌。

活动难点:

了解秋天季节特点,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的诗歌形式。

活动准备:

音乐(秋天多么美、背景音乐)、幼儿调查表、大调查表版子、诗歌图谱、一张黑板、背景图版、一张遮盖布、每个幼儿一个墩子(椅子)。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分享关于“秋天”的调查,引发幼儿已有经验。

1、引出话题:现在是什么季节?

2、讨论幼儿结合调查表分享自己的调查。

提问: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秋天)前不久我请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去寻找了秋天,也做了记录表,我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景,发现到了秋天的变化。请拿出你身后的调查表,接下来请把你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秋天的秘密分享给我们,谁想说一说?

4、教师借助图片归纳总结幼儿分享的内容。

4、教师小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

二、借助图谱,引导幼儿体会诗歌韵律节奏。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幼儿初步感受诗歌。教师设计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2、教师再次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设计提问:诗歌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谱朗诵诗歌,幼儿感受诗歌句式韵律节奏。

3、幼儿理解诗歌中的“跳、飘、尝”。

重点理解“跳、飘、尝”的意思,跳是怎么跳的?你觉得秋雨它会怎么跳?秋天会是什么味道呢?(秋天的味道甜甜的、酸酸的)

三、借助图谱,感受诗歌形式。

1、幼儿看着图谱大声完整地朗诵诗歌,幼儿感受诗歌的问答形式。

小结:原来这首诗歌和我们以前朗诵的诗歌不一样,它是问答形式的。前面问,后面回答。

2、设计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用诗歌中的语言说出来。

秋天很快乐!那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的语言把秋天的美好,好玩的,好问的,好吃的,我们把它说出来。鼓励幼儿朗诵诗歌时:加上动作、手势。

3、集体朗诵诗歌。

融合与独立并重的主题课程 篇6

PYP课程主要由六大跨学科主题、六组学科领域构成,学生在学习这六大主题和六组学科的过程中,力争学会八种核心概念。课程采取的模式是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学到知识;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外,还注重培养他们在社交、体育、情感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首先,六大跨学科主题,分别是:1.我们是谁;2.我们处于什么时空;3.我们如何表达自己;4.世界如何运转;5.我们如何组织自己;6.共享地球。这六大主题是人类认知世界、发现宇宙所绕不开的核心问题,是孩子在成长中所应该充分聚焦的知识体系。因此,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是所有探究单元要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设置。从这六大主题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PYP课程注重的是树立孩子自我意识,在形成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处,最后帮助孩子们树立起国际化的视野,以期能更好地融入其他国家文化之中。

其次,六大学科领域,分别是:1.语言;2.人文;3.个人、社会、健身教育;4.数学;5.艺术;6.科学技术。在教学中,这六组学科领域的内容都会尽可能地、有机地融入六大主题统辖的探究单元,每个单元会涉及若干学科,通过不同单元的探究使孩子们自然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具体的学科也有自己的一套完整学科体系,并不是有了探究单元中的融合就取消各自独立的学科体系。如果是这样,那也是不科学的。像语言、艺术等学科有的内容是不适合探究的,还是要按照正常的知识体系进行授课。因此,学科内的授课,如果内容适合的话,那也会适当与探究单元进行结合。这种融合与独立相互交叉的课程体系,可以让孩子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让知识记忆更加牢固。同时,学习也不再是没有目的的枯燥的知识灌输模式,而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一个课程的高度来审视PYP课程的结构,我们就会更容易理解它的设置。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纷纷倡导学科融合,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真正融合。这并不是我们的水平不够,而是我们对课程理解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PYP课程正好给我们一个可以借鉴的内容。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六大主题是居于上位的核心概念,每一个主题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课程。在这个主题之下,每一个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体系,围绕这个主题设置具体的课程。但是,课程的核心依然是学科本身,只不过每一次学科的学习都是围绕某一个主题来设置。不同的学科在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学习对每一个主题都形成一个立体的认识。

这与现今国内强调的学科融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在语文课上讲历史,音乐课上谈语文。而是经由原本独立的学科体系,用相同的探究主题把原本割裂的学科串联、凝聚起来。这样的融合既尊重了学科本身内在的科学性,又让学习变得更加立体全面。

第三,八大核心概念,分别是:1.形式;2.功能;3.因果;4.变化;5.联系;6.观点;7.责任;8.反思。这八大核心概念是孩子认识所有事物的“武器”,需要通过每个探究单元渗透给孩子们。其中,形式是要他们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功能是要知道这个事物是怎么运转的,因果是要知道这个事物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变化是要知道这个事物是怎样变化的,联系是要知道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有什么联系,观点则是要知道我们对这个事物有什么样的态度,责任是要知道我们在面对这个事物时有什么责任,反思是要知道我们是怎样一步步了解这个事物的全部。

这种通过核心概念传递知识的方法,与我们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地方就在于,它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还更深一步地去了解所学的知识的完整架构。具体地说,我们传统教学中更注重教给孩子们“是什么”的知识,到这一步基本就停止了。而通过核心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仅仅是第一步,在这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去了解“为什么”“怎么样”“将来会怎么样”等一系列相关的知识。这才应该是我们去看待一个事物时思想的完整变化。

第四,每个探究单元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数个清晰的探究线索。以此来支撑和梳理整个探究单元,以便每个单元都能有序地开展。

中心思想是整个探究单元的核心,线索是将这个核心支撑起来的渠道。这里的中心思想与探究线索必须以陈述句出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一年级“我们是谁”主题下探究单元的中心思想就是“家庭关系有助于形成我们的身份认同”。之所以要以陈述句出现,是为了避免学生在进行探究之前就受到教师特定思想的影响,因此要尽量避免将带有引导性的疑问句带给学生。同时,中心思想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可以去不断思考的事情,随着他们年龄的变化会得出不同的见解。探究线索同样需要以陈述句带给学生,旨在引导学生如何开展探究单元,教师在应用中要根据具体的探究主题在线索下设定相应的问题。

以上是PYP课程的具体结构设置,在理解了课程的核心之后,结合本班的情况,笔者进行了符合本班情况的课程改革。

PYP课程通过探究单元展开六大主题,采用每月一个主题由教师自由安排课时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前会起草相关课程资料包,资料包由教师教学计划表、探究单元、教师评估计划表三部分组成,其中探究单元是整个资料包的核心,涵盖了每个单元具体涉及的所有问题。教学计划表与评估计划表用来辅助教师展开探究单元。本文以一年级“我们是谁”这一主题来解读笔者对课程改革试验是如何展开的。

一年级六个主题的探究单元分别是:我们是谁——家庭;我们处于什么时空——方位;我们如何表达自己——情感;世界如何运作——自然规律;我们如何组织自己——社区;共享地球——分享资源。其中,“我们是谁”这一主题主要让学生知道“家庭关系有助于形成我们的身份认同”。这一主题将会涉及 “形式、责任、反思”三个重要概念,这三个概念围绕主题内容,由教师根据探究线索“家庭的多样性、家庭中的责任、家庭怎样影响我们的成长”进行展开。

为了便于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资料包中提前预设好相关的问题驱动,例如:1.你了解的现在社会中有多少种类型的家庭?不同家庭分别以怎样的形式组织的?2.你知道在家庭中都有哪些成员?他们分别承担哪些职责,又是怎样完成哪些任务的?3.你觉得家庭中谁给了你最大的影响?你通过谁都学到了哪些?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开展每个单元的探究。但是,这些问题也仅仅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并不完全局限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主题,在自己的理解之上对问题进行替换和改良,达到最符合自己要求的教学效果。

在探究单元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完善教学计划表。当把计划表中规定的内容补充完整之后,教师就已经把整个探究计划完整掌握,可以清楚地区分开相关的探究计划。计划表中,最终的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通过不同形式将学生这一时间段内的探究成功展示出来。可以是演讲,也可以做成展览,还可以是表现相关内容的儿童剧。所有的这些课程教学计划的开展关键在于,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究过程,能够最终掌握核心概念,并能付诸行动。

这样每个月下来,学生将通过不同的探究单元反复实践六大主题。随着年级的升高,探究单元关注的问题也会根据孩子们的知识水平不断调整。但是,通过六大主题渗透八大概念这一核心思想是不会变的,这样孩子们才能通过一个又一个主题锻炼自己的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逐渐培养孩子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与行动才应该是我们经由课程最终需要带给孩子们的宝贵事物。

主题课程 篇7

一、动态组建课程领导团队

1. 青年校长实验室

我校“青年校长实验室”的成员包括校领导、科研室成员、教导处成员以及骨干教师代表。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从管理层到一线的教学骨干,依托学校“青年校长实验室”这样一个学习型组织,共同参与课程改革,形成课程发展的核心力量,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最终发展组建了学校“课程发展核心组”,构建了跨界管理模式,打破了各部门的工作壁垒。

2. 综合教研组

“综合教研组”是为“海华特色”校本课程(即“主题单元活动”)的实施而专设的以年级为单位的教师组织形式,“综合教研组”管理着同一年级各班级“主题单元活动”的教师团队。由于“综合教研组”组长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至关重要,所以担此重任的教师不是以其职务的大小来任命,而是以教师在校本课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所决定。担任“综合教研组”组长的可能是校级领导,可能是中层干部或教研组长,也可能是一线教师。也就是说,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都有可能成为这个团队的领头羊。“综合教研组”的人员本身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轮“主题单元活动”的实施就意味着一个新的“综合教研组”的成立。通过这样一个动态组建的过程,让每名教师都有机会和学校中不同成员合作,因此,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始终是最合适的教学团队。

3. 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程领导”

我校每个“主题单元活动”实施时的团队组合尽管时间不长,但每个人都在不同环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这样的形态下,我们的一线教师都有机会成为“课程领导”,每一名教师都在点亮着“课程领导”的智慧火花。

二、设计“主题单元活动”

“海华特色”校本课程让课程领导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全方位上下合作,彼此携手共进。“课程发展核心组”成员根据课程模块、分年级目标先行设计“主题单元活动”的框架图。“综合教研组”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课程发展核心组”提供的“主题单元活动”统整框架图,共同细化实施方案,并进行相应的各项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每一次“主题单元活动”实施前,“综合教研组”组长带领各组进行第一次综合教研组活动,人人审阅手中的设计稿,具体解读“主题单元活动”的实施步骤,确定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活动的责任人,组长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核心组”成员对各“综合教研组”成员数额、学科所占的比例等方面做出权衡、评估后,根据需要做出微调,使团队整体结构趋于合理、均衡。

三、开展“主题单元活动”

形成序列化主题实施探究型课程 篇8

一、快乐活动的课程资源

在我校三类课程统整中,基础型课程教材为拓展型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型课程也为基础型课程补充了许多外延性内容,而探究型课程则是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的延伸,如四年级的“环保小达人”这一探究主题正是整合课程资源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四年级“环保小达人”探究主题分为《侦查家庭垃圾》《关注身边的垃圾》《低碳环保校园行》《校园垃圾箱变身记》四个探究课题,在这个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的探究方法来了解垃圾的危害和身边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垃圾污染的方法和减少资源浪费的方案,从而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明白低碳环保应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学生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不断增强环保意识,知道如何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并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某项活动中。同时,这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充满着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二、快乐活动的开展

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享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是我校快乐半日活动的宗旨。

在对学校的低碳环保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校园里也有许多节能设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太阳能节能灯。校园里的太阳能节能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型节能路灯,另一种是矮型节能路灯。两种灯的上端都放置了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学生们都很好奇,一块小小的太阳能电池板真的可以让路灯亮起来吗?如果能亮起来那究竟可以亮多久呢?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充满了继续探究下去的兴趣。于是,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学生们采访了我校资源管理部的姚老师,姚老师告诉我们太阳能节能灯的运作原理。原来,在太阳能节能灯中有一个充放电控制器,太阳能节能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的光能,把吸收的光能转换成电能,并把电能通过充放电控制器储存到蓄电池中,又通过充放电控制器把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使得太阳能节能灯亮了起来。姚老师还告诉我们,学校的太阳能路灯在天气好的情况下一般可以亮8~10小时,而在阴天或者雨天也可以亮4~6小时。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姚老师还拆开了学校的一个矮型太阳能路灯,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它的内部结构和发电原理。

课后,小队成员还上网查找了资料,知道了太阳能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资源,不仅开发利用的过程非常便捷,还是一种洁净能源,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是非常低碳环保。在这次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学校的许多地方都需要用电,且用电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学生产生了一个设想:既然太阳能设备有这么多的优点,学校为何不多安装一些太阳能设备?这样不但能节省更多的电,而且也更环保。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发现在校园里有许多可以安装太阳能设备的地方,认为如果这些地方能安装上太阳能设备那就太好了。于是,学生把这个建议告诉了金建芳校长,得到了校长的充分肯定,金校长告诉学生们,安装太阳能等节能设备是学校正在考虑的重要项目,学校正设想在未来几年里把我们校园建设成一所真正低碳环保的校园,而安装太阳能节能灯正是迈开设想的第一步。听了校长的话,学生们非常激动,觉得如果真能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那就太幸福了。

浅析新课程主题互动体育教学模式 篇9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互动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当前,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仍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把“教什么”和“怎样教”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学法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侧重教法与教材的逻辑关系,忽视教法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因此,教师必须把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由“被动”向“主动”“学会”向“会学”的过程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教育学生树立体育观、健康观,深刻认识体育的社会价值,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对新课程的认识

在推行新课程的今天,体育教学新课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对青少年人群影响很大,也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具有一般体育课程的普遍特征,也有自身的相对特征和功能。

新课程提出了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但是《新课标》中“内容和标准”只是提供了以一个框架而不是具体的学习内容,符合我国体育教学实际。新课程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新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学优势,体现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这就为体育教师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为学校的体育教师积极开发利用体育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持。新的教学内容始终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在学习内容方面要有较强的健身育人的功能将推进体育课项目作为加强课堂运动技能学习的手段。要避免过分强调娱乐性、刺激性而偏离新课程思想,异化体育课的宗旨。

三、主题互动教学模式概念

所谓主题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堂体育课上设定一个主题(具体的目标任务),以多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练习、互相竞赛、互相帮助、互相探索和研究来共同完成主题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在一定主题任务下进行互动,强调通过完成主题任务,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强调开放的、创新的多边互动。

四、实践分析主题互动

1. 开放的主题

主题是教学的方向,只有主题的开放,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因而主题需要创新,主题需要多样,主题需要开放,在教学中主题的确定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把主题贯彻课堂的始终,师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的优势是主题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2. 互动的主题

运动需要学生的参与。同样主题的确定也需要学生的参与,有了学生参与的主题,才是学生意愿的反映,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主题的确定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整合教材时,教师一般需要主动设计主题,主动与学生交流意向,让学生理解主题内容,鼓励学生配合主题互动,保证主题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运动技能,身心健康,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教学目标。

五、主题互动对完成《新课程》课程目标的作用

1.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主题互动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在主题任务下进行互动,而主题的设定是多样的,如果把学生按兴趣、爱好分组,每组的学生进行互动学习,通过互相帮助,也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2.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主题互动教学模式能使每位学生在互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许,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更能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服务。可以说,主题互动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落到了实处。

六、主题互动的运用原则

1. 主题必须是《新课程》课程目标的细化

运用主题互动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促使《新课程》课程目标的完成,所以,主题的设定不能脱离《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只能《新课程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2. 主题的设定必须有规律和计划

幼儿园武术主题课程之我见 篇10

武术主题环境的创设直接影响着幼儿, 幼儿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到武术的浓烈气氛, 激发起幼儿学习武术的热情, 感受到武术教学的氛围。通过倾听武术故事, 或观看武术的碟片, 渗透幼儿的品德教育。武术主题《武林风》的开展, 班级主题墙的创设中尽显武术特色。内容有“拼小人”、“我喜爱的武术明星”、“武术兵器”、“少年拳”等。例如:《武术小达人》活动, 通过自主报名进行武术表演, 可以是幼儿园学的动作, 也可以是家里人教的, 或者是电视上学到的动作。胆小的孩子有点怯场, 但在小伙伴们的鼓励中, 渐渐找到了自信、大胆的表演了武术的动作。精彩的表演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每个孩子都以出色的表现带给大家与众不同的感受。教师要做有心人, 抓住教育的契机, 利用和创设各种武术展示活动, 引导和鼓励幼儿为克服困难寻求方法, 做出努力, 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 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

二、主题课程与武德培养的有效体现

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最为主要的方式。教师采用游戏化的语言和形式来学习武术, 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尤为重要, 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孩子更加喜欢武术。我们经常引导幼儿倾听关于武术小故事, 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 理解故事的情节, 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启发, 学习武术不仅是锻炼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 在必要时也要见义勇为, 保护别人, 保护国家;做自己能所的事情, 多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他们也被故事人物那种勇敢的精神所感动。一些孩子在学了武术之后, 变得自信勇敢, 特别喜欢把他学的武术做给别人看, 还真有点“小小男子汉”的气概了。

例如:大班语言活动《木兰从军》, 幼儿对故事中的人物比较陌生, 古代的生活方式也和现在的不同, 在古代女孩子是不能当兵的, 但是在现代女孩当兵是常事。所以大班选取了这一教材, 旨在通过观察图片, 理解故事内容, 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 感受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大班体育活动:《我爱少年拳》, 在学“架掌平衡”动作时, 我设计了“木头人”的游戏, 当说完:“山山山, 山上有个木头人, 不许说话不许动, 不许牙齿露出来”之后, 就做架掌平衡这个动作, 当老师数到三时, 再放下来。通过这个形式, 吸引孩子学习武术动作的兴趣, 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在学习“弓步推掌”动作时, 发现孩子们的动作没有力度时, 我就故意说:“哎呀, 左边的墙要倒下来了, 全班小朋友一起用力推一下。”孩子们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我接着说:“大家一定要坚持住, 当听到十个数后, 这面墙才算稳了。”就这样, 孩子们坚持到了最后, 通过兴趣和技能的培养, 加强了幼儿对武术动作的掌握。

三、主题课程与五大领域的有效融合

武术主题课程活动是与幼儿一日生活紧密结合的, 生活即教育, 我园的早操编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孩子们每天在激昂的武术音乐声中表演武术操, 在潜移默化的感受中国传统武术带来的独特魅力。

语言活动:《小猴摘桃》, 让幼儿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学习动词:冲、架、翻、摘, 并能用肢体语言表现儿歌。并学习儿歌中武术的基本动作, 知道表演武术时要精神有力。儿歌内容如下:小拳握紧向前冲, (双冲拳) 手掌上翻架起来, (双架掌) 左右勾手摘桃子, (双勾手) 桃子摘下手中拿。 (收式) 。

数学活动:《区分左右》, 我设计了一首左右操:向左冲拳, 向右冲拳, 向左冲拳, 向右冲拳。左手架掌, 右手架掌, 左手右手, 分得清楚。向左弓步, 向右弓步, 向左弓步, 向右弓步, 左脚右脚, 分得清楚。通过武术动作的融入, 让幼儿正确区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幼儿园教育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武术融入幼儿园教育对促进幼儿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把武术教育元素引入到了幼儿园课程领域, 构建了以传统武术为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武术课程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很好的平台, 还丰富了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幼儿的运动热情, 提高了幼儿的运动能力, 孕育了幼儿强健的体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提高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金龙, 王晓刚.婴幼儿的体质评估和运动健身方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开发价值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