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研究生

2024-05-10

来华留学研究生(精选十篇)

来华留学研究生 篇1

一、现状与特点

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主要分为两类:自费来华生和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本文重点研究自费来华留学高等教育的学费定价问题。

我国来华留学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政府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奖学金吸引来华留学生。在这阶段,几乎所有来华留学生均由我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第二阶段,1978年~80年代末,自费来华留学生出现,各高校允许自主招收留学生。1989年我国出台了《自费来华留学生学费标准》;第三阶段,1990~至今,自费来华留学生快速上涨,占留学生总数的92.08%。因此我国在1998年调整并颁布了《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表1)。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自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的学费定价仍以此为标准。由表1可以分析得出我国自费来华留学生学费定价的基本特点:1、依据学历层次、专业、学习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差异,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学费定价标准不同;2、相较于理工科、医学、艺术等专业,文科类专业学费标准最低;3、自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学费标准高于国内高等教育学费标准;4、各高校可根据收费标准自主定价。

二、国外留学教育学费定价方法与特点

世界各国对于留学生教育学费存在着不同的定价方式和标准,但总体而言呈现出以下特点:1、各国均以其政府立法作为留学生学费定价的基础,各高校在法律范围内对留学生学费可以自主定价;2、采用差异化定价法;3、留学生高等教育学费呈逐年增加的趋势;4、发展中国家留学生高等教育学费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留学生高等教育学费的标准;5、各发达国家之间对于留学生高等教育学费定价亦存在着“高收费制”与“免费制”或“低收费制”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留学生学费定价也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的定价标准。发展中国家因其教育资源、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于留学生学费定价都采取较低的定价或“高奖学金”等方式。

其次,各发达国家之间对于留学生学费定价也存在“高收费制”和“免费制”的差别。以美、英等国为代表的“高收费制”发达国家一直视国际教育收入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收益原则下,这些发达国家对于留学生普通高等教育坚持高水平定价,并且逐年增加。即使留学生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再高,大多数留学生都会选择一次性支付全年学费。而学校方面,对于这些一次性支付学费的学生也会给予一定的学费折扣。如美国2008–2009年大学学费大幅提升,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幅达6%以上。而在英国2010–2011年大学授课型课程与实验型课程学费分别增长了4.3%和6.4%。以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行“免费制”。留学生在这些国家不需要交纳学费,只需承担留学的生活费用。但随着德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正在从原来的不收费逐步向收取象征性的少量费用过渡。

三、自费来华留学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本国公民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其学费定价主要以成本分担理论为基础,由政府、企业和学生、家庭共同承担。而自费来华留学教育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首先,产品属性差异。自费来华留学教育具有更强的私人产品属性。理论上无需由我国政府分担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成本。因此,同等条件下自费来华留学教育学费标准应高于本国公民高等教育学费标准。

其次,自费来华留学教育学费定价受国际因素影响明显。本文主要分析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汇率因素。随着汇率的上下波动,留学生支付的学费兑换成其生源国货币的数量有增加或减少的现象。因此,当国际教育供需相对稳定时,外汇汇率下降,相当于学费缩水,那么教育供给方势必会通过提高学费标准来弥补外汇汇率下降所造成学费缩水的部分,由此学费必然上涨。

第二,国内通货膨胀因素。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出现,导致了各国经济下滑,通货膨胀成为最明显的标志。通货膨胀的出现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即留学生为了获得通胀前相等的高等教育服务,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我们在进行学费定价时必须考虑因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的部分。

第三,国际教育市场需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因素。国际教育市场需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结构是影响自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学费定价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国际供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国际劳动力市场对某个专业(或特定的国家、地域、学校)需求越多,受教育者对于该专业(或特定的国家、地域、学校)的国际高等教育需求量越大,那么价格(即学费)就会上涨;反之,价格(即学费)就会下降。

第四,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因素。为加强同其他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常国家(地区)之间签订了友好合作与交流条约。而教育则是文化交流合作条约内的重要部分。通常来自条约缔结国(地区)的留学生将会获得较大的优惠,如获得更多的奖学金或更高的学费折扣等。

四、建议

经过几十年的留学生教育和收费改革,我国留学生收费体系已经相对比较健全。但随着我国留学生规模的扩大与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的学费定价制度和方法仍有待改革。

1. 建立市场主导的自费来华留学生的学费定价机制。

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政府监管,额政府定价管制模式,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有效监督,学校自主定价的自费来华留学学费定价模式。以影响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因素为基础,修订现行《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1998)。

2. 实行学费的差异定价方法。

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国别(地区)、不同成绩、不同学习方式、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学生实行差异定价。欧美等留学生人数较多的国家,留学生的学费逐年增加,且语言培训费用较高。如在美国,语言学习费用相当于学历教育学费;在德国,虽然对学历教育只收取部分费用或不收学费,但是语言学习的费用是较高的。在我国,汉语言专业和短期语言培训学费定价均相对偏低。据教育部统计显示,近年来华留学生来文科人数约占70%,远远高于同学校其他专业。因此,完善差异化定价方法,在确保自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学费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的同时,可以适当提高汉语言专业及汉语语言学费定价标准。

3. 完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制度是学费制度的必要补充,欧美国家在较高留学生学费的同时,也建立比较完备的奖助学金制度,我国目前针对来华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种类偏少,影响来华留学教育市场。

参考文献

[1]金贞淑.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政策改革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6(3)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ol.cn/20040319/3101605.shtml

[3]北京经济信息网http://www.beinet.net.cn/policy/wbj/jy-wyh/200508/t22738.htm

[4]伍海云,张祥永,李孙巧.美国公立高校学费定价与收取制度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1(8)

[5]天道留学网http://uk.tiandaoedu.com/application/27932.html

[6]卢晓东.留学生学费定价与资助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7]刘泽云,萧今.教育投资收益分析—基于多层模型方法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胡茂波,沈红.高等教育学费定价的争论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

[9]卢晓东,孙燕君.实用性:全球化中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10]伍海泉.学费定价研究:理论、方法与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1]教育部网站http://www.gov.cn/gzdt/2007-05/28/content_628175.htm

来华留学研究生 篇2

来华长期进修留学生语言学习策略调查研究

实证研究表明留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密切相关,在听说读写各种形式上不平衡,在不同水平、不同地区维度上存在差异,具有成人化的特点.

作 者:刘芳芳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北京,100089刊 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6)分类号:H195.1关键词:长期进修 留学生 语言学习策略

来华留学生招收工作的研究 篇3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来华留学生招生是教育国际化的生命线,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走访京津地区十所高校调研为依托,研究了各高校在留学生招生方面的特色,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 ; 招生 ; 战略 ; 渠道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80-01

为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水平,积极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着力实现教育的国际化,通过走访和研究京津地区十所高校,在留学生管理、招生、教学等方面得到了许多经验,尤其在留学生招生方面,各高校各有特色,有许多值得深思。

一、招生战略规划

招生是学校整体留学生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而生源是招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各院校在招生战略方面都重点从学校层面和具体的生源方面着手规划。

(1)学校层面。首先,院校十分重视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将留学生教育纳入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将留学生事业上升到学校战略规划高度,并且具有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早期就确立了“稳定本科生,發展研究生,扩大留学生”的发展思路;北京理工大学在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将留学生事业纳入了“6+1”的对外开放战略;首都师范大学专门举行了与留学生事业相关的外事工作会议;北京交通大学则从责任和利益两个方面鼓励学校留学生事业的发展。

(2)生源方面。北航、北理、北科、北交、中石油的学生以学历生为主,并且侧重于自己的特色专业。到2009年,在北航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已超过900名,其中550余名是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或本科学位的专业留学生;2012年北理工的学历生数量600人左右,占到留学生总数的70%,其中硕博比例较高,本科生有240人;中石油则注重校企合作,境外企业委培或赞助的学生在留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

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以语言生为主:北京语言大学2012年留学生人数10300多人,其中学历生仅2000多人。首都师范大学每年招生规模在1000人左右,汉语进修生占三分之二,而学历生中的四分之一的专业是汉语系。天津大学以预科生的汉语教育为主。三所大学都为文科专业为主的院校,以语言生作为留学生招生战略的重点其实也是以本校优势专业为出发点。

综上所述,无论语言生为主,还是学历生为主,都要牢牢把握以本校特色为主线来规划留学生招生战略、开拓生源渠道。

二、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具体情况根据各学校职能部门设置情况略有不同,但相同点在于各学校都有专门的留学生招生部门和机构,配备至少三名以上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招生,并且随着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各招生部门内部的职责分工日趋明确化和规范化。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工作由国际学院下设留学生办公室负责,并且按本科生招生和研究生招生划分职责。而留学生录取、涉外手续的办理、新生的报到、注册,学费的收取和上缴等工作由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负责。

三、招生基础工作建设

学校留学生规模能否获得质的突破,关键在于与留学生相关的教学、生活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是否做得扎实,到位。

首先,学校核心专业开设英文授课课程带来质的飞跃。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数量在2010年度突增,比09年度增长了60%-80%; 2012年的仅学历生数量就已经达到600人。学校留学生中心王主任认为,学校开设英文授课以后,对许多留学生形成了很大的向心力,是学校留学生事业取得如此速度的发展关键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过去的十年抽调全校力量开设英文课程,如今研究生可以全部开设英文授课。本科生课程可英文授课也有电子工程、 自动化、 软件、 计算机、 土木工程等7个专业,逐步扩展英文授课课程。

再次,住宿问题的解决扫除后顾之忧。宿舍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在京高校制约留学生发展规模的重要问题。北京语言大学现在每年留学生达到一万人次,而学校床位数量远远达不到这个需求,学校受地段限制无法拓展,所以只能向周边社区寻找解决途径,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每年入学季都会因为住宿问题而苦恼。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中心在2009年只有29张床位,现在学校将两栋宿舍楼重新装修,划拨归留学生中心,供留学生使用,解决了留学生招生的后顾之忧。

四、招生渠道的建立

由于在校留学生构成以及学校自身特点的不同,各学校的招生渠道各有侧重点。留学生招生渠道有境外国家机构或企业等合作伙伴组织培训项目、境外中介推荐学生、在校生介绍、学生自己报名等,其建立和开拓方式基本上有两类。

(1)依托学校已有规模,以宣传为辅助。如北大、北语有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慕名前来学习,另外学校也通过一些学校、团体等机构进行推介宣传。

(2)注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多种渠道宣传。北航参加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外宣和招生接触合作伙伴,自行联系境外中介组织外宣招生;北理工的生源主要是各类奖学金生;首师大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交流院校、孔子学院、中介以及在校生的口口相传,其中稳定的长期合作的中介多达20到30家;中石油则跟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方式招募留学生。

第一种方式适合已具有一定留学生规模,在留学生群体中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而第二种方式更适合有行业或专业特色的院校,积极与对口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形成稳定的生源,多渠道宣传可以扩展生源类别。而两种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中介的不可或缺,由于中介组织一般为依靠推荐留学生盈利,存在学生质量控制不严或只顾一时利益影响学校声誉的隐患,因此寻求可长期稳定的合作中介是控制中介不良行为的必要举措。

五、启示及建议

首先,制定留学生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将留学生事业纳入学校一流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当中,确立留学生事业的重大战略地位。

其次,加大英文授课课程建设力度。实践证明,授课语言是制约留学生规模的关键性因素,英文授课专业对留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吸引潜在留学生的巨大因素。在未来几年内,应该加大英文授课的开发力度,结合学校自身特有的专业特色,开发一批相关领域的英文授课专业。

再次,加大后勤支持力度。学校后勤尤其是宿舍的容量直接决定了留学生工作的规模上限。留学生宿舍的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必须未雨绸缪,根据学校留学生发展规划,为留学生规划出足够的宿舍容量,避免来了学生没地方住或者因为住宿而阻碍留学生事业发展的情况。

来华留学生毕业调查研究 篇4

一、毕业生的国籍情况

109位毕业生分别来自巴勒斯坦、贝宁、加拿大、老挝、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尼泊尔、斯里兰卡、乌干达、也门、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赞比亚和扎伊尔等16个国家, 共有亚洲、非洲、北美洲等3个洲别。其中来自越南48人, 尼泊尔26人, 印尼12人, 贝宁、也门、伊朗、乌干达各3人, 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各2人, 巴勒斯坦、加拿大、老挝、毛里求斯、印度、赞比亚和扎伊尔各1人。毕业生国籍分布图见图1。

二、毕业生的学历情况

109位毕业生中本科学历的有96人, 73人专业为临床医学, 18人专业为口腔医学, 5人为药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1人。专业有心血管内科学、内分泌学、神经内科学、普通外科学、骨科学、口腔医学等, 其中有3人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均在广西医科大学学习;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人, 专业均为儿科学。学历情况见图2。

三、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获得情况

由于大部分外国留学生都是在国外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国外与中国的执业医师考试有较大差别, 因此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获得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留学生医学教育 (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教学) 是否符合国际标准。从调查情况看, 109位毕业生中有48位来自越南, 越南毕业生回国后完成一年的定向实习就可以直接承担医务工作, 不用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剩下的61位毕业生中, 31位均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一般都是在本科毕业后1至3年内获得。还有30位没有填写关于是否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相关信息, 但是不能排除已获得资格却未填写的情况 (图3) 。另外, 其中1位2006年毕业的尼泊尔学生在电邮中提及:当年毕业的所有临床医学全英班尼泊尔学生均通过了该国的执业医师考试。

四、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109位毕业生毕业后有57人的职业为医师, 其中有2人的职务目前已是主任医师;5人从事金融行业;2人在医院里面承担行政职务;1人职业为医学顾问;35人继续学习, 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有2人, 攻读硕士学位的有33人;9人工作情况不明 (图4) 。这些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中该校78级斯里兰卡留学生阿玛尔现担任斯里兰卡海军上校, 2010年9月受中国政府邀请, 回校参加新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60周年庆典;2001级越南学生陈亭平, 作为广西医科大学培养的越南第一位博士生, 现任越南顺化医药大学珈玛刀中心主任、微生物免疫教研室主任, 多年来向该校输送众多优秀的越南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 开展了中越多项重大研究项目, 被授予南宁市荣誉市民称号。从毕业生的工作学习地点来看, 毕业后回国的有66人, 其余43人在其他国家。共有17个国别、5个洲别, 具体而言, 越南34人, 中国31人, 尼泊尔16人, 印尼5人, 加拿大5人, 美国3人, 澳大利亚、英国、斯里兰卡、伊朗各2人, 贝宁、法国、老挝、乌干达、也门、印度和赞比亚各1人 (图5) 。

五、讨论

440名毕业生只回收到109份电邮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前毕业的留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电子邮件, 没有电子邮件的共有161名毕业生;剩下的170名毕业生有的是电邮地址无效, 有的是没有回复。由于留学生毕业后工作地点范围广泛, 而且也有较多学生经常变动工作地点及联系方式, 所以搜集毕业留学生的信息存在较大的困难, 今后除了继续通过电邮的方式定期与毕业生联系外, 还可以考虑在每届毕业生中确定校友联络人, 通过校友联络人来了解其他留学生的信息;建立校友联络网站, 加强留学生与学校及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从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看, 53%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了医疗卫生服务行业, 34.6%的毕业生目前正在继续攻读学位, 表明该校留学生的医学教育基本能满足留学生的工作需求。目前统计的101位留学生中, 主要生源国来自越南和尼泊尔, 由于越南毕业生不用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因此大部分都能从事医师工作;据了解尼泊尔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能通过本国的执业医师考试, 所以就业方面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在校印度留学生的日益增多, 印度执业医师考试水平仅次于美国执业医师考试, 要求广西医科大学留学生的医学教育必须尽快与国际化接轨, 结合国际标准, 改革课程设置、医学教育教学方法, 进行通识教育,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留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 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需要的医学生。具体体现在: (1) 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设置上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整合,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批判精神, 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2)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增加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医学伦理学方面的课程, 使医学生具有尊重个人信仰, 理解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的知识底蕴, 具备对病人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的能力。 (3) 重视实践, 让学生早接触社会, 早接触临床, 多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完善临床技能训练模拟实验室、模拟手术室、标准化病人培训与应用实验室建设, 建立临床技能训练与评价系统, 实现临床能力培训手段的现代化,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在留学生管理方面, 也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人文教育贯穿于留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学历和社会经历各不相同, 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 要求我们不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而且也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以双向的视角或换位的思考, 研究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学习不同种族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特点, 更多地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个性特征, 以理解、尊重、关心的态度,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交流中激发出积极的思想认识, 以奠定今后与我国进一步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培养知华、友华人士。

参考文献

[1]王剑军.我国医学留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 (14) .

[2]杨红旗, 王茜, 张学清, 郭宪国.中印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对比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4) .

[3]石鹏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 积极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7) .

[4]白强.高校留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5) .

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管理规定 篇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管理规定

(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研究生院)受中国科学院委托,负责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培养、学籍及学位授予的管理工作。为做好此项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所属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以下简称培养单位)招收的外国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包括:来华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以下简称外国留学生)和外国来华留学的进修生(以下简称外国进修生)。

第二章 报名及招生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 申请人报名资格、所需提交材料、报考时间和地点,以及收费标准,请参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招生简章》(以下简称《外国留学生招生简章》)中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研究生院统一负责中国科学院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

(一)组织各培养单位进行招生宣传、咨询活动。

(二)委托各培养单位向培养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资格认可。

(三)负责组织、审核、汇总、编印研究生院外国留学生招生专业目录。

(四)统一组织英语初试科目的命题和阅卷等工作。

(五)制定外国留学生的录取标准。

(六)对各培养单位报送的录取名单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核、汇总、上报及存档。

第五条 各培养单位负责本单位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一)制定本单位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招生计划。

(二)编制本单位的招生专业目录;遴选本单位上岗指导教师,报研究生院备案。

(三)拟定本单位的概况、招生专业(不包含保密专业)及反映导师学术水平的介绍。

(四)审查申请者的申请资格。

(五)组织初试科目专业课命题及阅卷、录取工作,并将录取名单报送研究生院审核备案。

第三章 招生及入学考试

第六条 招生方式、入学考试的组织及面试等要求,参见《外国留学生招生简章》中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 外国留学硕士生的初试科目为英语和两门业务课。外国留学博士生的初试科目为英语和两门业务课。以上考试均为笔试,每门课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母语或官方语言为英语的申请者,可免试英语。业务课考试科目由各培养单位组织命题和阅卷。命题难度应与国内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命题的难度相当。初试合格后,应参加复试。

协议生参加考核的科目由培养单位根据协议确定。

第四章 录 取

第八条 录取条件参见《外国留学生招生简章》中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 研究生院委托各培养单位根据申请者考试和考核的成绩及研究生院的录取标准,拟定录取名单,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录取名单及成绩报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对考生进行综合审查合格后,直接发放或委托培养单位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五章 入学与报到注册

第十条 被录取的新生办理来华学习签证、报到及费用的交纳标准,参见《外国留学生招生简章》。

第十一条 自费新生(不含获全额奖学金者)不交纳学费者,不予注册。如有特殊原因经培养单位批准可以缓交学费,缓交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逾期两个月不交学费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十二条 各培养单位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对外国留学生实施学籍管理。已经在培养单位学习一个学期以上的留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培养单位交纳新学期学费并办理新学期注册手续。无故逾期两周不注册者按自动退学处理。外国进修生须持录取通知书按规定时间到培养单位报到,经培养单位确认后,到研究生院办理注册手续。

第十三条 新生报到时需持《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及《血液化验报告》原件到指定的当地卫生检疫部门进行健康复查,办理《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确认手续。凡不符合要求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十四条 经体检复查合格的外国留学生需在入境之日起30天之内到当地省、市公安局外国人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居留手续。

第六章 考 勤

第十五条 因病请假需持医生证明,到培养单位办理请假手续。

第十六条 因事请假需由本人申请,经培养单位批准。每学期事假累计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七章 考 试

第十七条 来华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必须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学习规定的课程,参加所修课程的考试或考查,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第十八条 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试者,须事先向培养单位递交缓考申请。

第八章 休学与复学

第十九条 因病(需出具医生证明)或其他原因休学,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后,由培养单位审批,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二十条 休学期满的外国留学生,应提出书面复学申请。因病休学者在复学前应提前向培养单位出具健康康复证明;因病回本国休学者在复学前应提前两个月向培养单位出具健康康复证明,经培养单位同意后方可来华,并经指定医院复查合格后,准予复学。逾期两周不到培养单位办理复学手续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九章 转学与转专业

第二十一条 一般不受理外国留学生转学和转专业的申请。如因特殊原因需做变更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经培养单位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十章 退 学

第二十二条 外国留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以退学:

(一)休学期满不申请复学者。

(二)因病休学期满体检复查不合格者。

(三)外国留学硕士生一学期有两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合格,或一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合格经补考后仍不合格者;外国留学博士生有一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合格者。

(四)在论文研究工作中表现出业务能力差,达不到基本要求者。

(五)经过指定医院确珍,患有精神病、癫痫以及患有其他疾病不能再继续学习者。

(六)意外伤残不能坚持学习者。

(七)有正当理由申请退学者。

(八)在一学期内事假累计超过一个月者。

(九)一学期旷课累计超过总学时1/3者。

第二十三条 外国留学生退学须提前向培养单位提出申请,获准后在一周内办理退学手续,培养单位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二十四条 退学的外国留学生由培养单位发给退学证明。学习满一年以上、完成培养计划要求且成绩合格者,发给肄业证书;学习不满一年者,发给学习证明。未经批准自动退学者不发给肄业证书和学习证明。

第十一章 奖励与处分

第二十五条 培养单位对于品学兼优的外国留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和表扬。

第二十六条 对于严重违反院纪、院规以及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外国留学生,培养单位可视其情节轻重予以相应处分直至退学。

第十二章 毕业和结业

第二十七条 外国留学研究生毕业证书、进修生结业证书的颁发办法,请参见《外国留学生招生简章》。

第十三章 外国留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

第二十八条 外国留学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根据中国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制定外国留学生培养计划并负责指导其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环节一般与中国国内研究生相同。

第二十九条 外国留学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期限及学位的授予,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暂行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外国留学硕士生的学术水平应达到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第三十一条 外国留学硕士生课程具体要求:

(一)必修课程:

1.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一般为三至四门,作为学位课程来要求。

2.汉语课。要求具有使用生活用语的初步能力。

3.《中国概况》。

(二)选修课程:外国留学生可以根据学科、专业需要,选修一些课程。

第三十二条 外国留学硕士生在第三学期初,要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做开题报告,经导师或论文指导小组认定选题合适及计划切实可行者,才能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第三十三条 外国留学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应达到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第三十四条 外国留学博士生必须通过以下课程:

(一)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一般为二至三门。

(二)汉语课。要求具有使用生活用语和阅读本专业汉语资料的初步能力。

(三)《中国概况》。

(四)英语(母语、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外国留学生可免修)。要求达到研究生院国内博士研究生同等水平。要求具有阅读本专业资料的初步能力,作为选修课来要求。

第三十五条 论文要求:

(一)外国留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参加科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

(二)论文撰写与答辩可用汉语或英语,用英语撰写的论文需提供一份详细的中文摘要。

(三)外国留学硕士生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应能反映学位申请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外国留学博士生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应能反映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

未能达到上述要求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第三十六条 外国留学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培养单位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考核,合格者可继续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不合格者作为进修生结业。具体考核办法由培养单位自定。

第三十七条 对外国留学硕士生,原则上采取脱产培养的方式,即整个培养过程均在我国境内完成。确因需要,经导师同意和培养单位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利用部分时间回国撰写其学位论文,但在我国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外国留学硕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必须在我国进行。

第三十八条

对外国留学博士生,其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撰写可在我国和他国完成,但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必须在我国进行,并且在我国进行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累计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半。

第十四章 外国进修生的培养

第三十九条 从事专题进修的外国进修生学习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外国进修生分为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外国进修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外国进修生本人需根据专业研究的需要,提出详细的研究计划,经导师批准后,可进行与本专业有关的科研活动。

第四十条

外国进修生在科研活动结束后,需提交一份用汉语或英语撰写的进修总结报告。

第四十一条 外国进修生在导师指导下也可选修部分专业课。

第四十二条 外国进修生进修期满,完成进修计划者,培养单位将颁发研究生院进修结业证书。

第十五章 学 位 授 予

第四十三条 授予在培养单位从事学习和研究的外国留学生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学位,应在遵守我国现行的学位制度的基础上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实事求是,保证质量,并按照国家及研究生院有关规定,由研究生院统一授予。

第四十四条 经各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并建议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者,需提交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终审。

第四十五条 申请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其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要求重新答辩者,经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同意并提交研究生院备案,可在一年内修改其学位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其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要求重新答辩者,经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同意并提交研究生院备案,可在两年内修改其学位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第四十六条 各培养单位应将拟授学位外国留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及电子版报研究生院存档。

第四十七条 毕业并获得研究生院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可与国内研究生一起参加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的学位授予仪式。

第四十八条 授予他国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有关人员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学位,可参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试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章 费用(以人民币计算)

第四十九条 外国留学生各项费用的交纳标准,参见《外国留学生招生简章》中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条 在培养单位自费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的学费由各培养单位于每学期开学时一次性收取(经外国留学生本人同意也可以按于每学年开学时一次性收取)。

第十七章 奖 学 金

第五十一条 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类别、申请、评审、管理等相关事宜,参见研究生院制订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条例》。

第十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来华留学研究生 篇6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教育规模 对策

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世界各国发展的全新趋势,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不仅仅能够大力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够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一、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现状

1.1.我国院校留学生教育起步晚,管理不完善

我国院校教育规模是在近十几年内得到快速发展的,随着院校发展的一定规模后,正在慢慢的跟国际进行接轨,很多院校都开办了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从而致使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然而,综合外国院校发展状况来看,发展腳步非常晚,有很多地方跟不上国际标准要求,同时也有很多基础设施、教学配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从而对来华留学生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进而严重影响着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扩大。

1.2.我国院校留学生规模很小,生源主要来自亚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大多数高校人数都已经超过万人数,可以说在校学生教育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但是,大多数高校留学生人数都非常少,也就是几个、几十个,基本上没有超过一百个的,这样算下来所占学校总人数的比例都在1%以下,规模是非常小的,但是即使是在这么小的留学生中,大多数都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韩国以及东南亚等一些亚洲国家。因此,怎样吸引其他洲的留学生来华留学,是我国大多数院校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1.3.我国职院校留学生所学专业较窄,以应用文科为主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院校教育所开设的教学专业都是十个以上,可以说专业已经是非常广泛了。然而由于我国在一些工科、哲学等方面教学师资力量不够,没有什么突出的国际奖项,致使很多留学生来我国以选择应用文科雷专业为主,比如旅游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专业,这主要是由于这些专业相对来说容易理解,而且还是文科类的专业。因此,怎样拓宽留学生学习专业是影响我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我国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对策

2.1.更新教育观念,科学规划

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因此,创新教学观念、解放思想是我国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基本条件。首先,院校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不要盲目地自卑,主动吸引留学生,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其次,对于院校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意义一定要有客观的认识,将院校的发展与国家的进步统一起来,协调一致,充分结合我国的发展战略和院校的发展需要,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其与院校的发展前景与对外的影响力紧密的联系起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来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规模。

2.2.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推进留学生招生工作改革

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进行宣传,同时还必须对留学生招生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以便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能够对留学生提供出更加优质的服务,使招生工作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宣传技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来进行宣传、招生。比如,可以跟一些驻华大使馆进行联系,另外还可以在海外华人比较多的地方进行宣传,同时还可以跟一些出名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等等。总之留学生招生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招生,以便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尤其是吸引更多地欧美国家留学生,以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学校的知名度,使我国院校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得到扩大。

2.3.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建设

多跟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院校紧密联系,根据国际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安排留学生课程。在保证学好汉语的基础上,将本科教育充分发展起来,同时还要加大研究生留学生教育规模的发展,使来我国留学生的教育层次逐步朝着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历教育发展。

(2)狠抓教学质量

各高校要抓紧修炼内功,投入更大精力,狠抓教学质量,力促留学生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要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应国际化教育需求的人才队伍。

三、结论

为了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与经济的交流,各国都大力发展本国的留学生规模,中国也不例外,我国的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发展自身的留学生教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大院校的宣传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为学校吸引更加广泛地生源,从而不断扩大学校的留学生教育规模。

参考文献:

[1]施信疑.浅谈有效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新课程·下旬,2014(2).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述评 篇7

1. 概念的认识

国外的许多研究者都把社会文化适应和个人心理适应情况合并为“社会与心理适应”。Kealey (1989) 认为跨文化适应有正面和负面的心理变量, 好比生活满意度是正面变量, 抑郁和焦虑是负面变量, 旅居者生活满意度高, 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少, 就达到跨文化适应。[1]被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是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2]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 (psychologicaladaptation) 和社会文化适应 (socioculturaladaptation) 。心理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 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 就算达到心理适应。

2.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研究现状

2.1 心理适应的类型

关于适应的类型, 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孔维民认为, 根据适应的对象可以将其分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根据适应的基础可以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 根据适应的程度可以分为浅层适应和深层适应, 根据适应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参与可以分为有意识的适应和无意识的适应, 根据适应过程中态度的积极或消极又可分为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 等等。[3]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外, 还可以根据适应的效果分出消极适应和积极适应, 根据适应表现的方式分为内部适应与外部适应, 根据适应的内涵分为狭义适应和广义适应, 等等。

2.2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这是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对适应过程作出的一种解释。从这一角度出发, 可以认为心理适应就是主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贾晓波等人[4]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提出了一个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模型:这一模型表示, 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其中认知调节又可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个部分。

2.3 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研究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具有极强的教育实践功用。故此类研究也较为普遍, 大致有两种取向:其一是基于现实经验的理论探讨, 如赵敬、许剑、张海燕等[5,6,7]都普遍认为心理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 (1) 想象和现实的反差; (2) 物质条件、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反差; (3) 孤独感和思乡病; (4) 怀疑和焦虑; (5) 埋怨和误解。另外, 赵敬认为专业的不同也是造成心理适应不良的一个因素。李丹洁[8]从文化渊源距离、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这三个外部因素和留学生自身的差异来分析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

其二是基于数据调查的实证研究, 国外对于留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 如Camille Brisset&Saba Safdar等[10]对112名在法国留学的越南留学生进行了调查, 发现人格的特质焦虑、成人依恋、心理困扰和社会支持满意度对留学生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都有影响。

3. 心理适应的教育及干预

心理适应的教育干预研究也存在两种取向。取向一是理论探讨:就高校新生的心理适应提出理论上的教育对策, 大多从学校工作系统、学生自我调整角度展开, 如赵敬[5]借鉴美国丹佛大学艾伦博士的观点认为, 我们应该从校园、工作人员、课堂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着手来展开对心理适应的教育和干预;张海燕[7]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建立教学、管理队伍乃至社区和社会环境与留学生群体之间宽阔、通畅的交流通道, 形成比较完整的应付策略, 等等。

取向二是实验干预:研究者将团体辅导等技术应用于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 检验干预前后心理适应状况的变化。薛潮彪、周娟等人[9]应用SCL-90和EPQ (英文版) 对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的78名留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发现部分南亚在华留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 应给予及时的专业心理辅导和行为的理性疏导。建议设立留学生心理辅导机构, 由训练有素的心理人员负责 (能较准确的把握其人格特质) , 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和理性行为疏导, 从留学生入学起定期进行心理“体”检, 筛查出不健康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咨询、疏导, 为留学生的不良心理建立宣泄通道。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方面已有的研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丰硕成果, 为推动来华留学生适应教育作出了贡献。但纵观近十年来相关研究, 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4.1 来华留学生研究的不足

4.1.1 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多, 实验干预研究少。

研究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的现实意义, 在于寻求有效渠道帮助学生顺利地适应。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必需的基础工作, 但不能作为研究重点;相比之下, 实验干预研究要重要得多, 但这个方向的研究开展较少。

4.1.2 针对国内外已有实验干预研究中, 分散研究多, 系统性研究少。

从研究内容而言,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不良涉及范围较广, 但已有研究的内容较为分散, 某些方面, 如社会支持是心理适应不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已经被重复研究了很多次, 而另一些如自我认识却较少涉及。从研究深入的状况而言, 心理适应不良的最严重情况大概出现在来华的1—2个月, 部分个案还可能从心理适应不良转化为其他心理问题。而适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是个体对环境及自我的整体性感受, 所以, 对心理适应的研究不论是现状分析、原因探索还是实验干预, 都应更注重其系统性。

4.1.3 针对国内外已有实验干预研究中, 横向研究多, 纵向研究少。

心理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在实施实验干预阶段, 干预的过程需要时间;在考察干预效果时, 不仅要考察干预结束当时的效果, 而且要评估干预结束后的持续效果。因此, 对于实验干预研究而言, 纵向研究是更为适合的研究取向。而已有的研究在这点上较为欠缺。

4.1.4 以“团体辅导”为干预手段的研究存在的不足。

鉴于团体辅导在干预研究中的重大作用, 已有的心理适应干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这类方法。但此类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总体研究数量不多;部分此类研究目的不明, 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明确界定, 辅导内容笼统, 针对性不强;不少研究在选择团体辅导的对象时, 筛选标准不能满足团体辅导的要求;重视团体辅导的即时效果, 忽略干预效果持久性的评估。

4.2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未来研究取向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 对今后的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心理适应研究的系统性;加强实验干预研究;加强团体辅导的规范化研究。

参考文献

[1]Kealey, D.J, Astudy of cross-cultural effectiveness:Theoretical Issu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 Elations, 1989, (4) .

[2]WardC, Kennedy A.Locus of control, 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Relations, 1992, 16, (3) :175-194.

[3]孔维民.适应的分型与适应能力的培养[J].淮北煤矿师院学报.1991, (3) .

[4]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1) .

[5]赵敬, 隆莉.高校留学生在华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医学教育探索.2008, (7) .

[6]徐剑.关注留学生心理加强留学生管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 (9) :22.

[7]张海燕, 刘爱军.外国留学生在华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管理工作探析.文教资料, 2007.3.

[8]李丹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研究与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39 (5) .

[9]薛潮彪, 周娟, 惠栓, 童秋琴, 罗金莲.南亚在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状况及行为理性疏导.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 篇8

1 跨文化适应的概念

何谓跨文化适应?Redfield (1936) 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跨文化适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及成员在直接地、持续地相互接触中所产生的文化和心理双方面变化过程”。王亚鹏 (2004) 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个体从当初所熟悉的母体文化进入异质文化后产生的行为变迁和适应过程”。

根据沃德 (Ward, 1993) 的理论, 跨文化适应由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部分组成, 前者是指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获得了幸福感和满意感等积极的心理情感反应。后者指的是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获得了适合新文化的知识和技能。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分为负面效应和正面效应。正面效应表现为个体能与东道国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以及具有较高的适应东道国的文化环境的能力。个体在跨文化接触中没有或者比较少出现焦虑、孤独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负面效应表现为留学生在东道国文化环境中出现的心理的不安和行为不适等现象。

2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

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 从一个自己十分熟悉和适应的本国母语文化环境进入到我国这个陌生的文化环境。由于性别、年龄、肤色、国籍、英语口语水平、汉语语言水平、认知模式、性格特点、来华留学的目标和期望值、社会体制、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差异以及缺乏亲朋好友的陪伴, 他们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从而导致他们的跨文化适应状态因人而异。

根据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留学生班主任的了解, 南昌航空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出现的孤独、寂寞和失落感等消极的情绪反应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都有个体差异。总体而言, 男生比女生的满意度要高, 性格开朗外向的国际生比性格内向沉默的国际生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要少, 肤色浅的留学生比肤色深的留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要少。比如, 一位非洲籍的女生表述到她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 邻座的中国籍学生看到她用手抓饭吃, 表现出很惊讶和嘲笑的态度, 认为这是很脏的行为。类似的这些经历使得大多数像她这样拥有黑色皮肤的来华留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与此相反, 另外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利兹, 性格外向, 街舞也跳得相当不错。他在来南昌航空大学某某专业学习的第一个学期就顺利的在南昌市的一家酒吧同时在一所民办的英语培训学校找到了兼职工作, 学习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如鱼得水, 他对中国生活的满意度非常高, 甚至有毕业后永久定居中国的打算。

3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遇到的主要问题

3.1 文化冲击问题

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的价值观、审美观、行为模式等有极大的差异, 很多留学生刚来到中国, 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 首先会遇到的就是文化冲击问题, 导致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遇到预想不到的障碍, 甚至是误解和冲突。比如来自印度的一位女性留学生曾经跟留学生管理人说到, 刚来中国的时候, 去商场逛街的时候, 很多服务员一直盯着她看, 带着异样的眼光盯着她身上穿的衣服和头上戴的发饰, 这让她感到很不自在、很尴尬。同样, 在中国校园里, 刚开始的时候, 中国籍学生也不是很乐意和她走近, 他们认为肤色黑就代表“脏、粗暴”。

3.2 生活适应问题

住宿方面, 大部分来华留学生被安排住在学校宿舍。根据班主任的了解, 他们对宿舍环境的满意度因人而异。学习动机特别强的留学生对宿舍条件满意度高, 他们认为宿舍离学校教室和图书馆距离很近, 方便去自习和查询资料;宿舍配有专门的宿舍管理人员, 服务态度也很好, 住宿舍让他们有很强的安全感。相比之下, 学习动机不强但生活期望值过高的留学生却抱怨学校宿舍没有提供足够的私人空间, 生活电器配备不够齐全;学校宿舍规定了晚上作息时间, 活动不够自由等等。

饮食方面, 大多数刚来的留学生满意度很低, 他们抱怨:每逢下课用餐时, 学校食堂就挤满了学生, 每个窗口都排着很长的队伍, 没有留学生专门窗口;不习惯南昌口味的菜, 大多数都很辣、油腻。特别是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的留学生, 在饮食上可选择的范围很小。然而, 在中国留学时间超过两个学期的留学生对学校饮食的满意度有上升。

日常生活用品购买方面, 大多数留学生反应在中国买不到他们本国经常使用的物品。学校超市和商场里大多数物品没有英文说明, 不知道要买什么样的物品。

公共交通秩序方面, 大部分留学生反应中国的交通秩序非常混乱, 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经常不遵守红绿灯交通规则, 乱闯红灯现象很严重, 他们害怕独自过马路。

3.3 汉语语言水平问题

据统计, 南昌航空大学的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 绝大多数留学生处于初级水平, 小部分达到了中级水平, 极少数达到高级水平。语言上的障碍使得他们在中国留学的初期阶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南昌航空大学一位来自尼泊尔的留学生, 来中国学习后患上了阑尾炎, 在宿舍室友的陪同下去学校医院就诊, 而校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无法用英语和他们顺畅交流, 他们也无法完全听懂汉语, 使得他们不知所措, 学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及时赶到, 事情才得到顺利解决。另外一名巴基斯坦国籍飞行器制造专业的留学生表示学校图书馆很多专业书籍都是中文版本的, 没有相对应的英文版本。因为自己的中文水平不高, 只能查阅英语版本的书籍, 非常不利于有效利用学校资源来拓展专业知识。有些留学生甚至因为语言障碍还产生了挫败感。一位尼泊尔籍的学生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术活动和中国籍教授主持的学会会议或者是研究项目, 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用中文对外通知的, 而且活动基本上都是用汉语来进行的, 他们中文水平非常有限, 无法及时有效地参与。

4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了让这些外国留学生更快地融入中国文化, 提升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在为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主要从学校和留学生个人这两个方面着手。

4.1 学校的应对策略

1) 开学的初期安排特殊培训课程, 专门针对留学生, 向他们介绍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国社会的礼节以及各种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可能遇到的困难, 同时介绍相对应的各种解决方法和建议;安排新老同学见面会, 让新来的留学生有个榜样参照, 以后遇到问题, 可以及时请教学长;给新的留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分小组, 每个小组配一个外语口语能力较强的中国籍国际交流学院学生作为班主任助理, 在留学生初期的校园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帮助。

2) 在留学生渐渐适应中国学校生活后, 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校社团活动, 加强他们与中国籍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特色文化组织安排各种留学生校园活动, 比如说南昌航空大学近几年联合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等学校组织了好几场留学生专场足球比赛。

3) 学校除了开设汉语基础听、说、读、写课程之外, 还应该开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到中国文化与他们本国文化的差异。同时,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跨文化交流活动, 创造机会让留学生互相交流并与教师互动。

4) 学校留学生管理人员加强与留学生的沟通, 尊重并理解来华留学生的本国文化特点、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 在生活、学习、和心理变化上给予及时的关注, 建立起相互尊重、协调融洽的师生关系。

4.2 留学生个人的应对策略

1) 保持良好心态和适度的期值望:留学生应该理解在异国他乡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跨文化交际困难, 要提前做好思想准备, 保持平和的心态, 避免因为过高期望值和现实的中国生活相差太远而导致过度的焦虑和失望。

2) 制定明确留学目标, 加强学习动机:留学生来中国的首要任务仍然是顺利完成学业。学生要清楚自己来中国学习的目的, 有了目标, 才能有持续的学习动力, 从而克服跨文化适应困难, 比如说设定目标通过HSK考试, 拿到留学生国家奖学金等等。

3) 多种渠道了解中国:留学生除了与课堂教师、管理人员和专职班主任交流, 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电视节目或者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和协会活动, 比如太极拳社团和书法协会等, 和中国籍学生成为朋友, 充分利用各种合适、合法的渠道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4) 及时求助:留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是自己无法处理的跨文化适应障碍时, 应该及时得积极主动地向教师、管理人员、专职班主任、留学生老生或者是中国学生求助, 及时地解决困难,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 真实地感受并学习如何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

5 结束语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的外国留学生的课堂观察和个人谈话的方式来研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 从学校和学生个人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对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对留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Redfield R.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36 (38) :149-152.

[2]Ward C, Kennedy A.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 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A comparison of sec ondary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3, 28 (2) :129-147.

[3]王亚鹏, 李慧.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及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 2004 (3) .

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篇9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学术研究,学科建设

自1950年至今, 我国培养的外国留学人员已逾百万。在规模、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 来华留学生的类别、层次结构也有了很大改观, 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等也日益充实和完善。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 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也陆续展开, 成绩斐然。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华留学生教育为研究对象, 以探索其特有教育特点与规律为宗旨, 内容涵盖招生入学、教学培养、管理服务等诸环节, 范围涉及事业发展、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影响因素等有关方面;这一研究领域不仅成果丰硕, 而且特色鲜明, 日渐成为高等教育中新的学科增长点, 引人关注。本文拟在既往学术研究开展情况回顾的基础上, 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促进这一领域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更大发展。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的开展情况

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伴随着教育实践的开展而兴起, 在实践开展之初, 由于各方面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加之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也有限, 故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相关研究, 总体上尚处于经验积累与总结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学术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来考察, 即开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取得的初步成果、新世纪以来的继续推进。

(一) 开始期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术研究团体陆续建立, 科学研究开始起步的时期。1986年3月, 北京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会成立, 这是该领域第一个学术研究团体。此后, 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四川等地的相应学术研究团体也陆续成立。1989年12月, 全国性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专业性学术团体——“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 (以下简称“全国学会”) 成立。地区特别是全国学会成立后, 组织高等学校从事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部和教师, 致力于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调动了专业人员的科研工作热情, 同时也为各项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学术研究团体的建立标志着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而作为这一转变的核心, 即明确地将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和目标。1986年北京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会成立时, 即将“开展学术研究, 探讨留学生工作中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科建设”[1] 作为其重要宗旨。1989年全国学会成立时, 又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学术研究的开展, “探讨研究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律和问题……建立外国留学生教育理论, 为我国培养各国留学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2] 。据不完全统计, 80年代正式刊出的相关研究论文约计200多篇, 作为学术研究的开始期, 成果数量虽还较为有限, 但领域涉及语言教学、工作通论、管理服务、教学培养 (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 、国外留学生教育、国外汉语教学、来华留学史等多个方面。另外, 伴随着来华留学生语言教学和研究的开展, 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长壮大, 并逐步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二) 取得初步成果期 (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 一方面地区性、专业性学术团体继续建立, 到1995年在全国学会之下已有183个团体会员单位、12个地区学会和1个中医药专业学会;另一方面在全国和地区学会的组织下, 学术活动十分活跃。这一时期仅全国学会组织的全国性研讨会就有6次之多, 大规模的课题、调查研究5次, 共计涵盖40多个专题。科研成果方面, 有分量的专著、论文集开始出版, 据不完全统计, 这一时期刊出的研究论文约1400多篇。上述科研成果, 与日渐丰富的教育实践紧密相连, 研究范围包括招生入学、管理服务、教学培养、工作探讨、事业发展、影响因素 (或相关方面) 、国外留学生教育、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来华留学史、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学会建设等多个方面。与此前相比, 可以说该领域的学科体系更趋清晰和明朗。与此同时, 该领域成果也开始在高等教育的科研评奖中获得认可, 越来越多的论文开始刊于本专业以外的教育理论刊物, 这既反映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 也说明该领域研究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在90年代, 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是这一时期研究工作的一大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的认识得以深化。一批论文围绕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展开专门探讨, 提出理论研究是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之一, 呼吁应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留学生教育学而奋斗。其二, 对推进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探索。1996年11月, 全国学会与华中理工大学在国家教委外事司的倡议下, 联合召开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会议以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主要议题, 重点指出来华留学生教育理论研究的加强可通过 (教育界的) 理论研究人员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者的合作来实现[3] 。此次会议, 不仅对理论研究, 而且对该领域整个研究和学科建设都是一次有力的推动。其三, 标志性成果问世。《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的出版无疑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成果。该著论述了我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探讨了外国留学生教育的特点。作为一部全面论述我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的著作, 该著为建立外国留学生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迈出了第一步, 也是最艰难、最重要、最可喜的一步, 填补了我国教育研究中的空白, 具有开拓意义[4] 。

(三) 继续推进期 (新世纪以来)

进入新世纪, 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伴随着事业的持续快速增长而继续推进。2003年12月全国学会正式改名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 这不仅使该领域研究在全国教育学术研究系统中有了更为明确的归属, 而且全国学会还是“中国教育学会百余个分会中最为活跃而且成果最为突出的分支机构之一”[5] 。从2000年始, 全国学会几乎每年都围绕不同主题组织学术研讨年会, 同时课题研究也更加多样, 范围扩大, 层次提高。如果说90年代的课题主要由全国学会组织、在业内进行, 新世纪以来, 以来华留学生教育为研究内容的课题则在各个级别全面展开, 除了业内全国学会、地区学会组织的课题 (包括调研项目) 外, 还有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国际司规划项目、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规划课题以及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组织的课题。新世纪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也有了突破, “中、日、韩三国外国留学生事务协 (学) 会会长会议”、“来华留学——面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日留学生教育学术研讨会”等相继举办。广泛开展的学术活动使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丰硕。全国学会在所组织的研讨会的基础上, 先后结集出版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中国、日本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全国医科 (西) 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此外, 反映地区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状况及专题探讨的论文集也逐渐增多, 如《回顾与展望:上海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研究》、《世博会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等。另据不完全统计, 这一时期刊发的研究论文约计1500多篇。上述成果在涵盖既往研究体系的基础上, 紧扣时代脉搏, 体现出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学术研究的新进步。

这一时期作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以下成果的出现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949年以后) 》辑录了从新中国成立到1993年这段时期有关留学教育 (包括选派出国留学和接受来华留学) 的重要文献、政策、规定等资料, 从政策法规、工作环节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系统如实地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留学教育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为人们在留学教育上的观察、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有益启示, 同时也为留学教育的历史考察和研究提供了资料。《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作为新中国第一本有关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的专著, 系统分析了建国50年来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生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以及派遣出国留学人员、接受来华留学生、校际交流和教育国际合作等的发展历程、经验和教训, 该著从发展史的角度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系统梳理, 拓展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认识视野, 在学科建设上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1978-2008) 》以大量数据分析了我国的国际关系、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关系, 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体制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对照世界外国留学生教育分析了当前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和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些问题, 不仅为今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具体明确的思路, 而且也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进展, 堪称当前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既往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承认目前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和发展方面, 领域体系内的其它方面研究相对薄弱

由既往研究成果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 虽然研究中涉及的方面较多, 该领域的学科体系也因此而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 但侧重管理和发展的研究却是其较为明显的特点之一。如果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目前的状况, 除了应继续推进事业的规模发展外, 内涵建设已提上了日程。目前我国虽已进入了世界留学生教育大国的前10位, 但在学生结构层次、可与国际接轨的通用专业建设、语言学习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 不仅会影响“提高层次”和“保证质量”工作目标的实现, 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会影响我国由世界留学生教育大国向世界留学生教育强国的转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就应当在继续重视管理和发展问题研究的同时, 也要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领域体系内的其它问题研究。只有在学术研究上齐头并进, 均衡发展, 才能为事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推动事业的整体发展。

(二) 研究层次较长时期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 理论研究不够

在研究团体出现以前, 来华留学生教育多凭经验办事, 研究成果的经验总结特征也较为明显。地区及全国性学术研究团体成立后, 科研成果的层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但客观地讲, 科研领域里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有时并非一蹴而就, 而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 科研成果“比较多的属于经验总结, 作为科研课题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较少”[6] 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来讲, 由于其研究对象的自身特性, 决定了这一学科既非纯理论性的学科, 也非纯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 而是一门理论性的应用学科[7] 。故此研究中既应从实际出发, 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在理论上加以概括, 通过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更好地去指导实践的开展。而在目前的研究中, 与丰富多彩的实践问题研究相比, 理论研究仍显滞后和薄弱。

(三) 成果形式以探讨具体问题的单篇论文为主, 标志性的专著成果较少

就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成果而言, 其总量虽也较为可观, 但成果形式还是以单篇论文或论文集为主, 著作成果较少。像前述《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949年以后)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1978-2008) 》等著作不仅为推进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所必需, 而且我国近60年来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实践及成绩也呼唤这样的著作能够更多地涌现。实际上也只有以此为基础, 该领域应有的学科地位才能牢固树立。客观地讲, 系统的标志性成果的出现, 往往也是研究开展的广度、深度乃至社会参与度的一种反映, 是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长期积累的结果, 但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研究面偏窄、理论研究薄弱等状况, 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成果的应有分量, 对此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的措施及方向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 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 充实和完善该学科的领域体系

作为一项综合性强的教育门类, 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多类别, 而且还是教育国际化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其自身领域体系可划分为招生入学、教学培养、管理服务、事业发展、影响因素等几大板块, 每一个板块之中, 内容又极其繁富。如以教学培养而言, 其中除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国别学生的教育问题, 还包括课程设置、授课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文化影响等理论与方法问题。作为学科建设来讲, 新中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虽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但在我国古代这一教育活动却早已开展, 且蔚为壮观, 而长期以来对这笔丰厚的宝贵资源研究界却一直较少关注, 对此有所关注的历史学界, 其研究的出发点又往往与目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可见, 打通学科界限, 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也是今后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领域拓展的重要课题。故此, 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应有内涵, 从其所关涉的各个方面入手, 全面开展研究, 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其领域体系, 从而为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 大力加强理论和综合研究, 努力推进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理论体系的建立

既往研究中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已是研究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在此背景下, 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既是改变过去薄弱状况的客观要求, 也是学术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理论研究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要充实理论研究内容, 提高理论研究层次。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本是该领域既往研究中的好传统, 但实际必须与理论相联系才有意义。如果仅是从实际出发, 没有理论的指导或不能上升为理论探索, 则研究的价值就会受到影响。鉴于既往对实践关注有余而理论研究不足的状况, 尽快充实理论研究内容, 提高理论研究层次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是要加强对该领域自身理论体系的研究。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一个兼涉中外的教育领域, 既要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又有自身的显著特色;来华留学生教育同时又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综合领域, 相关领域的理论对该项教育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故从一般的教育理论出发, 立足自身的教育实践, 充分借鉴相关领域理论, 进行综合创新, 才能构筑起应有的理论体系。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学科而言, 其理论体系与领域体系同样重要, 而在理论体系建设上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 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继续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学而努力

随着领域体系和理论体系的逐步充实和完善, 通过学术研究来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学科的建立则是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首先, 学科建设是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事业发展的内在保证。如果将方针政策、具体工作、影响因素等看作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外在推动力量, 学科建设则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支撑。只有以学科为依托, 事业的发展才能长期而稳固。而综观我国目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状况, 正处于学科形成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就教育实践而言, 虽然目前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8] , 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逾百万的培养规模, 且年度来华留学人员总量也已进入世界留学生教育大国的前10位;就制度建设而言, 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有中国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建立[9] ;就学术积累而言, 尽管既往研究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但学术研究成果已较为充实,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领域和理论体系也已渐趋明晰并初步奠定。这些情况说明, 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学科形成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适时开展相关研究, 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学, 可谓正逢其时。其次, 学科建设是学术研究的奋斗目标, 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矢志不移的努力方向。早在20世纪80年代地区及全国学会建立之时, 即明确提出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应加强学科建设。此后, “为建立我国留学生教育学而奋斗”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虽然目前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差距仍较大, 但“我们希望并且相信……再经过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的艰苦奋斗, 我们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搞好来华留学理论研究……直至建立来华留学教育学科”[10] 。伴随着新世纪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来华留学生教育学科一定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也一定会在学科建设的助推下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北京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会章程[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 1986, (1) .

[2]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章程[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 1990, (1) .

[3]加强研究, 提高认识, 开创来华留学新局面——来华留学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纪要[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 1996, (4) .

[4]顾明远.《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序[A].金晓达.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8:1-3.

[5]张晋峰.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大会暨2009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EB/OL].http://www.cafsa.org.cn/index.php-mid=54&tid=5406.

[6]吴秀芬.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 1998, (1) .

[7]金晓达.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8:6.

[8]于富增.当前我国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趋势分析[A].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4:1-43.

[9]教育部2004年第10次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国来华留学工作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0/info3630.htm, 2004-03-18.

来华留学生的创新型管理机制研究 篇10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管理,文化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的经济大门对外敞开, 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 与此同时, 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大国。于是, 国外越来越多的人掀起了一股“汉语风”, 也希望借此机会来中国交流和学习。在来华留学的浪潮越演越烈之际, 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不仅要为祖国的繁荣而自豪, 更应该身上有一种责任感, 管理好这个庞大的留学队伍。

无论是规模上还是结构上, 来华留学人员与新中国成立时期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也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 在此基础上, 我们需要在原来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借鉴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师资力量、文化习俗、服务三方面来阐述。

一、师资力量的管理

第一,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语言障碍。留学生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 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不熟悉感。而大多数留学生都没有什么汉语基础, 在刚来的几个月甚至半年里和中国人的交流都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在学习上就存在着更加大的困难,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对外师资队伍。这些教师应该要知识渊博、深谙对外汉语学习理论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除此之外, 还应该有过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验, 这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第二, 严格的教学环节的管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人员来全面规范教学工作, 从而提高留学生的教育质量, 该监督人员应为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多年的资深教师, 这样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修养, 对教学工作的整体设计能有比较好的把握。因此, 无论是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教材的选用、分班测试、课程安排、教师选派、师生之间的协调沟通, 甚至是不定期地抽查教师备课情况、教学效果乃至安排辅导, 均由监督人员全面负责, 我们设立这种专人负责制可以有利于改善责任互相推脱的局面,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 在整个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我们也应该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教学理念, 重视第二课堂的学习, 加强语言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运用和实践活动, 想方设法将课堂延伸出去。在课程之余, 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 组织观看戏剧, 让留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 更好地融入到中国这片大坏境中。

第四, 教育背后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教学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留学队伍的管理人员是直接与留学生接触的群体, 能直接反映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我们应该要提高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水平, 比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留学生流利沟通的英文能力, 以便于高效解决留学生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难题。

二、求同存异的文化习俗

如今, 高等教育趋向国际化, 留学生的数量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然而,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些文化差异, 从而就有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根据研究和调查, 表层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而里层的冲突主要体现在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冲突, 而这些冲突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历史传统所造成的。作为管理者一方的我们, 要善于解决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首先, 我们高校可建立跨文化心理咨询师岗位和专业的部门, 来解决留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在留学生来到中国之前, 提供有关中国法制法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高校的详细信息, 使留学生对中国有大致的了解。其次, 在留学生入学之前, 可以给留学生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 带领留学生熟悉学校周围的环境, 从而让留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其次, 高校应该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学生社团活动, 在有关老师的带领下举办并参加一些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 除此之外, 一些专业技能型、公益服务型和实践锻炼型等活动组织, 能大大开拓留学生的社交范围, 可为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第二课堂。

三、高校管理服务

在“人才”作为强国计划的今天, 很多国家也加入抢占留学生的浪潮中, 而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已经成为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的重要保障。因此, 要想提高我国高校在留学资源上的竞争力, 我们必须意识到过去那种重管理轻服务的旧观念, 更新我们的新思想。在加强管理的同时, 努力提高对留学生的服务质量, 并不断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 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优美、舒适、方便的食宿环境和必要的生活设施, 尽可能做到随时为留学生的合理需要提供帮助, 给留学生提供更多融入学校生活的途径和空间, 让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

总而言之, 对于留学生在华的管理过程中, 教育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而对于教育的管理, 更关系着我国能否吸引更多外来留学生加入我们的队伍。因此, 我们应该不断改革创新, 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 各部门应本着共同协商、密切配合的精神, 凡事为大局考虑, 齐心协力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留学环境, 使留学生教育工作向规范化、最优化迈进。

参考文献

[1]黄大卫.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新举措[J].江苏大学学报, 2005, (03) :74-76.

[2]彭庆红, 李慧琳.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现行管理模式分析与分层管理模式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01) :51-56.

[3]付科峰.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 35 (4) :74-77.

上一篇: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下一篇:技术调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