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2024-06-21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1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在生物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关注学生获得的持久能力和品格,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用理性思维来进行科学探究,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对于发展学生的上述核心素养,如果在传统课堂中通过教师讲授,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我们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录制微视频,学生在校外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视频学习(使用超级讲师平台)。在校内,我们在国家生物课程基础上,融合STEM教育理念,设计了生物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适当的实验指导,让学生在生物创客空间进行面对面的合作学习和团队任务合作,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让知识的传递过程发生在课外,在课堂中则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素养、技术素养、创新素养等。

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实验扩展活动、生物模型制作活动、生物与艺术结合创作活动、生物学生公司运营活动、生物与医学相关职业体验活动、生物环保活动等。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结构设计

本课程结构的设计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展开,从7个方面进行了设计规划(如图1)。

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建立网络班级,录制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讲解视频,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与此同时,完成生物实验室基础建设,包括两个基础实验室、一个“数字化实验室”和一个“植物组织培养室”,打造生物创客空间。学校组织师生参与实验创新,有效提升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并通过建立一个重过程、重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变化进行记录和评价。

1.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定位是,在国家生物课程之外,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针对社会责任、生命观念和主动探究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它作为校本课程,提供给对生物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感兴趣的学生选修。该课程更加关注学生获得的持久能力和品格的培养,通过线上学知识、线下合作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一步发展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针对生物学科特色,在生物实验拓展中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生物创客空间中形成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放实验环境,创设创客空间,带领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倡导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提升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做好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并有针对性地训练,以提升其基础的职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设计思路

生物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内容,均为选修课程。

模块一“高中生物实验拓展”,旨在通过生物实验的拓展训练,从材料选择、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等角度,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主动探究能力。模块一为国家课程中所涉及实验的拓展练习,实验设计及动手操作是本模块的核心内容。本模块适合学生进行学科特色的实验训练,主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适用于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学生学习,共34学时,2个学分。

模块二“生物创客工作坊”,则以工作坊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从社团和学生公司两个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以生物环保、生物模型制作、生物科普、生物与健康等为学习主题,设计制作相关产品,进行社会实践和社团展示活动,宣传学习成果。

模块二分为Marimo生物社团、生物智享学生公司两个主题,每个主题68学时,4个学分,适用于高中全学段学生学习。该模块在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进行生物技术大实验、生物科技社团和学生公司运作,设计生物模型,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挑战以及生物医学相关职业体验。本模块适合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学习训练,主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两个模块中有关实验原理、设计原理、公司运作等的知识内容由教师录制讲解视频,学生在课下自行学习,课上主要进行实验动手操作、产品设计、团队建设等合作训练。

课程目标与内容

1.课程目标

改变重知识讲授的授课模式,开发项目合作学习为主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课程内容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模块:在高中生物教材原有实验基础上,设计研发24个拓展实验,从以下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进行拓展:(1)尝试更多实验材料、不同实验方法、实验形式等,训练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2)开发新的、有一定难度的、贴近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实验,从师生两个角度,不断更新生命观念、更新实验内容。(3)实验设计环节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和分析结论的能力。

“生物创客工作坊”模块:以工作坊的形式,在改造后的生物创客空间中进行生物微观模型研究制作、运行学生公司、开展创意环保公益活动和职业体验。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设计、制作模型,传播科学、技术、艺术、数学设计原理。(2)注重创意产品的稳定性、艺术性和社会价值,传播技术、工程、艺术、经济原理。(3)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间寻求平衡,传播创新精神。(4)社团组织及学生公司运营知识的学习,以及核心成员的培养。

在两个课程基础上,以社团活动和学生公司为载体,打造生物创客空间,组织师生参与实验创新大赛。将学生在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和生物创客工作坊三门课程中学到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效果。

课程实施与评价

1.“高中生物实验拓展”模块

拓展实验内容设计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学生从观察类实验入手,再尝试实验技术的改进,然后进行具体问题的探究实验设计,最后尝试开展小课题研究(见表1)。

2.“生物创客工作坊”模块

安排在每周二和周四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时间,校本课程时间侧重生物知识的模型制作等活动,社团活动时间侧重对社团、学生公司运营模式的实践。

培养周期按照两年为一个完整周期,学生可以在任何学段参与学习,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做指导。本模块中有两个主要的学习载体:一是社团,二是学生公司。社团建设侧重团队合作,每个成员都要能够完成全套的活动任务,可以在社团展示、科普宣传、模型大赛答辩、公益活动中完成所有工作。在每次活动任务中,可进行分工安排,不受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社长对社团有绝对的控制权及组织权。学生公司侧重任务分工,模拟公司的运营。公司的核心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任务,在产品设计、活动计划等方面要考虑到成本及收入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责任问题。两种类型的项目课程有交叉,也有不同,加入公司元素,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会更容易理解。

本模块授课内容与学生需求有直接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发现社会需求,每个学期教师都会带领学生深入不同企业进行职业体验。

3.学习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1)过程性评价

在网络平台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过程评价。

在研究活动、展示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并结合学生的自主评价和成员间的互评,进行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个性化指导。

(2)终结性评价

在每个学期、学年结束时,统计总结该阶段学习成果,主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三大类进行统计和评价(见表2)。

课程效果与反思

1.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升

两年多时间,学生获得各类奖项数量均逐年上升,从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升明显。

2.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高中学生面对繁重的知识学习压力,创新、创意无法施展。在生物创客空间中,学生可以进行多种实验,开展研究,查阅大学资料,将微观世界中的知识逻辑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并呈现出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科普宣传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社会问题,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三年的实践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快速提升,课程内容受到新华网、全国科协等认可和宣传推广,学生社团活动形成品牌效应,Marimo生物智享学生社团受到CCTV、北京卫视、新华网、朝阳教育等多家媒体的专访及报道。学生还受邀参加第五届科学嘉年华、北京市阳光少年科技活动开幕式、故宫博物院博物馆日、朝阳区科技节、首都图书大厦专题讲座等,进行大型展示18场、直接服务人数超过10万人。

此外,我们的学生还运作学生公司,进行产品设计,策划环保宣传活动、市场调研和义卖活动,获得JA中国学生公司大赛全国15强,对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这也有助于高中生进入大学后进行创业训练、就业选择,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的校本课程,能够让师生在面对面交流的环境下,更多地进行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学生也得以动手动脑,互动交流。实践也证明,我校的生物科学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及核心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2

2、教师应具备课堂的研究能力。教师应少讲精讲,讲慢一点,不要只顾自己讲个不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讲时注意复习旧知识。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方法值得提倡,但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值得讨论,第二,要关注小组的讨论活动,要让讨论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 在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目标设计,我们教学中主要问题是对学生不够“信任”,做了很多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情。

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此外、教师上课不要只提问优生,不歧视差生,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多与学生交流,多鼓励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幽默风趣,提高学生的兴趣。

3、生物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提高。大家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种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出去看看,体会一下自然和人文环境。生物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关注周围的生物和生命现象,为教学不断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才可以给予学生引入一些社会关注的生物学事件作为课堂拓展内容。教师的工作范围应扩大。要以自己的行为来争取自己的地位,学校评价一个教师不仅仅是高考考多少分,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优秀的研究性课程,辅导学生获奖等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应该建立融洽的组内关系,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教学集体。在个人方面,应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总结自己不足。在组内交往要相互尊重,在业务讨论上则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断相互促进大家的业务能力。如每位 老师一个学期精心准备1-2节课,共全组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多加强和上级部门和周围的联系,可以获得多方面信息,为发展提供契机,如各种创新大赛和竞赛的辅导平台。能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和讲座。要注意每次活动资料的记录和积累,对于个人及教研组的成长很有必要。

新课程改革呼唤生物活动课的教学 篇3

这和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造成教师以“知识为核心”和教师是绝对权威的观念,使课堂失去了生气和活力,学生“不能”也“不敢”提问,长期下来,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被抹杀掉了。

由此可见,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肩负起重新为学生寻找问题意识的重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从课本知识中解放出来,确立以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灵魂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出问题成为一种可能,在教学中应该以问题为依托,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师生共同体验教学探究过程,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铺好“土壤”。因此教师要积极探讨和开展生物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1关注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生物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建议安排的学习史料有两类:一类是必修和选修课本中的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史料,如“搜集DNA分子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等。除此之外,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到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

生物科学史资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好素材。例如,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体现了“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测交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为了解决问题,他借鉴物理学的分子和原子论,作出颗粒性遗传因子控制相对性状的假设;为了分析问题,他借鉴数学统计学的原理对后代的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生物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2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生物活动课教学成为可能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答案,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而科学给人的乐趣主要在于科学的探索之中。

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變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或结论,并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例如,在生物必修1中酶的特性这一知识的教学时,教师预先布置预习题:(1)设计实验探究酶的专一性;(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尽可能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在专一性探究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发现蔗糖中加入淀粉酶后,与斐林试剂沸水浴也出现了砖红色沉淀。此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分析原因,然后重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蔗糖溶液不纯或不新鲜,可能已被微生物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定量分析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根据该定量分析原理进行延伸:如何设计实验初步测定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点上来,教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开展生物活动课教学。

3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真正将生物活动课教学落到实处

让学生的心智和客观事实直接联系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而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心智和客观事实发生联系的最直接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生物学教学的也正是实验和其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和能力培养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大弊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为此提出了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所列举的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基础性生物学实验,如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等,也有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验,如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等;既有形态学观察实验,也有现代生物化学实验,如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既有简单设备就能开展的实验,也有采用高新技术和设备才能完成的实验,如某一DNA片段的扩增,既有验证性实验,也有探究性实验,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既有定性实验,也有数量分析实验,既有实验观察活动,也有资料搜集、分析、讨论活动,还有制作、种植、养殖活动等。

为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特别将偏重于动手实践的《生物技术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选修模块,特别注重生物课程学习的实践过程,重视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开展。本模块重点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收集数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生物技术实践》模块对体现新课程理念、实施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涉及生物科学与技术的许多学科,活动层次从“运用发酵原理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的较低层次,到“尝试植物的组织培养”的较高层次,再到“尝试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等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课程实施采用“自助

餐”式,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决定选择哪几项活动作为课程内容。教师应根据学校条件,指导学生选做本模块中的5-7个实验。

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和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成效是至关重要的。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收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详细讲解,而是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及必要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参加和辅导学生讨论,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指出学生逻辑上的问题,揭示矛盾,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保持生物活动课教学的可持续开展

传统教学只注重期末考试、升学考试这些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样造成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只重視学习结果,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差。而新课程改革后的评价应落实到每节课上,无论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搜集资料,做实验的过程等,通过各种形式记入学生的档案记录袋,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把课上课后的每一节环节都做得很认真、很投入,从而强化了学习过程,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得到广泛培养和提高。

生物活动课教学不应成为追求实验和探究结果的过程,而应成为尝试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例如,对待“制作腐乳”这一貌似简单的活动,教师不应仅仅追求“腐乳”制作是否成功,更要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发展。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4

1. 充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 培养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探索、追求、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动力, 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充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课, 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使之产生强劲的内动力, 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时, 教师让学生利用星期天调查自己所在村庄或社区内的动植物种类;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 教师让学生检测郊区农田、市中心商场和学校教室内的细菌数目;学习《动物的行为》时, 教师让学生到田间寻找虫菜青虫卵, 并在家里精心饲养和观察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 教师让学生到本地的清宫酒厂调查, 回家后模拟制作甜酒等。同学们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不但充分感受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而且也激发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

2. 充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不应该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 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就是其中的一方面重要内容。教师精心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相应的生物学知识, 还能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如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 教师让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动作。使学生在理解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特点的同时, 也认识到了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后, 教师让学生到社会上走访养殖户。使学生在了解家禽或家畜在人类生活中作用的同时, 也感受到创业致富的艰辛, 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习《传染病》后, 教师让学生到附近市医院或中医院调查正在流行的手足口病的病因、发病症状、流行的基本环节、预防措施等。使学生在理解手足口病基本知识的同时对手足口病的畏惧感也逐渐减轻, 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巩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以后, 教师让学生去思考:由于地震的破坏, 老百姓的水源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老百姓已经四天四夜没水喝、没饭吃。如何利用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 为当地百姓设计一个制取少量饮用水的实验。使学生在发挥自己才智找水源的同时, 也为自己将来在恶劣环境中生存提供技巧, 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学习《计划生育》时, 教师让学生课前到沁阳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计生委等部门进行采访调查我市妇女生育年龄、人口的出生率、男女性别比例等。使学生在关注本地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 也深刻体会到中国男女比例失调的社会问题, 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 充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增长, 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突显, 如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日趋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也需要社会的协调。教育学生以各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 不仅能够使他们获得生活体验, 了解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 更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课程教师教学总结 篇5

1、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课前准备——备课:认真学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够自由使用,知道需要补充哪些材料,如何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求、方法和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教好学生掌握的教材,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和如何安排每堂课的活动

2。课堂情境: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关注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意向性注意力,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有愉快的心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往的重复问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做好课外辅导工作

高二第二学期是学生参加生物毕业考试的学期,但这学期我们应该开始关注这项工作。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差,没有形成好的概念,很多学生态度冷漠,不能提高成绩。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一些可能去C的学生给予重点指导,鼓励后进生,实施优秀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积极参与课堂听力和评估

我克服了课时多、时间紧和课堂冲突频繁的困难。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自己的`优势,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进步

4、不断学习和更新想法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在备课过程中,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教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回顾大学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我经常上网了解现代生物学的新成果和新概念。当我第一次登上讲台时,我并不擅长教学。我谦虚地向老老师请教,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注重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5、兼职工作;作为高二备课组长,我完成了小组的所有工作,并组织了一些教学活动。11月下旬合理安排,配合学校满足市教研院的教学研究

6、成就与反思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6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反思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做好生物课程教学中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如何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笔者参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一展开分析并结合自身生物课程教学分析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从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2]。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善用课本中的科学史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精神。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比如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前后经历一百多年,在不断修正与不断完善中逐步形成我们今天所广为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科学不等于真理而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第二:注重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与操作技能。除了课本上已有的验证性实验外,适当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拟定探究课题,教师加以指导而进行实验。比如学习了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有同学就想通过实验来探究日常饮食中食物的营养成分。探究的结果并通过科技小论文、实验录像等多媒体资料展示。通过类似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获得了科学思维的习惯。第三: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可以展开因地制宜的调查。也可以到校医务室获卫生保健部门获取资料,要求学生分析调查结果、患病原因并推测发病概率,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意设置多层级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多样,适合不同认知特点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采用全面合理的检测手段[3]。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班级授课制与分组教学制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或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组教学。比如,在课前资料的收集,预习等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对于比较活泼外向的同学分配需要与人交流的任务,对于比较内敛的同学则分配搜集整理数据的工作。让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参与课前准备。并在完成任务的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小组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在评价方式上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等级只要达到该等级的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表扬,以此来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基础较好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等情绪。

分组教学很好的弥补了传统班级授课制不能因材施教的不足,但分组教学本身也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弊端如:对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方法不一定科学并且对学生心理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如被分到所谓能力较低组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面的意见也难达成一致,同时学生的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分组必须经常变动,教育管理较麻烦,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样几个环节,是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探究方式又不同于真正的科学家的探究,因为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短时间内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探究能力;第二:创设探究情境,注重培养探究思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科学探究内容或练习中的相关试题,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第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鼓励创新和实践,提供有探究兴趣的同学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指导。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如人教版必修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中讲到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奶粉、补血口服液、补钙、补锌产品等。讲到细胞的生命历程,可以联系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社会热点:日本核泄漏事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癌症等。人教版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可与优生优育紧密联系。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中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为什么在炼钢厂会提供盐汽水给工作的工人,而不提供可乐?为什么乙肝疫苗要注射三次,只注射一次行不行?教学过程中要擅于利用这些切入点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生物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宋玉蓉.2012.生物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之“四关键”[J].中学生物学,28(3):15-16

挖掘生物课程资源,让生物教学提效 篇7

一挖掘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教材对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研究、阅读、理解等作用。新课改下, 生物教材处处体现课程的新理念, 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实践、思考探究的资源非常多, 这些资源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材的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 难以面面俱到, 再加上师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均难以完全适应新教育理念。为此, 教师可须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改变, 以适应新课改要求,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设验证性实验课为探究性课, 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使其经历生物科学、体验生物科学, 让学生真正掌握生物知识, 提升生物素养。

案例1:改“观察种子的结构”为“探究种子结构与幼苗的关系”。教材中关于研究种子植物的内容, 只要求教师安排学生观察菜豆和花生种子的结构。若只是观察, 学生没有兴趣, 观察效果不好。教学中, 我考虑到种子种下后就萌发成了幼苗, 这说明种子的结构与幼苗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于是, 我把实验观察改成实验探究。实验与探究的区别是:实验:观察菜豆种子与花生种子。探究:指导学生对比观察浸泡的菜豆种子与萌发过程中的菜豆种子;对比观察浸泡的玉米种子与萌发过程中的花生种子, 获得种子形成幼苗的结构。

经过学生的对比探究, 学生积极性提高, 教学目标也超越完成, 既获得了种子的结构知识点又获得了种子结构与幼苗关系的知识点, 为学生明白种子萌发成幼苗打下基础, 还解决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幼苗如何形成的难题。

2. 补充、充实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教材资源

任何教材并不都适合所有的学校, 也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 各学校及教师与学生本身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而教材或多或少都会有其缺陷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灵活运用教材,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 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增减, 补充、充实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教材资源。

案例2:在教学“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时, 教材只是简单地通过一幅图片说明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 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 同时排出细胞产生的废物。学生难以完全理解, 为此在教学中我增加了“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 让学生对比观察蔗糖分子与清水, 得出结论:水分子能通过细胞膜, 蔗糖分子由于太大不能通过细胞膜。

二挖掘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校园资源

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外在因素。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可把校园环境和设施规划成生物课程的资源, 尤其是校园中现成的各种植物是生物课程中活生生的资源,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其为生物教学服务。

案例3:教学《调查校园内生物》时, 教师先对校园生物进行观察, 给校园植物挂上标签, 用数码相机拍摄各种植物, 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辨认各种植物, 学生在辨认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意识, 生活的熟悉感扑面而来, 不知不觉间就会亲近生物、探究生物。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补充教材, 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点外, 还可以使学生喜欢生物学科, 不自觉地对校园产生情感, 可谓一举多得。

三挖掘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学生资源

新课标尤为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即是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学生本身就是资源, 因而,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挖掘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学生资源。

案例4: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教学时, 可先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 先由学生讨论“种子能够萌芽需要哪些条件?”在学生们的共同讨论下最后确定好四个基本条件:水、光、空气、温度。然后各合作小组共同商量决定选择两个课题进行探究, 探究时, 先进行实验设计后实施。实验设计时, 由小组成员共同开动脑筋进行设计, 各小组自己解决实验需要的设施。这样合作式学习, 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主动性。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8

但新课改明确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教学要求, 因此, 笔者认为当前应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践和推广探究式教学方法, 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生物教学方法的桎梏, 以巧妙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博大精深和奥妙, 逐渐培养他们的生物学思维和学习思考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高中生物的教学观念是向学生“答疑解惑”、传授生物学知识, 而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培养他们生物学科思维。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 倡导探究式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同时要教会生物课程学习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也就是要“授之以渔”。

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要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无端的批判。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合理引导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学习心理, 养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 在实现他们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让他们养成生物探究性思维。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变成一个生物学习的引导者。

二、构建一个探究性的课堂学习模式

课堂是高中生物学习最主要的场所,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块教学阵地, 按照探究式学习的要求构建一个探究性的生物课堂学习模式。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是构建探究性课堂学习模式的前提。郭沫若说:“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也就是说生物课堂应该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 增加一些互动学习环节, 合理设置问题链, 如: (1) 药物蛋白这种目的基因在哪里? (2) 怎样获得药物蛋白基因呢? (3) 怎么样让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遗传给下一代呢? (4) 如何让目的基因导入烟草细胞中的呢?通过这些形式让他们对生物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在教学内容上要多理论联系实际。布鲁纳:“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要让学生知道高中生物是值得学习的, 必须让他们知道生物学在生活中也是有用的,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巧妙联系起来, 让生物教学回归生活的本质。

每个知识的教授过程要力求与生活相联系, 如教授有关“鱼鳔”知识的时候, 应该让学生联系一下鱼生活中的场景, 如金鱼、鲤鱼等, 不失时机地提出如“金鱼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等问题, 借助于问题一步步地将知识点引向深入, 利用生活的场景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究的兴趣。

(3) 要合理设计实验课。生物实验课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最佳场所, 因此对生物课程学习来说就非常重要。生物实验课除了按照课本的要求教会学生实验步骤、方法和技巧之外, 还应该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解读。

此外, 老师还可以变化各种教学形式, 可以安排针对性的实验进行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 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实验课上,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能力, 让他们掌握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正确的生物学学习态度。

总之, 为实行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生物课程应该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入手, 构建一个探究式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兴趣,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生物科学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高光明.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思考[J].新课程 (中学) , 2010 (2) .

“生物统计”课程教学探索和思考 篇9

关键词:生物统计;课堂氛围;统计方法;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石培春(1979-),女,新疆呼图壁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龚江(1976-),男,新疆奎屯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新疆

石河子832003)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03-02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释生物现象,寻求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一般数理统计学相比,它不仅要通过事物外在的数量表现去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规律性,而且要根据专业知识去探讨、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规律性。[1]生物统计学的特点就是研究对象是抽象的随机变量,而且要和农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生物统计”主要包括田间试验中常用的、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两部分,是生物科学、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2]如何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奠定一个丰厚、扎实、牢固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摆在每一位从事“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前的严峻现实。

为了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教研室一直以来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反复探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并有一些体会。以下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一、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生物统计”这门课程比较抽象,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要想让学生喜欢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任课老师,从而对这门课感兴趣。“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生物统计”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师生之间确立一种朋友关系,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生物统计”课堂教学在规范管理、形成良好学风的前提下,应该营造轻松、民主与和谐的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有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引起共鸣;让课堂充满笑声,一句笑话,一句简单风趣的语言,都可以激活课堂,学生在轻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下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不知不觉地学到和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引入要突出趣味性。加入一些和讲授内容有关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为激发学生认知动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在讲授“显著水平”时,就以“天宫一号”的研制和发射、中国航天器空间对接技术为例,说明显著水平的依据和重要性;又如在讲授第四章“显著性检验的配对设计”时,以佳洁士牙膏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宝洁公司推出了佳洁士牙膏,这是第一个带有氟化物的牙膏。为检验佳洁士在检验减少蛀牙方面的效果,研究者对多对双胞胎进行了实验,每对双胞胎之中的一个使用了含氟化物的佳洁士牙膏,而另一个则继续使用不含氟化物普通牙膏。”這时提出问题,即将双胞体作为非独立样本使用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个例子既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什么样的设计属于配对设计,直观地体现了有关知识的客观背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每个概念,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精心选择一个个有趣的实例,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趣味性中掌握生物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老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有思考、研究价值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享受到质疑的成就感;浅显幼稚甚至不太合适的,要选择不同角度给予评价鼓励(鼓励其有所发现,表扬敢于质疑的勇气、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提高他们质疑的勇气,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

笔者所在生物统计教研室给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所有学生讲授“生物统计”课程。农学院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资环五个系使用的生物统计教材都是四川农业大学明道绪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专业实际、选取和专业相近的例子,分清重点难点,对现有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3]

我们在讲清基本原理、思路和方法后,在举例时尽量结合专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实际。如给林学系的学生上课时,参考了续九如、黄智慧主编的《林业试验设计》,所举例题均与林木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生化和森林资源调查等有关。对资环系则尽量采用农业资源调查、植物营养与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等方面的例子,有时即使将植保或者农学类的例题仅在文字上变动一下而数据不变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同一章节的应用问题也有所侧重。如在讲“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时,不同的系在理论联系实际时侧重点也不同。如给农学系上课时,参考童一中主编的《作物育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重点讲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在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上的应用;在给植保系上课时,参考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编的《农业病虫数理统计预报》,重点讲授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的有关环境因素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发展趋势,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等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们明白了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总之,通过课堂讲授、作业和上机操作,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不仅仅学到一些统计学的常用术语和公式,而且要意识到他们所接触的统计学比单纯地计算平均数以及用彩色图表示出来复杂得多,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对各个系都要讲授“生物统计”的基本知识,内容涉及到实验方案的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即“田间试验”、“资料的整理与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X2测验”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对于有些章节如“百分数资料的假设检验”,因为数据涉及到有两个属性类别的质量性状和利用统计次数法得来的次数资料,农学系和植保系学生用的较多,因此只对这两个系讲授。对于“两因素系统分组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因为植保和资环专业用的比较多,因此只对植保系和资环系的学生讲授;对有些难度较大的章节,如“方差分析处理效应分类与期望均方”等一般只对农学系学生讲授;“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与标准误”一节虽然最难懂,但它是生物统计思想方法的重心所在,是重要基础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仔细、耐心地给学生讲清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作出科学的结论。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1.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统计软件的介绍紧密结合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与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生物统计教研室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了Excel和SPSS等统计软件的实验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介绍Excel、SPSS等软件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讲解利用Excel、SPSS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直观现象操作相结合的目的。很多统计方法的计算量大,例如方差分析、直线回归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手工计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黑板上逐步计算,学生学习时觉得计算繁杂。现在我们在讲课时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把实例的处理结果做出来让学生分析。把重点放在讲授基本原理、思路、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统计结果的解释上面,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并能做出科学、正确的解释。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工具,对将来从事农业和生物科技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课程,与数理统计学不同的是,这门课程重在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和强调“用”这个特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会应用。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实际动手能力,教研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申报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试验设计和实验方案,并说明自己的项目或者毕业论文用是什么统计方法来分析。此外还安排上机实习,并且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试验数据独立处理,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样使学生能够真正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针对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生物统计”的特点是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逻辑性较强。而且该课程内容多、公式多、图表多、计算量大,單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应用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讲授。就拿“方差分析”这一章来举例。在讲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时建议用板书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教师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讲解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在讲不同试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时,用板书讲解该试验设计的田间试验设计图、资料整理表及方差分析三步骤中涉及的公式,而讲具体实例时应采用多媒体。这种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时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还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时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及时理解和消化知识。

针对“生物统计”逻辑性较强的特点,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在讲课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因此,我们采用最多的就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五、小结

要想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教师感情的投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结构的编排、教学节奏的控制都在构建着现代教学趋势,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并不断总结方法,才能探索出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明道绪.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权俊萍,王秀琴,王雪莲.不同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实践之探索[J].时代教育,2011,(11):124-125.

(责任编辑:麻剑飞)

上一篇:三角形矩阵下一篇:过度竞争